泉州官方祭祀

  社稷之祭
   ——晋江县
社稷坛[沿革与规制。仪制。祝文。]
   ——安溪县社稷坛(原在县治西,后迁凤山之麓。南宋·绍兴新建。南宋·绍熙重修。南宋·绍定重修美报亭。明初屡修。明·嘉靖迁于凤山之麓。明·万历重建。)
   ——德化县社稷之祭(设置。仪制。)
  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之祭
   ——晋江县山川坛
(沿革。仪制。祝文。)
   ——安溪县风云雷雨山川坛(位于县西南)
   ——德化县山川风云雷雨城隍神坛之祭(设置。仪制。)
  先农坛之祭

   ——
晋江县先农坛之祭和耕耤仪式。
   ——德化县先农坛之祭和耕耤仪式
(德化县先农坛庙。仪制。)
  常雩坛之祭
   ——晋江县常雩坛之祭。
   ——德化县常雩坛之祭。
  八蜡之祭
  厉坛之祭
   ——晋江县厉坛
(沿革。仪制。祝文。)
   ——安溪县厉坛[邑厉坛(原在县治北,后迁东岳宫左)。乡厉坛(每里各设1所)]
   ——德化县厉坛之祭(设置。仪制。)
  至圣先师孔子之祭
  释菜礼
  关圣之祭
   ——晋江县关圣之祭。
   ——德化县关圣之祭。

  文昌帝君之祭
  天上圣母之祭
  府、县城隍之祭
  东岳泰山之祭
  龙王神之祭
  昭忠公之祭
  旗纛之祭
   ——晋江县旗纛之祭。
   ——德化县旗纛之祭。
  城门神之祭

社稷之祭

  社稷之祭,祭典在社稷坛举行,于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

  晋江县社稷坛

  沿革与规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社稷坛载:

  “社稷坛,在府治北朝天门外田庵乡。

  《八闽通志》云,宋时,社稷坛在府治西南净明坊内。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常性移建今所。

  晋江县宋、元时本有社稷坛,在元妙观。南明时,以县附郭,统祭于此,不别为坛。

  其制累石为坛,高三尺四寸,纵横各二丈五尺。以北为前,南为后,东西北出阶各三级,坛下前九丈,东西南各五丈。绕以垣,由北门入。立二石主于坛前,长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圆其顶,埋于坛土之正中,近后北向上露圆尖,余瘗于下以依神。于平日别立二木,主藏于城隍庙,祭日迎木主于坛,左稷右社,在二石主之前,以依神。

  于祭时,坛旁设神库、神厨、宰牲所、洗牲池、斋房。

  国朝(清)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王之琦重修。乾隆二年(1737年),奉文再修。”

  仪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社稷坛之祭载:“社稷坛之祭:每岁颁行祭费银十两正,于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帛一,用黑色;白磁爵三,铏一,簠二,簋二,笾四,□□□□□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礼。”

  祝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社稷坛之祭载:祝文:维神奠安九土,粒食万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农而蕃稼穑。恭承守土,肃展明禋,时居仲春(秋),敬修祀典。庶丸丸松柏,巩磐石于五疆;翼翼黍苗,佐神仓于不匮。尚飨。”

  安溪县社稷坛

  安溪县社稷坛,原在县治西,有亭“美报”;后迁凤山之麓。近代废。

  每年春、秋二祭。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坛壝·社稷坛》“每年春、秋二祭。”

  南宋·绍兴新建

  安溪县应原有社稷坛,不知建于何时何处,后圮。(见下文“美报亭记[钱师尹(宋县尉)]”)

  南宋·绍兴廿六年丙子(1156年),安溪县令李著在县西新建社稷坛,绍兴廿七年丁丑(1157年)竣工;同时建“美报亭”,县尉钱师尹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著》)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坛壝·社稷坛》

  “社稷坛,在县西。

  北向,中为坛,四方,广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出阶各三级。坛下北深九丈五尺。东、西、南各五丈。瘗次在其西北,以垣绕之,立四红门,由北门入。石为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南正中,去坛二尺五寸,上员尖,余埋土中。西建神厨、斋所各三间。

  宋·绍兴间县令李著建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社稷坛》:“社稷坛,在县西,北向。宋·绍兴(1131—1162年)间令李著建,名亭‘美报’,尉钱师尹为《记》。”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亭榭·美报亭》“美报亭,宋·绍兴丁丑(绍兴廿七年,1157年)建。”(按: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亭榭·美报亭》有记“咸淳戊辰(咸淳四年,1268年),县尉钱师尹作记。”时间有误。)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美报亭记[钱师尹(宋县尉)]”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七·征文·记》亦以“《宋令李著建美报亭记》(钱师尹,县尉)”载。文曰:

  “美报亭记

  钱师尹(宋县尉)

  绍兴丙子(绍兴廿六年,1156年)之夏,令尹公来治是邑。既视事,言于僚寀曰:‘出治之序,莫先于学校,尤莫重于社稷。是邦凋敝之久,二者圯而弗修,其无乃旷于吏治!’
邑尉钱师尹赞之曰:‘吏部有言:天下通得祀者,惟社稷与孔子句龙以功,孔子以德。今学校、社稷之未修,上无以称国家崇德报功之意,下无以慰士民之望,二者诚为切务。’
公曰:‘诺!然是二役也,不可以并作,子为我以次董之。’

   其冬先葺黉舍,仆者兴,缺者补,释菜鼓箧,訚訚可观。越明年冬,乃致功于社稷。除蓁芜,周峙墉,干二坛,崇新特;因旧址复为三坛(风云坛、雷雨坛、山川坛)于侧。西向南上,风雨雷师位焉,所以省役而便民也。攻位既成,旁列茂松,前植细柳。有亭屹然,以处礼官;檐楹翼之,以待执事。礼行事举,农益知劝,公乃命以‘美报’揭亭之额。

  夫春祈秋报,祀有常典;丰凶旱溢,岁无常数。今独以报待神,则公之留意斯民,愿其岁享屡丰之乐,盖可见矣。又况蓝溪之阴,凤山之阳,县治居之;而斯亭之作,乃当凤咮之上,岩壑环绕,有以占一方之胜概;而亭之篆额,得公妙笔,雄健奇伟,又有以增一亭之佳致。其赏心快目,殆若神物秘藏,久而不发,以待公之来也。

  所宜遵仰景贶,年谷顺成,风雨惟时,迅雷不作,载芟之祈,岁无觖望,则美报之意,邑人推其所自,且不专赛于神矣。休哉!”

  南宋·绍熙重修

  南宋·绍熙三年壬子(1192年),安溪县令王孝廉重修社稷坛和美报亭。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亭榭·美报亭》“绍兴(应为“绍熙”)壬子,县令孝廉修。”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社稷坛》:“绍熙(1190—1194年)中,令王孝廉重修,为《记》。”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重修美报亭记[王孝廉(宋县令)]”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七·征文·记》亦载。文曰:

  “重修美报亭记

  王孝廉(宋县令)

  《传》曰:‘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县有社稷,春秋为民祀,重于神,实重于民也。
惟此坛宇
(康熙志作“坛寓”),经久弗治,漫漶剥蚀,大惧弗称重神之意。孝廉莅政之初,揆时展事,骇目疚心,愿葺而缮之。独念民政邈未就绪,经营补理,甫二期而民与吏始翕然相安。若是而不致力于神,殆几阙典(康熙志作“非阙典欤”)

  约费废余,乃鸠厥工,官自取办,民不知役。视坛及宇,罅者补之,旧者新之(此2小句康熙志简作“补罅新旧”),级砖盖瓦,如鳞如翼;墙加以饰,门立以表。复于亭右植屋三间,命头陀居之,以司汛扫。纤悉略备,制度得中,俭不至陋,华不至侈,民咸曰宜。仲春基役,涉夏讫工。

  司计黄勉实董其事。谓予不敏,盍记岁月,于是乎书。”

  南宋·绍定重修美报亭

  南宋·绍定五年壬辰(1232年),安溪县令刘宠重修美报亭。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亭榭·美报亭》“绍定壬辰(绍定五年,1232年),县令刘宠重修。”

  明初屡修

  元废。明·洪武(1368—1398年)初重建,正统九年(1444年)安溪知县路亨、成化(1465—1487年)间安溪知县方汝荣重修。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坛壝·社稷坛》“正统九年知县路亨,成化间知县方汝荣重修。”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社稷坛》:“明·洪武(1368—1398年)初建,正统(1436—1449年)间令路亨、成化(1465—1487年)间令方汝荣重修。”

  明·嘉靖迁于凤山之麓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社稷坛毁于倭,后迁于凤山之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坛壝·社稷坛》“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倭焚毁,迁于凤山之麓。”

  明·万历重建

  明·万历廿二年(1594年),安溪县令章廷训重建社稷、山川、邑厉3坛,翌年告竣。李懋桧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懋桧》)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社稷坛》:“万历(1573—1620年)中,令章廷训重建。今仍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七·征文·记》收录“明令章廷训重建三坛碑记(李懋桧,礼部主事)”,文曰:

  “明令章廷训重建三坛碑记

  李懋桧,礼部主事)

  尝闻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唯贤守令立祀以庇民,能保世滋大,令名无穷也。安邑社稷、山川、邑厉三坛,原建城以内。嘉靖辛酉(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毁兵烽,坛废,旧基鬻于乡宦,计今三十四年。每修祀事,辄行礼于草莽中。此何以故?盖去旧从新,创建难;时诎举赢,经费难。非创建、经费难,大都三坛之灵将有待而兴也。

  我侯按邑治,遂慨然兴嗟曰:‘兹坛不建,将何以妥神灵而崇祈报也?’即谋诸邑博与可淡然及弟子员,相择善地,属耆老而告之曰:‘古祀社稷,列地利也;山川、傧鬼神也;五祀,本事也;制也。三坛建,不可缓矣。’

  遂以事上于抚院孚远、按院芳誉、分巡际会、郡守道亨,得请。

  乃鸠工伐石,坛社稷于凤池右,山川于龙津南,邑厉于东岳左。并手偕作,石之以壝墠,缭之以垣墙,庖湢神厨有室,斋戒有所。高卑广狭如旧制,越数月而告成。千万世大功,建于久废之后,侯秉心塞渊哉!

  然侯非独致力于事神者,莅任数载,加意民瘼,捣铸山巢穴,铅铁党不得千百为患;巡阡陌灾伤,而贫赤者获以饔飧自给;惩猾胥侵牟以严税法;锄豪右奸宄以辨冤狱。至投匿、投献之弊,赌博、图赖之风,为民生大蠹,侯悉祛之、革之、禁之、除之,俾不得肆其害于邑里,民称便。弭盗安民,则有应捕之革;坊水卫城,则有泊岸之筑;纪官昭鉴,则有题名之记。且课士之勤,不废寒暑,日与邑博先生讲之正学,深明夫学为已、仕为人之训。政教兼举,神人胥悦。侯其备百顺、享百福、柱石国家,长为山川民社主与!《诗》曰:‘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余谓天下无万有千岁之功,功存而人亦存也。

  庠士吴登率里老等诣余求文为记。余虽不文,亦安能辞?

  是举也,始事于万历二十二(1594年)十月,告成于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每坛费金三十,俱出公帑,不及于民。董其役者,署捕务永宁仓大使彭应龙、典史徐文熹,例得兼书,俾来者有所稽也。

  侯讳廷训,字汝钦,领隆庆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乡荐,历今官,直隶泾县人,玉峰其别号也。

  是为记。”

  德化县社稷之祭

  设置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5·建置志·坛·社稷坛》:

  “社稷坛,在县西大旗山下,浐溪之北。

  旧即地而祭。

  宋·绍兴(1131—1162年)间,知县林及始甃二坛。邑人立庵其侧。

  嘉泰甲子(嘉泰四年,1204年 ),知县事赵彦濂建斋厅,瓷坛壝,植以松柏,更新庵,字额曰‘祐善’。

  淳祐己酉(淳祐九年,1249年),知县事吴一鸣 修,立石为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圮于水,三十三年(即建文二年,1400年)主簿古彦辉重甃,并建神厨、神库、宰牲亭、斋戒所。后俱废。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因防寇以其地西偏作教场。

  嘉靖九年(1530年),知县许仁请复教场于县东旧地,后竟未复,即其地立华表于坛南。坛式四方各二丈五尺,取大社五丈而杀其半也。高三尺,陛各三级。坛下北深九丈五尺,东西南各五丈,周缭以垣,立四门。路由北入。坛上树石为主,高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南土中。去陛一尺五寸,露出圆尖。

  国朝因之。”

  仪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社稷坛》:

  “社稷坛,春秋二祭,俱用仲月上戊日。

  祭前三日斋戒。

  将祭之前一日省牲,治祭物,洁笾豆,扫除坛上下及设幕次中门外。是夕,献官以下就幕次宿。

  本日:

  献官以下俱夙兴。

  执事者陈设其坛,坐南向北,设社位于稷之东,设稷位于社之西。每位羊一,用匣盛贮未启盖,居左,在笾之北;豕一,用匝盛贮未启盖,居右,在豆之北;笾四,盛枣、栗、形盐、薨鱼,居左,在羊之南;豆四,盛韭菹、菁菹,醯醢、鹿醢,居右,在豕之南;簋二,盛黍、稷,居笾之左;簋二,盛稻、梁,居豆之右;铡一,盛和羹,居中,在笾豆之南;帛一,黑色,长一丈八尺,用篚装贮米上。

  别设一小案,阁祝版、香炉,居坛正中。

  各官俱朝服,执事者捧祝版至幕次佥名,佥毕,捧置案上。执事者取毛血盘,置神位前牲案下,实酒于尊,加幂,在坛下东北;置水于盆,加帨,在坛下西北。焚香,燃烛,燃炬,明炬。

  通赞唱:‘执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献官就位。’引赞引献官就拜位。

  通赞唱:‘瘗毛血。’执事者以毛血瘗于坎,在西北隅。启牲匣盖。

  通赞唱:‘迎神。跪,叩首、叩首、叩首,兴,平身。’各官俱一跪三叩,兴,平身。

  唱:‘奠帛,行初献礼。’司帛者捧帛,司爵者捧爵,各立以俟。

  引赞赞:‘诣盥洗所。”献官诣盥洗所。

  ‘执事酌水进巾。’献官盥手悦巾。

  赞:‘诣酒尊所。’献官诣酒尊所。

  ‘司尊者举幂酌酒。’注酒于爵。

  赞:‘诣社神位前。’献官升,自左阶至神位前。

  赞:‘奠帛。’捧帛者自右进于献官,献官受而举之,仍自左授于执事者,奠于神位前。

  赞:‘献爵。’仪同奠帛。

  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

  赞:‘诣稷神位前。’仪同前。

  赞:‘诣读祝位。’献官诣读祝位。

  赞:‘跪。”献官跪。

  赞:“众官皆跪。’

  赞:‘读祝。’读祝者取祝,跪读于献官之左。祝曰:‘维某年岁次某干支,二八月某干支,朔越某日某干支,某官某名敢昭告于本县让稷之神曰:惟神奠安九土,粒食万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农而蕃稼穑。恭承守土,肃展明禋,时届仲春秋,敬修祀典,庶丸丸松柏,巩磐石于无疆;翼翼黍苗,佐神仓于不匮,尚飨!’

  读毕,通赞唱:‘俯伏,兴,平身。’献官以下俱平身。

  唱:‘复位。’引赞引献官降,自右阶复原位。

  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

  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

  通赞唱:‘饮福受胙。’执事者设饮福位,在坛中稍北。执事者先于社位前割取羊左脚,置于盘,及于酒尊所,酌酒于爵,同立于饮福位之右以俟。

  引赞引献官诣饮福位,赞:‘跪。’献官跪。

  赞:‘饮福酒。’一人自右跪,进爵于献官,献官饮毕,一人自左受虚爵以退。

  赞:‘受胙。’一人自右跪,进胙于献官,献官受讫,一人自左跪接,捧由中门以退。

  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

  通赞唱:‘复位。’献官降,自右阶复位。

  唱:‘跪,叩首、叩首、叩首,兴,平身。’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兴,平身。

  通赞唱:‘彻馔。’执事者各诣神位前,稍移动笾豆。

  通赞唱:‘送神。’唱:‘跪,叩首、叩首、叩首,兴,平身。’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兴,平身。

  通赞唱:‘读祝者捧祝,进帛者捧帛。各诣瘗所。’献官陪祭官离位,分东西班立,俟捧祝帛者由中道而过。

  通赞唱:‘望瘗。’引赞赞:‘诣望瘗位。’引献官至望瘗位。执事者以帛焚于坎中,焚毕以土实坎。

  通赞唱:‘礼毕。’”

  乡社坛

  清 · 乾隆《 德化县志·卷 5 ·建置志· 坛 · 乡社坛》:

  “乡社坛,明·洪武六年(1373年) ,令各里、团,每一百户内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

  坛式:周围四丈,高二尺,坛下广各三丈,深四丈六尺,缭以墙。

  各乡少有立者。”

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之祭

  晋江县山川坛

  沿革

  宋初,以风雨雷师附祭于社稷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礼俗·官方祭祀·社稷之祭》)。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别建于仁惠坊内东仓之隙地。元因之。入明,该地并入府治,洪武二年(1369年)建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于府城临漳门外柳通铺,即今所,简称山川坛,民间讹三千坛。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载:

  “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在府治西南临漳门外柳通铺。

  《八闽通志》云,宋初以风雨雷师附祭社稷坛。嘉定十四年,郡守宋均复别建于仁惠坊内东仓之隙地。元因之。明时故址并入府治。洪武二年,知府常性建今所。

  晋江县附郭统祭于此,不别为坛。

  其制累石为之,南向,纵横各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绕以周垣,门、陛、厨、库等所如社稷制。设神位三,中风云雷雨之神,左境内山川之神,右府、县城隍之神。

  国朝·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王之琦重修。乾隆二年(1737年),奉文再修。”

  仪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之祭》:“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之祭:宋初奉行。每岁颁行祭费银十两正,于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帛一,白瓷爵二十,礼与社稷坛同。”

  祝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之祭》:“祝文:维神赞襄□□□□□苍黎,佐灵化以流形,生成永赖,乘气机而□□□□□磅礴高深,长保安贞之吉,凭依巩固□□□□□□□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护,恭修岁祀,□□□□□□豆笾,祗陈牲币。尚飨!”

  安溪县风云雷雨山川坛

  安溪县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西南。每岁春秋二祭。

  ·嘉靖《安溪县志·2规制类·坛壝·风云、雷雨、山川坛

  “风云、雷云(应为“雷雨”)、山川坛,在县西南,南向,制与社稷同。

  洪武元年(1368年)钦奉圣旨,祀山川,若府、若州、若县一般祭祀。至六年(1373年),以风云、雷雨、山川之神共为一坛合祭。后又以城隍合祭。于坛东建神厨、斋所各三间。

  正统九年(1444年),知县路亨重建。成化(1465—1487年)间,知县方汝荣重修。

   每岁春秋二祭。”

  ·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山川坛》

  “山川坛,在县西南,南向。

  洪武(1368—1398年)初建。正统(1436—1449年)间令路亨重建。成化(1465—1487年)间令方汝荣重修。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倭焚毁,迁于演武亭西南。万历(1573—1620年)中令章廷训重建。

  今仍之。”

  德化县山川风云雷雨城隍神坛之祭

  设置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5·建置志·坛·风云雷雨山川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丁溪之西。

  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三十三年 (即建文二年,1400年)主簿古彦辉重修,后圮。

  嘉靖九年(1530年),知县许仁重建,立华表于坛南。坛式:四方各二丈五尺,高三尺,坛东宽四丈八尺,坛西宽五丈。今垦田三丈八尺,田长十六丈三尺,充武庙灯油。坛南宽一十丈七尺。今垦田七尺,田广六丈七尺,充武庙灯油。坛北宽五丈,周以短垣。

  国朝因之。”

  仪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山川坛、风云雷雨、城隍附》:

  “山川坛、风云雷雨。城隍附。

  春秋二祭,俱于仲月上旬,择日行礼。郡、县多用上巳日。祭前三日斋戒,前一日省牲治祭物,俱如社稷仪。

  其坛坐北向南。执事者扫除坛上下,设各官幕次子坛中门外;是夕各官宿幕次。设风云雷雨位于坛正中,设山川位居左,城隍位居右。

  祭之日,献官以下夙兴。执事者设风云雷雨位,帛四;山川位,帛二;城隍位,帛一。帛七段俱白色,丈尺与社稷同。用篚装盛未上。每位各羊一、豕一、铡一、笾四、豆四、簠二、簋二,陈设俱与社稷同。但品物在某品之南者,当改作在某品之北。

  各官俱朝服,佥祝版。执事者实酒子尊,加幂,置水于盥施悦,在坛下东南。焚香,燃烛,明炬。

  通赞唱:‘执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献官就位。’就位如仪。执事者先以毛血瘗于坎。

  通赞唱:‘迎神。跪,叩首、叩首、叩首,兴,平身。’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兴,平身,如仪。

  引赞引献官诣盥洗所,盥手帨巾如仪。

  次诣酒尊所,执爵捧帛如仪。

  次诣风云雷雨神位前,先莫帛,次奠爵。

  次诣山川神位前,次诣城隍神位前,俱奠献如仪。

  次诣读祝位,在风云雷雨神位前。祝曰:‘年月具官如式。惟神赞襄天泽,福庇苍黎。佐灵化以流形,生成永赖;乘神机而鼓荡,温肃攸宜。磅礴高深,长保安贞之吉;凭依巩固,实资捍御之功。幸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护。恭修岁祀,正值良辰,敬洁豆笾,祗陈牲币,尚飨!’读毕复位。

  亚献、终献同前。但不唱奠帛、读祝。

  次饮福受胙,如社稷仪。其胙取风云雷雨神位前,羊一脚。

  次彻馔,次送神,次望燎,俱如社稷仪,但改望瘗为望燎。”

先农坛之祭

  先农坛之祭,包括先农坛祭祀和耕耤仪式田两个内容,府、县分别举行(其中晋江县与泉州府合一),每岁仲春辛日举行。

  晋江县先农坛之祭和耕耤仪式

  晋江县先农坛,在府治东仁风门外东禅乡耤田后,清·雍正五年(1727年)创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先农坛》:

“先农坛:在府治东仁风门外东禅乡耤田后。国朝·雍正五年,奉文创建。

其制累石为之,高二尺一寸(《府志》作二丈一尺,误),宽二丈五尺。坛之正北,中一室奉先农神牌,东房贮祭器、农具,西房收耤田米谷。东配房置祭器,西配房给看守农户居之。外缭以垣,门南向。耤田之制四亩九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先农坛之祭》:

  “先农坛之祭:每岁仲春辛日致祭。帛一,用青色,礼舆社稷坛同。

  祝文:维神肇兴稼穑,粒我蒸民,颂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常陈时夏。兹当东作,咸服先畴,洪惟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劳民?谨奉彝章,聿修祀事。惟愿五风下雨,嘉祥恒沐于神庥;庶几九穗双歧,上瑞频书于大有。尚飨!

  礼毕,耕籍田。知府秉耒,佐贰执青箱,晋江县知县播种,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执犁,九推九反,农夫终亩。耕毕,官率耆老、农夫望阙行礼。农具用□色牛,黑色箱,青色籽,种以土之所宜。”

  德化县先农坛之祭和耕耤仪式

  德化县先农坛庙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庙祀·先农坛庙》:

  “先农坛庙,在宾阳门外。雍正五年奉旨建。

  坛高二尺一寸,宽二丈五尺,坛后建正房三间,配房各一间。正房中奉先农神牌。高二尺四寸、宽六寸,座高五寸,宽九寸五分,红牌金字。东收贮祭器,西收贮耤田米谷。配房东置办祭品,西令看守农民居住。周围筑墙。

  买置耤田,租八百斤。一坐产窑头乡,土名东山洋方泗户屯田;一坐产西墩乡,土名垵坑坝仔口庄政户屯田。”

  仪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耕耤》:

  “耕耤(照雍正五年颁行)

  每年礼部颁历预择日期,本县合属前期,致斋二日。

  祭品:帛一青色,羊一,豕一,铡一,簋二,簋二,笾四,豆四。

  农具赤色,牛黑色,籽种箱青色。所盛籽种,照本县土宣祭日,知县率僚属,俱穿朝服赴先农坛。

  通赞生导诣盥洗所,盥手、净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主祭官就位就拜位,陪祭官各就位,瘗毛血迎神。

  通赞生导主祭官升坛就位就神前位,唱:上香,又,三上香。毕。

  通赞唱:跪。陪祭官皆跪,行三叩礼;兴,复位复拜位。安神,行三跪九叩礼;兴,进帛、进爵、行初献礼。

  通赞唱:诣酒尊所。主祭官诣酒尊所。

  通赞唱:司尊者举幂酌酒。诣先农神位前,就位,跪。

  通赞唱:陪祭官皆跪,献帛、献爵,叩首,兴。诣读祝位,跪读祝文读祝者取祝版跪读。祝曰:维某年岁次某干支,某月某干支,朔越某日某干支,某官某名敢昭告于先农之神曰:惟神肇兴稼穑,粒我蒸民,颂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陈常时夏。兹当东作,咸服先畴。洪惟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劳民?谨奉彝章,聿修祀事。惟望五风十雨,嘉祥恒沐于神麻,庶几九穗双岐,上瑞频书夫大有。尚飨!读毕,三叩首,兴,复位。行亚献礼。

  通赞唱:诣酒尊所。主祭官诣酒尊所。

  通赞唱:司尊者举幂酌酒。诣先农神位前,就位,跪。

  通赞唱:陪祭官皆跪,献爵,叩首,兴,复位。行终献礼,仪同亚献。

  彻馔送神,行三跪九叩礼。兴。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通赞生导诣燎所,焚祝,焚帛,复位。礼毕。

  午时,行耕耤礼。知县秉耒,佐贰执青箱播种,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耕毕,知县率僚属暨耆老、农夫,望阙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常雩坛之祭

  晋江县常雩坛之祭

  晋江县常雩坛在先农坛内,祭典亦在先农坛内举行,于四月择吉日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先农坛》:“常雩坛:亦在先农坛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常雩坛之祭》:

  “常雩坛之祭:

  每岁颁行祭费银六两,于四月择吉日致祭。□□□色三,□□白色二。白瓷爵十五,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礼。

  祝文:恭膺诏命,抚育群黎。仰体彤廷保赤之诚,勤农劝稼;俯惟蔀屋资生之本,力穑服田。令甲爰颁,肃举祈年之典;惟寅将事,用申守土之忱。黍稷惟馨,尚冀明昭之,受赐来牟,率育庶俾丰裕于盖藏。尚飨!

  德化县常雩坛之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常雩》:

  “常雩(乾隆十一年新颁)

  孟夏择日行常雩礼。知县率僚属,具朝服赴先农坛,致祭社稷、先农、山川、风雲雷雨之神,用羊一、豕一、各帛一白色,铘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行三跪九叩礼。三献俱如祭社稷山川仪。

  祝曰:‘年月具官如式。恭膺诏命,抚育群黎。仰体彤廷保赤之诚,勤劳劝稼;俯惟蔀屋资生之本,力穑服田。令甲爰颁,肃举析年(“析年”应为“祈年”之误)之典;惟寅将事,用申守土之忱。黍稷惟馨,尚冀明昭之受赐;来牟率育,庶俾丰裕于盖藏。尚飨!’”

八蜡之祭

  八蜡附祭于先农坛,每年十二月上戊日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先农坛》:“八蜡:附祭于先农,不别为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八蜡之祭》:“八蜡之祭:国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文令有司岁十二月上戊日致祭。先啬、司啬居中正位东上,余六神稍后一尺,分设左右。即先农坛祭之,不别为坛。晋江县附郭,统祭于此。”

厉坛之祭

  厉坛,官府用祭孤魂野鬼。明·洪武八年(1375年)令民间里社各设一所厉坛以祭一乡孤魂野鬼(社祭) 。(参见《泉州铺境·明代惠安县里社合一与保甲制度》)

  晋江县厉坛

  沿革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于泉州郡城北七里许。嘉靖(1522—1566年)间徙城北泉山铺赐恩山下,后废。清·嘉庆(1796—1820年)间,复建于东门外驿路铺公祠外亭。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朔日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厉坛》:“厉坛:旧在城北七里许,明·洪武二年知府常性建。嘉靖间徙建城北泉山铺赐恩山下。国朝因之。晋江县附郭统祭于此,不别为坛。今废,故址尚存。嘉庆间,徙在东门外驿路铺李公名宦祠外亭。”

  仪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厉坛之祭》:“厉坛之祭:先期具牒告城隍。祭之日,迎城隍神位于坛上,无祀鬼神等位于坛下之东西。岁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致祭。”

  祝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厉坛之祭》:

  “祝文:

  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故制有治人之法,即制有事神之道。

  念厥冥冥之中无祝(“祝”疑当作“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殁。其间有遭兵□□损伤者,有死于水火盗贼者,有被人取财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夺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屈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疫死者,有为猛虎毒虫所害者,有为饥饿冻死者,有因战斗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颓而压死者,有死后无子孙者,此等孤魂,死无所依,最堪怜悯。或依草附木,或作妖为怪,徘徊于星月之下,悲号于风雨之中。

  今迎尊神以主此祭,谨设坛于城西,兹当×月上(中、下)元佳节,谨备牲醴羹饭,专祭本郡(县)阖境无祀鬼神等众,灵其不昧,来享此祭。

  凡或一县人民,倘有不孝不睦、侮法欺善种种奸邪不良之徒,神必报于城隍,发露其事,使遭官府,轻则笞决杖断,重则徒流绞斩。若事未发露,必遭阴谴,使举家并遭灾害。

  如有克孝克睦、守法为善正直之人,神必达于城隍,阴加护佑,使其家道安和,农事顺遂,父母妻子□守乡里。

  我等官府,如有上欺朝廷,下枉良善,□□作弊、蠹政害民者,灵必无枉,一体昭报。

  如此,则鬼神有鉴察之明,官府非谄谀之祭。

  尚飨!”

  安溪县厉坛

  邑厉坛

  安溪县厉坛,在县治北。明·洪武(1368—1398年)初建。正统(1436—1449年)间佥事陈祚命、知县路亨修。成化(1465—1487年)间知县方汝荣重修。嘉靖卅九年(1560年)因倭寇至造城,迁于东岳宫左。万历(1573—1620年)中县令章廷训重建。每岁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东岳寺·安溪东岳寺》)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坛壝·邑厉坛》

  “邑厉坛,在县治北。南向,周围八丈四尺,高二尺四寸,前出阶二级。南深六丈三尺,北深一丈二尺,东、西各广三丈六尺。绕以垣墙,前立门额。

  国朝·洪武(1368—1398年)初年建。正统(1436—1449年)间,佥事陈祚命、知县路亨修。成化间,知县方汝荣重修。

  每岁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

  ·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邑厉坛》

  “邑厉坛,在县治北,南向。

  洪武(1368—1398年)初建。正统(1436—1449年)间令路亨、成化(1465—1487年)间令方汝荣重修。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因倭寇至造城,迁于东岳宫左。万历中(1573—1620年)章廷训重建。

  今仍之。”

  乡厉坛

  乡厉坛,明·洪武八年(1375年)每里各设1所,祭一乡之厉。祭与邑厉坛同日。

  ·嘉靖《安溪县志·2规制类·坛壝·乡厉坛

  “乡厉坛,祭一乡之厉。

  洪武八年,每里各设一所,四周土墙,中筑土台一座。

  祭与邑厉坛同日,里中父老,备物致祭。”

  ·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乡厉坛》

  “乡厉坛,洪武八年(1375年)令里各设一所,以祭一乡之厉。

   祭与邑厉同日,里中父老,备物行礼。”

  德化县厉坛之祭 

  设置

  德化县厉坛,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县东妙峰山麓;后以东方为生育之地,非厉鬼所安,嘉靖十年(1531年)迁县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5·建置志·坛·邑厉坛》:

  “邑厉坛,在县西。

  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县东妙峰山麓,南向。十三年(1380年),知县王贞拓而广之。坛前建亭,坛东立石,刻钦祭文。

  文曰:

  ‘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故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必立之君以主之。君总其大,又设官分职于府、州、县,以各长之。各府、州、县又于每一百户内,设一里长以领之。上下之职,纲纪不紊,此治人之法如此。天子祭天地神祗及天下山川王国,各府、州、县祭境内山川及祀典神祗,庶民祭其祖先及里社土谷之神。上下之礼,各有等第,此事神之道如此。

  尚念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殁其间,有遭兵刃而横伤者,有殁于水、火、盗贼者,有被人取财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夺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屈者,有天灾流行而疫死者,有为猛兽毒蛊所害者,有为饥饿冻死者,有因战斗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颓而压死者,有死后无子孙者。此等鬼魂,或终于前代,或殁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移于他乡,或人烟断绝,久缺其祭祀,姓名泯没于一时,祀典无闻而不载。此等孤魂,死无所依,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依草附木,或作为妖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凡遇人间节令,心思阳世,魂杳杳以无归;身堕沉沦,意悬悬而望祭。

  兴言及此,怜其惨凄,故敕天下有司,依时享祭。在京都有泰厉之祭,在王国有国厉之祭,在各县有邑厉之祭,在一里各有乡厉之祭。斯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礼。仍命本处城隍以主此祭。’

  东偏立宰牲厨二间,房一间。

  后以东方为生育之地,非厉鬼所安,嘉靖十年(1531年),知县许仁迁今所,立华表于坛南。

  国朝因之。”

  仪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邑厉坛》:

  “邑厉坛,岁凡三祭: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初一日。每祭用羊三,豕三,饭,米酒,纸、香、烛随用。

  先期三日,主祭官斋沐更衣,用补服备香烛酒果,牒告本处城隍。通赞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诣神位前,跪,进爵、献爵、奠爵,俯伏,兴,平身;复位又一跪三叩,兴,平身,焚告文,礼毕。

  本日:

  设城隍位于坛上,祭物:羊一,豕一。

  设无祀鬼神坛于坛下左、右,书曰:本县境内无祀鬼神。祭物:羊二,豕二,盛置于器,同羹饭等,铺设各鬼神位前。

  陈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赞: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主祭官诣神位前,跪,三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读祭文。读毕,又一跪三叩,焚祭文并纸钱,礼毕。”

至圣先师孔子之祭

  至圣先师孔子之祭,是所有祭典中规格最高、仪制最规范的,在府、县文庙举行,春秋两祭,由府、县最高首长主持。

  其仪制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中《晋江文庙·位次陈设祀事仪节(陈设、祀事、先师之祭仪节》、《安溪文庙·先师之祭》、《德化文庙·文庙之祭》各章节所述。

释菜礼

  释菜礼,亦作“释采”、“舍菜”,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秦以后成为制度,唐代发展为成熟的太学开学典礼仪式,即设“酒、水芹、韭菜花、红枣、栗子”等蔬果菜羹祭献孔子颜渊等贤哲。水芹代表青年学子,韭菜花代表才华,红枣代表早立志,栗子代表敬畏之心。清·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皇帝下令每月朔日行释菜礼。

  府、县释菜礼在府、县文庙(县学)举行,由学官主持;书院、私塾释菜礼在本院、塾举行,由教师主持,仪制从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文庙·附:释菜礼》记述德化县学释菜礼仪制为:

  “每月朔旦,行释菜礼。

  用兔为醢,醢前一日为之;菁为菹,《礼乐图》谓用菁菹八两;果用枣、栗,《礼乐图》谓各重四斤。香烛随用。

  先师:一案,爵三,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礼时献上。品物四:中二品,左兔醢,右菁菹;东西二品,左栗右枣。

  四配:东西各一案,陈设与先师同。

  十一哲:东西各一案,爵三。仪注同上。品物三:中菁菹,左栗右枣。两庑东西各一案。陈设与十一哲同。

  通赞唱:排班。献官以下皆序立丹墀内。

  班齐唱:闢户。礼生开殿门。

  通赞唱:跪,叩首、叩首、叩首。献官以下皆跪,叩首;二跪、三跪同。兴,平身。皆兴,平身。

  引赞诣献官前,赞:诣盥洗所。献官随引赞至盥洗所,盥手悦巾如仪。

  赞:诣酒尊所。献官随引赞至酒尊所,司尊者举幕酌酒以俟。

  赞:诣至圣先师神位前。捧爵者三,各先行:奉先师者由中门入,奉四配者由左偏门入,献官随引赞亦由左偏门入。至神位前向上立。

  赞:跪。

  赞:献爵。捧爵者由左跪授献官一爵,献官受少举之,转授捧爵者,置神位前。

  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

  赞:诣复圣颜子神位前。”赞:跪。赞:献爵。仪同前。

  唱:诣宗圣曾子神位前。仪同前。

  赞:诣述圣子思子神位前。仪同前。

  赞:诣亚圣孟子神位前。仪同前。

  通赞唱:行分献礼。献官行礼,将至亚圣孟子前,通赞乃唱行分献礼。引赞各诣东西哲及两庑分献官前。

  赞:诣盥洗所、洒尊所、东哲、西哲、东庑,西庑神位前献爵。如上仪。

  赞:复位。”献官以下各随引赞退原位。通赞唱:礼毕。

关圣之祭

  关圣之祭,岁3次,于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举行,雍正五年(1727年)起同日祭祀关羽之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

  晋江县关圣之祭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提帅张云翼在萼辉铺提署之左(提督东教场,今中山公园西侧原黎明大学旧址内)建武庙,祭典即在武庙举行,朔望行香,春、秋致祭;而秩祀之典尚在涂门关帝庙。至嘉庆间(1796—1820年),提帅颜守英始移秩祀之祭于武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铺境·附二:泉州城区与附郭旧铺境稽略·萼辉铺》、《泉州人名录·张云翼》、《泉州儒道释寺庙·通淮关岳庙、武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关圣之祭》:

  “关圣之祭:每岁颁行祭费银二十四两正,于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

  帛一,白色;白瓷爵三、登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牛一、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礼。

  祝文:维帝浩气凌霄,丹心贯日。扶正统而彰信义,威震九州;完大节以笃忠贞,名高三国。神明如在,遍祠宇于寰区;灵应丕昭,荐馨香于历代。屡征异迹,显佑群生。恭值嘉辰,遵行祀典,筵陈笾豆,几奠牲醪。尚飨!

  雍正五年(1727年),勅封神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增设神牌,奉行附祀于右殿之后,同日致祭。

  祝文:维公世泽贻庥,灵源积庆。德能昌后,笃生神武之英;善则归亲,宜享尊崇之报。列上公之封爵,锡命优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备。恭逢诹吉,祗事荐馨。尚飨!

  德化县关圣之祭

  德化县关帝庙前殿祀关圣,后殿祀关羽之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关帝庙》:

  “关帝庙,岁凡三祭。

  五月十三日:前殿照常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后殿不用牛,余照前殿。

  其春、秋二祭: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笾十、豆十;后殿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笾各八,豆各八。

  前殿祭日:

  引赞引承祭官,朝服进左旁门,赞:诣盥洗所。盥手悦巾毕。

  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

  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炉左,引赞引承祭官诣香炉前,司香者跪。

  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

  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

  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

  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

  引赞赞:奠帛。奠帛者跪,献毕,行一跪三叩礼,退。

  赞:献爵。献爵者立,献毕,退。

  赞:诣读祝位,读祝者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将祝文捧起,立承祭官之左。

  引赞赞:跪。承祭官及读祝者俱跪。

  赞:‘读祝。’祝曰:‘年月日具官如式,敢昭告于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之神曰:惟帝浩气凌霄,丹心贯日。扶正统而彰信义,威震九州;完大节以笃忠贞,名高三国。神明如在,遍祠字于寰区;灵应丕昭,荐馨香于历代,屡徵异迹,显佑群生。恭值嘉辰,遵行祀典,筵陈笾豆,几奠牲醪。尚飨!’读毕捧至神位前,安盛帛盒内,行一跪三叩礼,退。

  引赞赞:叩。承祭官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

  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

  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

  通赞唱:彻馔。执事者诣神位前,将笾豆等各少举。

  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

  通赞唱:读祝者捧祝,进帛者捧帛,司馔者捧馔,恭诣燎位。引赞引承祭官退至西边立,俟捧祝帛过毕,复位。

  引赞赞: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炉前。赞:焚祝帛。赞:礼毕。引承祭官退。

  后殿祭日:

  引赞引承祭官蟒袍补服进中门,赞:诣盥洗所。盥毕。

  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

  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各香炉左。

  引赞引承祭官诣光昭公香炉前,司香者跪。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

  引赞引承祭官诣裕昌公香炉前,同前上香毕。

  引赞引承祭官诣成忠公香炉前,同前上香毕。

  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

  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

  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

  引赞赞:奠帛。赞:献爵。仪俱同前殿,先光昭,次裕昌,次成忠。各献毕。

  赞:读祝,诣读祝位。光昭公前,仪同前殿。祝文:年月日具官如式致祭于关帝之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之神曰:惟公世泽贻庥,灵源积庆。德能昌后,笃生神武之英;善则归亲,宜享尊崇之报。列上公之封爵,锡命优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备。恭逢诹吉,祗事荐馨,尚飨!读毕。

  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司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

  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

  唱:彻馔。仪同前殿。

  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

  余悉同前殿。”

文昌帝君之祭

  祭典在文昌坛举行,祭文昌帝君及其先代。文昌坛原为镇雅宫,在府城阳义铺玉犀巷内。清·嘉庆六年(1801年),泉州太守冯国柄、晋江令徐汝澜奉文特设,以是宫近府、县治,改立为文昌坛,于春、秋二仲月吉日致祭。

  文昌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文昌坛》:“文昌坛,在城内阳义铺玉犀巷内。原为镇雅宫,国朝·嘉庆六年,守冯国柄、令徐汝澜奉文特设,以是宫近府、县治,改立为坛。道光八年,令卢择元倡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镇雅宫》)

  仪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文昌帝君之祭》:

  “文昌帝君之祭:国朝·嘉庆六年五月二十日,知府冯国柄、晋江知县徐汝澜奉文恭设崇祀。每岁颁行祭费银十六两,于春、秋二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登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犊一、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礼。

  “同日致祭文昌帝君先代。

  祝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文昌帝君之祭》:

  文昌帝君“祝文:维神绩著西垣,枢环北极,六匡丽曜,协昌运之光华。累代垂灵,为人文之主宰,扶正久彰。夫感召荐馨,宜致其尊崇。兹届仲春(秋),用昭时祀,尚其歆格,鉴此精虔。尚飨!”

  “同日致祭文昌帝君先代之文曰:祭引先河之义,礼崇反本之思。矧夫世德弥光,延赏斯及。祥钟累代,炯列宿之精灵,化被千秋,纬人文之主宰。是尊后殿,用答前庥。兹值仲春(秋),肃将时事,用申告洁,神其格歆。尚飨!”

天上圣母之祭

  祭典在天后宫举行。在清代,和祭孔子关公一样,天上圣母列入官方祀典,泉州知府等奉旨春、秋致祭。(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后宫·明代的致祭和修葺、清·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改宫号为天后宫》

府、县城隍之祭

  泉州府的祭典在府城隍庙举行,晋江县的祭典在县城隍庙举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晋江县城隍庙》)

  仪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府、县城隍之祭》:“府、县城隍之祭:每岁各颁行祭费银三两,于春秋二仲月吉日致祭。礼与风云雷雨同。”

  祝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府、县城隍之祭》:“祝文:维神赫濯,炳古烁今。聪明正直,民社攸凭。理阴辅阳,福善祸淫。是是非非,炳若日星。兹届仲春(秋),致荐豆馨。希神昭格,庇民蒸民。五谷丰登,家给人足,永享升平。尚飨!”

东岳泰山之祭

  东岳泰山之祭,祭典在东岳行宫举行。(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东岳宫》)

  仪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东岳泰山之祭》载:“每岁春秋致祭。”

  祝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东岳泰山之祭》载:

  “曰:圣朝御宇,怀柔百神。维神灵应,赐福全闽。位居东岱,惟岳之尊,德隆下土,泽配上穹。出云降雨,物阜时丰。康慈兆姓,食报宜宗。仲春(秋)享祀,万福攸同。灵其徙降,格此菲封。尚飨。”

龙王神之祭

  龙王神之祭,祭典在龙神庙举行。龙神庙在府治东承天寺内,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泉州太守徐汝澜建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奉文崇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龙神庙》:“龙神庙,在府治东登贤铺承天寺内。乾隆间奉文崇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龙神庙》)

  仪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龙王神之祭》载:乾隆间,奉文崇祀。历任晋江知县捐祭费银三两五钱正,每岁春秋二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鈃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六叩礼。

  祝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龙王神之祭》载:“祝文:维神德洋环海,泽润苍生。允襄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尚飨。”

昭忠公之祭

  昭忠公之祭,祭典在昭忠祠举行。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昭忠祠》

  仪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昭忠公之祭》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奉行秋祭为始,就于建旷项下开销,每岁颁行祭费银七两五钱,春秋二仲月吉日委员致祭。”

  祝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昭忠公之祭》载:“祝文:维灵志坚探穴,念切请英(疑当“精英”或“请缨”),勇以赴义,烈以成贞。或乘风而破浪,竟英骨于沧瀛;或披坚而执锐,丽碧血于铙钲。缅雄姿之卓荦,虽既殁其如生;慰忠魂于故土,荷盛世之褒旌。荐馨香于令序,为桑梓之光荣。生为烈士,死作干城。式昭秩祀,永播芳声。尚飨。”

旗纛之祭

  旗纛之祭,每岁霜降日举行。

  晋江县旗纛之祭

  晋江县旗纛之祭,祭典原在城北旗纛庙举行,旗纛庙废后,移祭于南较场演武厅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旗纛庙载:

  “旧在(泉州)城北七里许,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常性建。嘉靖间(1522—1566年),徙建城北泉山铺赐恩山下。国朝因之。晋江县附郭统祭于此,不别为坛。今废,故址尚存。(清)嘉庆间(1796—1820年),徙在东门外驿路铺李公名宦祠外亭。”

  “旗纛庙:旧在卫后,今废。移祭于南较场演武厅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旗纛之祭》载:“旗纛之祭,每岁霜降日,用少牢礼,设军牙六纛神位致祭。”

  德化县旗纛之祭

  德化县旗纛之祭,祭典在教场举行。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旗纛》:

  “旗纛

  每岁霜降前一日,本县汛防官率兵士盛装铠伏迎请旗纛,到教场张幕扎营。

  至霜降日五鼓,以帛一白色,羊一,豕一,行三献礼。礼毕,放炮扬威,撤幕,束装整位(“位”疑为“伍”之误)回汛,归纛于武庙。”

城门神之祭

  城门神之祭,亦称禜祭,仅清·乾隆《德化县志》留下一篇祝文,余方志不见。说明城门神之祭没有纳入官府常规祭典,仅是守城官兵的私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禜祭》:“禜祭祝文:‘年月具官如式,致祭于城门之神曰:诏命临民,职司守土。惟兆人之攸赖,并借神功,冀四序之常调,群蒙福荫。必使雨旸应候,爰占物阜而民安;庶其寒燠成宜,共庆时和而岁稔。仰灵枢之默运,聿集嘉祥;襄元化以流形。俾无茁害。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