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2划)

目 录

  丁节斋名谨,字慎思,节斋为其号,原名赛典赤·赡思丁,又名埃米尔·昔格山
  丁硕德(名夔,字大皋)
  丁善(字彦仁,号仁庵。丁硕德次子。坐诬案。妻庄淑懿。兴建陈埭丁氏宗祠)
  丁衍夏(字宜昌,号味莲、适适生、瞻亭主者、泰清丈人、五口山人)
  丁拱辰(君轸,字涉原,号星南)
  丁谓(字谓之、更名公言)
  丁一中[字肖鹤、少鹤,明·江苏丹阳人。明·隆庆任泉州府同知。遗迹(厦门海沧《温泉铭》碑。惠安崇武龙喉岩诗刻。厦门胡里山诗刻。同安白云岩寺诗刻。厦门鼓浪屿日光岩题刻。厦门金榜山诗刻。厦门古城墙诗刻。金门摩崖题刻。)]
  丁炜(字瞻汝,又作澹汝,号雁水。初宦。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赣南分巡道。湖广按察使。归家,卒。丁炜的诗词。)
  丁启浚(丁启濬,字亨文,号哲初,继号蓼仞,明·泉州晋江陈埭人。历宝庆、杭州二府推官。累至南太仆少卿。有德于德化民。太仆正卿,刑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归,卒。评价。)
  丁胤甲(丁孕甲,字子冠,号岸庵)
  丁自申(字朋岳,号槐江,明·晋江人。南户部主事,进郎中。顺庆太守,梧州知州。罢归。丁自申《希邺堂记》。)、丁明登(字剑虹,又字客东,号莲侣。简介。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述。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记述。)、丁远、丁日近(字光元,明·晋江人)、丁禾秉 (“禾秉”合一字,字幼平,清·晋江人)、丁文麟(字天瑞,清·晋江人)、丁莲(字青若,号霞瞻,清·晋江陈埭人。康熙癸巳进士,兴化教授。台湾府儒学教授。)、丁扬(清·晋江人)、丁奇昆(号易园,清·晋江人)丁永祚(字尔锡,号见白,明·江西南昌人。德化知县。福清知县[不忘德化士民。移旧城。造海坛城。]。历宦。余事。)
卜履吉

丁节斋(1251—1298年)

  丁节斋,字慎思节斋为其号,生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卒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

   丁节斋原名赛典赤·赡思丁又名埃米尔·昔格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赛典赤·杜安沙》),布哈拉人,伊斯兰教圣裔。

  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在朝居官。元末战乱,由姑苏(苏州)货贾于闽泉居泉州郡城文山里,易朝时留一字为姓,改汉名慎思节斋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黄凤翔《重建陈埭丁氏宗祠碑记》云:丁氏之先,自洛入闽,曰节斋公者,居郡城文山里。三传至硕德公,徙居陈江……”

  丁氏八世丁仪《族谱序》庄景辉编校《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谱序》,[香港]绿叶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中述及丁氏家族之历史也有云:“相传有始祖讳者,往年贾于泉中,因卜居于城南隅。传至三世祖讳丁硕德者,植业于城南之陈江二舍许,因而迁居,子孙相传,隐伏耕读于其中,力行为善,咸知自远于法而保其家,故其属日以蕃。”陈埭回族丁氏称丁节斋为入泉一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硕德》)

  六百年以来,陈埭丁姓生聚蕃衍达万余人,至今仍保留回族习俗。

丁硕德

  丁硕德,名,字大皋丁节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节斋》)之孙,为丁氏入泉三世;生于元·大德二年 (1298年),卒于明·洪武十二年 (1379年),是氏迁居晋江陈埭之肇基者。

  身世

  丁氏一世至三世单传。硕德刚满周岁,祖父丁节斋(1251—1298年)去世;八岁时,父亲丁嗣(字衍宗,号述庵,1273~1305年)逝世,时母亲陈氏(谥顺正)25岁,祖母陈氏(谥大娘)51岁,三口之家,顺正妣所处为艰,当元季仳离之际,舅殁姑老,絜八岁之孤三世一身,鞠育以底于成。”庄景辉编校《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寿母传》,[香港]绿叶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下同),丁硕德在母亲和祖母的抚养、教育下长大成人。

  及长,继承父祖之业,硕德公商贩于外,往来苏、泉之间”《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扳谱说》),至晚年积攒了一定的财富。

  丁硕德有四子:曰、曰、曰、曰殇,于父卒后没几年去世,而“芽之旁出者”

  真正继承家声的只有二子丁善。藉着小康家境,丁善(字彦仁,号仁庵,1343—1420年)与同处城南的邻居,“系出泉南右族宋永春开国男少师公之六世孙”庄淑懿联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善庄夏》)

  植业陈江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谱序》载八世丁仪《族谱序》述及丁氏家族历史云:“相传有始祖讳者,往年贾于泉中,因卜居于城南隅。传至三世祖讳者,植业于城南之陈江二舍许,因而迁居,子孙相传,隐伏耕读于其中,力行为善,咸知自远于法而保其家,故其属日以蕃。”

  元代末年的至正十七~二十六年(1357~1366年),泉州爆发持续10年的“亦思巴奚”战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亦思巴奚战乱),元将陈友定讨伐叛军时“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清源金氏族谱·丽史》,厦门大学博物馆抄藏),色目人纷纷逃往海外或徙避他乡。庄淑懿丁善建议:“丈夫当自营一方,括地力所出以长赀产、充贡税,即进不能效古人输助边饷退亦不能为素封,安能向市廛混贾竖,规规逐微息耶?”《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二庄孺人传》家遂迁出泉城到陈江(晋江陈埭)。

  入明,在大汉民族主义政策和排外风潮的影响下,尤其是泉州地区汉人因元末兵乱的蹂躏而对色目人所产生的怨恨心理和反抗情绪,使得回回倍受歧视。据《荣山李氏族谱·垂戒论》(厦门大学博物馆抄藏)所述,从回教之色目人在明代虽入编户,仍被视为“棼乱我族类”者,而“色目之道,夷狄之俗”则被当作是弊端。失去了元代优越社会地位的色目人纷纷避居乡下,有的还改换姓氏,隐居不名,以图生存。

  丁氏回族迁居陈埭后,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得不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来历,以二十七都占籍为帖,《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纂述世谟》“惟笃实躬行,济人及物为家法”,以自远于法而保其家,在广袤的汉族社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丁善

  丁善(1343—1420年),字彦仁,号仁庵,明·晋江陈埭人。

  丁硕德次子

  丁善,是丁硕德次子,为入泉氏4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硕德》)

  丁善兄弟4人:兄;早殇;弟,父卒后没几年去世;4弟,旁出。

  丁善长子妈保(1366—1431年),字世隆,号毅庵;次子观保(1369—1436年),字世孚,号诚斋;三子福保(1375—1432年),字世章,号英杰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氏谱牒》庄景辉编校,[香港]绿叶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下同)称丁善“为人倜傥志大,以才略雄于里中”,后裔尊为“光前裕后之列祖”

  坐诬案

  丁善因揭发岸沟有人组织白莲会,请官府治之,反而与长子妈保被逮入狱监禁多年。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府君仁庵公传》载:“时海内甫定,尚袭蒙古色目之旧。里社好为白莲会,摇惑众志,官虽厉禁犹弗戢。有司廉公行谊,使纠于乡。公发岸沟诸党触禁,白请以官治之。新令方严,而犯纲者众,致狱岁久不决。 奏下刑部,逮公与诸党至京,连及公之长子俱系狱。”后幸得“尚书检狱,察公冤,复讯再回,乃治诸党十八人编戍,而出公父子于狱中。公归,犹十数年,老于家,寿终七十八。”

  但事情发生在何时,谱载不详。

  关于丁善父子的被释出狱,有2种说法:

  一是尚书检狱,察父子冤,出诸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75 ·杂志上》《三陵稿》曰:

  “晋江丁善,倜傥有大略,时白莲教为害于乡,白诸官,请治之,为所反噬,与子俱系狱待决。

  会有写真者,高帝召写御容,爱其似。忌复为民间传写,幽置于狱。一见,叹曰:‘公非狱中人也,当有遐福。’索纸为图小照,曰:‘后当无忘予言。’是夜梦狱卒唱云:‘北风吹倒玉栏干,救出狱中苦难,白头老子归去,始知天意循环。’已,果大风陨刑部栏石。尚书检狱,察 善 父子冤,覆讯再四,出诸狱。置习白莲教者于法。

  老于家,寿至七十八。”

  二是丁善次子观保明太祖告御状。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诚斋府君传》载:丁善次子观保(号诚斋“至京击登门鼓,陈奏天子,伸明父冤,明太祖亲览其表……遂赦公之罪……父子踊跃归家团聚”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9·碑铭牌匾、楹联诗文·哲初 先生清复从祖茔陇功德碑》何乔远诚斋观保“出仁庵公难于燕”,其“年甫十五”诚斋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丁善出狱当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一年妈保才刚18岁。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二孺人传》丁善之妻庄淑懿在丈夫和儿子逮系京师时,“门内事无钜纤,督仆力持,数载有隆无替。” 可见丁善父子俩在监狱里被关押了“数载”。假如是洪武十六年出狱,入狱的时间显然是在这几年以前,那时妈保尚未成年,是不会“俱系狱”的。

  不过,氏父子系狱的起止时间也可推其大概。

  第一,妈保有3子,长子守一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次子亨仲生于建文二年 (1400年),第3子亨叔生于永乐三年(1405年),长子与次子的年龄相差15岁,这很可能是因妈保在此期间遭系狱而造成的。

  第二,丁善请官治白莲会,“按法奏十人以上大罪不实当论死,而诸党扬扬然得志,谓公父子当系死狱中”《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诚斋府君传》),观保于洪武廿七年 (1394年),在鹿园向潘粪扫买地“开作生坟”《陈埭氏回族宗谱·卷7·契约文书·鹿园祖墓文契》),无疑是出于以备应急安葬这一考虑,说明此时丁善还在押狱中。

  第三,《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9·碑铭牌匾、楹联诗文·哲初 先生清复从祖茔陇功德碑》观保“年甫十五,间关八千余里”,“往京陈奏天子,救父回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5岁孩子之所为 ,但 事情则是有可能的,他应该得到了其舅庄兼才的支持。庄兼才是庄淑懿之弟,《泉州府志·卷47·明循绩》载其“洪武丙子(洪武廿 九年,1396年)应天举人,丁丑(洪武卅年,1397年) 联第进士,授行人,升刑部主事,历郎中,凡谳狱未平者,悉取正焉 ”诚斋之所以能“脱父厄”,应与身居刑部主事的庄兼才不无关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兼才》)

  因此,大致可以推知,丁善及长子遭系狱应发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后,出狱在洪武卅年(1397年)左右。这一推断,与丁善“归,犹十数年,老于家,寿终七十八”《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府君仁庵公传》),去世于永乐十八年的记载相吻合。

  妻庄淑懿

  丁善娶妻庄淑懿庄淑懿在陈埭氏的生存、发展历史中,是个非常重要的非凡女人。9世丁自申(字鹏岳,号槐江,1521—?年)撰《二孺人传》《陈埭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二庄孺人传》,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据此)对“大宗祖仁庵府君之配”庄淑懿“大造于我家”给予很高的评价,盛赞“自古家之兴,非特一丈夫之力也,盖必有内助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自申》)

  庄淑懿出生于官宦世家,是宋·少师庄夏6世孙、明初刑部主事庄谦才之姐。在氏未迁晋江陈埭之前氏与氏同处泉州郡城城南。“自归仁庵公,即斥纨绮服寒素。”她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意识和传统观念,当 娘家祠毁于火”“载少师(指庄夏以下木主别祀私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夏庄谦才》)

  元末泉州爆发“亦思巴奚”战乱之后,色目人纷纷逃往海外或徙避他乡。庄淑懿丁善建议:“丈夫当自营一方,括地力所出以长赀产、充贡税,即进不能效古人输助边饷退亦不能为素封,安能向市廛混贾竖,规规逐微息耶?”家遂迁出泉城到陈江(晋江陈埭)落户,繁衍为著名的陈埭回族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丁善及长子坐诬逮系京师后,庄淑懿“门内事无钜纤,督仆力持,数载有隆无替”,家庭经济并没有因之而遭受多大的挫损,反而“家用益饶”《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7·契约文书·鹿园祖墓文契》丁善出狱后,还能于永乐七年 (1409年) 买“房屋大小五间及山地一亩”“为业”,不能不是庄淑懿持家有力。

  兴建陈埭氏宗祠

  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重建陈埭氏宗祠碑记》(现立于陈埭丁氏宗祠左侧)云:氏之先,自洛入闽,曰节斋公者,居郡城山里。三传至硕德公,徙居陈江(今陈埭),遗命诸子,即所居营祠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丁硕德去世前遗命诸子要在所居地陈埭建立祠堂,但他的4子中,长子、三子早逝,四子为旁出,因此遵父遗命而完成其宿愿的只能是次子丁善。建祠时间应在他出狱后不久的永乐(1403~1424年)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陈埭氏宗祠》)

丁衍夏

  丁衍夏宜昌,号味莲适适生瞻亭主者泰清丈人口山人,回族,奉伊斯兰教,明·晋江陈埭人。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居陈埭姓十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明·丁衍夏》:丁衍夏,万历间人,始居城西隅,已迁于北,名其所居曰‘泰清隐君云庐’。晚益落寞,纵心浩然。预为诔,若铭,时歌以自适。其言横放超轶,盖达人之观,方外之士也。”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焚掠陈埭村,丁衍夏携眷避居泉州郡城西隅。

  万历(1573一1620年)间,丁衍夏双亲先后去世,葬郡北清源山清泰岩,他便在墓旁筑庐守护。庐中竟生出一茎灵芝,高约一尺,消息传开,人人争颂,以为是孝子感动山灵。

  丁衍夏庐墓三年后,自己动手,搬山中石块,砍山中木材,改建扩大墓庐,题庐匾曰“山岳效灵”,作长久隐居打算。

  清泰岩位于清源山南麓,在老君岩与千手岩之间。丁衍夏隐居其间,庐旁周植刺桐为垣,叠石为关,门上题刻“仙苑”二字;因地制宜,营造三亭,额“瞻亭”、“来鹤”、“云浮”;将山上名花奇草移植苑中,名“化鹤邱”;在“化鹤邱”右边筑石壁,大小叠砌,红粉朱赤驳杂,如蟠桃累累,因刻石曰“金璧堆”、“蟠桃坞”,最高处一石命名“齐云洞天”。苑中有巨岩一座,上有剑钅型,长约三米,广深各三公分,岩下有潭称“剑潭”,据传是淬剑用的。衍夏利用石底流泉,曲折导疏,引以为“曲水流觞”,命名“云英”

  丁衍夏为表示他并不孤独,把周围景物人格化,作为游侣,自云经常聚会的有齐云老”、“云英叟”、“木天生”、“云浮叟,连同自己合为五人,号称五口山人;并在铸剑石西侧刻“太清隐君云庐”,上款“万历乙未(万历廿三年,1595年)春”,下款五口山人书”;又刻铭曰:“日居月诸,扫揪著书,山光风远,泉溥云舒。”

  丁衍夏博览群籍,手不停书。 每逢春雨连绵季节,他便闭门读书,有时月余不闻人声。衍夏喜读古今书,读到会意处,便评点议论,尽情发挥,评骘数十百篇;有时谐韵成诗,写成长调,贴满壁间,借此自娱。自云喜谈天下事,经纪数千万言。

  丁衍夏性格豪放,举止超脱,行踪豁达,时人重之。尝自为诔铭,自我标榜“横放超轶,达人之观,方外士也”。自结绳乌篆,以至近事无不博综;对于道教方术,如阴阳五行、占卜、炼丹、肘后医学、神话故事,以及经典《南华经》、《参同契》,无不熟悉研究,故志乘称衍夏能张合道家之用。

  年过八十时,曾徒步登山,踏遍清源山脉,纵览三十六景,著《三十六洞志》,惜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清源山志·三十六洞志》)

  如今,铸剑石、剑潭及题刻犹存。

丁拱辰(1800—1875年)

  又名君轸,字涉原,号星南,回族,清·晋江市陈埭岸兜村人,近代著名军火专家。清·嘉庆五年(1800年)生于商人家庭。

  幼入村塾读书,聪颖好学。11岁因家贫輟学,从事耕牧,仍坚持自学。少年时对天文、历算之学很感兴趣,就读村塾时就“通三角八算之法”,勇于实践创造,曾自制“日晷”以观时辰。家道稍有好转,父亲便为他捐买一个“监生”虚衔。17岁“弃儒就贾”,先随父到浙东经商;20岁时父亲病逝,随堂叔丁杜贤到广东经商。他曾自述:“会计之暇,颇涉群书,……尤喜天文、算学,间有所得,便欣然忘食。”为了研究天文,继续向明于“度数”之学的中外商人求教,还经常于静夜观星像,由古代天文仪器“璇玑玉衡”悟出一器,加以创造,制成“象限全周仪(量角器)以测量度数,推算时辰,颇为准确。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丁拱辰随海舶出国经商谋生,先后到吕宋岛(菲律宾)、波斯(伊朗)和阿拉伯等地。在远航期间,他把自造的象限全周仪带到船上,测量航程远近、地势高低、北斗的方位。这为后来探索西洋炮火和科技创造,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他的行动引起西方司航人员的重视和佩服,他们各自珍藏的有关图书、仪器借给丁拱辰阅读、揣摩。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西方科技知识,考察访问,不但从中悟出炮法、造船的原理,而且以惊人的记性,铭记在心。嗣后,他航经各地,更加注意考究访问,对推测色肌密率等三角、八线、弧弦,参酌尽善。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丁拱辰毅然放弃他的“持筹幄算,辄操奇赢”善于经商致富的道路回国。他目睹了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炮火炮舰的滋扰猖獗, 国家备受侵凌,人民惨遭涂炭之苦,义愤填膺 。他看到由于中国所铸大炮“似未合度”,而且炮法未精,发射炮弹“多无准”,想通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发展科技,改善武器,加强海防,重振国威。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闰三月,丁拱辰殚精竭虑,绘制成铸炮、制弹、演炮差高和用滑车拉炮、举重等图说,连同测量炮位高低的象限仪一具,呈交前任两广总督邓廷桢,经邓廷桢转呈驻广东的靖逆将军奕山和两广总督祁善阝等人,得到肯定和褒奖。

  后经广东军政当局许可,丁拱辰在广州附近监造火炮,配制弹药。当时广东绅士潘仕成捐资制造火炮40门,又从国外买回一些西洋火炮和弹药。丁拱辰通过观摩比较,提高制造技术水平,亲自监制重1000至8000斤的大炮,均采用滑车绞架,能上下左右调整射击的角度和方位,灵巧坚固,便于操纵。又用象限仪测视演放,大大提高命中率,是当时的一种先进火器。

  丁拱辰奉命在燕塘炮局向团练火炮手传授火炮发射方法,把演炮要领深入浅出地拟成几则说明,附有简图,挂在炮台前面,让演放的炮手易懂易记,掌握操作技术。

  为普及演炮的科学方法,丁拱辰一面训练炮手,一面勤奋写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冬编成《演炮图说》一书,由御史陈庆镛出面,请精通数学、机械的山东丁守存、安徽郑复光等人校订之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初竭尽私囊自费刊印问世。

  书成后,林则徐被贬谪时读到《演炮图说》,非常盼望与他见面详谈。闽浙总督邓廷祯称赞《演炮图说 》为“辨徵妙解弧三角,策事真通垣一方”, 把该书转给驻广东的靖逆将军奕山等人。

  道光皇帝闻知丁拱辰著有《演炮图说》和在广东演炮有准的消息后,命奕山祁善阝等人查明具奏并进献该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得奏后,道光皇帝称赞丁拱辰“矢志同仇,留心时务,可嘉之至”,并赏给“六品军功顶戴”。为此,陈埭丁氏特制“名达九重”匾额,悬挂于祠堂之上,以为显耀。

  丁拱辰在实践的基础上,修订《演炮图说》,再经陈庆镛郑复光丁守存等人的校订,三易其稿,重辑为《演炮图说辑要》,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县城泉州会文堂刊印出版。

  《演炮图说辑要》共4卷50篇,附有插图110多幅,图文并茂。主要内容包括:各种西炮、西轮 、火药、炮弹的制法,炮位的安放,准确测量各种火炮的远近高低的方法,各种火炮类型及应用,各种炮台炮位依式变化的的建造和安置,演练时应注意的各种事项,以及西洋战船、火轮、火轮船、量天尺的制法与应用等等,都有图表和文字说明。

  丁拱辰在书中对当时中国与西方火炮的优劣长短进行比较和论证,有力地批判有些人的恐外心理。《演炮图说辑要》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详细介绍西方军械技术、普及火炮火药常识的专著。它的出版受到许多爱国志士的重视和赞许。

  《演炮图说辑要》中,丁拱辰也向当道提出“变通筹备久远之策”几项建议:主张“因时变通,战舰悉用夹板”;准许沿海商民“用夹板船贸易,裕国通商”;倡议在京师及沿海各省设立学堂,聘请“西洋人教习天文、测量、航海之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此期间,丁拱辰还制造蒸汽机车和机动火轮船模型,并撰写《西洋火轮船图说》。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丁拱辰应钦差大臣赛鹤汀之聘,偕其胞侄丁金安前往广西桂林,与丁守存等共同督造各种类型的大小火炮106门,兼造火药、火箭、火喷筒、抬枪、鸟松枪等火器。

  经过这次实践,他又对《演炮图说辑要》加以补充阐发,撰写《演炮图说 后编》一册二卷。主要内容有:对火炮和各种小型火器的制造操作技术技术、距离测量、教习演练、西洋选将练兵方法,以及火药库的制式等,作更详细的说明。

  在此期间,丁拱辰还对由德国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口述、安徽宁国人焦勖笔录整理成书的《则克录》进行检校,指出疏漏舛误,加以修订、补充,重新增编为《增补则克录》,并于咸丰元年(1851年)出版。《增补则克录》共一册3卷,附图88幅。对原著的增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则克录》未言中线加表之法,“则炮法无准,无准则不中,不中则不能克敌”。丁拱辰增添“中线差高加表”,补写《演炮差高图说》一文,使火炮能准确命中目标,杀伤敌人;二是对原著中的《火攻挈要》37条,逐一加以批注和正误,为制造火炮提供了理论依据。

  咸丰、同治年间,洋务运动兴起。丁拱辰经同乡龚显曾推荐,被江苏巡抚李鸿章调到上海襄办军器,为编撰西洋武器著作和研制西洋武器而奔劳。

  同治二年(1863年)丁拱辰编著《西洋军火图编》60卷、12万字,附图150幅。被授予广东候补县丞,旋擢为知县,留广东补用,并赏五品花翎。

  丁拱辰65岁后,携眷归里,在陈埭建造居宅,称“还圃”。他居家教育后辈,并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如倡修村塾,调解村庄之间的械斗等,受到乡人称颂。

  光绪元年(1875年),丁拱辰病逝于家乡“还圃”,享年76岁。

  丁拱辰卓越之才,怀忠奋之志”, 励志自学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知识,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正确完整地论述西洋武器的人,比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徐寿和华衡芳等早十多年,在我国近代科学技术方面有较突出的建树。他的军器和发明,对巩固国防,抗击外国侵略者,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引起了我国当代军事科学家的重视。

  丁拱辰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卓有创见,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很有修养。他出资重刊乡先贤、著名诗人丁炜的《丁问山文集》,自撰《初学尺牍指南》,将梨园戏传统剧目《陈三五娘》改编为章回小说《荔镜西厢》。

丁谓

  谓之,更名公言。北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太宗淳化(990—994年)进士,曾为廉访使来泉州。有《刺桐》诗:“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晋国公。

丁一中

  丁一中,字肖鹤少鹤,明·江苏丹阳人。隆庆元年(1567年)任泉州府同知(即“郡丞”)。著有《鹤鸣集》、《海防策》。

  明·隆庆任泉州府同知

  丁一中行状不详,只知其曾受学于儒学大师唐顺之,后以户部郎谪延平郡副职,隆庆元年(1567年)升泉州府同知,主司海防。隆庆三年(1569年),朱炳如以监察御史出守泉州,丁一中并佐其为政。丁一中何时离开泉州,史无明载,但据其所遗题刻,可知隆庆六年(1572年)尚在泉州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丁一中》:

  丁一中,丹阳人。

  以户部郎谪延平卒(“卒”:同“倅”,义“副职”)

  隆庆元年,升泉州府同知。

  一中少受学于唐顺之,有文名;来郡,以文学饰治,时引诸生讲业。

  性耿直,不阿上官。

  朱炳如为守,一中佐之,政简年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炳如》)

  公暇,相与登眺吟咏。境内名山,一中题镌几遍焉。字画遒朴有法,人多藏之。(旧志)”

  遗迹

  厦门海沧《温泉铭》碑

  明·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十月,丁一中视察泉州府同安县海沧(今厦门市海沧区),至汤岸。这里是漳、泉驿道必经之地,有客店,还有温泉可供旅客洗浴。丁一中因撰书《温泉铭》,驿丞靳求学为立石纪念。
《温泉铭》碑高20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保留完好。在日月谷开发前,原置汤岸路边的亭子里,现移入日月谷温泉度假村里。

  碑文曰:

  “水有温泉,火有凉焰。阴阳互藏,至理斯验。
  天启沃泽,惠民唯深。不于城市,不于山林。
  甫田之原,孔道之侧。谁斧谁薪?蒸然灵液。
  田有农夫,挥汗锄禾。一浴而起,清风载过。
  道有行役,蒙尘触日。涤兹芳润,劳歌暂息。
  爰想骊山,温泉有宫。翠华游豫,冠盖云从。
  天一生同,地殊用异。谁为重轻,泉亦有异。
  世往时移,离宫已驰。泉虽犹在,荣幸莫追。
  唯兹灵宝,四民所共。寒暑古今,靡曰不用。
  盛美虽继,近易可亲。物理固尔,人口亦然。
  我来至此,开襟一濯。春融气和,与民偕乐。
  海波不扬,朝野晏然。沐浴皇泽,亿万斯年。

  时隆庆元年丁卯冬十月,奉议大夫、温陵郡丞、前司徒(此指“户部官员”)、丹阳少鹤山人·丁一中撰并书。

  庠生王聘之校,驿丞靳求学立石。”

  惠安崇武龙喉岩诗刻

  隆庆三年己巳(1569年)四月,倭寇200余人侵同安地界,分巡检事蔡惠谴指挥张奇峰袭破之,斩俘无遗,倭患平定。同年秋日,丁一中昭勇将军·欧阳枢等,督师惠安崇武,惠安籍布衣诗友黄吾野陪行,并于大岞山西峰东麓龙喉岩(地属大岞村)西侧岩壁间勒下唱和诗,现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枢黄吾野》)

  诗刻高3.50米,宽2.50米,字径0.2米,分为3方,有七律6首。

  其中第1方是丁一中《秋日督师崇武城登岞山龙岩观后作》2首,楷书,字径8厘米:

  诗一曰:“海宇新逢瘴雾收,余氛犹事运前筹。长风宜破鲸鲵浪,逸兴闲过鸥鹭洲。细柳已能闲远略,群英亦解抱先忧。沧溟万里平如掌,蓬岛相携驾鹤游。”

  诗二曰:“鼓角殷殷碧海湾,旌旗飞渡万重山。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地脉西来盘胜概,天声东去控诸蛮。振衣坐俯沧波渺,又共诸君色笑闲。”

  跋曰:“大明隆庆己巳奉政大夫温陵郡丞前司徒郎丹阳少鹤?丁一中书。同游者昭勇将军欧阳枢,庠生张文德文静张时春申昂达,其薄何沂汪有泮刘伊林藩也。”

  第2方是欧阳枢次韵2首;第3方是黄吾野《秋日奉陪都阃欧阳新田先生集诸彦登龙喉岩,用仁守韵二首》。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抗倭与战事·隆庆三年、人文·龙喉吼烟》)

  厦门胡里山诗刻

  隆庆六年(1572年)秋九月六日,丁一中到厦门胡里山,手书1首七绝,刻于胡里山西侧一巨石上,现存。诗曰:“渡海寻山意若何,登山观海兴尤多。振衣独立秋无际,万里沧溟静不波。”

  同安白云岩寺诗刻

  同安白云岩寺,位于同安古城(今属厦门市同安区)西侧约5公里处西山上,现存。

  白云岩寺左侧巨石上,镌有丁一中诗刻,曰:“古寺西岩紫翠间,独移飞盖入松关。自知灵镜遗探讨,空愧尘途数往还。碧涧暂时清容思,白云长日伴僧闲。振衣更蹑层峰顶,天海青苍照素颜。”署名少鹤?丁一中

  2年后,浙江道御史刘存德还乡到此,看到丁一中诗刻,和丁一中七律一首:“龙宫掩映碧云间,南北高峰耸两关。绝壑风回无鸟度,断炉火活有僧还。青郊路接平芜远,白社身随化鹤间。极目尽窥沧海外,放歌聊以振颓颜。”

  厦门鼓浪屿日光岩题刻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丁一中巡视海防,到同安县嘉禾屿(今厦门岛)“圆沙洲”(俗称“圆洲仔”,南宋名“五龙屿”),登“岩仔山”(别名“晃岩”,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郑成功始改称为“日光岩”),在巨岩东面岩壁上题勒“鼓浪洞天”4个大字,为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圆沙洲”自此得名“鼓浪屿”

  日光岩东面巨石岩壁现存3副大字题刻:上端为“天风海涛”,横排,右侧楷书直题“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六月”,左边直款“秋浦许世英。下端2幅直题:右即丁一中“鼓浪洞天”,无落款;左为“鹭江第一”,署款林鍼,字体大小相同,署款下还镌有一巨印景周

  【按:

  ①许世英(1873—1964年),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至德县人。19岁中秀才,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以拨贡生选送京师参加廷试,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主事。辛亥革命后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1914年出任福建省民政厅长。

  ②林鍼(1824—?年),字景周,号留轩,福州闽县人(今福州市区)。

  清·道光(1821—1850年)间,林鍼随祖母投靠在厦门谋生的伯父,从此寄籍鼓浪屿。在“五口通商”的厦门,林鍼很早就学会了外语,成年后给洋商担任通事翻译。

  道光廿七年(1847年)春,林鍼受聘赴美国教授汉学,自署名天荡子,是近代赴美最早的中国人之一。2年后(道光廿九年,1849年)返回厦门鼓浪屿,将自已在美国的游历和见闻,撰成《西海纪游草》1册。约同治四—五年(1665—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林鍼西行为“空前壮举”,将《西海纪游草》付梓,大量刊行(只有12页)。

  这是近代第1部中国人的游西笔记,林鍼是第1位亲身走向西方世界并详细记录下西方文明的中国人,所记有代议制政府、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法庭、律师、陪审团等)、“传闻”(报纸)、电线、“巧驿”(电报)、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火烟轮”(蒸汽机)、城市供水系统及城市喷泉、“神镜”(照相机)、避雷针、“博古院”(博物馆)、“暑寒针”(水银温度计)、“瞽盲摩读”(盲文)、孤儿院、养老院、管风琴等,内容甚详。林鍼还是近代旅美进行商贸口译和最早在西方打官司、与西方律师打过交道并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人。

  林鍼在美国期间,还学习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并于回国时将照相机、摄影术带回鼓浪屿,成为中国摄影先驱之一。】

  厦门金榜山诗刻

  金榜山,位于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内思明区梧村街道金榜山社区。是唐末文士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场老)隐居地。今辟为“金榜公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黯》)

  明·隆庆六年(1572年),丁一中携友游金榜山,赋诗七言绝句1首,镌于金榜山北侧山腰陈黯隐居石室右侧,行书直题,5行,字框高1.50米、宽0.70米。诗曰:“海上双旌共往还,陈村多士似云环。当年场老清风远,留得芝兰满故山。”

  丁一中诗刻作为“金榜山石刻群”中之一项,2015年列为厦门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古城墙诗刻

  厦门古城墙里,尚存明·隆庆六年(1572年)丁一中1方五言律诗诗刻,诗曰:“春日惬清游,邀观沧海流,冠裳文事备,岛屿瘴烟收。逸气凌飞鹤,闲情逐远鸥,蓬瀛如在望,同与驾方舟。”左侧有小字题跋,已风化,仅见丁一中3字。

  金门摩崖题刻

  明·隆庆六年(1572年),丁一中巡视浯州屿(今金门县),在“金门城”南南磐山留下摩崖题刻。题刻现存,唯有些字迹已风化难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守御金门千户所城·守御金门千户所城》)

  文曰:

  “登浯州金门城南啸卧亭

  □斾桑风信海潮,金城门外£岧峣。南滨地接三山近,北极天连万里遥。逸客□□尘迹偏,将军啸卧瘴烟销。苍波漠漠情无限,欲附归鸿向日飘。

  大明·隆庆六年夏,丹阳少鹤山人·丁一中书。

  同游者许南峰、□□龙泉天柘郡秾斋□□。”

丁炜(1627-1696年

   丁炜,字瞻汝,又作澹汝,号雁水丁倪子,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清·泉州晋江陈埭人,回族,祖上爵位蝉联。府第在泉州城内花巷菜园头南端与庄府巷交汇处,泉人称之丁厝埕,与留府埕遥相对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迥园》)。

  初宦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定远大将军济度取漳州,朝廷诏许自行选拔府县官吏。丁炜以诸生投济度幕下,授淳平县(今浙江淳安县)教谕,嗣改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县丞,后升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丁炜》:丁炜 字澹汝,号雁水。以人才举授淳平教谕,改鲁山丞,迁献令。献地僻事简,得肆力于诗歌古文词。”

  户部主事、员外郎中

  康熙八年(1669年),丁炜内调为户部主事。不久转员外郎。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丁炜“擢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

  户部主事任上,议论要征福建盐税,丁炜以迁界未复,盐田大都荒废,力争不可,遂停止施行。

  赣南分巡道

  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出任赣南分巡道。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丁炜“出为赣南道。”

  任内,丁炜亲自登门拜访知名人士魏礼,延请魏礼到使院。

  赣南产稻谷,米船运往下游,向有陋规,中途截收“例征”若干。适有檄令,征其税以代定南协饷,牙吏乘机滥征勒索。丁炜因摘出地方十弊,呈请上官禁止、革除。制府于成龙甚为赞赏。

  丁炜不失诗人习气,在赣南道使院内“辟甓园,莳花卉,日集四方游客觞咏其中”《泉州府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词苑丛谈》

  “虔南花鸟比中士绝异,红白梅常与桂花齐开,可谱入风土岁时诸记。

  观察雁水持节双江,于使院傍隙地构甓园,杂植名卉。

  新城王司成 士禛士禛二字原缺,捞《词苑丛谈》补祭告南海,道出双江,《题甓园诗》云:‘初来甓园裹,早爱甓园诗。夜雨前山过,青苔使院滋。故人倾卯酒,名卉发辛夷。物候炎方异,春风生桂枝。’

  自后宾朋麕至自后宾朋麕至六字原缺,据《词苑丛谈》补

  雁水有自赋《莺啼序纪事》词云:

  ‘闲来署东屐履,见芭蕉覆地。锁颓墙,破屋三间,榱桷空存而已。凄然念,前人退食,荒凉茇舍今如此。急鸠佣垂槖,命仆购材于市。壬戌之秋,八月既望,乃经营爰始。厥工肇,先自轩房,暨茨丹垩毋侈。遍中庭,名花杂植字原稿误为,据《词苑丛谈》改。海字原稿误为,据《词苑丛谈》改棠与字原稿误为,据《词苑丛谈》改梅桃称最。爱霜枝,虬舞螭翻,鸾停鹄立寺(“立寺”合一字)。层轩当北,别甃疎垣,使园通花气。更别向黄柑树下,绪成亭子。绕以阑干,荫将樱李。径铺锦石,篱牵芳荔。墙阴修竹摇寒翠。看深宵,月色凉如水。龟鱼藻影,何殊濯魄冰壹,此境疑非人世。檐楹既具,燕雀还来,乐在其中矣。且消受,素屏清几。赢得身闲,客至传觞,梦回观史。四美或并,六神粗备。弹琴灌园皆吾事,较公(陶侃),运甓差堪比。兹园非敢为家,但欲流行,聊随坎止。’

  此词一出,好事者争相抄写,遂与公《八境台》并传。”

  时任宁远令(今湖南宁远县)的泉人龚锡瑗六月路过赣州,造访丁炜,参观“甓园”,此时园中玉兰盛开,即填《画堂春·丁雁水甓园六月玉兰》词一首:“红云刚映绿荷塘,惊看琼蕊呈芳。瑶台仙侣斗新芳,俏倚斜阳。玉骨自来无汗,冰肌还似凝霜。却愁深夜露华凉,◇损罗裳。”

  赣南产稻谷,米船运往下游,向有陋规,中途截收“例征”若干。适有檄令,征其税以代定南协饷,牙吏乘机滥征勒索。丁炜因摘出地方十弊,呈请上官禁止、革除。制府于成龙甚为赞赏。

  有一次新淦舟行返虔州,丁炜作七律《新淦舟行》(《清诗别裁集》)如下:“城下空江向北流,虔州西上正悠悠。柳边过雨鹭窥网,花外夕阳人倚楼。渔笛数声愁欲剧,篷窗孤枕梦偏幽。一川烟景频来往,每对青山忆旧游。”〖注〗新淦:江西省中部一县名,现为新干县。虔州:系用古州名,在江西省南部,因虔化水而得名,南宋·绍兴廿二年改名赣州,为赣州府治所。

  湖广按察使

  升湖广按察使。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丁炜“升湖广按察使。”

  丁炜到任后,发现囚于死狱者20余人,都是为劫盗诬扳牵连的。经讯问,察其冤情,遂宽贷出狱。后因事降职。武昌有兵士夏包子等闹事,胁攻使署,巡抚以死抗拒。时丁炜居武昌寓所候调,闻乱急东走安庆,向巡抚杨素蕴求救。

  事平,补姚安知府。在任修《姚安府志》。后杨素蕴巡抚湖广,把丁炜居武昌时请兵平乱事上闻,遂官复按察使。

  归家,卒

  丁炜复职后上京师,途中得眼病,寓居金陵(南京)就医,不久遂归泉州。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年七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丁炜“因得目疾归,越七年卒。”

  居家时的康熙二十、二十一年间(1681—1682年),泉州闹饥荒,丁炜曾量力周济。

  丁炜的诗词

  丁炜是清初著名诗人,以诗名传。其诗集有《涉江集》1卷、《问山诗集》10卷,词集有《紫云词》1卷,泉南的名山胜迹颇多丁炜题咏。此外还有《问山文集》8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丁炜诗力追唐、宋诸家,济南王阮亭王士祯亟称之,与同时海内十子齐名。著有《紫云词》、《涉江间山诗文集》。”

  丁炜的诗比较倾向追求自然、神韵,力主合法近情,入情入理。以为诗贵合法,然法胜则离;贵近情,然情胜则俚。故追其为诗,力主唐、汉、魏,无诡薄之失。自云:“诗,道性情者也。性情之所发,怫者不可使愉,忻者不可使戚。故江潭憔悴,必无广大之音,廊庙清和,自鲜烦嚣之调。”

  故丁炜的诗颇为当时诗家赞赏。

  《辞源》释:丁炜作诗追求唐人风格,为朱彝尊等所推重,诗集都经士祯和施闰章评定。”

  当时名家宋琬朱彝尊魏禧都为《问山诗集》作序。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渔洋山人)在渔洋诗话》中,对丁炜五言诗颇有佳评。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渔洋诗话》丁炜 雁水五言佳句颇多,如:‘青山秋后梦,黄叶雨中诗。’‘莺啼残梦后,花发独吟时。’‘花柳看憔悴,江山待祓除。’皆可吟讽。,晋江人,历官湖广按察使。”

  张维屏据《泉州府志》、《赣州府志》整理而成的《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8·丁炜小传》,也称丁炜“刻意为诗,力追唐宋诸家。济南王阮亭(王士祯)亟称之,与同时‘海内十子’齐名。”

  清·沈德潜沈归愚)编《清诗别裁集》收录丁炜诗《卧病酬林澹序》、《贾岛峪》、《新淦舟行》三首,作为追求唐贤的诗例。

  丁炜的词也为当时名家所推重。

  泉州自唐·许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稷》)《江南春》以后,写词的虽有数家,但佳作寥寥。丁炜在《紫云词》中自云:“肆力谱图,上下唐、宋、元、明,所作出入于辛弃疾苏东坡秦观柳永姜夔、史、高、吴诸名家。”

  他的词作风格豪放与婉约并容。如《百字令·山阳怀古》“淮流东下,旧时月,又到女墙深处。寂寞王孙,空蔓草,何况小山桂树。台畔纶竿,云中鸡犬,转盼埋烟雾。江光如故,翩翩过尽鸥鹭。 非为武似淮阴,文如枚乘,究竟成朝露。伎俩才华都使尽,那得天公比数。玉苗空欢,酒庐何在,凄恻山阳路。丹枫白雁,楚天正值秋暮。”

  丁炜有女报珠,自小聪颖,才华出众,也善于诗词。《晋江县志》云有诗集,惜未字而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问山诗渠》丁炜 雁水有女名报珠,能诗,越中寄父云:‘遥望白云飞欲回,亲闱长隔蓟门隈。凭阑乡国知何处?寂寞庭前花又开。’未嫁而卒。雁水哭以诗云:‘女美生前白傅夸,清心丽质比幽花。凤凰未嫁钗先折,寥落箫声隔彩霞。’叶井叔谓其情至之语,不堪多读。”

丁启浚

  丁启浚(1570—1638年),或作丁启濬,字亨文,号哲初,继号蓼仞,明·泉州晋江陈埭人。丁自申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丁自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启浚》、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丁启濬》等有传。

  历宝庆、杭州二府推官

  丁启浚由德化庠生领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乡荐,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举进士。

  授宝庆府推官;宿案疑狱一谳立剖,积猾老胥为咋舌。前后直指按楚,所部事必属焉,巡行郡邑与俱。分校浙乡试,得姚会嘉等7人皆英俊。

  丁外艰,起补杭州府推官;上官倚如左右手,檄署仁和篆,辞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启浚》:丁启浚,字亨文,晋江人。万历壬辰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丁启濬》:丁启濬,字亨文。万历壬辰进士,历宝庆、杭州二府推官,莅事精详。”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进士》:丁启濬,万历二十年壬辰科。太仆寺卿。晋江籍。”

  累至南太仆少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启浚》:“为吏部文选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丁启濬》:

  “入为户部主事,转吏部文选,迁考功员外。门绝苞苴,澄叙无爽。

  假归省母,起文选司郎中,未行丁内艰。服除补原官。

  擢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少卿,调南太仆少卿。

  未几告归。”

  丁启浚入为户部主事。时筹措边饷,循旧内酌,裒决如流,上下称便。大司农赵南渚深器重之,差榷关及典楚试俱辞,公亦不欲其一日离部,故不之强。

  会吏部缺员,赵南渚力言于吏部尚书,转文选司主事。且谓:启浚清通简要,衡鉴伦品,舍子谁任?吾岂以版曹一职,淹贤者路。”及履任,丁启浚以振拔幽滞为已任。

  转吏部考功员外,司察内外,门绝苞苴,澄叙无爽。假归省母,即家起文选郎中,未行,丁内艰。服除,仍补文选郎中。丁启浚素慎,吏不敢欺以弊,人不敢于以私,慎名器,惜人材,恬抑敬业,无负职守。神宗深居静摄,章奏多留中不下。丁启浚佐太宰,凡会推升迁取补,一疏不得请至二,再疏不得请至三,荷喻旨十七八,而铨政赖无差胜。

  秩满,擢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少卿。丁启浚握铨时,有掌科某推补右纳言,有所属,不应至是,遂以选事效之。

  调南太仆少卿。时阉势薰灼,至滁署日,偕僚官徜徉平山堂、丰乐醉翁二亭间。未几遂告归。

  有德于德化民

  丁启浚告归后,有德于德化民,德化士民欢欣颂德,建生祠祀之,并派人到泉州请户部侍郎、晋江人何乔远镜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为作公生祠碑》。碑文收录于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碑文(明)》,曰:

  “泉之七属,惟德化为岩邑,六邑之水,远近汇海,惟德化水西折而入于闽。其岭水泻川壑者,怪石碻磝不可以舟而达于永春。自永春至郡城,则溪可舟矣。是以德化转徒郡域之难也。

  先是,郡令德化民上仓于永宁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卫、邑”城·永宁卫城》)。永宁极海,德化极山,相去几何?民无现谷,必挟金入泉市谷,而后可以上永宁,劳困矣,太仆卿公告当事者,请除之。当事曰:‘诺。

  郡政有积谷,县当领郡金,积谷于其县。而德化谷仅足支,岁持金买谷,无所也。太仆卿公告当事者,请除之。当事曰:‘诺。’

  德化道可走尤溪,出而达于上京,大都也。诸缙绅大夫利其便,往往从德化。顾县无邮置,肩任之役,皆提民于田中,田中之民孰能堪此?皆弃耕逃。太仆卿公告当事曰:‘上官之行,则不可巳(惟尤溪之路,额派能肩任者数十人,以待上官行余),其余请勿应。仍勒石以垂永。’当事曰:‘诺。’

  于是德化民颂公德,醵资为公立祠。

  其农人下户闻之,曰:‘吾亦欲祠公。吾侪,小人也,公登第三十余年所矣,其扬历,以铨部、以卿贰,官非不尊显,气势非不轩然也,而未尝有一苍头入而声色我,收田之成,即结芒鞵去矣。市井有不平事,公未尝不为伸理。吾侪小人亦欲祠公。’

  其邑人士闻之,曰:‘吾亦欲祠公。吾辈书生也;处女自命,何所求公?顾公以大比科额俭于十人,请学使多之。学使者善公意,而不敢大戾于令甲,则为公增二人焉。苟吾辈能掇科者,即所增之人当之,是公之教也,公之施也。公无念其初亦诸生乎?卿贰矣,而犹念诸生。此他日我辈立朝居乡所宜法式。吾亦欲祠公。’

  则群相谓曰:‘吾闻公所善,无如镜山老叟何乔远,请即而文之。’则群诣镜山。夫士与民也,仆仆百余里入镜山,而问文至勤矣,德公至厚矣。

  予延而问之曰:‘请问古有如公之人,为予举而实之。’则曰:‘夫庚桑也,而人社稷之。夫石奋也,不令内史车里门。王彦方也,乡人为不善不敢使知。杜密也,陈说郡县,笺记括属,要在拯民荐贤,斯古人之行也。’

  予曰:‘请进之。”则曰:‘夫范文正也,与其乡人以绢三百匹,曰:‘是诸里人也,见吾科第则喜,见吾官序日尊则喜,吾敢忘诸?’夫朱文公也,其为乡人立社仓,教小子,所执经而问道者,孰非其乡后辈?斯儒者之行也。’

  予曰:‘请大之。”则曰:‘孔子居其乡,恂恂如也,一以为父兄,一以为父母。齐伐鲁也,使子贡门徒敛于鲁,鼓攻焉。孟子居邹,惧邹君妄动以敌楚人,语齐王远讽之,斯圣贤之行也。”

  予曰:‘大止矣,可以颂公矣。’

  公名启濬,字亨文,号蓼仞,以仁义褆身,以忠厚维家。家晋江海上之族,以数千人遵公教,毋敢一人儛车上。公所至莅官,殚尽心力,知无不为。上三召公为太仆卿,所以用公未艾。余知海内之人为公立祠者,将尽公之所至,不特德化一县巳也。”

  太仆正卿,刑部右侍郎,转左侍郎

  崇祯(1628—1644年)初,起为太仆正卿,晋刑部右侍郎,转左。时刑部、都察院二正卿俱缺,兼理二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启浚》:

  “怀宗即位,历升刑部侍郎。

  时方治党,苏州织造太监李实尝诬周起元周顺昌毙狱,启浚□鞫拟大辟。怀宗召问寔罪,启浚奏言:‘诬害忠良,罪不可赦。’怀宗意欲纵之,启浚执愈坚。怀宗大怒诘责,启浚因对曰:‘好生者,陛下大徳;执法者,臣子职分。’乃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丁启濬》:

  “崇祯初,为太仆正卿,晋刑部右侍郎,转左。时刑部、都察院二正卿俱缺,兼理二篆。

  有礼部尚书温体仁,挟私憾讦奏浙闱事。朝命鞫治,御史郎署无敢作爰书者,启濬抉摘其原,凛如秋霜,体仁无以难也。

  时方治党,启濬劾织造太监李实以一疏杀周起元周顺昌等十三人,宜拟大辟。”

  在都察院,拟差某御史督学北畿,巳咨吏部,而某求改南畿,属一掌科为言。丁启浚以咨讫辞之,掌科笑曰:“咨在也。”出自袖中,系密向太宰索回者。丁启浚骇然曰:“言路之横,一至于此。”坚持不可。

  时方治党,苏州织造太监李实以一疏逮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十三人,下诏狱。丁启浚李实大辟。帝御便殿问:罪何以坐重?”对曰:出片纸杀十三人,又害国家清介忠亮不贰心之臣,罪恶难容。”帝曰:“此魏忠贤罪,于何与?”丁启浚对曰:“虽忠贤意,疏原出手。”帝曰:“当忠贤煽焰时,谁不为颐指,宁独夫?疏墨填硃上,魏忠贤取空符纸以肆无忌惮也。罪如是,虎、彪又何以处之。”丁启浚奏:“虎、彪稽诛,以未逮至耳。”帝命阁臣从御案取疏殿外,移时诸阁臣覆奏,未如帝旨。帝怒颜,诸大臣咸股栗目慑。丁启浚徐奏曰:“好生者人主大德,执法者臣存职分,臣据律定狱,惟上裁夺。”帝意稍解,命之出。异日,得减死屏远方,诸附阉案续告竣通。

  归,卒

  温体仁入相,丁启浚谢病告归。会推刑部尚书者二、总漕尚书者一,俱报罢。崇祯十一年(1638年),丁启浚卒于家,年六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启浚》:“寻挂冠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丁启濬》:

  “适温体仁入相,遂谢病归。

  年六十八卒。赠刑部尚书,赐祭葬、荫子。

  所著有《平圃文集》、《诗集》(《平圃诗集》)行于世。”

  评价

  丁启浚生平事亲孝养备至,居丧哀毁,骨立营葬,躬自负土;笃爱兄弟,先业尽推,祠墓则独肩焉。族中有婚丧,及不能举火者,周给无倦。视疏戚为己亲,遇士流虽屡贱必优礼之。

  自幼至老,手不择卷,凡历代沿革、典故,谙绁习熟,故历试咸宜。叶向高谓其如魏相。(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晋江丁启浚?哲初,初不以诗名。林茂之曰:‘亦知哲初有古驿一灯深之句乎?’相与徘徊吟咀,求得其全什。诗云:‘古驿一灯深,萧萧车马临。薄寒添瞑色,入夜动乡心。戒寝预愁梦,喜晴翻重阴。首涂于此夕,忽漫话家林。’”

丁胤甲(1605—1670年)

  丁胤甲,又作丁孕甲,字子冠,号岸庵,明末清初·晋江陈埭岸兜人。

  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生、“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崇祯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淮安府推官,初入为浙江道御史。其后以御史巡按贵州。孙可望乘隙入黔,劫胤甲于酉阳界。执见时,众官皆跪,胤甲独挺然不屈。乃令引出,羁民房中。

  晋太仆兼佥都巡抚黔南。致仕焉。

丁自申

  丁自申,字朋岳,号槐江,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丁槐江先生自申》据李文节先生(李廷机谥文节)撰《墓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自申》有传。

  南户部主事,进郎中

  丁自申登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进士,进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丁槐江先生自申丁自申,字朋岳,晋江人。嘉靖庚戌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进郎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自申》:丁自申,字朋岳,晋江人。嘉靖庚戌进士,授南户部主事。”

  顺庆太守,梧州知州

  出守顺庆3年,调梧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丁槐江先生自申

  “出守顺庆三年,调梧州。

  性嗜书,南中闲曹无事,多购古文奇书,昕夕繙阅;宦游邸舍,载书自随,为文出入之间。

  居官以振救平反为主。顺庆困采木之役,闾里凋敝,缓征宽徭;户有逃亡者,核除之。岁饥,富人闭粜,夜数十人劫取其粟,官当之劫盗律,其实姻也。自申曰:‘是为亲相盗,况闭之粜,固可贳矣。’遂从末减。

  龙州夷酋争界,相仇杀,奉檄同保宁守讯之。保宁守请具甲胄以从,自申单车抵其垒,酋惶恐,囚服谢罪。

  及至梧,梧为督臣开府镇,百事猥集,关决于守,应之如流。会大剿猺寇,将领掠平民为功,俘至,令妻孥自识别,验实纵还,诸所全活无算。

  自申所至,以循良称,而性抗直,耻为妸嬆态。某佥事子上舍生,托省觐来顺庆,颇通所属馈遗,自申弗为礼,曰:‘君子爱人以德耳。’监亭令受赇事发,有力者为居间,监司亦阴授意指,自申不为动,竟按致之法,故于上官多忤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自申》:

  “出守顺庆。隆州土官争界,相仇杀,奉檄同保宁守讯之。保宁守请具甲胄以从,自申单车至其垒,酋惶恐谢罪。

  及调梧州,会大剿猺寇,将领掠平民为功,俘至,令妻孥自识别,验实纵还,全活无算。”

  罢归

  丁自申性抗直,在梧州守任上多忤上官,被罢归。匾住所“希邺堂”以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丁槐江先生自申“归而杜门读书,撰述益富,匾所居曰‘希邺’。所著有《三陵稿》。子日近,孙启浚。”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丁自申》:“寻罢归。所著有《三陵稿》。”

  丁自申《希邺堂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希邺堂》载:“希邺堂,知州丁自申藏书处。”并收录丁自申自记曰:

  “予少也弱而放,父师课以《小学》、《孝经》、《四书》,大义不甚解也。家兄故业《易》,则取《易》授一遍,茫然了不晓所谓然。好观杂书,无由得也。时于笥中窃赢钱,从宦家易乱书数种,其可以意义通者,夜篝灯密观。睡以东书代枕,人莫能窥之。

  一日,家大人搜笥,求钱不得,从床头得无名书,非日所授者,诘予状,跪而鞭。予以购书受鞭,冤不止。

  母安人恚而劝曰:‘是儿吾岂意其若斯哉?往吾之敂儿也,以膝下移置地中,呱呱然泣也。试取故纸败帙玩于前,若琅然能为诵声者,移时而忘其啼。吾以儿当若何竟为故纸败帙之癖也。’

  家大人怒霁解,曰:‘吾始谓妨故业耳。虽然,儿所易者书也,即以钱费不愈于他费乎?盍故任之?’

  是后予以就傅,辞出外。睢冗书堆案,家大人亦莫知谁之所授矣。

  既行年十七八,犹童心也。忽经书本旨,而耽玩好,盖《左传》、《国语》、《史、汉》三书,若《战国策》、《韩非》六子,与夫《逊志》、《空同》等集,皆手抄汇辑,以资诵识。坐此经义艰涩,屡困有司。稍返本黜华,三十而始窃一第。追忆少年驰骛之劳,深悔日力之虚掷矣。然自颇涉猎梗概,诚不自度,以为千金敝帚也。

  游宦金陵,无纷华冗沓之烦,得以尽发南靡书库,取纸轻价廉者,必具本焉。而吴中客以货书至,间投所好,俸寡不能售,然不忍拒也。捐绨缯以偿所直,客笑而受之。其同志有闻予好者,亦稍稍益予以所无焉。盖积数车而归,以重累一介之行李。

  会故园毁于寇,家大人他无所保也,驱数仆浮海负入城中。母佯为戏曰:‘儿何贫?儿有富书出半屋,特贫无栖书处耳。’予乃籍箧数并筦钥以寄于姻有力者之家,既久,而颇为蠹所侵。

  薄游归暇,理箧整蠹,自悼其初之不审,且惧其终之就敝也。因思谢显道读史多识,程子尚有玩物丧志之讥,余徒取以充卷耳。自蚤岁涉猎之外,不能有加。玩物不已甚乎?然母安人从幼以此玩之,使余因以堕是癖。尝一受鞭,犹莫惩也。矧是家大人出诸卮中,固以护予之所用心者,予何敢忘焉!

  遂僦屋而选堂以藏,仍其初之题曰‘希邺’。”

  评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丁槐江先生自申

  “李文节李廷机撰公《墓志》云:‘吾郡中先辈士大夫,田居读书、慕古以著作自命,遵岩?先生王慎中,而后惠安李抑斋?、同安洪芳洲?朝选,而槐江先生相继起。’

  再,先生为南楼陈南楼《传》自言:‘髫年尝供洒扫之役,过辱与诲。’今附之南楼学派焉。”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王慎中李恺洪朝选陈南楼》)

丁明

  丁明登,字剑虹,又字客东,号莲侣,明末清初·江苏江浦县人。明代医家

  简介

  丁明登世医出身,其祖丁凤以医名,明登继其业,尤精于本草之炮炙,著有《疴言》、《小康济》、《苏意方》等。

  万历(1573—1619年)间,丁明登三皈云栖 莲池大师,自号为莲侣居士。

  丁明登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任泉州府推官。后升户部主事,出为衢州守,入觐时因耻为珰屈而致仕。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丁明登据《江浦县志》、参《霞栖藏稿》为作传

  “丁明登,字剑虹,号莲侣,江浦人。万历丙辰进士,任泉州府推官。

  仁心义质,听决惟允,未尝稍枉一法,轻狥一人。巨猾大奸,立核摧之,不少贷。吏惴惴奉法,豪右亦各敛迹。接缙绅温和可掬,而望之俨然不可于以私。忍嗜好生,怜惜物命。

  两署县篆,训诚殷勤,穷谷服化。暇课诸生,赈其贫乏,嘉与作兴。

  戊午分校棘闱,得士皆英俊。

  初下车时,刻其祖医方集,宜以广传士民,用以愈病者极多。泉俗久停丧,乃谕以至情,计葬三万一千一百八十三柩。

  升户部主事,出为衢州守。入觐,耻为珰屈,作《珰焰歌》致仕。

  著述颇多。”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记述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中册·往生王臣第丁明登》:

  “丁明登,字剑虹,江浦人。

  万历中,受三皈于云栖,自号曰莲侣

  四十四年登进士第,官泉州推官,迁知衢州。所至,辄以佛法劝人。法应杖者,听纳米以赎,赡诸狱囚。遇夏月,修狱舍,给诸囚香薷饮,葵扇。冬月,与之椒姜,择医视病者。人与念珠一串,教令念佛。

  云栖 公尝称其邻翁居常念佛,临终,与其友一请而逝。因绘一请图,悬斋中以自勖。

  崇祯(1628—1644年)中受菩萨戒。清·顺治二年(1645年)冬,病剧。十一月朔,具疏白佛,求生净土,日焚一疏;至第十日,饮粥如常时,面有光赩然。遍劝戚友,俾修净业,侧身就枕而逝。”

丁远

  丁远,明·安徽全椒人。成化(1465—1487年)间兴化卫指挥佥事,调视泉州卫篆(代理指挥使)三年,复归兴化,寻卒。丁远代理泉州卫指挥使具体时间不详,仅知成化十五年(1479年)还在泉州,并重建泉州经历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指挥佥事·丁远据旧《志》为作传丁远,全椒人。先为兴化卫指挥佥事。成化间,部使廉知其能,调视泉州卫篆。清白勤慎,抚恤军士,号令赏罚明信,骄卒悍兵一时屏息。甫三年,归兴化,寻卒。泉人思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附旧署·武职署·明·经历司》:“经历司,在卫堂之东、架阁库之后。洪武三年指挥同知李山建,成化十五年指挥佥事丁远重建。”

丁日近

  丁日近,字光元,明·晋江人。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年)进士,历郾城令、高淳令、南户部江西司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丁日近》:丁日近,字光元。万历己丑进士,授郾城令,调高淳。民有腴田八千余亩沦于湖,岁苦赔输,为详豁之。诸生贷官廪四百余户,贫不能偿,尽请蠲除。胭脂河承宛、歙上游诸水,而天生桥绾其潴泄,岁久石圮,汇为巨浸,亲率筑之,河水以平。迁南户部江西司主事。卒年五十二。”

丁禾秉(“禾秉”合一字)

  丁禾秉(“禾秉”合一字),字幼平,清·晋江人。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拔贡,历推官、永清令、绥德知州、陕西宁州知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丁禾秉(“禾秉”合一字)》:“丁禾秉(“禾秉 ”合一字),字幼平。顺治戊子拔贡,授推官,改永清令。升绥德知州。丁内艰,起补陕西宁州。宁赋视他州县独倍,禾秉(“禾秉”合一字)力恳制军,连疏入告,得照邻邑。题授知府,谢病归,卒于家。”

丁文麟

  丁文麟,字天瑞,清·晋江人。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举人,柳城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丁文麟》:丁文麟,字天瑞。康熙壬午举人。少与从弟同学,以诗名,文麟以文名。授柳城令,其邑民三獞七,颇难驯服,文麟以简易为治,民猺相安。未三年卒于官,民哀思之。”

丁莲

  丁莲,字青若,号霞瞻,清·晋江陈埭人,回族;天禧子。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丁莲“雍正旧志稿”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丁莲》亦有传,文同,但较简。

  康熙癸巳进士,兴化教授

  丁莲之父丁天禧,为陈埭回族氏14世,登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武进士。

  丁莲登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三甲第四十七名进士,授兴化府教授。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丁莲》:

  “丁莲,字青若,晋江人。

  天禧,登崇祯庚辰武进士。

  幼孤,力学。康熙癸巳进士,任兴化教授。学行淳谨,巡抚陈瑸延主鳌峰书院。教士一循白鹿洞规,多所成就。”

  台湾府儒学教授

  约雍正元年至三年(1723—1725年;据周立方考证),丁莲调台湾府学教授。秩满擢仪征令,未抵任卒。著有《易经萃解》12卷及《聚景堂文集》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丁莲

  “调台湾学。倡明经术,海外化之。

  秩满,擢仪征令。未抵任卒。

  著有《易经萃解》十二卷。”

  嘉庆《续修台湾县志•卷3•学志•教官•府儒学教授》:丁莲,晋江人,(康熙)癸巳进士。”

丁扬

  丁扬丁孕甲子,清·晋江人;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举于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4 ·人物志·儒林·清修·国朝·丁扬》:丁扬孕甲子。自幼绝贵介气,笃志力学,攻苦逾寒士。为人方严持重,士皆惮之。康熙庚子举于乡。”

丁奇昆

  丁奇昆,号易园,清·晋江人;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岁贡,授闽清训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4 ·人物志·儒林·清修·国朝·丁奇昆》:丁奇昆,雍正癸卯岁贡,授闽清训导。与诸生说经,发挥先儒注疏,义理洞达,闻者豁然,学者称为易园先生。”

丁永祚

  丁永祚,字尔锡,号见白,明·江西南昌人。万历十八年(1590年)以举人任德化知县,万历廿年(1592年)徙福清 知县,历知州府、盐粮参政、刑部员外、巡抚江南,官至湖广宪副使。

  德化知县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以举人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丁永祚,万历十八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丁永祚》:

  “丁永祚,江西南昌人。年十九领乡荐,英韶警敏,洞悉物情。

  至则豁盐税,绝关提,抑豪强,邑民尚气,涵濡渐化之。不怒而威,民俗以淳。(万历十九年,1611年)见人才寥落,慨然曰:‘邑无南门故也。南为离方,文明之位,奈何阙焉?’捐俸筑之(名来凤门),建楼其上,以祀文昌。”

  福清知县

  万历廿年(1592年),丁永祚自德化徙福清知县。

  不忘德化士民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丁永祚》:“改调福清,尤不忘德之士民。后令某县试滥收冒籍,庠士赴督学鸣其事。令文致申详,众惧不测。闻知,即以实驰告,督学皆直之。令因论去。冒籍彻清,人文蔚起。”

 

  明·万历《福州府志·卷8·建置志·城池·福清县城》:“福清县城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陷于倭,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误,应为万历廿一年[1593年],见下),知县丁永祚始移旧城四百余丈,新增城二百丈,益以月城。”

  清·乾隆《福州府志·卷4·城·福清县城》:

  “福清县城, 在鹫峰山之麓……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丁永祚议拓城,徙西北,移旧城四百馀丈,增新城二百丈,益以月城,又辟小北门以便行者……

  叶向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向高》)《福清县拓城记》:

  ‘福清为县,自唐·圣历二年(699年)割长乐县南八乡始置,时称万安,从乡名也。伪闽·龙启元年(933年)始名福清,元州之,明复为县,而俱无城。

  嘉靖甲寅(嘉靖卅三年,1554年),以岛夷(倭寇)毒闽,蔓延濒海四郡。福清内蔽三山,而外遏莆、阳、泉、漳,实绾毂重地,寇所出没,始议城。时师环其疆,仓皇毕事,北傅高山,西跨冈峦,而东迫陵阜。贼登阜而攻,若对垒焉,从东望西,周垣毕睹,我之戍守虚实,较若列眉,而最害在北。

  戊午(嘉靖卅七年,1558年)之变,贼据北山,俯而瞰城,每发辄毙,守堞之士,披靡奔溃,无有以一矢加遗,日未移晷,万室荡然。论者咸为城咎,亟欲议更。顷之,寇创归,城遂如故。迄今三十馀年,而莫任其事。前令广昌侯、清远欧阳侯先后为牍,言城失险状,俱报罢。

  岁壬辰(万历廿年,1592年),岛寇肆虐朝鲜,海上戒严,邑父老诸生群走请当道,下其议属领邑事者,谦让未遑。无何, 丁 侯自德化徙令是邦。侯尝读前令牍,业为扼腕,下车首循城,慨然三叹兹城之不更,即一旦有急,令何以从邑子弟立,睥睨间,往事之不忘,其安能晏然于此土也?父老诸生顿首,愿受划。

  侯乃陈便宜甚具以请,俱报可。

  属以募卒增饷,造舟馀舟皇,公帑大诎。公乃令民以丁亩输金,召父老之干力者董事辟城。跨北山而台其上,移西城山之半,包冈萦涧,缩东城避阜为台,以当敌冲。四门益以月城,一新诸楼橹,敝堵洼垣,咸有增筑。经始于癸巳(万历廿一年,1593年)初春,入夏而告成事。金汤屹如实,父老相劝趋役,而侯固日夕抚循,却盖徒行,暴烈日中,版筑奔走,云集子来,城成而过者诧以为神。

  侯乃悉稽城垣经费,某所、某役受金若干,巨细条分,纤悉无漏,籍而报诸当道,榜通衢以示民。物情大孚,父老固已心德侯,又念其劳苦功高,相与谋为祠祀侯。侯力辞谢,则相率造不佞,谓是役也,实邑万年之伐,太史宜纪其事,以诏来兹。

  余惟任事之难,昔人所叹,病在处堂偷安,筑舍挠议,虑之者不审,而听之者易淆,往往无穷之业,以小利害堕矣。然皆其祸福未形,是非方隐,非抱独知之契者,难以从事。未有如邑城之失险受祸,往辙昭彰。耳目所共睹纪,无俟悬断而豫卜者也。乃犹或怀承平之安,以不腆敝赋,勤君侯之焦思,则吾邦人愧矣。昔当土宇初定之时,其经划滨海独详。闽自列郡外,置卫者四,融居一焉,而翼之以万安所。夫宁重福清,诚重闽也,福清完而三山之屏树,闽南之道通,渊乎神谟,此所谓见万里之外欤!然则君侯之功,宁下邑是赖,即闽百世祝可矣。

  兹役也,台使者监司咸赞其议,而太守山阴公为尤力,详具观察所为记中。计移旧城四百馀丈,增新城二百丈,并月城,台楼及修筑诸费,共徵编户六千七百馀金,莫有逋者。督役则邑丞某簿,某效劳则耆民某等七十馀人。

  侯,南昌人,名永祚,别号见白。岂弟明敏,绰然循吏,尢能任事,加意兴除,此其大者云。’”

  造海坛城

  《明经世文编选录 (下)·卷400·敬和堂集·议处海坛疏(许孚远)》:

  “海坛为倭奴入寇门户,故为经理屯兵以据之。

  臣查得海坛与福清相对四十里而近,为福州之门户;南日界於莆田、福清之间,为兴化之上游:素称险害。而此二山者,开垦已多成熟,可因为疆理保障之图。

  除南日山行分守福宁道转行福、兴两府会勘未报,惟海坛查勘年余,已有成议。据该县丈量田地八万三千八百有奇,数尚未尽;岂得荒弃而不耕!其所议税银,田之上者,不过五分;地之下者,仅止三厘:民情已无不输服。所议量追价直,似亦甚轻。然据该司参议 陈应芳 覆详,良为有理。山泽之利,本宜与民共之;彼既有开垦之费,难责以价值之输:尽从捐豁以示大公,未为不可。至于造城、建营、建仓、建署,该县逐一查议,颇为详确。各项公费,不过六千有余;即以本山田地税银三千充之,可以不劳而办。

  及今议定之日,该司先动税银发与福清,责成知县丁永祚趁时兴工,则期月之间,便可就绪。城郭既完、营房又建,海坛游兵一枝,就可常川屯聚其中。有田可耕、有兵可守,虽有寇至,可以无虞。海坛屹然,足为雄镇;则福州门户扃固,寇无越海坛而直抵福城之理!外御盗贼、内护省会、下保兵民,此一方千百年长久之利也。

  其南日一山,仅比海坛三分之一;以俟查勘明白,将来亦可为屯守之计。

  及查彭湖属晋江地面,遥峙海中,为东、西二洋暹罗、吕宋、琉球、日本必经之地。其山周遭五、六百里,中多平原旷野;膏腴之田,度可十万。若於此设将屯兵、筑城置营,且耕且守;据海洋之要害,断诸夷之往来,则尤为长驾远驭之策。但彭湖去内地稍远,见无民居,未易轻议;须待海坛经理已有成效,然后次第查议而行之。又查嵛山属福宁州地面,中间可耕之地无多;不烦区画。若浙之舟山,设有二所,田地已经编纳粮差,不必言;其陈钱、金塘、补陀、玉环、南麂等处,或在宁波、或在台温,似俱可以查议疆理者也。再照沿海诸屿,民间私垦甚多,其相率归於势豪之家;一经有司查理,辄为讹言挠阻:以故常格而不行。

  先是,臣于二十一年(万历廿一年,1593年)九月委官查勘,至今二十三年(万历廿三年, 1595年)二月议尚未决;非臣临期督催该司及该司议捐价值,则海坛事且将为画饼矣。

  故沿海诸山欲议开垦,公利于民;且设将屯兵,为地方悍御之策:非委任得人、断然不惑,未有能济者也!伏乞敕下该部覆加酌议上请,行令福建抚、按诸臣遵照督行;并行浙江抚、按诸臣一体查议:庶海澨闲田不致荒弃,而东南门户益以扃密矣。”

  历宦

  丁永祚后历知州府、盐粮参政、刑部员外,万历卅三年(1605年)巡抚江南,官至湖广宪副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丁永祚》:“后历知州府,官至湖广宪副使。”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409》:“万历三十三年……敕刑部员外丁永祚往江南。”《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439》:“万历三十五年……刑部员外丁永祚恤刑江西差满复职。”

  余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丁永祚》:“德(德化)与福清并祠之。”

  福清公祠”(祀丁永祚)原在县西门外,已废。

  南昌有公路,其处有公庙,祀丁永祚,清·光绪(1875—1908年)间形成街巷,因庙得名。

卜履吉

  卜履吉明·顺天府江宁吴江人。由进士万历二十六年任泉州府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卜履吉《田亭草》载:

  “卜履吉,江宁人。由进士万历二十六年任泉州府推官。

  天性廉约,粝饭藜羹以为常。

  每奉檄之旁郡,减驺从,裁廪食,兢兢惟恐扰民。

  治狱不以钩距为明,不以棰扑为威,霁颜悦色导之使言,而倾耳受之。人感其矜恻,靡弗输情吐窾。

  奏牍上官,悉出手裁,舞文者摆指,干谒者屏迹。

  一署郡,一摄邑,俱以廉平仁恕称。

  建州狱起,当事者坐以大逆,所株连重辟甚多。履吉阴亹亹为之申雪,主者心动,卒差次轻比,多所全活。

  秩满,署上考,七邑口碑载道。”

  《明史·列传113·赵焕(万历)四十年……兵部主事卜履吉为署部事都御史孙玮所论。履吉罪轻,拟夺俸三月。给事中赵兴邦徇私。疏辨……”卜履吉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还官至兵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