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倭患 概述 概述 元·至元二年(1336年)十二月,日本国发生政变,就吉野、京都分裂成南朝和北朝,内战频发。一些将官、武士、贾客、浪人,在封建诸侯和寺院的资助组织下,相继聚集日本西南部的岛屿上,驾舟劫掠海上船只客商,还频频入犯中国沿海,拉开了中国遭受倭寇残踏的历史一幕,史称“倭患”。 入明,“倭患”越演越烈,遍及长江口以南浙、闽、粤沿海各地,史称“倭寇”。实际上,明代所谓“倭寇”,不单指日本海盗,还包括众多依附日本海盗和趁机而动的沿海大大小小武装集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收录的明·赵恒《平寇记略》曰:“今以中国之大,困于不及一县之倭,何也?则有吾民乡道之者矣,则又有转货赀以通其有无者,戈兵之下,则有胁之而从者,加之饥疫相仍,而无以赈之,则皆乐从之矣。甚者,则为之侦吾虚而谋以应之,总而皆谓之‘倭’。倭众至三十余万,横行四、五年。困于倭者十二三,困于从倭者十六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恒》) 一般认为,泉州的“倭患”,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嘉靖(1522—1566年)年间最为严重,终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 “泉郡倭变始于洪武三年,至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破倭于仙游,俞大猷破倭于潮州,其余党是年复经张奇峰剿破,倭始绝迹。” “先是,倭寇入泉,皆漳人为之向导。后悉本州人借倭名纠党肆扰。是时晋江贼谢爱夫、黄元爵等寇永春,苏光祚、康大福等寇仙游,施恩备等寇南安,高老、李五等寇晋江,江一峰等寇双溪口,江清老等寇英林、潘径,曾老等寇安溪,劫掠无宁日,掠人及发墓中尸勒赎。时郡绅致仕佥事庄用宾与弟生员用晦,痛父坟被劫,募死士百余人,直抵双溪口贼巢,与南安兵合,连破十余寨,负父骸以归。用晦殿后,与贼格斗,死之。(从《府志》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庄用晦》) 其后,“倭寇”虽有余波,终不成“患”。 初期 元·至元二年(1336年) 惠安县衙被倭寇烧毁。 元·至正七年(1347年) 惠安县衙再次被倭寇烧毁。 元 ·至正(1341—1368年)间 一股倭寇在金门登陆,于马坪附近各乡村大肆焚掠。因台风沉船,被当地群众全部歼灭。 明·洪武三年(1370年) 夏六月,倭寇乘数十艘船,从晋江县蚶江(今属石狮市)登陆,在沿海一带烧杀掠夺,并骚扰惠安沿海,开明代泉州“倭患”之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明·洪武三年六月,倭寇泉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 明廷以倭患实行海禁政策,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明·洪武五年(1372年) 朝廷命沿海造舟船防倭。 明·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明·洪武八年(1375年) 四月,明廷命靖宁侯叶升巡行福、兴、泉、漳等卫,督造防倭海船。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十月,明太祖“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冬,颁《皇明世法》,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之令,规定对下海通商的惩治办法,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商民受到严重打击。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正月,明廷命信国公汤和巡视福建、浙江沿海,为防倭寇禁民下海捕鱼。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徙其民于泉州南关。澎湖遂沦为倭寇巢穴。 明·洪武廿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民户抽三丁之一充戍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 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 至洪武卅一年(1398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寨城》) 在惠安县崇武半岛东南突击部建崇武城,周长2567米,城基宽4.5米,连女墙高7米,开四门,设有窝铺、城堞、箭窗,建有跑马道、烽火台、了望台、炮台,城内外有军房、公署、兵马司、演武厅、铁局、馆驿等等,形成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明·永乐至清·道光间先后5次大修。(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寨城·崇武千户所城》) 明·洪武廿三年(1390年) 明廷令滨海卫所每百户及巡检司皆置船2艘,巡防海上盗贼。 明·洪武廿七年(1394年) 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奉命督造永宁卫城,城周875丈、基广1.5丈、高2.1丈,窝铺32个、门5个。为东海海防重镇。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永宁卫城》) 明廷重申“禁海互市”。 明·永乐廿二年(1424年) 冬,倭寇千余人自惠安崇武大岞登岸,焚掠民居。崇武千户张荣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力战而死。贼下舟遁去。 明·景泰三年(1452年) 邢部禁止福建(泉州)通琉球。 明·成化间(1465—1487年) 陈勉以刑部郎中出知泉州,捕海寇。 明·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年) 倭寇陷永宁,永宁卫镇抚尤天爵力战死。(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尤天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弘治壬戌,倭陷永凝(永宁)前叠,围不克。至是年,陷,大肆焚掠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尤天爵》: “弘治(1488—1505年)间倭乱海滨尤甚,素窥卫城(永宁卫)。” “壬戌贼大至,(永宁卫镇抚尤天爵)悉力捍御,自造扭攻车、火炮、火鸡等器,挺身破围,倭惊溃。数日寇愈猖,复合重围,城陷,肆焚戮,举卫逃难。爵激昂骂贼,巷战力竭殉节,家与俱亡。” 嘉靖年间泉州成为“倭患”重灾区 1477—1583年(明·成化十三年—万历十一年),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封建主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一方面,一些封建主为主持战争的开支或弥补财力不足;另方面,一些破产农民为了求生,纷纷到海外掠夺财富。中国成为他们首要的掠夺目标。这些倭寇,有时还与中国的海盗勾结为患。《明世宗实录·卷384》载:“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船千余艘……” 因此,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便成为我国遭受倭患最严重的时期,而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地区,则为倭祸的重灾区。 明·嘉靖二年(1523年) 五月,明廷罢福建(泉州)市舶司,实行海禁。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 海寇冲突围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十一年,海寇冲突围头。” 明·嘉靖廿年(1541年) 据《同安县志》载,大股倭寇袭扰莲河、霞浯、东园一带沿海乡村,因无官兵抵抗,直至鸿渐山麓,将避难躲藏于鸿渐山一个大山洞的千余名民众,用浓烟熏死。 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 三月,倭船数十艘到晋江围头、白沙等处停泊。初作贸易,后“逆肆剽掠,劫夺居民”,无所不为。 同月,海贼犯惠安小兜海门、大岞、五峰、溪底、赤湖、凤阳诸村,抢掠渔船、商船,崇武千户朱肜率兵击贼,大胜,系贼俘献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肜》) 同年,海寇攻安平,舟入水陆溪,被兵民捕逐之。 明·嘉靖廿五年丙午(1546年) 惠安崇武之役 二月,海贼犯小兜海门。明•李恺《崇武所朱侯爱民御寇碑记》:“嘉靖丙午春二月癸卯,海贼犯小兜海门,掠鱼商船,崇武朱千户肜率兵入海捕获之,献俘于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恺、朱肜》、《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抗倭》) 七月,倭寇攻惠安崇武城不下,转扰大岞、三峰、溪底、赤湖、凤洋诸村,千户朱彤组织军民击退。 明•李恺《崇武所朱侯爱民御寇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恺》) “夏七月戊申,海巨贼李大用大寇我大岞、三峰、溪底、赤湖、凤洋诸村,肜追捕之,是暮贼退。忿不大肆。庚戌复合舟宗(“舟宗”合一字)大举,势甚锐。 肜先与诸村约曰:‘村父老子弟惧贼而逃,溃乱东西,见我兵不顾而合,尔命危矣。今须依我兵为命。’是日,肜步走沙中,执枪偕卒赴敌,力援诸村。村少长来归,恋朱侯如父母然。贼窥朱氏兵,捐器械登舟以去。 是年,寇不为祸。” 晋江石井之役 晋江市石井镇靖海门东南侧有石碑《平寇碑记》,石井郭前村人郑普撰文。碑文记载明·嘉靖廿四年至廿六年间(1545—1547年),主要详述嘉靖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泉州郡守程秀民率兵民抗击海寇、歼平倭寇的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石井港·平寇碑记》、《泉州人名录·郑普、程秀民》) 碑文记载:海上巨寇阮其宝、四师老、林剪毛等,纠集一批亡命之徒,为患于闽、浙、交、广之间的沿海一带有二十多年之久。嘉靖初年,海寇掠夺同安小澄岛,抓走200余人,致小澄岛成一片废墟。接着又洗劫东石,围攻深沪,进犯惠安崇武沿海,渔家船民遭灾惨重。程秀民出任泉州郡守后,即率官员到沿海各地巡视防务,督造数十艘战船,招募数千名水兵,分派文武要员守住海防路口。其年五月间,阮其宝又率众进犯石井一带,程秀民披甲上马,率南安县丞马一洪及指挥孙廷槐,带领水兵出击,一举破其三舟,擒贼30余众,使阮其宝逃遁草屿。程秀民得石井船民郑汝畅、张本应等通报,立即登上石井墩台,对乡亲说:“草屿与周围环海非寇潜伏之区,吾等舟发列纵,缓急相应,使其前后左右无可乘之隙,自必歼之。”程秀民亲自上船督军,围攻草屿,全歼海寇。 如今,石井鳌石山顶巅尚有墩台遗迹,墩台边3块粗石板合盖起来的小宫,供奉着平寇海战阵亡将士的灵位。 明·嘉靖廿六年(1547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二十六年,厉禁不许通番贸易。” 六月,明廷命副都御史朱纨为浙江巡抚,兼提督福建福、兴、漳、泉、建宁五府海防军务,严禁一切海外贸易。 有佛郎机(今葡萄牙)海盗船载货泊浯屿,漳泉商人前往贸易。福建海道副使柯乔发兵攻夷船,而贩者不止。泉州府杀通佛郎机商人80名,并下令驱逐佛人。 是年,倭寇巨舶数十艘,驻泊漳、泉地区,袭掠过往船舶。 明·嘉靖廿七年戊申(1548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海寇阮其宝、四师老、林翦毛等掠惠安、同安至晋江,知府程秀民遣南安丞马一洪、指挥孙廷槐讨平。是寇十八种为患闽浙交广间二十余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嘉靖某年四月,掠同安小嶝,死与被执者二百余人,小嶝遂墟。掠东石、围头、深沪,而惠安属地则一岁三四至。 【四月,在浙江的葡萄牙殖民者被击败后逃到福建,倭寇一度猖獗,在闽浙一带活动,汇集于浯屿,骚扰泉、漳沿海。 其中一股从晋江长坑头登陆,由龟湖到安海,转而寇鸭山、鹏山、凤山、清源山、石笋桥、永宁城。永宁卫指挥使杜钦爵奋勇先登城,率领军民日夜固守,倭不得入而退。 四月廿二日,倭寇侵陷晋江永宁卫城,其势甚猛,将逃藏在水关沟内的数万居民杀戮殆尽,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安平震惊。次日,倾盆大雨才把满街血污冲洗干净。如今,每年农历四月廿三日如不下雨,永宁镇居民就要挑水冲洗街道,成为“陷城洗街”纪念日的独有民俗。】 是年五月,其宝寇围头,统二十余舟,知府程公命县丞马、指挥孙发四澳兵船攻之。 未几,林翦毛复合党寇莲河,方扬舟登岸,贼樯忽坏,心恶之,乃自焚舟去。是月十八日,寇晋江石湖,又寇蚶江。程公复命马丞宵赴,集诸社有力者百余人,自随往,遂手杀贼获十四人,焚其二舸,贼乃远遁。 先是,嘉靖二十六年厉禁不许通番贸易。寻复通倭,倭以巨航至者,漳、泉人往往诈负其直,遂生嫌隙,而倭患以萌。” 近年,南安石井发现一方记载明代抗倭的大型石碑《泉州府录立海防记》(《南安碑刻》,2003年12月)。碑文系郑普等人邀总督张经撰写。碑文详述嘉靖廿七年戊申(1548年)泉州知府程秀民率部属在南安四澳(石井、营前、膡浔、莲河)设防御倭寇始末。因字迹模糊,不太清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普》、《泉州史迹·泉州府录立海防记》) 明·嘉靖廿八年(1549年) 海贼李大用复大举犯惠安崇武城,千户朱肜率军民迎战,贼退。 明·嘉靖廿九年(1550年) 倭寇从仙游海岸登陆入犯永春,并首次突掠安溪县境。 福建颁布“沿海通倭之禁”,烧毁了大批的商船和民船,民众的生活更加艰苦,有的民众被迫做了海盗。 《明海防志》载:“福建漳、泉等处,多山少田,平日仰给,全赖广潮之米,海禁严急,惠、潮商船不通,米价即贵矣,民何以存活乎。” 明·嘉靖卅年(1551年) 因倭寇侵扰,客兵万余戍泉州。 明·嘉靖卅一年(1552年) 浙江人王直吞并广东海盗首领陈思盼,以至远近“亡命之徒日益附之,倭船遍海为患。”王直、漳州沈南山、李华山、泉州洪朝坚等海盗集团,与倭寇勾结,大肆侵掠浙江、福建沿海,活动十分猖獗。 十一月,倭寇船停泊浯屿,分兵抢掠同安、南安和惠安等县。 明·嘉靖卅二年(1553年) 三月,时任浙江宁(宁波)台(台州)参将晋江人俞大猷在浙江舟山大破倭寇,捣毁敌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倭寇败逃至福建沿海,十月袭掠泉州和晋江深沪、南安石井。 明·嘉靖卅四年(1555年) 俞大猷随闽浙总督张经在江苏等地大破倭寇。 《明史·本纪18·世宗2》载:嘉靖卅四年十一月“庚申,倭犯兴化、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庚申,倭犯泉州。” 清·嘉庆《惠安县志·祥异》记载:“(嘉靖)三十四年,郡始有倭寇。” 明·嘉靖卅五年(1556年) 倭寇自福清海口进攻泉州,陷崇武,泉州卫指挥使童乾震引兵迎战,不幸战死。后又入掠永春、安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三十五年,倭自福清海口入寇,泉州指挥童乾震引兵迎战,死之。” 明· 嘉靖卅六年(1557年) 《泉州府志·纪兵》载,嘉靖卅六年十一月,倭泊浯屿,分掠同安、惠安、南安等县。 明•庄应祯《重建捍寨记》:“先是,(崇武)城之未破也,贼舟出没于张坑、小岞之港,所在患之。侯(崇武千户所千户朱紫贵)乘兵舸一鼓而获三十余俘,以献海道邵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大岞捍寨》) 清·嘉庆《惠安县志·祥异》载,冬,“倭寇邑海滨诸乡。”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倭泊泉州浯屿,分掠同安、惠安、南安诸县。(从《府志》增)” 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 明·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倭寇攻掠浙江诸地,转入福建,自福宁至漳、泉千余里,沿途劫掠烧杀,蔓延至广东潮州一带。 四月倭寇犯安平 四月,4000余名“倭寇”从晋江蚶江(今属石狮市)登岸。又由龟湖突至安平市(今安海镇)。时安海为防倭,筑城而未就,惨遭涂炭。 郑天应、李显扬《鳌城古迹琐谈》录《临濮堂施氏族谱》(《永宁乡土资料汇编》):“嘉靖戊午,倭寇入闽,初犯蚶江,人不安生,望烟火惊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四月,倭四百余人从郡境长坑头(今属石狮市)登岸,由龟湖突至安平市,杀掠数日乃去。”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嘉靖三十七年,以倭乱,湫石拓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收录明·嘉靖林希元《筑安平城记》载:“(筑城)功未就而寇至。生民之糜烂,庐舍之灰烬者,不堪举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倭从郡境长坑头登岸,由龟湖突至安平市。官兵追击,大败之。” 四月倭寇犯惠安县城 四月,又4000余名“倭寇”攻陷福清后,转犯惠安县城,攻城不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是月(指四月),倭又四千余攻陷福清,遂至惠安,知县林咸率乡官李恺等拒守,城赖以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恺》)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是月(指四月),(倭寇)至惠安,知县林咸率乡官李恺等拒守,城赖以全。” 明•庄应祯《重建捍寨记》:“戊午(嘉靖卅七年,1558年),守獭窟澳贼由莆阳攻惠安,侯(崇武千户所千户朱紫贵)领兵入援,登城督战,斩贼首掷于城下,贼解围而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庄应祯》、《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大岞捍寨》) 四月倭寇遂分兵两路寇惠安鸭山和南安县城 进犯惠安县城的倭寇见攻城不下,遂兵分两队,一由海道寇鸭山(惠安东园附近),一由凤山、清源山寇南安(县治在今丰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山川•凤山、清源山》)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陷福清,南下分为二支,一由清源山前寇南安,焚官府民舍,大掠数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倭分为二队: 一由海道寇鸭山(惠安东园附近),咸率兵拒战死之。 一由凤山、清源山寇南安(县治在今丰州)。时南安无城,居民迁避,贼无所掠,乃遁。”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 “倭遂为二队: 一由海道寇鸭山,咸战败,死之。 一由凤山、清源山寇南安。时南安无城,居民迁避,贼无所掠,乃遁。” 五月倭寇犯泉州郡城与晋江永宁 五月初三日,倭寇转犯泉州郡城,进至石笋桥,巡按樊献科率属固守20余日,倭不得;复攻永宁,又不得,乃去。在此后3~4年中,倭寇虽在晋江、英林、双溪口、石菌一带四处劫掠,终不敢冒然犯境永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至郡城外石笋桥,城守无敢出一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五月初三日,至郡城石笋桥,巡按樊献科率属固守二十余日。 贼复攻永宁,不得入乃去。”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 “五月至郡城外石笋桥,巡按樊献科率属固守二十余日。 贼复攻永宁城,不克,□□。” 五月倭寇犯惠安崇武城 五月,倭寇还从海道攻惠安崇武城,千户钱储身先士卒,奋力死守,战斗七昼夜,敌多折伤,退去。 《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守御崇武千户所》:“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来犯,官军御之,贼不能陷。” 十一月倭寇侵掠泉属诸县 十一月,“倭寇”泊泉州之浯屿,侵掠泉属安溪(县署被毁)、同安、惠安、南安诸县。 明·嘉靖卅八年(1559年) 三月倭寇复攻崇武城 春三月,“倭寇”又攻惠安崇武城。千户钱储督北门,百户王钱督南门。相持10余日,敌不克,退去。 三月倭复寇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春三月,倭复寇泉州,至石笋桥燔民居。城中固守,乃从乌石南去。 初五日又至石笋桥,初七日焚营边屋。” 三月倭寇犯安平不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三月)十一日(倭寇)南往安平,时安平城已完守,贼不得入。” 复犯泉州郡城 “倭寇”既犯安平不得,复至泉州郡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倭寇)复至郡城南新桥。佥事万民英从桥置门御贼,一时乡兵被贼驱回,与乡民男女奔赴城者,坠死千有余人。贼竟排桥门至车桥,大焚民居,直至城下,官军以鸟铳拒退。” 再掠南安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明年(嘉靖卅八年),(倭寇)复寇郡境,再掠南安。” “倭寇”转攻同安县城 “倭寇”转攻同安县城。 同安知县谭维鼎发动全民抗倭,编立保伍,更番校阅,选拔义总以率领民兵,士民固守。 复至安平城下 “倭寇”复至安平城下,四处劫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复至安平城下,遂散劫海都。 时郡城分垛而守,目不交睫者,凡四阅月乃息。”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嘉靖)三十八年,倭寇两攻安平……不能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收录明·嘉靖林希元《筑安平城记》载:“已而(安海城成),寇复至。吾人提兵凭城以守,遂尸贼于城下者凡数百。贼大创,由是来往泉地者无敢近城,民恃为金汤之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在泉州地区焚拒者一年 诸酋移南澳,建屋而居,在泉州地区焚拒者1年。 夏秋之交,曾三引贼攻惠安崇武城6昼夜,未遂退去。 八月廿八,倭寇进犯泉州城东,横行桥南琯头路段。乡人仓卒退避茅丛,惨遭悍倭掠夺诛残。周遭琯头、古篮、见边、古楼、桥南、杏宅、庄任、乌屿、浔美、西福(时含城东、南埔、法花美)等十村(十班)民众群起赴难,兵民痛歼敌顽,倭寇几无生还。经此一役,贼寇闻名丧胆,城东无复倭患。是日罹难民众上百,可辨认者择地成敛,余葬琯头古大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十班公妈庙》) 城东之役,不能不提一个领头人物,即乡兵头领、庄任庄良珍。 在琯头举警呼救后,庄良珍先组织周边几个村庄的乡兵赴援,又急报官兵及南少林武僧。庄良珍率十班乡兵、乡民和尚未被杀害的避难者奋力自卫反击,后又与来援的官兵、武僧一道全力歼寇。 在万安西边山之南,曾发现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明·隐君浔江?庄公暨配慈懿张氏合葬墓志铭》,文载:庄良珍(1523—1621年),字汝贵,号浔江,入闽庄氏19传祖,官宦之后,52岁卒于正寝。庄良珍“弃经生习武事,当嘉靖末,兵火为祟,公率乡兵以作捍御。”
正月倭犯南安英山等处 正月,倭犯南安英山、诗山等处。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均载(文同):“(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入南安英山、诗山等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三十九年庚申正月,倭寇南安英山等处。” 四月倭犯郡城 三月,倭寇一股由晋江浔美登岸,四月至车桥焚屋杀人,直至城下,官兵拒之;又一股由法石登岸焚劫,至泉州南门城下焚屋而去。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均载(文同): “(嘉靖卅九年)四月攻郡城,以石拒之。 倭散据乡村,农不能耕。是年斗米至银一钱四分,(南安)知县夏汝砺发仓捐帑,广籴以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夏汝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三月,(倭)又一支在浔美登岸焚劫;四月,至车桥焚屋杀人,直至城下,官军以石拒退。 又一支从法石登岸焚劫,亦至南门城下,焚屋而去。 是年,郡荒,米一斗值一钱四分,知府熊汝达发散仓米,又出帑银广籴以济民,缉获奸民庄世磐、林崇美等将为贼内应者,除之,城得无事。” 四月“倭寇”偷袭惠安崇武城 四月初二日,“倭寇”大举偷袭惠安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千户郭怀仁、朱紫贵失守。千户钱储与百户王铁为掩护民众撤退,战殁。城陷42日,倭寇大掠,燔军民居所,钱储父子兄弟满门10余人死难,军民死伤枕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储》) 清·嘉庆《惠安县志·祥异》:“倭攻崇武城,千户郭怀仁、朱紫贵失守,遂陷城,据四十余日,燔军民居,大掠而去。”清·嘉庆《惠安县志·卷7·城池》称“焚毁杀掠殆尽”。 明•庄应祯《重建捍寨记》:“庚申夏,署篆者失备,倭乘雨夜,夤缘攀堞,城为之一陷。”“比陷崇武之日,侯(崇武千户所千户朱紫贵)躬冒死战,右臂创甚,而气弗衰也。” 明•庄应祯《重建捍寨记》:“(朱紫贵)赴兵备道请兵克复;置毒井中,贼多中药以毙;用间谍得其机密,贼谋夜袭惠安,数次俱被驰报,不果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大岞捍寨》) 时休致的监察御史、惠安人曾承芳为撰立“兵宪万育吾公克复崇武城记”。碑原立于崇武古城通衢亭中,后残碑移嵌崇武古城中亭街观音宫(亦称莲西观音堂)左墙。 残碑为花岗岩石质,上部高80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下部100厘米×100厘米,题额篆书阴刻“闽宪万育吾公克复崇武城记”。除碑额外,碑文尽已漫漶,无法辨识。 《崇武所城志》收录有该碑文曰: “崇武距惠安县东南四十里,初筑小兠巡检司,洪武二十年,始城其地为崇武。东门之外,复建捍寨,置戍兵舆城联络,屹然为海上巨镇,盖周江夏德兴之遗烈云。 城控大海,海外诸夷杂国,错落岛屿间,惟日本最横黠,常候风潮以犯内地。高皇帝时,命将率沿海诸军讨之,破之琉球,献于京师,诏斥其贡,而江夏边城之功,适成于此时,遂贻闽海之安者,垂二百载。 说者谓兴、泉二郡,实系闽中安危。惠安摄兴、泉问,孤城屹立,贼断惠安,则兴、泉之要害塞;然,不得崇武,则惠安未易窥也。故保一隅以安全郡,实安边至计,未可轻以戍堡视之,其果然与! 嘉靖岁戊午(嘉靖卅七年,1558年),倭大寇吾闽,陷福清,长驱至惠安城下,兴、泉振动。廷议以兴、泉重镇,宜改福宁,专置一道,择文武臣忠勇有才略者莅之。维时,育吾?万公以才御史擢佥闽宪,持节镇兴、泉,至则肃纪度,饬戎政,相度形,便曰:‘惠安,兴、泉咽喉也,宜急备之。’己未冬,贼扰枫亭,犯惠安北鄙。公率精骑挫其锐气,惠人安堵。 又明年(嘉靖卅九年,1560年)夏四月朔,贼结巨艘从海道乘夜袭崇武,戍人不戒,贼入其郛蹂焉,千户钱储、百户王铁死之。公曰:‘崇武,惠之藩篱也,贼入藩篱,且窥庭户,不一芟夷揃艾之,何以固吾围?’遂选锋厉甲,亲操矢石,当士卒前行,召朱千户紫贵计曰:‘贼狂黠甚,宜以计歼之。可间入贼营,毒其汲炊,且引兵驻山前,以张犄角。’贼饵晨炊者辄死,公揣贼穷,麾兵进剿,诸军鼓噪从之,贼且困且惧,夜弃城入海上以去,时五月十一日也。公檄舟师伏海岛要害,夹击之,贼死者不可胜计,而崇武城复。 公既休甲兵,劳将士,抚疮痍,悯死恤孤,复出帑金二百余,令复旧寨,筑旧城之圮者,命紫贵毕其役。于是崇墉屹屹,捍我海东,而内地晏然无事。 呜呼,公可谓知大计矣!自倭夷作难,垂十余年,吴浙为墟,甲胄武夫,环视颉颃,谁敢向贼巢恫发一矢者?而公以诗书俎豆之业,身履戎行,扫腥夷于指顾,岂不铄然称奇功或!于是崇之将校、吏士,来请记于承芳,以图公德于不朽。 承芳与公昔同台僚时(按:曾承芳曾与万民英前后任过河南道监察御史),闻公慷慨谈东南边事,皆可谓知大体。今措置一方,功课又已验白,果竟其志,迹效未可一二数也,故乐为之书。立石于城通衢,使海邦之人,永有述焉。 公,易州人,讳民英,嘉靖庚戌进士。涿易间,古多名将相,公具文武材。他日属天下大事者,果然必公也。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惠安曾承芳撰。” 四月“倭寇”突袭金门 四月初二,“倭寇”突袭金门,百姓万余人避入官澳巡检司城里。城破,倭寇纵火屠城,城内积尸数尺,城外暴尸一二里,妇女集体投海者不计其数。 四月“倭寇”流窜永春 四月初十,“倭寇”500余人从仙游流窜永春湖洋,十三日劫掠太平,官兵不能抵挡。五月初一日,复从仙游流窜永春县城,知县万以忠弃城遁,倭寇入城抢掠后又转掠上场、达埔、蓬壶。义士吕伯三、吕尚四组织民兵与抗,斩杀倭寇50余人,义士尤濂、许时佐追寇至徐山,负伤阵亡,倭寇向南安溃退。 清·乾隆《永春县志》载:嘉靖卅九年,“倭寇至永春,知县万以忠弃城遁。贼肆焚掠,义民尤濂、许时佐与御,大有所获,乘胜穷追。” 新编《永春县志》记述更为详细:“明·嘉靖卅九年四月初十日,倭寇500余从仙游流窜至永春湖洋,十三日劫掠太平,入城抢掠后又转掠上场、达埔、蓬壶。义士吕伯三、吕尚四组织民众与抗,斩杀倭寇50余人;义士尤濂、许时佐追寇至徐山,负伤阵亡,倭寇向南安溃退。” 六月倭陷永春县城 六月十三日,“倭寇”数千人,从南安诗山窜入永春塔口隘。典史候爵统兵力拒,兵少不支,十五日永春县城陷,“倭寇”据城抢掠30余日。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均载(文同):“(嘉靖卅九年)四月(?),贼由南安诗山入塔口隘,典史侯爵统机(“机”民国志作“饥”)民兵力拒。十五日又攻隘,典史兵少不支,贼遂入县分屯,肆掠三十余日乃去。” 新编《永春县志》载:“(嘉靖卅九年)六月十三日,倭寇数千人从诗山窜入塔口隘。典史侯爵统兵力拒,兵少不支。十五日县城陷,倭寇据城抢掠30余日。是年,开始筑县城。” 不久,“倭寇”又多次袭掠晋江、浔美、车桥、法石、屿头、沙塘、陈坑、吴店等地,陷崇武。 邑人傅新养募兵破寇于诗山,并应约合攻侵扰永春的“倭寇”,不幸中伏被害。及贼去,南安、永春和德化知县共旌之为“名门义士”。 七月倭犯南安、安溪县城 七月,“倭寇”数千人自仙游经永春围攻南安县城,时县城新筑,贼不能入,转掠芦内、霞苏等处。 廿一日,又转而突袭安溪,陷毁县治,并扰害依新各乡,驻扎四十余日,县学、县府馆、兴泉道、吏舍以及其它公署民房被毁殆尽。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弭患》:“(嘉靖)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倭贼数千,自永春突至县治,驻扎四十余日,官民庐舍,焚毁殆尽。” 十一月倭攻泉州郡城 十一月,“倭寇”攻泉州城。 李贽适回乡守制,带领弟侄辈日夜登城击柝守备,与全城父老兵民奋力抵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 倭掠同安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均载(文同):“(嘉靖)四十年,倭自漳掠同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四十年辛酉,倭自漳州掠同安。” 正月倭历劫晋江屿头、沙塘、陈坑、石菌等处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均载(文同):“(嘉靖)四十年……(倭)历劫晋江屿头等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嘉靖)四十年辛酉……正月,(倭)历劫晋江屿头、沙塘、陈坑、石菌等处。 分巡佥事万民英募永春蓬壶吕尚四等,兵至石菌与贼战,败死者五百余人。千户王道成委罪于吕尚四,吕尚四遂萌逆念而回。 倭寻至吴店市新桥南头烧房杀人,又至临漳城外烧房掳人。” “倭寇”复焚掠青阳、陈埭等处。《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宗聚说》载:“倭据其地(晋江陈埭),举族室庐荡然俱毁,无有存者,老少壮长,旅寓城中,生无宁居,殁无宁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陈埭丁氏回族的汉化·陈埭丁氏回族汉化的过程·明末倭乱加速汉化进程》) 四月倭犯晋江岭后、南安卢内等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嘉靖)四十年辛酉……四月,(倭)又来晋江岭后、南安卢内等处,遍焚民屋。 杨参将领兵未战而退,仍至笋江桥,参将黎鹏举未战走还,分巡佥事万民英断桥梁一间拒守。”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均载(文同):“(嘉靖)四十年……南安新筑城(南安县城在今丰州),倭哨散至城下,随方御之。仍寇掠(“仍寇掠”民国志作“倭仍掠”)芦内、涧埕、霞苏、八尺等处,遍焚民居。”[按:南安县城于嘉靖卅八年(1559年)由南安知县夏汝砺垒石始筑。] 七月“倭寇”出掠应试诸生 七月,“倭寇”出仙游大路截掳应试诸生,给票勒赎(绑票)。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均载(文同): “(嘉靖)四十年……七月,(倭寇)出仙游大路,截劫应试生儒,给票勒赎,不计其数。 数年来,田亩遍为莽区,民无储谷,斗米直钱一百二十文。逃生入城,饥以待毙。瘟疫盛行,死(“死”民国志作“尸”)相枕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四十年辛酉……七月,出仙游大路截掳应试诸生,给票勒赎,不计其数。” 八、九月“倭、乱”交作两犯安溪县城 八月廿五日,“倭党”三四百人自南安下呷村出哨安溪县治,俘获男女400余人而去。 九月初,广东饶平农民武装300余人伪装官兵驻防安溪县城;初五日“倭党”复来犯,大战县前十字街,杀“真倭”十余人,倭等败走。时安溪县治及城内社稷、山川、邑厉3坛毁于兵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农民起义·明·嘉靖四十年》)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弭患》: “(嘉靖)四十年八月二十五日,贼首马三岱(籍贯不详)、谢爱夫(晋江人)、江一峰(晋江人)等引倭首冯哥四老等三四百人,夤夜自南安下呷村出哨县治,俘获男女四百余人。 九月初间,又有广饶贼(广东饶平农民武装)三百余人,伪给捕贼虎牌于兵巡道,来驻(安溪)县治作贼。至初五日,马三岱复来出哨,闻饶贼剽掠有赀,欲并而有之,大战县前十字街,三岱等败走,时饶贼亦杀真倭十余。” 十月平内、外乱并济民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万历《府志》载: 是年十月,参将黎鹏举招抚兴化贼首潘若海,分巡佥事万民英优以冠带,安置城中,欲资杀贼。若海不悛,部党横行,不时掳掠,动伤市民。鹏举乃白万分巡,计擒斩首双门前,民始帖席。 数年田亩遍为草莽,斗米直钱百二十文,民逃生入城,无食待毙,瘟疫盛行,死者枕藉。知县邓洪震措置收埋,万分巡于开元寺设法施粥,民饿极,有食粥立毙者。是时,晋江人张佥宪冕分巡岭东,谕潮民及铉钟等处贾人,从海道运谷来泉,平籴以济,前后谷艘至者千余,七邑之人,多赖全活,立碑颂德。 邑人林参议一新记略曰: ‘泉介山海为郡,高确而下卤,所可耕牧壤土,十仅四三。往岁稔时,厚产家粗给足。其微薄无赀产者,犹仰于粤东粟米,而后赡粤东为泉之外府,自昔然也。 嘉靖辛酉(嘉靖四十年),倭、贼交乱,向之耕牧壤土,变为荒翳。越岁壬戌,倭贼益横,粟米之由粤东至者益梗,斗米直百二十钱,饥饿民聚城闉,传染疾疫,死相枕藉。幸存者,息奄奄如线。监司郡县大夫先后赈贷,藏积皆尽。 会侍御我渡?陈君将按粤郡,父老遮陈君,言乞通粤粟济时急,陈君诺之。忽粤艘连樯,运米钜百万至,以佥宪惺吾?张君牒白郡中,且如张君令平粟直毋敢溢。众便贸易达七县,皆活之,所全活若干万人。 父老杨仕澄等相与言,张君之心,先得陈君所同,不俟吾民遮告,辄与恤。且是时倭贼横甚,粤艘人摧其锋走之双溪,乱是用熄。张君实生吾民,实能赞吾监司郡县大夫之子惠。其相与状上监司郡县,明张君之德,曰:是宜碑于郡中。’” 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 二月首陷永宁卫城 二月初八日,倭犯永宁卫城,指挥佥事王国瑞骄兵自恃,溺于酒色,疏予防范,城陷,据城大掠数日而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四十一年壬戌二月,倭寇永宁卫城,指挥王国瑞失守,城陷,据城大掠数日而去。时卫中军民遁脱奔郡城者,分巡万民英悉遣还卫。”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倭寇永宁卫,城指挥王国瑞失守,城陷,贼大掠数日去。时卫中军民遁奔郡城者,分巡万民英悉遣还卫。” 郑天应、李显扬《鳌城古迹琐谈》、《永宁乡土资料汇编》录《临濮堂施氏族谱》载:“壬戌二月初八日,攻陷永宁卫,而举族少遗,呼号梃刃之下,宛转刀剑之间。生者赎命,死者赎尸,尸骸盈野,房屋煨烬……苟能幸脱于剧贼之手者,朝夕相继沦没。” 二月犯安溪长泰里 二月,倭寇及漳平农民武装三四百人,攻占安溪长泰里,不久,被指挥欧阳深招抚。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弭患》:“(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倭贼与漳贼三四百人,驻长泰里劫掠。不久,指挥欧阳深招抚之。” 春,倭党曾老等攻掠安溪参洋,民众不能春播。 三月再陷永宁卫城 三月,“倭寇”再次攻陷永宁卫城,军民为其杀伤殆尽。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倭攻永宁,再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三月,倭复来攻城,再陷,军民为其杀伤几尽,至今永宁卫城每逢四月廿四日,有陷城风暴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嘉靖)四十一年……三月,倭复来攻(永宁卫),城再陷,军民杀伤几尽。 ” 为避倭乱,永宁居民纷纷外迁。其中,迁入石狮街的有何、高、尤、朱、商诸姓。 三月八日,港边人佘见海,任千夫长,率兵复城,不克阵亡。 倭寇来犯之时,又有梅林人黄澄(黄克缵之父)“集里中少年,划港以守。及见贼势猖獗,乃阴令长年三老舣舟以俟。及败,乡人被驱入海,赖以全活者五十余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倭寇陷城后,四处劫掠妇女。永宁人民奋起反抗,南澳总兵欧阳寨之妻郑氏“统婢出救,与其姑及夫弟俱陷贼”。郑氏“持刀黥面,骂贼不已,贼怒,焚之火中”。蒋氏子妻吴氏,“年二十寡,倭乱,城将陷,督家丁拒之,躬为炊。” 三月倭犯永春 三月,倭寇勾结晋江谢爱夫等率众数千人从南安入寇永春留安、榜头,并围攻永春县城。训导吕狱率兵民坚壁拒守,相持20余日,后得太平李子元、湖洋黄光甫率兵民救援,倭寇始遁入南安。 《永春州志》载:“倭寇数千攻永春。本学训导吕岳、署典史罗用弼率民颜鉅卿,坚壁据守二十余日。出精兵,焚其火药,贼多死者,乃遁去。先,贼围城时,间出兵攻掠,留湾(太平)李子元、十九都(湖洋)黄光甫等拒之,各有斩获。贼殊死战,民陈通、林德顺、沈佛居、黄元复、吴世可、刘必祉死焉。” 对此,新编《永春县志》有两处记载。 其一曰:“嘉靖四十年三月,倭寇勾结晋江谢爱夫率众数千,由诗山(属南安)窜入塔口隘,进犯留安、榜头,围攻县城。训导吕岳率民兵坚壁据守,用自己的薪俸犒赏士兵,日夜加强防备,并派人密约各寨群众,准备内外夹攻。倭寇探知城内粮缺,于是造二人车四辆、云梯多架,准备攻城,相持20余日。湖洋黄光甫、太平李子元等援兵至,吕岳带领精兵出击,焚毁车辆,车中火药爆炸,倭寇伤亡甚多,残部逃退南安。” 又载:“另一部倭寇从南安九都进入永春,要与攻城的倭寇会合。太平李中和据昆仑寨,在要隘地方设伏。倭寇至,李率族众猛击,遂获全胜。俘虏众多,关押在昆仑寨中,为防生变,斩其寇首,释放胁从。” 五月庄用宾、庄用晦募乡兵抗倭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晋江青阳乡绅庄用宾及弟庄用晦募乡兵抗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庄用晦》)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 “是时,晋江贼谢爱夫等哨永春,苏光祚等哨仙游,施思备等屯南安,高老等屯晋江,江一峰等屯双溪口,清江老等屯英林、潘径,劫掠无宁日。拘民挟赎,民贫无所获,遍发大家坟墓,取尸勒赎,住各村落不散。 郡人、致仕佥事庄用宾与弟生员用晦痛父尸被劫,募死士百余,直抵双溪口贼巢,与南安兵合,连破十余寨,负父骸以归。用晦殿后,与贼格斗,死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先是,倭寇入泉,皆漳人为向导,后悉本州人借倭名纠党肆掠。 是时,晋江贼谢爱夫等哨永春,苏光祚等哨仙游,施思备等屯南安,高老等屯晋江,江一峰等屯双溪口,清江老等屯英林、潘迳,劫掠无宁日,掳人挟赎,既而民贫无赎,遍发大家坟墓,劫死勒赎,惨不可言。 郡人、致仕佥事庄用宾与弟生员用晦,痛父坟被劫,募死士百余人,直抵双溪口贼巢,与南安兵合,连破十余寨,负父骸以归,用晦殿后,与贼格斗死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太仆庄方塘先生用宾》记述: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犯闽中,连岁猖獗,攻入兴化府,戕杀民人无数,沿海卫所相继告陷。而泉之剧贼黄元爵等,因机交煽,自郡之内外所在,皇皇势且不保。用宾为当事画策,浚城濠,部署城中守卒使各为营伍,民心遂定,城赖以安。 当倭贼突犯时,远近村民争入城逃生,势甚急,城门昼闭,避寇者不得入,几相拥入水中。用宾力请当事,愿身守南门;乃操管钥坐城门外,命开门内之,而身自当贼,所活人以数万计。 时贼野掠无所得,奸民导之,发冢取赎。用宾与其弟用晦募乡兵,后先杀贼多。贼大恨,乃剜用宾父塜,刦尸去。用宾闻之,拊膺号恸,与用晦径走贼垒,战于南安双溪。贼大溃,连破十三垒,负父骸归。贼追之,用晦殿,与其仆斗死。会佥事万民英、指挥欧阳深以官兵继至,翼而前,又大破贼,前后斩倭首百有十颗,生擒一十四人,夺回被掳生口二百七十余人。 时嘉靖壬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初二也。 倭寇既溃,黄元爵势穷,遂就抚,泉郡悉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收录明·苏浚《忠孝殊恩论》曰: “明·苏浚《忠孝殊恩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 ‘吾乡之有倭患,三十余年所矣。 当倭初发难,时值承平久,百余年不习兵,楼船校尉之族,揭竿持梃,如婴子搏沙然。大将军戏下,漫不甲乙,吏兹土者,闻钲鼓声,惴惴无人色。则为婴城自守计,至严镝钥不纳一编户。 时海滨诸妇女环城下,不亿哭声震原野。乡大夫用宾?庄公闻之,慨然曰:‘此曹独非土之毛哉?居食其力,急而弃之。鸟兽犹不忍,而况婴儿!则白之令君,令启筦钥,吾为司户,有一不逞,吾以家殉矣。’令君信之,所全活者数万人。 公又谓:‘郡材官脆弱百不当一,则募乡人敢死士,真行间练以什伍,俟贼入犯,辄歼之。’ 贼恚甚,遂发公先大夫冢而甘心焉。 公益发愤,誓不与贼俱生,遂偕弟文学用晦公,帅敢死士直驰贼垒,斩级有差,夺父尸返。贼复尾其后,公负亲骸骨以归,而用晦公为殿,卒以身殉之。 时中丞公昌言于朝,有‘在国忠臣,在家孝子’之语。司马下台使者核其事,公独恚曰:亲骸之谓何又因以为功,其孰能说之。乃力辞于郡大夫。郡大夫重伤公志,事遂寝。 又三十年,公之木拱矣。公之子太学生凤章君,谓先大人谊不求名,顾为人子,而令若亲忠孝大节湮没不彰,即百死其何赎,遂具疏以请。天子下其事宗伯令观风使者采实,以闻诸掌故及三老五更,成谓公受知晚也。比核实疏上,天子嘉之,赠公太仆寺少卿,用晦公世袭百户。时浚方修朝宗故事入都门,睹兹盛典,则叹圣天子厉世之意,何其殷哉! 方公在先帝时,秩不过佥宪,宦不逾十载,乃其躬为人齮龁,龙渊未试,投杼旋疑,樵夫田叟,熟非帝恩者。顾其肮脏之气,郁而未宣,挥霍之才,沉而未奋,偶遭家难,谊不顾身,公不求名,而名已随之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收录明·李光缙《忠孝殊恩论》曰: “李光缙《忠孝殊恩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 ‘世庙季,郡中倭寇攻城掠地,焚庐发冢,贼势猖獗甚,海滨诸妇女逃窜郡城,城闭不得入,贼猝至,直薄城下,老少哭声震野,时方塘?庄先生亟白令启筦籥纳之,全活者数万家。 公于是自募敢死士,实行间杀贼。贼大怒,发公先大夫墓中藏以去。公偕弟用晦,帅麾下驰入贼垒夺父尸归,用晦死之。 闽中丞公列其事于朝。又三十年,公之子凤章复具疏请,今上诏赠太仆少卿,用晦世袭卫百户。 李光缙曰:‘公亢直不阿,枘凿于时,久已谢事家居矣,邑屋封疆,危急存亡,非其所帅寄也。假公当是时袖手于孤城之婴,观望于贼拥之临,或兵破士北,城池失守,生灵亡幸,夫谁得以纵寇敌罪公者?而公不难以其身尝贼,以亲尸殉之,其弟殿而死之,而又出父骸于万死一生之危,卒使贼酋授首,四郊安盂,可谓难矣。’’” 官兵于南安、晋江大破倭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是年,分巡万民英檄指挥欧阳深,率兵攻东田贼施思备等,破走之。深又同参将黎鹏举、千户王道成,进攻青阳等处,高老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 五月,参将黎鹏举、指挥桂某、千户王道成、百希周等,率兵由水进,欧阳深由陆进,至尾岭,连破七寨,擒杀韦老等二百余徒。又追剿水田、下浯等处,斩获百余级,遣人宣谕谢爱夫、黄元爵等,一时俱听顺,各散从贼四千余人。贼酋苏光祚、康大福等,拥众万余,同爱夫等听抚,亦来归顺。江一峰等遁,众尚万余。 六月,深遣人抚谕其党,夜解散万余人,黎明进击,擒江一峰、李五官等一百一十八名,斩于教场。” 平海卫抗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是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新倭自海口登岸,攻围兴化城数月。十一月二十八日,城陷。据城三月,官民被杀无数,至四十二年正月始去。 屯平海卫都督戚继光,与广东总兵俞大猷,把截海口,毋令船得脱去,指挥欧阳深奉遣应援,与倭贼战于平海之东萧,死之。戚总兵领兵直抵平海卫,破贼巢,歼灭无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欧阳深》) 赵恒《平寇记略》 平海卫之役欧阳深战殁后,赵恒为撰立《平寇记》碑,叙其功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收录明·赵恒《平寇记略》曰: “赵恒《平寇记略》: 今以中国之大,困于不及一县之倭,何也?则有吾民乡道之者矣,则又有转货赀以通其有无者,戈兵之下,则有胁之而从者,加之饥疫相仍,而无以赈之,则皆乐从之矣。甚者,则为之侦吾虚而谋以应之,总而皆谓之倭,倭众至三十余万,横行四五年。困于倭者,十二三;困于从倭者,十六七。 至壬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春,永凝(永宁)陷而郡城急矣,公时纳级家居,不忍桑梓之难,受数百之兵,持不数月之粮,以抗十余万方张之贼徒,以平日信义,为众所归,又从征漳南,新立奇功,先声所加,弃戈铤而来款者,日数万,公赈而遣之,皆为农民。择可为兵者,勉以大义,慰劳出于至诚,众咸踊跃,争欲杀贼自效,旬月之间,士气百倍,数战数胜,功出诸将之右。至湖尾、氵丙洲二役,则公皆以盛夏独率偏师,夜衔枚檮巢,出贼意外,而元凶授首,贼众先后破灭,解散尽矣,诸众非所与也。凯旋之日,百万生灵,莫不惧呼相庆,且喜且悲。 公雅性爱人,视财如弃,平居人以急投无不应者。及其为将,县官所给,丝毫不以入于家,不足则以家赀继之。号令严明,兵所次舍,与民杂居而不敢犯。临敌风生,突至阵前,奋勇大呼,部下乘之,贼皆披靡。尝以匹骑从数十士,深入贼垒,大呼其酋江一峰而切数之,曰:‘我欧阳将军也。’贼错愕下拜,不敢加害,其为所畏如此。 噫!虽古名将,何以加诸?功成之后,天子知其名,诏陛今官,公益感奋。 莆城之陷,公扼其冲,力战而亡。一时部下争先赴敌,而天下之人服其烈。自是倭亦不敢复窥郡城矣。 天子嘉公之烈,立祠推恩之典,一如旧章,惜公不可复作矣。 百世之后,山川如故,将有陟清源之巅,望雉堞之雄壮,西指笋江,嵂□(上“山”下“兀”)先数峰,将坛在焉,公尝于此誓师而受降者也。 凌沧海之怒涛,绝姑山之顶,则潘迳、英林、石菌、氵丙洲诸渚皆在目中,公尝夏以偏师,用寡击众,而生擒江玺、李五官之处也。则相与慷慨,兴怀感极,悲歌公之忠魂,虽与山川相为久可也。 乡耆老不忘公者,请记其碑,以永其思。” 明·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 歼寇连连 一月,谭纶任福建巡抚,加强海防。 春,总兵戚继光率军援闽,军队到崇武所时,倭骤登陆。戚继光下令出击,倭退。 四月,福建总兵俞大猷?、福建副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刘显歼灭盘据平海卫倭寇2000多人及闽东、闽北散股倭寇。闽海稍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十月,倭寇千余人由闽清窜入德化下涌,攻寨半月不进,回经德化县城往攻仙游。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0·武卫志·盗贼(附)》:“(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倭寇千余入德化(民国《志》称由闽清入德化),至下涌攻寨,半月余弗克,倭乃扶伤出郭坂。时方筑寨,基高四五尺,乡民集其上,负竹筏屋门以御矢石,竟日不避,倭亦重伤归营,民乃下拾战具。次早,倭见之,辄去,过邑西门,往攻仙游五十余日,总兵戚继光援至,倭遂溃。” 十一月,倭寇又侵扰惠安。 十一月至十二月,倭寇两万余人围攻仙游,被戚继光击溃,部分南逃。 南安集星村婆媳合葬墓《墓志铭》的记载 2013年4月,南安市康美镇集星村“树银桥”边挖到一座明代婆媳合葬墓,出土1方《处士鼎山苏门配孺□节?傅氏暨妇淑愍?李氏墓志铭》。铭文中,记载有嘉靖四十二年倭寇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墓志铭》今存宗族祠堂。 《墓志铭》额曰: “明·处士鼎山苏门配孺□节?傅氏暨妇淑愍?李氏墓志铭 奉直大夫直隶河间景州知州外甥李伯元撰文 文林郎直隶河间府宁津县知县外甥李仲元篆额 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提学副使外甥李叔元书丹” 铭文中载: “夫自岛夷发难,至嘉靖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极矣,人苦离居归,筑土堡自卫,霞舒堡筑于石板西,窄不能容众。以故公父怀亭载祖神主入郡城,唯继母颜匿就近堡,岁云暮矣…… 会除夕将半,有流寇道过堡前,索食攻之急,众度必陷,潜逃获全者十之三。众季护颜母不忍离,颜母竟遇害,时吾外祖父母咸与焉,痛哉心恫!泚笔者以此公与诸季及吾二三男尽被俘去,公室傅与用卿娣弟偶避他堡免。 其后诸季相继逃归,独公不闻存亡耗。公之被俘,年甫三十一耳,傅年二十六。痛姑惨夫掳,不能自胜,泣抚三岁之男、六岁之女,每顾土堡,潜然流涕,询访无息……” 后来李氏20岁因难产而死,傅氏不久后也去世,族人感念李氏贤惠和傅氏辛劳,为合葬。 余波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之后,俞大猷督师惠安崇武,固关御敌,凭险护民,“寇莫敢犯”。泉州大规模“倭患”没再发生,但还屡有小股“倭寇”窜扰,余波不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正月,倭寇自仙游入泉州郡境涧埕、湖美等处杀掠男女而去。又至安平,攻城3日不克,闻总兵戚继光兵至,遂逃窜。二月五日,倭寇在戚继光军猛攻下,败退同安王仓坪,戚家军紧追而至,在同安民兵配合下,斩倭首数百级,倭坠崖而死者不可胜数。 明·隆庆吴德宪《增建安海城东北二敌楼记》载(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收录):“嘉靖甲子春,寇贼大至,直抵城下,以木梯攀缘,窥瞰城堞,几危者数矣。城中居民与村聚逃负者不下数万。”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复自仙游来攻……不能陷。”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均载(文同):“(嘉靖)四十三年,贼寇涧埕、湖尾等处,杀掠而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倭贼入泉郡境涧埕、湖美等处,杀掠男女而去。又至安平攻城,三日弗克,戚总兵兵续至,贼闻引去。戚追剿直至漳州,贼复奔潮州,为广东总兵俞大猷截杀无余。”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春,倭寇100余人乘船突袭晋江永宁、惠安崇武,被戚继光遣兵截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 “(嘉靖)四十五年,有倭航百余徒,突至永凝(永宁),戚总兵截杀之。 晋江下浯抚贼谢爱夫至家占地筑堡,奸谋叵测,知府万庆设策擒获,置诸狱杀之。自是以后,郡人稍安。” 明·隆庆元年(1567年) 驻泉州新军分驻崇武。戚继光亲到崇武所视察军情,部署军事;于城内制高点莲花山置中军台,了望东、西、北三面海域往来舟楫,以察敌情;又设墩台,置烟堠,夜遇寇至则举火,昼逢敌侵则举旗。戚继光挥毫题书“锁镇海邦”镌在北城门额。同时,都指挥欧阳枢率崇武所官兵击败入侵倭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枢》) 新编《永春县志》载:明·隆庆元年,“倭寇自仙游窜犯永春湖洋,被黄光甫击败。为祸永春达8年之久的倭患至此平息。” 明·隆庆二年(1568年) 永宁卫镇抚王世实随都督俞大猷往广东剿倭,在龙眼沙海战役中,身先士卒,壮烈牺牲,谥“忠勇”,立“昭忠祠”于永宁祀之,墓葬于永宁北门外北山。 明·隆庆三年己巳(1569年) 四月,倭寇200余人扰惠安崇武、同安。总兵戚继光、分巡检事蔡惠谴指挥张奇峰等督兵在分别在惠安崇武、同安全歼余寇。影响所及,泉属各县倭患俱平。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6·寇盗·明》:“隆庆三年,指挥张奇峰督土兵破倭之入同安者,倭始绝迹,叛贼归顺,民得帖席四十余年。至天启间红懿(“红懿”:即“红夷”,荷兰人)勾引,海寇踵起,复有金革之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隆庆三年四月,倭二百余人入同安,为指挥张奇峰斩俘无遗,倭始绝迹。”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隆庆三年四月,倭二百余人入同安界,把总王介、参将王如龙战败。分巡佥事蔡惠遣指挥张奇峰督兵袭破之,斩俘无遗。” 明·万历十四年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3·纪兵》:“万历十四年,倭将大举入寇,虑琉球人泄其谋,使毋入贡。时同安人陈甲商于琉球,归,上其事于巡抚赵彦起,复有金革之变(“金革之变”:借指战争)。” 明·万历廿九年(1601年) 浯屿钦依把总沈有容(驻晋江县蚶江石湖)率战船渡海击倭,在东碇附近海域击败倭船,继而收复铜山(今东山)、南澳等地。倭贼退踞东番(今台湾)和彭山洋(今澎湖列岛)为巢,四出剽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沈有容》) 明·万历卅年(1602年) 十二月,浯屿钦依把总沈有容率战舰21艘从晋江石湖(今属石狮)出发,渡海到台湾西南海岸,追击逃台倭寇,全歼盘踞该地倭寇。 明·万历卅八年(1610年) 倭寇纠集100余艘船,突入石狮内洋,陈有纲率军击退之。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倭寇入侵永宁湾,当地居民奋起抗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