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3划—下)
广利尊王庙,位于泉州清源山龟山岩 (地属丰泽区),祀广利尊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龟岩·附:龟山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龟山广利尊王庙》载: “龟山广利尊王庙,在三十九都清源山龟岩(应为龟山岩)。 神姓陶,唐时来自江介,行贾闽、广间。值岁恒旸,一日早起,遇异头怪面二人,怪其不类,诘而问之,至于再三。二人云:‘恭受帝命,兹土合灾,吾挈囊药分投众井,俾饮且食,咸毕其命。’陶大惊怖,曰:‘郡人何罪,帝必不尔?’二人相顾微哂。陶复诘问:‘何物疢毒,能毕众命?试解而装,俾我别识。’二人解示,陶奋袖夺噉,云:‘我代此土生灵,若第休矣。’ 陶既立化。郡人争舁法身,供养于郡左粜籴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粜籴庙》)。他日赛谢纸钱,扬灰香烟,所指直谐龟峰。夜有白毫,昭耀岩谷,樵牧惊骇。溯烟灰所由,知神意属此。郡人即岩创庙,舁法身祀焉。 国朝(清)·雍正九年(1731年)间,郡人曾邦庆等倡修。 按:《闽书》误以粜籴宫为广利尊王立,今改正。” 庙中楹联: 元·释用平撰,蔡瑞钦重书 :“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 清·雍正进士林士秀撰书:“今来古往今来事,一笑万缘一笑空。” 广泽尊王宫 又称凤凰院,位于南安美林福溪凤凰山。 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延彬》)之妻徐氏病丧,葬于凤凰山麓。传说,王延彬与徐氏感情笃深,他中年失妻甚为悲坳,在妻子坟前守墓多日。为了便于常来看望结发妻子,便在凤凰山上建庙,又称“凤凰院”。 如今,广福堂也供奉观音菩萨。 广济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广济院》:“广济院,《闽书》:五代时,留从效与朱文进鏖战于此,杀伤过当,坎地瘗之,号‘千人冢’。后因建庙,以荐冥魂。” 广平宫 广孝宫 广峰寺 广峰寺,位于南安市罗东大旗山南麓的潭溪村,与明心笔架山、炉烛山对峙,芦溪水绕山而行;古与雪峰寺、灵应寺并称南安三大佛教丛林。 沿革 始建于唐。俗谚云:“先有广峰,才有雪峰,再有灵应祖师公。” 清·康熙年间遭遇兵祸,寺宇被焚毁,主要建筑荡然无存。 廿世纪60年代,罗东潭溪村在广峰寺原址建起广峰茶场,观音佛祖寄殿于中厅,自此附近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前来朝拜,香火不断。 2004年农历二月廿五日,成立广峰寺重建会;2005年集资重建。 村民潘氏旧《族谱》里记有许多广峰寺兴衰的历史。 规制 广峰寺依山而筑,如踞金交椅,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层次分明;沿中轴线为寺前广场(含放生池)、天王殿、圆通殿(中殿)、钟鼓楼、 大雄宝殿(后殿)、左右厢房(僧房)等主要建筑,寺院右侧建有土地庙。 放生池位寺庙正前方,1尊高大的滴水观音伫立其中。寺庙大门外原有1座石质的葫芦形舍利塔,今只存塔基,四面分别雕刻盘坐的佛、铭文、站立的佛,以及1个“佛”字。 天王殿内中置金身韦佗和弥勒佛;两侧置佛教护法天神四大天王塑像,成“风调雨顺”组合 。 圆通殿(中殿,又称大悲殿)重檐歇山顶,五开间,翘脊上塑有龙凤泥塑,墙上用绿辉石雕刻着多种吉祥图案;供奉 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智慧。钟鼓楼分列中殿前石埕两边,为六角形双层建筑,二楼上有一圈外挑走廊,屋尖上塑1个多层宝塔。 大雄宝殿(后殿)供奉佛教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佛像;走廊上有1对精美的花岗岩龙柱。 寺院右侧专门建有土地庙,供奉“土地公”,这在闽南的佛教寺院中比较罕见。土地庙前有一巨石,上面的诗句由“黄曦撰,施子清书”。 寺院的厢房里收藏着不少挖掘旧址时发现的原寺庙文物,如:①发现于广峰寺菜园内的飞天石雕,是1块85厘米×28厘米×17厘米的青石,雕刻着两个“飞天”,衣袂飘飘,腾云而起,极其生动;又有一块青石,雕刻着供奉佛祖的金瓜、佛手;两者均是宋朝的青石雕刻。②4块雕饰花纹的砖块。其中两块雕刻团花,工艺略显粗糙;另两块外部为菱形图案,中间雕刻花蕊,比较秀气细腻。据其工艺特点看,前者应是唐朝物,后者应是宋朝物。③菜园外发现 的 宋代筒瓦、瓦当、石础。④舍利塔构件 。 寺旁是60亩广峰茶场,郁郁葱葱的茶树一排排环绕在广峰寺周围,与广峰寺融合一体。 义烈相公庙 义烈庙 义烈庙,俗称“姑妈宫”,位于泉港区圭峰半岛东北隅峰尾镇诚锋村姑妈澳岸边。 “义烈庙(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益娘 义烈庙主祀“姑妈娘娘”• 刘益娘。 刘益娘(1499—1518年),原名大娘,又名乙娘,明·弘治十二年已未(1499年)十一月十七日寅时生,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九月廿二日亥时卒,年20岁。 刘益娘是刘士贤6代孙女、诚锋村刘氏肇基始祖刘予岳(2房)5世孙女。父乾复,母陈氏,有胞弟3人(长庆恩、次庆友、三庆节)。(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 峰尾刘氏宗祠》) 《谱牒》载,刘益娘诞生时异香满室;出生数月能语,未满周岁即行走如成人,幼年时就通情达理、谦恭有礼。及长,“温淑清顺、懿惠中和”,勤劳俭朴,贞信自守,乐于助人。每逢天气骤变或狂风暴雨即将来临,刘益娘总是昼夜不安,通宵达旦地伫立在海边或尾山埔,细心观察天时风势,一有危情便点火为号,引导渔船顺利返航安全入澳。峰尾一带渔民感之,有口皆碑。 正德十二年(1517年),刘益娘19岁,配郭厝后柳村程家为媳。 正德十三年(1518年)九月廿二日,刘益娘携三弟庆节自外婆处回,路过一处甘蔗园,幼弟不懂事,见蔗口馋,哭闹要吃,刘益娘无奈取铜钱2枚(足够购买1株甘蔗的钱),用红头绳串着系在另株甘蔗叶上,然后拗蔗1株,递与幼弟。此时蔗主适至,不容分说破口大骂,甚至狠搧益娘1记耳光。益娘蒙受大辱,有口说不清,羞恨难言,回到夫家后,遂于当晚悬梁自尽,以死一洗清白。 沿革 刘益娘含冤受屈而死,轰动了峰尾一带渔家。不少渔民从打抱不平到深深怀念,发展到臆想是“羽化升天”,期望其仍能“婆心济世”。 先是,地方士绅为刘益娘妆金身塑像,在其故居厅堂奉祀。信众为求精神寄托,时常向刘益娘金身焚香求签问卜。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刘氏族人又自发创建1座小庙奉祀刘益娘。刘姓是当地大姓,因同宗之故,称刘益娘为姑妈,庙称“姑妈宫”;外地非刘姓则称之为“峰尾姑妈”。 传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滇南寇乱,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毛伯温奉命征讨。妈祖和姑妈神游至此,托梦授计,布法援助,大军所向披靡。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九月班师回朝,嘉靖帝嘉奖三军将士。毛伯温奏称:“南征之功,绩著女神。”皇上即钦赐林默娘为“天上圣母”,刘益娘为“姑妈娘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妈祖》) 由于姑妈的影响日益扩大,供奉的人越来越多,香火旺盛,姑妈宫数椽几瓦的区区小庙渐渐容纳不下。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族中长老士绅主持在峰城西门外山坡大石顶的濒海处拓建“姑妈宫”,塑姑妈金身宝像奉祀,因刘益娘“素明大义,秉性真烈”,正式命名“义烈庙”。 皇帝的敕封,推动了群臣对姑妈娘娘的宣传与赞扬。著名书法家、武英殿大学士张瑞图题匾“坤德孚民”,内阁大学士史继阶题匾“一德寿民”,内阁大学士、都御史郭必昌题匾“婆心济世”。这些牌匾至今尚存义烈庙内。经嘉靖帝的敕封和3位泉籍高官的题匾,峰尾姑妈·刘益娘一 跃成为遐迩闻名、显赫无比的“护航神”、“保护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张瑞图、郭必昌》) 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迁界”,烧毁沿海各地界内防卒营、居民住宅及祠堂庙宇,勒令峰尾人民全部内迁,义烈庙包括明代的“诰封诏书”等被付之一炬。姑妈神像随峰尾乡民内迁仙游香田里欧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嘉庆十九年甲戍(1814年),峰尾渔运兴旺商贸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乡民深感姑妈娘娘祐护之恩,又一次大兴土木重建义烈庙 ,历6年竣工。在族中耆宿缙绅策动下,众善男信女集队前往仙游欧厝行香,拥姑妈金身宝像回归峰尾 ,并举行隆重的开光点眼仪式和各种庆典活动。 “文革”期间,义烈庙和东岳庙、永全社一样当作“四旧”,遭到严重的破坏。(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东岳庙·诚峰东岳庙、永全社》) 1980年后全面修复,进而建“祖国元音”大戏台、整饰水泥埕地,以作庙会节庆活动场所。 姑妈信仰随峰尾渔船民向外播散。福建沿海各地,如仙游枫亭胡宅、莆田秀屿前云,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都相继建立“姑妈宫”;台湾台北还组织“姑妈会”,尊刘益娘为“海国女神”、“海峡第二女神”。 规制 义烈庙座东面西,背靠峰尾古城墙,面向大海;宫殿前面有宽敞广场,左有“祖国元音”大戏台,右有 “钟德堂”古祠堂。 义烈庙飞檐翘脊,雕梁画栋,硬山式屋顶,宫殿式建筑。面阔14米、进深12米,占地170平方米;连同戏台、水泥埕地,占地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 殿前两侧,1对辉绿岩“凤凰朝牡丹”透雕殿柱左右耸立,是清·嘉庆(1795—1820年)年间重建时由裔孙刘清茂、刘文杰捐建的遗物,至今保持完好;绕柱凤凰或伫立、或欢飞、或俯冲、或腾举,形态各异。另有明代石鼓1对。 殿门上刻楹联:“植节明朝,圭峰毓瑞;宣灵海国,湄岛出身。” 正殿供奉姑妈娘娘,左殿奉祀二路元帅,右殿奉祀列位相公。姑妈娘娘凤冠霞披、绣袍花袄,手执拂尘玉笏,脚履金莲,低眉端坐,神态端庄。 正殿天顶描檩画椽,悬棁吊顶,斗来拱接,纵横交错。庙中厅有1对黑色大理石柱,浮雕凤凰、莲花等各种花鸟 。两侧有壁柱4对,现已以石易木。墙面绘有各种签诗故事。 殿内四处布满牌匾楹联,有明代史继阶“一德寿民”、张瑞图“坤德孚民”、郭必昌“婆心济世”。这些牌匾均在“文革”中被毁,现存为莺谷先生等摩真仿古书补。 有清代石刻楹联,如:“系出峰城娴内则,神偕湄岛护群生。” 正殿两侧有2个小天井,没有出水口,但大雨倾盆也从不满溢;雨一停,天井内无任何积水。 神诞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姑妈神诞,义烈庙例行一年一度的庙会。聚居或侨寓惠安、莆田、仙游各地的刘姓族亲,以及旅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以及港澳台的峰尾藉侨民,成批来峰尾省亲谒祖,叩拜姑妈,演戏酬神,迎宾宴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特别是1999年姑妈娘娘500周年华诞,从十一月初八到二十,义烈庙钟磬迭起,梵音缭绕,好戏连台,香客如鲫。十五、十六两日,峰尾内外,岩山上下,万人空巷,一片欢腾,女的红衫红裤,男的礼帽轻裘,烧大香,拥神像,抬香鼓亭,扛龙凤旗,击鼓扬威,鸣锣开道,整队到凤髻山前峥嵘路口,迎接来自仙游欧厝、枫亭、莆田前云、秀屿的族亲。还沿七社内的乡乡里里大街小巷举行声势浩大的民俗踩街和化装游行,笙箫歌舞,弄龙舞狮,沿途人家搭彩楼,摆香案,点灯挂彩,焚香跪接,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震地,彩旗飘扬,人声沸腾,盛况空前。 义春宫 义全宫 1997年,里人于土地庙旧址新建义全宫,面积140平方米,主祀相公爷,配祀温元帅、土地公等。 义城庙 万仙妃庙(广灵宫、万婆祠、万氏妈宫) 万仙妃庙旧称广灵宫,又名万婆祠,俗称万氏妈宫 ,位于东街菜巷(古称蔡巷)35号,西向,面积100平方米,祀里人万氏妇(俗称万氏妈)。明、清是衮绣铺广灵境境庙。清后配祀桩脚妈( 邱二娘)。 史籍记文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载:“东湖,城东一里。郡境诸湖,此为最大。……一名万婆湖。有万婆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唐·万氏》载: “万氏,(唐代)居东湖之浒,生能疗病,殁能为国捍患。 (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作乱,寇闽,至惠安,郡城戒严。神往御之,曰:‘未说泉州境,且说东湖一万家。’巢众骇遁,民得免肝脑涂地。 守臣王潮请封护国英烈万氏仙妃,建庙东湖畔祀之,庙额曰‘广灵’。后复祀于邑学宫之东。 明·嘉靖间(1522—1566年)移蔡巷。俗呼为万氏妈。至今祷者辄应,崇奉不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万仙妃庙》载: “万仙妃庙,俗称万氏妈宫,在仁风门外东湖上,一在蔡巷。 《闽书》:妃故居湖上,生时能为人疗病。唐末黄巢寇闽,妃显灵,寇遁,州赖以全。刺史王潮请于朝,封护国英烈仙妃。 (南)宋·梁文靖克家(梁克家谥文靖)母病,祷于神有应,于城东置壝祀之。克家自为《记》。…… 后改壝为庙,即今蔡巷广灵宫也。 (清)康熙庚午(康熙廿九年,1690年)孟夏,乡耆尤鸣德、王晖吉、黄良弼、姚舜耀、刘斯燮重建,有《记》。” 南宋·淳熙梁克家《广灵庙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万仙妃庙》收录南宋·梁克家《广灵庙记》,文曰: “广灵庙在泉东湖之浒。 神姓万,生能为疗病,殁能为国捍患。(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寇闽,斩处士周朴。神御曰:‘未说泉州境,且说东湖一万家。’巢众骇遁,民无肝脑涂地者,实惟神力也。 《礼》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神之功如此,泉人祀之也宜矣!守臣王潮请封护国英烈万氏仙妃,以章祀典焉。 呜呼!庙貌岁久将颠,余忆母病,昔祷有感,故即城东地壝祀之。落成撰志,庸垂不朽。 淳熙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年)孟冬吉日。” 清·康熙《重建广灵庙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万仙妃庙》收录清·康熙廿九年(1690年)《重建广灵庙记》。文曰: “治之东,有广灵庙,岁时祷禳必集神,始末载文靖公(梁克家谥文靖)庙碑,明神也,非黩杞也。镜山 何先生(何乔远号镜山)尝赞之矣。盖御灾、捍患,祭典有光,有其举之胡可废乎! 庙蔽宜新。岁庚午(康熙廿九年,1690年),乡耆老议拓而崇之,倡捐者则现任守备冯君也。温陵诸善信捐赀助力,不烦期会而奔趋恐后。神示感,人示应,枹鼓靡爽,猗欤,休哉! 经始于本年三月初二日,落成于七月中旬。庙成,例应得记,并列文靖公原碣。”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东湖》、《泉州人名录·王潮、梁克家、何乔远》) 万公妈宫 三浦桥万公妈宫,旧宫、新宫共存,位于南安市美林街道玉叶村与金枝村交界处的三浦桥畔,距三浦桥仅数十米。 沿革 早年,从石狮山、鹊髻山、凤凰山谷涧坑流下的3条“浦沟”,在玉叶村附近集为一流,而后奔赴东溪;水面上由青石建桥,名“三浦桥”。古桥历代重修,如今桥面已是水泥结构。 相传,明末清初,明朝武将、南安九都人陈余沿晋江南下,在三浦桥附近率玉叶、金枝、圳后(含横山)、月埔(月亮埔)、梧山、松英、英山等7乡村民揭竿而起,于此鼎寨立营,抵抗入闽清兵。陈余的舅舅曾数次前来劝降,均被拒绝。后陈余义军遭清军镇压,全军覆灭,三浦桥周边数公里遍野尸骸,从三浦桥到丰州双溪口的晋江水面也浮尸无数。由于阵亡人数太多,无法一一埋葬,附近7村的村民便在离三浦桥畔低洼处挖一大坑,集义兵尸骸合葬,称“万人窟”。 为慰抚亡魂,附近7村捐款凑钱,在“万人窟”左近之处建宫祠祀之,立灵位“王府公”,名“王府公宫”,又改名“祠公妈宫”,即旧宫;因所祀亡魂众多,民间一直俗称之为“万公妈宫”。 近年,又在旧宫的左前方建新宫,正名以“三浦桥万公妈宫”。 每年农历十月廿九是“三浦桥万公妈宫”祭祀日,俗称“万公妈生”。从十月廿八至十一月初四整整7天,附近7村轮流做东,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这一风俗自清初沿袭至今。 规制 新、旧万公妈宫均坐东朝西,宫前远方凤凰山、鹊髻山两山对峙,形似织机上的两根吊杆。古时东溪水在此绕山而转,澄碧一泓,流青荡翠,傍宫而过,如机上之布缓缓而下,至双溪口与西溪共同汇入晋江;万公妈宫即处“美女坐规”穴。在溪岸边,以仙峰寨为首的九座峰列阵而成九曲寨,连绵如屏障,层立叠翠;周围还有覆鼎寨、金鸡山、乌石山、石钟山、许莲寨、九札寨、尾寮寨、草圈寨、武灵岭、石笋岭等环抱宫宇。 旧宫: 规模不大,为8根石柱撑起的闽南小祠,有前清留下的柱联:“三浦桥梁千古祠,一抔土奠九幽宫”;“鹊髻凤山钟地脉,金枝玉叶卫神居。” 新宫: 新宫总面积5000平方米。 宫外矗立石牌坊,三间四柱,浮雕镂刻,顶端还有“双龙戏珠”青石雕。中间柱联:“正气凛然,济世安民,何留勋名传百世;威灵显赫,扬善嫉恶,且存忠烈耀千秋。” 宫前置大型石香炉,左、右有“鹊髻亭”、“凤凰亭”两亭。 新宫是闽南建筑风格的宫庙,金碧辉煌。门廊下有龙柱、石狮,雕镂精致。大门青石匾“三浦桥万公妈”6个鎏金大字。廊下有柱联:“生非人杰千家敬,死为鬼雄万世尊。”“日暮乡关何处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大殿内高悬清代南安举人郑佳珍所题“国殇鬼雄”匾额;供奉上万亡灵和为数众多受难者的化身万公、万妈两尊神像。 新塘万公妈宫 万寿寺 万安宫 土地公宫 泉州府城北门土地公原祀泉山门门楼上。元代之前泉山门倒塌无存,里人在泉山门原址设帐供祀门楼上的土地公神像,称“北门土地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子城·泉山门》)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因幼时曾落难土地庙,以庙中供品果腹,因此称帝后便册封土地公为中央帝福德正神,大力支持各地兴建土地公庙加以供奉;当年泉州七个城门均供奉有土地公。 清代,建泉山土地公宫,坐西朝东,面积10平方米,祀福德正神(土地公)。 现代,依古代形制复建泉山门时,结合北门街改造,土地公宫西移至爱国路东段南侧重建,2008年竣工,面积扩至900平方米。 北门土地公宫一年中最“闹热”的日子当属元宵和中秋两节,有与后城祖师宫一样的流传久远的“听香”习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祖师宫》) 土地庙 黄门土地庙 黄门土地庙,在府城黄门埕土地巷。南向。始建未详。原祀福德正神(土地公)。 1982年重修,面积8平方米。拜亭石柱采用桂坛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桂坛宫》)遗物。新庙主祀保生大帝,附祀土地公。 伍堡土地庙 伍堡土地庙,位于晋江祥芝伍堡澳(现石狮市鸿山镇伍堡村)长任山麓。2001年6月列为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含世合春戏仔神墓)。 土地庙 相传始建于明初,清代多次重修。1998年重建,保留清代闽南古建筑风格。 伍堡土地庙在台湾彰化、淡水、台中等地有分香传衍。1998年重建后,台湾台中县龙井乡“龙津福德祠”组团到伍堡进香,敬奉“福佑黎民”匾额。 土地庙依山临海,坐北朝南。现存建筑面积 130平方米,单开间重檐歇山顶,进深2间,建筑规制完备,结构精巧。奉祀的土地神是伍堡澳航海保护神,还配祀文、武判官。 世合春戏仔神墓 土地庙左侧护厝附葬世合春戏仔神墓一座,占地面积约3平方米。旧有砖刻墓碑一方:“长临 世合春戏仔神之墓”。 据卢孝景《祥芝的戏神墓》(石狮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1991年)载:故老相传,清·乾隆(1736—1795年)间的某年正月十六日, 伍堡 土地神做生日,村民聘请“世合春”戏班到 土地庙前酬神演戏。前来“割香”的台湾香客见 戏班技艺超群,遂请顺途到台湾演出。戏班应约乘帆船出海,不料在台湾海峡突遭暴风,舟覆人亡。噩耗传来,伍堡村民纷纷到土地庙为 戏班亡灵祈祷。事后,死者尸体竟漂回 伍堡澳,村民敛葬于土地庙东侧,刻墓碑以祭奠之。消息传到台湾,当时的香客捐资打造一艘“石船”运到伍堡土地庙,供奉在墓旁。“石船”现保存完好,其形体系模仿泉州帆船打制。从此,凡戏班到土地庙演戏,必先到墓前唱段折子戏,以示崇敬怀念先贤之意。 后来,戏仔神的戏神功能弱化,也同土地神、镇海将军、镇海大巡等土地庙中的神明一起,作为伍堡澳的航海保护神、地方保护神对待。 上乘宫(上乘庵) 上乘宫在府治西北上乘巷北。 小庙 山后宫 山头寺 莲石山西毗莆田仙游,东临肖厝港口,山峰起伏,青山翠柏,曲径通幽,奇岩怪石与鸟语花香点缀些山色风光,自成一派仙境胜地。山顶有状似莲蓬的奇石,故老相传,为观音菩萨从南海移来,偈云“净土立石,雨泽苍生”,故名。寺后500米,有明代防御倭寇的累石结构古烟墩。 “山头寺(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建至入清 山头寺始建于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后毁于战乱兵祸。 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重建,由天地殿、大雄殿、观音殿构成寺宇的总体格局,两边回廊通道将3殿连成一体,大雄殿的东面是藏经阁,西面是钟鼓楼,二楼对峙,蔚为壮观,香火曾盛极一时。 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官居翰林的出科联(涂岭洪厝坑人)与山头寺广济大师私交甚笃,经常诗词唱和。出科联有《南云吟怀》 诗云:“灵岩高卧不知年,放怀沧桑几变迁。滚滚涛声催法鼓,滔滔浪峪响梵钟。仙泉泻玉云冉冉,古洞腾波雾濛濛。悟得亭前菩提树,尘缘辞却结佛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出科联》) 广济大师圆寂后,山头寺毁于火灾,衰落了几十年。 陆俶重兴 出家山头寺 陆俶,俗姓陈,界山镇鸠林村南庄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于贫苦农家;兄弟6人,其排行第六。 陆俶自幼持斋茹素,爱与僧侣为朋,咸丰元年(1851年)陆俶即在莲石山中结庐修持,乡人尊称“六叔”。 咸丰三年(1853年)21岁,出家山头寺,以“六叔”谐音“陆俶”为法号。此后数十年如一日笃志向佛,人称“活佛”。 三“佛心” 附近民间信众广为流传陆俶许多事迹,称其具有三“佛心”: 一、 待人以“善心”。 “荒年放赈,病灾施药”。 每年将收成的番薯制成干薯片,把番薯头尾留下,中间甘甜部分用以接济揭不开锅的穷人。 每闻贫苦人病逝,他都带着1斗白米登门吊唁,念《心经》超度。 陆俶常往涂岭粜米,换取些许钱帛购置礼佛用品,粜米时他总是任人议价,决无还价。一次,买主多付1圆钱,陆俶回到寺中方才发觉,这时已近黄昏,但他立即下山,几经周折才找到买主,将1圆钱交还。再返回时已是掌灯时分,陆俶在黑暗中不慎跌落山坡,扭伤了足踝。 还有一次,陆俶发现有人偷挖山寺的番薯,他远远看到此人衣衫褴褛,料想其必是三餐不继,为生活逼迫所至。他连忙往房内取薯干1袋,悄悄地送到偷儿身后,并留下一话:“如遇窘迫,当再来取无妨。” 二、待物以“慈心”。 “夏天以扇挥蚊,行路绕开蚂蚁”。 每逢青黄不接鸟雀哀鸣时,陆俶都会取瓮中米谷撒于地,让饥鸟啄食;见蚂蚁在厨灶或在地上忙碌,悯其劳苦求生,即将生油或饭粒洒在蚁穴口,任其搬食。 三、待己以“忍心”。 “着补衲衣,食粗糙粮”。 每月初一、十五,他总坐禅3个时辰,无论严寒酷暑从无间断。 诵经之余, 起早摸黑劳作 , 凭一 己 之力,开山垦荒数十亩, 整修莲花池,重建孝子亭。 偶身染病恙,克己不与人言,静坐念佛,直至病愈 。 邱二娘拜签 相传: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初三,一邱姓女子入寺求签卜卦,陆俶法师见其端庄秀丽,却眉含煞气,解罢签书,一再嘱其“此生忌陈,凡事慎之”。并赐偈语云:“潮淹大桥,天道舛差;乙卯岁凶,满城桐花” 事后,方知此女乃是举义旗的邱二娘,陆俶法师的偈语也一一应验。邱二娘被叛徒陈潮、陈大、陈桥出卖后,于乙卯年(1855年)阴历六月十四日在泉州南校场被陈庆镛杀害。其时,满城刺桐花红艳似火。陆俶法师闻讯,口诵佛号,暗暗嗟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二娘、陈庆镛》 ) 香火重兴 山头寺因陆俶法师而香火重又兴旺起来,一时名扬莆田、仙游、惠安以及南洋。 莆阳名士吴鸿宾对陆俶法师尊崇备至,为撰楹联:“一个茶毗僧,净室传灯不灭;数声贝叶偈,众生资福无疆。” 陆俶修行期间,山头寺殿宇狭小,僧舍简陋,每逢佛寺节日香客拥挤不堪。他屡想拓增寺宇,便动手用木料制作一寺院立体模型。此模型高50厘米,宽40厘米,为3进加护厝结构,佛殿、法堂、僧舍和客厅等一一俱全,施以彩漆,红砖青瓦,雕梁画栋,极为逼真。此物现仍珍藏于寺中。 宣统元年(1909年),南庄陈永兴居士感陆俶修行硕德,主持在旧寺左侧仿此模型的中殿建3开间佛殿1座,称“圣佛堂”。 坐化成佛 1912年三月十四(公历4月30日),陆俶法师自行设台引火坐化山头寺中,世寿八十。其时烈焰冲天,朵朵云华覆盖其顶,周围村庄成千上万人众跪叩于地,悲声哽咽。 令人惊奇的是经历大火后,陆俶法师整个身体乃至衣服仍完好无损。信众用白绫裹其肉身,上用油漆涂褙,奉祀于“圣佛堂”;山头寺亦易名“陆化寺”。 时陆俶密友、莆田郡诗人、书法家张琴为题“登仙古迹”和两对楷书楹联:“庭前詹葡香留座,火里莲花净出尘。”“千峰雷雨摇龙窟,七宝楼台耀佛灯。”此二联镌于陆化寺檐下石柱之上,现字迹尤存。 弘一法师顶礼 陆俶之后,山头寺被信众视为圣地,在各僧尼、居士承继下,香火不断。 1942年农历二月下旬,弘一法师来惠安灵瑞山讲经,与当时的惠安县县长石有纪谈经之中,闻说山头寺陆俶法师一生苦修坐化成佛的事迹,不禁肃然起敬,推延回泉州的行期,当即与石有纪同赴山头寺。(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弘一法师》) 在圣佛堂上,弘一法师面对“活佛”,口念弥陀,顶礼参拜,挥毫撰联:“古寺灵修一圣佛,南云胜迹小西天。” 翌日临别时,弘一法师拟定下回再来时当在山头寺小住几天,但半年后即圆寂。 重建 “文革”期间,圣佛堂遭毁,“活佛”(陆俶的油漆遗体)也被推倒砸碎,在“活佛”肉身发现的大小数十颗舍利子被抢劫一空,残骸被几位虔诚的居士暗中送往仙游县枫亭塔斗山会元寺再度焚化,骨灰入瓮置于该寺供奉; 寺中的文物、经卷尽付一炬,孝子亭被拆,莲花池被填,碑林石刻荡然无存。 1986年春,经侨胞慷慨解囊和陆俶俗家鸠林村众多信士踊跃捐资,陆化寺重新修建一新,其右侧山头寺旧址重建 1座堂皇的观音殿,陆俶的骨灰又迎回陆化寺之右的祖师殿中,佛事复兴。 千金庙 千金庙,位于南安市金淘下墟街西端龙厨山下。因它在顶南安,与泉州东岳庙各处西东,下南安人称其为“泉州西岳庙”,已往“王爷公”常到庙进香,称“西岳取火”。千金庙为南安名刹,曾与厦门南普陀、泉州开元寺号称“闽南三大古刹”。 “千金庙(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千金庙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6年),原为金淘山后乡陈目五在浯洋圩所建之府宅,后改为庙,祀闽王·王审知。由于千金庙其名极盛,其地域遂称“千金庙”,一直延续至廿世纪60年代末,方改为“金淘”,至今留有“先有千金庙,后有金淘镇”之说。 千金庙历史上香火旺盛,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廿年(1815年)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闽南军阀陈国辉毁千金庙神像办学。抗日战争时,泉州中学内迁,借用千金庙办学 ,侨光中学办学也动用过。 至廿世纪末,千金庙闲置多年,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改革开放后,海内外人士纷纷出谋献策,林仲谋、陈培元、黄种欣等12人带头组成筹建组。 2006年,千金庙神明托梦石狮王丽卿女士,告知千金庙厝顶漏水,要她前去修补。经过多方打听,王女士终于找到了千金庙所在,除修补厝顶,王女士还到处询问年长者当年供奉的神像,并重塑仁圣大帝暨合庙文武神明16尊金身在庙内供奉。从此,庙里香火渐旺。 2007年,港胞王秋霞乐捐120多万元,重修千金庙,殿内尽量保留清代石柱、石板等建筑材料;又续捐5万元择于岁次已丑年正月十一日举行千金庙仁圣大帝暨合庙诸神明开光仪式。 2008年5月,金淘镇人民政府成立“南安市千金庙管理委员会”,11月又成立以王秋霞为董事长的“南安市千金庙董事会”,并规划扩大景区,连同周边的金淘书院等建设金淘文化园,使之成集旅游观光、朝圣、休闲与康乐为一体的胜地。 2012年,金淘镇政府牵头侨光中学理顺旧校舍、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千金庙又得修补、重修。 2013年,香港吴雅玲乐捐110万元,重修山门、钟鼓楼等。 始建传说 千金庙始建,民间有多种传说,但都与王审知、陈目五及其女陈千金有关。 首先需先了解一段史实: 唐·广明(880—881年)中,黄巢犯阙,江、淮响应,王绪自称将军,陷固始县,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从之。光启元年(885年)正月,秦宗权发兵攻击王绪,王绪自度不敌,以刘行全为前锋、王潮为副前锋,率众一路南奔,经江(今江西九江)、洪(今南昌)、虔(今赣州)州,又陷汀(今福建长汀)、漳(今漳州)二州。 王绪素猜忌,滥杀部下,诸将自惧。光启元年(885年)八月军次泉州府南安县时,终于酿成兵变,王绪被擒自杀,众人拥立王潮为主。王潮原拟挥军西取 交广、巴蜀 ,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人苦之。泉人得知王潮部抵达南安,派士绅张延鲁恳求王潮率部入泉。王潮改变主意,即向泉州进军并克之。光启二年(886年),朝廷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从此,王氏三兄弟即以泉州为根据地,向北扩展。景福元年(892年),福建观察使陈岩卒,其女婿范晖拥兵自立,王潮遣兵攻之。景福二年(893年),王潮占据福州,自称留后,随即据有泉、漳、福、汀、建五州之地,唐昭宗只好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乾宁三年(896年)升福建为威武军,即拜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 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卒,王审知代立,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天祐四年(907年)唐亡,后梁开国,王审知累加中书令,封闽王。(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关于千金庙,较一致传说是: 唐·光启元年(885年)八月王潮部抵达南安时,人称“白马三郎”的王审知即带领一支人马驻于诗山、金淘一带,以侍机攻克泉州,但因饥荒难筹军粮。富豪陈目五(现金淘山后人)闻讯亲临兵营拜见,愿供粮草数万石以解燃眉之需。王审知大悦,许诺日后定当厚报。五代·后梁开国后,王审知累封至闽王,他不忘昔日老友的大力支持,特赐赠陈目五一件黄龙袄及一批金银财宝,表彰其作过的贡献。 陈目五就此飞扬跋扈,并大兴土木,择虎橱村,面向黄旗尖山,于后梁·开平(907—910年)间建成宫殿式豪华府第,规模超过皇家宫殿,将闽王赠与的黄龙袄挂于堂上炫耀,并重金聘请邻里书法家 刘登轩为之铭匾。刘登轩素耻陈目五为人富而不仁,陈目五的侄子平时与陈目五有隙,遂买通之,使刘登轩为书“干全朝”三大字。陈目五不甚识字,因字出名家,连声叫好,命工匠做了个大匾悬挂府门眉上。乡人大哗,陈目五的侄子以此到福州告发陈目五图谋不轨,王审知即令泉州府前往实地查证。 陈目五惶然不安,唯恐府第将毁于一旦,且性命难保。陈目五膝下无子,唯一爱女,取名陈千金。陈千金献上一计, 以“王有恩于我”为由,把府第改成五开间四进深的“闽王生祠”,塑“白马三郎”王审知供奉,匾“干全朝”改为“千金廟”。 后官兵查抄时见情况与告发的不符,不敢贸然损毁,飞报闽王。闽王释疑,赠陈目五以亲题的“忠义”金匾,还赐金扩修千金庙。陈目五因祸得福,从此汲取教训,一改前非,与人为善。 千金庙一直流存下来,庙中供奉“白马三郎”王审知及仁圣大帝等16尊诸神明,在庙前塑一白马及勒马将军。 规制 新建的山门高大雄伟。庙宇二进,主殿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木构架,面阔5间,进深4间。 庙内供奉闽王·王审知(白马三郎)、仁圣大帝、西岳大帝、文昌帝君、注生娘娘、城隍公等16尊文武诸神,又有白马和马夫造像。 与千金庙一墙之隔的是金淘书苑,建于1911年,至今仅在1930年翻建过一次,已破败不堪。 庙西北有“清剑泉”。相传北宋·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行军过此地,军士干渴,拔剑戳壁,引泉解渴。今清泉仍从石中涌出,春秋耕种,藉以灌溉,并供饮用。 近旁有千金桥(虎舌桥)。桥旁现存清·嘉庆廿年(1815年)南安县令慈溪盛雄手书千金桥碑文。邑人监生 黄伦思重修,光绪甲申里人吴志中、杨承梓重建千金桥。相传,各地普度时,所抬佛祖路过千金桥时,都要往河内投入生鸡蛋,鸡蛋没有破才能从千金庙经过。 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岩、观音寺,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右峰木龙岩西。(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千手岩》) 马王庙 下宅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