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家 (1127~1187年)

  籍贯。
  揭阳馆客。
  状元及第,授平江签判。
  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累迁中书舍人
    ——使金。
    ——肃朝仪。
    ——复条六事。

  迁给事中。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右丞相兼枢密使。
    ——附一:宋代的宰相制度。
    ——附二: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事。
    ——独秉政。
    ——梁克家与张说。
    ——推荐起用朱熹。

  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知福州。
  醴泉观使,
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进封郑国公,以疾命以内祠兼侍读。
  薨,赠少师,谥文靖。
  评述。
  遗迹。

   梁克家,字叔子文靖宋·泉州晋江人,居泉州城东街相公巷,“梅镜”衍派开基祖是南宋状元、一代名相。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据旧《郡志》、新《郡志》、《宋史》、《闽书》为作传。

籍贯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梁克家,字叔子。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梁克家,字叔子,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 梁克家,字叔子。”

  梁克家生于建炎元年(1127年)。

  关于其祖籍地问题,目前地方史界说法不一,有晋江说和南安说;而晋江说所指具体地区,又有今石狮市蚶江石湖(蚶江古属晋江县。《晋江历史人物传》、《泉南掌故札记》等均持此说)、晋江市(古属晋江县)、泉州市区(古晋江县城和泉州郡城)3说。

   但蚶江石湖有梁克家的读书处———魁星堂一说,则没有什么争议。

   《闽书·卷7·方域志》》“金钗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处也。旧浯屿水寨,今移于此。东西两山,延袤若两钗股。其凹处有石塔,号六胜。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其壮丽不减城中开元寺塔也。宋·梁文靖梁克家尝读书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废。皇朝(明)·万历(1573—1620年)中,寨帅臧京构新之……”

  由于经历几个朝代的战火,现在蚶江石湖金钗山上的魁星堂早已无存,其遗址的具体方位也不可考。

   青年时代,梁克家为诸生,就读于泉州学宫。

揭阳馆客

   梁克家后游学广东潮州揭阳县渔湖京岗家为“馆客”(家庭教师),今京岗犹存“恩相祠”“梦龙涤爪处”

  梁克家素与朱熹交好。绍兴廿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朱熹梁克家之邀,游历潮州。庆元间(1195—1200年),朱熹还特地为家书斋撰写1篇《隐相堂序》(《广东文博》,1987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夷坚志》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 九月,潮州揭阳县治东壖梅花盛开。岭外梅着花固早于江浙,然亦须至冬乃有之,邑人甚以为异。士子多赋诗,大抵皆谄令尹。

  郑公克家为馆客寓此斋,亦赋一篇曰:‘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不因造物于人厚,肯放梅枝特地香?九鼎爕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看来片玉浑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语意不凡,类沂公王曾,字孝先,封沂国公)‘虽然未得和羹用,且向百花头上开’之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曾》)

  明年还泉州,解试第一。又明年,遂魁天下,致位上宰。”

  绍兴廿九年(1159年),梁克家从揭阳回泉州参加福建乡试,夺得解元。?

状元及第,授平江签判

  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梁克家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平江签判(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

  绍兴卅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宋军所败,完颜亮在败退途中为部下所杀。金都督府派人到镇江与南宋朝廷议和,淮南金兵北撤。众议乘机进取,独梁克家致书兵部侍郎陈俊卿阻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

  “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

  时金主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绍兴末进士第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

  “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佥判。

  金主死,众皆言乘机进取,克家独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遁,吾兵力未振,恐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绍兴三十年进士第一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

  “绍兴三十年进士第一,授平江佥判。

  金主·死,众皆言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遁,吾兵力未振,恐有后悔。归白相陈康伯,叹其远虑。”

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经陈俊卿荐举,梁克家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

  “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时灾异数见,克家奏宜下诏求言,从之,令侍从、台谏、卿监、郎官、馆职疏阙失。

   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孝宗即位,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灾异数见,克家奏宜下诏求言,既得旨,遂条六事,语什切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为秘书省正字。时灾异诏求言,遂条六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孝宗即位,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累迁中书舍人

  累迁中书舍人。

  使金

  南宋·乾道(1165—1173年)初,出使金国。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

  “累迁中书舍人。

  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

  “累迁中书舍人。

  使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迁起居舍人,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数十发皆中的。”

  肃朝仪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金人来贺庆会节,克家请令金使入朝由南门,百官由北门,从者毋辄至殿门外,以肃朝仪,诏定为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金人来贺庆会节,克家奏:‘金使入朝由南门,百官由北门,从者毋辄至殿门外,以肃朝仪。’诏著为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金人来贺庆会节,克家请金使入朝由南门,百官由北门,从者毋辄至殿门外以肃朝仪,诏定为令。”

  复条六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郊祀雷震,复条六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郊祀雷震,复条六事,帝嘉纳。”

迁给事中

  乾道三年(1167年)迁给事中。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奖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乾道中除给事中。孝宗尝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曰苟且,曰循默,曰奔竞,遂由枢筦参大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当,执奏无隐。尝言:‘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固知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乃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黙、奔竞’。上奖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乾道三年,迁给事中,多执奏无隐。”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

  南宋·乾道五年 (1169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六年(1170年)参知政事,乾道七年 (1171年)兼知枢密院事,协助宰相虞允文执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

  “乾道五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明年,参知政事。又明年,兼知院事。

  (“隆兴议和”后)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今江苏淮安),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

  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

  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允文主恢复(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乞去。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寻除知枢密院事。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允文主恢复,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协,力祈去。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曰:‘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

  “乾道五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明年,除参知政事。又明年,同知枢密院事。

  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为同。

  皇太子初立,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其得人。

  初,上命选谏官,允文李彦颖林光朔王质对,不报,克家允文共争之。

  允文主恢复,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丐去。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对曰:‘兵事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聚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无庸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

  拜端明殿学士。在政府,日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为同。

  允文主恢复,朝臣多迎合者,克家密谏不合,力乞去。帝曰:‘兵终不可用乎?’对曰:‘用兵以财用为先,用不足何以集事。’诘朝承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五年,拜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遂参知政事,又兼知院事。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为苟同。”

  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十八日,陆游携家眷十口,自山阴入蜀,二十日至临安。在临安,他拜见了梁克家,题有《投参政》诗一首,表达志在从戎之意。诗曰:“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鸡鸣何烦人?推枕中夕起。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流离鬓成丝,悲咤泪如洗。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虵豕,何时嫖妣师,大刷渭桥耻?土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坠指。”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右丞相兼枢密使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拜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经虞允文推荐,拜梁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

  (乾道)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未得以为己忧,既得,固宜甚乐。’允文奏:‘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

  “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育愈胜,天颜悦怿,朕不胜喜。’克家奏:‘未得,以为己忧;既得,固宜甚乐。’允文奏:‘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拜右丞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附一:宋代的宰相制度

  宋代的宰相制度,大体有5次变动:

  第1次是北宋初·神宗·元丰以前。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3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2次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3省制度,置3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3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3次是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3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4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恢复宋初制度。

  第5次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废于无形,实际上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6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附二: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事

  关于对金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一事,是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

  进入南宋, “异论相搅”的表现变为和战之争,高宗朝其影响还并不大,而在孝宗朝则已成型

  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主和一主战,以主和的汤思退为左丞相,主战的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掌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颙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恢复,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

  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任用一主和一主战之人为丞相的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年),在他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梁克家办事稳重,有人称之为“抗金的稳健派”)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终。

  这种状况,孝宗以后一直沿属下去。后来的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争论,其后果就是主和的史弥远这一绝世权相的出现,南宋灭亡在即。

  独秉政

  虞允文罢相后,梁克家独秉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及允文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属允文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允文罢相,克家独秉政。”

  梁克家张说

  梁克家秉政后,孝宗任命张说自知阁门事迁签书枢密院事,因台谏官王希吕等交章弹劾,命不行;俄复用,补张说兼枢密都承旨。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张说再入枢府,怒士大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张说入枢府,怒公议不与谋,中伤士大夫,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张说入枢府,谋中伤士大夫不附已者,克家悉力调防,善类赖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张说入枢府,谋中伤士大夫不附己者,克家悉力调护。”

  张说是外戚,梁克家张说的关系却很微妙。一方面,据《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载:“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另方面,如上文所说的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梁克家的这种态度,引起蔡幼学等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载,蔡幼学在对策时,向孝宗尖锐地提出:“陛下耻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进,以为美谈。然或以虚誉惑听,自许立功;或以缄默容身,不能持正。”盖指虞允文梁克家也。

  推荐起用朱熹

  乾道三年(1167年)陈俊卿刘珙推荐朱熹任枢密院编修官,乾道六年(1170年)工部侍郎胡铨又荐,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为相时再荐起用朱熹,均因故未就。淳熙元年(1174年),朱熹始拜命。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载:

  “三年,陈俊卿刘珙荐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与王庭珪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

  九年,梁克家相,申前命,又辞。克家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又奏:‘前除枢密院编修朱熹屡召不起,宜乞褒录。’上从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疏奏前除枢密院编修朱熹,屡召不起,宜加褒录,从之。”

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梁克家因议金使朝见礼仪与朝议不合,求去。乾道九年(1173年)十月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府(误,应为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以议金使朝见授书仪,与不合,求罢。除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

  “俄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求去。九年十月,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其谋国之忠。”

  “按:《宋史》本传‘罢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府。’《通鉴纲目》载‘知建宁府’。《宋史·宰辅表》亦载‘知建宁府’。

  再按:《建宁府志》公‘乾道间知建宁府’。朱子于淳熙元年(1174年)撰《建宁府社仓记》亦言:‘丞相清源公出镇兹土,入境问俗,子与诸君因得其所为条约者,迎白于公’云。再考《国朝一统志》,建康名宦亦有公名。并录待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俄议金使朝见授书仪,与张说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丧母,回泉州守制。有人上疏弹劾他秉政时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职为观文殿大学士;服阕,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丁内艰,归。有言其当轴除吏之戾者,落观文殿大学士,服阕,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寻丁内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丁内艰,归。有言其当轴除吏之戾者,落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知福州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梁克家起知福州。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淳熙八年(1181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

  “久之,淳熙六年起知福州,绰有治绩。得陈傅良通判福州,喜甚,委以俾赞郡事,强御者不得售其私。”

  “按:《宋史》:公‘淳熙八年起知福州’。今考《福州府志》本传及《职官志》,皆云淳熙六年以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

  再按:撰《陈止斋陈傅良神道碑》云:‘公通判福州,帅相克家得公喜甚,以政委之,公亦悉心俾赞,不事形迹,卒以专擅论罢,时淳熙七年也。’按此则公知福州在七年以前,《三山志》似不错误,今照《三山志》改作六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服阕,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淳熙六年,起知福州。旧志:‘八年,尝修《三山志》四十卷。’”

  梁克家在福州生日时,福州通判陈傅良(号“止斋”)赋诗为贺。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备考》收录陈止斋上闽帅丞相生日二十二韵诗”,曰:

  “炎正维中叶,皇图再造年。天潢流少海,星纬粲台躔。
  臣主常难并,乾坤岂偶然。千龄开历数,一气付陶甄。
  黄屋传神器,彤庭领众仙。风云从此会,日月更谁先。
  昔者求侵地,何人赋甫田。吴儿咸抵掌,哙等欲差肩。
  庙论惟多士,戎功不在边。一麾分赤社,万事属青编。
  吾道诚难用,诸儒亦自偏。才名多濩落,经行失拘挛。
  洛蜀何嗟及,熙丰竟祸延。旁罗兼雁木,平步忽貂蝉。
  甚矣知当宁,凄其望济川。年来群老行,公在万民悬。
  定作盐梅梦,行歌杕杜还。沧溟宗众滥,衡岳倚苍元。
  要使垂身后,无为慰眼前。管弦无算爵,桃李未央天。
  鲁燕虽堪颂,闽山不足镌。中原康济事,彛鼎愿联翩。’”

醴泉观使,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淳熙八年(1181年),召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当年,梁克家修纂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40卷成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淳熙中,自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复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九年,复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九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进封郑国公,以疾命以内祠兼侍读

  淳熙十三年(1186年),进封郑国公;逾月而疾,命以内祠兼侍读。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逾月而疾。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后以疾除内祠兼侍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逾月而疾。十三年,进封郑国,命与内祠兼侍读,赐第行在,存问不绝。明年,疾愈入谢,御制诗赐之,有‘真儒良臣’之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进封郑国公。逾月而疾。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所在存问不绝。明年疾愈入谢,御制诗赐之,有‘真儒良臣’之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十三年,晋封郑国公,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存问。明年入谢,御制诗赐之,有真儒良臣之褒。”

薨,赠少师,谥文靖

  淳熙十四年1187卒于京城,年六十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卒,赠少师,谥文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

  “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赐少师,谥文靖。”

  “弟克明,与克家同登绍兴二十三年乡荐第一;子亿,以孝称;孙,为运管。”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寻卒,手书遗奏,孝宗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

  “寻卒,年六十一,赠少师,谥文靖。”

  “弟克明,子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备考》收录陈傅良《祭丞相文》,曰:
  “麟凤不挚,帝王瑞之;木德为春,万物善时。
  维皇龙潜,公为举首;天授之相,有司之手。
  维皇至圣,维天之仁;维相休休,嘉靖此民。
  泽农欲晴,山农欲雨;公在相位,高秔下黍。
  彼有言战,此有言守;公在相位,兵不挂口。
  人亦有言,谁怨谁德;公曰刑赏,其在三尺。
  人亦有言,匪同斯异;公何适莫,靡立一意。
  乾道经略,淳熙无为;从容其间,不竞不随。
  上之咎言,下之觖望;弗及其身,人自得丧。
  公疾未剧,公归已决;帝曰如何,咨尔同列。
  至于领祠,至于赐第;宿留经帷,愈好勿替。
  我观自昔,
;经史云云,如公特少。(按:“”,指萧何曹参周公召公。)
  方
,宜师宜保;薄海有恨,公不寿考。
  公不寿考,薄海恨之;矧如傅良,辱爱辱知。
  
属官穷楚,遭岁之缪;爰及祥琴,文始克就。
  太常有诔,太史有传。乃如斯文,聊以哭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备考》收录朱子朱熹梁文靖公诗”,曰:
  
“擢第初龙首,登庸再凤池。心期讵温饱,身任必安危。
  昔岁调饥政,今年殄瘁诗。恭惟衮敛意,不尽鉴亡悲。
  疏宠无前比,腾章又夙心。极知求士切,端为爱君深。
  卤簿寒笳远,尘埃断稿侵。空令郗公掾,衰涕满寒襟。”

评述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

  “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及登政府,眷宠尤渥。

  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梁克家》:克家风度峻整,谋国尽忠,为文浑厚明白,辞命尤温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

  “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及跻政府,眷宠尤渥。

  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梁克家》:克家风度峻整,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令尤温雅,多行于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文靖梁叔子先生克家家世学派》:

  “按:

  宋南渡后,讲学论道之盛,必曰炎(建炎)、兴(绍兴)、乾(乾道)、淳(淳熙);余考吾郡士风家法,亦于是时最著。盖诸儒承圵宋流风余,榘至靖康时,浸微浸晦矣。龟山 杨文靖公载道南来,渡江后岿然仔肩道脉,于时闽之分派者,多属上游,至是渐遍海澨,盖风气日趋于南,人物亦犹是也。

  绍兴之季,文靖 梁克家首以淳品魁多士,而同郡留忠宣留正亦同时联第,史称‘才优识远,谋国尽忠’,亦以相业著。二公先后秉轴,考其时所师友者,知柔,而知柔 休斋氏尤为一时士类所宗,户外履满,公其一也。(此见王梅溪王十朋知柔诗可考。)然其所熏炙师资,殆有所本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陈知柔陈光王十朋》)

  考泉之学派,自龟山之学而游,文肃公又通判于泉,学至是萌芽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好曾恬》)

  迨政和间,韦斋 朱献靖朱松首以河洛之学掌教石井,亦开倡之始也。绍兴间,朱子朱熹莅同安,遂彰明其学,而派系始盛。休斋陈知柔斯时与朱子朱熹特厚,而朱子有场屋之知,故其声气感通,非偶然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蔡兹》)

  其时莅兹土者,亦多绩学名家,而龟龄王十朋于乾道五年(1169年)莅泉,尤为特出,故当时为政者倡明于上,在野者讲述于里,熏蒸洋溢,至庆元(1195—1200年)、宝庆(1225—1227年),泉之人文极著矣。

  今录公家世并及吾郡风教源流大略云:公子亿,克世其家;其从祖熙志,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熙载,大观(1107—1110年)间进士。皆无本传可考,惟《郡志》载克俊,字叔明,晋江人,历官知循州,州人多其功,祠之,未详其出身始末。又雍正九年(1731年)新《志》稿载,公弟克明,与公同登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乡荐第一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亿》)

  梁克家所撰《三山志》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全书采摭丰富,体例详备,精简古雅,文笔流畅,入编清代《四库全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三山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梁克家》:“为文浑厚,自成一家。著有《三山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三山志》曰:“仅录掌故,而不在于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因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规绳之。”

  所著还有《中兴会要》200卷(《宋史·志159·艺文5》)、《梁文靖集》。

遗迹

  泉州一带保留和流传有关梁克家的遗迹和传说很多。

   梁克家故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丞相梁克家宅》“丞相梁克家宅,在旧县学东。按:县学,宋·绍兴中在今府学东。《闽书》:绍兴二十九年秋讲堂下池产双莲,系梁克家肄业之所。是年,文清首选,明年廷试第一。是宅,是在旧县学之东。淳熙四年,县学移行春门内,即今府署。明·洪武初,乃再移今所,则宅在府学东,不在今县学东也。乾隆府、县《志》但曰:在县学东,欠明。故增一旧字。”旧县学即今泉州东街第一医院址。旧县学东为今金池巷,其地即府园林,今还留有池塘(金池遗址)。金池巷直通相公巷,因梁克家两度为相,故名。

  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为梁克家立状元坊、郡守姚宪梁克家立衮绣坊。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牌坊》)

   瑞莲堂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瑞莲堂》“瑞莲堂,在州学讲堂之右,为梁克家肄业所。(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堂下池产双莲,守辛次膺以诗纪瑞。是年,公首选。明年,廷策第一。不十年,至宰相。乾道七年(1171年)教授建斯堂,额曰‘瑞莲’。嘉定十六年(1223年),立文靖公祠其中,教授张叔椿为记。淳祐九年(1249年)教授伯圭重饰。今废。”

  石狮蚶江石湖塔(六胜塔)下有梁克家读书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六胜塔》)

  梁克家赐葬泉州城东梁相山,今草邦水库东侧,俗称“五虎朝金狮”穴。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晋江县·梁克家》:梁克家墓,在府城东北三十七都。”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丞相梁克家墓:在城东三十七都,新铺大路有墓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梁克家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