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1划—上卷)

  梁兴玉[字日振,号璞溪。明末清初·南安廿十八都人(今南安市翔云镇)。]、梁国宝[字鼎文,号屺亭,清·安溪县光德里仙苑乡(今城厢镇仙苑村)人。]、梁怀仁(字宅之,号学泉。《闽中理学渊源考·吏部梁宅之先生怀仁》)、梁玉蕤[字旧谷,号韵略。明末清初·南安西隅象运人(今南安翔云镇)。]、梁岩老(永福人,政和进士。奉使敌军全节还。知泉州。)、梁椿选[字寿卿。南宋·晋江人。登第历宦。寓居安溪来苏里(作湖山书院授徒讲学。撰《安溪大成殿记》。与诸贤游。)。李清馥“再按”。]、梁亿(字伯安,南宋·晋江人、梁南一(字力行,南宋·晋江人)、梁朝挺(字吸泉,明·安溪人。)
  龚维琚(字承础,号朴庵)、龚显曾(字咏樵)、龚补伯(字道安,讳康保,明[或清]·晋江安海人。)、龚廷宾(字可贤,明·晋江人[祖籍今石狮市永宁沙堤,移居晋江南塘])、龚廷彩(清·泉州府城人)、龚名安(字德祚,别字俊卿,号西斋。泉州名士。累官氵丙洲场司令。参与平定亦思巴奚战乱。卒。)、龚茂良(字实之)、龚颖(字栗夫,明·江西吉水人)、龚必第(字体升,号天阶,祖籍晋江永宁沙堤[今属石狮市],移居晋江南塘[今塘市])、龚云致(字润寰,明·晋江南塘人。万历进士。御史。兵部郎中、贵阳知府兼湖广副使。汝州守、云南按察佥事。致政归,卒于家。
  粘灿(字懋昭、中美,号涤楼。身世。累官至南京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为泉州盐户请命。卒。)、粘本盛(字道恒,或作卿桓,号质公,明末清初泉州城区[时为晋江县治]西街人 。明·崇祯己卯举人。历清·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为泉州濒海盐户、盐商请命。升京堂。余事。)、粘洪录(字郁庵)
章良能
(字达之,谥文庄。举进士,累官温州太守。知泉州。终参知政事。著述。)、章得象(字希信,谥文宪,改谥文简。身世。历宦。入阁。镇安军节度使。评价。)、章梾(字敬则)

梁兴玉

  梁兴玉,字日振,号璞溪,明末清初·南安廿十八都人(今南安市翔云镇)。郑成功起事抗清,被掳至军中,后授亲军协卫,寻加都督同知。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施琅复台,欲疏荐之,辞,假归退隐翔云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施琅》)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梁兴玉》:

  梁兴玉,字日振,号璞溪,二十八都人。

  少孤,遭乱,被掳至海上。容貌奇伟,郑成功见而异之,授亲军协卫,寻加都督同知,给剑印。

  迨康熙甲子,台湾底定,将军施琅素知其才,欲疏荐之。涕泣辞曰:‘某本无心求仕,遭掳到此。今老矣,愿归乡井,守先人坟墓。’

  遂假归,退隐翔云山,囊槖萧然,不问生业,日取文文山(南宋·文天祥自号文山《正气歌》、陶靖节(东晋·陶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归去来辞》高歌自适。

  卒于家。”

  2003年,在南安市翔云镇东山村北坑附近的山麓下发现梁兴玉坟墓,墓碑和墓穴都保存完好,墓碑上所刻的“明皇敕授都督佥事璞溪?公墓”等字样仍清晰可见。

梁国宝

  梁国宝(1661—1732年),字鼎文,号屺亭,清·安溪县光德里仙苑乡(今城厢镇仙苑村)人。

  康熙卅九年(1700年)进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广东潮州府镇平知县,剔弊昭奸,扶弱锄强,兴学育人,文思敏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获封文林郎。因缉私盐,为当道构陷。

  墓在安溪城厢乡光德村锡亭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梁国宝墓》)

梁怀仁

  梁怀仁,字宅之,号学泉,明·晋江人,梁克家后裔。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年十六举乡试,八年己丑(1529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验封主事。二十三岁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吏部梁宅之先生怀仁综述旧《郡志》、《清源文献》为作《传》,曰

  “梁怀仁,字宅之,号学泉,晋江人,宋·文靖公克家之裔。

  九岁而孤。嘉靖四年年十六举乡试,八年登进士。

  怀仁有异质,敏慧绝群。周岁识字,三岁诵书,四岁善草书、吟诗,至子史经传无不能读。时翕然称曰神童。既登名礼部,人视其文章翰墨,如璠玙结绿,一时希觏,片言只字,必争取珍藏之。

  初授南京吏部验封主事,方键户读书,锐志慕古,阅三月卒,士大夫莫不嗟痛之。

  所著有国朝《功臣年表》、《读史日抄》、诗文数百首。”

  ·道光《晋江县志·56·人物志·文苑2·明·梁怀仁》:

  “梁怀仁,字宅之,宋·文靖克家裔孙。

  生抱异质,人称神童。周岁识字,三岁诵书,四岁善草书吟诗,经传子史无不能读。

  嘉靖乙酉年十六与乡试,己丑进士,奉命归娶。

  其文章翰墨,人视如玙璠结彩,片言只字,争取珍藏之。

  授南京验封主事。

  卒年二十三。著有《国朝功臣年表》等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主事梁怀仁墓:在碧湖山。尚书蔡克廉志。”

梁玉蕤

  梁玉蕤(1607—1672年),字旧谷,号韵略,明末清初·南安西隅象运人(今南安翔云镇)。

  就学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与晋江潘湖黄锡衮同榜进士。淹博群书,通大义。历教谕兼摄罗源县事、抚州府推官、吏部主事。会鼎革,归隐,杜门不出,未几卒。著有《象山存稿》。

  民国《南安县志·36·人物志11·明隐逸·梁玉蕤》:

  梁玉蕤,字旧谷,象运人。少孤,育于家,遂以姓。

  登崇祯庚午举人,庚辰进士。

  授抚州府推官,擢升吏部。

  会鼎革,归隐林泉,足迹不入城市,一刺(“刺”:名帖)不通州郡。

  卒于家。”

梁岩老

  梁岩老,北宋末南宋初·永福(今福州市永泰县)人。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以直秘阁知泉州,寻卒。

  明·王应山《闽都记·卷28·郡西南永福胜迹·梁岩老宅》有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梁岩老据旧《志》为作传。

  永福人,政和进士

  道光《晋江县志·梁岩老》:梁岩老,永福人。”

  《闽都记·梁岩老宅》:梁岩老宅,在县南。岩老(北宋)政和(1111—1118年)进士。”

  奉使敌军全节还

  道光《晋江县志·梁岩老》:“政和(1111—1118年)中,金再犯阙,奉使敌军中,被幽荒寺。日给以饮食,食余辄私晒之。复阴渍其壁,既而壁坏。挟余粮夜遁昼伏,竟全节归。(南宋)高宗嘉叹。”

  《闽都记·梁岩老宅》:“靖康(1126—1127年)间,金人犯阙。金虏欲臣之,不屈。虏怒,囚僧舍中。岩老每饭必留其余。居久之,挟乾糒南奔,全节而归。高宗嘉之。”

  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梁岩老》:建炎元年(1127年),除直秘阁,知泉州,方欲大用之,未几卒。士大夫惜焉。 ”

  《闽都记·梁岩老宅》:“除直秘阁,知泉州。寻卒。”

梁椿选

   梁椿选,字寿卿,南宋·晋江人,后寓居安溪来苏里(今湖头镇)。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宋梁椿选》、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椿选》等有记。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闽书》、《清源文献》、《安溪邑志》、《奠方类》、《清水岩志》”为作小传,因“遗踪往迹莫得详”,稍加考按。

  登第历宦

  梁椿选,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以省试经魁登进士。累官承议郎、行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景定四年(1263年)仍在任;终通正守。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宋梁椿选梁椿选,晋江人。以省试经魁登淳祐元年第。历官通守、正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梁椿选,字寿卿,晋江人。淳祐元年,以省试经魁登第,有文学之誉。历官通正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椿选梁椿选,淳祐元年进士,有文学之誉。历官通守、正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

  “再考安溪《清水寺志》,景定四年公曾为承议郎、行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有记文可考云。”

  “附记……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六月十四日,以旱暵踏勘田亩,是晚上清水岩宿,寻访《清水志》。僧因取出旧刻底本数帙,为明季邑令公自表所葺者。内载蓬莱山清水寺兴造记一篇,为有宋明叔记、知安邑事黄裳篆、盖承议郎行、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梁椿选立石,其记之年为景定四年四月吉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明叔》、《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读此,则公曾为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而本传寥寥莫详,只叙历官通正守,今增入本传,录此附考。”

  寓居安溪来苏里

  作湖山书院授徒讲学

  约景定五年(1264年),梁椿选寓居安溪来苏里(今湖头镇),作湖山书院授徒讲学。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宋梁椿选“寓居感化里。以文学名,从游者多,来苏里有湖山书院在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寓在安溪来苏里,作湖山书院,学士多从之游,亦寓贤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椿选“寓居安溪,作湖山书院,学者多从之游。”

  撰《安溪大成殿记》

  咸淳元年(1265年),梁椿选撰《安溪大成殿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安溪文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

  “按……

  椿选倡学湖山之来苏里,其遗踪往迹莫得详矣。

  尝读《清源文献》,公于咸淳元年季春撰《安溪大成殿记》,略曰:

  ‘夫子之道,固不以庙兴废为存亡,然示学者之依归尊正传之宗主,赖有此尔。今为吏者,惟知簿书期会之间上,以督责为功下,以趋避为能至,有漠然视学校如传舍者。圣贤之居颓弊摧压,慢不之恤,风俗日卑,人材日陋,莫有知其故者。国秀于邑,焦熬不惮撙节,兴此巨役,是则可书也已。观此,知公之崇奖名教、挽回风俗,所以规警为吏者至深切,洵为清溪一时兴学之倡,欲俎豆湖山师席者,能无溯厥渊源哉。’”

  与诸贤游

  寓居安溪期间,从游者每有时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

  “附记……

  丁丑(乾隆廿二年,1757年)六月,本《闽书》纪此传之后,因挟儿辈及甥等赴郡应试,念一日,舟行九日山,是日于延福寺午餐,扶杖登山麓,摩挲石刻,大概宋、元间碑迹最盛,未得遍观,因读宋·宝祐六年(1258年)三月徐仲晦诸公与公同游九日山之胜,乃知公与诸贤同时往复,自是一时之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摩崖石刻·游览留名石刻》)

  因与甥辈、儿辈考同记忆石刻,取笔录归,今并附载备考:

  ‘宝佑六年(1258年)三月甲戌,徐明叔?仲晦洪天锡?君畴方澄孙?蒙仲王广翁?居安梁椿选?寿卿,同登怀古寺,酌菩萨泉瀹茶,观石像,访姜公辅秦系旧迹,小饮聚秀,摩挲(漏“端”字)端明蔡襄翰墨,探韵赋诗,抵暮(漏“乃返”2字)。期而不至,吕中?时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明叔洪天赐方澄孙吕中姜公辅秦系蔡襄》、《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摩崖石刻·游览留名石刻》)

  李清馥再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

  “再按:

  公事迹,安溪旧邑《志》只载在奠方内,未曾立传,谓公系寓贤也。因志乘缺寓贤一类,附见之。此尔后之欲修葺邑乘者,似当增补此门目,奉文公?子为寓贤之首,盖文公之簿同安,时奉檄往来安溪,爱其山川清淑,是公开人文之先,其始基之矣。

  谨识之,以待考订。乾隆丁丑(乾隆廿二年,1757年)六月初十日。”

梁亿

  梁亿,字伯安,南宋·晋江人;丞相梁克家之子。以父任补官,累迁主管西外睦宗院、通判福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梁亿》:梁亿,字伯安,晋江人,克家之子。襟度夷粹,母性严,亿奉事无违。博亲师友,讲学不倦。以父任补官,累迁主管西外睦宗院、通判福州。尝著《论语集解》,上之秘府,进官一秩。”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通判梁伯安先生亿》:梁亿,字伯安以父任补官,累迁主管西外睦宗院、通判福州。襟度夷粹,秦国夫人,刚严奉使,无违博亲。师友讲学不倦,尝著《论语集解》上之,进官一秩。,通判信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亿》:梁亿,字伯安克家子。襟度夷粹。母秦国夫人刚严,奉事无违。博亲师友,讲学不倦。以父任补官,累迁主管西外睦宗院,通判福州。卒。尝著《论语集解》,上之秘府,进宫一秩。孙,通判信州。”

梁南一

  梁南一力行宋·晋江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讲学终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儒林·宋·梁南一》:梁南一,字力行,晋江人。南省第三人。居乡讲授,从游者甚众。有《六经辩疑》(清·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作“六经辨疑”)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南一》:梁南一,字力行,绍兴十八年进士。居乡讲授,从游者众。有《六经辨疑》行于世。”

梁朝挺

  梁朝挺,字吸泉,明·安溪人。李光缙(号衷一)之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文学梁吸泉先生朝挺“安溪邑志”为作传

  “梁朝挺,字吸泉,安溪人。

  廪生,受业李衷一先生之门,博涉经史,读书求奥义,晚益大进。

  襟怀洒脱,有所触,輙形诸歌咏间。著有《剪江灵应集》。”

龚维琚

  字承础,号朴庵,清·道光间翰林、河南、湖南学正龚维琳的胞弟。

  12岁随父大占经商于晋江金井,遂通商术,家业渐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家迁居泉州城内通政巷,家族渐大,亦儒亦贾,闻名于时,郡人称之“通政巷龚”

  维琚乐于施舍,始葺晋江南塘祠宇;泉南积忿数十年不相能,他出金为盖所焚毁的商店和房屋,助医葬,憾遂释。

  维琚事业有成,但先辈多业学,官于朝,食于忾,举于乡,而他独不得志,于是冀子孙在科举中能占一席之地。其子丕江(字,号华笙)毁齿时即延师讲授,咸丰元年(1851年)中式举人,“文魁”通额悬挂在大厅门上,廿世纪50年代才被拆毁。 丕江举于乡后,两试春宫皆被放。咸丰庚申(1859年)再次公车上京,适太平天国与清军激战于江浙,中途受阻而返。

  通政巷故居为三开间三进结构,大门对联:“词林踵武,试院衡文。

龚维琨

  字承碧,号瑶陔,清·泉州人,故居在西街旧馆驿头,毁于“文革”初期。

   龚维琨系清·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清·咸丰壬子科(1852年)乡试举人,同年带眷徙城内旧馆驿,家居徙塾。子丕铖丕翘皆通经学,有声于时,继承父业。日后子孙昌盛,多以教书为业,“旧馆驿逐成郡城闻名的书香门第。

龚显曾

  字咏樵,清·泉州人。故居在旧馆驿,俗称“牛仔驿

  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进士,以殿试第六名与馆选,荣归省亲,翌年入馆,至同治七年戊辰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与其祖父龚维琳“祖孙两翰林”之誉。

  官至詹事府赞善。后退隐家居,受聘主清源书院。

  同治初(1862—1863年),与其内兄陈棨仁黄梧阳等,与一些泉州兴趣诗歌的同仁,在泉州城西组织“桐荫诗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黄梧阳》、《泉州典故·桐荫诗社》)

  龚显曾多才艺,“凡星经、方志、乐苑、陈图、声类、字林、泉谱、升录、魁纪涩句、显节逸文,莫不戈坠钩沉,襟奇襭奥。详颜籀不详之注,读张华未示读之书,著述等身。”惜均已佚亡,现能见者,惟收入《桐阴吟社》诗九十首、《薇花吟馆诗存》四卷。其《亦园脞读》八卷所记多关考据掌故,虽有刊本,传者已稀。

龚补伯

  龚补伯,字道安,讳康保,明(或清)·晋江安海人。

  其事迹有两说:

  (一)

  《安海氏族谱》载:“七世,字道安,讳康保诸瑞公之子。洪武十四年调守云南楚雄卫,在任。生子一。”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可能在他出洋时在故乡招募一些同行人。康保任军职于云南的楚雄卫,应征参加郑和下西洋活动,曾到苏禄。

  重建龚茂良陵园编委会编龚茂良世德录》即采此说:龚补伯,晋江安海人,明·永乐随郑和出使,留驻西洋,后随苏禄国(今菲律宾)使臣入贡还乡。” 

  (二)

  菲律宾华侨传说:龚补伯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到苏禄经商,与苏禄王友善,曾劝导苏禄国王入贡中国。清朝委派龚补伯为使臣,册封苏禄王,并赐苏禄王马褂。苏禄王将它当做传家宝,每当重大典礼和外出巡行时,便把它拿出来穿上,以显示尊贵和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是这样。

  泉州文庙明伦堂悬挂有清廷授予龚补伯“敕封使臣”的匾额,“文革”前还有人看见。

  如此事属实,说明龚补伯确实奉使苏禄,册封苏禄王。新编《安海志·侨外》、李天锡《晋江华侨轶事》即采此说。

龚廷宾

  龚廷宾,字可贤,明·晋江人(祖籍今石狮市永宁沙堤,移居晋江南塘),龚云致从弟;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朱国祚榜进士,殿试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历官缙云县令、户部主事、户部员外、户部郎中、肇庆太守、庐州太守,著有《居家懿范》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43 ·人物志·宦绩 4 · 明 ·龚廷宾》:

  “龚廷宾,字可贤

  万历癸未进士,授缙云令。心切抚摩,才优振刷,经画荒政。疏通水利,尤为民赖。

  擢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

  出守肇庆,有惠泽。丁艰归,送者塞途。

  起补庐州,时方议开矿,上记太府,陈其利害,事遂寝。后家居卒。”  

龚廷彩

  龚廷彩,清·泉州府城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龚廷彩去菲律宾吕宋经商,因本利耗蚀而居留吕宋。雍正三年(1725年),再由吕宋到苏禄经商。

  当时苏禄国因西班牙占据吕宋,海道受阻,不通中国已三十年。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王巴达尔·乌德·丁一世(汉译名丹汉米母拉律林)欲遣使中国,恢复两国中断之邦交,见龚廷彩熟悉海上航路,且“虽为商贾,而品行端方”,遂委派他为正使,苏禄国人阿石丹为副使,华侨杨佩宁为通事,率苏禄国官员11人,舵工、水手31人,携带国王信件和珍珠、玳瑁、燕窝等贡品,于七月(公历8月2日)从苏禄群岛开船,来华通好。

  苏禄使团原计划在浙江宁波登陆,后改在龚廷彩故乡泉州湾登陆。八月廿二日,苏禄使团在泉州湾内日湖港(今石湖港)停泊,并向晋江知县呈报。晋江知县叶祖烈禀报浙闽总督高其倬,同意其进入泉州湾内港,并奏报雍正皇帝。十月初九,清廷诏令该使团进京,雍正皇帝下旨:“闽省起送来京之时,著沿途地方官员护送照看,应用夫马、食物,著从厚支给。”并派布政司经历沈士升陪送。

  到京后,清廷收受贡表、贡品,并由礼部设宴招待。次年夏,苏禄使团将归国,雍正回赠苏禄国王蟒缎、锦、罗、纱等之外,对正使龚廷彩、副使阿石丹、通事杨佩宁等,也各赏给彩缎、罗绢。苏禄使团回国途经福州时,又令福建地方官设宴饯行。龚廷彩圆满完成率团来华通好的使命,恢复了苏禄与中国的邦交。

  雍正十年(1732年),苏禄国王又派龚廷彩再次奉使来华呈送照会。照会内容除对雍正四年清廷的热情接待表示谢意外,特别恳请清廷命令山东德州地方官代为修葺其远祖苏禄东王的坟墓,周恤存留内地看守坟墓的苏禄东王子孙。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喇是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率使团和眷属来华访问,归国途中病逝,安葬于德州,并留其三子和随从在华守坟。

  清廷接到照会后,即令礼部行文山东巡抚岳浚查复。岳浚调查后咨报:苏禄东王墓已荒废,神道和享亭也已坍颓。于是,清廷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初十日诏令山东巡抚转敕德州地方官,“清查苏禄国王墓址,所有神道、享亭、牌坊等项,修饰整理”,例设春秋二祭;着看守坟墓之东王族裔安、温两姓中“遴取稍通文墨者各一人,为奉祀生,给予顶戴,永以为例”

  龚廷彩两任苏禄国正使,率团来华通好,使苏禄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据《清史稿》等记载,从雍正四年(1726年)龚廷彩首次率团来华起,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36年间,苏禄国先后10次遣使来华,每次都受到清廷的友好欢迎和热情接待。在此期间,两国政府还互相救援对方在海上遭风遇难的船舶,并将获救人员护送回本国。

  中国和苏禄的友好往来又持续160年,直至咸丰元年(185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据苏禄的和乐岛之后,海道不通,才被阻中断。

龚名安

  龚名安(1306~1385年),字德祚,别字俊卿,号西斋,元末·晋江沙堤人(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

  泉州名士

  龚名安素习儒,文武双全,与泉州人陈马玄(“马玄”合一字,字玄甫,诗人,著《方山堂集》)意气相投,结为挚友,时称两人“皆泉名士,为时儒宗师”。与王翰夏秦赵士亨等人切磋酬唱,待时而发。

  累官氵丙洲场司令

  元代蒙古贵族轻视汉族士大夫,科举制度时行时废,泉州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及中进士的很少。至正(13571366年)初年,龚名安以才名被召用为宣慰司差。因到京师奏事,得到丞相的赏识,被擢升为上田县尉,继而调任晋江浔美场盐官管勾,再迁为氵丙洲场司令。浔美场在晋江十七、八都,氵丙洲场在晋江十一都(今石狮市、晋江市东南沿海一带)。盐场司令负责管辖盐户,督办盐运,官职为从七品。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元·龚名安》:龚名安,字俊卿,晋江人。至正中以才能辟宣慰司差,奏事京师,丞相奇其才,擢浔美场盐官管勾,累迁氵丙洲场司令。”

  另据清·《沙堤氏族谱》载:至正年间(1341-1368年),龚名安因入京办差,处置得当,受到万户孙廷礼等人的器重,常在泉州府出入。某日,京城一御史来泉州巡视,孙廷礼设宴招待,让龚名安作陪。某御史借着酒兴,出了个对子“骢马南来控八闽”索对。言辞间咄咄逼人,并有蔑视之意。在座诸人未及应对,龚名安沉稳地回了一句“卧龙西起分三国”。借用诸葛亮隆中对策、奠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典故,应对自然,不卑不亢,四座惊服。某御史也随之改变态度,为龚名安持爵酹酒。

  参与平定亦思巴奚战乱

  至正十七年(1357年),泉州义兵万户、西域人赛甫丁·阿迷里丁发动兵乱,与福建行省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兵灾连年,祸及泉州、兴化、福州等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赛甫丁进踞福州路,被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花击败,余部由原来总管诸番互市的西域人那兀纳带领,航海还踞泉州,变本加厉,炮烙泉人,杀戮惨酷,“虐取货财,不得者多置于死。”福建行省随即兴兵讨那兀纳等于泉州,龚名安积极响应。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元·龚名安》:“时福建行省奉辞兴兵,讨西域那兀纳等于泉州,先由间道以檄付名安募义兵于海滨。时那兀纳炮烙邦人,杀戮惨酷,闻官军至,复迫民为兵以拒。名安俾其人佯许之,遂命其子泉州学正、婿行省理问张仁等率舟师,次于东山渡。翌日,官军至,遂竖行省旗帜,群丑股栗,开门就缚。是时海滨抢攘保障之功,名安居多。”

  此役过程为: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当时任福建行省护军参谋军事的陈马玄(“马玄”合一字)通过间道与龚名安取得联系,付给元朝的檄文,让龚名安在沿海一带募集义兵准备讨叛。而那兀纳为抗御行省军队,也在泉州大肆扩充兵力,迫民为兵。龚名安将计就计,表面上答应为那兀纳招兵,暗地却令其子、泉州学正龚炳及任行省理问的女婿张仁等领滨海百姓组织的舟师往泊泉州南门外东山渡。翌日行省军队兵临泉州,东山渡所有舟师全部竖起行省旗帜。那兀纳本想依仗水师背水一战,及见水师易帜,进退失踞,不战而溃,只得退守泉州城中。陈马玄(“马玄”合一字)、龚名安又劝说泉州千户金吉反戈,夜开西城门引入官军,攻取了泉州,那兀纳就擒,槛送福建行省,泉州长达10年的“亦思巴奚战乱”方告平息。

  大军入城时,开元寺诗僧释大奎大书旗联,表彰龚名安等人的义举:“将谓一方皆左衽,岂期今日见王官。”

  平定泉州回回人叛乱之后,龚名安有一段时间仍掌管水师,“一时海上赖其保障”

  王翰有感于龚名安忠义,画赠《老骥图》。

  卒

  龚名安以功授江西上饶县尉,因兵乱未上任。屏居沙堤,编撰《家谱》,闲时与诗友聚会,不求闻达。《家谱》称其“笃学力行,治家莅官皆有法,与人交终始弗渝。”

  元亡后,龚名安“遁迹海上”

  洪武十八年(1385年)卒于家,墓葬晋江十九都仕林村(今石狮市灵秀镇仕林)牛眠山。

  挚友陈马玄(“马玄”合一字)有《哭故上饶县尉龚俊卿诗:“经秋不见少微星,沦没天涯一老成。沧海每怜为客处,青山偏感故人情。升沉有恨灯前梦,会晤无期水上萍。几回乡园霜外笛,西风渐入断肠声。”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翰夏秦赵士亨大奎》、《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龚茂良(1121年-1176年)

   龚茂良实之,南宋·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年)以“榜幼”(18岁)成进士,名震京华,授泉州府南安县主簿。离任后调任邵武参军,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又回泉州任观察推官。后累官至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淳熙元年(1174年)以首参代行宰相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推官·龚茂良》: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人。

  绍兴八年进士,为南安簿,有政声。

  [同榜状元、莆田人黄公度也同时到泉州府任推官,绍兴十二年壬戍(1142年)秋同时离任。离任前夕,两人相约同游九日山,在东峰绝顶留下摩崖诗刻一首,文曰:“抱琴历高峰,佛石就晚阴。空山对摇落,怀哉千古心。黄公度龚茂良绍兴壬戍同游。”(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公度》、参见《泉州山川·九日山·东峰摩崖石刻·登临题诗石刻》)]

  迁邵武司法,调泉州察推。以廉勤著。

  擢右正言,论列侃侃。

  历官礼部侍郎参知政事。高宗欲召用史浩茂良疏诤,称疾求去。陈恢复六事,被劾落职,安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卒谥庄敏。(旧志,参《南安志》)”

  南宋·大诗人陆游是他的莫逆之交。陆游从四川返临安的途中,对“平生敬慕独斯人”的不幸遭遇,十分悲痛,写下“某官剑南,哀穷悼屈,忘其不屑。岁戊戌春,某辱号召。归未及都,公殁荒徼,山川阻扼,万里孤□,官事有守,不遑往吊,寓哀一觞,公呼来酹”的祭文以表哀思。

  南宋·理学家朱熹痛惜失去一位良师益友,两次前往莆田凭吊之。事隔十年,当龚茂良冤案得到昭雪时,朱熹感慨万分,曰:“盖天下之事,必至于久而后是非之实可见!” 

龚颖

  龚颖,字栗夫,明·江西吉水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举人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知县》:“正德中…… 龚颖,十四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知县·龚颖》:

  “龚颖,字栗夫,吉水人。以举人任,治县有声。

  崇名教,辟左道,修县志,改庙学,建书院以祀文公朱熹

  邑有虎患,作文告城隍,一月而杀三虎,邑人神之,曰:‘宋·亦尝如是。’ ”

  龚颖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倡修正德版《安溪县志》,并亲自修辑。时安溪教喻邹鲁(字至道,广东南海人,正德十四年到任)、训导涂耿(字仲介,江西丰城人,正德十四年到任)协辑。正德十六年告成。按察副使詹源(安溪祥华人)为之序云:侯负通敏之才,出自贤科,令吾安溪甫期月,理治之暇,即慨然念安溪为邑,僻在一方,旧未有志,无以鉴古规今,善今垂后,遂与二、三同志修辑以传。 ”

  正德十六年(1521年),龚颖将县西凤山的凤池庵改建为凤山书院,又称朱文公书院,奉祀朱熹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陈宓詹源》、《泉南著述·安溪县志》)

龚必第

  龚必第,字体升,号天阶,祖籍晋江永宁沙堤(今属石狮市),移居晋江南塘(今塘市),龚云致曾孙;清·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邹忠倚榜进士,殿试三甲第五十四名,任南昌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龚必第》:龚必第,字体升。顺治壬辰进士,选庶吉士,改授南昌府推官。谳狱平允,直道自守,不肯阿顺迎合,竟以此忤上官。归居家二十余年卒。”

龚云致

  龚云致,字润寰,明·晋江南塘人;祖籍晋江永宁沙堤(今属石狮市)。出仕后建宅泉州府城敷仁巷龚厝巷内。

  万历进士

  龚云致,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联捷进士(殿试三甲第2名),授中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龚云致》:龚云致,字润寰,晋江人。万历癸未进士。”

  御史

  由中书擢御史。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因 “枉道回家,骚择驿递”被劾,贬为应天府(南京)照磨所简较。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龚云致》:“以御史视鹾长芦。时潞府请以彰卫二盐归藩府,云致力阻之。故事,冬官朝潞府行拜门礼,云致移文长史,以拜门乃天子之仪,不敢防殿下于失礼。王为出朝,赐宴及币一如藩封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215》:“万历十七年九月……长芦巡盐御史龚云致言:‘长芦、山东二运司分解宣府饷银共四万八千两,欲比山东布、运二司额解辽东民运事例,一体类解,太仓转发。’从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233》:

  “万历十九年三月……江西驿传副使范涞题参淮扬御史龚云致枉道回家,骚择驿递……下部院会议。得旨:‘御史自不简饬,何以察奸,龚云致不堪宪职,着降杂职,南京衙门用。’”

  “万历十九年三月……降御史龚云致添注应天府照磨所简较。”

  兵部郎中、贵阳知府兼湖广副使

  左迁兵部郎中,万历廿六年(1598年)七月出为贵阳知府兼湖广副使。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324》:“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升兵部郎中龚云致贵阳知府,刘之龙俱为湖广副使。”

  汝州守、云南按察佥事

  万历卅三年(1605年)八月转河南汝州知州,迁云南按察佥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412》:“万历三十三年八月……降原任兵部郎中龚云致为河南汝州知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龚云致》:“出为汝州守,佥臬滇中。”

  致政归,卒于家

  龚云致致政后归家,曾捐金三百修砌洑田塘岸,增设涵圳,里人德之,为文勒碑纪之。祀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洑田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龚云致》:“致政,归家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副使、祀乡贤龚云致墓,在三十八都官头乡。”

粘灿(1473~1555年)

  懋昭中美,号涤楼, 明·晋江县龙湖衙口人。生于成化八年(1473年)。粘灿御史第在泉州郡城西街北侧。

  身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粘灿》:粘灿,字懋昭,号涤楼。”

  粘细,原居晋江十四都山柄村,娶泉城金钟巷氏女,遂迁居泉城,建屋四科亭。生子4人,居3。后周氏亡故,继室对兄弟不甚顾惜,故粘灿幼年常住山柄乡间,依附祖父添奇公,体味世情辛酸。

  累官至南京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2年)粘灿以泉州府学资格考中举人,先授崇仁教谕;因继母过世,丁艰三年,后起补仁和知县。不久擢升南京道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北十有九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粘灿》:

  “弘治辛酉举人,授崇仁教谕。丁继母艰,起补仁和。严条约,与诸生讲明经史。

  上官交章论荐,擢南京监察御史。屡上章疏,弗避权势;督税两关,力除积弊。巡视江南、北有十九年,罪囚诉冤,廉得真情,破械出之。盖因强盗杀人掠财,捕者获盗,搜其家财自利,斯人偶觇捕者,恐彼泄其事,因诬同盗,狱成,及是得脱,人称‘粘青天’焉。”

  为泉州盐户请命

  粘灿最为泉州人称道的是为盐户上疏请命一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粘灿》:“旧泉州盐户,纳民米,当民差,重纳盐课,又办杂科、杂徭,民命难堪。特疏请减其折米,免其里甲杂办。浔、浯、氵丙诸父老,立祠生祀之。太守王仕俊申请题匾曰‘劝忠’。”

  时泉州有氵丙洲、浔美、浯洲盐场。氵丙洲场辖有14仓,在泉州府城东南的十一都和十四都;浯州场则在同安县。以这些盐场的盐课供永宁卫饷给,可谓就近供给。但盐课折米或折银饷军,加重了盐课负担,其中浔美盐场负担尤重。

  嘉靖九年(1530年),时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的粘灿,为泉州属下浔美场、浯洲场、氵丙洲场盐户上疏请命,论及盐民的艰难,曰:“……若浯州场每丁只纳(盐课)三斗六合六勺,氵丙洲场每丁只纳四斗四升五合,又免里甲杂办。浔美场独每丁纳米七斗七升六合六勺,而里甲杂办仍复不免。是以土著之民多不聊生,壮者流离转徙,老稚死亡相继,且海滨瘠卤,稻麦少收,当兑纳盐米之时,概于外郡籴米上仓。船经大海,一遇强寇、飓风,人船俱没。盐户之害,莫此为甚。”万历《泉州府志·卷7·版籍志·盐课》)请“减其折米,免其里甲杂办”,并准许将应纳米粮折银上缴。

  疏未上,有劝道:“南方还算安静,又不是你管辖的所在,何必多事。”粘灿曰:“百姓有疾苦,御史就应当如实上奏,哪里分南方、北方,份内、份外。”终于上疏,争得皇帝批准。

  浔美场、氵丙洲场盐民颂其德,纷纷刻碑立亭记之,又在浔美场后蒋桥庵为粘灿立祠生祀。时泉州郡守王士俊应百姓所请为祠题匾曰“劝忠”。泉州名士顾珀庄一俊都为 劝忠祠撰写碑记,赞扬粘灿“一日而建数千百载之勋,一言而活亿千万人之命。”顾珀在碑文中说:“中世士夫以官为家,曾遑人恤?富者不让禄,显者不让名,厚殖以自肥,月已(“月已”合一字)汩没波尘者何限?有能上宣德意,下达幽隐,而清苦独耽如涤楼粘灿涤楼者乎?”清初迁界时,劝忠祠遭毁,后人复建于泉州城区曾井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劝忠祠》、《泉州人名录·顾珀庄一俊

  卒

  粘灿历官二十载,晚年辞官回乡居泉州,清贫淡漠,著读为娱。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卒年七十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粘灿》:“历官二十载,以疾告归。起山东督学,屡辞不赴。年七十四卒。”

  修纂《氏家谱》1册,“方成而未传布,洪潦泛溢,书斋遭陷,谱稿亦被溺,因有一二遗失。”

粘本盛

  粘本盛,字道恒,或作卿桓,号质公,明末清初泉州城区(时为晋江县治)西街人,粘洪录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粘洪录》)。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有传。

  明·崇祯己卯举人

  粘本盛自小师从泉州名儒名儒林学曾(号省庵)、林孕昌(号素庵),明·崇祯十二年己卯( 1639年)乡试举人,时年方弱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学曾林孕昌》)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崇祯)十二年已卯钟垣榜:粘本盛,晋江人。授礼科给事中。”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粘本盛,字道恒,号质公。学有渊源,七岁从父受经,能明正理,即以忠孝自期。弱冠首补弟子员,应试愈修明父学。稍壮,栉沐于濂、洛、关、闽之间。尝与前辈林省庵林素庵二先生讲究性命旦气之学,株株章句不屑也。己卯以亚魁荐于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粘本盛,字道恒。崇祯己卯举人。”

  历清· 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

  清·顺治初年,粘本盛被清廷任用,授河南推官。自顺治至康熙朝,粘本盛历任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其间一度出任云南省主考官。给事中位不过七品,但“掌侍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是皇帝近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清朝定鼎,恩试受知,初任河南司理。时荆榛初辟,疮痍未起,至则务平反,锄蠹诬,恤艰怜孤,出冤狱重辟者十余案,中州几于刑措。暇惟讲学明伦,勤课诸士,所荐拔多成进士,郡人特祠崇之。两台交章上扬,天子临轩亲策,特简给事中,历吏、户、礼、兵、刑五垣。前后疏五十余上,皆关国计民生、兴利除害诸大政,既多采择举行;而弹劾摘伏,厘剔祀典,尤无不尽。盖正色立朝,二十年如一日也。出为滇南大总裁,入彀者皆一时名宿。前分校武闱,亦多属桓纠之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顺治初授河南推官,务平反,出冤狱。入为给事中,历吏、户、礼、兵、刑五垣,前后疏五十余上,皆关国计民生。”

  顺治帝·福临是入主中原第一位清朝皇帝,颇能励精图治,文事武功并举。每年八、九月,必带领臣下往东北关外进行一次围猎,名曰“秋狩”。其时粘本盛升任京官不久,随驾秋狩,偶尔与皇帝并驾而行。顺治帝问起他的家世。粘本盛原是金国宗室完颜宗翰粘罕)的第17代孙,其8世祖河中知府粘博温察儿因元末战乱,携家南下,浮海入闽,卜居泉南永宁扬丹,后复建居于浔氵美(晋江衙口),子孙繁衍,散居晋江、南安、泉城数处。 粘本盛当下一一禀明。因完颜氏与爱新觉罗氏同属满族,当初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时尚继承完颜氏创立的金国,称国号为“后金”,故顺治帝曰:“卿原来是国之旧人。”从此对他更信任重用。民间讹传为“国舅”,称国舅”

  为泉州濒海盐户、盐商请命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粘本盛上一道千言奏疏,为泉州濒海盐户、盐商请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至于留意桑梓,则疏请盐折归县,严禁私派,泉郡实受其惠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又疏请盐折归县,严禁私派,泉郡受其惠焉。”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疏》收录粘本盛的这一奏疏全文曰:

  “吏部左给事中加一级臣粘本盛谨题‘为盐弊多端,去弊即所以生利,画一即所以宁民,请睿鉴饬行,以增国课,以便民生’事:

  臣惟裕国之道,莫过于盐,利甚溥也。然因其利溥,而官与商之积弊,上与下之交比,有不堪明言者矣。臣敢就所知最真者,竭诚披沥,为我皇上陈之。

  臣于初进垣时,有《修明盐法之久湮,仰佐国计之一得》疏,内称:‘关桥割没宜同征,岁获之盈余必倍。’部覆:‘请敕巡盐御史查明具奏。’往返驳议,已及二年。昨于十月内接原盐臣周宸藻回疏称:‘商人携资千里,为国转输,自纳课、领引、支盐,捆运出场,以抵北桥,诚不知其费几百艰辛,北桥里至南关,而又令其阻滞多日,糜费淹消可虑,关桥并征,诚为便商。’等因。部覆‘请敕新任巡盐御史酌议妥确具奏。’

  臣谓盐臣身在地方,代吁必真,而并臣割没同征之议,俱可敕新盐臣详察酌行者也。盖臣前疏,原为一事两截,徒饱吏胥,今宜并关桥为一处,部发印钤割没簿,即在关桥登记征收,公同商纲人等,照引称验,每日填注,万目共睹,不许挨日隐漏,则两淮岁共行盐一百六十七万余引,每引俱照例清出溢斤,所积之银,何可胜计?国计自可以日增矣。盖两地科算,反似无名之征,何如一处核实,而商免守候之苦。回疏甚明,是在盐臣设诚力行耳。所谓去弊即所以生利者此也。

  至于福建盐政,其弊尤甚。臣属本乡,知之更真。

  察各府皆征盐引,惟泉州为濒海产盐之区,令民办盐入仓,岁照丁给盐征粮,而输纳之法,只就民间丁米内摊派,设盐场官掌之,以充永宁卫所军粮。是一民也,而有粮差、盐折二衙门之征,粮差征之于县,盐折征于场官而转解于防厅。县征有当里长之役,凡经承催差保歇之需索,已为极苦;厅征又有当总催之役,凡经承催差保歇之需索,更无所不至。于是天启(1621—1627年)年间,盐民来京,沥疏奏准裁去盐场官归县并征。百姓称便,垂三十余年。我朝鼎新之初,征亦如旧。至顺治六年(1649年)间,酌定盐政,以卫军既革,将盐折清入解京,而责成于防厅。乃防厅以责成故,请吊厅比。而不知一民两征,从前衙役需索诸苦又复再见矣。县差、厅差接踵盈门,无名勒骗,典鬻难继。方今兵焚之余,濒海之百姓,破家殒命者,已十去其五,又遭此重迭之追比,何以聊生?伏乞睿鉴,怜盐丁即县民丁,盐米即县民米,归县并征,不过用一里长,与民间之丁米同输。省一衙门,而所全于海边颠连之孑遗,有无外之恩波矣。所谓画一即所以宁民者此也。

  若夫追比之苦,尤当速除。害在旧里役等拖欠不纳,累见役倾家代赔,惨系难堪。民户、盐户,均有此弊。伏乞敕下抚按从长酌议,凡征粮之法,令历年旧里役赴比,各完正供,庶见役者无代赔之苦,而以后应役者知其难以卸免,自早完本年之粮,国课可以恒足矣。臣从国计民生起见披沥,字多逾格,伏乞睿鉴!如果臣言可采,敕部议复施行。

  顺治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题。

  二十八日奉旨:‘户部议奏。’”

  粘本盛《奏疏》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向京师防厅上缴的“盐米”(盐税折成的钱粮)和缴纳县中的“丁米”(人口税)一并归县征收,改除盐民追比之苦;二是并关、桥两税为一,以为便民之举。

  粘本盛的《奏疏》得到清廷的采纳。《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对此都专门记载。

  粘本盛为民请命,浔氵美、氵丙洲盐民无不感佩。浔氵美大族氏对同住一地的氏族民分外关照,“凡盐役之事,悉皆不问”;“一切户役,未尝过问”。当时权倾东南的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也对粘本盛十分敬重,将女儿嫁与粘本盛的孙子、举人粘克昌,结为亲家。人以“丝连丝连”来形容族民的融洽.至今成为当地一句俗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

  升京堂

  粘本盛后由礼科都给事升为京堂,六十七岁卒。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由礼科都给事中内升京堂。卒年六十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由礼科都给事升京堂。卒年六十七。”

  余事

  粘本盛深究理学,才识渊博,著有《周公像赞》、《导养忠孝全书》、《天中理牍》、《滇试日记》、《滇试诗集》。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其表章理学也,则有《周公像赞》、《历代理学渊源像赞》二书,学者尸而祝之。 ”“子士凤、士岳,俱以恩贡授州同知。 ”

  泉州清源山清源洞“第一洞天”题刻,开元寺戒坛前《重修开元寺碑记》,都是他留下的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 》、《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

  粘本盛府邸(都察第)在泉州郡城西街头(今泉州影剧院一带),宅内有假山亭台。后改为氏大宗祠,廿世纪50年代辟建泉州影剧院时废。

粘洪录

  粘洪录,字郁庵,明·晋江人,万历八年(1580年)出生于泉州府城。

  少时聪敏,读书等身,深究清源学派的朱熹理学。年轻时即在泉城学宫前设馆教书,因四方闻名来向他求学的人甚多,书斋容纳不下,生徒就打扫学宫中空舍,请他讲学其中。粘洪录 每日坐讲学经日,剖析精奥,听者豁然忘疲。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粘洪录39岁,举乡荐,选授江宁府江浦县令。

  当时官府向百姓征派钱粮,总是层层加码盘剥,名曰“火耗”粘洪录一到任,便将这一弊政革除了。他还把县衙门中的厨子、门传这一班人辞退。自己一家人三餐力求简单俭省。一鲑一菜,必平价购买。

  先前,江浦县换过几个县令,可是县中的胥吏老是那一班人,他们勾结作弊,把钱粮账项搞得一塌糊涂,乘机贪污公款,致使府库亏空。上司一问,便推说是百姓拖欠钱粮所致。缘此,粘洪录请示上司,要求清查县中账目,结果清查出一帮侵夺公帑的蠹吏,退罚出不少的赃款。接着, 粘洪录 又查处一些仗着官势欺虐百姓的衙役,使他们有所收敛。

  江浦县城是洪武年间修筑的,前任官员都因循守旧,从未添一砖一瓦,至此城墙已颓圮了一段,东、西、南城楼皆倾塌损坏。粘洪录看到时局不靖,盗贼蜂起,为策百姓安宁,他捐出自己的薪俸,取出县里收的罚金,令乡里耆老督办修葺城墙城楼,不到一年,城防修复得十分坚固。

  粘洪录在江浦三年,连附近郡县都风闻他是个好官。上司向朝廷论荐他竟达十七次。可是当权者因他为人强直,不会逢迎,竟借故将他罢免了。

  罢官之时,粘洪录家中仍是那数椽旧屋,一点薄田。因家境贫寒不能安居,他竟流离江浙一带,教书糊口十几年,直至临老才回到故乡,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逝世。

  江浦百姓在县学宫中建竖《浦邑仁廉父母粘公去思碑》,讴歌他的“真清真仁”。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令天下各郡县推荐应祀历代名宦,江浦百姓不顾避忌,一致推举前朝知县 粘洪录,为他建祠崇祀。

  顺治十八年(1661年),泉州百姓修复粘洪录旧时讲学处所,建粘郁庵祠于府学前。粘洪录的门生为他建立的郁庵 先生讲亭”碑石,迄今犹存。

章良能(?~1214年)

  章良能,字达之,谥文庄,南宋·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周密之外祖父。嘉泰四年(1204年)以朝散郎知泉州,至开禧元年(1205年)除江西运判

  其相关资料散见于周密《齐东野语》、《宋会要辑稿·职官73之37、职官78之63、崇儒7之27》、《续通鉴长编》、《南宋馆阁缤录·卷8、9》、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清·光绪《处州府志·卷16》等。

  举进士,累官温州太守

  章良能少好雅洁,居一室必泛扫圬饰,陈列琴书。一日,大书素屏云:陈蕃不事一室,而欲扫除天下,吾知其无能为矣。”

  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举进士第,次年除著作佐郎。

  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为枢密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

  嘉泰元年(1201年),除起居舍人。因司谏宇文绍节指责良能为丞相谢深甫同党,被外放温州任太守。

  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章良能据《闽书》曰:章良能,嘉泰四年(1204年)以朝散郎知泉州。甃学宫十五斋地,增置官书三千五百余卷。”

  终参知政事,卒

  开禧元年(1205年),除江西运判。

  开禧二年(1206年),为宗正少卿,以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

  开禧三年(1207年),权兵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

  嘉定元年(1208年),迁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兼侍讲。

  嘉定二年(1209年),迁御史中丞兼侍读。时宇文绍节任佥书枢密院,因心存疑惧,不敢拜官。良能疏言:“公论出一时之见,臣岂敢以报私撼。”宇文绍节就职未久,五月以御史章良能为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两人相得甚欢。不久,章良能兼太子宾客,连升大中大夫、通议大夫。

  嘉定六年(1213年)夏四月,进通奉大夫、参知政事。

  嘉定七年(1214年)二月,卒于官,谥文庄。

  著述

  著有《嘉林集》百卷(《无兴诗存二集·卷7》),佚。

  周密《齐东野语》称其 “性滑稽”、“间作小词,极有思致。”

  词仅存《小重山》1首,写深春之时寻访旧游之情,收录于南宋·周密《绝妙好词·卷1》传世,后又收录于《全宋词》,词曰: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间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章得象(978-1048年)

  章得象希信,谥文宪,改谥文简,北宋人,与王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曾》)同龄。世居泉州,五代·闽国时其高祖仔钧王审知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

  《宋史·列传70·章得象》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据《闽书》为作传。

  身世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

  得象母方娠,梦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及生,父复梦家庭积笏如山。

  长而好学,美姿表,为人庄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章得象,字希言,世家泉州。高祖仔钧以‘战、攻、守’三策投王审知审知命为将,戍浦城,遂家焉。”

  历宦

  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大理评事、知玉山县、大理寺丞、知台州、知南雄州、知洪州、直史馆、权三司度支判官、刑部郎中、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本寺丞。真宗将东封泰山,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徙洪州。

  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逾年,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为群牧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

  “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历知台州、南雄州,徙洪州。

  杨亿以公辅器荐之,未几召试,为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逾年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为群牧使。”

  入阁

  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进承旨兼侍讲学士,历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进承旨兼侍讲学士,擢同知枢密院事,迁户部侍郎,遂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帝谓得象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陕西用兵,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兼枢密使,辞所加官。

  明年,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

  “累迁户部侍郎,遂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仁宗谓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黙识之。卿清忠无所干附,今日用卿职此也。’

  陕西用兵,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兼枢密使,辞所加官。

  明年,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

  镇安军节度使

  庆历五年(1045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郇国公。庆历八年(1048年)薨。

  《宋史·列传70·章得象》:“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薨。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佑中改谥文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卒赠大尉兼侍郎,谥文宪,皇佑中改谥文简。”

  评价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凡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仁宗锐意天下事,进用韩琦范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经画当世急务,得象无所建明,御史孙抗数言之,得象居位自若。既而章十上请罢,帝不得已,许之。

  初,闽人谣曰:‘南台江合出宰相。’至得象相时,沙涌可涉云。

  论曰:晏殊庞籍王随得象皆起孤生,致位宰相。通晓法令,随练习民事,皆能用其所长。然终至绌免,数遭谴斥,何其才之难得也。得象浑厚有容,喜荐拔人物,乐善不倦,方之诸人,其最优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得象在翰林十二年,宪章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以简重镇止浮竞而已,他无所建明;至其浑厚有容,喜荐拔人,天下终以为长者。”

章梾

  章梾,字敬则,南宋·浙江东阳人。《闽中金石录·卷4》误为章持

  《福建通志》记,章梾,字敬则,东阳人。登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嘉定间知泉州军州事。

  章梾知泉州军州事是在嘉定十五年(1222年)。嘉定十七年(1224年),除福建路提刑。

  九日山有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月章梾祈风石刻:“嘉定癸未(嘉定十六年,1223年)二十日,戊戌,东阳  敬则……以祈风◇◇昭惠祠下,因会于延福,登山瞻石佛,访隐君亭,少憩于怀古而归。”

  章梾与知州真德秀(号西山,谥文忠)共革海交弊政。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8·西山 文忠公行状》记,原“郡(指泉州)以蕃舶为命,然商人畏重征,苦官吏和买,至者绝少。公(指真德秀镌税额,戒官吏勿得买一物,虽诸台委倅属,市物必申州,始得举行。”严令下,由是和买、重征禁绝。“是年,舶至者十有八。明年,二十有四。又明年,三十有六。征税之人遂及照旧额。”

  民国《福建通志·名宦·宋1》引《泉州府志·职官》曰,时州多舶货,与知州真德秀毫发不染,二人去州之日,番商拥道攀送,以大炮炷于州治之门,香闻阖府,相与涕泣而祝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