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5划:上卷)
田川氏[田川松,翁氏,翁夫人,日本人。日本·平户田川翌皇养女。明·天启三年与郑芝龙成婚,生福松、七左卫门兄弟。明·崇祯三年十月福松归国,改名森。清·顺治二年十月田川氏归安平。清·顺治三年十一月卅日死于清兵进劫安平之役(清兵进劫安平。田川氏死之。田川氏之死对郑成功的影响。)]、田广运、田嵓(字景瞻,号南山,明·晋江人。受《易》于蔡清。举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宝庆知府。避居林下廿八载。)、田崑(字景玉,明·晋江人。)、田杨(字廷叡,明·晋江人。)
世利把交刺惹(昔利巴交刺惹、巴来那。锡兰王子奉使中国住在泉州。锡兰国君长邪巴来那是否来华。)、世拱显(字尔韬,号小山)
卢仁(字惟良。北宋·惠安县烽火岛[现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人)
卢瞻[字“潜圣”、“从圣”。宋·惠安县峰尾卢厝人(今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隐“登高山”力学。与刘逵交往问题(同安榜眼刘逵。资政殿学士、随州人刘逵。两刘逵 混为一谈。)。以“八行”登科(北宋•神宗朝说。北宋• 元祐说。南宋•乾道说。避而不谈登科时间。辩。)。入见,未命卒。有诗集行世。]
卢仲佃(字汝田,号怀莘,明·浙江东阳卢宅村人。晋江知县。福安知县。历宦。)
卢经[乳名彩云,字乔权,号一得(或作得一),明·同安人。里籍(原籍长泰县青阳社。13岁随父迁同安杜桥村。)。天启五年进士。初授行人。崇祯三年擢都察院巡抚。崇祯七年升侍御史,巡按河南(疏告莱阳王,被下诏狱。朝议论戍,崇祯十年终放归。)。清·顺治六年卒于家。清·顺治六年卒于家。青阳“忠谏府”。]
古彦辉(明·广东长乐人。洪武卅年任德化县主簿)
田川氏
田川氏,名田川松,亦称“翁氏”、“翁夫人”,日本人,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主松浦侯家臣田川翌皇之养女,郑芝龙(原名郑一官)之妻、郑成功(原名郑森)之母。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载:“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
日本·平户田川翌皇养女
田川翌皇,本名翁昱皇,由中国迁平户,是归化日本的泉州冶匠(或说是泉州驻日本的海商)。田川松,日本人,是田川翌皇从当地日本人领来的养女。故而,中国文献从翁昱皇称郑成功之母为翁氏。
明《郑氏族谱》载:郑芝龙之妻“翁氏诰封镇国夫人”,“森,翁氏出。”
明末清初·郑克塽撰《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族谱三种》作“曾祖母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克塽》)
而日本文献从田川翌皇作田川氏(《郑成功全传》,台湾史迹研究中心,1978年)。
明·天启三年与郑芝龙成婚,生福松、七左卫门兄弟
明·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南安县石井人,初名郑一官)为其母舅黄程押送货物到日本长崎,即留日经商。
郑芝龙在日本肥前平户河內浦千里滨(即今长崎县松浦郡千里滨)时,娶时为平户侯之家臣田川翌皇(翁昱皇)的养女田川松为妻。
成婚翌年(明·天启四年,日本·宽永元年,1624年),岁在甲子古历七月十四日(公历8月27日)辰时,田川氏出遊千里滨,拾文贝,俄将分娩,未及回家,乃依滨內巨石以诞,是为长子福松(后改名郑森,郑成功,字大木)。此石呼为儿诞石,至今仍立“郑成功儿诞石”纪念碑。(何廷瑞《日本平户岛上有关郑成功父子之资料》,台湾淡江学院,1977年版)
田川氏生郑成功时,袭中国惯例,文字相关记载不免俗地描述曾经产生异象如下:“岛中万火齐明,芝龙心异之。”或言田川氏生产时,梦见“巨鱼触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出生于日本长崎》)
郑成功出生当年(明·天启四年,1624年),郑一官(郑芝龙)从颜思齐屯台湾。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颜思齐卒;十二月,众推郑一官为盟主,改名郑芝龙,继统其业,海上武装实力已成为不可低估的一股力量。(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明·天启七年(1627年),次男在平户诞生,初名次郎左卫门,后改七左卫门。
明·崇祯三年十月福松归国,改名森
明·天启七年(1627年),福建巡抚沈犹龙请于朝,招抚郑芝龙,授浯铜游击,复叛。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又派员招抚郑芝龙,九月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降明,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崇祯三年(1630年)季春,郑芝龙在晋江安海镇建置豪华府地,历时3年又2个月告峻。安平成为郑芝龙拥兵自守的军事据点和海上贸易基地。
崇祯三年(1630年),以平粤盗、征生黎、焚荷兰、收刘香功,擢迁福建都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郑芝龙既威震八闽,颇思念滞留日本之妻儿。是时日本方颁锁国令,禁止人口出境,郑芝龙屡派员迎归田川氏母子未果。直至崇祯三年(1630年)十月,郑芝龙派二弟芝虎赴平户,始得先迎福松(7岁)归晋江安平(安海),为改名“森”(后又改名“郑成功”)。时次男七左卫门尚幼稚,与田川氏留在平户。
郑芝龙自回国后,与日本、日本华侨和田川氏始终保持密切联系,每年有商船来长崎,“书简数通”、“每岁来舶赠银”资给七左卫门。
清·顺治二年十月田川氏归安平
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在明朝官员郑芝龙、黄道周、郑鸿逵等拥立下,在福州即帝位,建号“隆武”,封郑芝龙为平虏侯。八月,隆武帝诏赐,晋郑芝龙平国公加太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鸿逵》)
郑芝龙欲接田川氏、七左卫门回国。日本国法,妇女不适中原,但平户侯闻郑芝龙富贵显赫,位极人臣,不愿开罪,提出留下其次子七左卫门作为田川氏回中国的条件。
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十月,田川氏单身远渡重洋,由郑芝龙派人从日本长崎接归泉州晋江县安平镇。幼子七左卫门寄托川内浦娘家。七左卫门因此留居日本,至1988年已传11代。
清·顺治三年十一月卅日死于清兵进劫安平之役
清兵进劫安平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十九日,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统兵占福州。不久,兴化、泉、漳诸郡县相继被清兵占领。同月,博洛遣泉州绅士郭必昌持书往安平招抚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于十一月十五日北上福州降清,清兵乃疾取兴化、漳、泉。
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卅日,清军不顾郑芝龙已降,背信弃义,固山韩岱率兵进劫安平。留守安平的郑芝龙弟郑芝豹、郑芝鹏不敢战,弃城泊外海。清军纵兵烧杀奸淫,安平镇十室九空。郑成功在浯屿闻讯急挥师救援,清军才弃安平城退回泉州。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清•韩固山统满汉骑兵突至安平,芝豹与弟芝鹏惧兵威,不敢战,敛其家资子女于巨舰,弃城泊外海。成功闻报,飞师而来。固山见船只塞海,亦不敢守,弃之回泉州。成功收整城池,率众固守。”
田川氏死之
田川氏(翁夫人、翁氏)即死于清·顺治三年丙戌十一月卅日清兵进劫安平之役。
明末清初·郑克塽《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云:“翁曾祖母生于壬寅年(明·万历卅年,1602年)八月十八日未时,卒于丙戌年十一月三十日巳时,享年四十有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克塽》)
但对于田川氏死因、死法,各家记载略有出入:
其一是“恐受辱剖腹自杀”说。
《族谱》记载,称田川氏未及逃出,恐受辱,乃“拔剑破腹而死”。
清·江日升《台湾外纪·卷3》亦载: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二月[所记时间有误,应为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十一月],清将“韩岱奉贝勒世子命,统满、汉骑步突至安平,郑芝豹、芝鹏等惧兵威,不敢战,敛其众,挈家资、子女于巨舰,弃城出泊外海。成功生母倭妇翁氏手持剑,不肯去,强之再四,亦不行。大兵至,翁氏毅然拔剑剖肚而死。”
其二是“不从北行被杀或伏剑自杀”说
日本·守山正彝《平藩语录·郑氏兵话》:
“芝龙降满去,不复备不虞。然固山兵俄逼安平,众不能支,皆溃去,浮海上避之。满兵掠家财,夺妇女。
成功母有姿色……满将固山爱之,欲携回。母肃然改容曰:‘妾安南伯·飞虹将军妻,何为北虏狗豚之耦(偶)乎?贼将勿淫话。’出怀中匕首将刺之。固山怒,拔剑直贯腹。母不少动,骂固山而死。”
连横《台湾通史》:
“清军猝入泉州,田川氏死焉。”
“方清军之未至也,芝豹入泉州,大索富民饷,不应,立枭之。抵暮,得数万金。
俄而贝勒博洛及韩固山猝至,乃走。田川氏不去,伏剑死。成功大号,悲不自胜。”
其三是“受辱后登城楼投水自杀”说。
日本人《海外异传》记述:“清兵入福州,芝龙退屯安海,为清将所诱欲降附,诸将不从。成功痛哭而谏,芝龙不听,单骑往降。清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污。母叹曰:‘何面目复见人耶!’登城楼自杀,投河水。清兵吐舌曰:‘妇女尚能尔,倭人勇决不负所闻也’。成功痛恨,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敛。”
其四是“受辱后自缢而死”说。
明末清初·黄宗羲《赐姓始末》:“北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恨,用倭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
明末清初·彭孙贻《靖海志·卷1》(《台湾文献丛刊035 》)载:“贝勒至安平,乱兵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愤,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敛,发丧后遂起兵。”
日本人《鹿樵纪闻》亦载:“顺治丙戌(顺治三年,1646年),王师破福州,芝龙退保漳、泉,洪内院啖以王爵;芝龙撤备约降……已而,王师挟芝龙北;又侵辱其妇女,日本女自缢而死。成功由是怨恨,用夷法,剖母腹出肠秽而后殓。其年冬,遂据南澳,举兵反。”
各种说法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郑成功以夷法剖母腹,洗肠葬母。
田川氏之死一事传到日本,日人皆誉赞其“大和抚子之典型也!”
田川氏之死对郑成功的影响
郑成功出生在日本,7岁之前和母亲田川氏相依为命,母子亲情不在话下。田川氏死后,郑成功曾用黄金为母亲铸了1尊像,并用沉香做床,五色珠宝做帘,珍重供奉。这尊金像后被清军抢去烙化掉,郑成功因此更加痛恨清朝。
田川氏之死对郑成功影响很大。郑成功无法劝诫父亲投降清朝,又因母亲死于非命,故而投笔从戎,慷慨起义。连横《台湾通史》说:“成功虽遇主列爵寔,未尝一日与兵权,意气状貌,犹儒生也。既力谏不听,又痛母死于非命,悲歌慷慨谋起师。”
郑成功一生始终以明未遗臣自居,高举反清复明旗帜壮举。日本诗人藤森大雅氏曾吟作长诗,说到郑成功母亲的影响,有曰:“君不闻此子受生日城中,山川钟气胆气雄。又不闻母氏清操亦奇特,泉城烈死惊异域。母教自古贤哲外,何况男儿性所得。”
清·顺治七年(1650年)9月,郑成功在厦门设立祭坛,请南明·兵部万年英宣读永历皇帝的敕命,“行礼祭太夫人”。这太夫人就是田川氏,她被封为“一品夫人”。
郑成功日后治军严谨,可谓“军律肃然,兵士无淫略,至孺子、妇女与军行争道。”清初·夏琳《闽海纪要》也说:“成功自起兵以来,军律严明,禁止淫掠,犯者立斩。破城之日,诸军虽争取财物,妇人在房内,则却退不敢人,远近称快。”郑成功在母亲死后,念母、祀母、扬母的表现,展现郑成功春晖无限、寸草难伸的情怀。
郑成功亲身奖励孝行,《海纪辑要·卷1》:“己亥(永历)十三年(1659年)……赐姓舟至焦山,谓诸将曰:‘瓜镇为金陵门户,须先破之。’乃授诸将机宜。值南风盛发,各率所部进据瓜州上流。十六日,自督亲军及甘辉等将直扌寿其栅,清操江军门朱衣佐、城守左云龙率满、汉骑兵迎战。赐姓麾军大进……清兵大败。斩左云龙于桥下,擒朱衣佐,遂克其城。……召见朱衣佐,将欲用之;以有母存,哀恳求归,给资斧纵还。”
田川氏后奉祀于台南延平郡王祠内。其大妃祠有联云:“剑影出塞空,烈母今降当礼;火光腾绝岛,奇儿似为有明。”
田广运
清·泰州人。进士。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惠安县。
田嵓
田嵓,字景瞻,号南山,明·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田嵓》和郡、县《志》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田南山先生嵓》据《顾新山集》有关记述为作传。
受《易》于蔡清
田嵓尝与顾珀(号新山)同窗,受学于蔡清(号虚斋)。成化廿二年丙午(1486年)举人;明年上春官落第,卒业成均(“成均”为官设的最高学府之雅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顾珀、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田南山先生嵓》:
“田嵓,字景瞻,号南山,晋江人。
生而俊颖不凡,尝与顾新山读书城南精舍,精思默契,深造独诣,人多有不能及者。时蔡虚斋倡道东南,嵓授《易》最早。
成化丙午领乡荐,明年上春官落第,卒业成均。司业刘震邃于《易》者,试其文,惊曰:‘学有渊源,文以理胜,《易》其深乎。’命诸子弟师事之。一时闻人如徐翰林穆、宋都宪晃相与切劘,学益宏肆,名重京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田嵓》:“田嵓,字景曕,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田嵓》:
“田嵓,字景瞻,号南山,受《易》于蔡虚斋。
成化丙午举人。肄业成均,司业刘震试其文,惊曰:‘学有渊源,文以理胜,其深于《易》乎?’命诸子弟师事之。”
举进士
田嵓登弘治六年癸丑(1493年)进士第,告归省,与弟田崑讲学资寿寺,多所造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田崑》、《泉州儒道释寺庙·资寿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田南山先生嵓》:“登弘治六年进士第,得赐告归省,与弟均州君崑讲学于资寿寺。正以率物,因材施教,凡及门者皆有造,泉士多争师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田嵓》:“弘治癸丑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田嵓》:“弘治癸丑登进士,假归省亲,与弟崑讲学资寿寺。泉士师之,多所造就,掇科第者十八人。”
南京户部主事、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宝庆知府
授南京户部主事,榷杭州北关。擢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寻升湖广宝庆知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田南山先生嵓》:
“初试南京户部主事,榷扬州(?应为杭州)北关,以廉谨著。
擢南京吏部验封郎中。
寻升湖广宝庆知府。岷藩校卒犷悍,嵓驭之以法,戢戢敛畏。岁大饥,发廪施粥,全活者众。楚地多间旷,嵓发金邻郡,籴麦数千斛,教民树艺。麦秋至,民相语曰:‘生我者,田父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田嵓》:
“授南京户部主事,榷杭州北关,以廉谨著。
寻升宝庆知府。岷藩校卒骄悍,嵓驭之以法。岁大饥,籴麦种千斛与民,每麦秋至,民相语曰:‘生我者田父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田嵓》:
“授南京户部主事,榷杭州北关,以廉谨着。
擢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
升湖广宝庆知府。兴学恤刑,留心抚字。岁饥发廪施粥。楚地闲旷,发金买麦种,教民树种麦。秋至,民相语曰:‘生我者田父也。’”
避居林下廿八载
以亲老乞归养,居林下28载,屡征不起;筑室城北,与欧阳洞相望。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进阶亚中大夫。泉州郡守王士俊为田嵓、顾珀、李源、黄伟4人立“善俗坊”。年七十八卒,祀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赐恩岩·欧阳洞》、《泉州牌坊》)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郡守田南山先生嵓》:
“以亲老乞归养,事父母愉婉笃至。晚复不喜纷华,筑室城北,与欧阳石室相望,凿池植柳,静坐终日,息机养气,如禅定者。郑司马山斋尝谓巡按聂君曰:‘吾榜中求道德文章正气人物,如田南山何可多得。’其为名流推服如此。
在林下二十八载,徐给事文溥等咸疏其行义于朝,屡征不起。嘉靖戊午奉诏进阶亚中大夫。
江南王郡守士俊竖‘善俗’华表以风乡人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田嵓》:
“以亲老乞归。
泉守王士俊以嵓与顾珀、李源、黄伟四人立‘善俗坊’以表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田嵓》:
“以亲老乞归养。事亲愉婉笃至。既执丧,服阙,筑室城北,与欧阳室相望,凿池植柳,静坐终日,息机颐气,外事屏不闻也。
有司重其行义,为‘善俗坊’表之。
嘉靖中,奉诏进阶中大夫。
年七十八,卒。郡人请祀乡贤。”
田崑
田崑,字景玉,明·晋江人;田嵓弟。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乡荐,任均州知州。因忤武当山镇守中贵,遭诬,构成重狱。后削籍归。晚隐黄龙溪(即“黄龙江”)之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田嵓》、《泉州水利·晋江·附1黄龙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田崑》:
“田崑,字景玉,嵓弟。弘治乙卯乡荐,初授均州知州。
值凶岁军兴,多方抚赈。
武当山镇守中贵贪虐,昆力制之,为中贵所衔。故事,州官谒山,道士当出迎;他日中贵令道士不为礼,昆怒笞之。中贵遂毁醮坛万岁牌,诬奏昆,逮系至京。逆瑾用事,构成重狱。大理卿燕忠疏雪其冤,削籍归。均人谣曰:‘太守忧民困猛虎,直道难容弃如土。’
晚隐龙溪之上。”
田杨
田杨,字廷叡,明·晋江人。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进士,授礼部郎,终广东参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田杨》:
“田杨,字廷叡。
嘉靖庚戌进士,殿试进御已拟一甲,世宗阅其名,曰:‘田中不得有木。’移置二甲第一。授礼部郎。
终广东参议。奉命探珠,同事者分贡,上余珠可十六斛,杨取而投之井。”
世利把交刺惹
亦译为“昔利巴交刺惹”、“邪利把交刺惹”,明时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
锡兰王子奉使中国留居泉州
明初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途经锡兰(斯里兰卡)时,便和当地人民结下不解之缘。
《明史·卷326·列传第214·外国7·锡兰山》载,明·永乐八年(1410年),郑和至锡兰,“其王亚烈苦奈儿欲害和……发兵五万劫和……和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妻子、头目,献俘于朝……命择其族之贤者立之。有邪把乃那者,诸俘囚咸称其贤”。于是永乐皇帝封其“为王,其旧王亦遣归……王遂屡入贡”。锡兰王邪把乃那是明朝政府扶持上台的,即位后称葛力生夏刺,在位56年(1410—1466年),与明朝保持长期朝贡关系。
据《明史》载,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又一次奉使抚谕锡兰国,此后锡兰国也四次谴使来华朝贡,以示回敬。
第一次是宣德八年(1433年),锡兰王不刺葛麻来中国朝贡。
第二次是正统元年(1436年),附爪哇贡舶来朝贡。
第三次是正统十年(1445年),偕满刺加使者来朝贡。
第四次是“天顺三年(1459年),王葛力生夏刺·昔利巴交刺惹谴使来贡,嗣后不复至”。
葛力生夏王第四次派遣出使中国的使臣,是王子世利把交刺惹。世利巴交剌惹回程时先居停在泉州。
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9)据《明史·锡兰山》记载推断:“天顺三年,锡兰王派王子昔利巴交刺惹奉使中国,住在泉州。成化二年(1466年)国王去世,王位被外侄继承,留居泉州的锡兰王子昔利巴交刺惹不得回国,定居泉州。”
世利把交刺惹娶回族女蒲氏为妻,在泉州繁衍生息,并取“世利巴交剌惹”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汉姓。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修的台湾漳化《世氏族谱·重修族谱序》云:“吾祖系锡兰山君长巴来那公之后,明·永乐年间为国使来华入贡,蒙留京读书习礼,月给廪饩甚厚。厥后国用不敷,将各国使给资回去,我祖遂家温陵(泉州别称)南街忠諌坊脚,有大宗祠,后被火。城北一峰书街亦有小宗,数年前被功兄载亨折卖,基址尚存。”
漳化《世氏族谱·锡兰祖训》又云:“吾祖以锡兰君世子充国使,于前明·永乐间来华入贡,蒙赐留京读书习礼。阙后归途经温陵,因爱此地山水,遂家焉。传三世,生三子,分为天、地、人三房。旧有大宗祠在泉城内南街忠諌坊脚,因被回禄而废;而城北一峰书街有小宗,被孽侄再亨毁折,至今先灵无所式凭。”
文革后,在泉州东岳山“世家坑”发现世氏墓地,其中就有“明 使臣世公 孺人蒲氏 墓”、“通事世公 慈淑谢氏”等墓碑。
锡兰国君长邪巴来那是否来华?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修的台湾漳化《世氏族谱》除上述二处记载锡兰王子居留泉州的事外,还有二处提到锡兰国君长巴来那。
《世氏族谱·锡兰人房历代系》云:“我始祖巴来那公,由锡兰国君长入闽,为四夷馆通事。传一、二、三世,至四代再生三男,分为天、地、人三房。长房裕斋公建置产山在晋江东关外世家坑,土名世厝埔。”
《世氏族谱·锡兰支系》云:“我开基始祖本锡兰国君长,讳巴来那,于明初钦赐姓世,授四夷馆通事,入闽□□,迁泉建祠郡垣南街都諌坊。公原配蒲氏,至四世始生三男,分天、地、人三房。”
吴幼雄《泉州锡兰王裔和遗址发现记》(泉州学林,2004,[2])说,综合漳化《世氏族谱》所述,“结论只能是明初来华入贡而居留泉州的锡兰使臣是锡兰君长邪巴来那之子,而‘通事’却是锡兰君长邪巴来那本人……共同来华入贡,后被赐姓世,居留泉州,但这又于理不合。”“反之,如果说《世氏族谱》所载的锡兰君长邪巴来那任通事’,与其子任使臣一起来华入贡说有误,《世氏族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又为什么《世氏族谱》允许两说并存?这是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世利巴交剌惹·世拱显》、《鲤城姓氏·世姓》、《泉州寺庙·白狗庙》、《泉州古墓·世家坑》)
世拱显
世拱显,字尔韬,号小山,清·晋江人,明代锡兰王子世利把交刺惹之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恩科举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世拱显》:“世拱显,康熙癸巳科举人。安溪李公坡纂辑《十三经注疏》,多与拱显互相参订。自诸生及举于乡,文名日噪。生平言方行矩,足未尝履公庭。观风整俗使刘公师恕赠以‘积学砥行’之额,授永定教谕,以老辞归,寿八十三。著有《四书管窥》、《诗经辑要》及诗文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国朝·文苑2·世拱显》的记述更加详尽。如:
关于世拱显的身世,乾隆《泉州府志》“采《世氏家传》”云:“世拱显,字尔韬,号小山,晋江人,本锡兰山君长邪巴来那公之后。”
关于世拱显与李公坡(清·宰相安溪李光地之弟)的关系:“安溪李公坡延为西席,遂得领其指授,究心经学,公坡篡《十三经注疏》,多与拱显互相参订……”时世拱显方20岁。
关于世拱显设教于泉州城里小山丛竹亭等:“设教于小山丛竹亭,执经问难者履满户外……七邑人士远不能执贽者,为文会必驰赴斋中。雍正已酉(雍正七年,1729年),观风整俗使刘公师恕赠以‘绩学砥行’之额。壬子(雍正十年,1732年),郡守郭公延修府志,举乡饮正宾,授永定教喻,以老疾辞。”
世拱显居住小山境,目前该地域还有一片残垣断壁荒地称“世相公宅”,在“世相公宅”旁发现一尊人形狮头石雕像(谢长寿主编《温陵白狗庙》,1998.11)。“世相公宅”的位置,与台湾漳化《世氏家谱》所记“世氏小宗祠在城东北一峰书街”完全吻合。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世利把交刺惹、李公坡、李光地》、《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
卢仁
卢仁,字惟良,北宋·咸平至大中祥符间(998—1016年)惠安县烽火岛(现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人。
卢仁是位饱学多才为人崇尚的贤士,以教书为生。
《惠安县志·文苑》载:
“卢仁,字惟良。少失母,事父孝,从学张南轩,以治心养性为本……韩文为宗。黄榜眼宗旦尝造其庐,以所撰献宗旦,为之延誉。有文名,累举进士,不得志于有司,家贫授生徒生徒自给,不肯一毫干求于人……”
“仁秉性庄重好礼,自少至老,未尝箕踞,嬉笑之语,未尝出诸口,俗好不入其心。”
“课子孙不令稍懈,昆季尽恭顺之道,叔侄间有如父子,男女衣服俭以洁,无私蓄,无私撰,各勤职业,皆归于公。”
卢仁生一女(卢节)一子(卢锡)。卢节适仙游枫亭望族蔡琇,生子蔡襄,蔡襄幼年长住外祖父家。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卢仁带着年纪相仿的的儿子卢锡、外孙蔡襄到虎岩寺设馆授徒,亲自授课。蔡襄出仕后曾两任泉州太守,并主持修建了闻名于世的泉州洛阳桥;官至端明阁大学士,是北宋名臣。蔡襄读书处的清泉石室(水岩洞)遗址尚存。
《惠安县续志·文苑·卢锡》载:“女适莆田蔡氏,生襄,谥忠惠。子锡祥符中与蔡忠惠读书伏虎岩,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洛阳为晋江、惠安要途,忠惠作桥(洛阳桥),以锡职其事。”
(参见泉州历史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宗旦、蔡襄》、《泉州桥梁·洛阳桥》、《泉州儒道释寺庙·虎岩寺·蔡襄读书处》)
卢瞻
卢瞻,字“潜圣”,或曰“从圣”,宋·惠安县峰尾卢厝人(今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卢仁孙,卢锡(洛阳桥工程实际主持人之一)子,蔡襄的表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卢仁、蔡襄》、《泉州古桥梁·洛阳桥》)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士行·宋·卢瞻》:“卢瞻,惠安人。”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54》:“卢瞻,字从圣,惠安人。”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2》:“卢瞻,字潜圣,峰尾人。有传。”
史籍有关卢瞻的人、事、时间的记载,许多混乱和不确,尚待地方史家考证。
隐“登高山”力学
卢瞻登科前在惠安县城西的“登高山”上结草庐隐居,笃志力学 ,邑人因号其山名“高士峰”。及卢瞻举“八行科” ,又改称“登科山”,简称“科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科山 》)
明•弘治《八闽通志•卷7•登科山》:“登科山,在(惠安县)三都,旧名‘登高?,宋·卢瞻读书于此。”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3》:“卢瞻,字潜圣,笃志力学,隐于‘登髙山?山,因号其峰曰‘高士'。 ”
明•崇祯《闽书•卷10》:“卢瞻,字从圣,笃志力学。”
清•道光娄云纂修《惠安县续志·文苑·卢瞻》载:“(卢瞻)字潜圣,笃志力学,隐县西‘登高山?,因号其峰曰‘高士?……”
《福建通志•卷3》:“登科山,在县(惠安县)西一里许。宋·卢瞻读书于此。”
与刘逵交往问题
卢瞻与刘逵的交往,在之前的所有史籍,如《八闽通志》、《闽书》、《泉州府志》、《惠安县志》等均未见记载,一直到清•道光娄云纂修《惠安县续志·文苑·卢瞻》才出现。
宋代,有2个刘逵:
同安榜眼刘逵
宋代,泉州府同安县出过2个榜眼,一是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第2人的刘逵和南宋•乾道五年己丑(1169年)的石起宗。然关于刘逵的记述很少,甚至连生卒年月、家族渊源等,均少有线索。(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石起宗》)
资政殿学士、随州人刘逵
另1个刘逵,字公路,随州随县人,进士及第,累官至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徽宗时以醴泉观使召,及都而卒 。
《宋史•列传第110•刘逵》:“刘逵,字公路,随州随县人。进士高第,调越州观察判官。入为太学、太常博士,礼部、考功员外郎,国子司业。崇宁(1102—1106年)中,连擢秘书少监、太常少卿、中书舍人、给事中、户部侍郎,使高丽,迁尚书。繇兵部同知枢密院,拜中书侍郎……罢知亳州。京(蔡京)复相,再责镇江节度副使,安州居住。京再以星变去,稍起知杭州,加资政殿学士。以醴泉观使召,及都而卒,年五十。赠光禄大夫。”
两刘逵混为一谈
清•道光娄云纂修《惠安县续志·文苑·卢瞻》明显将同安刘逵与资政殿学士、随州人刘逵混为一谈,曰:
“同安刘逵道出锦田,应省试,(特地绕道“高士峰”)以诗谒之,瞻(卢瞻)亦和以诗。
后逵为资政殿学士,以瞻所作诗文携至京师,传播人口。”
以“八行”登科
各史籍均载,卢瞻以“八行”登科,但登科时间,却有北宋•神宗朝(1068~1085年在位)、元祐(1086~ 1094年)和南宋•乾道(1165~1173年)3 说,有的则干脆避而不谈。
北宋•神宗朝说
清•道光娄云纂修《惠安县续志·文苑·卢瞻》载:“神宗朝(1068—1085年在位),诏征‘八行?。”
北宋•元祐说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2》:“‘八行? ,元祐年间卢瞻,字潜圣,峰尾人。”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3》: “元祐间,(卢瞻)以‘八行?应诏。”
明•崇祯《闽书•卷10》:“元祐间,(卢瞻)以‘八行?应诏者,而邑人又名(登高山)曰‘高士峰'。”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2》:“(卢瞻)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马捐榜。”
南宋•乾道说
明•弘治《八闽通志•卷7•登科山》:“乾道(1165—1173年)间,(卢瞻)举‘八行科?,三山 郑青子为书‘登科山'三大字勤于石”。
《福建通志•卷3》:“瞻举宋•乾道‘八行科?”
避而不谈登科时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士行·宋·卢瞻》:“学问该博,操守纯正。以‘八行? 应诏。”
辩
当代撰写卢瞻传记,一般均据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2》把卢瞻的登科时间记为北宋•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 )。
但学者认为,所谓“八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科”,是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宋徽宗下诏才开始建立的。时资正殿学士郑居正“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
今河北赵县尚存当年徽宗御笔“八行”诏旨《大观圣作之碑》,碑文记载:“诸士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 。诸士有‘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见于事状,著于乡里,耆邻保任以行实申县,县令佐审察延入县学,考验不虚,保明申州如令。诸‘八行?,‘孝、悌、忠、和?为上,‘睦、姻?为中,‘任、恤?为下。有全备‘八行? ,保明如令,不以时随奏贡入太学,免试为太学上舍,司成以下引问考验,较定不诬,申尚书省取旨,释褐命官,优加拔用。诸士有全备上四行,或不全一行而兼中等二行,为州学上舍上等之选 ……”
元祐(1086—1094年)在大观元年(1107年)之前,说卢瞻于神宗朝或元祐(1086—1094年)间以“八行 ”应诏,根本不可能。
因此认为,卢瞻登科时间,最早也在大观元年(1107年)之后,“南宋•乾道年间” 之说当更为可信。
且元•吴鉴曾为卢琦之父卢庆龙撰《故前村居士卢公墓志铭》,有载:“宋·乾道间,有曰瞻者,隐 ‘登高山?下,以‘八行?摹邑人,名其山曰‘登科山';其后,迁邑东之‘圭峰?下,乃吾高祖之父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鉴、卢琦》)
此外,卢琦 《重建登科岩记》曰:“惠安县西一里有岩,曰‘登科?。稽之《邑志》,始名‘登高山?。宋·乾道间,邑人卢瞻读书其上,以 ‘八行?举,因改名焉。”
卢瞻为卢琦的5世祖,当不致有误。
入见,未命卒
卢瞻入见,帝欲官之,未命卒。
清• 道光娄云纂修《惠安县续志·文苑·卢瞻》载:
“入见,帝欲官之,命坐与语,询以州郡民政。瞻曰:‘政在养民,陛下惟惠循吏之选,严赃吏之诛,兴化致治,无出于此。'又条时务,所宜行者六事,救弊者四事。帝深纳之,书其姓名于御屏。
未命卒,后人因名‘高士峰'曰‘登科山'。”
有诗集行世
卢瞻有诗集行世 ,后人整理为《高士集》,今泉州市图书馆有藏本。
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士行·宋·卢瞻》:“有诗集行世。”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3》:“(卢瞻)有诗集。”
卢仲佃
卢仲佃(1521—1587年),字汝田,后号怀莘,明·浙江东阳卢宅村(原金华市东阳旧县城迎晖门外,今东阳市城区东侧)人。
晋江知县
卢仲佃嘉靖卅一年(1552年)中举,卅五年(1556年)丙辰科三甲进士,授晋江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卢仲佃》据旧《志》为作传:
“卢仲佃,字汝田,东阳人。嘉靖丙辰进士,授晋江知县。
为政务恤民隐,建白兴除,可垂永久。
安平(今安海)旧无城,与乡绅柯实卿经营。
【安海是泉州沿海大镇,旧无城。嘉清卅六年(1557年),为防倭寇侵扰,卢仲佃在安海筑造石城。刚建到一半,倭寇悍然侵入烧掠而去。后来,安海乡贤、安徽池州知府柯实卿继续筑造而成。民以其城匾曰“卢侯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巡检司城·安海城》】
新筑深沪、乌浔二巡司,城垣剥坏,悉为缮完。
时倭寇猖獗,军兴乏饷,上司议弓兵加征,洛桥置官榷税,再三申豁,民甚德之。
以拾遗调福安令去,陈牒挽留者数千人。立祠二:一在郡东郭,一在安平城。又祀名宦。”
福安知县
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四月初五,倭寇陷福安城,男妇死者三千余,掳驱而去者七百余,溺水堕崖死者莫计,妇人道产而亡者,死而绝嗣者,被刃残毁因为废人者,所在有之,史称“己未之变”。
当年十一月,卢仲佃接任福安知县。前县城城墙已为倭寇所破,卢仲佃率兵五千,加速进城,缮治城墙,招抚流民。卢仲佃对城基重新规划,北城外扩593米,西城外扩147米,北城内缩620米,南面亦稍加扩展,城墙周长仍旧保持2667米,并把城壕上原来的石板桥改成木吊桥。
忽报倭寇至三洋,三洋民十余万阻于水不得渡。卢仲佃以渔舟济之,百姓获全。倭掠三洋无所得,复自三洋攻城。城中人因前祸而害怕,争先逃避。卢仲佃令曰:“吾与汝一同死守,听任妇女出城,男子逃出者,砍左右脚。”民乃止,死守三昼夜,倭寇终不能得逞。
其年,卢仲佃还命三塘(官塘、外塘、南塘)百姓建筑城堡自卫。
嘉靖卅九年庚申(1560年)初,卢仲佃发动民众掩埋遭倭害之遗骸,清明日为作《倭后掩遗骸文》祭之。文曰:
??“福安县知县卢仲佃呼去岁死难之民,而祭以文曰:
自古长平白骨,春燕无窠。人遭世乱,卒与祸撄无足怪者。今圣天子当御,随在阳春。独倭侵海隅,城守不谨,遂至一邑老幼男妇无辜不雪者几三千人。呜呼!胡尔辈之所遭如是耶!
予去岁被调在途,闻福安之报,泫然流涕久之。复奏留在军,铨曹注知邑事。昔之所风闻而遥涕者,今身历而面睹之矣。十月赴任,见荆棘满城,灰烬遍市,二百载烟火辏集之区,一旦荒墟,心痛之,誓不与此贼共天地也!顾予不能射骑,将何为哉?姑自力之可及者勉之,高城深池,吊其生,抚集其流移。念尔辈之死,姓名莫知,身首异地也。筑以砖冢,敛而藏之,于以泄不尽之哀。
呜呼!尔辈亡矣,尔子孙在,尔宗族在,尔妻孥、乡闾在,尚鼓尔英爽不死之气,固尔宗祖万年之基,如倭复经尔邑,尔尚辅子孙宗戚一鼓歼之,以雪尔必报之仇,是尔不生而生也。
吾谨伸前志,尔邑之遭洪水、盗贼以死者,不减于今也。尔辈遭此,亦数之奇也。尔其安于兹,毋为厉、为暴,以重为尔乡害也。以牲醴为食,其飨之。”
历宦
不久,卢仲佃擢南京刑曹。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转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时海瑞下狱,仲佃与同僚竭急以救,为徐阶所阻,引为终生之憾。
隆庆元年(1567),升兵部侍郎,出守成都。值白莲教起义,百姓受死刑的有数百人。卢仲佃曲为宽宥。
隆庆五年(1571),迁广东按察副使,转惠潮副使,后调湖湘。
楚王薨,世子方襁褓。武岗王谋署府事,与王戚共盗楚王积蓄。卢仲佃忤权相张居正之意,按王戚于法,剥夺其武岗府事职务。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复告知卢仲佃,方便其二子乡试。仲佃复拒之。张居正不悦,调卢仲佃参江右,巡按南昌。
宁州柯氏民相仇杀,宁州守张其事,请求剿灭。卢仲佃斥之。柯氏最后解散,守张其事得罪,卢仲佃升广东布政使。
有因欺蒙朝廷而贬官的,怀疑卢仲佃,与前宁州守一起构陷卢仲佃,卢仲佃于是左迁备兵惠潮。
时流民占据山寨,兵燹不断,瘟疫流行。卢仲佃为劝降流民,积劳成疾,遇上瘴气,最终死于任上。
卢仲佃为人,性淡重然诺,节俭好施予,置义田千余以赈宗族。家居俭约,终身不畜姬妾。所著有《何莫轩集》数卷。
卢经
卢经(1571—1649),乳名彩云,字乔权,号一得(或作得一),明·同安人。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卢经》:“卢经,字一得(按:“一得”:卷15作“得一”)。”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卢经》据“旧《志》”为作传。
里籍
原籍长泰县青阳社
隆庆五年(1571年),卢经出生于漳州长泰县善化里青阳社(今枋洋镇青阳村)。父卢汝凤,母为安溪地理名师张西峰第3女。
青阳村地处偏远,位枋洋镇东北隅,地处厦、漳、泉三市交界点,东临厦门同安莲花镇,北靠泉州安溪大坪乡,是漳州边界上唯一与厦门、泉州两市都毗邻的村庄。
青阳卢氏自明·宣德元年(1427年)由漳平霭平山分支迁徙而来,肇基祖卢秉崇,世代农耕。卢经系青阳卢氏6世。
13岁随父迁同安杜桥村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卢经13岁,随父母迁居泉州府同安县杜桥村(今厦门市同安区祥平街道杜桥村),作同安人。
天启五年进士
得外祖父资助,卢经随即在同安杜桥就塾。万历十六年(1588年),卢经18岁,考进同安县学为禀生。后科场屡不利,一直到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42岁才中式举人,又到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55岁,获二甲进士。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卢经》:“万历壬子举人,天启乙丑进士。”
初授行人
卢经初授行人司行人,2次奉命藩封。
明末宗藩封赐问题十分复杂敏感,卢经谨遵圣命,恪守礼制,不受权贵干扰,不为人情所困,人诚服。
崇祯三年擢都察院巡抚
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卢经60岁,擢都察院巡抚,历四川道监察御史、监临贵州主考。
崇祯七年升侍御史,巡按河南
崇祯七年(1634年),卢经64岁,升侍御史,巡按河南道。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卢经》:“升侍御史,巡按河南。”
? 疏告莱阳王,被下诏狱
时皇叔莱阳郡王·朱肃滪凭宗藩特权,夺田争地,恣行吓诈,欺压百姓,卢经不畏强权,崇祯七年(1634年)十一月,卢经疏劾藩王,忠言直谏,揭露宗藩制度的弊害。莱阳王上书哀诉辩解,皇伯也极力颠倒是非,为其开脱罪责。崇祯帝认为卢经的行为有辱皇权体制,偏袒皇亲,以“溺职酿衅”将卢经革职、下诏狱。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卢经》:“有宗室莱阳王者,以受献,拿一诸生到府楚掠。经甫下车,即明断其曲。王惧,遣长史求勿疏,弗许。竟以此获谴下诏狱。”
朝议论戍,崇祯十年终放归
廷臣5特疏申救,朝议论戍。崇祯十年(1637年),卢经终放归,遣回乡,居同安县杜桥,时67岁。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卢经》:“少宗伯(礼部侍郎)陈子壮、科臣(刑科给事中)李汝璨等皆特疏申救,始得论戍,放归。”
居家期间,卢经在同安县城南部的西安桥尾创建正一宫,供奉·赵公明、开闽王及诸姓王爷。
南明·隆武朝征为考功员外郎,未赴
嘉靖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亡。南明·隆武朝(清·顺治二年至三年,1645—1646年),卢经征为考功员外郎,因年老,且时局动荡,未赴。
清·顺治六年卒于家
清·顺治六年(1649年),卢经卒于家,年79。墓葬同安十四都后溪东安村曾厝山(今属厦门集美区侨英街道东安社区),今存,。后民众将墓葬所在的山丘称“察院山”。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卢经》:“年七十有九。”
卢经有子3:卢耀善、卢耀道、卢耀文,均未入科途。
侄孙卢若腾,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卢若腾》)
青阳“忠谏府”
卢经“忠谏府”位于今漳州市长泰县枋洋乡青阳村。原为青阳卢氏祖祠,清·顺治三年(1646年)曾更筑。
雍正帝为安抚闽南士绅,雍正元年(1723年)嘉奖青阳卢氏祖祠为“忠贞祀公忠孝祠”。雍正五年(1727 年),为旌卢经诤臣品行,雍正帝进而亲笔御赠直书“忠谏”金匾,敕命建祠,派官督建。
卢氏族人乃就青阳卢氏祖祠建祠名“忠谏府”、“豸绣堂”,亦称“卢氏家庙”。青阳卢姓即以“豸绣堂”为堂号。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廿世纪虽经多次维修,至今基本保持明、清建筑风貌。
府第宫殿式,南向,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单檐悬山顶,燕尾脊。内部为土石木结构二进式,由大埕、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
门前为大埕,埕中竖有3副旗杆石。分别为卢经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举、天启五年(1625年)殿试二甲进士、崇祯七年(1634年)晋升都察院侍御史时,在卢氏祖祠前所立。
大门正面凹窝式,明间内收,中为对开大门,青石浮雕涡纹的抱鼓石,两侧为木隔扇。大门额悬挂“卢氏家庙”匾。门厅进深1间,面阔5间。
侧廊为单檐歇山顶,面阔1间,进深1间。
穿过天井,为正堂。
正堂面阔3间,进深3间,木圆柱;鼓形石柱础。梁架九檩五架梁,瓜斗,肥束,雀替作透雕花草图案。明间第2进作公妈龛,正堂供奉卢氏开基始祖卢秉崇及卢经夫妇等卢氏先人的神位。上悬明、清两代的“忠谏”、“世馨俎豆”、“同胞参将”、“选魁”、“进士”等6个匾额。遗留有卢经夫妇遗像,及赞颂卢经的事迹及卢氏衍传的对联2副,其一为卢经生前撰联:“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1994年3月,“忠谏府”(青阳卢氏家庙)列为长泰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入编《中国祠堂大观》。2011年列为《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2012年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卢经“忠谏府”经修缮后重新开放。
古彦辉
古彦辉,明·广东长乐人。洪武卅年(1397年)任德化县主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明·古彦辉》: “古彦辉,广东长乐人。洪武三十年为邑主簿。性敏决,精吏事,识大体,尽心劝课,不尚苛察,凡有令出,民咸欢趋。三十一年溪涨,民居荡圮,公抚之,民忘其灾。视黉宫廨署规制湫隘,相地鸠工,广而新之。桥梁道路,莫不缮理。九年秩满,民将赴阙奏留,会监司保任,擢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