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张—上卷)

  张仕逊(字法参)、张仕志(字法义)
  张廷芳(号退密翁)、张廷煌(字坚卿)
  张维机
(字子发 ,号晦中,明·安溪人,居泉州西街)、张维枢(字子环,号贤中,明·安溪人,居泉州西街。孝乌令、刑部郎中、知湖州府、湖广佥事、山西兵备道。陕西陇右参政、河东参政、陕西巡抚、南工部侍郎、北工部侍郎。卒于家。)
  张应泰
(字大来)、张应星(字子翼,号菊水)
  张悃
(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闽。张悃其人。成神。另说[或认为张悃是“三国吴将”。或认为张悃立寨青山是为了保护海盐仓港。或认为张悃即张述、张逑、张纯梱。] )
  张会宗
(名九鼎,字于震,号澄江,明·晋江张林衙内人,居郡城。)
  张夔
  张敏
  张苗
(字世英,号实斋)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张养正
  张云翼(字又南)、张云路(字尔羽,清·晋江人。)
  张显[南宋·晋江湖中人(今属晋江陈埭),后居惠安崇武。晋江人,绍兴进士。贬戍小斗,业染。]
  张桓
(字德威)
  张读[字圣行;北宋末南宋初人。出生于晋江张林,后移居安溪县永安里埔土寻(“土寻”合一字)乡(现城厢员宅村),又徙居晋江。进士及第。从宦。所交皆天下士。奉祠家居。卒。]
  张巽[字子文,一字深道,学者称锦溪先生,南宋·惠安县人。先从张栻学。再从学朱熹。在惠安一带传播朱熹理学(在锦溪筑草堂居住。与刘镜讲辩于龙津之原。)]
  张潜夫(字为龙) 、张起云(字紫绶)、张崇纪(字广之。唐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籍广东曲江;唐末徙居惠安县美女峰后边村。身世。避乱入闽。后裔。)、张锦(字上芝,清•晋江人。)、张有泌(字邺卿,号笋亭,清•晋江人。雍正壬子举人。乾隆壬戌登明通榜,授政和教谕。凤山教谕。宜黄知县,卒于官。)

张仕逊

  字法参,宋·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人,唐·张延鲁的第十四世孙。

  东湖村保存一本张氏族谱的复印件。族谱载:“十四世孙仕逊,字法参,官主簿,三余以木雕游寺观,所治皆绝品,如泉州开元寺飞天……”

  泉州开元寺建成于唐·武则天垂拱年间(686年)。建成后,曾经历了两次大火,其中一次发生在宋朝,两次大火以后都进行了重修。 据史料记载,大雄宝殿内的飞天乐伎(称“迦陵频伽”,汉译“妙音鸟”),是由两批来自德化和惠安的木工雕刻的,但这些人的详细情况并没有记载。根据族谱推测,张仕逊是宋朝人,他设计并雕刻的飞天乐伎应该是在宋朝大火后。

  张氏族谱的原件在晋江市青阳镇曾井村,有张延鲁的第二十世孙、被称为“明末四大家”之一的张瑞图作的序。族谱载,张氏祖先叫张延鲁,唐时来泉州晋江湖中定居。公元1331~1335年间,张延鲁的十一世孙迁到惠安东吴村(现东湖村)定居。

张仕志

  字法义,宋·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人,张仕逊的胞弟(参“张仕逊”),唐·张延鲁的第十四世孙。

  东湖村保存的张氏族谱复印件载:“仕志,字法义,以石雕名世,工巧绝伦,如泉州少林寺门前之石狮子……”说明张仕志参与了宋朝泉州少林寺门前石狮子的雕刻。

张廷芳(1360—1429年)

  张廷芳(1360—1429),自号退密翁,明·晋江上方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国朝·张廷芳》:张廷芳,晋江人。世居县南之方山。父谦斋,以文学召为石井书院司纠。廷芳世其业,以讲明理学为务,冠婚丧祭一遵《朱子家礼》。自号退密翁。尝著《易经十翼章图蕴义》十卷,未上,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先生廷芳据泉《郡志》、《雒闽源流录》为作传,曰:张廷芳,晋江人,世家城南方山下。谦斋,以文学召为石井书院司纠。廷芳世其业,以讲明理学为己任,冠婚丧祭一遵《朱子家礼》,自号退密翁以见志。尝著《易经十翼章图蕴义》十卷,未上,卒于家。”

  张廷芳还缉修《张氏家谱》。

  宣德年间以理学名儒入祀乡贤祠。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泉州学校·石井书院》)

张廷煌

  字坚卿。清·晋江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五十七年(1718年) 戊戌科汪应铨榜进士,其同邑进士有陈万策杨询朋苏圻 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万策》)

  任江南镇江府丹徒县知县。邑为冲繁疲难要地,粮银漕米十有六万,剔抉弊,漕运抵通独早。折狱平情察理,数十年积案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滨江水灾,捐柴薪煮粥亲给,民沾实惠。以承追积年亏案,镌秩离任,抵家数月卒。

  墓在泉州北门外四十一都嘉禾乡周围一里许。以子文秸贵,赠承德郎、河南陈州府通判。

  子文秸,字礼仲,以国学生授职州同,官至凤翔通判。

  文秸光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文秸慎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进士,官刑部主事。

张维机

  张维机,字子发,号晦中张维枢弟(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张维枢》);明·安溪人,居泉州西街。天启五年乙丑 (1625年)进士,历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张维机

  “张维机,字子发维枢弟。

  天启乙丑进士,选庶常,授检讨。

  癸酉 (崇祯六年,1633年),典浙江试,升左春坊左赞善,晋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疏请止番役以杜告讦之渐,停内操以固寰极之防,不报。

  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典试南畿,道经燕、齐、淮、泗,见蝗蝻蔽天,洪水漂没,上恤灾、固本二疏,升庶子兼侍读。

  壬午(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少詹兼侍读学士,寻补正詹掌院篆。陈《选将》、《练兵》、《屯田》诸疏,下部覆行。

  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廷推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仍掌院事。

  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京师陷,被执幽禁四十余日,后引年归。”

张维枢

  张维枢,字子环,号贤中,明·安溪人,居泉州西街;张维机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维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维枢》、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维枢》有传。

  孝乌令、刑部郎中、知湖州府、湖广佥事、山西兵备道

  张维枢登万历廿六年戊戌(1598年)进士,授孝乌令。万历卅一年(1603年)癸卯分校乡闱,升刑部郎中。万历卅四年丙午(1606年)典试粤东,出知湖州府。升湖广佥事,嗣为山西兵备道。告病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维枢》:

  “张维枢,晋江人。

  万历戊戌进士,初授孝乌令。邑豪者噬一孱儒,嘱官入其罪。维枢曰:‘杀人媚人,可乎?’竟脱之。

  迁湖州守。有沈冤困于权势,维枢立置之法。

  擢备兵云中。修边城,营田积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维枢》:

  “张维枢,字子环

  万历戊戌进士,授孝乌令。涤荡烦苛,留心抚字。

  癸卯分校乡闱,升刑部郎中。

  丙午典试粤东,出知湖州府。谘访利病,昭雪冤狱,不避权势。

  升湖广佥事。宗室张甚,维枢申抚院,题请绳以法,三楚帖席。

  嗣为山西兵备道,简练兵马,缮葺边墙,营田积谷,筑桥设堡,(蒙古俺答不敢犯边(制府推为边功第一)

  以病告归。”

  陕西陇右参政、河东参政、陕西巡抚、南工部侍郎、北工部侍郎

  天启五年(1625年)起陕西陇右参政,转河东参政,擢陕西巡抚,晋南工部侍郎,转北工部侍郎。崇祯元年(1628年)校试礼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维枢》:

  “转陇右道,旋授秦抚。逆珰煽虐,太宰张诚宇以忤珰,追助工银十万;维枢疏白之,得豁六万。

  晋少司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维枢》:

  “天启五年起陕西陇右参政。

  转河东,擢陕西巡抚。时媚阉者饬所属多建祠,维枢正色麾之,秦中竟无祠阉者。

  晋南工部侍郎,转北。崇祯元年校试礼闱。”

  卒于家

  致政归,年六十七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维枢》:

  “疏乞归。与诸同志质疑问难,以戒慎恐惧为提醒心法。

  年六十七卒。所著有《淡然斋》诸集。

  维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维枢》:

  “致政归。

  维机,天启乙丑进士,历礼部侍郎。”

张应泰

  张应泰,字大来,明·泾县人。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以南驾部升知泉州府,以驾部任内罣议被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何镜山集》、参《闽书》 为作传,曰:

  “张应泰,字大来,泾县人。万历壬辰进士,三十六年以南驾部升知泉州府。

  下车之初,惩民无良,严芟治之,邪蠹不能为害而善良恃以无恐。清洁自守,励功曹,莅任数月,士民畏而怀之。

  会以驾部任内议被谪,泉人持长书太守功状,阖郡所以当勉留意。垒石城门,城外之梁,尽断绝之。乃乘辎軿从间道微出,市童褰帷见之,大呼曰:‘此吾张公也。’复群来拥,不得行者三日。两台使者因为请铨曹,得降秩治泉如故。铨曹竟以考功法持之,调大名通判。

  去,郡人为南国攀辕图,系以诗,史继偕序之。

  应泰政事之外,兼有文章。古文词赋,脍炙时流。身洁修,经德不回。既去之五年,泉人勒石纪之。”

张应星

  张应星,字子翼,号菊水,明·同安县人;史于光门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教谕张子翼先生应星据《闽书》、司徒(何乔远)撰《墓志》为作传,曰:

  “张应星,字子翼,号菊水,同安人。

  应星自幼开敏,喜读书。晋江于光以翰林吉士请告还里,设教生徒于轮山,从学者五十人,应星年十五为最少;公课其文,独喜。继又事其邑先辈希元学,尽契所蕴蓄。

  嘉靖戊午(嘉靖卅七年,1558年),以贡授会昌训导。揭白鹿洞规教士。

  督学使者徐以德行求士诸广文,入试,分授片纸令书无德行之尤者;应星独不书,学使怪问之,曰:‘诸生性质不齐,然皆可自改,苛求之恐累终身。’学使大喜,因试以‘世变江河’诗,又与讲学,谆切数日,乃别去。

  都御史公某以‘敏而好学、清不求知’奖之。

  转清江教谕,道卒。

  应星为官懿行修洁,俸入外,毫发无所染;缁重道,轻势信,理信心,不谈道学,而事事依道。曰:‘日用天则,岂在多言。’

  平生孝思切至,事兄如父,视兄弟子如子;与人交无二口,善解人过。

  所作诗有二章,其一章曰:‘实胜未为耻,名胜不恧尔;良贾戒深藏,所贵知者稀;务实不务名,圣贤是阶梯。’其一章曰:‘公孙儒者为最下,犹必强起始发驾;古人自重今自轻,我亦胡为乎营营。’

  所著有《四书大略》、《易经管窥》、《易经灯影》、诗文若干篇,藏于家。

  子日益。”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于光何乔远林希元》)

张悃

  张悃,唐末人,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张悃之父系王潮军偏将,光启元年(885年)随王绪军南下入闽,张悃于 光启三年(887年)生于闽。及长,为闽将,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调戌惠安青山,闽·永隆四年(942年)殁于驻地,享年56岁。后惠安民众立庙以祀,奉为青山王,南宋先后敕封“灵惠侯”、“灵安王”,明·洪武晋封“灵安尊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泉州寺庙·青山宫》)

  张悃其人

  明·张岳所著的嘉靖《惠安县志》“卷2”载:“青山在县南,伪闽(指五代时期的闽国)时,将军张悃常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殁后,乡人庙而祠立,至今不废。”“卷28”载:张悃,五代时天下割据,兵燹叠告,民各鸟兽四散,乡闾不保,集民兵训练之,旗鼓严肃,刁斗时巡 ,青山一带盗不敢犯,桑麻无恙,鸡犬敉宁。”

  明·万历惠安知县叶春及《惠安政书》、清·雍正《惠安县志》“卷6·山川志”、“卷28·武绩·五代张悃记”、嘉庆《惠安县志·卷28》、乾隆《泉州府志·卷7·山川》以及《崇武所城志》均沿用 此说。

  现代李汉南撰有《青山王、妃夏村赐福堂志》,搜集不少流传于当地民间关于张悃的说法。其《青山王、妃夏村赐福堂志·赐福堂青山王略记》曰:

  “据传,王姓,读,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其父系王潮军偏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绪军南下入闽。其张悃生于光启末年(887年)十月廿三日,殁于伪闽·永隆末年(942年)三月初十日,享年56岁。”

  “因其天资聪赋,16岁就得审知重用为王廷侍卫,20岁任侍卫副统领。因五代混乱时期,天下割据,盗寇四起,民不聊生。时东坑海盐仓港,以出产盐、鱼、布驰名,而引起闽王重视。故闽王于乾化二年(912年)调其镇戌青山。其又招集青年训练之。军法严明,忠于职守,日夜派兵游巡,使青山一带盗不敢犯,贼还敢偷,恶棍、渔霸不敢横,民夜不闭户,为青山一带创造了特有的太平世景……”

  李汉南关于张悃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其父随“三王”入闽等说法,目前仍没有史料或实物可作佐证。李汉南曾长期担当过青山王二夫人宫的看护人,生前接触过大量与青山王、青山王二夫人相关的书籍,斯人已逝,其后人也无法提供当年他编著时翻阅的资料,所以目前尚无法知晓其所编著的文章内容的明确来源。但是,李汉南 的记述与史载脉络基本符合,且更详细,或离史实较近。

  成神

  张悃殁后,初葬地在惠安螺山之阳 。

  当时青山、崇武等地民间即有自发崇拜,乡人在青山建一小庙祀张悃《闽书》:“将军张悃立寨山上以御海寇,乡人因建庙奉祀。”明·嘉靖《惠安县志》亦载:“青山在县南,闽时将军张悃尝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既殁,乡人庙而祀之,至今不废。”此庙当为青山、崇武等地乡人在张悃逝世不久即兴建的小庙。《惠安青山考•论青山王信仰》(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8月)曰:“在青山宫的右前方有一小庙,据传是在青山宫未兴建以前,乡民已建小庙,作为烧香膜拜青山公之所。”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首任知县崔知节移古县至今县治址,开基时 在螺山之阳发现张悃墓,并有小石碣一方,上刻:“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崔知节即移张悃墓至山霞青山。清·嘉庆《惠安县志·卷3》载:“旧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螺山之阳,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坟于青山,今邑即其地也。”同年,官府在青山始建青山宫,祀张悃,乡人尊为“青山王”。但当时始建的青山宫,是于青山南麓卜地新建,或是把民间于五代时在青山南麓建立的小庙加以扩建而成,并不确定。

  明·隆庆、万历间惠安知县叶春及《惠安政书》也记载,他据当时所看到的郡志得知,张悃“没葬螺山之阳,宋·太平兴国间即其地置县,乃改葬于青山立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春及》、《泉南著述·郡邑志乘 ·惠安政书》)

  《大田氏祖谱》也载:“神……先葬螺山,陈震建县,始迁青山。”

  新成立的地方政府如此重视,将张悃“改葬于青山立庙”,加以承认,说明在北宋初,张悃信仰在惠安 已拥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0·典祠》也记载:“及令建城隍,乃迁其庙于乾峰寺前,与青山神同时受封,故乡人合而祀之……”“令”李畋,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任惠安县令。

  见载于方志的祀奉青山王庙宇,除位于惠安县南青山铺的诚应庙外,还有邑治的青山王祠和崇武半岛诚应庙,这与张悃生前立寨青山时的保护范围有关。《惠安青山考•崇武古城的灵安尊王神系及其宫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8月)指出:“传云:该诚应庙之建早于青山诚应庙(青山宫),因而历来从未到青山宫进行子庙神谒祖庙神的‘过炉’仪式。” 因此说,早在张悃迁葬青山前,也就是青山宫立庙之前,螺山之阳和崇武半岛的百姓已把张悃作为神在崇拜了。

  传说明·隆庆、万历间惠安知县叶春及毁淫祠,欲前来青山毁庙,青山王曾托梦告曰:“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青山”当指青山王,这句话可理解为惠安未置县前,民间已存在青山王信仰。

  青山宫建立后,青山王·张悃信仰更加兴盛,惠安群众尊张悃“惠安境主”。南宋初年,青山王信仰也进一步得到 朝廷的确认。清·徐松根据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的《宋会要辑稿》载:“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县守节里。绍兴五年(1135年)十二月赐庙额诚应,绍兴十九年(1149年)八月封灵惠侯。”后来,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又晋封张悃“灵安王”,青山宫赐额“敕封青山灵安王庙”。到明代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又晋封张悃“灵安尊王”

  另说

  目前所收集的史料,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姑录以存考。

  或认为张悃是“三国吴将”。

  同样在雍正《惠安县志·卷11·坛庙寺观》中又载:“青山诚应庙,在县南青山铺,神姓名 ,三国·吴将也。”

  其实首提张悃“三国时吴将”的是明·何乔远《闽书》,谓:“王(青山王)三国时吴将,配 叶氏,立寨青山。宋·绍兴辛巳(绍兴卅一年,1161年)虞允文破金兵于采石,王扬旗助战,书王姓名,允文讯之闽人从军者,知王神绩,请旌。”

  清·康熙年间工部尚书杜臻《粤闽廵视纪略·卷5》认同何乔远的观点,称:“《宋朝会要》云:‘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地,置惠安县于螺山之阳。’其地故为三国吴将张悃墓,徙之青山,而置署焉。今县库即葬处也。”

  但“三国说”疑问甚多:①何乔远并没有说明其考证的资料来源。②在宋代之前,从三国时代起,历两晋、南北朝、隋、唐,并无任何史料涉及青山王·张悃。③ 三国时,吴国君主孙权有什么必要派张悃远离虎视眈眈的蜀、魏,千里迢迢来守护一座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青山?

  或认为张悃立寨青山是为了保护海盐仓港。

  所有史料均说张悃立寨青山是为了“御海寇”。如明·嘉靖《惠安县志》即持此说;清·雍正《惠安县志》也说:“若,学问深造,生则御灾捍患,殁则为神庇卫乡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惠安人总邦仁沈鹏飞《惠安灵安王记略》载:“王姓,讳,五代闽时,尝营青山,御贼有功……”此外,“御海寇”的字眼还出现在明·万历《惠安政书》、清·乾隆《泉州府志》等书中。

  但是,李汉南《青山王、妃夏村赐福堂志·赐福堂青山王略记》(见上文)另外提出张悃镇戌青山是为了保护青山、东坑一带的海盐仓港的说法:“时东坑海盐仓港,以出产盐、鱼、布驰名,而引起闽王重视。故闽王于乾化二年(912年)调其镇戌青山。”

  此说并非无稽之谈,有一定历史依据。因为青山、东坑一带在宋、元以前盐业发达,百姓以产盐为业,于史可稽。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15·盐榷》载:“宋时,邑东南濒海有盐亭一百二十九所,皆领于官,岁榷其入,令民以产钱高下,纳钱而给之盐。”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5》载:“自青山以南至凤山,其民多业盐,以盐为籍。宋、元以前用煎法,今则纯用晒法。”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卷7》载:青山一带“……折青山,转赤湖,水各由埭入盐仓江,会于东坑海。而东仑、南浦每为寇冲焉。”说明由于青山一带盛产盐、渔,故屡有盗贼侵犯,有派兵保护的必要性。

  泉州是王潮王审知的第一块根据地,也是王审知封王(闽王)后的发家地之一,对青山一带盐业、渔业的了解和重视自在情理之中。王审知派将军张悃驻守青山,保护海盐仓港,也就顺理成章了。

  或认为张悃张述张逑张纯梱

  清·雍正《惠安县志·卷6·山川志》载:“青山,在县南三十里青山铺,闽时将军张悃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没,而乡人庙祀之。或云,今其子孙在永春,谱载甚详。”但是,永春至今也没有发现与张悃有关的《族谱》。

  清·雍正《惠安县志·卷11·坛庙寺观》又说:“大田氏族谱载神(青山王·张悃名逑,其祖也,先葬螺山,陈震建县,始迁青山。”

  查清末重修的大田县氏祖谱》,其中,记载的相应人物为张纯梱”,“公明经及第,授泉州府刺史,生三子;太平兴国二年陈震地理主山,以惠安路改作惠安县。公屋基即为县衙,时将公改入青山之祠。”《谱》中还记载,张纯梱的祖父张首歟“官至泉州府古县平令,迁惠安路”张纯梱的父亲张宗纪“迁惠安县,即为锦溪之祖”氏祖谱》还记载惠安县城最早的五户居民“东、西、南、北、中,而惠安氏支派中确实有一支锦溪派,今其子孙多在洛阳镇街。

  按氏祖谱》的说法,惠安设县之前称为“惠安路”;而张纯梱就是张悃,那么他的祖父张首歟当过 “泉州府古县平令”张纯梱在青山一带守盐仓也是合情合理的了。但根据世系推算,张纯梱应是南宋时期人,与太平兴国二年并不符合,这是大田《谱》无法自圆其说的。

张会宗

  张会宗(1536—1597年),名九鼎,字于震,号澄江,明·晋江张林衙内人,居郡城。祖父张肇基,父张文,素有清望。

  张会宗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粤试举人,名列第二;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进士,历太常博士、兵部主事、台州守、岳州守、云南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43 ·人物志·宦绩 4 · 明 · 张会宗 》: “ 张会宗 ,字 于震 。隆庆辛未进士,授太常博士。以不附柄臣,移兵部主事,督武学。出守台州六年,调岳州。廉平简易,好与民兴利。荆藩构狱,累岁不决,反复停谳,备得其情,谕以东平、河间之谊,诸王感悟。移云南副使,解组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按察副使张会宗宅:在府学口宽仁里奏魁宫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进士、云南按察副使张会宗墓:在东门外宝珠石前大路边龙寿山,石镌‘龙寿’二字。”

张夔

  元· 南安县尹。至正八年(1348年)在一都(今丰州)筑万石陂水利工程,长100余丈、宽20丈,引葵山之南水绕九日山,灌田万余顷。

张敏

  张敏,明·同安县金门青屿人。

  正统已巳(1449年),沙尤寇作,张敏之叔张益彬有勇略,被荐为千夫长,领众御之,克树奇功。时里豪与家有夙仇而嫉恨,诬之以罪,官府弗察不白,于是家一门死者数10人,戍军籍(充军)5人。张敏及其二兄 张庆、三兄张本年幼,被阉割后送诣京师,稍长入选内庭(当太监)。

  后来,张敏英宗择为春宫近侍;又侍宪宗,恭慎无过,忠谨之名溢于宫禁,深受宠用。未几赐玺书,奉命操练腾骧四卫官军兼理十九房马政,监督五军大营。蒙皇上殊恩,特除家5处戍军籍。其兄张本以御马监守备南京,张庆以司设太监镇守浙江;其子侄张晖官鸿胪寺卿,张苗(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张苗》)太常寺卿。

  宪宗年高无子,张敏多年保护孝宗及其母纪太后免受得宠的万贵妃忌害。孝宗即位后,追赐张敏玺书,赐茔地通州300亩、守卒20人,官其家人。张苗累官南京通政使,列于九卿;张质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张晖荫官光禄寺少卿。又有锦衣千户张鹏张缙,百户张宏等。

张苗

  字世英,号实斋,明·同安县金门青屿人;张敏之大兄张太常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敏》)。

  张苗于明·成化丁亥(1447年)以楷书精妙,擢中书舍人,癸巳(1473年)修《通鉴》有成,迁大理寺评事。壬寅(1482年)拜太常寺丞加少卿,后以叔张敏保翊孝庙功,推恩进太常寺卿,寻迁南京通政使;父张太常封武德将军及怀远将军、指挥同知。

  明·弘治乙丑(1505年),张苗乞休归,不愿回原籍同安金门,而在泉州郡城会通市(宋时贾肆聚于此,斯时有会通坊1座,旧名会通市)置地建第,与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顾美诸名流组织“逸乐会”。府第之巷会通市遂称通政巷。

  张苗之子张定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张宜弘治十四年(1501年)进士。

张养浩(~1329年)

  字希孟,号云庄,元·济南人,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累官翰林直学士,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不久辞官归隐,屡召不赴。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病卒。

  其散曲多写弃官后的隐居田园生活,有时也流露对官场的不满。又能诗。著《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

  有咏《泉州》诗:
       “万里飘零两鬓华,瘴烟为屋海为家。
        山无高下皆行水,树不秋冬尽放花。
        得句珠还合浦月,乱怀杯吸赤城霞。
        蓬莱咫尺无由到,惭愧当年犯斗槎。”

张养正

  张养正,明·天津宝坻人,嘉靖(1522—1566年)间任泉州卫右所百户。嘉靖卅二年(1553年)守兴化(今莆田)青山备倭,死难,时十九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泉州卫百户·张养正据《闽书》为作传

  “张养正,本宝坻人。泉州卫右所百户。

  嘉靖三十二年奉檄守兴化青山备倭。夷舟傍岸,养正发矢中其三。明日夷悉众登岸,养正御之,后军奔逃无援,遂被害,时年甫十九。其仆守庆以护主先被贼斫死。

  事闻,升袭二级,令附祀卫民祠。”

张云翼

  张云翼又南。清·咸宁(今陝西长安)人。袭封靖逆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六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福建陆路提督军门·张云翼》:

  “张云翼,字又南,关中人。

  初为大理寺卿,以父扦西扞功,袭封侯爵。康熙二十五年授福建陆路提督。

  至则戢部伍,恤闾阎,谨斥堠,诘奸宄,萑苻屏息,兵民晏如。

  暇则与士大夫樽酒论文,敲棋赋诗。

  辛未夏旱,祈祷莫应,云翼乃命建坛于东岳祠,蔬食致斋,为文告之,复步祷于烈日中。于是雷作雷同(疑为“雷作电闪”),倾盆如注,益以霢霂数日,高下均沾,岁以丰稔。泉民争颂其功。

  又念岳山冢累累,贫民无埋葬之区,捐资购地以为义冢,民咸德之。

  所著有《式古堂诗文集》。”

张云路

  张云路,字尔羽,清·晋江人。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进士,効力广西,署左州牧;改授阳朔令,未几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张云路》:

  张云路,字尔羽

  康熙丙戌进士,以挑选能员效力粤西,署左州牧。时州县藉河工助饷加耗,云路悉罢之;毁违禁狱床。民并勒碑纪德。

  改授阳朔令,未几病卒于官。”

张显

  张显,南宋·晋江湖中人(今属晋江陈埭),后居惠安崇武。

  晋江人,绍兴进士

  张显,南宋·晋江人,派出鉴湖氏。举绍兴卅年(1160年)进士,授连江县丞。

  崇武《鉴湖氏族谱》“始祖公,派出鉴湖,本府湖中延鲁公闽国御史大夫十世孙。”

  《泉州历史人物•张显张显,南宋•晋江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授连江县丞。”

  贬戍小斗,业染

  张显因反对秦桧卖国,为岳飞鸣冤,于乾道元年乙酉(1165年)被贬边戍小斗(今崇武),就此定居崇武山前(属今潮乐村,地处莲花山南畔故名),以丝绸印染为业,为崇武鉴湖氏(俗称“水头”)肇基始祖。

  《泉州历史人物•张显“因反对秦桧卖国,为岳飞鸣冤,于乾道元年(1165)被贬戍小斗(今崇武)。在崇武他以丝绸印染为业,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卒后葬崇武,其墓是崇武现存最早的古墓。”

  崇武《鉴湖氏族谱》“宋·乾道元年乙酉,张显拓基山前业染。”“公封茔,在小斗烟墩南。”

  《崇武所城志·居民》记:“一户姓,祖居在城隍庙下,土名山前,其屋传系宋末建。”

  据崇武古代水井考察发现,城外凿于宋代的水井“下湖井”,是张显用于丝绸印染的作坊井,称“崇武第一井”

  张显卒葬崇武,其墓是崇武现存最早的古墓。

  明代,崇武鉴湖氏族人在山前建祠堂,名公祠”,俗称“水头祠堂”。清初“迁界”毁;复界后近300年间,毁修四次。廿世纪末,族人倡修,解放军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为题大门匾额“鉴湖氏宗祠”,门前有一对对旗杆石。

张桓

  字德威,明·江西浮梁人。《惠安县志》有传。

  成化十七年(1480年)任惠安知县,兴学校,表先哲,重人才,未及斯年,庶务毕举;从容办理政事,人不知费。蔡清赞其有磊落之资,兼实用之才。在任六年,以太仆寺丞召。

张读

  张读(1066—1145年),字圣行;北宋末南宋初人。治平三年(1066年)出生于晋江张林,后移居安溪县永安里埔土寻(“土寻”合一字)乡(现城厢员宅村),晚年又徙居晋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张读》、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张读》、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宋·选举·张读》、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张读》、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读》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直讲张圣行先生》据《闽书》为作传,略同。

  进士及第

  张读童年入泮,后游太学。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32岁时,以上舍生登何昌定榜进士,是安溪建县后的首名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张读》:张读,字圣行,安溪人。绍圣中由上舍擢第。”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张读张读,字圣行,永安里人,游太学。元祐初,幸学恩该免省,自陈不愿受。绍圣四年,以上舍生擢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读》:张读,字圣行,安溪人。以上舍生擢绍圣四年第。”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宋·选举·张读》:“绍圣四年丁丑何昌定榜:张读,永安里人。”“张读,字圣行。以上舍生擢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张读》:张读 字圣行,安溪人,徙居晋江。绍圣四年以上舍生擢第。”

  从宦

  初任福州教授,调颍州府法曹参军,除编修《国朝会要》。后以父老,求为泉州通判就近养亲。又除王府直讲。靖康元年(1126年)仍以奉养老父为由请郡,知兴化军(今莆田市)。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张读》:“调颖昌府法曹,守范纯礼深器重之。召编修《国朝会要》。以父老求便亲,通判本州。后除诸王府直讲,未几请郡,知兴化军,士卒感服,不敢复骄恣。”

  ·嘉靖《安溪县志·6人物类·乡贤··张读

   “调颖昌府法曹参军。范纯礼为守,语重之。

  除编修《国朝会要》,以父年逾九十,求便养亲,外补通判本州。

  后除诸王府直讲。

  未几,请郡自效,知兴化军。时靖康初,国步多艰,士卒骄恣。一日,驩趋庭下,乞额外给赐。正色叱之,谕以祸福。诸卒感服,反告其渠魁,即枭首于市,一郡肃然。”

  ·康熙《安溪县志·7·风俗人物4·彰献··选举·张读

  “调颖昌府法曹参军。

  除编修《国朝会典》,以父年逾九十,求便亲,通判本州。

  后除诸王府直讲。

  未几,请郡自效,知兴化军。时靖康初,国步多艰,士卒骄恣。一日,讙趋庭下,乞额外给赐。正色叱之,诸卒咸服,反告其渠魁,即枭首于市,一郡肃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读》:“历知兴化军。靖康初,士卒骄恣,一日讙趋庭下索额外给赐,正色叱之,枭其渠魁,一郡肃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张读

  “调颍州府法曹参军。

  除编修《国朝会要》。

  以父年九十,求便省亲,通判本州。

  后除诸王府直讲。

  未几,请郡自效,知兴化军。靖康初年,士卒骄恣,一日欢趋庭下,乞额外给赐。正色比之,谕以祸福,诸卒感服,反输其渠魁,枭首于市,一郡肃然。”

  所交皆天下士

   张读所交皆天下士。始与陈莹中陈瓘莹中,福建沙县人,泉州太守陈偁子)友善。既从仕,为赵清献赵抃)、范纯礼所奖重。及其后,与李廌(字方叔,陕西华州人)、李之仪(字端叔,山东无棣人)为苏辙(字子由)、黄庭坚门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读》:“所交皆天下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张读》:“尝客苏辙所,撰其兄墓铭,独以示读。曰:‘斯文妙尽东坡平生,政恐仇人复藉此媒蘖,不若刮磨之为愈。使东坡无此铭,万世之下,其不蜚声腾实乎?’深然之。”

  ·嘉靖《安溪县志·6人物类·乡贤··张读

  “所交皆天下士。

   陈莹中友善,既从仕,为赵清献所知奖。

  后与李方叔端叔门客。子由作《东坡墓铭》,独以示曰:“斯文妙尽东坡平生,正恐仇人复藉孽,不若刮磨之为愈。使东坡无此铭,万世之下,其不蜚声腾实乎!”子由深然之。”

  ·康熙《安溪县志·7·风俗人物4·彰献··选举·张读

  “所交皆天下士。

  其始与陈莹中友善。

  既从仕,为赵清献赵抃范纯礼所奖重。

  及其后也,与李方叔端叔门客苏东坡去世)子由作《东坡苏轼东坡墓铭》,独以示,读曰:‘斯文妙尽东坡平生,政恐仇人复借此媒蘖,不若刮磨之为愈。令东坡无此铭,万世之下,不知有东坡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读》:

  “与陈莹中友善,为赵抃范崇礼所奖重。

  后与李廌兄弟为苏辙客,作兄墓铭以示曰:‘斯文妙尽东坡生平,恐讐人复借此媒孽,不若刮磨之为愈;使东坡无此铭,万世之下其不知有东坡乎?’”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张读“所交皆天下士。”

  奉祠家居

  宋室南渡,建炎二年(1128年)高宗下令近臣举荐贤人,中书舍人黄唐传举荐张读,以疾辞,奉祠家居。晚年徙居晋江。与李邴(谥文肃)过从尤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张读》:

  “建炎初被召不赴,奉祠家居,杜门不出。孝友清俭,里人矜式之。”

  “晚年徙居晋江,与李邴尤厚。”

  ·嘉靖《安溪县志·6人物类·乡贤··张读

  “建炎初被召,以疾辞,奉祠家居,杜门却扫,里人矜式焉。性至孝,居丧庐墓,蔬食终制。”

  “后徙居晋江,与李文肃公过从尤厚。

  善属文,闽中碑碣多出其手。资入即分亲故之贫者,家无赢余。”

  ·康熙《安溪县志·7·风俗人物4·彰献··选举·张读

  “建炎初被召,以疾辞,奉祠。性至孝,居丧庐墓,蔬食终制。家居杜门扫却。”

  “晚年徙居晋江,与文肃过从尤厚。

  善属文,闽中碑碣多出其手,资入即分亲故之贫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读》:

  “建炎初奉祠家居,杜门却扫。”

  “晚年徙晋江,与李邴尤厚。

  善属文,闽中碑碣多出其手,赀入即分亲故之贫者。”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张读

  “建炎初被召,以疾辞,奉祠家居,杜门却扫,里人矜式焉。

   性至孝,庐墓蔬食终制。……

  李邴过从尤厚。

  善属文,闽中碑碣多出其手,赀入即分亲故之贫者,家无赢余。”

  张读曾书《重修(安溪)文庙颂》,极赞安溪“水锵玉佩,山峻云梯”,“凤髻崒崒,三峰环崎”。还曾为泉州府学学池写记。(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学校•安溪县学、泉州府文庙》)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卒,寿八十。追赠尚书,泉州为建清孝坊,入祀乡贤祠。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张读“其卒也,以诗哭之,有‘累日尘生甑,经年肘见衿’之语。寿八十。”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宋·选举·张读》:“寿八十卒。文肃李邴哭以诗,有‘累日尘生甑,经年肘见衿’之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读》:“其卒也,以诗哭之,有‘累日尘生甑,经年肘见衿’之句。”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张读“年八十,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直讲张读墓:在四都上坊(上方)山。”

  ·康熙《安溪县志·7·风俗人物4·彰献··选举·张读还载:“嘉熙(1237—1240年)中,令(安溪知县)赵崇栗以其能尽孝,表曰‘曾子里’,在永安。”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5·风俗人物2·考迹·里》:“宋有曾子里,令赵崇栗为直讲张读建,在县治东埔土寻(“土寻”合一字)桥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宋·选举·张读》:满进以明经著,遂自在坊东市分居新康大平、后安、墩头。后有志仁必得圆宗慈光仲元世宝子才子大等,俱由贡出仕,均奕代之裔也。”

  氏祖宇有匾曰:“忠臣”、“孝子”、“理学名臣”、“理学名儒”

张巽

  张巽,字子文,一字深道,学者称锦溪先生,南宋·惠安县人。著有《锦溪草堂集》。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张锦溪先生》、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巽》、清·嘉庆《惠安县志》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张子文先生“《惠安邑志》”为作传。

  先从张栻

  张巽出身仕宦之家,为五代•漳州刺史清溪之裔。父张寓知临江军,尝与张栻南轩)共学。淳熙(1174—1189年)中,张栻讲学长沙城南书院,张寓即遣张巽张栻学。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张锦溪先生》:张巽,字子文,泉州人。父知临江军,尝与南轩共学,遣先生从之游。”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巽》:张巽,字子文,恵安人。父寓知临江军,尝与张栻共学,遣子从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张子文先生》:

  张巽,字子文,一字深道,五代•漳州刺史清溪之裔。

  奉议郎知临江军,尝与张南轩共学,淳熙中,南轩讲学长沙城南书院,遣子从之游,及归,赠以二诗,指示为学根本,且致属望之意。

  其诗曰:‘秋风木叶落,送客丽樵东。岂怀儿女恋,爱此趣味同。至理无辙迹,妙在日用中。闻言有不信,渠自马牛风。吾子实所畏,立志高冥鸿。卓然游圣门,不受异说讧。切磋岂不乐,愧非斵鼻工。于皇太极蕴,精微浩无穷。愿言终玩绎,默参元化工。’

  又曰:‘人言底柱险,袖手不敢迩。孰知人心危,毫厘千万里。由来事物繁,酬酢无披靡。虽云应不难,要且辨真伪。良知本易直,天机验所起。涵濡自日新,日新乃无蔽。圣学非空言,要领故在此。吾子端发源,所进渺涯涘。我虽念不敏,讵敢忘所止。后会傥有时,深功同举似。’

  南轩之教,使人先察天理、人欲之分,而培养扩充以复其性,其于圣贤微言,多以所自得义理为之解说,明透洒落,人人易晓。”

  再从学朱熹

  张巽及归惠安,杜门玩养,寡交于人。时朱熹晦翁)之学盛行泉州而成清源别派。张巽朱熹高弟、同邑刘镜素有交往,常向其请教朱熹之学,因所得闻于朱熹,但不得要领,未能释然。于是,张巽刘镜引荐,两人遂赴武夷山谒见朱熹,从学焉,颇得“中和”之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刘镜》)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张锦溪先生》:

  “时晦翁之学盛行,惠安刘镜晦翁之及门也,先生数往问之,未能释然,曰:‘恐晦翁之教不止是也。’

  乃走武夷,谒晦翁,以所尝与南轩讲论‘中和’之旨告之,曰:‘此某与晚年画一工夫。’

  临别,又请教。晦翁曰:‘南轩记岳麓,某记石鼓,合而观之,知所用力矣。’先生退而喜曰:‘吾谓其不止是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巽》:

  “是时朱熹之学盛行于泉,号清源别派;惠安有刘镜者,称为高弟,从之游,未能释然,曰:‘恐晦庵之教不止是也。’

  乃走武夷,谒晦庵,以所与张栻讲论‘中和’之旨告之,曰:‘此某与南轩晚年画一功夫。’

  临别又请教,晦庵曰:‘南轩记岳麓,某记石鼓,合而观之,知所用力矣。’退而喜曰:‘吾固谓不止是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张子文先生》:

  “既受师传以归,杜门玩养,寡交于人,人亦鲜知之者。

  是时晦庵之学盛行于泉,谓之清源别派,其学者如杨至至之陈易后之辈,持守讲论多可观。惠安有刘镜?叔光者,称为高弟,间从之游,因得所闻于晦庵者,未能释然,曰:‘恐晦庵之教不止此也。’

  乃走武夷谒晦庵晦庵以所尝与南轩讲论中和之旨,告之曰:‘此某与南轩晚年画一功夫也。’

  临别又请教,晦庵曰:‘南轩记岳麓,某记石鼓合而观之,知所用力矣。’退而喜曰:‘吾固谓其不止是也。’”

  南轩记岳麓”张栻《岳麓书院记》,“某记石鼓”朱熹所作《衡州石鼓书院记》。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张子文先生》:“按:文公撰《衡州石鼓书院记》在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夏四月,时文公年五十八,子文在作《记》后从学,自属晚年矣。”

  临别,张巽《武夷留别朱晦翁先生》(清·嘉庆《惠安县续志·卷10·艺文志》):“千灯圣道谁能几,苦卓先贤问一遗。巨麓清扬知广大,石钟自况示精微。山中夜冷雪客立,洞口秋深雁望飞。此际殷勤分手去,明春策杖扣仙扉。”(注:“巨麓清扬知广大,石钟自况示精微”句,前者寓张拭之学,后者喻朱熹之教。)

  在惠安一带传播朱熹理学

  在锦溪筑草堂居住

  从武夷归来,张巽在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锦溪筑草堂居住,“静心体验”朱熹理学,力践“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朱文公文集·卷79》,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终与刘镜“同得紫阳之传”。其《家中寄候南轩先生仰望示教》诗云:“武夷辨难朱元晦,文笔论交刘叔光。”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张锦溪先生》:“既归,日从事于涵养体察,久益明净。或劝其著述,曰:‘于所闻所知尚未能加意,安敢妄作。’有草堂在锦溪,称锦溪先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张巽》:“既归,日从事于涵养体察,久益明净。人或劝其著述,对曰:‘于所闻所知尚未能加意,安敢妄作。’有草堂在锦溪之上,学者称为锦溪先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张子文先生》:“既归,日从事于涵养体察,久益明静。人或劝其著述,对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吾于所闻所知尚未能加意,安敢妄作。’有草堂在锦溪之上,学者称为锦溪先生。”

  与刘镜讲辩于龙津之原

  刘镜建别业“鉴湖别墅”于惠安县城西之山中龙津之原,与张巽讲述朱熹之学于其中。由于张巽刘镜“尊闻行知性命之传籍”,吸引了不少士子,讲习讨论,使朱熹理学得以在惠安、泉港一带广泛传播。

   清末•杜唐曾作《鉴湖别墅》诗,序曰:“鉴湖别墅在邑(惠安)龙津陂之原,宋•刘镜?叔光书斋,为朱子高弟,与张子文张巽子文讲辨其处,现尚存嵯嵲石、木棉花。”诗曰:“故友曾来诸五车,一湖如鉴清无瑕。学承鹿洞高诸子,支别象山守一家。遗址独寻嵯嵲石,寒林空想木棉花。而今剩有波流河,洄溯伊人宛水涯。”

  杜唐还有咏张巽《锦溪草堂》诗,称:“秋雨龙津寻老友,春风鹿洞拜先生。”“老友”刘镜,全句意为张巽刘镜“同得朱子之学”,“龙津铺有刘鉴湖别墅,公尝试去与讲学。”

  晚年,张巽“镌朱熹‘锦谿(溪)’二字于碑”,立于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溪原。

  关于治学生涯,张巽《家中寄张南轩先生张栻南轩仰望示教》诗归纳曰:“归来锦水筑斋房,架接牙签书满床。四教追思言简要,二诗静玩味深长。武夷难辩朱元晦朱熹元晦,文笔论交刘叔光刘镜叔光。此日异同疑未晰,迷途速寄我津梁。”

  张巽虽无著作传世,但从清·嘉庆《惠安县续志·卷10·艺文志》所载有关诗文可窥其为学节概。如《和邵尧夫打乖吟》:“力却兰台宁食贱,只居茅屋不知贫。”《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奈何志道者,不共惜光阴。努力贵及时,平旦乃初阳……人生无百年,少壮应自强。”

  惠安县城曾群建朱子祠,又名高深堂、春风堂、文公祠、乡贤祠等,原县衙明伦堂后也主祀朱熹,配祀刘镜张巽,每年春、秋仲月丁日享祭。

张潜夫

  张潜夫,字为龙,明末清初·晋江人;张瑞图子(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潜夫》:

  “张潜夫,字为龙瑞图子。

  崇祯庚辰进士。选庶常,授检讨,以父疾假归。丁二艰,服除,遂不仕。

  家居,以经史自娱。年七十五卒。

  所著有《尚书提旨》、《十七史撮要》诸书。”

张起云

  张起云,字紫绶,清·四川大宁人。

  雍正六年(1728年)由提标右营游击署烽火门参将,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升福建金门总兵官,累迁南澳镇总兵官,雍正九年(1731年)任陆路提督(驻泉州),不久卒。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諡恪毅,特旨祀省会地贤良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福建陆路提督军门·张起云》:

  “张起云,字紫绶,大宁人。

  雍正六年,由提标右营游击署烽火门参将。信赏必罚,训练有方。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实录卷之85》:“雍正七年……八月……戊辰,升福建提标参将张起云为福建金门总兵官。”

  累迁南澳镇总兵官。镇为南澳要冲,商艘络绎,稽查为难。起云亲历巡察,安塘设哨,规画周详,沿海萑苻潜消远迹。凡营卒年老无依者,悉捐俸米以资其生。又捐施医药以愈兵民瘴疟。芟除毒草,以免愚氓轻生。治军余暇,手不释卷,游览所至,形为文章。

  九年,署陆路提督,端己率属,恤兵爱民。

  ·孙尔准等纂修《褔建通志台湾府·职官》“陆路提督总兵官(康熙十七年设。初驻福州,后移泉州府)……张起云,四川大宁人,(雍正)九年任。”

  以劳卒于官,兵民思之。十年,特旨祀贤良祠。”

  皇朝通志·52·諡略5·提督》:“署陆路提督、福建金门镇总兵官张起云諡恪毅(雍正十年四月諡)”

  《清史稿·卷87·志62·礼6·吉礼6·各省贤良祠》:“雍正十年,诏:‘各省会地建祠宇,凡外任文武大臣,忠勇威爱,公论允翕者,俾膺祀典,用劝在官。如将军蔡良,提督张起云,总兵苏大有魏翥国,足称斯选。’定制,春、秋祭日视京师,以知府承祭,品物仪节亦如之。”

张崇纪

  张崇纪,字广之,唐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籍广东曲江;唐末徙居惠安县美女峰后边村(时属于晋江县),为入闽氏始祖之一。

  身世

  •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五代隐逸张崇纪张崇纪,字广之,本曲江人,唐丞相九龄九皋后,梧州刺史之子。

  张崇纪是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中丞相、赐紫金鱼袋、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九皋(唐初贤相张九龄之弟)6世孙,秘书监、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曲江县伯张仲方的元孙,梧州刺史张绮之子。

  避入闽

  ·文德元年(888年),僖宗自东都洛阳诏檄,任命张崇纪为安徽宣州(今宣城)军事推官。时杨行密孙儒之乱,长达十多年而未息,宣州一带“八州之内,鞠为荒榛,方圆数百里,人烟断绝”(旧《五代史·134》)。

  张崇纪无法履任,即辗转入闽,择惠安南部灵秀峰下海滨之地(美女峰后边村。时惠安尚未建县,地属晋江县)居住。其后子孙繁衍,此地称为锦田张坑,是延寿张坑的前身。

  天佑四年(907年)王审知称闽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审知》),四处搜罗人材,闻张崇纪隐居海滨,欲委为官;崇纪唐世臣不应召

  •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五代隐逸张崇纪“文德元年自东都诏檄之任宣州军事,适有杨行密孙孺之乱,遂入闽,居泉北锦田。王审知欲官之,自以唐世臣不应召。

  后裔

  张崇纪有子三:长张瑞、次张泽、三张澜(号清溪王审知张崇纪不可,转求其子,张瑞张泽俱不仕,张崇纪命其第三子张澜应召,为漳州刺史。

  •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五代隐逸张崇纪

  “后其子清溪为漳州刺史。

  “张泽,唐·宣州军事崇纪第二子,有节操,慕管幼安陶靖节之为人。王审知先欲官崇纪,不可。欲官自以为唐名臣子孙,耻仕二姓,作《柴桑赋》以见志。

  张泽传又另见清·嘉庆《惠安县志·30。后人有诗张泽居》赞之:“纷纷醉拜伪朝廷,美女山居志独醒。避地羞为长乐老,观天幸傍少微星。柴桑节傲真元亮,皂帽身闲正管宁。等是唐家臣子后,那堪供奉独留馨。”

  张澜张清溪)事,分别见载于清·正《惠安县志·卷24·循良•五代·闽》、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五代·仕绩》、嘉庆《惠安县志·卷24·循良•五代·闽》。

  锦田与黄田相邻。·何乔远《闽书》记:“锦田山在美女峰,东有田万顷,五代·刺史张清溪张澜居此,衣锦还乡,人号其山为锦田,溪为锦溪。张崇纪为锦田氏入闽始祖,尊张九皋为惠安“曲江派”始祖。

  •惠安知县叶春及《石洞集•卷3•惠安政书2载:“锦田山,郡志‘其前田数顷’,邑志‘万顷’,岂渐于海耶?因画锦名山者,郡志曰‘张西湖’,邑志曰‘张清溪’。”可知张澜张清溪又称张西湖

  由于张崇纪张澜父子及其后裔几代人的开发,故此地后名张坂。今张坂后边一带尚存张坑坝、张塘等名称。张坂后边原有锦田张坑氏祠堂,在氏祠堂左侧几十米处。

  南宋初锦田氏后裔迁居延寿张坑(今属净峰狮头)张岳家庙(延寿氏家庙)总牌开头书“锦田延寿曲江历世诸祖考”,首位“锦田崇纪公神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延寿氏家庙》)

  明、清两朝,单惠安县的锦田氏后裔就出进士11人、举人20多人。

  现锦田后裔分布惠安县、泉港区、泉州市区各地,还散及漳州市漳浦县,三明市大田县、尤溪县、沙县,莆田市仙游县、莆田县,及福州、广州、台港澳及东南亚一带。

张锦

  张锦,字上芝,清•晋江人。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举人,历大田、漳浦、台湾训导,终广西阳朔知县。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张锦“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张锦》选录)。

  “张锦,字上芝,晋江人。

  乾隆壬申举人,授大田训导。移漳浦,又移台湾。

  选知广西阳朔县,以一子一仆幞被往。邻郡有挟私迁怒者,谮诸当路,欲置下考;臬司重其清节,力为维持。

  请假归。鸠族众浚湖中沟、又捐筑坝外洲,引水灌田,数十万户受其赐。生平言动必以礼,与官献瑶方翀同推名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官献瑶方翀》)

   卒年九十四。”

张有泌

  张有泌,字邺卿,号笋亭,清•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1·循绩·国朝循绩4·张有泌》“节氏家传”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张有泌》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张有泌“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张有泌》选录)。

  雍正壬子举人

  张有泌晋江人,19岁为台湾诸生,后移归本籍,入鳌峰书院肄业。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举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1·循绩·国朝循绩4·张有泌

  “张有泌,字邺卿,号笋亭,晋江人。雍正壬子举人。”

  有泌九岁能文;十一岁,府试居前。十九岁,为台湾诸生,移归本籍,驰骋经史,为文一归醇雅。

  遴选入鳌峰书院肄业,为抚军赵仁圃国麟)所赏识,观风会课,辄居优等。

   幼失恃,事父尽孝。壬子秋试后,值父病,侍汤药,废寝忘食。父殁,哀毁逾礼。适值揭晓得隽,领鹿鸣之宴以供祭。

  待兄弟友于无间,兄没,抚侄如子。族戚、知友贫困者,随力推济,毫无所吝。与人交,披肝露胆,休戚相关,无不爱而敬之。”

  “兄有清,字和卿,邑诸生,亦有学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张有泌》:张有泌,字邺卿。雍正壬子举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张有泌张有泌,字邺卿,晋江人。雍正壬子举人。”

  乾隆壬戌登明通榜,授政和教谕

  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会试登明通榜,授政和教谕。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1·循绩·国朝循绩4·张有泌“壬戌会试登明通榜,授政和教谕。以读书立品,训励诸生;有不率者,反覆教诫,必令就范而后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张有泌》:“授政和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张有泌“乾隆壬戌登明通榜,授政和教谕。”

  凤山教谕

  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调台湾凤山教谕,兼管台湾府教授事。

  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8·职官志·官秩儒学教谕》张有泌:晋江人,壬子举人。乾隆十四年五月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1·循绩·国朝循绩4·张有泌“调凤山教谕,教如政和;兼管台湾府教授事,郡士咸庆得师。秩满,多士云集饯送,赋诗赠行,勒石纪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张有泌》:“调凤山,兼管台湾府教授。”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张有泌“移凤山,权台湾府教授。”

  宜黄知县,卒于官

  迁湖北宜黄知县,在任九载,卒于官,年五十有九。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1·循绩·国朝循绩4·张有泌

  “升宜黄知县。

  下车,首兴修凤冈书院,捐置膏火,延师课士,文风大振。

  接见绅士,礼意有加;无敢以私干者。

  科、岁试,亲自校阅,甲乙悉当。

  劝捐社谷、力行保甲,储积充而萑符靖,听讼准情度理,曲直立分。

  公退,仍披阅案牍,再四思维,惟恐出入稍失;偶有未洽者,不惮虚心覆讯,期归平允。

  邑有普济堂,额编口粮无几,不能遍及;劝捐田产,广为收养。

  值岁暮,复自揖钱、米,分给四乡之茕独无告者,实惠均沾。

  西隅城垣久圮,捐赀修葺,敛不及民。他如城隍庙、福德祠、高家渡桥、永丰坝,或修或建,百废具兴。

  上官廉其才,凡邻邑疑难大案,多委会鞫;繁剧事务,亦多委协办:皆报可。

  在任九载,士颂民怀。方拟调繁浮梁,竟以病卒于官,年五十九。”

  “令宜黄九年,饮檗茹水。没后,榇不能归,宜士民争赙之,仍伐石纪德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张有泌》:“秩满,升宜黄知县。首兴书院,捐置膏火,劝捐社谷,力行保甲,收养茕独,实惠均沾,百废俱兴。上官廉其才,调繁浮梁。以病卒于官,年五十九。”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张有泌

  “秩满,除宜黄知县。

  虚心折狱,期平允;力行保甲,以弭奸慝。

  修凤冈书院,捐置膏火,延师课士,文风大振。

  又劝捐社谷,劝捐田产于普济堂,广为收养。

  值岁暮,复自捐钱米,分给四乡之茕独无告者。

  城垣久圮,捐资修葺。敛不及民,百废俱举。

  上官廉其才,令鞫邻邑疑狱,皆报可。

  将疏荐,以病卒。

  官宜黄,士民伐石纪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