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江县 【泉州乡镇,古称里、铺,因时代变迁、社会变故诸因素,屡有变动。 本版主要根据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合编《泉州台胞回乡寻根指南》(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中之“地名变迁与姓氏分布”一章编制。 编中之区划变动,仅截取明清时期、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前夕和当前三大段情况,简述其中变化。至于自然村落及片、村地名,则以1989年情况为准。姓氏分布,以1989年行政村为单位,以世居其地、聚族而居为原则,按传统风俗,以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姓氏为标准进行采录;杂姓混居的地方,则取其当地大姓,兼收地方罕见小姓,其余从略。 1989年7月后的区划变动(如鲤城区分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新设泉港区)和乡改镇、新设街道办事处、新析村、居等,站长根据《泉州市地图册》(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8)尽量予以体现。】 唐·开元六年置县。 唐·开元六年置县 晋江县建县前,其地域属南安县管辖。 唐·久视元年(700年)复置武荣州时,请准将州治从丰州移到东南十五里,即今泉州市区。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 开元六年(718年),或载开元八年(720年),析南安县东南15个里地兼今惠安地置晋江县。以地临晋江,故以晋江为县名;晋江县是泉州的附郭,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在泉州郡城内(今鲤城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晋江县〈附郭〉》:“本晋·晋安县地,属晋安郡。隋省入南安县,属建安郡。唐·开元八年(?应为开元六年),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所,属泉州。” 宋代 仍旧制 宋代,晋江县仍旧,属泉州,为附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晋江县〈附郭〉》:“宋……仍旧(属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五乡廿三里 宋代,晋江县设钱江、安仁、永宁、玉泉、开建5乡,辖棠阴、兴贤、常泰、登瀛、鸾歌、临江等23里。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晋江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 元代 属泉州路、泉州行省 元代,泉州改制为“泉州路”,中间曾2次改称“行省”;属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晋江县〈附郭〉》:“……元……仍旧(属泉州)。” 设3隅47都,辖135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晋江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元分在城为隅,改乡及里为都。” 元代县以下编制,县城区改为“隅”,设东、西、南3隅;城外改“乡”、“里”为“都”。晋江县设47个都,统135图。 明代 明袭元制 明代泉州改为府,晋江县属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晋江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国朝因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晋江县〈附郭〉》:“……明仍旧(属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疆域 晋江县仍为泉州府附郭(首县),县治与府治同在泉州郡城内。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地理·疆域·泉州府·晋江县》(刊行于弘治三年,1490年): “晋江县,附郭。 东抵惠安县界,西抵南安县界,广二十七里;南抵大海,北抵兴化府仙游县界,袤(南北距离)二百六十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地理·里至·泉州府·晋江县》(刊行于弘治三年,1490年):“晋江县,东至惠安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县一十五里,南至本县围头巡检司一百八里,北至仙游县一百六十七里,东南至大海一百一十里,西南至同安县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惠安县五十五里,西北至德化县一百八十五里。” 设3隅、43都,统135图 晋江县基层设置袭元制,设3隅,43都,统135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晋江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 “凡为隅三,都四十有三,统图一百三十有五。 东隅,统图四。 西隅,统图十。 南隅,统图三。 三十九都,统图一,在府城东北八里;宋·棠阴里。 三十四都,距府城三里;宋·兴贤里。 三十三都,距府城一十五里;宋·常泰里。 上二都各统图三,俱府城西南。 三十五都,统图三,在府城南三里;宋·登瀛里。 三十七都,统图二,距府城二十五里。 三十八都,统图一,距府城二十里。 上二都俱府城东北;俱宋·鸾歌里。 三十六都,统图二,在府城东南二十里;宋·临江里。 已上七都宋俱统于晋江乡(按:应为钱江乡)。 九都统图一。 十都统图五。 十一都、十二都,上二都各统图四。 已上四都各距府城七十里,俱宋·仁和里。 十三都,统图二,距府城三十里。 十四都,统图五,距府城七十里。 上二都俱宋·劝善里。 十五都、十六都。上二都各统图二,距府城八十里。 八都,统图四,距府城七十里。 十九都,统图四,距府城三十里。 上四都俱宋·弦歌里。 二十都,统图四。 二十一都,统图三。 二十二都统图一。 上三都距府城五十五里,俱宋·永宁里。 二十三都,统图四,距府城四十里。 二十四都,统图七,距府城三十里。 上二都俱宋·江阴里。 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上二都各统图三,距府城二十里,俱宋聚仁里。 已上一十七都俱府城南,宋统于安仁乡。 二十七都,统图八。二十八都,统图四。各距府城二十五里。宋·永福里。 二十九都,统图六,距府城一十里。三十都,统图四,距府城一十五里。俱宋·和风里。 三十一都,统图四。三十二都,统图二。各距府城二十里。俱宋·沙塘里。 已上六都俱府城南,宋统于永宁乡。 四十一都,统图一,距府城五十里;宋·爱育里。 四十二、三、四都,统图一,距府城八十里;宋·善政里。 四十五、六都,统图一,距府城六十里;宋·仙溪里。 四十七都,统图一,距府城九十里;宋·常建里。 已上四都俱府城北,统于玉泉乡。 一都,统图一。二都,统图三。各距府城三十里,宋·养能里。 三都、四都。上二都各统图一,距府城三十里;宋·务本里。 五都,统图二。六都,统图一。各距府城三十里;宋·仁孝里。 七都,统图一。八都,统图四。各距府城五十里;宋·修仁里。 已上八都俱府城西南,宋统于开建乡。” 清代 清代因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晋江县〈附郭〉》:“皇清因之(泉州附郭)。”(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清初编户129里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晋江县,附郭;今编户百二十九里。” 疆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疆域考·晋江县(附郭)》: “东至惠安县洛阳桥北二十里,西至南安县潘山市界八里,南至大海围头一百三里,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大海八十三里,西南至南安县赤湖村界三十里,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南安县夹岭界十里。 东西广二十七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 设城区4隅统16图、城外47都统119图 清代增设北隅,共东、西、南、北4隅,统16图38铺(其中附郭8铺);城外仍为47都,统119图。 民国 民国初废“府”设“道”,晋江县隶属厦门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晋江县直隶福建省政府。 民国廿二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4省,晋江县隶属“兴泉省”;同年“闽变”失败后,晋江县仍直属福建省政府,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区署在同安)。 民国廿三年(1935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区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 民国廿九年(1941年)实行乡镇制,晋江县设46个乡镇,分4个区领之。 民国卅三年(1945年),撤销区署,全县重划为8镇16乡。 现代 1949年8月31日晋江县解放,9月9日成立晋江县人民政府,隶属于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属晋江区专员公署。 1950年11月1日,经国家政务院批准,县市分设,析晋江县城区和郊区8个乡,成立泉州市(县级市)。1951年1月1日,泉州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成立,晋江县县治始始由泉州城内迁至青阳镇今址。 1955年,泉州市及晋江县均隶属晋江专区(1971年改称晋江地区)。 1985年“地改市”,晋江地区改称泉州市(地级市),原泉州市(县级市)改称鲤城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析晋江县石狮镇、永宁镇、蚶江镇、祥芝乡4乡镇置省辖石狮市(县级市)。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正式成立。 1992年,晋江县升格为晋江市(县级)。 1997年6月3日,根据“大泉州”发展规划的需要,鲤城区析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3个市辖区。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辖区明、清为泉州府治城厢北隅云山、萼辉、清源、盛贤、泉山五铺,东隅胜果铺及衮绣铺一部(东街北侧),西隅清平、华仕、曾井、奉圣诸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晋江县泉山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温陵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铺境》) 杂姓混居。旧时望族大姓有:西门李、西街傅、北门傅、纱帽石王、清军驿沈、水心亭张等。 辖区明、清为泉州府治城厢东隅中华、行春、衮绣,西隅节孝、万厚、三朝、铁炉、文锦、锦墩、奉圣(西街西南侧),南隅阳义、崇名、胜得、登贤、三教(后城东段北侧)诸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隶晋江县象峰、明伦两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温陵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铺境》) 杂姓混居。旧时望族大姓有:西门阮、西门林、西门汤、孟衙巷苏、甲第巷庄、傅府山王、象峰陈、象峰张、象峰王、三朝许、紫云黄、旧馆驿龚、许厝埕许、古榕诸葛、观口黄、鲁旗陈、新府口王、洪衙埕洪、万屠埕王、黄门埕李、范志吴、后城何等。 辖区明、清为泉州府治城厢南隅之育才、集贤、、文山、善济、三教、宽仁、惠义、柳通、慈济诸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别隶属晋江县明伦、象峰、南薰、云梯四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温陵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铺境》) 杂姓混居。旧时望族大姓有:锦芳吴、锦芳李、新路埕安、金鱼谢、竹脚李、后城杨、燕支苏、泉范张、欧安黄、棋盘园曾、棋盘园黄、马路头尤、马路黄、莱洲郑等。 辖区明、清为泉州府治城厢南隅之大门、溪亭、浯渡三铺及慈济铺东南段。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晋仁县云梯镇和南薰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温陵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铺境》) 杂姓混居。旧时望族大姓有:拜袍王、黄门李、五堡赖、后溪徐、厂口陈、桥尾黄等。 今域明、清分属晋江县三十四都、南安县二都。民国时期属晋江县四维乡、南安县歧山乡。主要姓氏有吴、郑、林。 金山居委会——〖杂姓〗 浮桥居委会——黄甲街、三千坛、浮桥街、挖角街、塔顶宫、官路尾、竹脚、新东路、十八间巷——〖黄、许等杂姓〗 黄石——黄石头——〖吴〗 东边——东边、过洋、五落透——〖吴〗 歧山——歧山——〖吴〗 延陵——延陵、大埔——〖吴〗 坂头——坂头、塔山、下尾宅——〖吴〗 田中——田中——〖吴〗 新步——新步、过堀——〖吴〗 高山——高山、沙路沟、高山洋——〖林、冯、吴、谢〗 金浦——金浦——〖吴〗 后坑——后坑——〖谢〗 仙景——仙景、西庄——〖吴〗 霞洲——霞洲——〖林、陈、朱等杂姓〗 王宫——王宫、上福、前墩——〖王、李、陈、林〗 东浦——浦口、东壁——〖黄〗 石崎——石崎——〖吴〗 笋浯——菜洲、金山、美厝、洲仔、沙尾下——〖郑、李、魏〗 仁美——林美、选元——〖吴〗 所辖区域明、清分别隶属晋江县三十三、三十四都、南安县二都。民国时期属晋江县四维乡、南安县歧山乡。主要姓氏有杨、傅、吴、蒋、陈。 路边——路边、东宅、下宅——〖陈〗 仙塘——仙塘头——〖吴、李〗 下店——下店、田洋、中洋、亭上、下铺——〖蒋、许〗 锦田——锦田——〖傅〗 华星——蔡塘坑、山后傅、坑柄、小锦田——〖傅、江、吴、纪〗 上村——新宅、常春、石龟头——〖苏、陈、杨等杂姓〗 树兜——树兜、上塘、陈林柄——〖蒋、吴、林〗 火炬——上埕、前埔、塔前、大房、古宅——〖蔡、史、许、吴〗 亭店——亭店、西垵——〖杨〗 新塘——新塘边、寨仔、山头——〖吴、纪、陈、谢〗 古店——店头、古圳、官林——〖林、蔡、杨、陈、张、朱等杂姓〗 井尾——井尾、池亭、顶埔口、后头、后厝尾——〖黄、史、陈〗 赤土——赤土——〖史、许、蔡〗 玉霞——樟崎、洋屿、蔡庄、内湖——〖史、蔡、许、张、陈、杨、黄等杂姓〗 曾林——曾林、市田——〖陈〗 乌石——乌石——〖吴〗 龙岭——龙首岭——〖王、蔡、陈〗 登峰——后坑、前店、双坑——〖杨、李、陈、苏〗 坑头——坑头、大乡——〖陈〗 五星——斗南、下宫、西坑——〖陈、许、周〗 今域明、清属晋仁县三十八都福林铺。民国时期属晋仁县东北乡东南、鹤山二保。当地原居民大都姓魏。 清代为晋江县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都及泉州府治城厢东隅驿路铺。民国时期属晋江县法石乡,一部分属东北乡。主要姓氏有黄、庄、林、陈、张、李、吴。 法石——文兴、坂头、圣殿、长埕、美山、井上——〖黄、伍、何、蔡、杨、施、王等杂姓〗 仁风——东禅、仁风、河岸——〖黄、陈、吕、庄、苏等杂姓〗 东湖——水漈、湖心、草埔——〖苏、曾、陈、王、林〗 大坪——大坪、大山边——〖郭、董〗 石埔——石埔、山兜、淮口、院后——〖吴、杨、施、颜、张〗 迎津——津头埔——〖黄、郑、蔡、翁、连、等杂姓〗 后亭——后亭、看头、赤土巷、坑下、北山、古塘、后渚——〖陈、柯、吕、曾、詹、黄、林〗 东涂——后坂、前坂、淮口、源淮、田庵——〖蔡、林、施、洪、陈、池〗 凤山——鹿园、圣茂、东塘头、象坑、甘蔗头、东岳——〖蔡、陈、胡、张、许、郑、林、李、吴、周、谢〗 宝山——大埔、东坑、后坑、下路、郭山、洋茂、洋店、厨头、山后、赤岭——〖洪、魏、胡、徐、吴、杨、秦、庄、翁、姚、黄、刘、蔡、曾〗 灯星——浦西、乌洲、后淮、东村、水口、草埕——〖李、张、庄、梁、林、黄、蔡、陈、方〗 沉洲——沉洲顶村、沉洲下村——〖林、许〗 后厝——后厝、顶曾——〖曾、黄、柯、陈、林、郭、王〗 后埔——后埔、乌井、下堡、林边——〖陈、黄、庄、王、林〗 灯洲——后田、湖内、大淮、沟后、新庵、新街村、丁荣——〖黄、庄、张、林、吴、洪、阮、江、翁等杂姓〗 东海——东边、霞塘、梅里、柯厝、卓坑、石壁——〖郑、杨、吴、庄、单、周、黄〗 金崎——金崎、水尾桥——〖温、谢、黄、庄、翁、郑、陈〗 蟳埔——蟳埔——〖黄、郭、蔡、庄、谢、王、吴、杨、陈、翁、施、洪〗 北星——车垵、长垵、莲垵、后科、三坪——〖张、黄、车、曾、郑、陈、林、庄、尤、侯、钱〗 东霞——东尾、霞淮——〖李、许、叶〗 云山——云鹿、田园、院前——〖卜、吴、蔡、王、刘、谢、陈、张〗 今辖区明、清分属晋江县三十九都与南安县三都。民国时期隶属晋江县东北乡及南安县丰州镇。主要姓氏有陈、吴、叶、王。 北峰——塔后、塔前、坑美——〖陈、吴、叶、王〗 群峰——石堆、庄庵、宫宅、墓庵、前山——〖蔡、陈、许、邱〗 群山——玉苍、玉井、竹脚、山院——〖陈、林〗 招联——杏后、鹏溪、露下、井山、京塘、后山——〖郑、张、王、黄、柳、曾〗 招丰——山仔后、溪墘、西埔、石坑——〖林、吴、李、张、潘〗 环清——埔任——〖萧、许、李、陈〗 霞美——霞美、车兜演、洋西桥、霞美寮、下埔任、郑厝、骑捷岭——〖刘、梁、林、邱、王〗 群石——洋塘、下田洋、高厝、大桥、戴厝、黄枝林、石塘前——〖杨、戴、陈、吕〗 环山——花园头、四至、过坑、山兜、新亭——〖魏、陈、朱、吴、曾〗 后茂——后茂、下柯、顶柯——〖王、陈、林、蔡、柯〗 城口——段湖、城口、下美——〖杨、林、蔡等杂姓〗 西郊——忠堡、白水营、乌墩——〖康、吴、陈、欧阳〗 招集——糖房、洲仔——〖董、林、宋〗 拒洪——田庵、潭美、马加坡、后厝——〖欧阳、董、黄、许、蒋、谢〗 田边——田边、下田洋、东头、外坑、深坑、竹脚、西公坝、许坝——〖陈、吴〗 北门——北门——〖倪、粘、蔡、李等杂姓〗 普明——普明——〖庄、李、蔡、魏等杂姓〗 萧厝——萧厝——〖蔡〗 西门——西门——〖阮、王、程、蔡、汤、雷等杂姓〗 招贤——潘山、演内——〖吴、车、马、高、薛等杂姓〗 辖区明、清分隶晋江县三十九都及四十、四十一都。民国时期属晋江县东北乡清源、鹤山二保。大部分管区为杂姓。 第一管区——前墩、农庄、南台、墩后——〖杂姓〗 第二管区——英坑、室前、南岭、下青林——〖杂姓〗 第四管区——清源洞、鼎底——〖杂姓〗 第五管区——龙降、风吹岭、石皮——〖杂姓〗 第六管区——福鼎〖洪〗、柳洋〖李〗、泰峰〖金〗、西田寮〖许〗、 张犁〖颜〗、水流坑〖吴〗、茶寮〖许〗、洞后〖陈〗。 明、清属晋江县三十八都及三十七都一部分。民国时期隶属晋江县东北乡。主要姓氏有魏、蔡、林、刘、郭。 杏宅——杏宅、后垄、过坑——〖郭、王〗 后埭——后埭——〖杨、李、郭、魏〗 南埔——南埔——〖魏〗 浔美——浔美——〖万、何、郑、李〗 塘西——塘西、东宅、村院、杏内——〖郭、董、林〗 桥南——桥南——〖刘〗 琯头——琯头、东园、下窗——〖郭、庄〗 西福——西福——〖魏〗 庄任——庄任——〖林、庄〗 新铺——新埔——〖曾、陈、郑等杂姓〗 埭头——玉兰、埭头、赤石——〖李、蔡、陈、孙〗 霞尾——霞尾——〖蔡、白、陈〗 前头——前头、东头——〖蔡、梁、杨〗 院前——院前——〖谢〗 东星——刘墩、后园——〖蔡、陈、谢、吴〗 玉田——顶石井下——〖李、郭、蒋、叶〗 石井——玉塘——〖林〗 金屿——董厝——〖董〗 凤屿——王厝——〖王〗 新前——内山、黄林——〖萧、陈、魏、吴、林〗 明、清为晋江县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都(合一都)及四十、四十一都(合一都)一部分。民国为晋江县大猷乡,小部分属锦丰乡双髻保。主要姓氏有刘、王、陈、倪、杨。 河市——河市街、河格头、土楼下、双边、下河市——〖陈、刘、赵、陶〗 市田——下古院、上古院、大坪底、市田、市田口、同安——〖杨、刘〗 厝斗——小梧洋、新寮、下厝、湾丘后、东寮、坑内——〖雷、蓝〗 新告——水磨、溪东、溪西、尾厝、溪尾、内坑、荷秋尾、墓柄、过溪、后车、张田、土楼、社头、楼内、后园、尾行、大埔、湖仔内、湖厝、田格内、腰仔、后厝、大溪内、根上——〖潘、王、林、雷、蓝、黄、杜〗 溪井——溪口、后园、后土楼、尾新厝、井仔、陈西、下埯——〖林、洪、丁〗 山边——山边、大石后、溪埔、莲坂、银埯口、亭竹——〖王、郑〗 溪山——帮溪头、尾寮、山边、下大河、均内、顶大河、赤石口、下官坪、杏墩、竹脚、后厝——〖陈、方、庄、苏、郑〗 溪头——溪头、坑下、西埭——〖杨、庄〗 南塘——下谢、下魏、石桥、骆厝、中厝、梁厝、青后、后厝、蔗头岭——〖梁、骆、曾、施、吴〗 鸟关——后洋、鸟关、大坑、顶寮、草坂——〖吴、朱、郑〗 白洋——白灶、下叶、后佘、坑仔、大路边、史厝、招岭、深边口、土楼脚、佘格寮、岭田、饮坑、坂头、土岭——〖刘、邱、蔡、陈、王〗 浮桥——浮桥——〖陈〗 蛟南——寨顶、顶官坪、墩顶、潘厝、水田、后井垄、宅顶——〖胡、蔡、郭〗 下炉田——炉田、火烧、太源、崎路、曾厝、曾何、田中央、下大厝——〖王、刘〗 庄田——田边、下庄、东清、小田、池仔尾——〖王、吴〗 坛顶——坛顶、宫后、西坑、水槽——〖王〗 官洋——后园、郭山、吴厝、官洋头、五斗、涂厝、溪墘——〖蔡、杜、涂、吴〗 霞溪——田边、下倪、芸煞、宫口、埔边、小下倪、寨顶——〖倪、陈、吴〗 岭客——顶客尚、顶岭头、下岭头、下客尚——〖魏、方〗 下堡——下堡——〖杨、曾、何、宋〗 梧宅——后埕、顶堡、中堡、田埂、尾大厝、顶新厝、下新厝、大厝、顶叶——〖杨、曾、富、叶〗 明、清为晋江县四十五、四十六都(合一都)大部及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都一部分。民国时期为晋江县锦丰乡。主要姓氏有杜、吴、林、谢。 马甲——马甲、楼仔、溪东、獭尾、顶尾楼、尾岭、下尾楼——〖杜、苏〗 二甲——耕前埔、埔厝园、交头、店仔、新田、新坝仔、二甲洋、长丘、宫后、正垵、下书房、乌石、田头——〖谢〗 就南——南厅、下申厝、对面墘、隔棋、其独、西角、五柱、土楼、塔埔——〖谢〗 蔡内——蔡内、陈井、产丘、池仔头、虎橱、象埔头、象梅头、后梧、后寮、娘宫、下门口——杜 义山——藻美、石桥、山仔、路岭、乌仁山、义道、行塘、大墘——〖林、杜〗 溪林——溪林、双埔、高港、过溪、大路脚——〖林〗 溪北——大墩、七斗、樟芹、蔡坑内、邦池、山兜、大仁、寮顶、莲田、巨美、苍前、后垄——〖林〗 西头——六埕、下西、笋埔、上西、炉田埯——〖林〗 梧峰——许坂、内寮、下坑、东行、顶丘、新厝、顶厝、什丘、招坑、圭兴、清水——〖邱、林、谢〗 炉田——炉田、北溪、上寮——〖王〗 新生——下申厝、完内、庄厝、围仔、尾厝、军村、尾寮、尾亭、完普——〖杜〗 后坂——坂边、水云坑、宫迹、后曾、外李、内李、四甲、后坑仔、白叶——〖杜、李、萧、曾〗 新建——后申厝、庵内、深边、沈坑、坂尾、祖厝、大埔、外厝、岭后、大坪、坊脚、岭兜、钱厝埔——〖杜〗 新尾——棋杆脚、蔡山、塔胚、靴蹄、九垵、竹园、祖厝、内脚、旧厝、楼下、崎路、前山兜、桥仔头、东墘、仁兴、内垄、塔埔、岭仔、井后——〖杜〗 前垵——南埔、前垵、园顶、社头岭、后垄、社头、圳后、南头、九斗、西墘、对面、加坝、古桥、草厝垄——〖杜〗 洋坑——后城、赤土园、新厝、曾池、圳头、山边、土炉、大新厝——〖吴、李〗 潘内——潘内、西寮、坑头、下山、义路、池仔头、下厝、顶道坝、岳厝、下道坝、山仔尾、陷头、宅后、岭头——〖林、杜、蓝〗 杏川——园村垄、许坂、桌坝、胡厝、洋尾、溪西、墩仔寨——〖杜〗 祈山——园内村、大垄、四落、下厝、岭后、厝地、翁前、卓厝、破土楼、新土楼、塔后、大埔尾、新厝、市头、坂尾、下筒、土炉边、内栋——〖吴〗 新庵——宜仁琦、后山、崎坑、五房、郑厝、碑牌、池后、龙溪、坑尾、高坂、梧埔、梧坂洋、顶母——〖吴、郑、萧〗 永安——尾埔、后厝、高山脚、北墘、三佛寺、路脚、池后、岭脚、赤土、大池头、后仁、四块厝、下郊、四房、路交头、后宫、书房、垵仔、顶后宫、后寮、土炉、中路、陈塘——〖杜、黄、赵〗 彭殊——过桥、埔顶、山内、暗桥、尾井、道生脚、仙尤池、苦仕头、大路尾、道斗脚、八柱、坝边、水尾、西头、高山垄、墓边——〖吴、佘、陈、韦、邱、王、郑〗 梅岭——杨梅岭脚、祖厝、学顶、土炉后、三落、畚箕乌、新菜、下仁头、西山厝、顶仁头、半埕——〖吴〗 明、清为晋江县四十七都及四十五、四十六都一部分。民国时期属晋江县罗溪乡及山顶乡钟山、洪岩、四亭三保。主要姓氏有黄、赖、陈。 罗溪——西头埔、黄井后、洋顶、新土楼、内清、外埔塔、岭兜——〖黄、洪〗 双合——西岭、顶厝、宫后、中厝、白叶、林厝、郑厝、后头尾、下厝间、下田、岭边、颈尾、尾厝、大岐、清呼坪——〖黄、郑、林〗 广桥——广桥、寺埔、东山、格外、格头、高仑、顶寮、溪尾、百二亩、石秀——〖黄、彭〗 钟山——格岐、听口、洋墘、新厝、姑坡、宫边、尖峰、四角丘、外圳、陈庄、仙洞、块坑、杜脚、坪面、顶厝——〖黄〗 大路脚——大路脚、赤土岭、晏田、大坑、柏巷、大坪、五掌、寨仔边、新厝、社公边——〖黄、陈〗 洪四——旧厝、洪岩底、樟坑、社仔园、宫尾、对面园、下厝、鲁寮、过溪、洋当、新楼、宫山、内洋、顶庵、杜生仑、张山、四脚亭、土楼、山后、高坂、兴灵宫、后寮、过灵、花溪、大沛——〖黄、陈、赖〗 后溪——宫边、西垵、樟仔脚、崎脚、顶九曲、尾洋、下九曲、坂上、西坑内、杏田、溪仔、竹洋、庭埔洋——〖黄、刘〗 三村——跳港、何厝、小岭、小岭头、乌石、出水坑、西峰——〖黄〗 柏山——赖厝街、内厝、外厝、四落、尾厝、虹山墘、顶新园、社仔埔、土楼、杜星脚、尾园、顶尾园、下尾园、赤土、新厝、旧厝、陈桥、海头、后坪、中厝、溪内、下厝、厝斗、溪西埕、大厝、赤土地、拾石崎——〖赖、黄、李〗 翁山——翁后埔、三斗埔、磨内、石狮脚、白路兜、洋蹄、顶厝、园埔、大路田、科脚、高林、匣仔山、楼仔脚、过溪、外厝、尾厝、尾路湾、土炉后、典当、下后坂、大园、顶后坂、草埔头、硿内、楼仔、山边、陈林、关坑、乌岸、玉叶、草寮、中丘田——〖赖、林〗 前溪——寮内、官路、西埔、观音、清坝口、彭坂、内厝、九坑垄、外新厝、土楼、下石、西头洋、新宫、牛路洋、东兴、东庵、寺埔、洗仔园、溪东、山兜、溪西——〖黄〗 三合——巷仔头、山尾、下圳、杜塘、岭尾、下厝、油园、田当、岭脚——〖赖、谢〗 东方——大片、云角、外坂、格溪园、大墓、鼎底、下寮、社口、外寮——〖赖〗 垵内——垵底、陈坂、大仑埔、铁斗墘、楼仔、和垄、内新厝、下寮、上垵、益母条、后坪头、肖厝——〖尤〗 建兴——庵内、沈宅、岭头、格外、下山、倭垄、五其垄、郭垄、新池脚、牛坪、岭头亭——〖赖、廖、陈、尤〗 明、清属晋江县四十七都。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晋江县虹山乡,后改为山顶乡。主要姓氏为彭。 松角山——松角山、东人墘、后厝、顶埕、猪仔垄、徐垄、后人、新圳口、福山格、三元坑、山垵、旧厝、五丘仔——〖彭、谢〗 白凤——洋厝、祠堂边、对面、壁边园、下岭、长房三、西庵、塘头、宫垵、山后埔、新书房、过溪山、小宗口、大墘、旧厝墘、草埔脚、大公岭脚、北山口、埔尾、丁房——〖彭、陈〗 苏山——车房街、徐田、大厝、宅内、大湾头、尾林垵、樟脚、棕叶林、小畔、对面埔、山仔、路市尾、寨仔脚、石路冷、塔头、外塔、许坝、黄坑口、山尾宫、厝斗、寨 顶、下尾——〖彭、林〗 虹山——小宗边、官坝、烂田后、井兜、东坂、堂口、马崎头、土楼、官坝、竹头垵、美园、四吉、井仔、宫口、山占丘、下坪岭、克食桥、锁口、凤岭——〖彭、陈〗 管区明、清隶属晋江县四十、四十一都。民国时期为大猷乡福岭、北埭、前叶三保。主要姓氏有纪、许、董、林、张、何。 阳山管区——阳山、吕埔、新村、梧峰坡、赤崎——〖何、张、吴、欧、林、谢〗 朝阳管区——下坝仔、仕林坑、梧峰、田中央、宅仔坑、吴厝、前山尾、顶塘、田洋、小溪、新厝、福山腰——〖纪、许、朱、郑、陈、张、林〗 坪山管区——许店、坪山、岭霞、洪厝、下寮、烧田、后坑尾、小岭、蔡后——〖许、陈、林、蔡、万、郭、杨、卓、郑、富、张〗 阳江管区——埭北、坝南、卢厝、田寮、池头、曾厝、阳江——〖何、陈、卢、许、曾、林、郑、李、施、魏、王、蔡〗 前洋管区——董厝、莲村、张厝、叶厝、高厝、东坑内、詹厝、霞炉、花埭、前洋——〖董、高、叶、何、张、许、苏、倪、陈、吴、杨、林〗 南山管区——南山、新尾、室仔前、新田、虎跳桥、官园头、笏石、白叶、洋普——〖陈、林、胡、张、顾、吴、魏、刘、杨、蔡、许、王、何、薛〗 晋江市 晋江市人民政府驻地。明、清分别隶属晋江县二十六至三十一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青阳镇,三十一年(1942年)改青阳乡。主要姓氏有庄、吴、赖。 【站长注:青阳别称“五店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聚居于青梅山之阳,故有“青阳”之称。唐·开元年间,蔡氏五人于此开设五间饭店,故有“五店市”之别称。】 梅山居委会——〖庄、蔡、孙等杂姓〗 青华居委会——〖庄、李等杂姓〗 青阳居委会——〖庄、陈、张、王、林、曾、李等杂姓〗 莲屿居委会——〖庄、李、林等杂姓〗 高霞——高霞——〖王〗 洪宅垵——洪宅垵、仑顶——〖陈、曾〗 象山——象山、新乡——〖林〗 普照——普照——〖蔡、李、杨〗 陈村——陈村——〖许、吴〗 曾井——曾井——〖张、曾〗 苏塘——苏塘——〖赖〗 后间——后间——〖赖、杨〗 岭山——顶岭、崎山、后圳坑、许厝、下岭——〖庄、杨、许、蔡、苏、王、陈〗 竹树下——竹树下、田洋——〖李〗 三光天——三光天、霞塘、许塘蔡——〖庄、王、张、曾、洪、黄、周、陈、蔡〗 王厝——王厝、岩下——〖洪、陈、林、张〗 屿头——屿头、山头——〖洪、许、陈〗 霞浯——霞浯——〖吴、黄、谢、李〗 赖厝——赖厝——〖赖〗 烧厝——烧厝——〖赖〗 梅山——后塘、蔡厝、后崎、轩内、隘门头、孙厝头、大石脚、巷尾三、三角内——〖庄、蔡、孙、苏〗 青华——内头李、烟边巷、大井口、一门、西边宅、宫下、井仔——〖庄、李、林〗 青阳——杏厝王、东岩口、新田、沿塘头、新街——〖庄、王〗 莲屿——沿塘、下行、田洋——〖庄、李、林、陈、张、曾、王、洪、郑、谢〗 明、清分隶晋江县七、八、九、十二诸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分属安海镇、康乐乡。主要姓氏有黄、吴、颜、陈、高。 【站长按: 安海镇位于围头湾内,在泉州城南二十余公里濒海处。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依山临海,海湾曲折,海面开阔,风浪小,是宋元时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和避风良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安海港》) 主要姓氏有黄、吴、颜、陈、高。 历史上,安海有过湾海、石井、安平、鸿江等别称。 汉代称“湾海”,以其地处“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滨,海湾航道弯曲而名。 唐·开元六年(718年)晋江设县建制,湾海隶属晋江县。 北宋·开宝(968—975年)年间,唐名臣安金藏后裔安连济徙居湾海,易“湾”为“安”,始名“安海”。 宋代地方建制以乡统里,安海镇区属晋江县开建乡修仁里。当时安海港的海外交通贸易十分繁荣,“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始称“安海市”,并形成西、东的新市、旧市。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开港设市舶司,州府遣吏在安海榷税,号曰“石井津”(即海关“分关”),安海市即属“石井津”管辖,称石井津安海市。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设置“石井镇”,吏部郎朱松(朱熹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松》)为首任镇监,安海镇建制由此开始。当时的石井镇并辖今晋江安海、南安石井两地,两镇所沿用的掌故是同一历史事件,即宋代朱松(韦斋)监税于石井镇,故有“石井津开双石井”之称。安海即称石井镇安海市。 元代改乡里为都,现安海地分隶晋江县七、八、九、十二诸都;安海镇区属晋江县第八都,沿称“石井镇”,设石井巡检司于安海。 明袭元制。后安海与南安石井分别析出设镇,南安石井镇沿用“石井”为名,而安海因历代常遭外侮,为希冀平安,则改称“安平镇”。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整饬海域,撤去巡检司。万历卅四年(1606年)奉旨钦设驻镇安海馆,官署设右井书院。 清朝复称“安海镇”。清初·顺治迁界,安海“丙申(1656年)毁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清初迁界》、《海丝之路·海禁与迁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沿海“复界”,泉州陆路提督就古陵寨把总移驻安海,建立“安海汛”于龙山寺西。安海在夷废将近30年后,才又逐渐恢复起来。 当时清朝在福州、厦门设户部税官,分差各处沃口收税,雍正七年(1729年)在安海设户部税馆,称“鸿江沃”,此乃“鸿江”别称的由来。 辛亥革命后,1933年晋江划分6个区,安海属第二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撤区为乡镇,安海镇辖区分属安海镇、康乐乡。 南宋时,朱熹曾随父至安海任所,青少年时代在泉州度过;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又“数临安海讲学,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后来朱熹之子朱在还在安海主持营建颇具规模的石井书院,奉祀朱松、朱熹父子,因此,安海被称为“二朱过化”之地。泉州府文庙明伦堂旧有一联:“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朱在》、《泉州书院·石井书院》、《泉州寺庙·文庙·明伦堂》) 明末,安海又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府邸所在地和根据地,遭受了多次战火的蹂躏,也留下许多郑氏父子的遗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 兴胜居委会——〖杂姓〗 海东居委会——〖杂姓〗 鸿塔居委会——〖杂姓〗 复兴居委会——〖杂姓〗 灵水——前乡、后乡、田厝、加溜——〖吴、蔡、张〗 曾林——曾林——〖吴、李、许、庄、方〗 大山后——大山后、小布林、大布林——〖王、许〗 可慕——可慕、新乡——〖许〗 西畲——西畲、丙厝、梧埭——〖陈、余、吴〗 桐林——古田、西埕——〖黄、许、陆〗 西门——湖池、西门——〖李、杨〗 梧山——梧山——〖苏〗 山兜——山兜、玉楼——〖苏〗 菌柄——菌柄、洋南——〖黄、王〗 桥头——桥头、浦边、三社、安厝、塔兜、新陈山——〖许、蔡、陈、安、吴、施〗 上垵——上垵、后林、田坑——〖许、杨、林、黄〗 社坛——社坛——〖蔡、吴〗 前林——前林——〖蔡〗 下山后——下山后——〖陈〗 庄头——庄头、前蔡、后垵、潮坑——〖李、庄、陈、蔡、王、黄〗 后蔡——后蔡——〖颜〗 水头——水头、后埭头——〖姚、黄、蔡、林〗 前湖——前湖——〖蔡〗 新店——新店——〖许〗 坑边——坑边、窑后——〖黄〗 窟前——窑前——〖颜、许、姚〗 曾埭——曾埭、东井——〖黄、苏〗 西柄——壳厝、西柄——〖张、鲍、陈〗 庵前——庵前、加坂——〖尤、沈〗 下洪——下洪、丙店——〖李、周、蔡、林、方〗 仁寿——上岭、后桥——〖朱、周、吴〗 西溪寮——西溪寮、后肖——〖蔡、萧〗 坝头——坝头、梧厝、溪边——〖王、许〗 赤店——赤店、苏厝——〖曾〗 前埔——前埔、皂店、林厝、郑厝、侯厝、小前埔——〖许、林、郑、侯〗 西垵——西垵、下坂坑——〖颜、丁、萧、杨〗 型厝——型厝——〖颜、曾〗 安东——星塔、前乡、中乡、后乡、后库、黄墩——〖陈、吴、王、林、柯、孙、许〗 外曾——外曾、内曾——〖吕、曾〗 明、清分隶晋江县十一、十四、十五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金井镇。主要姓氏为蔡、王。 【站长注:金井旧称井尾,与原井尾乡东南隅的一口井有关。该井建于元代,泉源丰溥,水清泉甘。《族谱》载,明·洪武初年,京都运使吴鲁东押盐途经此地,美其水泉,立“金井甘泉”石碑于井旁为记。久之,井尾乡即被“金井”所代替,后来的金井村、街、镇皆由此得名。该井今存,位于金井镇金井社区,石砌方形井圈,径1米,深5米,2007年5月公布为第四批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井居委会——〖吴、蔡、张、陈〗 古垵——古垵、坑西——〖陈、黄、蔡〗 石圳——石圳、晋井、后垵——〖李、许、陈、张、林、黄〗 福全——福全——〖卓、刘、陈、蒋、王、郑、张、何、尤、许〗 溜江——溜江——〖陈、王、许、吴〗 围头——围头——〖吴、谢、周、洪、陈、蔡〗 湖厝——湖厝、东垵、岑下——〖许、杨、周〗 塘东——塘东、下寮、寮头、后埭、西垵、山柄——〖蔡、王、吴、谢、许〗 洋下——洋下——〖陈、施〗 南江——南沙岗——〖李、谢〗 岩峰——小三村、官兜、东营、西头、陈厝、石兜、上清——〖陈、范、吴、许、蔡〗 三坑——曾坑、坑西、浔坑寮——〖王、吴、许、勤、林、施〗 新市——新市、前垵——〖曾、萧〗 丙洲——丙洲、后山、圳尾、溪仔——〖王〗 玉山——桑柄、石亭、顶柯坑、草湖——〖洪、赵〗 山头——山头、新街——〖洪、张〗 坑口——坑口、南埕、埕边、留宅——〖蔡、王、陈、林、洪〗 钞岱——钞岱、茂下——〖郭、洪、许、陈、王、纪、汪、庄〗 苏庄铺——苏庄铺——〖施〗 金井——金井、下丙——〖蔡、吴〗 埔宅——埔宅、清沟、山尾、顶房寮、竹围、莲厝——〖杨、蔡、施、李〗 山苏——中寮、沟顶、后寮、枪寮、新乡、五块寮——〖施〗 明、清属晋江县十五、十六两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深沪镇。主要姓氏为施、林、陈、吴、蔡。 【站长按: 南春居委会——〖吴、陈、张、王〗 东垵居委会——〖吴、周、杨、蔡〗 后山居委会——〖陈〗 港阜居委会——〖吴、李、陈、许、詹〗 壁山居委会——〖吴、陈、石、洪〗 西峰居委会——〖蔡、杨〗 浔光——西旧房、王厝——〖施、王〗 华峰——顶土地寮、下土地寮、赤下、五七柱、黑土、三柱、六柱——〖施〗 华山——后山寮、下乡——〖施〗 东华——东后——〖施、吴〗 首峰——坫头、竹脚、中寮、宜富、下新厝、西脚寮、圭庵寮——〖施〗 群峰——灰寮、长房寮、湖仔寮,二房寮、龙寮、宿困墩、大寮——〖施〗 坑边——坑边、颜厝、畲下——〖陈、颜、张〗 柳山——柳山——〖林〗 东山——东山——〖林〗 华海——海尾寮、雪上寮、东旧房、鲤鱼穴、南寮、后山寮——〖施、吴〗 运伙——吕宅、石井、西尾、坑前、坑后——〖许、张、柯、郑〗 科任——科任、新村——〖陈、许、李、蔡、吕〗 土屿——土屿——〖蔡、杨、周〗 【站长按: 东石镇位于晋江市西南部,北毗安海镇,东邻永和、英林二镇,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水头、石井二镇沿龙江相峙。境内北部的岱峰和东部的应岩二山相连;南部、西部临海。 主要姓氏有蔡、黄、萧、许、张。 公元前,泉郡先民畲家为周时“七闽”之一,畲人在此结寨而居。东晋·升平年间(357年),卫人林开基(号西山,官至尚书)为避时乱,偕安员外携亲友十五姓,自中原沿江泛舟南下,经围头湾向西航行,停泊在南安江崎。是夜月色朦胧,林开基偕夫人步出舱外望月兴悲之际,忽见江东一片辉煌天光,翌晨遂转泊是地,见有一寨,气势雄伟,曰“畲家寨”,寨之半坡有石巍峨,且周围平旷。林开基觉得这是祥瑞之兆,遂卜居寨石之东,故得名“东石”。此后汉畲同化。 隋·开皇元年(581年)重修是寨,将畲家寨改名东石寨,沿用至今。 唐·开元六年(718年)实行县乡制,东石属晋江县东安乡。乾宁(894—897年)时,又将原为东安乡的安海列人古陵建乡,东安乡改为东石乡,又称安仁乡。 北宋初,始定里制,将安仁乡(东石)改为安东、顺和、劝善等三里。此后外族不断人侵,战乱纷起,中原移民大量南下,其中一些人在此建村定居。至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因偏安一隅,东石的农、渔经济已相对发达,航运业也开始兴起,出现万家灯火景象。由于民风淳朴,乡民仁善,和睦相处,故此地又誉为仁和里。当地至今仍把“仁和”作为东石的代称。 元初改里为都,东石为十都。 明、清至民国初期基本沿袭元制,现东石镇区域分属晋江县九至十一都。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设为保甲联保制;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置东石镇。 1949年9月,东石解放。井林、肖下,山前三村划归内坑区(六区)管辖,其余分别划归可幕区(七区)和英林区(十一区)。1952年成立十七区,区公所设在东石,把原属六区、七区与十一区的大部分村落重新划人辖区。1955年十七区改为东石区,辖8乡1镇。1958年3月再次撤区并乡,成立东石乡。是年10月,原东石乡和英都乡合并为东石分社,辖14个大队、71个自然村。1961年下半年组建永和、英林两个公社,把马坪、巴厝、周坑3个大队划归永和公社,埭边、柯坑两个大队划归英林公社。1965年底把东埔大队划归英林公社。 东石寨是历代的海防要塞。宋、元、明、清朝廷都派兵在此设防。明末清初,东石寨成为郑成功抗清和收复台湾的水师演兵基地。有南天寺(大石佛寺)、古檗山庄(檗谷村)、白沙古战场等名胜古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泉州古港·东石寨》)】 东一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 东二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 东三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 东四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 东五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 平坑——平坑——〖陈、蔡、杨〗 龙下——龙下、斗门头——〖陈、郑〗 永湖——后湖、永坑——〖黄、蔡〗 东埕——东埕——〖蔡、蒲〗 白沙——白沙——〖周、谢、黄、张、洪〗 许西坑——许西坑、郭厝、深垵、松柏山——〖许、郑、张〗 湖头——湖头、龟湖——〖黄、李〗 井林——井林——〖许〗 肖下——肖下、前埔——〖萧、蔡〗 金瓯——山前、前埔——〖王、黄〗 大白山——大白山、下厝许、小白山、曾厝、草红塘、西行——〖杨、许、吴、曾、陈、颜〗 大房——大房、下庄、吕厝、石兜——〖许、颜、张〗 潘径——潘径、塘边——〖张〗 潘山——潘山——〖张等杂姓〗 塔头刘——塔头刘——〖刘〗 檗谷——檗谷——〖黄〗 郭岑——郭岑——〖杨、郭〗 三乡——吴厝、高后、埕边、埭边——〖吴、王、黄、谢、蔡〗 梅塘——前埔——〖蔡〗 梅峰——型厝、张塘——〖蔡〗 洪塘——洪塘——〖张〗 坑园——坑黄——〖吴〗 清透——清透——〖张、温〗 柯村——柯村——〖柯〗 金泽——洋宅、山兜——〖蔡、吴、杨〗 张厝——张厝、中舍——〖王〗 光渺——石菌、路东——〖陈、黄、洪、王、周〗 塔头孙——塔头孙——〖孙、蔡〗 埔头——埔头、麦园、岑兜——〖颜、王、萧、洪〗 明、清分属晋江县一、二、三、五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磁灶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梅溪乡。主要姓氏有吴、陈、张、苏。 磁灶居委会——磁灶、后山宫——〖吴、唐〗 岭畔——岭畔——〖吴、朱〗 小桥——小桥、道碑、道碑厝——〖陈、刘、王、丁〗 井边——井边、笑口、曾岭——〖苏、王、李、倪、吴〗 下官路——下官路、陈坑——〖吴、陈〗 下灶——下尾、下灶、上流坑、下流坑、内塘——〖吴、李、王、陈、蔡、唐〗 苏垵——苏垵——〖陈〗 坝头——坝头、溪头、曾坑——〖柳、周、曹、曾〗 洋宅——洋宅——〖李〗 大埔——大埔、菜洞——〖吴〗 前尾——古塘头、山后、树后——〖王、陈、李〗 瑶琼——瑶琼、新乡、风炉、后坑——〖陈、张〗 官田——官田、草山头、新后坑——〖陈〗 大宅——大宅、深沟——〖陈〗 太昌——太昌、倒桥、杏田——〖陈〗 上厝——上厝、后洋——〖张〗 锦美——锦美、下五龙——〖庄、张〗 钱坡——钱坡、加山、沟边——〖苏、李、姚、吴〗 新垵——石湖边、杏当、高厝林、妹山、山仔——〖苏、林、蔡、李、黄、谢〗 洋尾——洋尾——〖谢〗 三吴——西边辽、前山、杏林——〖吴〗 东山——东山、龙林——〖张、王〗 张林——张林——〖张〗 官前——官前——〖柯、吕〗 五龙——上五龙、加福——〖张〗 砌田——砌田、后边、吴厝——〖张、何、赖、郭〗 车厝——车厝、洋坑、黄厝、道允林、杨厝、吴岭——〖王、郭、杨、陈〗 湖头——湖头——〖柯、张、林〗 宅内——宅内、南仓——〖张、陈、庄、姚、王〗 明、清属晋江县二十七、二十九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之置三民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三民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三民、池店二乡合并为碧山乡,今域属焉。主要姓氏有丁、陈、林、苏、张、。 【站长注:陈埭古为海滩,五代十国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令军民围滩筑埭,以其姓冠之,故名“陈埭”。元明易代时,由于民族矛盾,丁姓回族避居其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泉州水利·陈埭》、《泉州民系·元末明初——泉州多民族的形成·回族》)】 南霞尾——南霞尾——〖杨、倪〗 梧埭——金沟、曾厝、南店、梧埭、南湖、西滨——〖蔡、杨、翁、林、江、曾、王、陈、沈、张〗 宫口——宫口、潭头、溜尾——〖林、陈、雷〗 桂林——后祠、西霞美、后田前、对叁——〖林、郑、倪、蔡〗 坊脚——坊脚、沟西——〖林、尤、王、倪、庄、吴、陈、郭、苏〗 江头——江头、土头——〖丁、陈〗 溪边——溪边——〖丁、曾、吴、王、倪、李、韩〗 赤西——赤西——〖张、庄、丁、王、陈、杨〗 沟头——沟头——〖叶、王、陈、曾、林、潘、雷〗 苏厝——苏厝、前沟、黄厝、横坂头、前乡、普益、普头、高厝、港墘、湖厝、埕尾——〖苏、张、胡、陈、黄、李〗 岸兜——岸兜——〖丁、陈、苏、吴、张、林、宋、李、汤〗 鹏头——鹏头——〖丁〗 西坂——西坂——〖丁、曾、陈、李、黄、魏〗 四境——下沟、后坂、前社、后社、仓下头——〖丁、陈、倪、李、杜等杂姓〗 湖中——湖中、地顶、苏埭——〖张、庄〗 双沟——双沟、加沙、下坂、草田尾、陈塘、泽沟——〖王、李、柯、丁、尤、曾等杂姓〗 涵埭——洋埭李、下村、土围——〖李、谢、庄、陈、黄、纪〗 洋埭——洋埭林、大东、下海——〖林、李、魏〗 庵上——庵上、庵兜——〖黄、陈、张、薛、李、吴、杨、杜、曾、丁、林〗 海尾——海尾、大洲——〖郑、纪、留、施等杂姓〗 大乡——大乡——〖陈、张、丁、杨〗 涵口——桥北、涵透、桥南、下埭、后林——〖陈、王、张、苏〗 横坂——横坂许、横坂林——〖林、许、陈、吴〗 西滨——西滨——〖林〗 花厅口——花厅口——〖丁、林、吴、许〗 仙石——仙石——〖陈、许、谢、刘等杂姓〗 高坑——高坑、柯岭——〖张、高、柳、陈等杂姓〗 明、清分属晋江县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置池店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池店、三民二乡合并为碧山乡。今域属焉。主要姓氏有李、曾、朱、陈。 【站长注:池店唐、宋间称“砛石”,元时更名“凤池”。明·宣德年间,李俊育(李五)于此经营各种店铺,即取原凤池之“池”字更名为“池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五》)】 池店——池店、曾村、皂坑、田洋、砌坑——〖李、林、谢、孙、陈、施、魏、王、庄、曾、洪、黄〗 浯潭——浯潭——〖李、苏、许、朱、黄、林、何〗 新店——新店、坑西、古坑、小霞浯——〖李、苏、吴、陈、魏、林、吕、倪〗 钱头——钱头——〖吴、曾、谢、郭、许、丁、陈、李〗 洋茂——洋茂、村头——〖林、卢、黄、吴、曾〗 赤塘——赤塘、高厝——〖陈、林、丁、张〗 潘湖——潘湖——〖黄〗 溪头——溪头——〖朱、吴、杨、谢、陈、李、黄〗 古福——古福——〖杨、张、李、沈〗 东山——东山、西宅——〖张、卢、吴、陈、黄、谢、萧、林、沈、李、蔡、徐〗 大洲——大洲——〖苏、蔡、黄、陈、李、林、许、吴、伍、朱〗 华洲——华洲——〖陈、黄、徐、施等杂姓〗 溜石——黄后——〖朱、郭、黄、苏〗 营边——营边——〖陈、林〗 霞福——霞福——〖朱、郑、吕〗 霞尾——霞尾、墩仔——〖林、吴、黄、杨、卢、唐等杂姓〗 清濛——清濛——〖郑、张、王、卢、杨等杂姓〗 柴塔——柴塔——〖蔡、卢、伍、沈等杂姓〗 唐厝——唐厝、前山——〖唐、黄、许、林、谢、李、邱、宋、吴〗 旧铺——旧铺、过田、新埔、后岭——〖萧、雷、魏、田、阮、胡、骆等杂姓〗 茂厝——茂厝——〖卓、朱、郑、黄、邱、蔡、阮〗 屿崆——屿崆、仕尾、上钞——〖傅、谢、倪、吴、曾〗 仕春——仕春、冷水——〖陈、魏、蔡〗 御辇——下辇、御赐桥——〖曾、尤、史、周、杨等杂姓〗 明、清分属晋江县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三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罗棠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为罗棠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为大同乡。主要姓氏有王、柯、陈。 梧桐——梧桐——〖陈〗 许坑——许坑——〖吴、高、杨〗 后林——后林、下宅——〖吴〗 下埔——下埔——〖王〗 后库——后库——〖陈〗 缺塘——缺塘——〖郑、柯、林、蔡〗 罗裳——罗裳、仓边、柯厝、江宅——〖曾、张、王、洪、倪、蔡〗 福埔——后堡——〖陈、曾、许〗 前沿——前堡、小沿塘——〖陈、郑、王〗 社店——社店、后边、尾厝、田内——〖陈〗 苏前——苏前——〖陈、蔡、苏〗 山仔——山仔——〖李、郭〗 苏内——溪东、东洋、苏内、内塘——〖曾、谢、李〗 林口——林口——〖柯、李〗 张前——张前——〖何、周〗 英塘——大浯塘——〖翁、蔡〗 小浯塘——小浯塘——〖李、蔡、吴〗 梧垵——蔡厝、郭厝——〖洪、蔡、郭、江〗 洪厝——江厝、帮尾、洋柄、古塘、仑上——〖李〗 樟井——樟井——〖姚、杨〗 湖格——湖格——〖杨、吴〗 梧林——梧林——〖蔡〗 荆山——王厝、吴厝、郭厝、新乡——〖吴、王、龚、郭〗 林格——林格——〖杨〗 塘市——塘市、前曾——〖柯、曾、龚、周〗 南塘——南塘——〖柯、龚〗 杏田——杏田——〖王、翁〗 杏坂——沟下坂、杏田后王——〖王〗 后洋——后洋——〖杨〗 沙塘——沙塘、洋厝、山透——〖王〗 上郭——上郭、后曾、塘边、中乡、虎项、占头——〖柯、陈〗 【站长按注: 龙湖镇,宋时属安仁乡弦歌里,元属十七都,明、清分别隶属于晋江县十二、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合一都)诸都。1942年属衙口镇,1944年属霞坡镇、至善乡。1956年归人栖梧区,分为石龟乡、湖北乡、龙湖乡、福林乡、衙口镇。1958年合并设龙湖公社,1991年改为龙湖镇。主要姓氏有施、洪、许、吴。 龙湖镇以湖得名。境内龙湖系福建省著名天然淡水湖,水域面积2800亩,沿岸总长10余公里。龙湖形似龙躯,南端露出两礁状若龙目.故名龙湖。】 新峰——火埔、新埔——〖施、张、王〗 后溪——后溪——〖郭、许、施〗 内坑——内坑——〖吴〗 吾坑——吾坑——〖许〗 秀山——秀茂、山头、山脚、历山、祖秀茂、新祖秀茂——〖许〗 新街——新街、下炉灶、顶炉灶——〖许、施〗 杆柄——杆柄——〖施〗 衙口——衙口——〖施、粘〗 石龟——许厝——〖许〗 苏坑——苏坑——〖施〗 埭头——埭头——〖吴〗 昔坑——昔坑——〖吴〗 枫林——枫林——〖吴〗 后宅——后宅——〖施〗 吴厝——吴厝、洋垵——〖吴〗 湖北——西舍、英厝、庄厝、翁厝、十三施、枪城——〖施、翁、庄〗 前港——前港、新村——〖施〗 龙园——龙园、西湖——〖施〗 古湖——古湖——〖吴〗 坑尾——坑尾——〖施〗 仑上——仑上——〖洪、刘、留〗 溪前——溪前、山边——〖洪〗 南庄——古婆庄——〖施〗 洪溪——湛溪——〖施〗 钞厝——钞厝、山尾——〖施〗 檀林——檀林、粘厝埔——〖许、粘〗 西吴——旧西吴、新西吴、苏厝——〖吴、苏〗 陈店——陈店——〖施〗 坡锦——火夫埔、倒石埔、东厝——〖许、陈、曾、黄、王〗 古盈——古盈——〖吴〗 后坑——后坑——〖洪〗 龙埔——龙埔——〖施〗 龙玉——龙湖亭、玉斗——〖许〗 烧灰——烧灰、新烧灰——〖许、洪〗 瑶厝——瑶厝——〖蔡〗 石厦——石厦、新刘厝、三房、新乡、 杏坑、竹山里、刘厝——〖施、刘〗 鲁东——鲁东——〖施〗 曾厝——曾厝——〖洪〗 杭边——杭边、银埕下、湖仔内——〖洪〗 溪后——溪后、中堡、曾厝——〖洪〗 南浔——南浔、新民、田头、小埭、桥头、灰瑶、山前——〖施、郭、颜〗 埔头——埔头、瑶林、林埔内——〖施、杨〗 明、清分隶晋江县十一、十二、十四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英林乡。主要姓氏为有洪。 英林——英林、西塔、西塘——〖洪〗 三欧——塘边、新厝、欧厝、刘厝、荣埭——〖欧阳、刘、王〗 后头——谢厝街、后头、内厝、东村——〖王、谢、李、黄〗 港塔——港塔、洋仔坑——〖林、曾〗 高湖——高湖、西山、玉坂、斗林——〖洪〗 嘉排——伍堡、岑张——〖张、童、姚、柯、杨等杂姓〗 马山——马山、卢厝溪——〖林、洪〗 湖尾——湖尾、西湖——〖苏、傅、王〗 柯坑——柯坑——〖张〗 沪厝垵——下乡、下柯坑、沪厝垵——〖柯、张〗 埭边——埭边——〖许、柯〗 东埔——东埔——〖吴〗 龙西——龙水寮、清内、西垵、西埔、埔顶寮、窑内、东垵、新西湖——〖洪〗 陈山——陈山——〖洪〗 钞井——钞井、东溪、西溪——〖洪〗 玉坂——玉坂——〖洪〗 明、清分隶晋江县三、四、五、六、八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置内坑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为亲民乡。主要姓氏有曾、尤、林。 潘厝——潘厝、后田边、前田边、后村——〖李、庄、吕〗 山头——山头、铺顶、石湖潭——〖姚、林、曾、吴、陈〗 黎山——前山、张坑——〖张、欧阳〗 吕厝——吕厝、田边——〖蔡、李、林、曾〗 下村——下村、云头、下黄、灰厝——〖张、陈〗 土垵——土垵、宫前、九坑、前宅、后溪、洋透——〖林、张、姚、曾、谢、陈、钟〗 葛洲——葛洲、潭头——〖林、杨〗 宅内——宅内——〖李、林、庄〗 古山——古山——〖姚、陈、许、雷、林〗 东宅——东宅、宫仔口——〖曾、许、姚、陈〗 柑市——柑市、贞茂、利园——〖林、黄、许〗 加塘——加塘、上岭、下岭、小加塘——〖蔡、姚、杨、陈、伍、刘〗 后坑——后坑——〖尤〗 下尾——下尾——〖钟〗 上方——上方——〖张、黄、徐〗 白垵——白垵、岐山、尖仔山——〖郑、黄、蔡、杨、白、沈等杂姓〗 后山——后山——〖朱〗 砌坑——砌坑——〖尤、曾〗 深圳——深圳、内林、井上——〖陈、吴、钟、蔡、谢、王、张〗 长埔——长埔——〖王〗 东村——东村、立厝——〖林、蔡、吕、杨、柯、洪、许〗 坑尾——坑尾——〖张、曾〗 内山尾——内山尾、小加塘、洋内——〖林、钟、吴、陈〗 黄塘——黄塘、下村——〖林、姚〗 内湖——内湖——〖曾〗 亭顶——亭顶、后库——〖曾〗 前洪——前洪、后厝——〖曾、王、李、张〗 湖内——湖内、社仔、后坑——〖赖、周、许、黄、郭、高、张、汪、刘〗 明、清分属晋江县十二、十三、十四都。民国时期分隶大同乡、东石镇及衙口镇。1961年析罗山、东石、龙湖三个人民公社置“永和人民公社”。主要姓氏为林、陈。 坂头——西堡、东堡——〖蔡、许〗 山前——山前、许家弄——〖蔡、吴、李、许〗 福田——草田——〖刘、施、周、许〗 古厝——古厝——〖陈〗 永和——庄宅、前村、鲍厝——〖鲍、庄、姚〗 旦厝——旦厝——〖留、邓〗 力争——垵内、新菌边、岐山、新古厝、仑后——〖陈、蔡〗 上宅——上宅、新上宅——〖杨〗 茂亭——茂亭、山后、吕厝——〖陈〗 马坪——马坪、上山、新上山、西店、井上、新安——〖林、蔡〗 巴厝——巴厝、柯西、小坑园——〖林、吴〗 英墩——英墩、潘厝、梧仑、沪坑、坑尾、前堡、新前堡——〖许、王、翁、潘、苏、蔡〗 玉湖——湖内——〖蔡、翁〗 后埔——后埔、塘仔头——〖庄、蔡、郑〗 杏山——上坑边、内厝、莲塘——〖王、李、张〗 周坑——四石柱、周坑、下乡、邵厝、观头、新周坑——〖曾、林、邵、蔡、黄〗 西坑——西坑、下店、上前坑、下前坑——〖林、吴〗 塘下——塘下——〖蔡〗 内厝——内厝、瑞安、羊角山、石楼——〖林〗 菌边——菌边——〖陈、黄〗 割山——坝边、东茂——〖蔡、佘〗 明、清属晋江县三十二都。民国时期属梅溪乡梅坑、紫园、碧湖三保。主要姓氏为蔡、王。 园坂——张园——〖蔡、苏、陈、黄、张、吴、谢、史、林〗 湖盘——湖盘、缺井、下溪园——〖卓、李、陈、王、吴、林、许〗 洋店——后厝、下落沙、楼下、洋店——〖王、曾、郑、杨、卓、魏、倪等杂姓〗 塘头——塘头——〖陈、蔡〗 紫湖——寮内、砌田、井尾、新村——〖蔡、李、吴、康、王、卓、阮、黄、陈、赖〗 紫星——白窟后、顶溪园、下溪园、大夫第、祖厝、金星、古楼——〖王〗 霞茂——霞茂——〖吴〗 浯垵——浯垵、顶李、下李——〖李、陈、王〗 沿革 该地古有凤里村,隋·大业三年(607年)村中建凤里庵,供观音菩萨,俗称观音亭;庵边立有一造型古朴的大石狮。 凤里位于东南沿海,为入泉州城的交通要道,早在唐代已有圩集。宋、元泉州港繁盛,商旅往来很多,凤里设有茶棚和点心摊,招徕商旅,成为泉南主要集市之一。凤里庵附近是聚集的地方,“石狮”因此约定俗成为地名。 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该地建“大舍街”。清·乾隆(1662—1722年)年间,曾任都督的衙口人施文起卸任归里后,在石狮设立五谷圩、布圩、菜圩、牛圩、羊圩“五圩”,并建福全街,即今大仑街。 石狮市地域,自古是晋江县的辖地。明、清时期属晋江县第十九都及二十四、二十五都一部分。民国时期沿袭清制。民国廿四年(1935年)属晋江县第四区,区署就在石狮。民国廿九年(1940年)晋江县实行乡镇制,第三区公所设在石狮镇,石狮开始有镇的建制。民国卅一年(1942年)第三区改称石狮区,下辖新华、石狮、永宁、金井、衙口5个镇和彭田、莲塘、祥芝、蚶江、英林、深沪等13个乡。民国卅三年(1944年)撤销区署,晋江县重划为8镇16乡,石狮 镇是其中之一镇。 解放初期,设石狮镇,与安海镇并列为晋江县的直属镇。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石狮市(县级),划原晋江县的石狮、永宁、蚶江3个镇和祥芝乡为行政区域。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正式成立。1990年9月原石狮镇改制为石狮街道办事处。1991年11月祥芝乡改制为祥芝镇。至此,石狮市共设1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下辖5个居委会和78个村委会。 石狮市人民政府驻地。明、清属晋江县十九都及二十四、二十五都一部分。民国廿九年(1940年)设石狮镇。主要姓氏有蔡、陈、吴、王、许。 新华居委会——〖杂姓〗 宽仁居委会——〖杂姓〗 新湖居委会——〖杂姓〗 五星居委会——〖杂姓〗 新华——湖边——〖王、吴〗 新湖——新湖——〖吴、王〗 五星——庵前、下泽、山上、东村、宽仁——〖许、王、颜、陈、黄、何、施、洪、苏、姜、商、田〗 仑后——仑后、院后——〖黄〗 松茂——松茂——〖吴〗 仕林——仕林、新街——〖蔡〗 容卿——容卿、强房、二房、西坑、赤坑、水坑、山下——〖蔡、颜〗 前廊——前廊、山兜、古宅、洋下——〖蔡、陈〗 港塘——港塘——〖陈、王、张〗 后垵——后垵、山雅——〖吴〗 龟湖——后宅、陈厝、西洋、东洋、龟湖、埔仔、上郑、苏厝、下郑——〖黄、郑、陈、林、李、谢、蔡、萧、王、许、张、苏〗 塘头——塘头、后厅——〖王、洪、吴、谢、李、黄、林、郑、杨〗 上浦——上浦——〖王〗 玉浦——下浦——〖蔡、陈〗 雪上——雪上——〖张、丁、蔡、倪〗 大仑——大仑——〖蔡、陈〗 钞坑——新钞坑、旧钞坑、新墩——〖蔡、颜、林〗 林边——林边——〖洪、黄、许、施、吴、王〗 坑东——坑东、浦内——〖吴〗 杆头——杆头——〖施、吴、许〗 塔前——塔前、茂下——〖王〗 塘园——塘园——〖黄、蔡、吴〗 彭田——彭田、过溪、加曾寨——〖蔡、林、李〗 长福——长前园——〖林、黄、戴〗 前坑——前坑——〖郭〗 塘边——塘边——〖蔡、林〗 龙穴——龙穴、古坑后、八斗——〖高、蔡、薛、李〗 曾坑——曾坑、下路、杨园——〖杨、王、吴、施〗 塘后——塘后、东茂、悟园——〖黄、张、龚〗 明、清分属晋江县二十至二十四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晋江县蚶江乡,三十三年(1944年)蚶江、祥芝二乡合并为复兴乡,今域属焉。主要姓氏为林、蔡。 蚶江——蚶江、锦江——〖林、纪、欧阳、施、丁、涂、卓、辛、池、欧等杂姓〗 锦里——锦里——〖吴、许、林、郭〗 石湖——石农、石渔——〖郭、卢、谢、许、吴、周、洪、蔡〗 大厦——大厦——〖程、杨、郭〗 莲塘——莲塘、前埔、山前、前头——〖蔡、林、王、吴、尤〗 溪前——院内、溪前、青莲、纪厝——〖蔡、谢、纪〗 厝仔——厝仔、古山、草柄——〖许、黄、颜、洪、谢、曾、吴〗 石壁——石壁、埭尾、东垵——〖林、王、纪、陈、洪〗 洪窟——洪窟、洋井——〖洪、蔡、吴〗 锦亭——锦亭——〖陈、伍、蔡、王、吴、周〗 水头——水头、洪尾——〖王、蔡、许、庄、李、张、洪、苏、纪、林〗 莲埭——莲东、莲中、莲西——〖蔡、苏〗 明、清分隶晋江县二十、二十一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晋江县永宁镇。主要姓氏有李、林、陈。 永宁居委会——〖姜、白、石、袁、尚等杂姓〗 外高——高厝——〖高〗 浯沙——浯沙——〖何、蔡、王、陈、谢、施、尤、黄、李、高〗 金埭——埭头——〖李、刘、黄、蔡〗 梅林——麻头——〖李、蔡、黄、邱、柳、张、杨、尤〗 沙美——山尾头——〖卢、黄、粘、范、徐、郭、施、郑、李〗 下宅——下宅、新沙堤——〖王、陈、蔡、张、李〗 郭宅——郭宅——〖洪、蔡、李、卢、江〗 港边——港边——〖李、陈、佘、蔡、黄、张、许〗 子英——岑兜——〖李、陈、蔡、施〗 西岑——西岑——〖王、施〗 前坡——前埔——〖施、蔡、苏、李〗 洋厝——洋厝——〖李〗 塔石——塔石——〖李、颜、施、柳、卢、徐〗 后柄杆——后杆柄——〖杨、邱、蔡、谢〗 郭坑——郭坑——〖郭、刘、蔡〗 院东——院东——〖吴、刘〗 沙堤——生边——〖龚、董、黄、李、苏、吴〗 西厝——西厝——〖郑、倪〗 山边——山边——〖吴、蔡、杨〗 明、清分隶晋江县二十、二十一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晋江县祥芝乡,三十三年(1944年)祥芝、蚶江二乡合并为复兴乡,今域属焉。主要姓氏有邱、蔡、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祥芝大堡》:“祥芝大堡(石狮市芝山),在二十一都。邱钓矶(南宋·邱葵)设教其地。一日朱子(朱熹)过访,忽生芝草,香闻数里,因名‘祥芝’。地多竹,因大书‘小山丛竹’四字。” 伍堡——伍堡——〖王、邱〗 西墩——西墩、乌山脚——〖王、黄、邱〗 大堡——大堡、前山、后头——〖刘、吴、蔡、陈、许〗 祥芝——祥芝、前店、后头——〖蔡、陈、周、曾、王、洪、傅〗 莲坂——莲坂坑、湖西——〖蔡、林、曾〗 古浮——古浮——〖蔡、李、谢〗 赤湖——赤湖、山兜、前厝——〖蔡、谢〗 东店——东店——〖傅、邱、李、侯、王、许〗 东浦一——东埔一——〖邱〗 东埔二——东埔二——〖邱〗 东埔三——东埔三——〖邱、黄〗 洪厝——洪厝——〖洪、王、杨〗 奈厝前——奈厝前、 墩上、湖厝、上埭、洪宅——〖张、胡、林、邱〗 卢厝——卢厝、西坑——〖卢、许、杨、邱〗 厝上——厝上——〖邱、陈、张〗 港前——港前——〖李、傅、蔡、黄、余〗 谢厝——谢厝、港东——〖张、邱〗 杨厝——杨厝、后山、西港——〖侯、王、黄、邱、辛〗 莲厝——莲厝——〖林、胡、蔡〗 郭厝——郭厝——〖蔡、胡、曾〗 后湖——后湖——〖郭、蔡、傅、许、谢〗 丘下——丘下——〖林、邱、王、蔡〗 东园——东园——〖林〗 深埕——深埕——〖谢、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