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 【泉州乡镇,古称里、都、铺,因时代变迁、社会变故诸因素,屡有变动。 本版主要根据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合编《泉州台胞回乡寻根指南》(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中之“地名变迁与姓氏分布”一章编制。 编中之区划变动,仅截取明清时期、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前夕和当前三大段情况,简述其中变化。至于自然村落及片、村地名,则以1989年情况为准。姓氏分布,以1989年行政村为单位,以世居其地、聚族而居为原则,垵传统风俗,以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姓氏为标准进行采录;杂姓混居的地方,则取其当地大姓,兼收地方罕见小姓,其余从略。 1989年7月后的区划变动(如鲤城区分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新设泉港区)和乡改镇、新设街道办事处、新析村、居等,根据《泉州市地图册》(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8)尽量予以体现。】 唐·析南安县地置桃林场 唐·析南安县地置桃林场 长庆二年置桃林场 永春县置县前,为南安郡辖地。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安郡撤消,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唐·长庆二年(822年),析南安县西北2乡置场,治所在今石鼓镇桃场村(位今永春县城西3里)。因其地有桃溪,山上竹木成林,名“桃林场”,隶属南安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本南安县地。唐·长庆二年,析为桃林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永春县》:“本隋·南安县之桃林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古迹·永春故城》: “本南安县地……” “《寰宇记》:……唐·长庆二年析南安西界两乡置桃林场。” “《府志》:桃林场,在县西南魁星山下,今名上场村。又有桃源驿,先在西门义烈祠,后移县东,今之学地犹名驿前村。” 筑有小城 古桃林场初创时筑有小城,城周不及2里,具体情况无考。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 “古桃林场城,在县西门外三里。今名上场,在县前溪之南。 城周不及二里,民聚居其中。 溪之北曰上西门,为商贾贸易之所,路通尤溪、大田、龙岩、漳平诸处,颇称殷繁焉。” 五代置县 闽国·龙启元年置桃源县 闽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升桃林场为桃源县,隶属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五代·唐·长兴四年,王闽置桃源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古迹·永春故城》:“五代·王闽置(桃源县)。”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永春县》:“五代时,闽·置桃源县。” 清·乾隆卅七年(1772年),永春知州张所受《新筑卫城坝碑记》有曰:“永春州治,负鹏岫,襟长溪,溪水自西而东注,昔贤及闽志所谓巽水缭环,文物风土恍惚桃源,因以为号焉。” 清·乾隆卅七年(1772年)进士、邑人周凤翔《永春人物风土纪》云:“永春古称‘桃源’,以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 闽国·永隆四年改名永春县 闽国·永隆四年壬寅岁(后晋·天福七年,南唐·昇元六年,942年),以境内“四时多燠”,“山之林木四时不变”,永如春天,改名永春县,沿用至今。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升泉州为清源军,永春县属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县境有乐山,其草木四时不变,故名‘永春’。”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晋·天福初,闽又改为永春县,仍属泉州;县无城。”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古迹·永春故城》:“《寰宇记》:……福州伪命,壬寅岁(闽·永隆四年,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改为永春县。”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永春县》:“唐·长兴(?930—933年)初改为永春县,属泉州。” 清·乾隆卅七年(1772年)进士、邑人周凤翔《永春人物风土纪》云:“山川缭绕,丽若图画,淡烟积霭,悠扬晴空,四时多燠,故曰‘永春’。” 北宋 开宝二年迁县治于大鹏山南麓今址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永春县治自石鼓镇桃场村迁址大鹏山南麓今址。 宋代,县治周边建有魁星亭、班春亭、平远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永春县》: “魁星亭,旧名‘豁然’,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邑令黄瑶重建,易今名。(在县治之左)” “班春亭,宋·淳祐七年(1247年)邑令林光廷建。(在县治之左)” “平远台,在县治东。宋·绍圣四年(1097年)邑令张叡筑。” 仍五代旧制 北宋,永春县仍五代旧制,隶属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永春县》:“宋……仍旧。” 分5乡17里 北宋,永春县辖区分为宣和、里仁、善政、集庆、民康5乡,统民苏、善化、招集、安仁、和平、清白、鸣琴、常安等17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永春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宋分五乡,统一十七里。” 元代 仍宋制 元代,永春县仍宋制,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永春县》:“……元……仍旧。”(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改为25都 元代,永春县改为25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永春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 “元改为二十五都。” “十三都,距县□□里;宋·开平里。 二十四、五都,距县□□里;宋·和风里。 十一、二都,距县□□里;宋·迎福里。 已上三都在县南,宋俱统于集庆乡。 十四都,距县□□里;合十五都,宋·昭善里。 十五、六、七都,距县□□里;十六、七都宋•和平里,上二都俱县东。 十八、九、二十都,在县北□□里;十八、九都,宋•清白里;二十都,宋•桃源里。 已上三都宋俱统于善政乡。 一都,在县西北□□里;宋•升平里。 二、三都,距县□□里;宋•福德里。 四、五都距县□□里;宋•善化里。 六、七都距县□□里;宋•民苏里。 上三都俱县西。 已上四都宋•俱统于宣和乡。 八都,距县□□里;宋•安仁里。 九、十都,距县□□里。九都,宋•招集里;十都,宋•始安里。已上二都在县西南,宋•俱统于里仁乡。 二十一、二都,在县西北□□里;二十一都,宋•鸣琴里;二十二都,宋•常安里。 已上二都宋俱统于民康乡。” 明代 明因之 明因之,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永春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国朝因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永春县》:“……明仍旧。” 永乐间合并为24都 永乐(1403—1424年)间,乡、里数不变,把都合并为24个,每都各设10甲。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永春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后屡省为二十四都。” 疆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地理·疆域·泉州府·永春县》(刊行于弘治三年,1490年): “永春县,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东抵南安县界,西抵漳州府龙岩县界,广一百九十里;南抵南安县界,北抵德化县界,袤(南北距离)九十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地理·里至·泉州府·永春县》(刊行于弘治三年,1490年):“永春县,东至仙游县一百一十里,西至漳州府龙岩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安溪县九十里,北至德化县六十里,东南至南安县澳头巡检司四十里,西南至安溪县一百里,东北至兴化府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德化县五十里。” 清代 清初袭明制 清初,袭明制,隶属泉州府。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永春县》:“皇清因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康熙廿九年复设25都 康熙廿九年(1690年),再恢复设25都,5乡、17里不变。 宣和乡(辖4里7都): ①民苏里:辖一都(草洋、顶三乡、栖榔、黄沙、堂贤、黄坂、陈踝、蓬坑)、二都(田中、碧溪、福鼎、西溪、贵德、溪塔、歧兜、姜埕)。 ②善化里:辖三都(吴畲、兴洋、厚洋、曲斗、芷坑、下洋)、四都(黄沙、坑安、湖丘头、龟洋、赤水、里坑、徐山、横路、徐坑、陈坑、湖上、锦斗、卓湖)。 ③福德里:辖五都(田地、蓬山、魁斗、景山、五斗、芦地、洋头、青园、吴田、白岩)、六都(割边、坑柄、云台、谢内、溪边)。 ④升平里:辖七都(汤洋、陈坂、西昌、高丽、南桐、许平)。 里仁乡(辖3里4都): ①招集里:辖八都(东瓜仑、周坑、莘田、安林、前坂、万代、苏坂)。 ②安仁里,辖九都(吴堡、洋头、白荇、御史格、白芒坑、乌石、龟地)、十都(后溪、卓坂、卓口、羊角、东园、洑溪)。 ③始安里:辖十一都(卿园、陈庄、小边、山门、大边、洑江、龙塘、上场堡、菩萨格、石玉)。 集庆乡(辖3里4都): ①安平里:辖十二都(小站、吴坂、夹漈、西向、苦坑、南无石、文章、埔尾、檺仔林、龙窟)。 ②迎福里:辖十三都(前溪、探花山、湖尾、坂头、花石、大榜、马洋、旦岭、梧洋、金龟山)。 ③和风里:辖廿四都(院后、后山洋)、廿五都(后坡、董埔、湖窟、后格、后庙、产贤、卿美洋、大羽、大鹏、白马垄)。 善政乡(辖4里6都): ①昭善里:辖十四都(龙卷、留安、肖坂、大路头、罗口、洛阳、丰山、北墘、合平、坂上、张埔、下埔头、石门)。 ②和平里:辖十五都(太平、冷水亭、水磨安、店上、山城、金东洋、尧口、许坂)、十六都(内八坑、外八坑、内碗窑、外碗窑、小乌洋)。 ③桃源里:辖十七都(美墘、云峰、白云)、十八都(仙溪、尾坂、涂桥、黄内、湖洋、尾寮)。 ④清白里:辖十九都(西莲、仑头、龙交沙、排楼、东山、吴崎岭、姜莲坑、陈岭)。 民康乡(辖3里4都): ①鸣琴里:辖二十都(洋上、乌庵、周田、上山、金墘、羊岭、龙头、梅坂、大坪、西蒿、岭格、石牌、外蒋、内蒋、介福洋、坑头、龙津、山紫美、四班、大丘头、洋尾)。 ②常安里:辖廿一都(东临、后垄、割竹、枣岭、桥头铺)、廿二都(张格、蓬莱巷、溪碧、垄内、坑头、白鹳、洋平、苏坑、呈上、东坑、西村、蓬壶)。 ③慕仁里:辖廿三都(埔头、徐山、山前、吴坑、徐前、石鼓、马垵、小林、前田、磁灶)。 疆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 “永春县,府西北百二十里。 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十里,西南至安溪县百里,西北至德化县五十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疆域考·永春县》: “在府治西北一百二十里。 东至南安县水江村界三十里,西至漳州府龙岩县平村界四十五里,南至南安县南朵村界四十五里,北至德化县石碣村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南安县塔口村界三十里,西南至安溪县大演村界三十里,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石岭界六十里,西北至德化县仙人迹界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雍正十二年升为永春直隶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经福建总督郝玉麟清准,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属福建布政司管辖,并划德化、大田2县属之。原县城改称州城,县治改称州治。 民国 隶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设“道”,永春州仍称永春县,隶属厦门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永春县直隶福建省政府,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廿二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4省,永春县隶属“兴泉省”;同年“闽变”失败后,永春县仍直属福建省政府,属第五行政督察区(督察区署在同安)。 民国廿三年(1935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督察区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 民国初~廿八年区域设置 民国初期永春县区域建制沿用乡、里、都。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县改划为荣义(一都)、武陵(蓬壶)、大同(五里街)、和平(太平)、桃林(岵山)、锦绣(湖洋)6个区,设区公所。 民国廿三年(1935年)永春县在区以下改为联保,实行保、甲制度,编保甲户籍。 民国廿五年(1937年)5月成立4个区署:第一区署在街尾,第二区署在汤城,第三区署在湖洋,第四区署在福鼎;按10户为甲,10甲为保(城区25甲),5至7保组成联保,全县54个联保、354个保、3348个甲。 民国廿六年(1938年)调整机构,2000户左右设区署办事处,裁撤部分联保。次年,撤销区署办事处,充实联保。 民国廿八年,撤销联保,设乡(镇)公所。 民国卅一年实行新县制 民国卅一年(1942年)4月实行新县制,联保整编为乡(镇)、保、甲。 民国卅二年春划分为2镇、25乡、250保、2675甲 至民国卅二年(1943年)春,划分为2镇、25乡、250保、2675甲: 桃城镇:卧龙、迎晖、云龙、中山南、中山北、中正、明伦、兴隆、青云、产贤、万春、新智、义烈。 西安镇:梅峰、高殿、钦德、中前、民生、中央、龙源、迴龙、霞溪、溪龄、霞山、霞边、社山、顶山、领江。 桃清乡:桃源、桃中、济美、桃美、湖溪、龙墘、西莲、美坂。 仙溪乡:龙溪、登瀛、溪园、瀛政、溪岭、仑山、姜莲。 福阳乡:前洋、洋上、外坵、紫美、高阳、龙津、内蚯、扬美。 云赤乡:墘溪、溪寨、峰左、峰右、 石厝、芸岸、山坂。 桃安乡:榜头、梧洋、镇永、留西、留东、前西、前东。 湖蓬乡:锦凤、湖街、湖城、湖龙、美瑶、蓬东、蓬中、蓬西、高坪、锦溪。 壶西乡:中心、土楼、军兜、美山、西昌、儒林、大泉、幢山、八乡、后垄、丽山、官坝、孔里、溪尾。 玉坑乡:竹溪、云山、炉地、玉斗、诗元、魁斗、西山、玉坂、西平、凤溪、福地。 达西实验乡:达新、琼华、达美、霞山、楚安、玉树、溪山、井琼、院后、溪源、琼美、钱山、蓬莱、新楼。 仙夹乡:仙岭、仙水、仙寨、仙溪、仙坑、夹漈、通德、吉际。 鳌峰乡:鳌边、藻岭、桥铺、溪碧、候龙、砻内、蓬莱巷、张格。 壶东乡:壶中、七都、桃溪、魁园、汤城、洋中、万斗、格斗、鹳山、南鹏、檺轩、苏坂、美坡、溪前。 苏坑乡:东熙、古德、扬鹏、马按、宫口、溪心、嵩林、洋田、呈祥、西村。 一都乡:黄坂、西洋、黄沙、仙友、山头、龙坑、洋坪。 达东乡:洪步、官林、岭边、达里、院前、东园、阳深、阳谷、泮洋、中洋、洑溪。 桃园乡:石东、鼓南、乡西、桃南、桃北、桃东、城中、桃西、大卿、洑江、仁庄、满卿、卿南、少卿、马峰。 和平乡:科美、东山、历山、太霞、池亭、太平、冷水。 东碧乡:万山、彩赖、山后、顶池、外碧、内碧。 福德乡:内洋、外洋、贵德、姜埕、岭峡、玉田。 桂洋乡:桂东、桂西、桂南、新金、重歧、壶永。 阳斗乡:岱瀛、涂山、银庄、充阳、矿山 洋头。 锦斗乡:锦中、洪内、溪坝、东埃、卓湖、长坑、珍卿、云路。 达山乡:上石、下石、五乡、御万、桂地、珩山。 岵山乡:龙阁、磻溪、塘溪、铺上、铺下、茂霞、檺林、南石、碧溪、文章。 合作乡:化龙、长安、云峰、鸿榜、花石、济川、丰山、洛阳。 民国卅二~卅三年2次编缩 民国卅二年(1943年)7月,裁撤区署,编缩为2个镇、13个乡。 民国卅三年(1944年)8月,再缩为2个镇、8个乡、127个保、1589甲,另设宣和区辖锦桂、玉坑、荣义3乡。 民国卅四年调整为2镇、13乡 民国卅四年(1945年)8月,废宣和区,调整为2镇、13乡、144保: 桃源镇(驻留安):辖桃东、中山、儒林、环翠、桃溪、德风、溪安、卧龙、化龙、长安、济川、丰山、洛阳、花石、仰贤。 西安镇(驻五里街):辖中正、华岩、霞陵、社山、石鼓、桃场、卿园、凤美、马峰、洑江。 一都乡(驻仙阳):辖龙山、光山、仙阳、仙友、玉三、三岭。 福鼎乡(驻福鼎):辖福鼎、大荣、曲斗、上姚、涂山、云贵。 锦斗乡(驻锦中):辖锦中、溪坝、洪内、长坑、珍卿、云路、卓湖。 桂洋乡(驻桂洋):辖新金、桂东、桂西、桂南、壶永、重歧。 玉坑乡(驻玉斗):辖凤溪、竹溪、石峰、玉斗、炉地、诗元、玉版、魁斗、西山、西平、景阳。 蓬壶乡(驻杰头):辖壶中、军兜、美山、美中、西昌、南幢、八乡、丽山、壶口、苏坂、鹳山、东安、汤城、溪都、双溪。 常安乡(驻溪心):辖呈祥、溪心、东熙、宫口、新民、扬鹏、鳌西、鳌顶、鳌江、梅林、鳌中 达埔乡(驻达小):辖乌石、达山、达理、达中、光烈、洑溪、岩峰、狮峰、达德、新琼、延寿、清源。 岵山乡(驻塘溪):辖龙阁、磻溪、塘溪、茂霞、铺上、铺下、南石、文溪、檺林。 仙夹乡(驻龙美):辖龙美、龙水、美寨、夹漈、东里、德田。 东平乡(驻太平):辖太平、太山、霞林、鸿安、文峰、冷水、东关、山后、外碧、内碧、东山。 湖洋乡(驻锦凤):辖云峰、墘溪、白云、玉柱、湖城、蓬莱、锦凤、桃源、清白、仙溪、鼎山、连山。 福阳乡(驻紫美):辖鳌边、福东、龙津、紫美、洋上、外坵、姜仑。 现代 隶属 1949年8月23日永春县城解放,9月20日永春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于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晋江区专员公署)。 1955年,永春县隶属晋江专区。 1971年,“晋江专区”改称“晋江地区”,永春县隶之。 1985年“地改市”,“晋江地区”改称“泉州市”,永春县隶之。 解放初实行区、乡(镇)制 1949年6月划分4区,辖2镇、13乡 1949年6月,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达埔成立,全县划分为4个区,辖2镇、13乡: 一区:辖一都、福鼎、锦斗、桂洋、玉坑5乡。 二区:辖蓬壶、常安、达埔3乡。 三区:辖桃源、西安2镇和岵山、仙夹2乡。 四区:辖东平、湖洋、福阳3乡。 1949年11月调整为6区,辖2镇、13乡 1949年11月1日,永春全县调整为6区: 第一区(区人民政府设福鼎,后迁仙阳):辖一都、福鼎2乡。 第二区(驻锦溪):辖锦斗、桂洋、玉坑3乡。 第三区(驻中壶):辖蓬壶、常安、达埔3乡。 第四区(驻华岩):辖西安、桃源2镇。 第五区(驻塘溪):辖岵山、仙夹2乡。 第六区(驻锦凤):辖湖洋、福阳、东平3乡。 1950年设8区,辖2镇、129乡 1950年下半年,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增置第七区、第八区。第七区设达中,辖原第三区达埔乡;第八区设桥头铺,辖原第三区常安乡吾江、吾顶、吾西、吾中及原第六区福阳乡。同时把原144个保划为121个乡(镇),后扩为129乡、2镇: 第一区(驻仙阳):辖光山、龙山、仙阳、玉三、云贵、福鼎、曲斗、涂山、上姚。 第二区(驻锦溪):辖云路、卓湖、洪内、锦溪、珍卿、壶永、重歧、桂洋、新金、长坑、诗元、玉西、西坪、福地、景阳、魁斗、玉斗、炉地、竹溪、白荇、云台、凤溪。 第三区(驻壶中):辖丽里、南幢、八乡、西昌、鳌南、鹳山、东安、汤城、魁都、美中、壶中、美山、军兜、双溪、呈祥、东熙、嵩溪、嵩山。 第四区(驻华岩):辖洛阳、丰山、长安、卧龙、化龙、花石、济川、溪安、桃东、桃溪、德风、桃场、环翠、儒林、仰贤、华岩、社山、石鼓、卿园、凤美、洑江、马峰、霞陵、西安(镇)、桃城(镇)。 第五区(驻茂霞):辖夹漈、东里、美寨、龙美、龙水、龙阁、磻溪、塘溪、茂霞、铺上、铺下、檺林、南石、文溪。 第六区(驻锦风):辖太山、太平、东山、冷水、霞林、鸿安、文峰、东关、山后、外碧、内碧 仙溪、清白、锦凤、桃源、玉柱、蓬莱、白云、云峰、墘溪、湖城。 第七区(驻达中):辖洑溪、乌石、达山、达理、达中、延清、达德、新琼、狮峰、岩峰、光烈。 第八区(驻鳌中):辖鳌中、鳌西、鳌顶、鳌边、鳌江、福东、外坵、姜仑、洋上、紫美、龙津。 1954年调整为12区,辖5镇、153乡 1952年2月,根据政务院指示和省人民政府“关于缩小区乡行政区划的决定”,全县增划为12区、162乡(镇)。这次划分注重按人口数,忽视自然条件及经济、历史等基本情况。9月根据省的指示,又调整为141个乡(镇)。 1954年下半年,有些乡镇区域辽阔,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再调整为12区、153乡、5镇: 第一区(驻仙阳):辖光山、龙山、鲁山、仙友、仙阳、玉三、三岭、云贵、大荣、福鼎、贵德、含春、曲斗、涂山、上姚。 第二区(驻锦溪):辖锦溪、云路、卓湖、珍卿、桂洋、壶永、重歧、新金、金湖、长坑、洪内、芳坂。 第三区(驻玉西):辖玉西、景山、杏阳、洋头、福地、炉地、玉斗、白荇、新荇、云台、坑卿、魁斗、西坪、诗元、竹溪、凤溪。 第四区(驻美中):辖呈祥、汤城、嵩山、嵩溪、魁都、南幢、八乡、美中、美山、西昌、军兜、仙岭、鹳山、鳌南、丽里、东溪、西村、熙里、东熙、都溪、壶中(镇)。 第五区(驻岩峰):辖岩峰、汉口、达德、狮峰、新琼、清源、延寿、达理、达富、达山、达桂、乌石、洑溪、新溪、光烈、达中(镇)。 第六区(驻卿园);辖洑江、风美、东安、大卿、马峰、石鼓、社山、卿园、桃场、鳌江。 第七区(驻桃东):辖桃溪、桃东、环翠、仰贤、德风、化龙、卧龙、长安、溪安、花石、济川、丰山、洛阳、姜仑。 第八区(驻茂霞):辖夹漈、东里、美寨、龙美、龙水、龙阁、磻溪、塘溪、铺上、铺下、 檺林、茂霞、南石、文溪。 第九区(驻太平):辖东山、太平、太山、霞林、鸿安、云峰、云美、冷水、东关、溪南、山后、外碧、内碧。 第十区(驻锦凤):辖清白、龙溪、仙溪、桃源、锦凤、蓬莱、玉柱、白云、 洋岭、云峰、墘溪、湖城(镇)。 第十一区(驻霞陵):辖鳌西、鳌中、鳌边、龙津、紫美、福东、洋上、外坵、梅林、鳌顶、霞陵。 第十二区(驻儒林):辖儒林、华岩、西安(镇)、桃城(镇)。 1955年调整为10区 1955年10月,贯彻中央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厉行节约和加强农业合作化领导的精神,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及晋江专员公署指示,撤销第七区和第十二区。第七区的桃东、桃溪、环翠、仰贤和第十二区的乡(镇)归县直辖,划德风归第八区,其余归第九区。 保留10个区,并冠以地名: 第一区称一都区,第二区锦斗区,第三区玉斗区(12月改称玉坑区),第四区蓬壶区,第五区达埔区,第六区石鼓区,第八区岵山区,第九区东平区,第十区湖洋区,第十一区霞陵区。 1956年调整合并为6区,辖73乡、3镇 1956年6月,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永春县调整合并为6区、73乡、3镇: 一都区(驻仙阳),辖龙山、云贵、涂山、光山、大荣、仙阳、曲斗、三岭、福鼎、上姚、玉三。 锦斗区(驻锦溪),辖洪内、新金、珍卿、坑卿、竹溪、玉斗、长坑、桂洋、锦溪、玉版、壶永、白荇、景阳、重歧、炉地、福地。 蓬壶区(驻壶西),辖壶西、壶东、壶南、苏坑、东坑、呈祥、鳌顶、鹳山、延清、汉口、达埔、岩峰、乌石、达山、南幢、八乡、蓬壶(镇)。 城关区(驻儒林),辖凤美、桃园、鳌峰、鳌江、东安、石鼓、介福、姜仑、桃东、儒林、丰山、化龙、文峰、东平、东关、霞陵、鳌边、西安(镇)、桃城(镇)。 岵山区(驻小姑),辖小姑、南石、和林、西向、夹漈、洑溪。 湖洋区(驻湖城),辖湖城、桃源、仙溪、洋上、墘溪、白云、碧卿。 1958年撤区并乡,调整为28乡、2镇 1958年3月,撤区并为大乡,调整为28乡、2镇。 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 1958年10月,全县合并为6个乡2个镇,随即实行人民公社化,改为8个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下设148个生产大队: 一都公社(驻仙阳):下设仙阳、曲斗、仙友、上姚、三岭、涂山、玉三、大荣、福鼎、新村、云贵、光山、龙山13个生产大队。 锦斗公社(驻锦溪):下设诗元、玉西、锦溪、福地、炉地、珍卿、洋头、凤溪、魁斗、玉斗、壶永、桂洋、竹溪、新金、西坪、长坑、洪内、卓湖、白珩、云路、重歧、杏春、景山23个生产大队。 蓬壶公社(驻美中):下设美中、孔里、吾南、军兜、丽里、美山、嵩山、魁园、嵩溪、南幢、西昌、鹳山、汤城、都溪、仙岭、东熙、熙里、西村、八乡、呈祥、东溪、壶中22个生产大队。 达埔公社(驻岩峰):下设汉口、金星、红星、达理、光烈、红旗、建国、岩峰、达德、蓬莱、延寿、达中、新溪、溪园、洑溪、前峰、新琼、楚安、达山、乌石20个生产大队。 城关公社(驻华岩):下设桃东、桃城、儒林、环翠、华岩、仰贤、西安、桃场、东安、霞陵、卿园、马峰、袱江、鳖峰、鳌江、鳌顶、凤美、石鼓、桃溪、大卿、德风、鳌边、洋上、介福、外坵、社山26个生产大队。 岵山公社(驻茂霞):下设茂霞、塘溪、夹漈、龙水、和林、东里、龙阁、南石、德田、磻溪、文溪、美寨、铺上、铺下、龙美15个生产大队。 东平公社(驻太平):下设化龙、花石、霞林、卧龙、济川、鸿安、长安、太平、东关、溪安、冷水、山后、洛阳、太山、东山、溪南、姜仑、文峰、内碧、外碧等20个生产大队。 湖洋公社(驻锦凤):下设仙溪、桃源、锦凤、湖城、蓬莱、玉柱、墘溪、白云、云峰9个生产大队。 1959年,东平公社与城关公社合并为东风公社。1961年,全县扩为22个公社、219个生产大队。1962年,划出东平公社的内碧和南村归北硿华侨茶果场,仍为集体所有制生产大队。 1971年,化龙公社并入城关公社。1980年,划出城关公社的桃城、环翠和五里街公社的西安、华岩、儒林等生产大队成立城关镇,设2个居民委员会、4个生产大队、36个生产队。1981年5月,城关公社更名为城郊公社。 1984年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制 1984年10月1日,实行“政社分开”,人民公社改为乡(镇),设立乡(镇)人民政府,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全县计有1个镇、21个乡、1个场、226个村(居)民委员会。 1985年,曲斗乡改为下洋镇。1986年,撤消城关镇、五里街乡和城郊乡,成立桃城镇(包括原城郊乡和城关镇的桃城、环翠)和五里街镇(包括原五里街乡和城关镇的五里街、华岩、西安、儒林)。 1987年全县有18个乡、3个镇、1个场、228个村(居)民委员会、2870个村(居)民小组。 现乡镇村居及主要姓氏 永春县现辖18镇、4乡。 桃城镇 现桃城镇共辖原桃城镇和原城郊乡域区的5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 原桃城镇,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集庆乡和风里廿四、廿五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分属桃城镇、桃安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属桃源镇,民国卅七年(1948年)改桃源户政示范镇。杂姓混居。今为永春县人民政府驻地,别称“州内”。城区有宋代以来所建的“五星井”(金井、银井、玉井、龙井、虎井)。西郊许港为宋代石鼓码头遗址。 原城郊乡,民国以前分别隶属于永春县民康乡鸣琴里廿都、善政乡昭集里十四都、集庆乡和风里廿五都、集福里十三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属桃城镇、桃安乡、福阳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属桃源镇、福阳乡。现成建制并入桃城镇。有留安山名胜。主要姓氏为郑、刘。 属原桃城镇的村居有: 桃城居委会——〖杂姓〗 环翠居委会——北门外、后埔、南校场、白马垄、草埔墘、上埔坑——〖杂姓〗 属原城郊乡的村居有: 桃东居委会——东岳——〖郑、洪、刘〗 桃溪居委会——东头、湖尾、盛畔、割涵、营内、顶洲、埔兜、下宅、过溪周——〖周、盛〗 化龙居委会)——大路头、杉仔林、李厝、肖满亭、桥仔头、顶山兜、汤洋垄、下山兜、山仔余——〖郑、王、黄、余、蔡、林、张、刘、邱、郭〗 留安——中部、后炉——〖刘、黄、徐、林、陈〗 德风——寨尾、牛坪寨、曾厝、梧洋、狮耳、蜈蚣牙、田中央、湾岛、内树垵、吾佛塔、镇岭、尾周、永和内——〖张、林、周、曾、庄、陈、胡、蒋〗 长安——狮头邱、东园蔡、六脊、外邱、新辽李、尾墘、池内厝——〖邱、蔡、李〗 丰山——丰山兜、塘内——〖陈、林〗 洛阳——石坊脚、罗厝——〖邱、陈、林、张、曹〗 上沙——龙蛟沙、亭岭、草垄仔、八斗、八斗份——〖邱、林〗 榜头——榜头、马厝、下新厝、田中李——〖陈、李、刘、郑、吕〗 南星——下厝仔——〖刘〗 花石——上坂、因后、大割、霞坂——〖陈、郑、刘、蔡〗 济川——罗口、下官林、格脚、桥亭、格头、溪口——〖林、李、廖、邱、陈、郑、王、吴、魏、黄、彭〗 姜莲——历山、凤翔、宫垄、顶塞、风硿、顶厝、广源——〖郑、姚〗 仑山——仑头、山上、南坪头、火烧桥——〖陈、张〗 外丘——大丘头、田中、田英尾、社前、北山、桥头、八一林场、石碎墘、加春岭、大头林、垵坑——〖林、郑、李〗 张埔——坑外、坑内——〖李、王〗 大坪——外堀、内倔——〖郑、陈〗 卧龙——下埔头、龙滚、新辽、石门头、石卒洋——〖郑、林、李、魏、辜〗 洋上——下池、洋头、南墘、位坤、大安、横洋、下新厝、楼脚、级仔头、金沙坂、坂内、坝行、埔尾圩——〖陈、余、谢、王、李〗 五里街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民康乡鸣琴里廿都、慕仁里廿二都以及集庆乡和风里廿四、廿五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属西安镇。主要姓氏有林、郑、陈。 【按:五里街镇位于永春县城西北,曾是历史上闻名海内外的闽南商贸重镇。现辖3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 五里街居委会——〖杂姓〗 儒林居委会——街尾、旧医院边、小车路、宋厝、坑尾城、石坊脚、溪洲、吴显宫、瓦窑吴——〖方、辜、宋、薛、章、吴等杂姓〗 仰贤居委会——山美、湖堀、辜厝、内辜、董埔、吾边——〖林、王、辜、庄、朱等杂姓〗 大羽——大羽、槽内、蕉堀、高坑、五房、粪仔口——〖郑、周〗 华岩——玉塘、新路头、宫口、店前陈、高田洋、大堀头、后格——〖王、林、陈、萧、赵、薛等杂姓〗 高垄——高垄街、保佬倔、九府巷、过路仙、树林仔、墘仔兜、埔头厝、陈下埔、飞凤寨、土墘、横洋、龟山——〖林〗 吾东——梅坂、金墘、山上、洞园、长下垄、周田、柳墘、龙头、大墘、东林仔、岭头、山仔垵、金山、岭格——〖郑、陈、林等杂姓〗 西安——阔庭巷、后房、溪仔坂、许港、新亭、新街——〖颜、盛、蒲、辜、宋、欧阳等〗 吾边——外厝、过溪、碣仔兜、后坑、白芸、湖安、牌岭脚、石牌——〖陈、黄、郑、蔡〗 蒋溪——外蒋、罗厝、后坑仔、坑头、三友——〖陈、罗、林〗 浦头——古路头、溪埔洋、香洋庙、后山洋、同陆辜、大草埔、叶墘、半月、船厝、龙垵、湖坂、石内、坪墓、宫仔内、养贤脚——〖林、辜、董〗 岵山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集庆乡安平里十二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岵山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岵山镇,民国卅七年(1948年)复改为乡。主要姓氏为陈。 【按:岵山镇位于永春城南。岵山是桃源姑峰阳山的简称,原名小姑,建制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1988年撤乡设镇。现辖11个村委会。是著名水果之乡。】 岭头——墓庵、狮头园、乌篮边、民篮贡——〖李、陈〗 龙阁——洋田、内田、墩头、东墘、村内、二甲、官坑、洋中——〖陈、颜〗 磻溪——青砖、窑边、北山、岭边、后坪、黄墘岭、庙口、粉壁、坑边、枧茂、吴坂洋——〖陈、林、黄、邱、颜、蒋、刘、苏〗 埔上——顶大路、西洋、杀牛墩、大祖边、南山下、下大路、五内、寨仔口、新兴、岭下盛——〖陈、盛〗 茂霞——东山园、下灶、典当、太平砖、后头寨、坂尾埔、岭仔、长尾埔——〖陈、郑、王、庄、杨〗 塘溪——新市场、后埔深、班上里、喷水坑、后壁、吴坂、田头、阴当、德春、长春——〖陈、李、邱、吴、杨、苏、颜〗 南石——洋中、北溪、田头、吾镇洋、岭头、北墘、马头洋、石桥、东岭、邱厝、长岸、南无石——〖廖、陈、戴、蔡、林、邱〗 北溪——顶北溪、灼庵、苦菜垄——〖许、郭、苏〗 和林——木豪(“木豪”合一字)林街、内树垵、山芼坑、早墘、洋顶、湖上刘、埔尾——〖陈、郑、刘、王、苏〗 铺下——深中、草埔城、前垄、南岩、洋尾、东山、顶溪埔、美树、埔尾、下三——〖陈、郑、郭、谢、邓〗 文溪——墓兜、大垵寨、桥尾、大垵、中仑、林兜、南溪、寨脚——〖陈、许、郭、郑、曾〗 湖洋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善政乡桃源里十八都和清白里里十九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分属湖莲、桃清、仙溪3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并为湖洋乡。主要姓氏有郑、刘、陈、吴、黄、李、邓。 【按:湖洋镇位于永春县东北部。现辖17个村委会。】 吴岭——吾旗岭、上罗、洋中、寨仔——〖吴、陈、郭、郑〗 龙山——下厝、祖厝顶、溪口——〖郑〗 上坂——上坂、深丘、楼仔、下坂——〖郑、陈、范、曾〗 高坪——高坪、格头——〖吴、柯、林、郑〗 溪东——溪边、内新厝、祖厝、新墘、四世、宫边、下坂、土库、陈厝尾、格后、垄尾、吴田、店口厝、西坑园、仙溪、土埕——〖郑、洪、宁、张〗 溪西——墩兜、埕边、新坂厝、虎山兜、仙溪寨、大畲湖、凤池、田头、青砖厝、祖厝、塔尾墘、新田、东林、墩沅——〖郑、陈、刘、廖、张〗 桃源——大路洋、月城、二舍厝、岭口、金龟桥、上寮、苦竹、三世祖、洞公、东埔洋——〖刘、林〗 桃美——排尾、桥头、馆厝、下新厝、应菜厝、白溪、金厝、北山、中窑、古井、溪尾、塔尾——〖刘、吴、金〗 锦凤——桥仔头、大垄头、石牛头、宫边、草埔、落龙、坝脚、尾坪、加多垄、苦水尾、苦垄、桃园、顶格仔、溪尾厝——〖刘、许、黄、林、沈、张、李、吴、陈、包〗 石厝——蕉模、石城、梅坑洋、垵坪洋、半山、大坂、祖厝——〖邓、陈、黄、林〗 清白——龙墘、溪口、三落厝、曾墘厝、中厝、许水厝、下湖、洋坑厝——〖刘、黄、郑、林、张〗 美莲——美坂、西莲、土楼、白口、尾池、下楼、美林仔——〖刘、郑、黄、夏、罗、柯、朱、倪〗 蓬莱——长沙、长胜、坑尾、巷口、长垄、洋头、小溪、双港、溪东、高际、大坂、洋中、长垄口、阶头、湖丘、厝借坪、山尾墘——〖黄、巫、罗、雷、何、吕〗 玉柱——土桥、西垵、苏厝、青砖厝、和枫厝、下池厝、三坂、洞尾、亭墘、月山、留坑、庄府、三岁岭、溪墘、牙内、打石堀、南岸、美瑶——〖陈、李、卢、朱、庄、包等杂姓〗 锦龙——湖坑、坑内、西公厝、黄栏、坂头、大坑内、太保、和厝、宋厝、溪仔——〖刘、陈、罗、廖、黄、张、郑、吴〗 白云——洋岸、山岭、内洋、芹菜垄、井仔、新厝垄、后垄——〖陈、赖、黄、吴、邓、戴〗 湖城——城东南、城内、对面厝、万全、留后——〖刘、黄、江、罗、包等杂姓〗 坑仔口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宣和乡福德里五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玉坑乡。主要姓氏有康、谢、林。 【按:坑仔口镇位于永春县西部的天湖山麓,东连锦斗、玉斗镇,西与横口乡相接,北与桂阳、下洋镇毗邻,南与安溪县剑斗镇接壤。现辖8个村委会。】 玉西——玉坂、坂中、地榜、含村仔、林前、玉阶、金钩、毫光、西山——〖康、林、徐、尤、邹、方、杨、张、官〗 魁斗——下溪口、大园、后尾、上坝、官埔、上溪口、双溪口——〖谢、康〗 诗元——青园、溪坂洋、曾墘、下房、大埔、洋山仔、横洋、竖路头、车后——〖林、陈、康、郑〗 洋头——洋头——〖郑〗 杏村——洋中、后坪、乌垵、杏村——〖杨〗 西坪——西坪、蛇头、洞口、寨头、丙丁棋、外苏坑、内苏坑、后格垄、荷殊、苏坑——〖谢、官、陈、林、康〗 福地——蕉地、山后厝、茶山、皇古、田治、外洋、内洋、殿兜、东坪——〖吴、陈、康、吕、章等杂姓〗 景山——中洋、外洋、内洋、湖丘——〖柯〗 达埔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里仁乡安仁里九、十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年)分属达西、达东、达山3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并为达埔示范乡,民国卅七年(1948年)改达埔乡。主要姓氏为潘、李。 【按:达埔镇位于永春县中南部。现辖21个村委会。 胜迹有岩峰书院(岩峰村)、石竹庙(新溪村岱山)、圳古福源洞、延寿寺(延寿村)、五堡塔、井头塔、盈美塔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石竹庙、延寿寺》)】 新溪——中洋、岱山、溪园、湖丘、内洋、丰山、丰后、草埔、舟山、延清——〖郑、黄、陈、姚、林、雷、蓝〗 洑溪——泮洋、圳古、大仑、炙德、北坑、后塘林、丘厝——〖黄、张、邱、范、姚、彭〗 金星——水后垄、深坂、大坑、溪墘、尾份、蒋厝、坑尾墘、天马、磨石坑、达墘——〖潘、姚、颜、卓、柯、朱、范、刘、蒋、张〗 达德——玉树垄、七房、石碎、蕉溪、山后、溪西、许坑、东洋、杉垵——〖叶、颜、刘、洪、林〗 新琼——下尾垄、坳坑、黄墘、尾路、九空、内井、外井、墘尾、石碑仑——〖潘〗 东园——下吴、顶吴、高坂、后山——〖吴、潘、李、林、姚〗 岩峰——院前、卓口——〖罗、潘、李、郑、姚等杂姓〗 汉口——后溪寮、清前、清源、岭边、苏坑、大丘路——〖林、洪、叶、刘、李〗 峰狮——官林、后垵、巷头、芹菜垄、顶页、狮峰——〖李、陈、林〗 红星——外洪步、内洪步、岩山、茶仔仑、山仔洋、虎尾寨、大坪——〖林、颜、李〗 达理——后洋、埔尾、过溪、吾园、发花、洋头、山寮、石古坪——〖潘、陈、颜、姚、郑、汤、詹〗 楚安——大坂路、后格、顶洋、石牌——〖刘、李、洪、张〗 建国——新楼、葛头、茂林、倒桥、凤山——〖潘、叶、尤〗 蓬莱——祖厝脚、尾庵、洋中、海垵、内岭脚、扶内坪、五保庵——〖尤、潘〗 光烈——旸谷、祖厝边、山兜、中站、长房、庵内、深垵——〖姚、黄〗 前峰——外钱山、备同、内钱山、前山——〖张、尤〗 延寿——大路后、坂垄、院后、西坪、道场——〖潘、颜、郑、尤〗 乌石——乌石、富厚、黄坑坂、水窟头、草埔仑、白芒坑、高坪、新田、林头、大吕——〖郑、林、周、詹〗 达中——旧街、下珩、田内、周头、后坑、新街——〖潘、颜、周、郑、刘〗 达山——御史格、平地洋、后洋、桂地、上卓、龟后山、加池、大坑内——〖郑、林、谢、王〗 溪园——溪后头、路内桥、董厝头、社坂头、湖坪、学堂——〖潘、叶、王、颜〗 石鼓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里仁乡始安里十一都和民康乡慕仁里廿三都。民国时期隶属于西安镇。主要姓氏有颜、黄、郑、陈、林、吕。 【按:石鼓镇位于永春县城西郊。现辖13个村委会。有魁星岩名胜。】 石鼓——深中洋、石鼓尾、汤头厝、石鼓寨、苏坑垵、横灶——〖颜、许、王、郑、陈、萧、林、谢、郭、钱〗 社山——社山、溪埔、小溪仔——〖颜、林〗 卿园——下洋、少卿、祖厝边、庄内湾、卿园寨、南峰、扬美、下坂、下少卿——〖黄、张、颜〗 桃场——城内、乌沙坑、石桥头、鬼仔硿、菩萨格——〖颜、郑、薛、苏〗 马峰——大伙、吃饭石、傀儡后、池兜、中寨、竹林山、竹林仑、山门、马垵——〖陈、林、张、苏、王〗 洑江——洑江、下页——〖郑、林、陈、苏〗 凤美——陈庄、满厝、南边、田中坑、古山、泥垄、洋头、西埔——〖陈、林、郑、颜、李、洪、吕、苏〗 桃星——城内、城外、山寮——〖郑、颜、陈、张、郭、薛〗 桃联——石玉、芸内、产墘、坑内——〖林、颜、周〗 吾江——外吾坑、张林、土龙、下半岭、内吾坑、万字墓、岭兜桥、黄官林——〖黄、吕、高、林、郑、梁、颜〗 半岭——上半岭、龙旗寨、水硿、御兰——〖黄、张〗 大卿——内大卿、外大卿、青林、美道、高垵——〖林、陈〗 东安——宅兜、格头、前田、坑头、灵峰、地后、寨格、半山、坪尾——〖苏、郑、颜、林〗 东平镇 东平镇前身为东平乡,区域含今东平镇、东关镇,民国以前分别隶属永春县善政乡和平里十五、十六都,清白里十九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于置东碧、和平二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并东碧乡、和平乡为东平乡,小部属桃源镇。主要姓氏有李、颜、陈。 【按:1954年,析原东平乡部分区域创办北崆华侨茶国场,1998年9月另立东关镇。东平镇现辖9个村委会。有云峰岩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云峰岩》)。】 云美——马洋、当洋、下雾庭、室前、土畲——〖邱、方、陈、蔡、王、郑〗 文峰——寨仔后、湖上、风吹垄——〖黄、方〗 店上——店上——〖郑〗 鸿安——鸿榜、下山磨、宫后、大墘头、水万安一——〖陈、黄、刘、林、李、邱、褚、赖、蔡〗 太平——太平街、坑尾、染厝圳、石门厝、宫后头、金后田、港头、社坛、杏园、池亭、下路蔡、砖埕口——〖李、罗、孟、吕、陈、洪、吴、郑、郭、蔡〗 太山——山仔美、山后、溪口、叻坪——〖李、黄、蒋、周〗 冷水——中亭、蚊口、石碑、小墘、水磨、乌石、五斗垄、永隆、岑庄、下坑、山仔、黄坑、桐枳林、蔡尾、大新厝、新垵、港头寨——〖李、巫、朱、卢、汤等杂姓〗 东山——中洋、仙峰、花井垄、科美、尾埔、排楼、上茅、田中、牛心石、墩尾、宅兜、东山、破缸——〖颜、张、黄〗 霞林——亭尾园、格头、太平寺、太平亭、下丘、李仔园、樟树——〖林、邱、李、廖、蔡、叶〗 东关镇 【按:东关镇原为东平乡的一部分。1954年,东平乡区域内创办北崆华侨茶国场,设7个管理区、2个村委会。1998年9月另立东关镇。现辖东华、北崆、龙坑3个居委会,金城、山城、美升、东美、溪南、外碧、内碧、小湖洋、南美9个村委会。有东关桥胜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东关桥》)。】 东华居委会 北崆居委会 龙坑居委会 东关——顶池、衙内、大路、潭仔婴——〖陈、王、张、郑、范、雷〗 溪南——彩濑、七斗、南美宫、许坂、马甲、山兜——〖陈、林〗 美升——莲内、山后、黄墘——〖黄、陈、郑〗 外碧——坑尾、大山、陈坂、加莲埔、后厝、田中、岭兜、盛溪、汤洋、左厝、梨树脚、林口、墓庵、外八坑——〖陈、李、刘〗 东美——铺口、桥尾——〖陈、张、李、曾〗 金城(现析为金城、山城二个村委会)——金冬洋、山城、涌边——〖蔡、蓝〗 内碧(现析为内碧、小湖洋、南美三个村委会)——祖厝、燕尾、大丘后、东坑仔、尾厝路、南洋、双过濑、内人坑——〖李、雷、干〗 下洋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宣和乡善化里三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阳斗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荣义乡。主要姓氏有涂、萧、姚。 【按:下洋镇位于永春县西部。现辖10个村委会。牛姆林旅游区位于该镇。】 下洋——下洋、铅坑——〖周、张、江、涂、温等杂姓〗 上姚——洋中、洋头、内洋、草坂、半山、水尾、张垄、金钩仔、横洋、琼林、格丘仔——〖姚〗 新坂——北山坂、山当、上南湖、下南湖、南湖——〖涂、萧、康、郭、黄〗 曲斗——曲斗、内坑、打鼓洋、内宅、寨仔、坑口尾、上宅寮——〖涂、康、温、陈、姚〗 长溪(现析为长汀、溪塔两个村委会)——溪塔、长汀、大母岭、白秋湖——〖萧、郭、雷、陈〗 涂山——爱门街、加垄、和山、上对洋、打鼓洋、苏村、草田、铁仔垵、陈长、芳草格、杜长垄、新店路——〖涂、刘、郭、尤、苏〗 大荣——金钩洋、凤山洋、西坑坂、后洋头、草坑、双溪、土楼、纸坑、南山头、狮咀口、门口湖、大丘宅、暗淡坑、牛舌仑——〖萧、涂、郭、康、陈、章、徐、黄〗 含春——上含春、下含春、上山——〖萧、陈、周〗 新村——墘头溪、官殊、下尾寮、蕨殊——〖潘、陈、林、萧、叶、郭、雷、李、刘、郑、周、吴〗 蓬壶镇 民国以前分属永春县民康乡常安里廿一、廿二都和宣和乡升平里七、八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分属壶东、壶西二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蓬壶乡。主要姓氏有王、尤、林、吕、潘。 【按:蓬壶镇古称肥湖、毗壶、升平里、武陵区。最早建制于隋·开皇九年(584年)。因境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民风淳朴,酷似蓬莱仙境而得名。现辖22个村委会、1个场。有百丈岩、仙洞山、普济寺等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百丈岩、普济寺》)。】 八乡——苦坪、龙坑、岭头、竹林旗、高山头、格后、东湖、佛仔格、内湖——〖范、章、尤、乐、康等杂姓〗 联星——葫芦丘一刘坪、英溪、万代、后洋、圳尾-——〖吴、李、杨、康、樊、苏、尤、王、林〗 高峰——新池、新墘、上高丽——〖林〗 高丽——安仁、横路下、斗仔、四房、溪头、后寮、下高丽——〖林、潘、萧〗 南幢——幢山、香丘、福仑、深洋、大泉、苏饭、东头、香山、井口、幢石、高垵、后垄——〖郭、林、陈、郑、吕、叶、苏、钟〗 美林——儒林、大坪——〖林〗 壶南——宫边、山头、大坂、后吴、吴田头、垵垄、桥仔头、鳌山脚、碣瑶、洋头、盐村坂、下坂洋、上苏坂——〖潘、吕、郭、章〗 鹏溪——壶口桥内、程边、石笋尖、后埔、溪前、下苏坂——〖潘、苏、黄、康、李、尤、刘〗 观山——南鹏、林前、朝阳、巷口、路兜、鸟仔坑、石狮寨、高垵、苏坂——〖苏、潘〗 西昌——军田坂、大崩洋、田螺山、丰南、山仔、锦坑、坑仔边、逊山、西林、草兜、长脚林——〖林、黄、张、吕、苏、章、李〗 孔里——孔内、井垄、东埔——〖林、王、颜、吕、陈〗 丽里——长枝洋、墓头、孔内寨、内坑、圳后、苦竹墘、官坝头、南边洋、会明、大坝口、高墘、官坝——〖林、王、潘〗 美中——龙墩、溪仔尾、鸪坑、店仔厝、溪心、瓦窑口、墓后、陈坂、埔脚、五公堂——〖林、吕、王、吴、张、范〗 美山——下深、土楼、李仔坪、洋档、官圳墘、过垄尾、上深、埔面、埔脚、五丘、仙洞垵、石脚口、崩山——〖林、王、郭、苏、陈、潘、沈〗 军兜——草堀、廷围、漈兜内、漈溪桥、后溪洋、大路下、军兜桥、溪西、石佛仔、鸡母庄、紫桥头——〖吕、林、廖、罗、苏、张、王〗 都溪——都溪、长埕、石鼓林、盖德、新楼、罗厝、望坂——〖苏、罗、梁、柯、杜、王、陈〗 壶中——旧街、杰头、三清边、官村、格丘、三角街——〖林、吕、王、尤、许、方、邱、黄、潘、李、康、吴、陈、苏、郑、郭、张〗 魁都——七都街、白山岭、埔尾、湖堀、坑内华、暗前垄、宅角坑——〖王、林、吕、华、洪、尤、黄〗 东星——半岭、松柏剧、下林墘、清前——〖王〗 汤城——城内、坑头、埔内、石坊、龙船丘、车对坂、新田、虎榜头、长墘、三晃、上埔墘、深泉——〖尤、林、苏、郑、颜、王、罗〗 仙岭——小岭、长边、万斗、新开、枣岭——〖苏、沈〗 魁园——溪园、中坂、溪福、大房——〖尤、王、林〗 一都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宣和乡民苏里一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分属一都乡、荣义乡。主要姓氏有萧、曾、郑、冯。 【按:一都镇位于永春县最西部,地处戴云山脉的延伸部分,东邻横口乡、下洋镇,西与漳平市象湖镇毗邻,南与安溪县剑斗镇、桃舟乡交界,北与大田县吴山乡、谢洋乡接壤,是永春县面积最大的乡镇。现辖14个村委会。有岱山岩等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岱山岩》)。】 光山——山头、南山、苏坑、叻坪、大墘、长坑仔、下坑——〖陈、冯、李、官〗 龙卿——洋坪、路兜、龙坑、洋仔当、半山岐、尾林、寨兜、后头坂、吉坪——〖冯〗 林山——三林坂、庵借坑、垵头、风枫垵、坑头、湖丘岐、上湖仔——〖冯〗 黄田——黄田、玉池、中洋、中墘、陈山——〖曾、李〗 仙阳——黄柏洋、溪仔尾、中坂、街道仔——〖曾、萧、汪、邹、涂等杂姓〗 吴殊——吴殊、上后坪、下后坪——〖陈、郭、苏〗 鲁山——鲁光墘、八甲、上林顶、竹仔前、瑚厝前、大坪、古格——〖萧、冯〗 仙友——仙友、任田、上林、洋头、双溪、下兴、风墘、乌洋、后垵、七斗、唐前官、房坑内、五厝垵、鹧鸪墘、白玉墘、横洋坂——〖黄、陈、冯、萧、郭等杂姓〗 三岭(现析为三岭、苏合、美岭3个村委会)——岭脚、大坂、高垵、尾林、苏合、龙蛟厅、下口坂、尾岭头、灯山、草山尾——〖曾、苏、王〗 玉山——田中、堪南山、村头坪、大坂——〖曾〗 南阳——南阳、官林兜、官埔、福平山、溪仔尾、西远——〖萧〗 黄沙——黄沙、草洋、山殊、黄中、黄山、苦坑、黄加垄——〖萧、黄、苏〗 玉斗镇 民国以前分属永春县宣和乡福德里五、六、九都。民国时期隶属玉坑乡。主要姓氏有康、许、赵。 【按:玉斗镇位于永春县西南部,东与蓬壶、锦斗镇相连,西与安溪县交界,南与达埔镇接壤,北与坑仔口镇毗邻,属戴云山脉南伸体系。现辖9个村委会。】 玉斗——玉斗、坑柄、下厝坂、后林、陈珩、田中墘、洪内坂、蕉坑、大南坑——〖康、林、吴、陈、郑、李、萧、颜、尤、潘〗 炉地——炉地、坑头坝、炉地寨、葫芦头、后垵、顶洋、横坑坂——〖林、康〗 红山——红山——〖康〗 白珩——华铺、官坑、吴田、弯田、垵仔、道隆、三垵、龟后山——〖许、赵、何〗 云台——云台、漈内、斗仔、格头、土楼寨——〖赵、康〗 竹溪——竹林兜、官林边、下水尾、新田——〖康〗 凤溪——溪边、大坂、福德垵、苦村、新楼——〖康、林、吴〗 玉美——草埔尾、八坑、梅田洋、八坑口——〖康〗 新珩——新和、暗林、下科——〖许、赵〗 锦斗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宣和乡善化里四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锦斗乡。主要姓氏为吴、章。 【按:锦斗镇俗称“九斗”,位于永春县城西北,晋江东溪源头。现辖6个村委会。有乌髻岩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晋江》、《泉州寺庙·乌髻岩》)】 锦溪——锦中、南山、溪路、内外街、杏坑、大坂、外洋、方厝、大坋、虎珩、格后、大草北、后亭、格口——〖杂姓〗 卓湖——后埔、北墘、跷脚仑、祖厝、下大垵、松柏墘、三落、黄殊仑、后亭、大贡——〖章、叶〗 洪内——深洋、尾圩、码坂、张宅、大池、五埕、新田、草山、中山、湖坪、后坂仔、乌髻口、红塘、格丘——〖吴〗 长坑——中窟、外窟、底窟、水沟洋、半山、白丘珩、大湖山——〖李、林、苏、吴、康〗 珍卿——陈坑、西口、堀内、湖丘、珍卿口、湖上、新庵、交垄——〖徐、林、吴〗 云路——石壁、杉林、大坑、西山、中路、下炉、内洋、大坪、后垵仔、岩上、美洋、鳌水头、七埕——〖吴〗 吾峰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民康乡常安里廿一、廿二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鳌峰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属常安乡。主要姓氏有张、陈、林、施、梁。 【按:吾峰镇位于天马山南麓,因境内有有三山形如三龟,龟鳌同类,以鳌为雅,故又有鳌峰之称。吾峰地处永春与德化两县交通要道,明、清在桥头铺设有驿站,故称铺街。现辖8个村委会。】 枣岭——岭坪、龟仔寨、顶吴坑林、下吴坑林、内湖、格头、下六脚、田治——〖林、辜、张、许〗 择水——大水路、墓林、大垄头一——〖陈、王、林、叶〗 吾西——图川、东林、水源、下坂洋、田头溪、太平垄、横山——〖张、陈、钟、杜〗 吾顶——蓬菜巷、坑美山、岭边、深洋、下寮、石碧寨——〖梁、吕、林〗 吾中——桥头铺、新寨、路水坂、内厝、水尾、石墓脚、路西、陈仔口、陈墓、埔尾、前山、小山腰、园丘——〖施、张、郑、辜、庄、陈、林〗 培民——山斗尾、寨仔、垄头、后灶、樟兜、下科、张格——〖张、何、陈〗 后垄(现改称侯龙)——内洋、山腰、园坑林、朝埔、刁德垵、马头斜、和厝角、外洋——〖陈、范、苏〗 梅林——陇内、冷水亭、苏田、后吴、水堀垵、对山墘、下治、新田垵、蕉林兜、上治——〖黄、杨、郑、林、张、陈〗 桂洋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宣和乡善化里三、四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桂洋乡。主要姓氏有郑、吴、林、徐。 【按:桂洋镇位于福建省中南部、永春县境西北部,素有“马跳内第一乡”之誉。现辖8个村委会。境内大白岩为永春县第二高峰,上有宋代的黄公古寺。】 桂洋——桂洋、下岸、肥垄——〖林、卢、郑、许、徐、吴〗 文太——后垵、垵中、上太、长殊、文石、洋尾仑、朴箱、井垄、格后——〖吴、徐〗 壶永——壶山、湖丘头、园龙、加唐、福坪、深坑、东山、苦宅、永水、永水口、岭脚、前山、庵坑——〖郑、徐、吴〗 岐山——上坑垵、山腰、黄厝后、白土、祖厝、下坑垵、尾洋、美中、产格、大榜、洋条厝、坑垵——〖林、徐、郑、张、陈、吴、涂、康〗 茂春——长春、茂林、水头、冷水坑、长春坂、南洋、上殊、仑头、祖厝、寨格、狗母坪——〖郑、徐、林〗 金沙——美洋、黄沙、赤水——〖吴、徐、阮〗 库湖——内库湖、新庵、君田、洞坑、炉借坂、鬼坑、炉兜坪、外库湖、柯树仑——〖陈、章、吕、吴、黄、康、林〗 新岭——新岭、新岭头、含地洋、下坂、前山格、黄沙——〖吴、阮〗 苏坑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民康乡常安里廿二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属苏坑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为常安乡。主要姓氏有王、张、陈。 【按:苏坑镇位于永春县中北部,与蓬壶、吾峰、呈祥等乡镇和德化县龙浔镇毗邻。现辖7个村委会。】 嵩山——宫口、珩内、东山、庵后、后坑、洋田墓、洋尾桥、东山墘、溪下、坑西、东头格、寨子——〖陈、张、王、苏、吕、范〗 嵩溪——新云、湖坑、半林、洋田、路倡、洋埔、三落、塔边尾、溪坂、后埔山、横格头——〖王、林、陈、黄、吴、李〗 洋坪——洋坪——〖张〗 嵩安——大坂、马鞍、大山、草垵、亭后头——〖陈、张、王〗 东坑——东坑、堀内、东坑寨——〖王〗 熙里——白叶、院后坑、大畲、连地、湖格、坑内、古德格、溪下夯一——〖王、柯〗 光明——庵茶林、柴坑垵、青山——〖张、王〗 仙夹镇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集庆乡安平里十二都,俗称“西向”。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仙夹乡。主要姓氏有郭、陈、郑。 【按:仙夹镇位于永春县西南部,因处于岵山西部方向,故称“西向”。现辖8个村委会。】 夹际——夹漈、赤竹墘、山母头、大路下、仓园、横洋、巷内、岭脚、四秋佛、当寮、田当坂、打石堀——〖郑、黄〗 龙美——围内、庵尾、岭头、杜内、许坑垄、蔡头、许田、巷仔口、长坑坂、杜宅垵、竹篮前、田墘——〖陈、刘、林、苏、郭〗 龙水——水路——〖郭〗 东里——下巷、后门坑、内寮、厅前、大田堀、祖厝边、石壁兜、洋杆尾、黄蜂腰、池头——〖郑、陈〗 美寨——溪尾、寨后、头埔、圳古、九架、下许、旗北、池埕尾、头埔、边埔、庙后——〖陈〗 龙湖——岭后、蓬湖、龙林头、新路——〖郭〗 山后——山后、路尾、格头——〖郭〗 德田——坝田坑、占厝——〖陈、颜、范、詹〗 横口乡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宣和乡善化里三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分属福德、荣义二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属荣义乡。主要姓氏有郭、林、章。 【按:横口乡位于永春县西部,东、北与下洋、坑仔口镇毗邻,西与一都镇接壤,南与安溪县剑斗镇相连。现辖10个村委会。】 云贵——横口、小坪、宅内、格丘山、草山、中墘、岐兜、半岐、荒田町、后坪岭、厝内坂、南坪、乌坑、金山寨、福鼎——〖郭、王、黄、章、张、吴〗 福德——福德头、墓林、房坑——〖郭、黄〗 姜埕(现析为姜埕、横坑两个村委会)——姜埕、后山、仙联旗、下窟、横坑——〖章、张〗 贵德——洋中、后村、大岭头、格后——〖郭〗 福联——内洋、许村——〖郭、林〗 福中——外洋、坑尾、雄坑柄——〖林、郭〗 环峰——东尖峰脚、后寮、产坂头——〖郭〗 下西坑——下西坑、上村、抽庵——〖郭〗 上西坑——上西坑、坑尾——〖郭〗 呈祥乡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民康乡常安里廿二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属苏坑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改属常安乡。主要姓氏为黄、陈。 【按:呈祥乡位于永春县西北部雪山南麓的桃溪上游,东邻苏坑镇,西接锦斗镇,南连蓬壶镇,北与德化县浔中镇、盖德乡相邻。现辖3个村委会。雪山是戴云山脉南部最高峰,永春县群山之宗,是晋江上游桃溪的发源地。呈祥乡境内有雪山岩、英显寺等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晋江》、《泉州寺庙·雪山岩》)。】 呈祥——祖厝堀、大湖、后林、火烧林、瓦窑头、新垄、坝头湖、吉林、乌垵、福丘林——〖黄、陈〗 东溪——坂尾洋、苦裕坑、东溪寨、漈兜、漈头、顶墘、尾仑仔、珩兜——〖陈〗 西村——村仔尾、田头、寮角、路头、漈头仔、珩头寨、大坋、丘山头、寨后、和堀、后溪坂、南湖——〖黄〗 介福乡 原称“四班”。民国以前属永春县民康乡鸣琴里廿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福阳乡。主要姓氏有陈、郑、林。 【按:介福乡位于永春县东北部。现辖3个村委会。】 龙津——七斗、长垄、后泽、内坑、西墘、庵尾、半尾溪、九丘、陈津——〖陈〗 紫美——大草埔、前洋、曲尺洋、当墘、印厝、旗杆脚、吴坝山、尾山、企脚——〖郑、林〗 福东——中科、顶科、尾洋、过溪尾、南洋、后格、内村、坑园口、杨美、大丘头——〖林、郑〗 外山乡 民国以前属永春县善政乡桃源里十七都。民国廿九年(1940年)置云赤乡,民国卅五年(1946年)并入湖洋乡,今域属焉。主要姓氏为林。 【按:外山乡位于永春县东部,与仙游县、南安市、洛江区毗邻。现辖4个村委会。】 云峰——云峰、后马园、前楼、山母头、苏厝、尾宅、下坑尾、后洋、坑园、石二碣、四邦院、庵墓——〖林、黄〗 福溪——东溪——〖林〗 墘溪——松溪、美墘、肖田、下村洋、白土、马仑寨、大垄头、马路头、猛虎——〖林〗 草洋——东山、墓前、坂尾、内寮、西坑一——〖苏、洪、王、陈、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