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3划) 蒲开宗(南宋“蕃客回回”。先世于宋代来华居番禺。由广州徙居泉州云麓。安溪县主簿。遗址。)、蒲寿晟(或作蒲寿宬、蒲寿成[“山”字头],字镜泉,号心泉。出身行伍。与刘克庄。 交游。南宋梅州太守。蒲寿晟在蒲寿庚降元时的作用问题。入元。蒲寿晟的诗。蒲寿晟与道教。)、蒲仲昭(字一卿)、蒲师文、蒲和日(字贵甫)、蒲罗辛、蒲宗闵、蒲马奴 蒲开宗 蒲开宗,南宋“蕃客回回”,蒲寿晟、蒲寿庚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蒲寿庚》) 先世于宋代来华居番禺 蒲氏先世是阿拉伯(色目)穆斯林商人,为开展香料船舶贸易,曾寓居占城(今越南),于宋代来华,居番禺(广州)。 明·何乔远《闽书·卷152·蓄德志·泉州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12)载:“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蕃互市,居广州。” 南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岳珂(1183-1234年)所著《桯史·卷11·番禹海獠》(中华书局,1981、12)载:“番禺(广州)有海獠杂居,其最豪者蒲姓,号白番人,本占城之贵人也。既浮海而遇风涛,惮于复返,乃请于其主,愿留中国,以通往来之货。主许焉,舶事实赖其家。岁益久,定居城中,屋室稍侈靡逾禁。使者方务招徕,以阜国计,且以其非吾国人,不之问,故其宏丽奇伟,益张而大,富盛甲一时。”绍熙三年(1192年),岳珂因“先君帅广”,曾参观蒲姓豪宅,并有详细记载。“余后北归。”过一段时间,“言其富已不如曩日,池堰皆废。云泉(泉州)亦有舶獠,曰‘尸罗围’(即波斯的施那威城,波斯人有以其籍贯地为名字的习惯),资乙于蒲,近家亦荡析。”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蒲寿庚考》(1912-1917年发表)说:“《桯史》之蒲姓彼时为广东第一富豪,统理外国贸易;蒲寿庚之祖先富甲两广,总理诸番互市,两相对比,恐《桯史》之蒲姓即寿庚之祖先。” 宋时从南洋来中国的外国商人称“海獠”,又称“舶獠”,所以对阿拉伯商人也称“海獠”。岳珂说蒲姓为占城人,应是侨居在占城的阿拉伯商人。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唐时为交州,宋时为藩国。《桯史》完成于绍熙三年(1192年)至嘉定七年(1214年),22年间,广州的蒲姓和泉州的尸罗围几乎同时破产。 由广州徙居泉州云麓 南宋时,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于是蒲开宗从广州徙居泉州,定居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 明·何乔远《闽书·卷152·蓄德志·泉州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12)载:“至寿庚父蒲开宗徙于泉。”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蒲寿庚考》(1912-1917年发表)说:“据《桯史》蒲姓虽极豪华,而不久即败,寿庚父蒲开宗自广移泉,其与蒲姓之衰有关欤。” 安溪县主簿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蒲开宗任安溪县主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3·官制类·职官·历官·宋·主簿》载:“蒲开宗,嘉泰四年任。” 蒲开宗既官又商,富甲安溪。绍定六年(1233年),为鼓励蒲氏的中外贸易活动,南宋政府赐“承节郎”的官衔(见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25·重建太守倪公祠记》,万有文库版,民国廿六年版)。 蒲开宗把泉州视为家乡,热心公益事业。绍定六年(1233年),出资为已故的泉州太守倪思建造了一座祠堂;淳祐三年(1243年),在泉州海外交通要地河市重修龙津桥;淳祐六年(1246年),重建长溪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倪思》、《泉州古桥梁·龙津桥、长溪桥》) 遗址 安溪县城从城南到城西沿溪一带,当年大半城池都为蒲氏族人所有,今仅存遗址。 “蒲氏先民侨居遗址(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条现代所建的新华路,将当年蒲氏家族聚居地划成前蒲、后蒲两个片区,旧称沿用至今:前蒲临江,当年应为商业贸易之用;后蒲僻静,应是蒲氏族人起居之地。 现在依然沿用旧称的水门街后蒲巷5号,就是蒲氏家族的祖屋,1980年发现。现存蒲氏祖屋是1座明代闽南式土木瓦房,5间张,鹅卵石砌成的墙基,沙土夯墙,依然结实稳固。但因城建需要,该遗址周边现已新建民宅、楼房和水泥路。 1949年,当地群众曾在“蒲园堂”遗址乱石中发现1方“蚯蚓字”石刻,今已遍寻不得。 蒲寿晟 蒲寿晟,或作蒲寿宬 、蒲寿成(“山”字头),字镜泉,号心泉,蒲寿庚之兄,宋末元初阿拉伯人(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称“宋末西域人”),居泉州法石。其身世可参阅《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5·集部18·附录·心泉学诗稿》载:“寿宬之名不见於史,其集亦不载于《艺文志》。惟明《文渊阁书目》载有《蒲心泉诗》一部,一册。检《永乐大典》各韵内所录颇多,题名皆作寿宬,而凌迪知《万姓统谱》则作寿成(“山”字头),黄仲昭《八闽通志》又作寿晟,互有同异。今案《永乐大典》,卷卷皆作“宬”字,当非偶误。其作‘晟’、‘成(“山”字头)’字者,殆传写讹也。” 出身行伍 蒲寿晟出身行伍,曾任领卫(低级军官)。 宋末诗人刘克庄有赠蒲寿晟的诗《蒲领卫》,题跋犹详。 蒲寿晟有诗《登师姑岩感而遂赋》(《心泉学诗稿》),也回忆起这段经历。诗序曰:登山岩时,“见城中大阅,恍如阵蚁,因思旧从戎吏,亦其中之以蚁。”诗曰: “晨起扪层巅,苍茫见尘市……遥如细柳村,于时阅军士。俯彼万铠群,微哉一窖蚁……昔在群蚁中,不知蚁是己。” 与刘克庄 蒲寿晟诗作属江湖派之列,与宋末著名诗人刘克庄(号后村居士)的诗歌风格有相同之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克庄》) 蒲寿晟通过徐懋公交结刘克庄。刘克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11·题跋·蒲领卫》 (商务印书馆出版)曰:“心泉 蒲君示余诗百三十,古赋三。前此二十年,君家有陶猗中之名,余未之识也。后君家资益落,诛茅泉上,余始诗为赋。又十年,乃见君诗。” 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1》有《投后村先生刘尚书》。蒲寿晟慕刘克庄之名气而“贻书陈诗”,进而“请其序”,《投后村先生刘尚书》当即所贻之书、所陈之诗也。其诗曰: “采松北山下,日与樵者亲。寸尺拾遗坠,时以供炊薪。朝跻白云间,暮宿芳草滨。疏泉溉其本,镜心澄尔神。”此诗反映了蒲寿晟因家境衰微和宦途不顺,有心隐居山林、孤芳自赏的心情。 蒲寿晟与刘克庄交往甚深,刘克庄深知蒲寿晟的心事。蒲寿晟曾要求刘克庄为其隐居地“泉上”题字,刘克庄便在其杂记《心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12·字说·附杂记》) 一文中话中有话地答云:“初,君行山间,得泉一泓,爱之,有会于心,即其所结庐,匾曰:‘心泉’。曰:‘渴饮泉,饥读书,终吾身于此矣。’……余非君,安知君之心然,即泉名以求其义,盖有可得而言者。夫泉至清,扰之则浊;心至虚至明,泊之则昏。善疏泉者,心澄其源,否则末流之弊河污济矣;善治心者,心端其本,否则毫厘之差舜为跖矣。以此复君,可乎?……君既厌铜臭而慕瓢饮,舍尘居而即岩栖,以心体泉,以泉洗心,于游息之间,备仁智之事,虽圣贤复起,必不麾之门墙之外矣。因次其语,为君勉。”此文,后来便成为《心泉学诗稿》之序言 。 交游 蒲寿晟与泉州的达官贵人、学者名士、布衣诗人、僧人道士都很友善,《心泉学诗稿》近三百首诗作中,多数是与友人的赠诗、和诗。见之《心泉学诗稿》唱和诗的人物,除刘克庄外,还有: 洪天锡,号阳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天锡》)。卷2有《呈大帅待郎阳岩 洪先生》。南宋·度宗继位,洪天锡任工部侍郎。咸淳二年(1266年)兼任福建安抚使,该诗应作于是年。诗曰: 徐明叔,号择斋,晋江人,咸淳间户部、兵部侍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徐明叔》)。卷5有《送择斋先生徐大监赴建仓》:“帝命元臣选外台,南州声望久崔嵬……父老此时方见日,史簧平昼忽惊雷。锦衣翠节乡邦重,耿耿文星照上台。”对徐择斋的被贬深表同情。 洪天锡、徐明叔皆南宋后期泉州名士,不仅官居高位,而且饱有学问,人品高尚。宋末元初人余谦一为《徐掸斋文集》作序云:“往岁,莆(莆田)有后村 刘公,福(福州)有竹溪 林公,泉南(泉州)有择斋 徐公、阳岩 洪公,皆吾闽文章宗匠。”蒲寿晟对他们颇为敬仰,以晚辈之身份结识。 傅定保,号古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定保》)。卷1有《和傅古直五首》。 何谦,号我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谦》)。卷5有《寄何我轩》。 傅定保、何谦是布衣学者,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安于读书授业做学问。蒲寿晟与他们关系甚为密切。 胡仲弓,号苇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胡仲弓》)。卷2有《古意答苇航》、《送远曲别苇航》,卷4有《友人余兄归,小诗寄胡苇航》、《寄胡苇航科院》,卷5有《再用韵和苇航》。 胡仲参,号竹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胡仲参》)。卷4有《和胡竹庄韵》。 蒲寿晟与胡氏兄弟特别是与胡仲弓的关系密切、友情深厚。胡仲弓《漫游稿》有《致心泉卜居》五律一首:“诛茅法石巅,知已有青天。猿鹤寻前约,山林续前缘。烟霞来枕上,风月绕林边。窗前多栽竹,相期晚节坚。”这种友情出自于人生哲学、创作理念(同属江湖派)的相近相通。 丘葵,号钓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丘葵》)。卷1有《寄丘钓矶》。 蒲寿晟《寄丘钓矶》有句云:“画图障我目,隔此天一涯;欲携我蓑笠,风雨熟所之。”表达了对隐居海岛的友人的深切怀念。而丘葵在其诗集中有《和心泉问柳》、《题心泉所赠李白画像》、《挽心泉 蒲处士》等诗篇,从中可感受到两人真挚而深厚的友情。 王肃,字茂悦,号会溪。卷2有《舶使王会溪、太守赵见泰九日领客枉顾山中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韵十首》。从《心泉学诗稿》有关诗篇来看,蒲寿晟与王肃的交往并非一般。周密《癸辛杂识·别集》记:“林乔,泉州人,寓信州,得罪押回本籍,与蒲舶交,借地作屋。王茂悦为舶使,蒲八官人者漏舶事发,林受其白金八百锭,许为言之。既而王罢去,蒲并攻之,且夺其所借也。” 赵希忄宅,号见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赵希忄宅》)。卷2有《舶使王会溪、太守赵见泰九日领客枉顾山中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韵十首》。 蒲寿晟称赞赵见泰和王茂悦是“天台(赵氏天台人)赤云顶,峨嵋(王氏眉山人)翠云间。人物自楚楚,文采何斑斑。屈宋艳何摘,陶、谢高可攀”。 赵委顺,可能即赵崇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赵崇鐖》)。卷1有《梅阳寄委顺君》,卷3《神骏歌送赵委顺就漕》,卷4《赵委顺寄诗山中因次韵》、《约赵委顺北山试泉》、《赵委顺君见遗“千里小景亚鹊图”有诗将之,用韵为谢》,卷5《即席委顺“听甘师琴”韵》。 南宋梅州太守 明《万姓统谱》记:“咸淳七年(1271年),知蒲州。”蒲州在山西,时早非宋地,谬误无疑。 比较准确的是,蒲寿晟咸淳七年(1271年)知广东梅州。《广东通志》记:“蒲寿晟,咸淳七年知梅州。” 蒲寿晟《心泉学诗稿》有《梅阳寄委顺 赵君》、《梅阳郡斋铁庵梅花五首》、《梅阳壬申(咸淳八年,1272年)劭农偶成书呈同官》等诗,梅阳即梅州,可知蒲寿晟咸淳七年(1271年)至咸淳八年(1272年)确在梅州。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5·集部18·附录·心泉学诗稿》说:“寿宬家本泉州,其官履不概见。惟《万姓统谱》称其於咸淳七年知蒲州。按蒲州非南宋地,而集中有《梅阳壬申劝农偶成书呈同官诗》。壬申为咸淳八年,梅阳即梅州,今为广东嘉应州地,是寿宬实知梅州。《万姓统谱》又载其在官俭约,於民一毫无所取,建曾井、汲水二瓶置座右,人颂曰:‘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事一般清。’ 是寿宬在当日为循吏。” 宋元鼎革之际,蒲寿晟的复出,说明刘克庄是有预见的。同时,蒲寿晟知梅州,是贾似道之私人、泉州市舶使兼监丞王茂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茂悦》)举荐的。 从《心泉学诗稿·卷1·梅阳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看,蒲寿晟在知梅州任上堪称“ 循吏”。诗云:“举酒劝尔农,更为我侬劝。车笠虽不同,所谐此盂饭。或耕在菑畲,或耕在方寸。膏雨足一犁,田头怯呼唤。五百维莠骄,胥徒乃蟊患。与国充耘籽,勿使地篙蔓。幻体饥渴同,世味甘苦半。盘中一粒餐,锄下几滴汗。光阴驶历块,彼此不可玩。岂为许行言,劝课在兹旦。父老倾耳听,童稚绕屏看。相顾持我语,取信如执券。安得佣耕人,从今不言倦。” 咸淳九年(1273年),蒲寿晟梅州任满,因平定海寇有功,诏为吉州知州,不赴任而回泉州。 明《大明舆地名胜志·泉州志胜》记:“寿晟授知吉州,不赴。” 乾隆《泉州府志·卷75·拾遗上》 亦记:“初,寿晟自宋时仕至知吉州,逆计宋事已去,辞不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咸淳末,海贼寇郡境,时西域人蒲寿晟、寿庚兄弟在泉,俱无赖,击贼退之,以功累官沿海都制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闽小记》曰:“宋末西域人蒲寿成(“山”字头)与弟寿庚以互市,至咸淳末击海寇有功,寿庚历官至招抚使,寿成(“山”字头)授知吉州,不赴。” 蒲寿晟在蒲寿庚降元时的作用问题 蒲寿庚降元事,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6·拾遗·泉州府·宋》: “宋季,益、广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从福州行都航海幸泉州,驻跸港口。守臣蒲寿庚拒城不纳。寿庚武人寡谋,其计皆出于兄寿成(“山”字头)所筹画。部署决策既定,佯著黄冠野服,归隐山中,自称处士,示不臣二姓之意,而密俾寿庚以蜡丸裹降表,命善水者由水门潜出,纳款于唆都。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5·集部18·附录·心泉学诗稿》载:“《八闽通志》则称宋季益、广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航海至泉州,守臣蒲寿庚距城不纳,皆出其兄寿宬阴谋。寿宬佯著黄冠野服,入法石山下自称处士,而密令寿庚 纳款於元。既而寿庚以归附功授官平章,富贵冠一时,寿宬亦居甲第。一日,二书生踵门献诗,有‘水声禽语皆时事,莫道山翁总不知’之句。寿宬惶汗失措,追之不复见云云。则寿宬又一狡黠之叛人。稗官小说,记载多岐。宋、元二史,皆无明文。其孰伪孰真,无从考证。” 蒲寿庚闭门拒命事,在南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泉州人恶蒲寿庚降元,在泉多残暴,故对寿晟也有贬词。 明·《闽书·卷152·蓄德志·泉州府》记:“(蒲寿庚)咸淳末(咸淳十年,1274年)与其兄寿晟平海寇有功,累官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景炎年授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景炎入海,航泉州港……寿庚闭门拒命……寿庚迎降及歼淮兵、宗子,皆寿晟阴为之谋。事成,乃佯著野人服,入法石山,若无与其事者。” 明代的《八闽通志》和《闽书》两省志均认为蒲寿庚以泉州城首次降元“皆出于兄寿晟所筹画”,此说似乎根据不足。 《元史·卷9·本纪第9·世祖六》载,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元将“伯颜遣不伯 、周青招泉州蒲寿庚、寿晟兄弟。”而《夏宣武将军墓志铭》己载蒲寿庚、夏璟“捷瑞安”的时间是至元十三年(1276年)五月。这就是说,元朝于1276年2月招降蒲寿庚 、蒲寿晟,蒲寿庚于5月在瑞安就有降元的大行动。由于宋军在瑞安败北,退人福州,另立景炎帝(赵昰)小朝庭(五月改元)。至于1276年12月,元军入泉州,以及次年(1277年)7月,张世杰回师围泉州,10月元军唆都来援,元军二度入泉州。这些都不是蒲寿庚的首次降元,而是降元后的继续立功,即如《夏宣武将军墓志铭》所记:“先后奔走,捷瑞安,捷温陵,捷三阳。” 入元 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戍(1286年)三月,世祖遣御史程文海诏求江南才俊,蒲寿晟赴试,中第一甲第一名,然蒲寿晟“专情风月,不问世事”,始终隐居法石山,自称处士,未出仕。 蒲寿晟的诗 蒲寿晟善诗文。其诗从《永乐大典》各韵内录存,编为《心泉学诗稿》6卷,288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心泉学诗稿》) 从诗中可看出, 蒲寿晟擅长中国诗赋,是一位深受汉族儒、道、释文化熏陶的回族诗人。他推崇儒家以礼教化,以德治政的思想。他的诗有对宋元之际泉州农村萧条的描述和对农民的同情。 刘克庄对蒲寿晟习汉诗词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称他的四灵体诗“变现光怪,脱换骚雅,使退之见之,必引而进之卢、孟矣”。但对他的刻意锻炼词句、追求新奇险怪亦有微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今观其诗,颇冲淡闲远之致,在宋元之际,犹为雅音。” 蒲寿晟的诗赋成就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陈垣《西域人华化考》(上、下)曾列举元代大量回回人学习汉文化的事例,其中也包括蒲寿晟的诗赋成就。 蒲寿晟与道教 蒲寿晟的思想受道家的影响甚深。 他的《心泉》诗(《心泉学诗稿·卷6》)云:“冷冷一涧泉,炯炯千树雪。岁寒铁石心,山中玩芳洁。” 他对泉州清源山道教纯阳洞寺观犹感兴趣,经常登临栖宿。《心泉学诗稿·卷2》有《纯阳洞读书和中山陈礼郎韵》、《又题纯阳洞》,《卷4》有《题纯阳洞》,《卷6》有《题纯阳洞》。 《心泉学诗稿·卷2·和中山陈礼郎韵》:“弄珠寄南海,移文讥北山。出处虽异位,梦觉同一关……盖羡鹤俯仰,空悲马班桓。终南在何许,得去何须还。”抒发他对仕途不顺和对世俗厌倦的情绪。 泉州清源山巅刻有他的《题纯阳洞》:“路入松萝去,闲眠石顶云。半宵忽闻虎,六月不飞蚊。烟郭多年画,晴畴破衲纹。世无俱绝粒,持钵不如耘。” 《心泉学诗稿·卷2·又题纯阳洞》:“仰觉云汉低,俯见尘市窄……身骑鹪鹩枝,目渺大鹏翮。更有千载人,幽岩蜕空魄。朝蹑一片云,夜啸百丈石……松槿虽殊途,宇宙同作客。”抒发他的“理义贵自得,神仙谅非难”(《卷2·和陈礼郎韵》)的道家无为思想。 至元十八年(1281年),回回蒲寿晟、蒲寿庚兄弟协力捐财重修泉州清源纯阳洞道、佛寺观。 蒲师文 宋末元初·蒲寿庚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在蒲寿庚叛宋降元、大杀淮兵和宋室南外宗子时,蒲师文出力居多。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泉《志》曰:“寿庚长子师文尤暴悍嗜杀,淮兵、宗子之死,师文力居多。” 清·丁午《城北天后宫志·封天妃诏书》云:“至元十八年(1281年)诏曰:‘今遣正奉大夫、宣抚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册封尔为护国明著天妃。’” 此记载又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辑《敕封天后志·卷上·祭文·元》。但是,《元史·世祖本纪》记册封护国明著天妃是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应以《元史》为准。 元·吴鉴《岛夷志略序》(汪大渊《岛夷志略》,中华书局,1981、5)云: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世祖皇帝既平宋氏,始命正奉大夫工部尚书海外诸蕃宣抚使 蒲师文,宣抚诸夷。” 嘉靖抄本《泉州南门忠所蒲姓族谱》记载:“大德元年(1297年),(蒲师文)以文功袭职,官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 蒲仲昭 蒲仲昭,字一卿,蒲寿晟孙,元·晋江人;蒲寿晟孙。 蒲和日 明代人。祖先为阿拉伯人,蒲寿庚之侄,蒲寿晟之子。 《蒲氏家谱》载:“日和,字贵甫,寿晟公次子。秉清真教,慎言谨行,礼拜日勤。元至正间,清真寺损坏,里人金阿里与之成厥事,重修门第,皆以大石板砌成之,极其壮观,石匾额上镌有名字,至今犹存。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与(总兵)太监郑和奉诏敕往西域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圣墓立碑犹存。”(参见《泉州山川·灵山·郑和行香碑》)。 圣墓现存的《郑和行香碑》则载:“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郑和行香碑》立碑者为“蒲和日”,《蒲氏家谱》记载为“蒲日和”,均为泉州卫镇抚,当系一人,《家谱》所载“蒲日和”可能系转抄之误。 有人认为,如按《蒲氏家谱》,蒲和日随郑和下西洋时该是140岁高龄了,因此《行香碑》的蒲和日与《蒲氏家谱》的蒲日和应系两人。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意见为:“尽管年岁难为人所肯,但在未发现其他新资料足以证明立碑的‘蒲和日'非家谱中之‘蒲日和',两者不是同一人之前,我们姑且从之。” 蒲罗辛 大食人。南宋绍兴年间泉州港最大的香料商人。 《宋史》:“绍兴元年(1131年),知泉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货物,累计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大食蕃客蒲罗辛,贩乳香值三十万缗;纲首蔡景芳招诱舶货,收息钱九十万缗,各补官承信郎。” 蒲宗闵 1972年3月,在文莱发现一座宋代古墓。墓碑高38.5英寸,宽16英寸,厚4至4.5英寸,碑文:“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男应、甲立。” 有学者认为:“这个蒲公原为阿拉伯人”,但已中国化,“他是来自泉州的一个官员”,“他可能是蒲亚里和蒲卢歇之中的一个人的后裔。他的家属可能如同蒲寿庚的家属一样已中国化,但仍保持他的穆斯林信仰,并已好几代继续从事与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海上贸易”,“他必定是一位在地方上很受尊敬的人,或者是一位派往某一其他地区而死于途中的中国使者,否则人们是不会为他准备那么大型的墓地。”[傅吾康、陈铁凡《文莱博物馆学报》1973年第3卷第1号;温广益译:《最近在文莱发现的一块公元1264年的中文墓碑的初步报告》,泉州文史,1986(9)] 庄为玑等根据《西山杂志》记载,认为泉州判院蒲公为蒲寿庚的直系亲属蒲宗闵,绍定元年(1228年)进士,端平三年(1226年)奉使安南,嘉熙二年(1238年)奉使占城,淳佑七年(1247年)再使渤泥,后卒于官。蒲宗闵有子3人:长应、次甲、三烈。长子蒲应再入渤泥,于景定五年(1264年)为父营葬。 许多学者指出,《西山杂志》所云“司温陵道通判”官称,不合宋制。道始于唐,宋改为路,路之下州、府、军皆有通判,而无道通判。“后升都察院”为明代始设之职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易御史台为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构官。 有研究者指出,判院蒲公即蒲宗闵,南宋绍定进士,颇值怀疑。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变法期间,蒲宗闵颇受重用,由三司勾当公事,迁为梓夔路察访使,准备差遣,次年(熙宁七年)即擢为秘书丞、提举成都府、利州路茶买公事,后迁为利州路转运公事。哲宗元佑元年十一月反对派上台,蒲宗闵被罢官。“蒲”姓在两宋是罕见的姓,在同一朝代,有同名同姓同时或先后活跃于官埸并留下记载,可能性极小。 还有的学者指出,蒲甲做过“占城西洋转运使”也值得怀疑。“西洋”一名元以前未见于史籍记载,它起源于元代东西方交通大开以后,最早见于13世纪末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其后亦见于《大德南海志》、《岛夷志略》,到明清时开始普遍流行。宋朝不可能有西洋转运使。 尽管学术界对泉州判院蒲公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有一个泉州蒲姓的中国官员,曾到过文莱,并卒于文莱,这是中国文莱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蒲马奴 明·晋江人。福州右卫后所试百户,因随郑和下西洋公干,回来后,升除前职,仍袭试百户。 赖垓 赖垓(1593~1661年),字元式,又字宇肩,明末清初·德化县汤泉人(今大铭乡琼溪);万历廿一年(1593年)十二月廿七日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掌坊赖宇肩先生垓》据“雍正九年《郡志稿》”为作传。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赖垓》亦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赖垓》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1•赖垓》选录)。 身世 赖垓出身世代书香之家。祖父赖孔教(?~1590年),字南吾,贡生,先执鞭塾学,后出任安徽全椒司训。父赖燫(1574~1645年),字四表,贡生,先为塾师,曾任福建尤溪司训,升广东四会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com《泉州人名录·赖孔教、赖燫》) 赖垓家学熏陶,9岁能文,淹贯经史;曾在九仙山摩云洞苦学修习,至今石头上还留有“面壁”两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掌坊赖宇肩先生垓》:“赖垓,字宇肩,德化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赖垓》:“赖垓,字宇肩。天性孝友。九岁能文,淹贯经史。”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赖垓》: “赖垓(一作颜,误),字元式,德化人。 祖孔教,字南吾,贡生,全椒训导。诸生贫者,反其贽,丧葬助之。 父燫,字四表,贡生,官四会知县,尝出五冤狱。” 知平湖县 赖垓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秋,由恩贡应顺天府(今北京)乡试中举人,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春礼部会试中进士,授浙江平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恩贡》:“赖垓,天启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举人》:“赖垓,天启七年丁卯科顺天榜。”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进士》:“赖垓,崇祯元年戊辰科。由平湖令召对称旨,擢检讨,转右春坊。”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掌坊赖宇肩先生垓》:“崇祯元年进士,授平湖令,治行为两浙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赖垓》: “由恩选捷北闱,第南宫,以才名为天下重。 初任浙之平湖县,矢志冰檗。新学宫甄拔寒睃,却湖税溢额银,节省海塘滥费,汰冗役五十名,峙义廪十四所。复修梁庄(即“粮庄”),创储囷,置义冢,以革火化陋习。厘剔私鹾四十万,核清军产百余亩,纾民赡士。吏治文学,独冠两浙。”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赖垓》:“垓,崇祯戊辰进土、知平湖县,吏治为天下第一。” 累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管理国子监祭酒印务:代天行玺 崇祯七年(1634年),擢翰林院简讨;未几转右春坊(太子宫)中允、翰林院编修,又调国子监司业兼管祭酒印务,复调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兼管国子监事,升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管理国子监祭酒印务。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掌坊赖宇肩先生垓》:“召对称旨,擢翰林院检讨,历右春坊,以才名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赖垓》:“由平湖令召对称旨,擢翰林院简讨,转右春坊,命侍东宫讲学。给假省亲,得册藩之役,晋阶宗伯学士。”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进士》:“赖垓,崇祯元年戊辰科。由平湖令召对称旨,擢检讨,转右春坊。”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赖垓》:“召对称旨,擢翰林检讨,迁谕德,侍东宫讲学,进侍读学士。” 赖垓在朝中任职多年,成为崇祯帝得力近臣之一,授阶通议大夫,又晋秩宗伯学士。 赖垓屡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代表朝廷之楚、高丽(今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地册封藩王,故有“权君”之说。崇祯帝赐以“代天行玺”竖匾,其匾今犹存赖垓家庙。 过去琼溪村(含今琼山、琼英等)进香迎神时,常有一面写着“太子太傅,礼部侍郎,高丽正使,世代簪缨”大旗,以示荣耀。 ![]() 南明·隆武起故官 崇祯十五年(1642年),赖垓之母病重,告假返乡。后母丧,赖垓在家服丧3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掌坊赖宇肩先生垓》:“乞归养亲。” 崇祯十七年(1644年),赖垓未及返京,明亡。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赖垓》:“未及还朝,值鼎革。” 《闽中理学渊源考》和乾隆《德化县志》本传均回避了一段事实,即明亡后,赖垓加入福建南明政权,追随隆武帝抗清。 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立福建,建号隆武(南明),赖垓依之,仍任国子监(国学)祭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赖垓》:“假归。唐王称号闽中,起故官。” 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1·闽纪》载: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六月,隆武帝“命儒臣赖垓、陈燕翼进讲《易》之‘元亨利贞’、《书》之‘圣神文武’。圜桥肃穆,圣德诞敷;群臣表贺。”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唐王聿键》:“大清·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王幸雍,祭酒赖垓进讲,三品以上官坐听,其余侍,圜桥观者济济。” 误传殉难汀州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兵陷仙霞关,赖垓随隆武帝奔汀州。清兵追至汀州,隆武帝被执,后绝食死于福京(福州),帝后嫔妃在汀殉难。此时因战斗剧烈,消息十分混乱,盛传赖垓殉难于汀州,实误。 黄宗羲《行朝录》载:“壬辰(顺治九年,1652年)八月,刑部待郎王虞石自五指山至厦门,言‘隆武在彼在僧,赖垓、熊纬皆从亡’,又言‘建宁死者为唐王聿剑’。” 熊纬是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进士,自两京沦陷,从赣入闽投奔隆武帝,官给事中,也一直追随隆武帝到汀州。 清·三余氏《南明野史》也认可这种说法:“其从亡之臣,则戊辰进士赖垓、河南丙子解元熊纬也。” 赖垓、熊纬殉于汀州之事长期受到民间认可。长汀(古为汀州府治)传说,清兵攻下汀州时,赖垓、熊纬奋力抵抗,当退守到汀州试院(今长汀县博物馆内)堂前双柏园时,身穿红色朝服,自缢于唐代双古柏树上。后人在树的东边建“树神庙”,又称“双忠庙”,称双柏为“双忠树”。 乾隆年间,时任福建学政的纪晓岚莅汀主考,住汀州试院。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记载,地方官向他介绍古柏的神奇,纪晓岚不以为然,但当晚在月下散步时,“仰见树杪两红衣人……磬折拱揖。”纪晓岚甚感蹊跷,次日再至古柏前顶礼膜拜,并撰写刻制一副对联悬挂在树神庙门:“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 清·汀州知府刘国光在《双柏歌》中,对此事还有过记述。诗曰:“历自河间文达公(即纪晓岚),轻轩下驾来采风。月夕摩挲偶仰视,两神隐现袍着红。”今试院旧址东墙尚存刘国光《双柏记》石碑。 清·汀州知府李左贤《双柏诗并序》亦云:南明·隆武帝退守长汀,城破之日,两从臣赖垓、熊纬双缢于柏树下殉节,后人在树旁建“双忠庙”,称双柏为“双忠树”。 结庐琼溪清洁寨 其实,赖垓自崇祯十五年(1642年)回德化琼溪侍母,隐居近20年不出。其间服母丧3年;顺治二年(1645年)又历父丧;顺治三年(1646年)底,赖垓募集乡民上山筑清洁寨,凿井建楼,结庐以居。清军曾围剿清洁寨3年,久攻不下。期间顺治帝颁诏欲招用赖垓,遭拒,只好作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掌坊赖宇肩先生垓》:“居近二十年,卒。”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赖垓》: “(赖垓)遂结庐琼溪,徜徉诗酒。当事交聘,坚以疾辞,因自联山楼以见志云:‘皎月高悬萝薜夜,苍天长放蕨薇春。’ 子二:鈖、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赖垓》:“明亡,终隐不仕。” 解放后,在清洁寨发现土炮两门,一雄一雌,传为赖垓抗清遗物。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雌炮遭毁。雄炮被赖垓后裔扛下山,秘藏家中。近年重新现世。该炮底座已毁,炮身仍完好,重达54公斤。 卒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廿日,赖垓卒,年69。葬德化县九仙山西南坡陈苟垅头。墓石灰筑成,坐坤向艮。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行葬礼(三品)。《墓志铭》摘录: “明·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院侍读学士、管理国监察酒印务宇肩?赖公暨配淑人凌氏合葬墓志铭”。 “铭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天相其穴,川岳所钟,仙云永护,奕世昌隆”。 “清·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户部员外郎严自泰撰 清·特授荣禄大夫林忠篆额 康熙二十三年立” 诗文 赖垓著有文集10余卷,皆散失。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赖垓》:“有文集若干卷。” 《瓷都德化古今诗萃》收辑了赖垓数篇流传下来的诗篇,录4首于后: 《重游九仙山(时适奉旨趣还朝供职)》:“芙蓉削就貌原尊,嵩、岱、恒、华总第昆。出岫云霞踪独幻,通天呼吸气难扪。龙池青色翔风雨,石洞苍斑啸鹤猿。徒倚危巅胸政荡,可堪书剑动衡门。” 《登石壶洞二首》: “削成绝壁辟鸿蒙,界画河山指顾雄。林壑岚光浮岫白,海门云气上衣红。位尊肺柱天倪阙,洞走龙蛇佛子宫。箫鼓忽从危石度,恍疑钧乐奏崆峒。” “孤亭壶峤势巑岏,壁立东南一柱看。地俯群峰惟隐雾,天高九月顿生寒。万年洞壑藏灵怪,八部风云护石坛。登眺幸同名胜侣,欲从千翼竞飞翰。” 《岱仙瀑布》:“旁午明岚杂紫烟,寻幽客醉唱云眠。◇◇影纳凌霄阁,百道泉飞驾电鞭。◇◇何年悬绝磴? 远游今日挟飞仙。◇◇壁上情还剧,回首斜阳又一天。” 赖孔教 赖孔教(?~1590年),字南吾,明·嘉靖间德化县汤泉人(今大铭琼溪),赖垓的祖父。以岁荐任直隶滁州全椒县司训,万历十八年(1590年)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赖孔教》: “赖孔教,汤泉人。 事亲言色无忤,与兄合爨不忍析。 以岁荐司训全椒,爱士若子。诸生新进有贫者,反贽资之;丧不能成礼者,割俸助之。殒于官。易箦时,嘱以宦资公子姓。榇归,号送者二百余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赖垓》:“祖孔教,字南吾,贡生,全椒训导。诸生贫者,反其贽,丧葬助之。” 因孙赖垓官至三品,后被朝廷赠封中宪大夫,全椒县县令李元龙赠其匾额“清风淑人”。 赖燫 赖燫(1574~1645年),号四表,明·德化县汤泉人(今大铭乡琼溪),赖孔教子、赖垓父。岁荐,历福建尤溪司训、四会知县。因赖垓官右春坊右庶子,辞职归,封翰林院检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孔教、赖垓》)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赖燫》: “赖燫,号四表,孔教子。 年少笃学,性至孝。随父任全椒,父卒于官,扶榇而归,擗踊哀毁,行道为之堕泪。食贫,教授不倦。 由岁荐司训尤溪,迁四会知县,出五冤狱,不避权贵。以子官春坊,遂解绶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赖垓》:“父燫,字四表,贡生,官四会知县,尝出五冤狱。” 赖光 赖光,明·德化县汤泉人(今大铭乡琼溪)。岁贡,以岁荐司宣城训,迁仙游教谕,擢琼州府教授,署儋州府正堂(正五品)九月,“不携一钱,所至有声”。 赖廷桧 赖廷桧,字而舟,明·晋江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进士,历户部主事(监兑江西),户部郎中、建昌知府、归德知府、副使(备兵天津)、四川参政,四川按察使。48岁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赖廷桧》: “赖廷桧,字而舟。 嘉靖乙丑进士,授户部主事、监兑江西,历郎中。 秩满,迁建昌知府。闻讣归。 服除,补归德。按河首壅塞,疏就故道,五岁之内,河不为灾。时询诸令民情土俗,除其所不便者,政平讼理。 迁副使,备兵天津,训练有方。是秋北兵犯雁门,征诸道兵,惟天津最练。幕府上功第一。 擢四川参政,升按察使。 卒年四十八。” 慈岳定琛(1632-1689年) 号无瑕明智,俗姓张,永春人。1655年随木庵东渡日本,1672年为长崎福济寺第二代住持。1674年登黄檗山嗣法,为日本黄檗宗紫云派下大潜分派祖。1679年退隐,1689年圆寂。
窦子偁 窦子偁,字燕云,明·合肥人,万历卅六年(1608年)由户部郎出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通志》,参《何镜山文集》、《田亭草》、《千顷斋文集》为作传,曰: “窦子偁,字燕云,合肥人。万历壬辰(万历廿年,1592年)进士。由户部郎出知泉州。 才具敏毅,而持以凝重。至则咨询利害,悉意罢行之。约饬胥椽,舆台成相诫,不敢犯。有宿蠹,立按其罪。事关豪家,据法持衡,虽居间百方,弗为动。听讼期于得情,有遮呼自诉者,令毋壅遏。或剖断立遣,或应诘欵服,庭无留讼。 岁旱,斋心虔祷,不踰晨夕辄应。 修学宫,清射圃,拆节衿髦,时程艺而甲乙之,多士奋兴。又念后来修治计靡所出,诸生贫不能读书者由赈助。适同安废观有田五百二十五亩为豪民私占,命同安令洪世俊清其漏赋,闻藩伯,归之官。割其半,岁征银一百九十六两八钱七分五厘,贮府学以备修治庙廷、斋舍、祭器及赈助贫生婚丧之用。学官支给,必请于府而后行之。以其半,畀同安学,亦如泉。广文、袁士,楚揭 、乔嵩、王玑、石维盘共请何乔远为文记之。 卫卒粮饷,取给于郡。异时胥吏窟穴为奸,故缓其期,加以侵牟。子偁勅主吏按月呈牍,如期给之,寸镪粒米无扣减。卫卒感其德,请尚书黄凤翔为作 《泉州卫散饷记》。 安平有石井书院,祀朱韦斋及晦翁。诸生以时弦诵其中,岁久垣圮,为豪右牟敚。某子甲庀居室,削祠前地若干尺,又屋角冲射,为形家所忌。诸生与较,则被其黠奴凌侮莫堪。以闻于郡,会子偁行部,即单车谒二朱先生祠,勒反所侵地,而置奴于法。仍谕某子甲,嘉与更始,亟葺祠以赎愆。子偁复捐俸以佐工乏。士民勒碑纪其事。 性高洁,竿牍苞苴不至其门。初至时,从二三庐儿,取足给烹爨而已。蔬粲常供,每浮直于市肆,郡斋扃鐍,阒如也。俸钱外,矢不入官。 入觐戒发,行李萧然。 擢副使,督学湖广。郡士民相率建祠生祀之,勒碑纪焉。” 虞似良 虞似良,字仲房,号横溪,自称宝莲山人,南宋·浙江余杭人,著名书法家。九日山上有其淳熙元年(1174年)的祈风石刻。 据民国《福建通志·职官志·宋1》载,虞仲房,名似良,吴郡余杭人。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任泉州提举市舶。 《浙江通志》说他是黄岩人。 虞仲房任泉州提举市舶时,是一位清廉的市舶司使。南宋·楼钥《攻女鬼(“女鬼”合一字)集·卷1·送虞仲房赴潼川漕》诗曰:“向来郎曹天咫尺,引身闽山接商舶。贾胡叹仰清节高,雾中望见越王石。” 陈棨仁《闽中金石录》考证云:“《书史会要》云‘号横溪,自称宝莲山人,吴郡余杭人,官至监左藏东库。善篆隶。’” 李巽岩《说文五音韵谱·后序》云:“余杭虞仲房,能为古文奇字,声溢东南,凡江浙匾榜及其他金石刻,多仲房笔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