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曾—上卷) 曾孝宽[字令绰,或作孟绰,北宋·泉州府晋江县人(今鲤城区)。曾公亮次子。知桐城县、咸平县。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入朝,至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枢密都承旨。察访河北:奏废邺县为镇。河北东路察访使。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持节册封韩国大长公主。父子两府相见。)。判司农寺。以端明殿学士历知河阳、郓州。吏部尚书。连徙镇。卒。诗两首。]、曾孝广(字仲锡。北外都水丞。累都水使者。历宦。历守大郡。卒。曾孝广与苏东坡。)、曾孝蕴(字处善。《宋史》本传。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曾孝修、曾孝序(字逢原,谧威愍) 曾孝宽 曾孝宽(1025—1090年),字令绰,或作孟绰,《东都事略·卷69·本传》作公绰,北宋·泉州府晋江县人(今鲤城区),曾公亮次子;王安石变法后期主要推手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曾公亮次子 曾孝宽,曾会孙,曾公亮次子,曾孝蕴、曾孝序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会、曾公亮、曾孝蕴、曾孝序》)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孝宽,字令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曾孝宽,字令绰,公亮之子。”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孝宽字令绰,按《东都事略》作公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曾孝宽,字孟绰,公亮子。”清·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亦作“字孟绰”。 祖父曾会,榜眼出身,当过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 父曾公亮,太师太傅太保、英国公,昭文殿大学士、左右丞相、封鲁国公,谥宣靖。 大哥曾孝宗,朝奉大夫,尚书、屯田员外郎、军器少监,赠金紫光禄大夫。 大弟曾孝纯,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进少师。 二弟曾孝蕴,少师,刑部尚书兼龙图阁学士。 三弟曾孝序,资政殿大学士兼显谟阁直学士。 知桐城县、咸平县 曾孝宽以父荫知桐城县,迁咸平县。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府以妄杖之;孝宽躬行田,辨其实,得蠲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以荫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被杖,孝宽辦(“辦”为“辨”之误)其实,得蠲赋。”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府以妄杖之,孝宽躬行田,辨其实,得蠲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以荫知桐城县,迁咸平县。” 出知桐城县时,梅尧臣曾赋《送曾孝宽寺丞宰桐城》以送之,曰:“啬夫苟有惠,前世犹立祠。既为邦邑长,必欲风化施。长松荫公庭,流水循堂基。俱可助琴弹,亦足忘事縻。况君公侯家,清尚人所期。” 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 熙宁三年(1070年)除秘阁修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5》作“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府界县镇。是年,王安石推行保甲法。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扇惑者,民兵不敢诉,维之言不得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提点开封府界县镇。保甲法行(万历《泉州府志·人物》及乾隆《泉州府志·列传》均作“镇县。保甲法行”),民讹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煽惑者,民兵不敢诉,维言不得行。”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扇惑者,民兵不敢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揭赏捕煽惑者,民兵不敢诉,维言不行。” 入朝,至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曾孝宽入朝,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入判刑部。” 枢密都承旨 熙宁五年(1072年)擢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朝廷承旨用文臣自曾孝宽开始。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承旨用文臣自孝宽始。” 《宋史·志第115·职官2·枢密院》:“都承旨……熙宁……五年,以同修起居注曾孝宽兼都承旨,参用儒臣自孝宽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1》:“熙宁五年,(曾孝宽)擢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承旨用文臣自孝宽始。”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承旨,用文臣自孝宽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熙宁五年擢拜枢密院。” 察访河北:奏废邺县为镇 熙宁五年(1072年),曾孝宽以天章阁待制察访黄河北,奏废邺县为镇,从此邺县降为镇。 邺县西部、中部、南部入安阳,唯东部古邺城及其近处入临漳。于是,西起清凉山,沿今安阳县北岭之南,经彪涧之南,东至韩陵山北,此线以北,原邺县西、中南部,尽入安阳县。此后无邺县者近900年。 河北东路察访使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曾孝宽任河北东路察访使,巡视地方。 奏行户马法 时诸监既废,朝廷缺乏战马,曾孝宽奏行户马法;户马法始于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宋纪71·卷71》:“熙宁八年……二月……乙酉,察访使曾孝宽言:‘庆历八年,尝诏河北州军,坊郭第三等,乡村第二等,每户养被甲马一匹,以备非时官买,乞检令施行。’从之。户马法始于此。” 奏行强化保甲防卫功能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0·熙宁八年(乙卯)》: “起神宗·熙宁八年二月尽其月 二月……河北东路察访使曾孝宽言:‘试中义勇、保甲授三班差使、借差以上者,请差充本路都巡检下指挥使,准备捉贼。其殿侍、军大将,差充本乡都、副保正。’从之。仍诏西路察访依此施行。” 视教营阵 当其时,西夏入寇,边境烽烟四起,有将帅献“八阵法”,大臣也有献大量阵法的。熙宁七年(1074年),神宗令吕惠卿与曾孝宽“比较三五结对法”。熙宁八年 (1075 年),“令曾孝宽视教营阵,大阅八军阵于荆家阪”。 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熙宁八年(1075 年) 十二月,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入阁中枢,参与朝廷决策,是宋代第一位以文臣入枢密院者。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 《宋史·卷15·本纪·神宗2》:“(熙宁)八年……十二月壬寅……以翰林学士元绛参知政事,龙图阁直学士曾孝宽签书枢密院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1》:“熙宁八年,(曾孝宽)进枢密直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0·宰执拜罢》:“曾孝宽,熙宁八年十二月,自龙图阁学士、起居舍人、枢密都承旨除枢密直学士,同签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 持节册封韩国大长公主 任签书枢密院事期间,曾孝宽曾以副使身份与正使、枢密副使、尚书礼部侍郎王韶赴韩国册封大长公主。 《宋会要辑稿》载: “十四日,内降韩国大长公主册印,宰臣率百官班文德殿庭行礼。 册文曰: ‘皇帝若曰: 好合二姓,人伦所先;礼隆诸姑,国典惟旧。风化是式,品章有彝。参稽前猷,申锡明命。咨尔许国大长公主,仙源流庆,宝婺分辉。总(聪)慧敏明,天姿特异。懿柔端静,姆训弗烦。朕仰惟仁祖之慈,早厚公宫之教。而乃和顺见乎积行,教爱禀乎夙成。性修而愈循,言谨而无择。爰迨及笄之始,载询卜凤之祥。是用进加大国之封,涓选迩辰之吉。君袂备物,公圭主仪,诹循旧章,参酌异数。 今遣使枢(密)副使、尚书礼部侍郎王韶,副使枢密直学士、起居舍人、签书枢密院事曾孝宽持节册命尔为韩国大长公主。 于戏!惟顺为正,式显燕贻之谋;以贵而行,无忘厘隆(?降)之义。永启来誉,不其美欤!’” 父子两府相见 在曾孝宽还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其父曾公亮尚无恙,奉诏荣养西府,因此,时人誉为“父子两府相见” (枢密院为西府,丞相为东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初王安石德公亮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执政时,公亮尚无恙,西府迎养,时人荣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宽执政时,公亮尚无恙,西府迎养,时人荣之。” 元丰元年 (1078年) 曾公亮卒,曾孝宽丁父忧,罢签书枢密院事。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0·宰执拜罢》:“曾孝宽……元丰元年,丁父忧。” 判司农寺 元丰三年 (1080年)曾孝宽服除,改判司农寺。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8》: “熙宁中,曾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公事,未几,以父鲁公(鲁国公曾公亮)忧解去。服除,判司农寺。 旧例,百官以事至中书,即宰相据案,百官北向而坐。前两府白事,即宰相去案,叙宾主东西行坐,时谓之掇案。 及孝宽之至司农也,吴正宪公[吴充(1021年-1080年)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谥正宪]当国,不以前两府之礼待之,每至中书,不为掇案。自后每有建白,止令同判寺太常博士周直孺诣中书,孝宽不至矣,正宪颇疑之。 未几,除直孺为两浙提刑,以张璪判寺,璪为翰林学士,班在端明之上,乃本寺官长也。 异时白事,皆璪诣中书,而孝宽亦竟不至,于是正宪知其果以掇案为嫌,而世讥其隘矣。”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8》: “熙宁中,曾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公事,未几,以父鲁公忧解去。服除,判司农寺。 旧例,百官以事至中书,即宰相据案,百官北向而坐。前两府白事,即宰相去案,叙宾主东西行坐,时谓之掇案。 及孝宽之至司农也,吴正宪公当国,不以前两府之礼待之,每至中书,不为掇案。自后每有建白,止令同判寺太常博士周直孺诣中书,孝宽不至矣,正宪颇疑之。 未几,除直孺为两浙提刑,以张璪判寺,璪为翰林学士,班在端明之上,乃本寺官长也。 异时白事,皆璪诣中书,而孝宽亦竟不至,于是正宪知其果以掇案为嫌,而世讥其隘矣。” 以端明殿学士历知河阳、郓州 元丰三年 (1080年),曾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州。 《宋史·列传71·曾孝宽》:“丁父忧,除丧,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郓有孟子庙,孝宽请于朝,得封邹国公,配享孔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父丧,服阕,除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府,徙郓州。郓有孟子庙,孝宽请于朝,得封鲁国公(?应为“邹国公”),配享孔子。”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郓有孟子庙而无封爵,孝宽请于朝,得封邹国公,配享孔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其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郓有孟子庙,孝宽请于朝,封邹国公,配享孔子。”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3》亦有载。 吏部尚书 元丰六年(1085年)为吏部尚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8》)。元丰八年(1085年),立延安郡王•佣为皇太子,赐名煦;皇太后命曾孝宽为册立皇太子礼仪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2》: “元丰八年(乙丑)三月甲午朔,执政诣内东门,入问候。皇太后垂帘,皇太子立帘外。皇太后谕珪等:‘皇子精俊好学,已诵《论语》七卷,略不好弄,止是好学书。自皇帝服药,手写佛经二卷祈福。’因出所写经示珪等,书字极端谨,珪等拜贺。遂宣制,立为皇太子,改名煦,仍令有司择日备礼册命。 又诏:‘军国事,并皇太后权同处分,俟康复日依旧。’ 未刻,执政再入问圣体,进呈立皇太子例降赦。皇太后谕珪等:‘皇太子立,大事已定,天下事更在卿等用心。’珪等言:‘朝廷法度纪纲素具,臣等敢不悉心奉行。’自此执政日再入。 (旧纪书:‘甲午,立延安郡王•佣为皇太子,改赐名某。诏军国事皇太后权同处分。’新纪同。” 《宋史·卷16·本纪第16·神宗3》:“(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立延安郡王·佣为皇太子,赐名煦,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乙未,赦天下,遣官告于天地、宗庙、社稷、诸陵。丁酉,皇太后命吏部尚书曾孝宽为册立皇太子礼仪使。” 连徙镇 元祐二年(1087年)曾孝宽徙知颍昌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1》);元祐五年(1090年)徙成德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8》)。 《宋史·列传71·曾孝宽》:“连徙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连徙镇。”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连徙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连徙镇。” 卒 元祐五年(1090 年),曾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祀泉州府学乡贤祠。 《宋史·列传71·曾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赠光禄大夫。”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6》亦有载。 曾孝宽妻陈氏,状元、武信军节度使陈尧咨的孙女,封秦国太夫人。继室赵氏,封万年郡君,晋魏国太夫人。 子二:长曾说,大司农、少卿;次曾诚,秘书少监,赠太子太师、秦国公。 诗两首 《全宋诗》收录曾孝宽诗两首: 《送程给事知越州》:“承明厌直怀乡日,适得当年严助州。况是北归持节倦,喜闻东去典城优。长江风月消残暑,故国莼鲈近早秋。遥想下车民讼简,不妨乘兴剡溪游。”按:程给事:给事中程师孟。越州:今绍兴。 《史院席上奉和首相吴公元韵》:“御府颁醇酿,君恩锡餕余。赐筵遵故事,紬史重新书。燕饮难偕此,风流不伟欤。素餐非所职,愧附相君车。” 曾孝广 曾孝广(1040—1200年),字仲锡,北宋·泉州晋江人,曾公亮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出通判保州。久之,复为都水丞。前此,班行使臣部栰至者,须校验无所失亡,乃得送铨,监吏领赇谢,不时遣。孝广治籍疏姓名,谨其去留,一岁中,归选者百辈。 苏轼(苏东坡)在当时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攻击者之矢不绝,为虎作伥者面目更加丑恶,胆小怕事之辈也敬而远之。曾孝广时为定武(定州)知州,绝无世欲眼光,不被时论影响,与他往来亲密如故。 曾孝蕴 字处善,北宋·泉州晋江人,曾公亮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宋史》本传 “曾孝蕴,字处善,公亮从子。 “曾孝蕴,字处善,公亮从子。 曾孝修 北宋·晋江人,曾公亮(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族侄。工书法。 南安丰州莲花峰上熙宁二年戴忱诗刻《莲花石》,系曾孝修所篆,为北宋大型篆书石刻,骨格苍劲,气势磅礴,为泉州摩崖诗刻的珍品。 曾孝序 曾孝序,字逢原,谧威愍,曾公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从子,北宋·泉州晋江人。历官监泰州海安盐仓、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潭州、知道州、显谟阁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延康殿学士,死于兵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曾孝序》: “曾孝序,字逢原。晋江人,公亮从子。 曾用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用虎》、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等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曾用虎,字君遇。以兄荫知宁海县,改尤溪,判福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历知兴化军。修太平废陂,民蒙其利,号曾公陂。” 曾用虎知兴化军时善政甚多,但最著名的: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用虎》:“改江西提刑,移转运判官,召为吏部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归,未几卒。” 曾治凤 曾治凤,字君仪,一字君辉,南宋·晋江人,曾应辰第四子,曾从龙、曾用虎弟。(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曾用虎》) 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破例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嘉定(1208—1224年)中知杭州富阳县,通判漳州, 擢广东提刑,以将作监知袁州,复直焕章阁,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端平二年(1235年)进直徽猷阁,改知建宁府。《宋史翼·卷22》有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用虎》:“弟治凤,字君仪,开禧中登第。性简俭,累官广东帅,直徽猷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治凤》:“曾治凤,字君仪。开禧元年进士,历官广东提刑,以将作监知袁州,复直焕章阁,帅广东。寇发,循惠间谕降之。端平二年进直徽猷阁,改知建宁。乞罢,奉祠数年,卒。” 嘉定(1208—1224年)中,曾治凤知富阳县。咸淳《临安志·卷51·秩官9·县令·富阳县·国朝》:“曾治凤。” 嘉定九年丙子(1216年),曾治凤重修富阳胡鼻山石路。南宋·咸淳《临安志·卷27·志12·山川6·山6·富阳县·胡鼻山》:“胡鼻山,在县东五里,山峭峻,下瞰大江,路狭而险,行者患之。乾道(1165—1173年)中令陆柟因邑士谢安颐之请,凿路栏石以护,自此往来者以为便。嘉定癸酉 (嘉定六年,1213年)令程珌修,嘉定丙子(嘉定九年,1216年)令曾治凤重修,尉陈震为记。” 又出公帑将富阳县治之东百余步之观山购为官产,拓为形胜区。南宋·咸淳《临安志·卷27·志 12·山川6·山6·富阳县·观山》:“观山,在县治之东百余步,一峰高耸,横截大江,孙氏尝于山顶建道观,因得名;又号石头山。有亭曰胜览。县东以水口荡滉无际,以此山为青龙襟抱环,合邑赖以立第。地属居民,病于樵采,会真觉僧贸得之,邑令曾治凤出公帑钱六万,易而属之官,竹木茂蔚,自是邑之形胜,改观焉山。” 曾治凤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时,端平二年乙未(1235年)二月,广东摧锋军统领熊乔率该部返粤,曾忠 率部分士卒哗变,到惠州烧惠阳,攻下博罗县,杀县令。熊乔逃脱告变。叛军直驱广州,曾治凤弃城逃遁。 《南海志·卷10·附录2·辑佚·崔与之》:“端平乙未二月,摧锋叛兵自惠阳拥众扣州城,郡守曾治凤宵遁。” 《贵耳集·下·李昴英》:“……曾治凤帅广,激曾忠之变。崔菊坡临城,借用经略司印抚谕,李缒城入贼,晓以祸福,五羊城郭得全。贼之肇庆就捕……” 曾怀 曾怀(1107-1175年),字钦道,北宋末南宋初人;祖籍晋江,由京师迁居常熟。 曾会
榜眼及第 曾会年轻时,与同郡的钱熙友善,共席课读。钱熙先擢甲第,诗赠曾会道:“好看闽州名士传,东南此事古来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熙》) 北宋·端拱元年戊子(988年),曾会中解元;端拱二年(989年)连捷中己丑科会元(榜眼),四月授光禄寺丞、直史馆。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会》:“曾会,字宗元,晋江人。端拱中擢进士第二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会》: “曾会,字宗元,晋江人。 端拱二年进士,与蜀人陈尧叟并有俊誉。太宗览二人文词藻敏,给释褐,并授光禄寺丞、直史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会》:“曾会,字宗元。端拱二年进士第二人。廷试,日未昃卷上奏御。时蜀人陈尧叟亦有俊誉,上览二人文藻敏给相侔,释褐并授光禄寺丞、直史馆。” 与九日山 曾会端拱二年(989年)十二月请假还乡。淳化元年(990年)三月携家入京时,曾至九日山延福寺访契仙上人,做了2件事: 一是撰写《题清源郡武荣州九日山修寺总记》一文,是九日山和延福寺的重要文献,略曰: “九日山之胜,为山川之秀色,闽中之胜绝;闽中为胜者,清源为灵异。 东去郡城十五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左则南安属邑,市人之所游集。前则晋江通津,海潮之所吐纳。独其西北,岗阜连络,若虎而踞,若龙而奔,黛滴蓝喷,藏烟泄云。自远而来,豁然屏开,双峰对峙,中垣数里造寺也。 始于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县西南,至唐·大历三年(768年),移建于斯,会昌(841—846年)废之,大中(847—859年)复之,五年(851年)赐额。 庵岩院落,总五十有四,得铭额二十有一。草树阴森,藤萝高盘,檐窗隐映。若在鹫岭沃州之上,虽尘劳俗虑,至而颖脱。” 二是作《题名于泉郡南安延福寺聚秀阁》,就他日归宿作了安排。文曰: “余自端拱元年(988年)秋入忝乡解之首,宿是寺。 二年(989年)进士及第,居甲科之二;夏四月,释褐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冬十二月,请假还乡。淳化元年(990年)春三月,携家入京,复来于此,因访契仙上人,故志于壁,为他日乞骸东归张本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 ·九日山》、《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 不以攀援进取为意 历典七郡 迁殿中丞、知宣州。大中祥符(1008—1016年)未,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后来,曾会为官一直踱踬不前,历真宗、仁宗二朝,出入凡45年,典领宣、处、台、建、颖、池、明7郡,止于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官不过五品(赐股章三品),用不出一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会》: “寻以亲老愿补郡。由史馆迁殿中丞,知宣州。祥符末,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奏罢丁谓建钱塘捍江之役,军民如被宥。” “历真、仁二朝,出入四十五年,凡典七郡,官至刑部郎中、集贤修撰(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集贤殿修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会》: “祥符末,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丁谓建钱塘捍江之役,发卒万余,倾荡山谷,中外无敢言者。会奏列其状,有旨中罢。 凡出入四十五年,历典七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会》: “以亲老愿补郡,迁殿中丞、知宣州。 祥符末,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丁谓建钱塘捍江之役,以发运使领其事。要珰莅之,发卒万余,斩木伐石,倾荡山谷,中外无敢言,会已解漕职,奏罢其事。 历真宗、仁宗世,凡四十五年,典七郡,迁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 曾会晚年,回首漫长的任途,在《重登池州萧相楼》时,对朝政不觉发出那无能为力的哀叹。此时,他热爱池州九华之胜,并筑室九华山下,奏请辞官致仕,但未获准。后与雪窦寺僧重显为方外之友,“游清净觉地,证第一义心。” 评价 张方平《曾会神道碑》称曾会: “处官不能希合从事,由是与时龃龉;处事不惮以身犯有势者之怒。” “夷旷直率,进不干举,退不诡俗,直已而行,且自许亦厚,不以攀援进取为意。” “唯诚与恕,不务世求,乃与时忤,往蹇来连,多踬少迁,郎潜一郡,四十五年,外虽不偶,中全所守,富贵在天,将复谁咎。” 卒赠楚国公 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曾会卒于明州,寿八十二。以子曾公亮贵,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会》:“卒赠楚国公。” 曾会卒后,子公度、公亮根据曾会遗嘱,运柩回乡。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典郡曾会墓:在南安三十五都白石翻天马蹄穴之右。旧《志》作在城东北三十八都者,误。” 子六 曾会子6,依次为公度、公亮、公立、公爽、公望、公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龙山曾氏大宗祠》、《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会》:“子公度、公亮。公度,祥符八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会》:“子公度、公亮。” 著述 曾会著述丰富,有《杂著》20卷;景德(1004—1007年)中,观时政得失又著《景德新编》10卷。其诗文散见于《泉州府志》、《晋江县志》以及宣、处、台、建、颖、明、池等州《志》。《晋江县志》载:“以文章名世者,唐有欧阳行周(欧阳詹),宋有曾宗元(曾会),文藻敏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诗词撷录: 《寄泉僧定诸》:“赤城山去刺桐城,还往都无一月程。日日焚香遥稽首,五更河露湿人衣。” 《上齐山》:“秋日悬光八使来,笙歌十里郡筵开。六朝草色铺堤路,九日花香泛酒杯。红袖歌长凝粉黛,紫微诗久蔽尘埃。贤人此会知无尽,不畏年华似箭催。”【按】八使:汉顺帝时,周举、杜乔等8人同日拜使,巡行州郡,谓之“八使”。 《送张无梦归天台》:“九重留不住,乘兴返天台。青嶂未为静,彤庭应更来。御歌编隐诀,卧榻近丹台。衣袂含香气,蓬莱醉几回。”【按】彤庭:亦作“彤廷”,指汉代宫廷,因以朱漆涂饰故称,泛指皇宫。 《题法华山天衣寺》:“十里湖光十里松,松阴路到十高峰。窗看渡口随湖月,楼听云门度岭钟。梁帝钵含山雨润,普贤台锁藓花重。谁人的是忘机子,香稻寒蔬养瘦容。” 《题仙都山二首》: “时常展画图,今喜到仙都。尽得烟霞景,方知手笔粗。擎天成一柱,镇地出三吴。苔片封车辙,莲香泛鼎湖。占风来海国,迎日上云衢。似笋千寻直,如蓝四面铺。秀能通造化,高岂碍抟扶。雷雨生岩宝,星辰绕药炉。金华惭叱石,玉女望投壶。观古坛尤在,碑荒字半无。未曾迷阮肇,何倦醉麻姑。尘外标名异,空中立影孤。笑秦铭泰岳,嫌舜葬苍梧。夏月风长满,秋霜草不枯。步虚吟羽客,滴翠湿樵夫。独称瀛洲侣,吟看典郡符。” “瀛洲风月十年余,东出云堂典郡符。更到烟霞最深处,分明景物是仙都。” 【按】① 三吴: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② 抟扶:犹抟风。 ③投壶:古代士大夫宴饮间的投掷游戏。由礼射演化而成。④ 阮肇:喻指情郎。⑤ 麻姑:古代神话人物。东汉时应召降临蔡经家,能掷米成珠。相传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以备蟠桃会上为西王母祝寿。⑥泰岳:泰山。⑦步虚:道士唱经礼赞。⑧羽客:道士。⑨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在大海中。⑩郡符:郡太守的符玺,借指郡太守。 《题砚水》:“落笔重重见险津,不堪凭仗洗埃尘。无波浪处生波浪,愁杀孤帆过海人。” 《香积寺》:“松门石径乱云粘,四顾蓝光冷射檐。锁雾楼台阴自润,啸风猿鸟韵相兼。寒岩路僻凭僧指,古篆香残待客添。须信苾蒭堪爱处,满阶芳草正纤纤。”【按】苾蒭:亦作“苾刍”,即比丘,西域草名,喻出家的佛弟子。 《重登萧相楼》:“不见当年李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九华门外柳三尺,萧相楼前松千寻。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只鸡斗酒江干市,白首风前楚些吟。”【按】①九华:宫殿名。②江干:江边,江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