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苏—上卷)

  苏益(字世进,又名利用)、苏光诲
  苏缄
[ 字宣甫,或作宜甫,谥“忠勇”,庙额“怀忠”。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同安人,居泉州。北宋·宝元进士。南海主簿。阳武尉。令崇仁、南城二县。知英州,充广南西道兵马都监,坐贬房州司马(破侬智高。坐贬。)。累知廉州、鼎州。知邕州(备战。守城抗战。城陷殉国。)。身后。遗迹。]
  苏大山
(字荪蒲)
  苏镜潭
(号菱槎)
  苏希栻
[名志夔,字于钦,号阜山。明·南安县杨梅山下霞舒乡人(今南安市康美镇梅元村)身世。早年。万历二年进士。许州知州(初试即为大夫。清节大著。拂衣归。)。里居四十五年(居乡。结社。卒于家。)。著述。评价。]
  苏浚
(又作苏濬,字君禹,号紫溪。身世。进士及第。南刑部主事、工部主事。礼部主事、浙江提学佥事。陕西分守参议。广西按察副使、广西参政。擢贵州按察使,辞病归。居家、卒。著述。明·李廷机《苏紫溪祠》记清·李清馥述评。余事。
  
苏奉礼(北宋·德化县善均里石城人[现雷峰长基村]。身世。进士及第。)苏十万[官讳苏刘义,或称“号留义”,原名一侯,字万仁,排行纶千五,南宋末元初·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古属“善均里”)。身世。勤王抗元(南宋·宝佑进士。兴兵勤王。矢志抗元。殉难于水府雷鼓潭。葬苏墓山。)。邑人建庙祀之(大壇祖殿。水府祖殿等。)。附:苏十万(号留义)与苏刘义辩。]、苏舜臣(字哲甫,明·晋江人)、苏仕润(字惟德,号诚斋,明·晋江人。嘉靖进士。由吉水令入为御史。终四川夔州丞。)、苏朝阳(字廷呜,明•南安康美人。济宁州学正。怀远知县,加庆远同知。柳州知府。)
  苏兆先[字尔开,号在蓼,明•南安康美梅元村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擢给事中(天启五年擢刑科给事中。天启五年疏陈清核二事。参劾马世龙。天启五年劾周希圣、蒋允仪、赵延庆。天启六年疏请速乘时以修备御。天启六年建议销朝野党争。天启七年加升太常寺少卿、工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崇祯元年转礼科左给事中。)。崇祯元年涉嫌“阉党”削职返乡。崇祯四年卒于家。]

苏益

  苏益,字世进,又名利用苏光诲之父;五代末北宋初·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人,居泉州府同安县,遂为同安人,是入闽定居的芦山姓始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先生光诲》:

  “苏光诲,父(唐·光启元年,885年)自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为泉州都统领军使,居温陵[泉州]诛叛将黄绍颇留从效表为漳州刺史。陈洪进惮之,计召至同安,为大第留不遣,密使人之漳夺其任,遂为同安人。”

  北宋·乾德五年丁卯(967年)苏益卒。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赠隰州刺史。

  苏光诲葬其父苏益于同安县内厝镇蜈蚣仑。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光诲王潮陈洪进》)

苏光诲

  苏光诲,北宋·同安人;苏益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先生光诲》:

  “苏光诲,父,自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诛叛将黄绍颇留从效表为漳州刺史,陈洪进惮之,计召至同安,为大第留不遣,密使人之漳夺其任,遂为同安人。

  氏纳土后,盗起游洋,光诲夕殪盗魁十余人,送首级于州将乔维岳

  太宗召赴阙,迁左卫将军。

  子仲昌,天圣二年(1024年)殿试,被勋致三班官,历任荆湖南北路提点刑狱,知宜邵,复三州,终左屯将军。子孙累世贵盛。”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益王潮陈洪进乔维岳》)

苏缄

  苏缄(1016—1075年),字宣甫,或作宜甫,谥忠勇,庙额“怀忠”,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是苏益的曾孙、苏颂的堂叔、苏绅的从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益苏颂苏绅》)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苏缄》、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有传。《闽书》、《泉州 府 志》、《同安县志》 亦有传。

  同安人,居泉州

  苏缄的籍贯所载不一,《宋史》记为晋江人,府、县《志》均作同安人居泉州郡城(亦是晋江县治)。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苏缄》:

  “苏缄,字宣甫,同安人。”

  “,《宋史》本传作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苏缄,字宣甫,绅从弟也。素有侠负,慕古忠臣义士之迹。”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苏缄,字宣甫从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苏缄,字宜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坊·怀忠坊》:,同安人,赐第郡城忠义境。”按:忠义境属衮绣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铺境·东隅·衮绣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按:乾隆《府志·选举》系宝元元年进士,注‘同安人’。《县志·选举》无之。《府志·忠义传》:‘赐都城甲第,赐额怀忠。’《县志》云:‘赐第郡城东忠义境。’则后裔为晋江人。故县《选举》虽无名,而本学(县学,县文庙 )忠孝祠祀之。《坊部》载怀忠坊。”

  北宋·宝元进士

  苏缄进士及第,其时间《宋史》未明载,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景祐(1034—1038年)中,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记宝元五年(1042年),清·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同安县志·苏缄传》均记宝元元年(1038年);应以宝元元年(1038年)为是。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举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苏缄》:“景祐中第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宝元五年登进士第。”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宝元五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宝元元年进士。”

  南海主簿

  初授河南簿,调广州南海主簿。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

  “调广州南海主簿。

  州领蕃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以选往,商氏辄升阶就席,诘而杖之。诉于州,州召责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初授河南簿。”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初授南海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初授南海簿。”

  阳武尉

  调河南阳武县尉。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

  “再调阳武尉。

  剧盗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从中逸出,驰马逐,斩其首送府。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

  “再调阳武尉。

  本儒者,尝驰马手斩剧盗送府府,尹贾昌期惊曰:‘儒生乃能尔耶!’”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

  “调阳武尉。

  有剧贼某,州县莫能捕,率众入其巢纵火迫之,贼从中逸,驰马斩之。”

  令崇仁、南城二县

  苏缄曾任江西崇仁、南城二县令,见于《江西志》,时间未详,应在阳武县尉之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

  “按《江西志》载:

  ‘尝令崇仁、南城二县。

  其令崇仁:民喜争田,有数十年不决者,一断以法,未半岁,庭无留讼;治宝塘堤,冶铁为缆以作梁。

  其令南城:岁凶,民藏粟者固闭待价。籍得其数,先发常平谷,定中价粜于民;揭榜于道曰:某家有粟几何,令民用官价籴;有勒不出及出不如数者,挞于市。以是民无艰食。

  子元尝知横州,以恩信得民。’”

  知英州,充广南西道兵马都监,坐贬房州司马

  破侬智高

  苏缄迁秘书丞、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市)。

  皇祐四年(1052年), 广源州壮族首领建立“南天国政权”侬智高起兵反宋,攻下邕州(今广西南宁),沿江东下,连破横(广西横县)、贵(贵县)、浔(桂平)、龚(平南)、藤(藤县)、梧(梧州)、封(广东封州)、康(德州)、端(高安)9州,进而围攻广州,苏缄破之,优授供备库副使、充广南西道兵马都监。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

  “累迁秘书丞,知英州。

  侬智高围广。

缄 曰: ‘ 广,吾都府也,且去州近,今城危在旦暮而不往救,非义也。 ’ 即募士数千人,委印于提点刑狱 鲍轲 ,夜行赴难,去广二十里止营。

  广人黄师宓陷贼中,为之谋主,擒斩其父。群不逞并缘为盗,复捕杀六十余人,招其诖误者六千八百人,使复业。

  贼势沮,将解去,分兵先扼其归路,布槎木亘四十里。贼至不得前,乃绕出数舍渡江,由连、贺而西。与贼战,摧伤甚众,尽得其所掠物。

  时诸将皆罢,独有功。仁宗喜,换为供备库副使、广东都监,管押两路兵甲,遣中使赐朝衣、金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苏缄》:“历知英州。侬智高围广城,将兵赴难,杀获有功,仁宗特命改官,除广东都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

  “累迁秘书丞,知英州。

  侬智高围广州,奋曰:‘广去吾州近,危而不救,非义也。’即募士数千人,委印于提点刑狱 鲍轲 ,夜行赴难。

  广人有黄师宓者,为贼谋主,擒斩其父,复捕杀不逞者六十余人,招其诖误者六千余人使复业。

  贼势阻,将解去。分兵先扼其归路,摧伤甚众。

  奏至,仁宗语执政曰:‘南事淹时,战将未闻有功;苏缄儒生,乃能奋勇如此。’优授供备库副使,充广南西道兵马都监,遣中使赐朝衣金带以宠之。”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

  “迁秘书丞,知英州。

  侬智高围广州,募士数千人赴援。

  广人黄师宓为贼谋主,擒斩其父,复捕不逞者六十余人,释无辜者六千人使复业。

  贼势阻,将解去。分兵扼其归路。大破之。

  事闻,仁宗语执政曰:‘南事淹时,战将未闻成效,苏缄儒生,奋勇乃尔。’

  擢为供备库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

  “累迁秘书丞、知英州。

  侬智高围广州,募士数千赴难。

  广人有黄师宓者,为贼谋主,擒斩其父,复捕杀不逞者六十余人,招胁从六千余人。

  贼势沮,将解去,分兵破之。

  奏至,仁宗大悦,授广南西路兵马都监。”

  《同安县志·苏缄传》亦有载:“奏至,仁宗语执政曰:‘南事淹时,战将未有成效,苏缄乃儒生,能奋力如此,宜加优奖。’”

  坐贬

  此年,侬智高败逃邕州,宋朝派遣枢密院副使狄青攻讨侬智高残部,苏缄也追讨侬智高到邕州。后,管辖苏缄的邕州大将陈曙以失律诛,苏缄亦坐贬房州司马。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袭贼至邕,大将陈曙以失律诛,亦贬房州司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后,以邕大将陈曙失律诛, 亦坐贬。”

  累知廉州、鼎州

  后苏缄复著作佐郎衔,监越州税十余年。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薨,英宗即位,荐还副使衔、知廉州。又坐谪潭州都监,未几知鼎州。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复著作佐郎,监越州税十余年,始还副使、知廉州。

  屋多茅竹,戍卒杨禧醉焚营,延烧民庐,因乘以为窃,戮之于市,又坐谪潭州都监。

  未几,知鼎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英宗即位,大臣论荐,始还副使,知廉州。”

  知邕州

  备战

  熙宁(1068—1077年)初,进如京使、广东铃辖;熙宁四年(1071年),交阯(即朝大越国,今越南北部)谋入寇,朝廷任苏缄为皇城使、知邕州(今广西南宁)。

  苏缄知邕州之前,有萧注沈起主政邕州和广西。沈起到广西后便训练土丁、水手,积极备战,并禁止各州县与交趾的贸易往来,使宋朝与交趾的关系更加紧张。苏缄只好加紧备战,固筑城墙,储备粮草。当时,北宋在广西的武装力量相当少。宰相王安石认为“募禁军往戍南方,多死,害于仁政。应鼓舞百姓豪杰,使趋为兵。”苏缄只能按上级指示起用峒丁(壮族民兵)、土丁(地方民兵)了。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

  “熙宁初,进如京使、广东铃辖。

  四年,交阯谋入寇,以为皇城使、知邕州。

  伺得实,以书抵知桂州沈起(请求恢复边境贸易,缓解与交趾的紧张关系)不以为意。及刘彝致书于,请罢沈起所行事。不听,反移文责沮议,令勿得辄言。”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苏缄》:

  “熙宁中交阯谋入寇,除皇城使,知邕州。

  伺得实,以书抵帅府,前后帅臣沈起刘彝皆不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

  “熙宁初,进如京使、广东钤辖。

  四年,交趾谋入寇,以充皇城使、知邕州。”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后知邕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熙宁初刺史邕州。”

  守城抗战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郡王李乾德乘北宋政府把兵力集中于北边对付辽国的威胁、岭南边防空虚之际,派太尉李常杰等人率领十万大军入侵广西,农历十一月廿一日攻陷钦州,廿五日攻破廉州,廿七日包围邕州。苏缄坚守抗战。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

  “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陷钦、廉,破邕四砦。

  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

  民惊震四出,悉出官帑及私藏示之曰: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矣,幸听吾言,敢越佚则孥戮汝。?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由是上下胁息。

  子元(长子)为桂州司户(司户参军),因公事携妻子来省,欲还而寇至。(因为有不准出城的命令)念人不可户晓,必以郡守家出城,乃独遣子元,留其妻子。

  选勇士拿舟逆战,斩蛮酋二。

  邕既受围,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

  初求救于刘彝遣将张守节救之,逗遛不进。又以蜡书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得书惊泣,督守节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蛮获北军,知其善攻城,啖以利,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子,蒙以华布,悉焚之。”

  “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人吸沤麻水以济渴,多病下痢,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

  沈起刘彝致寇,又不救患,欲上疏论之。属道梗不通,乃榜其罪于市,冀朝廷得闻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苏缄》:

  “既而蛮众号八万,陷钦、廉,破邕四砦, 缄 勒部队使分地自守,以待外援。

  寇至迎战,斩其二酋。

  初求救于将张守节 逗遛至昆仑,不及阵而覆。寇获北军,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蒙以华布,悉焚之。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

  “八年,交寇陷钦、廉,乘势迫邕。阅郡得羸卒二千八百人,分城拒守。

  民惊震四出,悉出官帑及私藏,示之曰:‘贼已薄城,宜固守以遅外援;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矣。幸听吾言,敢越佚,则孥戮汝。’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由是上下胁息。

  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

  会刘彝所遣将张守节来救者,猝遇贼,皆覆,蛮获军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蒙以华布,悉焚之。”

  “沈起刘彝致寇又不救患,欲上疏论之,属道梗不通,乃榜其罪于市,翼朝廷得闻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

  “交寇陷钦、廉,乘势迫邕。

  阅州兵仅二千八百,民惊震四出,悉出官帑及私藏示之,曰:‘贼已薄城,宜固守以遅外援,若一人举足,则众心摇矣。敢越佚,则孥戮汝。’由是上下胁息。

  昼夜令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交寇陷钦、廉,乘势逼邕。阅郡得羸卒二千余,分城拒守。”

  城陷死难

  邕州城被围42日,熙宁九年正月十二日(1076年3月1日)遂陷,苏缄死难。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

  “蛮计已穷,将引去,而知外援不至,或教贼囊土傅城者,顷刻高数丈,蚁附而登,城遂陷。

  犹领伤卒驰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

  蛮至,求尸皆不得,屠郡民五万余人,率百人为一积,凡五百八十余积,隤三州城以填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苏缄》:

  “寇计穷,将引去,而知援不至,乃囊士傅城,蚁附而登,城遂陷。

  犹领伤卒驰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纵火自焚。

  蛮至求尸,皆不得,屠郡民五万余人,隤三州城以填江,民无一叛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

  “蛮计穷,将引去,或教贼囊土傅城者,顷刻高数丈,蚁附而登,城遂陷。

  犹领伤卒驰驱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乃纵火自焚。

  城中人五万八千余口,感其义,无一人降者。蛮遂尽屠其民。”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

  “城被围四十二日,贼计穷,将引去,或教贼囊土傅城高数丈,贼蜂拥而登,城遂陷。

  犹领伤卒驰驱,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乃纵火自焚。寇至,求尸不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

“而治兵使者拥锐卒不救,被围四旬,城陷。

  犹领伤卒厉战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敌手。’亟还州治,遣长子元归家守先祧,自杀诸子子明子正及其家三十六人,纵火自焚。邕人感公义,无一从贼者。”

  身后

  《宋史·卷446·列传205·忠义1·苏缄》:

  “神宗死,嗟悼。赠奉国军节度使,谥曰‘忠勇’,赐都城甲第五、乡里上田十顷,听其家自择。

  以子元为西头供奉官、阁门祗候。召对,谓曰:‘邕管赖卿父守御,傥如钦、廉即破,则贼乘胜奔突,桂、象皆不得保矣。昔张巡许远以睢阳蔽遮江、淮,较之卿父,不能过也。’改授殿中丞,通判邕州。

  次子子明子正,孙广渊直温,与同死,皆褒赠焉。

  皆坐谪官。

  没后,交人谋寇桂州,行数舍,其众见大兵从北来,呼曰:‘皇城领兵来报怨。 ’惧而引归。

  邕人为立祠,元祐(1086—1094年)中赐额‘怀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苏缄》:

  “神宗闻之嗟悼,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召其子,谓曰:‘邕管赖卿父守御,倘如钦、廉,则贼乘胜奔突,象、桂皆不保矣。以较之,卿父不能过也。’

  邕人为立祠,元祐间赐额‘怀忠

  子子明子正,孙广渊直温,与同死,皆蒙褒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怀忠 苏宣甫先生》:

  “神宗死,嗟悼,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赐都城甲第一区乡里土田十顷,官其子子元

  子元为合门祗候,召对,谓之曰:‘邕州赖卿父守御,倘如钦、廉即破,则寇乘胜奔突,桂、象皆不可保矣。昔张巡许远以睢阳蔽江淮,较之卿父,未为远过。’改授殿中丞、通判邕州。

  次子明子正及诸孙同死,皆褒赠焉。

  刘彝皆坐谪官。

  后交人谋寇桂州,行数舍,见大兵从圵来,呼曰:‘城隍领兵来报怨。’惧而引归。

  邕人祠之,赐额‘怀忠’。

  黄万顷赞曰:‘昔守邕州,交寇冯陵;战厉力穷,义气犹横;合家自刃,肯污膻腥;千秋万岁,烈烈风声。’”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缄》:神宗死,嗟悼,至晡时方进膳,叹曰 :‘可惜苏缄,近世忠义之臣罕见其匹。’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邕人祀之,元祐中赐额‘怀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

  “神宗闻之,嗟悼至晡方进膳。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赐第郡城东忠义境上腴田十顷,授子元为殿中丞,通判邕州。子、孙与同死者,皆褒赠。

  后交人寇桂州,忽见大兵从北来,呼曰:‘城隍领兵报怨!’惧而引归。邕人祠之,元祐中赐额‘怀忠’。”

  《同安县志·苏缄传》:神宗闻缄死,嗟悼,至晡时方进膳,曰:‘可惜苏缄,近世忠义之臣,罕见其比。? ”

  遗迹

  苏缄殉难遗址位于今南宁市兴宁路红星戏院及市公安局兴宁派出所一带,北宋时曾为邕州州署衙门所在地。时邕人在金狮巷原州署衙门废址建起1座苏忠勇祠”纪念苏缄;尔后人们又将祠改为“城隍庙”苏缄成为邕州城隍神。1920年,在苏缄一家殉难的地方竖立“宋·苏忠勇公成仁处”大石碑,并沿着山坡地势,砌筑石壁护墙。苏缄殉难遗址于2002年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郡人 纪念 苏缄 的忠贞壮烈, 为 苏缄 立 “ 怀忠坊 ” 、 “ 忠义坊 ” ,祀晋江忠孝祠。 忠义巷有 “ 忠义庙 ” ,奉祀 苏缄 。南宋 ·绍兴间 张汝锡 在凤山麓建 “ 忠义庙 ” ,原祀汉 · 关羽 、唐 · 张巡 、 许远 ,后又增祀宋 · 岳飞 、 文天祥 、 陆秀夫 、 张世杰 、 苏缄 、 赵昴发 。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牌坊 ·泉州府城古牌坊·宋坊》、《泉州寺庙· 忠义庙 》)

  苏缄墓(衣冠冢),在南安丰州董埔村三狮山脚下。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苏缄墓》:苏缄墓,在县北三都葵山之麓。”按:古代的南安县治在丰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苏缄墓》)

苏大山

  字荪浦,泉州人,清末贡生。温陵“弓(右上山下又旁,韬的异体字)社”社员。

  苏大山不求仕进,而笃于学问。早年壮游燕赵齐鲁及台澎,返泉任藤花吟馆西宾。后值厦门菽庄开东阁延揽诗人,入幕主盟坛坫。菽庄西游瑞士,乃回泉杜门著述。

  二十世纪20年代,其甥杨昌国为出版《红兰馆诗抄》8卷。辑有《温陵诗徵》,惜被焚毁。赋《洛阳桥七绝》、《卓吾〈荔镜记〉》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126《泉州桥梁·洛阳桥》、《泉南著述·荔镜记》)

苏镜潭

  号菱槎 ,清末·举人。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廷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1918 年,苏镜潭林菽庄长子林小眉东渡台湾。越五年(1923年)再往,十日间咏诗百篇,对郑成功复台、施琅平台寄予崇敬,对日本帝国主义占据台湾实行同化,则以地理和历史事件激发人们不忘渊源,对一些抗敌英雄、将领加以赞颂。回来后“爰出客中旧作,厘为两卷,命曰 《东宁诗草》。志地也,亦以志余感也。”“东宁 ”者,郑成功开发台湾时的首府。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施琅、《泉南著述·东宁百咏

苏希栻

  苏希栻(1531—1620年),名志夔,字于钦,号阜山,明·南安县杨梅山下霞舒乡人(今南安市康美镇梅元村);嘉靖十年(1531年)生。故居康美石鳌头“知州厅”进士匾尚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苏希栻,字于钦,号阜山,南安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苏希栻,字于钦,号阜山,梅山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南安邑志》、《李鹿巢集》”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通志》。参《霞栖藏稿》、《李鹿巢文集》”为作传。(李叔元鹿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叔元》)

  身世

  苏希栻的祖父苏彬,号梅山,南安邑庠生,乡人称为“公道四官”,泉州知府赠匾“齿德兼优”
苏灿,号梅石,南安邑庠生,勤谨课学,创立闻名一时的“梅石精舍”

  早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初试有司,督学朱衡拔首泉士,所登答子书策,有老宿未经见闻者。”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

  “博涉群书,总角能文。

  十五试有司,辄高等。有丛蜂集其书椟,作《来蜂赋》,拟于扬雄班固

   十八为诸生,嗣试第一,补饩(“饩”:给养,俸禄。“补饩”即充府庠弟子员)

  学使朱镇山?拔首泉士,檄入(京都)五经书院

  屡困场屋,[又因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春倭寇犯泉州,霞舒乡深受其害,苏希栻父母均蒙难于福山土堡。苏希栻念有志未竞]学益励。”

  苏希栻曾设教曾在漳平、泉州紫云寺(即开元寺)设馆授徒,时馨从于漳平,杨道宾从于“紫云”。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希栻雅明经术。先是,以诸生设帐氏,时馨从于漳平,道宾从于紫云,后所造皆闻人也。”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其设教紫云寺,则杨道宾受业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道宾》)

  万历二年进士

  苏希栻于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乡试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登甲戍科第二甲第28名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万历二年成进士,上公车。督学时为大司空,御史大夫葛端肃,皆遣子受业。”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年四十领隆庆庚午乡荐,万历甲戌进士。”“在京,朱衡遣子维京受业,御史葛端肃遣孙受业。”

  许州知州

  初试即为大夫

  苏希栻初即授河南许州知州、官奉直大夫,时已45岁。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授许州知州。自题馆窗云:强年始登仕路,初试即为大夫。

  清节大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初仕许昌,甫数月,清节大著。”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

  “许辖四邑,地当孔道,喟然曰:‘世好缛,吾以简;世好谲,吾以直。吾不能脂韦养交,徒饰厨传盛标驺;折腰道旁,伺上官声色以为吏能。其或先催科,后抚字,张弓季世,毋乃鸣鼓圣门。’于是询疾苦,锄豪右,请停不急之征,与民休息。诸往来公使,横索邮传者,严却之。(注:①“谲”:狡诈。②“脂韦”:油脂和软皮,喻阿谀或圆滑。③“养交”:亦作“养佼”,谓豢养私交以成朋党。④“抚字”:安抚体恤。⑤“张弓”:弦拉紧的弓。⑥“季世”:末世。)

  许有‘西湖书院’,集俊士肄业,异等者月饩一金。请学使檄一教职程督,而朔望品题之,士翕然向风。(注:①“檄”:征召。②“品题”:评论人物以定高下。)

   素以强明自任,兼习法令,文移皆出己手,吏莫从舞文(“舞文”:歪曲、利用法律条文来作弊)

  属邑有二窭人,子素相狎。甲为鼗货郎,乙遇田间,以嬉斗伤甲头,血流被面。甲仰卧不肯去,乙径荷其担归。其父大让责之,自送担投甲家,且谢过焉。竟讼于官,科以强盗得财伤人律。希栻曰:‘律以伤人固当,若云强盗得财殊未允协。且其父已还谢,独不可以自首免罪,为入井者开一面乎?’竟出其狱。”(注:①“窭”:贫穷,贫寒。。②“相狎”:彼此亲昵、接近。③“鼗”:俗称“拨浪鼓”。④“允协”:确实符合。⑤“入井”:触犯刑法。)

  拂衣归

  苏希栻任许州知州,政通人和,甚得州民好评,但莅任仅10个月(或说7个月)即罢归。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计莅任十阅月遂报罢,曰:‘吾灯窗之事毕矣,余事付之后人。’”

  其原因有二说:

  一是不阿直指说。“直指”,即“直指使者”,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会直指按部绳以拜跪之节,遂拂衣归,时年四十五。后田居之年恰如之。”

  二是遭诬被免职说。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会有山西人为许倅(“倅”:副职,即许州同知),老而墨(“墨”:贪墨,贪污),以前官评左迁(“左迁”:降职),移憾及。其婿倅开封,为图报复。而开封同知亦其乡人,尝以事追兵,吏不关提(“关提”:行文捉拿)而径捉之,怒希栻,执不遣,共嗾(“嗾”:唆使)于直指。直指亦山西人,搜求无所得,即以‘出一死罪’为词论劾。”

  苏希栻的岳父是抗倭殉难被謚封为昭毅将军的欧阳深,妻弟是广西按察使欧阳模,姑表陈瑞山任河南副使巡按,姨表是状元庄际昌,外甥李淑元任太长侍卿,堂弟苏梦灿任河南信阳知州,要分辨开脱并非难事。但苏希栻闻罢官讯,坦然而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欧阳模陈瑞山庄际昌李淑元》)

  里居四十五年

  苏希栻告归,居阜阳山下,林居45载。

  居乡

  归里后,苏希栻治家孝友敦睦,关心宗族、乡梓。

  土室衡门,苏希栻自题门联:“心里有天皆白日,眼中无地不青山。”“家有旧书惟教子,门无新事不迎宾。”唯日率儿孙自治农圃,甘贫守寂,农余课督儿孙读书,一门6子5庠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

  “老年治(“菟裘”: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楼德镇。后世用以指代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阜阳山之阿(霞舒乡),遂断城市而专山林。

  修《族谱》苏希栻一生四易其稿、三修《阜阳氏族谱》,续阜阳氏字行“天生我才必有用”。除自作序外,还嘱外甥李淑元作《阜阳氏族谱序》),清理义仓(周济三餐不赡的族人),建始祖祠宇[苏希栻经廿年筹划,历二年寒暑营造,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建成阜阳氏始祖祠堂]、墓寮(整修氏入闽初代祖坟及历代重要祖坟),葺治梅陇阡履濡桥(该桥贯通永春、德化),此为政于宗者。

  修‘霞舒里社’(常与乡中联社赋诗,还创立“书田”奖课),筑半泮水坝,溉田五十顷,(修公仓浚)栽植苦丛(芒丛)以障曲溪水患,重新雪峰寺名胜(5次主缘助僧修建雪峰寺),筑太湖民堡以豫不虞,此为政于乡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

  凡所心画,制朴而详,费鉅而省,兴利除害而可久。

  至儿曹,则土室衡门,八口不能三鬴食。”

  “尝手简子侄曰:‘凡干公事如己事,则事无不济;惜公钱如己钱,则费无不省。吾半生任劳任怨,惟仰不愧祖、俯不愧心而已。尔曹慎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

  “归,而食指星栉,突烟时断,甘贫守寂,课督子孙。尝题于柱曰:‘心里有天皆白日,眼中无地不青山。’又颜于门曰:‘家有旧书惟教子,门无新事不迎宾。’

  居阜阳山阿,土室衡门,率儿孙自治农圃,渐足资生。”

  “孝友敦睦,施政于家。修族谱,置义仓,建祖祠,葺梅陇阡、履濡桥,修霞舒里社,筑月半洋水坝,栽芒丛以障曲溪水患,重新雪峰寺,筑太湖民堡。

  郡邑廉其名,屡邀之,竟不得一晤。”

  结社

  苏希栻归里后,府、县官闻知屡请,竟不得一见,却与告老尚书黄凤翔,退职御史、侍郎詹仰庇等结社赋诗,读书怡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詹仰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归田后,与里中黄文黄凤翔文简司寇詹仰庇诸耆英结社赋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时与里中黄凤翔詹仰庇诸公联社赋诗,酌酒敲棋。”

  卒于家

  苏希栻于泰昌元年(1620年)卒于家,年九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卒年九十。”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年九十而终。”

  苏希栻生前自择佳城,卒葬康美霞舒后吕官堂山(今名尾仔山)。约1989年,因建设岭苏中学,移大岭山上,1993后重建,陪葬3块《墓志铭》,俗称“进士墓”。因建设需要,2012年又往后移50米;并出土《墓志铭》。《墓志铭》为苏希栻的后辈亲戚、状元庄际昌所撰;由3块黑页岩组成,大小相近,每块长52.5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字迹清晰,其中2块正反两面有字,最后1块仅1面有字。第1块《墓志铭》交代庄际昌苏希栻的关系,后2块详载苏希栻生平。

  著述

  苏希栻著述颇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平生克耐坚苦,老眼昏花,而对书瞭然。自著《存质》、《注庄子》、《注离骚》诸书;又《选诗集解》、《诗选注》二部,尤时所传诵。其根本,则在族谱、义仓,设图立格,条理整然。”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林居四十五载,手不释卷,至老犹能作蝇头小楷。著有《诗全集注》、《诗选注》、《汉魏诗注选》、《诗集解》、《文选摘注》、《庄子注》、《骚赋汇草》、《存质》、《瘦生汇草》、《拾存零草》、《雪峰志咏》、《阜阳氏族谱》。其甥晋江李叔元为论次其集行世。”

  有《杨梅山》诗(实际写雪峰寺):“古寺前开得月楼,长应明月到山头。山林疏影随杯转,依槛清光入梦浮。未敢天花来作雨,故移云树动先秋。知君对此能相忆,一任禅栖半榻留。”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

  “附叔元撰宾席文曰:

  先生诚心为质,直道而行。夙抱时名,济南葛端肃曾遣子受业;雅明经术,宗伯杨文恪曾执贽及门。晚登甲第,出守舆州,骨鲠忤上官,彭泽之腰不折,芰荷返。

  初服衡宇之赋,遂成扄户著书,茹蔬课子丘园四十载,突烟时断时续;而建家庙,筑墓庭,拳拳以木本水源为先。宗族五百人,食指如櫛如星;而修谱牒,揭规条,諄諄以孝友睦婣为重云。”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希栻》:“前后授徒,近者如选郎时馨杨文恪?道宾李伯元叔元兄弟,远者若谏官维京太史,皆一代闻人。盖耆年硕德,蔚为一时之望云。”

苏浚

  苏浚(1542—1599年)又作苏濬,字君禹,号紫溪,明·泉州晋江苏厝人。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

  《闽书》、旧郡志、新郡志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综述。

  身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苏浚,字君禹,号紫溪。”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苏浚君禹,晋江人,宋·忠勇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缄》)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学派按:“先生自述先世之著于泉者,自宋·司空忠勇公始,其后或居清沟,或徙龟湖,又徙郡郭,具在家乘;又叙留耕公自宋鼎革后长怀高隐,子隐德公砥行匿名,大致相类焉。”

  苏浚为秀才时,博览群书,为文宏肆,一时莫及。

  进士及第

  苏浚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乡试解元,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成进士(会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万历癸酉解元,丁丑会魁。”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万历元年乡试,时大司马郭子章为建州司理与试事,梦蔡虚斋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出其门,既得卷,大奇之,荐为第一。五年成进士。会榜制举之文,出经入史,大变衰茧之习,海内翕然宗之。

  苏浚丁丑年会魁试卷《朝闻道夕》曰:“人生有涯,而道则无涯。苟以一息有涯之生,而闻千古无涯之道,则谓吾之身以一息为千古可也!”“太虚不能常聚而不散,而有得于道,则吾之生死亦天地间之旦暮也!”“以太虚之气还之大虚……以造化之形归之造化!”

  南刑部主事、工部主事

  苏浚初授授南刑部主事,丁忧归。守制时,杜门不出,“绝迹城邑”,即与亲戚朋友也“未尝一交”。知府嘉之,决定把千余亩的寺田交苏浚管理,以弥补其贫困。苏浚推辞不受,曰:“吾心如止水,名缰利锁二关,颇自斩绝,青天之内,乐有余地,岂以区区者介情哉!”服除,补工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授南刑部主事,忧归。起补工部。癸未万历十一年,1583年分校礼闱,得士多名人,李廷机其最著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授南刑部主事,丁外艰。服除,补工部。江陵相张居正有疾,九列为祝,釐部尚书以青词命不属也。癸未礼闱分校,得士为多,会元文节廷机其最著者。”

  礼部主事、浙江提学佥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寻改礼部,擢浙江督学佥事。评品精详,众服公明。”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寻改礼部,出为浙江提学佥事。开门试士,士卷未竟,阅已遍,冰鉴独操,剗除常调,士始怪骇,久益信服。”

  陕西分守参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迁陕西分守参议,捐俸葺庠,与士谈经讲艺。尝单骑行村落,问民疾苦。父老有进斗酒园蔬,酹而嚼之,若亲父兄。”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迁陕西参议,领商洛道。衙斋无事,与秦士谈经讲艺。时屏騶从行村落,或登临山水,悠然自适;父老具园蔬斗酒来饷,酹而嚼之,若亲父兄。秦中苦役,白两台用条鞭法,民困以苏。商洛有矿,盗数百列栅拒守,移檄谕之,皆解去。”

  在商州城南二里许有三台山,其山势由麓至顶,岩岸三迭,故名“三台”苏浚曾命商州一位姓的知州,在三台山西面的龟山上修建砖塔三座,以补山的亏缺,塔成后若笔插三峰,遂改山名为“文笔山”

  广西按察副使、广西参政

  迁广西按察副使,寻转布政司参政,领桂林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移广西备兵副使,寻移其省参政。政尚简易,兴文化俗。岑溪峒猺反,躬督将士讨平之。未几,以疾休。”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迁广西按察副使,备兵苍梧,寻转参政,领桂林道。政尚简易,兴文化俗。岑溪猺变起,废将陈遴,以吴广为先锋,身自督战,平之。”

  苏浚广西,主持撰修《广西通志》42卷,人称信史。《广西通志·序》云:尝陟尧山望锡海,西入岭方,东穷邻峤。

  擢贵州按察使,辞病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移贵州按察使,不赴。当道强之,对曰:‘用世如虚舟,存而不系,过而不留,不以天下为已有;出世如游鱼,游乎江湖,忘乎江湖,不以己为天下有。’竟不出。”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擢贵州按察使,辞,病归。有强留者,曰:‘用世如虚舟,存而不系,过而不留,不以天下为己有;出世如游鱼,游乎江湖,忘乎江湖,不以己为天下有。’”

  居家、卒

  万历廿七年(1599年),苏浚卒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生平超旷洞达,如置身霄汉上。君官无所取受,居家环堵萧然,未尝葺治。疾革,但命以故衣敛。”“卒,郡人士请特祠,与蔡文庄蔡清陈紫峰陈琛二先生祠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陈琛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亡何,卒。”

  著述

  《明史·志第72·艺文1》:苏浚《周易冥冥篇》(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周易冥冥篇》)四卷,《易经儿说》(即《易经达说》)四卷。”《明史·志第75·艺文4》:苏浚《紫溪集》三十四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著有《易经儿说》、《四书儿说》(即《四书达说》,4卷。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四书儿说》)、《韦编微言》诸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按察苏紫溪先生载:

  “所著《四书解》、《醒易冥冥篇》,在粤修《广西通志》42卷)、《三余集》等书,又有《鸡鸣偶记》,则躬行心得之言,读者谓与虚斋密箴相表里,学者称紫溪先生。”

  “按:近代先生所传书,有《易经儿说》、《生生篇》(又名《易经生生篇》、《解易生生篇》,4卷)、《韦编微言》(1卷)、《四书儿说》、《著解醒篇》(又名《四书解醒》、《四书解》,1卷)、《鸡鸣偶记》(3卷。明代《说郛·续录·卷4》收录、《纲鉴纪要》(1卷)、《三余集》(又名《三余文卷》,30卷)等书。”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艺文志·卷38》载,苏浚尚有《安南志》1卷、《酒经》1卷。

  民国·晋江苏大山辑《苏紫溪先生遗著》1册,泉州市图书馆收藏。

  另有《易经心说》1卷、《得得篇》1卷、《漫吟集》5卷。

  他的诗赋文章不少,写得很有韵味,时人评论说“苍律宏肆,一时莫匹”

  明·李廷机苏紫溪祠》记

  万历廿七年(1599年)苏浚卒后,郡人在泉州府学尊经阁前请建特祠(苏紫溪)奉祀蔡文庄蔡清)、陈紫峰陈琛)二先生祠并列,李廷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为作记,对苏浚为人予以述评。该记原立有碑,今无存;碑文见于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泉州市文管会《泉州府文庙碑文录·苏紫溪祠记》(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8)亦有收录。

  文曰:

  “盖道未有不从淡入者也。今夫水惟淡,故可甘、可苦、可酸、可咸,以无味而能为众味。夫道亦然。君子之道,始于淡而不厌,淡则寡欲,外不足而内有余。故尼父以屡空进而以货殖绌赐。夫赐之于也,岂待知二知十而后别哉!一箪食,一瓢饮,一中绀而表素,而两人者之品大逞庭矣。何者?味弥淡,道弥近,味弥浓,道弥远也。余尝持是以观世之士大夫,贤者必淡,未有爽者,而于吾乡得紫溪先生。

  先生才高而学博,科巍而名章,环海之人读先生制举之文,与所谓《儿说》、《生生篇》诸书,莫不有紫溪先生。而先生迥然、介然,视世之腆腆芬华,一切不以入其灵府。

  故其视学两浙,惟知崇正学,树真才,尽谢诸干请,即有谣诼之者,不颇也。其副粤宪、参粤藩,盘桓乎苍梧,驰驱乎岑溪,六年之间,人曰‘滞矣?’曰:‘不滞也。’‘瘴乎?’曰:‘不瘴也。’时有门下士为政,先生移书不佞寄语之,第曰‘某贤未迁,某贤未起’,语不及私也。

  其致政也,以入贺之行,贺毕而请,人无知者。及见其疏,病也。或谓先生似不病,曰:‘似不病乃病也。’铨部以先生不当予告,更推择为贵州按察使。先生卧不起,曰:‘病锢矣,不能行也。’

  盖先是黄州先生尝对不佞谈先生,不佞曰:‘先生忠信孝友,仕不择地,家不求田,不问舍,是其为人尔已矣。’

  先生归而绝迹公门,结庐先陇,盖未及二年而殁。当其病时,每对其友人言:‘吾生有涯,吾位、吾年、吾福泽只是如此,足矣!’遍召所亲与诀别,而属其子曰:‘衣有故衣,棺无过数金,吾亲殓故薄也。’嗟乎!先生于死生之际,其淡如此,而又何有于世之腆腆芬华在身之外者哉!

  故先生居仅蔽凤雨,食仅具饘粥,无余财赢蓄以遗子孙。惟其教在两浙,泽在三秦、百粤,而其讲说著作之在于世者,炳炳烺烺,则先生之所为不朽者耳。

  吾郡有虚斋蔡清紫峰陈琛二先生祠,皆特祀,至先生而三。先生学宗虚斋,节侔紫峰,其进退相类,其讲解足相发明,而其文祠风雅,抑或轶而上之,乃其味之淡一也。当斯世之颓靡,而祀先生以昆绍前修,激励后死,维持风教,砥柱波流,所关巨矣。”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亦以门人文节廷机简录上文。

  清·李清馥述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0·按察苏紫溪先生学派曰:“吾郡自蔡文庄蔡清陈紫峰陈琛而后,崇奖后学、开发经旨者,必推先生,其《韦编微言》、《鸡鸣偶记》,前辈谓可与虚斋蔡清密箴并传,信不污也。其《解易生生篇》诸解,自谓补程灏程颐朱熹蔡清陈琛之遗,善乎。”

  余事

  苏浚喜欢游览山川名胜的恬静。在为陈琛次子陈敦豫所作《墓志铭》中曰:“相与蹑枕紫帽,揽九十九溪胜,泛舟涵江而休焉。语剧辄饮,饮辄醉,醉后而歌。”“遇佳山水,醉辄浩歌,超凡洞达,如置身霄汉。”苏紫溪《三余集》)

  苏浚的诗如水长卷,碧水丹山,“三三六六”,如影随形,动静色彩尽在其中。诗中尽管也流露着诗人对时政的愤懑心情,却不失超然洞达。

  《泉州府志》载有苏浚诗云:“满径苍苍烟雨突,长空浪卷晓云沈。江头不断清商曲,留得春风与客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参政苏浚宅:在南门外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参政苏浚墓:在石菰山。”

苏奉礼

  苏奉礼,北宋·德化县善均里石城(现雷峰长基村)人。

  身世

  苏奉礼苏益孙、苏光谊长子。

  苏益(875~967年),又名苏利用,字世进, 唐·河南光州固始人;苏晚子,苏威5世孙。曾授山西隰州刺史。唐末·光启元年(885年),在固始县苏堆村(今苏岗村)随王潮王审知军南下入闽,王潮任泉州刺史时 ,苏益为泉州押卫都统使,后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居泉州府城。北宋初追赠上将军、武安侯。著有《吾族渊源》。后苏益因第三子苏光晦为漳州刺史,节度使陈洪进将他召至同安地不再遣送,即择同安县城永丰乡葫芦山下定居,为同安“芦山派”始祖,卒葬同安。有3子:长苏光谊,次苏光谓(后裔分布莆田一带),三苏光诲(居同安)。北宋·苏颂苏光诲之后、苏益6世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陈洪进苏颂》)

  苏光谊,字明性苏益长子。初授官都统使,唐·乾宁(894~898年)中任泉州左都统领军使,五代时任参谋。约于北宋初迁居永春县善政乡桃源里桃林村(今桃城镇辖内)。

  苏奉礼苏光谊长子,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分支德化石城,后五世簪缨。 (《双翰氏族谱》)。

  进士及第

  苏奉礼举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吕蒙正榜进士,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前后官至礼部尚书。

  时人李端《游终南山因寄苏奉礼士尊师员外》:“半岭逢仙驾,清晨独采芝。壶中开白日,雾里卷朱旗。猿鸟知归路,松萝见会时。鸡声传洞远,鹤语报家迟。童子闲驱石,樵夫乐看棋。依稀醉后拜,恍惚梦中辞。海上终难接,人间益自疑。风尘甘独老,山水但相思。愿得烧丹诀,流沙永待师。”

  苏奉礼与其妻陈氏合葬墓在雷峰镇长基村石城章峰山麓。

苏十万

  苏十万(约1232—1280年),官讳苏刘义(或称“号留义”),原名一侯,字万仁,排行纶千五,南宋末元初·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古属“善均里”),约生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

  清·乾隆《永春州志》、《德化县志》,《福建通志》,《德化氏族谱》等有载。德化县水府文物保护小组2008年元月所立《水府祖殿重建碑记》略述其生平。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资料不少来自民间传闻,故有诸多不确待考之处。

  身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苏十万》:苏十万,善均里人。之裔孙。”
德化县水府文物保护小组《水府祖殿重建碑记》:
苏十万,官讳苏刘义,名一侯,字万仁,德化石城人。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正月十四日。”

  苏一侯是德化石城苏奉礼苏钦后裔,苏总龟3世孙,苏日增长子。

  苏奉礼,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苏钦,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科进士,历四川巴州知州(治所在今巴中县),届满调阆州知州(今四川阆中)、利州路(今四川省广元县)转运判官。

  苏总龟,字待问苏钦从侄,南宋·绍兴卅二年(1162年)释褐,累衡州教授、参淮东议幕、广东提举。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奉礼苏钦苏总龟》)

  勤王抗元

  南宋·宝佑进士

  苏一侯自幼聪颖,长习骑射,熟谙武略。秉性高标拔俗,慷慨豪爽,忠义恳诚,常能温恤贫困乡邻,人皆乐与交游。宝佑四年(1256年)登进士,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景定四年(1263年)任江西吉州刺史。

   德化县水府文物保护小组《水府祖殿重建碑记》:苏十万……宝佑四年登进士,景定四年任江西吉州刺史。”

  兴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迫近临安(今杭州,时为南宋京城),朝廷诏示各地勤王。苏一侯兴师入京,任临安督府节制兵马。

  德佑二年(1276年)五月,受命与陆秀夫等护赵昰赵昺二幼主南下福州,于福州授封殿前指挥使。

   德化县水府文物保护小组《水府祖殿重建碑记》:

  “咸淳十年元兵大举南侵临安城,宋廷危崩,太后昭告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刘义兴师入都,任临安督府节制兵马。

  德佑二年受命与陆秀夫等将士护二幼主南下,于福州授封殿前指挥使。”

  矢志抗元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苏十万》:“宋亡,破家募义兵拒元,屯驻天平城、罗城诸山,后战败于水府。被刺,挺立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灭。”清·乾隆《永春州志》、道光《福建通志·卷190》的记载大致相同。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罗城山》载:“罗城山在(清泰里)萧坑社长基乡。宋·苏十万募义兵拒元于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天平城山》载:“天平城山在(清泰里)南埕乡。宋·苏十万屯兵拒元处。”

  德化县水府文物保护小组《水府祖殿重建碑记》:“元兵进逼,宋军辗转撤退至广东崖山惨败,宋亡。苏刘义突围复归故里,矢志抗元,倾家资,募义兵,屯积粮,立栅寨,极尽山险涧深林密之利,布竹林弓,施蓬丛箭,英勇抗击。元兵惧慑,称公能发草成兵,一呼十万。刘义遂更名‘十万’,以号令军兵。”

  元兵进逼福州,宋军辗转撤退至广东崖山惨败,宋亡。苏一侯突围复归德化故里,邀集平日好友、乡亲,慷慨陈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食宋禄,正宜精忠报国。”矢志抗元。苏一侯尽倾家资以充军饷,募集义兵,据境内罗城寨(今属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七台山彰武寨、南埕天平城、天马山岭头寨等处为据点,屯兵积粮;又以县南的肖田、蔡径和城西的唐寨、涂坂宫、相安院为大本营,日夜操练。德化等地群起响应,有“一呼十万,发草皆兵”之说,遂更名十万以号令军兵。

  时苏一侯集义兵上万,与元军相拒。有人劝之:“今敌势方炽,破京城掠内地,君以万众赴援,何异驱羊扑虎乎?”苏十万答曰:“夷虏入侵,黎民遭殃,驱凶虏收河山乃义战壮举。古云:‘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力济。’国家养育臣民,今日有难,自当竭力报效。”

  殉难于水府雷鼓潭

  元兵持诏招降,苏十万答曰:“吾身为宋将,愿决一雌雄,死而后已,安肯屈事求荣乎!”

  元·前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穷无援,苏十万在七台山下水府被围,混战阵亡,死于水府雷鼓潭。

   德化县水府文物保护小组《水府祖殿重建碑记》:“元朝招降不就,遣兵戡剿,戮杀混战,于水府雷鼓潭被刺,挺立不扑,血渍石上,朱殷不灭,壮烈殉职。”

  后人有诗赞曰:“山河破碎夏倾忧,义士丹心愤国仇。雪霾万里孤臣老,光岳千秋正气酬。诸葛未亡犹是汉,伯夷虽死不从周。英雄成败应难论,天地咸钦草木讴!”

  葬苏墓山

  苏十万死后葬德化清泰里之南,后人称为苏墓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宅墓(附)·宋·苏十万墓》:苏十万墓,在清泰里之南,苏墓山之东。山以墓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苏墓山》载:“苏墓山在清泰里之南,山形如壶。其东有苏十万墓。”

  苏十万氏,生子道隐,字志士苏十万殉难后,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隐姓,潜徙山坪一带(今属三明市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繁衍。氏族人也分头迁移至今德化县宝美、葛坑春美及大田县等地。

  邑人建庙祀之

  大壇祖殿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苏十万死后,水府山下大溪村大地自然村先民在雷鼓潭拾得遗骸,感其忠义节烈,将其遗骸塑像于“大壇宫”祀之,称公尊王”,后庙宇即名公尊王大壇祖殿”。每年正月十二是大坛祖殿进香日,当地村民都会到苏十万殉难地雷鼓潭祭拜。

  至今“大壇祖殿”大坛祖殿留有古楹联曰:

  “雷鼓潭公尽瘁,大坛宫炉火非凡。”

  “十万英声扶宋祚,千秋义气薄天南。”

  “拒元扶宋忠心耿,秉忠报国壮志巍。”

  “非夸三次金包像,但羡七载铁肝肠。”

  “十万尊王府第,万千弟子平安。”

  水府祖殿等

  德化县水府文物保护小组《水府祖殿重建碑记》:“元朝定鼎后,感其忠烈,诏封‘武烈苏王’。明朝洪武三年敕封‘武烈尊王’。邑人立武烈庙永祀。”

  元朝定鼎后,为笼络人心,元世祖·忽必烈敕封苏十万武烈苏王,谥师汤;妻王氏赠一品夫人;随苏十万殉国的氏族亲,受谥封号者达41人(一说119人)。

  随之,邑人相继在水府(水府庙,又称“水府祖殿”)、隆泰宏祠、双翰、南埕、屏山(今属大田)等地立庙塑像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水府庙》)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又诰封苏十万武烈尊王

  清代,苏十万偶像传到台湾,为台湾同胞所崇奉。

  附:苏十万(号留义)与苏刘义

  近年,有信士与姓人士认为,苏十万即南宋末年的武将苏刘义,并将苏刘义的事迹套在苏十万身上。连水府庙《水府祖殿重建碑记》也采用这种说法:苏十万,官讳苏刘义,名一侯,字万仁……宝祐四年进士,景定四年任江西吉州刺史……”

  其实,苏十万留义,与南宋末任殿前指挥使的苏刘义是两人。

  苏刘义事迹,《宋史》、《元史》多有记载,《闽书·前帝志》也有涉及,但没有专传。明·嘉靖《池州府志》有苏刘义传。池州即贵池、秋浦地。

  《中国人名大辞典》苏刘义小传:苏刘义,贵池人。景定中以鄂州战守及城鄂常澧州功赐缗钱,知吉州军事。元兵至皋亭山,与张世杰等扶益、广二王出嘉会门,渡淛江去。崖山败绩,刘义等以三十余艘乘潮而遁,寻为其下所杀。”

  苏刘义,字任忠,号复汉,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埇桥区扬庄乡苏家湖村人(时属池州),是苏东坡第8传孙。其祖师胆、父庆文,皆南宋进士。苏刘义,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景定初(元·中统元年,1260年),随吕文德守荆湖鄂州,因战功官至吉州军事。咸淳七年(1271年)任兵部主事,次年任兵部郎中,咸淳九年(1273年)知京都临安府。

  元军进入临安前,张世杰和时任总统诸军事讨贼使苏刘义等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到达温州。五月至福州,拥益王赵昰即位,号端宗,建年景炎。苏刘义为检校少保、殿前指挥司司马、保康安民讨元使兼广东西策大使。十一月,元兵入福建,苏刘义等奉帝乘船南行;景炎二年(1277年)十一月,广州降元,苏刘义张世杰等奉帝走井澳(今横琴岛)。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宋端宗·赵昰崩,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诏命苏刘义为开府仪同三司,殿前指挥使。五月囟州危殆,奉帝造迁新会崖山。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将张弘范领重兵围之,宋兵崩溃,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殉国,苏刘义张世杰驾船夺港冲出重围逃脱,至海陵岛又遇飓风,张世杰溺亡,苏刘义辗转返至顺德都宁山,延抗元义举,元军穷追围攻,苏刘义溅血山岳,全节都宁,享年47岁。

  之所以造成误解,其原因有:

  一、苏十万有号留义,与苏刘义同音。

  二、苏十万为德化县善均里长基村石城人,而苏刘义为安徽贵池人。贵池县在汉代称石城县,隋称秋浦县,一些贵池人常自称或被称“石城人”“秋浦人”。两个石城人混淆了。

  三、苏十万苏刘义同处于南宋末期,同样有辉煌的抗元业绩。

  许多姓《族谱》称苏十万曾于宝祐四年中进士,还任过殿前都指挥使、开府仪同三司,这也是把苏十万苏刘义混同了。中进士何等荣耀,开府仪同三司是正一品高官,这些地方志书必会记载,但查遍《福建通志》、《闽书》、《永春州志》等不见踪影。何况宝祐四年的进士根本没有德化籍的人士。

  同样原因,有的族谱说苏十万苏轼之后,有的族谱说他死于南宋灭亡后不久的平章山海面,均有讹。

苏舜臣

  苏舜臣,字哲甫,明·晋江人。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太常典簿、知六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苏舜臣》:苏舜臣,字哲甫。万历丙戌进士,授刑部主事。剖析疑狱,得从末减者三人。补太常典簿,迁六安州。清慎治民,疑岁可得例金千余,悉免之。罢归,贫甚。六安人称其廉直云。”

苏仕润

  苏仕润,字惟德,号诚斋,明·晋江人。

  嘉靖进士

  苏仕润于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举乡试第1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成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苏仕润》:苏仕润,字惟德,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

  《本朝分省人物考·福建泉州府·苏仕润》:

  “苏仕润,字惟德,号诚斋,晋江人。

  九岁能属文,文多惊入语。同郡王遵岩王慎中遵岩以文名,试之,大加称许。少治《尚书》,独得其解,有不拘拘于蔡清传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慎中蔡清》)

  嘉靖戊午举乡试第一人,晋江用《尚书》擢魁者自始。

  盖又七年甫成进士。”

  由吉水令入为御史

  苏仕润初授吉水县令,入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在台七年,曾巡按长芦鹾政(长芦盐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顺天府、京营。不附时相张居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苏仕润》:

  “由吉水令入为御史。

   疏请东宫讲学,举逸才,裁东粤抚臣,罢光禄内供,朝论韪之。

   按长芦鹾政,疏积引之弊,行小票法,着为令。

   后抚顺天,巡视京营,防中贵人义子之横行者。”

  《本朝分省人物考·福建泉州府·苏仕润》:

  “授吉水令;征入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首疏请东宫讲学,又疏举遗逸以备缓急,又疏裁东粤抚臣,以苏园语昔制,切中时弊。已,有旨取光禄银一十葛两备内供,抗章谏阻,谓江漠之水不足塞漏屈宜从罢,语尤峻直。

  旋按长芦鹾政,行小票法通商,剌广至今著为令。

  巡按顺天。首劾一州牧恃奥援乾没官帑者,贪墨吏闻而股栗。中贵人义子凭城社、张车骑、横行都中,廉得其党与尽,置之法不少贷,自是中贵敛手相戒。

   后巡视京营。简戎器,练卒伍,更置偿帅营臣有怀私灵童渥阵,骄懦不足恃,欲召募客兵以卫根本。谓:‘北人性劲,使恩威素布,训练以时,自可易骄懦为精悍,若弃土著而募鸟合,徙靡养无益。’议竟寝。

  在台七年,时相张居正尝欲招至门下,谢不应,心憾之。”

  终四川夔州丞

  张居正高拱有隙,苏仕润高拱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所举士,又不附张居正张居正当权,出苏仕润为湖广按察副使,寻谪全州倅;逾年,移湖州司理;久之,晋四川夔州丞。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张居正卒,因夔州缺知府,苏仕润代替入都朝觐,朝论共推苏仕润超迁,不意以疾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苏仕润》:张居正高拱有隙,仕润所举,遂出为湖广副宪,寻谪全州倅,迁夔州佐守,以疾卒。”

  《本朝分省人物考·福建泉州府·苏仕润》:

“而故盈十少盐局新郑,高拱,新郑人)有郡合权,增辇局以去诸为媚戚,故吏门生相继斥谪。,新郑(指高拱乙丑所举士,因出为湖广按察副使;仍风铨司用考察早朝官,谪全州倅。

   逾年,移湖州司理,久之晋四川夔州丞。后先六七年,上官多以肩恃从要近下迁,不欲烦以吏事,乃一意勤修职业,劝农课士,孜孜不倦。

  岁壬午,江陵张居正称“江陵”、“江陵相”)物故,朝政更新,诸为所斥谪者,或起田间,或援自下僚,有不数岁骤至适显者;适以夔守缺入觐,如京师,诸朝贤论以直道久抑,共推縠,盖不久超迁有日矣。入都,疾作卒。”

苏朝阳

  苏朝阳,字廷呜,明•南安康美人;宋•苏缄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缄》)

  民国《南安县志•苏朝阳》有传。

  济宁州学正

  苏朝阳领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顺天乡荐,授济宁州学正。

  民国《南安县志•苏朝阳》:

  “苏朝阳,字廷呜,宋•忠勇之后。

  以选贡领万历壬午顺天乡荐,授济宁州学正。加意育才,课督经义,历寒暑不倦。”

  怀远知县,加庆远同知

  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怀远知县(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怀远旧无城,苏朝阳主持筑城怀远城于丹阳镇(即丹洲岛)成城;尽力拊循瑶獞,施以教化。抚按交荐,加庆远同知,署县如故。

  民国《南安县志•苏朝阳》:

  “升怀远知县。

  怀故废邑,瑶獞杂处,三经残破,官僦舍融县以居。隆庆(1567—1572年)中议城其县于坂江,蛮杀主簿以叛,自是莫敢问。

  朝阳至,则单骑遍历诸峒,面召与语,谕以礼义;遣辨武吏习蛮事者详言解仇开江之利,诸蛮稍稍喜。崎岖山谷间,抚摩沾接、约束省禁,人益属心。其最悍者,标口、杨溪、小喜、敲头等村,故倚长棘毒弩负险自封。朝阳遣尉郑良悫往谕。良悫入,诸蛮乔居群立,徐徐听语,亦开心,愿输赋如旧。

  于是白之抚按,请成城,遂即丹阳镇城焉。朝阳实心措注,版筑不扰,坐卧小舟,戴星出入,蛮之人不见其为令也,皆以为亲己。

  居一年,廨、舍、坛、宇、楼、橹、营、棚,焕然一新。仪门左右楹有二鹤来巢,可俯而窥,人咸异之。

  复详请立石,严禁科派,一时民瑶倾心向化。所至加意拊循,其始与为长揖好语;煦濡之渐,教以跪起之法,授以句读之学,然后礼让渐生,文教聿兴。百余年狡狯侏决之俗,易为桑麻衣冠之地。

  抚按交荐之。加庆远同知,署县如故。”

  柳州知府

  擢柳州知府。后擢升柳州知府。万历卅年(1602年)题准入柳州名宦祠。

  民国《南安县志•苏朝阳》:“寻升柳州知府。其治民训士益励,夙夜重建府庠殿庑,创尊经阁,刻忠、孝二经颁布州县。事闻,赐金加慰谕焉。祀柳州名宦。”

苏兆先

  苏兆先(1575~1631年),字尔开,号在蓼,明•南安康美梅元村人;阜阳氏22世。其故居“三落大厝”今存。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兆先“采府、县志”为作传。

  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苏兆先少年受学于雪峰寺(今田螺穴粉灰石犹存苏稽读书处)。万历卅七年(1609年)己酉科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末科庄际昌榜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兆先》:苏兆先,字尔开,号在蓼。万历己酉举人,己未进士。”

  擢给事中

  天启五年擢刑科给事中

  苏兆先初授行人,天启五年(1625年)四月满考(“满考”:已达到考察官吏政绩的一定期限),擢刑科给事中。自后,苏兆先先后转官兵科、刑科、吏科、礼科给事中。(按: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6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据传,苏兆先曾因谋划救助田国公免于抄家灭族,后娶田国公二女儿为妻。田国公大女儿被选入宫中为贵妃,有与“天子同门”之说。

  明熹宗实录》:“天启五年四月……吏部等衙门考选行取各官……潘士闻苏兆先杜齐芳为刑科给事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兆先》:

  “授行人。满考,擢刑科给事中。

  首陈《实求安攘》一疏,嗣有《清仕路保泰宁》一疏,所弹驳皆借交植党,众莫敢问。

   居庸原有军站,扣其月粮备贴过官往来之费。上《乞苏边困以固藩篱》疏。

  又有《榆官马弊,乞设策稽查》疏。”

  天启五年疏陈清核二事

  天启五年(1625年)五月,刑科给事中苏兆先疏陈清核军队帮贴关外驿站夫役月粮和所余之兵饷、马料两事。

  明熹宗实录•卷59》:

  “天启五年五月……

  刑科给事中苏兆先陈清核二事:

  ‘其一谓:关外驿站夫役取办于军,每月每日排定某军帮贴随过官多少,为之扣除月粮,此鸠面鹄立者,能堪此仆仆道路日日扣除乎?宜申饬彼处抚按兵道,著实稽核,果积毙起于何年,扣克归于何手,并行各边悉为查豁,勿令波累贫军。

  一谓:各边兵逃马倒,未必尽补,即补亦不无少需月日,则此日日所余之兵饷、日日所余之马料,应令各将设立一册,计日扣留,参(参将)、游(游击)月终汇报道臣,道臣季终汇报督抚;有隐匿者,核实追赃,铢积寸累,合各边当不啻十百千万,庶不争清查之名,而自寓清查之实。

  上令该部即与覆行。”

  参劾马世龙

  时魏忠贤方以清君侧疑枢辅承宗,其党常把马世龙作为攻击孙承宗的突破口。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值署都督佥事、辽东总兵世龙派关宁军4个营7000人的新兵偷袭耀州(今辽宁营口岳州村),兵败柳河。魏忠贤借题发挥,授意其党羽以战败之事弹劾马世龙,进而攻击陷害孙承宗苏兆先参与此事。

  《三朝辽事实录•卷15》:

  “辽东总兵马世龙遣副总兵鲁之甲等谋袭锦(耀)州,渡河败殁……上以马世龙轻进丧师,罪莫可逭,比喻安性同事封疆,何得诿于不知,姑著策励供职,悉心防御,候勘明处分。

  后兵科给事中王鸣玉、都给事中罗尚忠、刑科给事中苏兆先,各具疏参劾马世龙,并及枢辅。孙承宗亦引疾乞罢。”

  天启五年劾周希圣蒋允仪赵延庆

  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刑科给事中苏兆先参劾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和御史蒋允仪赵延庆

  明熹宗实录•卷66》:

  “天启五年十二月……

  刑科给事中苏兆先参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御史蒋允仪赵延庆

  得旨:‘周希圣营入台班,旋降典史,投身邪党,躐跻正卿;蒋允仪门户渠魁,把持察典,虽经例转,公愤未平;赵延庆调简行取,奥援通神,激变营军,流毒善类。都著削籍为民当差,仍追夺诰命。’”

   苏兆先“阉党”王绍徽的门生,苏兆先参劾蒋允仪(字闻韶),则是受王绍徽指使。

   《明史•卷235 •列传123•蒋允仪》:

  蒋允仪巡按陕西,条上筹边八事。太常少卿王绍徽家居,与里人冯从吾不协;允仪从吾,薄绍徽魏忠贤绍徽佐都察院用事。

  (天启)五年,允仪还朝,即出为湖广副使。其冬王绍徽又使给事中苏兆先劾其为门户(指东林党)渠魁,遂削籍。”

  钦定四库全书清•陈鼎《东林列传•卷19•蒋允仪传》:“既而王绍徽忠贤,起为都御史,嗾门人苏兆先允仪为东林渠魁,削籍归。”

  天启六年疏请速乘时以修备御

  天启六年(1626年)二月,刑科给事中苏兆先疏请速乘时以修备御。

  明熹宗实录•卷68》:

  “天启六年二月……

  刑科给事中苏兆先请速乘时以修备御。

  得旨:‘疏称无事怠缓、有事张皇,真属可恨。速之一字,诚救时药石□□尔每言官便当稽查,速与不速,不时紏参,以彰惩劝。’”

  天启六年缉获藏匿焰硝

  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巡视库藏,缉获藏匿焰硝。

  明熹宗实录•卷72》:

  “天启六年六月……

  巡视库藏给事中苏兆先缉获揽头周应时匿焰硝总计四万二千六百斤,乞敕下法司究赃正法。

  得旨:‘焰硝系军国急需,五年不角□羊堆放道房,是何法纪?揽头周应时着送法司究赃治罪。仍行该抚按,将逃回角□羊役胡朝进提角□羊来京严究,并查印信真假,以正三尺。’”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兆先》:

  “迁兵部左给事,有《速乘时修御侮》疏,又有《关门全备而实》疏,有《边关报捷有两捷虑有两虞防胜艰于防敌》疏。

  时三殿鼎建,有巡工之命,兼视军藏监局。摘发奸胥,追还上供焰硝四万三千余两,夙蠹顿清。升俸一级,赐白金、文绮。”

  天启六年建议销朝野党争

  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刑科给事中苏兆先也看到当时的东林党与“阉党”门户之争的弊端,提出“勿以真门户假人,勿以非门户锢人”、“销朝野之党”的建议。

  明熹宗实录•卷75》:

  “天启六年八月……

  刑科给事中苏兆先责成新辅言:‘皇上慎重枚卜,简三新辅臣而任之,语曰:急则用救时之相。今何时也?三辅臣可不同心以救之乎!窃谓今天下墨甚愿三辅臣救之,以廉门非市,而心如水,则可风百僚之墨而使之廉。今天下壬甚,愿三辅臣救之以正,去成心而捐私见,勿以真门户假人,勿以非门户锢人,则可销朝野之党而使之政。今天下又穷甚,兵穷饷穷,民穷财穷,救穷之变莫若通。三辅臣历练精通,四应不穷,直须破一切情面,究一切权宜,以十分胆识,行十分才料,庶可救时艰之万一乎。然而辅臣腹心也,群臣手足也,爱心腹不得不护手足,如原任御史李徵仪陈保泰本为朝廷排击门户而反,以门户见挤,本为地方力任劳怨,而偏以劳怨招尤,当速为赐环。’

  得旨:‘新旧辅臣同心一德,内外臣工更宜洗心易虑,共臻至治。其余该部酌议,具覆。’

  部议:‘起李徵仪行人司副,陈保泰复补浙江按察司副使。’报可。”

  天启七年加升太常寺少卿、工科左给事中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苏兆先加升太常寺少卿,任工科左给事中。

  明熹宗实录•卷87》:“天启七年八月……苏兆先加升太常寺少卿,照旧管事。”

  清•汪楫《崇祯长编•卷7》:张惟一苏兆先俱仍以太常寺少卿管工科事;惟一都给事中,兆先左给事中。见《先拨志始》。”

  吏科都给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兆先》:“擢吏科都给事加太常寺少卿。特荐王西台余职方复其官,后各为名臣。”

  礼科左给事中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苏兆先转礼科左给事中。

  清•汪楫《崇祯长编•卷8》:“崇祯元年四月……升潘士闻为工科左给事中,苏兆先为礼科左给事中。”

  崇祯元年涉嫌“阉党”削职返乡

  明熹宗•天启(1621—1627年)间,大宦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阉党势力达到历代顶峰。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熹宗朱由校崩,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十一月开始清除“阉党”(“党”、“逆党”),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途中自杀;客氏被鞭死于浣衣局;一些首恶被处死。“阉党”案牵涉的范围非常广泛,崇祯帝认为应该列为“逆党”的,几乎没有遗漏1个。

  崇祯元年(1628年),苏兆先也涉嫌“阉党”,被削职返乡。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崇祯帝向天下颁布诏书,公布魏忠贤逆案的处理结果。后人整理的阉党名录,有首逆2人(魏忠贤客氏)、首逆同谋6人、交结近侍19人、交结近侍次等11人、逆孽军犯35人、交结近侍又次等128人、谄附拥戴军犯16人、祠颂44人、附逆案漏网57人。苏兆先列为“附逆案漏网”苏兆先,科(科第出身)。疏参周希圣蒋允仪赵廷庆,削夺。(按:事见《剥复录》2卷中。惟周希圣与《剥复录》同,而与《从信录》异)。”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兆先》:

  “以忤珰归。

  崇祯辛未(崇祯四年,1631年)赐环(“赐环”:放逐之臣遇赦召还)。”

  崇祯四年卒于家

  苏兆先一生飞黄腾达,对家族贡献很大,建大厝、修祖庙、铸祖宗祖墓碑文等。崇祯元年(1628年),主缘重修雪峰寺下廊、山门等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

  崇祯四年(1631年),苏兆先卒于家,年57;赠太常寺正卿。葬晋江一都碧湖内铁灶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苏兆先》:“卒于家,赠太常寺正卿。”

  著有《太常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