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郭—上) 郭德广(回名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先世为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入泉。郭德广墓。) 郭德广 郭德广,回名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元·阿拉伯穆斯林的混血后裔,回族郭姓入泉始祖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元末明初——泉州多民族的形成·回族》) 郭文宪子郭章,名钦,元时授宣慰使之职。《百崎郭氏族谱序》载:郭章于“元季(武宗·至大年间,1308—1331年)宣差微禄,奉命督糈来泉供应,于是时干戈扰攘,弗克还朝,即纳室于泉,卜居行春门外,后(明·洪武初)改迁法石(今丰泽区石头街),依例占籍。”后以疾终于传舍。 郭仲远 郭仲远(1348—1422年),名泰,字仲远,别号毅轩,元·至正八年(1348年)生,郭德广之孙,郭子洪次子。 原居泉州法石(今丰泽区东海石头街),明·洪武九年(1376年)携妻儿迁徙惠安县廿三都白奇铺奇山之下,为惠安百奇回族开基祖。明·永乐廿年(1422年)卒,年七十有五;葬本都吉圃下埭间龙头山之阳。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德广》、《泉州民系·泉州宗祠·百崎郭氏家庙》、《泉州古墓·百崎郭氏墓群·郭仲远夫妇墓》) 郭仕源 名铁,字仕源,号笃庆,郭仲远之次子。生于明·洪武癸丑年(1373年),于洪武九年(1376年)随父母从泉州法石搬迁至惠安二十三都百奇铺埭上村。后迁居里春,开创海水养殖业和航海业,形成向海发展的观念,其子孙繁衍后又向白奇、后海、加坑以至浙江沿海、南洋群岛等地开发。 郭仕源自幼勤奋有学识,深受郭仲远器重,长大后让他经营管理洪武十四年购置的孙府埭田,即从里春、梁墓以东至苦莲溪两岸、福社脚等。郭仕源有感于农业收益少,而里春的后面海域宽大,滩涂广阔,又有三条深港,沿海岸有多处良港,便致力于发展海水养殖和航海业。 他利用三条港沟及支沟一带千年沉积坚硬的壳层,顾长工置蚵埕,开发为种植牡蛎的蚵株埕地;又利用成片海滩,发展养蛏业。郭仕源重义诚信,教训下辈尊重长辈,团结族亲,其子孙继承其美德,尊重居住白奇长房的兄长,所以也就产生了里春人到白奇卖蚵不带杆称而用碗量数,这种传统保留数百年至五一围垦后牡蛎业废除为止。 里春后面海的后头坑、后塘澳至浔头港,在当时是个可行大商船的良港,富于航海经商意识的郭仲远后裔抓住机遇,投入巨资购置船只,重操旧业发展航海经商。当时后面海深,但没有航标,船只入港难,郭仕源则勘测船只从白奇海经深港仔向加坑方向入后面海港道(当时后海尚没有村落),测定海边一砂堆对准加坑宫,奠定了里春航海业的重要航线。港道勘测后,船只进后塘澳入澳抛锚也得有标识,郭仕源请来山家看风水,山家说:“里春背山面海(当时村前是海埭),风水极好,但横头山与鹦哥山之间坡度偏低,东甲卯失,对风水不利,必须建塔镇风。”郭仕源即在梁墓旧宫后的岭脊建“镇风塔”,既是风水宝塔又是船只入港抛锚的针字标识。自此,后塘澳、后海湾的航海有了航线,又有船只停泊抛锚标识,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这些良港水深,无礁石,南有群山档风,成为良好的避风港。 郭仕源到里春后为开创这地区的养殖业、航海业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惜其在精力旺盛的中年于永乐丁亥年(1407年)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五岁。 郭仕敏 郭仕敏,名全,字仕敏,号靖轩,郭仲远之四子,回族。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卒于正统十年(1445年)。是郭仲远携夫人及长子、次子、三子由泉州法石(今石头街)迁居惠安廿三都(即今百崎回族乡)后才出生的。 郭仕敏自幼聪敏过人,入塾后,喜览诸子群书。父兄视其可造,又送其入少林寺学艺。迨及弱冠,即成父兄得力助手,常年经山营海,联系商务,奔走于晋安、陈埭。业余青灯黄卷,练武习艺。由于郭仕敏忠诚老实,精于商务,善行孝义,兄友弟恭,武艺高越,广结豪友,远近推崇。 嗣后,郭仲远按照汉人儒家习俗,把5个儿子称为仁、义、礼、智、信5房,儿子长大后让他们另择处所安居发展:长房郭仕初居白奇,二房郭仕源和五房郭仕昭居里春,三房郭仕璧居山兜(后出祖漳州、同安、南靖),四房郭仕敏自愿留在父辈旧居地埭上村奋力开拓,箕裘继志。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保太监郑和(回民)第五次下西洋,船队中途停泊刺桐港,结识郭仲远,过江到螺阳廿三都探望,成莫逆交。郑和对倭寇在沿海一带滋乱骚扰早有所闻,本想在停泊期间,乘机扫灭倭寇。来时方知盘踞在克圃“倭番城”内的倭寇已被郭仕敏带领乡民歼灭(现有两座倭番坟可作证),对郭仕敏等人倍加钦佩,于是决定派其士兵(当地回民称郑和军)协助筑建两条海堤,斩断滔滔江水,围垦成良田,回民就称此堤岸为“郑和堤”。 郭仕敏墓,在惠安县百崎回族乡下埭村东山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郭仕敏父子墓》) 郭文焕 郭文博 “郭(阙),字文博,籍贯、事实未详。 郭必昌 郭必昌,字懋丰,号太薇、半庵,明末清初·晋江人。其“柱史第”在泉州城北北郭街(今北山孝友巷一带)。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郭必昌》(同治补刊本)“节本传”为作传,但只叙至明亡;入南明后事散见其他资料。 天启五年进士,授杭州推官 郭必昌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乡试举人,登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三甲进士,授杭州推官。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分校浙江,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分校江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郭必昌》: “郭必昌,字懋丰,号太薇,晋江人。天启甲子、乙丑联捷进士。 授杭州推官。剖决如流,宿案风扫;其谳鞫,一准平恕。上官密委稽察十一郡官吏贤否,大都记瑜录瑕,非贪墨者多委曲包容,不使其人知;或以谢牍至,却不受。时逆珰煽焰,媚灶者建祠西湖;会众官,不列名与碑。 丁卯分校浙江,庚午分校江西,取士皆得人。” 泉港区峰尾镇圭峰半岛有义烈庙,天启年间郭必昌题赠“婆心济世”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义烈庙》) 广西道监察御史 行取广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卢沟桥,巡按印马屯田、中城、浙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郭必昌》: “行取,擢广西道御史。 披肝擢胆,评忠佞、陈利弊,凿凿中窾,多报可。 巡视卢沟桥,巡按印马屯田,巡视中城。 既而巡按浙江。吏之高下,久经洞悉,黜陟不爽。值海氛,蒙冲斗舰,鹅鹤鱼丽;佳(“艹”字头)苻敛迹,鲸鲵无波。 复命,以平寇功议叙,推京堂,为齮龁所挤。” 江西参政 出为江西参政,分守湖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郭必昌》: “出参政江西,分守湖西。 至临江,视事逐日,思宜春咫尺,楚寇出没,急至袁州,修雉堞,核军实。三日,寇果围城;率士卒奋力堵御。越十日,贼技穷,引去。 复为高墉储备五阅月,回清江。” 丁内艰归 丁内艰,归泉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郭必昌》: “丁内艰,归。 改建祠宇,增置祀田,周恤三党。 构斋亭于半岭岩居之,自号半庵居士。 所著有《读史偶见》。” 南明•隆武为兵部尚书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明亡;接着清军入京。顺治二年(1645年),福王即位南京(南都),改元弘光,史称南明。同年,清军下江南,福王兵败,郑鸿逵奉唐王·朱聿键入福建,与郑芝龙共拥立之,为隆武帝。郭必昌应招任兵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鸿逵、郑芝龙》) 《南明野史·卷中·绍宗皇帝纪》载:“谕兵部尚书郭必昌曰:“朕自登极以来,诸臣未有催发事件者,今始于卿见之。具见慎重关切,朕心嘉悦。每日文书甚多,俱经朕之手眼方行。此后卿部凡有要紧本章,即于封上搭一红签,上书六字曰‘要本乞速批行’,庶即先批发。以后卿切记着。”? 《思文大纪•卷6》:“上谕兵部郭必昌曰:‘田辟情罪甚重,朕因卿请,待以不死,已为过矣。今乃无端呼吁,皆由田辟巧谋;国姓既不用此兵,卿还善为处置。俾此兵立功,田辟方可开罪;不然,则中其小计狡谋矣。’” 郑芝龙“私人” 郭必昌与郑芝龙关系密切,史书称其为郑芝龙“私人”。 清·李瑶《绎史摭遗·卷16·方外列传·无凡》载:“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时军政归郑氏(郑芝龙),肯堂(张肯堂)虽位大宰,不得有所展布。王议亲征,以肯堂任水师,率麾下,从禡牙;将发,而郑氏以其私人郭必昌代之。” 清·翁洲老民《海东逸史·卷10·列传7·张肯堂》载:“南都亡,总兵郑鸿逵拥唐王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芝龙终无意恢复,恶肯堂之日以亲征劝王也,思出之外。肯堂因自请募舟师,由海道抵吴淞,倡义旅,与浙东相倚援。乃加少保兼户、工二部尚书,总制北征,赐尚方剑,给敕印便宜从事……行有日矣,芝龙密疏止之,以其私人郭必昌代为总制,命肯堂回福京(福州)监乡试事。” 招郑芝龙降清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因郑芝龙不作抵抗,清兵入福建,隆武帝奔汀州,被执而死;八月,郑芝龙率部返回泉州,把兵力集中于安平一带;郭必昌随行回泉居家。九月,清兵破福州,清军统帅贝勒博洛并迅速师次泉州。 清兵破泉州,清•平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知郭必昌与郑芝龙私交甚笃,一面派固山额真富拉克塔等统兵直逼南安,显耀兵威;一面遣郭必昌持洪承畴、黄熙胤之书往安平招降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承畴、黄熙胤》) 郑芝龙决意降清,其子郑成功极力苦谏不成,自入海去。郑芝龙遂于十一月十五日北上福州降清。十一月卅日,清军进劫安平,郑成功之母田川氏死难,成功大愤,发丧后遂起兵抗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田川氏》) 《南明野史·卷中·绍宗皇帝纪》: “芝龙退保安平时,楼船尚五、六百艘;军容烜赫,战舰齐备,炮声不绝,震动天地。 清·贝勒令泉绅与芝龙最厚者郭必昌招之,芝龙曰:‘我非不忠于清,恐以立王为罪耳。’会固山兵逼安平,芝龙怒曰:‘既招我,何相逼也?’贝勒闻,乃切责固山,令离安平三十里勿驻军。 而遣内院二人持书至安平,其略曰:‘吾所以重将军者,以将军能立唐藩也。人臣事主,苟有可为,必竭其力;力尽不胜天,则投明而事,乘时建不世之功,此豪杰事也。若将军不辅立,吾何用将军哉?且两粤未平,今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吾所以欲将军来见者,欲商地方人才故也。’ 芝龙得书大喜,必欲降附;诸将多不从。其子成功痛哭而谏,劝之入海。而芝龙念田园遍闽、广,秉政以来,增置庄仓五百余所;驽马恋栈,遂进降表,单骑以五百人自随而降。” 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我贝勒驻福州,别遣李成栋、韩固山徇各州郡。九月八日入泉州……十五日下汀州、十九日下漳州,闽地悉平,惟芝龙屯安平,以前通款之信未回,犹豫未敢迎师。又自以先撤闽兵,无一矢相遗,有大功;而两广素属部下,若招以自效,两广总督可得。 贝勒令泉绅郭必昌招之,芝龙恐以立藩为罪。会韩固山兵逼安平,芝龙怒;贝勒乃切责固山,令移军;而贻书芝龙曰:‘我所以重将军者,以能立唐藩也。人臣事君,必竭其力;力尽不胜天,则投明而事,建不世之功,此豪杰事也。今两粤未平,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 芝龙得书,大悦;子弟皆力谏,芝龙不从,进降表于泉州。十一月,芝龙至福州见贝勒,握手甚欢,痛饮三日夜,遂挟芝龙北去。” 举家被清所戮 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郑成功军攻泉州,郭必昌之子郭显谋为内应,举家被清·提督赵国佐杀戮。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 “(郑成功)会定国公(郑鸿逵)进攻泉州,列营桃花山。清·提督赵国祚率数百骑冲营,张进、杨才迎战;定国遣林顺等夹攻,大破之。别遣水兵破溜石炮城,斩参将解应龙,军声大振。 国祚酷虐,泉民不敢喘息。九月,漳州副将王进率兵来援,围解。” 《东南纪事·卷11·郑成功上》: “大清·顺治四年……秋七月……定国公·鸿逵攻泉州,成功引兵会之,军于桃花山。提督赵国佐率数百骑冲成功垒,张进、杨才迎战,鸿逵遣林顺等夹击,遂抵城下。别遣小师破溜石炮城,杀参将鲜应龙,军声大振,所在蜂起,泉城外号令不行。 乡绅郭必昌子谋内应,举家被戮;并系前阁部黄景昉。 国佐在城中多杀立威,泉民日夜惴息。会漳州副将王进救至,围解,鸿逵入据揭阳。” 郭必绪 郭必绪,字思武,清·晋江人。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举人,仪封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必绪》:“郭必绪,字思武。康熙己卯举人,授仪封令。兴学敬士,宽政阜财,缉奸治盗。悯穷民无力营葬,捐俸买地七十亩为义冢。以母老告归。” 郭良 然先生亦倦游矣, 郭良璞 郭良璞,字卞玉,明·晋江人。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进士,历官至琼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良璞》:“郭良璞,字卞玉。嘉靖庚戌进士,历官琼州知府。有惠政,部民有富寡遗腹一子,族人谋夺其嗣,赂金数千,峻却之,判令寡妇存抚其孤。谢事归,生子 如楚 。年八十有九卒。” 郭谏评 又名干平,乳名崇儿。明·永乐己亥年(1419年)生于惠安百奇埭上村。为郭仲远之孙、郭仕敏之长子,惠安百崎回族第三代传人。 郭谏评自幼端凝聪颖,受“谨守礼法,勿习怠荒;世从回教,恪遵不忒;乐善布德,广博为怀”的家庭教育薰陶。长大后“晓文墨,善墨菊”,性坚毅,谋事果决。 十三世纪,倭寇猖獗,骚扰东南沿海诸地,杀人越货,民苦不堪言。郭谏评目睹斯状,笃意继承父志,决心杀贼为民除害。在其父郭仕敏的悉心指导下,经数年砺志苦练,膂力过人,刀枪棍棒无所不通。 明·成化初年,倭寇侵扰尤剧。一次,倭寇从秀土港登陆,向下埭村进发。据《闽书》所载:“郭干平,惠安百奇人,有武勇,兼能墨菊。成化初,海寇登岸,卒至其家,干平操梃御之于门。贼退,追及隘巷中,擒其渠魁并党从,无一遗者。自是贼不敢犯境。有司上功,给冠带。”明·宪宗(成化皇帝)“下诏征辟”,郭谏评绍承父祖遗风,不愿入仕。宪宗体恤其意,钦赐“捕盗官”之衔,冠带荣身,以褒扬其功。《泉州府志》及嘉靖《惠安县志·武绩》均有类似记载。 郭谏评于成化丁未年(1487年)卒于家中,享年六十九。葬于克圃龙头山之阳东山仔,为伊斯兰教塔式三合土墓座(破损后堆土为圆墓)。墓侧路左竖立一花岗岩墓道碑,正中镌刻“大明钦赐捕盗官郭公墓道”,左上方镌刻“岁成化丁未年”,右下方镌刻“仲冬月旦立”。该碑现移至墓东北50米处之大路口,属县文物保护单位郭仲远墓管理区范围内。 郭子佩 号逸庵,明·惠安百奇人,郭仲远六世孙。生于明·弘治乙卯年,卒于万历戊寅年,享年八十四。 惠安人张岳(字维乔,号净峰,谥襄惠)高中解元,回家后继续潜心力学,四处探访名师拜教,以期来日传胪唱名。时有本地名儒江师昭台,设馆于岙厝村,授徒有方,名扬惠邑。一日张岳造拜江师,共磋程朱理学,江师即求题一言。 张岳见堂下书声朗朗,挥毫而书“一堂春色,万里书香”。江师见罢,言谢不已。郭子佩少从江师,敏求好学,聪慧脱群,常有佳句,甚得江师赞赏,时亦在座。见张岳所书曰:“张解元真乃书文双绝,晚愚不才,斗胆乞教。” 张岳曰:“但言无妨。”曰:“张解元若将所书之‘里'字改为‘古'字,如何?” 张岳闻而拍案曰:“妙哉!‘万里'差之‘万古'万里矣。君乃吾一字之师也。”言毕,举笔重书,是为:“一堂春色,万古书香。”江师将其张挂于学堂。临别, 张岳曰:“他日定当重来讨教。”未几年, 张岳高中进士,奔忙于仕途。 明·嘉靖年间,有晋江蔡姓,恃强扰占百奇海域,此海域系郭仲远于永乐初年备资承买,且存有字契及海域图册为据。族人因是共推郭子佩前往与之理论,未果,告之府衙,知府受蔡姓之贿,着意袒护。郭子佩甚为愤懑,誓曰:“不争得吾族之海权,死不返乡”。乃于嘉靖壬寅秋,只身独往京都,告求于张岳。及郭子佩抵京,适值张岳外巡未遇,郭子佩旅居京都两载以等候。一日闻朝廷迁张岳为右副都御史兼两广巡抚,郭子佩甚喜,暗自庆幸此乃上天之助,值张岳抵京,乃直造府邸前曰:“吾欲见张岳”,门人传入,张岳闻而惊起,误为皇上微服驾临或尊师前来,急至门前以迎,及见立于门前者乃一衣冠破旧之寒儒,似曾相识而未甚相识,因问:“君自何来,胆敢直呼本官名讳,不怕本官治罪?”郭子佩答曰:“张大人尚记得‘一字师'否?” 张岳随即想起三十年前之事,急延郭子佩内厅就坐,问因何到此。郭子佩详言来由。张岳即刻书信一封,由郭子佩带回予泉州知府。知府见有张岳手札,据实重判,令蔡姓强占海域即日归还百奇郭氏,从此而后,不得侵扰。 郭子佩返乡,诉说始末,举族感戴欢呼,言郭子佩“为吾族争得海权,堪当北方崖岸。”因而称郭子佩为“北崖公”,亦称为“争海公”。 郭宏隆 清·惠安百奇铺贺厝乡(即岙厝村)人,百奇回族第八世传人,郭慕程之子。为人倜傥志大,谋事果决,而伦纪克敦,有开基祖郭仲远之遗风。为重兴百奇清真教重要人物。 《百奇郭氏族谱》记载:“我祖自开基百奇以来,曾贮天经三十部,创建礼拜寺,尊重经教,认主为本……孰意传及五世后,遭兵燹之间关,掌教失传,遂至迷染外教之风,竟朦昧正教之则”。百奇回族传至第六世、第七世出教,迨郭宏隆时几于微之甚。 郭宏隆原居百奇铺贺厝乡(即岙厝村),因强干弱枝之分,子孙衰微;因念先代昔从清真教,遂迁居以敦手足之爱,入教以体昔从之心,搬入泉城通淮街关夫子庙下寄居,既而复迁于礼拜寺内寄居,谅以泉城之居为停住,犹未离桑梓之乡。父郭慕程先时已经出教,郭宏隆入教后修墓,再将郭慕程之葬在棺木改作回葬。康熙己丑年(1709年),都督陈有功仕于泉中协参府,重兴清真教门,百奇叔侄来城贸易,复入教者多矣,由是子孙“诚斋礼拜之风”。 郭拔萃(1758-1787年) 字超然,号竹圃,清·惠安百崎十一世回民,是一位十分虔诚的穆斯林。 《忠节郭公实录手谱》载,郭拔萃“天资卓轶,禀性刚毅,早岁读书,晦明精勤,有志罔懈”,少受业于蔡禹洲,复从师于王尔奇。乾隆戊子科亚元林聪《忠节郭公墓誌铭》也载,郭拔萃“著作文艺,超脱不群,翰墨文章,挥洒如意”,且“少有奇气奇才,志趣不凡,勤修武艺”,“则武备从文事中得力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应试,郭拔萃年方二十有一,而“拔帜冠军,受知于沈宗师”;翌年己亥(1779年)恩科乡试考取中式第二十四名武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会试,挑选一等第一,授武德骑尉。 乾隆四十八年(1783),郭拔萃“挂标厦门”,受水师提督黄仕简器重,曾“奉命巡视台湾、澎湖等处海口”二次。 时经常往返于厦、泉、台、澎间,每至圣墓拜谒二位先贤,见陵墓日久坍塌,遂于是年夏历十月鸠工重修,并勒石以志。现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柱廊外东侧石壁上嵌有一块花岗岩石碑,宽27.5厘米,高66厘米,粗糙的碑面上阴刻4竖行汉文:“乾隆癸卯年阳月重修圣墓特恩己亥科举人郭拔萃立”,此乃第三次重修圣墓的确凿记载。 郭拔萃“武艺超群,知勇兼全”,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考拔授台湾安平左营左厅,“任事果敢,人所畏葸而不敢前者,郭拔萃皆毅然以往”,受镇台柴大举所属目。莅任未几,则奉命往广东海口带领哨兵旋台,镇守笨港等地。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台湾义军首领林爽带领义军围困诸罗县,郭拔萃奉命领兵星夜前往救援,被义军火炮击中阵亡,时30岁。 嗣后,清·高宗(乾隆皇帝)钦赐祭葬,追号忠节,例赠宣武大夫,降旨将诸罗县易名为嘉义县,创建昭忠祠崇祀,京师春秋致祭,并恤郭拔萃后裔袭云骑尉之职。《皇清乡进士武德骑尉忠节郭公墓志铭》载:“公虽亡又胜,故斯县改名嘉义,为邑中之持义可嘉”。 郭用锡 郭用锡(1765—1836年),原名锡英,字敷若,号乔斋,清·惠安县百崎乡后海村(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回民,乾隆卅年乙酉(1765年)十月十四日生,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卒。 据《百奇郭氏回族宗谱》载,郭用锡即“十四世乔斋公”,“原名锡英,字敷若,是靖簪公三子,生男六”;原配骆氏,侧室陈氏;大儿子是“十五世象圃公”郭金榜。 南洋海商 郭用锡少时家境清贫,成年后当起水手,长年在船上打工。 相传,有一次出海遇到台风,雇主的船停泊在汕头避风,郭用锡上岸后逛至一家瓷器店,发现店门口堆放着十多筐积压的瓷制不倒翁,无人理睬,店老板正想整批处理掉。郭用锡见不倒翁憨态可掬,爱不释手,就用极少的钱盘下了这批不倒翁。当雇主的船驶至马来西亚槟榔屿(槟城)时,郭用锡把不倒翁们全摆在街口叫卖,不到两天即被抢购一空,让郭用锡一下子拥有了经商的原始资本。 后来,他常年往返于唐山与南洋两地,经营瓷器及大米生意,日臻殷实,富甲一方。《郭用锡墓誌铭》说他“弱冠时经营瀛海中,万里风波,不惮艰险……踰壮而家计稍丰”。 致富后,郭用锡热心公益。《郭用锡墓誌铭》载:“公气量宽厚,世务洞达”,“至修举寺庙桥路诸事,无不慷慨倡率之”,“施惠不求报,善忍以弥患”,“知大义而即勇为义,好行德而不自见德 。” 助建文峰书院兼考棚 清代,惠安每期科考考生将近2000人,当时考棚简陋,远远不能容纳,只好分散到各个考场,十分不便。 道光七年(1827年),惠安知县仝卜年倡捐筹建文峰书院 兼考棚(址在今惠安一中)。清《惠安县续志·卷2·建置志·学校》载:文峰书院乃“道光七年知县仝卜年倡捐,邑人输助至一万一千九百余金,择邑东门外附郭地建造……襄事为……郭金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峰书院》) 助建惠安文峰书院兼考棚是郭用锡最著之事。郭用锡令官为盐运司知事的大儿子郭金榜捐资白银二千两,差人用箩筐挑往县城上交,一时轰动全县,郭金榜遂被聘为建造文峰书院的16位襄事之一。郭用锡因此成为清代八闽南洋海商捐资兴学第一人。 《郭用锡墓誌铭》载:“先是丁亥岁(道光七年,1827年),邑有城工役,公捐重资以倡。嗣建文峰书院,又踊跃输助,命儿子金榜董其役,大吏胪事状以闻于朝,皆纪实也。”故“敕封修职郎,德配为孺人,舆论荣之。” 清·宣宗颁发诏令嘉奖 郭用锡的事迹“以闻于朝”,道光十五年(1935年)十二月十四日(郭用锡去世前5个半月),清宣宗颁发诏令嘉奖,封赐郭用锡夫妇。据考究,道光皇帝封赏郭用锡,主要还是因为他与儿子郭金榜捐资助建惠安文峰书院兼考棚一事。 《道光敕命》全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 尔郭用锡,乃议叙盐运司知事职衔郭金榜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赐封尔为修职佐郎,锡之敕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养之恩。 尔骆氏,乃议叙盐运司知事职衔郭金榜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赐封尔为八品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钜典;锡龙章之涣汗,用表荣施。 议叙盐运司知事职衔郭金榜之父母。 道光拾伍年拾贰月拾肆日(日期加盖金印“敕命之宝”)” 这通《道光敕命》原件 现藏于惠安县档案馆,其长165cm,宽32cm,为黄绢质地,用汉、满两种文字墨书,卷头织有“奉天敕命”四个篆字,绕以双龙戏珠图案。 《郭用锡墓誌铭》还载,郭用锡去世后,道光皇帝 还“赐努金建坊”,“嘉以海内乐善好施之举”。 牌坊有匾“乐善好施”,牌坊早圮无存,匾曾移置郭用锡故居厅前,“文革”毁。 故居 郭用锡故居称广顺大厝,坐落在后海村的一条乡道旁。 广顺大厝七开间三进,红瓦屋,燕尾脊,铺间石埕,大门左右对墙有南洋瓷贴。 故居大门三楣上原有“父子恩荣”牌匾,是清代诗人、书画家何绍基所题,后毁于“文革”。廿世纪末又加仿制,现悬挂于大门口。 郭家当初不只盖了这么一栋大厝,而是前前后后一共盖了7栋,每栋大厝的总体格局都差不多。另外那6栋古大厝分别由郭用锡的6位儿子居住。 郭宗磐 郭宗磐(1541—1607年),字渐甫,号鹏海,明·晋江蚶江石湖(今属石狮市)人,回族。 “郭宗磐,字渐甫,石湖人。 郭伟 郭伟(1549-1619年),字洙源,又字士俊,回族,明·晋江县石湖人(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嘉靖廿八年 (1549年) 生。万历(1573—1620年)间著作家,但所著基本为应对科举的材料,学术成就不大。 早以文学名 郭伟 未成年 即 以文学名。隆庆(1567—1572年)末,参加由李廷机、苏浚、郭惟贤等著名学者发起组织的 “紫云社”,开展《易》学研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苏浚、郭惟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郭伟》: “郭伟,字洙源,石湖人。 髫岁以文学名。 与李廷机诸人为‘紫宫会’。” 著述等身 郭伟学问宏博,却无意仕进,专意著书立说。 受聘于三山撰书八种 明·隆庆六年(1572年),郭伟24岁,受聘于三山(今福州)“福建书坊”经纪人余泗泉,著《鳌头龙翔集注》、《四书集注发明》、《集注衍义》、《集注真诠》、《集注珠玑》、《集注归正》、《集注抄评》、《集注正宗》8部书稿交付印行,一时海内家传户诵,珍如拱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郭伟》:“年二十四,受聘于三山余泗泉,始纂《鳌头龙翔集注》等书共八种。” 流寓金陵撰书卅七种 不久,郭伟继而流寓金陵(今南京),闭门著作,又创作一大批书稿,计37种,交由金陵与吴中(今苏州市)等地书商刊刻发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郭伟》:“继而流寓金陵,撰著《崇正录》诸集,凡三十七部,梓而行之,一时纸贵。” 这37部书与刻书人有:李少泉刻《四书约旨》、《四书镜》、《四书中兴》、《四书丹篆》、《万代说宗》、《主意萃锦》、《提缀英雄》、《青云捷径》、《类隽火齐》、《方家答问》10部;吴少川刻《合注编》、《篆笔录》、《宗一说》、《醒人语》4部;唐龙泉刻《名公新讲》、《名公新意》、《集注翼》3部;张少吾刻《主意天真》、《主意金玉髓》2部;唐玉予刻《主意天龙》、《四书答》2部;晏少溪刻《定盘针》、《文家镜》 2部;王振华、宇奎征刻《百子金丹》、《五经金丹》2部;王履斋刻《新说评》;刘龙冈刻《崇正录》;刘左山刻《名公答问》;刘望台刻《归正讲》;周如溟刻《红炉点雪》;龚少冈刻《中流砥柱》;玉荆岑刻《四书案》;周启华刻《主意丛珠》;周临岐(一作“周鸣岐”)刻《主意圆机》;杨君儒刻《主意宝藏》;徐松野刻《四书秘旨》;傅少山刻《四书金丹》;王养虚刻《正说评》。 群书问世后,销行全国,一时“洛阳纸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郭伟》:“其《四书金丹》,陈仁锡序之,最后成集注全书,太史项煜为之‘序’。” 其《四书金丹》,长洲(今属苏州市)名士、榜眼、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序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32 ·子部42》收录,曰:“《百子金丹》十卷(内府藏本),明·郭伟编。伟字士俊,泉州人。其书分文编、武编、内编、外编、奇编、正编六门。所采上自周、秦,下迄明代,诡立名号,不可究诘。如曹植《七启》设为镜机子问答,即割其一段,题曰‘镜机子’。其大略可知矣。” 郭伟后来还将一部分著作汇成《集注全书》,吴中李光垣、唐际云、杨君儒购闵家版由吴郡著名书坊“三友堂”镌刻,太史、钦王监监正项煜作“序”。 卒于家 郭伟晚年归隐石湖,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家,终年71岁。葬石湖金钗山,茔墓犹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郭伟》:“晚归家卒,年七十余,四方学徒会葬者数百人。” 郭瑄第 郭瑄第(1601—1654年),原名紫霄,字丙奏,号蛰庵、担两,明末清初·南安县蓬岛人(今南安市蓬华镇蓬岛)。 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郭瑄第》“节王耻古撰志”为作传,曰: “郭瑄第,字丙奏,号担两,蓬岛人。 (明)崇祯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清)顺治壬辰(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以文林郎)授汜水知县。 下车即捐俸修葺文庙。邑经兵火后,人不知书,出所镌经史诗文,课士兴学,于是咿唔之声彻于里巷。 民窜地荒,赋役繁重,招徕劝垦,流亡尽复。编户数千家,辟地数百亩。是时屯务方兴,独先属邑报政,上官推奖。 同时一州三县皆以响贼挂吏议,唯汜超然事外。饮冰茹蘖,殚心抚字。单灶沾膏,雀鼠销萌。 期年(“期年”:亦作“朞年”,一年),口碑载道。 无何,以西河之痛(“西河之痛”:指丧子之痛,典出子夏。子夏晚年任教魏国西河,并为魏文侯之师。时子夏之子丧,他把眼睛都哭瞎了),病入膏肓。尝语人曰:‘人以病辞官,我以官养病。饮竹川一口水,赋诗作文不自怡怿(“怡怿”:愉悦,快乐)耶?’年五十四卒于官。” 著《蛰庵集》(佚)。另星诗文存留于《南安县志》、《诗山书院志》、《蓬岛郭氏家谱》。 郭之垣 字淑亭,清·南安人。乾隆十八年举人,授国子监典簿。 郭车堂(“车堂”合一字) “郭车堂(“车堂”合一字),号裕庵,长洲人。由举人正德十二年任泉州府通判。 郭维翰 郭维翰 (1565~1637年),乳名宪,字屏叔,号锺西,又号笋霞,明·德化县在坊驷高桥人(今城西世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农历五月生。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举人,历江西临江府推官、署四县篆,广西庆远府同知,扬州府同知,岷府左长史。“处家孝友诚悫,以课读为先;居官方正廉洁,以图治为念。”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郭维翰》有传。 身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郭维翰》:“郭维翰,字屏叔,号锺西。” 郭维翰父郭琛(1529~1617年)。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郭琛》:“郭琛,字世深,号奇园,在坊驷高桥人。多财好施。尝出游,获遗金,待其人验实还之,如是者二。造龙津桥,旋燬于火,复倾囊再建。道路有倾圯者砌筑之。以子维翰为临江府推官,膺封典。年九十无疾而逝。” 郭维翰幼秉“清正为人,淡薄财利”等父训,聪明好学,尤精《易经》。后又远赴蒲阳(今山西永济县)从师习《春秋》,熟谙五传,深得褒贬大义。 临江府推官 郭维翰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乡试中第24名举人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会试登副榜第三。初任江西临江府(治所在今清江县临江镇)推官,兼署清江、新淦(今新干)、新渝(今新余)、峡江四县篆。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郭维翰》:“万历庚子举人。初任临江府推官,署四县篆,所至皆有声。秩满课最。” 郭维翰善析冤狱,曾“一日讯出冤囚十三人”,使“狱无冤民”。他寄家书问安时,欣然以此曰:“聊慰双亲平日拳拳教子之心。”他“处处廉洁端谨,清白自持,执事交章,咸有保迁之举。”有“豫章(江西别称)四君子”之称。 后因忤上官,致降职5载。 庆远府、扬州府同知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郭维翰》:“升广西庆远府同知,寻补扬州府同知,廉节端谨。”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郭维翰以政绩升广西庆远府(治所在宜山)同知。时父郭琛年登85岁,赴任前,郭维翰告假省亲。 郭琛见儿子行囊箱柜沉重满载,不悦,问其何物?郭维翰曰:“此珍宝也!”郭琛怒:“为官须清廉,何能索取黎民财物?”不许维翰入家门。维翰不得已当众启开箱柜,内尽精美瓷器。众惑,问:“瓷器乃家乡盛产之物,何必远途带回,岂非运柴入山?”维翰曰:“正为家乡产瓷,我在外见其造型工艺精致,故以薪俸之资购回,意欲供乡梓瓷工艺人学其所长,利于瓷业之发展,以兴山邑经济也!”众称羡,广为传颂。 假满,郭维翰就道赴任,兼掌庆远、思恩二县印信。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父丧,郭维翰归家丁忧,并于德化县泮宫后建书斋“伊蒿园”。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又继母丧,居忧。 制满,补南直隶扬州府西厅船政同知。 不久,奉命入川采木漕运。巡抚苏茂相与郭维翰为泉郡同乡,对他非常信任,交给采木价款数十万。郭维翰“清介自守,悉数分给木商,毫厘不染”,使“商无倾本”。大学士张瑞图题匾“江北作舟”赠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茂相、张瑞图》) 岷府左长史不赴 天启七年(1627年),诏升郭维翰为四川岷府(辖境在今甘肃省岷县一带)左长史,时宦官魏忠贤擅权炽炎,郭维翰不赴,归隐林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郭维翰》:“升岷府左长史,晋阶。解绶林下,缔友赋诗。” 居家 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朱由校崩,朱由检即位,清查阉党。崇祯二年(1629年),诏行天下:“凡不仕魏者晋升三级。”郭维翰在其列。郭维翰辞曰:“吾老矣,聊皓首衡门,恋情三径,以清白遗子孙,以节操终吾世耳!”拒不复出。后钦赐晋阶一级,赠奉政大夫、四品服俸。门首匾曰“大夫第”。 郭维翰居乡时,“清修一节,只字不入公门,片纸不收民讼,好闲静清淡,训子闲仆。” 于滨浐溪北岸建书斋,自书“临溪观水”,邑士谢启衷赠匾“听溪阁”,为后人读书育才之所。德化县令桂振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桂振字》)、曹士鹤先后赠匾:“南国长城”、“朝列崇嘉”。 崇祯十年(1637年),郭维翰卒于家,寿73岁。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郭维翰》: “怀宗登极,诏天下,为魏(魏忠贤)不仕者超迁三级,翰与焉。当事趣其行,恳辞。 风疾不起,寿七十有三。” 著述 郭维翰生前与泉州大学士李廷机、晋江侍郎丁启浚等友善,曾为李、丁作寿文贺启。德化进士郑沛未登第时,曾从维翰习《春秋》。可见其学识之渊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丁启浚、郑沛》) 郭维翰家居时,著有《五吟园稿》,诗、序、杂著并载;晋京会试时,著有《燕游草》;入川采木时,著有《采木记》,现大都散失。 有诗、序、碑文多篇载于德化县旧《志》。《龙浔山小春集》、 《驾云亭宴集》、《九仙洞》、《济山庵》等诗篇,收辑于《瓷都德伦古今诗萃》。 九仙山弥勒洞摩崖题刻:“直入哂砑洞,摩云迥接天;谩言勾漏隐,到处可探玄。”至今犹存。 《龙浔山小春集》:“独向青山问岁华,小春有脚到天涯。闲看烟渚苍茫色,睇望云峦掩映斜。碧绿寒轻仍放蕊。李桃叶瘦又开花。平原何事拼余醉,盏底流光迅似车。” 《驾云亭宴集》:“亭子高高宿晓云,客来空翠落纷纷。溪光掩映人烟接.虹影低横浦树分。暂借伴闲看变局。共拼一醉对斜曛。搔头莫问惊人句,谢眺当年已不群。” 郭天锦 清·晋江南乡钞岱人。康熙九年庚戍科(1670年)进士。 康熙十八年(1679年),授河南商水县令。友人劝阻,谓商水地处荒僻,十年九灾,自古难治,不如另寻好去处。郭天锦云:士子志在盘根错节中做事。立志造福商水一方。 任上,郭天锦问苦革弊,减轻百姓负担。商水县近颖水,常因河岸决口成灾,郭天锦率百姓筑堤防范。商水少有读书人,郭天锦创立义学,延请名师,鼓励商水子弟读书,并经常亲临讲习,详改文章。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商水逢严重旱灾和蝗灾,五谷失收,郭天锦及时向上申报施行赈济,活民无数。几年治理,商水荒地开垦,户口人丁增多,士农工商安居乐业。同时,郭天锦办案明察刚正,不惧旗人权势,惩恶举善。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当河南抚军以“吏治勤敏”向朝廷举荐,郭天锦却因劳死于商水任上,年58岁。郭天锦任知县七年,两袖清风,妻子携骸棺回乡,无力安葬,停柩多年。 郭天锦在商水任上时,对商水贫苦秀才张伯行十分赏识。张岳家厌穷悔婚,郭天锦出资居间调停,使张得以成婚。后张伯行于康熙二十年在郭主持乡试时中举,四年后又中进士,后不断升迁,历授江南、山东等处按察使、礼部尚书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张伯行放任福建巡抚,郭天锦之子上访,张伯行才知恩师死了22年还没安葬,便择地于惠安县龙盘铺大石盘暗乌坑为其营葬,并亲自撰写墓志铭,表彰郭天锦的政绩。 乾隆年间,泉州重修贤良祠于府学礼东殿,郭天锦得以列名于泉郡乡贤,享祀祠中。
郭国祚 郭国祚,字叔兴,号荣庵,后改名世耀,清初•南安蓬岛人(今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 清•康熙钮琇《觚剩•卷8•粤觚•伪牍谕降》有载,但只记述其“伪牍谕降”事迹;倒是文后有“男蕙卜(钮琇子蕙卜)识曰”补叙后来的情况。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郭国祚》、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郭国祚》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郭世耀》据“道光旧志”为作传。 南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郭国祚》: “郭国祚,南安蓬岛人。” “按:国祚实泉南安人。□□□翁韬□载江右人,误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郭国祚》:“郭国祚,蓬岛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郭世耀》:“郭世耀,初名国祚,南安人。” 康熙十七年伪牍谕降江几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兴祚(号留村)开府八闽(任福建巡抚),翁韬与郭国祚矫作吴兴祚书,谕降聚众邵武山中的郑成功、郑经属下江几,竟成其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清•康熙钮琇《觚剩•卷8•粤觚•伪牍谕降》: “泉州人江几,少年无赖,逾墙窃人妇,堕地伤足而跛,共呼‘拐子’,海中郑氏之党也,受伪命为将军,聚众邵武山间,蔓延衢、信。其所领卒,皆裹头露足,轻捷善走,峭壁百丈,攀缘如飞,频出摽掠,官兵莫能谁何。 时吴留村公开府八闽,计欲谕降,而以未得通使为忧。 江右有翁韬、郭国祚,因相与谋作吴公伪牍,既成,步行三百余里,越壑逾岩,抵其账下。江发书怒,将杀之。伪总兵高茂方谏曰:‘将军雄据险要,勒兵数万,水战凫轻,山斗猿捷,而驰骤平原,非其长也。况地无千里之饶,粮无一年之积,出则势不能远,守则师无所资,其能久乎?许之犹不失我富贵。’江是其言,遂释二人归,然纳款之期,犹豫未决。 韬与国祚径造吴公辕门,请见言机密事。公命延入,因抵掌陈江几可抚状,且权宜擅假公书,罪应死。 公闻之大喜曰:‘壮士,可用也。’立作手札,择标下之有干略者偕以行。先是茂方力劝几,几已心动;至是遂率其所部伪官百员、众七万余人出降。 吴公奏闻于朝,各与爵赏有差。 康熙辛未(康熙卅年,1691年),吴山瞿修龄在吴抚军幕,亲见国祚,年止二十馀,美如冠玉,乃能深探贼巢,直登宪府,负荆飞之勇,成连贾之功,可谓奇矣。”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郭国祚》: “泉有江拐子,名几,为海上郑氏党,聚众邵武山中,蔓延衢、信,其卒皆裹头露足,登高轻捷如飞,官军莫何。 国祚年方二十余,与江右翁韬谋为闽抚吴留村谕降。书牍,越壑逾岩,抵其帐下。江发书怒,欲杀之。伪总兵高茂方力谏劝降,释之归,而江几尚犹豫未决。 国祚偕韬径造吴公请见,陈江几可抚状,并请擅假书牍罪。吴大喜,立作手札,择有干略者偕行,江几遂率所部七万余人降。 国祚让功不居。”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郭国祚》: “年二十余,与江右翁韬谋为闽抚吴留村书牍,招降江几。 几附郑氏,号‘江拐子’,聚众邵武山中,其卒悉裹头露足,登高跷捷如飞,蔓延衢、信,官军莫何 国祚与韬越壑逾岩,持书直抵帐下,谕之降。几发书,怒欲杀之。高茂方力谏劝降,释之归,而江几尚犹豫。国祚与韬径造吴公请见,陈江几可抚状,并请擅发假书罪。吴大喜,立作手礼择有干略者偕行,江几遂率所部七万余人降。 国祚让功不居。”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郭世耀》: “与江右翁韬谋矫巡抚吴兴祚书招降江几。 几为海上郑成功党,号‘江拐子’,受伪命为将军,聚众邵武山中,悉裹头露足,登高走壁,轻捷如飞,官军莫何。 国祚与韬越壑踰岩,直抵帐下。几发书,怒欲杀之。伪总兵高茂芳谏曰:‘将军雄据险要,水战凫轻、山斗猿捷,而驰骤平原非其长也,况地无千里之饶、粮无一年之积,其能久乎?从之,犹不失我富贵。’江是其言,然尚犹豫未决,先释国祚及韬归。 遂见巡抚,陈江几可抚状,并请擅作书罪。兴祚大喜,复作札,择有干略者偕行,江几遂率所部七万余人降。 国祚让功不居。” 累至广东副将 后郭国祚改名世耀,应选“翘关”,为千夫长。(“翘关”是武试科目名,以试“筋力”,要求单手握城门用的长门栓一端,用力把门栓平端起来。) 康熙廿二年(1683年),郭世耀随施琅军“专征”台湾,叙功,加都督衔,授古北口镇标游击,迁参将,擢广东副将,旋任广州总兵,御赐“折冲伟略”匾。 清•康熙钮琇《觚剩•卷8•粤觚•伪牍谕降》文后附“男蕙卜识曰”: “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五,蕙寓羊城,有持副帅郭公刺以《觚剩》为请蕙携谒焉,羽扇流风,令人钦挹。揖蕙而言曰: ‘予即《粤觚》中所载《伪牍谕降》之郭某也,片纸功名,谬辱先公采拾,幸矣!惜乎予不及见公,而未得尽为公所知者。 予自江贼既抚,成功不居,负勇莫试,改名世耀,应选翘关,拔任千夫长。值台湾未靖,师驻泉州,距彭湖三十六岛,势阻险要,师不克进。金门总制陈公龙谓予善习流简,率甲士结阵扬帆,指挥鹢首,不数日而尽捣其穴,台湾以平。 靖海将军•施公琅题叙载功,加衔都督,推授古北口镇标游击。 恭遇銮舆北幸,得邀顾问。时上御日本贡刀,令予跨赤驦以试,深蒙嘉叹,随手授曰:资尔武备,戮力王家。越日载锡龙章,昭示奖劝。 寻转参戎,量移副帅,此粤之干城所由寄也。 塞雁北征,岭鸿南集,风尘戎马,老我岁华,而英龄锐志,犹若从觚余勃勃欲发,请续志之,无负表微之遗意。’ 蕙窃念先严秉笔时,颇以公不见用为惜。讵公建牙东来,而墨、庄久闭,已不复有扬其伟烈耶?因录其言于后,庶不虚此乞书之一遇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郭国祚》: “后改名世耀,应选‘翘关’,为千夫长。 值台湾未靖,金门总兵陈龙以世耀善习水,简令率甲士结阵扬航,随靖海将军•施琅平之。 叙功,加都督,授古北口游击。 圣祖北幸,召见,解所御日本贡刀,令世耀跨赤驦以试,大嘉叹。迁参将,擢广东副将。”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郭国祚》: “后改名世耀,应选翘关,为千夫长。 值台湾未靖,金门总兵陈龙以世耀习水战,令率甲士结阵扬帆,随施琅平之。 叙功,加都督衔,授古北口游击。 圣祖北幸,召见,解所御日本贡刀赐之,令跨赤骦马演试其能,迁广东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郭世耀》: “后改今名(世耀),除千总。 值台湾未靖,金门总兵陈龙以其习水性,令率甲士从靖海将军施琅平之。以功加都督衔。 授古北口游击,迁参将,擢广东副将。” 郭贞一 郭贞一(1615—1695年),或讹作“一贞”,字符侯、元侯,号道憨,明末清初·泉州府同安县后郭人。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8·寓贤·明·郭贞一》:“郭贞一,字符侯,号道憨,同安后郭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郭一贞》“郭一贞,字元侯,同安人。”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郭贞一》:“郭贞一,字元侯,号道憨,后郭人。”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8·寓贤·明·郭贞一》据“同安县《艺文志》”、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郭一贞》据“《道光旧志》”、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郭贞一》据“《台湾通史》、《厦门志》、旧《县志》合参”为作传。 崇祯十三年进士,历行人、监察御史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三甲进士。初授行人,后任监察御史、巡按浙东。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8·寓贤·明·郭贞一》:“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行取监察御史,巡按浙东。”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郭一贞》:“崇祯庚辰进士,授行人。”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郭贞一》:“崇祯十三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巡抚浙东。” 南明·弘光元年擢都察院右都御史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亡,七月福王•朱由崧称号立于南京。次年一月改元弘光(顺治二年,1645年),史称南明。郭贞一拥之。弘光元年(1645年),擢郭贞一为都察院右都御史。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8·寓贤·明·郭贞一》: “福王擢都察院右都御史,负气敢言。 内监不遵朝班,立疏纠之,宦侍屏息。 按时势,条陈屯田、保甲,洞其源委。 疏荐夏允彝、陈子龙及原任吏部尚书徐石麟、詹事徐氵幵、春坊沈延嘉、郎中叶廷秀、科臣熊开元、袁彭年、知县林之蕃等皆具忠君爱国之诚,并乞召用。 选郎刘应宾黩货鬻爵,特疏劾请论赃正罪。以贿迁官,如宪长王梦锡数辈,皆指参不恡。一时风采凛然。”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郭一贞》: “福王称号之次年,考选授御史。 条陈屯田、保甲,略言: ‘今天下朝廷日苦饷少、百姓日苦兵多,重镇在淮、豫、荆、襄,隐忧在闽、粤、江、浙。所谓重镇在淮、豫、荆、襄者,盖淮、豫既受敌之冲,而荆、襄又上流必争之地,淮、豫不守,荆、襄不复郊圻,封域未可恃也。乃兵与饷绌,孰不知屯田之宜行。 夫保甲所以除暴禁奸,惟司民社者平日每视为迂缓不切;迨法令滋纷,盗贼群起,而大事去矣。今欲严其法于京师,并宜广其责于郡县。诚使守令下车,竭数月之勤,先自都邑、次及郊畿,穷乡僻壤皆身履其地,周知其数。凡杂居侨寓,倣土断之条,十家为甲,有甲长;十甲为保,有保正。籍书而存之,择其家可任者练成义勇一军,以户口多寡为准;有警调发,何拿援将统兵骚扰内地哉?’”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郭贞一》: “福王立,擢都察院右都御史。 有内监不遵朝班,疏纠之,宦寺屏息。 按时势条陈屯田、保甲,洞见源委。 所交多吉士,疏荐夏允彝、陈子龙、徐石麟、徐汧、沈延嘉、叶廷秀、熊开元等,皆具忠爱之诚,并乞召用。 又言宪长王梦锡以贿迁官,选郎刘应宾黩货,乞正罪,一时风采凛然。” 南明·隆武元年仍授御史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师下江南,五月入南京,弘光政权覆亡;六月唐王•朱聿键称号福州,改元隆武,郭贞一奔之,仍授御史。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郭一贞》: “唐王时,仍授御史。 上疏请用正人,言: ‘陛下艰难草昧,奋绳祖武,征书蒲驭相望于途。如郑三俊、曾樱诸老成人各仗廉节礼义之风,海内并仰;陛下亲裁手诏,遣官敦迎,一时人心欢呼踊跃。而干旄所及,又有如夏允彝、陈子龙二臣,臣有以知中兴之不远也。 夫人主用人,则必用其名誉有益于实者;人臣荐人,必荐其行事有见于前者。以臣所知,又得数人:为原任吏部尚书徐石麒,清标介性,独立不阿,大忤佥壬,飘然去国;原任詹事徐汧(按:石麒、汧于南都失守后已相继殉节,或闽中未之知耶)、原任春坊沈延嘉,文章经济,冠绝一时,帷幄论思,夙抱公辅;原任工部郎中叶廷秀,刚肠劲气,百折不回,近擢铨司,坚卧不起;原任科臣熊开元、袁彭年,一当周延儒气燄薰天之日能批其鳞,一当马土英权奸炙手之时能折其气。凡此数臣,皆海内具胆。 下至新进之臣,有清畏人知、慈可众喻。如原任嘉兴知县林之蕃者,种种善政难以枚举,为盐臣李挺所倾,及去任,缙绅士民罢市闭关、叩阍请留,而奸党疾之,逐从降调。夫之蕃所能者无得罪于百姓,所不能者弥缝于上官,此贤令也。使天下之令皆若之蕃实心清节,则海宇有不升平、祸患有不销弭耶?所宜特加超擢,以风有位也。’”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郭贞一》:“南都破,入闽。” 南明·隆武二年依郑成功以终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六月,清兵入闽,隆武帝奔汀州,八月被执,后绝食死于福京(福州);九月清兵入福州(福京);十二月郑成功焚青衣举义抗清,郭贞一依之。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又随郑成功出征台湾,官终右武卫中协。数年后卒于台湾。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8·寓贤·明·郭贞一》:“丙戌(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以后,归隐厦门,寻渡台湾。”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郭一贞》:“唐王败,贞一居台湾以终。”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郭贞一》:“适延平郡王(郑成功)开府厦门,礼之。后随入台湾,居数年,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