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9划—上) 南台岩(泉州城北清源山右峰主峰)、南天寺[石佛岩、大石佛寺。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岱峰山南麓。始建(嘉定九年僧守净说。乾道四年说。)。屡有兴废。康熙卅八年吴英《南天禅寺碑记》。石佛。规制。摩崖石刻。诗文。]、南岳庙[溜石南岳庙(南海庙。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沿革与规制。助顺将军信仰。)。大门铺南岳庙(南岳宫。鲤城区南岳后街中段。)]、南门庙(南门宫。永春县湖洋镇湖城村湖洋古城南门。沿革。规制。)、南山宫(鲤城区江南镇登峰村双坑前店) 南台岩 南台岩,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右峰主峰,在中峰纯阳、紫泽二洞之间,离清源洞西南半里许。(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南台岩》) 南天寺,初号石佛岩,亦名大石佛寺,位于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岱峰山南麓。 “南天寺石佛和摩崖石刻(宋):晋江市东石岱山”,1985年10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宋、明):晋江市”,2013年5月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重兴南天寺碑》载:“宋嘉定丙子年,一庵 净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 弥陀、观音、势至三尊。 ” 古石佛每尊相隔1米。佛像外缘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高7米,宽16米。3尊石佛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脸庞丰腴,两耳垂肩,身躯雄伟,宽袖袈裟着装;均通高6.9米(身高4.6米,莲花座高1.8米,座下水波纹饰高0.5米),宽3米。 阿弥陀佛居中,头挽螺髻,鼻直高隆,两耳垂肩,两眼平视,眼角上斜,口唇上薄,嘴角微深,披衣露乳,右臂半露,胸饰“卍”字佛号,腰间紧系念珠,衣褶粗犷,双手相叠端放于腿上,不露足趾。触目所感,威严而又兼文静,魁伟又显慈祥。 东侧观世音菩萨。头戴花冠,面形比弥陀略窄,慧眼平视,右手前屈,掌持净瓶,左手上弯,手掌向外,施说法印 。 西侧大势至菩萨,头戴出缘云片花冠,神态温和,左手前曲,手执经卷,右手上弯,手掌向外,亦施说法印,气势雄伟。前中有一小佛与宝瓶;小佛身着宽袖大衣,袒胸,披巾向外飘垂。 3 尊石佛体型高大雄伟,丰腴莹润,神态温和慈善、形象逼真,精雕细琢,构思精妙,比例准确,云石生辉,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风格余韵,应是宋代继承唐代石刻艺术风格的作品,也是泉南难得的石窟摩雕。尤其是一石3佛、3佛共一龛、背有护光等特点,为泉州地区所罕见。 南岳庙 溜石南岳庙 溜石南岳庙,又称“南海庙”,位于泉州南门外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与溜石公园相隔1条街;为泉州古城五岳之一。(按:泉州古城五岳:东岳凤山,西岳龙山,南岳溜石山,北岳狮山,中岳云山 ) “南岳庙(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与规制 南岳庙始建于宋。祀南海神,本尊为北宋·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 南岳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2250平方米,原由山门、前殿、拜亭、中殿、后殿组成。山门、前殿已圯;现存中殿面阔5开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 现祀南海神(俗称“南海土地”)夫妇、助顺将军、朱王爷等诸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郡王爷神·朱叔裕》 ) 尚存宋代覆盆式柱础、梭形柱、抱鼓石,清代石龙柱1对和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碑1通。 助顺将军信仰 传说,助顺将军姓黄,不知何许人。南宋末随幼主赵昰逃亡南下至溜石,适傍晚,即住下,拟次日再启程。不想越夕却遭到元兵的突袭,助顺将军奋勇抗击而亡。乡人悯之,附于南岳庙以祀,神诞日为农历十月初三 。 南岳庙助顺将军信仰流传石狮、南安、惠安等地,每年十月初一到初五,都有周边县市善信到南岳庙进香,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 南岳庙助顺将军早年也分炉至台湾。如今,台湾新北市助顺将军庙的助顺将军诞辰、佛像造型以及相关仪式 ,和祖庙仍然完全一样。20年来,台湾新北助顺将军庙信众每年前来谒祖,祖庙也曾组团前往台湾新北市五股 助顺将军庙分炉交流。 泉州古城南岳庙旧在南门外隔江的溜石(见上文),朝拜不便,后迁于郡城城南大门铺(今南岳后街中段偏南东侧),即今群众戏院东畔,亦称南岳宫。今该地尚有南岳宫口、南岳后街的地名。 1994年里人于富埕后南侧重建新宫,面积100平方米,主祀陈洪进,配祀赵天君、忠顺王。 南门庙 南门庙,俗称“南门宫”,位于永春县湖洋镇湖城村南100米的湖洋古城南门。庙后有“东泉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东泉祠》) “南门庙东泉祠(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南门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祀苏十万。 苏十万(约1230-1280年),讳一侯,字万仁,号留义,南宋末元初·德化县善均里长基村石城人(今雷峰镇长岐村)。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募集义兵勤王抗元,德化等地群起响应,有“一呼十万”之说,俗称“苏十万”。兵至半途,闻临安失陷,张世杰、文天祥扶幼主赵昺退至温州,苏十万赶赴温州接驾入闽。闽陷,昰、昺二帝入粤后相继殉难,苏十万返回德化,在七台山彰武寨和天马山岭头寨再聚义兵,前后与元军相拒7载。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穷无援,苏十万在七台山下水府(永春县大溪村)被围,混战阵亡,死于雷鼓潭。德化县、永春县(湖洋地区)乡人威其英烈,在一些庙宇内立有他的塑像祀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十万》) 清·康熙卅年1691年),乾隆廿年(1755年)、道光七年(1827年)数度重修。 “文革”毁损殆尽。1982年重建。 1998年失火后重修。 规制 南门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2进土木结构,依次为祠门、大殿、后殿。 大殿面阔3间,进深5柱,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悬山顶。主祀祀苏十万,尊为“苏公尊王”,俗称“苏王公”;配祀皇后娘娘、金氏夫人、陈黄祖师。还塑立1匹大白马和牵马的“马军爷”。 庙内有苏枝香撰联: “十万英豪扶崇祚,千秋义气薄天南。” “雷鼓潭苏公尽瘁,南门庙炉火非凡。” “昔为宋室忠义将,今作人间保护神。” 南山宫
乐山昭惠庙,现存“顶庵”(上庵)、“下庵”,位于永春、南安交界处的南安县向阳乡五台山(乐山)。泉州、晋江、惠安、永春、仙游等有近百座分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台山》) “五台山碑刻(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远王信俗(泉州市)”,2019年2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唐·李元溥避世乐山海潮庵 “海潮庵”是唐·李元溥结庐隐居之所。位于中台观日台北。 李元溥,一称李元普,唐·四川人,进士,著有《灵响》一书 ,曾官拜云南团练副使。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宝应二年(763年)发生安史之乱,期间李元溥弃官云游入闽,最后在五台山顶修草舍名“海潮庵”,避世修真20余载。 李元溥乐施好善,以为路人煮茶献粥、教乡人种植、采药治病救人为乐,乡里称颂。后白日羽化而去。乡人因称“五台山”为“乐山”,称李元溥为“乐山王”。 《南安县志》:“四川人进士李元溥避患隐此。闻空中有乐声,白日升天,故名‘乐山’。” 顶庵(广福王庙) 就海潮庵建广福王庙 唐·咸通(860—874年)间,就五台山顶海潮庵建广福王庙(后称“通远王庙”)祀李元溥(俗称“白须公”、“白发翁”),规模渐大,俗称“顶庵”,后称“昭惠祖庙”。 《安海志·卷20·庙堂志》引录明·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曰:“考之旧志,以为唐·咸通乐山降雪,有功于朝,因立庙祀之。” 民国《永春县志·卷27·方外志》:“乐山王,古之隐士也,尝居台峰,俗谓白须公。升仙之后,人为立祠祀之。” 白须公与九日山延福寺 据说,唐·咸通(860—874年)间,“白须公”李元溥与九日山延福寺发生了不解之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延福寺、通远王祠》)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记其事:“九日山在县西三里……山麓有寺曰延福……一曰神运殿,唐·咸通(861-874年)中,僧初建取材于永春之乐山,遇一叟为之导,是夕又梦许护送。既一日江水暴涨,其筏自至,若神运状,故以名。一曰灵乐祠,谓指运木之叟,盖乐山之神焉,祠以祀之。水旱病疫,海舶祈风,辄见应。” 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后圮废,唐·咸通间重建。重建大殿时,寺僧四处寻找巨木,有僧慕名前往乐山,在山上遇一“白发翁”,相传即李元溥。经“白发翁”指点,延福寺僧在乐山找到建寺的巨木。 然乐山和九日山相距甚远,交通不便,寺僧面对巨木无可奈何。那白发翁要寺僧先回,称不日即将木材运到九日山脚。果然,不久天下暴雨,九日山下金溪桥漂来许多木材,延福寺从而顺利重建完成。延福寺重建后,建神运殿、灵乐祠祀乐山“白发翁”以为纪念,李元溥因称“灵乐王”。 乐山“顶庵”有“发杉池”,边还有1口“神井”,深不可测,据说可通金溪,建延福寺的木材就是从这口井运出的。现“发杉池”和“神井”遗址均存。 相传在鼎盛时期,曾住有500多个和尚。 累封 北宋,累封李元溥为“通远王”。 南宋·淳祐(1241~1252年)间,赐乐山广福王庙额“昭惠庙”。 其后,迭加封号至“善利广福显济”。 故历来李元溥的神号,除上述的“乐山王”、“广福王”、“灵乐王”外,又有“仁福王”、“显济王”、“福佑帝君”等。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载:李元溥“宋时累封通远王,赐庙额‘昭惠’。其后迭加至‘善利广福显济’。” 民国《永春县志·卷16·祠祀志》:“广福王庙在乐山,盖山神也。宋赐额‘昭惠’。” 遗址 广福王庙不知废于何时,仅留遗址。 遗址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遗有部分墙基、瓦当、石构件、当年的庭院旧檐、取水的古井,还有练武场。 遗址前平台有碑刻2通,今存: 碑一:坐北面南,高1.42米,长方形圭首,碑座长1米。石碑上阴刻楷书“五台”2字,字径47×56厘米;右上款:“至治元年(1321年)岁次辛酉三月十一甲申。”左下款:“承事郎、泉州路安溪县尹兼劝农事钱宗显书。” 碑二:坐北朝南,高1.3米,长方形圭首,碑座长0.9米,筑小石亭护之。石碑上阴刻行楷“霓羽仙坛”4字,字径24×32厘米;右上款题刻:“乾隆丙午年(1786年)春王正月中浣。”左下款:“桃源牧郑一崧题并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一崧》) 重建“昭惠庙”大殿 2002年,在该遗址附近重建“昭惠庙”大殿。 大殿面朝东南,面宽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架构,重檐歇山顶,燕尾形屋脊。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占地3000多平方木。 重建时从遗址地层挖出曾出土一批表情各异的泥塑佛头、四肢、建筑构件、青瓷碗残片和小口瓶等瓷器,大部分为宋代遗物;而佛头一部分是宋代的,一部分为明代的。 现“昭惠庙”大殿祀通远王·福佑帝君,配祀朱公元帅、观音佛祖、关帝爷诸神和3位舍人。 下庵(昭惠庙) 下庵,亦名“昭惠庙”,位于五台山(乐山)南台山腰。始建于北宋,祀朱相公、通远王神像。 相传,朱相公,名朱庆云,亦称昭仪侯·朱武元帅,福宁(今福安霞浦一带)人,约生于唐·天复(901—904年)间。朱相公年少志高,从军习武,果敢刚毅,威震一方。北宋初,奉命统兵围剿歼泉南山寇,后又带领士兵同老百姓一起开发山区,积劳成疾,约于乾德六年(968年)卒葬五台山(乐山)。乡民立庙祀之。 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通远王与朱相公在五台乐山显灵,郡侯、县宰祈雨有应,奏请加封通远王为“广福普利帝君”、朱相公为“昭惠福宁元帅”,赐庙额“昭惠”。庙前有碑刻,遗留下古老传说的同时,也记载了昭惠庙的历史。 九日山昭惠庙 九日山昭惠庙,曾称灵乐祠、灵岳祠、乐山行宫、昭惠庙,后称通远王祠,位于南安市丰州九日山下延福寺东侧。(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 通远王祠[昭惠庙]》) 洛阳昭惠庙
“昭惠庙(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间,泉州郡守蔡襄修建洛阳桥,扩镇海庵为会所(造桥指挥部),因工程浩大,艰难重重,从南安丰州迎奉九日山通远王·李元溥(其时李元溥神爵号为通远王)至洛阳,祀于镇海庵(见《洛阳昭惠庙碑记》),作为镇海造桥之精神支柱。 历代均有修建,现存碑记可查的有5次:明·嘉靖廿八年己酉(1549年)、万历卅五年丁未(1607年)、清·乾隆(1736—1795年)、道光七年(1827年)、咸丰七年(1857年)。2013年春节后重修挖地基时,发现地下20多厘米处有一块清代翻建时用的方砖。 1980年全面复修。2012年6月再次重修,历时1年半竣工。 庙内外存有碑记9方,其中明、清5方;有2方述及有关重修洛阳桥事:其一是《邑侯复所 宁公洛阳生祠碑记》,记明·万历惠安知县宁维新修复洛阳桥有功,“合邑士民”为之立祠和树碑;二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洛阳士民公立”的《特授文林郎、知惠安县事邹伟 应龙捐俸重修洛阳桥碑》。 古钱币遗存 2013年昭惠庙重修时,4月19日施工队挖开殿内长石条台阶(俗称石石今[“石今”合一字]),发现下面泥土里散落着一些铜钱,经清理,有36枚完整可辨识的古币,还有一些残缺的古币。这堆钱币的朝代跨度达千年。 可辨识的古币经辨认,按所处年代分,有汉代“货泉”1枚,元代“至元通宝”1枚, 明代“万历通宝”2枚、“宽永通宝”4枚,清代“康熙通宝”1枚、“乾隆通宝”13枚、“景盛通宝”1枚、“嘉庆通宝”1枚、“道光通宝”2枚、“咸丰重宝”2枚、“光绪通宝”2枚、“大清通宝”2枚,民国铜币4枚等。 其中: 汉代“货泉”古币正面篆书体,背面无字,这是公元14年王莽时期铸造的古币。 “至元通宝”为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通用的古钱币,元世祖·忽必烈也曾铸造过至元通宝。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明·天启六年),从1636年(明·崇祯九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 “景盛通宝”为越南阮光瓒于景盛年间(1792—180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嘉庆七年)铸造的钱币,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越南国内发行的古币。 这两种外来古币的形状与其他古钱币几乎相同,大小也相差无几。 这些年代久远的铜钱及外国铜币,是海上丝绸之路多个国家钱币往来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在海洋金融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泉州重“风水”。在建房子或庙宇的地基时,挑选一个良辰吉时,在大石石今(“石今”合一字)间撒压一些钱币,以驱邪镇煞,祈求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是泉州自古以来的建筑风俗。由于昭惠庙多次重修,每次修缮或重建都会压钱,昭惠庙的地底下有那么多朝代的古币并不奇怪。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昭惠庙)》、《泉州人名录·蔡襄、李元溥、吴鲁》、《泉州桥梁·洛阳桥》、《泉州专祠·义波祠》) “昭惠庙木雕佛像(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郭田昭惠庙 郭田昭惠庙,古称青塘宫,后因周边地形为“双龙结一穴”,习称青龙宫,位于南安向阳郭田。 相传,北宋初,福宁人朱相公同李元溥、陈圣候因避乱世,弃官归隐,云游入闽,一起登五台山(乐山,在南安市向阳乡境内),垦荒造田。淳化二年(991年),3人同建乐山广福庙,朱相公为土木匠。朱自为石塔,铭“月庵云洞”,安瓦棺纳玉其中。后3人显化,李元溥在乐山为福佑帝君,陈在永春为陈圣候,朱为福宁元帅,俗称朱府大元帅。 至道二年(996年),乐山香炉飞进郭田今庙址左侧大枫树上,炃焚香火七天七夜,后架设24级阶梯取下。本地境内九姓即搭茅草房为宫,当时庙内并没塑像,只奉朱相公名字牌位。 咸平二年已亥(999年)秋望,草房被大雨淋坏,冬动工兴建青塘宫(青龙宫),至咸平四年辛丑(1001年)春落成。时始塑朱相公金身,手上抓的木槌上有“合境平安”四字。后人曾撰联曰:“庙建青塘,庙貌应同天地老;神司昭惠,神灵直接斗牛光。” 青塘宫代经重修,1988年重建,名昭惠庙,1993年竣工。 上崎头昭惠庙(崎头庙) 昭炅宫
“昭灵庙(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宋代,复建于元代。宫宇保存完好。 上、下两落平屋宫殿式,东西宽20米,南北长25米。主祀吕公真仙·吕洞宾。 现存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古钟1口。
凤栖昭灵宫 凤栖昭灵宫,旧名“崇真殿”,位于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 沿革 杜拙隐始建于元·泰定五年(1328年)前后,称“崇真殿”。清·杜中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杜中士》)《凤栖杜氏拙隐公祠祀》载 :杜拙隐,讳中弼,号拙隐,生于南宋·景定二年辛酉(1261年),为凤栖杜氏始祖杜子隆11世孙。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家业维艰。杜拙隐年近古稀,见世道纷乱,民心凋零无所依托,“仗义构崇真殿,为乡人祈年报赛之所。” 当时居住凤栖的姓氏颇多,各自有各自奉祀的角落之神,小宫林立,典祀交繁。崇真殿落成后,“收十八宫门归崇真”。后因他姓陆续外迁,唯杜姓聚居凤栖,各神佛分片轮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凤栖杜氏大宗祠》) 经历代修葺,且更名昭灵宫。廿世纪80年代末再度葺修。 规制 宫庙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庙宇古风流逸,红砖墙,青石埕,琉璃瓦,燕尾脊,顶端高举宝葫芦;檐牙之间皆有花纹彩饰,天井内还置有四角青石亭。 宫门石刻楹联:“四境昭宣灵爽,八方崇奉真神。”“四境咸恩沾雨露,八方士女仰仙祀。” 宫殿描红漆金,宫中横匾题“威镇凤栖”。因初创时“收十八宫门归崇真”,故正殿祀神繁杂众多,有三天师、圣祖娘娘、真君公、杨二帝、加泽侯、伍舍人、三舍人、境主公妈,苏、陈二元帅,观音菩萨等等。 昭灵宫的右殿是 杜 拙隐 的檀樾祠 。 杜中士 《凤栖杜氏 拙隐 公 祠祀》 载: “乡人崇公之义,德公之深,共塑公像于殿 。 ” 祠内 额匾 “崇功仰德” 高悬于梁。 每年七月十五, 杜 氏子孙都会前来祀奉 。 洪四昭灵宫 洪四昭灵宫,原名“仙灵宫”,位于与莆仙交界的洛江区罗溪镇洪四村中心。 肇建 洪四村古称“洪岩”,四面环山,内呈盆地状,地理环境较封闭。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患猖獗,战乱频仍,因此有莆仙人为逃避战祸迁入“洪岩”定居;时村里共有邓、傅、林、黄、陈、赖等9姓,和睦共处。 万历(1573—1620年)间,一说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有林氏倡议按仙游建筑风格在村中兴建1座宫庙,主祀道教三清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名“仙灵宫”。 后来,村中9姓为延续各自信仰,各不断把自己信奉的神灵塑像请入庙中,众神林立,“多教合一”,“仙灵宫”也改称“昭灵宫”。 近年重修。 随着历史变迁,洪四村现在只剩下黄、陈、赖3姓居住,但昭灵宫内的神像却都被保留了下来,与之相关的信仰也得到了延续。 规制 昭灵宫背依宫仑尾山,面向九斗溪,建筑面积196平方米,占地1000平方米。大门楣匾“道法自然”。天井“小家气”式。 宫中除最早供奉的“三清大帝”外,还配祀后来引进的土地爷、张天师、妈祖、关帝爷、武安尊王大相公(唐将张巡)、二相公(唐将许远)、五谷王、狩猎神、大使公、舍人爷、观音菩萨等十几位民间信仰各路尊神。 其中,五谷王、狩猎神的造型在民间罕见。“五谷王”容貌与传说中的哪吒有些相似,头上扎有两个发髻,身着粉色小褂,下着莲花裤,光脚端坐于凳上。“狩猎神”有左、右两尊,均蟒袍皂靴装束,手持弓箭。左首那尊虬髯过胸,右首那尊面净无须。 昭宝宫 昭宝宫,俗称“其尾宫”,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乌屿(雅称“凤屿”)前头村东面海边的莲花石上。 始建不详,应在明代。至今宫内仍珍藏有“清·康熙壬申年(康熙卅一年,1692年)弟子王宗伍叩敬”香炉1个。 规制 昭宝宫坐东北面西南,是3开间2落的廊院式建筑,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面阔约8米,进深6柱(约15米)。下落和顶落为抬梁式木结构,中部建拜亭,左、右留日月天井,屋面燕尾脊硬山顶。 前埕约150平方米,埕前20米处建有戏台。门口有1对龙柱。 宫内主祀武安尊王(唐朝名将张巡)。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乌屿都循例举行武安尊王巡境仪式,祈求尊王保境安民、风调雨顺、海事平安。农历六月十八武安尊王神诞,昭宝宫举行“乞龟”仪式,由乡人“卜杯”,求取“头龟”(竹扎纸糊的“八仙过海”图)、“二龟”(竹扎纸糊的三国人物图)或“三龟”(竹子串起的粿包),祈求保佑一年心想事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州王爷神·张巡》) 昭宝宫还祀有“日月太保”神像,俗称“孩儿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日月太保宫》) “日月太保”是两尊身披龙袍、头戴皇冠的孩童神像,原尊是南宋·端宗赵昰、末帝赵昺两位幼帝。 南宋末年,元军南侵,宋端宗被迫南逃,镇守泉州的蒲寿庚闭门不纳。宋军被迫改泊外渚獭窟,船舶、军资、兵员皆不足。时乌屿庄氏家族谋划“勤王”,庄佑孙5个儿子及族亲子弟毅然毁家纾难,变卖家产以作军需,结纳民间豪杰,召集族内兄弟投军;率部赶到城南下辇铺迎驾,并护卫端宗南下。后来端宗驾崩,赵昺称帝不久被困广东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自尽。乌屿乡人即修建庙宇供奉赵昰、赵昺两位幼帝,尊称“日月太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明·乌屿举人何元选有《崖山怀古》诗,曰:“等罢川原横战气,神归海宇响风湍。万古纲常崇此地,令人涕泪自潸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元选》) “给示”碑 昭宝宫拜亭右侧墙上,镶嵌1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给示”碑(官府发布的告示),俗称“凤屿渔业乡约碑”,正面朝向宫内大堂。碑刻长方形,圭首,花岗岩质,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碑顶两端抹角;碑体通高1.83米,宽0.85米。碑文楷书,阴刻,共20列,827字。 碑文记载了为调解王、董两姓的捕鱼纷争而颁布的凤屿渔业乡约,具生态保护意义。 碑文有曰: “赏戴花翎、候补同知直隶州、晋江县正堂、加一级、纪录十次金,为给示晓谕遵守事案: 据董渥淑等与王杉良控诉截抢殴伤一案,业经饬差传集王网、王尺淑等及董焕典、董焕坛等质讯,察: 据王姓供称,小鱼种自二月起至七月止,此六个月内(盛产期)鱼种未大,捕取者大有关碍,不得令董姓捕取等语。其言颇为有理,但董姓习用罾网历有年所,骤行禁止,似觉为难。 当经本县断:令董姓以本年为始,自六月初一日起;十四年(1875年)则自七月初一日起;十五年(1876年)则自八月初一日起,均扣至次年正月底止;准其暂用罾网捕鱼。其余自二月起至未断月份止,只准董姓用大网、手网捕取,不准擅用罾网,致伤鱼种,各有妨碍。若三年届满之后,董姓如能依照王姓所设大网、手网,则每年自八月起至正月止,鱼种长大,两姓均取,则无所言。以后自可将罾网陆续消除,以杜争端…… 发乌屿乡王姓实贴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日给” 【按:罾网:罾是一种古老渔具,方形,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小的可人工操纵,大的可常年固定架设在海滩或河道处,其网用细麻绳织制,网眼甚密,即使是很小的鱼、虾入网后也难以逃脱。】
金浦相公宫 樟崎相公宫 樟崎相公宫,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樟崎村。 相传:樟崎村民原住居乌石山边,尤其敬奉信仰田都元帅·雷海青(相公爷);当时经常受邻乡大村人欺侮,无能抗击,即出现相公爷显灵保护村庄,免受外侵。据闻对方敬奉上帝公(玄天上帝),放出大量乌蜂,经常干扰村民生活,甚至有的村民被乌蜂刺伤死亡,无法居留。由相公爷指点,迁移到山脚800多米远千年大樟树下附近建宅居住,得已安居乐业,樟崎村由此得名。随后,就在大樟树脚边50米处盖起相公元帅宫,塑金身坐佛神像奉敬,流传至今。 清·道光(1821—1850年)间,村与村发生械斗。相传邻村纠集数百人包围樟崎,有意废村;欲进攻时,见樟崎村外有身着白衣、扛着元帅旗 的神兵 严阵以待,守卫樟崎,遂不敢冒然进攻,村民免受一场灾难。从此,村民对相公爷更加崇拜,奉为樟崎保护神。 文革期间,相公宫遭毁。开放改革开始,乡人再次修复,重塑金身敬奉。1996年起,基本上年年正月十五日 到南安 坑口宫谒祖,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从初次谒祖的200多人,增到近400人、汽车从20多辆增到30多辆,连现居泉州、晋江、石狮、香港等地的原籍樟崎村人也赶来参加谒祖仪式 。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雷海青》、《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 冷水井村相公宫 冷水井村相公宫,位于晋江市池店镇冷水井村(古称双和铺)村口,奉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应在宋代。后几度修葺。 该宫相公爷坐像与别处不同,身穿金黄色龙袍,头戴金色带“流云顶”的皇室童帽(瓜皮帽),传是南宋幼主赵昰御赐。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入临安,朝廷由浙江、福建沿海败退,宋端宗·赵昰在福州登基,封其弟赵昺为卫王。为逃避元兵追杀,宋室大臣江万载、陆秀夫、张世杰等携两位幼主南逃泉州,时守卫泉州城的蒲寿庚暗地投元,闭门不纳,南宋朝廷的残余势力不得已只好绕道继续南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民间相传,赵昰一行离开泉州城后,经过御辇村,绕过狮子山,下旧铺村,至双和铺,入村时已是夜深人静,人困马乏。赵昰等人见村北有座“相公宫”,便进庙安歇。侍从帮赵昰宽衣时,苦于无处挂放皇帽,只好将其戴在相公爷塑像的头上。次日,侍从们发现,戴在相公爷头上的帽子无论如何也取不下来,只好作罢,把帽子留给了相公爷。因赵昰时只8岁,所戴非皇冠,而是皇室童帽。 在距相公宫几十米的一处转角,有1口村里最古老的水井——冷水井,井栏粗糙稍斜,井口宽大,井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传说赵昰在相公宫睡醒后,又饥又渴,命随从四下找水,找到这口老井。这井水甘洌冰凉,赵昰不禁脱口道:“好凉爽的井水,真甘甜,真是好水!”因官话“凉”与泉语“冷”音近,及后便将“双和铺”村名改为“冷水井”村,沿用至今。 香积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香林寺,在(县北)杨梅上团……存。” “香林寺(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释守珍始建西林寺 《香林风物志》等载: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泉州开元寺深沙院第3代首僧释守珍率徒2人,至德化贵湖里湖山一带弘扬佛法,化缘募资在德化湖山北边湖头村兴建佛寺,名“湖山寺”,后迁址西村,更名“西林寺”,是为香林寺的前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五代时建于朔山之北(按:清·黄任《永春州志·古迹》作“萧坑社”;而《山川志》引《闽书》云:“在香林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五代末,僧守珍建寺于湖山之北。” 北宋·天圣僧了他创建香林寺 释了他(984-1080年),法号智云,俗姓许,北宋·晋江人,或作德化葛陂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了他》) 祝发西林寺 了他初为货郎,曾云游德化各地村落。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30岁时,途径德化杨梅乡中团途中,遭盗匪洗劫,遂看破红尘,离家到德化葛坑湖山(今湖头村)西林寺祝发为僧,赐法号智云。 经10年修持,释了他成为西林寺方丈僧守珍大禅师的第1代知名传人。乾兴元年(1022年),了他与师弟慧海(俗名郑道徽,德化梓溪人)分别授任西林寺正、副主持。了他和郑道徽经常聚众讲经授徒,弘扬佛法,听讲的善男信女数以千计,先后受其超度点化出家的沙弥达99人,世代相承不断,至民国期间,尚有他的后裔门徒。 创建香林寺 了他感到西林寺旧址不利进一步扩大、发展,便与师弟郑道徽一起到德化的杨梅、桂阳、葛坑、汤头、上涌、赤水、水口等地化缘募捐,筹集资金。又择桂阳之地与林庚一交换湖山(今桂阳乡湖头村)西林之地基,重建寺院。工程历时12年,耗银近万两,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仍旧名“西林寺”,天圣二年(1024年)赐额“香林”。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宋·天圣元年移建于西林,二年赐额。”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 “香林寺,在梅上里。平地临溪。先,是为桂阳林姓坟茔。” “宋·天圣元年(1023年),僧了他别择吉地为林祠墓,移寺今所,旧名‘西林’。二年(1024年),赐额‘香林’。” 坐化 了他虚怀若谷、谦恭礼让,不以建寺庙居功自满,自称“无超人之功,无过人之言。”博得众佛徒景仰。至晚年,仍孜孜不倦地讲经说法,教诲后学。 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十六日,了他79岁,在讲完《金刚经》“究竟无我”禅理之后,在香林寺前龙潭石崖下趺坐圆寂,肉身不坏。后郑道徽圆寂,门徒裹了他尸身塑像,与郑道徽肉身塑像同祀于寺中正殿,奉为香林寺开山祖师。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了他》:“元丰间,年九十七,趺坐寺前龙潭磐石上,瞰生猪首几尽而逝,肉身不坏。三十(民国志作“二十”)年后,爪发复长,可四寸许,或刺其臂,出血三日。今其徒奉之,犹如生云。” 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永春州•宋•了他》:“元丰(1078—1085年)间坐化,其身不坏,后三十年爪发复长,至今真身犹存。” 关于郑道徽 郑道徽晚年遍历东南诸名山,受高人指点,游至德化桂阳乡彭坑村钟山下蔡岩洞,见洞口天然,宛如神凿,就为自己刻了1座木像置于洞中。几年后回到蔡岩洞内,几日不出,趺逝于此,逾旬神色不变。村民乃舁归香林寺,用其肉身泥塑供奉;并依蔡岩洞建蔡岩寺祀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道徽》:“道徽,号慧海,梓溪人,郑氏子,了他法门弟也。尝遍历东南诸名山,有神人告之曰:‘你福地在钟山下蔡岩。’遂还。自雕木像置岩中,后趺逝于此。其姑觅之不获,于岭上往来哀号,今为姑牺岭。逾旬得之,神色不变。乃舁归香林寺(民国志在“香林寺”下加“泥塑焉”),真身犹存。” 北宋·元祐蔡谓避难香林寺 蔡谓,北宋·泉州城东街菜巷人,进士出身,官下正议大夫;蔡确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谓、蔡确》) 蔡确任宰相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中,于元祐二年(1087年)被罢黜流放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元祐八年(1093年)卒于贬所。 蔡确被罢黜流放时,蔡渭受株连,他先惊走回泉州蔡巷老家,朝廷还要派人来泉州追捕,遂弃官逃入德化贵湖里(今桂阳)蔡岩避难。德化香林寺原主持僧了他出家前曾是蔡渭的邻居,后蔡渭又转入香林寺避难。元祐四年(1089年),郑道徽见永春、德化两县捕快还在追寻蔡渭下落,便劝其改着僧服,躲过追捕,隐匿寺中7年。 在香林寺隐匿期间,蔡渭始终忘不了在京妻子及往昔荣誉,在香林寺前龙潭曾续写1首诗:“千崖万壑不辞劳,远地流来出高处。山洞岂能留得住,终为大海作波涛。” 明代 明·永乐敕謚 《香林风物志》载:传说,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曾就学“香山社学”的德化人、监察御史凌辉携带香林寺香火随永乐皇帝出征幽州等地,遣“阴兵助战”,立下战功,永乐皇帝“崇功报德”,特赐予“圣旨牌”1块(今存),敕謚了他为“智云?许公祖师”,郑道徽为“慧海?郑公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凌辉》) 明·宣德重修 明·宣德元年(1426年),林贞等募资重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国朝·宣德中重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明·宣德元年,里人林贞等募众重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收录“田一俊《游香林》”,曰:“性僻耽幽寂,闲行兴独乘。青崖一以眺,紫气若为层。树暗晴阴散,烟含夕照凝。浮生无住着,一笑别山僧。” 【按: 田一俊(1540—1591年),或作一儁,字德万、宾扬,号钟台(一作中台)、钟峰,谥文洁,明·大田县梅岭卅五都人(今大田上京镇隆美,梅林)。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左侍郎掌翰林院。万历十九年(1591)卒于京城任上,万历帝其门生董其昌护柩归,葬大田县城东门外杨树林,俗称“会元墓”。著《钟台遗集》12卷。 《明史·列传104·田一俊》:“田一俊,字德万,大田人。隆庆二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讲。万历五年(1577年),吴中行攻张居正夺情,赵用贤等继之,居正怒不测。一俊偕侍讲赵志皋、修撰沈懋学等疏救,格不入。乃会王锡爵等诣居正,陈大义。一俊词尤峻,居正心嗛之。未几,志皋等皆逐,一俊先请告归,获免。居正殁,起故官。屡迁礼部左侍郎,掌翰林院。辞疾归,未行卒。一俊禔身严苦,家无赢赀。赠礼部尚书。”】 清代鼎盛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林模曾游香林寺,留下诗2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国朝·进士林模诗:‘寺隐丛林里,层楼一望悬。晨钟惊客梦,夜雨滴花鲜。溪漾千峰影,云生万树烟。高僧尘外侣,握手别经年。’” 《瓷都德化古今诗萃》除收辑林模上述诗作《香林寺》外,还收录其《湖山大士阁》诗:“一榻遥将翠黛收,别开望眼足清游。怒涛时绕松风梦,密树翻惊野径秋。宝阁危困贪石势,镜湖阔欲并云流。山中缥缈吹灵气,十岛应还更有洲。” 【按:林模(1646—1691年),字靖若,号周木,清初·德化县桂阳乡桂阳村太平寨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历湖广兴宁知县(今湖南资兴县)、广东普宁知县,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模》)】 清·乾隆(1736—1795年)间,香林寺佛教活动发展达到高峰,寺僧达99人,寺租500余担。 现存从香林寺祖殿分衍出来的支属寺庙,尚有桂阳蔡岩寺和永嘉英显宫等处。 现代复建 民国期间,香林寺衰落。 1970年,寺宇被德化煤矿借作办事机构之用。“文革”中,“许公祖师”的肉身佛像曾遭破坏,信众仅抢救出“郑公祖师”肉身佛像藏匿山间;后“许公祖师”佛像残骸被村民收藏并塑造副身。 “文革”结束后,“许公祖师”、“郑公祖师”两尊肉身佛像仍移入香林寺。 1980年2月13日,住在该寺院的矿工电炉起火,大雄宝殿、祖师殿、西楼被焚毁,仅存东楼、门殿、香客房一小部分等约1200平方米古建筑物及一些文物;“许公祖师”、“郑公祖师”两尊肉身佛像暂时供奉于蔡岩寺。 1995年(佛历2539年)3月,经旅外侨胞协助,香林寺按原貌复建。1996年重修即将完毕之际,村民将“许公祖师”、“许公祖师”2尊肉身佛像供奉于偏寺东边房间,拟于5天后迁入大殿,谁料12月13日2尊佛像连同1尊小佛像被盗,至今未能找回;今寺内供奉的“许公祖师”、“郑公祖师”佛像是后来重塑的。 规制 香林寺坐癸向丁兼丑未,依山而筑。占地面积9120平方米(13.7亩),建筑面积9120平方米。全寺为土木结构。四周石墙绕寺,分3路布局,3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又名释迦殿)、祖师殿,以及附属东、西楼、观音阁、上下护界、僧院、花厅、斋堂、状元府、半月池、和尚塔等。楼阁斋房环列于东西两侧,共有130多间建筑。庭前广植奇花异木。 寺前龙潭,称“赤脚龙潭”。旧传该潭水深莫测,龙神甚灵,祷雨辄应。清·邑绅林汪远、林模常放生于此。又传有渔人没水,见双赤鲤,尾大如扉。林汪远诗:“神鲤今何在?于今料化龙。但看鳞与爪,尽作岭头松。” 第1进为金刚殿,与对看的莲花峰遥相呼应,与湖山的涌溪水相映成趣。前人在门前题一联曰:“莲峰拱秀,湖水澄清。”殿内奉韦驮、肩驮2大护法金刚塑像,手执金刚杵。 第2进是大雄宝殿,坐北向南,是诵经礼拜和做佛事的道场,也是全寺中心的主体建筑。单檐歇山式屋顶,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有1条正脊,4条垂脊下端处折向的线脊4条,称“九脊式”。中栋的脊雕龙塑凤。殿内供奉如来、文殊、菩贤、弥勒、十八罗汉。石壁上有明朝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赖垓题联:“海阔无边,吞吐九天日月;云高有顶,平宁万国山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第3进为祖师殿。殿内四大圆柱直径有70厘米,屏风及栋梁皆朱漆五色金箔,雕刻各种图案。正殿奉祀许、郑二神像及清水祖师;左边偏殿祀伽蓝,右边偏殿祀库司及林庚一神位。殿宇比较宽广,壁画甚多。窗沿及屋檐上雕刻各种人物花木、飞禽走兽。 东楼在香林寺左边,有专坛供奉关圣大帝。明·建文二年(1400年),十三保(香林寺原属十三保,其中曾坂村有2保)的乡人于东楼创办“香山社学”,以花厅作讲堂,儒、释两家相聚一堂。明·进士、监察御史凌辉,进士、翰林院学士赖垓,举人、山东知府林鹏传,举人曾灏(知县)等,都是在此读书后卡科举中式步入仕途的。在香山社学旧址,讲堂中有1对古联:“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峰喜作莲花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香林社学》) 观音阁在寺右边小门前面,为6角5层宝塔状。每层都有飞檐画栏,窗洞及檐上雕刻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木等。最顶层奉祀观音大士,并挂有“万岁楼”牌匾;第3层为宽敞的会客厅,其中有1对冠有“香林”的嵌字联:“香妃春色,西子秋波,妆成媚态柔肠,问今世具几双醒眼?林畔樵歌,溪边渔唱,弹到高山流水,看古来无二个知音。” 和尚塔,在寺前面莲花峰山脚下狗坑垄中。 香林院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院》:“香林院,在萧坑社黄柏村。高山盘谷,树林阴翳,多生芝兰,到处闻香。宋时有神僧来此,虎跪迎之。” 2007年重建,供奉伏虎祖师、库司大王、如来、释迦、观音、法主、上帝等神像。现存开山寿塔和古香炉。
祖龙宫 祖龙宫,曾名“玄女宫”、“白沙宫”、“窑尾宫”、“霞美宫”,位于德化县城东南郊宝美村卦寨山(亦称“破寨山”、“福泉山”、“福泉寨”)东麓,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斗宫相距不足300米的南面。祀玄女夫人和窑坊公(窑神)林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陶瓷(中卷:宋、元)·德化古窑址·屈斗宫古窑址》) 历史以来,宝美村是德化陶瓷生产及销售的集中地,古属德化县在坊里,以俗名“窑台”雅称“瑶台”,后又改称“瑶市社”。福泉山古称覆船山,以形似翻转的古船覆地而得名;后有人在山下建“福全堂”,窑工为避“覆船”之讳,以谐音改名“福全山”。 “祖龙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肇建于北宋为“玄女宫” 自古以来,德化窑工供奉的窑神是“陶于河滨”的舜——虞圣大帝(虞舜帝)。 北宋·哲宗年间(元祐元年—元符三年,1086—1100年),朝廷调整财经政策,瓷器上升为出口特产第3位。相传当时的德化瓷窑,均是平顶条形或方形的小窑,不能大批量生产,难以适应出口需求,“拱大窑”成了德化窑工共同的梦想。 绍圣元年(1094年),德化县瑶台市(今宝美村)窑工林炳首试“大窑炉”(“鸡笼窑”),但高温焰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 林炳苦思冥想,思索坍塌原因。一天,就败窑前瞌睡中梦见一仙女“袒露双乳,凸起大腹,口吐烟雾”,从空中飘然降临。梦醒后,林炳受仙姿启发,一改过去的方形平顶条形,砌拱圆穹顶主窑室(凸腹),两旁砌奶窑(露乳,也叫“狮耳”),砌窑囱拔焰消烟(吐雾),砌就投烧,竟一举成功,第1个实现“拱大窑”的梦想。 后来,林炳又利用有坡度的山地,把多个窑房串连起来,既使窑炉容量扩大十几倍,加固窑体,又充分利用烧成过程中的热能,使烧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在陶瓷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窑房以后演变发展成“龙窑”(“蛇目窑”)奠定了基础。 德化做瓷人为感谢九天玄女“指点玄机”的恩德,按照林炳所述梦中仙女的容貌姿态,塑九天玄女娘娘像并建宫奉祀,称“玄女娘娘庙”,又称“玄女宫”;并祀瓷业圣神虞圣大帝(虞舜帝)。(按:九天玄女是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人头鸟身,为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 再后,林炳应聘赴江西传艺,一去杳无信音。德化窑工们认定林炳已升天而去,便在当地所建“玄女宫”中,增塑林炳像置九天玄女之右,尊为“窑坊公”奉祀。 自此之后,各窑均仿塑、侍奉“窑坊公”,每建新窑,都要迎“窑坊公”监窑,举行祭窑仪式。 (关于林炳事迹和祭祀情况,详见泉州历史www.qzhnet.com《泉州陶瓷•窑神崇拜•德化窑神林炳》) 明初扩建改名“白沙宫” 明初,林朝景募资扩建“玄女宫”。平整地基时,发现白瓷土沙层深厚且成片,断定为早年陶瓷土加工旧址,遂将“玄女宫”改名“白沙宫”。后又在“白沙宫”右畔建造1条瓷窑。 清·咸丰重修更名“窑尾宫” 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更名“窑尾宫”,雅称“霞美宫”,增奉朝天圣侯·文天祥和闽王·王审知圣像。 是时,林、苏两姓为争摆三月初九日朝天圣侯圣诞正日,告到县衙,县令吴公即判:正月初九林姓摆,初八苏姓先摆,并撰赠对联:“东山权作南山寿,对面相逢;八日先称九日觞,诚心恐后。”于是沿为惯例。(参见泉州历史罔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清·同治增修定名“祖龙宫” 清·同治(1862年--1874年)间,苏学金募建下堂和回廊,追奉林炳为“龙窑”始祖,将“窑尾宫”改名“祖龙宫”,意“龙窑之祖”,并加奉龙湖寺的“三代祖师”神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寺》) 现代重修 解放后,“祖龙宫”因年久失修,日渐破损。“文革”中破除迷信风行时神像尽毁,仅宫宇作为生产队队址得以保留。 1979年春,自古以来从事瓷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宝美村,成立董事会,筹资鸠工重修“祖龙宫”。1990年再次修缮,增建护屋、戏台、金炉,重塑诸神像。 1993年,隆重举行林炳烧成革新成功900周年庆典,同时展出全村瓷器得奖和优秀产品,列榜公布得奖产品及创作者名单、对国家创利税的贡献。 2006年4月重建“祖龙宫”窑神圣殿(后殿),2007年9月落成。 规制 祖龙宫坐西向东,木瓦结构,悬山式屋顶,规模不大。前有宽敞石埕、戏台,主建筑飞檐翘脊,“皇宫起”式样,3开间2进,中有庭院。 大门左、右两旁依次各有1个青草石圆形虫离(“虫离”合一字)窗和边门。 庭院两侧有回廊。 庭院中有口“福泉井”,泉水清冽甘甜,常年不涸,且会与旱涝季节相反而升降水位——每当天不下雨、旱情严重时,水位就愈高,甚至满得溢出井外;每逢雨季来临,水位却不会随着雨量增多而升高,水量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 2006年新建的后殿(圣殿),石木结构,雕梁画栋。神龛祀虞圣大帝、九天玄女、“窑坊公”林炳,配祀龙湖寺“三代祖师”。两侧墙上绘有“林炳拱大窑”、“玄女托梦”、“大窑建成”、“扬帆起航”4幅壁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寺》) 祖龙宫楹联: “仙人壶里乾坤异,元宝杯中日月长。” “光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朝天祥云八方皆仰德,圣侯甘露万众尽感恩。” 神事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窑坊公”林炳诞辰之日,从事陶瓷业的老板们都要在祖龙宫举行盛大祭祀活动。 仪式内容有道士舞、舞龙、鼓奏、南音演唱、南狮表演等。参与庆典者多是企业家、窑工和陶瓷艺人,奉祀的供品,是陶瓷厂家新开发并获得订单的产品,或是陶瓷艺人新创作的获奖艺术作品。 祖佛宫
蟳埔顺济宫 蟳埔顺济宫,又称“蟳埔妈祖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浔埔社区上路角。 “浔埔顺济宫”,1998年3月列为第四批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浔浦顺济宫(明、清):丰泽区东湖街道浔埔社区”,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蟳埔地处泉州湾出海口,形势天成,港深风静,往来船舶停泊于此,为海外交通要津。明代倭寇肆虐沿海,地方不靖,即于此设立鹧鸪巡检司,建置铳台(俗“枪城”),以御由海入侵之倭寇;同时,还设置关卡,驻兵检查过往商船,以保地方安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邑卫所寨城·巡检司城·鹧鸪巡检司和鹧鹕口城台》)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倭患猖獗,以商、渔民为主,集资在沃中建一小宫供奉海神妈祖。后几经扩建。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蟳埔顺济宫年久失修颓倾,时泉州水师都司刘盛志驻军村中,献地捐建,名顺济宫,祀湄洲妈祖,成现有规模。顺治十八年(1661年),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编修、晋江人富鸿基(本名鸿业)和进士、北直路隶顺德府节度推官龚九震为此同撰立《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富鸿基》) 碑文有曰: “顺治十七年沃中天妃宫庙倾圮,公来汛捐建,又置义田以祠干春。” “鹧鸪去城可十余里,山麓垂环,岛屿相望,民庐数千户,衣冠文物辈出,为吾泉巨麓要津。比岁民苦于海,守险者又苦于兵,有水师仁将刘公命汛,约束无毫扰民,桑麻种植,渔佃咸安焉。公署在涂门,往来贸易从公门入者,关市熙然,皆曰此方有仁将在。故公来澳少而民晏如,北直顺天府人也。” 立碑人还有生员八人,居士五人,里老十九人。 清·康熙五年(1666年),蟳埔人远道到莆田湄洲妈祖宫“割香”。 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平台前,曾莅宫示签灵应;平台后,康熙廿四年(1685年)敬奉“靖海清光”匾,康熙廿九年(1690年)还重修蟳埔顺济宫。(见下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民国廿年(1931年)、1986年重修;2014年又修,2016年竣工,基本保留顺治时期的建筑原貌。 规制 庙宇坐北朝南,现存为两进,中有拜埕,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山门古楹联有邑人黄抟扶所书“顺水扬帆,普渡众生登彼岸;济川作楫,长蒙慈母庇邛舟”,黄贻果敬撰并书“顺水行舟坐如天上,济人出险功在海中”等。1986年重修时,山门上还有乡人敬立的“临江古地”题匾1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抟扶》) 山门内东墙嵌有2方花岗岩石碑: 一即上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钦依泉镇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 一为民国元年(1911年)临江绅耆同勒之《公禁驳船撞礁不准搬载以绝祸端说》碑,以此防止外来驳船撞礁,乡人争先搬货引起矛盾。碑文较长,摘其要曰: “……尝有驳舟运货经越乡上舟界,偶遇风浪而撞礁,霎时水灌船舱,人货俱将就溺,呼吸存亡,哀声喊救;乡人临海,自不忍闻,或急驾舟救人,或代搬货。虽期所望获些工资,以酬劳理,甫料货搬移付给,工资不但分毫莫得,而且横送反加,其故何战? 舟子不慎,不认错,则诿罪而陷害吾乡,商人缺本无所归,则籍端而鱼肉吾里。小则诬以货不尅重,苛敷偿人,重则捏以截途抢劫,恩将仇报,因之入衙喊告。官兵临乡致伏,贤良获害,禽犬不宁…… 以后凡有驳船撞之,船公同焚毁,指名报官,其货若无主追究,将货充公,所谓祸首作而自爱,良有以也。须遵禁章,勿贻后悔是为说。 另乡中有与人连财及运自己之货,并石湖界外逢有失船,抢取货物,均不在此例。” 宫外石埕的围墙上嵌有“湄云普荫”石刻2方,上刻“已未盂冬”,下刻“黄贻果敬书”。己未年为明•万历四十七年(l619年),应为原刻。墙内壁的一方尚完好,墙外壁一方中已断裂。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主祀海神妈祖(有大妈、二妈、三妈),配祀观音菩萨、保生大帝•吴夲、田都元帅、康王爷、夫人妈(圣姑妈)、千里眼、顺风耳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间信仰•妈祖、泉州王爷神、相公爷•雷海青》、《泉州道教•宋•吴夲》) 大殿中高悬“靖海清光”木质匾额,上款题“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下款题“提督、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立”、“岁次庚午年(康熙廿九年,1690年)重修”。原匾在“文革”期间毁,现匾为1990年重修时仿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大殿中还有“灵扬水国”匾额,为民国廿年(1931年)七月印尼三宝垄侨商翁克阶、黄福敬献。 殿中有28首签诗。黄昆成《蟳埔顺济宫妈祖圣签诗探源》指出:“签诗取用二十八宿名称,撰成二十八首签诗”,文中并附有“二十八宿与蟳埔妈祖圣签及其卦象关系表”。 巡香 每年正月廿九妈祖生日,泉州东海街道蟳埔社区都举行妈祖巡香活动。 自清·康熙五年(1666年)到莆田湄洲妈祖祠“割香”后,巡香活动即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延续至今,以求庇佑渔民出海平安和好收成。过去,在巡香之前,还得先组织到莆田湄洲妈祖祠进香。 巡香队伍前面以锣鼓和鞭炮开道,彩旗队、锣鼓队、寓意扫除不洁的扫路队助阵。妈祖神像坐在金銮中,由数名年青男子前后簇拥抬着,一路摇摇荡荡行进;轿子摇荡得越厉害,越能保平安。参加巡香的信众常有5000—7000人,绵延数百米,跟随妈祖金銮之后;队伍以老、中、青三代蟳埔女为主体,她们头戴鲜花串成的“簪花围”,耳戴丁香坠,穿大裙衫、宽脚裤,手捧神香,成群结队。中、老年蟳埔女常组成腰鼓队、戏剧表演队等方队。队伍所到之处,沿路店面、居民、停泊的渔船均燃放鞭炮恭迎妈祖出巡。 2008年,浔埔“妈祖巡香”踩街民俗活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蔡内顺济宫 蔡内顺济宫,位于洛江区马甲镇蔡内村,在泉州至福州古驿道旁。 蔡内顺济宫依山而建,承接沿海山区、南北信仰,主祀3尊女神:大殿居中供奉天上圣母·妈祖(林默娘),两侧分别是顺天圣母·陈靖姑和衍圣崇福夫人·苏夫人姑,当地俗称“大妈”、“二妈”、“三妈”。此外,宫庙还奉祀舍人爷、总管爷等。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洛阳桥建成前,马甲泉榕古道是泉州通往福州驿道的必经之地。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其南尤陡绝,势如隔限前后,故曰‘朋山岭隔’。古洛阳未桥时,避险者从此到白虹山,左入仙游以通省会。” 蔡内顺济宫始建于宋末元初,是泉州内陆山区最早的1座顺济宫。时妈祖信仰刚从莆田传播各地,而蔡内村与莆田仙游毗邻,加上附近也有大的溪流,故在此盖宫殿祀妈祖,并奉为“挡景神”。历代几经翻修。(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民间信仰·妈祖》) 陈靖姑和苏夫人姑信仰何时传入马甲不得而知。陈靖姑是唐代人氏,祖籍莆田(父母为莆田人),在福州出生,在古田成神,被尊奉为“顺天圣母临水夫人”,是“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与妈祖并列福建两大女神。苏夫人姑是明·晋江县三十三都紫帽山麓常春乡(今鲤城区江南镇常春村)人,成化六年(1470年)敕封护国卫生夫人。据说,村民没钱为陈靖姑和苏夫人姑另盖宫殿,只能让3位女神共处一宫,因妈祖封号最高,宫殿仍以顺济宫命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苏夫人姑庙》) 2014年初再重修。 大门匾额“顺济宫”,两侧刻“顺天主宰,济世安康”。 明·嘉靖十年(1531年),南安五都麻坑进士、七省巡按陈瑞山曾于宫外树有旗杆和碑刻,今碑座仍存。 重修时杜氏族人收集顺济宫古构件时,发现一块木质签诗牌,牌上签诗27首,系清代进士、晋江凤栖里人(今属洛江马甲)杜中士所撰;重录刻在墙壁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杜中士》) 重修后的宫内石柱上,重雕原来歌颂3位女神的柱联,赞妈祖曰:“自宋迄清,数百年馨名益著;由莆及晋,四六都人物安康。”赞陈靖姑、苏夫人姑曰:“玉尘扫妖象,直如执剑斩蛇,古田陈后;铜符清海路,何异用兵退敌,紫帽苏姑。” 陈厝顺济宫 陈厝顺济宫(明),位于晋江市金井镇陈厝村。2013年2月列入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沿海妈祖史迹”扩展项目。 修建于明代,单体式双坡硬山顶建筑,方位坐北朝南。镜面墙为砖石混合结构,水车堵上的彩绘精没,翘脊上的剪瓷堆贴异常精美,大门前的台阶为明朝时期遗物。庙宇的前埕中有两根旗杆石。 庙内中央供奉妈祖神龛,两旁有一幅清代楹联:“涉利大川万里帆,墙依觉路;灵分湄岛千秋濯,□奠围江。”神龛上方有一清代本村迁台族人所献的牌匾,上书“世沐恩波”。 顺正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