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施)

  施显(字安候,号浔庵。施琅之弟。依兄投军:千夫长。附郑成功:总兵。郑部最为年少知兵善战者:援剿左镇。曾德事件:被杀。)
  施世纶(家谱作世伦,字文贤,号浔江。清·晋江县滨海镇衙口乡人,汉军镶黄旗籍。随军征台。泰州知州。扬州知府。知江宁府。累至户部侍郎。顺天府尹。户部侍郎。漕运总督。视赈陕西。还理漕事,卒于官。评价。著述。)、施世骥[字文中。清·晋江衙口人,隶属汉军镶黄旗。康熙廿二年从施琅平台。历严州府同知、河道佐理、兖州府同知。擢廉州知府(康熙四十三年任。康熙四十三年施世骥灵山县诗刻。康熙四十四年创建“海门书院”。康熙四十九年赈饥医疫。康熙五十八年卒于官。]施世騋(字文迦)施世榜[原名寅,别名长龄,字文标,号澹亭,清·晋江南浔人(今龙湖镇衙口村)。施秉长子。徙安海。凤山拔贡生,寿宁教谕。定居台湾(袭职为凤山兵马司副指挥。兴建“八堡圳”。乐善好施。与平朱一贵乱:加授都司佥书衔)。卒。诗赋。]、施世騄(字文绍,清初晋江衙口人。为向导克漳州:授游击。随施琅征台。历涿州参将、张家口副将、延绥总兵。)
  施长昆(字元成,号集吾)
  施秉[或作施启秉,或讹为施东,字国侯,号鹿门,清·晋江南浔人(今龙湖镇衙口村)]
  施奕簪
(字佩其,清·晋江县人,居留北京)
  施钰(字少相、霄上,号石房居士)、施廷瑞(字辑五,清·晋江人)施韬(字文起,晚号菜溪。清·晋江龙湖衙口人。从施琅征台湾。好施与。晚年隐居菜溪岩。卒。子士岳。)、施士岳(字伯干。清·晋江人。福清、诸罗、凤山教谕,遂宁令。知嵩明州。终按察副使,未任卒。)、施德馨(字闻于,清•晋江人,南靖籍。诸生。康熙庚申举人,建安教谕、福州教授。台湾教授。其他。)

施显(1624—1651年)

  施显,字安候,号浔庵,明末清初·晋江龙湖衙口人,施琅之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施显郑成功杀害之后,施琅亲自为作《都阃安侯  公行述》庄为玑王连茂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

  施琅之弟

  施琅施显的父亲施大宣,字应敕,号达一,生有三子:长子施肇科,字枢侯,早年亡故;次子施琅,字尊侯;三子施显,小施琅三岁,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

  施琅施显兄弟感情笃厚。施琅《都阃安侯  公行述》:施显“方稚龄,与保持同傅,肩随笑语,天性最相惬。”

  施琅原习书,“既而赠公遭受外衅,家落。公未及冠,学书未成,弃而学剑”施德馨《襄壮公传》,施琅谥襄壮)施琅弃文学武,与施显的建议有关。施琅《都阃 安侯  公行述》:“稍长,读三国史,弟施显慨然有感,抵掌告余曰:‘大丈夫当磊磊落落,着勋名于千古。今四方骚动,正英雄建立时,吾兄弟膂力不让古人,安用伏首三家村,事经生伎俩为!’余闻言壮之。”此时,显年仅十岁。

  施显曾师事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晖先生),就学文辉书堂”,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后亦弃文习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依兄投军:千夫长

  崇祯十年(1637年),受明朝招抚后任福建总兵的郑芝龙为进一步扩大武装力量,巩固海上霸主地位,派遣手下将官招募军士。郑芝龙的五弟郑芝豹被派到了施琅的家乡晋江南浔乡一带,在很短的时间内招募了数千人。年仅十七岁的施琅也加入郑芝龙的军伍,不久即任千夫长。

  施琅从军三年,地位低下,尽管其所在部队参加剿灭海盗的战斗并取得了胜利,施琅立下些许战功,但始终没有得到升迁,感到失望。崇祯十三年(1640年),施显从家乡前来投奔,于是施琅把千夫长之职让予施显,自己则回到了南浔乡衙口村的家中。

  附郑成功:总兵

  关于施显郑成功抗清一事,有两种说法:

  一是随郑成功举义。

  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愤父郑芝龙降敌,痛母田川氏慘死,国破家亡,决意抗清, 在南安(县治在今丰州镇)文庙焚青衣铭誓抗清后,遁入南澳收集队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芝龙田川氏》)

  与郑成功一起首义的有九十余人,但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郑克塽载: 成功“携所著衣巾(儒衣青巾),焚于南安文庙,仰天欷嘘,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再拜而去。与所善陈辉洪旭等九十余人,收兵南澳,得数千人。” 其中并无点明施显

  最早说施显也参加首义的,是清·托名黄宗羲梨洲)作的《郑成功传》(《梨洲遗著汇刊》),在“所善陈辉洪旭二人间,增入张进施琅施显陈霸,显然有误。至少施琅 当时投降了清军,随佟养甲李成栋入粤,不可能同郑成功“盟歃”首义。

  清·乾嘉间的《闽都别记》也持此说。曰:芝龙成功议归顺。成功哭谏曰:‘父教子不忠,未闻以二教子。’”不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穿入泮之儒巾蓝衫,赴文庙拜先师,即与所相好之甘辉张进施琅施显陈霸洪旭等九十余人祭旗告天,声泪俱下,驾二船而行,收南澳兵几千人。”但《闽都别记》是一部文学作品,不足为据。

  影响到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其“卷二·建国纪”述:郑成功与所善陈辉张进施琅陈霸施显洪旭等愿从者九十余人,乘二巨舰,断缆行,收兵南澳,得数千人。”

  二是受郑成功招揽。

  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郑芝龙降清。当清将李成栋由吴淞总兵奉调由浙江、福建入广东时,由武毅伯施福施天福施琅施显的堂叔)带领,施琅与原属郑芝龙部下的总兵梁立黄廷成升洪习山跟随佟养甲李成栋进军广东、广西。施琅随清军南下时,嘱咐原为明朝军官的施显留在家中。

  顺治五年(永历二年,1648年),郑成功大肆招兵买马,施显即率家人投入郑成功的根据地——厦门。施琅《都阃安侯  公行述》:氏素知弟施显英勇冠诸军,侦其至,深相结纳。当是时,永历犹建号粤东、西,即剡奏,授职总兵。” 当然,郑成功重用施显的目的,还因为想招揽在清军阵营的施福施琅

  顺治六年(永历三年,1649年)二月,施琅率陆军入闽,回归郑成功部下;十一月,施福也率所部水师在在广东潮州回归郑成功部下。

  部最为年少知兵善战者:援剿左镇

  施琅所部原是郑芝龙的主力部队,作战能力较强,在顺治六年(永历三年,1649年)九月至顺治七年(永历四年,1650年)六月军进攻云霄、潮州的战斗中,施琅施显兄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施琅《都阃安侯  公行述》中对施显有详尽介绍。

  施显加入军后,手握一镇重兵。他跃马挥刀,纵横敌阵,所向披靡,无人敢撄其锋。攻打云霄一役,挥刀斩落张国柱于马下,是该役取胜的关键。施显因屡立战功,军中有“飞将军”之誉,被提升为援剿左镇,该镇是军的劲旅之一。

  施显治军,恩威并施,赏罚分明,重情重义。

  施显手下将领陈贵被敌军俘虏,敌方要挟千两银子的赎金,施显立即送去银两。其他部将都认为敌人向来不讲信用,不必白费银子去赎陈贵,但施显说:“受金不归,背约在贼;求生不救,负义在我。”表示宁受对方欺骗,也不能担不义之名。不仅军将士深为感动,连敌方也服其高义。

  部将林嘉瑞拟潜往敌占领区,事败被获,依军法当斩。林嘉瑞施显哭诉原由:“并非叛逃,实为探望患病老母,想归家相见一面而已。”施显查实,乃释之,并助银三十两。后林嘉瑞奉养老母至寿终后,感念施显不杀、赐金之恩,又重回军。

  施显率兵驻守潮阳时,一次郝尚久率领部队突然前来偷袭,部将戴捷因身患重病无法迎战,遂领兵退却,防地陷入敌手,依法亦当斩。施显得知其确因患病,而非怯战,便亲自率兵破敌,而后将功劳归于戴捷名下,使其免受处罚。

  受过施显之恩德的部将极多,由此深受将士们的爱戴,其部下将士多愿为其效死,因而在 施显 落难时有许多人不惜冒死相救。

  但是,也有材料称施琅施显兄弟在军中飞扬跋扈,欺凌众将。

  郑成功的部下,有来自各方面的势力,而郑成功一概授以“总兵”称号,简称“镇”。大的镇有数千人,小的镇只有数百人,其中以施琅施显兄弟二镇的兵力最强。氏兄弟投入 郑成功部下之初,郑成功也对其十分优渥,凡军事必咨商。由于郑成功的信任,施琅施显兄弟在军权势很大。

  施琅施显因此作威作福。杨英《先王实录》评道:“时施郎施琅兄弟俱握兵权,每有跋扈之状,动多倚兵凌人,各镇俱受下风。惟后劲陈斌每与之抗,曰:‘彼恃兵力,吾兵足与敌;若彼手段,虽兄弟,吾用只手蹂躏之。’” 但最终陈斌还是无法在军立足,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闰十一月,率兵而逃。

  曾德事件:被杀

  施福投附后不愿参加军作战,后来回到安海养老,却与已经降清的郑芝龙保持联系;而施琅乐于南明内战,不愿勤王和与清军正面作战。因此,郑成功感到二人的政治态度都有亲清倾向,一直对氏家族抱有疑虑。又因为施琅施显兄弟屡屡凌压诸镇,诸将要看其脸色行事,动摇了郑成功在军内的权威。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借故削去施琅的左先锋印,矛盾尖锐化,终于爆发了曾德事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施琅·曾德事件、剧变投清》)

  曾德原先是郑彩部下将领,地位较高。郑芝龙降清后,曾德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施琅被削去兵权后,曾德投入郑成功营中充当亲随,即所谓“恃氏亲昵,逃于所”(《靖海纪事·施德馨“襄壮公传”》)施琅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郑成功营中捉回。郑成功“驰令勿杀”施琅悍然不顾,“促令杀之”江日升《台湾外纪》)

  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五月二十日,郑成功施琅违令擅杀氏旧将,断定他反形已露,密令援剿右镇黄山以商量出军机宜为名逮捕施显,命右先锋黄廷带领兵丁包围 施琅住宅,拘捕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

  施琅被捕后,在一些亲信部将和当地居民的掩护和帮助下用计逃脱,最后逃到安平内地(安海,时为清方管辖区),投靠施福郑芝豹,求为排解。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还派吴丰秘密去刺杀他。因施琅先已获得情报,吴丰刺杀失败。

  施琅《都阃安侯 公行述》记曰:

  “岁辛卯(顺治八年,1651年),余构怨于氏,遭禁舟中。时弟施显领兵潮、惠间,闻信驰归省,亦被逮系谯楼上。” 平常受过施显之恩的将校,如林嘉瑞戴捷何佑等私下商议说:“吾曹称尚义,何以脱主于厄耶?”于是与林猛黄安林揆陈贵杨文林照张猷林承吴壹等十余人众,乘夜至施显被关押之所,贿赂看守之人,打开牢门的锁。

  众将拥着施显正欲离去,施显忽然停下脚步,询问其兄长施琅现在何处,诸将告知还未得到确切消息。施显听后,脸上愁云密布,低头不语。众将恐迟则有变,催其速行。当施显再仰起头来时,竟泪流满面,谓众将曰:“吾羁此,氏犹未急索吾兄;吾去,则索吾兄必力,将安所逃?且吾幸得一儿,兄尚未有出,倘吾死,而兄得脱吾所愿也。尔曹速为吾兄计,勿以吾为念。”放弃了逃生机会。直到得悉施琅脱险后,施显才额手称庆道:“吾兄得脱,吾死无憾矣!”

  据康熙五十四年《浔海氏族谱》载:在施琅逃脱一个多月后,郑成功搜捕、暗杀施琅均不成,怒不可遏,遂于顺治八年(1651年)七月初八杀了施显,十六日杀了施大宣

  施琅郑成功恨之入骨,既不能回归军,又不能久匿民间,被逼投清。

施世纶

  施世纶(1659-1722年),家谱作施世伦,字文贤,号浔江,清·晋江县滨海镇衙口乡人,入汉军镶黄旗籍;施琅仲子,顺治十六年(1659年)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等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测海集》、《熙朝雅颂》、《雪桥诗话》、《郎潜纪闻》、道光通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2•施琅》选录)。

  随军征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施世纶,字文贤仲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施世纶,字文贤仲子。”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施世纶,字文贤,汉军镶黄旗人,仲子。”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世纶,字文贤,一字浔江。”

  康熙廿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出师征台,时任守备的施世纶(25岁)随父亲和兄弟参加澎湖大战,曾写下《克澎湖》诗,描写当时战况。

  诗曰:“独承恩遇出东征,仰籍天威远建功。带甲横波摧窟宅,悬兵渡海列艨艟。烟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万里风。坐夺湖山三十六,将军仍是旧英雄。”

  泰州知州

  康熙廿四年(1685年),施世纶以荫生授江南泰州知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以荫知泰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

  “以荫知泰州,殚心职业。

  时开河经理大臣至泰,从官某强州民已受聘女为妾,世纶持之急,立还诸民,余众咸遵约束。

   其后援剿兵过境,闻其威名,相戒敛戢。”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荫生授江南泰州知州。世纶廉惠勤民,州大治。

  二十七年(1688年),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从者数十辈,驿骚扰民,世纶白其不法者治之。

  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

  二十八年(1689年),以承修京口沙船迟误,部议降调。总督傅腊塔疏陈世纶清廉公直,上允留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

  “以荫授江南泰州知州,廉而强,治案牍甚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淮安下河被水,诏遣两大臣莅州督堤工,从者数十辈,驿骚闾里。世纶曰:‘其不法者治之!’

  是年,湖广兵变,援剿官兵过境,沿途侵夺;世纶具刍粮以应,而令人各持一梃列而待,有犯者立擒治之,兵皆敛手去。

  二十八年(1689年),以承修京口沙船迟缓,部议降调。督臣傅拉塔世纶清廉公直题留。”

  扬州知府

  康熙廿八年(1689年)圣祖南巡,特予召对,表彰施世纶“天下第一清官”;巡改扬州知府;康熙三十年(1691年)八月被檄往赈泰州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擢扬州知府。值泰州饥,被檄往赈,力请兴役修公堤,(以工代赈)民藉力作以糊口,全活者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春,上南巡,世纶以廉能擢扬州知府。

  扬州古繁华地,世纶严禁四民之舍业荡游者,俗尚一变。

  值泰州饥,被檄往赈,力请兴役修范公堤,民借力作以糊口,全活甚众。”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

  “擢扬州知府。

  扬州民好游荡,世纶力禁之,俗为变。

  三十年(1691年)八月,海潮骤涨,泰州公堤圮,世纶请捐修。”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寻擢扬州知府。圣祖南巡,召对良久,顾左右曰:‘此天下第一清官也!’”

  知江宁府

  康熙卅二年(1693年),移江宁知府。康熙卅五年(1696年)父施琅卒,丁外艰归;复居母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调知江宁府。丁外艰归,土民吁留不得,人投一钱以赆,却之;乃建亭于署左,名曰:‘一文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调知江宁,丁外艰归。士民吁留不得,人投一钱以赆,却之;乃建亭于署左,名曰‘一文亭’。服未阕,特简苏州知府,辞不赴。”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

  “三十二年(1693年),移江宁知府。

  三十五年(1696年)卒,总督范成勋疏以世纶舆情爱戴,请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疏论,世纶乃得去官。复居母丧;岁馀,授苏州知府,仍请终制,辞不赴。”

  “在江宁以忧归,民乞留者逾万。既不得请,人出一钱建两亭府署前,号‘一文亭’(今存)。”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

  “寻改江宁府。所至民咸怀之。以父忧去官,乞留者万人;不得请,乃人投一文钱,建双亭于府衙前,名‘一文亭’。

  岁余,起苏州知府,以服未除,辞不赴。”

  施世纶知江宁府时,当地有一钱氏女巫以邪术为害地方,施世纶仿效西门豹治邺办法,对作恶者严加惩处,使巫风敛迹。施世纶顶头上司某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物价不断上涨,影响市民正常生活。施世纶据情上报,遂得制止。

  累至户部侍郎

  康熙卅八年(1699年),施世纶在泉居丧终制时,再次登游清源山弥陀岩,赋诗勒石于“一啸台”西侧岩壁间:“曾枕清泉漱石时,老僧还指壁间诗。江山无改游旧寺,十四年来鬓有丝。”(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弥陀岩》)

  康熙卅八年(1699年)既终制,授江南淮徐道(副使)。四十年(1701年)授湖南布政使。四十三年(1704年)移安徽布政使。四十四年(1705年)迁太仆寺卿,四十五年(1706年)以诖误罢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服阕,授淮徐道,擢湖南布政使,升太仆寺卿,以诖误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既除服,即家授淮徐道,擢湖南布政使,改安徽,升太仆寺卿,以诖误去官。”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

  “三十八年(1699年)既终制,授江南淮徐道。

  四十年(1701年),湖南按察使员缺,九卿举世纶。大学士伊桑阿入奏,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缙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

  是岁授湖南布政使。湖南田赋、丁银(人头税)有徭费,漕米有京费(附加课征)世纶至,尽革徭费,减京费四之一,民立石颂之。

  四十三年(1704年),移安徽布政使。(任内三次经手管理国库巨款,一丝不沾。)

  四十四年(1705年),迁太仆寺卿。

  四十五年(1706年),坐湖南任内失察营兵掠当铺,罢职。”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

  “三十九年(1700年)起淮徐道副使。

  时湖南按察使员缺,廷臣以世纶请。圣祖曰:‘施世纶,朕深知之。其操守果廉,但遇事偏执。百姓与生员讼,彼必护庇百姓;生员与缙绅讼,彼必护庇生员。如施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遂迁湖南布政使。

  先是,议迁五开卫署于平屯,俾黎平府专城而治。世纶以五开卫界黔、粤,控蛮夷,实为辰、沅、靖之藩篱;平屯僻处一隅,不惟建造无资,且孤立堪虞。若官军两迁,必致流离失所;若仅迁卫署,贡赋出纳,遥制为难。矧自明迄今,府卫同城,军民相安无事。请仍旧便。

  又以衡州府之安仁、桂阳州之嘉禾、临武、永州府之江华、宝庆府之城步及郴州之桂阳、靖州之通道,请添设教谕;永定、铜鼓二卫、绥宁、会同二邑,请添设训导。
皆奉旨允行。

  移安徽布政使,除太仆寺卿,以失察湖南兵劫掠,夺官。”

  顺天府尹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三月授顺天府(今北京市)府尹兼副都御史。四十八年(1709年)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管顺天府尹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未两月,起顺天府尹兼副都御史;升左副都御史,仍管府尹。”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未两月,起顺天府尹兼副都御史。令行禁止,畿辅肃然。”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三月,授顺天府府尹,疏请‘禁司坊擅理词讼、奸徒包揽捐纳、牙行霸占货物、流娼歌舞饮宴’,饬部议,定为令。

  四十八年(1709年),授左副都御史,兼管府尹事。”

  “官府尹(顺天府府尹),步军统领讬合齐方贵幸,出必拥驺从。世纶与相值,拱立道旁俟。讬合齐下舆惊问,世纶抗声曰:‘国制,诸王始具驺从。吾以为诸王至,拱立以俟,不意为汝也!’将疏劾,讬合齐谢之乃已。”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旋授顺天府尹。”

  徐珂《清稗类钞·正直类·施世纶面折托和诺“漕督施世纶有权术。尹京兆时,步军统领托和诺行骄纵,轿前常拥八驺,遇诸途,乃拱立道旁,长揖以俟。惊骇,下轿问之。忽厉声曰:‘国制非王公不设驺马,吾以为诸王至此,拱立以俟,孰意汝也。’欲劾之,谢,乃已。俗呼曰‘施青天’。”

  户部侍郎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迁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寻调总督仓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进户部侍郎,督理钱法仓场。所至明察详慎,积弊一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擢户部侍郎。督理钱法仓场,明察详慎,宿弊一清。”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四十九年(1710年),迁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寻调总督仓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总督仓场。”

  漕运总督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调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未行,调漕运总督,特旨补授施世纶总督(淮扬等处)港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改兵部侍郎兼右都御史,巡抚云南,未行;擢漕运总督,漕政肃然,次第备举。”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寻擢漕运总督。禁需索,却供具,占风,测水势,通阻碍,惩逗遛,漕政次第毕举。”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五十四年(1715年),授云南巡抚,未行,调漕运总督。世纶察运漕积弊,革羡金,劾贪弁,除蠹役,以严明为治。岁督漕船,应限全完,无稍愆误。”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五十四年(1715年),出为漕运总督。”

  视赈陕西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命施世纶诣陕西佐总督鄂海督军饷,并令道中勘河南府至西安黄河輓运路径,并察陕西现存谷石数目,施世纶请赈陕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视赈陕西,穷檐僻壤,泽无不遍。归日,西人攀送,道为之轵。”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陕西饥,被命赈济,设运载之法,立赡给之方,穷檐僻壤泽无弗遍。归日,西人攀送,道为之轵。”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

  “时西陲用兵,转输餽运,自河南达陕西。陕西旱饥,五十九年(1720年),上命世纶诣陕西佐总督鄂海督军饷,并令道中勘河南府至西安黄河輓运路径,并察陕西现存谷石数目陈奏。世纶乃溯河西上。

  疏言:‘河南府孟津县至陕西太阳渡,大小数十馀滩,纤道高低不等,或在河南,或在河北。渑池以下,舟下水可载粮三百馀石,上水载及其半;渑池以上,河流高迅,仅可数十石。自砥柱至神门无纤道,惟路旁石往往有方眼,又有石鼻,从前輓运,其迹犹存。自陕州至西安府,河水平稳,俱有輓运路径。谨绘图以闻。’

  又言:‘河南府至陕州三门,今乃无舟。请自太阳渡以下改车运,太阳渡至西安府党家码头舟行为便。党家码头入仓复改车运,谷二十万石都银十万三千两有奇。但运谷二十万,止得米十万。请令河南以二谷易一米,则运价可省其半。若虑米难久贮,请照例出陈易新。’

  奏入,上念陕西灾,发帑金五十万,并令酌发常平仓谷;又以地方官吏大半在军前,令选部院司官诣陕西,命世纶总其事。世纶令分十二路察贫民,按口分给,远近皆遍。(事毕回朝缴旨之时,百姓扶老携幼,送行10里,建祠奉祀。)

  “赈陕西,陕西积储多虚耗(西安、凤翔两府尤为严重),将疏劾(两府知府)鄂海(担心罪及自身)廷祥施世纶之子)知会宁,语微及之,世纶曰:‘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于子?’卒疏言之。鄂海坐罢去(西安、凤翔两府知府同时罢官)。”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

  “五十九年秋,陕西旱,大饥。廷议挽河南粟二十万石给关中,诏世纶赴河南勘河南府至西安黄河运道。乃自孟津历砥硅、上龙门,由陕州达西安,量地险易,纤路通阻,酌舟运多寡有差。遂抵西安,会总督鄂海协理军饷。时州县积贮多虚耗,而西安、凤翔为甚;遂拜疏劾二知府,下吏杂治。时世纶有子知会宁,鄂海以是要之。世纶笑曰:‘吾自入官以来,身且不顾,何有于子?’鄂海竟以失察罢。

  其年冬,诏发帑金五十万,合陕属常平仓粟一百三十六万余石赈饥民;遣部曹十二人往,而世纶总其事。因历陕境,分十二路遣曹官及郡县能吏十二人按口分给,远近悉遍。明年夏乃归,淮安民间老幼泣送数十里,建生祠祀之。”

  还理漕事,卒于官

  康熙六十年(1721年)灾渐澹,帝命施世纶还理漕事。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病,五月卒于官,年六十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视赈陕西归)至淮,值河决,朝夕相度,以劳瘁卒于官。年六十四,赐金葬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以治河劳瘁,卒于官,赐葬祭。”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

  “六十年(1721年)春得雨,灾渐澹。上命世纶还理漕事。

  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以病乞休,温旨慰留,令其子廷祥驰驿省视。

  五月,卒。遗疏请随父葬福建,上允之,诏奖其清慎勤劳,予祭葬。”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

  “(康熙六十年,1721年)督运至通州,适黄河决荥泽北岸,东灌张秋;命往视。乃自青县复折而南,至张秋,造浮桥以利牵挽。日夕河干,未尝休憩。素羸弱,由是得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具疏乞休,上慰留之,令其子廷祥驰驿省视。竟卒,年六十有四。”

   施世纶墓在惠安黄塘许田村施墓山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施世纶墓》)


  评价

  施世纶生前,清圣祖多次召见,并先后赐给御纂《周易折中》、《朱子全集》、《古文渊鉴》等书及松花石砚等物,宠爱有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世纶性警敏,勤于莅事。自州牧荐,历大吏,清白自持,终始一节。江、泰、淮、扬并祀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世纶性警敏,勤于莅事,聴防讼狱,摘发如神。他郡邑有疑案不决者,辄移鞫之。有州牧荐历大吏,清白自持,始终一节,江、泰、准、阳并祀焉。”

  清·乾隆《泉州府志》评价施世纶

  “性警敏,勤于莅事,听断讼狱,摘发如神”,“他郡邑有疑案不决者,辄移鞫之。自州牧荐历大吏,清白自持,始终一节”。

  “凡民有一害必思有以除之,有一利必思有以兴之。即至密至隐之情,未有不探迹索隐,曲得其实者。”

   《清史稿·卷277·列传64·施世纶》:

  “世纶当官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民号曰‘青天’。”

  “论曰:于成龙秉刚正之性,苦节自厉,始终不渝,所至民怀其德。彭鹏拒伪命,立身不苟,在官亦以正直称。陈瑸起自海滨,一介不取,行能践言。陈鹏年施世纶明爱人,不畏强御。之五人者,皆自牧令起,以清节闻於时。成龙世纶名尤盛,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康熙间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圣祖所以保全诸臣,其效大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初,世纶为清官,善听断,茅檐妇孺之口传述其事。于是院曲盲词有演唱其政绩加以妆点者,成小说《公案》一书,比诸宋之包孝肃包拯、明之海忠介海瑞,流传百十年不绝。”按:《施公案》中主角施不全——施仕纶,即施世纶

  著述

  施世纶平生好学,能诗善文,著有《南堂集》8卷(一说《南堂诗钞》20卷),《倚红词》1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施世纶》:“著有《南堂集》八卷,奏疏、词赋、诗钞若干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施世纶(道光版):“著有《南堂集》八卷,奏疏、词赋、诗钞若干卷。”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子世纶“著有《南堂诗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莲坡诗话》“晋江施世纶?南堂,历官漕督,清名著天下。《南堂诗钞》二十卷,如璞玉辉春,蠙珠浴月,琅然可诵。尤工五言诗,中有:‘爱山移航对,隔水问花多。’‘岸火潜鱼跃,沙更宿鸟飞。’‘看云生磵产,听雨过经楼。’‘孤城侵海角,铜柱出天涯。’‘飞花悬隙网,行雀上空阶。’‘风尘虽近市,心迹喜多闲。’‘海气连吴越,秋声入鼓鼙。’‘水气凉疑雨,松声泻似涛。’等警句。拟之少监、都官,当不媿也。”

施世骥

  施世骥(1661—1719年),字文中,清·晋江衙口人,隶属汉军镶黄旗,靖海侯施琅第4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施世骥》:施世骥,字文中,晋江人,靖海侯四子。”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施世骥》有传。

  康熙廿二年从施琅平台

  施世骥能文,尤攻骑射。闽浙总督姚启圣一见器许,隶为制军。康熙廿年(1681年),随其父施琅征战,分领一旅为援剿,“备器械,输糗粮”,协助施琅准备东征。康熙廿二年(1683年),随施琅渡海,师克澎、台,论功,授施世骥左都督。

  据《康熙起居注·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条》载:“兵部题提督施琅题请议叙伊子施世骥以文职用”,但当时清廷没有同意。后才改授部郎,量移主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施世骥》:

  “能文,尤工骑射。总督姚启圣一见器许,隶制军自效。

  平海时,分领一旅为援剿。师克澎、台,论功以左都督改授部郎,量移主事。”

  历严州府同知、河道佐理、兖州府同知

  后施世骥除浙江严州府同知,两摄严州、金华篆,丁外艰归。服除,荐任河道佐理,补兖州府同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施世骥》:

  “除严州府同知,两摄严州、金华篆。有豪绅夺民产,前官不能理;毅然断归之民:声望大振。捐俸重兴严子陵祠,峻钧台。丁外艰。

   服除,张鹏翮总督河道,疏荐佐理;筑高家堰通漕运。

  题补兖州府同知,缉响马、修河道。圣祖南巡,委造御舟,赐‘公明正直’四字匾。”

  擢廉州知府

  康熙四十三年任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施世骥擢廉州知府(府治在合浦,辖今广西合浦、北海二县市)。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施世骥》:“擢廉州知府。”

  康熙四十三年施世骥灵山县诗刻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施世骥将诣羊城(广州),道经钦州灵山县(今隶广西,古隶广东)。

  灵山县城之西有“六峰山”“六峰山”西侧(今灵山中学校园内)有“三海岩”,两者一脉相承。

  “三海岩”月岩前厅东壁,存清代廉州知府施世骥诗刻2首,后并有灵山知县段曦和诗1首。

  “游灵山:‘探胜登高览四方,春风岩邑异风光。六峰山上烟霞美,三海洞中日月长。翠岭千重环雉堞,清溪几曲远云庄。堪怜景色如画图,和雨泉声自抑扬。’”

  “三海洞:‘突地崇峰峙,巉岩古洞幽。还多青嶂列,时有白云留。石笋嶙峋出,沙泉逶□流。山房深邃处,清澈磬声悠。(晋水施世骥题)’”

  “六峰山”也存施世骥诗刻1首,前有小序曰:“甲申三月余将诣羊城,道经灵邑六峰山,因口占一首。”应为同期所作。

  康熙四十四年创建“海门书院”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施世骥》:“修黉宫、建义学;数年,廉始有举文武科者。”

  合浦旧有“还珠书院”,位于西门江边海角亭旁(府城外西南砥柱矶),始创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施世骥“还珠书院”重建为“海门书院”(后曾称“海天书院”),每年春初招县内士子 50 人入院,延师主皋,设3年1科,攻读3年毕业。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施世骥再次修葺扩建。

  施世骥自撰《重修书院记》记其事,曰:

  “国家之治,惟官得其人,民得其理而已。官得其人则庶政修,民的其理则顽梗化。而要其源皆出于学。管子曰:‘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夫树人而以百年为期,则渐以观摩需以岁月,然后人才之成就者多,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圣王之设学校,使有所居而安其身,有所系而悦其心,有所警动感发而成其业。国家文教,诞敷箐莪或朴之化,逮于芜荒,凡有守土之责者,岂不以兴贤育才为首务耶。

  廉州僻为边徼,久罹兵燹,诗书礼乐之风荡然矣。公先构‘天南书院’为生童肆业地,逼于湫隘,弦诵无闻。余来守是邦,下车课士,见慧中而秀外者恒不乏人,奈因循失教振,兴无人心。窃悯之。

  爰相城西海角亭前地势爽垲堪立义学,奈于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秋鸠工庇才,建堂室廊房,以间计者八,延师主皋,比进生徒而教之课艺论文相砥励。于是廉人粗知有学计。

  自乙酉至今,又历十有四年,而日就倾屺,余乃复为修葺,且扩而充之,继今以往,藏修息游有其地,庶几日涵月泳以底于成。则今日之举不为虚设,而余言亦不为虚言也。诸生其共之。

  合浦县教谕、南海李君锡移董是役,并请余记之。

  (“旹”:同“时”)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

  “海门书院”代有增建、修葺,置有学田,是廉州现存最古老的书院,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廉州中学”

  康熙四十九年赈饥医疫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廉州旱灾,粮食歉收,瘟疫横行,施世骥积极向朝廷申请救灾款,并亲自为受灾地区发放粮食和药品救济灾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施世骥》:

  “设常平仓于武利,赈饥医疫,全活无数。

  复修东坡海角亭、伏波铜鼓庙。”

  康熙五十八年卒于官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施世骥推升副使,覆奏未下,卒于官,享年58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施世骥》:

  “推升副使,覆奏未下,卒,廉人祠祀之。

  著有《清峰集》行于世。”

  民国《合浦县志》载:施世骥,汉军镶黄旗人,军功议叙。康熙四十三年任(廉州知府),五十八年卒于官。”

施世騋

   施世騋,字文迦,清·晋江人,施琅第五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施世騋》:施世騋,字文迦第五子。少有才思,能为诗歌。尝捐千金修晋江文庙,士林称之,立祠学旁。著有《东园诗集》。”

施世榜

  施世榜(1671—1743年),原名,别名长龄,字文标,号澹亭,清·晋江南浔人(今龙湖镇衙口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1·乐善·国朝乐善·施世榜“采《台湾府志》”为作传。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卷31·列传3·施世榜》有传。

  施秉长子

  施世榜施秉施启秉)长子。

  施秉施琅同为浔海氏16世,乃第7世祖后代,而施琅为三房之后,施秉为二房之后;故施世榜施琅之族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秉施琅》)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1·乐善·国朝乐善·施世榜》:施世榜,字文标,晋江人。”

  徙安海

  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秉施琅东征台湾,以军功授把总,住镇山西古陵。

  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沿海“复界”施琅请将施秉调驻镇安平(今晋江安海),升授左都督、明威将军。施世榜即随全家徙安海定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时安海经“丙申(1656年)毁镇”,夷废将近30年,施秉进驻后,督令兵士全面清理废墟,按明代旧镇格局,规划街巷,建起馆口街、下墟街等,原来的24境依次恢复;施秉在龙山寺前按格局,草建简易民房店屋600多间,为归来无家的安海迁民提供暂时栖身之所,按季度收取租金。其后几经扩建和改建,总数达800多间,成为氏私人产业。

  凤山拔贡生,寿宁教谕

  康熙卅一年(1692年),施秉升授左都督,封明威将军,调任台湾凤山兵马司副指挥;施世榜随往,落籍凤山。

  施秉在台湾府城置有门第,还在凤山县下淡水西港东上里置有田产,于凤山县经营糖业与稻米业累聚资产。施秉继则从事垦殖,成为半线(今彰化县)地区之垦首。

  《彰化县志》施世榜“性嗜古,善楷书”,康熙卅六年(1697年)选为凤山县拔贡生,授授广东海澄县教谕,旋调任福建寿宁县教谕、署漳州府教授。施世榜无意功名,秩满告归,回安海经营房地产。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1·乐善·国朝乐善·施世榜》:“凤山拔贡生。”“授寿宁教谕。”

  施世榜在安海娶有6房妻妾,生9个儿子。他为9个儿子各建1座规制相似、简朴大方的大宅院,以长幼之序分列1至9房,人称“九房大厝”。凹寿大门深广、木构,大门居中,边有两角门。石门高火、大埕宽阔。其中4房与3房一前一后,两侧护厝直通,长达93米。5房与7房既有书房,还有假山园林,是典型的闽南风格代表作。

  定居台湾

  袭职为凤山兵马司副指挥

  康熙四十年(1701年),施秉在台湾任上卒。施世榜赴台奔丧,并袭职为凤山兵马司副指挥,后告归,从此定居台湾,接手乃父的蔗糖业和开垦事业。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1·乐善·国朝乐善·施世榜》:“擢兵马司副指挥。告归。”

  台湾在康熙年间收入版图,时尚地广人稀,大片荒地未经开垦,闽、粤沿海特别是漳、泉、惠、潮等地有许多农民东渡台湾,开垦荒地,而一些富户也投入资金,雇工垦拓,并修建水利,掀起开发高潮。

  施世榜看到开垦土地可以赢利,也积极参与台湾土地开发活动。他以别名施长龄为垦户名,每年缴纳一定的番饷,向官府申请垦发土地执照,先后圈入半线番社(时属诸罗县,今彰化地区)、东螺平原大片埔地(荒地),以及鹿仔港汊海坪滩地(海涂地),总面积约3000多甲(每甲约合11亩多)。

  为使开垦的土地得到灌溉,变旱地为水田,施世榜计划仿效家乡历来修建水利的方法,在浊水溪的中游筑陂岸提高水位,开圳分流灌田,但这需要大量资金。他将安海800多座房产“听由租户赎买”,筹集数万资金,从闽南招募大批农民,投入台地的土地开发和水利建设。

  施世榜兴建的最大水利工程,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建的厝圳(后名“八堡圳”);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修筑有“福马圳”(恶马圳)。“八堡圳”“福马圳”是清代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为台湾彰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兴建“八堡圳”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世榜在组织开发东螺平原埔地的同时,与乡绅黄仕卿等着手于东螺保兴(今二水一带)兴建“八堡圳”水利工程(初名施厝圳),引浊水溪的水灌溉二水到鹿港的土地。该工程历时10年,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竣工,费银90多万两。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彰化县志》曰:“言彰邑十三保半,此水已灌八保也。”故名。灌溉总面积达1.9万甲(约22多万亩)。【按:堡,相当现在的乡;八保,即今埔心、埔盐、溪湖、永靖、田尾、二水、田中、社头、员林、大村、花坛、秀水、福兴、鹿港等地,共103个村庄。】

  “八堡圳”最先引进晋江古代陂圳结构的水利工程形式,在浊水溪中游筑陂(堰坝)截流聚水,提高水位,同时开圳导流,形成圳渠灌溉网络。这种水利工程形式在台湾推广,成为有清一代台湾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模式。

  据说在陂岸筑成后,曾遇到导流不入的难题,施世榜为此费尽心思,最后只好悬赏千金,出榜招贤。后来,得到一位先生(隐士)的指导,相度地势,因势导流。

  《彰化县志》载: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衣冠古朴,谈吐风雅。”“先生不求名利,惟以诗酒自娱,日游谿壑间……有飘飘欲仙之致。”他曾拜访当年的兵马指挥施世榜,表示愿意协助完成这件工程。问他的名字,这位老先生笑而不答。几日后,先生果然又来,并指导施世榜引水秘诀及施工要领,施世榜完全依照他的指导方法施工,果然引水成功,灌入田园。 当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工程落成,施世榜摆宴庆功,奉送千金给先生,先生辞谢不收,飘然而去。

  清末·吴德功《瑞桃斋文稿》则称先生名大喜,其主要设计:一是在圳头择址、水圳路线、堰堤工程上,将圳头选在今二水乡的鼻子头倡和村;二是利用无月的黑夜,以一长串的灯来得知沿途地势高低,以决定要铲平高处或架设水枧,“某也丘高宜平之,某也坡低宜浮之,某也流急宜道之,某也沟狭宜疏之。”三是引入“笱”(坝笼,外形如倒转鱼罩,竹木编成,内装石头)来建造堰堤;四是沿圳增设陡门,利用闸板平衡水位。

  施世榜为报答姓隐土,特在彰化县员林郡二水乡造先生庙”奉祀为神,至今香火不衰。

  八堡圳建成后,施世榜设有圳长、埤甲、埤匠、巡圳等职管理水圳事务,并将田园分给8子3弟,沿圳设十二租馆(海口水尾4馆,水头8馆)管理收租与圳务。

  受益的土地,每甲每年要向氏圳主缴纳水租2石,年合4万多石;另家拥地约有5千多甲,租谷收入约14.5万石;一年总收益可达谷18万石。施世榜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大庄园主之一。施世榜晚年把在台湾的产业分为12份,并建立12座收租馆,分给他3位兄弟和9个儿子执管。氏子孙累世富厚,食其泽。”一直到廿世纪30年代,每年还从台湾雇船运租谷到安海分给氏各户。

  乐善好施

  施世榜乐善好施,广行善事,除时加救济乡党宗亲中的贫困户外,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

  在台湾,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响应施世騋,令其长子、贡生施土安捐银200两,修葺凤山文庙;命五子拔贡施土膺捐助乡社仓谷1000石;雍正三年(1725年)捐地扩建圣母宫(今鹿港天后宫);雍正四年(1726年)在台湾府城大南门外捐建敬圣亭(惜字亭的一种);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在台湾府城西定坊妈祖楼街建恩赦桥(寅舍桥);乾隆五年(1740年),以长子施士安之名或由施士安自己捐田千亩,作台湾海东书院膏火经费。

  在晋江原籍,亦踊跃捐输,襄助修葺文庙、安平桥;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安海龙山寺;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捐银50两整修浔海氏大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泉州古桥梁·安平桥》、《泉州儒道释寺庙·龙山寺·安海龙山寺》、《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施氏·衙口施氏大宗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1·乐善·国朝乐善·施世榜》:

  “乐善好施。

  于族姻、闾里之贫者,周恤不倦。

  尝建敬圣亭于南门外,以拾字纸。

  置田千亩,充海东书院膏火。

  又令长子贡生士安捐资二百两,修葺凤山文庙;令五子拔贡生士膺捐社仓谷一千石。

  其在晋邑,修理文庙及桥梁、道路,亦多所襄助。”

   连横《台湾通史·卷11·教育志》:

  “海东书院,在台南府治府学之西,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巡道梁文煊请建,后为校士院。

  乾隆四年(1739年),巡台御史单德谟奏请别建校士院。

  翌年(1740年),巡台御史杨二酉奏请照福建省直辖之例,以府学教授为师,考取诸生而教之,给以膏火。于是拔贡生施世榜首捐谷千石,以为修缮之资;又捐水田百甲,以充经费,遂延教授薛仲黄为师。”

  加授都司佥书衔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台湾朱一贵反。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任命适在晋江安海的施世榜为参军事,与其三弟施世黻于该年六月随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南澳镇总兵蓝廷珍入台平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骠》)

  渡海后,施世榜负责绥抚南路,搜捕余党,自备行粮募集壮丁前往琅峤(今恒春)搜捕刘国基颜廷张赛李法蔡承祖等,又与游击林秀前往阿猿林(今高雄大树区)继续搜捕;此外他还召集两千多名难民安抚复业。

  施世榜因襄赞军务有功,加授都司佥书(武职四品)。

  

  乾隆八年(1743年)正月初二,施世榜卒于台湾。

  八堡乡民感其恩德,在先生庙配祀开圳有功的施世榜黄仕卿禄位;又崇祀其禄位于员林,后移归鹿港,在天后宫右厢辟建一祠奉祀之,并在墙上鑴刻当年施世榜兴筑八堡圳之经过。

  据《浔海施氏族谱》等载,施世榜娶过6房妻妾,生有9子:

  妻黄氏(1676-1704年),安平人。生子施士安(名,诸罗学贡生)、施士燝[名,过继给施世榜二弟施世魁;雍正十一年(1733年)凤山县岁贡生,曾任兴化训导]、施士晟(名,谱名慎齐,字伯涵(1701年-雍正年间),台湾岁贡生;无子,由施士安次子施国义过继)。

  继室曾氏(1687-1716年),安平西埯人。生子施士龄(名,山东登州府宁海州牧;或说为黄氏所生)、施士膺(或作士鹰;名,台湾县拔贡,廷试调古田县教谕,内升内阁中书)。

  再继室沈氏(1694-1754年),闺名寿官,谥淑慈,厦门人。生子施士齐(或说士举王氏生,国学生)。

  侧室王氏,生子施士谅(1717-1745年,或作士量,谱名诚齐,字伯友;国学生)。

  侧室李氏,生子施士姜

  侧室许氏,生子施士范[或作士盛,乾隆廿五年(1760年)凤山附生,捐得例贡]。

  施世榜后裔,除7房及4房部分留居安海外,其余诸房均于乾嘉年间(1736—1820年)迁徙台湾,多居今彰化鹿港,为当地望族。在鹿港建有施世榜祠,至今香火不断。

  诗赋

  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12·艺文志·诗赋》:“冈山道中(兵马司副指挥施世榜,本县人):‘阴阴竹里隐啼乌,迢递冈山百里途。四顾昏林烟历乱,独怜疲马步踟蹰。溪桥崩后旋深浅,野店烧残乍有无。遥望南村何处是?徘徊歧路问樵夫。’”

  《台湾诗乘·卷2》(1921年)

  施世榜,字文标,凤山人,康熙三十六年拔贡生,选寿宁教谕,后迁兵马司副指挥,手筑彰化八堡圳,事载《通史》。初朱一贵之役,总督满保委参军事,复同参将王万化等绥抚南路,建功多。世榜通经学,善楷书,亦能诗。

  《靖台随军入鹿耳门》云:‘僻峤潢池弄,王师待廓清。海门奔兕虎,沙岛靖鲵鲸。壁垒翘军肃,朝暾画角明。霜飞金雀舫,水涨碧波缨(鹿耳门有“荡缨”,示水深浅)。梐枑火荼列,铃钲鹳鹅成。峰头孤月落,帏帐夜谈兵。’

  《晚渡安平》云:‘别浦津头渡,轻舟漾晚风。波寒鸥出没,舵转岸西东。衡宇苍烟外,牛羊落照中。禽言花欲暮,云去岛俱空。平濑沙倾斗,危樯月系弓。剧怜沧海望,惆怅意何穷!’

  《冈山道中》云:(同前,略)

施世騄

  施世騄,字文绍,清初晋江衙口人;施琅之侄。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施世騄》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世騄“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2?施琅?世騄》选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为向导克漳州:授游击

  “三藩”乱时,郑经渡海西征,据有闽南、粤东七郡。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施世騄诣宁海将军喇哈达陈敌可取状,为向导克复漳州,因功授游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施世騄》:

  施世騄,字文绍,晋江人;靖海侯·侄。

  丁巳之役,诣宁海将军喇哈达,陈敌可取状,为向导克复漳州,授游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世騄世騄,字文绍。康熙十六年,海氛未靖,诣宁海将军喇哈达陈敌可取状,为向导克复漳州,授游击。”

  施琅征台

  康熙廿二年(1683年),随施琅东征台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施世騄》:“随其从父讨平澎、台。”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世騄“随从父讨平澎台。”

  历涿州参将、张家口副将、延绥总兵

  擢涿州参将,升张家口副将。康熙卅五年丙子(1696年),扈从北征,升延绥总兵,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以内艰归,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施世騄》:“擢涿州参将。升张家口副将。丙子扈从北征,升延绥总兵。以内艰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世騄“擢涿州参将、张家口副将、延绥总兵。以内艰归,卒。”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177》:“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张家口副将施世騄为延绥总兵官。”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34》:(康熙卅五年)十二月……张家口副将施世騄人材伟健,支派亦好,著升施世騄为榆林总兵官,今即传,著施世騄自此地起程赴总兵官任。”

  榆林原有“八政牌楼”,在牌楼巷大街中,康熙卅九年(1700年)为颂扬清初镇宪施世騄、道宪佟沛年“德政”而建。同治(1862—1874年)间总兵刘厚基重建,为2层出檐木牌楼;其龙门雀替、大额枋、小额枋、折柱、花板、斗拱出檐等皆为木刻相衔叠。楼柱刻有颂联,额枋刻龙狮花卉等图案,额枋中皆衔刻字匾额,排列中左、右耳楼高低错落得体,斗拱层层上叠,琉璃瓦脊覆顶。建国初拆毁。

施长昆

  字元成,号集吾。

  明·嘉靖间,遭倭乱,施长昆扶母蔡氏避乱永宁,途中母饥,长昆为母丐粥,回来时,母亲已不知去向,他也被倭寇掳至日本,当时他只有13岁。

  施长昆被倭寇掳至日本的时间,《泉州府志》云嘉靖间。据《临濮堂施氏族谱》:“嘉靖戊午,倭寇入闽,初犯蚶江,人不安生,望烟火惊惧……壬戌二月初八日,攻陷永宁卫,而举族少遗,呼号梃刃之下,宛转刀剑之间。生者赎命,死者赎尸,尸骸盈野,房屋煨烬……苟能幸脱于剧贼之手者,朝夕相继沦没。”(郑天应、李显扬:《鳌城古迹琐谈》、《永宁乡土资料汇编》)施长昆可能即为此族人,他被掳至日本应系嘉靖壬戌即四十一年(1562年)。

  施长昆被倭寇掳至日本后,日夜思亲哭泣,欲归无计,稍长妻以倭女,生二子。在日本39年,至52岁时,遇到有泉州抵日本的船,藏匿船上而归。在海上遭遇风浪,船舶沉没,他挟一小板,在海上漂流七昼夜,漂到故乡赤涂下上岸。后与其姐相认。

  施长昆是一孝子,抵家后哀号悲怆,每晨必登东山拜哭。不久,娶妻颜氏,又生二子,到79岁死。

施秉

  施秉(1640-1701年),或作,或讹为施东,字国侯,号鹿门,清·晋江南浔人(今龙湖镇衙口村)。

  施秉施琅同为浔海氏16世,均为第7世祖后代,而施琅为三房之后,施秉为二房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秉施琅东征台湾,以军功授把总,住镇山西古陵。

  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沿海“复界”施琅请将施秉调驻镇安平(今晋江安海),升授左都督、明威将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时安海经“丙申(1656年)毁镇”,夷废将近30年,施秉进驻后,督令兵士全面清理废墟,按明代旧镇格局,规划街巷,建起馆口街、下墟街等,原来的24境依次恢复;施秉在龙山寺前按格局,草建简易民房店屋600多间,为归来无家的安海迁民提供暂时栖身之所,按季度收取租金。其后几经扩建和改建,总数达800多间,成为氏私人产业。《安海志》“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复界后,都督草创搭盖以赁民居,收四季税;自北门兴胜境直下至西塔为大街。”

  康熙卅一年(1692年),施秉调任台湾凤山兵马司副指挥,在台湾府城置有门第,在凤山县下淡水西港东上里置有田产,还于凤山县经营蔗糖业与稻米业,累聚资产。施秉继则从事拓垦,成为半线(今彰化县)地区之垦首。

  康熙四十年(1701年),施秉卒于台湾任上。

  子四:长施世榜,凤山贡生;次施世魁,凤山武生;四施世黻,诸罗武生;后裔衍成台湾望族。三不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榜》)

施奕簪

  施奕簪,字佩其清·晋江县人,是施琅居留北京的后代。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在顺天(北京)考中 举人,历内黄令、永济令,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登封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施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施奕簪》:施奕簪,字佩其。康熙己卯举人,授内黄令。邑有黄沙滩,为黄河故道,两岸崩坏,捐俸疏河筑岸,闾里安居。挽运陕西刍粮,叙功。丁艰,起补,历永济、登封,皆有善政。以年老告休归。年八十三卒。”

  洪亮吉乾隆《登封县志·卷19·循吏传》载:施奕簪,字佩其,晋江举人。雍正十三年任知县,勤于政事,多所修建,辑邑乘。秉公无私,人尤称之。”

  施奕簪任登封县知县十多年,重修西关望楼、文庙大殿及其他附属建筑、明伦堂、书院,乾隆九年(1744年)续修《登封县志》。乾隆十年(1745年)还主持重修嵩山少林寺大殿。

  嵩山少林寺建寺后一直没有专志,其事只散见于《嵩山志》、《说嵩》及河南地方志书与名人的诗文笔记。

  《少林寺志》初稿是焦钦宠(字锡三)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前后完成的,但未成书也未出版。当时知县叶封颇(字井叔)支持其事,遂使“万斛珠玉收贮箧笥”。约50后的乾隆初年焦钦宠之孙、登封县举人焦如蘅(字远倩)继承先志,对初稿加以修订,辑录为《少林寺志稿》。施奕簪重修少林寺大雄宝殿后,在焦如蘅《少林寺志稿》基础上,主持编辑有史以来第一部《少林寺志》,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定稿,次年刊行有八个编目,计四卷5万余字

  施奕簪《序》曰:“迄甲子(乾隆九年,1744年),余奉宪修邑志毕,念少林为海内名刹,景物艺林,虽杂见于《嵩山志》、《说嵩》诸书,仅全豹一斑,不可无专志,以表其盛。无如金石所藏,多所遗失何?邑孝廉远倩焦如蘅出其家藏《少林志稿》,为其乃祖樗林与前令楚黄叶井叔所辑。今除去者悉在焉,遂相与裁酌编次,俾成完譬。”

  施奕簪的上司、河南按察司副使张学林为之《序》曰:“邑令君以寺志来谒全序,君素培护此寺,而志又其校雠者。”

  焦如蘅在该书《修少林寺志记事》也说:“兹逢邑侯老夫子,仰承巡台老大人,博古通今,察耒彰德,念贞珉之多失,慨珠玑之仅存。辑刊新编,流芳奕世,则天下第一名刹,可展卷以当臣游,而案头一纸云烟,并金石以垂不朽矣。”

施钰(1789一1850年)

  字少相霄上,号石房居士,清·晋江安平(安海)人。

  幼时“早有不凡之概”,15岁时由安平港“乘舟东渡”台湾应试。道光四年(1824年)以廪生拔为台湾贡生,授官盐课大使。

  著有诗集《石房樵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石房樵唱》)

  施钰的诗篇艺术性较高。其诗中既有触景言情,览物寄咏,发幽古之思的诗作,如《中秋日偕友游灵源山》:“信有烟霞携满袖,不知身已到蓬莱。”又有咏时令、花草、禽虫、楼亭的即景诗,如《喜晴》:“喜我山人逸兴饶,刚逢山雨霁今朝。”更多的是咏祖国山河并怀古的诗作,如《安平怀古》:“谯楼遗址今何处?市巷呼名总不如。”

  连横《台湾诗乘》说施钰的作品“细腻妥帖,可称名手。”

  《石房樵唱》卷四附“杂录”,有《续修房谱序》和有关浔海氏的一些记述,记载了姓的源流,是研究古近代台湾、泉州、安平地方史的材料,特别是研究古代安平港史的珍贵资料。

施廷瑞

  施廷瑞,字辑五,清·晋江人。康熙(1662—1722年)间由监生考职州同,历泰州州判、海州州判、镇江粮补水利通判、淮安理河同知、淮扬道、河库道、平越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施廷瑞》:

  “施廷瑞,字辑五

  康熙间由监生考职州同,授泰州州判,调海州。

  擢镇江粮补水利通判。稽察漕艘,防御堤工。

  升淮安理河同知。职司淮、黄,兼管军民。宽猛相济,理枉伸冤,以卓异荐,回任候升。

  署淮扬道,复署河库道,擢升平越知府。正己率属,除蠹剔奸。卒于官,年五十五。”

施韬

  施韬(1645—1720年),字文起,晚号菜溪,后人称都爷”,清·晋江龙湖衙口人,顺治二年(1645年)生;施显子,施琅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显施琅》)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从子施韬“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2•施琅从子施韬》选录)

  施琅征台湾

  康熙廿二年(1683年)六月,施韬随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专征台湾,授左都督,有功。官至礼部右侍郎。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从子施韬》:,字文起,从世父军中十余年,著有劳绩。”

  好施与

  施韬无意仕进,居家。但一度常住安海。

  施韬建私宅于石狮,俗称“都爷馆”。门前有一大池塘,俗称“都爷池”。池中有石拱桥,官兵巡缉至此常拴马于桥边,附近乡民商贩赶集亦于此拴骡子、马匹,故得名“马脚桥”。现代街道拓宽重建后,曾改名“民权路”,因旧习难改仍沿用原名。

  施韬好施与。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从子施韬》:“不乐仕进,好施与。同安大水,捐金买澳田分济被溺诸家。又设育婴堂,以收弃女;捐社仓谷,以备不虞。修造桥梁,自省抵漳州大小计百五十有奇。”

  计:

  康熙九年(1670年),施韬重修晋江四十都濠市桥(位今洛江区河市镇河市村、霞溪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濠市桥》)

  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韬协助施琅重修晋江安海安平桥(五里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安平桥》)

  康熙廿四年(1685年),施韬协助施琅重修泉州郡城南门外顺济桥(新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顺济桥》)

  康熙廿七年(1688年),施韬协助施琅修泉郡新门外石笋桥(浮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浮桥》)

  康熙卅年(1688年),施韬与堂弟施世騋重修泉州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施韬倡建晋江四十七都晋江与仙游交界的龙潭桥(广桥;(位今洛江区罗溪镇广桥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龙潭桥•罗溪龙潭桥》)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施韬建晋江十六都虺湖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虺湖桥》)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施韬建晋江四十四都马夹桥(马甲桥;位今洛江区马甲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马夹桥》)

  康熙五十年(1711年),施韬再次倡修晋江安海安平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安平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施韬重建晋江安海安平东桥(东洋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安平东桥》)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施韬协助堂弟施世騋倡捐重修晋江县文庙(晋江县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晋江县学》)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施韬接建晋江十九都普利大桥(厦渎桥;位今石狮市厦渎村)至锦塘桥150余丈,使厦渎桥总长延长到350余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普利通大桥》)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施韬建晋江四十一都岭脚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岭脚桥》)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施韬施琅捐修安海龙山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龙山寺》)

  此外:

  见于府、县志记载,康熙(1662—1722年)间施韬还有:修晋江二十九都结甎福利桥、建晋江二十九都涵口桥、建晋江三十五都东山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结甎福利桥、涵口桥、东山桥》)

  施韬还协建泉州上侯府(顶侯府)释雅山花园及芳草园,与施琅重修故里龙湖衙口定光庵;修建小桥、小庙、寺院、庵堂者不计其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分述•施琅故宅•释仔山施琅故宅、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园》、《泉州儒道释寺庙•定光庵》)

  施韬卸任后曾在石狮地域设立5个墟,作为商品交易市场,还立行规,发展集市贸易。其中“布墟”,位于今凤里街道办事处新华与龙华分界处,是凤里庵通向新华路的主干道,南北走向,南连新华路,北接凤仪街,长约156米,宽约3米。“布墟”是石狮最早销售布料的商业街,织布、染布、打棉被的作坊店铺也集中在这里。直至廿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仍然是石狮布料和服装的重要集散地。后来石狮城区虽不断扩大,布料市场拓展外移,但布墟街的名称仍延用至今。

  晚年隐居菜溪岩

  致休后,施韬曾隐居仙游枫亭菜溪岩[今属莆田市仙游县菜溪乡(原象溪乡)]。该地原有“蔡溪”,为纪念蔡襄而名;后因施韬“菜溪”,居是岩,即称岩为“菜溪岩”

  施韬在此修建菜溪寺院,其妻也在山脚下建尼姑庵(现菜溪堂)修性济人。如今,菜溪岩古寺的1间殿堂里,还供奉着1尊当年的“红衣观音”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施韬卒,年七十六。荫左都督,赠荣禄大夫。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从子施韬》:“年七十六,无疾而逝。”

  墓葬晋江十五都福全所西门外。墓碑额“浔江”,正文竖排“皇清诰赠(居中) 荣禄大夫菜溪 公 一品夫人肃慎张氏茔 副室顺佑蔡氏附”。2013年正月重修。

  子士岳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施琅•从子施韬》:士岳,字伯干。以贡生授福清教谕,迁诸罗、凤山。秩满,除遂宁知县,擢知嵩明州。丁外艰,归。朱一贵陷台湾,世骠提督水师,知士岳晓畅军机,命督阵军前,屡著奇绩。论功,以按察副使用。行至福州,病卒。”

施士岳

  施士岳,字伯干,清·晋江人;施韬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施士岳》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施士岳“道光旧志”为作传。

  福清、诸罗、凤山教谕,遂宁令

  康熙(1662—1722年)间以明经授福建福清教谕,调台湾诸罗教谕、广西凤山教谕。秩满,升四川遂宁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施士岳》:施士岳,字伯干。康熙间以明经授福清教谕,调诸罗、凤山。秩满,升遂宁令。”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施士岳士岳,字伯干。以贡生授福清教谕,迁诸罗、凤山。秩满,除遂宁知县。”

  知嵩明州

  值用兵征西,委理军需有劳绩,擢知云南嵩明州。丁外艰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施士岳》:“值用兵征西,上官稔其才,委理军需,著有劳绩。迁嵩明州牧,丁外艰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施士岳“擢知嵩明州。丁外艰归。”

  终按察副使,未任卒

  施世骠击台湾朱一贵,命为前军。回师后论功,以按察副使用,赴任时行至福州病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施士岳》:“值贼朱一贵陷台湾,施世骠提督水师,知士岳晓畅军机,命为前军,督阵屡著奇绩。及平,论功部议,以按察副使用;行至福州病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施士岳朱一贵陷台湾,世骠提督水师,知士岳晓畅军机,命督阵军前,屡著奇绩。论功,以按察副使用;行至福州病卒。”

施德馨

  施德馨,字闻于,清•晋江人,南靖籍;施琅的族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台湾通志·列传·政绩•施德馨“《福建通志》、《泉州府志》”为作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施德馨“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施德馨》选录)

  诸生

  施德馨初为诸生。

  《台湾通志·列传·政绩•施德馨

  “施德馨,字闻于,晋江人,南靖籍。”

  德馨为诸生时,即以文章气节著。康熙十七年(1678年),海寇施亥梏其兄,德馨代之;守者纵之逸,德馨曰:‘吾去,子能免乎?何忍求生而贻子死!’闻,竟释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施德馨

  “施德馨,字闻于,晋江人,南靖籍。”

  德馨为诸生时,即以文章气节著。康熙十七年,海寇施亥梏其兄,德馨代之;守者纵之逸,德馨曰:‘吾去,子能免乎?何忍求生而贻子以死!’闻,竟释之。”

  康熙庚申举人,建安教谕、福州教授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举人,授建安教谕,迁福州教授。

  《台湾通志·列传·政绩•施德馨

  “康熙庚申举人,授建安教谕。先是,学官为县征士子粮;德馨谢之曰:‘司铎闻教士,不闻催科。’悉以属县。捐俸修文庙、开泮池、建启圣祠,学校改观,士风日上。

  迁福州教授。”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施德馨

  “康熙庚申举人,授建安教谕。先是,学官为县征士子粮;德馨谢之曰:‘司铎闻教士,不闻催科。’

  迁福州教授。”

  台湾教授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德馨调台湾府儒学教授。

  《台湾通志·列传·政绩•施德馨

  “移台湾;秩满,升知县,不就。”

  “其调台湾也,海疆新辟,初建学设官,巡抚张伯行德馨文学精粹、居官清谨,任之,士子咸被其化。”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施德馨

  “移台湾;秩满,擢县令,辞不就。”

  “其调台湾也,海疆新辟,初建学设官,巡抚张伯行德馨文学精粹、居官清谨,任之,士子咸被其化焉。”

  其他

  《台湾通志·列传·政绩•施德馨“孙世瑚,乾隆庚辰(乾隆廿五年,1760年)举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施德馨“孙世瑚,乾隆庚辰举人。”

  施德馨著有《襄壮公传》(施琅谥“襄壮”。施琅《靖海纪事》收录)、《浔海氏大宗族谱》81卷(施世纶等补辑,晋江图书馆藏影印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