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9划—上卷) 欧阳秬(字降之,唐·晋江潘湖欧厝人,或作南安人。唐·欧阳詹子。开成三年进士。泽潞节度使刘从谏表为幕府参军。开成四年移书让陆洿无所建明。附:欧阳秬《移陆司勋沔书》。开成四年质萧本妄言与贞献皇太后近属之伪。会昌四年坐刘稹案徙死崖州。)、欧阳澥、欧阳珣[字全美、文玉,号欧山,北宋人,乡籍泉州晋江潘湖,学籍江西吉州庐陵。身世(晋江潘湖说。庐陵永和说。乡籍、学籍说。)。从学。崇宁五年进士。历宦。死难(主战。靖康元年时宰遣欧阳珣奉使割深州。金人焚死之。)。其他。]、欧阳征、欧阳模(字宏甫,号八山,明·南安县人。欧阳深长子。嘉靖卅八年进士,累官至广西按察副使。乡居,万历卅五年卒于家。)、欧阳枢[字新田。明·南安东田人,或作晋江人。泉州卫指挥佥事(嘉靖四十一年袭父职。派署高浦守御千户所篆。移署崇武守御千户所篆。)。历泉州营都指挥使、铜山把总。还泉州卫。万历四年辞官归东田以隐。]、欧阳复 欧阳秬 欧阳秬(795-835年),字降之,唐·晋江潘湖欧厝人,或作南安人。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有传。 唐·欧阳詹子 唐·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有子3:长欧阳槚,次欧阳荫,欧阳秬其三。欧阳詹将欧阳秬入承长兄欧阳谟为嗣,遂为欧阳詹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欧阳詹)从子秬,字降之,亦工为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欧阳秬,字降之,晋江人,詹之从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欧阳秬,字降之,詹从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欧阳秬,字降之。” 开成三年进士 唐·开成三年戊午(838年),欧阳秬举裴思谦榜进士第。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开成中擢进士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工文词。开成中擢进士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开成三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工文词。举开成三年进士。” 泽潞节度使刘从谏表为幕府参军 刘从谏(803—843年),幽州昌平人(今北京市昌平区),昭义节度使刘悟之子;时镇泽潞(泽潞节度使),表欧阳秬为幕府参军。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会泽潞刘从谏表秬幕府。”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会泽潞刘从谏表秬在幕府。” 开成四年移书让陆洿无所建明 陆洿(《全唐文》作“陆沔”),唐·苏州吴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自试大理评事,授左拾遗,迁右补阙。文宗·大和(827—835年)初,弃官东归,隐吴中。 开成三年(838年),上疏论兵;赴召复出,入为祠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可随时向皇帝提出建议。陆洿曾是欧阳秬素来景慕之人,然1年中竟无所建明。欧阳秬为《移陆司勋沔书》批评之,望其勿惜其位而言,勿顾其身而论;言论或不行、不用,则乞骸归去。陆洿遂弃官去。 关于欧阳秬为书让陆洿一事,《新唐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等史书均有记述,但过程稍有差异,参下引欧阳秬《移陆司勋沔书》内容,当以《福建通志》为是。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陆洿自右拾遗除司勋郎中,弃官隐吴中,诏召之;既在道,秬遗书让出处之遽,洿不至,还。秬名益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 “时拾遗陆洿弃官隐吴中,被召在道,秬遗书让出处之遽,洿遂不至,秬名益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吴人陆洿以拾遗弃官,后召司勋郎中,既至,无所建明,秬遗书让之,其言切直,人拟之争臣论,洿遂弃官,秬名益闻。”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吴人陆洿自右拾遗弃官归,召除司勋郎中。既至,无所建明。秬遗书让之,词极切直。洿得书拒复,弃官还,由是名益著。” 附:欧阳秬《移陆司勋沔书》 《全唐文·卷760》收录“欧阳秬《移陆司勋沔书》”,全文曰: “?月?日,欧阳秬移书郎中阁下: 夫百女荡一女贞,荡者纷然为贞者笑,脱使贞者始贞而后荡,奈百人之笑一人耶?呜呼!一之笑百,百者有比,耻于一人而已;百之笑一,一者举目无比,其如耻何?伏唯阁下,少垂听览。 秬在闽中时,闻阁下之名十年矣,及来京师,又逾一纪。尝期阁下不出,则若南阳刘子骥、会稽谢庆绪,出则如蜀·孔明、殷傅,不然,亦如贾谊、朱云之徒,庶几于直道也。 今皇帝起阁下为郎,阁下俣俣而来。秬谓斯来也,向数年有见必言,有闻必论。日复一日,仅三百日矣。岂九牧之民皆治矣,无有术耶?四夷之患皆平矣,无有策耶?天下之无贤者不可举耶?天下之无幸者不可黜耶?天下之无赃者不可劾耶?天下之无冤者不可雪耶?天下之无屈者不可伸耶?天下之无骄者不可诫耶?既无所闻,又无所见,则乐尧、舜之道,读周、孔之书,刘驎之、谢敷斯人也,阁下亦斯人也,岂徒鼓动以朝,廊飡(即“廊餐”,百官朝退后赐食于殿前廊下之谓)而退,是何前倨而后恭,若彼始贞而后荡如此?且一之笑百,虽有比也,正今百人之反笑矣,阁下欲何比焉? 夫名利之心不可卷,正直之心亦不可转。秬谓阁下今之为不及昔时,不为明矣。且逢萌不挂冠,孰有萌耶?孙楚不漱石,孰有楚耶?阁下始心为直,苟在为郎,国家有明经、进士、史传诸科,孰不郎也?后达者虽在阁下之左,先达者虽在阁下之右,秬所谓为郎不若不为,盖悲阁下身未死而名已灭。 虽然,犹有可复之计。何者?阁下有所见,勿惜其位而言;有所闻,勿顾其身而论。论或不行,言或不用,则乞骸归去,斯谓可复之计也。 已矣!吴越胜景,山川如绣,鲈鲙莼羹,放歌长啸。夫如是,永为陆司勋,庶几乎不朽,伏维念之。 秬再拜。” 【按: 开成四年质萧本妄言与贞献皇太后近属之伪 文宗上位后,接连发生萧洪、萧本、萧宏3起假冒国舅案,虽屡有查出,始终有所不明,舆论混乱。 开成四年(839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章论及此事,舆论混乱。为以正视听,文宗遂诏“三司”详审弘、本之狱,证实并伪,下诏终案,处萧本除名,长流爱州;萧弘配流儋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萧妃》) 在此案质辩中,欧阳秬因与萧太后原籍同里,与有力焉。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亦述及: “而里人萧本妄言与贞献太后近属,恩宠赫然,秬耻之。 会泽潞刘从谏表秬在幕府,秬为辩,质本之伪,本终得罪。”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而里人萧本妄言戚属颇恃恩,秬在刘从谏幕府,为辨质其伪,本终得罪。” 会昌四年坐刘稹案徙死崖州 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刘从谏病卒,其子刘稹割据反叛,曾上表斥损时政,或诬欧阳秬所为。会昌四年(844年)刘稹之乱平,欧阳秬被流放崖州,赐死。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 “其(刘从谏)子稹拒命,秬方休假还家,稹表斥损时政,或言秬为之,诏流崖州,赐死。 临刑,色不桡,为书遍谢故人,自志墓,人皆怜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 “后从谏子积(应为“稹”之误)拒命,秬方休假还家,积表斥损时政,或言秬所为,诏流崖州,赐死。 临刑色不挠,为书遍谢故人,自志墓,人皆怜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从谏子祯(应为“稹”之误)拒命,秬方乞假,祯表指斥时政,或言秬所为,诏流崖州,州人皆怜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 “后从谏子稹命,秬方乞假还家。稹表指斥时政,或诬秬所为,诏流崖州,赐死。 临刑为书,遍谢故人,自志其墓,人皆怜之。” 里人李郁《吊欧阳秬》诗有云:“身死为修刘稹表,名高因谅陆洿书。” 有《降之文集》行世。 子欧阳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唐诗纪事》曰: “闽川欧阳澥者,四门詹之孙也。 澥娶妇经旬而辞赴举,久不还家,诗云:‘黄菊离家十四年。’又云:‘离家已是梦松年。’又云:‘落日望乡处,何人知客情?’自怜十八年之帝乡,未遇知己也。 欧阳珣 欧阳珣(1081—1126年),字全美、文玉,号欧山,北宋人,乡籍泉州晋江潘湖,学籍江西吉州庐陵。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有传,但所述有较大出入。 “明惠帝·建文庚辛年(应为“庚辰”之误,建文二年,1400年)中秋望日潘湖廿五世孙欧阳开磬续修”的“福建欧阳氏字辈”(《台湾宋丞相欧阳珣家族世谱》转引)有载。 身世 关于欧阳珣的身世,史志记载比较混乱,有3说: 晋江潘湖说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欧阳珣,詹之后。” 欧阳珣是欧阳詹10世孙,袁州太守、直秘阁学士欧阳识(欧阳詹9世孙)之子。欧阳珣宅,在潘湖乡“欧阳四门”(欧阳詹曾任“四门博士”)府第后殿。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 “六世欧阳詹…… 十五世珣公,识公子,字全美,学籍吉州,乡籍潘湖。有‘欧阳丞相墓’在湖口(“仁颖书院”后山仔空),花园(故居,俗称“丞相花园”)在欧岭……宋神宗·元丰辛酉年九月廿九日生……子二:规公,敦公。” 欧阳珣共有4子:欧阳规、欧阳陶、欧阳岩、欧阳敦,迁江西吉州庐陵。 欧阳珣写有《咏潘湖故园》诗:“节义重狮山,潘湖洁吾心,遥遥梦国安,气壮山河清。” 庐陵永和说 庐陵欧阳氏在当地是望族。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称:“欧阳珣,字全美,吉州庐陵人。” 欧阳珣是吉州庐陵县永和人(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庐陵欧阳氏认可此说。称其父欧阳粲,字景文,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仕至朝散郎、潭州通判。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吉州知州江万里为欧阳珣建祠于永和,欧阳守道为撰《欧阳监丞祠堂记》,云:“当其慷慨城下,痛哭以勉守者,但见有吾心,不见有使命也。此时宰之命,非君父之命;此君父之命,非宗庙社稷之命也。臣受命于君,君受命于宗庙社稷。” 吉安府儒学左边建有“九贤祠”,祭祀宋代庐陵的9位乡贤,其中就有欧阳珣。 乡籍、学籍说 无论称欧阳珣是晋江潘湖人还是吉州庐陵人,从史籍记载的为官后经历看,都是一致的,可以认定是同一人。 实际上,晋江潘湖欧阳氏与吉州庐陵欧阳氏同出唐代欧阳询、欧阳通之后,为同宗同源。 一般认为,欧阳珣的乡籍是晋江潘湖,学籍江西庐陵。其与庐陵的联系无疑是非常紧密的,以至后来4个儿子欧阳规、欧阳陶、欧阳岩、欧阳敦都迁居吉州庐陵。 这一些,还待学者考证。 从学 欧阳珣少聪敏。 北宋初,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文者,必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黄仁颖》) 潘湖黄相府“孝思堂”南侧,原有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状元黄仁颖书舍,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欧阳氏和黄氏族人兴建为“潘湖社学”。欧阳珣稍长,就学于斯。 乾兴元年((1022年)冬和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九月,欧阳识、欧阳珣父子又分别率欧阳族人鸩资将“潘湖社学”扩建为“仁颖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崇宁五年进士 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欧阳珣与晋江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代进士名录·北宋·崇宁五年、附:宋代存疑进士·南安·欧阳珣》)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崇宁五年进士。”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珣公》:“宋·崇宁五年丙戌进士。” 但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却载:“重和元年(1118年?)登进士第。” 历宦 大观四年(1110年),欧阳珣授徒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政和元年(1111年),欧阳珣被荐为“仁颖书院”山长,以其祖赋建置学田,“治经讲学,郡士多徒焉。” 政和元年(1111年)上京师。初授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丁父忧归,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 服除,调忠州学教授、南安军(属江西)司录,知盐官县。《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调忠州学教授、南安军司录,知盐官县。” 死难 主战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以荐上京师,遇国难。”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珣公》:“历官将作监丞、仁颖书院山长、观文殿大学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历官至大学士。” 政和八年(亦重和元年,1118年)正月,欧阳珣在李纲等9名群臣引荐下,入阁拜观文殿大学士,任尚书右丞兼翰林学士承旨。 翌年,金人犯京师。欧阳珣到汴州城下临阵指挥,率武安军夜袭金营,金军统帅完颜宗望大怒,起兵进犯宋军。 《宋史·列传207· 忠义3·欧阳珣》: “金人犯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朝议割河北绛、磁、深三镇地讲和。珣率其友九人(李纲等9名阁臣)上书(力持主战,曰:“割地敌亦来,不割亦来,特迟速有间。今日之策唯有战耳!”),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 及事急,会群臣议,珣复抗论当与力战:‘战败而失其地,它日取之,直;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珣公》:“金兵犯京师,公抗割地求和,与李纳(“李纲”之误)力主与战。” 靖康元年时宰遣欧阳珣奉使割深州 不久,欧阳珣遭李邦彦、张邦昌等“主降派”排挤,与李纲等“抗金派”一同遭贬。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围攻汴京,索割河北绛、磁、深3镇作为议和条件,懦弱的钦宗答应了。时宰怒欧阳珣屡阻和议,欲杀之,乃遣欧阳珣以将作监丞衔奉使割深州(实为人质)。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时宰怒,欲杀珣,乃遣珣奉使割深州。及出使,加将作监丞。”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珣公》:“时宰秦桧[宋钦宗靖康元年—二年(1126—1127年)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怒欲杀公,乃遣其奉使割深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靖康元年,奉使割深州与金。” 金人焚死之 欧阳珣至深州城下,反而哭劝城上人严防死守、忠义报国。城陷,欧阳珣被金人执送燕京,诱降不从,靖康元年丙午(1126年)十二月廿四日焚死之,年46。深州人收其骨,葬南郭外。后归葬晋江潘湖欧湖口“仁颖书院”后山仔空,俗称“欧阳丞相墓”。 《宋史·列传207· 忠义3·欧阳珣》:“珣至深州城下,恸哭谓城上人曰:‘朝廷为奸臣所误至此,吾已办一死来矣,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金人怒,执送燕,焚死之。”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珣公》: “公至深州城下,恸哭激励城中人忠义报国。被金人执送燕而焚殉节。” “宋钦宗·靖康丙午年(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廿四日卒。葬湖口仁颖书院后。”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抵(深州)城下,大声恸哭,勉谓城上人死守,尽忠报国。金人大怒,执送燕,焚死。” 其他 入南宋,欧阳珣赐谥“文节”,归葬晋江潘湖。 著有《欧阳大学士文集》、《潘湖诗话集》10卷,多已佚失。 有《咏潘湖故园》诗曰:“节义重狮山,潘湖洁吾心,遥遥梦国安,气壮山河清。” 《踏莎行》词曰:“雁字成行,角声悲送。无端又作长安梦。青衫小帽这回来,安仁两鬓秋霜重。 ?孤馆灯残,小楼钟动。马蹄踏破前村冻。平生牵系为浮名,名垂万古知何用。”(收入《全宋词》) 欧阳征 北宋泉州海商。高丽(朝鲜)显宗(1010-1031年)时,被高丽封官为左右拾遗(谏官)。 欧阳模 欧阳模(1535-1607年),字宏甫,号八山,明·南安县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欧阳模》据“府、县志,参《闽书》”为作传。 欧阳深长子 欧阳模是泉州卫指挥佥事欧阳深长子。曾祖欧阳夏;祖父欧阳镐,义官;母洪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欧阳模》: “欧阳模,字宏甫,号八山。 父深,指挥,以擒倭阵亡,赠‘昭毅将军’。” 嘉靖卅八年进士,累官至广西按察副使 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欧阳模乡试第24名举人;嘉靖卅八年(1559年)已未科连捷进士。初授霍邱令,调上津,补肥乡,擢都察院都事,调户部员外郎(监楚税),还为郎中。出为宝庆知府,升广西按察副使,罢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欧阳模》: “模嘉靖己未联捷进士,授霍邱令,调上津。丁父艰。服除,补肥乡。擢都察院都事,调户部员外郎,监楚兑。还,迁郎中。出为宝庆知府,升广西按察副使。 其治霍邱,视民如子,以节爱称。督鹾(盐别称“鹾”)使者承权相意,有望于模,若弗闻也。坐是调简,曰:‘臣才宜简,得上津,分也。’ 肥乡较繁,亦以简御之,不易其素。 监楚兑,所立规条,皆可为后人法。 守宝庆,则卧治之,抑豪右,新学舍,加意作人。如福太守车大任、巡关御史刘应龙,皆所识拔。 其备兵桂林,凝定持宪体,不以苛察为名,而忌者目慑之,遂罢归。” 乡居,万历卅五年卒于家 欧阳模乡居,一如其父所为慷慨行德。万历卅五年(1607年)卒于家,年73。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欧阳模》: “日与故人杯酒为欢。初不作诗,后与诸老结社,亦探韵为之,必尽兴而后已。为人笃于伦常,与人交,温恭雅裕,咸出至诚;即谐谑,不弛矜敬。间有负匿者,面谢过便好如初。年未艾,悬车,百感如遗。倾资赈穷,座客恒满,亲友之不能自存(“自存”:自谋生计)者多归(“归”:同“馈”)之。郡人颂慷慨行德,模为首称。 始,模父深,慷慨行德。及模为官,赐禄之入,未足充父之所出;而赈舍之惠,不敢后父之所为。《传》曰:‘如其道,终身无改可也。’模实以之。 卒年七十三。” 遗迹 南安诗山高盖山绝顶有“唐·欧阳妈祖墓”,葬唐·进士欧阳詹之母。明·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已举进士的欧阳模曾拜谒“祖墓”,为赋《谒欧阳坟》七律1首:“慈母千秋有古坟,诗山缥缈带晴云。傍林鸟雀今何在?滴泪丛荆古自芬。雨湿黄泥逢晚到,风高华表作秋分。传疑传信君休问,总是文章孝行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清源山赐恩寺后大石洞顶岩崖间,有欧阳模镌摩崖石刻“高山仰止”,隶篆体竖写,幅高宽 250×90厘米,字径50厘米。款字颜体楷书,字径14厘米,左右题款分别为:“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李开芳为唐·欧阳行周(欧阳詹字行周 )先生书”、“裔孙模(欧阳模)勒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 安溪县清水岩千年樟木“枝枝朝北”旁,有一摩崖石刻,上镌:“万历戊戌(万历廿六年,1598年)冬十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俗称“六老同游”。时“六老”各自留下1首《题清水岩》诗,其中欧阳模(八山)诗曰:“千寻鸟道见山巅,四绕螺亭倚涧边。树挂云烟迷野色,径回翠霭入禅天。磨碑细认前朝字,凭槛转思出世缘。此际凌虚真境界,携棋对酒伴闲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安溪蓬莱清水岩》、《泉州人名录·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詹仰庇》) 南安县文庙旧址,在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联社区郑成功焚青衣处旁(古属南安县城丰州,始建于北宋·靖康( 1126—1127年)间。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 ,泉州郡侯的佐官陆鳌来(号驾山)见其垣墙坍圮,曾向上申请资金修缮。欧阳模为撰立《南安县重修儒学记》碑记事,今碑虽有风化,但尚嵌存文庙旧址残存的1面墙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南安文庙》) 欧阳枢 欧阳枢,字新田,明·南安东田人,或作晋江人;泉州卫指挥佥事欧阳深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 泉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四十一年袭父职 方欧阳深抗倭杀贼时,欧阳枢20余岁,跟随父亲在军中参预军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欧阳深死于抗倭战役后,世宗皇帝下诏有司录其子孙,世袭指挥佥事。时欧阳深长子欧阳模已举进士,改由次子欧阳枢续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模》)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欧阳枢,深子。父荫予世官。兄模已举进士,故移于枢。”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欧阳枢,东田人,深子。 深死于贼,世宗悼恤予世官。长子模已举进士,故移于枢。 方深杀贼时,枢年二十余,列子衿(“子衿”:学生),从父军中。集谋士调兵食,议战守事宜,父奇之。” 派署高浦守御千户所篆 迨袭职,初署高浦守御千户所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高浦》)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初署高浦所篆。”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迨袭职,以材武见知,当道使署高浦所篆。 所在海中,军人狞悍(“狞悍”:凶悍)不晓书文。枢集子弟,立学校,延师教之,廪以俸金。所课文字,为第甲乙,士奋然以兴。 所军不伍,故时罚月粮,枢绳以法,给粮如故,军无不应伍者。” 移署崇武守御千户所篆 移署崇武守御千户所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崇武》)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 “移署崇武篆。 有倭乘风突至,枢操小艇逐入巨浪中,手擒真倭二人,溺死者无数。”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移署崇武篆,赈恤赒贷,抚之以恩。 有倭乘风突至,枢操小艇入巨浪中,手擒真倭二人,溺死者无算。时戚继光为都督,叹曰:‘真将种也!’” 历泉州营都指挥使、铜山把总 欧阳枢升署泉州营指挥使,不久擢铜山把总。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 “升署泉州营都指挥使。 寻擢铜山把总。时巨寇林道乾拥海剧掠,枢严斥堠,修战备,贼引遁。”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升泉州都指挥使,老少要遮(“要遮”:拦截,阻拦),从间道乃得行。 寻擢铜山把总。 时巨寇林道乾拥海剽掠。枢严斥候,备战守,道乾不敢闯入近海。” 还泉州卫 久之,还泉州卫。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 万历四年辞官归东田以隐 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入京贺万寿,兵部尚书谭纶会试天下阃官,置欧阳枢名列前矛。俞大猷表荐欧阳枢提职,俞大猷以母老力辞,回隐东田。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万历丙子,从藩臬诸公入贺万寿,大司马谭襄敏公(谭纶字子理,谥襄敏,官兵部尚书)会试天下阃官(“阃”:统兵在外的将军。“阃官”:即军官),置枢前。 俞大猷故与深善,方为大都护造战车应敌,枢陈古战法上方略。大猷执其手曰:‘丈夫立功,当在西北边,咄咄里下,不足起名。’且表荐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枢以母老力辞,乃官其兄模之子,而归东田老焉。” 欧阳复 欧阳复,桂阳人,天顺(1457—1464年)末以兵部郎知泉州,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欧阳复》据旧《志》、参《闽书》载: “欧阳复,桂阳人。景泰辛未(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天顺(1457—1464年)末以兵部郎知泉州。 廉明公恕,事集而民不扰。 有媪讼妇不孝,复问曰:‘妇不供馈乎?’媪曰:‘无食者四餐。’复责妇曰:‘汝何饿姑?’妇曰:‘饿姑不孝,虽贫何敢!’阳复怒叱曰:‘尚敢言?’密令左右取桐油煎面饼食媪。媪食而吐,皆白粲。遂以大言责,媪感泣悔悟。慰其妇而遣之。 祷雨未应,审狱囚,释疑似,遂大雨。 在郡遘疾,郡人竞为祷神。比卒,哭声遍闾巷。为立祠,与蔡锡、尹宏并祀,曰‘三太守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锡、尹宏》)。” 胡仲弓 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南宋末·晋江人,胡仲参之弟;生卒年不详,约咸淳二年(1266年)前后在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仲参》) 胡仲弓生平于史缺载,仅从其诗句可知其2赴春闱始中进士,初官会稽令,不久因言事见黜。继为绍兴府掾粮料院官(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4《寄胡苇航料院》),时间约在保祐六年戊午(1258年)前后(《戊午天基节口号》)。后弃官,以诗游士大夫间,浪迹以终。 南宋·周密编选《绝妙好词·卷6》:“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清源人,流寓杭州。曾登进士第,为县令,不久罢免,浪迹以终。与仇远为诗友,相互酬唱。”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5·集部18·别集类18·苇航漫游稿》有曰: “仲弓字希圣,清源人。[按:泉州于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升为清源军,北宋建隆(960—963年)初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为泉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仍其旧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其生平不少概见。惟集中《一第诗》,有‘衣冠新进士,湖海旧诗人’之句,知尝登第;《夜梦蒙仲作二象笏诗》,有‘嗟余初筮令’之句,知尝宰县;《将之官越上留别诸友诗》,有‘一官如许冷,况复是清贫。槐市风何古,兰亭本却真’之句,知官在会稽;《老母适至时已见黜诗》,有‘千里迎奶,相见翻不乐。微禄期奉亲,亲至禄已夺’之句,知不久罢归;《雪中杂兴诗》,有‘不被功名缚,江湖得散行’之句,知被斥以后,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稿。其行事则不可考矣。” 胡仲弓工诗,是宋末著名江湖派诗人,著有诗集《苇航漫游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苇航漫游稿》)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1》云:“胡仲弓,字希圣,曾登第,于会稽任官,不久罢归,浪迹以终。其诗不出山林枯槁之调。”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16》云:“其诗多衰飒之音,盖风会所趋,虽作者亦不自知矣。” 蒲寿晟(字心泉)与胡氏兄弟特别是与胡仲弓的关系密切、友情深厚,这种友情出自于人生哲学、创作理念(同属江湖派)的相近相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2有《古意答苇航》、《送远曲别苇航》,卷4有《友人余兄归,小诗寄胡苇航》、《寄胡苇航料院》,卷5有《再用韵和苇航》。 胡仲弓《苇航漫游稿》有《致心泉卜居》五律1首:“诛茅法石巅,知已有青天。猿鹤寻前约,山林续前缘。烟霞来枕上,风月绕林边。窗前多栽竹,相期晚节坚。” 胡仲参 胡仲参,字希道,号竹庄,南宋末·晋江人;胡仲弓之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仲弓》) 青年时曾负才游京师,多与名士交友。嘉定(1208—1224年)间赴试不中。后浪迹江湖,寄情于山林,与其弟胡仲弓同属江湖派诗人,著《竹庄小稿》1卷。南宋末年陈起编辑的《江湖小集》(《四库全书·集部8》)收录其诗作70多首,《宋百家诗存·卷16》收录其诗作37首,《南宋群贤小集本》也收录其诗。 有人评论胡仲参诗曰:“古纂不足,清俊有余,江湖派也。” 蒲寿晟与胡氏兄弟关系密切,友情深厚。这种友情出自于人生哲学、创作理念(同属江湖派)的相近相通。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4》有《和胡竹庄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胡器 胡器(1358—1428年),字仕琏,明·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今新余县)。洪武卅一年(1398年)知泉州。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贵州按察使胡器,字士琏,江西新淦县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胡器》:“胡器,新喻人。”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胡器(按《临江府志》)。器字士琏,峡江人。”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胡器,字士琏,新淦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胡器,字仕琏,新喻人。” 【按:“临江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元·临江路置,府治清江县(县治在今樟树市临江镇),辖清江、新淦(今新干县)、新喻(今新余市渝水区)3县;嘉靖五年(1526),新置峡江县来属,今隶吉安市。】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按《临江府志》”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7·秩官·郡县·泉州府·国朝》、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胡器》有记。 洪武中由贡生授普安军民府通判 洪武(1368—1398年)中,胡器因贡生授普安军民府通判。【按:“贡生”: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的士子,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洪武中,由国学生授普安军民府通判。”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 “贡升太学,授云南普安军民府通判。 时南夷新附,谕以礼教。”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贡升太学,授云南普安府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以贡授普安军民府通判。” 洪武卅一年知泉州 绰有惠政 明·洪武卅一年(1398年),因练子宁举荐,擢泉州知府。至永乐(1403—1449年)初召修《永乐大典》去。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 “练子宁荐其贤,升泉州府知府。 时郡积弊、政器一切革之,而兴利于民。父老朔望谒见,必使诲子弟迁善远罪,郡中翕然从化。 每判死刑及徒配案,辄悄然心忧,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导之善,是吾过也。’ 郡诸生久废学器,申教养之令而躬督之,诸生骎骎有成。 召修《永乐大典》,民耆老有号泣送之者。 泉后更数守,其民思器不巳,盖其治民抚恤如子,养之教之,惟恐或伤。”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7·秩官·郡县·泉州府·国朝·胡器》: “胡器,洪武末知府。 力拯病民之事。 每判死刑及徒配籍案,辄郁郁不乐。或问其故,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化民以德,而使之至此,此吾所以不乐也。’”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 “擢泉州知府,绰有惠政。 每判死刑,恒郁郁不乐。或问其故,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化民以德政,致民此地。’ 仓库火,风猛,众莫能措,器稽首,火寻灭。”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胡器》: “洪武间知泉州府。 革蠹弊,课农桑,修桥渡,兴学校,时令父老各诲其子弟。 毎判死刑,恒鬱鬱不乐,曰:‘吾不能化民,故致。’ 比仓库火,风猛莫遏,器向风稽首,火遂灭。”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 “擢泉州知府,绰有惠政。 每判死刑,恒郁郁不乐,或问其故,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化民以德政,乃致民死地耶。’ 仓库火,风猛,众莫能措。器稽首,火寻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练子宁荐其贤,擢知泉州。 始至,革蠹弊,课农桑,修桥渡,兴学校,奖励学者,岁时召父老,令各诲其子孙。 每判死刑及徒配,恒郁郁不乐。或问其故,曰:‘吾不能化民,故致此。’ 仓库火,风猛莫遏。器向火稽首,火遂灭。 贡士刘孔宗当补伍,试其文奇之,送补郡庠,遂登永乐甲申(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泉科第盛,自器作养始。 召修《永乐大典》,父老号泣送之。” 轶事 【永乐四年为《铁炉庙记》碑篆额】 明·永乐四年(1406年),泉州通判洪葆修“铁炉庙”,杨曜宗撰《铁炉庙记》,拟立碑,胡器为篆额,但当时不知何故并没刻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铁炉庙》) 【永乐六年重修洛阳桥、蔡忠惠公祠】 明·永乐六年(1408年),因地震、飓风和水患,洛阳桥(万安桥)损,胡器重修,一并重修位于桥南的“蔡忠惠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洛阳桥》、《泉州专祠·蔡忠惠公祠·明代永乐六年重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万安桥》:“绍兴以来屡有修葺。明·永乐间知府胡器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蔡忠惠祠》:“明·永乐(1403—1424年)间,守胡器修。” 【《游九日山》诗】 胡器作有《游九日山》一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曰: “郡中无事少从容,眺望闲登九日峰。云影半岩来紫帽,江流一道透黄龙。 【嘉靖三年祀“六贤守祠”】 明·嘉靖三年(1524年),泉州太守高越在泉州府文庙旁建“六贤守祠”,并祀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欧阳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六贤守祠》、《泉州人名录·高越、蔡襄、王十朋、真德秀、尹宏、欧阳复》) 永乐初与修书内阁,升贵州按察使 明·永乐(1403—1449年)初与修书内阁,不久升贵州按察使。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升贵州按察使,治尚宽简,而法不可原者,亦不贷,民夷咸敬爱之。”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永乐初与修书内阁,升贵州按察使。”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永乐初与修书内阁。升贵州按察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升贵州按察使。” 历国子祭酒兼摄通政事 入觐,寻召为国子监祭酒兼摄通政事。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入觐。”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寻召为国子祭酒兼摄通政事。”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寻召为国子祭酒,兼摄通政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历官国子祭酒。” 宣德三年致仕归,寻卒于家 明·宣德三年(1428年)致仕归,当年寻卒于家,年71岁。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 “年七十一乞致仕,从之。 归未几,以宣德三年卒。 器为人和厚简重,言必循礼,而持行有恒云。”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 “致仕归。 有《朴庵集》”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 “致仕归。 按:胡器所著有《朴庵集》。” 胡大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附名宦祠·宋》:“胡大正,泉州佥书判官。” 胡文宗 “胡文宗,字在鲁,庐陵人。 胡靖 胡守宗 胡守宗,字穆中, 明·晋江人。永乐十年壬辰(1412年)进士,历中书舍人、吏部验封考功文选司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胡守宗》:“胡守宗,字穆中。永乐壬辰进士,授中书舍人,预纂修大典,历吏部验封考功文选司员外郎。居官廉能知止,年六十五岁致仕。尝题联明志云:‘有官居五品,无钞买三梭。’人服其清廉焉。” 胡惟立
胡潜
胡贵 胡贵(?-1760年),字尔恒,或作“尔慎”。号洁峰,谥“勤悫”,清·泉州府同安县怀德保人(今厦门市湖里区一带)。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2·武功·胡贵》:“胡贵,字尔恒,号洁峰,居怀德保。”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胡贵》:“胡贵,字尔慎,号洁峰。”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2·武功·胡贵》据“府、县《志》”为作传。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胡贵》有传。 行述 胡贵行伍出身,历水师把总、千总、守备、南澳游击、玉环参将、闽安副将、苏松(驻崇明)、潮州、琼州(海南)总兵,乾隆十八年(1753年)擢广东提督,乾隆廿二年(1757年)改任福建水师提督,当年六月改任浙江提督。乾隆廿三年(1758年)再次改任广东提督。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2·武功·胡贵》、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胡贵》均载(文基本同): “少有智略,习韬钤,精骑射,留心水务,风云、气候、港险易(“港险易”同安志作“港汊、沙线”),靡不周知。 由行伍,授水师把总(“把总”后同安志多“、千总”2字),擢守备,升南澳游击、玉环参将、闽安副将、苏松、潮州、琼州总兵、广东提督(“广东提督”同安志作“提督广东”);调浙江一载,仍调广东。 历官三十余年,革陋规,勤训练,严巡哨,慎举劾,于救灾、弭盗尤加意。” 任苏松总兵期间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2·武功·胡贵》、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胡贵》均载(文基本同): “在苏松,督运漕粮十万石来闽赈饥,至温(温州),遭风(“遭风”同安志作“舟遇飓”),得无恙回。 崇明,其镇地也,狂(“狂”同安志作“狂飚”)陡发,海水骤涨,漂没庐舍、人口盈万。贵亟商崇明令发赈。令以未请为辞。贵曰:‘民(“民”同安志作“难民”)死在顷刻,岂能俟报!有谴,吾自当之。’即开仓赈济。 又虑邑员少,势难周遍,令标属四十余员协同分赈。众有难色,毅然曰:‘若等非以卫民乎?倘赈有不周,因而致变,若等能宴然乎?文武一也,尔等各尽其心已耳。’(“若等……已耳”同安志作“若等岂能免患?”) 又(同安志无“又”字)请拨帑金十八万、仓谷二十八万,并截漕接赈,民赖以安。” 任广东提督期间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2·武功·胡贵》、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胡贵》均载(文基本同): “在粤东,值王亮臣(同安志作“逆匪王亮臣”)等倡乱,飞檄边界,预截逃路,分遣部将往增城、虎门华峰、兰汾二山诸要地搜缉(同安志作“严行搜缉”);而增城在万山中,尤紧要,亟勒兵策马驰镇之。 适总督(“总督”同安志作“制府”)阿里衮亦至,分路(“路”同安志作“道”)进搜,一从华峰入,一从兰汾入,诸贼(“贼”同安志作“逆”)次第捕获(“捕获”同安志作“搜获”)二百余名。与阿里衮筹善后策。 事闻,加秩。(此处同安志多“由浙调广东”4字)” 卒 乾隆廿五年病卒于广东提督任上 乾隆廿五年(1760年),胡贵病卒于广东提督任上。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2·武功·胡贵》、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胡贵》均载(文基本同): “卒于官,予祭葬,加赠一级,谥‘勤悫’。 子振声,自有传。(同安志无此6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振声》) 归葬 胡贵归葬厦门莲前洪山柄。 清《厦门志·卷2·分域略·坟墓》据“《县志》、《鹭江志》”载:“国朝提督胡贵墓,在洪山柄。” 胡贵墓建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坐南朝北,封穴、墓围以“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布局。 墓碑镌楷书:“皇清光禄大夫、提督军门、谥勤悫?胡公配一品夫人慈悫?陈氏暨待赠夫人柔顺?王氏墓。” 墓前空地石匾镌横题楷书“马鬣仙踪”。 神道两侧列立文武翁仲、石狮、石马、石羊及莲花望柱。 墓左前方有敕建神道碑及碑亭,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碑文。西面有洪氏祖墓。 评价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2·武功·胡贵》: “论曰: 朝廷设官,用以绥辑斯民也;岂以文武异哉?观其赈崇明,不以武职引嫌自避,卒为之请帑、请粟而共成之,其识量有过人者。” 胡振声 胡振声,字子容,号成庵,谥“武壮”,清·泉州府同安县怀德社人(今厦门市湖里区一带),胡贵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贵》)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胡振声》:“胡振声,字子容,号成庵,怀德社人。父贵,任广东提督,谥‘勤悫’。” 清《台湾通志·列传·忠义·胡振声》:“胡振声,字子容,厦门怀德社人。父贵,任广东提督,谥‘勤悫’。”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胡振声》:“胡振声,亦同安人,提督贵子。” 民国《褔建通志·台湾府·人物·胡振声》:“胡振声,字子容。”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胡振声》、《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胡振声》、民国《褔建通志·台湾府·人物·胡振声》有传。 清《台湾通志·列传·忠义·胡振声》据“《厦门志》”为作传。 起行伍 胡振声入伍14年,补澎湖把总。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南巡,胡振声随澎湖副将率兵赴杭州水操接受检阅,拔千总,后署水师提标守备。从征台湾林爽文,叙功补海坛守备。嘉庆二年(1797年)升玉环营参将。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胡振声》、清《台湾通志·列传·忠义·胡振声》均载(文同): “振声入伍十四年,补澎湖把总。 乾隆五十年纯庙南巡,随澎湖副将带兵赴杭水操,拔千总,署水师提标守备。从征台湾林爽文,获著名贼目陈来等;叙功,补海坛守备。 嘉庆二年,升玉环营参将。玉环为父贵旧治,尝建义仓;日久蚀耗,振声剔弊补阙,复其旧。”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胡振声》:“起行伍。” 民国《褔建通志·台湾府·人物·胡振声》: “由厦门提标行伍,积十四年,补澎湖把总,拔千总,权守备。值台匪林爽文乱,檄赴军前。振声奋不顾身,擒贼目陈来等。 叙加补海坛守备,累迁闽安都司、海坛游击、玉环营参将。” 温州镇总兵 嘉庆四年署温州镇总兵,后因功实授 嘉庆四年(1799年),授广东龙门副将,未赴,浙江巡抚阮元奏请留浙,先署温州镇总兵,因功实授。自是,屡从李长庚击贼海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长庚》)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胡振声》: “(嘉庆)四年,授广东龙门副将,巡抚阮元奏请留浙。 初,振声获剧盗刘脚、张彩翁等数十名;得贼书,按名搜捕尽获。由是,海上闻振声名,畏之如虎。蔡牵每遇振声,辄窜去。一日被围,急易小舟遁,获其□舟,即温帮改名左锋船也。 檄署温州镇。 在狗洞洋获贼江文五等一百七十余名、级三、船十二,实授本镇总兵官。 先后奏捷七,终以牵未获引愧。” 清《台湾通志·列传·忠义·胡振声》:“累迁浙江温州镇总兵官。”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胡振声》: “累擢至温州镇总兵。 从长庚大破夷艇于台州松门洋,自是屡从长庚击贼海上。” 民国《褔建通志·台湾府·人物·胡振声》:“迁广东龙门副将。时(浙江)巡抚阮元以振声熟悉海洋情形,留浙缉捕,授温州总兵,剿获贼匪,击沉盗船,不可胜计。” 嘉庆九年六月于西洋战蔡牵受伤被掳遇害 蔡牵扰台湾,奉调入闽堵截。嘉庆九年(1804年)六月朔,胡振声会海坛镇孙大刚、闽安协蔡安国、澎湖协张世熊追蔡牵至台湾西洋,与战。胡振声受伤被掳,遇害。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胡振声》: “会牵扰台湾,调入闽堵截。 (嘉庆)九年六月朔,谍知牵北窜,会海坛镇孙大刚、闽安协蔡安国、澎湖协张世熊齐追至西洋,望盗船七十余艘皆艨艟巨舰,且占上风,诸军迟留不敢进。 振声曰:‘我以身先,众船其肯后乎?’ 有顷,复跪请曰:‘公不念太夫人耶?’ 振声潸然出涕曰:‘毋多言。’已再鼓曰:‘是何地也!敢再言者斩。’ 连发巨炮,断贼船桅,贼死伤甚多。 诸军率制下风,但叫呼助军声,卒莫肯前。牵见我军援绝,乃率新附梁山帮小船二十余艇合围之。振声舟舵工忽中伤,风帆欹侧,振声遂被槊而仆。 牵念振声同乡,不欲伤其命,以鸡皮裹药贴伤处,振声揭去,大骂不绝口,遂遇害。同日被难者,把总冯光升、兵丁葛锦高等八十二人。” 清《台湾通志·列传·忠义·胡振声》: “蔡牵扰台湾,调入堵截。 (嘉庆)九年六月朔,谍知牵北窜;会海坛镇孙大刚、闽安协蔡安国、澎湖协张世熊齐追至西洋。振声先众船进,诸军制下风,莫肯前。振声被围,中槊朴。牵欲全其命,以鸡皮裹药为医创,揭去,大骂不绝口,遂遇害。”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胡振声》:“嘉庆九年六月,率二十六艘运舟材赴福建,至浮鹰洋,遇贼,与总兵孙大刚夹攻,歼贼甚众,而舟为炮焚,闽师不能救,遂被害。” 民国《褔建通志·台湾府·人物·胡振声》: “嘉庆九年,督抚会议,请不分闽、浙,以提督为总统,以温州、海坛二镇为左右翼,各配船二十会剿。 振声独领二十船追至西洋,望见蔡牵七十余艘,皆所劫台商巨舰。时六月初五日也。 北风大发,盗乘风势甚猛,哨船咸怀畏葸。 振声传令进攻,把总冯光升请俟各船齐进,不听。又曰:‘大人独不念太夫人乎!’ 振声泫然出涕曰:‘食君之禄,巨魁当前,而可任其猖獗乎?且战阵之事,尽忠即所以尽孝!’遂下令曰:‘敢有言退者斩!’ 奋勇冲击,自未至申,伤毙贼匪甚多。 蔡牵见官兵深入无援,乃率新附梁山帮小船二十余蜂拥而至,四面环攻。振声以众寡不敌,犹立船首督战,手刃数贼。旋被飞炮中项仆。 蔡牵与振声同乡,不欲害之,以鸡皮裹药掩其伤,振声去之,骂不绝口,遂遇害。同日被难者:把总冯光升、兵丁葛锦高等共八十二名。” 优恤 清《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胡振声》、清《台湾通志·列传·忠义·胡振声》均载(文同): “事闻,加提督衔,赐祭葬,谥‘武壮’,入祀‘昭忠祠’,世袭骑都尉。 子廷恩袭。”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胡振声》:“优恤,谥‘武壮’,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 民国《褔建通志·台湾府·人物·胡振声》: “事闻,上悯其忠,加恩照提督阵亡例赐恤典祭葬,谥‘武壮’,入祀‘昭忠祠’。 议给骑都尉,嗣子廷恩袭;又一云骑尉,世袭。” 柯述 柯述(1017—1111年),别名柯世程,字仲常,北宋·南安县丰州富春人;天禧元年(1017年)生。后居泉州郡城(亦晋江县治),或称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宋宅》:“龙图阁学士柯述宅:在元妙观边水沟巷。俗呼‘柯家巷’。乾隆《府志》误为‘知州事’,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等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据“府、县志。参《闽书》”为作传。 父柯庆文 柯述出生于南安丰州富春。父柯庆文,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终屯田员外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柯述,字仲常。南安人。父庆文第进士,终屯田员外郎。”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柯述,字仲常,乃天圣二年进士、屯田员外郎庆文之子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柯述,字仲常,南安人。父庆文,屯田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柯述,字仲常。父庆文,第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柯述,字仲常,富春人。父庆文第进士,终屯田员外郎。” 南安丰州富春“瑞鹊堂”是柯姓全闽总祠,也是柯庆文开泉1世的祖祠。柯庆文有4子:述、逑(仲德)、述、迪、逞,父子兄弟5进士,使得柯家成为泉州的望族。 泉州教授 皇祐中起泉州教授 柯述从举子业,乡试中式,皇祐(1049—1054年)中起为泉州教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均载(文同):“述皇祐中尝为泉州教授。” 蔡襄异之 蔡襄,嘉祐元年(1056年)二至五月(是年闰三月)、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2次任泉州知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均载(文同):“述(康熙《南安县志》无“述”字)与弟逑、迪尝袖文(“袖文”民国《南安县志》作“贽文”)见蔡襄,襄异之;未几,相继登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述与弟逑、迪尝贽文蔡襄,襄奇之。” 蔡襄十分尝识柯述的才学,曾撰七言168字长诗予以赞誉,其中有句:“至以理要充祠章,争奋笔墨论短长”、“遥知成龙在他日,且看少者腾声光。” 嘉祐四年进士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柯述举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均载(文同):“述(民国《南安县志》无“述”字)嘉祐四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嘉祐四年成进士。” 历赣县县尉、归安知县、襄邑知县 初授赣县县尉,升湖州归安知县,移知开封府襄邑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 “述初为赣县尉,损劫盗赃,以就次赏。 知湖州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 改开封府襄邑县(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襄邑令”),盗皆逃奔他境。神宗闻其治行,召对便殿,盗意其代去,复窃发,下吏治得所以乘间之状,上益嘉叹,书屏间以记姓名(书曰:“有要事必诏卿负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 “初尉赣县,获劫盗,皆重辟,乃捐赃以就次赏。 知归安,修水田蓄泄之利。 移知襄邑,盗悉屏迹。神宗闻之,召对便殿。盗意述代去,复窃发。吏捕治,得所以乘间之状上之,神宗嘉叹,书其姓名于屏。”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均载(文同): “初尉赣县。 改知(“改知”道光《晋江县志作“升知”)归安(道光《晋江县志作“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 移知襄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书其姓名于屏。”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 “初尉赣县。获劫盗,宜大辟(“大辟”:死刑),乃捐赃以就次罚。 知归安,修水田蓄泄之利。 移知襄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盗意述代去,复窃发。下吏,陈盗所以乘间(“乘间”:趁机)之状,上益嘉叹,书其姓名于御屏。” 熙宁初擢知怀州 北宋·熙宁(1068—1077年)初,柯述擢知怀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均载(文同):“擢知怀州。” 熙宁九年任漳州施赈副使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朝廷派柯述为漳州施赈副使到漳州赈灾。 柯述赈漳,救活饥民无数。传说:两只喜鹊筑巢栖于柯述居住的传舍(即招待所),柯述离漳时,许多百姓恋恋不舍,送行数十里,那两只喜鹊也飞翔相随不忍离去,人人称异。苏东坡闻之,颇为感动,特赋五言长诗《为柯仲常述卒漳赈饥异鹊来巢纪事》,对柯述大加赞颂。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尝倅(“倅”:任副职)漳州,发粟赈饥,多惠政,有二鹊巢于厅事。秩满,移传舍,鹊亦随之。暨归,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苏轼诗纪其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初倅漳日,赈饥,有惠政,感瑞鹊巢于厅事,苏东坡为诗以纪。”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尝倅漳赈饥,有惠政。有二异鹊来巢于栋,秩满移居,鹊亦随之。苏轼为诗以记其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闽书》”曰: “柯述赈饥,有异鹊来巢,苏轼以诗纪焉。 其诗曰: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清·曾小轩在《漳州杂诗》中也有“瑞鹊堂”诗记其事,曰: “瑞鹊栖衙感赈饥,柯侯循吏物能知。熙宁通判谁堪继,好记坡公一首诗。” 自注:“熙宁九年,漳判柯述赈饥救民,感二鹊栖于厅事,因名‘瑞鹊堂’。苏东坡诗云:‘柯侯古循史,悃愎真无华。’‘仁心格异物,双鹊栖其衙。’”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述尝倅漳赈饥,有惠政。有异鹊二巢于厅事之栋。秩满,移居传舍,鹊亦随止(“止”:居止)。暨归,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苏轼作诗以纪其异。” 近千年来,全国各地柯姓多以“瑞鹊”2字作堂号。 约元祐五年首知福州 约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年),柯述移知福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移福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均载(文同):“元祐……知福州。” 柯述首知福州的时间,在元祐五年庚午(1090年)左右。福州乌石山有摩崖石刻200余幅,其中柯述4幅,年代最早。 如原神光寺塔东岩石上,留有柯述等摩崖题名刻:“柯仲常、祖夷仲、王若愚、曹子方、邓仲告、陈济翁、潘及之,元祐庚午十二月初四游神光寺。”【按:王若愚,字祖道,时任福建文臣提刑;曹子方,名辅,时任福建转运判官。】 又:“元祐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府帅温陵(泉州的别称)柯公率东阳陈恺……同游神光寺,会于道山亭。” 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广东安抚使 柯述历调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广东安抚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均载(文同):“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 元符末除直龙图阁、再知福州 柯述任职广东安抚使之后,元符(1098—1100年)末除直龙图阁、再知福州,时已80余岁。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3》载:“元符末,广帅柯述除直龙图阁、移知福州,训词有之:‘延阁以待该博之士,傥践历中外,厥有成绩者,亦以命之。’柯无文采,颇不堪此‘亦’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 “累官至直龙图阁。” “晚徇舆情,还郡庠于旧址,士类德之,祠于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 “元祐、元符中两知福州。 州学自景德中建,每试士即学庙中为试院,生员逡巡邸宿于外,先圣释奠反移他所。述择州治东南公廨及废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 “晚狥(同“徇”,顺从)邦人之志,还州庠于旧址,士祀之学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 “元祐、元符两知福州。 州学久为试院,释奠亦需他移。述择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 “晚狥邦人之志,还州庠于旧址。士类德之,祠于学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 “元祐、元符中,两知福州。 州学久为试院,生员斋宿、先圣释奠反移他所。述择州治东南公廨,反废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 “晚徇邦人之志,还州庠于旧址,士类德之,崇祀邑乡贤。” 奉祠归 后,柯述奉祠,官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柯述从嘉祐四年(1059年)举进士步入官场,至85岁致仕,先后调迁12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均载(文基本同):“奉祠,官(道光《晋江县志》、民国《南安县志》无“官”字)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直龙图阁”道光《晋江县志》作“直龙图阁学士”)。” 卒 政和元年卒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卒,享年95岁。葬永春九十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子旸,仕至福建漕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 “子旸,福建漕使。 从子知彰,绍兴进士,为海丰令,浚灵溪溉田,民怀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子阳,福建漕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 “子旸,福建漕使。 曾孙知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龙图阁学士柯述墓:在永春九十都卓口山潘家村后。” 祀福州、泉州、漳州3府学宫“名宦祠” 福州、泉州、漳州3府皆将柯述奉于学宫“名宦祠”。 绍圣(1094—1098年)初,福州府儒学建先贤堂,祀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五先生,后益以陈祥道、刘康夫、郑侠、柯述与唐·观察使常衮称“十先生”。后又益以王祖道。绍兴(1131—1162年)中,安抚使张浚乃位常公于中,益以唐·欧阳詹,与诸贤列左右;继又益以陆祐为13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常衮、欧阳詹》) 泉州文庙之旁,立有特祠纪念柯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文庙·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著述 柯述精于《易》,著有《否泰十八卦》;还著《温陵张贤传》1卷等。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均载(文同):“(民国志有“述”字)通贯百家诗史,尤粹于《易》,著《否泰十有八卦》,以明君子、小人进退之义,自名一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述通百家,尤精于《易》,著《否泰十有八卦》以明君子小人之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述贯通百家诗史,尤精于《易》,著《否泰十八卦》,以明进退君子小人之义。” 柯翰 柯翰(1116—1176年),字国材,号行二,北宋·政和六年丙申(1116年)五月初五日出生于泉州元妙观(玄妙观)西水沟巷,曾随父居南安富春(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富春),既长徙居晋江安平(安海),最后开基同安庄江(今厦门市海沧区后柯村),故志书所记不一,或称“南安人”,或称“晋江人”,或称“同安人”,或干脆笼统称“泉州人”(历史上以上诸地均属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 《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留存大量关于与柯翰往来和互相探讨理学的资料。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翰》据“《道南源委》、郡志、邑志、《朱子大全集》”为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采《府志》,参《闽书》”、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柯翰》据“《闽书》”为作传。 幼居南安富春 柯氏入闽始祖柯亮(柯延熙),于唐·光启二年(886年)自河南固始县从王绪入闽,又伴王审知同上福州。“初居永春桃园和平里”(今永春县城关),继而“世居泉州水沟巷”[位玄妙观(元妙观)西水沟巷,后名“柯厝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 南塘派《柯氏族谱·序》:“先祖柯亮,字延熙,号彪炳,于唐·光启二年自河南固始县从王审知入闽,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历5世,传至北宋柯庆文,为泉之望宗族。” 柯庆文徙居南安富春。族谱载,柯庆文,天圣二年(1025年)进士;其子柯述,神宗朝朝议大夫、龙图阁学士。祀“名宦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柯述》) 绍兴元年随父徙居晋江安平 南宋·绍兴元年(1131),柯元曾携子柯翰徙居安平(今晋江安海镇),定居“鳌头精舍”以西的新街一带,称“安平鳌西柯氏”,简称“西柯”。 时柯翰15岁,即就读安平“鳌头精舍”(“石井书院”前身)。 翌年(绍兴二年,1132年),朱松携幼子朱熹及家人到泉州府晋江县石井镇(今安海)任监镇。朱松系“理学道南”第3代传人,朱松选民之秀者,公余讲学于“鳌头精舍”,柯翰因之较早地接受了“二程”(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 绍兴四年(1134)春,朱松为5岁的朱熹在安平“鳌头精舍”启蒙。柯翰长朱熹15岁,两人同为朱松门生而称学兄、学弟。是年秋,朱松调试馆职,一家离开安平,柯翰继续就读于“鳌头精舍”。学业有成,柯翰撰著《经解》,杏坛设帐,举“明经”(视为“同进土出身”)。 《安平鳌西柯氏‘一经堂’族谱》: 《安海志•安海源流考》:“至于人文之盛,宋发科始于高镔,名宦如高惠连之殉宋难,直臣如安全藏之辅中宗,理学如柯国材之序易卦,此唐、宋之最著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惠连》) 《安海志•学校》:“‘石井书院’在府城西南安平镇,旧名‘鳌头精舍’。宋•绍兴初,史部郎朱松曾为镇官,公余进民之秀者,迪以义理之学。” 原同安县文化局长颜立水《朱熹首仕同安•朱熹访求名儒柯翰》(中共厦门市同安区委宣传部编):“柯述之孙柯翰,字国材(1116—1176年),原居泉州水沟巷,绍兴元年(1131年)随父亲柯元曾徙居安海,就读于‘鳌头精舍’(后为“石井书院”)。翌年朱熹父亲任石井镇(安海)镇监并在书院讲学。柯国材长朱熹14岁,同在书院读书,因而又称‘学兄学弟’。” 开基同安庄江 绍兴廿年避地同安庄江 约绍兴廿年(1150年),柯翰“叹南渡不振,而忤和于野,遂无意仕途”,避隐同安庄江(今厦门市海沧区西北部东孚街道后柯村),为后柯柯氏开基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翰》:“柯翰,字国材,同安人。” 《安平鳌西柯氏‘一经堂’族谱》:“(四世国材公)后徙居同安庄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后徙同安。” 邑居教授 柯翰在东孚建立第1家书院,教授学生百余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翰》:“孝谨诚悫,自守介然,及门授经,人以百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柯翰》均载(文同):“柯翰,字国材。守道恬退,笃于正学,邑居教授常百余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守道恬退,笃于正学。邑居教授常百余人。” 治同安学事 绍兴廿四年朱熹与游 绍兴廿三年(1153年)七月,朱熹赴任同安主簿,职兼学事;明年,与柯翰游焉。 《朱熹集•卷77•记•一经堂记》:“绍兴二十三年秋七月,予来同安。明年,乃得柯君而与之游相乐也。时君以避地邑居,教授常百余人……” 绍兴廿四年朱熹属柯翰治学事 朱熹甫到任即着力整顿县学,聘请本县进士徐应中(徐元聘)、王宾任学宾,柯翰和莆田方壬、郑可学任助教。绍兴廿四年(1154年),朱熹又延请柯翰为同安县学“直学”,协助管理学事和讲学授徒。 《朱熹集•卷20•申请•举柯翰状》收录当时朱熹推举状,文曰:“照对县学见缺直学一员,窃见进士柯翰守道恬退,不随流俗,专以讲究经旨为务,行年五十,孜孜不倦。置之学校,必能率励生徒与于义理之学,少变奔竟薄恶之风。欲乞备申使府,差补施行。” 朱熹初仕同安,正是其理学思想的发轫期。现代·束景南《朱子大传•儒家心态的迷失与复归》:“他同同安老儒柯翰、俆元聘等人结为‘进道之友’。”他们“匪同而和,肺腑以倾”,探研的主要命题是儒家经旨“格物”说。 《朱子大同集》(是编皆朱子官同安时所作,宋·陈利用编,明·林希元增辑)载:“(课堂上)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课余)反复辨论‘仁体’、‘忠恕’、‘易卦’、‘春秋’。” 《朱熹集•卷77•记•一经堂记》:“属予治学事,因得引君(指柯翰)以自助……至他事,亦多赖以济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翰》:“文公?朱子簿同安,属治学事,引翰自助。翰内行峻洁,众严惮之,久皆化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柯翰》均载(文基本同): “(南安志、同安志在“朱子”前均有“适”字)朱子为同安主簿,属(“属”同安志作“嘱”字)治学事,引翰自助(南安志、同安志无“引翰自助”4字)。翰(南安志、同安志无“翰”4字)内行峻洁,众严惮之,久皆化服。 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又与反复辨论‘仁体’、‘忠恕’、‘易卦’、‘春秋’。详见《朱子文集》。” 在朱熹与同安县学同仁的精心施教下,同安县学“弦诵洋洋,德义振声”,使同安学风为之一振。 绍兴廿五~廿六年朱熹为题“一经堂”匾并撰《一经堂记》 绍兴廿五年(1155年),柯翰在后柯修葺房舍以居,自号“一经堂”,朱熹为题“一经堂”、“理学名儒”匾额。绍兴廿六年(1156年)闰十月朱熹同安离任前,承柯翰请为撰《一经堂记》(见《朱熹集》),再次突出“用力于外”、“格物致知”理学核心理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翰》:“葺庐以居,取扬子所谓‘三年通一经’者以名其堂,文公为作《一经堂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国材茸庐以居,取扬子所记‘三年通一经’者以名其堂,文公为作《一经堂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柯翰》均载(文同):“国材葺庐以居,取杨子所记‘二年(?应为“三年”)通一经’者以名其堂,朱子为作《一经堂记》。 ” 后,后柯社以“一经堂”为柯氏宗祠,“一经堂”也成为柯翰后裔衍派的堂号。现宗祠堂内仍悬有朱熹手书的这2块匾额,还摆放当年朝廷颁予的“御赐金翎”圣牌。 绍兴廿六年朱熹离任后书信往来探讨不断 从《朱熹集·书》中可窥见,朱熹自绍兴廿六年(1156年)闰十月同安离任后,与同安诸人书信往来不断,持续探讨理学的“致知格物”问题,尤其是柯翰,更是“非复一再”。 如《朱熹集·书·答柯国材2》云:“至于观书,全不复记,以此兀兀,于‘致知格物’之地,全无所发明。思见吾国材精笃之论而不可得,临书怳然也。” 又如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翰》“按”所引: “紫阳?文公门徒,惟同安诸生受业最早,有柯国材?翰、许顺之?升、陈氏齐仲、徐氏元聘诸先生。 考文公与国材书云:‘戴、陈二生趣向文辞,皆可观固知其所自矣,有友如此,足以为仁,敢以为足下贺,而仆亦将有赖焉。’ 又云:‘某自延平逝去,学问无分寸之进,汩汩度日,无朋友之助,未知终何所归宿云云。’ 又曰:‘李君好学礼贤,其志可嘉,国材想亦推诚与之讲论有可采处,若得同为此来,真寡陋之幸。’ 又曰:‘石文相聚,所谈何事,其笃诚好学已不易得,而议论明快,想讲论之际少所凝滞也。’ 又云:‘前此以陈、许二友好为髙奇,喜立新说,往往过于义理之中正,故常因书箴之盖,因其病而药之,非以为凡讲学者皆当画于浅近而遂止也。’ 又云:‘凡此皆石文书中未及尽布者,或因讲论之次间为及之,并以呈齐仲、顺之,不知如此卑说,还可髙意否?二公更不及别书也。徐文惠书云:有疑难数板,却未见之,岂封书时遗之邪?’ 观书中诸人,陈、许二友似指齐仲、顺之,徐文未知是元聘否?李君并戴、陈二生未详。石丈疑是同安丞石整?子重,朱子与往复书甚多,系会稽人。” 乾道二~三年参与修编朱熹《孟子集解》 乾道二年至三年(1166—1167年),朱熹居家,组织团队修编《孟子集解》,柯翰应邀参与。 现代·束景南《朱子大传•寒泉春述,砥砺理学之剑》:“在乾道二年和三年中,他(朱熹)对《孟子集解》作了全面修改,张栻、何镐、魏拟、柯翰、范念德、林用中、许升、陈齐仲、俆元聘一起同他商订讨论,朱熹集思广益,选采众人之说入书,所以他戏称《孟子集解》是‘古今集验方’。” 【按:张栻,四川人;魏拟,不详;林用中,闽西古田人;何镐,闽西邵武人;范念德,闽北人,朱熹妹婿,到湖南游历;而柯翰、许升(字顺之)、陈齐仲、徐元聘等均是泉州府同安县人。可见朱熹理学发轫在同安,初期究研团队在闽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升》)】 卒 淳熙三年卒 淳熙三年丙申(1176年)十一月十五日,柯翰卒逝于同安,葬西坂(今东孚过坂村)社口。 淳熙四年朱熹以文祭之 淳熙四年(1177年)二月,朱熹以文祭之。(《朱熹集·祭文·祭柯国材文》收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翰》: “又按 淳熙四年二月文公祭国材文曰:‘余少之时,承吏君里。实始识君,敬慕兴起。致君序室,以表后生。讲诵洋洋,徳义振声。’ 又曰:‘惟君之徳,刚毅近仁。望之可畏,即之可亲。’云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柯翰》均载(文同): “及其殁(“殁”:同安志作“没”)也,朱子以文哭之。 有曰:‘探讨之勤,白首不置,弗索于禄,弗媚于时。’ 又曰:‘唯君之德,刚毅近仁,望之可畏,即之可亲。’ 可想见其人矣。”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 “及其殁也,朱子为文哭之曰: ‘俗弊道衰,士鲜知学。束书不观,游谈燕乐。 读朱子之文,可想见其为人矣。” 朱熹精堪舆,相传绍熈元年—绍熙二年(1190—1191年)朱熹任漳州知府期间,还曾为柯翰择地修墓。 祀学宫和乡贤祠 《安平鳌西柯氏‘一经堂’族谱》: “(四世国材公)卒祀学宫。 公三子:长缵宗,留居安平;次绍宗,留居庄江;三继宗,分派各邑。” 柯翰以“处士”入祀同安县和晋江县安平(安海)“乡贤祠”。 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柯翰》:“祀乡贤。” 著述 柯翰一生著述,有: 《经解》。清·孙尔准《福建通志•卷73•经籍》:“《经解》,柯翰撰。柯翰,柯述孙。” 《否泰易经十八卦》。清·柯琮璜《奎光阁题名匾大略•序言》:“柯国材撰《否泰易经十八卦》。” 见于《朱熹集·书·答柯国材》书信的还有《易卦次叙》。 评价 现代郑晨寅教授《理学名儒柯翰简论》(引自《宋理学名儒柯国材学术研讨会专辑》)“内容提要”: “柯翰为朱熹学友,朱熹对柯翰的为人、学术有较高的评价,并引以为同道。 初仕同安,正是朱熹理学思想的发轫期,柯翰积极参与了朱熹的思想建构,此后双方信件往还、反复辩论。 柯翰对儒家经学颇有研究,与朱熹广泛探讨《周易》、《春秋》、《尚书》及《礼记》,并对朱熹之于格物致知、仁体、忠恕等理学重要问题的阐发做出贡献。” 柯汉 “柯汉,潮阳人。由进士成化间任泉州府推官。 柯宋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宋英》均载(文同):“柯宋英,字子飞,晋江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宋英》:“柯宋英,字子飞,徙居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柯宋英,字子飞。”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柯宋英,字子飞,始居南安,后徙晋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宋英》、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宋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据“旧志,参《广东通志》”为作传。 绍兴廿四年进士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柯宋英补试入太学。绍兴廿四年(1154年)第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绍兴中第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宋英》、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宋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均载(文同):“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 “绍兴十八年(1148年),太学补试二万余人,英第一。 二十四年进士。” 历四明教授、国子正、国子监簿 柯宋英历四明教授(“四明”:旧宁波府的别称,今浙江宁波市)、国子正、国子监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教授四明,迁国子监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宋英》:“初,教授四明,守王十朋赠以诗,有‘不于一介将行李,慨为孤甥罄橐金(“橐金”:囊中之金)’之句,士无少长者尊称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宋英》: “教授四明。 守王十朋赠以诗,有‘不于一介将行李,慨为孤甥罄槖金’之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教授四明,除国子正,迁本监簿。”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 “教授四明。” “初,教授四明,太守王十朋赠以诗,有‘不于一介将行李,慨为孤甥罄橐金’之句。卿士无少长,皆以‘乡先生’称之。” “除国子正,迁本监簿。” 出知梅州 求外,出知广东梅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 “力求外补,知梅州。 州故有隐君子程皎(?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程旼”,是),以德行著闻,人思之,祠于学宫,宋英辟郡斋名曰‘景程’。任满,无一死囚。”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宋英》: “以国子监求外,补知梅州。 辟郡斋,匾曰‘景程’。程,名皎(?应为“旼”),以德行信于乡,讼者不取正于官,而取正于程;人思之,与韩文公并祠于学。英至任,满狱无重囚,人以德化无愧其匾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宋英》:“寻知梅州。任满,狱无死囚。以德行闻,人思之,与韩愈并祠于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知梅州。任满,狱无死囚,人以德化。”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 “力求外补,知梅州。 辟郡斋,匾曰‘景程’。程,名皎(?应为“旼”),南齐时州中隐君子也,以德行闻。讼者不质诸官,而取正于程;人思之,与韩文公(韩愈)并祠于学。程乡所由名县也。英至任,满狱无死囚,人以德化不减于程。” 【按:程旼(约419—518年),本名“程敀”(客家方言“敀”音“伯”,通“伯”)。程旼约生于东晋·元熙元年(419年),祖居河南义阳郡(今河南灵宝县南40公里),南齐(479—501年)初,为避战乱,率众南迁,定居广东梅州,是仅次于秦军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先贤,也是客家人文始祖。南齐·高帝·萧道成(479—482年在位)仰慕程旼德行,将其所在县命名为“程乡县”(唐代属潮州、潮阳郡)。后群众在所建“韩文公祠”内祀25位粤东乡贤,程旼居首。《广东通志》、《舆地纪胜》、《元丰九域志》、《嘉应州志》、《程乡县志》、《平远县志》等有记。】 代还居家 知梅州任满,代还,三奉祠,挂冠纳禄。86岁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代还,杜门谢客,人以‘乡先生’称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宋英》: “代还,三奉祠馆。挂冠杜门,州县稀识其面。” “卒年八十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 “代还,三奉祠馆,挂冠纳禄。 卒年八十六。”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 “代还,三奉祠馆。挂冠纳禄,杜门谢客,州县官稀识其面。 卒年八十有六。” 泉州市文管会收藏有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柯宋英篆额并撰文、赵不龙书丹的赵宋宗室赵士雪刂(字彦明)《墓志铭》1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柯实卿
柯知彰 柯知彰,字仲晦,南宋·晋江人,祖籍南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知彰》、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知彰》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身世 柯知彰,是柯述曾孙(或作“从子”、“从孙”)。祖柯昉,北宋时由南安徙居晋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柯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知彰》、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均载(文基本同): “柯知彰,字仲晦,述之从孙(“述之从孙”康熙《南安县志》作“述从子也”,民国《南安县志》作“述曾孙。《县志》作‘述从子’”)。 祖昉,以学行称,由南安徙居晋江。(北宋)大观(1107—1110年)初,郡(“郡”民国《南安县志》作“郡县”)以不求闻达荐,召赴阙,命下而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知彰》:“柯知彰,字仲晦。” 绍兴卅年进士 南宋·绍兴卅年庚辰(1160年),柯知彰以南安籍举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知彰擢绍兴庚辰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知彰》、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均载(文同):“知彰擢绍兴三十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知彰》:“绍兴三十年进士。” 为海丰令 为海丰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知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知彰》、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均载(文同): “为海丰令(康熙《南安县志》作“令海丰”)。 浚灵溪陂,溉田三千余顷,民怀之。” 官终福州通判 柯知彰官终福州通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知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知彰》、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均载(文同):“终通判福州。” 子汪、洪 柯知彰有子柯汪、柯洪,俱登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子汪、洪,俱登第。”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柯知彰》:“子汪、洪,俱见‘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 “子汪、洪,俱登第。 洪尝以词赋首乡荐,文行为后进表。” 柯可栋 柯可栋,字平若,清·晋江人。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联捷进士,任繁昌令四载,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柯可栋》:“柯可栋,字平若。雍正癸丑联捷进士,授繁昌令。勤心抚字,息争平讼,捐俸开聚奎门以兴文运。先是,邑连苦旱,甫下车,瑞雪大降,秋禾将登,飞蝗入境,正在捕扑,倏忽雷雨大作,蝗尽坠水死。任事四载,卒于官。民思其德,建坊志之,题曰‘甘棠遗爱’。” 柯赓昌 柯赓昌,字贻赳,清·晋江罗山塘边人。顺治六年己丑(1649年)进士,历潜江令、礼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柯赓昌》:“柯赓昌,字贻赳。顺治己丑进士,授潜江令。时湖南未靖,大兵过潜,调度有方,毫不扰民。汉水为患,躬率修堤,民赖以安。擢礼部主事,告归。癸酉(康熙卅二年,1693年)典试河南(河南乡试副主考),所取解元冉觐祖为理学名儒,人服其识。卒于官。” 柯公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元·柯公焕》:“柯公焕,字德章,云从曾孙。元贞间为古田尉。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焕曰:‘寇至则去,国谁与守?’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
柯有斐 柯有斐,字展夫,明·南安富春人。举人出身,官至户部贵州司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柯有斐》、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柯有斐》“采府、县志”有传。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柯有斐》、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柯有斐》均载(文基本同): “柯有斐,字展夫。(民国志多“邑富春人”4字) 万历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举乡荐,授武进学博(民国志作“武进教谕”)。因公愤与别驾高某抗争,复以泮宫故地抑势家侵占,两院咸壮之。 辛卯(万历十九年,1591年)聘较山东,所举士成进士者多(民国志作“所举士多登第者”)。 转国子助教,迁户曹。尝欲申谏止矿税之议,未果。 复转员外郎,出榷江州(今江西九江)。时中使两据江津,锐意税课。而(民国志无“而”字)南康守逮系,百司凛凛矣。斐(民国志作“有斐”)挺然革退所送彪役孙镇等十余人,又以清役忤津要。 【按: 今江西九江市浔阳区滨江路锁江楼景区内,有“锁江楼塔”,又名“文峰塔”、“廻龙塔”,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26米,塔体6面7级,六角尖顶。由塔座、塔身、塔顶组成。塔建于方锥形的台基上,四周栏杆环绕,东、南、西三面皆设踏步。塔的平面为六边形,每边长约2.9米,塔门朝西,中空,内设楼梯可盘旋而上。塔身自下而上,均匀递减,逐层收敛,呈锥体状底层表石砌筑,石拼腰檐,檐口平直,石凿斗拱,砖砌牙檐,牙檐除第6层东南角外,皆凿一孔,以系铃铎,时而江风吹来,铃声叮铃悦耳。顶为攒尖顶。 塔刹记有建楼、塔铭文:“大明·万历丙戌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江郡守吴秀创建楼塔。甲辰(万历卅二年,1604年)之秋闰九月重阳,署郡守、吉安郡判刘幼学、德化县尹谭作相、钦差视榷员外郎柯有斐、乡宦蔡廷臣等各捐资以助其成,于文焕、傅弘祖、万嗣达督造。”】 丙午(万历卅四年,1606年),转贵州郎中,清廊库弊(“清廊库弊”疑为“清廓库币”之误)及折钞羡余五千金。未几,称疾归,疏凡三上始获命。 遡(民国志无“遡”字)历宦十八载,优游林麓者廿余年。居乡不事干谒,郡县宾请皆不就。 子凤伟,崇祯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