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9划—上卷)

  欧阳秬(字降之,唐·晋江潘湖欧厝人,或作南安人。唐·欧阳詹子。开成三年进士。泽潞节度使刘从谏表为幕府参军。开成四年移书让陆洿无所建明。附:欧阳秬《移陆司勋沔书》。开成四年质萧本妄言与贞献皇太后近属之伪。会昌四年坐刘稹案徙死崖州。)、欧阳澥、欧阳珣[字全美、文玉,号欧山,北宋人,乡籍泉州晋江潘湖,学籍江西吉州庐陵。身世(晋江潘湖说。庐陵永和说。乡籍、学籍说。)。从学。崇宁五年进士。历宦。死难(主战。靖康元年时宰遣欧阳珣奉使割深州。金人焚死之。)。其他。]、欧阳征、欧阳模(字宏甫,号八山,明·南安县人。欧阳深长子。嘉靖卅八年进士,累官至广西按察副使。乡居,万历卅五年卒于家。)、欧阳枢[字新田。明·南安东田人,或作晋江人。泉州卫指挥佥事(嘉靖四十一年袭父职。派署高浦守御千户所篆。移署崇武守御千户所篆。)。历泉州营都指挥使、铜山把总。还泉州卫。万历四年辞官归东田以隐。]、欧阳复
  胡仲弓
(字希圣,号苇航,南宋末·晋江人。)、胡仲参(字希道,号竹庄,南宋末·晋江人。)、胡器[字仕琏,明·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今新余县)。洪武中由贡生授普安军民府通判。洪武卅一年知泉州(绰有惠政。轶事。)。永乐初与修书内阁,升贵州按察使。历国子祭酒兼摄通政事。宣德三年致仕归,寻卒于家。]、胡大正(初名慥,字伯诚。兴化尉、南康军司法。佥判泉州。)、胡文宗(字在鲁)、胡靖(字立之,北宋·晋江人) 、胡守宗(字穆中,明·晋江人)、胡惟立明·江西高安人,嘉靖卅二年任德化知县)、胡潜(字孔昭,明·江西绩溪人。弘治十七年任德化知县)
  柯述[别名柯世程,字仲常,北宋·南安县丰州富春人,后住泉州(晋江县治)。身世。皇祐中起泉州教授。嘉祐四年进士,初宦。熙宁九年任漳州施赈副使:异鹊来巢。元祐、元符两知福州。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后奉祠,官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政和元年卒。评价。]
  柯翰[字国材,号行二。北宋·泉州人,或作南安富春人(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富春)、晋江安平人(安海)、同安庄江人(今厦门市海沧区后柯村)。幼居南安富春。绍兴元年随父徙居晋江安平。开基同安庄江(绍兴廿年避地同安庄江。邑居教授。)。受聘同安县学教职(绍兴廿三年朱熹与游。绍兴廿四年朱熹聘其为同安县学“直学”。)。与朱熹书信往来探讨不断。乾道二年至三年参与修编朱熹《孟子集解》。淳熙三年卒。著述。评价。]
  柯汉
、柯宋英柯宋英,字子飞。南宋·晋江罗山人,南安籍。绍兴廿四年进士,历四明教授、国子正、国子监簿。出知梅州。代还居家。、柯实卿(字公仲,号朋海,又号肖海。中举。南京户部主事、副郎中、刑部郎中。池州知府。知郧阳。居家。)、柯知彰字仲晦。南宋·晋江人,祖籍南安。身世。绍兴卅年进士,官终福州通判。、柯可栋(字平若,清·晋江人)、柯赓昌(字贻赳,清·晋江罗山塘边人)、柯公焕(字德章,元·晋江人)

欧阳秬

  欧阳秬(795-835年),字降之,唐·晋江潘湖欧厝人,或作南安人。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有传。

  唐·欧阳詹

  唐·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有子3:长欧阳槚,次欧阳荫欧阳秬其三。欧阳詹欧阳秬入承长兄欧阳谟为嗣,遂为欧阳詹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欧阳詹从子,字降之,亦工为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欧阳秬,字降之,晋江人,之从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欧阳秬,字降之从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欧阳秬,字降之。”

  开成三年进士

  唐·开成三年戊午(838年),欧阳秬裴思谦榜进士第。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开成中擢进士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工文词。开成中擢进士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开成三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工文词。举开成三年进士。”

  泽潞节度使刘从谏表为幕府参军

  刘从谏(803—843年),幽州昌平人(今北京市昌平区),昭义节度使刘悟之子;时镇泽潞(泽潞节度使),表欧阳秬为幕府参军。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会泽潞刘从谏幕府。”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会泽潞刘从谏在幕府。”

  开成四年移书让陆洿无所建明

  陆洿(《全唐文》作“陆沔”),唐·苏州吴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自试大理评事,授左拾遗,迁右补阙。文宗·大和(827—835年)初,弃官东归,隐吴中。

  开成三年(838年),上疏论兵;赴召复出,入为祠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可随时向皇帝提出建议。陆洿曾是欧阳秬素来景慕之人,然1年中竟无所建明。欧阳秬为《移司勋书》批评之,望其勿惜其位而言,勿顾其身而论;言论或不行、不用,则乞骸归去。陆洿遂弃官去。

  关于欧阳秬为书让陆洿一事,《新唐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等史书均有记述,但过程稍有差异,参下引欧阳秬《移司勋书》内容,当以《福建通志》为是。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陆洿自右拾遗除司勋郎中,弃官隐吴中,诏召之;既在道,遗书让出处之遽,洿不至,还。名益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 “时拾遗陆洿弃官隐吴中,被召在道,遗书让出处之遽,洿遂不至,名益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吴人陆洿以拾遗弃官,后召司勋郎中,既至,无所建明,遗书让之,其言切直,人拟之争臣论,洿遂弃官,名益闻。”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吴人陆洿自右拾遗弃官归,召除司勋郎中。既至,无所建明。遗书让之,词极切直。洿得书拒复,弃官还,由是名益著。”

  附:欧阳秬《移司勋书》

  《全唐文·卷760》收录欧阳秬《移司勋书》”,全文曰:

  “?月?日,欧阳秬移书郎中阁下:

  夫百女荡一女贞,荡者纷然为贞者笑,脱使贞者始贞而后荡,奈百人之笑一人耶?呜呼!一之笑百,百者有比,耻于一人而已;百之笑一,一者举目无比,其如耻何?伏唯阁下,少垂听览。

  在闽中时,闻阁下之名十年矣,及来京师,又逾一纪。尝期阁下不出,则若南阳刘子骥、会稽谢庆绪,出则如蜀·孔明殷傅,不然,亦如贾谊朱云之徒,庶几于直道也。

  今皇帝起阁下为郎,阁下俣俣而来。谓斯来也,向数年有见必言,有闻必论。日复一日,仅三百日矣。岂九牧之民皆治矣,无有术耶?四夷之患皆平矣,无有策耶?天下之无贤者不可举耶?天下之无幸者不可黜耶?天下之无赃者不可劾耶?天下之无冤者不可雪耶?天下之无屈者不可伸耶?天下之无骄者不可诫耶?既无所闻,又无所见,则乐之道,读之书,刘驎之谢敷斯人也,阁下亦斯人也,岂徒鼓动以朝,廊飡(即“廊餐”,百官朝退后赐食于殿前廊下之谓)而退,是何前倨而后恭,若彼始贞而后荡如此?且一之笑百,虽有比也,正今百人之反笑矣,阁下欲何比焉?

  夫名利之心不可卷,正直之心亦不可转。谓阁下今之为不及昔时,不为明矣。且逢萌不挂冠,孰有萌耶?孙楚不漱石,孰有楚耶?阁下始心为直,苟在为郎,国家有明经、进士、史传诸科,孰不郎也?后达者虽在阁下之左,先达者虽在阁下之右,所谓为郎不若不为,盖悲阁下身未死而名已灭。

  虽然,犹有可复之计。何者?阁下有所见,勿惜其位而言;有所闻,勿顾其身而论。论或不行,言或不用,则乞骸归去,斯谓可复之计也。

  已矣!吴越胜景,山川如绣,鲈鲙莼羹,放歌长啸。夫如是,永为司勋,庶几乎不朽,伏维念之。

  再拜。”

  【按:
  ①刘子骥刘驎之,字子骥,南阳安众人,约晋·太元元年(251年)前后在世。少尚质素,虚退寡欲,好游山泽,志在隐遯。
  ②谢庆绪谢敷,字庆绪,会稽人,隐士,性沉静寡欲,入太平山修行。
  ③朱云:鲁国人,身长八尺馀,身材魁梧,兼有膂力,少时性好游侠,结交一班少年,曾将身替人报仇。年至四十方始发愤读书,从博士白子友受《易经》,又从萧望之受《论语》,皆能精通。
  ④逢萌:字子庆王莽篡位,挂冠东都城门,飘海去辽东。
  ⑤孙楚,少欲隐居,谓王济道:“吾欲漱石、枕流。”即“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之谓。】

  开成四年萧本妄言与贞献皇太后近属之伪

  文宗上位后,接连发生萧洪萧本萧宏3起假冒国舅案,虽屡有查出,始终有所不明,舆论混乱。

  开成四年(839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章论及此事,舆论混乱。为以正视听,文宗遂诏“三司”详审之狱,证实并伪,下诏终案,处萧本除名,长流爱州;萧弘配流儋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萧妃》)

  在此案质辩中,欧阳秬因与萧太后原籍同里,与有力焉。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亦述及:

  “而里人萧本妄言与贞献太后近属,恩宠赫然,耻之。

  会泽潞刘从谏在幕府,为辩,质之伪,终得罪。”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而里人萧本妄言戚属颇恃恩,刘从谏幕府,为辨质其伪,终得罪。”

  会昌四年刘稹案徙死崖州

  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刘从谏病卒,其子刘稹割据反叛,曾上表斥损时政,或诬欧阳秬所为。会昌四年(844年)刘稹之乱平,欧阳秬被流放崖州,赐死。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

   “其刘从谏拒命,方休假还家,表斥损时政,或言为之,诏流崖州,赐死。

  临刑,色不桡,为书遍谢故人,自志墓,人皆怜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

  “后从谏(应为“”之误)拒命,方休假还家,表斥损时政,或言所为,诏流崖州,赐死。

  临刑色不挠,为书遍谢故人,自志墓,人皆怜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秬从谏(应为“”之误)拒命,方乞假,表指斥时政,或言所为,诏流崖州,州人皆怜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唐文苑·欧阳秬》:

  “后从谏命,方乞假还家。表指斥时政,或诬所为,诏流崖州,赐死。

  临刑为书,遍谢故人,自志其墓,人皆怜之。”

  里人李郁《吊欧阳秬诗有云:“身死为修刘稹表,名高因谅陆洿书。”

  有《降之文集》行世。

  子欧阳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澥》)

欧阳澥

  欧阳澥欧阳詹孙,欧阳秬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欧阳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唐诗纪事》曰

  “闽川欧阳澥者,四门之孙也。

  娶妇经旬而辞赴举,久不还家,诗云:‘黄菊离家十四年。’又云:‘离家已是梦松年。’又云:‘落日望乡处,何人知客情?’自怜十八年之帝乡,未遇知己也。

  亦为燕诗以献主司郑愚侍郎,其词虽为朝贵称羡,尚未第焉。其诗曰:‘翩翩双燕画堂开,送古迎今几万回。长向春秋社前后,为谁归去为谁来?’”

欧阳珣

  欧阳珣(1081—1126年),字全美文玉,号欧山,北宋人,乡籍泉州晋江潘湖,学籍江西吉州庐陵。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有传,但所述有较大出入。

  明惠帝·建文庚辛年(应为“庚辰”之误,建文二年,1400年)中秋望日潘湖廿五世孙欧阳开磬续修”“福建欧阳氏字辈”(《台湾宋丞相欧阳珣家族世谱》转引)有载。

  身世

  关于欧阳珣的身世,史志记载比较混乱,有3说:

  晋江潘湖说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欧阳珣之后。”

  欧阳珣欧阳詹10世孙,袁州太守、直秘阁学士欧阳识欧阳詹9世孙)之子。欧阳珣宅,在潘湖乡欧阳四门”欧阳詹曾任“四门博士”)府第后殿。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

  “六世欧阳詹……

  十五世公,公子,字全美,学籍吉州,乡籍潘湖。有‘欧阳丞相墓’在湖口(“仁颖书院”后山仔空),花园(故居,俗称“丞相花园”)在欧岭……宋神宗·元丰辛酉年九月廿九日生……子二:公,公。”

  欧阳珣共有4子:欧阳规欧阳陶欧阳岩欧阳敦,迁江西吉州庐陵。

   欧阳珣写有《咏潘湖故园》诗:“节义重狮山,潘湖洁吾心,遥遥梦国安,气壮山河清。”

  庐陵永和说

  庐陵欧阳氏在当地是望族。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称:欧阳珣,字全美,吉州庐陵人。”

  欧阳珣是吉州庐陵县永和人(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庐陵欧阳氏认可此说。称其父欧阳粲,字景文,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仕至朝散郎、潭州通判。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吉州知州江万里欧阳珣建祠于永和,欧阳守道为撰欧阳监丞祠堂记》,云:“当其慷慨城下,痛哭以勉守者,但见有吾心,不见有使命也。此时宰之命,非君父之命;此君父之命,非宗庙社稷之命也。臣受命于君,君受命于宗庙社稷。”

  吉安府儒学左边建有“九贤祠”,祭祀宋代庐陵的9位乡贤,其中就有欧阳珣

  乡籍、学籍说

  无论称欧阳珣是晋江潘湖人还是吉州庐陵人,从史籍记载的为官后经历看,都是一致的,可以认定是同一人。

  实际上,晋江潘湖欧阳氏与吉州庐陵欧阳氏同出唐代欧阳询欧阳通之后,为同宗同源。

  一般认为,欧阳珣的乡籍是晋江潘湖,学籍江西庐陵。其与庐陵的联系无疑是非常紧密的,以至后来4个儿子欧阳规欧阳陶欧阳岩欧阳敦都迁居吉州庐陵。

  这一些,还待学者考证。

  从学

  欧阳珣少聪敏。

  北宋初,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文者,必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黄仁颖》)

  潘湖相府“孝思堂”南侧,原有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状元黄仁颖书舍,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欧阳氏黄氏族人兴建为“潘湖社学”欧阳珣稍长,就学于斯。

  乾兴元年((1022年)冬和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九月,欧阳识欧阳珣父子又分别率欧阳族人鸩资将“潘湖社学”扩建为“仁颖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崇宁五年进士

  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欧阳珣与晋江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代进士名录·北宋·崇宁五年、附:宋代存疑进士·南安·欧阳珣》)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崇宁五年进士。”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公》:“宋·崇宁五年丙戌进士。”

  但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却载:“重和元年(1118年?)登进士第。”

  历宦

  大观四年(1110年),欧阳珣授徒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政和元年(1111年),欧阳珣被荐为仁颖书院”山长,以其祖赋建置学田,“治经讲学,郡士多徒焉。”

  政和元年(1111年)上京师。初授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丁父忧归,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

  服除,调忠州学教授、南安军(属江西)司录,知盐官县。《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调忠州学教授、南安军司录,知盐官县。”

  死难

  主战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以荐上京师,遇国难。”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公》:“历官将作监丞、仁颖书院山长、观文殿大学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历官至大学士。”

  政和八年(亦重和元年,1118年)正月,欧阳珣李纲等9名群臣引荐下,入阁拜观文殿大学士,任尚书右丞兼翰林学士承旨。

  翌年,金人犯京师。欧阳珣到汴州城下临阵指挥,率武安军夜袭金营,金军统帅完颜宗望大怒,起兵进犯宋军。

   《宋史·列传207· 忠义3·欧阳珣》:

  “金人犯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朝议割河北绛、磁、深三镇地讲和。率其友九人李纲等9名阁臣)上书(力持主战,曰:“割地敌亦来,不割亦来,特迟速有间。今日之策唯有战耳!”),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

  及事急,会群臣议,复抗论当与力战:‘战败而失其地,它日取之,直;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公》:“金兵犯京师,公抗割地求和,与李纳(“李纲”之误)力主与战。”

  靖康元年时宰遣欧阳珣奉使割深州

  不久,欧阳珣李邦彦张邦昌“主降派”排挤,与李纲“抗金派”一同遭贬。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围攻汴京,索割河北绛、磁、深3镇作为议和条件,懦弱的钦宗答应了。时宰怒欧阳珣屡阻和议,欲杀之,乃遣欧阳珣以将作监丞衔奉使割深州(实为人质)。

   《宋史·列传207·忠义3·欧阳珣》:“时宰怒,欲杀,乃遣奉使割深州。及出使,加将作监丞。”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公》:“时宰秦桧[宋钦宗靖康元年—二年(1126—1127年)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怒欲杀公,乃遣其奉使割深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靖康元年,奉使割深州与金。”

  金人焚死之

  欧阳珣至深州城下,反而哭劝城上人严防死守、忠义报国。城陷,欧阳珣被金人执送燕京,诱降不从,靖康元年丙午(1126年)十二月廿四日焚死之,年46。深州人收其骨,葬南郭外。后归葬晋江潘湖欧湖口仁颖书院”后山仔空,俗称欧阳丞相墓”

  《宋史·列传207· 忠义3·欧阳珣》:至深州城下,恸哭谓城上人曰:‘朝廷为奸臣所误至此,吾已办一死来矣,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金人怒,执送燕,焚死之。”

  明《福建欧阳氏字辈·十五世公》:

  “公至深州城下,恸哭激励城中人忠义报国。被金人执送燕而焚殉节。”

  宋钦宗·靖康丙午年(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廿四日卒。葬湖口仁颖书院后。”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欧阳珣》:“抵(深州)城下,大声恸哭,勉谓城上人死守,尽忠报国。金人大怒,执送燕,焚死。”

  其他

  入南宋,欧阳珣赐谥文节,归葬晋江潘湖。

  著有《欧阳大学士文集》、《潘湖诗话集》10卷,多已佚失。

  有《咏潘湖故园》诗曰:“节义重狮山,潘湖洁吾心,遥遥梦国安,气壮山河清。”

  《踏莎行》词曰:“雁字成行,角声悲送。无端又作长安梦。青衫小帽这回来,安仁两鬓秋霜重。 ?孤馆灯残,小楼钟动。马蹄踏破前村冻。平生牵系为浮名,名垂万古知何用。”(收入《全宋词》)

欧阳征

  北宋泉州海商。高丽(朝鲜)显宗(1010-1031年)时,被高丽封官为左右拾遗(谏官)。

欧阳模

  欧阳模(1535-1607年),字宏甫,号八山,明·南安县人。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欧阳模“府、县志,参《闽书》”为作传。

  欧阳深长子

  欧阳模是泉州卫指挥佥事欧阳深长子。曾祖欧阳夏;祖父欧阳镐,义官;母洪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欧阳模》:

  欧阳模,字宏甫,号八山

  ,指挥,以擒倭阵亡,赠‘昭毅将军’。”

  嘉靖卅八进士,累官至广西按察副使

  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欧阳模乡试第24名举人;嘉靖卅八年(1559年)已未科连捷进士。初授霍邱令,调上津,补肥乡,擢都察院都事,调户部员外郎(监楚税),还为郎中。出为宝庆知府,升广西按察副使,罢归。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欧阳模》:

  嘉靖己未联捷进士,授霍邱令,调上津。丁父艰。服除,补肥乡。擢都察院都事,调户部员外郎,监楚兑。还,迁郎中。出为宝庆知府,升广西按察副使。

  其治霍邱,视民如子,以节爱称。督鹾(盐别称“鹾”)使者承权相意,有望于,若弗闻也。坐是调简,曰:‘臣才宜简,得上津,分也。’

  肥乡较繁,亦以简御之,不易其素。

  监楚兑,所立规条,皆可为后人法。

  守宝庆,则卧治之,抑豪右,新学舍,加意作人。如福太守车大任、巡关御史刘应龙,皆所识拔。

  其备兵桂林,凝定持宪体,不以苛察为名,而忌者目慑之,遂罢归。”

  乡居,万历卅五年卒于家

  欧阳模乡居,一如其父所为慷慨行德。万历卅五年(1607年)卒于家,年73。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欧阳模》:

  “日与故人杯酒为欢。初不作诗,后与诸老结社,亦探韵为之,必尽兴而后已。为人笃于伦常,与人交,温恭雅裕,咸出至诚;即谐谑,不弛矜敬。间有负匿者,面谢过便好如初。年未艾,悬车,百感如遗。倾资赈穷,座客恒满,亲友之不能自存(“自存”:自谋生计)者多归(“归”:同“馈”)之。郡人颂慷慨行德,为首称。

  始,,慷慨行德。及为官,赐禄之入,未足充父之所出;而赈舍之惠,不敢后父之所为。《传》曰:‘如其道,终身无改可也。’实以之。

  卒年七十三。”

  遗迹

  南安诗山高盖山绝顶有“唐·欧阳妈祖墓”,葬唐·进士欧阳詹之母。明·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已举进士的欧阳模曾拜谒“祖墓”,为赋《谒欧阳坟》七律1首:“慈母千秋有古坟,诗山缥缈带晴云。傍林鸟雀今何在?滴泪丛荆古自芬。雨湿黄泥逢晚到,风高华表作秋分。传疑传信君休问,总是文章孝行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清源山赐恩寺后大石洞顶岩崖间,有欧阳模镌摩崖石刻“高山仰止”,隶篆体竖写,幅高宽 250×90厘米,字径50厘米。款字颜体楷书,字径14厘米,左右题款分别为:“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李开芳为唐·欧阳行周欧阳詹行周先生书”、“裔孙欧阳模勒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

  安溪县清水岩千年樟木“枝枝朝北”旁,有一摩崖石刻,上镌:“万历戊戌(万历廿六年,1598年)冬十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俗称“六老同游”。时“六老”各自留下1首《题清水岩》诗,其中欧阳模八山)诗曰:“千寻鸟道见山巅,四绕螺亭倚涧边。树挂云烟迷野色,径回翠霭入禅天。磨碑细认前朝字,凭槛转思出世缘。此际凌虚真境界,携棋对酒伴闲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安溪蓬莱清水岩》、《泉州人名录·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詹仰庇》)

  南安县文庙旧址,在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联社区郑成功焚青衣处旁(古属南安县城丰州,始建于北宋·靖康( 1126—1127年)间。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 ,泉州郡侯的佐官陆鳌来(号驾山)见其垣墙坍圮,曾向上申请资金修缮。欧阳模为撰立《南安县重修儒学记》碑记事,今碑虽有风化,但尚嵌存文庙旧址残存的1面墙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南安文庙》)

欧阳枢

  欧阳枢,字新田,明·南安东田人,或作晋江人;泉州卫指挥佥事欧阳深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有传。

  泉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四十一年袭父职

  方欧阳深抗倭杀贼时,欧阳枢20余岁,跟随父亲在军中参预军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欧阳深死于抗倭战役后,世宗皇帝下诏有司录其子孙,世袭指挥佥事。时欧阳深长子欧阳模已举进士,改由次子欧阳枢续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模》)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欧阳枢子。父荫予世官。兄已举进士,故移于。”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欧阳枢,东田人,子。

  死于贼,世宗悼恤予世官。长子已举进士,故移于

  杀贼时,年二十余,列子衿(“子衿”:学生),从父军中。集谋士调兵食,议战守事宜,父奇之。”

  派署高浦守御千户所篆

  迨袭职,初署高浦守御千户所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高浦》)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初署高浦所篆。”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迨袭职,以材武见知,当道使署高浦所篆。

  所在海中,军人狞悍(“狞悍”:凶悍)不晓书文。集子弟,立学校,延师教之,廪以俸金。所课文字,为第甲乙,士奋然以兴。

  所军不伍,故时罚月粮,绳以法,给粮如故,军无不应伍者。”

  移署崇武守御千户所篆

  移署崇武守御千户所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崇武》)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

  “移署崇武篆。

  有倭乘风突至,操小艇逐入巨浪中,手擒真倭二人,溺死者无数。”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移署崇武篆,赈恤赒贷,抚之以恩。

  有倭乘风突至,枢操小艇入巨浪中,手擒真倭二人,溺死者无算。时戚继光为都督,叹曰:‘真将种也!’”

  历泉州营都指挥使、铜山把总

  欧阳枢升署泉州营指挥使,不久擢铜山把总。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

  “升署泉州营都指挥使。

  寻擢铜山把总。时巨寇林道乾拥海剧掠,严斥堠,修战备,贼引遁。”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升泉州都指挥使,老少要遮(“要遮”:拦截,阻拦),从间道乃得行。

  寻擢铜山把总。 时巨寇林道乾拥海剽掠。严斥候,备战守,道乾不敢闯入近海。”

  还泉州卫

  久之,还泉州卫。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7•欧阳枢》:
“后还视卫事,军容以振。
寻以母老辞归,以其官予兄子,自卜居东山之麓老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久之,还卫。
卫有三军政,掌篆、视操、督屯,上官递委。凡前官因循,减士粮自润,为上人充篚,悉耻不踵(“不踵”:不延续)。律己绳人,一依法度。卫堂倾圮,捐俸新之,军容以振。”

  万历四年辞官归东田以隐

  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入京贺万寿,兵部尚书谭纶会试天下阃官,置欧阳枢名列前矛。俞大猷表荐欧阳枢提职,俞大猷以母老力辞,回隐东田。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欧阳枢》:

  “万历丙子,从藩臬诸公入贺万寿,大司马谭襄敏谭纶子理,谥襄敏,官兵部尚书)会试天下阃官(“阃”:统兵在外的将军。“阃官”:即军官),置前。

  俞大猷故与善,方为大都护造战车应敌,陈古战法上方略。大猷执其手曰:‘丈夫立功,当在西北边,咄咄里下,不足起名。’且表荐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以母老力辞,乃官其兄之子,而归东田老焉。”

欧阳复

  欧阳复,桂阳人,天顺(1457—1464年)末以兵部郎知泉州,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欧阳复据旧《志》、参《闽书》载:

  “欧阳复,桂阳人。景泰辛未(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天顺(1457—1464年)末以兵部郎知泉州。

  廉明公恕,事集而民不扰。

  有媪讼妇不孝,问曰:‘妇不供馈乎?’媪曰:‘无食者四餐。’责妇曰:‘汝何饿姑?’妇曰:‘饿姑不孝,虽贫何敢!’阳复怒叱曰:‘尚敢言?’密令左右取桐油煎面饼食媪。媪食而吐,皆白粲。遂以大言责,媪感泣悔悟。慰其妇而遣之。

  祷雨未应,审狱囚,释疑似,遂大雨。

  在郡遘疾,郡人竞为祷神。比卒,哭声遍闾巷。为立祠,与蔡锡尹宏并祀,曰‘三太守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锡尹宏》)。”

胡仲弓

  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南宋末·晋江人,胡仲参之弟;生卒年不详,约咸淳二年(1266年)前后在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仲参》)

  胡仲弓生平于史缺载,仅从其诗句可知其2赴春闱始中进士,初官会稽令,不久因言事见黜。继为绍兴府掾粮料院官(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4《寄胡苇航料院》),时间约在保祐六年戊午(1258年)前后(《戊午天基节口号》)。后弃官,以诗游士大夫间,浪迹以终。

  南宋·周密编选《绝妙好词·卷6》: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清源人,流寓杭州。曾登进士第,为县令,不久罢免,浪迹以终。与仇远为诗友,相互酬唱。”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5·集部18·别集类18·苇航漫游稿》有曰:

  仲弓希圣,清源人。[按:泉州于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升为清源军,北宋建隆(960—963年)初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为泉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仍其旧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其生平不少概见。惟集中《一第诗》,有‘衣冠新进士,湖海旧诗人’之句,知尝登第;《夜梦蒙仲作二象笏诗》,有‘嗟余初筮令’之句,知尝宰县;《将之官越上留别诸友诗》,有‘一官如许冷,况复是清贫。槐市风何古,兰亭本却真’之句,知官在会稽;《老母适至时已见黜诗》,有‘千里迎奶,相见翻不乐。微禄期奉亲,亲至禄已夺’之句,知不久罢归;《雪中杂兴诗》,有‘不被功名缚,江湖得散行’之句,知被斥以后,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稿。其行事则不可考矣。”

  胡仲弓工诗,是宋末著名江湖派诗人,著有诗集《苇航漫游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苇航漫游稿》)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1》云:胡仲弓,字希圣,曾登第,于会稽任官,不久罢归,浪迹以终。其诗不出山林枯槁之调。”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16》云:“其诗多衰飒之音,盖风会所趋,虽作者亦不自知矣。”

  蒲寿晟(字心泉)与氏兄弟特别是与胡仲弓的关系密切、友情深厚,这种友情出自于人生哲学、创作理念(同属江湖派)的相近相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2有《古意答苇航》、《送远曲别苇航》,卷4有《友人余兄归,小诗寄胡苇航》、《寄胡苇航料院》,卷5有《再用韵和苇航》。

  胡仲弓苇航漫游稿》《致心泉卜居》五律1首:“诛茅法石巅,知已有青天。猿鹤寻前约,山林续前缘。烟霞来枕上,风月绕林边。窗前多栽竹,相期晚节坚。”

胡仲参

  胡仲参,字希道,号竹庄,南宋末·晋江人;胡仲弓之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仲弓》)

  青年时曾负才游京师,多与名士交友。嘉定(1208—1224年)间赴试不中。后浪迹江湖,寄情于山林,与其弟胡仲弓同属江湖派诗人,著《竹庄小稿》1卷。南宋末年陈起编辑的《江湖小集》(《四库全书·集部8》)收录其诗作70多首,《宋百家诗存·卷16》收录其诗作37首,《南宋群贤小集本》也收录其诗。

  有人评论胡仲参诗曰:“古纂不足,清俊有余,江湖派也。”

  蒲寿晟与胡氏兄弟关系密切,友情深厚。这种友情出自于人生哲学、创作理念(同属江湖派)的相近相通。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4》有《和胡竹庄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胡器

  胡器(1358—1428年),字仕琏,明·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今新余县)。洪武卅一年(1398年)知泉州。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贵州按察使胡器,字士琏,江西新淦县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胡器》:胡器,新喻人。”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胡器(按《临江府志》)。士琏,峡江人。”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胡器,字士琏,新淦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胡器,字仕琏,新喻人。”

  【按:“临江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元·临江路置,府治清江县(县治在今樟树市临江镇),辖清江、新淦(今新干县)、新喻(今新余市渝水区)3县;嘉靖五年(1526),新置峡江县来属,今隶吉安市。】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按《临江府志》”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7·秩官·郡县·泉州府·国朝》、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胡器》有记。

  洪武中由贡生授普安军民府通判

  洪武(1368—1398年)中,胡器因贡生授普安军民府通判。【按:“贡生”: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的士子,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洪武中,由国学生授普安军民府通判。”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

  “贡升太学,授云南普安军民府通判。

  时南夷新附,谕以礼教。”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贡升太学,授云南普安府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以贡授普安军民府通判。”

  洪武卅一年知泉州

  绰有惠政

  明·洪武卅一年(1398年),因练子宁举荐,擢泉州知府。至永乐(1403—1449年)初召修《永乐大典》去。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

  练子宁荐其贤,升泉州府知府。

  时郡积弊、政器一切革之,而兴利于民。父老朔望谒见,必使诲子弟迁善远罪,郡中翕然从化。

  每判死刑及徒配案,辄悄然心忧,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导之善,是吾过也。’

  郡诸生久废学器,申教养之令而躬督之,诸生骎骎有成。

  召修《永乐大典》,民耆老有号泣送之者。

  泉后更数守,其民思不巳,盖其治民抚恤如子,养之教之,惟恐或伤。”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7·秩官·郡县·泉州府·国朝·胡器》:

  胡器,洪武末知府。

  力拯病民之事。

  每判死刑及徒配籍案,辄郁郁不乐。或问其故,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化民以德,而使之至此,此吾所以不乐也。’”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

  “擢泉州知府,绰有惠政。

  每判死刑,恒郁郁不乐。或问其故,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化民以德政,致民此地。’

  仓库火,风猛,众莫能措,稽首,火寻灭。”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胡器》:

  “洪武间知泉州府。

  革蠹弊,课农桑,修桥渡,兴学校,时令父老各诲其子弟。

  毎判死刑,恒鬱鬱不乐,曰:‘吾不能化民,故致。’

  比仓库火,风猛莫遏,向风稽首,火遂灭。”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

  “擢泉州知府,绰有惠政。

   每判死刑,恒郁郁不乐,或问其故,曰:‘吾为民父母,不能化民以德政,乃致民死地耶。’

  仓库火,风猛,众莫能措。稽首,火寻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练子宁荐其贤,擢知泉州。

  始至,革蠹弊,课农桑,修桥渡,兴学校,奖励学者,岁时召父老,令各诲其子孙。

  每判死刑及徒配,恒郁郁不乐。或问其故,曰:‘吾不能化民,故致此。’

  仓库火,风猛莫遏。向火稽首,火遂灭。

  贡士刘孔宗当补伍,试其文奇之,送补郡庠,遂登永乐甲申(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泉科第盛,自作养始。

  召修《永乐大典》,父老号泣送之。”

  轶事

  【永乐四年为《铁炉庙记》碑篆额】

  明·永乐四年(1406年),泉州通判洪葆“铁炉庙”杨曜宗撰《铁炉庙记》,拟立碑,胡器为篆额,但当时不知何故并没刻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铁炉庙》)

  【永乐六年重修洛阳桥、蔡忠惠公祠】

  明·永乐六年(1408年),因地震、飓风和水患,洛阳桥(万安桥)损,胡器重修,一并重修位于桥南的蔡忠惠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洛阳桥》、《泉州专祠·蔡忠惠公祠·明代永乐六年重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万安桥》:“绍兴以来屡有修葺。明·永乐间知府胡器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蔡忠惠祠》:“明·永乐(1403—1424年)间,守胡器修。”

  【《游九日山》诗

  胡器作有《游九日山》一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曰:

  “郡中无事少从容,眺望闲登九日峰。云影半岩来紫帽,江流一道透黄龙。
  林中载酒惟瓢饮,石上题诗尽藓封。无计可辞轩冕系,归时犹听晚来钟。”

  【嘉靖三年祀“六贤守祠”】

  明·嘉靖三年(1524年),泉州太守高越在泉州府文庙旁建“六贤守祠”,并祀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欧阳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六贤守祠》、《泉州人名录·高越蔡襄王十朋真德秀尹宏欧阳复》)

  永乐初与修书内阁,升贵州按察使

  明·永乐(1403—1449年)初与修书内阁,不久升贵州按察使。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升贵州按察使,治尚宽简,而法不可原者,亦不贷,民夷咸敬爱之。”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永乐初与修书内阁,升贵州按察使。”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永乐初与修书内阁。升贵州按察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升贵州按察使。”

  历国子祭酒兼摄通政事

  入觐,寻召为国子监祭酒兼摄通政事。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入觐。”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寻召为国子祭酒兼摄通政事。”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寻召为国子祭酒,兼摄通政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胡器》:“历官国子祭酒。”

  宣德三年致仕归,寻卒于家

  明·宣德三年(1428年)致仕归,当年寻卒于家,年71岁。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3·贵州·按察使·贵州按察使胡器传(实录)》:

  “年七十一乞致仕,从之。

  归未几,以宣德三年卒。

  为人和厚简重,言必循礼,而持行有恒云。”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郡守部·名臣列传6·明·胡器》:

  “致仕归。

  有《朴庵集》”

  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第74·人物9·明·临江府2·胡器》:

   “致仕归。

  按:胡器所著有《朴庵集》。”

胡大正

  胡大正,初名,字伯诚,南宋·建阳崇安县人。

  兴化尉、南康军司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佥判胡伯诚先生大正》:胡大正,初名,字伯诚。用季父恩补官,调兴化尉。郑侨以疑讼系于官,大正奇其人,力为辨白,且勉以远业。感奋,卒以大魁,为时名辅。再调南康军司法。”

  按:郑侨惠叔,号回溪,兴化(今福建永泰赤锡乡双桂)人。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状元, 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副宰相)、知枢密院事。

  佥判泉州

  开禧(1205—1207年)中,胡大正泉州佥书判官。后祀于泉州名宦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附名宦祠·宋》:胡大正,泉州佥书判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佥书判官》:胡大正,祀名宦,有传。以上俱嘉、禧(嘉秦、开禧)间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旧《志》为作传,曰

  “胡大正,字伯诚,崇安人。以季父补官,开禧中佥判泉州。

  会剧贼号过海龙·罗动天者逼清漳,势甚急。泉与为邻,城门昼闭。忽近郊有荷斧者数十人,兵捕以闻。同幕请肆诸城下,大正不肯书牍,讯之,果采樵者,皆释之。

  郡为番商之会,每舶至,检视者得利不赀,大正秋毫无所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佥判胡伯诚先生大正》:

  “史浩刘珙荐其贤明清介,改秩佥判泉州。

  剧贼罗动天者逼漳州甚急,泉为邻郡,忽近郊有荷斧者四五十人,兵捕以闻。时郡守政尚勇决,同幕希意,请肆诸城下。大正不书牍,曰:‘贼欲攻城,乃无戎装、攻具、长兵耶?’询之果采山菌者,皆释之,同幕惭服。

  郡为蕃商之会,每舶至,验视者得利不赀,大正秋毫无取焉。”

  胡大正泉州佥书判官的时间,地方志书或曰开禧(1205—1207年)中,或曰嘉、禧(嘉泰、开禧,1201—1207年)间,其他资料则含糊不言时间。

  但据淳熙九年(1182年)胡大正刻刊于泉州州治中和堂的宋刊本胡致堂《读史管见》80卷,有胡大正刻书序:“淳熙(1174—1189年)以前无刻本,至大正官温陵(泉州古代别称温陵),始刊于州治之中和堂。”在目后刻有长木记四行云:“时淳熙壬寅(淳熙九年,1182年)中夏既望,刊修于州治之中和堂。奉议郎、签书平海军(宋初泉州为平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兼南外宗正簿赐绯鱼袋大正谨识。”胡大正早在淳熙九年(1182年)就已任“奉议郎、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兼南外宗正簿”,不知孰是?或应以此为准。

胡文宗

   胡文宗在鲁明·庐陵人。嘉靖廿四年(1545年)以乡荐同知泉州,一度摄同安县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胡文宗据旧《志》、参《闽书》《同安志》载:

  “胡文宗,字在鲁,庐陵人。

  嘉靖二十四年以乡荐同知泉州。博学工文,为政明敏,逈越时流。凡郡务艰遽与疑狱不决者,属之立剖。性恬淡,不竞势利,操履古朴。摄同安县事,人有甘棠之思。

  先判庐州,丧偶,不置媵。侍止一仆,与俱奉身之物,虽寒士不能堪,而处之裕如。尝玛诗曰:‘一力自随官舍足,独衾无愧梦魂清。’

  泉人士有‘三不要’之谣,谓‘财、色、官’也。

  秩满归里,不复出。

  项乔称其宠辱不惊,笃学自信,非俗吏所能伍。”

胡靖

  胡靖,字立之,北宋·晋江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科姚哗榜进士,有《诗文集》传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胡靖》:胡靖,字立之,晋江人。事继母孝。同三傅出身。李庆孙黄宗旦见其《弩牙》等十赋,皆惊叹以为弗如。”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庆孙黄宗旦》)

胡守宗

  胡守宗,字穆中, 明·晋江人。永乐十年壬辰(1412年)进士,历中书舍人、吏部验封考功文选司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胡守宗》:胡守宗,字穆中。永乐壬辰进士,授中书舍人,预纂修大典,历吏部验封考功文选司员外郎。居官廉能知止,年六十五岁致仕。尝题联明志云:‘有官居五品,无钞买三梭。’人服其清廉焉。”

胡惟立

  胡惟立明·江西高安人。举人,嘉靖卅二年(1553年)任德化知县,卒于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胡惟立,嘉靖三十二年任。祀名宦。”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明·胡惟立》:胡惟立,江西高安人。举人,嘉靖三十二年知县。廉介自持,常赋外不取加耗,勤慎莅事,案无留牍,门隶久惯者去之,刁健屡讼者惩之。均赋役,恤困穷,邑人怀德。卒于官,士民共请入祀。”

胡潜

   胡潜,字孔昭明·江西绩溪人。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胡潜,弘治十七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胡潜》:胡潜,字孔昭,江西绩溪人。弘治十七年任。居官三年,廉洁自持。水利、桥梁、廨署当修葺者,恒割俸以助。民力讼者,常劝化之使自省。鞭扑不施老幼,囚系不加贫苦。以奔丧去,民相吊,如失父母。”

柯述

  柯述(1017—1111年),别名柯世程,字仲常,北宋·南安县丰州富春人;后住泉州(晋江县治),或称晋江人。天禧元年(1017年)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等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府、县志。参《闽书》”为作传。

  身世

  柯述出生于南安丰州富春,父柯庆文,第进士,终屯田员外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柯述,字仲常。南安人。父庆文,第进士,终屯田员外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柯述,字仲常,南安人。父庆文,屯田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柯述,字仲常。父庆文,第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柯述,字仲常,富春人。父庆文,第进士,终屯田员外郎。”

  南安丰州富春“瑞鹊堂”姓全闽总祠,也是柯庆文开泉1世的祖祠。柯庆文有4子:仲德)、,父子兄弟五进士,使得家成为泉州的望族。

  皇祐中起泉州教授

  柯述从举子业,乡试中式,皇祐(1049—1054年)中起为泉州教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与弟尝袖文见蔡襄异之,未几相继登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与弟尝贽文蔡襄奇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

  与弟尝袖文见蔡襄异之。未几,相继登第。

  皇祐中尝为泉州教授。”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

  与弟尝贽文蔡襄异之。未几,相继登第。

  皇祐中尝为泉州教授。”

  蔡襄于嘉祐元年(1056年)二至五月(是年闰三月)、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两次任泉州知府。他十分尝识柯述的才学,曾撰七言168字长诗予以赞誉,其中有句:“至以理要充祠章,争奋笔墨论短长”、“遥知成龙在他日,且看少者腾声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嘉祐四年进士,初宦

  柯述嘉祐四年(1059年)举进士,初授赣县县尉,升归安知县,移知开封府襄邑县,熙宁(1068—1077年)初擢知怀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

  初为赣县尉,损劫盗赃,以就次赏。

  知湖州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

  改开封府襄邑县(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襄邑令”),盗皆逃奔他境。神宗闻其治行,召对便殿,盗意其代去,复窃发,下吏治得所以乘间之状,上益嘉叹,书屏间以记姓名(书曰:“有要事必诏卿负之。”)

  擢知怀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

  嘉祐四年进士。

  初尉赣县。

  改知归安,修水田蓄泄之利。

  移知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书其姓名于屏。

  擢知怀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

  “嘉祐四年,成进士。

  初尉赣县。

  升知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

  移知襄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书其姓字于屏。

  擢知怀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

  “嘉祐四年进士。

  初尉赣县。获劫盗,宜大辟(“大辟”:死刑),乃捐赃以就次罚。

  知归安,修水田蓄泄之利。

   移知襄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盗意代去,复窃发。下吏,陈盗所以乘间(“乘间”:趁机)之状,上益嘉叹,书其姓名于御屏。
擢知怀州。”

  熙宁九年任漳州施赈副使:异鹊来巢

  熙宁九年(1076年),朝廷派柯述为漳州施赈副使到漳州赈灾。

  柯述赈漳,救活饥民无数。传说:两只喜鹊筑巢栖于柯述居住的传舍(即招待所),柯述离漳时,许多百姓恋恋不舍,送行数十里,那两只喜鹊也飞翔相随不忍离去,人人称异。苏东坡闻之,颇为感动,特赋五言长诗《为柯仲常述卒漳赈饥异鹊来巢纪事》,对柯述大加赞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初倅漳日,赈饥,有惠政,感瑞鹊巢于厅事,苏东坡为诗以纪。晚狥邦人之志,还州庠于旧址。士类德之,祠于学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尝倅漳,赈饥有惠政。有二异鹊来巢于栋,秩满移居,鹊亦随之。苏轼为诗以记其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柯述赈饥,有异鹊来巢,苏轼以诗纪焉。其诗曰:‘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拏。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里人惊异瑞,野夫笑而嗟。云此方乳哺,其畏鸢与蛇。手足之所及,一物不敢加。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故知中孚化,可及鱼与豭。侯故循吏,悃愊真无华。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仁心格异族,双鸟栖其衙。但恨不得言,相对空楂楂。善恶以类应,古语良非夸。君看彼酷吏,所至号鬼车。’”

  清·曾小轩《漳州杂诗》中也有“瑞鹊堂”诗记其事,曰:“瑞鹊栖衙感赈饥,侯循吏物能知。熙宁通判谁堪继,好记公一首诗。”曾小轩自注:“熙宁九年,漳判柯述赈饥救民,感二鹊栖于厅事,因名‘瑞鹊堂’。苏东坡诗云:‘侯古循史,悃愎真无华。’‘仁心格异物,双鹊栖其衙。’”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尝倅(“倅”:任副职)漳,赈饥有惠政,有异鹊二巢于厅事之栋。秩满,移居传舍,鹊亦随止(“止”:居止)。暨归,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苏轼作诗以纪其异。”

  近千年来,全国各地姓多以“瑞鹊”2字作堂号。

  元祐、元符两知福州

  元祐(1086—1094年)、元符(1098—1100年)中,柯述两知福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移福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

  “元祐、元符中两知福州。

  州学自景德中建,每试士即学庙中为试院,生员逡巡邸宿于外,先圣释奠反移他所。择州治东南公廨及废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

   “元祐、元符两知福州。

  州学久为试院,释奠亦需他移。择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

  “元祐、元符中,两知福州。

  州学久为试院,生员斋宿、先圣释奠反移他所。择州治东南公廨,反废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

  柯述首知福州的时间,在元祐五年庚午(1090年)左右。福州乌石山有摩崖石刻200余幅,其中柯述4幅,年代最早。

  如原神光寺塔东岩石上,留有柯述等摩崖题名刻:柯仲常祖夷仲王若愚曹子方邓仲告陈济翁潘及之,元祐庚午十二月初四游神光寺。”按:王若愚,字祖道,时任福建文臣提刑;曹子方,名,时任福建转运判官。】

  又:“元祐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府帅温陵(泉州的别称)公率东阳陈恺……同游神光寺,会于道山亭。”

  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

  柯述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

  另,柯述后调任福建提刑,历湖南运使、广东安抚使之后,元符(1098—1100年)末还再知过福州,时已80余岁。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3》载:“元符末,广帅柯述除直龙图阁,移知福州,训词有之:‘延阁以待该博之士,傥践历中外,厥有成绩者,亦以命之。’无文采,颇不堪此‘亦’字。”

  后奉祠,官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

  后,柯述奉祠,官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柯述从嘉祐四年(1059年)举进士步入官场,至85岁致仕,先后调迁12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奉祠。官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奉祠,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奉祠,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

  政和元年卒

  政和元年(1111年)卒,享年95岁。葬永春九十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述》:“子,仕至福建漕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

  “子,福建漕使。

  从子知彰,绍兴进士,为海丰令,浚灵溪溉田,民怀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子,福建漕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

  “子,福建漕使。

  曾孙知彰。”

  柯述有宅在泉州郡城。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宋宅》“龙图阁学士柯述宅:在元妙观边水沟巷。俗呼柯家巷。乾隆《府志》误为知州事,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龙图阁学士柯述墓:在永春九十都卓口山潘家村后。”

  评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述》:

  通百家,尤精于《易》,著《否泰十有八卦》以明君子小人之义。

  晚狥(同“徇”,顺从)邦人之志,还州庠于旧址,士祀之学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柯述》:贯通百家诗史,尤精于《易》,著《否泰十八卦》,以明进退君子小人之义。”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柯述》:

  通贯百家诗史,尤粹于《易》,著《否泰十有八卦》,以明进退君子小人之义,自名一家。

  晚徇邦人之志,还州庠于旧址,士类德之,崇祀邑乡贤。”

  还著有《温陵张贤传》1卷等。

  福州、泉州、漳州3府皆将柯述奉于学宫“名宦祠”

  绍圣(1094—1098年)初,福州府儒学建先贤堂,祀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五先生,后益以陈祥道刘康夫郑侠柯述与唐·观察使常衮“十先生”。后又益以王祖道。绍兴(1131—1162年)中,安抚使张浚乃位公于中,益以唐·欧阳詹,与诸贤列左右;继又益以陆祐为13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常衮欧阳詹》)

  泉州文庙之旁,立有特祠纪念柯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文庙》)

柯翰

  柯翰(1116—1176年),字国材,号行二,北宋·政和六年丙申(1116年)五月初五日出生于泉州元妙观(玄妙观)西水沟巷,曾随父居南安富春(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富春),既长徙居晋江安平(安海),最后开基同安庄江(今厦门市海沧区后柯村),故志书所记不一,或称“南安人”,或称“晋江人”,或称“同安人”,或干脆笼统称“泉州人”(历史上以上诸地均属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

  《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留存大量关于与柯翰往来和互相探讨理学的资料。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道南源委》、郡志、邑志、《朱子大全集》”为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采《府志》,参《闽书》”为作传。

  幼居南安富春

  氏入闽始祖柯亮柯延熙),于唐·光启二年(886年)自河南固始县从王绪入闽,又伴王审知同上福州。“初居永春桃园和平里”(今永春县城关),继而“世居泉州水沟巷”[位玄妙观(元妙观)西水沟巷,后名“柯厝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

  南塘派氏族谱·序》:“先祖柯亮,字延熙,号彪炳,于唐·光启二年自河南固始县从王审知入闽,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历5世,传至北宋柯庆文,为泉之望宗族。”

  柯庆文徙居南安富春。族谱载,柯庆文,天圣二年(1025年)进士;其子柯述神宗朝朝议大夫、龙图阁学士。祀“名宦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柯述》)

   柯述第3子柯元曾,生长子柯翰,称南安氏4世。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柯翰,字国材,邑东富春人。”

  绍兴元年随父徙居晋江安平

  南宋·绍兴元年(1131),柯元曾携子柯翰徙居安平(今晋江安海镇),定居“鳌头精舍”以西的新街一带,称“安平鳌西氏”,简称“西

  时柯翰15岁,即就读安平“鳌头精舍”(“石井书院”前身)。

  翌年(绍兴二年,1132年),朱松携幼子朱熹及家人到泉州府晋江县石井镇(今安海)任监镇。朱松“理学道南”第3代传人,朱松选民之秀者,公余讲学于“鳌头精舍”柯翰因之较早地接受了“二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

  绍兴四年(1134)春,朱松为5岁的朱熹在安平“鳌头精舍”启蒙。柯翰朱熹15岁,两人同为朱松门生而称学兄、学弟。是年秋,朱松调试馆职,一家离开安平,柯翰继续就读于“鳌头精舍”。学业有成,柯翰撰著《经解》,杏坛设帐,举“明经”(视为“同进土出身”)。

  《安平鳌西氏‘一经堂’族谱》:

  “四世国材公。

  公安平开基祖,讳,字国材元曾公长子,宋‘理学名儒’。配儒人允氏
绍兴初徙居安平,肄业‘石井书院’。

  绍兴间,柯元曾柯翰父子)筑海为田,名曰‘柯西埭’(今西埭)。”

  《安海志•安海源流考》“至于人文之盛,宋发科始于高镔,名宦如高惠连之殉宋难,直臣如安全藏之辅中宗,理学如柯国材之序易卦,此唐、宋之最著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惠连》)

  《安海志•学校》“‘石井书院’在府城西南安平镇,旧名‘鳌头精舍’。宋绍兴初,史部郎朱松曾为镇官,公余进民之秀者,迪以义理之学。”

  原同安县文化局长颜立水朱熹首仕同安•朱熹访求名儒柯翰(中共厦门市同安区委宣传部编):柯述之孙柯翰,字国材(1116—1176年),原居泉州水沟巷,绍兴元年(1131年)随父亲柯元曾徙居安海,就读于‘鳌头精舍’(后为“石井书院”)。翌年朱熹父亲任石井镇(安海)镇监并在书院讲学。柯国材朱熹14岁,同在书院读书,因而又称‘学兄学弟’。”

  开基同安庄江

  绍兴廿年避地同安庄江

  约绍兴廿年(1150年),柯翰“叹南渡不振,而忤和于野,遂无意仕途”,避隐同安庄江(今厦门市海沧区西北部东孚街道后柯村),为后柯氏开基祖。

  《安平鳌西氏‘一经堂’族谱》:(四世国材公)后徙居同安庄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后徙同安。”

  邑居教授

  柯翰在东孚建立第1家书院,教授学生百余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柯翰,字国材。守道恬退,笃于正学,邑居教授常百余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守道恬退,笃于正学。邑居教授,常百余人。”

  受聘同安县学教职

  绍兴廿三年朱熹与游

  绍兴廿三年(1153年)七月,朱熹赴任同安主簿,与游焉。

  朱熹集•卷77•记•一经堂记》:“绍兴二十三年秋七月,予来同安。明年,乃得君而与之游相乐也。时君以避地邑居,教授常百余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

  “柯翰,字国材,同安人。

  孝谨诚悫,自守介然,及门授经,人以百数。”

  绍兴廿五年(1155年)柯翰在后柯修葺房舍以居,自号“一经堂”朱熹为题“一经堂”、“理学名儒”匾额。绍兴廿六年(1156年)闰十月朱熹同安离任前,承柯翰请为撰《一经堂记》(见《朱熹集》),再次突出“用力于外”、“格物致知”理学核心理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葺庐以居,取扬子所谓‘三年通一经’者以名其堂,文公为作《一经堂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国材茸庐以居,取扬子所记‘三年通一经’者以名其堂,文公为作《一经堂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国材葺庐以居,取杨子所记‘二年(?应为“三年”)通一经’者以名其堂,朱子为作《一经堂记》。”

  后,后柯社以“一经堂”氏宗祠,“一经堂”也成为柯翰后裔衍派的堂号。现宗祠堂内仍悬有朱熹手书的这2块匾额,还摆放当年朝廷颁予的“御赐金翎”圣牌。

  绍兴廿四年朱熹聘其为同安县学“直学”

  绍兴廿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主簿,职兼学事,甫到任即着力整顿县学,聘请本县进士徐应中徐元聘)、王宾任学宾,柯翰和莆田方壬郑可学任助教。

  绍兴廿四年(1154年),朱熹又延请柯翰为同安县学“直学”,协助管理学事和讲学授徒。

  朱熹集•卷20•申请•举柯翰状》收录当时朱熹推举状,文曰:“照对县学见缺直学一员,窃见进士柯翰守道恬退,不随流俗,专以讲究经旨为务,行年五十,孜孜不倦。置之学校,必能率励生徒与于义理之学,少变奔竟薄恶之风。欲乞备申使府,差补施行。”

  朱熹初仕同安,正是其理学思想的发轫期。现代·束景南朱子大传•儒家心态的迷失与复归》:“他同同安老儒柯翰俆元聘等人结为‘进道之友’。”他们“匪同而和,肺腑以倾”,探研的主要命题是儒家经旨“格物”说。

  朱子大同集》(是编皆朱子官同安时所作,宋·陈利用编,明·林希元增辑)载:(课堂上)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课余)反复辨论‘仁体’、‘忠恕’、‘易卦’、‘春秋’。”

  朱熹集•卷77•记•一经堂记》:“属予治学事,因得引君(指柯翰以自助……至他事,亦多赖以济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文公?朱子簿同安,属治学事,引自助。内行峻洁,众严惮之,久皆化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

  朱子为同安主簿,属治学事,引自助。内行峻洁,众严惮之,久皆化服。

  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又与反复辨论‘仁体’、‘忠恕’、‘易卦’、‘春秋’。详见《朱子文集》。”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

  “适朱子为同安主簿,属治学事。内行峻洁,众严惮之,久皆化服。

  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又与反复辩论‘仁体’、‘忠恕’、‘易卦’、‘春秋’。详见《朱子文集》。”

  在朱熹与同安县学同仁的精心施教下,同安县学“弦诵洋洋,德义振声”,使同安学风为之一振。

  朱熹书信往来探讨不断

  从《朱熹集·书》中可窥见,朱熹自绍兴廿六年(1156年)闰十月同安离任后,与同安诸人书信往来不断,持续探讨理学的“致知格物”问题,尤其是柯翰,更是“非复一再”

  如朱熹集·书·答柯国材2》云:“至于观书,全不复记,以此兀兀,于‘致知格物’之地,全无所发明。思见吾国材精笃之论而不可得,临书怳然也。”

  又如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按”所引:

  “紫阳?文公门徒,惟同安诸生受业最早,有柯国材?许顺之?齐仲元聘诸先生。

  文公国材书云:‘二生趣向文辞,皆可观固知其所自矣,有友如此,足以为仁,敢以为足下贺,而仆亦将有赖焉。’

  又云:‘某自延平逝去,学问无分寸之进,汩汩度日,无朋友之助,未知终何所归宿云云。’

  又曰:‘君好学礼贤,其志可嘉,国材想亦推诚与之讲论有可采处,若得同为此来,真寡陋之幸。’

  又曰:‘石文相聚,所谈何事,其笃诚好学已不易得,而议论明快,想讲论之际少所凝滞也。’

  又云:‘前此以二友好为髙奇,喜立新说,往往过于义理之中正,故常因书箴之盖,因其病而药之,非以为凡讲学者皆当画于浅近而遂止也。’

  又云:‘凡此皆石文书中未及尽布者,或因讲论之次间为及之,并以呈齐仲顺之,不知如此卑说,还可髙意否?二公更不及别书也。徐文惠书云:有疑难数板,却未见之,岂封书时遗之邪?’

  观书中诸人,二友似指齐仲顺之徐文未知是元聘否?君并二生未详。丈疑是同安丞石整?子重朱子与往复书甚多,系会稽人。”

  乾道二年至三年参与修编朱熹孟子集解》

  乾道二年至三年(1166—1167年),朱熹居家,组织团队修编《孟子集解》,柯翰应邀参与。

  现代·束景南朱子大传•寒泉春述,砥砺理学之剑》:“在乾道二年和三年中,他朱熹对《孟子集解》作了全面修改,张栻何镐魏拟柯翰范念德林用中许升陈齐仲俆元聘一起同他商订讨论,朱熹集思广益,选采众人之说入书,所以他戏称《孟子集解》是‘古今集验方’。”

  【按:张栻,四川人;魏拟,不详;林用中,闽西古田人;何镐,闽西邵武人;范念德,闽北人,朱熹妹婿,到湖南游历;而柯翰许升(字顺之)、陈齐仲徐元聘等均是泉州府同安县人。可见朱熹理学发轫在同安,初期究研团队在闽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升》)】

  淳熙三年

  淳熙三年丙申(1176年)十一月十五日,柯翰卒逝于同安,葬西坂(今东孚过坂村)社口。

  淳熙四年(1177年)二月,朱熹以文祭之。(《朱熹集·祭文·祭柯国材文》收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柯国材先生》:

  “又按:

  淳熙四年二月文公国材文曰:‘余少之时,承吏君里。实始识君,敬慕兴起。致君序室,以表后生。讲诵洋洋,徳义振声。’

  又曰:‘惟君之徳,刚毅近仁。望之可畏,即之可亲。’云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2•柯翰》:

  “及其殁也,朱子以文哭之。

  有曰:‘探讨之勤,白首不置,弗索于禄,弗媚于时。’

  又曰:‘唯君之德,刚毅近仁,望之可畏,即之可亲。’

  可想见其人矣。”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柯翰》:

  “及其殁也,朱子为文哭之曰:

  ‘俗弊道衰,士鲜知学。束书不观,游谈燕乐。
  苟其不然,剽掠为工。乘时射利,莫反其躬。
  孰能如君,苦心励志。探讨之勤,白首不置。
  弗萦于禄,弗媚于时。自信之笃,死生莫移。
  予少之时,试吏君里。实始识君,敬慕兴起。
  致君序室
(指为撰《一经堂记》),以表后生。弦诵洋洋,德义振亨。
  暗然日章,反复讲评。匪同而和,脏腑以倾。
  自兹一别,遂隔死生。维君之德,刚毅近仁。
  望之可畏,即之可亲。君今行古,勇莫能夺。
  行行之名,不胜仰渴。从此已矣,无复斯人。
  缄辞千里,寄此酸辛。’

  朱子之文,可想见其为人矣。”

  朱熹精堪舆,相传绍熈元年—绍熙二年(1190—1191年)朱熹任漳州知府期间,还曾为柯翰择地修墓。

  《安平鳌西氏‘一经堂’族谱》:

  (四世国材公)卒祀学宫。

   公三子:长缵宗,留居安平;次绍宗,留居庄江;三继宗,分派各邑。”

  柯翰“处士”入祀同安县和晋江县安平(安海)“乡贤祠”

  著述

  柯翰一生著述,有:

  《经解》。清·孙尔准《福建通志•卷73•经籍》:“《经解》,柯翰撰。柯翰柯述孙。”

  《否泰易经十八卦》。清·柯琮璜《奎光阁题名匾大略•序言》:柯国材撰《否泰易经十八卦》。”

  《书经》、《泰誓》、《洪范》、《易卦次叙》。见《朱熹集·书·答柯国材》书信。

  评价

  现代郑晨寅教授《理学名儒柯翰简论》(引自《宋理学名儒柯国材学术研讨会专辑》)“内容提要”

  柯翰朱熹学友,朱熹柯翰的为人、学术有较高的评价,并引以为同道。

  初仕同安,正是朱熹理学思想的发轫期,柯翰积极参与了朱熹的思想建构,此后双方信件往还、反复辩论。

  柯翰对儒家经学颇有研究,与朱熹广泛探讨《周易》、《春秋》、《尚书》及《礼记》,并对朱熹之于格物致知、仁体、忠恕等理学重要问题的阐发做出贡献。”

柯汉

   柯汉明·潮阳黄陇都(今峡山)洋内村人。成化二年(1466罗伦进士,授泉州府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柯汉《蔡文庄文集》载:

  “柯汉,潮阳人。由进士成化间任泉州府推官。

  不为智取力制,惟务以德感人。

  秩满,将士民虑不得久沾其惠,相率诣当事者乞留。既格于例,则请诸缙绅为诗歌颂言以美之。

  文庄为之序。”

  柯汉罗伦赵瑶同科登第,在泉州时蔡清亦曾请学于门,因此,洋内氏祖祠留下了罗伦赵瑶蔡清的墨迹。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伦蔡清》)

柯宋英

   柯宋英,字子飞,南宋·晋江罗山人,南安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柯宋英,字子飞,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宋英》:柯宋英,字子飞,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柯宋英,字子飞。”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柯宋英,字子飞,始居南安,后徙晋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宋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有传。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据“旧志,参《广东通志》”为作传。

  绍兴廿四年进士,历四明教授、国子正、国子监簿

  柯宋英登绍兴廿四年(1154年)进士,历四明教授(“四明”:旧宁波府的别称,今浙江宁波市)、国子正、国子监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绍兴中第进士。教授四明,迁国子监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柯宋英》: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教授四明。

  王十朋赠以诗,有‘不于一介将行李,慨为孤甥罄槖金(“橐金”:囊中之金)’之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教授四明,除国子正,迁本监簿。”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

  “绍兴十八年(1148年),太学补试二万余人,第一。

   二十四年进士,教授四明。”

  “初,教授四明,太守王十朋赠以诗,有‘不于一介将行李,慨为孤甥罄橐金’之句。卿士无少长,皆以‘乡先生’称之。”

  “除国子正,迁本监簿。”

  出知梅州

  出知梅州。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力求外补,知梅州。州故有隐君子程皎(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程旼”),以德行著闻,人思之,祠于学宫,宋英辟郡斋名曰‘景’。任满,无一死囚。”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柯宋英》:“寻知梅州。任满,狱无死囚。以德行闻,人思之,与韩愈并祠于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知梅州。任满,狱无死囚,人以德化。”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

  “力求外补,知梅州。

  辟郡斋,匾曰‘景程’。,名,南齐时州中隐君子也,以德行闻。讼者不质诸官,而取正于。人思之,与韩文公韩愈并祠于学。程乡所由名县也。

  至任,满狱无死囚,人以德化不减于。”

  代还居家

  知梅州任满代还,三奉祠,挂冠纳禄。86岁卒。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宋英》:“代还,杜门谢客,人以‘乡先生’称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宋英》:

  “代还,三奉祠馆,挂冠纳禄。

  卒年八十六。”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宋英》:

  “代还,三奉祠馆。挂冠纳禄,杜门谢客,州县官稀识其面。

  卒年八十有六。”

  泉州市文管会收藏有隆兴二年(1164年)柯宋英篆额并撰文、赵不龙书丹的赵宋宗室赵士雪刂(字彦明)《墓志铭》1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柯实卿

  柯实卿(1505—1558年),字公仲,号朋海,又号肖海,明·晋江县安海人。嘉靖十年(1531年)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不久升转副郎中。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母忧,制满起补刑部郎中。嘉靖廿一年(1542年)官池州知府,转知郧阳,后辞官告归。嘉靖卅七年(1558)倡筑安海城抗倭,殁后被尊奉为安海城隍。

  中举

  柯实卿于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司空日记》、《东崖杂记》曰:


  “晋江柯实卿为诸生时,与一司理有小嫌,将抑之,乃于省试前以他事系于狱。

  会司理有分阅之行,瞩丞尉曰:‘俟我行可数日,逼闱期,然后释之。’既出,偶遇泛海舟,一日夜抵省。时未行易书禁,司理得其闱卷,识之曰:‘此泉狂生某,安得至是?’袖其卷拟投井中,适主司行值之,询曰:‘有佳卷欲呈乎?’不得已出之,大称赏,遂以入彀。

  后官至太守,司理在泉亦有惠声。”

  文中的“司理”即泉州推官谭铠潭铠,浙江桐乡举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谭铠称其“嘉靖九年任泉州府推官。”“公暇则理焦桐,汉史唐诗,落笔烟云,有名士风流之致。”嘉靖十年间“视晋江篆”(代理晋江县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谭铠》)

  南京户部主事、副郎中、刑部郎中

  柯实卿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式壬辰科二甲进士,时28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柯实卿》:柯实卿,字公仲。嘉靖壬辰进士。”

  授南京户部主事,主管维扬一带税务。他来自有商业传统的安海,懂得商人的疾苦,对税收的规定尽量宽大,能减免的就给予减免,商人百姓感激,立碑赞颂。

  不久就升转为副郎中。

  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母亲去世回家丁忧。

  制满,起补刑部郎中,他办事勤谨,从手中经过的案件从无滞留。

  池州知府

  嘉靖廿一年(1542年),柯实卿外放为池州知府。

  《池州府志·卷6·宦籍》:“明知府……柯实卿,晋江人,由进士嘉靖二十一年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柯实卿》:“历官池州知府。执法不阿,以除豪恶徐政本太急,忤上官。”

  柯实卿甫到任,调查地方,悉本地监生徐正本家资百万,势通王侯,在地方为非作歹,兼并土地,残害百姓,历任官员和府衙差役都受其收买贿赂,从不过问。家送上大笔的银子作见面礼,柯实卿不道谢,也不退还,将银两缴入府库,充作公用。受害百姓闻讯,尽皆上告,不数日柯实卿竟收到诉讼徐正本的状子近千份,即下令抓徐正本到案讯查。

  徐正本听到风声,躲了起来,通过各种关系买通了台省大员和朝廷贵戚替他说情,利诱、威胁兼有,柯实卿概不买帐。适某池州教授前来为他说情,柯实卿装作不在意的地问:在哪里?”教授说:“在外庭等着我哩。”柯实卿时在卧室里,连鞋子也顾不得穿,赤脚跑出来,喝令差役把徐正本拿下收监。唯恐夜长梦多,他还将这案件详情报告朝廷。

  怎奈朝廷官员倒打一耙,诬告柯实卿许多不是之处。嘉靖帝也知道了,批示下来:柯实卿任怨除恶,可调别用。”

  池州石台县原有社学,建于县城隍庙左,设教谕1人。嘉靖廿年(1541年)知县曾仲魁改建于城南旧学明伦堂后,柯实卿易名为长林书院。

  嘉靖廿一年(1542年),柯实卿还主持始修嘉靖《池州府志》9卷未就,嘉靖廿四年(1545年)知府王崇续修成书。该书宁波天一阁有收藏,贵池市地方志办公室存有复印本。

   知郧阳

  柯实卿调知郧阳(今湖北十堰一带)“治郧一如其治池时”。又因有太监过郡,欲索千金不得,假传圣旨要郧阳在三天内造军需品铜锣一千面为难柯实卿柯实卿上报朝廷,太监畏罪自缢。柯实卿也知道由此得罪了朝中庞大的中官势力,只好辞官告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柯实卿》:“调郧阳。有中官过郡,欲索千金,托言郧产铜,需用锣一千面。实卿上其事于朝,中官惧,自缢死。实卿因告归。”

  居家

  柯实卿回到安海,热心参与地方事务,组织乡人缉捕盗贼,匡正风俗。

  柯实卿最大的功绩是支持修筑安海城。嘉靖(1522—1566年)末年,倭寇频犯晋江,安海没有城池可守,只好任其焚掠。泉州知府熊汝达和晋江知县卢仲佃议筑城,但因耗资浩大,格于群议。柯实卿极力赞成,相度形势,提出筑城的具体范围、规模上报,并带头承若担承100丈城墙的建筑资金,带动安海富豪商人捐款。嘉靖卅七年(1558),卢仲佃柯实卿测量、规划、定址,开展工程。当年四月,城当及半,倭寇400余人从长坑头登陆,由龟湖突至安平市,杀掠数日乃去。寇退,安海城抓紧施工,因一时材料不足,柯实卿就把安平东桥(东洋桥)桥石拆来用上。城成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两攻安平,四十三年(1564年)复自仙游来攻,皆不能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古港·安海港》)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林希元《筑安平城记》曰:戊午岁(嘉靖三十七年,1558,士夫各捐赀。告于郡侯北潭熊汝达,以城请……乃自以为功,以晋江卢仲佃董其役。功未就而寇至。生民之糜烂,庐舍之灰烬者,不堪举目。寇退。公曰:‘信哉!城不可以已也。’乃督成厥功。功成,又选武臣之能者戍之。已而,寇复至。吾人提兵凭城以守,遂尸贼于城下者凡数百。贼大创,由是来往泉地者无敢近城,民恃为金汤之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柯实卿》:“安平屡遭寇,邑令卢中佃欲筑城,格于群议,实卿极力赞成,其功不可没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 “明为安平镇。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其他志书均作“三十七年”),倭入寇,知府熊汝达檄知县卢仲佃筑城。及半,贼猝至。邑绅柯实卿自造一百丈,又拆东洋桥石筑成之。周一千二十七丈,高一丈三尺。为门四,各有楼。窝舍二十八,水关八。岁遣千户或县佐防守,仍拨民兵二十名协守。林希元记 。”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以倭乱湫石拓城,周五里有奇,为门四,水关大小凡八,设官军戍守。亦曰安平镇。(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两攻安平,四十三1564年)复自仙游来攻,皆不能陷。”

  在建桥时,因城东南临海处地基太软,得用木材垫底,就往四周围山野伐木来使用。这一日,知县派往东麓伐木的人遭到人家阻挡,发生争执,董理工程的柯实卿闻讯便赶到现场去调解。原来那是一个大姓家的祖墓,因为墓树被砍,族众围着吵闹。带人来伐木官员见有人出头,趁势开溜,留下柯实卿一人,竟被人一阵狂殴,死于树下,并偷偷掩藏了他的尸体,一哄而散。

  柯实卿的弟弟柯奇卿、夫人洪氏、从长兄柯秀卿处过继的儿子柯咸彰为完成柯实卿的遗愿,用尽家财,竭力建成所承诺的100丈城墙。

  安平城保护了百姓,百姓更加怀念为建城殉身的柯实卿,奉为安海城隍敬祀。镇上的人事无大小,只要涉及隐私,都上城隍庙向公”倾诉、祷告,“率如响答”,庙中不时“香火喧阗”

  柯实卿命案虽经苦主不断上控,还是拖了将近20年才抓住凶手,找到尸体,了结案情。当时家已经很贫困,竟无力安葬,直到崇祯七年(1634年)才由孙子胤贤柯实卿下葬,安海进士苏琰为作《墓志铭》,感叹柯实卿“以劳定国”、“以死勤事”却不能得享国家祀典,虽然没有“官处祀”却得到“万众口碑”的死后际遇。

  柯实卿遇害时间,《墓志铭》记作嘉靖卅六年(155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距作《墓志铭》时间已历77年,应该有误,因嘉靖卅六年城尚未建。似应在嘉靖卅七年(1558“及半,贼猝至”之后,即嘉靖卅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霁云殿》还记载:“嘉靖己未,倭寇庙毁。隆庆间柯实卿作募疏,化蔡经地为檀越,砌三层台,构真武殿匾曰‘武当行宫殿。’”《安海志》收录柯实卿《重建玄武殿题功德疏》流传下来,诙谐有趣,很有文采。嘉靖己未即嘉靖卅八年(1559年),时柯实卿已遇害,不可能在隆庆间为作玄武殿募疏。或时间有误,姑存疑。

柯知彰

   柯知彰,字仲晦,南宋·晋江人,祖籍南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知彰》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身世

  柯知彰,是柯述曾孙(或作“从子”、“从孙”)。祖柯昉,北宋时由南安徙居晋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柯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

  柯知彰,字仲晦之从孙。

  ,以学行称,由南安徙居晋江;(北宋)大观(1107—1110年)初,郡以不求闻达荐,召赴阙,命下而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知彰》:柯知彰,字仲晦。”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

? 柯知彰,字仲晦曾孙。《县志》作‘从子’。

  ,以学行称,由南安徙居晋江。大观初,郡县以不求闻达荐,召赴阙,命下而卒。”

  绍兴卅年进士,官终福州通判

  绍兴卅年庚辰(1160年)以南安籍举进士,为海丰令,终福州通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柯知彰

  “知彰擢绍兴庚辰进士。

  为海丰令。浚灵溪陂,溉田三千余顷,民怀之。

  终通判福州。

  ,俱登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柯知彰》:

  “绍兴三十年进士。

  为海丰令。浚灵溪陂,溉田三千余顷,民怀之。

  终通判福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柯知彰》:

  知彰擢绍兴三十年进士。

  为海丰令。浚灵溪陂,溉田三千余顷,民怀之。

  终通判福州。

  ,俱登第。尝以词赋首乡荐,文行为后进表。”

柯可栋

  柯可栋,字平若,清·晋江人。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联捷进士,任繁昌令四载,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柯可栋》:柯可栋,字平若。雍正癸丑联捷进士,授繁昌令。勤心抚字,息争平讼,捐俸开聚奎门以兴文运。先是,邑连苦旱,甫下车,瑞雪大降,秋禾将登,飞蝗入境,正在捕扑,倏忽雷雨大作,蝗尽坠水死。任事四载,卒于官。民思其德,建坊志之,题曰‘甘棠遗爱’。”

柯赓昌

  柯赓昌,字贻赳,清·晋江罗山塘边人。顺治六年己丑(1649年)进士,历潜江令、礼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柯赓昌》:柯赓昌,字贻赳。顺治己丑进士,授潜江令。时湖南未靖,大兵过潜,调度有方,毫不扰民。汉水为患,躬率修堤,民赖以安。擢礼部主事,告归。癸酉(康熙卅二年,1693年)典试河南(河南乡试副主考),所取解元冉觐祖为理学名儒,人服其识。卒于官。”

柯公焕

  柯公焕,字德章,元·晋江人,柯云从曾孙。元贞(1295—1297年)间为古田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元·柯公焕》:柯公焕,字德章云从曾孙。元贞间为古田尉。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曰:寇至则去,国谁与守?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