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乔远 【字穉孝,或称稚孝,号匪莪,晚号镜山?。 方志家族。 何乔远(1558—1632年),字穉孝,或称稚孝,号匪莪,晚号镜山,明·晋江衮绣铺东街菜巷人(今属鲤城区),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八月生;父何炯,兄何乔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炯、何乔迁》) 《明史·卷242·列传第130·何乔远》:“乔远,字稚孝,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何乔远,字穉孝,号匪莪,学者称为镜山先生。”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按,公讳乔远,字稚孝,号匪莪,镜山先生,学者共称之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何乔远,字穉孝,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何乔远,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炯仲子(?应为第4子,或称“季子”,最小的儿子)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何乔远,字樨孝,炯仲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少司空何乔远宅:在衮绣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何乔远,字稚孝,晋江人。” 《明史·卷242·列传第130·何乔远》、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有传。 清·康熙黄志瑍为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附: 何乔远卒于明·崇祯四年十二月廿日(1632.2.10),初草葬于镜山(今属丰泽区清源街道后茂社区),一直到清·康熙廿八年已巳(1689年),才正式与先前下葬的温夫人合葬于紫帽山南麓金地院之山,何乔远孙婿黄志瑍为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详见下文“墓葬”) 民国间墓毁,该《墓志铭》是现代在紫帽山1条古道上作为铺道石被乡人发现的,顶微拱,残高58厘米,宽36厘米,下半部残缺较多。2015年从民间征集到“闽台缘博物馆”收藏。 《墓志铭》分正、反两面:正面记述何乔远行状,字体极小,碑文40行,竖书,现残存最多一行62字,辩识困难;反面记述温夫人行状,字数不多,且几被踩踏磨平了,不可辩读。 今勉为抄录《墓志铭》可辩识文字,以补史志不足。其补阙文字系据林欲楫《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李焻《先师何镜山先生行述》及上下文,以“[ ]”标示,残损文字以“囗”或“(下缺)”注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楫、李焻》) 清·康熙黄志瑍《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额题: “前赐进士出身、诰赠工部尚书、前南京工部右侍郎、钦赐祭葬予谥,钦建特祠学宫,晋阶光禄大夫、[七十四翁、镜山先生匪莪?何公,暨配诰赠一品夫人、前敕封安人、肃懿温氏合葬墓志铭。] 清·赐进士出身、考授内阁中书舍人、孙婿黄志瑍顿首拜撰文。 赐进士出身、直隶真定府井陉县知县、甥孙蔡致远顿首拜书丹。 己酉解元、戊辰会魁、候补殿试、从曾孙制龙文稽颡拜篆额。” 落款: “康熙已巳年阳月吉日。 襄事承重孙希慎泣血稽颡,期服孙运囗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据“《明史》、《通志》、林平庵述《何氏家傅》合参)”为作传。 清·乾隆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综述“《明史》、《行略》、《家学》、新《郡志》”等有关资料为作《传》。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据“《明史》、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1•何乔远》选录)。 方志家族 何乔远是何炯第4子,生于安成(安福县)学舍。其一家是我国少见的方志家族。 父何炯,字思默,号怍庵,明·嘉靖(1522—1566年)中应贡试内廷第一。历江西安福县学训导、常州府靖江县学教谕。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以老归,万历十年(1582年)卒于家。何炯很重视地方文献,是泉州著名学者,曾编纂《清源文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炯》) 三兄何乔迁,万历(1573—1620年)解元,任建阳教谕,编纂《潭阳文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迁》) 父、兄的精深造诣,对何乔远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年轻时有机会接触与搜集福建的地方史,为以后编著《闽书》奠定坚实的基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父怍庵公炯,潜修笃学,为靖江教谕;子四,季即乔远。”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嘉靖卅七年,1558年)生于安福学舍(县学)。先夕,母林氏梦城隍鼓吹导送,生而异香满室。” 【注:“安福”别名“安成”,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何炯时任安福县学训导。】 自少从父习文 何乔远自少从父习文,奇伟不凡。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稍长,奇伟不凡。父炯置膝,曰:‘必亢吾宗!’ 八岁,父试以骈语曰:‘乍雨乍晴天未定。’即对曰:‘有麟有凤国将兴。’知为国桢。命破题,题为‘冉有某句不称贤者,而门人之父曰误矣。’曰:‘聚敛附益,乌得贤!’一生清白,已见其概。携笔入学舍,仲父措笔命破题,应声曰:‘观孺子之妙手,察良工之苦心。’又知其必以作者名世。 就塾,藏诗几中,塾师命弃去,即厌归。独遵父教,博综经、史、子、集,《文选》、《唐诗》过目成诵。 十四五,即工古文词,复锐志举业。父炯摩其顶曰:‘今词林惟荆石?王公(王锡爵)为闻人,儿当拜其门下!’” 【按:王锡爵,字元驭,号荆石,苏州府太仓州人(今属江苏太仓)。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二进士及第。历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等多年。万历五年(1577年)擢詹事府詹事兼掌翰林院、礼部右侍郞,后因忤张居正,以省亲归乡。万历十二年(1584年)擢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五年(1587年)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万历廿一年(1593年)正月拜首辅,翌年晋太子少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五月辞职归乡。万历卅八年(1611年),卒于家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垂髫即工古文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自少奇伟不凡。” 万历四年与兄何乔迁同登乡榜 明·万历四年(1576年),何乔远19岁,与兄何乔迁(号屏台)同举丙子科乡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迁》) 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归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年十九,与兄大理乔迁同领乡书。 “时与杨文恪 道宾、庄户部履明(应为“庄履朋”之笔误)、李左相梦麟、山人黄克晦结社,称‘五子’。” 【按: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年十九,与兄、大理屏台公同举丙子贤书。”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而督学胡公二溪拔乔远应儒士荐,时年十九,与兄乔迁同登万历丙子乡榜。 与兄乔迁、杨文恪(杨道宾谥“文恪”)、陈及卿、李世祯、山人黄克晦结社赋诗,有‘温陵五子’之称。” 万历十四年进士 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何乔远始入京会试,未取。当年父何炯殁。 何乔远遂延至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再赴公车,成进士。因母林氏去世,乃归家守制。 《明史·何乔远》:“万历十四年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万历十四年成进士。”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丙戌成进士。出王荆石公(王锡爵号“荆石”)(下缺) 《狱志》序,好生钦恤,取动上苍。暇即遍抄《明朝实录》、《祖宗明臣事绩》,纂修成帙,所谓《名山藏》,自此始。又与吴文仲、戴亨融、袁君学[诸公结诗社],(下缺)至是风雅再振。”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壬午赴公车。 父炯殁于家,痛泣几绝,赋《攀木篇》;于巾轴中得裹父齿,作《泣齿文》。服阙,矢志奉母,不赴春宫;母以贫故,累趣之。 万历丙戌成进士,果出荆石 王公锡爵手拔;而母林氏已先于正月即世,闻讣殒地复苏,徒跣奔归。襄事竣,释服谒选。过苏(苏州),贽诗文于王弇州(王世贞,号弇州山人),大加引重。 冬,至京,顿城外,不受入觐官帕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万历丙戌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万历丙戌进士。”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第万历丙戌进士。” 万历十六年四月授刑部云南司主事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四月,何乔远制满,选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每折大狱,人服明允。 《明史·何乔远》:“除刑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除刑部主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四月,选授刑部云南司主事。 西曹多暇,与戴亨融、袁君学、吴文仲、王惟允过从论诗,为《刻烛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选比部。”(“比部”:明·清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选授刑部云南司主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除刑部主事。” 转礼部精膳司员外、仪制司郎中 累擢礼部仪制司郎中 何乔远转礼部,历精膳司员外、仪制司郎中。 《明史·何乔远》:“历礼部仪制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历仪制司郎中。”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转礼部仪郎。所论捄(“捄”:同“救”,援助、拯救)言事,陈泰来六臣及履开宗科,皆关宗社大计。”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擢礼部精膳司员外、仪制司郎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转仪部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擢礼部精膳司员外、仪制司郎中。”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历礼部仪制郎中。” 疏谏“三王并封” 朱常洛(后为光宗)是皇长子,时12岁尚未册立为太子,而神宗则传谕礼部将3位皇子并封为王,以待将来,所谓“三王并封”。何乔远上《恭绎祖训疏》,力争其不可,议遂寝。 《明史·何乔远》:“神宗欲封皇长子为王,乔远力争不可。”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时光宗(朱常洛)为皇第一子,十二龄未册立。神宗传谕礼部将三皇子并封,以待将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乔远上疏,以祖训无待嫡之条,请行册立。于是并封议寝。”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时有‘三王并封’之旨,上疏言:‘恭绎祖训,震器不可以久虚,国本不可以徐定。’其议始寝。”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时有‘三王并封’之旨,乔远上《恭绎祖训疏》,力言震器不可以久虚;其议始寝。”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时有‘三王并封’之旨,公上疏谓:‘震器不可久虚,国本不可徐定,祖训无待嫡之条,元子无册封之[礼。’封事得寝。]人服公文靖蚤见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神宗欲封皇太子为王,乔远上疏言:‘恭绎祖训,震器不可以久虚,国本不可以徐定。’议竟寝。” 疏救同官陈泰来等 《明史·何乔远》:“同官陈泰来等言事被谪,抗疏救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考功郎赵南星被斥,陈泰来、顾允成等俱论救,镌秩。乔远抗疏极言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考功郎赵南星被斥,陈泰来、贾岩、薛敷教、顾允成、张纳陛、于孔兼等论救,镌秩。乔远极言不宜为宰执报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又疏救言事被谴陈泰来等六人。” 上言阻日本封贡事 万历廿年(1592年),日本攻朝鲜,朝鲜王京陷落。万历廿一年(1593年),提督李如松率兵援朝,先胜后败,形势紧急。兵部尚书石星昏暗懦怯,为日本请封贡、求和议。何乔远直指兵部失策和“以和欺主”,力阻之。石星虽一再坚持己说,疏终不行。 《明史·何乔远》:“石星主封倭,而朝鲜使臣金晬泣言李如松、沈惟敬之误,致国人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乔远即以闻,因进累朝驭倭故事,帝颇心动。而星坚持己说,疏竟不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倭攻朝鲜急,大司马石星闇懦,至为请封贡。乔远疏言‘其以和欺主’,因进累朝驭倭故事力阻之。而星坚持已说,疏竟不行。” 清·乾隆《泉州志府·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倭攻朝鲜急。兵部尚书石星闇懦,为请封贡;而朝鲜使臣金晬泣言:‘李如松、沈惟敬之误,致国人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 乔远上言兵部失策,而一再上王荆石(王锡爵)书:‘不当徇私人,听封贡。’ 其后东事(日、朝战事)数年始解,石星(因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丧失国格)毙狱,人愈服其胆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倭攻朝鲜,上言兵部失策。再上王锡爵书,谓不当徇私人,请封贡。其后东事数年始解,人愈服其胆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石星主封倭,而朝鲜使臣金睟泣言李如松、沈惟敬之误国,致国人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 乔远以闻,言: ‘对倭之不可,在廷诸臣群谋佥同,星乃敢逞臆饰非,与诸臣较逆睹之明、角前知之见。 臣以为欲徵后衅,当观已败: 方东事之起也,举朝谓倭狡而善战,锋不可当,不如量助金钱,画江守之。星攘臂自奋,越国馈粮,丧师异域,此一败也。 侍郎宋应昌,乡评物望无一可许,举朝谓不足与计。星请遣经略,前后跋疐,狼狈而归,此二败也。 沈惟敬,市井无赖小人,言何足听。星任其欺弄,此三败也。 且尝请太仓之储造战船矣,遣人说暹罗代倭为内应矣,遣人航海侦探关白动静矣,迄皆虚实妄行,毫无左验。 自有东事以来,无一举动足快人意;则推之后事,不问而知其偾也。’ 因进累朝驭倭故事。 帝颇心动,而星坚持己说,疏竟不行。” 力主京考、首发宗室入仕之法 清·乾隆《泉州志府·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甲午(万历廿二年,1594年)乡试,科臣议欲典衡,乔远力主京考为是;而宗室入仕之法,亦乔远首发之。” 强精吏事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会肃藩薨,其子说中贵请封,公言藩府宜终三(下缺)” 清·乾隆《泉州志府·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会肃藩王薨,其子请袭,贿中贵得封。乔远力言藩府宜终三年丧,拒所请。中贵无以难也,然挟恨刺骨矣。 郑世子·载堉辞爵,议封其子翊锡,以成其让。 晋藩新犝、新牛坒(“牛坒”合一字)当封,为猾胥所抑,冒给月饷,立覆故牒,笞吏,还其封。 其强精吏事,人慴服,不能欺。 浙生王某中顺天乡试,以冒籍革;复中于浙及应天,均以坐革之案难之。乔远曰:‘有才如此,岂他籍、本籍禁锢之耶!’为复之。 儋(今海南省儋州市)贡生范时化牒殁于水,路远不能归取牒,赴部诉于乔远,即准入试。十五年后,范令永春,通刺称‘门生’,骇之,范缕述,始知。”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肃王薨,其子请袭,贿中贵得封。乔远力言藩府宜终三年丧,拒所请。中贵无以难,然恨刺骨。 郑世子·载堉辞爵,议封子翊锡,以成其让。 晋藩新犝、新牛坒(“牛坒”合一字)当封,为猾胥所抑,冒给月饷。立核故牒,笞吏,还其封属、进宗室名。” 万历廿二年谪广西布政司经历 坐累远谪 明·万历廿二年(1594年),有宗室册封之事,属吏在封本纸尾忘记让何乔远署名,主事洪桂渚又没校对出,坐“奏牍不恭”罚俸;而前述得肃王子之贿的“中贵”却不依不饶。或劝何乔远委罪于洪桂渚,洪桂渚也甘愿自受,何乔远均不许;因此谪广西布政司经历(职掌出纳文书)。 《明史·何乔远》:“坐累谪广西布政使经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坐累谪广西布政司经历。”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西藩幕。”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属有宗室名封之事,本尾误遗乔远衔名,主事洪桂渚对读不及详,坐‘奏牍不恭’例罚俸;中贵吹求,六改旨,谪添註广西布政司经历。 吏请委罪于洪,叱去之;洪亦作疏愿自受,亟止之。不数日,洪改吏部,叹曰:‘我误何长官,敢就职耶?’即告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嗣降广西藩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以宗室册封本尾误遗衔名事,谪广西布政司经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封本纸尾忘署名,坐奏牍不恭例停俸。中贵缘前憾,谪广西布政司经历。” 飘然之官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公飘然之官。无几,徵见颜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乔远赴粤,慷慨夷犹,无迁谪意。” 何乔远谪广西时,翰林院检讨区大相题五言律《送何仪部稚孝谪桂林》1首(见清·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持赠: “长沙非不远,南去更萧森。谪宦楚山尽,独行湘永深。 【注: 万历廿三年假归 明·万历廿三年(1595年),何乔远妻温氏病卒,何乔远假归泉州。 《明史·何乔远》:“以事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以事假归。”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旋假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以元配温氏不禄,假归;赋《悼亡》诸篇。”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假归。”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侨寓·明·何乔远》载:“何乔远……假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遂归。” 里居二十六年 郡守重之 明·万历廿三年(1595年),何乔远既归,历任郡守蔡善继、程朝京、窦子偁重之。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蔡五岳相继来守温陵,皆重公风节,每事造庐问教。公关节一无所通,而为邑人称利弊不少。” [蔡善继,字五岳、伯达,明·浙江湖州乌程人。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出知泉州府。后丁忧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善继》]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载: “父旧居推任兄子,自寄居友人郭翁右舍二岁。 郡守程萝阳公重其风节,为构丙房一区,代刻其父《清源文献》、《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二公留墨》于郡邸。 【程朝京,字元直,号萝阳,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万历廿三年(1595年),由礼部仪制司郎中任泉州知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朝京、王十朋、真德秀》)】 而窦淮南公来代守,益相契。每事造庐问教,毫无所干;而为邑人条利病,不少靳。【“窦淮南”:窦子偁,字燕云,合肥人,万历卅六年(1608年)由户部郎出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窦子偁》】 开泉雅社,诸士问业云集,日与缙绅游士唱酬清适。既而念词赋末技,无益身心;黽勉不休,思绍先圣道脉,匾其父炯所居之东曰‘寡过斋’。” 结茅镜山 何乔远结茅镜山(位于赐恩岩西南麓与五台峰东南麓交界处的醉月岩),称“镜山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学者因称之“镜山先生”。日与缙绅游士倡酬论学,讲德考业,求书问字,益屦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镜山书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思北山(清源山)先墓在焉,且为赠公(指“何炯”)手植荔园,遂之镜石结土椽,世传‘镜山’是也。”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结茅镜山,与郡中缙绅及四方墨客游士唱酬吟咏,麦饭白酒,陶陶自乐。 时从(下缺) 诸公论学,惟欲著之身心以知行下学,戒慎恐惧,无放过一生为主。所订《大学》囗文,改《尚书》传注,释‘武城’、‘三诰’,尽发濂洛关闽(下缺)” 【按: “囗后萝阳公(程朝京号“萝阳”)复以观察(观察使)至,为公构[天听阁]。(下缺) [休]山书院,匾其堂曰‘耻躬’。尝语人‘当以圣贤自期,圣贤无不[可为者]。’(下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载: “念北山(清源山)先墓在焉,为父手植荔园。遂之镜石结土屋数椽,名其斋曰‘自誓’。割麦、掘番薯为饭;客至,沽村白与醉。时从田父泥饮,不厌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赐恩岩·醉月岩》) 【按:“自誓斋”西面有清泉一泓,脉脉往下流注,何乔远题“枕泉”两字。又在“醉月岩”下特建一亭,纪念李邴,取名“镜亭”,并于岩侧题字“宋·李邴结庐,明·何乔远构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每与许敬庵、李见罗、徐匡狱、范晞阳、洪桂渚诸公论学,不分列门户,不支离心性,惟欲于庸德庸行步步绳尺,庶不负终岁请书求友之意。 《报许甸南书》,大略谓:‘《大学》一书,尽之‘诚意’。所谓‘致知格物’,谓必明于本末之物,穷至其理;然后知吾一念之微,可通天下国家之大。而无敢有不诚其意,以明此德。此‘精一’旨也,何必泥在一字一句之文!且如切如磋者,道学也;一语已尽,又不待补亡也。’其于《六经》,多发前人所未发。 【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永春颜廷渠以86岁高龄慕名到镜山探访,题下“不厌”2字,石刻今存,上款“万历甲辰年”,下款“左史八十六翁桃源颜廷渠为稚孝先生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渠》)】 戊申(万历卅六年,1608年),子九转殁,一孙亦殇;子妇王承静自经以殉。椎楚之余,为之穿穴聚甓,庶几延陵之达焉。(何乔远精神受到严重打击。痛定之后,将精力倾注在著作《闽书》和地方教育事业上。) 先,丁未岁(万历卅五年,1607年),程公萝阳复来观察,访之山中,为构阁曰‘天听’,己酉(万历卅七年,1609年)成。乔远悬孔子像并图诸名贤,朔望拜焉。” 【在“不厌”石以北又建一亭,是何乔远著述起居之处。何氏逝世后,中丞苏家宏题“何南宫著书处”。】 “少司农吕天池(吕图南号天池)按粤西,括俸金为成祠宇,置祀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图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后,求学者多,并求留宿]“复于镜山下买田家数椽,为‘休山书院’,匾曰‘耻躬堂’。” “请郡守蔡五狱公(蔡继善)修罗一峰书院。因痛发先生所以取重者,只缘参透‘无为不为、无欲不欲’一章,书与郑孩如、唐见梅、韦衷芹、黄季弢(黄文炤称季弢先生)、张元中率诸门人集讲,以‘耻躬’名社。尝题联座右曰:‘人心中无私便圣,天理内行事最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继善、黄文炤》、《泉州学校·一峰书院》)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大学士叶向高与南安洪有声,晋江黄国、郭梦詹等4人到“镜山书院”访问,也留题刻石,至今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侨寓·明·何乔远》还载:“家居几三十年。尝至德化览胜,过小铭访邑庠生周文台,促膝谈文,久之始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假归几三十年。日与缙绅游士倡酬论学,讲德考业,求书问字,益屦满。” 居乡期间,万历卅六年(1608年)何乔远开始撰述《闽书》,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闽书》150卷脱稿。同时,还辑明朝13代遣事成《名山记》(后改名《名山藏》),将《明实录》删为《名山编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闽书、名山藏》) 与“东林党三君”并称“四君子” 何乔远回到泉州后,里居26年,与“东林党三君”邹元标、冯从吾、赵南星并称“四君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海内以乔远与邹南皋、冯仲如(系“冯仲好”之误)、赵鹤侪(系“赵侪鹤”之误)并称。”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海内]以公与邹南皋、赵侪鹤并称,谪居三十年,东山之望愈重。(下缺)藻鉴如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乔远家食几三十年,久无仕进意。海内以乔远与邹南皋、冯仲如(系“冯仲好”之误)、赵鹤侪(系“赵侪鹤”之误),并称‘四君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名德硕望,与邹南皋、冯仲好、赵侪鹤,海内并称为‘四君子’。” 【按: ①邹元标,字尔瞻,号南皋,今吉水县城小东门邹家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因忤张居正,遭贬谪。万历十一年(1582年)召任吏部给事中,多次上疏改革吏治、医治民瘼,触犯明神宗,又遭贬谪。万历十八~四十八年(1590~1620年),居家讲学30年。万历四十九年(1621年)重返朝廷,进谏“和衷”之议。后回归故里,仍上书谈论军国大计,推荐可用之才。天启四年(1624年)卒于家。邹元标是明代后期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东林党”首领之一,与顾宪成、赵南星并称“东林党三君”。 ②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观政礼部,改御史,官至工部尚书。为政严峻,敢于直面当朝时弊,不阿“魏党”。因直谏惹怒神宗,万历廿年(1592年)削籍归里。家居26年,杜门谢客,潜心著述。晚年同邹元标在京师共建“首善书院”,继续倡明理学。天启七年(1627年)卒。冯从吾是明代“关学”把程、朱理学和陆、王(王守仁)“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并是“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 ③赵南星,字拱极、梦白,号鹤亭、侪鹤,北直隶真定府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人;“东林党”首领之一。赵南星中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汝宁推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万历十二年(1584年)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转稽勋司员外郎,又复原职文选司员外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任会考房考。上四害书,冒犯权贵,托病辞官。万历廿一年(1593年)任吏部考功司郎中,京察冒犯权贵,被罢黜。时与顾宪成、邹元标并称“东林党三君”。天启元年(1621年),授礼部太常寺少卿,改通政使司右通政。天启二年(1622年)任太常寺卿,拜都察院左都御史。天启三年(1623年),主持京察,上“四凶”议,擢吏部尚书。天启四年(1624年),因进贤嫉恶忤魏忠贤,以朋谋结党罪罢官归乡,流放山西代州。天启七年(1628年)卒于戍所。】 中外交荐不起 中外交荐,何乔远不起。 《明史·何乔远》:“里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不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里居二十年,中外交荐,不起。”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郡守姜同节入觐,越格疏荐。”【姜志礼,字立之,号同节,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 。万历卅四年(1606年)知泉州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志礼》】 “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门人林欲楫入都,谒叶向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楫、叶向高》) 问:‘稚孝何如人?’ 楫曰:‘何师不讲道学,乃真道学。生平得力,惟‘自誓寡过’,不求人知。’ 叶文忠(叶向高谥“文忠”)叹曰:‘粹然君子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屡推汝宁通判、钦州知州、光禄大理少卿,皆为中官奏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魏珰煽焰,屡欲起之以收人心,不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家居几三十年。” 泰昌元年召为光禄少卿 明·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光宗(朱常洛)即位8日,召何乔远为光禄寺少卿。九月光宗崩,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何乔远始赴阙就任;七月典试山西。 《明史·何乔远》:“光宗立,召为光禄少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光宗即位,即召为光禄少卿。乔远以为大行而得迁,非臣子所忍言。 九月光宗崩,熹宗即位,叶文忠(叶向高谥“文忠”)、邹忠介(邹元标谥“忠介”)二公先后以书道出处之义,天启元年始赴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光宗登极,即起光禄少卿。 时邹南皋(邹元标)同起抵京,握手曰:‘吾道之硕果也!’ 神庙(神宗)遗诏,仅起詿误诸臣;光庙(光宗)遗诏,所指仅国本诸臣。乔远投谒部院,请推广诏书论叙殁者,时议韪之。 七月,有山西典试之命。阅卷详加评订,遂拔宗生二人;试录典雅剀切,南北群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光宗即位甫八日,即有山西典试之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光宗登极,起光禄少卿。”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光宗立,召为光禄少卿。” 太仆少卿 何乔远寻移太仆少卿。时清军已取辽阳,巡抚王化贞驻兵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县)备战,朝中宰相叶向高主战;熊廷弼和何乔远认为不宜轻举,主严守广宁。无何,广宁竟弃,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先后逃,6万大军溃败。何乔远拟稿,与大理寺少卿冯从吾、太常少卿董应举、朱一桂、许维新等疏请逮治经、抚以正典刑,时称“五少卿疏”。 《明史·何乔远》:“移太仆。王化贞驻兵广宁,主战。乔远画守御策,力言不宜轻举。无何,广宁竟弃。”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移太仆。王化贞驻兵广宁,主战。乔远画守御策,力言不宜轻举。无何广宁竟弃,经、抚继逃,合疏请并逮治,时传为‘五少卿疏’。”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寻转太仆。” 清·乾隆《泉州志府·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还朝,晋添註太仆少卿。 时大清已取辽阳,朝中锐意恢复,乔远疏‘且严守广宁’,人以为迂。及广宁再陷,始服其先见。 每念神京单危,无人分忧。其冬,谢绝入觐馈遗。经臣熊廷弼、抚臣王化贞先后逃,乔远属稿,与冯从吾、董应举、朱一桂、许维新等疏请逮治以正典刑,时传‘五少卿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移太仆少卿。 王化贞驻兵广宁,主战,与熊廷弼议不合。叶向高方再相,化贞座主也,颇右之。廷臣惟乔远右廷弼言,宜专守广宁;无何,广宁竟弃。 乔远遂与他寺少卿冯从吾、董应举、朱一贵、许惟新等疏请逮治,当时传为‘五少卿疏’。” 天启二年晋左通政 明·天启二年(1622年),何乔远晋左通政。 《明史·何乔远》:“天启二年进左通政。邹元标建‘首善书院’,朱童蒙等劾之。乔远言:‘书院上梁文实出臣手,义当并罢。’语侵童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初,乔远与邹元标、冯从吾皆于林居考德为事,而汪应蛟、杨东明、高攀龙、曹于汴一时同志并起废籍,因城南建‘首善书院’。科臣朱童蒙劾之,乔远言:‘书院上梁文实出臣手,义当并罢。’再疏不允。”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晋左通政。 值山东妖贼发,当事议剿灭。公言:‘无知赤子,与黔蜀异,宜开恩使自新。’得旨报‘可’。大司空益都钟公(下缺) 孝宗定李孜省、穆宗定金倣等罪为议,人谓公识大体。 科臣论邹南皋于都下建书院讲学。公抗言:‘上梁之文,实出臣手,乞与元标同[去]。’(下缺)文以记署中苦井忽变甘泉,至今长安传为奇事。 熹宗一日[问侍]臣曰:‘光禄卿实前太庙捧[爵],白须如土地者耶!’盖心重公,云既以疾速(下缺)笃学清修之旨,褒谕慰留。相国叶文忠公至越例出城力挽,公意益坚,乃加户部侍郎,驰驿以归。” 清·乾隆《泉州志府·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晋添註左通政。 (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山东妖贼(白莲教)数万攻陷城邑(十月被镇压),疏言:‘赤子无知,请乘大捷之后,招抚赦宥。’从之。 时朝士欲声李可灼红丸弒逆之罪,乔远引孝宗定李孜省、穆宗定金倣等罪为议,人谓其识大体。 科臣朱童蒙劾邹元标建首善书院讲学。疏言:‘书院上梁之文,实出臣手,当并黜。’再疏,不报。”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天启二年,进左通政。 山东妖贼数万,攻陷城邑。疏言:‘赤子无知,请乘大捷之后,招抚赦宥。’从之。 时朝士欲声李可灼红丸弒逆之罪,乔远引孝宗定李孜省、穆宗定金仿等罪为议,人谓其识大体。 邹元标建首善书院,朱童蒙等劾之。乔远言:‘书院上梁文实出臣手,义当并罢。’” 天启二年冬晋光禄卿 明·天启二年(1622年)冬,何乔远晋光禄卿;时荐举久已不行,何乔远复倡发之。 《明史·何乔远》:“进光禄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仍用为光禄卿。 上荐举疏,举同县李光缙、永春李开芳、同安黄文照(黄文炤)、海澄丁玉明、龙溪张燮及华亭陈继儒,有旨议覆。盖荐举久已不行,乔远复倡发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李开芳、黄文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天启二年)冬,进光禄卿。洗手剔蠹,宿弊尽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转光禄正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晋光禄卿。”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旋进光禄卿。 疏荐同县李光缙、永春李开芳、同安黄文照、海澄丁玉明、龙溪张燮及华亭陈继儒。” 天启三年擢通政使,以户部右侍郎致仕 明·天启三年(1623年),何乔远旧病复作,方乞归,旋擢通政史(俗称“银台”),被人讥为“因病得升”。何乔远即日出京门,上辞疏官。熹宗不许,疏凡5上,乃晋户部右侍郎致仕以归。 《明史·何乔远》:“(又进)通政使。五疏引疾,以户部右侍郎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会旧病作,方志乞归,旋有银台之命,言者谓其‘因病得升’。乔远闻之,即日出国门,方上辞疏。 熹宗以乔远旧学清修,起用未久,不许。再坚辞,疏凡五上,乃晋户部右侍郎以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以积劳成疾,乞归,不许。仍擢通政史,言者谓‘因病得升’。即日出都,抗疏力辞。 加户部右侍郎以归,橐中不满一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升通政使。屡疏乞休,加户部右侍郎予告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以疾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迁通政使,五疏引疾去,以户部右侍郎致仕。” 天启四年抵里乡居 讲学书院 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夏,何乔远回到泉州,讲学“镜山书院”、主教“泉山书院”。魏忠贤屡召,不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书院·镜山书院、泉山书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入里门,即便道镜山。作客位帖,引太祖戒汪仲魯‘告归不得辄通郡邑官张’;作祠堂帖,引孔子‘乡党恂恂’,戒子弟不得横取人财、横辱人、箠楚以慢父母、虐兄弟。 会郡守移建朱子祠为‘泉山书院’,延主教事。 魏珰(魏忠贤)窃柄,屡欲起乔远以收人望,不赴;益与社中讲论切磋‘躬行’之学。”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归则益与同志砥砺躬行之。学葺‘泉山[书院]’(下缺) ……几于伪学之禁,海内士大夫杜门喑口。公于邹南皋没,寄文为奠之焉:‘吾道之[恸],至如朱平涵、文湛持、姚孟常诸公,皆逆珰所欲耳心者。’公贻书[慰存如平生](下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甲子夏抵里,即便道镜山,其讲德考业、求书问字益屦满。 会移建朱子祠为‘泉山书院’,延主教事。 魏珰(魏忠贤)煽焰,先时远害;珰屡欲起之以收人望,不赴。”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既归,橐中无一金。居镜山讲学,户屦益满。 魏忠贤扇虐,屦欲起之以收人望,坚不赴。” 崇祯元年~二年参与招抚郑芝龙、李魁奇 崇祯元年戊辰、崇祯二年已巳(1628—1629年)间,何乔远参与招抚郑芝龙、李魁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戊辰、已巳间,郑芝龙肆氛海上,乔远开诚约束,欣然就抚。李魁奇再叛,独言:‘招我,非何侍郎不可。’乔远毅然亲至中座,慷慨谕以祸福,弭耳不敢动,收回巨舰利器,当事因扫平之。”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李魁奇者,畜疑再叛。公复与至巢窟,譬以祸福,立散其党三千人,收回巨舰利[器],旋亻免首就[戎]索。 论者谓公忠诚智勇,与韩昌黎比烈。”[按:韩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州市),一说怀州修武人(今河南省修武县),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郑氏(郑芝龙海商集团)猖獗海上,声言潜兵入城,惟镜山前后十里毋动。乔远开诚晓喻,欣然就抚。 李魁奇蓄疑,再叛;钟斌羽之,气益咆哮。当事及缙绅合词求为解斗,乔远毅然至同安,委曲晓喻,魁奇等俯首就戎索。后当事得运密筹,鼓芝龙、芝虎一战擒魁奇,再战溺钟斌,皆其先事解携力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郑芝龙猖獗海上,潜兵人城,惟镜山前后十里戒勿动。乔远开诚晓谕,欣然就抚。 李魁奇再叛,钟斌羽翼之,益咆哮。乔远驰至同安,委曲譬喻,魁奇等俛首去。” 南京工部右侍郎 崇祯二年起南京工部右侍郎 明·崇祯二年(1629年),台省交荐,以南京工部右侍郎召,以年老具疏引年辞,有边警,慨然就道。崇祯帝嘉其老成体国,令署户、工二部。古称户部首长为“司空”,工部首长为“司徒”,故时人称之为“何司空”、“何司徒”。 《明史·何乔远》:“崇祯二年,起南京工部右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崇祯二年,台省交荐,特起南京工部右侍郎,具疏引年,甚切。属有边警,慨然曰:‘此岂臣子高卧时也。’立就道。 甫入都(留都南京),即上疏言:‘敌盘踞内地,须日夜挠乱之,毋以塘报为了事、截杀为虚名。请开镇江之练湖(南湖)以通运道。’ 怀宗嘉其老成体国,署户、工二部。”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崇祯初年(下缺)特点命下矣。 时中外空虚,南工钱粮素与户、兵二部朋比为奸。公彻底清查,疏劾冒滥以数十万计;又疏核漕船经费,亦囗数十万计,侃侃敷陈,而(下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怀宗(思宗·朱由检)即位,台省交荐,以南户部右侍郎召。具疏引年,会有◇警,不得达。因念国家有急,即日就道,令园丁护视山中松竹曰:‘乃公行,即归矣。’ 至南都(南京),上《先沥林壑微忠》一疏。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请开镇江之练湖以通运道。 庄烈帝(思宗)嘉其老成体国,兼署户、工二部。 在户部,有《核清冗役以破窟穴、考仓期以示振刷》疏;在工部,陈经费致匮之由,又言:‘年输淮库二十万金非旧例。’有旨科按勘查,而忌者侧目丛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后陪推南少司空特旨起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怀宗即位,以南户部右侍郎召。忌者侧目,”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崇祯二年,起南京工部右侍郎。请开镇江练湖,通运道。 帝令兼署户部。 疏请清冗役,考仓期。又陈经费致匮之由。并言年输淮库二十万金,非旧例。有旨按勘,而忌者侧目。” 崇祯三年乞归 崇祯三年(1630年),何乔远署事仅2月,给事中卢兆龙劾其衰庸,乃乞归。 《明史·何乔远》:“给事中卢兆龙劾其衰庸,自引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署事二月,乃乞骸归。怀宗以清名慰留,再力请,乃许。犹复上《开海禁》一疏。”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会有讽以衰老,即力辞。 临行,复上《开海禁》疏,谓‘弭盗安民,莫先此举。’ 出南都(南京城),则橐中仅余一金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未几复引年致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即力辞。”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给事卢兆龙劾其衰庸,遂引去。临行复请开海禁,谓弭盗安民,莫先此举。” 归 入闽 何乔远既归,入闽时途经建阳、将乐,遍访朱熹(号“考亭”)、蔡元定(号“西山”)、张载(人称“横渠先生”)、刘子翚(人称“屏山先生”)、黄塝(号“勉斋”)、杨时(人称“龟山先生”)诸儒祠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入闽,至建阳,遍拜考亭(朱熹)诸儒祠墓。 崇化里有横渠子孙在焉,为书《祠记》,以《西铭》一篇,括尽仁体,而要以完天所生为主,无常变死生,一以顺受天命、还秉天则,发程(程颢、程颢)、朱(朱熹)之旨。”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入闽,遍谒紫阳(朱熹)、蔡西山、九峰刘屏山、云庄黄勉斋诸祠墓。 崇化里有张横渠子孙,为书《祠记》。 舟入将乐,谒杨龟山祠,游玉洞,探奇而还。” 【注: ①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南宋·福建建宁府建阳县人。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②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病翁,南宋·福建崇安人。历真定府幕属、兴化军通判。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为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 ③黄塝(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南宋人。祖籍福建长乐,徙居闽县。朱熹极为器重,以仲女为其妻,并曾请其“代即讲习”。庆元二年(1196年)“伪学”之禁起,黄塝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讲道著书,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次年,丁母忧,黄塝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塝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书;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嘉定十一年(1218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嘉定十二年(1219年)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 ④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祖上大梁人(现在河南开封),小时候父亲死于涪州官任上,于是侨居在现在的陕西省眉县横渠乡,人称“横渠先生”。张载是北宋·哲学家、关学学派创始人。关学是张载在关中地区讲学而形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的洛学(因是洛阳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了。关学和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⑤杨时(1044—1130,或曰1053—1135),字中立,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宋·福建南剑将乐人。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赜。历知刘阳、馀杭、萧山三系,多惠政。南宋·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式的学部,皆出于时。】 抵家 修“一峰书院” 何乔远既抵家,即修“一峰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既抵家,修‘罗一峰书院’。” 会讲于“泉山书院” 生徒闻何乔远归,从游讲学,日益云集。何乔远即邀郑孩如、唐见梅(唐时兴号“见梅”,安溪县人)、韦衷芹、黄季弢(黄文炤,学者称为“季弢先生”,同安县人)、张玄中,定每月之三、八日,率诸门人会讲于“泉山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唐时兴、黄文炤》、《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于月之三、八日,与郑孩如、唐见梅、韦衷芹、黄季弢(黄文炤)、张玄中,率诸门人集讲。 曾撰讲‘惩忿’、‘窒欲’二解,且言人于一岁之中循省,善念几多,恶念几多,庶渐渐有迁善改过,近里著已之意,语极切至常。 题一联座右曰:‘人心中无私便圣,天理内行事最乐。’”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方生徒闻公归,从游讲学,日益云集。所撰‘惩忿’、‘窒欲’二解,语尤切至。盖公躬行心得,步步著实地,其于异学、俗学,径路悬殊,洵孔、孟传灯矣。”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复会讲于‘泉山书院’,撰《惩忿》、《窒欲》二解。” 卒 崇祯四年十二月廿日卒于家 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十二月廿日(公元1632年2曰11日),何乔远卒于家,寿74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崇祯四年卒,年七十四。”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公生于嘉靖]戊午八月初二日午时,卒于崇祯辛未十二月廿二日子时,享年七十有四。” “卒之日,地火囗囗(下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 “未逾年卒,年七十四。 先夕,地震如雷,有巨星闪闪自地腾上。”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卒年七十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未逾年卒,年七十四。” 官府为立祠、坊 崇祯五年建特祠于学宫之左隅 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七月,以大学士史继偕等公举何乔远为“理学名臣”,福建巡抚邹维琏上《乞题特祀表章名贤,以崇正学、以励风化事疏》,题请建特祠祀之,准,遂于泉州文庙左隅建“何镜山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泉州府文庙(府学)·下卷·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泉州专祠·何镜山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壬申(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福建巡抚邹维琏以大学士史继偕等公举‘理学名臣’,题请特祠,祀于学宫之左隅;赠工部尚书,予谥。”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举‘理]学名臣’,疏请特祠黉宫。 制词有‘质备温和,品成狂狷。香山玉局,素尚囗符。汾水姚江,真儒可贺’之语,盖实录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福建)巡抚为请建特祠于学宫。赠工部尚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赠工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何镜山祠》:“何镜山祠,在府治学宫前,明·崇祯五年建,祀明·工部侍郎何乔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 “赠工部尚书。” “巡抚请特祠于学宫。”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卒,赠工部尚书。” 崇祯九年为立“理学名臣”坊 明·崇祯九年(1636年),兴泉道曾樱为立“理学名臣”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崇祯)九年,兴泉道曾樱为建‘理学名臣’坊。” 崇祯十六年赐祭葬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赐祭葬。实际上,何乔远卒后,一直没有正式下葬,至清·康熙廿八年已巳(1689年),才正式与先前下葬的温夫人合葬。(见下文“墓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崇祯)十六年赐祭葬……后未得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予祭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予祭葬。”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赐祭葬。” 墓葬 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十二月廿日(公元1632年2曰11日),何乔远卒,初草葬于镜山(今属丰泽区清源街道后茂社区),虽然崇祯十六年(1643年)赐“祭葬”,但此时已值明朝末年,时局动荡,便一直都没有正式下葬。 先,何乔远原配温氏卒于明·万历乙未(万历廿三年,1595年)六月,墓葬晋江县卅二都紫帽山南麓金地院之山,与先何炯、林孺人合葬塚相望(何乔远《亡妻温安人墓志铭》有载)。 清·康熙廿八年已巳(1689年),何乔远方改葬,正式与先前下葬的温夫人合窆。时距何乔远卒已历57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古墓葬》)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先是,公葬夫人囗囗囗囗囗自囗为圹,以盟同穴,题曰囗如囗。 既公葬镜山(下缺) 温夫人旧茔之左,坐子向午兼壬丙,奉公与夫人合窆焉,公志也,因为之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明》:“少司空何乔远墓,在三十二都金地院。” 拖延如此之久,应与明、清易代时何乔远之次子何九云的遭际有关。 何九云,字舅悌,号培所,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庶常,读中秘书。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入京,何九云被农民军俘获,以父未葬,自贼营逃遁南归,与二三遗老结社山中以隐。顺治六年(1649年)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九云》) 何乔远改葬的主事者(襄事),是何九云之子何希慎。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所谓“襄事、承重孙希慎”。 何乔远和温夫人合葬墓今无存。 紫帽山历代是文人豪族爱好的墓地。1920年前后,紫帽山匪患猖獗,山上大部分古墓被盗掘一空,毁坏殆尽。何乔远和温夫人合葬墓应毁于此时。 眷裔 何乔远原配夫人温氏,万历廿三年乙未(1595年)卒;有子九转(先何乔远卒)、九云。侧室王氏,有子九说、九禄、九户。继室黄氏。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子九云。”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配温夫人(下缺)。” “温夫人生于嘉靖戊午四月廿七日卯时,卒于万历乙未(万历廿三年,1595年)六月廿四日午时,享[年三十有八。 子男五 长九转,娶王公]居瓒女,先公卒,王氏以烈殉。次九云,癸未会魁、翰林院编修,娶丁丑进士、监察御史黄公华秀女。温夫人出。 三九说,云南永昌府知府,娶恩贡生拱昌公女。(下缺)[四九禄]……正,娶崇明县知县颜公魁登女。五九户,娶文渊阁大学士史公继偕孙女。俱侧室王氏出。 女一,适两淮御史徐公缙芳弟缙瑞,封恭人。黄氏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缙芳》) 孙男九: 自九(下缺)希慎,漳平庠生,娶侯官县儒学教谕蔡公构女,继娶林君元恺女。 自九禄出者运祯,娶邑庠生温君朝宾女,继娶乙未进士刘君廷藩曾孙女;运裘,娶明成(下缺)标后营把总李君龙功女。 自九户出者崇捷、崇岳,皆早卒。 孙女十二: 一适浙江参政周公良寅孙、邑庠生大囗,九转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良寅》) 一适文渊阁大学士黄公景昉男囗囗(下缺)生志镜;一适琼州府知府史公延亮男、甲午举人鲁山县知县印俊,九云出。 一适志瑍,一适赣州府知府李公总嘉孙成,一适刑部左侍郎王公启浚孙囗(下缺)祯男志煋,一适右都御史陈公用宾曾孙士谦,九禄出。 一适辛卯举人郑公僖昌胞侄铉羡,一适翰林院庶吉士张公元琳男、庚申举人、侯官教谕纯仁,(下缺)常寺卿杨公锡璜曾孙彭寿,弘瑜出。 谈英、推英未许,希慎出。 余绳绳未艾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子九云,崇祯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庶常(编修);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后,归隐囗囗囗囗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子九云,崇祯癸未进士,选庶常,有《荷墅堂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子九云。”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子九转、九云、九说,再从子梦骏。” 著述 何乔远一生博览,好著书,无论在官、在家,编著不辍。 《明史·何乔远》:“乔远博览,好著书。尝辑明十三朝遗事为《名山藏》,又纂《闽书》百五十卷,颇行于世,然援据多舛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名山藏、闽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所著有《释大学》、《释武城》、释《大诰》、《召诰》、《洛诰》。 他纂述之作,在刑曹有《狱志》,在礼曹有《膳志》,而大者,辑明十三代遗事为《名山藏》,集一代贤士大夫所论著、择其雅驯、兼收众体为《皇明文徵》,又纂《闽书》百五十卷。 自著诗文百余卷,有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集。”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所著《名山藏》外,有《家谱》,有《郡志》,有《闽书》,其他诗文有《万历前后集》、《泰昌、天启集》,文选《明代文征》,皆公一生精神所注。书法出入王(下缺) ……占与之。 前辈张贤中先生称公‘道宇德圜,天空而海阔,月霁而风光,斟酌于邵、程、苏、白之间,自成其为真君子。’可谓得公之概者。公真一代伟人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在官、在家,著书不辍:刑曹有《狱志》、礼曹有《膳志》、在粤有《西征集》、假归有《泉州府志》。其最著者,□□□□□□□□□□□□一代贤士大夫所论,著为《皇明文徵》。纂《闽书》一百五十卷,皆有功艺苑,足资后来修史考订。其自著诗歌、古文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乔远》:“所著《名山藏》、《闽书》、《何氏集》各百余卷行世。学者称为‘镜山先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何乔远》:“生平著述不可殚举,其最著者《名山藏》、《闽书》二集,足资后来修史考订,学者称为‘镜山先生’。” 综上可知,何乔远著有《名山藏》100卷、《闽书》154卷、《皇明文徵》72卷、《释大学》、《释武城》、《释大诰、召诰、洛诰》、《狱志》、《膳志》,以及自著《西征集》、《镜山集》(含《万历集》、《泰昌集》、《天启集》、《崇祯集》)诗文百余卷,后人重编为《镜山全集》。 此外,何乔远还编有辑南安先贤诗文事略的《武荣全集》、《安溪县志》等,撰有《东湖浚湖记》、《同安海丰棣记》、《顺济桥记》等大量方志碑记及诗文。 其最著,最受历代史学家推崇的,当为《闽书》、《名山藏》、《皇明文徵》(入清称《明文徵》)。《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把《闽书》和《明文徵》收存入目,但清政府对他的著述似乎很不放心,对《闽书》横加挑剔,认为“有乖志例”,《名山藏》则被打入《禁书总目》。(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闽书、明文徵》) 评价 何乔远是杰出的方志史学家,毕生经历明·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崇祯5朝,因正直敢言,得罪权贵,前后被迫乡居30多年。 明·叶向高《答何匪莪》诗 明·万历大学士叶向高,与何乔远既是同僚,又是好友,与何乔远有诗词往来唱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叶向高《苍霞诗草》收录1首《答何匪莪》(七律),对何乔远评价极高: “建礼从容说大仪,真怜直道在当时。身辞画省仍留草,家在青山合采芝。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 “乔远终始四朝,后先一节,安贫乐道,鞠躬厉行,平生德容冲粹,与人交洞见肺腑。自少励志前修,既立朝,以文章气节自砥。 里居多年,益加意学问,因人设教诱迪,以躬行语默之常。匾其斋曰‘寡过。’又曰‘自誓’,取古人誓墓之义。命其堂曰‘耻躬’。 每与许敬庵、李见萝、范晞阳、洪桂渚诸公论学,不分别门户,不支离心性,惟欲于庸德庸行中步步绳尺,庶不负终岁读书求友之意。 大学士叶文忠 向高问林宗伯欲楫曰:‘何穉孝何如人也?’答曰:‘文章气节,人皆知之;其深于道学,人未必知也。’叶曰:‘穉孝吾未尝见其讲学。’林曰:‘惟不讲学,乃真道学耳。’因具述其平生得力惟‘自誓’、‘寡过’,不求人知。文忠以是序《闽书》,称其平生笃学真修,无愧宋儒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学派》: “余尝读镜山公文集载王未斋传,而知怍庵先生(何迥,何乔远之父)与公为一时典型师表、维挽狂澜之砥柱也。 公生于万历之代至崇祯初年,捐馆维时,士风谭说异矣。 公之言曰:‘当嘉靖之时,晋江有蔡松庄先生讲《易》,松庄之墅弟子云从,而吾先子怍庵与之相亚。当是时,王文成(王阳明谥“文成”)之学方新,学士大夫多议其简径,而闽中诸先正去考亭(朱熹)尤近,尊守其‘致知力行’之说,以合于圣门博文约礼之义,不敢一毫离于绳尺,其为功甚勤,而其践履甚实。及乎今日,而始讲性命,以为高扣玄虚,以为归求之躬行实践之际,茫然背驰,不见其影响,而去诸先正之学远矣。’ 呜呼!公之言如此,其为世道虑也,不亦深切著明哉。即此见公之笃信师说,遵主朱学,渊源相绍,确乎不移。后之论公者,亦莫过于公所自述者矣。 公著作宏富,如《名山藏》、《闽书》,包罗涵蓄,列代英贤言行昭然可考,即公之志事,亦具见于是矣。 尝论学曰:‘主静莫如居敬,致虚莫若明理,此尤救明季末流之弊。’ 林氏素庵(林孕昌)曰:‘泉自紫阳(朱熹)教铎以后,学脉薪传,蔡文庄(蔡清)、陈紫峰(陈琛)、何镜山(何乔远)、家省庵,相继互有发明,谅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孕昌、朱熹、蔡清、陈琛) 再,公门人林氏如源撰公遗事曰:‘《司徒佳话》记云:如源侍公于镜山,尝取《名山藏》翻阅。公曰:此稿犹未定,吾每喜阅者删改。’按此乃公暮年之语,详于《佳话》中。 《闽书》亦暮年之作,疑亦未为定本,今并及之。”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评 清·康熙黄志瑍撰《何乔远暨配温夫人墓志铭》: “志瑍少时即闻吾乡有大儒焉,曰镜山 何公,云公生于万历之世。 其时海内士大夫竞尚讲学,类皆分门别户。(下缺)沉显晦四十余年,其道德文章、气节经济,昭昭垂史册间,而所著《名山藏》一书,言明代信史者必宗之,以醇儒而(下缺)其改葬也,乐得而敬志之。” “公忠孝根干,天性蚤囗,公车而赠公殁。比隆节囗(下缺)筋涕涟,谪居林下,值元旦万寿节,必登山北望叩首,居恒蒿目时艰,有忧国忘身之意。惜当时未有大用之者。两度出山,虑无一钱所携,惟书五六箧。南署尝囗(下缺)平生布衣疏食,无求安饱,雅负人伦。鉴于文字,中举人科第不爽。天资高颖,过目辄成诵。文好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苏轼;诗好杜甫,所作格力有与颉颃,凡四方亭(下缺)立书,如万斛之泉,随地而涌。” “铭曰: ‘吾乡理学,自蔡文庄(蔡清谥“文庄”)。惟公比肩,入室升堂。 清·乾隆《泉州府志》评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9·何乔远》:“乔远和平乐易,与人交,洞见肺腑;奖掖后进不倦。田夫野老,接以至诚,每岁时伏腊,招饮尽欢,数百杯不乱。当典试山西还朝时,一榜诸生聚饯于郊,每人为酌三巨觥,至今传为佳话。”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评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7•何乔远》: “乔远终始四朝,后先一节。安贫乐道,鞠躬厉行。与人交,洞见肺腑。 里居多年,益博览。好著书,尝辑明十三朝遗事为《名山藏》,又纂《闽书》百五十卷行于世。 善饮,至数百杯不乱。当典试山西还朝,一榜诸生聚饯于郊,为人酌三巨觥,世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