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王—三卷)

  王士让[亦作“仕让”,字尚卿,号南阳,清·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今西坪镇南岩村)人。世系。副榜举人。分修《仪礼》。蕲州通判,卒于官。《嶢阳乡南岩小引》。]、王仕俊(号方南)
  王约(字伯一,号仰石,明·惠安县螺阳乡东张村人。)、王胄字希武,号西机、是庵,南宋·永春人。行状。著述。、王以宁、王天策(字国猷,号思轩,明·永春苏坑东熙王氏族人。)、王豫(字敬所)、王传(清·隐士,不知何许人,康熙间僦居晋江。)
  王绶
(字紫湘)、王景弘(字琛琳)、王曾字孝先,谥文正。身世。三元及第。初宦。累参知政事。拜宰相。外放。复相。卒。评价。)
  王用汲
字明受,号麟泉,谥恭质。身世与早年。隆庆进士,累户部员外郎,因忤张居正,削籍。起补,至大理少卿。终南京刑部尚书致仕。卒于家。评价。
  王力行(字近思)、王耀南(又名大力,字学模,号建猷、震海)、王木肃(“木肃”合一字。字茂悦,号会溪)、王直道(原名王继达,字伯三,号潜夫)、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澹宁居士,明·南安市官桥镇和铺村人(古属南安县卅三都)。金坑王氏十一世。进士及第(自幼苦读。万历卅八年联捷进士。)。万历四十年除长清令。万历四十三年调章丘令。累至山东按察使。归休(闭户不与外事。崇祯五年卒。故居。)。著名理学家。]、王侯帖(字奉献)
  王忠顺
(五代·晋江人)
  王汇(元·邵阳人,居泉州。)、王鍭[字子锋,号□(上“辟”下“山”)山。明·晋江县深沪人。、王稼(南宋·南安人,或作晋江人。从游陈淳之门。淳祐十二年知仙游县。)、王恺[明·沔阳人(今湖北省仙桃市)]、王言彻(字子明,北宋·晋江人。、王时俭 (字本节,明·晋江人)、王大寿(南宋·晋江人)
  王一言
(明·抚州南城人。万历十三年任泉州府同知。)王一导(王一道,字子引,后改子茂,号惕斋,清·黄冈人。德化知县。屯留知县。任职吏部。出为宁绍台道。)
  王恒京
(明·晋江人)、王序(字伯礼,或作字景礼,南宋·晋江人)、王巽(明·洪武六年任德化知县)、王贞明·浙江永嘉人,洪武九年任德化知县) 、王登(字从善,号余庵,南宋末元初·温陵城西南马坂人[时属晋江县])、王式文[字伯清,号云汀,清•晋江县 东门外卅八都万安埔金屿乡乌屿人(今丰泽区城东街道凤屿社区—乌屿)。永春东熙王氏裔孙。进士及第。卒。工书法。]、王彦英(明·晋江人)

  王士让(1691—1751年),亦作仕让,字尚卿,号南阳,清·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今西坪镇南岩村)人;康熙卅年辛未(1691年)生。

  安溪县西坪镇《嶢阳乡氏族谱·王士让》记有其世系和行状。

  世系

  《嶢阳乡氏族谱·王士让》:

  王士让,字尚卿,号南阳。嶢阳大宗八世卿字行。

   排行五,兄弟共六人。长兄士谦,字守卿,号闻承,邑庠生;二兄士谔,讳,字舒卿,号志诚;三兄世诚,字时卿,号诚轩;四兄士讌,字贻卿,号正夫;六弟士诰,字封卿,号详斋

  娶妻吴氏,号庄意。生二子:长羽文,次多文。后裔均移居台湾。

  生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十一月(辛丑)廿四日(甲戌)己 巳时。”

  副榜举人

  王士让自幼聪明颖悟,童年就学私塾,安贫励志,笃嗜经学。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由岁贡生以五经应试中吴湘兰榜副贡(举人)。

  《嶢阳乡氏族谱·王士让》:“雍正十年壬子科(1732)以五经应试中副榜举人。”

  乾隆元年(1736年),帝下诏纂修《三礼义疏》。时刑部侍郎周学健督学福建,荐王士让进京应博学宏词科,不过。王士让携仪礼书出都门,回归安溪潜心研究,专心著作《礼经》。

  分修《仪礼》

  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在朝为官的邑人官献瑶请假送母回安溪,造访王士让,见其所著《礼经》,遂邀王士让进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官献瑶》)

  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王仕让进京,寓居同乡李光地之孙李清植馆邸。官献瑶王士让见礼部侍郎方苞(字望溪),方苞见《礼经》大加赞许,因此王士让方苞李清植收为学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清植》)

  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经方苞奏请,又因《礼经》得张廷玉鄂尔泰联合向乾隆帝举荐出仕,王仕让入三礼馆分修《仪礼》。

  《嶢阳乡氏族谱·王士让》:“乾隆六年辛酉 (1741)奉调入内阁三礼馆分修《仪礼》。”

  《仪礼》告成,王仕让议叙一等,钦命“博学鸿儒”

  王仕让负责修订的,是《钦定周官义疏》内的《三礼义疏》,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御定第一部。

  蕲州通判,卒于官

  乾隆十年(1745年),王士让出任湖广黄州府蕲州通判。方苞为亲书2联1匾。二联为:“儒学礼经登内阁,国朝名宦载蕲州”、“三礼典章悬虎观,九州文字炳鸿图。”一匾为“笃志礼经”4字。

  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十八日,王士让卒于任上,终年61岁。卒后3日,擢湖北蔪州知州的任命书始至。
王士让身后贫无分文,因蕲州的名绅耆儒捐赠,方使其家属得以扶枢而归。乾隆廿三年(1758年)十一月十九日下葬。

  《嶢阳乡氏族谱·王士让》:(乾隆)十年(1745)任湖广黄州府蕲州通判,十六年辛未(1751)卒任上。著有《六经训解》(17卷)。”

  《嶢阳乡南岩小引》

  《嶢阳乡王氏族谱·王士让附录有王士让《嶢阳乡南岩小引》”一文,作于“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该文述及进京事和“南岩铁观音”始源。全文曰:

  “《礼》有云:‘祖有功,而宗有德。’非独上之人然也,士庶家亦率是道焉。盖其先人之规模较大者,则功德较博,而世泽亦较丰。流视其源,而末从其本,理之不可易也。 

  吾家自清溪公开基胪传以来,规模最大者,其惟吾祖毅庵公之肇基嶢阳乎。公童年补弟子员,壮岁而工治产,山荡宅田,燕贻有裕,更广治育才田。以出粟助边赐冠,以赈饥赐义,不可谓非有功德者也。 

  于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之春,与诸友会文于南山之麓。每于夕阳西坠,徘徊‘南轩’之旁,窥山容如画。见层石荒园间,有茶树一株,异于其它茶种。故移植于南轩之圃,朝夕灌溉,年年繁植。春初之后,枝叶茂盛,圆叶红心,如锯有齿,黑洁柔光,堪称无匹。摘制成品,其气味芬香超凡。泡饮之后,令人心旷神怡。 

  辛酉是年(乾隆六年,1741年)赴京师,晋谒方望溪方苞望溪相国,携此茶品以赠。相国转进内廷,蒙皇上召见,垂询嶢阳茶史,恩赐此茶曰‘南岩铁观音’。眷遇优渥,深恐陨越,有亏臣节。一介书生,召入内阁纂修,钦命博学鸿儒,启国家未有之隆恩。吾祖世泽槐荫,邀荣永垂不朽。

  特此序明。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八世裔孙士让序。”

  按:“南轩”位安溪西坪南岩山麓定恩坪,系王仕让未入仕时所建书轩,现修复。

王仕俊

  王仕俊,号方南,明·安福人。嘉靖五年丙戍(1526年)进士,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刑部郎中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参《顾新山文集》为作传,曰:

  “王仕俊,号方南,安福人。嘉靖丙戍进士,由刑部郎中知泉州府。

  初下车时,诣学讲书,时何炯为诸生讲,末勉以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之治。仕俊首许焉,谓立政不可无本也。先以清修自矢,既以四事谕俗,为诗悬之四达之衢,有‘亲民奚事修边幅,待士何曾负热凉?清素每安供具薄,辛勤思累簿书忙’之语,且曰:‘而邦事,即吾家事也。’开诚立约,务期挽气运而回人心。

  明听断而顽攸伏,募义勇而寇盗授首,锄强暴而豪右敛迹。省驿传、节库役而雕瘵获苏;招商舶、发仓谷而荒年有备。修浯溪、洛江之桥,以济行旅;筑留公永利之陂,以资灌溉。其政皆欲力追二公之旧。士民感之,上官屡加旌奖。

  及家居,屏迹公庭,城市莫窥,乡人重焉。”

王约

  王约(1531—1605年),字伯一,号仰石,明·惠安县螺阳乡东张村人(该村因国防建设已散迁不存,其地现属惠安县螺阳镇) ,嘉靖十年(1531年)生。

  祖父王奇橙,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举人。父王以佐,伯父王以宁王以匡,叔父王以翼,皆绩学笃行士。

  王约于万历五年(1577年)举进士,初授行人,在宰相府行走。任职期间“节使册封”,到过粤、韩等地,“却沿途程馈”,回京时“行囊如洗”

  不久,升户部主事。“辇饷督兑”,监运粮饷到昌平,督察江右财务,“例金无染”,“悉心清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严防贪污盗窃,认真清查各种“私弊”。户部尚书 殷继茂赞其“能殚其才,洁其守。”

  诏命出守广东惠州。时惠州有一起纠缠不清的冤狱,牵涉面广,株连不少。王约到任后,认真访察,剖释冤狱。在惠州大兴教化,识拔人才。当地士林存在排外风气,把已经入籍海丰庠的漳州士人王仁除名,不让参加科举考试。王约认为王仁既经入籍,应该让他享受参加考试的权利,当即说服当地士人,“授复”王仁“籍” 参试,结果,王仁乡试中举人。

  不久,王约丁内外艰,回乡居丧。

  服满,补琼州太守。时琼州是“财薮”王约到任时,就有属僚和当地乡绅前来巴结奉迎。他即引为警戒,“冰操弥励”,对属僚严加督察,使其无隙可乘。同时查办一些狡猾的税蠹,革除不应有的“例税”。如此,那些一贯玩法作弊的官员心怀怨恨,同当地恶势力勾结起来,依靠权势者的支持,想方设法把王约调离琼州。

  王约离开琼州后,调任平乐。时“瑶夷扰边”王约一边加强防务,一边晓谕边民,使煽动者日趋孤立,并抓住时机挥兵进击,终于消弭边患。紧接着,他“画策善后,安抚边民”“兴贤礼士,识拔毛文沛文治兄弟同榜魁解”,大兴教化之风。

  朝廷以王约安边有功,“赐银币,擢左江饬戎,驻(广西)南宁,辖交趾。”

  驻守南疆期间,王约引导边民勤事农耕,整饬官风,“谕以威德”,“进以文学”。在部分少数民族杂居区,“土酋”内部权力之争时起时伏,尖锐复杂。“土酋”韦文灿争袭位,煽动一场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乱。王约在各州城廓及要冲地带屯驻强兵,使战火不致蔓延;同时向各部属传檄,谕以大义,使受蒙蔽的酋长觉醒过来,韦文灿本部陷入孤立,众多边民从而免受一场刀兵之灾。后来“楚中皮林夷告急,三省会剿”,“当事者檄王约督饷。饷三月,行间无染,将士欢悦”

  朝廷赏加两广按察使司南宁左参政衔,兼摄右江。

  后告老回乡养疴。回乡后,又为惠安县内百姓请免“人役”,请罢“牛税”

  万历卅三年(1605年) 卒,邑人为立“遗爱碑”

  著有《飞鸿日草》。

  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梦后山下原有明代为王约而立的碑坊,已圮。现址仅存4根高达4米多的碑坊柱子,两块额匾“百粤锁钥”、“两江舟楫”散落附近的山地,两匾大小一致,长1.3米,高0.5米。主匾被村民竖立用作 抗旱井井柱,长2.97米,高0.5米,几乎完好保存下来,只在碑匾的一头开一个穿绳子的小孔。该碑匾的正面镌“皇恩两锡(赐),背面镌“兵宪仰石 先生真隐”字样。

王胄

  王胄,字希武,号西机是庵,南宋·永春人。省元,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年)进士,授惠州府教授,治教绩显,入为大学正,迁博士,又为惠州通判,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士行··王胄》、明·陈琏《罗浮志6》等有载。

  行状

  清·道光《晋江县志·30·选举志荐辟·进士》:嘉定十六年癸未蒋重珍……王胄,省元,《通志》作‘普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士行··王胄》:

  “王胄,字希武,永春人。

  以《春秋》擢嘉定癸未省试第一(?)

  教授惠州。秩满,入为大学正,迁博士。礼闱较艺,谏官同典举,欲私所厚,以险怪之题冠多士,识其文,曰:必其人也。典举色阻,易填次列,而心衔之。揭晓,以劾罢。

  通判惠州,岁余卒于官。

  宋·晋江人蒋重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蒋重珍》)《赠王胄“无数胸中锐甲兵,三场鏖战冠群英。笔势倒流三峡水,文章丽灿一天星。首攀月窟高枝桂,平步云衢万里程。此去好伸调鼎手,膏君脉国脉苍生。”

  著述

  宝庆三年(1227年),王胄集前惠州文学家的《罗浮山记》和惠州知州谭粹的《罗浮集》之善,编为《罗浮图志》(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亦称东樵山)。·陈琏《罗浮志》:邹师正,能诗文,尝主冲虚观。郡文学椽王胄修《罗浮图志》成,送冲虚观,师正募资刊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罗浮图志》)

   王胄还为惠州冲虚观主持邹师正撰的《罗浮山指掌图记》写赞,应道人神定的请求写《狮子庵记》。

  东莞陈琏(字廷器,号琴轩1369—1455年)曾著《罗浮志》15卷。据陈琏在永乐八年(1410年)所作“序”,博罗知县胡琏在成化五年(1469年)所作的“新刊罗浮志原序”陈琏的《罗浮志》是据宋王胄所辑基础上修正删补、考订去取而成,在成化五年刊行。

  王胄还著有《春秋策》、《罗浮诗草》等。

王以宁

   明·惠安人。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因朝政腐败,不求仕进,漫游闽粤,以诗会友。有诗集传世,惜已散失。

王天策

  王天策,字国猷,号思轩,明·永春苏坑东熙氏族人。

   《东熙氏族谱•思轩公传并赞》载:“公资性聪颖,笃嗜经史,读书堂上,雨至水满不及知也。痛母殁,孝事继母,伤父逝……自做秀才门户身肩抚诸弟,历尽艰辛,师事张锦亭萧凤台,学有渊源。”

  隆庆四年(1570年),王天策中举,仍读书熙里村古德院不缀。时泉州新门外浮桥人(今鲤城区浮桥街道)李廷机亦于隆庆四年(1570年)以太学贡生应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第一(解元),回泉后到永春游学和教书数年,又曾到德化授馆;万历六年(1578年),在永春娶妻,为锦斗氏婿。其间,李廷机曾游苏坑熙里村古德院,遇王天策,相交甚笃,并相与读书于此。清•乾隆《永春州志》载:“古德院在二十二都,明•正统间建,晋江李廷机与里人王天策尝读书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泉州儒道释寺庙•古德院》)

  后来,王天策任江西都昌知县,因忤上官遭降职,左迁司铎郑州,终解组赋归。东熙氏族谱•思轩公传并赞》载:(任都昌知县时)居官清丈,量豁貱米,释冤狱,禁溺女,存活甚众。鲠直著声,上台弗意,官竟左迁。”“方其司铎郑州,聘主浙闱,拔名解元陈懿典。”“解组赋归,修家乘,新宗祠,赎绝户己卖田,以供祀事及诸公费,阖族德之。”

  《东熙氏族谱•思轩公传并赞》还载王天策晚年居泉州,与名宦詹仰庇有私交:“公乔居泉郡,与诸大老詹咫亭詹仰庇咫亭辈结社赋诗,逍遥自适。”除此之外,他还精通风水堪舆之术,“著有《茧云洞稿》(《茧云集》)、《山子丛珠》诸书。”

  晚清•永春举人郑翘松(号卧云老人)曾替《东熙氏族谱》撰写“谱序”,他也对王天策颇为推崇:思轩先生有五言古体诗数章,存旧州志(指《永春州志》)中,清朗可诵,似学徐昌榖高叔嗣者。”?徐昌榖高叔嗣都是明代著名诗人。

王豫

  字敬所,明·浙江乌程人,博学工诗。万历间任泉州府指挥佥事。

  《泉州府志·金鸡桥》“万历十一年( 1583年),佥事王豫议开溪引水达晋江南乡,折桥址为坝,址坏过半。”《泉州府志》所述似寓贬义,然则王豫实为“筑金鸡灌晋南”这一巨大水利工程的先行者。

王传

  ,清·隐士,不知何许人,僦居晋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同治补刊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国朝·王传》有传,民国福建通志福建高士5道光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选录),所载基本同。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同治补刊本)载:

  王传,不知何许人。康熙间僦居晋江氏宅。年老,无妻、子,卖草为食,人呼‘卖草翁’。日从市归,辄闭户焚香吟哦,窥者莫测也。

  阮旻锡结泉山诗社,窃其社题作之,见大惊。询其履历,终不肯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阮旻锡》)

  后题诗南安不老亭,和丁一中韵;邑令某继游诵诗,急使人物色之。知而避焉,遂不知所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丁一中》、《泉州山川·莲花峰·不老亭》)

王绶

  王绶,字紫湘,清·掖县人。曾任山西汾州知府,历官朝议大夫。乾隆廿九年(1765年)知泉州,监修《晋江县志》,并为作序。

王景弘

  王景弘(1371—1434年),字琛琳,祖籍晋江青阳王厝,明初航海家。母为晋江东石女,于晋江县十都玉国乡(今东石镇麦园村)生下王景弘,由于他排行第三,人唤三郎。后因其父经商徙居漳州,再后又至龙岩

  民国初·毅轩斋主人《毅轩杂志·卷13·名使录·王景弘载:王景弘出生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十月丁卯,字琛琳,是家中三兄弟中的老季,后随父徙漳。母亲姓,晋江东石女,闺名琬兰,知书识文崇佛。景弘幼聪慧,工诗词,谙熟梵文蕃语,还擅少林拳,善正骨,为人颇具豪气!”

  在郑和七下西洋中,王景弘被任命为郑和副总兵,与郑和屡次下西洋,既受命负责监视郑和的举动,却又是郑和最忠实的朋友与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西山杂志》亦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舟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王景弘,闽南人,雇泉州船以东石沿海名舟代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

  王景弘郑和一同下西洋,经常到故乡购买陶瓷、竹器、珠、绣、锦、帛、茶叶等,还征集少年壮士以及航海水手。

  《毅轩杂志·卷13·名使录·王景弘又载:(明)宣德九年(1434年),又出使苏门答腊。是年十月初七,景弘为救溺水之爪哇土著,不幸捐躯,终年六十三岁,葬爪哇国三宝村。”爪哇土著立庙祀之,称曰大明帝国钦差副总兵。

  〖注〗《毅轩杂志》注有“明·陈春播原撰,紫竹居士辑录,毅轩斋抄译”的字样。但因属私人藏书,未经鉴定真伪。

王曾(978-1038年)

  王曾,字孝先,北宋·泉州晋江人,为王审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六世孙;因定居山东青州益都,亦称益都(今寿光县南)人。咸平五年(1002年)状元,官至宰相。妻李氏是名相李沅的之女。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有传。

  身世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抄》沂公,字孝先,晋江人,武肃王·审邽六世孙。少随父兄官于益都。父卒,贫不能归,因家焉。”


  王曾,泉州晋江廿九都旌贤乡王厝人,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王曾因父官于山东省青州县,八岁而孤,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家贫不能归,即定居于青州益都。

  王曾才思敏捷,擅长诗文,研习文史。他在《有教无类赋》解元试一诗写道:“神龙异慕,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

  三元及第

  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乡试,会试、廷试皆第一,连夺三元,是北宋第27名状元。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联捷三元者仅见17人。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抄》“咸平中,甫冠,联捷三元。”

  初授监丞时,王曾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信中曰: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初宦

  王曾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山东济宁州通判),历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判大理寺、翰林学士、知审刑院。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

“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代还,当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1004—1007年)初,始通和契丹,岁遣使致书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曰:‘从其国号足矣。’业已遣使,弗果易。

  迁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时瑞应沓至,尝入对,帝语及之。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

  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陈五害以谏。

  旧用郎中官判大理寺,帝欲重之,特命。且谓曰:‘狱,重典也,今以屈卿。’顿首谢。仍赐钱三十万,因请自辟僚属,著为令。

  迁翰林学士。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知审刑院。旧违制无故失,率坐徒二年,曾请须亲被旨乃坐。既而有犯者,乃以失论。帝曰:‘如卿言,是无复有违制者。’曰:‘天下至广,岂人人尽晓制书,如陛下言,亦无复有失者。’帝悟,卒从议。”

  累参知政事

  迁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正月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相)。天禧元年(1017年)王钦若任相,罢王曾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出知应天府。天禧四年(1020年)王曾复参知政事,迁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

  “再迁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遂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时宫观皆以辅臣为使。王钦若方挟符瑞,傅会帝意宋真宗王钦若丁谓的怂恿下,恣意封禅,制造天书。王曾力谏“封禅之举劳民伤财”,但未被采纳),又阴欲排异己者,当使会灵,因以推钦若,帝始疑自异。

  及钦若相,会皇后家旧第,其家未徙去,而令人舁土置门外,氏诉禁中。明日,帝以语钦若,乃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出知应天府。

  天禧(1017—1021年)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徙天雄军,复参知政事,迁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天禧五年,1021年)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赵祯,非皇后所生)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钱惟演,后戚也,密语惟演曰:‘太子幼,非宫中不能立。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氏也。’惟演以为然,因以白后。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崩,皇后)命入殿庐草遗诏:‘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赵祯,后为仁宗,权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入,去‘权’字。曰:‘皇帝冲年,太后临朝,斯已国家否运。称‘权’,犹足示后。且增减制书有法,表则之地,先欲乱之邪?’遂不敢去(从而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宫廷内乱)。”

  拜宰相

  仁宗立,迁礼部尚书。乾兴元年(1022年)拜中书侍郎兼本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王钦若卒后,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

  “仁宗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不听。(乾兴元年[1022年]七月)既而允恭坐诛,亦得罪(罢相)。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议。

  初败,任中正言:‘谓被先帝顾托,虽有罪,请如律议功。’曰:‘以不忠得罪宗庙,尚何议邪!’

  时真宗初崩,内外汹汹,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拜中书侍郎兼本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

  王钦若卒,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以帝初即位,宜近师儒,即召孙奭冯元劝讲崇政殿。

  天圣四年(1026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陕西转过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请罢之。

  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帝问曰:‘比臣僚请对,多求进者。’对曰:‘惟陛下抑奔竞而崇恬静,庶几有难进易退之人矣。’

  曹利用班己上,尝怏怏不悦,语在《利用传》。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

  外放

  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会宋真宗所建玉清昭应宫遭雷击起火,化为灰烬,太后借故罢王曾的相职,乃出知青州。又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改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

  “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改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

  复相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薨,仁宗亲政。景祐元年(1034年),王曾为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景佑二年(1035年)二月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与吕夷简共掌朝政。景佑四年(1037年)四月)与吕夷简俱罢,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

  “景祐元年,为枢密使。

  明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初,吕夷简参知政事,事谨甚,力荐为相。及夷简上,任事久,多所专决,不能堪,论议间有异同,遂求罢。仁宗疑以问曰:‘卿亦有所不足邪?’

  时外传知秦州王继明纳赂夷简因及之。帝以问夷简夷简交论帝前。言亦有过者,遂与夷简俱罢,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卒。归葬泉州晋江二十九都太和山。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

  “宝元元年冬(十月),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皇祐中,仁宗为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后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属泉州府晋江县廿九都)。大臣赐碑篆自曾始。仁宗既祔庙,诏择将相配享,以为第一。

  无子,养子曰。又以弟王皋之子为后,尚书兵部郎中、秘阁校理致仕,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抄》

  “宝元初冬,有大星坠其寝,左右惊告,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谧文正。”

  “嗣曾孙判贺州,回居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封沂国公王曾墓:在二十九都太和山。”宋仁宗亲自为他书写碑文,称“旌贤之碑”,墓葬之乡遂称为“旌贤乡”(一说“清濛”即取其“旌贤”的谐音)。

  清·乾隆间,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合祀王曾与宋·郡守韩国华、魏国公韩琦、文公朱熹等。

  评价

  《宋史·卷310·列传69·王曾》: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

  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

  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抄》“历官左仆射大学士,称社稷臣,相业具国史本传。”

王用汲

  王用汲(1526—1592年),字明受,号麟泉,谥恭质,明·晋江人;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生。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列传第117•王用汲》、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 ·明·王用汲》、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王用汲》 等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恭质王麟泉先生用汲》据旧《郡志》亦为作《传》。

  身世与早年

  《明史•卷229•列传第117•王用汲》:

  “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

  为诸生时,(泉州) 郡被倭,客兵横市中。会御史按部至,用汲言状。知府曰:‘此何与诸生事?’用汲曰:‘范希文(北宋·范仲淹秀才时,以天下为己任,矧乡井之祸乃不关诸生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恭质王麟泉先生用汲》:王用汲,字明受,号麟泉,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王用汲》: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王用汲》:王用汲,字明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尚书王用汲宅:在龟山下。”

  王用汲的祖父王端容,以孙贵,赠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父王孙,以子贵,赠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隆庆进士,累户部员外郎,因忤张居正,削籍

  王用汲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授淮安推官,升常德同知,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入为户部员外郎。时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与冯保首倡夺情议,黜陟多由爱憎,左右尽通贿赂,政以贿成,官以赂授。万历六年(1578年),王用汲因忤张居正被削籍为民,归泉州。

  《明史•卷229•列传第117•王用汲》:

  “举隆庆二年进士,授淮安推官。稍迁常德同知,入为户部员外郎。

  万历六年,首辅张居正归葬其亲,湖广诸司毕会。巡按御史赵应元独不往,居正嗛之。及应元事竣得代,即以病请。佥都御史王篆者,居正客也,素憾应元,且迎合居正意,属都御史陈炌应元规避,遂除名。

  用汲不胜愤,乃上言:

  ‘御史应元以不会葬得罪辅臣,遂为都御史所论,坐托疾欺罔削籍,臣窃恨之。

  夫疾病人所时有,今在廷大小诸臣,曾以病请者何限?御史陆万钟刘光国陈用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用宾》)皆以巡方事讫引疾,与应元不异也,何不并劾之?

  即世宗朝,亦养病十余年。后夤缘攀附,骤列要津。以退为进,宜莫如。己则行之,而反以责人,何以服天下?

  陛下但见论劾应元,以为恣情趋避,罪当罢斥。至其意所从来,陛下何由知之?

  如昨岁星变考察,将以弭灾也,而所挫抑者,半不附宰臣之人。如翰林习孔教,则以邹元标之故;礼部张程,则以刘台之故;刑部浮躁独多于他部,则以艾穆沈思孝而推戈;考后劣转赵志皋,又以吴中行赵用贤而迁怒。盖能得辅臣之心,则虽屡经论列之潘晟,且得以不次蒙恩;苟失辅臣之心,则虽素负才名之张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难免以不及论调。臣不意陛下省灾塞咎之举,仅为宰臣酬恩报怨之私。且凡附宰臣者,亦各藉以酬其私,可不为太息矣哉!

  孟子曰:‘逢君之恶,其罪大。’臣则谓逢相之恶,其罪更大也。陛下天纵圣明,从谏勿咈。诸臣熟知其然,争欲碎首批鳞以自见。陛下欲织锦绮,则抚臣、按臣言之;欲采珍异,则部臣、科臣言之;欲取太仓光禄,则台臣、科臣又言之。陛下悉见嘉纳,或遂停止,或不为例。至若辅臣意之所向,不论是否,无敢一言以正其非,且有先意结其欢,望风张其焰者,是臣所谓逢也。今大臣未有不逢相之恶者,特其较著者尔。

  以臣观之,天下无事不私,无人不私,独陛下一人公耳。陛下又不躬自听断,而委政于众所阿奉之大臣。大臣益得成其私而无所顾忌,小臣益苦行私而无所诉告,是驱天下而使之奔走乎私门矣。

  陛下何不日取庶政而勤习之,内外章奏躬自省览,先以意可否焉,然后宣付辅臣,俾之商榷。阅习既久,智虑益弘,几微隐伏之间,自无逃于天鉴。夫威福者,陛下所当自出;乾纲者,陛下所当独揽。寄之于人,不谓之旁落,则谓之倒持。政柄一移,积重难返,此又臣所日夜深虑,不独为应元一事已也。 ’

  疏入,居正大怒,欲下狱廷杖。会次辅吕调阳在告,张四维拟削用汲籍,帝从之。居正以罪轻,移怒四维,厉色待之者累日。

  用汲归,屏居郭外,布衣讲授,足不贱城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恭质王麟泉先生用汲》:

  “隆庆二年进士。授淮安推官,升常德同知,万历丁丑入为户部员外郎。

  时江陵张居正夺情柄国,假归治葬,楚中督抚、藩臬千里外奔赴,独巡按御史赵应元称疾不会,驰疏乞休,长台者希相旨,以饰疾规避劾罢之。

  用汲发愤上疏,大略谓:‘御史用不会葬忤柄臣,而御史大夫阿意借事纠弹,窃恐凭社炀灶之奸复见今日。’谓‘宜别白忠邪,永戒朋比。’疏入,黜为民,于是直声大震。”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王用汲》:

  “隆庆戊辰进士,历户部员外郎。

  时张居正柄国,假归楚中治葬,督抚、藩臬千里外奔赴,独巡按御史赵应元称疾不会,驰疏乞休。台长希居正,寻以饰疾规避劾罢之。

  用汲发愤疏言:‘御史以不会葬,忤柄臣,而御史大夫阿意,借事纠弹,切恐凭社炀灶之奸复见。今日宜别白忠邪,永戒朋比。’疏入,黜为民,直声大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王用汲》:“隆庆戊辰进士,授淮安推官,升常德同知。万历丁丑,入为户部员外郎。时都御史陈玠张居正意,劾巡按赵应元用汲发愤,疏抨其凭社炀灶之奸,削籍为民,直声震天下。”

  起补,至大理少卿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张居正死,王用汲起补刑部员外郎,未上,擢广东按察佥事,迁尚宝卿、大理少卿,不二岁至九卿。

  《明史•卷229•列传第117•王用汲》:

  “居正死,起补刑部。未上,擢广东佥事,寻召为尚宝卿,进大理少卿。

  会法司议胡槚龙宗武吴仕期狱,傅以谪戍。用汲驳奏曰:‘按律,刑部及大小官吏不依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如之。盖谓如上文,罪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之律也。仕期之死,非主使者乎?宗武非听上司主使者乎?今仅谪戍,不知所遵何律也。’上欲用用汲言,阁臣申时行等谓仕期自毙,宜减等,狱遂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恭质王麟泉先生用汲》:

  “癸未,(张居正)殁,专恣状露,得重谴。用汲自田中拜刑部员外郎,寻迁广东按察佥事,迁尚宝卿、大理少卿,不二岁跻九列。

  所至一意孤行,绝不与时上下。如争王文成王阳明文成学术偏诐,不称庑祀;都御史 某衔诸生吴仕期书诋江陵(指张居正夺情,嗾属吏捕毙之,宜正辟,不止谪戍;皆与时议异同。疏虽不行,朝议凛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王用汲》:居正殁,起为刑部员外郎 ,历迁大理少卿。屡上疏论事,朝议凛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王用汲》:“癸未,居正没,专恣状露,起用汲 刑部员外郎,迁广东按察佥事,迁尚宝卿、大理少卿。不二岁至九卿。 ”

  终南京刑部尚书致仕

  万历十四年丙戍(1586年)晋顺天府尹。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晋南京副都御史,总督操江;是年冬十月,海瑞卒,王用汲去跟他辞别,看到这时的海瑞“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立即发动同僚“醵金为敛”。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年),晋南京兵部侍郎,改吏部。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年),晋南刑部尚书,以疾乞归。

  《明史•卷229•列传第117•王用汲》:“寻迁顺天府尹,历南京刑部尚书,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恭质王麟泉先生用汲》:

  “丙戍,晋顺天府尹。

  丁亥,晋南京副都御史,总督操江,会剿太湖剧盗,歼其魁。捷闻,赐金币。

  己丑,晋南京兵部侍郎,改吏部。商丘太宰某推毂天下贤士大夫,多所咨询。

辛卯,晋南刑部尚书,以脾疾乞归。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王用汲》:

  “晋副都御史,总督操江。会剿太湖剧盗 ,歼其魁 。捷闻,赐金币。

  晋南京刑部尚书,以疾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王用汲》:

  “丙戌,晋顺天府尹。

  丁亥,晋南京副都御史,总督操江,中贵惮之。会剿太湖剧贼,歼其魁。捷闻,赐金币。

  己丑,进南京兵部侍郎,改吏部。

  辛卯进尚书。以脾疾乞归。 ”

  卒于家

  王用汲 于万历廿年(1592年)卒于家,年六十六。

  《明史•卷229•列传第117•王用汲》:“ 卒,赠太子太保,谥恭质。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恭质王麟泉先生用汲》:“卒,年六十六,赠太子少保, 谥恭质 。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王用汲》:“卒,赠太子少保,谥‘恭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王用汲》:“卒,年六十六,赠太子少保,谥 恭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赠太子少保王用汲墓:在三十六都海印山。”今 属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

  评价

  《明史•卷229•列传第117•王用汲》:用汲为人刚正,遇事敢为。自尹京后,累迁皆在南,以强直故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恭质王麟泉先生用汲》:

  “用汲梗直廉介,本于天性。

  为诸生时,郡困岛夷,客兵饱饩饷,不发一矢,即陈书直指言状。郡守嗔以非书生事,辄抗声曰:‘范希文(北宋·范仲淹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况乡井事耶?’

  佐淮安、常德二郡,囊无长物。当削籍时,侨居郡中,鹑衣藜食,教授生徒自给。及致尚书事归,蔬布无改。 ”

王力行

  字近思,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载,淳熙间(1174—1189年),与陈易杨至杨履正刘镜皆游朱熹之门。朱熹力行明敏有余而少持重,因勉以为己工夫。自是苦学善问,深得其旨趣。所著有《朱氏传授支派图》、《文公语录》1卷。

  (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易杨至杨履正刘镜》)

王耀南

  字学模,号建猷,又号震海,因力能举鼎,故又名大力。明·晋江十二都坝江(今安海坝头)人,泉州南少林著名拳师。

  王耀南自幼酷爱武术,7、8岁就到朱里(今安海赤店)亲戚家学得祖传武功,15岁与曾宏源(赤店人)到泉州少林寺习武,拜闽南铁沙圣手抄空和尚为师,造诣日精。25岁时与众多武林新秀对抗,技压群雄,连夺王冠,博得名师高僧的厚爱。

  他所学的套路主要有多发寸劲、斗劲、缠丝劲、爆发劲。拳路则单灌、双灌、溜马、二防、大金丝、小金丝、三抖、连环步、顺开拆、反开拆、走马圆滚、落地开花等。所持器械,不论刀枪剑棍流星等,均十分拿手,被武林同道称为“神手”。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与师友曾宏源应聘为晋江仁和里(今东石)自卫队教官,教习青年学武,自治卫国。

  嘉靖后期,倭寇常扰乱晋南沿海,王耀南曾宏源率自卫队转战东石、安海、永宁一带御敌。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他机智勇猛,所向无敌,倭寇闻风丧胆。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王耀南为缅怀安海抗倭难友曾大江(赤店人)王志国(大山后人)吴平章(梧埭人)叶猛义(东石人)蔡鸿辉(社坛人)许世明(可慕人)六烈士,倡立纪念馆,寄思励志。

  万历三十年(1602年),王耀南曾宏源合撰《制敌格斗百法》8卷,对防偷抢,调解暴力冲突,防踢打,防揪抓,防搂抱,抗暴力,夺凶器,制凶犯等,均有绝技论述,为发展南少林武术作出贡献。

  王耀南有两个孙子,名联协联助,自小承家学,精通武艺,于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随郑成功抗清复台,后定居台湾鹿耳门和台北嘉义,据传如今子孙已达千人。

王木肃(“木肃”合一字)

  字茂悦,号会溪,南宋末·四川眉山人,曾任郴州知府。

  景定(1260─1264年)、咸淳(1265—1274年)間任泉州市舶使兼监丞(提举纟集事)。九日山咸淳二年(1266年)赵希忄宅祈风石刻:“咸淳丙寅(咸淳二年),南至后十日,祷风此山。知宗兼郡事古汴赵希忄宅 安宅,提举纟集事眉山王木肃(“木肃”合一字)茂悦……”

  王木肃(“木肃”合一字)是权相贾似道的亲信党羽。贾似道通过王木肃(“木肃”合一字)控制泉州市舶司,既征税、受贿,又贪暴,造成刺桐港成为“郡帑素枵”、“盐米忧仓惶”“凋瘵”之区。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记:王木肃(“木肃”合一字),字茂悦,号会溪。初知郴州,就除福建市舶(驻地泉州)。其归也,为缧钿桌面屏风十副,图贾似道盛事十项,各系之以赞以献之。”

  在泉州,王木肃(“木肃”合一字)蒲寿庚之兄蒲寿晟有非一般的交往。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2》有《舶使王会溪、太守赵见泰赵希忄宅九日领客枉顾山中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韵十首》。

  王木肃(“木肃”合一字)蒲寿庚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卷上记:林乔,泉州人,寓信州,得罪押回本籍,与蒲寿庚交,借地作屋。王茂悦为舶使,蒲八官人者漏舶事发,受其白金八百锭,许为言之。既而罢去,并攻之,且夺其所借也。”

王直道(920—991年)

  原名王继达,字伯三,号缙庵,别号潜夫。生于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闽王王审知孙、王延政第三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南唐灭闽后,王直道避居小溪场(今安溪县)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冬,继詹敦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后任清溪(今安溪)第二任县令。在任“卓著贤声,士民爱戴”

  后辞职隐居于崇信里招坑乡(今芦田乡招坑村),为安溪王氏招坑派始祖。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卒。墓在安溪芦田乡招坑村大职山刺菜垄。县文物保护单位。墓为一丘封土,左右立八副旗杆夹石。

王振熙

  王振熙(1573—1632年),字君含,号晦生澹宁居士,明·南安市官桥镇和铺村人;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八月廿八日酉时生。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采府、县志”为作传。

  金坑氏十一世

  王振熙为金坑氏11世,是金坑8世、豪舖(和铺)始祖王艮静奄)之曾孙。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金坑人。”

  和铺(豪舖)古为金坑“十三乡”之一。金坑即“深坑”,在紫帽山西南麓,原属南安县卅三都。民国《南安县志·卷1》载:“三十三都,在县西南十五里。……乡有十八,曰深坑、曰溪园……”
金坑地域现包括6个行政村(紫星、东星、下洋、席里、和铺、竹口),横跨晋江、南安两地,其中紫星村属今晋江紫帽镇,其余5村则隶属南安官桥镇。

  进士及第

  自幼苦读

  自王艮开基和铺,至王振熙,当时和铺村人丁稀少。在王艮原居住附近的人氏,有腊口氏,洋庄氏,田芷氏、氏,内寮氏。
当时和铺没有私塾,为圆“暮为田舍郎,朝登天子堂”传统梦想,父母送王振熙到2公里外的田芷村(今官桥镇内都村)学堂就读,师从李培进

  王振熙家贫无粮,家中时常断炊,常只带些盐巴,中午拌在溪滩中挖到的沙螺为餐充饥。李培进惜之,免收束脩,并让其在自家同吃同住。

  由于王振熙思维敏捷,聪慧过人,很快完成《三字经》、《千字文》、《琼文》等课程,不但背诵如流,而且注释深入浅出,得到李培进的赏识。

  几年后,王振熙成为当地的秀才。李培进便留下王振熙当私塾先生。王振熙日间教书,夜间挑灯苦读《四书》、《五经》,深赅孔孟之道,但从不放弃求取功名之梦想。

  万历卅八年联捷进士

  王振熙中万历卅七年己酉(1609年)举人、万历卅八年庚戍(1610年)联捷进士,会魁,赐进士第10名。(按:“会魁”:即“五经魁”,考生于“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之第1名合为前5名,称“五经魁”)。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万历己酉举人,庚戌会魁。”

  1993年《南安县志·第3章人物表·表2明清举人名表·文科举人》:“万历三十七年己酉科解元周迪王振熙。备注: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1993年《南安县志·第3章人物表·表1历代进士名表·1、文科进士》:“万历三十八年庚戍韩敬榜:姓名:王振熙。字号:字君含,号晦生。乡籍:金坑。最高职务:山东按察使。备注:王承箕族侄。”

  万历四十年除长清令

  万历四十年(1612年),王振熙除山东长清县令。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除长清令。未几,调章邱,长清父老挽留不得。”

  传说,王振熙甫到长清上任,清理久年积案,发现长清县有一富豪,其子依仗有钱有势,竟在公共场所殴打一农夫致残,至今卧床不起,家贫如洗。此案虽曾立案,但尚未断案。王振熙躬身到此农夫家询问,得知因穷无法上诉。王振熙回府后立即重审此案,调被告上堂质询。其父认为“为官必贪赃枉法”,按老规矩提1箱银两密会王振熙。会晤之时,王振熙回绝富豪贿赂,秉正断案。

  事后富豪上告朝廷,状诉王振熙贪赃枉法。朝庭下旨,将王振熙调任济南府章丘县,暗中派钦差和御林军,等王振熙调任路上拦截其马车,查其行装,发现尽是书籍及公文,并无銀两或珍珠财宝。钦差回朝繳旨,禀告事实。万历皇帝大悦。

  王振熙调任章丘县令时,长清百姓挽留未成,“民众以牛酒夹道送行。”

  万历四十三年调章丘令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王振熙调任山东济南府章丘县令。离任时,“民攀送不绝于道。”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既莅章(章邱),值岁饥,斋戒步祷,捐俸劝赈,又力请蠲逋(“蠲逋”:免除积欠的租税)八万,民赖以生。”

  任上,还有两则传说可记:

  一是“稻虎”案。

  斯时农田中有一害虫叫“稻虎”,专吃水稻,又会咬人。农夫发现“稻虎”时常将其捕捉而丢弃他人田中,因此兹生纠纷,乃至械斗,状告县衙。王振熙亲临田间,发现“稻虎”原来是红蟳,当场捉了1只到农家院中煮吃,并分给围观农夫尝试,口感性味极佳。王振熙当众宣告:“各家只抓各田中蟳,不得越界!”农夫尝到甜头,各自捕捉“稻虎”或吃或卖,不但平息一场风波,而且水稻得到丰收。

  二是吴端德悔婚案。

  章丘县财主吴端德有女吴美娟,自早与邻村书生左懋第有婚约。及长,吴端德弃嫌家败落,已不门当户对,状告县衙,要求判其解除婚约。

  王振熙接状开堂,原、被告双方皆出席听判。

  王振熙问原告吴端德“你小女欲嫁何款贤婿?”

  吴端德提出3个条件:“须得秀才以上出身、千金聘礼、官家为媒。”

  王振熙回曰:“若判解约,应付家赔偿银五百两,妥否?”吴端德应允。

  王振熙立即让左懋第吴美娟双人跪在堂外天井中晒日。左懋第汗流满脸,吴美娟见状,急忙偷取手帕为其拭汗。王振熙观其情景,又知两人相互爱慕已久,便想要促成这起婚姻,惊堂木一拍,曰:“此案定夺,判决合婚!”

  吴端德跪下责问:“何理也?”

  王振熙立招左懋第为门生,又曰:“你要千两聘金,讼费五百、赔偿费五百一并免除,权作聘金。敝人为证婚人,择日完婚!”

  吴端德3个条件皆已满足,无言以对。

  后左懋第出仕,入朝为官,将王振熙任职时之德行和政绩奏明崇祯皇帝崇祯帝王振熙“理学文宗”,赐金坑祖祠“南宫独一”,并赐王振熙夫人傅氏“诰命夫人”。如今,在晋江金坑氏家庙内,仍留有左懋第题写的“理学文宗”匾额。

  【按:左懋第(1601—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明·山东莱阳县(今山东莱阳市)人。崇祯四年(1631年)连捷进士,初任陕西韩城令,崇祯十二年(1639年)官户科给事中,升太常寺正卿、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北都沦陷,明亡,南明立于南京,左懋第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出使北京,被清朝扣押,拒降,被害。《明史》有传。】

  累至山东按察使

  后王振熙历任工部主事员外郎、辰州守、大名守、山东督学(提督学政副使)、浙江参政,官终山东按察使。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

  “升工部主事员外郎,恪遵成法,廉洁自持。

  出守辰州。时境内方不靖,力以安缉为请,忤当道意。适丁外艰归,辰民攀送,不绝于道。

  服阕,补大名,裁公费,抑豪右(“豪右”:称霸一方的世家大族),立会课,一郡治化焕然改观。

  期年,督学山东,首拔皆名下士。

  转浙江参政、山东按察使,恪慎自持。”

  归休

  闭户不与外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未几归,闭户不与外事。兴居自适,声色媵侍(“媵侍”:泛指姬妾)概所罕御。其往来皆未遇时故交。质行旷怀,人尽矜式(“矜式”:取法,效仿)。”

  崇祯五年卒

  王振熙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九月初一日酉时卒于家,享年60岁。

  葬今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金上角金坑氏家庙的山坡下,在紫星村祖厝巷有1方墓道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王振熙墓》)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殁后,门生、科臣左懋第题请从祀学宫,建祠于崇圣祠东,春秋享祭不替云。”

  故居

  除为官外,王振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和铺村(属南安市官桥镇),和铺村池亭今尚存其故居,现为“池亭宗祠”。业经翻修。

  走向故居的巷子边,矗立着1座牌坊。

  王振熙故居是典型的闽南“皇宫起”红砖古厝,3开间2进,燕尾翘脊。

  故居内现存匾额,有巡抚福建监察御使陆梦祖所题“会魁”、明代大学士张瑞图亲题“总宪第”、皇帝敕封王振熙夫人傅氏“诰命夫人”时所赐的“皇天诰命”圣旨牌,高悬横梁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近年来,和铺人在王振熙故居周边,修建了王振熙主题文化墙,族人将提炼总结出的王振熙(族人尊称“和铺老爹”)的16字家训“孝亲睦邻、励志奋进、积德扬善、诚信奉公”书写于墙上。

  著名理学家

  王振熙是明代理学家,一生著述颇丰,有《澹宁斋文集》3卷、《四书达解》6卷、《学庸达解》2卷、《易经达解》、《名贤列传》,还为《南安县志》作序。王振熙于理学研究贡献颇大,被尊为明代理学名家,与蔡虚斋蔡清)、陈紫峰陈琛)等齐名。崇祯帝曾赐其“理学文宗”4字。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王振熙》:“著有《淡宁斋文集》三卷、《学庸达解》二卷。”

  王振熙所著,尤以《四书达解》流传最广,时被学界称“书同蒙、浅,比美蔡清陈琛,风承邹鲁,泽被海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陈琛》、《泉南著述概述和各分述》)
清代探花黄贻楫曾应邀为北京的
“泉州会馆”题联云:“清、紫、葵、罗钟涧气,蒙、存、浅、达有遗书。”“清、紫、葵、罗”指泉州“四大名山”:清源山、紫帽山、葵山(指双阳山)、罗裳山;“蒙、存、浅、达”指明代泉州理学“四大名书”蔡清《四书蒙引》、林希元《四书存疑》、陈琛《四书浅说》、王振熙《四书达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林希元陈琛黄贻楫》、《泉南著述概述和各分述》、《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葵山、双阳山、罗裳山》)

  南安县学(时南安县治在今丰州镇)朱子祠后建专祠奉祀。

  兵部侍郎左懋第题写“理学文宗”匾额,立于晋江金坑祖祠,嘉靖帝“金坑祠堂”“特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金坑氏祠堂》)

   王振熙的小儿子居下美后。下美后氏祠堂内立有1对柱联,上联:“有为莫若耐,耐热、耐冷、耐惊忙、耐挫折、耐扳援,聋耐哑耐,一片冰坚。”下联:“受用莫若省,省想、省言、省豢养、省营刺、省交游,觉省梦省,满湖水止。”上、下联落款:澹宁居士·晦生题。”“通家晚生龚天池书。”(按:龚天池是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刘同升榜的进士)

  和铺村境主宫前,1方块高大的石碑迎风而立。石碑的一面是宫庙前旗杆的重建碑记,另一面,则镌明·崇祯五年(1632年)王振熙《南安县志序》全文。该《序》文不仅记录了崇祯版县志编修始末,也为世人留下了箴言名句:“士民为父母举名宦则为敬,子孙为宗祖晋乡贤则为孝。”(《序》文全文详见《泉南著述·泉州邑志·南安县志·明·崇祯五年《南安县志》·王振熙《序》》)

王侯帖

  字奉献,清·晋江十二都坝江村(今属安海坝头村)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生。

  20岁往台湾台北营生,初习纺织业不果,后得泉籍文具商曾衍赡资助,延师授制镇纸、笔格等文房杂具。

  侯帖性聪慧,工绘画,善雕塑,不过累年,其所制之镇纸、笔格名噪一时,四方文人墨客求者盈门。

  侯帖所制镇纸有铜、玉、玛瑙、水晶、陶瓷等材料制成。如铜质有青绿蛤蟆,有遍身青绿蹲虎、蹲螭、眠马等;玉质有白玉猎犬、卧螭、玉兔、玉牛、玉马、玉羊等各种动物形象。还有日月玛瑙石鼓、柏枝玛瑙蹲虎、红绿玛瑙蟹。水晶质有右鼓、海黄、眠牛、捧瓶波斯等。陶质有哥窑蟠螭、冬青磁狮等。

  笔格质地有玉、珊瑚、玛瑙、铜、陶瓷、木、石等。其中以制成古色并不加雕凿为妙。其玉笔格有山形、卧仙形等,用长六七寸之白玉制成。其色泽有纯黄、纯黑、黑白相杂。铜质有错金双螭形、古铜十二峰头形、单螭起伏形等。

  王侯帖与其同仁所制之文房杂具,嘉庆十八年(1813年)曾成为贡品。其时,嘉庆帝见之.大为赞叹.视其为至宝珍藏,并钦赐王侯帖“文房神工”称号,赠银千两,褒奖其杰出技艺。王侯帖即将其奖金如数转赠坝江村,支持家乡兴学助教以及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年七十,无疾端坐而逝,葬台北嘉义北郊之麓。妻叶萌芬,台湾人;子如晋继其业。

王忠顺

   王忠顺五代·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五代·王忠顺》:

  “王忠顺,晋江人。

  初,闽主延羲乾隆《泉州府志·忠义》作“闽主延曦”)朱文进所杀,忠顺留从效董思安等谋诛文进所署刺史黄绍颇,奉建州延政为主。

  后南唐兵攻建州,忠顺复与思安领兵赴难,战数不利,城陷,忠顺力战死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五代·王忠顺》:王忠顺,初闽王·延曦朱文进所杀,忠顺留从効董思安朱文进所署刺史黄绍颇,奉建州王延政为主。后南唐攻建州,忠顺复与思安率兵赴难。城陷,忠顺死之。留从効董思安始终不忘故主云。”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王汇

   王汇,元·邵阳人,居泉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参政先生据《闽书》为作传,曰:

  “王汇,邵阳人。

  曾祖为元·翰林学士,卒赠潞公。

  登至正庚辰(至正元年,亦作至元六年,1340年)进士,历贵州行省参政。

  顺帝时,言天下群盗蜂起,直谏内廷之非,权臣阿实克布哈谮以忤旨,取谴入泉,与学士稍讲经义。朝野交荐,固辞不往,遂家于泉中。”

王鍭

  王鍭,字子锋,号(上“辟”下“山”),明·晋江县深沪人;蔡清(谥文庄)弟子。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三甲进士,历宜兴县令、南京大理寺评事、南京大理寺正、惠州知府。未几归,岁六十九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郡守王子锋先生“《顾新山顾珀集》”为作传,曰

  “王鍭,字子锋,号(上“辟”下“山”),晋江深沪人。

  天资颖敏,游蔡文庄之门,笃志励学。

  登弘治九年进士第,自是沪海之士彬彬矣。

  初试宜兴令。均徭役时赋,敛摘奸蠧,台使者最其等。

  升南京大理寺评事,转寺正。谳狱明慎。

  晋惠州知府,政声啧啧。

  未几归。修祠宇,练乡壮御贼以保乡里,乡人皆诵其赐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王鍭》:

  “王鍭,字子锋,深沪人。

  弘治丙辰进士,授宜兴县。太湖盗发,剽劫焚惨,聚众备御,立堡建楼,募丁壮守之,民以安堵。

  升南大理评事,转寺正,擢知惠州。未几,归。

  先是,深沪常患海寇,倡议阅乡丁之壮者,编为队伍,授以战法,贼复来寇,众奋力擒之,自是贼不敢窥。卒年六十九。”

王稼

   王稼,南宋·南安人(或作晋江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王稼》:王稼之孙,洪濑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进士先生》:王稼,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进士先生“《清源文献》、《北溪字义序》”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志(理学)·宋·王稼》、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王稼》有传。

  从游陈淳之门

  王稼陈淳的弟子。陈淳(1153—1217年),字安卿,号北溪,南宋·漳州龙溪人,是朱熹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进士先生》:

  “从游北溪之门。

  其叙《北溪字义》云:

  郡庠刋西山真德秀《读书记》成,学者争诵之。博士君病其条目浩穰,后进无所从入也,曰:‘使西山犹在,能无如司马公作举要以振《通鉴》纲领乎?’因以北溪先生《字义》为告,君喜,即锓梓以传同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初,先生(指陈淳讲道于家塾,诲人以辨析名义为急,候其体认精实,然后随扣大小,从容尽其义,此书盖心法也。族父王隽
笔授而成。

  后十年,思恭始出,以谂复斋?陈宓复斋,为之叙。时读书行于印圈,契合出于一人,学者有能即是以求道之指,要使吾胸中衡尺不乱,然后从一以会万,详说而反约,《读书记》一篇,贯串无余蕴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此二先生之盛心,而君惠教之志也。

  夫河图八卦、洛书九章相为表里、经纬,理之自然,固不相谋而相合哉!芒芒禹甸,将皆车辙马迹,问津前涂,独不赖司南之车乎!览者其深味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志(理学)·宋·王稼

  “从游陈北溪之门。

  北溪著有《字义》。博士锓梓行世。为之序曰:‘先生讲道于家,诲人以辨析名义为急。候其体认精实,然后随扣大小,从容尽其义,此书盖心法也。学者即是以求道之指要,使吾胸中衡尺不乱,然后夬一以会万。’

  详说而反约,其学问之深造如此。”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王稼》:

  “从游陈北溪陈淳之门。

  其叙北溪《字义》云:

  郡庠刊《西山读书记》成,学者争诵之。

  博士君病其条目浩穰(“浩穰”:繁多),后进无所从入,曰:‘使西山犹在,能无如司马公作举要,以振《通鉴》纲领乎?’因以北溪先生《字义》为告,喜,即锓梓以惠同志。

  初,先生讲道于家,诲人以辨析名义为急,俟其体认精实,然后随扣大小,从容尽其义。此书盖心法也,族父隽笔授而成。后十年,思恭始出,以谂复斋?公为之叙。时读书行于印圈,契合出于一人,学者有能即是以求道之指要,使吾胸中衡尺不乱然后夬一以会万,详说而反约,《读书记》一篇贯串无余蕴矣。

  此二先生之盛心,而君惠教之志也。

  夫河图八卦,洛书九章,相为表里经纬,理之自然,无相谋而相合哉。茫茫(“禹甸”:本谓所垦辟之地,后用称中国之地),将有车辙马迹,问津首涂,独不赖司南之载乎?览者其深味之。”

  淳祐十二年知仙游县

  端平二年(1235年),王稼第进士,淳祐十二年(1252年)以宣教郎知仙游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进士先生》:“《清源文献》载公端平二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志(理学)·宋·王稼王稼,端平二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王稼》:“端平二年第进士。”

  现代《仙游县志·唐至清代县署·仙游县民国以前历代县官名表》载:王稼,籍贯泉州,职务知县事,就职时间淳佑十二年(1252年),宣教郎。

王恺

  王恺,明·沔阳人(今湖北省仙桃市)。历任泉州卫指挥同知、泉州卫世袭指挥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泉州卫指挥使司指挥使·王恺据《闽书》为作传:

  “王恺,沔阳人。泉州卫指挥同知。征剿汀州叛贼詹思富等,有功,升本卫世袭指挥使,遂家晋江。

  子袭职,嘉靖甲午(嘉靖十三年,1534年)、丁酉(嘉靖十六年,1537年)两举武科,有擒贼功。”

王言彻

  王言彻,字子明北宋·晋江人。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历知南丰县、邵州、漳州、鄂州、滁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王言彻》:

  “王言彻,字子明,晋江人。

  端拱进士,知南丰县。县人曾致尧为条治绩数十事。

  擢知邵州,后历漳、鄂、滁等州,皆有善政。鄂、滁人并生祠之。

  王言彻知漳州时,命人自漳州至泉州植夹道松使过路客商减轻炎日酷暑之苦。

  时有事泰山,汾阴郡守例以子弟奉表,得推恩授官。言彻独遗僚属以行,曰:‘吾子孙但衣白袍入举子场足矣。’

  所著有《琅琊集》。

  子千仞公佐,孙景纯,皆特奏名。”

王时俭

  王时俭,字本节,明·晋江人。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中、云南参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王时俭》:

  “王时俭,字本节

  嘉靖戊戌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恤刑江北,执法无私。

  出为云南参议,筑堤灌田,亲董其役。堤成,世为滇利。在滇十年,两奏最绩。解组归,单车南行,百姓遮道。抵家,囊槖萧然。

  性孝友,恬淡简易,世多称重。”

王大寿

  王大寿,南宋·晋江人,殿前司左翼军(驻泉州)队将,绍定五年(1232年)死于海寇王子清 犯围头之战。

  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王大寿》:

  “王大寿,晋江人,泉左翼队将也。

  海寇王子清犯围头,郡守真德秀大寿领卒百人防遏。猝与贼遇,奋前控弦,毙贼十余人,后无援者,遂殁;从死者五人。贼就俘,剖心祭之。

  请于朝,赠官恤其家。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宋•王大寿》:

  “王大寿,为左翼队将。

  绍定五年海寇王子清犯围头,郡守真德秀大寿领卒百人防遏。猝与贼遇,奋前控弦,毙贼十余人,后无援遂殁。从死者五人。然贼亦夺气,官兵乘进,遂有沙陶之捷,俘获贼首林添二等,剖心以祭。

  事闻,赠官恤其家。”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南宋殿前司左翼军》、《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王一言

  王一言,明·抚州南城人。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孙继皋榜进士,历应天府丞、吴江令、怀宁令,万历十三年(1585年)升泉州府同知,后擢南京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王一言节《田亭草》为作传:

  “王一言,南城进士。

  先为吴江令,以悯灾民,缓催科被谪。起补怀宁令。

  万历十三年升泉州府同知。士民交庆曰:‘是尝捐一官为黔黎请命者。’既至,则沉毅敏达,临事善断,而主之以慈祥恻怛。视惸独疲癃,煦煦惟恐伤之。独不为贵势骩法。常奉檄,屡出行县,又再摄邑篆。其要束严饬,科指不繁,吏畏而民安之。

  莅郡甫及期,贤声冠八闽,擢南京郎中。去,士大夫各赋诗歌赠行。黄凤翔为之序。”

王一导

  王一导(1660~1728年),又作王一道,字子引,后改子茂,号惕斋,清·黄冈人;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生于武昌(今鄂州)邬家巷。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卒。都察院副都御史、门人赵大鲸为作《王惕斋夫子传》。

  德化知县

  王一导清·康熙廿九年(1690年)举人,康熙卅六年(1697年)进士。康熙四十年(1701年)始授任福建德化知县。

  德化县山多地僻讼多,史称“难治”。每开堂审讯定罪之日,案卷常有三四百件,王一导从不留滞,根据案情的轻重先后审理,不出3日断结,且听断公平,没有不令人屈服的。

  有2大姓,因坟山起争执而打官司。初始因不满官府,多年来凭借土寨抵抗官府的缉捕。王一导莅任半年后,2姓全被他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处治,都愧疚地争着说不忍心连累清正廉明的父母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二月,王一导还出告示废止“节礼”、“朱价”两项陋规。

  ·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告示国朝)》收录王一导革陋规示,曰:

  革陋规示

  照得德邑土瘠民贫,本县目击心伤。自莅任以来,日夜焦劳,饥溺由已,思欲起沟中而衽席之。

  查往例,有‘节礼’一项,为官斯土者交际之资,虽属尔民急公奉上,究难免剜肉医疮。独不思竭小民之膏脂,供一身之周旋,为民父母顾如是乎?况我皇上子惠元元,至周至悉各上宪仰体圣意,无不以廉洁持躬率属,断弗介意于区区交接间也。本县视民犹子,视官如踪,凡可为民兴除者,方将随觉随行,安忍踵此陋规而坐听其滥供乎?

  再有屯田‘朱价’,每甲一两,更骇听闻相应与‘节礼’银八百两一并永行禁革。

  为此,示仰阖属军民人等知悉,嗣后如有指称‘节礼’、‘朱价’名色私行敛取者,许尔军民花纳人等即时扭禀,以凭重处。毋违!

  知县 王一导

  大清·康熙四十年十二月谷旦

  时任大中丞的宣城人梅觳成拟将王一导明察审慎事迹向上奏请,但王一导任职仅1年,其母即逝于官衙,依制辞官丁忧。王一导除俸禄之外,身无长物,几次想将母亲运回黄冈老家安葬都不能如愿,最后得梅觳成倡议给予帮助方才成行。

  德化县依山傍水,山陡路窄而弯曲,车马难行。王一导去之日,县内百姓争相主动带路,所经之处平如坦途,并歌曰:“民见侯来如母来,侯来如母保婴孩。侯今丧母别民去,民亦如侯丧母哀。”县民为立祠供奉,香火至今不歇。

  屯留知县

  王一导丁母忧制满,补屯留县知县(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

  王一导任官一如德化。如:用县府岁耗银轮流安抚周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活人甚众;屯留当地适宜牛马交易,旧有发给交易人估权号以临时收取不定税(落地税),一导免之。

  知府梁凤翔王一导在政事的治理上为天下第一。任满,保举王一导进京任职。

  去时,当地百姓不忍其去,拉着他的马车、挡着他的去路的人绵延百里之外。1年多后,还制作“去思碑”邮送到京。

  任职吏部

  王一导至京,初补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累迁至吏部考功司郎中,数年间吏部下属4司全部都担任过职务。王一导惩治贪腐、整顿改革,剔除弊端,深得遂宁张鹏翮和桐城张廷玉两位上司的器重。清圣祖·康熙拟任其为直隶府的道台,张鹏翮以吏部不能或缺而最终没被征调。
雍正二年(1724年),王一导曾典试浙江,称得人。

  出为宁绍台道

  王一导出为浙江宁绍台道(驻宁波),兼理海关。

   陛辞时,雍正帝问:“浙江东部沿海一带山多林密,你打算如何治理?”王一导答:“臣惟独洁身自好,带领属下缉拿强盗而已。”雍正大悦,即解下手上的香串1挂,亲作《喜雨诗》1首以赠,并赐茶具2件、貂皮2张、锭香1包;又亲自拿出年历册,命他挑选日子赴任。

  到任后,王一导执法清正,严惩强豪,济扶穷困,通商惠民,有廉声,下属官员都惧其威严,商民和百姓们都敬仰他的美德。

  2年后,王一导病,向中丞请求书写摺子上奏请辞,没有同意,批复为另有差用,雍正帝命他强力支撑。后病笃,因担心有失海关重任,发函请求中丞再次上奏请辞。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刚得到批准,即卒于宁波府衙,终年69岁,归葬黄冈黄泥塘梵音庵,当地人涕泣相送,并建祠供奉。

王恒京

  王恒京,明·晋江人。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进士,任南城令,终广西按察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明·王恒京》:

  “王恒京,崇祯丁丑进士,由南城令迁至广西按察使。

  归家。题斋壁有‘诗书债重售仍负,藜藿情多去复来’之句。

  三子俱诸生,偕隐躬耕,人莫知其为总宪之子也。”

王序

  王序,字伯礼,或作字景礼,南宋·晋江人;淳祐七年(1247年)丁未科张渊徵榜进士,历尤溪县尉、长泰知县、惠州太守。兄王庚,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王序》:

  “王序,字景礼, 晋江人。少与兄齐名,兄弟继擢咸淳(?应为“淳祐”)进士第。

  授尤溪尉,历知长泰县。时郡佥预征大礼银,及打量田土,文移甚竣,白郡力争之。郡守文及翁愈加敬任。

  后摄守惠州。濒江无城堡,海寇骚绎,人有虞心。浚濠堑,团保伍,郡赖以宁。

  得代,航海而归。宋亡,徜徉丘壑以终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王序》:王序,字伯礼。淳祐七年进士,授尤溪尉,历知长泰县。清修自励,方正不阿。后守惠州,濒江无城,海寇骚绎,序浚壕堑,团保伍,郡赖以宁。”

王巽

  王巽,明·洪武六年(1373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王巽,洪武六年任。祀名宦。”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明·王巽》:王巽,洪武六年知县。时当兵革后,公私凋敝,规制草创。至,慨然以兴举废堕为任。葺学宫,修县署,建坛璇,役民不劳,资财不伤。三年间,政平俗化,论者谓:大统初集,极得安静画一之体。”

王贞

  王贞明·浙江永嘉人。洪武九年(1376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王贞,洪武九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王贞》:王贞,浙江永嘉人。洪武九年任。谨身正已,一清如水,莅民如抚婴孺,待士如接宾客,一时风化淳穆。好娱情山水,公余援琴赋诗,悠然自得。人谓有子贱遗风。”

  王登,字从善,号余庵王审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审邦》)14世孙,南宋末元初·温陵城西南马坂人(时属晋江县)。

  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官至从事郎、昆山丞、常州府正堂。宋、元战乱,辞归故里。

  咸淳四年(1268年)前后迁居南安四都德教乡崇安里马坂堡,为马坂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马坂氏家庙·肇基》)

王式文

  王式文,字伯清,号云汀,清•晋江县东门外卅八都万安埔金屿乡乌屿人(今丰泽区城东街道凤屿社区—乌屿);后移居泉州北门孝悌巷纱帽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乌屿氏宗祠》)

  永春东熙氏裔孙

  王式文是永春东熙氏裔孙、乌屿氏15世,出身寒微。

  《桃源东熙氏族谱•式文传并赞》式文公之太祖,即深湶太和公之堂兄象尧是也。象尧随母移居泉州岛屿(应为“乌屿”笔误)。”

  进士及第

  王式文年十七补邑庠生,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举于乡,光绪九年(1883年)举癸未科进士二甲36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王式文举进士的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战争”在越南爆发,王式文曾短暂返福建协办海防事务。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散馆,王式文授翰林院编修。

   《桃源东熙氏族谱•式文传并赞》“公自幼聪明好学,年十七补邑庠生,同治癸酉举于乡。光绪癸未成进士……入翰林,钦点翰林庶吉士……”

  据《泉州地情系列·泉州进士录》所载,王式文于光绪九年(1883年)“登进士二甲36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或说,王式文还曾任过兵科给事中、户部给事中,两任会试同考官。

  

  王式文以忧归。服阙,不再出仕。曾主清源双溪书院讲席,后又与蔡廷兰赵云石曾光斗等人主讲过台湾蓬壶书院。

  光绪廿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廿一年(1895年)清廷同日本缔结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式文随即携眷返回大陆。

  不久,即患风寒病逝,年五十四。

  工书法

  式文工书法,所作斗书又极罕见。

  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仲夏,式文为老家乌屿氏宗祠撰联:“源出东坑凤江派远,身依北阙螭陛恩浓。”现宗祠顶厅内柱存有复制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乌屿氏宗祠》)

  现丰泽区东湖仁风宫的门匾“朝阳阁”,为式文所书。

  晋江陈埭苏厝净慧寺(又名“适南亭观音佛祖宫”)大门内柱联“祥光普照西方日,德泽均霑南海潮”,亦为式文所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净慧寺》)

  北京白云观正殿前,存有式文3寸正楷碑文1方。

  据传,式文曾题“海岛蒙庥”匾悬挂本乡昭宝宫中,字属台阁体,带有意,端秀可喜。该匾于“文革”期间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昭宝宫》)

王彦英

  王彦英,明·晋江人。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升吏部员外郎,迁山西布政司左参议。卒于官。

  《明一统志·卷75》王彦英,晋江人。永乐中举进士,擢行人,持已端谨。升吏部员外郎,能声著闻。寻迁山西布政司左参议,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王彦英》:王彦英,永乐戊戌联第进士,授行人,升吏部员外郎。持己端慎,能声著闻。迁山西布政参议。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