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孕昌
【原名林胤昌,或作孕昌、允昌,字为磬,号素庵,明末清初·晋江人。】

  家学渊源。
  天启二年进士。
  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
  南兵部职方司主事。
  守制。
  北吏部稽勋司主事、验封司主事。
  历北吏部考功司、文选司主事。
  北吏部文选司员外郎。
  北吏部稽勋司郎中。
  回家省亲

    ——筑“在兹堂”倡明“旦气之学”(筑笋江“在兹堂”。开讲在兹堂。)
    ——卜宅栖绿园并建讲坛(概说。蒋德璟《栖绿园记》。)
    ——开讲一峰书院。
    ——营筑清源山诸胜(筑舟峰“纶恩”、“雷荐”二亭。重辟舟峰“林洞”。于南台建“珧云”、“访贤”二亭。重建西洞天、偕乐亭。)

  北吏部验封司郎中。
  北吏部文选郎中。
  下狱削籍出都。
  归家

    ——里居讲学。
    ——山水之癖。
    ——一征不出。
    ——二征不出。
    ——三征不出。
    ——孕昌檀樾祠。

  入清
    ——避兵。
    ——讲学不辍。
    ——不仕。
    ——卒于家。

  身后。
  著述。
  李清馥按。

  林孕昌(1595—1657年),原名林胤昌,后世为避清世宗·胤祯讳,作孕昌,或作允昌,字为磬,号素庵,明末清初·晋江人;理学名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林孕昌,字为磐,号素庵,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林孕昌,字为磐,号素庵,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素庵年谱》”为作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据童子炜撰《春秋易义序》、新《郡志》为作传。

家学渊源

  林孕昌出生于明·万历廿三年(1595年)。祖庐在泉州新门外山川坛,因倭患迁泉州城西北奉圣铺。

  林孕昌的曾祖父林福,字云衢,号坦吾,明•晋江人。林福王宣赵本学受《易》于蔡清(号虚斋),以学行鸣于时。蔡克廉王慎中王惟中俞大猷都是林福的学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福王宣赵本学蔡清蔡克廉王慎中王惟中俞大猷》)

  林孕昌的祖父林云龙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祖云龙,隆庆丁卯(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官至运同。晚好读《易》,手评二及《易传》,时与布衣黄季弢黄文炤论学,必依程颢程颐朱熹虚斋蔡清正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炤、朱熹蔡清

  林孕昌之父林光肇以及其他家族成员,都继承了家传理学,到了林孕昌这一代,对于理学研究可谓“家学渊深”了。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为诸生时,即志濂、洛、关、闽之学。”

天启二年进士

  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林孕昌乡试举人,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举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天启二年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万历乙卯举人,壬戌进士。”

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

  授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授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专管文武各官俸盐及淮、浙、长芦(在天津)、山东、福建各盐引用印。

  旧时盐仓废坠,食盐既足,余皆折价,官吏分润。孕昌颗粒不染,重盖盐仓,收贮余盐。后三殿工兴,搜括变价助费,犹得四千金。

  是时伯祖学曾林学曾为南通政,追随两载,手抄薛文清薛瑄王文成王守仁语录及先儒格言相勉,因悟濂(濂学,周敦颐创立)、洛(洛学,程颢程颐创立)、关(关学,张载创立)、闽(闽学,朱熹创立)之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学曾》)

南兵部职方司主事


  调南兵部职方司主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调南兵部职方司主事,勤操阅、严夜巡,兵将畏惮,为大司马陈道亨所信服。

  有标营卫总为兵扯辱,控之少司马公,责兵谢之。既而兵告卫总剋剥军粮,又欲处卫总。孕昌谓:‘卫总剋剥,当以官评劾之,不当以仇◇处之。名分者,上下所以相维;若兵丁讪上得志,异日何以约束!’公不能夺。

  前职方将各营选锋召入标营,营房窄不能容,兵几哗操,大司马患之。孕昌曰:‘易处也!每日严操练,赏其技艺精者,汰其老弱者。’及岁暮,汰将千人,人莫知者。

  南营兵多占役冒破,前职方升任时,吏书丐给腰牌三、四十名,次月造册领粮。孕昌曰:‘奈何以诡名岁縻朝廷五、六百金!’悉勾去之。吏书复求,少司马批呈至;孕昌知各兵皆顶替,令举大石,不能者责之。与是吏书稍敛戢。

  点操犒赏出自地租,而营官办席浩费,班皂复多需索。孕昌自发厨办席,即以其余赏班皂;营官不费一钱,亦不得藉以剋军士。”

守制

  天启五年(1625年)初,林孕昌以点马差便道归省,作终养父母计;九月,拟调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值父殁,守制未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以点马差,便道归省。时伯祖学曾亦以户部侍郎请告,同出南部。至家,思为终养计,屡催不赴。值父病,日侍汤药,吁天请代;及殁,哀毁逾礼。

  是年九月,已调南吏部考功司;守制食贫,为父卜吉兆,襄祖母葬事。”

北吏部稽勋司主事、验封司主事

  3年服除,催文迭至,林孕昌遂返京。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补北吏部稽勋司主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入籍等事;后调验封司主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服阕,催檄叠至。崇祯元年,始入京,补北吏部稽勋主事;调验封,掌司印。

  崔呈秀魏忠贤败后,各官惨死者子孙陈乞,立为题覆,予赠荫。又题请(东林党人)顾宪成冯从吾等各应加赠、荫子,以风励理学节义之臣。”

历北吏部考功司、文选司主事

  林孕昌又先后调任北吏部考功司主事、文选司主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调考功主事,掌司印。上《吏途混杂宜清》、《纠劾不职》二疏。

  调文选司。

  题覆宪臣曹于汴荐举理学周汝登,请加尚书衔,有司岁时存问。疏末复,请直省公举学业充茂一、二人,以风励末俗,即山林隐逸有如吴与弼陈献章者,亦许荐举以需聘召。
文钻刺簿,修铨曹仪注。

  转左司。定吏途月选次序。上《推枚卜点用》疏,以成基命等进。”

北吏部文选司员外郎

  擢北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古代吏部习称“铨部”,林孕昌掌管铨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升文选司员外郎,掌铨事。

   酌定举贡官生论年取选。届选期,放签填簿,俱司官经手,吏无丛奸。考举贡监粟各官,如闱中例,司务收卷,每十卷一束,送公会厅分与同官,各戳印记“某卷系某官较阅”,关防严密。是夕,当堂出榜。众服其公明。

  有奸棍邓宗奎诈送家书,却不收。次早,复假广东学政张天麟候书;拆视,乃为通判吴宗和等求选,而荐宗奎为照管。立送兵马司拘问,搜出假图书十四方并通判、知县、提举、岁贡、典史等契约六张,皆一、二千金不等。阅对选簿,俱列首名,知系吏书串同作弊,立上《神奸捏造私书》疏,参送刑部。

   自此,大选、急选皆协群望。”

北吏部稽勋司郎中

  明·崇祯四年(1631年),林孕昌擢北吏部稽勋司郎中。给假省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擢稽勋司郎中。给假焚黄(烧纸楮,指葬事)省亲。

  太宰(吏部尚书)看语略云:‘本官以命世之才,当典铨之任,整暇敏练,简要清通。执法如山,真是吏从水上立;居心似水,果然人在镜中行。’盖实录也。

   出京行李萧然,以小车曳出。中官惊曰:‘吏部行李乃如此耶!’悉放出勿问。”

回家省亲

  约崇祯五年(1632年),林孕昌回泉州省亲,一直呆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才入都赴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期间,林孕昌做了许多事:

  一是在笋江畔筑“在兹山房”(在兹堂)。

  二是在清源山舟峰筑“纶恩”、“雷荐”2亭,并重辟洞”,与黄景昉谢元珧在南台建“珧云”、“访贤”2亭,重建“西洞天”、“偕乐亭”

  三是在城西北卜宅,取名“栖绿园”

  四是最首要的,在“在兹堂”、“栖绿园”、“一峰书院”开讲理学,倡明“旦气之学”

  筑“在兹堂”倡明“旦气之学”

  筑笋江“在兹堂”

  林孕昌在临漳门(今称新门)外城郊笋江畔山川坛原有“风乎亭别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风乎亭》:“风乎亭,在新门外山川坛。林孕昌别墅也。自题诗云:‘自爱高巢学小鸠,雩坛卜筑望霞洲。不须童冠偕寻处,尽日春风泛海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笋江》)

  山川坛原有3座小山,叫龟山,山下有西门氏祖坟。龟山背后不远,正对临漳门方围墉城石墙,而墙石原带有赤红色,过笋江浮桥未进城时,抬头远望,呈现1幅龟背大印图景,夕阳西下时图像更宛然。因此,墓穴称“金龟背绶印”,又称“龟山官穴”

  林孕昌又在该处筑“在兹堂”,即“在兹山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至家,襄父葬事。筑笋江‘在兹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在兹山房》载:

  “在兹山房,在新门外笋江,亦林孕昌筑。自《序》云:

  ‘笋江在兹山房,余小子所草构,耕隐而鸠子弟读书其中者。

  每慨绝俗虚名,焦心正学不讲,有问及身心性命之故者,辄指之为迂,诋之为伪,而后生新进,粗知章句,便脍炙李秃翁(指李贽之书,间以翻案为奇,行以为高,致酿成轻薄,渐为世道之忧。思一起而维之,顾余非其人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因忆何镜山何乔远先生倡学耻躬社,一时文风稍振。而家大司徒省庵先生林学曾,于不二精舍,谆谆讲解,环桥屦满。所刻小学一篇,尤为训蒙要领。近日黄季弢黄文炤布衣结社升文,里仁为美。童冠与偕,一歌一咏,犹有先民之典型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余不敏,谬师其意,而述其言,庶几夙夜自警,并以教吾子弟。若夫道南一脉,羽翼圣教,则惴惴未遑也。请以俟之君子。’”

  风乎亭别墅、在兹山房今已荡然无存。

  开讲在兹堂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林孕昌开讲“在兹堂”,与黄文炤倡明“旦气之学”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明年癸酉,开讲于‘在兹堂’,与布衣黄文炤倡明“旦气之学”,从游者日众。”

  所谓“旦气之学”,语出《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朱熹集注:“平旦之气,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林孕昌认为“旦气之学”“天初辟其光明,人初发其觉体”,故能“触其日新之灵,而发其朝气之锐”

  林孕昌甫设坛开讲,就吸引了不少年轻学子前来听课。这时黄文炤也加入了。黄文炤,又作黄文照,字丽甫,世称季弢先生;因他终生不仕,时人称布衣”黄文炤朱熹学派的理学传人,“品高嵩岱,学溯关闽”黄文炤林孕昌祖父林云龙的好友,见故人之孙于“在兹堂”讲经,当即表示要同林孕昌一道集徒讲授理学,以“四礼”率人。由于黄文炤是德高望重的宿儒,当时已声名赫赫,且与林孕昌的理学观点又相似,两人一拍即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炤》)

  卜宅栖绿园并建讲坛

  概说

  明·崇祯六年(1633年)冬,林孕昌在泉州城西门北奉圣铺构建宅院,为坐南朝北向街的3进3间大房屋,最南有个“栖绿园”

  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又在“栖绿园”建讲坛,宣讲“旦气”。是年,恰逢林孕昌好友蒋德璟假归,相与发明“旦气”,门徒益广;连兵备曾樱、泉州太守樊维城、晋江县令戈简等官员都聚集到栖绿园来听讲。曾樱还为该园题匾“任仁书院”,内分“出云堂”“正学堂”樊维城为立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曾樱》)

  慕名前来的学子把园子堵得水泄不通。后来讲坛实行每月两期集合制,分“文、行、忠、信”四大课艺,由黄文炤林孕昌曾樱各出讲章,次日由学生问录相质,分组互为答辩。这种教师出讲义、师生定期分组讨论答辩的授课方式,在当时堪称开放式的新型教育。

  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林孕昌迁居“栖绿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冬,卜宅栖绿园。

   越甲戌,复建讲坛。时蒋德璟假归,相与发明‘旦气’,门徒益广。兵备曾樱、太守樊维城、邑令戈简俱集听讲,公匾曰‘任仁书院’。内为出云堂、正学堂,公立碑记。慕道来学者履满,每月两期俱出讲章,与及门问难,分‘文、行、忠、信’四大柱课艺,为加详阅。

   乙亥岁,迁居栖绿。”

  林孕昌的故居,原上进因祭祀祖宗焚烧金楮时,不慎酿成火灾,全被烧毁;第二、三进年久失修,逐渐倒塌,1950年前后以无人看管之古祠堂荒地,收为街政公产地。1958年因建防洪堤拆迁西门城脚下几户房宅,把“栖绿园”氏故居屋地全部分配给拆迁户改建。

  蒋德璟《栖绿园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吏部郎中林孕昌宅》载:“吏部郎中林孕昌宅,在城西北奉圣铺中;有‘栖绿园’,蒋德璟记。”并收录蒋德璟《栖绿园记》,文曰:

  “铨部为磐林孕昌题其书院曰‘栖绿’;或曰,是园也,旧名‘莎绿’,存名厚也;或曰,倣晋公绿野,谦言楼也。

  友人德璟,咏《诗》而得之曰,是其在‘淇澳’乎?‘淇澳’咏绿者三。《尔雅》‘绿’作‘菉’,《毛传》曰‘王刍也’。笺曰‘一名鹿蓐’。陆机以为茎叶似竹,而《正义》非之曰‘绿与竹盖二草’云。言绿竹所以美盛,繇得洪水之润;卫武公所以德盛,繇得康叔之烈。其指甚远。

  大父潜江大夫,方以望百之年,谷子诒孙,为海内师表,而铨部亲奉庭教,以与诸君子切磋琢磨,成其实器,眎卫武公隔代而述康叔,能若公祖孙同一堂乎?否也。虽然,其为绿竹之得润,则一也。

  门人登卿熙揆等进而称曰:

  ‘夫道犹水也,于家为星宿,于世为河海。有星宿必有河海,是固然矣。而为河海者,则每合千派万支之水,以成其大。今夫子,世之河海也。其神渊,其德全,人貌而天,其俯而淑吾党,恕采而敬敷,举能而导愚,若千派万支之赴于滉瀁之波,而不知其际也。

   夫子尝以旦气之学觉世,盖有笋江书院之会,而兵使者峡江公题之曰‘任仁’。仁在造物,以雨露生物;仁在圣人,以平旦生人。人而无平旦,则是天地无雨露,而物汇不复有萌芽也,将举世而为牛羊之世乎哉?是故任仁之仁,万紫千红总一春也。

  栖绿之绿,水碧山清,无非教也。识其为无非教而后知圣门求仁之学,效天法地之学也。阳明王阳明之良知知此,虚斋之密箴密此,公之任仁亦任此而已矣。’

  子蹙然曰:‘仁则吾未能,任则何敢让焉,方与子勉之。抑卫武公之诗曰: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武公之成,至于如金锡,如圭璧,而其学,得力于知。曰秩不知,邮不知,臧否不知。不知则谓之兴迷,知则谓之有觉。吾党一以有觉交相勉焉,可也。’

   院在城西偏,居室之北,左挹金粟,右拥清源。园地清旷,老树嫩蔬,四时葱蒨,为城市中洞福。而子复题其径曰‘菜根香’,盖取‘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义。其风操如此。

  于是子与子约:‘子且出,其以旦气觉一世而归,归而如公逍遥于绿野之上,使子得从而学圃,何如?’

  子曰:‘敬诺。’”

  开讲一峰书院

  在“栖绿园”讲学的同时,林孕昌等人也常到一峰书院开坛讲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直指(按察使)张应星曾樱率僚属至一峰书院听讲,郡绅士毕集,孕昌曾樱黄文炤各出讲章。越日,张应星以‘上问录’相质,孕昌以‘问问录’答之。

  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丁祖父忧。是秋,三子逢泰举于乡,同社多中式,解元亦出社中。冬,黄道周过泉,复与曾樱及巡道陆卿正至一峰祠听讲。厥后,当道俱先后入社‘笋堤’(笋堤学社),鼓吹理学,称盛事。”

   营筑清源山诸胜

  筑舟峰“纶恩”、“雷荐”二亭

  舟峰岩在清源山左峰山陵逶迤直下之处,林孕昌的曾祖林福、祖父云程的墓茔均安厝于舟峰。舟峰南下一片山陵,叫“向天山”,墓冢累累,是氏祖业私山,墓牌都镌以“栖绿”灯号。山处原有一座石木构筑凉亭,匾额“笋江”郡望字样,后被拆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舟峰是林孕昌乐山喜水而开辟的胜地。崇祯四年(1631年)林孕昌一回到泉州,即在舟峰筑“纶恩”、“雷荐”二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筑“舟峰‘雷荐亭’。”

  重辟舟峰“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舟峰左有洞,唐·林蕴林藻读书处也,重辟之。和宋·刘屏山《谒舟峰诗》,镌于石。”

  刘屏山,宋·崇安人,以荫判兴化军,是南宋·理学大儒朱熹的老师。林孕昌继承朱熹学说,追尊屏山先生为祖师。

  林孕昌《舟峰追和屏山先生韵》诗曰:“昔贤游此地,紫气满烟藩。石室千年树,桐城飞云蓬。促亭思祖德,终古有儒风。好酌京洛水,仙槎乘归翁。”

  于南台建“珧云”、“访贤”二亭

  崇祯六年(1633年)秋,与黄景昉谢元珧在清源山南台建“珧云”、“访贤”二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秋,与黄景昉谢元珧同建珧云亭于南台。”

  此亭1958年尚存,后圮。

  重建西洞天、偕乐亭

  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林孕昌蒋德璟在清源山重建“西洞天”、“偕乐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丁丑,与蒋德璟重建西洞天、偕乐亭于清源,为文以记。”

北吏部验封司郎中

  明·崇祯十年(1637年),林孕昌在家起补吏部验封司郎中;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春入都赴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是年,起补吏部验封司郎中。戊寅春,入都赴任。

  见司官出入皆由角门,与同官议复旧例,堂摺官不可。叱之曰:‘我前历四司,俱走中门;汝手持《仪注》,乃我所较订刊刻者。奈何执近日委靡之习?’太宰商周祚闻之,亟请中门进,一时肃然。

  是夏,题覆何乔远应加谥荫,不报。

  云南土司禄洪子侄争袭,抚、按议四分其地,各管夷目。疏驳谓:‘伦序未明,国宪未伸,应令勘定确议。’

  宁波刘伯洲原任江西副使,百岁人瑞。请改太仆卿京衔,仍从三品散官,以示优异。

  董其昌祖源承荫,移付选司改注选簿。

  丽江府世袭土知府木懿贡方物、马匹,乞加衔;议加布政司参政、管府事,给新衔诰命。

   新建伯王守仁先通先达之子业宏争袭多年,五府顾肇迹等移咨吏部,谓‘两者皆不应袭’。孕昌愕然曰:‘文成先生王守仁可使绝祀乎?细按宗谱:先达为承勋之子,既有可疑;先通文成之孙,更无异说。吾侪从其所信,毋从其所疑,文成九原亦当首肯,而数十年葛藤永断矣。’与是议遂定。

  南京刑部查参伪吏周廷济等二百六十七人,其中真伪相兼。孕昌按名清查,或还原役,或以应得罪名准其参历,俟役满覆核。其作弊者,从重治罪;无知受欺骗陷诬者,准纳赎助军需。行提未到一百九十一人,严督原籍提解,一时人心悦服。

  兵部尚书张鹤鸣,流寇破颖御贼殉难;昌平副使药济众,亦山东御寇阵亡。为请恤典、后荫,以慰忠魂。

  各王府选婚封诰题奏,向皆寝阁,孕昌稽旧案,尽数汇题。计题王府辅国、奉国将军中尉等及世子选婚、郡君县君仪宾等选配等诰命三百六十五道,又题文武各官诰命赠荫共四百轴,土官承袭、散官题授积案尽覆,无留牍。”

北吏部文选郎中

  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林孕昌调吏部文选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历官吏部文选司郎中,其秉诠衡,澄叙官方,疏恤直节,荐扬理学诸名臣。”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明年己卯,擢文选郎中。

  上疏《为吏治当积弛之后、铨政有更新之期,谨循职掌用剖愚忠,以祈圣盐以致治安事》条例六事,皆切中时务,期与必行。而政府多侧目,票拟云:‘铨地情弊丛杂,林孕昌著极力振剔,不必袭陈。’遂以‘极力振剔’四字额与选司内堂。

  时部尚书缺,帝慎重铨臣,屡推不允。孕昌呈堂,与疏末开庄钦邻李待问张慎言张镜心四人。帝以钦邻补授,而钦邻竟以过家省觐,迟赴被谴。

   台省条陈铨政纷纷,择其有关治理者为之题覆。

  吏胥故有顶金,因知州郭正中条议,覆疏谓:‘欲革顶金,在除缺主;欲除缺主,在汰冗役。遇吏书缺,即将直省送到者考补,不许再索顶金。’吏弊以除。

  有同年李可植久淹县令,升以南户部主事。惜薪司太监姓移部称:‘可植欠绢银千余两,钻营求升。该司独不见韩文镜事乎?’——文镜以扬州府升副使,因欠绢被参提问,选司卫先范亦以此降三级调外者。朝中咸为可植孕昌危惧,孕昌不为动,回文云:‘本部照俸推升,不知余杭令有欠绢银之事。从来户、工二部各官有参罚,必移咨本部停升;二部并未移会,本部何从知之!今将可植文凭扣留,仍移浙江抚、按察本官绢银解完,方许领凭赴任,则两无碍矣。’珰大喜,谓‘铨部真解事,将来州、县不敢欠绢银;即升转,亦要清还。’少宰董邃仁亦喜云:‘处有事若无事者,选君也!’

  值大选,东厂太监王德化拿假官三人,司属震栗。孕昌曰:‘易事耳。查三员履历,如非三考,当检举疏参;书办如无错,当参东厂。’后厂知之,移文取履历送还三官,而参诬首姓反坐。

  册库科向有遏缺之弊,孕昌于各省进表官册,查其到任日期,密造底册存查。遇书吏送推升册,诘以‘某官俸最深,何故不开?’则大惊。于是积年之缺尽开升,选者欢腾。”

下狱削籍出都

  崇祯十三年(1640年),林孕昌立朝仅2年,以避宦党、忤权臣杨嗣昌,被下诏狱百日,后削籍为民归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后以避珰党忤权贵,借他事下诏狱百日。归家,立朝仅两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复疏奏:‘为人才匮讪已甚、铨地启事綦穷,乞敕廷臣各举所知,确咨臣部核用,以信明昭、以济时艰事’,力陈四竭三碍,不下千三百言,拂政府意。票拟云:‘选司职在用人,廷臣荐举多滥。内外大小员缺,林孕昌同该堂官虚公甄别,实择堪任的详开履历,请旨点用。不许借题徇私,致开倖窦。带降升迁,仍遵旨行。’

  于是杨嗣昌为武陵人,时任兵部尚书,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军失败而自杀)薛国观百计谋孽,因题覆以知府职衔管常镇道事陈琯、题升通州监军佥事范志懋张平,及升太仆寺丞孙晋,屡经票驳,遵旨疏辩甚明。

  杨嗣昌复以孕昌覆其所奏选人金镜五款无一依行,怒益甚,竟以‘强辩’下狱。满百日,作《百日秋梦诗》。

  奉旨为民当差,策驴出都,送者遮道,谓:‘数百年,未有选君公道清白至此者!’”

归家

  林孕昌削籍为民,回到泉州,里居讲学,三征不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已而三征不出,里居讲学,从游者履满。”

  里居讲学

  林孕昌归家后,即以讲学为务,并集结了笋堤社、宗镜社、颖社3社,培养理学人才。自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至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每试事首名者均出自笋堤社;乡榜连得蔡高标何承都2名解元。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春会榜,笋堤社中人有10人举进士;是年,曾在笋堤社讲学的蒋德璟黄景昉还同时入阁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黄景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抵家,即与诸子弟讲论经史,每月三期,人各兼经,从者如云。经则《十三经》,史则汉、唐、宋、元四代,逐期课程,汇成全部,经年不辍。复与黄文炤结社,申明‘旦气’;因读真德秀有《夜气箴》,作《旦气箴》续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而笋堤社中自丙子至癸未,每试事首名辄出讲社,乡榜连得两解元;壬午,蒋德璟黄景昉同时入阁。是春,会榜十人;喜而题句云:‘笋水漾文章,此日南宫登十隽;闽学崇启沃,昨年黄阁贲双纶。’又宗镜社童子八十人、颖社童子百人为文会,呈请笔削,遂有联登科第者。”

  据《温陵掌故》称:泉州“明代宰相仅五人:李延机张瑞图蒋德璟杨景辰黄景昉,而出自笋堤社就有二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延机张瑞图蒋德璟杨景辰黄景昉》)

  林孕昌自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四月起,还到莆田讲学,月3会,讲稿经门人张拱宸何承都等编辑成书作22卷,名《经史褥义》。(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经史耨义》)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经史耨义》二十二卷,明·林允昌撰。莆田有金石社,乃氏宗人讲肄之所,允昌集子弟月三会于其中之栖绿堂,每会讲五经及诸史。自崇祯庚辰四月始为第一期,至十一月止,凡二十二期,而经史义俱讲毕。门人张拱宸等因辑而成编。允昌以请学为圃,自题所居,故复引《礼》‘讲学以耨之’之语名之曰《耨义》。”

  山水之癖

  林孕昌素有山水之癖。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清源山“西洞天”改护屋为“朋来轩”,易“偕乐亭”以石,八仙宫旧作厨房,今改建。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遍寻清源山“三十六洞天”,著《泉山小志》(已佚)。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重修清源西洞天,易偕乐亭以石(八仙宫旧作厨房,今改建)。落成,偕太守孙朝让登临,赋诗记焉。

  素有山水之癖,清(清源山)、紫(紫帽山)、朋山时供眺咏,而三十六洞天尚未周遍。癸未春,与吴载鳌周廷鑨、山人林礽洞、僧道昭偕游,有图、有记、有诗,合而成《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朋山》、《泉州人名录·吴载鳌周廷鑨》)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春,林孕昌重上清源山舟峰岩时,于原镌刻“舟峰追和屏山先生韵”同石处,补勒刘屏山《宋·刘屏山先生游舟峰诗》“杖策到舟峰,开轩对绿丛。禅心清似水,容鬓乱如蓬。鼓角谯门月,莺花上已风。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注:上已:三月初三,古为游春节日。

  如今在清源山上,还有林孕昌留下的“卷石勺水”、“坦吾乐处”、“石槎”、“舟峰追和屏山先生韵”、“宋刘屏山先生游舟峰诗”等石刻。

  一征不出

  李遇知为吏部尚书,荐林孕昌补考功郎,因未有缺不就。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时李遇知为太宰,莅任即荐孙昌龄孕昌,奉旨‘准复原职’。昌龄即补文选;孕昌拟补考功,未有缺。”

  二征不出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京,明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号称监国。吏部尚书徐石麒奏荐林孕昌,擢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甲申,京师闯贼之变报至,衰绖哭临,与诸绅助饷救援。福王监国南京,太宰徐石麒奏荐,将大用,忌者沮之。擢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辞焉。丁内艰,茹蔬哀毁。”

  三征不出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下南京,唐王·朱聿键入闽,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推林孕昌为兵部右侍郎,以为母守制辞;又推为太常寺正卿,坚辞不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唐王入闽,推兵部右侍郎,或强之出山,曰:‘情不可夺也!’葬母于竹洋山,与父合厝。四月八日,负土成,有元雁飞鸣之异,因名曰‘雁山’。已复推太常寺正卿,坚辞不出。”

  孕昌檀樾祠

  清源山舟峰岩上旧有林孕昌檀樾祠,接中峰裴仙蜕岩前厅的东墙。该祠原有上、下2进。清源洞的林孕昌檀樾祠和西洞天的八仙阁,都是林孕昌设坛开讲理学的胜地。

  南明·弘光元年乙酉(1645年)春,太常寺少卿周廷鑨为作《檀樾记》,称:

  “上进安石像,下进为讲堂”,“先是笋江群彦图先生像于裴洞之左。”石像“片上有黄景昉赞:‘……容俨若思,义形于色,……泗水真传,考亭旧迹。’”

  黄景昉刻石柱(堂外楹联)曰:‘泉山道貌追邹峄,笋水经心绍考亭’。”

  “……先生之志不在檀樾,而在乎山水之间也。”

  1957年春,清源洞创设华侨茶园,就原西洞天的断垣残基旧址,修建平列5间护屋,以住息生活,中间屋宇为食堂,即原“八仙阁”。1998年为改建新殿宇,则保存仙蜕岩,其余堂屋均拆毁,只黄景昉为檀樾祠撰刻的石柱楹联尚在。

入清

  避兵

  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清兵攻陷泉州,林孕昌庐墓雁山避兵。顺治四年(1647年)秋,郑成功军队攻泉州,林孕昌又寓崇福寺33日,作《子规三鸣》、《秋兴》7首,自嘲避难的狼狈样。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郑成功军队再次攻城,寓东门又33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泉州寺庙、崇福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大清兵至,孕昌庐墓雁山。

  秋,海师迫城,城中苛严束湿,偕诸老寓崇福寺三十三日,作《子规三鸣》、《秋兴》七首以自嘲。

  戊子,海师复至,当事苛峻益甚。与诸老寓东门又三十三日,作《五忆歌》。”

  讲学不辍

  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后,兵乱稍息,林孕昌复讲学不辍。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廿九日是林孕昌诞辰,是日林孕昌执经开讲清源山,门弟子并为之祝寿,至者百余人,成为当时一大盛事。是春,诸弟子镌林孕昌石像于清源山八仙阁;林孕昌重修西洞天,又于半岭岩葺“不易亭”,门人洪承畯匾而记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畯》)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庚寅,与兵备道黄澍谈诗,有《八辘章耨斋杂咏》、《栖霞倡和》。是秋,太守(泉州知府景世英建宏文社,延孕昌主盟,课艺评选,文教大兴。

  辛卯(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西洞天,置福田,为清源岁时香火。又与半岭岩葺‘不易亭’,门人洪承畯匾而记之。(此匾额以楠木书“稍憩亭”3字,文革中被窍走。)

  是春,诸弟子镌孕昌石像于八仙阁。值诞辰,及门百余人执经开讲第一山(指清源山)为寿,太守高联兴送‘正学’匾至,门人粘本盛王命岳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本盛王命岳》)

  壬辰(顺治九年,1652年),开讲栖绿(栖绿园)之洁身堂,复耨《论语》,分经课艺,从者益广。”

  粘本盛《开讲记事》载:是日,“诸学者以讲坛久辍,乃设幄置酒与先生共登清源石洞……会郡刺史(恒山高征高联兴亦赍匾具彩帛,命使至山为先生寿,以先生檀樾在焉,颜曰:‘正学山斗’,公可谓当世能学道者矣!”

  王命岳《清源记事》载:“素师诞辰……能至者可百人,再拜称寿毕,师曰:‘笋社开坛胜友云集,思惟往事几同隔世’。……遂出所著《喻义》、《养志》二编,反复宣讲,究其指归,皆切旦气实义。诸子闻音莫不崩悦……盖清源累经素师开辟,载在碑碣……笋江则师先世之墓存焉,因庐而讲习其中也。先贤林学曾林云程二公祖、黄季炤相与论道歌雅之地也。”

  不仕

  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年),荐入朝,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癸巳,直指王应元疏荐,奉旨原职考核酌用□□□□□□□□□□□□□□具呈恳辞,方伯周亮工、巡抚佟国器为题请予告。”

  卒于家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林孕昌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年九十终。”(按:有误,应以《府志》为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越丙申(顺治十三年,1656年)元旦,筮得‘小过’之豫,兢兢以过防为念。是春阴雨,偶跌折齿,作《讼齿文》。夏,辑《雁山诗集》。岁杪,得风疾,作《渔樵问答》以写怀。

  丁酉(顺治十四年,1657年),疾少瘥,为清源洞游,大新诸岩壑。岁旱,就蜕岩祈雨,三祷皆应。

  是冬十月,卒于家,年六十三。

  孕昌自通籍至林居,未尝求田问舍;膝有十子,家无担石。易箦时,几不能敛,笥中仅遗笔五矢、墨二函、履二只。”

身后

  清·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年)春,迎林孕昌牌位祀于晋江学左之“旦气堂”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

  “戊戌(顺治十五年,1658年),郡绅士公举特祠。按院成性批云:‘宦羽仪当代,启迪后人;探之渊源,接关、闽之遗绪。既孚舆论,宜亟荐馨。’

  己亥春,迎祀于晋江学左之旦气堂——为讲学旧处。”

  “子逢泰,崇祯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历任陇西、三水知县;逢济,康熙甲子(康熙廿三年,1684年)举人,怀远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吏部郎中林孕昌墓:光肇子。在三十三都火烧宅。”

著述

  林胤昌著述甚多,涉及广泛,经义、历史、文学,无所不包,但主要成就在经学方面。

   《明史·卷96·志第72·艺文1》 :林胤昌《周易耨义》六卷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所著有《易史象解》(2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易史象解》)、《[易史]广占》(1卷)、《续小学》(2卷)、《春秋易义》(12卷,《福建通志·艺文志·卷10》收录。)、《泉山小志》(1卷)、《经史耨义》(22篇)、《旦气箴》、《语录》、《在兹会语》(即《在兹堂会语》,1卷)、《笋堤集》(4卷),未梓者有《论语耨义》、《尚书三礼》、《三百篇稿前后》、《戊巳自镜录》、《雁山集》(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林胤昌《雁山诗集》一卷[字素庵,晋江人,文选司郎中。]”)等书。”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同治补刊本):“所著有《茧草》、《经史耨义》、《论语耨义》、《周易口占》、《旦气语录内外篇》、《旦气箴》、《泉山小志》、《戊巳自镜录》、《续小学》、《易史广占》、《易史象解》、《春秋易义》、《春秋总论》、《三礼约》、《悌经》(1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悌经》仿《孝经》分十八篇,篇末引诗亦仿其体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大抵掇拾陈言,徒供覆瓶”。)、《续尚书》、《续三百篇》、《铨曹奏议》、《在兹堂会语》、《笋堤集》、《雁山集》、《百梦草》等书。”

  此外,还有《问问录》1卷,《三先生语录》1卷,《兰草》等。

李清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铨部林素庵先生孕昌学派》按语曰:

  素庵先生为吾郡明季旧献,视镜山?何乔远为前辈,与石斋?黄道周八公?蒋德璟为同年。友榕檀,问答公为之序,皆同时互相观摩讲切,其学本之伯氏省庵司徒林学曾

  省庵与公皆谈姚江之学,然省庵自授徒,至耄年奉朱子《小学》书为高曽矩矱,绝无肖似王学者。素庵则平生景慕文清文成庄文庄三先生,纂辑三公遗书,不但诵说其文而已。是时闽中典型师友犹有可稽,如莆有‘金石社',漳有榕檀,吾泉镜山?公倡学于‘耻躬社',省庵?林学曾省庵讲说于‘不二精舍',布衣季弢?黄文炤栖隐于‘升文社',而素庵林孕昌号素庵)则读书于笋江‘在兹社'。

  尝自撰《在兹社序》曰:‘笋江在兹山房,余小子所草搆,耕隐鸠子弟读书其中者也。每慨末俗虚名,焦心正学,不讲有言及身心性命之故者,辄指之为迂,诋之为伪。而后生新进粗知章句,便脍炙李秃翁李贽之书言,以翻案为奇行,以跅◇(“足也”合一字)为高,酿成轻薄,渐为世道之忧思,一起而维之,顾余非其人也。’观素庵自叙结社之志可见。彼时俗波靡,公盖维持于不坠者尔。

  又,公尝集子弟,月三会,讲说经义,旁及史学,其门人张拱宸何承都等缉成,名曰《经史耨义》。

  又,著《周易解义》、《笋堤集》诸书,著作甚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