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赵—上)

  赵汝适(字伯可、赵汝腾(字茂实,号庸斋、紫霞翁,谥忠靖。宗室子。举进士,累官权工部尚书兼权中书舍人,论罢。累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端明殿学士提举佑神观兼翰林学士承旨。知泉州、知州南外宗正事。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兼翰林学士承旨。卒。)、赵汝倣(字唐卿,宋宗室,南宋·晋江人,属籍南外宗正司。、赵汝佟(字台卿,宋宗室,南宋·晋江人,属籍南外宗正司。)
  赵不懬
(字子容。宋宗室,属籍南外宗正司,居晋江) 赵不慢字子厪,宋宗室,南宋·晋江人,属籍南外宗正司。帅府帅。使金。荣州刺史、眉州防御使。、赵不流(字子和,谥懿正,南宋·晋江人[其侍郎第在泉州今井亭巷])
  赵时焕
(字文晦。初名时敏字克勤。宋宗室,南宋·晋江人,籍属南外宗正司。)
  赵伯逷
原名伯逊,字致远,宋·宗室子,属籍南外宗正司,居晋江。、赵伯日韦(“日韦”合一字。南宋·晋江人,宋宗室,属籍南外宗正司)
  赵令衿
(字表之,号超然居士。宋宗室。军器少监,以都官员外郎召,德安府通判。知泉州。归寓衢州:“赃私”案、“密谋”案。明州观察使,奉燕王祠,加庆远军承宣使,卒。)
  赵昌
(字洪祚,谥“成”,唐·天水人。初为昭义节度幕府。唐·贞元四年任泉州刺史。唐·贞元七年、廿年两任安南都护。晚年累官至太子少保。)
  赵本学
(谱名世郁,又名建郁,号虚舟。宋·南外宗后裔。蔡清高弟。演著兵书。俞大猷往受学焉。身后。)
  赵棨
  赵鼎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登进士第:累官洛阳令、开封士曹。北宋亡:逃太学中。南宋·权户部员外郎、司勋郎官:言防秋事宜、罢王安石配享。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鞫王德擅杀韩世忠部将案。侍御史、御史中丞:陈战、守、避三策。坚卧不出,疏颐浩过失:诏复中丞。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忤旨:出奉祠,知平江府,知建康,知洪州。参知政事:为宰相朱胜非所忌。都督川、陕诸军事:未行。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败金兵于淮南。左仆射知枢密院事:破刘麟于肥河,破刘猊于藕塘。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以忠武节度使出知绍兴府,改奉国军节度使。数抗言忤圣意。秦桧恶赵鼎逼己:徙知泉州。提举洞霄宫,谪官居兴化军,移漳州,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卒于吉阳。文学。评价。)
  赵玉成(字彦琢)、赵諴字希平,或作希中,北宋·晋江人。通判抚州。知归州。三司户部判官、知明州。诗作。赵文孙(赵必韸、赵必音夅[“音夅”合一字]、赵必绛,字道鸣。宋宗室,属籍南外宗正司,居晋江)、赵世征(明·晋江人)、赵甫王雋(“王雋”合一字。字莹卿,元 ·晋江人。)、赵应(字孟敭,明·晋江人)、赵巩之(字子固,南宋·晋江人,宋宗室,籍属南外宗正司、赵秉孜[字恒守,号益斋,明·南安人隆庆五年进士。历宦(户部主事,左迁靖州同知。严州通判。池州同知)。以养父归,林居二十余年。]

赵汝适(1170~1231年)

  字伯可,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生于浙江台州天台县。是南宋时期站在泉州放眼世界的第一人。

  出身于赵宋宗室,是宋·太宗赵炅八世孙,曾祖安康郡王赵士说,保顺军节度使,死于靖康之难。祖赵不柔,银青光禄大夫、承议郎、湖州通判,秦桧当权时避居台州天台县。父赵善待,朝请大夫,知岳州。

  绍熙元年(1190年),赵汝适以父荫补将仕郎,二年(1191年)授迪功郎、临安府余杭县主簿。庆元二年(1196年)因锁闱没能参加科试,赐进士及第,授修职部郎。庆元六年(1200年)后,历任潭州湘潭县丞、绍兴府观察判官、知婺州武义县、临安府通判、南剑州知事。

  嘉定十七年(1224年)九月,以朝奉大夫来泉州任福建路市舶(市舶司设在泉州)提举;宝庆元年(1225年)九月,兼权知泉州 ,同年十一月兼知南外宗正事。一身兼三职,可知南宋朝廷对他之倚重。

  赵汝适在泉州期间,是在宋室南渡以后。当时泉州的海外通商贸易更为兴旺,亚非各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大量来泉。赵汝适在市舶司任内,勤办舶务,与亚非蕃商友好交往,利用闲暇,遍访当时侨居泉州的蕃商,完成泉州海交史专著一书二卷,并于宝庆元年(1225年)   结集付梓,题名《诸蕃志》。其《自序》云:汝适被命来此,暇日阅诸番图,有所谓石林、长沙之险,交洋、竺屿之限;问其志,则无有焉。乃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删其秽渫,存其事实,名曰《诸蕃志》。” 《诸蕃志》为后来《宋史》外国列传所本,是南宋地理名著和研究宋代海上交通的重要文献。

  《四库全书提要》云:汝适始末无考。”据1991年浙江临海县出土《赵汝适圹志》记述,赵汝适于宝庆三年(1227年)六月离开泉州后,旋知饶州, 绍定二年(1229年)二月转朝请大夫,绍定三年(1230年)兼权江东提刑,以疾请奉祠,主管华州云台观。绍定四年(1231年)七月乞致仕,九月卒。葬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重晖乡赵岙山。

赵汝腾(?~1261年)

  赵汝腾,字茂实,号庸斋,,晚年又号紫霞翁,谥忠靖,南宋人,宋宗室子,居福州。嘉熙(1237—1240年)间知泉州及南外宗正司事。

  《宋史·卷424·列传183·赵汝腾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汝腾据旧《志》亦为作传。

  宗室子

  赵汝腾宋太宗七世孙。

  《宋史·赵汝腾》:赵汝腾,字茂实,宗室子也。居福州。”

  道光《晋江县志·赵汝腾》:赵汝腾,字茂实,号庸斋,宋宗室。”

  举进士,累官权工部尚书兼权中书舍人,论罢

  道光《晋江县志·赵汝腾》:“宝庆间进士。”

  《宋史·赵汝腾》:

  “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

  历官差主管礼、兵部架阁,迁籍田令,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升校书郎,寻升秘书郎兼史馆校勘。

  轮对,言‘节用先自乘舆宫掖始’。

  兼玉牒所检讨官。

  以直焕章阁知温州,进直徽猷阁、江东提点刑狱,又进直宝文阁,差知婺州。

  召赴阙,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升起居郎,时暂兼权吏部侍郎,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讲,迁吏部侍郎兼侍讲,权工部尚书兼权中书舍人,皆兼同修撰。

  以左司谏陈垓论罢。”

  累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

  《宋史·赵汝腾》:

  “召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兼修国史、实录院修撰。

  入奏,言:‘前后奸谀之臣,伤善害贤,自取穹官要职,何益于陛下,而深损于圣德。兴利之臣,移东就西,顺适宫禁,自遂溪壑无厌之欲,何益于陛下,而深戕于国脉。则陛下私惠群小之心,可以息矣。’

  又言:‘陛下有用君子之名,无用君子之实。’

  兼直学士院,拜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

  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端明殿学士提举佑神观兼翰林学士承旨

  道光《晋江县志·赵汝腾》:“累官端明殿学士。”

  《宋史·赵汝腾》:

  “辞归故里,累召,力辞,以龙图阁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

  召至阙,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佑神观,兼翰林学士承旨。”

  知泉州、知南外宗正事

  《宋史·赵汝腾》:(嘉熙间,1237—1240年)知泉州、知州南外宗正事。”

  道光《晋江县志·赵汝腾》:“知泉州及南外宗正司事,皆有善政。”

  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兼翰林学士承旨

  《宋史·赵汝腾》:“复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兼翰林学士承旨。”

  卒

  《宋史·赵汝腾》:“景定二年(1261年),卒,遗表上,特赠四官。”

  道光《晋江县志·赵汝腾》:“朝廷赐田宅以旌其廉。卒谥忠靖。”

  著作未见载籍著录,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庸斋集》6卷。

赵汝倣

  赵汝倣,字唐卿,宋宗室,南宋·晋江人,属籍南外宗正司。绍熙元年(1190年)举余复榜进士(《八闽通志》称绍兴[1131—1162年]初进士,误),历德庆府通判、知宾州、提举广东市舶,终提举常平茶盐。另,《八闽通志》还载其嘉定三年(1210年)任漳浦县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汝倣》:

  “赵汝倣,字唐卿,晋江人。

  绍兴(?)初与父善新、弟汝偰同第进士,郡守表其里曰‘三秀’。

  善新为封州倅,汝倣通判德庆府,筑堤障晋康江,亘三十里。先是,濒江之田数淫于涝,至是为上腴。

  知宾州,筑城覆之以屋。居民旧江汲,汝倣于城中凿七井,民便之。

  提举广东市舶,迁提举常平茶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汝倣》:赵汝倣,字唐卿太宗八世孙。绍熙初进士。判德庆府,筑堤以障晋康江,亘三十里。知宾州,凿七井,城中以免江汲,民便之。提举广东市舶常平茶盐。归,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漳州府·漳浦县·丞厅》:“丞厅在县门内之东。宋·嘉定三年(1210年)县丞赵汝仿修,县令陈舜申为记。”

赵汝佟

  赵汝佟,字台卿赵善新子,赵汝仿之弟,宋宗室,南宋·晋江人,属籍南外宗正司。 嘉定四年(1211年)辛未科赵建大榜进士,端平(1234—1236年)初除知郁林州,改韶州,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汝倣 》)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赵汝佟》:赵汝佟,字台卿,晋江人,汝仿之弟。以父任当得官,逊其季,季寻夭,复与其兄之子。后登嘉定进士第。端平初,除知郁林州。陛对,言‘国家频年多厄,乞谨德修政,以弭灾召和’,时谓得宗臣进言体。将行,改韶州,治以平易,卒。汝佟为人清旷,托僧庐以居;诸子皆联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汝佟》:赵汝佟,字台卿。嘉定四年进士,知郁林州。陛对,乞谨德修政以弭灾。召和,改韶州,以平易为治。卒于官。”

赵不懬

  赵不懬,字子容,谥忠定,宋宗室。宋室南渡后,属籍南外宗正司,遂居晋江。补帅府帅,积阶刺史,知南外宗正事,后知西外宗正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不懬》:赵不懬,字子容太宗六世孙。绍兴移跸,属籍南外宗正寺,遂居晋江。补帅府帅,积阶刺史,知南外宗正事,训淑宗党,宽严得宜。复知西外,奉祠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赵不懬墓》:赵不懬墓,在县东三都小潘山。不懬,字子容士珸次子也,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谥忠定。”

赵不慢

  赵不慢,字子厪,宋宗室,太宗6世孙,南宋·晋江人,属籍南外宗正司。(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不慢》:赵不慢,字子厪太宗六世孙,居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不慢》:赵不慢,字子厪。”

  帅府帅

  初授帅府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不慢》:“授帅府帅。姿范岸伟,进退有度,孝宗目为宗室魁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不慢》:赵不慢,字子厪。授帅府帅。”

  使金

  淳熙十六年(1189年),诸葛廷瑞充吊祭金国使赴金国,赵不慢假鄂州观察使、左武卫上将军衔副之,执节有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淳熙……十六年二月……十五日,诏差起居舍人诸葛廷瑞假翰林学士承旨、朝请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充吊祭金国使;皇叔、太子右内帅府副帅赵不慢假鄂州观察使、左武卫上将军副之;秘书郎刘崇之假朝散大夫、起居舍人、兼史馆修撰,充金国读祭文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不慢》:“尝使金,与争礼服,金人露刃胁之,不能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不慢》:“尝副诸葛廷瑞使金,争礼服不屈。”

  荣州刺史、眉州防御使

  出使金国回来后,迁荣州刺史;进眉州防御使。奉祠,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赵不慢》:

  “还迁荣州刺史。

  嘉泰辛酉(嘉泰元年,1201年)京城灾,火迫其居,不顾,与兄弟奔卫太庙;焚烧毁半城,而所居独完。

  进眉州防御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赵不慢》:

  “还迁荣州刺史。

  嘉泰辛酉京师火,灾逼其居,不顾,亟与兄弟奔卫太庙。

   进眉州防御使。奉祠,卒。”

赵不流

  赵不流,字子和 ,谥懿正,南宋·晋江人,宋南外宗子,赵士晤子;其侍郎第在泉州万石坊内(今井亭巷) 。 以荫历西外宗正司、淮东提举、两浙运判、临安府(杭州)、会稽太守,终金紫光禄大夫 、工部侍郎。

  淳熙(1174—1189年) 间任西外宗正司。明·万历《福州府志·卷38·官政志·宋·西外宗正司》:赵不流,淳熙间任。”

  后任淮东提举。《宋史·卷27(下)·宋孝宗8》:“己巳淳熙十二年(1185年)……秋七月……诏罢扬州江都县版桥、泰兴县新城、楚州山阳县谢家、盱眙军天长县龙理、石梁、秦兰、高邮县临泽、三墩八处税场,以淮东提举赵不流言:‘盱眙系极边,扬州、高邮系次边,不仰此豪末之利,而徒使豪民扑买,小民被害。所有净利钱,本司欲依数抱认起发。乞将上件税场并行住罢。’故有是命。”

  淳熙十二年(1185年)任两浙运判。 咸淳《临安志·卷50·志35·秩官8·两浙转运》:赵不流,淳熙十二年运判。”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淳熙)十二年……十一月六日,知常州丰谊放罢。以两浙运判赵不流、提举常平石起宗治郡无状、刑狱淹延故也。”

  淳熙十五年(1188年)知临安府(杭州)。咸淳《临安志·卷50·志35·秩官8·两浙转运》:赵不流,淳熙……十五年除知临安府。”

  绍熙三年(1192年)三月至绍熙五年(1184年)五月任会稽太守。南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卷2·太守》: 赵不流,绍熙三年三月以太中大夫、秘阁修撰知,绍熙五年五月召赴行在。”

  终金紫光禄大夫、工部侍郎。

  卒葬泉州府南安县(县治在今丰州镇)西三十都龙湖山。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赵不流墓》:赵不流墓,在 (县西)三十都龙湖山。不流,字子和,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卒赠太师申国公,谥‘懿正 ’。”

赵时焕

  赵时焕(1201~1257年),初名时敏克勤,后改时焕元晦,宋宗室,魏王·廷美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南宋 人,居晋江,籍属南外宗正司。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8·赵克勤吏部墓志铭》。

  赵时焕嘉定十三年(1220年)刘渭榜进士,授侯官尉,调长溪尉(今福鼎县。民国《福鼎县志·卷20·祠祀志》:“名宦祠祀……宋……县尉赵时焕。”),历湖湘帅幕官(湖南槽使司酒库赵时焕“押官妓于筋豆之间,厅事之侧辟一室曰耻斋,而实为酣淫之所。”)、太社令、太常寺簿、礼部郎中,淳佑八年(1248年)出知抚州,移端州,宝祐三年(1255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司, 广西提刑,宝佑五年(1257年)除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南宋馆阁续录·卷8》),随外任广东转运判官 (明·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7·秩官上》:“转运使:…… 赵时焕,宝佑五年任。”)。是年卒,年五十七。著有《耻斋杂稿》,已佚。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时焕》:赵时焕,字元晦,晋江人,宗室子。幼有俊誉,嘉定中第进士。再调长溪尉,奸恶悉奔他境,号称神明。辟湖湘帅干。一夕讹传北兵至,官民皆欲溃,时焕处之如常,人心以安。除太社令,迁太常寺隐(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作“迁太常寺簿”) 。轮对,首论崇公道,次极君子小人之状。改礼部郎中,知抚州。初,州军悍甚,自时焕到官迄代去,无敢哗者。除广东转运判官。罢复税,禁贪污,闻者悚然。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时焕》:赵时焕 ,字元晦。嘉定十三年进士,授侯官尉,有能声。再调长溪,奸恶悉奔他境。辟湖湘帅幕官,累迁太常寺簿。轮对,首崇公道,次极君子小人之状。改礼部郎,疏攻史嵩之。淳祐八年出知抚州。宝祐三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司,奏减临川新增山税。除广东运判,革潮州重税。卒于官。”

  《全宋诗》收录赵时焕诗三首:

  《梅》:“梅龙阅世今几春,皮毛剥破生苍鳞。通身苔藓云气湿,恰如初蜕离海滨。蜿蜒恍惚露半腹,花光补之难貌真。只恐天上行雨去,呼吸风雷惊世人。”

  《疏山》:“雨到临川愧罔功,只凭心事对苍穹。江乡又喜今年熟,一笑归田作好冬。”

  《疏山》:“重访招提恰六年,松风萝月故依然。世间万事都休问,燕坐看山是好禅。”

  九日山有赵时焕《廓然亭次韵陈知柔诗刻:“已行更为玉泉留,好景烦公杰句收。紫帽峰前双鹭下,几多清兴满沧洲。”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泉州山川·九日山》)

赵伯逷

  赵伯逷,原名伯逊,字致远 ,宋宗室子,父子缪南渡后家居晋江,籍属南外宗正司。

  赵伯逷举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郑侨榜进士,历知瑞金县、知南恩州,改知德庆府兼提点广西刑狱,移 广东转运,绍熙(1190—1194年)间以朝请大夫知漳州(一说庆元元年[1195年] ),终知西外宗正寺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伯逷》 :

  “赵伯逷,字致远。宗室子也。父子缪,南渡始家泉之晋江。

  伯逷乾道中第进士,知瑞金县。

  以大臣荐,知南恩州。下车蠲积逋为缗钱万,乞减盐额、丁米以宽民力。

  改知德庆府,立贡闱,修郡庠。

  移广东转运,知漳州。蠲鬻盐宿负,可羡钱造浮梁,行者便之。

  后知西外宗正寺,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伯逷》:赵伯逷,字致远太祖七世孙。乾道五年进士,知瑞金县。以大臣荐知南恩州。蠲积逋,乞减额丁米,宽民力。改德庆府提点广西刑狱,移广东转运,知漳州,蠲鬻盐宿负,以羡钱造浮梁,便行者。知西外宗正寺。卒。”

  赵伯逷知漳州时,在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处江东柳营江 始建虎渡桥,是为浮桥。明代《漳州府重修虎渡桥记》(《皇明经世文编·卷264·记》)载:“漳州之有虎渡桥,宋·绍熙郡守赵伯逷为之。”后世才先后改为石墩木桥、石梁桥,即今江东桥。清·乾隆《龙溪县志》“虎渡桥,名江东桥,在柳营江。宋·绍熙间,郡守赵伯逷始作浮梁。 ”

赵伯日韦(“日韦”合一字)

  赵伯日韦(“日韦”合一字),南宋·晋江人,宋宗室,属籍南外宗正司,为闽南硕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赵文孙》:“同县(晋江县)赵伯日韦(“日韦”合一字),亦宗室,与傅定保为友,其文章议论,渊懿浩博,为闽南硕儒。”

  (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定保》)

赵令衿

  赵令衿,字表之,号超然居士,宋宗室。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151—1155年)知泉州。

  《宋史·卷244·列传第3·赵令衿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令衿据旧《志》为作传。

  宋宗室

  道光《晋江县志·赵令衿》:赵令衿,宋宗室也。”

  《宋史·赵令衿》:令衿,嘉孝穆公世山失(“山失”合一字)子也。博学有能文声。”

  赵令衿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赵世山失(“山失”合一字)之子。

  军器少监,以都官员外郎召,德安府通判

  《宋史·赵令衿》:

  “中(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舍选。

  (北宋)靖康初(1126年),为军器少监。言事忤旨,夺官。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以都官员外郎召。(抗金主战派)张浚罢,令衿 请对留,言官石公以揆论令衿阿大臣,复罢。

  久之,以事抵临安,中丞李文会令衿‘昔为大臣缓颊,今复奔走请托。 ’诏送吏部。吏部直令衿,奏除德安府通判。 ”

  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赵令衿》:“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知泉州。博学能文,在郡留意教养。建堂祀姜公辅秦系于九日山下,民感其化。 ”

  《宋史·赵令衿》:(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迁知泉州。泉属邑(南安县治丰州九日山)有隐士秦系故庐,唐相姜公辅葬邑旁,(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令衿建堂 (二贤祠)合祠之(并写下《二公祠记》),郡人感其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姜公辅》、《泉州山川·九日山·四贤祠》)

  赵令衿知泉州时的最大功绩,是建成安平桥和东洋桥(安平东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 安平桥、安平东桥》)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缗(一缗为一千文铜钱),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安平桥。其间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因黄护祖派相继亡故而停工。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一月,郡守赵令衿来泉上任后,再主持续建,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安平桥建成之日,赵令衿写下《石井镇安平桥记》,记载建桥盛况,曰:“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1151年)宋·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文后诗云:“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正是安平桥气势雄伟的写照。

  《南安县志》还载有赵令衿《咏安平桥》诗:“为问平安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

  泉州人感激他修桥造福地方,为他修建了公祠,以示怀念。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赵令衿还和惠安县尉赵汝均一起重修惠安菱溪永济桥。惠安人民在永济桥上建祠纪念。

  归寓衢州:“赃私”案

  《宋史·赵令衿》: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归寓三衢(衢州)

  尝会宾客观《秦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句。通守(衢州通判)汪召锡秦桧兄婿也,颇疑令衿,讽教官莫汲令衿论‘日月无光,谤讪朝政’。

  侍御史董德元承风旨劾之,诬以赃私。

  诏下令衿狱,案验无状,乃论令衿谤讪不逊,追一官勒停,令南外宗正司 (司治在泉州)拘之。

  【关于“赃私”一案,朱熹傅自得逝后为其所书《行状》(《朱文公文集·卷98》,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有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朱熹》)

  赵令衿知泉时,傅自得任泉州通判。时外国商贾建层楼(清净寺)于郡庠(文庙府学)之前,“贾赀矩万,上下俱受赂”。地方上的士大夫、读书人认为清净寺建于城内府学之前,既破坏了“八卦巽位”,又破坏了“泉庙学受盛山川”,于是,群起而告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清净寺、文庙》)

  通判傅自得受理时判决:贾胡蕃商是“化外人,法不当城居”,并“立戎兵官,即日撤去”,清净寺由郡旧罗城内迁出建于城外濠。这样,既不破坏“庠校科第人文”,又使清净寺“峙文庙青龙之左角”,为府学增胜。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傅自得“体究”追查赵令衿“在泉时纳贿事”傅自得“力图宽解”,按事十得一、二,即“不复穷究”,仅追纳所受金而已。】

  召锡湖南提举以报之,衔令衿,必欲置死地。

  初,赵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鼎》)之子归过衢,令衿赆之,侍御史徐嚞旨,诬令衿有密谋,伺朝廷机事。捕下大理寺,俾自诬与张浚李光等谋逆,而令衿预焉。

  狱上,病不能省,乃获免。

  死,复爵。”

  明州观察使,奉燕王祠,加庆远军承宣使,卒

  道光《晋江县志·赵令衿》:“官至明州观察使。”

  《宋史·赵令衿》: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明州观察使袭封。引疾乞奉燕王祠,许之 ,寻加庆远军承宣使。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薨,赠开府仪同三司。”

赵昌

  赵昌(730—814年),字洪祚,谥,唐·天水人。

  《旧唐书·卷151·列传101·赵昌》:赵昌,字洪祚,天水人。祖不器,父居贞,皆有名于时。”

  《新唐书·卷170·列传95·赵昌》:赵昌,字洪祚,天水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唐·赵昌》:赵昌,天水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赵昌》:赵昌,字洪祚,天水人。”

  《旧唐书·卷151·列传101·赵昌》、《新唐书·卷170·列传95·赵昌》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赵昌》据旧《志》记。

  初为昭义节度幕府

  初,李承昭为昭义节度,辟在幕府。

   《旧唐书·卷151·列传101·赵昌》:李承昭为昭义节度,辟在幕府。”

  《新唐书·卷170·列传95·赵昌》:“始为昭义李承昭节度府属。”

  唐·贞元四年任泉州刺史

  唐·贞元四年(788年),任泉州刺史。贞元五年(789年),赵昌于泉州郡城东1里辟“常稔塘”,溉田300余顷;后赵昌官为尚书,民思其德,因更名“尚书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尚书塘》)

  《新唐书·志31·地理5·泉州清源郡》:“东一里有‘尚书塘’,溉田三百余顷,贞元五年刺史赵昌置,名‘常稔塘’;后为尚书,民思之,因更名。”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唐·赵昌》:“贞元中泉州刺史。置‘常稔塘’,溉田三百畆顷,后为尚书,民思之,因更名‘尚书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赵昌》:“贞元(785—805年)间泉州刺史。(贞元五年,789年)凿泉筑塘灌田三百余顷;后为尚书。民追思其德,名其塘曰‘尚书塘’,在城东北隅,与东湖隔街。”

  唐·贞元七年任虔州刺史

  唐·贞元七年(701年),赵昌累迁虔州刺史。

  《旧唐书·卷151·列传101·赵昌》:“贞元七年,为虔州刺史。”

  《新唐书·卷170·列传95·赵昌》:“累迁虔州刺史。”

  唐·贞元七年、二十年两任安南都护

  安南,越南古名,是唐朝藩属国,设有安南都护府。

  唐·贞元七年(701年)赵昌任虔州刺史时,安南酋獠杜英翰叛,都护高正平以忧死。当年(701年)七月,唐德宗即拜赵昌为安南都护。居10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因屋坏伤胫,乞还,以检校兵部郎中裴泰代之;赵昌入朝,拜国子祭酒。

  贞元廿年(804年)三月,州将叛,逐裴泰德宗复拜72岁的赵昌为安南都护。

  《旧唐书·卷151·列传101·赵昌》:

   “属安南都护为夷獠所逐,拜安南都护,夷人率化。

  十年(?应为“居十年”,即贞元十八年,802年,见下文《新唐书·赵昌》所述),因屋坏伤胫,恳疏乞还,以检校兵部郎中裴泰代之,入拜国子祭酒。

  为首领所逐,德宗问状。时年七十二,而精健如少年者,德宗奇之,复命为都护,南人相贺。”

  新唐书·卷170·列传95·赵昌》:

  “安南酋獠杜英翰叛,都护高正平以忧死,拜安南都护,夷落向化,毋敢桀。

  居十年,足疾,请还朝,以兵部郎中裴泰代之,入为国子祭酒。

  未几,州将逐德宗问状,时年逾七十,占对精明,帝奇之,复拜安南都护。诏书至,人相贺,叛兵即定。”

  晚年累官至太子少保

  唐·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宪宗即位,加赵昌检校工部尚书,寻转户部尚书。

  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充岭南节度。

  元和三年(808年)四月,迁荆南节度使。

  入朝,为太子宾客,又拜工部尚书兼大理卿。

  元和六年(811年),除华州刺史。

  元和八年(813年),入为太子少保。

  元和九年(814年)卒,年85。

  《旧唐书·卷151·列传101·赵昌》:

  宪宗即位,加检校工部尚书,寻转户部尚书,充岭南节度。

  元和三年,迁镇荆南(荆南节度使),征为太子宾客。及得见,拜工部尚书、兼大理卿。岁余,让卿,守本官(工部尚书)

  六年,除华州刺史,辞于麟德殿。时年八十余,趋拜轻捷,召对详明,上退而叹异,宣宰臣密访其颐养之道以奏焉。

  在郡三年,入为太子少保。

  九年卒,年八十五。赠扬州大都督,谥曰‘’。”

  新唐书·卷170·列传95·赵昌》:宪宗初立,检校户部尚书,迁岭南节度使。降辑陬荒,以劳徙节荆南。召入,再迁工部尚书兼大理卿。出为华州刺史。对麟德殿,趋拜强駃,帝访其所以颐养。迁太子少保。卒,年八十五,赠扬州大都督,谥曰‘’。”

赵本学(1478~1544年)

  谱名赵世郁,又名建郁,字本学,号虚舟,明·泉州城内人,泉州著名理学家、军事理论家。是泉州大理学家蔡清的高徒,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的老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俞大猷》)

  宋·南外宗后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赵本学先生建郁《闽书》曰:赵建郁,字本学,别号虚舟。本宋宗裔,世居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赵建郁》:“赵建郁,字本学,宋宗室裔。”

  据《南外赵氏天源族谱·世系》载,赵本学是宋太祖·赵匡胤十八世孙。宋高宗南渡,宋朝皇族一支于绍兴年间入泉州,是为南外宗。赵本学是南外宗太祖赵子诜的后代,生于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卒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年),享67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南外宗正司》)

  赵本学的传历为:宋太祖·赵匡胤——燕王·德昭——惟忠——令藕——从蔼——子诜(始迁居泉州)——伯详——师珙——希胰——与音——孟隶——由馥——宜远——顺道——溥养——网样——从玹——世郁本学)。

  当元兵入泉州大杀赵氏宗室时,赵氏十二世祖赵由馥年才七岁即被掳北去,至三十二岁回泉州,追回宗荃,蕃衍后代,并极力勉励子孙要谨慎守己,勿苦贱,人前强笑以避祸。

  赵本学的父亲为赵氏十七世,名赵从玹,字体温,号慧烈赵从玹涉猎书史,无意功名,好谋善断,性刚烈,面折人不避权势,有古人慷慨之风。赵本学自幼受其父薰染,向家族前辈学习秘传武术。

  蔡清高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赵本学先生建郁《闽书》曰:“为蔡文庄蔡清高弟,结庐键户,悉心著述。著有《周易学庸说》、《诗注》、《参同契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赵建郁》:“为蔡文庄高弟。所著有《周易学庸说》、《杜诗注》、《参同契释》。”

  演著兵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赵本学先生建郁《闽书》曰:“且谓升平日久,人罕知兵,因即易演为阵法,汇集《韬钤内外篇》凡七册、《解引孙子书》(又名《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解》、《孙子兵法》、《孙子书校解引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注孙子兵法》)凡三册,藁就封识以俟其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赵建郁》:“且谓升平日久,世罕知兵,因即《易》演为《阵法》,汇集《韬钤内外篇》凡七册,《解引孙子书》凡三册。稿就封识,以俟其人。”

  俞大猷《正气堂余集·卷2·续武经总要后序》载:先师赵虚舟翁,平生钻研唯在《易》书,顾不遑他务,独以其大旨发挥于《韬钤》二篇。……今先师概括是编,秘藏不露,对人口不谈兵,临终不授其子。盖知用兵之难,不敢轻言,以误毒天下也。”

  俞大猷往受学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赵本学先生建郁《闽书》曰:“都督俞大猷往受学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赵建郁》:俞大猷从受学焉。”

  俞大猷赵本学名,拜为师。《明史·列传100·俞大猷俞大猷“受《易》于王宣林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尝谓兵法之数起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

  赵本学不仅在武术方面对俞加以指点,而且把平生著述传授给俞大猷俞大猷称:“吾读先师所授《韬钤内外篇》者有年,领其大旨,知其无一不根基于《易》者。” 的军事指挥艺术大大提高,在抗倭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赵本学除传授俞大猷武经和武术外,当晋江沿海受到倭寇侵扰时,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奔走于沿海各地,给组织练武的乡兵加以指导。

  身后

  赵本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卒,年六十七。墓在晋江三十八都东宅(今洛江区杏宅村东宅)之原翁林山(泉州福厦公路入河市公路2公里处),坐巳向亥,现存墓圹、墓碑、墓桌和墓埕等,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基本保存原来风貌。

  赵本学去世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赵本学著的《韬钤内外篇》七卷、加上自著的《剑经》一卷、《兵法发微》一卷,合为《续武经总要》刊刻行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续武经总要》)

赵棨

  赵棨,唐人。大和(827—835年)初任泉州刺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赵棨据旧《志》:

  “赵棨,泰和(?应为太和、大和,827—835年)中泉州刺史。

  郡有通淮桥,其东南曰通淮门。于郡郭之东南隅,潴泄江水以肥沃南洋之田,民便之。因其氏,称曰‘天水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天水淮》)

  《新唐书·卷41·志31·地理5·泉州清源郡》:“西南一里有天水塘,灌田百八十顷,大和二年(828年)刺史赵棨开。”

  任内,赵棨还增开泉州仁风、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

赵鼎(1085—1147年)

  赵鼎 ,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北宋末南宋初·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两为相。 绍兴九年(1139年)徙知泉州年余。

  《宋史·卷360·列传119·赵鼎》、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赵鼎等 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鼎据旧《志》参《闽书》亦为传。

  登进士第:累官洛阳令、开封士曹

  道光《晋江县志·赵鼎》:赵鼎,字元镇,闻喜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

  《宋史·赵鼎》: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

  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北宋亡:逃太学中

  《宋史·赵鼎》: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

  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南宋·权户部员外郎、司勋郎官:言防秋事宜、罢王安石配享

  钦宗徽宗被掳,赵构自立为帝,号高宗

  《宋史·赵鼎》:

  “(南宋)高宗即位(建炎元年,1127年),除权户部员外郎。知枢密院张浚荐之,除司勋郎官。

  上幸建康,诏条具防秋事宜,言:‘宜以六宫所止为行宫,车驾所止为行在,择精兵以备仪卫,其余兵将分布江、淮,使敌莫测巡幸之定所。’上纳之。

  久雨,诏求阙政。言:‘自熙宁(1068—1077年)王安石用事,变祖宗之法,而民始病。假辟国之谋,造生边患;兴理财之政,穷困民力;设虚无之学,败坏人才。至崇宁(1102—1106年)初,蔡京托绍述之名,尽祖安石之政。凡今日之患始于安石,成于蔡京。今安石犹配享庙廷,而之党未除,时政之阙无大于此。’上为罢安石配享。” 

  道光《晋江县志·赵鼎》:“历迁司勋郎官。尝上言罢王安石配飨。”

  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鞫王德擅杀韩世忠部将案

  《宋史·赵鼎》:

  “擢右司谏,旋迁殿中侍御史。

  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言:‘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

  侍御史、御史中丞:陈战、守、避三策

  《宋史·赵鼎》:

  “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北兵至江上,上幸会稽,召台谏议去留,陈战、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请督王王燮(“王燮”合一字)进军宣州,周望分军出广德,刘光世渡江驻蕲、黄,为邀击之计。

  又言:‘经营中原当自关中始,经营关中当自蜀始,欲幸蜀当自荆、襄始。吴、越介在一隅,非进取中原之地。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湘,而下瞰京、洛,三国所必争,宜以公安为行阙,而屯重兵于襄阳,运江、浙之粟以资川、陕之兵,经营大业,计无出此。’”

  坚卧不出,疏颐浩过失:诏复中丞

  《宋史·赵鼎》:

  “韩世忠败金人于黄天荡,宰相吕颐浩请上幸浙西,下诏亲征,以为不可轻举。

  颐浩恶其异己,改翰林学士,不拜;改吏部尚书,又不拜。言:‘陛下有听纳之诚,而宰相陈拒谏之说;陛下有眷待台臣之意,而宰相挟挫沮言官之威。’

  坚卧不出,疏颐浩过失凡千言。上罢颐浩,诏复为中丞,谓曰:‘朕每闻前朝忠谏之臣,恨不之识,今于卿见之。’”

  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宋史·赵鼎》:

  “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金人攻楚州,奏遣张俊往援之。不行,山阳遂陷,金人留淮上,范宗尹奏敌未必能再渡。

  曰:‘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三省常以敌退为陛下援人才、修政事,密院常虞敌至为陛下申军律、治甲兵,即两得之。’

  上曰:‘卿等如此,朕复何忧。’”

  忤旨:出奉祠,知平江府,知建康,知洪州

  道光《晋江县志·赵鼎》:“ 后以忤旨出奉祠,历知洪州。”

  《宋史·赵鼎》:

  “以楚州之失,上章乞去。会辛企宗除节度使,企宗非军功,忤旨,出奉祠,除知平江府,寻改知建康,又移知洪州。

  京西招抚使李横欲用兵复东京,言:‘乌合之众,不能当敌,恐遂失襄阳。’已而战不利走,襄阳竟陷。”

  参知政事:为宰相朱胜非所忌

  道光《晋江县志·赵鼎》:“召拜参知政事。”

  《宋史·赵鼎》:

  “召拜参知政事。

  宰相朱胜非言:‘襄阳国之上流,不可不急取。’上问:‘岳飞可使否?’曰:‘知上流利害无如者。’签枢徐俯不以为然。出师竟复襄阳。

  乞令韩世忠屯泗上,刘光世出陈、蔡。光世请入奏,欲许之,不可。

  伪齐宿迁令来归,欲斩送刘豫复争之。积不能平,乃求去。朱胜非兼知枢密院,言者谓当国者不知兵,乞令参政通知。由是为胜非所忌。”

  都督川、陕诸军事:未行

  《宋史·赵鼎》:

  “除知枢密院、川陕宣抚使,辞以非才。上曰:‘四川全盛半天下之地,尽以付卿,黜陟专之可也。’时吴玠为宣抚副使,奏言:‘臣与同事,或节制之耶?’上乃改都督川、陕诸军事。

  所条奏,胜非多沮抑之。

  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 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

  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

  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

  会边报沓至,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

  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败金兵于淮南

  《宋史·赵鼎》:

  “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时刘豫与金人合兵大入,举朝震恐。论战御之计,诸将各异议,独 张俊以为当进讨,是其言。

  有劝上他幸者,曰:‘战而不捷,去未晚也。’上亦曰:‘朕当亲总六师,临江决战。’喜曰:“‘累年退怯,敌志益骄,今圣断亲征,成功可必。’

  于是诏张俊以所部援韩世忠,而命刘光世移军建康,且促世忠进兵。世忠 至扬州,大破金人于大仪镇。

  方警报交驰,刘光世遣人讽曰:‘相公自入蜀,何事为他人任患。’世忠亦谓人曰:‘丞相真敢为者。’闻之,恐上意中变,乘间言:‘陛下养兵十年,用之正在今日。若少加退沮,即人心涣散,长江之险不可复恃矣。’及捷音日至,车驾至平江,下诏声逆之罪,欲自将渡江决战。曰:‘敌之远来,利于速战,遽与争锋,非策也。且犹遣其子,岂可烦至尊耶?’帝为止不行。

  未几,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自江上还,云北兵大集,然后知之有先见也。

  张浚久废,可大任,乃召除知枢密院,命往江上视师。

  时敌兵久驻淮南,知南兵有备,渐谋北归。曰:‘金人无能为矣。’命诸将邀诸淮,连败之,金人遁去。

  上谓曰:‘近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谢曰:‘皆出圣断,臣何力之有焉。’

  或问曰:‘金人倾国来攻,众皆忷惧,公独言不足畏,何耶?’曰:‘敌众虽盛,然以邀而来,非其本心,战必不力,以是知其不足畏也。’

  上尝语张浚曰:‘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

  奏金人遁归,尤当博采群言,为善后之计。于是诏吕颐浩等议攻战备御、措置绥怀之方。”

  左仆射知枢密院事:破刘麟于肥河,破刘猊于藕塘

  《宋史·赵鼎》:

  “(绍兴)五年(1135年),上还临安,制以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

  制以贵州防御使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1127—1130年)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胜非言:‘《神宗史》增多王安石《日录》,《哲宗史》经蔡京蔡卞之手,议论多不正,命官删修,诚足以彰二帝盛美。’会胜非去位,以宰相监修二史神宗哲宗两朝实录),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又以御书《尚书》一帙赐之,曰:‘《书》所载君臣相戒饬之言,所以赐卿,欲共由斯道。’上疏谢。

  刘豫遣子分路入寇,时张浚屯盱眙,杨沂中屯泗,韩世忠屯楚,岳飞驻鄂,刘光世驻庐,沿江上下无兵,上与以为忧。移书,欲令沂中合兵剿敌。光世乞舍庐还太平,又乞退保采石,奏曰:‘逆贼也,官军与战而不能胜,或更退守,何以立国?今贼已渡淮,当亟遣张俊光世之军尽扫淮南之寇,然后议去留。’上善其策,诏二将进兵。

  军至藕塘与战,大破之。沂中趋合肥以会光世光世已弃庐回江北。以书告白上诏:‘有不用命者,听以军法从事。’光世大骇,复进至肥河与战,破之。拔栅遁去。”

  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

  《宋史·赵鼎》:

  “在江上,尝遣其属吕祉入奏事,所言夸大,每抑之。上谓曰:‘他日张浚与卿不和,必吕祉也。’

  后因论事,语意微侵言:‘臣初与如兄弟,因吕祉离间,遂尔睽异。今成功,当使展尽底蕴,当留,臣当去。’上曰:‘俟归议之。’

  尝奏乞幸建康,而折彦质请回跸临安。暨还,乞乘胜攻河南,且罢刘光世军政。言:‘擒固易耳,然得河南,能保金人不内侵乎?光世累世为将,无故而罢之,恐人心不安。’滋不悦。

  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宋史·赵鼎》:

  “(绍兴)七年(1137年),上幸建康,罢刘光世,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副之,并听参谋、兵部尚书吕祉节度制。有宿怨,诉于,不得直,执 以全军降伪齐。引咎去位,乃以万寿观使兼侍读召,入对,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四官。

  上言:‘淮西之报初至,执政奏事皆失措,惟朕不为动。’曰:‘今见诸将,尤须静以待之,不然益增其骄蹇之心。’台谏交论淮西无备,曰:‘行朝拥兵十万,敌骑直来,自足抗之,设有他虞,身任其责。’淮西迄无惊。

  尝乞降诏安抚淮西,上曰:‘俟行遣张浚,朕当下罪己之诏。’言:‘已落职。’上曰:‘罪当远窜。’奏:‘母老,且有勤王功。’上曰:‘功过自不相掩。’已而内批出,谪置岭南,留不下。诘旦,经同列救解,上怒殊未释,力恳曰:‘罪不过片策耳。凡人计虑,岂不欲万全,傥因一失,便置之死地,后有奇谋秘计,谁复敢言者。此事自关朝廷,非独私也。’上意乃解,遂以散官分司,居永州。

  既再相,或议其无所施设,闻之曰:‘今日之事如人患羸,当静以养之。若复加攻砭,必伤元气矣。’

  金人废刘豫遣间招河南守将,寿、亳、陈、蔡之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曲来归,得精兵万余,马数千。知庐州亦奏言:‘淮北归正者不绝,度今岁可得四五万。’上喜曰:‘朕常虑江、池数百里备御空虚,今得此军可无患矣。’

  金人遣使议和,朝论以为不可信,上怒。曰:‘陛下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屈己请和,不惮为之者,以梓宫及母后耳。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不可以为罪。陛下宜谕之曰:讲和非吾意,以亲故,不得已为之。但得梓宫及母后还,敌虽渝盟,吾无憾焉。’上从其言,群议遂息。”

  以忠武节度使出知绍兴府,改奉国军节度使

  秦桧窥测高宗惟恐复失帝位的心病,胁主擅政,安插心腹,控制台谏,劾逐抗金主战派和异己。赵鼎朱松刘子羽范如圭等最早被摈逐。赵鼎位高影响大,秦桧恐其复用,利用台谏一再迫害。(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 泉州人名录·朱松刘子羽范如圭》)

  道光《晋江县志·赵鼎》:(绍兴八年,1138年)为给事中勾涛所诋,出知绍兴。秦桧往饯,不为礼,憾之。 ”

  《宋史·赵鼎》:

  “潘良贵向子諲奏事久,叱之退。上欲抵良贵罪,常同为之辨,欲并逐 奏:‘子諲虽无罪,而良贵不宜逐。’二人竟出。给事中张致远谓不应以一子諲出二佳士,不书黄,上怒,顾曰:‘固知致远必缴驳。’问:‘何也?’上曰:‘与诸人善。’盖已有先入之言,由是不乐于矣。

  秦桧继留身奏事,既出,问:‘帝何言?’曰:‘上无他,恐丞相不乐耳。’

  御笔和州防御使除节钺,封国公。奏:‘建国虽未正名,天下皆知陛下有子,社谡大计也。在今礼数不得不异,所以系人心不使之二三而惑也。’上曰:‘姑徐之。’后留身,不知所云。

  尝辟和议,与意不合,及以争封国事拂上意,乘间挤,又荐 萧振为侍御史。所引,及入台,劾参知政事刘大中罢之。曰:‘意不在大中也。’亦谓人曰:‘丞相不待论,当自为去就。’

  会殿中侍御史张戒论给事中勾涛言:‘之击臣,乃赵鼎意。’因诋结台谏及诸将。上闻益疑,

  引疾求免,言:‘大中持正论,为蔡京之党所嫉。臣议论出处与 大中同,大中去,臣何可留?’乃以忠武节度使出知绍兴府,寻加检校少傅,改奉国军节度使。

  率执政往饯其行,不为礼,一揖而去,益憾之。

  既去,王庶入对,上谓曰:‘赵鼎两为相,于国有大功,再赞亲征皆能决胜,又镇抚建康,回銮无患,他人所不及也。’

  先是,王伦使金,从受使指。问礼数,则答以君臣之分已定;问地界,则答以大河为界。二者从事之大者,或不从则已。受命而行。至是,与金使俱来,以抚谕江南为名,上叹息谓曰:‘使五日前得此报,赵鼎岂可去耶?’”

  数抗言忤圣意

  《宋史·赵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尝荐胡寅晏敦复潘良贵吕本中张致远等数十人分布朝列。暨再相,奏曰:‘今清议所与,如刘大中胡寅吕本中常同林季仲之流,陛下能用之乎?妒贤长恶,如赵霈胡世将周秘陈公辅之徒,陛下能去之乎?’上为徙世将,而公辅等寻补外。

  上尝中批二人付庙堂升擢。奏:‘疏远小臣,陛下何由得其姓名?’上谓:‘常同实称之。’曰:‘知其贤,何不露章荐引?’”

  秦桧赵鼎逼己:徙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赵鼎》:“有旨召祠,恶其逼己。绍兴九年 (1139年),徙知泉州年余,安抚泉民。”

  《宋史·赵鼎》:

  “始,秦桧可与共大事,再相亦以为言。然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

  初求去,有旨召至越王祠,恶其逼己,徙知泉州;又讽谢祖信尝受张邦昌伪命,遂夺节。”

  提举洞霄宫,谪官居兴化军,移漳州,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

  道光《晋江县志·赵鼎》:又讽御史中丞王次翁治郡(指泉州)废弛,命提举洞霄宫。自泉归,复上书言时政,忌其复用,讽次翁又论其乾没府钱十七万缗,安置潮州。”

  《宋史·赵鼎》:

  “御史中丞王次翁治郡废驰,命提举洞霄宫。

  自泉州归,复上书言时政。忌其复用,讽次翁又论其尝受伪命,乾没都督府钱十七万缗,谪官居兴化军。

  论者犹不已,移漳州,又责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

  在潮五年,杜门谢客,时事不挂口,有问者,但引咎而已。”

  卒于吉阳

  《宋史· 赵鼎 》: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属潮守放编置人移吉阳军(今海南崖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遣人语其子曰:‘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

  先得疾,自书墓中石,记乡里及除拜岁月。至是,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 (1147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明年,得旨归葬。

  【据民国《同安县志·卷22·礼俗》载,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次年春,朝廷追复赵鼎旧职,朱熹在同安县学建祠祀之。】

  (绍兴卅二年,1155年,六月)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高宗 祔庙,以鼎配享庙庭,擢用其孙十有二人。”

  道光《晋江县志·赵鼎》: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

  文学

  赵鼎善文、诗、词。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1卷,存词45首。 

  《宋史·赵鼎》:为文浑然天成,凡高宗处分军国机事,多其视草,有拟奏表疏、杂诗文二百余篇,号《得全集》,行于世。”

  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赵鼎“婉媚,不减《花间集》。”

  清《四库全书总目》赵鼎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

  赵鼎身经靖康之变,词中不乏伤时念乱之作。如写于建炎元年(1127年)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怀念为金人占领的家乡,忧虑国家前途,真切感人。他的《点绛唇·春愁》等词,也是佳作。

  评价

  赵鼎在对金的态度上,是主战派,故《宋史》将其与宗泽同传并列。 但赵鼎以保全东南为宗旨,反对张浚大举北进收复中原的建议。

  《宋史·赵鼎》:

  “论中兴贤相,以为称首云。

  论曰:

  夫谋国用兵之道,有及时乘锐而可以立功者,有养威持重而后能有为者,二者之设施不同,其为忠一而已。

  方金人逼二帝北行,宗社失主,宗泽一呼,而河北义旅数十万众若响之赴声,实由之忠忱义气有以风动之,抑斯民目睹君父之陷于涂淖,孰无愤激之心哉。使当其时得勇往直前,无或龃龉牵制之,则反二帝,复旧都,特一指顾间耳。黄潜善汪伯彦嫉能而惎功,使不得信其志,发愤而薨,岂不悲哉!

  及赵鼎为相,则南北之势成矣。两敌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衅,则养吾力以俟时,否则,徒取危困之辱。故之为国,专以固本为先,根本固而后敌可图、仇可复,此之心也。惜乎一见忌于秦桧,斥逐远徙,卒赍其志而亡,君子所尤痛心也。

  窃尝论之终而益有感焉。之易箦也,犹连呼‘渡河’者三;而 自题其铭旌,有‘气作山河壮本朝’之语。何二臣之爱君忧国,虽处死生祸变之际,而犹不渝若是!而高宗惑于憸邪之口,乍任乍黜,所谓‘善善而不能用’,千载而下,忠臣义士犹为之抚卷扼腕,国之不竞,有以哉!”

赵玉成

   赵玉成,字彦琢,明·江苏吴江五都(庙港)赵家港人。

  赵鸣阳,字伯雍,号新盘。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年后,在选拔文官的会试中,他为同乡沈同和父亲是河南巡抚)代笔。案发,沈同和革除功名,发配烟瘴之地充军;赵鸣阳除名、遣送边关卫戍,二年后才获赦回家。回家后,赵鸣阳在家中设学馆教授乡里孩童,里人尊为新盘先生。回家第二年,赵鸣阳喜得一子,根据“玉不琢, 不成器的意思,取名玉成,,字彦琢

  崇祯十年(1638年),赵玉成十八岁中三甲一百七十九名进士, 授湖南长沙知县,半年后告假奔母丧。

  崇祯十三年(1641年)服满,调任福建惠安知县。

  甫到任,赵玉成在查监时发现己关押8年的数十名强盗中,有一名十七岁犯人。他心存疑虑,取出尘封已久的案卷,重新审理,逐个提审,弄清了原委。赵玉成将那名入狱时还是九岁孩童的青年和几名无辜者一并释放了。

  惠安县关圣庙又称文发书院,《惠安县志》:“明崇祯间知县赵玉成建。”

  赵玉成在惠安官声极佳,政绩斐然,得到巡抚的褒奖和举荐,即调入京城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后擢郎中,并重新启用其父,但时赵鸣阳已去世。

  赵玉成自觉官场失意,又因看透时事,再加上父母与妻子皆亡,凄然泪下,便在灵山鲎壳寺(后改名为灵山寺)后留下“孝泣幽明”四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山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吏部郎赵玉成与同乡、尚书张肯堂辅佐南明福王。曾上书:“臣等生长海滨,请以水师千人,从海道进取杭州,出其不意收复失地。”未果。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闽,南明小朝廷灭亡。赵玉成不愿受剃发易服之辱,从惠安平山寺主持僧沏际披剃出家(佛教称为“脱白”),法名悟因《惠安县志》称他“道行高洁,为时人所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平山寺题联:“平地起精蓝,昔有名贤于兹脱白;山川多瑞气,久荒梵宇又见重新。”联中“名贤脱白”指的就是赵玉成皈依佛门之事。

  暮年,赵玉成隐居家乡, 吃素拜佛,还象父亲那样收学童教书度日,空闲时则作和陶渊明诗自娱。

赵諴

   赵諴,字希平,或作希中,北宋·晋江人。

  通判抚州

  赵諴举天圣五年丁卯(1027年)王尧臣榜进士,授抚州通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諴赵諴,字希中(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字希平”),晋江人。天圣中第进士,通判抚州,谳疑狱,获免甚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諴》:赵諴,字希平,晋江人。天圣五年进士,通判抚州。州有疑狱,守刻深,趣判决。知翌日有赦,故延谳实,黎明赦果至,获免者多。”

  知归州

  知归州。在知明州任上,曾举荐李守蒙监秀州海盐监,熙宁五年(1072年)李守蒙以赃败,赵諴因连坐被停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諴“知归州。州有淫祠曰巴王,岁夕杀人以祭,毁祠,投像于江。州东三十里有滩,前后溺载不可胜计,条奏利害,力请疏凿,结庐视役,既成,人号曰‘江’,即所庐祠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諴》:“知归州。州有淫祠曰巴王,岁夕杀人以祭,毁祠,投像于江。州东三十里有新滩,前后溺舟不可计,屡议疏凿旁滩,以防言不果。条奏利害,结庐视役,既成,人号曰‘江’,即其庐祀焉。”

  宋·宝庆《四明志·郡守·国朝》:赵諴,太常少卿,熙宁五年坐所举李守蒙监秀州海盐监以赃败,夺一官勒停。”

  元·延祐《四明志·卷·职官考上·宋·知府制置姓名》:


  “赵諴:太常少卿,熙宁五年坐所举李守蒙以赃败,勒停。

  [按曰]守蒙,名也。本脱蒙字,则守似称其官矣。据宝庆补。宝庆较详,有守蒙所任官。”

  三司户部判官、知明州

  历三司户部判官、知明州,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諴“历三司户部判官。出知明州,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諴》:“入为三司户部判官。出知明州,卒。”

  诗作

  《全宋诗》收录赵諴诗作4首:

  “《和司封题蓬莱阁》:‘龙卧山形滴翠微,翚飞阁势抅空危。六鳌不是湖中蛰,一岛疑从海上移。屏障笺毫吟咏处,神仙罗绮燕游时。自惭为吏非香案,又蹑云梯从使麾。’

  《游戒珠寺》:‘欲游城郭应难遍,每访湖山亦自劳。坐致眼前无限景,僧房寄处蕺峰高。’

  《游天衣寺》:‘世称幽景属金仙,若是精蓝岂妄传。涧涌双泉雷出地,山围四面管窥天。唐僧手泽神毫健,梁帝宸恩宝器妍。今日喜偿平昔志,更逢闽客此安禅。’

  《游云门寺》:‘竟夕雨声寒,黎明日气暄。峰峦添积润,谿涧涨新痕。钟鼓连三寺,杉松共一邨。不须游赏遍,丽句满清轩。’”

赵文

  赵文孙道鸣初名必韸(或作必音夅(“音夅”合一字)、必绛,宋宗室、商王九世孙,南宋·属籍泉州南外宗正寺,遂为晋江人。咸淳三年丁卯(1267年)以登极恩赐出身,除福州长乐主簿。宋亡不仕,易今名,游居郡庠祀长乐名宦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赵文孙》:赵文孙,字道鸣,初名必音夅(“音夅”合一字)。宗室商王九世孙。自绍兴移跸,属籍南外宗正寺,遂为晋江人。咸淳丁卯以登极恩赐出身,除福州长乐县主簿。宋亡,遂不仕。易今名,游居郡庠,不接流俗,专以训诲讲解为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赵文孙》:赵文孙,初名必绛,宗室商王九世孙。自绍兴移跸,属籍南外宗正寺,遂为晋江人。咸淳三年丁卯以登极恩赐出身,除福州长乐主簿。宋亡,遂不出仕,专以训诲讲解为事。”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赵文孙》:赵文孙,按《万姓统谱》,文孙道鸣,初名必韸,宗室商王九世孙。自绍兴移跸,属籍南外宗正寺,遂为晋江人。咸淳丁卯以登极恩赐出身,除福州长乐县主簿。宋亡,遂不仕,易今名,游居郡庠,不接流俗,专以训诲讲解为事。

赵世征

  赵世征,明·晋江人,赵恒孙,赵日新子。万历廿三年(1595年)乙未科朱之蕃榜三甲进士,历袁州安庆知府、广东按察副使、云南布政参政、广西巡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赵恒赵日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赵世征》:赵世征孙,日新子。万历乙未进士,官袁州安庆知府,转广东按察副使,擢云南布政参政,历广西巡抚。所至加意拊循,率吏绥民。及归,槖无百金,人比之赵清献。”

赵甫王雋(“王雋”合一字)

  赵甫王雋(“王雋”合一字),字莹卿,元·晋江人。领乡荐,历知宁远县、新城县、闽清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赵甫王隽(“王隽”合一字)》:赵甫王隽(“王隽”合一字),字莹卿,晋江人。领乡荐。除知道之宁远县,廉介有守,爱民礼士,人称政教父母。任满,改新城,以母老表辞归侍,得旨改福州之闽清。后母丧服阕,以疾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1·人物志·宦绩2·元·赵甫王雋(“王雋”合一字)》:赵甫王雋(“王雋”合一字),字莹卿。领乡荐,除知宁远;爱民礼士,人称父母。改新城,以母老,改福州、闽清。后母丧,服阕,称疾不仕。”

赵应

  赵应,字孟敭或作孟易欠(“孟易欠”合一字),明·晋江人。宣德(1426—1435年)间授南昌典史,历浮梁知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国朝·赵应》:

  “赵应,字孟易欠(“孟易欠”合一字),晋江人。

  弱冠入邑庠,以诖误谪为吏。宣德间授南昌典史。

  当道者荐其才,擢知浮梁县,政教浃于士民,威令行于狡猾。县东南有青峰渡,滩水悍急,岁恒一覆舟,溺者甚众,应具牲醴为文祭之,自是其患遂息。满九载,民相率乞留,升六品秩,仍知县事。再满秩,丁内艰。服除,疏乞致仕。

  年八十四而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赵应》:赵应,字孟敭。宣德间授南昌典史,擢浮梁知县。拊教善良,痛惩狡猾。秩满解去,民列状乞留,从之。升秩六品,仍知县事。丁内艰去,服除,致仕。”

赵巩之

  赵巩之,字子固,南宋·晋江人,宗室10世,籍属南外宗赵公赉之父。历知闽清县、军器监丞、佥大理寺丞、知南外宗正寺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巩之》:赵巩之,字子固,晋江人。知闽清县,有善政,民德之。召为军器监丞,佥大理寺丞,知南外宗正寺事。有《寄庵集》。”

赵秉孜

   赵秉孜,字恒守,号益斋,明·南安人;宋·南外宗后裔。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赵秉孜“府、县志”为作传。

  隆庆五年进士

  赵秉孜,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殿试二甲第40名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赵秉孜》:赵秉孜,字恒守,号益斋。嘉靖甲子举人,隆庆辛未进士。

  历宦

  户部主事,左迁靖州同知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赵秉孜》:

  “为户部主事,凡关门榷场,一切辞免。

  以不能阿意(“阿意”:迎合他人意旨)上官,左迁靖州州同。苏僦役久困之苦。”

  严州通判

  赵秉孜任靖州同知不久,又迁严州通判。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赵秉孜》:

  “稍迁严州通判。

  兴遂安水利,灌溉民田,民比之史白文郑。”

  池州同知

  擢池州同知。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赵秉孜》:

  “擢池州同知,一再署篆,咸冰蘖(“冰蘖”:喻寒苦而有操守)自持,却锾金(“锾金”:罚金)数百。

  消江上萑苻巨奸。(“萑苻”:泽名,指“盗贼”、“草寇”。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时有两省廷奏互争之田,久不决,秉孜片言立剖,大著能声。宋·包拯故守池,池人语曰:‘前。’”

  以养父归,林居二十余年

  以父老归养,父殁后不再出仕,林居20余年。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赵秉孜》:

  “以养归,不数月而父殁,终天无憾。

  林居二十余年,薄嗜寡营,道与世亢,间亦理炼心缮性(“缮性”:修治生性)之术,自适其适,泊如(“泊如”:恬淡无欲貌)也。

  心堂来抚泉,以都中称宗盟,冀得晤,终不通一刺。

  监司躬诣山斋,不见而还。

  其余郡邑长接轸(“接轸”:车辆相衔接而行)款门(“款门”:敲门),俱不见一面,人比之鲁·段干木(按:“段干木”:复姓段干,名,春秋末战国初魏国安邑(今运城市安邑镇)人。师从子夏,是孔子再传门生。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出任宰相,段干木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之训,越墙回避。)

  太守窦子偁以‘高风迈古’匾其门,为引曰:‘益斋?先生者,志游沧海,笑咏清风。傲世忘荣,节高味古。不可不见,卒不可得而见也。’噫!亦可以想见其为人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窦子偁》)

  崇祀邑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