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观宫庵祠堂岩(6划—下) 安福寺(安福院。鲤城区江南街道曾林社区龙首山麓。沿革。规制。)、安福堂(安溪县蓝田乡乌土村水尾)、安山庙(安溪县参内乡罗内村。沿革。规制。神事。)、安土庙[德化县城关龙浔镇宝美村德新街后埔林(古属“瑶市社”)]、安海古庙[(忠义庙,关夫子忠义庙,安平古庙。晋江市安海镇古庙路。沿革(南宋•乾道始建忠义庙。明·万历募修庙门。清·康熙暂建。清·光绪重建。现代附建云水禅寺。)。现规制(忠义庙。云水禅寺。)]、安霞宫(垵霞境,安下宫。安溪县城厢镇土楼村浚头角落。) 安福寺,初名“安福院”,位于鲤城区江南街道曾林社区龙首山(龙头岭)麓,始建于唐,是泉州地区年代较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龙首山位于晋江北部池店镇,在紫帽山东南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龙首山》) “安福寺”: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安福寺石造像(唐、宋)”, 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制 寺庙据说以前很大。 现存系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于旧址西侧重建,砖木结构形制,坐南朝北,中为大雄宝殿,西为报恩堂,东为僧舍,前有石埕,总面积400平方米。 大门悬挂“法性长明”木匾额,落款“紫金敬立”。大门柱联:“安养一土,信愿行必达;福业三阶,初中大齐修。” 唐代佛像用青石雕琢,细肩高鼻,双耳垂肩,衣纹紧贴身体,或立或坐,造型丰满圆润,神态自然,刻工精湛;佛像鼻梁笔直,称“希腊鼻”。这种造型风格,明显受古希腊艺术的影响,属古印度犍陀罗艺术范畴,是泉州地区早期佛教雕像。有一尊唐代佛造像的右臂似曾被毁坏,后世又为之进行修补。 由于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以及印度与中亚、欧洲的贸易往来,便产生了希腊化的亚洲文化。希腊文化的进入直接影响了印度的造型艺术,尤其是佛教的造型艺术。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崇信佛教,建有许多寺庙,此时大乘教派产生,开始使佛教徒礼拜佛像,佛教艺术从此走向鼎盛时期。由于这时期的佛像面容及其雕刻风格带有明显的希腊风格,由以犍陀罗地区最为典型,故称为犍陀罗艺术。 一般说,犍陀罗佛像为椭圆脸形,细眉长眼,眼窝略凹,高鼻梁,薄嘴唇,波浪式卷发,肌肉匀称,表现出人体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安福堂 安福堂,位于安溪县蓝田乡乌土村水尾。 始建于宋,历经修葺,1987年重修。 宫堂坐未向丑,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主奉赵、康、温“三圣尊王”,兼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伽蓝大王、九座祖师诸神袛。 堂内有联: “安于国,安于家,安且吉兮;福如林,福如海,福禄无疆。” “安居佛国,祈安四境;福满乾坤,降福五乡。” “安似诰山之孔固,福随泥水以长流。” 神诞日三月初五。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和三月初五,乡里颜氏信众设醮奉敬“三圣尊王”。正月间,还举行请火仪式,上千信众参与,举旗列阵,舞狮弄龙,十分隆重。 清代年间,马来西亚仁嘉隆新村侨亲设分炉、塑神像、建庙堂供奉。 宫堂周遭,古树林立,当地村民称之为“风水林”。堂水尾1株古杉树,高达37米,胸围2.85米;堂前另有2株,分别高达36米和31米,胞围分别为4.39米和6.6米;水尾桥下又有2株,树高分别达34.15米和31米,胸围分别为4.85米和3.3米。 安山庙,位于安溪县东南部参内乡罗内村(古长泰里罗洋乡),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祀正顺尊王·谢枋得。 “安山庙(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安山庙尊王金身、庙宇被焚毁。1980年依旧制重修。2007年扩建。 安土庙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安土庙》: “安土庙,在县南瑶市社。 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冬毁,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国朝·康熙甲午(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 1987年重修。 安土庙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五开间石木结构。供奉正顺尊王、玄天上帝、金公舍人等。 尊王姓谢,名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信州弋阳(江西弋阳县)人;宝庆二年(1226年)生,元·至元廿六年(1289年)卒,是爱国诗人、抗元民族英雄。明·洪武(1368—1398年)追封“正顺尊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安山庙》)。
安海古庙,原名“忠义庙”、“关夫子忠义庙”,俗称“安平古庙”;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区东北角后库乡安东村古庙路(古属“鳌山境”),养正中学校前;庙前的街道因称“古庙路”。 近代在庙后附建“云水堂”(后为“云水禅寺”),合为1个建筑群。1958年庙、寺合并,统称“安海古庙”。 “安海古庙(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南宋 •乾道 始建 忠义庙 忠义庙,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戊子(1168年)十月,址在安海东城角寨埔北麓金交椅地,主祀汉寿亭侯关羽和张飞、赵云两将军。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关夫子忠义庙》:“关夫子忠义庙,原在安海东城角,即今寨边。” 相传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正月元旦(初一),安海遭倭,关圣显灵解围。明·万历(1573—1620年)初,乡人募缘重修庙门。自此,忠义庙“天开金界”增为“安海十二景”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关夫子忠义庙》: “明·嘉靖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寇至,神显英灵,驰马纵刀杀贼。贼退纵焚,反风灭火。 万历间募修庙门,匾曰‘忠义庙’;二门匾曰‘海邦雄镇’。左、右两石华表。” 清·康熙暂建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忠义庙毁。里人背负关圣神像逃到泉州城内,将神像祀于承天寺内东畔。古庙旧址仅存庙石和东西两坊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关夫子忠义庙》:“国朝·顺治十八年间迁界,庙毁,负像逃郡城承天寺内东畔。今旧址犹存庙石及东西两坊柱。” 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复界”后,乡人暂建庙于安海大街鳌美塔东,仍名“忠义庙”。乾隆卅一年(1766年)重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关夫子忠义庙》:“康熙甲子复界,暂建庙于大街鳌美塔东,仍其名曰‘忠义’。乾隆三十一年重修。” 清·光绪重建 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乡人迁寨埔东畔( 即现址)重建忠义庙,习称“安平古庙”。时仅完成大殿,东西前后均未及筑,完修乏力。 殿中泥塑大型关羽、周仓、关平神像,还有赤兔马和勒马军士。 勒有原址楹联2幅:“堂耸鳌山,灵昭鳌海;地环鸿渐,威镇鸿江。”“庙环鳌岛,金界巍峨;地接龙山,海邦横亘。” 现代附建云水禅寺 清•光绪廿八年壬寅(1902年)和民国五年(1916年),闽南著名武僧妙月禅师(安海邵厝乡人)曾长期驻锡古庙,率众开荒辟田,行医济世,并四处缘集资金修建庙宇。后又在古庙后开设“云水堂”,供衲子(僧人)挂搭。时泉南一带僧俗少壮慕名求学拳术医术者众多,创该寺未有之盛举,是古庙的兴盛之期。(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著名住持僧·妙月和尚》) 民国卅七年(1948年),妙月禅师门下比丘尼福严尼师继任住持,随即远渡安南募资再修古庙,并开设施诊所为乡人施医。 1958年庙、寺合并。 1959年,晋江县政协在古庙内设“安海社会人士学习委员会”,乡侨并捐资在古庙西边新建5间平屋等作生活用房,还设“安海老人之家俱乐部”。 廿世纪60年代,古庙西边开辟“桃园”,东畔建有花圃,供居民休闲。 “文革”期间,古庙再遭破坏而荒废。 80年代初,安海古庙又成为晋江县政协安海联络组聚会、学习场所。 1991年后,福严尼师先后往香港和海内外募资423万元,重修忠义庙,1994年又扩建“云水堂”,命名“云水禅寺”。 现规制 寺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前有忠义庙(古庙),后有云水禅寺;庙外有围墙,庙门上石匾“云水”2字(1994年立)。 忠义庙(古庙) 忠义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76平方米,单进五开间,重檐歇山式,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具有闽南宫殿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脊,巍峨壮观,造型和规制颇似泉州天后宫大殿。有前殿和后殿。殿门额匾“安平古庙”,1994年立。 殿堂进深3间,门匾“忠义千秋”,壬申年立。奉汉寿亭侯关圣夫子及周仓、关平等大型塑像。殿内有“义气参天”匾。 庙中有南宋•高禾额曰“东关王庙”,南宋•石起宗匾曰“保国安民”,进士陈延诗额曰“海邦雄镇”,进士黄汝民匾曰“天开金界”。[按:高禾,字颖叔,晋江安海人,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官至兵部郎中。石起宗,字似之,晋江安海人,乾道五年(1169年)榜眼进士,官尚书吏部员外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 高禾、石起宗》] 云水禅寺 云水禅寺,重檐歇山顶,单进5开间,斗拱翘角,琉璃盖顶,雕龙塑凤,金碧辉煌。寺两翼分别建有钟鼓楼、藏经阁、功德堂、僧尼楼舍、解脱阁(骨灰堂)等,西厢2楼设妙月和尚纪念堂。 大殿寺门上端横挂福严法师所立“云水禅寺”镏金匾额。 大殿内供奉7尊出自缅甸的白玉佛塑像:释迦牟尼高2.8米,重7吨;文殊、普贤像高2.24米;阿难、迦叶像高1.8米;观音、地藏菩萨像高1.5米。佛像庄严妙相,雕刻精致。 楹联:“般若光辉遍法界,菩提香散满人间。” 安海陈增荣书:“ 安坐莲台怀尘世,海浮宝筏渡众生。” 妙月和尚纪念堂内,大师遗像居中,像旁悬挂太虚法师题赠名句:“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像下有名绅书赠像赞。两侧玻璃柜内陈列着妙月和尚生前研读的经书、拳法秘籍,以及法衣法物和法器等。东壁为书法家罗丹为妙月和尚书写的舍利塔铭碑刻,西壁为妙月和尚纪念堂碑志。 安霞宫 安霞宫,又称“垵霞境”、“安下宫”,位于安溪县城厢镇土楼村浚头角落(古属永安里厚安),依笔架山,榜午峰岩,隶属宗教院(龙霞寺)所辖十七宫门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宗教院》) 《清溪县志》载:“安下宫、应格内仙宫,俱在永安里。” 安霞宫始建于南宋,代有重修。 重檐歇山顶,2进,四合院式。整座庙宇雕梁画栋、飞金走彩,集现代石刻雕、石龙柱、彩色石壁画之大成。 脊梁瓷塑“双龙宝塔”、“凤凰展翅”,屋架吊简“嫦娥奔月”、“吹箫引月”。 正面壁屏塑“福寿老人”、文官武将,门楣雕有“双龙戏球”、“喜鹊临门”,窗户透雕“八仙”。 门联:“安宫瑞泰,万物苍生沾雨露;霞境平安,千家信士沐神恩。” 正厅面阔、进深各3间。殿中树龙柱,主殿两侧墙壁上有彩画。 正殿木刻神龛,中龛主祀4尊端坐神像,法相威严,分别是“法主圣君”正、副身,“伽?尊王”正副身。 相传,“法主公”法术高强,有盗雨、监雷之能,曾计降蟹精、力伏蛇仙、送离瘟神、降妖驱邪 ,厚安各姓共同奉为镇境佛。佛诞日为七月廿三,是日境内众弟子及四方善信备办果品牲礼到宫敬奉,焚香祈祷,法师主持诞辰祝灯法会,戏班献演,鼓乐表演,场面隆重,热闹非凡。 殿中柱联有曰:“法主威严,判断无私稽善恶;尊王显赫,施恩有则辩奸忠。” 观音堂
1985年,香港影协主席、高湖乡贤洪祖星首倡重建,名“天寿禅寺”。洪源修撰、曾阅书联:“梵语钟声,声声自在;水光山色,色色皆空。” 古榕观音亭在府城古榕巷与旧馆驿巷交叉路口东北隅,过去此地俗称“观音妈头”,为古代城内一交通要道,称之“三关四码头”,行人车马在此驻足。 卢舍那佛(观音)座像雕在一块60cm×56cm的花岗岩上,坐像下方另一块20cm×60cm的石头雕有仰莲。观音慈祥端庄,身披佛裳,头戴纱巾,结跏趺坐在仰莲座上,双手叉在结跏前,坐像两侧配有净瓶和鹦鹉。石浮雕像嵌在前清举人龚丕科府的围墙上,依墙筑一神龛,配有香案。 廿世纪50年代末毁,原先亭中嵌在龚家西墙的观音雕像被移向南面。 黄甲街观音大士亭 位于泉州城临漳门(新门)外浮桥镇笋江溪畔黄甲街,即泉郡接官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泉郡接官亭》) 观音宫
浮桥观音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石笋桥引桥下,傍水望江。 始建年代无考。但明代已有不少关于浮桥观音的民间传说。现宫前石阶下一雕牡丹花的石刻香炉为明代物。宫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建筑为1988年在原址重建。 宫宇石构,钢筋混凝土梁架,木屋架上覆以琉璃瓦,硬山顶,燕尾脊,上有贴塑彩瓷的四条腾龙,两两相对宝塔和火珠。面宽三间8.5米,进深三间10米,建筑面积约85平方米。宫左有斋舍。 凹秀门。正中门框高悬“法门”匾,下书“是大慈悲”,联句“西天竹叶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左边门联:“座下莲花饶有西湖之月痕,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香。”右边门联:“无眼耳舌鼻身意一尘不染,如梦幻泡影雷电万法皆空。”左右两边壁墙浮塑四海龙王。 宫原有清代进士庄俊元(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题写的“龙吟”、“虎啸”四字两石刻,取义佛家语“龙吟则景云出,虎啸则谷风生”。“文革”宫被拆时,移嵌于开元寺准提禅林山门前。 殿内圆柱柱联:“法界庄严历千劫而不古,身心圆妙偕万物以回春。”龛内奉祀趺坐观音,左右侍立善财、龙女,两侧为观音副驾。左龛配祀土地公和桥南余大帝(神诞八月十六),右龛配祀地藏菩萨和溪南菩萨;两壁塑十八罗汉。 津头埔 “津头埔”位于泉州城旧“通淮门”(即“涂门”)外,古称“泉州府涂门外三十五都迎春亭津头埔”,是泉州后渚港区及涂门外53乡出入涂门的必经之地。 1998年,考古人员在“津头埔”还先后发现伊斯兰教古“石棺”52座,以及宋、元时期“也门教寺”(由也门人奈纳·奥姆尔于12世纪创建)的遗址。 清•康熙五十六年后为“迎春亭” 明至清初,泉州官府立春日的迎春仪式在泉州府城东郊的“迎春亭”举行,亭名“仁风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泉州地震。东郊“仁风亭”损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仁风亭”又圮于水,屡议建未果。一段时间,官府立春日的“迎春”仪式只得先置“迎春门”城楼上举行,毕竟是“权宜”之计而“非制”。 后泉州官府旋在通淮门(即涂门、水关)外津头埔新建“迎春亭”(位今津淮街上),俗称“春牛亭”,从此,每年官府立春日的“迎春”仪式即移便于此地举办。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岁时记•立春•迎春仪式•泉州府和晋江县“鞭春”仪式》)。 清·同治十二年重修更名“津头埔观音宫” 至清末,迎春仪式逐渐淡化消亡,津头埔“迎春亭”也因年久失修,几近倾颓。 同治十二年(1873年),津头埔村民集资,重修“迎春亭”,更名“津头埔观音宫”。 时“观音宫”内东、西两壁绘有护法神李青天、四海龙王及十八罗汉神像,东墙壁画还署有清•同治十二年重修的字样;今俱无存。 廿一世纪初易址重建 廿一世纪初,因城市改造,“观音宫”南迁至现址(今津淮街西段迎津新村东北部)重建。 现宫内墙壁上嵌有1方当时撰写的《重建迎春亭津头埔观音宫史记》碑刻,黑页岩石质,长158厘米,宽140厘米。碑文有曰:“津头埔为泉郡涂门城外之首……宋、元时期,曾是泉州城通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古刺桐港的要道,也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海内外商人云集、驻足之地……” 现规制 “津头埔观音宫”坐北面南,砖木石混合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宫宇不大,由于四面高楼林立,空间略显狭促。 大门上方有石匾额:“津头古地。”大门石柱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毫光现如来。” 正殿高悬“津头大慈悲”金字大匾,殿中央龛内奉祀观世音菩萨,配祀善财童子、龙女、大妈、二妈、太子爷等木刻金身塑像。东、西两壁玻璃窗中列十八罗汉神像。殿中柱联:“观察万秋,善恶到头终有报;音宣三界,是非评定总无差。” 宫的左、右两边各开1扇方门连接两厢,左门楣有匾曰“迎日”,右曰“春风”,暗寓“迎春”。 观音寺
2004年完成主体重建。重建后的观音禅寺依山面海,坐北朝南,占地5亩。有三落殿宇: 首落天王殿,石埕上一对石狮镇守大门,石柱上树龙雕。 登上76级石阶后为中落大悲殿,额匾“圆通宝殿”为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妙灯大师所题。殿正中供奉4.8米高的观音菩萨塑像,背面地藏王菩萨高3.2米,左右两侧文殊、普贤菩萨各高2.4米 。 后落大雄宝殿,站在殿门外可见左侧山坡有一块巨石雕刻着“观音山”三个大字。 左后侧为释宏辉大师舍利塔。 重建如全部完成,还会有佛教养老院、13米露天石雕观音坐像、万平方米观音文化广场、三十三观音殿、千平方念佛堂、32米观音宝塔及千佛岩摩崖石刻等,占地达20多亩。 观音院(宝寿观音院)
观音阁 观音殿(聚星楼观音殿) 观音殿,亦称聚星楼观音殿,位于安溪县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 观音殿始建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重新修建,并立“聚星楼”匾一方于楼中,匾额至今尚存;此后,称聚星楼观音殿。多次重修。 观音殿屋面红瓦,屋顶四面垂檐,屋脊 6 条飞龙,总体结构与关帝庙主殿类同,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 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殿宇面宽10.40米、进深12.34米,抬梁木构架,重檐歇山式,主体木桁架结构为三瓜二通。殿中竖着一对青石网雕龙柱,龛前左右两边各立两对石雕圆柱;殿墙裙为约1米高的青石沉框浮雕堵。 殿内佛龛正中供奉镇殿观音,左右配祀善才、龙女,前供观音佛祖金身。 大门联:“聚境腾芳祥晖普照,星河溢彩圣迹重光。” 殿中石柱上镌刻楹联5对: 沿观音殿左边入口处,行至聚星楼附属设施前,可见一方长为5米、宽3.5米的莲花池。池中竖立一尊滴水观音,面朝东方,端庄慈祥,手持甘露瓶,作遍洒甘露水之状。观音雕像旁一枞出水莲花绽放异彩,两只石雕白鹤一昂首一低头,立于池的两端。 观莲洞 观莲洞,位于泉港区后龙镇下田自然村。 殿堂之后崖壁有石构佛龛,为2层。 佛龛底层有清代依崖壁雕凿弥勒佛1尊,宽0.43米,高0.32米;下有莲座,宽1.87米,高0.8米,深0.43米。弥勒佛开相和蔼,笑容可掬,双耳垂肩,袒胸露腹,屈膝而坐,安然地释放自己的气场,一如传说中的性格。 光孝寺在府治东南隅,即今工人文化宫影剧院一带;原为道观。已废。 华仕宫
华林寺 山腰华林寺 山腰华林寺,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新宅社区(古属惠安县五都),是佛教寺庙。 山腰华林寺始建于唐·开元(713—741年)间,会昌(841—846年)间废。唐末,因其地遗有塔堂,华林寺所倚之山得名“塔山”。“塔山”系戴云山余脉,自龙头岭过“玉笏朝天”石往枫林山,至仙境折经虎石,南下至东南海滨,耸峙为峰,雄视沧溟。 山腰华林寺代有兴废。明·天顺三年乙卯(1459年),里人王罕复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惠安县·华林寺》:“华林寺(在县北五都),唐·会昌(841—846年)间废,国朝·天顺三年重建。……存。” 清·嘉庆《惠安县志·寺院》:“华林寺,莫知创始年月,唐·会昌间废。天顺三年乙卯里人王罕复之。” 近代以来,山腰华林寺梵音消淹,古刹泯迹。 2000年,析惠安县置泉州市泉港区,区政府驻地选址塔山东南起建。2003年,为配合塔山公园(集休闲、宗教、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整体规划,对华林寺遗址进行实地勘察、考证,重建华林寺,今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伽蓝阁、祖师殿、钟鼓楼、尊客堂、寺务厅、东西护楼,配有僧舍楼、五观堂、讲堂,放生池等;还筹建大悲殿;万佛塔、功德堂、念佛堂、地藏殿等也列入规划中,配有骨灰塔。 螺城华林寺 螺城华林寺,又称“白岩寺”,位于惠安县螺城梅山村白岩山下。 清·嘉庆《惠安县志·寺院》:“白岩寺,在县西白岩山下。南唐·留从効葬母于此,建寺以奉香火。今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効》) 明·莫尚简嘉靖《惠安县志·卷11》收录南宋·周震《春月劝农至华林寺》诗,曰:“飞廉怒息海天明,十里篮舆出劝耕。陇麦低头须雨意,林花仰面笑春晴。熙寮连辔勤因事,父老传杯识至情。及物无功惭窃廪,丰年有愿是忠诚。” 原华林寺规模很大,还附有关帝爷庙等建筑,其遗址的墙基和方砖地板,仍历历可见。今寺周围散落许多古旧粗大石柱、石础、石珠等,还有舂米石臼、饮马石槽和拴马石柱等。 华林寺旁有约6米见方巨石,犹如“莲台”,传说廿世纪末,巨石连现佛光3日,华丽灿烂,人多见之,遂集资于2001年辛巳重建。 新建后的华林寺,包括进寺绕山菩提道、山门、天坛、僧寮、五观堂、一切如来心宝箧、圆通殿、佛顶山华严殿等;尚规划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未恢复。 首期建筑主殿2排3柱,宽3开间,深3进,前围墙庭院。门额石匾镌“华林寺”。中殿祀观音,左、右两殿分别祀关圣帝君和相公爷。 华山宫
“华山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宋末明初扶宋抗元忠义统军都督陈蔚而建,该宫在明、清《德化县志》中有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蔚》) 原宫被拆除,1983年经旅外侨胞按清代规制捐建一新。 “华山宫”坐东南向西北,歇山式,木结构,宫宽9米,深9.6米,高5米。内供奉陈统军(陈蔚)等神像。尚存历代匾额数幅。 华严室 华严室,俗称“释子”,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西安社区民生路。 “华严室(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宋代,原址在五里街镇后格,以阐扬《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 明·正德(1506—1521年)间迁今址。 清代及民国重建。 寺占地约220平方米,坐东朝西,由山门、围墙、大殿、南北护屋组成。 正堂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有蟠龙石柱2根。 百丈岩,原称“公主殿”,俗称“马氏”或“马寺”(泉语“氏”、“寺”同音),位于永春县蓬壶镇观山村,在白鹳山脉南端马德山峰巅。 “百丈岩(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丈岩始建于宋代 。 相传,宋代桃源驿(今永春县)马文忠有女马金英。马氏15岁时,乡间瘟疫四起,偕嫂上马德山结庐修道,采药为乡民治病,药到病除,乡人以为神。17岁时,马文忠为奸臣陷害,马氏到岩下“掏蜜洞”取石乳18担,上京进献,为父鸣冤,皇帝嘉其忠孝,敕封和丰公主(一说端孝公主)。后皇上欲替马氏张榜招选驸马,马氏请父亲自焚府第,遁迹他乡,自己与嫂子悄然坐化于马德山峰巅五彩巨石上。皇帝闻讯感叹不已,下旨在马氏修道坐化之处建马氏庙,称“公主殿”,乡人将马氏肉身塑像奉祀,尊为马氏仙妈,祀以香火,后道教界尊为“三显真仙”。现永春县石鼓桃星村尚遗存马宅府基及其母“白氏坟”。 因马德山一峰独耸,寺前马氏坐化的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烛火,因称“百丈岩”。 百丈岩在文革中寺庙俱毁,马氏肉身圣像得村民秘密收藏于山洞之中,得以保存。 1980年,观山村群众捐资重建“公主殿”。 2000年始建中殿,2001年8月落成开光。 公主殿是主庙,砖木结构,古朴典雅。殿前两旁建有小巧玲珑的钟鼓楼。殿内雕刻精细。殿正中供奉马氏仙妈肉身造像,为宋代遗物。圣像高达1.45米,慧眼慈祥,头戴凤冠,身披锦袍,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上;其脸部因长年 受香火熏蒸 而变成黑色。圣像 两侧侍立四大天王等护卫神灵。
百源宫 后城宫
后山宫 后山宫,亦称后山四王府,位于泉州市区城南邻溪第三码头溪墘。 沿革 后山宫不知始建于何时,清·光绪(1875—1908年)间重建,面积20平方米,祀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4王爷(四大巡)和龙王头。其后三易其址,廿世纪80年代重修,面积又不断扩大。
“前清光绪间,曾一度瘟疫猖獗,村民受染致病,先贤公议,请神镇瘟,以保平安。然往池店许坑古灵殿奉请四大巡分灵来此立庙。四大巡是为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四位大人,威灵显赫,神通广大,保境安民。 百年间三易其址,修防堤宫迁临溪,逢盛世建江滨道时,村民解开义囊,重修四王府,以三月兴建,六月竣工,豪资约廿万元。然宫建成,上应天道,下通地理,中植人纪,惟神佑我众生,有求必应,爰以为记。 后山四王府宫董事会谨记。 岁次癸未年 仲夏 立。” 殿内石刻楹联:“庙立刺桐千秋光,神临顺济万古灵。”
2014年甲午年农历二月,塑田都元帅金身进殿安座。相公宫原址在后山宝海庵前北侧,始建不详,主祀田都元帅·相公爷(雷海青),是泉州附郭南门后山村的挡境神,解放后倒塌荒废。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雷海青》、《泉州宗教·泉州王爷神·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 神事活动
三月廿三日妈祖生日;
唆啰嗹民俗 “唆啰嗹”(采莲)是泉州古时端午节民俗活动,后山宫至今仍供奉着“龙王头”像和保留着“唆啰嗹”民俗。 后山宫的“唆啰嗹”始于清•光绪(1875—1908年)建庙同期。传说当时“一度瘟疫猖獗,村民受染致病”,且某年的五月暴雨滂沱,山洪爆发,堤垮房圮,民不聊生。村民四处求神拜佛,最后是最后是后山厂口妈祖宫妈祖娘娘出签,要后山四王府王爷派龙的化身“唆啰嗹”出巡,果然风停雨止水退。自此每年端午节,后山宫都奉行“唆啰嗹”民俗活动。
后山宫“唆啰嗹”,一般是沿着天后宫——土地后——堤后路——义全街——中山南路——南门兜——聚宝街踩街巡游绕境,一路跳着舞,反复唱着“唆啰嗹”歌,挨家挨户插榕枝、艾叶,喷洒雄黄酒,送香袋,送孩儿,祈求平安、消灾除病。还有与众不同的跳火群表演。其具体形制,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舞蹈·唆啰嗹》。
后山宫“唆啰嗹”歌词和衬音:
“渡头公生” 泉州城南晋江北畔,从旧顺济桥北岸自西向东原有9个渡头(码头),呈“九星连珠”状,均匀布列在长达700米的深水岸边。 渡头以村名命名,其布列次序是:顺济渡(主要起水上海、南京等地过来的洋货)、米铺渡 (主要装卸大米)、竹秋港渡(主要起水大米、面粉等)、富美渡(主要起水杂货及水产品)、后山下渡(双渡头结构,主要上水来自仙游的糖水、油等物资和鱼、海蛎等海产品)、沙渡头(主要起水台湾大米、甘蔗等)、妈宫口渡(又称厂口渡,位于妈祖宫外,渡头附近有一冰厂,专门制冰,因此该渡口,主销冰)、登瀛渡(又称灯荣渡、盐馆口渡,盐的集散地 和起水红毛灰等)、新街渡(主要装卸杉木)。 另有一说略有差异,称依次是: 盐馆口渡(第1码头,位于顺济桥近旁)、海关口渡(第2码头,位于旧顺济桥东行约百米,正对万寿路清代泉州海关旧址)、富美渡(第3码头,位于江滨路双向车道处,立有“富美古渡口遗址”石碑和一方近2米高的清·同治(1862—1874年)间的石碑渡头记事碑仿制品,原碑藏市海交馆)、八舍下渡(第4码头,是双码头结构,有上、下两个渡头,其中之一位于今江滨路后山宫下方,被两块水泥板盖住)、厂口渡(第5码头,与聚宝街相对,应在与聚宝旱闸相对处)、妈宫口渡(第6码头,位于城南妈祖宫外,今泉州大桥东侧数米处)、后山渡(第7码头,双码头结构,应在市盐务局前、今江滨路中段)、登瀛渡(第8码头,双码头结构,位于今田安大桥引桥下、灯荣旱闸外)、新街渡(第9码头,位于今 田安大桥西侧)。昔日9渡头,现有迹可寻的仅存富美渡、八舍下渡2个 。 过去,每个渡头都有1个渡头公,每年当地的码头工人都要祭拜“渡头公”,即在渡头或因山洪暴发货船倾翻溺亡的船员,或跌落跳板的搬运夫,或失足落水的挑水洗衣妇女,或无主“好兄弟”等意外死亡的亡魂水鬼。祭拜“渡头公”的时间,各乡有异,但基本上在清明节前后;形式也不尽相同,或做“渡头公生”,或敬“水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岁时记·普度》) 。 祭拜“渡头公”的习俗,不知始自何时,如今已随渡头消失而亡,仅后山宫将此传统保存下来,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为后山“渡头公生”,据传此日是郑成功祭海日。但仪制有所简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原来的仪制为: 届时搭建戏棚(戏台)五、六座,演出对台戏2~3天,观众人山人海;糊带有圆拱门的“三间张”纸大厝1座,名“幽魂龛”,两边帐幔门,分男室、女室;渡头搭“敬奉台”1座,摆香炉、烛台,家家户户备办菜蔬出桌,鱼肉燕窝、根参鱼翅,争奇斗胜,各种供品如纸制衣裤鞋袜、脸盆、香皂、毛巾、扇子、烘炉、糖果、糕饼、烟酒、火柴、柴米油盐酱醋、三牲果合,生活用品样样齐全,不一而足;江边搭一沐浴室,供“好兄弟”洗身更衣用。 上午水涨时分,妇幼回避,引魂大吹齐鸣,哨角呼叫,斋公烧符念咒,乡老举香跟拜,香烟燎绕;接着一批一批的信众烧香点烛,叩头跪拜“牵转”,口中念念有词,敬请“好兄弟”吃喝享用做生日。 下午水涨时分,大吹再响,哨角再叫,斋公又烧符念咒、东指西划,配合鼓吹念念有词,不停向江中抛撒纸钱;而后“烧金”化纸——将纸制大厝、衣裤鞋袜一并火化,其它一应吃用物品抛入江中随水漂流,供“好兄弟”日后享用。 后轩宫
达摩岩,又作达磨岩,始名狮峰寺,位于安溪县长坑乡南隅的狮子峰上,距长坑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多。 狮子峰三面奇形,正北状若“入定老僧”,西北形似“天马行空”,正南貌如“雄狮威坐”;由于狮形最像,故得名“狮子峰”。又因形胜独秀无双,古时亦有“独秀峰”之称。 “达摩岩(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达摩岩始建于宋。 一说宋僧达磨创居,因名达磨岩,后讹为达摩岩。 明•万历《泉州府志·舆地志》载:“达磨岩山,本名玳瑁岩,宋僧达磨创居,故又名达磨岩。有石狮,(宋)令陈宓匾‘狮子峰’三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达磨岩》:“达磨岩(在还集里),故名玳瑁。宋僧达磨创居,因名。达磨岩有石狮,宋令陈宓匾曰‘狮子峰’。” 一说宋代安溪县达摩第21世弟子普惠禅师(据现存宋代文物佛牌背面的字迹推测)为开山祖师,在狮峰山设坛供奉南北朝时中国禅宗始祖达摩(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始名狮峰寺。后为便于弘法,托达摩之名,易名达摩岩。 代有修葺,1958年毁弃。 1990年按原来规模重建,保留古代的柱础、水槽、舍利塔等。 规制 达摩岩位于狮子峰半山腰,依山势而建,南观朝天,北看凤髻,东眺五阆,西望太湖;有护界殿、大雄宝殿、文昌殿、库官殿等。 大雄宝殿前石埕舒展,埕内宝鼎香炉巍立。 大殿西向,单体木石构筑,重檐歇山式,辟三门,宽、深三间。正中门上悬蓝底镏金“达摩岩”匾额,落款显示这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门下柱联为清代诗人戴敬齐所题“万峰齐俯地,千佛喜朝天”。 大雄宝殿神龛雕饰精致,中祀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以及普惠祖师、清水祖师等神像,两侧偏殿祀有达摩初祖、南海观音等,左、右壁厢内有十八罗汉塑像。 周边 往达摩岩东南面山腰,经过百米青石阶后,一片黑褐色崖石耸立,上有“达磨岩”3字摩崖石刻,下左边镌刻有“淳熙十三年”(1186年)、“开字韩公”、“妙峰笔”字样。“达磨岩”摩崖石刻每字高1.5米,宽1.2米,楷书阴刻,笔划遒劲,是安溪县境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但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在“达磨岩”摩崖石刻附近,有“盐米洞”石刻。传说达摩岩始建之初曾得神仙相助,在这盐米洞左出盐、右出米,工匠每天每人可各取1盅,工程结束后盐米亦停,故有“达摩建岩出盐米、太湖建岩浮杉池”之说。 摩崖石刻下有1棵“三色树”,高10余米,树围2.5米,长松皮,生柏叶,结枫蕾,分别成3种颜色,故名;树身上置有“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牌”,铭文称此树为“细柄蕈树”,是福建现存蕈树活标本。“三色树”下有清泉一股,俗称“三色树神水”,旱不凅,雨不涨,四时不竭,泉水清洌。 狮子峰顶,还落座着1尊近年添置的达摩祖师石雕像,身形高大,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围绕着达摩石雕像,有不少奇石,如出米石、观音石、禅帽石、枕石、青蛙石等;特别是在山巅石桥边一巨岩上,还有石笋兀立,上刻“独秀峰”3字,据说为宋代石刻。
诸葛廷瑞出使金国,执节不屈。回国后宋·光宗赞其“执节有度”。告老回乡后,定居泉州市区东北隅。绍熙年间(1190—1194年),泉州太守在当地立一“执节”石坊,该地后称“执节巷”。石坊早已拆除,代以“执节宫”。 朵莲寺俗称后寮宫,位于泉州城南华洲村西,属晋江市池店镇霞美村,晋江水自北侧蜿蜒赴海,福厦公路从左前方直穿南行。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规制
池王府 行春宫 同莲寺(洞灵庵) 会通宫
邢王庙
庆莲寺
“庆莲寺(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侯府 因前宫 当境宫 仰莲堂 仰莲堂,位于惠安县辋川镇古城南门下路街(古街)中段,整座堂所夹于古街店铺间。 扬灵宫 扬灵宫,位于德化县美湖乡洋坑村龙源祖祠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