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观宫庵祠堂岩(6划—下)

  安福寺(安福院。鲤城区江南街道曾林社区龙首山麓。沿革。规制。)、安福堂(安溪县蓝田乡乌土村水尾)安山庙(安溪县参内乡罗内村。沿革。规制。神事。)、安土庙[德化县城关龙浔镇宝美村德新街后埔林(古属“瑶市社”)]、安海古庙[(忠义庙,关夫子忠义庙,安平古庙。晋江市安海镇古庙路。沿革(南宋•乾道始建忠义庙。明·万历募修庙门。清·康熙暂建。清·光绪重建。现代附建云水禅寺。)。现规制(忠义庙。云水禅寺。)]、安霞宫(垵霞境,安下宫。安溪县城厢镇土楼村浚头角落。)
  观音堂
(府城观音堂。金湖观音堂[澄碧庵、佛祖庵、天寿寺。 晋江市英林镇高湖村]。)
  
观音亭古榕观音亭。黄甲街观音大士亭。前孝悌巷观音亭。)
  观音
宫(后城观音宫。水尾观音宫。水门巷观音宫。浮桥观音宫。火炬村观音宫。乌石村观音宫。
津头埔观音宫[今泉州市区津淮街西段迎津新村东北部。津头埔。清•康熙五十六年后为“迎春亭”。清·同治十二年重修更名“津头埔观音宫”。廿一世纪初易址重建。现规制。]
  观音寺(府城观音寺。锦田观音寺。长春观音寺。)
  
观音禅寺
(惠安县洛阳镇观音山、观音院(宝寿观音院) 、观音阁、观音殿(聚星楼观音殿。安溪县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观莲洞(泉港区后龙镇下田自然村)
  光明寺、光孝寺
(崇宁观、天宁观、广孝观。府治东南隅,即今工人文化宫影剧院一带,已废。
  华仕宫、华林寺[山腰华林寺
(泉港区山腰街道新宅社区,古属惠安县五都)。螺城华林寺(白岩寺。惠安县螺城梅山村白岩山下。)]华山宫(统军庙,水尾宫。德化县南埕镇连山村下连山下连山村落水尾。)、华严室(释子。永春县五里街镇西安社区民生路。)
  百丈岩
(公主殿、马氏、马永春县蓬壶镇观山村马德山峰巅。肇建与沿革。规制。)、百源宫
后城宫
、后山宫(后山四王府。泉州郡城南门邻溪第三码头旁。沿革。神事活动。后山宫签诗。唆啰嗹民俗。“渡头公生”。)、后轩宫
  达摩岩
达磨岩,始名狮峰寺。安溪县长坑乡狮子峰。沿革。规制。周边。执节宫朵莲寺、池王府(池王宫)、行春宫、同莲寺(洞灵庵。鲤城区北门执节巷、会通宫、邢王庙、庆莲寺(高山寺。晋江市池店镇新店村雁山北麓。沿革。规制。)、刘侯府、因前宫、当境宫 、仰莲堂(惠安县辋川镇古城南门下路街中段)扬灵宫(德化县美湖乡洋坑村)

安福寺

  安福寺,初名“安福院”,位于鲤城区江南街道曾林社区龙首山(龙头岭)麓,始建于唐,是泉州地区年代较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龙首山位于晋江北部池店镇,在紫帽山东南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龙首山》)

  “安福寺”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安福寺石造像(唐、宋)”, 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黄仲昭《八闽通志·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安福寺》:安福寺,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都)龙头岭下。唐·嗣圣三年(?)建,名安福院,国朝·洪武二十四年改为寺,正统天顺间俱尝修建。……存。”

  ·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福寺》载:

  “安福寺,在三十三都龙首山麓。唐·垂拱三年建,名安福院。元·至正间毁,僧智妙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改为寺(安福寺)。正统、天顺间相继修。后废。

  ·朱鉴《游安福寺》‘肩舆乘兴到禅林,石磴崎岖柏树深。池养龙鱼时变化,庭栽凤竹半晴阴。常人不识三生话,老我空谈十载心。世事人情非往昔,扶筇回首觅知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鉴》)

  据上可知:安福寺始建于·垂拱三年(687年),初名安福院;《八闽通志》作嗣圣三年,有误,嗣圣只有元年(684年)。元·至正(1341—1368年)间毁,僧智妙重建。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改名安福寺;正统(1436—1449年)、天顺(1457—1464年)间相继修,后废。

  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紫金法师重建。

  民国时泉州崇福寺原住持妙月和尚曾住锡此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

  近年重修。

  规制

  寺庙据说以前很大。

  现存系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于旧址西侧重建,砖木结构形制,坐南朝北,中为大雄宝殿,西为报恩堂,东为僧舍,前有石埕,总面积400平方米。

  大门悬挂“法性长明”木匾额,落款紫金敬立”大门柱联:“安养一土,信愿行必达;福业三阶,初中大齐修。”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式。正中主祀6尊唐、宋时期的石造像:唐代阿弥陀佛像、药师佛像,宋代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像、药师佛像及供养人像。还祀有其他一些近代新制的小型佛像。

  唐代佛像用青石雕琢,细肩高鼻,双耳垂肩,衣纹紧贴身体,或立或坐,造型丰满圆润,神态自然,刻工精湛;佛像鼻梁笔直,称“希腊鼻”。这种造型风格,明显受古希腊艺术的影响,属古印度犍陀罗艺术范畴,是泉州地区早期佛教雕像。有一尊唐代佛造像的右臂似曾被毁坏,后世又为之进行修补。

  【按:

  印度犍陀罗艺术形成于公元一世纪。犍陀罗地区相当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邻的阿富汗东部一带。

  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王继中亚的雅利安人又一次率军入侵印度。他的军队从巴喀提纳(今阿富汗的巴格兰)进入印度河上游,又东下恒河流域,到达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境内。因为部下兵将不肯继续进军,于是亚历山大王引兵西转而去,于公元前323年病死于巴比伦尼亚首都巴比伦。

  由于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以及印度与中亚、欧洲的贸易往来,便产生了希腊化的亚洲文化。希腊文化的进入直接影响了印度的造型艺术,尤其是佛教的造型艺术。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崇信佛教,建有许多寺庙,此时大乘教派产生,开始使佛教徒礼拜佛像,佛教艺术从此走向鼎盛时期。由于这时期的佛像面容及其雕刻风格带有明显的希腊风格,由以犍陀罗地区最为典型,故称为犍陀罗艺术。

  一般说,犍陀罗佛像为椭圆脸形,细眉长眼,眼窝略凹,高鼻梁,薄嘴唇,波浪式卷发,肌肉匀称,表现出人体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宋代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祥和,但头顶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左右两侧走廊画有韦陀伽蓝像。

  报恩堂,又称祖堂,紧挨在主殿西侧,两进,硬山式屋顶,内祀历代住持。因年久衰朽,古代之物鲜少有保存。

  寺前路旁卧放一“佛”字大石碑,高2.3米,宽1.06米,中已断裂,后有修补;其书法精美纯熟。

安福堂

  安福堂,位于安溪县蓝田乡乌土村水尾。

  始建于宋,历经修葺,1987年重修。

  宫堂坐未向丑,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主奉“三圣尊王”,兼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伽蓝大王九座祖师诸神袛。

  堂内有联:

  “安于国,安于家,安且吉兮;福如林,福如海,福禄无疆。”

  “安居佛国,祈安四境;福满乾坤,降福五乡。”

  “安似诰山之孔固,福随泥水以长流。”

  神诞日三月初五。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和三月初五,乡里氏信众设醮奉敬“三圣尊王”。正月间,还举行请火仪式,上千信众参与,举旗列阵,舞狮弄龙,十分隆重。

  清代年间,马来西亚仁嘉隆新村侨亲设分炉、塑神像、建庙堂供奉。

  宫堂周遭,古树林立,当地村民称之为“风水林”。堂水尾1株古杉树,高达37米,胸围2.85米;堂前另有2株,分别高达36米和31米,胞围分别为4.39米和6.6米;水尾桥下又有2株,树高分别达34.15米和31米,胸围分别为4.85米和3.3米。

安山庙

  安山庙,位于安溪县东南部参内乡罗内村(古长泰里罗洋乡),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祀正顺尊王·谢枋得

  “安山庙(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谢枋得(1226-1289年),君直叠山南宋·江西信州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人,宝祐四年(1256年) 与文天祥同科进士,是爱国志士、诗人;因二人同为江西人氏,世人合称二山”谢枋得曾为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如何”为问,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被当局诬为“居乡不法”,谪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德祐元年(1275年)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因寡不敌众,城陷后,流亡建阳,卖卜教书度日。南宋亡后,元朝使官聘谢枋得入朝为官,谢枋得至死不从, 地方官强制送往大都,元·至元廿六年(1289年)绝食而死,泉人祀为“正顺尊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正顺王宫·谢枋得李雄》)

  元初,江西弋阳姓雕谢枋得木像供奉于堂,尊称境主公。明初,氏后裔携带谢枋得木雕神像入闽开拓,定居安溪长泰里罗洋乡,并将谢枋得神像安奉于家,广泛介绍其来历和事迹。乡邻遇事每祷之,屡有灵验,氏便把神像献给村里人共同奉祀,做为“境主”香火日盛。

  罗洋乡姓居多,原有庙,建于唐代,供奉释迦如来明·永乐元年(1403年)后,为主鸠资改建旧庙,定名安山庙,奉祀谢枋得配祀金氏夫人、府元帅,亦尊谢枋得“罗内境主”,称境主公。

  据1995年5月再版的《安山庙史略》云:明·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太后患乳疾,御医无术,只好出榜求医。有天有人揭榜,宣宗下令召见,太监说,那个医生说自己衣服破烂,不敢入见。宣宗就叫人把一件旧龙袍拿给他穿,当地一直流传有罗内境主反穿龙袍的故事。他进殿看后,开了药方,说三天就会好。然后脱龙袍归还。宣宗硬要赏赐他,非叫他把龙袍穿走,强迫之下,这个医生忽然不见了。三天后太后全愈,晚上做梦梦见医生,问姓名,医生说自己叫谢枋得,现已不是人,而是在福建罗内做氏的境主公。次日,太后把情况告诉了宣宗,于是宣宗下旨敕封境主公为正顺尊王。但1988年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安溪分册》把此事误传为宋仁宗时,还说谢枋得是与清水祖师·陈普足、清溪城隍三人结伴为太后医治乳疮。

  1966年,安山庙尊王金身、庙宇被焚毁。1980年依旧制重修。2007年扩建。

  正顺尊王信仰广泛传播,在安溪、南安很多地方设有分炉,为正顺尊王建境主公宫,纷纷把谢枋得作为自己乡村的“境主公”。随着安溪人的外出开拓,至今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有10余处分炉。

  规制

  安山庙重檐式三重殿二回廊古式殿宇,黄瓦红墙,殿内斗拱穿插,雕梁画栋。

  庙内有明·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题“安山古庙”匾额,清·武状元黄培松亲书“玉行砭人”、探花黄贻楫亲书“宋室夷齐”、进士黄尔欧亲书“忠孝两全”,以及 “高风灵隐” 、“节抗西山”、“廉洁可风”、“高风亮节”、“有求必应”等金匾,孙中山先生副官张猛的夫人潘景晴亦亲笔题有“安山神庙”四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黄培松黄贻楫》)

  联:“安邦定国普天同庆,山明水秀神明共欣。”“古迹犹存金狮起舞,庙堂更新香烟氤氲。”

  离安山庙数百米的溪畔崖石上,镌刻着明·万历年间蔡国宾手写的“观澜”两字,字径约1米,落款为“明·万历丙寅年(?万历无丙寅年)蔡国宾黄贻益书”蔡国宾系泉州贡生,当年他偕友来游,见蓝溪水浩浩汤汤奔向泉州湾,似脱缰的野马,放眼望去,波澜壮阔,因而触景生情挥毫写下“观澜”两个大字。据说,这里也是被誉为“治水大师、治病大师、卜卦大师”“罗内境主”祈雨台、炼丹地、观天象之处。

  神事

  每年正月初四,安山古庙神主照例巡境迎春(迎神),俗称“境主公请火”。信众扛着本庙的锦旗、抬着神像、香炉,敲打锣鼓出行。下午返神,路中有留香,配备清茶、香果、猪头五牲供祭。晚上入宫,法师做法事。次日巡境,即在本境内绕一圈,还要在边缘边境位置镇符。

  十月初九和十一月廿七日为正顺尊王神诞,庆祝非常隆重,要备办神筵、演戏。

安土庙

  安土庙,位于德化县城关龙浔镇宝美村德新街后埔林(古属“瑶市社”)。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安土庙》:

  “安土庙,在县南瑶市社。

  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冬毁,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国朝·康熙甲午(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

  1987年重修。

  安土庙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五开间石木结构。供奉正顺尊王玄天上帝金公舍人等。

  尊王姓,名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信州弋阳(江西弋阳县)人;宝庆二年(1226年)生,元·至元廿六年(1289年)卒,是爱国诗人、抗元民族英雄。明·洪武(1368—1398年)追封正顺尊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安山庙》)。

安海古庙

  安海古庙,原名“忠义庙”、“关夫子忠义庙”,俗称“安平古庙”;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区东北角后库乡安东村古庙路(古属“鳌山境”),养正中学校前;庙前的街道因称“古庙路”

  近代在庙后附建“云水堂”(后为“云水禅寺”),合为1个建筑群。1958年庙、寺合并,统称“安海古庙”

  “安海古庙(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南宋 •乾道 始建 忠义庙

  忠义庙,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戊子(1168年)十月,址在安海东城角寨埔北麓金交椅地,主祀汉寿亭侯关羽张飞赵云两将军。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关夫子忠义庙》关夫子忠义庙,原在安海东城角,即今寨边。”

  相传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正月元旦(初一),安海遭倭,圣显灵解围。明·万历(1573—1620年)初,乡人募缘重修庙门。自此,忠义庙“天开金界”增为“安海十二景”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关夫子忠义庙》

  “明·嘉靖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寇至,神显英灵,驰马纵刀杀贼。贼退纵焚,反风灭火。

  万历间募修庙门,匾曰‘忠义庙’;二门匾曰‘海邦雄镇’。左、右两石华表。”

  清·康熙暂建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忠义庙毁。里人背负圣神像逃到泉州城内,将神像祀于承天寺内东畔。古庙旧址仅存庙石和东西两坊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关夫子忠义庙》“国朝·顺治十八年间迁界,庙毁,负像逃郡城承天寺内东畔。今旧址犹存庙石及东西两坊柱。”

  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复界”后,乡人暂建庙于安海大街鳌美塔东,仍名“忠义庙”。乾隆卅一年(1766年)重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关夫子忠义庙》“康熙甲子复界,暂建庙于大街鳌美塔东,仍其名曰‘忠义’。乾隆三十一年重修。”

  清·光绪重建

  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乡人迁寨埔东畔( 即现址)重建忠义庙,习称“安平古庙”。时仅完成大殿,东西前后均未及筑,完修乏力。

  殿中泥塑大型关羽周仓关平神像,还有赤兔马和勒马军士。

  勒有原址楹联2幅:“堂耸鳌山,灵昭鳌海;地环鸿渐,威镇鸿江。”“庙环鳌岛,金界巍峨;地接龙山,海邦横亘。”

  现代附建云水禅寺

  清•光绪廿八年壬寅(1902年)和民国五年(1916年),闽南著名武僧妙月禅师(安海邵厝乡人)曾长期驻锡古庙,率众开荒辟田,行医济世,并四处缘集资金修建庙宇。后又在古庙后开设“云水堂”,供衲子(僧人)挂搭。时泉南一带僧俗少壮慕名求学拳术医术者众多,创该寺未有之盛举,是古庙的兴盛之期。(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著名住持僧·妙月和尚》)

  民国卅七年(1948年),妙月禅师门下比丘尼福严尼师继任住持,随即远渡安南募资再修古庙,并开设施诊所为乡人施医。

  1958年庙、寺合并。

  1959年,晋江县政协在古庙内设“安海社会人士学习委员会”,乡侨并捐资在古庙西边新建5间平屋等作生活用房,还设“安海老人之家俱乐部”

  廿世纪60年代,古庙西边开辟“桃园”,东畔建有花圃,供居民休闲。

  “文革”期间,古庙再遭破坏而荒废。

  80年代初,安海古庙又成为晋江县政协安海联络组聚会、学习场所。

  1991年后,福严尼师先后往香港和海内外募资423万元,重修忠义庙,1994年又扩建“云水堂”,命名“云水禅寺” 

  现规制

  寺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前有忠义庙(古庙),后有云水禅寺;庙外有围墙,庙门上石匾“云水”2字(1994年立)。

  忠义庙(古庙)

  忠义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76平方米,单进五开间,重檐歇山式,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具有闽南宫殿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脊,巍峨壮观,造型和规制颇似泉州天后宫大殿。有前殿和后殿。殿门额匾“安平古庙”,1994年立。

  殿堂进深3间,门匾“忠义千秋”,壬申年立。奉汉寿亭侯关圣夫子周仓关平等大型塑像。殿内有“义气参天”匾。

  庙中有南宋•高禾额曰“东关王庙”南宋•石起宗匾曰“保国安民”,进士陈延诗额曰“海邦雄镇”,进士黄汝民匾曰“天开金界”。[按:高禾,字颖叔,晋江安海人,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官至兵部郎中。石起宗,字似之,晋江安海人,乾道五年(1169年)榜眼进士,官尚书吏部员外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 高禾石起宗》]

  云水禅寺

  云水禅寺,重檐歇山顶,单进5开间,斗拱翘角,琉璃盖顶,雕龙塑凤,金碧辉煌。寺两翼分别建有钟鼓楼、藏经阁、功德堂、僧尼楼舍、解脱阁(骨灰堂)等,西厢2楼设妙月和尚纪念堂。

  大殿寺门上端横挂福严法师所立“云水禅寺”镏金匾额。

  大殿内供奉7尊出自缅甸的白玉佛塑像:释迦牟尼高2.8米,重7吨;文殊普贤像高2.24米;阿难迦叶像高1.8米;观音地藏菩萨像高1.5米。佛像庄严妙相,雕刻精致。

  楹联:“般若光辉遍法界,菩提香散满人间。”

  安海陈增荣书:“ 安坐莲台怀尘世,海浮宝筏渡众生。”

  妙月和尚纪念堂内,大师遗像居中,像旁悬挂太虚法师题赠名句:“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像下有名绅书赠像赞。两侧玻璃柜内陈列着妙月和尚生前研读的经书、拳法秘籍,以及法衣法物和法器等。东壁为书法家罗丹妙月和尚书写的舍利塔铭碑刻,西壁为妙月和尚纪念堂碑志。

安霞宫 

  安霞宫,又称“垵霞境”、“安下宫”,位于安溪县城厢镇土楼村浚头角落(古属永安里厚安),依笔架山,榜午峰岩,隶属宗教院(龙霞寺)所辖十七宫门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宗教院》)

  《清溪县志》载:“安下宫、应格内仙宫,俱在永安里。”

  安霞宫始建于南宋,代有重修。

  重檐歇山顶,2进,四合院式。整座庙宇雕梁画栋、飞金走彩,集现代石刻雕、石龙柱、彩色石壁画之大成。

  脊梁瓷塑“双龙宝塔”、“凤凰展翅”,屋架吊简嫦娥奔月”、“吹箫引月”

  正面壁屏塑“福寿老人”、文官武将,门楣雕有“双龙戏球”、“喜鹊临门”,窗户透雕“八仙”

  门联:安宫瑞泰,万物苍生沾雨露;霞境平安,千家信士沐神恩。

  正厅面阔、进深各3间。殿中树龙柱,主殿两侧墙壁上有彩画。

  正殿木刻神龛,中龛主祀4尊端坐神像,法相威严,分别是“法主圣君”正、副身,“伽?尊王”正副身。

  相传,“法主公”法术高强,有盗雨、监雷之能,曾计降蟹精、力伏蛇仙、送离瘟神、降妖驱邪 ,厚安各姓共同奉为镇境佛。佛诞日为七月廿三,是日境内众弟子及四方善信备办果品牲礼到宫敬奉,焚香祈祷,法师主持诞辰祝灯法会,戏班献演,鼓乐表演,场面隆重,热闹非凡。

  殿中柱联有曰:“法主威严,判断无私稽善恶;尊王显赫,施恩有则辩奸忠。”

观音堂

  府城观音堂

  观音堂,在府城行春门内,确址莫考。始建未详,明·成化间(1465—1487年)重建。后废。《八闽通志》有载。

  金湖观音堂(澄碧庵、佛祖庵、天寿寺

  金湖观音堂原为澄碧庵,亦称佛祖庵,位于晋江市英林镇高湖村。

  明·曾其五郑成功的启蒙老师)原撰、清·康熙秀才千和山人曾衍浪重编、洪季审定、清末秀才毅轩斋主曾祖实辑撰的《泉郡·晋南地名探源·寺庵考》“卷6之46·澄碧庵”载有其来龙去脉。

  澄碧庵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十月,有乡绅洪定璋许逸初倡建,歇山顶三楹三进庵堂,坐北向南,祀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侍侧有善财龙女,东西两侧有十八罗汉。

  关于建庵原由,书中载: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初,洪定璋许逸初赴江浙经商,曾于南海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进香。是月下旬运货归,至温州洋上突遇风雨交作,帆舟将倾,急呼观音救难,忽见红光三道,顿时风平浪静。因感观音圣德,二人于乡间立庵祀之,取《岳阳楼记》“静影澄碧”意,名澄碧庵,邀晋江知县张鲁题匾。

  当时庵中香火盛极,“凡贾客羽士平民村夫过此无不瞻仰赞叹”,且常有“佛道来庵设教”

  庵堂不断增修扩建。崇祯十四年(1641年)八月,住持玄祥法师“深研佛理,又精拳艺,与山林僧、俗弟子过从甚密……暗助国姓郑成功军饷,而后又襄助乡勇从国姓东渡复台。”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迁界时,因清军追捕拥护明的少林僧俗弟子,澄碧庵因而被毁。

  道光四年(1824年)九月,乡人洪星岩许荫深“鸠资重新简构之”“为避前嫌”,易名“金湖观音堂”

  1985年,香港影协主席、高湖乡贤洪祖星首倡重建,名“天寿禅寺”洪源修撰、曾阅书联:“梵语钟声,声声自在;水光山色,色色皆空。”

观音亭

  古榕观音亭

  古榕观音亭在府城古榕巷与旧馆驿巷交叉路口东北隅,过去此地俗称“观音妈头”,为古代城内一交通要道,称之“三关四码头”,行人车马在此驻足。

  古榕观音亭始建未详,规模小,亭式建筑,西向,占地仅20平方米左右。观音菩萨亭呈四方形,两旁有长石椅,平时可供路人稍憩。

  卢舍那佛观音)座像雕在一块60cm×56cm的花岗岩上,坐像下方另一块20cm×60cm的石头雕有仰莲。观音慈祥端庄,身披佛裳,头戴纱巾,结跏趺坐在仰莲座上,双手叉在结跏前,坐像两侧配有净瓶和鹦鹉。石浮雕像嵌在前清举人龚丕科府的围墙上,依墙筑一神龛,配有香案。

  廿世纪50年代末毁,原先亭中嵌在龚家西墙的观音雕像被移向南面。

  黄甲街观音大士亭

  位于泉州城临漳门(新门)外浮桥镇笋江溪畔黄甲街,即泉郡接官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泉郡接官亭》)

  前孝悌巷观音亭

  观音亭在府城前孝悌巷内,因之此巷又称“观音亭巷”。早废。

观音宫

  后城观音宫

  观音宫,在府城后城观音巷。早废。

  水尾观音宫

  水尾观音宫,在府城民权路(旧称“观音巷”)原晋江地区交通局内。始建未详。祀观世音。廿世纪50年代初废。

  水门巷观音宫

  观音宫,在府城水门巷内北侧门牌12号。南向。始建未详。祀观音菩萨,香火颇盛。解放后废,改为店铺。近年在三义庙后起盖层楼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三义庙·南熏三义庙》)

  浮桥观音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石笋桥引桥下,傍水望江。

  始建年代无考。但明代已有不少关于浮桥观音的民间传说。现宫前石阶下一雕牡丹花的石刻香炉为明代物。宫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建筑为1988年在原址重建。

 宫宇石构,钢筋混凝土梁架,木屋架上覆以琉璃瓦,硬山顶,燕尾脊,上有贴塑彩瓷的四条腾龙,两两相对宝塔和火珠。面宽三间8.5米,进深三间10米,建筑面积约85平方米。宫左有斋舍。

  凹秀门。正中门框高悬“法门”匾,下书“是大慈悲”,联句“西天竹叶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左边门联:“座下莲花饶有西湖之月痕,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香。”右边门联:“无眼耳舌鼻身意一尘不染,如梦幻泡影雷电万法皆空。”左右两边壁墙浮塑四海龙王。

  宫原有清代进士庄俊元(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题写的“龙吟”、“虎啸”四字两石刻,取义佛家语“龙吟则景云出,虎啸则谷风生”“文革”宫被拆时,移嵌于开元寺准提禅林山门前。

  殿内圆柱柱联:“法界庄严历千劫而不古,身心圆妙偕万物以回春。”龛内奉祀趺坐观音,左右侍立善财龙女,两侧为观音副驾。左龛配祀土地公和桥南大帝(神诞八月十六),右龛配祀地藏菩萨溪南菩萨;两壁塑十八罗汉

  火炬村观音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火炬村。始建未详,祀观音妈祖

  乌石村观音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乌石村。始建未详,祀观音

  津头埔观音宫

  津头埔观音宫,位于今泉州市区津淮街西段迎津新村东北部,是津头埔村“挡境”宫庙。

  津头埔

  “津头埔”位于泉州城旧“通淮门”(即“涂门”)外,古称“泉州府涂门外三十五都迎春亭津头埔”,是泉州后渚港区及涂门外53乡出入涂门的必经之地。

  1998年,考古人员在“津头埔”还先后发现伊斯兰教古“石棺”52座,以及宋、元时期“也门教寺”(由也门人奈纳·奥姆尔于12世纪创建)的遗址。

  清•康熙五十六年后为“迎春亭”

  明至清初,泉州官府立春日的迎春仪式在泉州府城东郊的“迎春亭”举行,亭名“仁风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泉州地震。东郊“仁风亭”损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仁风亭”又圮于水,屡议建未果。一段时间,官府立春日的“迎春”仪式只得先置“迎春门”城楼上举行,毕竟是“权宜”之计而“非制”

  后泉州官府旋在通淮门(即涂门、水关)外津头埔新建“迎春亭”(位今津淮街上),俗称“春牛亭”,从此,每年官府立春日的“迎春”仪式即移便于此地举办。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岁时记•立春•迎春仪式•泉州府和晋江县“鞭春”仪式》)。

  清·同治十二年重修更名“津头埔观音宫”

  至清末,迎春仪式逐渐淡化消亡,津头埔“迎春亭”也因年久失修,几近倾颓。

  同治十二年(1873年),津头埔村民集资,重修“迎春亭”,更名“津头埔观音宫”

  时“观音宫”内东、西两壁绘有护法神李青天、四海龙王及十八罗汉神像,东墙壁画还署有清•同治十二年重修的字样;今俱无存。

  廿一世纪初易址重建

  廿一世纪初,因城市改造,“观音宫”南迁至现址(今津淮街西段迎津新村东北部)重建。

  现宫内墙壁上嵌有1方当时撰写的《重建迎春亭津头埔观音宫史记》碑刻,黑页岩石质,长158厘米,宽140厘米。碑文有曰:“津头埔为泉郡涂门城外之首……宋、元时期,曾是泉州城通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古刺桐港的要道,也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海内外商人云集、驻足之地……”

  现规制

  “津头埔观音宫”坐北面南,砖木石混合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宫宇不大,由于四面高楼林立,空间略显狭促。

  大门上方有石匾额:“津头古地。”大门石柱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毫光现如来。”

  正殿高悬“津头大慈悲”金字大匾,殿中央龛内奉祀观世音菩萨,配祀善财童子龙女、大妈、二妈、太子爷等木刻金身塑像。东、西两壁玻璃窗中列十八罗汉神像。殿中柱联:“观察万秋,善恶到头终有报;音宣三界,是非评定总无差。”

  宫的左、右两边各开1扇方门连接两厢,左门楣有匾曰“迎日”,右曰“春风”,暗寓“迎春”

观音寺

  府城观音寺

  观音寺,在府治东,确址无考。始建未详,明初已废。《八闽通志》有载。

  锦田观音寺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锦田村。始建未详。主祀观音,配祀夫人妈

  长春观音寺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长春村新宅。始建未详。祀观音奇仕妈夫人妈

观音禅寺

  观音禅寺,位于惠安县洛阳镇观音山(又名士么亭山)山麓。

  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据查考:自两晋、南北朝以来至唐初,大批中原士族为避北方战乱南迁来泉,部分人员在洛阳江北小山坡建房居住,形成一个村落,名曰温厝坑。百姓为祈求平安,乃建寺供奉观音菩萨。唐朝中期,有多名高僧主持道场法事。

  乃至北宋,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期间,观音菩萨化身为一老妪于江边搭茅为屋,画地为井,广施药茶,数万民夫因此疗病却疾。洛阳桥建成后,老妪不见了,人们悉知其为观音化身,乃在原茶摊之处兴建“古井禅寺”奉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古井禅寺》),而温厝坑的观音禅寺香火逐渐被古井禅寺取代。且随着洛阳桥的建成,洛阳江边逐渐发展为繁荣的商贾街道,温厝坑的百姓纷纷搬迁下山,该村逐渐荒废,观音禅寺也由于失修倒塌殆尽。

  经过历代古寺受到破坏,同时洛阳周围受到大自然的填土,千年古寺沉埋在山里,无人问津。

  1996年,洛阳镇政府邀请泉州规划设计院和华侨大学旅游系专家进行镇区规划时,有曰:“观音山无观音,令人遗憾。”初规划在山坡新塑观音石像。此方案一公布,洛阳街有识之士建议:“与其新塑观音石像,倒不如重修观音禅寺。”此意见颇受官方赞赏和民间拥护。

  恰逢开印大和尚云游至洛阳,参观洛阳古桥时闻悉此事,欣然应承重任出面筹建。于2002年在山边选择适合的土地修建伽蓝,再修建圆通宝殿。在修建大殿时发现了地基旧寺古瓦,并得考古证明。

  2004年完成主体重建。重建后的观音禅寺依山面海,坐北朝南,占地5亩。有三落殿宇:

  首落天王殿,石埕上一对石狮镇守大门,石柱上树龙雕。

  登上76级石阶后为中落大悲殿,额匾“圆通宝殿”为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妙灯大师所题。殿正中供奉4.8米高的观音菩萨塑像,背面地藏王菩萨高3.2米,左右两侧文殊普贤菩萨各高2.4米 。

  后落大雄宝殿,站在殿门外可见左侧山坡有一块巨石雕刻着“观音山”三个大字。

  左后侧为释宏辉大师舍利塔。

  重建如全部完成,还会有佛教养老院、13米露天石雕观音坐像、万平方米观音文化广场、三十三观音殿、千平方念佛堂、32米观音宝塔及千佛岩摩崖石刻等,占地达20多亩。

观音院(宝寿观音院)

  位于南安市仓苍镇辉煌村的丰山之麓。

  始建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66年),供奉南海观音菩萨。历代都有修葺,香火鼎盛,僧侣众多。明代,观音院规模更大,还建有书房。明·御史巡抚王龙震就是在这里读书中举的。清代中期该院废于火灾。近年重修。

观音阁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赤土村双凤山。始建于清,祀观音等。

观音殿(聚星楼观音殿)

  观音殿,亦称聚星楼观音殿,位于安溪县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

  观音殿始建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重新修建,并立“聚星楼”匾一方于楼中,匾额至今尚存;此后,称聚星楼观音殿。多次重修。

  观音殿屋面红瓦,屋顶四面垂檐,屋脊 6 条飞龙,总体结构与关帝庙主殿类同,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

  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殿宇面宽10.40米、进深12.34米,抬梁木构架,重檐歇山式,主体木桁架结构为三瓜二通。殿中竖着一对青石网雕龙柱,龛前左右两边各立两对石雕圆柱;殿墙裙为约1米高的青石沉框浮雕堵。

  殿内佛龛正中供奉镇殿观音,左右配祀善才龙女,前供观音佛祖金身。

  大门联:“聚境腾芳祥晖普照,星河溢彩圣迹重光。”

  殿中石柱上镌刻楹联5对:
  “聚听梵语慈心净,星望群峰妙谛参。”
   “聚赏高山流水曲,星辉南海普陀潮。”
   “聚峦有色苍松月,星海无波紫竹音。”
   “聚彰善信如来愿,星漾慈航观世音。”
   “聚善行仁崇佛意,星池厚泽养禅心。”

  沿观音殿左边入口处,行至聚星楼附属设施前,可见一方长为5米、宽3.5米的莲花池。池中竖立一尊滴水观音,面朝东方,端庄慈祥,手持甘露瓶,作遍洒甘露水之状。观音雕像旁一枞出水莲花绽放异彩,两只石雕白鹤一昂首一低头,立于池的两端。

观莲洞  

  观莲洞,位于泉港区后龙镇下田自然村。

  殿堂之后崖壁有石构佛龛,为2层。

  佛龛底层有清代依崖壁雕凿弥勒佛1尊,宽0.43米,高0.32米;下有莲座,宽1.87米,高0.8米,深0.43米。弥勒佛开相和蔼,笑容可掬,双耳垂肩,袒胸露腹,屈膝而坐,安然地释放自己的气场,一如传说中的性格。

光明寺

  光明寺俗称“菜堂”,位于泉州郡城甲第巷留厝埕,西街基督教泉西堂对面。南向。始建于清。解放后废祀,辟为布厂,现为旧货市场。

光孝寺(崇宁观、天宁观、广孝观)

  光孝寺在府治东南隅,即今工人文化宫影剧院一带;原为道观。已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光孝寺》载:

  “光孝寺,在城东南隅。

  《县志》云:(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郡守潘珏奉诏以南草场废寺建,初名崇宁。政和元年(1111年)改天宁,(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改广孝,十年(1140年)改今名(光孝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移入承天寺右畔。万历十七年(1589年)广福重建;四十年(1612年),僧广通重建法堂,后废于乡宦某,今仍复。

  按:《府志》又有广孝观在通淮门内,旧为南草场。宋·崇宁间建,名崇宁观,后废,产入元妙观云云。是不知广孝观即光孝寺,已移承天寺而重出矣。

  今广孝旧地,即田中央北,黄景昉家庙处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开元寺》、《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华仕宫

  华仕宫,在府城清军驿口。南向。始建未详。祀保生大帝,为华仕铺华仕境境庙。已废,改为公厕。

华林寺

  山腰华林寺

  山腰华林寺,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新宅社区(古属惠安县五都),是佛教寺庙。

  山腰华林寺始建于唐·开元(713—741年)间,会昌(841—846年)间废。唐末,因其地遗有塔堂,华林寺所倚之山得名“塔山”“塔山”系戴云山余脉,自龙头岭过“玉笏朝天”石往枫林山,至仙境折经虎石,南下至东南海滨,耸峙为峰,雄视沧溟。

  山腰华林寺代有兴废。明·天顺三年乙卯(1459年),里人王罕复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惠安县·华林寺》:“华林寺(在县北五都),唐·会昌(841—846年)间废,国朝·天顺三年重建。……存。”

  清·嘉庆《惠安县志·寺院》“华林寺,莫知创始年月,唐·会昌间废。天顺三年乙卯里人王罕复之。”

  近代以来,山腰华林寺梵音消淹,古刹泯迹。

  2000年,析惠安县置泉州市泉港区,区政府驻地选址塔山东南起建。2003年,为配合塔山公园(集休闲、宗教、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整体规划,对华林寺遗址进行实地勘察、考证,重建华林寺,今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伽蓝阁、祖师殿、钟鼓楼、尊客堂、寺务厅、东西护楼,配有僧舍楼、五观堂、讲堂,放生池等;还筹建大悲殿;万佛塔、功德堂、念佛堂、地藏殿等也列入规划中,配有骨灰塔。

  螺城华林寺

  螺城华林寺,又称“白岩寺”,位于惠安县螺城梅山村白岩山下。

  清·嘉庆《惠安县志·寺院》:“白岩寺,在县西白岩山下。南唐·留从効葬母于此,建寺以奉香火。今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効》)

  明·莫尚简嘉靖《惠安县志·卷11》收录南宋·周震《春月劝农至华林寺》诗,曰:“飞廉怒息海天明,十里篮舆出劝耕。陇麦低头须雨意,林花仰面笑春晴。熙寮连辔勤因事,父老传杯识至情。及物无功惭窃廪,丰年有愿是忠诚。”

  原华林寺规模很大,还附有关帝爷庙等建筑,其遗址的墙基和方砖地板,仍历历可见。今寺周围散落许多古旧粗大石柱、石础、石珠等,还有舂米石臼、饮马石槽和拴马石柱等。

  华林寺旁有约6米见方巨石,犹如“莲台”,传说廿世纪末,巨石连现佛光3日,华丽灿烂,人多见之,遂集资于2001年辛巳重建。

  新建后的华林寺,包括进寺绕山菩提道、山门、天坛、僧寮、五观堂、一切如来心宝箧、圆通殿、佛顶山华严殿等;尚规划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未恢复。

  首期建筑主殿2排3柱,宽3开间,深3进,前围墙庭院。门额石匾镌“华林寺”。中殿祀观音,左、右两殿分别祀关圣帝君相公爷

华山宫

  华山宫,又称“统军庙”,别名“水尾宫”,位于德化县南埕镇连山村下连山下连山村落水尾。

   “华山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宋末明初扶宋抗元忠义统军都督陈蔚而建,该宫在明、清《德化县志》中有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蔚》)

  原宫被拆除,1983年经旅外侨胞按清代规制捐建一新。

  “华山宫”坐东南向西北,歇山式,木结构,宫宽9米,深9.6米,高5米。内供奉陈统军(陈蔚)等神像。尚存历代匾额数幅。

华严室

  华严室,俗称“释子”,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西安社区民生路。

  “华严室(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宋代,原址在五里街镇后格,以阐扬《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

  明·正德(1506—1521年)间迁今址。

  清代及民国重建。 

  寺占地约220平方米,坐东朝西,由山门、围墙、大殿、南北护屋组成。

  正堂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有蟠龙石柱2根。

百丈岩

  百丈岩,原称“公主殿”,俗称马氏寺”(泉语“氏”、“寺”同音),位于永春县蓬壶镇观山村,在白鹳山脉南端马德山峰巅。

  “百丈岩(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建与沿革

  百丈岩始建于宋代 。

  相传,宋代桃源驿(今永春县)马文忠有女马金英马氏15岁时,乡间瘟疫四起,偕嫂上马德山结庐修道,采药为乡民治病,药到病除,乡人以为神。17岁时,马文忠为奸臣陷害,马氏到岩下“掏蜜洞”取石乳18担,上京进献,为父鸣冤,皇帝嘉其忠孝,敕封和丰公主(一说端孝公主)。后皇上欲替马氏张榜招选驸马,马氏请父亲自焚府第,遁迹他乡,自己与嫂子悄然坐化于马德山峰巅五彩巨石上。皇帝闻讯感叹不已,下旨在马氏修道坐化之处建马氏庙,称“公主殿”,乡人将马氏肉身塑像奉祀,尊为马氏仙妈,祀以香火,后道教界尊为“三显真仙”。现永春县石鼓桃星村尚遗存宅府基及其母白氏坟”

  因马德山一峰独耸,寺前马氏坐化的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烛火,因称“百丈岩”

  百丈岩在文革中寺庙俱毁,马氏肉身圣像得村民秘密收藏于山洞之中,得以保存。

  1980年,观山村群众捐资重建“公主殿”

  2000年始建中殿,2001年8月落成开光。

  规制

  百丈岩由钟鼓楼、公主殿、中殿、前殿组成,景区内主要景点还有百丈梯田、千年古柏、慈峰毓秀、向天烛、掏蜜洞、揽胜亭台及蜡像馆等。

  公主殿是主庙,砖木结构,古朴典雅。殿前两旁建有小巧玲珑的钟鼓楼。殿内雕刻精细。殿正中供奉马氏仙妈肉身造像,为宋代遗物。圣像高达1.45米,慧眼慈祥,头戴凤冠,身披锦袍,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上;其脸部因长年 受香火熏蒸 而变成黑色。圣像 两侧侍立四大天王等护卫神灵。

   主殿两侧有厢房,设有“仙乡一渡”,供香客借宿或祈梦。据说,在百丈岩祈梦极为灵验,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于百丈岩上题字“梦”。每年中秋是朝圣高峰期,百丈岩游人如织,许多游客占香求梦,席地而眠,希望得个吉祥好梦。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公主殿前马氏坐化的五彩巨石仍存,酷似向天烛火,古称“向天烛”、“擎虹”正对殿中马氏仙妈神像。传说马氏仙姑依此石烛成道,其时石烛有道五彩长虹,光芒四射,数里之外得见其辉。仙妈坐化后,沿五彩长虹升入大罗仙界。五彩石含有微量金砂,有血脉纹理,湿水后呈红色,晒干后呈赤白色,传说为女娲娘娘补天时遗落。

   中殿系砖木仿古建筑,殿顶构架八卦藻井,殿内雕刻精细;四周设有游廊,廊壁上雕刻仙梦故事。殿中供奉马氏仙妈的姐妹塑像,其中有1尊为感应活动佛像。

  “掏蜜洞”在正殿北侧、弈趣亭之下的悬崖之间。

   主殿右下侧楼下有建于2001年的晨钟馆,内有蜡像雕塑工艺18组。雕像以历史人物故事或神话传说为题材,配以电脑声象和布景。

   离停车场十来步之遥,有一天然泉眼,称“仙泉”。相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邓启元之母怀孕临产时从安溪湖头欲返回其夫邓捂德化蒲坂老家待产,行至永春,要到马寺(百丈岩)进香,走至此地林下小憩,就生下邓启元母用树枝遮好婴儿后,即到该泉洗手,而后进庙行香。回来后找不到儿子,乡人皆说,见一白衣女士抱一小儿而去,母无奈只得回家。到家后,却见新生儿子安睡在床,知是仙妈显圣。该泉自此水量大减。邓启元后来曾賦《百丈岩》诗述其事:“巉岩宛接蔚蓝天,胜迹于今孰指传。众道钟灵齐泰岳,自惭证果出琼仙。一身羁系官江界,片纸酬恩寄殿前。登陟拟乘骢马暇,丹枫林外羽衣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启元》)

   距百丈岩二里之遥,有一小庙叫致云庵,庙里供奉宋代道人公。庙边有四棵古柏,龙枝虎瓜,相传为公所种。从前有个农民在树下种田,怨树荫太大,切下一枝,而肚痛难忍。后向公求治。真仙托梦,罚他添油一担,并不准再砍树枝。该农民向仙公谢罪后肚痛即好。自此,这几株古柏再也无人敢动。

百源宫

  百源宫,在府城百源川池东南畔拱桥边。西向。始建未详。祀朱王爷,为三教铺百源境境庙。20世纪50年代末叶改为小店铺,2003年拆毁。

后城宫

  后城宫,在府城后城街东端。南向。始建未详。主祀关帝(奉为铺主公)、家将(奉为境主公),为三教铺铺主宫兼后城境境庙。“文化大革命”后改为工厂,涂门街拓改拆除。

后山宫

  后山宫,亦称后山四王府,位于泉州市区城南邻溪第三码头溪墘

  沿革

  后山宫不知始建于何时,清·光绪(1875—1908年)间重建,面积20平方米,祀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4王爷(四大巡)和龙王头。其后三易其址,廿世纪80年代重修,面积又不断扩大。

  2003年癸未宫内立有一重修碑,文曰:

  “前清光绪间,曾一度瘟疫猖獗,村民受染致病,先贤公议,请神镇瘟,以保平安。然往池店许坑古灵殿奉请四大巡分灵来此立庙。四大巡是为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四位大人,威灵显赫,神通广大,保境安民。

  百年间三易其址,修防堤宫迁临溪,逢盛世建江滨道时,村民解开义囊,重修四王府,以三月兴建,六月竣工,豪资约廿万元。然宫建成,上应天道,下通地理,中植人纪,惟神佑我众生,有求必应,爰以为记。

  后山四王府宫董事会谨记。

  岁次癸未年 仲夏 立。”

  殿门石刻楹联:“神威显赫佑村社,庙貌庄严崇真神。”

  殿内石刻楹联:“庙立刺桐千秋光,神临顺济万古灵。”

  2014年甲午年农历二月,塑田都元帅金身进殿安座。相公宫原址在后山宝海庵前北侧,始建不详,主祀田都元帅·相公爷(雷海青),是泉州附郭南门后山村的挡境神,解放后倒塌荒废。

   2015年5月,塑妈祖娘娘神像进后山宫安座。妈祖宫原址在后山厂口街海通冰厂南侧,始建不详,廿世纪50年代建造防洪堤时拆废。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雷海青》、《泉州宗教·泉州王爷神·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

  神事活动

  后山宫每年的神事活动已成定制:

   正月十六日相公爷生日;

   二月十五日谢天;

  三月十三日渡头公生;

  三月廿三日妈祖生日;

  五月初一“唆啰嗹”采莲;

  六月十八日千秋;

  十月十五日千秋。

  后山宫签诗(廿八支)

  壹签:角声三弄响,无雪心自寒。劝君休愁虑,合营人马安。

   贰签:元宿挂金龙,常行子丑宫。暗藏心在末,急急避他乡。

   叁签:低头偷举眼,暗愁好佳人。与君相谈话,丑恐未成亲。

   肆签:房中生瑞草,染如喜临盆。合眷皆来喜,麒麟是子孙。

   伍签:心事未分明,又恐被鬼惊。祸事难解避,暗路失明灯。

   陆签:尾与头相似,不寒也不温。行人须且止,宿客便寻村。

   柒签:箕帚是夫妻,搬尽垢沟泥。一朝入王殿,便得贵人提。

   捌签:斗称不公平,恐他不至诚。西办交易事,到事亦相争。

   玖签:牛饱调中卧,牧童在眼前。若人知得我,快乐似神仙。

   拾签:女子觉良缘,通情便得成。相看谈未了,好事自天来。

   拾壹签:虚空多敢应,汝必用虔诚。所求皆称遂,颇知有汝情。

   拾贰签:危途实可忧,未免得无愁。细思千里外,山水再悠悠。

   拾叁签:室家事已成,四序尽和平。若要心头快,青云步下生。

   拾肆签:璧月挂云间,游鱼上急滩。欲提鱼樊月,上下皆艰难。

   拾伍签:奎声报樊君,汝且听知闻。上下十一口,下着十八分。

   拾陆签:委氏踽戴来,身穿只路衣。人人皆称是,忉且堪犹豫。

   拾柒签:胃肚腹和调,安身睡一宵。任他兵马动,我且自无聊。

   拾捌签:曷星头戴日,炎威亦不多。掀起去炎热,络久被他磨。

   拾玖签:毕意西风起,悠悠远客鸣。秋来休嫌冷,惟有月华明。

  廿签:嘴占昆山玉,凡人知吉凶。劝君急退步,恐久埋坑中。

   廿壹签:参宿远来吉,劝君不用疑。所求皆称遂,好事大家知。

   廿贰签:井泉清且甘,董风便是男。牧童来取水,跃山高步岩。

   廿叁签:鬼祟作灾殃,关防守看羊。火中跳云鸟,四蹄却是伤。

   廿肆签:柳絮舞春风,向西又向东。行人开口笑,可作老为翁。

   廿伍签:星辰光灿烂,河溪一路通。牛女才相见,泪后各西东。

   廿陆签:张舍山贤人,流传代代传。到头归涧谷,此事实为真。

   廿柒签:翼飞羲里程,引去在云霄。一旦风云起,身归翼里漂。

   廿捌签:轸当念八位,思想不甘心。有话无相合,宛然口自吟。

  唆啰嗹民俗

  “唆啰嗹”(采莲)是泉州古时端午节民俗活动,后山宫至今仍供奉着“龙王头”像和保留着“唆啰嗹”民俗。

  后山宫的“唆啰嗹”始于清•光绪(1875—1908年)建庙同期。传说当时“一度瘟疫猖獗,村民受染致病”,且某年的五月暴雨滂沱,山洪爆发,堤垮房圮,民不聊生。村民四处求神拜佛,最后是最后是后山厂口妈祖宫妈祖娘娘出签,要后山四王府王爷派龙的化身“唆啰嗹”出巡,果然风停雨止水退。自此每年端午节,后山宫都奉行“唆啰嗹”民俗活动。

  后山宫“龙王头”的制式,与现存可见的日月太保宫(一堡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日月太保宫》)、安海镇的常态“龙王头”完全不同,它包含了龙头、乌龟头和鲤鱼鳍3个元素,是3种神明的化身。

  后山宫“唆啰嗹”,一般是沿着天后宫——土地后——堤后路——义全街——中山南路——南门兜——聚宝街踩街巡游绕境,一路跳着舞,反复唱着“唆啰嗹”歌,挨家挨户插榕枝、艾叶,喷洒雄黄酒,送香袋,送孩儿,祈求平安、消灾除病。还有与众不同的跳火群表演。其具体形制,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舞蹈·唆啰嗹》。

  后山宫“唆啰嗹”歌词和衬音: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啊,端午节啊,唆啰嗹啊,露嗹哩露嗹啊;
  鲤鱼煎啊五分卖三仙,啊礼啊礼啊礼啊!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啊,端午节啊,唆啰嗹啊,龙王出海来保佑;
  风调雨顺好种作,唆啰嗹,啊礼啊礼啊礼啊!”

  “念四句”:
   “扫去千灾迎百祥,平安顺利身体勇。
   田园种作好收成,生意兴隆真繁荣。
   儿孙兴旺起大厝,龙王入厝凸凸
(泉音“pong pong”)富。
   风调雨顺好年冬,国泰民安家兴康。”

  “渡头公生”

  泉州城南晋江北畔,从旧顺济桥北岸自西向东原有9个渡头(码头),呈“九星连珠”状,均匀布列在长达700米的深水岸边。

  渡头以村名命名,其布列次序是:顺济渡(主要起水上海、南京等地过来的洋货)、米铺渡 (主要装卸大米)、竹秋港渡(主要起水大米、面粉等)、富美渡(主要起水杂货及水产品)、后山下渡(双渡头结构,主要上水来自仙游的糖水、油等物资和鱼、海蛎等海产品)、沙渡头(主要起水台湾大米、甘蔗等)、妈宫口渡(又称厂口渡,位于妈祖宫外,渡头附近有一冰厂,专门制冰,因此该渡口,主销冰)、登瀛渡(又称灯荣渡、盐馆口渡,盐的集散地 和起水红毛灰等)、新街渡(主要装卸杉木)。

  另有一说略有差异,称依次是:

  盐馆口渡(第1码头,位于顺济桥近旁)、海关口渡(第2码头,位于旧顺济桥东行约百米,正对万寿路清代泉州海关旧址)、富美渡(第3码头,位于江滨路双向车道处,立有“富美古渡口遗址”石碑和一方近2米高的清·同治(1862—1874年)间的石碑渡头记事碑仿制品,原碑藏市海交馆)、八舍下渡(第4码头,是双码头结构,有上、下两个渡头,其中之一位于今江滨路后山宫下方,被两块水泥板盖住)、厂口渡(第5码头,与聚宝街相对,应在与聚宝旱闸相对处)、妈宫口渡(第6码头,位于城南妈祖宫外,今泉州大桥东侧数米处)、后山渡(第7码头,双码头结构,应在市盐务局前、今江滨路中段)、登瀛渡(第8码头,双码头结构,位于今田安大桥引桥下、灯荣旱闸外)、新街渡(第9码头,位于今 田安大桥西侧)。昔日9渡头,现有迹可寻的仅存富美渡、八舍下渡2个 。

  过去,每个渡头都有1个渡头公,每年当地的码头工人都要祭拜“渡头公”,即在渡头或因山洪暴发货船倾翻溺亡的船员,或跌落跳板的搬运夫,或失足落水的挑水洗衣妇女,或无主“好兄弟”等意外死亡的亡魂水鬼。祭拜“渡头公”的时间,各乡有异,但基本上在清明节前后;形式也不尽相同,或做“渡头公生”,或敬“水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岁时记·普度》) 。

  祭拜“渡头公”的习俗,不知始自何时,如今已随渡头消失而亡,仅后山宫将此传统保存下来,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为后山“渡头公生”,据传此日是郑成功祭海日。但仪制有所简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原来的仪制为:

  届时搭建戏棚(戏台)五、六座,演出对台戏2~3天,观众人山人海;糊带有圆拱门的“三间张”纸大厝1座,名“幽魂龛”,两边帐幔门,分男室、女室;渡头搭“敬奉台”1座,摆香炉、烛台,家家户户备办菜蔬出桌,鱼肉燕窝、根参鱼翅,争奇斗胜,各种供品如纸制衣裤鞋袜、脸盆、香皂、毛巾、扇子、烘炉、糖果、糕饼、烟酒、火柴、柴米油盐酱醋、三牲果合,生活用品样样齐全,不一而足;江边搭一沐浴室,供“好兄弟”洗身更衣用。

  上午水涨时分,妇幼回避,引魂大吹齐鸣,哨角呼叫,斋公烧符念咒,乡老举香跟拜,香烟燎绕;接着一批一批的信众烧香点烛,叩头跪拜“牵转”,口中念念有词,敬请“好兄弟”吃喝享用做生日。

  下午水涨时分,大吹再响,哨角再叫,斋公又烧符念咒、东指西划,配合鼓吹念念有词,不停向江中抛撒纸钱;而后“烧金”化纸——将纸制大厝、衣裤鞋袜一并火化,其它一应吃用物品抛入江中随水漂流,供“好兄弟”日后享用。

后轩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延陵村。始建未详。祀三王爷。

达摩岩

  达摩岩,又作达磨岩,始名狮峰寺,位于安溪县长坑乡南隅的狮子峰上,距长坑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多。

  狮子峰三面奇形,正北状若“入定老僧”,西北形似“天马行空”,正南貌如“雄狮威坐”;由于狮形最像,故得名“狮子峰”。又因形胜独秀无双,古时亦有“独秀峰”之称。

  “达摩岩(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达摩岩始建于宋。

  一说宋僧达磨创居,因名达磨岩,后讹为达摩岩。

  明•万历《泉州府志·舆地志》载:“达磨岩山,本名玳瑁岩,宋僧达磨创居,故又名达磨岩。有石狮,(宋)陈宓匾‘狮子峰’三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达磨岩》:“达磨岩(在还集里),故名玳瑁。宋僧达磨创居,因名。达磨岩有石狮,宋令陈宓匾曰‘狮子峰’。”

  一说宋代安溪县达摩第21世弟子普惠禅师(据现存宋代文物佛牌背面的字迹推测)为开山祖师,在狮峰山设坛供奉南北朝时中国禅宗始祖达摩(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始名狮峰寺。后为便于弘法,托达摩之名,易名达摩岩。

  代有修葺,1958年毁弃。

  1990年按原来规模重建,保留古代的柱础、水槽、舍利塔等。

  规制

  达摩岩位于狮子峰半山腰,依山势而建,南观朝天,北看凤髻,东眺五阆,西望太湖;有护界殿、大雄宝殿、文昌殿、库官殿等。

  大雄宝殿前石埕舒展,埕内宝鼎香炉巍立。

  大殿西向,单体木石构筑,重檐歇山式,辟三门,宽、深三间。正中门上悬蓝底镏金“达摩岩”匾额,落款显示这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门下柱联为清代诗人戴敬齐所题“万峰齐俯地,千佛喜朝天”

  大雄宝殿神龛雕饰精致,中祀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以及普惠祖师清水祖师等神像,两侧偏殿祀有达摩初祖南海观音等,左、右壁厢内有十八罗汉塑像。

  周边

  往达摩岩东南面山腰,经过百米青石阶后,一片黑褐色崖石耸立,上有“达磨岩”3字摩崖石刻,下左边镌刻有“淳熙十三年”(1186年)“开字韩公”、“妙峰笔”字样。“达磨岩”摩崖石刻每字高1.5米,宽1.2米,楷书阴刻,笔划遒劲,是安溪县境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但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达磨岩”摩崖石刻下方,有一宋代舍利塔,周身石构,平面六角形,须弥座,仰覆莲,塔身为二节圆筒石叠砌,上覆以圆饼石,形制与铁峰岩舍利塔类同。。塔身上有端坐于莲叶上的祖师佛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铁峰岩》)

  在“达磨岩”摩崖石刻附近,有“盐米洞”石刻。传说达摩岩始建之初曾得神仙相助,在这盐米洞左出盐、右出米,工匠每天每人可各取1盅,工程结束后盐米亦停,故有“达摩建岩出盐米、太湖建岩浮杉池”之说。

  摩崖石刻下有1棵“三色树”,高10余米,树围2.5米,长松皮,生柏叶,结枫蕾,分别成3种颜色,故名;树身上置有“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牌”,铭文称此树为“细柄蕈树”,是福建现存蕈树活标本。“三色树”下有清泉一股,俗称“三色树神水”,旱不凅,雨不涨,四时不竭,泉水清洌。

  狮子峰顶,还落座着1尊近年添置的达摩祖师石雕像,身形高大,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围绕着达摩石雕像,有不少奇石,如出米石、观音石、禅帽石、枕石、青蛙石等;特别是在山巅石桥边一巨岩上,还有石笋兀立,上刻“独秀峰”3字,据说为宋代石刻。

执节宫

  位于泉州北门顶埔学府路东、隅执节巷后,坐北朝南,面向一峰书大沟,胜果铺执节境的境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铺境》)。始建于宋。

  宫口大门顶,一横匾书“执节古地”,门前贴柱上一幅冠顶对联:“执秉刚强兼毅发,节该忠孝并清廉。”宫内奉侍“执节大元帅”,祀宋·泉州人诸葛廷瑞。每年农历十月十六为“庆纪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

  诸葛廷瑞出使金国,执节不屈。回国后宋·光宗赞其“执节有度”。告老回乡后,定居泉州市区东北隅。绍熙年间(11901194年),泉州太守在当地立一“执节”石坊,该地后称“执节巷”。石坊早已拆除,代以“执节宫”

廿世纪90年代重修,面积60平方米并祀相公爷。

朵莲寺

  朵莲寺俗称后寮宫,位于泉州城南华洲村西,属晋江市池店镇霞美村,晋江水自北侧蜿蜒赴海,福厦公路从左前方直穿南行。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年代不详。据说原来供奉都主公。

  民国十四年(1925年),徐宏智始募资改建为佛寺,供奉三世尊佛。

  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曾二次到朵莲寺讲经。 寺中现保存3幅弘一法师真迹:“不为自己救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录《华严经》句);“戒香”;“佛”。3幅书法作品,或落款一音,或有弘一印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规制

  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745平方米,山门、大雄宝殿、左右两厢组成。

   大门匾额“朵莲寺”为闽南书法家虞愚所题。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祀三世尊佛。

  左右两厢三落三开间作为斋厨、禅房。

  寺前有宽广砖石埕,辟有莲池,规模宽敞;寺后古榕葱茏茂郁。南侧新建三层楼一座,作为客堂。 

  朵莲寺右侧旧公路旁尚存寺建的“奉茶亭”一座,石构建筑。

  楹联:

  弘一法师撰书:“一即是多多即一,夕随于义义随夕。”

  大门门联:“朵云永覆祥天荫,莲露均沾法界香。”

  大雄宝殿柱联为高僧圆瑛(中国佛协第一届会长)所撰写:“阅世休嫌眼孔小,容人须放肚皮宽。”

  “奉茶亭”柱联:“行路艰难受尽许多暑气,佛门方便饮他些少清茶。”

池王府

  池王府,亦称池王宫,在府城裴巷北,为巷口公境庙。始建莫考。面积10平方米,祀池王爷

行春宫(池王宫)

  行春宫,原在泉州郡城东街行春门楼上。西向。始建未详。祀广平尊王,为行春铺行春境境庙。民国廿六年(1937年)秋,省政府下令拆除城垣,以防暴露目标,东鼓楼遂毁,宫亦废。

同莲寺(洞灵庵)

  同莲寺,位于鲤城区北门执节巷中。

  始建于清代,旧称洞灵庵,具体肈建时间不详。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易名同莲寺。文革时破坏殊甚,1987年重建,1995年扩建。北向,面积400平方米。

  1987年《泉州同莲寺重兴记》碑:

  “鲤城之北,小山之邮,昔有庵曰洞灵,创始何时未及详考。

  民国十九年,住山正觉师鉴于殿宇颓损已甚,无能为治,将舍之去,乃延王真莲何宝莲接住,冀有兴焉。告于本师转蓬老和尚,得蒙协助鼎革,并亲督导。工既竣,易额曰同莲寺,创立寺规,自是晨钟夕梵、冬禅夏讲,俨然禅林轨范。盛时聚众二十余人,躬耕自给,蔚然农禅家风。

  后值动乱,破坏殊甚。逮十年后治平道泰,侨胞素关桑梓,时有回国省亲,公再传弟子广净法师闻风额手,为绍前徽,倾钵重建。历两年而兰若庄严,无逾于昔矣。上人爱国爱教之美德足为楷模,爰记梗慨,勒于贞珉。

  住山优婆夷王真莲黄开慧吴寂贞述并立,公元1987年丁卯。”

  1995年《同莲寺重修碑记》

  “1929年鼎新易为今名、开创农禅新风,后遭动乱,爱国侨僧广净老法师不忍其师祖转蓬和尚督成之道场颓废,八五年舍钵资翻建,梵宇庄严胜昔,四周界垣承政府确认颁证。

  际寺外周围高筑楼房影响寺观寺运,更甚蚁患。幸逢侨僧广洽长老、依莲贞士回国观光,睹此而倡修,得广净老法师襄成,1993年底动工,翻东西两厢双层楼、功德、纪念两堂三层,建筑重檐式大殿,山门新塑三宝、阿难迦叶脱胎圣像,奉迎大乘藏经供众崇拜研修。蒙政府大力支持,爱国侨胞陈守仁林碧琴等殊胜因缘,于一九九五年夏工程完竣,全貌焕新,呈现光辉。

  略叙因缘,俾后人知建业之艰辛,当勤精进,勒石贞珉。

  住山优婆夷黄开慧吴寂贞立,1995年夏月。”

会通宫

  会通宫,在府城会通巷北端西鼓楼边。南向,正对会通巷。始建未详。祀广平尊王,为节孝铺会通境境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会通井》:“会通井,在肃清门会通坊内,即仕曹巷头。石栏镌‘宋·元祐戊辰(元祐三年,1088年)重修,绍兴甲戌(绍兴廿四年,1154年)再修’。井之由来已久,以曾溺人,后拓宫(会通宫)地,掩之。”

  民国廿六年(1937年)拆西鼓楼,会通宫遂毁。

邢王庙

  邢王庙,在府城镇抚巷中段南侧,即昭庆院旧址。始建未详。祀邢王爷。后废,改为民居。

庆莲寺

  庆莲寺,俗称“高山寺”,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新店村雁山北麓。

  “庆莲寺(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庆莲寺原址为供行人歇息的山路旁小亭,称高山亭,始建年代不祥;亭内供奉观音菩萨。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僧行勤重建。

  光绪年间,赖厝乡女赖素姑归新店乡姓农。素姑信奉佛法,发愿要在高山亭建寺修持。光绪廿七年(1901年),素姑40岁,在泉州释迦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释迦寺》)皈依三宝为优婆夷,法名弥素,后着手筹建寺院。转初会泉法师为其策划,善友信士热心赞助,建成庆莲寺。

  慕道皈依的人逐渐增多,庆莲寺尼鼎盛时多达50多人,陆续购置寺田24亩9分2厘,大家一道耕耘,解决斋食所需。后来,又在寺后建普同塔,置化后尼众骨灰。民国二年(1913年),素姑转初上人为师在承天寺受戒,法名本实

  民国十二年(1923年)庆莲寺重修,1956年再修。文革期间寺院被破坏。

  1986~1987年,世界佛教协会主席宏船法师捐资修复,并增建厢房、围墙、放生池。宏船法师赖素姑的外孙,其俗家霞福村与庆莲寺近在咫尺,少时常于寺中流连,出家后对此寺更是关怀备至。

  1989年后,晋江市佛教协会会长、庆莲寺住持释向愿鸠资扩建。1995年兴建普同塔。1997年建成高3层、面积达2400平方米的纪念堂、藏经阁,规模比旧寺扩大4倍,使该寺总占地面积达近万平米。2002年兴建大悲殿、养老院、放生池。近年来,还陆续兴建祖师舍利堂、晋江市佛教协会办公楼、山门、双向入寺水泥大道、停车坪。

  寺中保存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记事石刻和民国时期重修碑各1通。

  规制

  寺坐南向北,分正中和东、西两侧。正中是大雄宝殿及左右厢房。东侧是新落成的纪念堂、藏经阁,西侧普同塔。

  寺门平面作“凹”形,擎檐柱汉白玉八角形石柱1对,上题:“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常转普利人天。”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匾“庆莲寺”悬挂正中门顶。正门门联题云:“妙相庄严万道毫光常遍照,真如寂默十方法界总圆融。”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殿正中龛台奉3尊金碧辉煌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趺坐像,左、右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前又奉观音菩萨。宝殿两侧奉十八罗汉。横梁正中“大雄宝殿”匾为宏船法师所题;左匾“心印南宗”、右匾“业承匡阜”均为泉州书法家王爱琛所题。

  大殿正面矗立8根精磨透亮的汉白玉石擎檐圆柱,台基前正中两旁置辉绿石雕转头坐狮1对。

  左厢房东侧新建综合楼1座,一楼斋堂,二楼客堂。堂中高挂弘一法师所题楹联:“常饮法甘露,安住宝莲华。”

  纪念堂和藏经阁高12米,呈长方形,红砖黄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平梁混合结构。

  普同塔是1座可容4万多个骨灰盒的安息堂,供海内外乡亲魂息故里。普同塔高15米,砖土白墙、红瓦绿窗棂。正面横匾“俱会一处”,下注两行小字“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柱联:“高照祥光万家有庆,山成净土九品生莲。”

刘侯府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霞洲村妈祖宫右边。始建未详。祀宋代抗金名将刘琦

因前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延陵村。始建未详。祀池王爷

当境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锦田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30平方米。主祀田都元帅,配祀大人公。

仰莲堂

  仰莲堂,位于惠安县辋川镇古城南门下路街(古街)中段,整座堂所夹于古街店铺间。

  始建于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从南向北,山门可仰观北上方不远处的莲花山巅耸天奇石——莲花石(号“小文笔”),故名仰莲堂。初建时只有一亭,称仰莲亭。

  仰莲堂长久未坏但几经重修。现建筑保持抬梁硬山式古建筑形制,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北门匾额为“仰莲堂”,配以楹联:“来人应有如来心,世事难瞒观世音。”

  仰莲堂分主殿和诵经楼、后埕、前路亭。主殿前为观音殿,后为三宝殿,均为单进,由山门和主殿组成。

  前殿门向北连街亭,楹联:“西天竹叶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

  后殿门朝南,连庭院花圃。楹联:“常行清净菩提道,愿得端严相好身。”匾额:“佛慈广大”

  诵经楼紧接西侧,为二层建筑。

  仰莲堂地处辋川城南门,俗称南门观音妈;白水寺地处辋川北门外,俗称北门观音妈。二佛南北同享民间馨香,历来香火鼎盛,历史上及近年来,每逢观音佛诞,均联合组织到浙江南海观音“乞火”

扬灵宫

  扬灵宫位于德化县美湖乡洋坑村龙源祖祠对面

  扬灵宫坐巳向亥,杉木结构,屋顶为歇山式,前后深4米,左右宽3.8米,高3.1宫内奉祀麻五麻八侯王及王后娘娘等神像。楹联“扬显武功姜溪著绩,灵昭境土太岳钟祥。”

  每年元宵节为庆典节日,由本地村民轮流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