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4划-天) 天后宫[泉州天后宫。霞莲铺天后宫(惠安县螺城镇新霞社区新亭尾街)。崇武天后宫(天妃宫,妈祖宫,黑脸妈宫。惠安县崇武镇海门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天妃宫。不断拓展鼎新。清·康熙改称天后宫。清·乾隆扩建和示禁碑。重建。规制。)。萧下天后宫(晋江市东石镇萧下村)。后山天后宫(晋江市深沪镇后山村)。淳湖天后宫(德化县水口镇淳湖村。沿革。规制。)]、 天后宫 霞莲铺天后宫,位于惠安县螺城镇南郊新霞社区新亭尾街世纪大道东侧(古属霞莲铺),后墙逼近公路边沿。1997年10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古为螺城的风水宝地,有“火山下龙”、“飞凤下田”之称 。 相传,在明·天启(1621—1627年间)年间,霞莲铺天后宫只是一间民建的面积不大不小的庙宇,到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才扩建成规模比较大的宫庙。 宫坐西朝东,大门两侧墙饰花岗石浮雕祥禽瑞兽、麟凤狮马。山门内有拜亭、天井、两廊、主殿。 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屋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中祀天后·林默娘(妈祖),两旁祀观音菩萨和主胎娘娘。左廊祀金将军千里眼和福德正神,右廊祀柳将军顺风耳和大二哥爷。石柱刻镌联:“身化湄洲成佛骨,德周山海济人文。”“惠国无私圣德大,安澜有庆母功多。”“怀中慈母女中圣,海上福星天上神。” 主殿南、北侧两护厝(俗称“护龙”)。护厝南侧为龙王庙,祀南海龙王;北侧为文昌祠,中祀文昌帝君,两陪祀南斗星君和包拯。 宫内5对青石柱础(圆形3对、方形2对),浮雕花草纹饰,雕刻技艺精湛,具有研究惠安石雕艺术的价值。 宫南墙外壁嵌《奉宪示禁》石碑1块,字迹模糊,依稀可见上书“当地乡小丁微,人人守法,但地处附廓,福泉古道,行旅往来,有不肖之徒在此掳人抢剥,藉端勒索,为害地方。”这是霞莲铺24村联名向县衙呈送的文书,明文告诫。 以前大门口东北方有4棵百年古榕,枝繁叶茂,华盖如荫,人称“凤冠”,1958年 “大炼钢铁”中被砍伐当柴烧了。 宫前有一个放生池,泉水不断涌出,清澈见底,池中有石称“龟蛇相会”。 霞莲铺天后宫依例春、秋两祭,另于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亦设祭。《惠安县志·祀典志》载:“每年春、秋及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设祭……正祭日,五鼓正卬官至庙,朝服行祀。”后来,春祭即定于三月廿三、秋祭定于九月初九合并举行。 据史料记载:康熙廿二年(1683年)六月,福建总督姚启圣奉旨往台湾颂发诏书。可是因缺少西北正风,舟师不能准时抵台,延误时间又非同小可。姚启圣心急如焚,决定再去请求妈祖神助。湄洲祖庙许愿行香之后,果得西北正风,舟师顺风顺水,很快就到达了台湾,康熙皇帝的诏书及时得以宣读,清政府统一了台湾。因此,农历八月二十三为奉旨特祭天上圣母的日子,即由此而来。 明·崇祯《崇武所城志·庙祀》有载。 “崇武天后宫(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天妃宫 崇武天后宫初称天妃宫,主要奉祀海神妈祖娘娘,只是一弹丸小庙,规制狭小。其始建于何时,未见具体记载。据现存资料分析,至迟应建于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妈祖》) 明·崇祯《崇武所城志·庙祀》载: “天妃宫,在城外西南江口山之下。 其神姓林,世居兴化府莆阳之湄洲屿,传曰黄泥港。父林愿,天妃其第六女也,彼地男女长幼通称谓曰‘姑娘’。降生时有祥光异香,长能乘席渡海,常乘云游岛屿,人呼曰‘龙女’。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二十九日升化。后人见朱衣飞行海上。 天圣间(1023-1032年),立庙于莆之西山,赐额曰: ‘顺济九天’。 元·天历二年(1329年),加封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赐庙额曰‘灵慈’。 明·永乐七年(1409年),中官奉命航海通西南夷,过湄洲有保护功,归上其事于朝,敕封海神宋·灵惠夫人 林氏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建祠京师之仪凤门。 崇濒海,舟楫出入,赖其神功,塑像而祀焉。” 不断拓展鼎新 随着崇武港军事战略地位的加强和渔航经济活动的繁荣,崇武天妃宫不断拓展鼎新。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拓而大元。” 万历卅一年(1603年)重修,“宫左盖店三间,岁收其息为公费。又盖小屋一座,付渔家收拾船具。”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再修,“并铺门外石埕、石栏。” 清·康熙改称天后宫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康熙廿三年(1684年)敕封妈祖为天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康熙廿四年(1685年)刘有成撰《天后庙序》载:“此庙之由来已久……阅世皆有护国庇民之功,故天后宫之庙流传不朽。迨奉圣朝沐浴清化,前此者鲸鲵喷浪,滨海不宁,琢公 施侯膺简命大师燮伐,神又扬灵助战。归于朝,特敕‘天后’。”崇武也在此时改天妃宫为天后宫。 康熙四十四到四十七年(1705—1708年)重修,“举凡舟商之过客,环海之居民”都“毅然乐助”。 清·乾隆扩建和示禁碑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在林爽文的领导下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袭杀清军将领,攻破彰化城,围攻台湾府(今台南市),史称“林爽文起义”。清庭派兵渡台镇压,久攻不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大学士福康安率官兵万余人从崇武港起航 ,横渡台湾海峡进剿。次年正月,林爽文被捕,缚送京师处死,起义失败。 崇武天后宫门前,今尚立有1块清代示禁碑,碑头浮雕双龙(官府立碑的标志 )。碑文题头“护理福建分巡兴泉永等处海防兵备道兼管水利驿务徐”,落款“乾隆伍拾陆年玖月”。 碑文中有曰:“乾隆丁未,公中堂大帅(指福康安)渡台剿匪,由崇发舟,神庥护助千艘,咸捷凯旋。” 碑文里提到: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年)福康安出师平定东宁(台湾)前,曾到崇武天后宫祷神,致舟师稳渡,凯音立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福康安班师回朝,奏称此次出兵,崇武天后妈祖有翼赞殊勋,才得以顺利横渡台湾海峡。 朝廷即发币金,重建鼎建崇武天后宫,更旧制而广廊,并恩赐御书匾额“恬澜昭贶”悬挂中殿(今存)。 碑文里叙及立示禁碑事由,曰: 天后宫建成后,管理天后宫的职员向官府反映:崇武港口常有过路商旅和兵役往来,他们为了省下租赁房屋的费用,常常寄宿在天后宫中,在庙里堆积杂物。有时庙里酬神演戏,常有闲棍前来吵闹滋事,夏天还会赤身横躺于殿中乘凉,实有损天后威仪。 为肃清庙宇,维护妈祖威仪,负责海口管理的海防兵备道即颁布禁令,并刻在石碑上。碑文明令:“自示之后,尔等当知神灵凭依之所,务须肃清崇奉,倘敢仍前寓宿庙中,积贮物件,及无赖棍徒亵渎污秽,以致庙宇门窗损坏,许该职员林振嵩等并该处保甲查实指名,赴辕禀究。本道定即差拿严惩,决不姑宽。” 重建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延建邵道道台李某奉旨台湾催谷,得崇武天后宫妈祖的庇护,回来后捐俸重建。 1957年3月11日午夜,因堆藏宫里的渔网起火,宫宇被焚毁迨尽。 1983年,崇武地区部分渔民发起组成基建小组,海内外善信计划捐资重建。 1989年,台湾电视连续剧《台湾奇案之妈祖外传》到福建拍摄外景,台湾歌仔戏名旦、电视制作人郭美珠饰演“黑脸三妈”。剧组在福建遍寻供奉“黑脸妈祖”庙,最终在惠安崇武沿海找到1尊“黑脸妈祖”。时崇武天后宫尚未复建,仅余1尊神像和3面墙,连庙都称不上。顺利拍完戏后,郭美珠全额捐出演出费用,还发动捐款,帮天后宫修建了屋顶,并捐1尊等人大小的“黑脸妈祖”神像,送“台海庇护神”大匾1块。此后,常有台湾进香团前来朝谒。 2012年7月,郭美珠受台中丰原玉济宫之托,迎请崇武天后宫“黑脸妈祖”神像至台湾,在台湾进行为期百日的“巡疆”活动。 2014年1月,崇武天后宫举行重建落成典礼。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监事长黄文富率部分祖庙董事会成员参加庆典,并赠送纪念匾额。 规制 【地势】 崇武天后宫背靠崇武城墙,面临滨海,控青山而吞平潮,环抱周密,胜概独擅。周围奇峰怪石,逾海门而来,十分瑰丽。据说,明代湖广按察司副使李恺(惠安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曾到崇武,并为天后宫题联描写其地貌之胜:“浪打石为门,古庙灵神扶极海;潮平波似练,中川圣主驾飞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恺》) 早期,庙堂左、右侧各有一石脉环拱延伸入水,构成小海湾,状若螃蟹两螯;石脉色泽独异,赤红的颜色似煮熟了的螃蟹之壳;在庙内拜亭正中间有一突起的红色巨石,被认为是螃蟹之心;因之,宫庙所在之处,山家称为“螃蟹风水穴”。 【 概说 】 崇武天后宫坐南朝北,主体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2进,横列6柱,由门殿、中拜亭、两侧回廊、主殿组成,保持原有的建筑规制和闽南建筑风格。屋顶均为硬山式两面坡分陇砌槽,屋脊弧形菩尾翘角,上塑腾龙舞凤。 宫前有石埕, 面积近500平方米;埕侧苍松阴翳,绿竹婆娑。 拜亭为重檐歇山式。 主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山顶。 殿前廊侧有一艘木制模型三桅大船,祀“船王公”。 大殿拱顶采用八角藻井式(俗称“蜘蛛结网”)结构。殿中祀妈祖神像3尊,称白面“大妈”、粉面“二妈”、黑脸“三妈”。殿堂两侧有泥塑神像4尊,为文判官、武判官、千里眼、顺风耳。殿中有圣旨牌1块,匾额数方,其中“恬澜昭贶”为乾隆帝御书,“海国安澜”、“水德扬灵”、“德溥寰瀛”、“圣慈母德”等为台胞所敬奉。 宫后有小花园,有甘泉古井。 该宫庙右侧方,至今仍保留有清·康熙(1662—1722年)间的2块石碑,上刻有关崇武天后宫的相关介绍。 【黑脸妈祖】 崇武天后宫主祀神是“黑面妈祖”(三妈)。 福建一带所供奉的妈祖,历来有不同分身,有“大妈湄洲、二妈仙游、三妈崇武”之说。在形象上,“大妈”白面、“二妈”粉面、“三妈”黑脸。 关于“黑脸妈祖”的来历,有两说: 崇武的说法:螃蟹湾内漂来巨木,渔人捞入宫内,欲扛走时忽见妈袓圣像,遂聘名匠雕圣像奉祀。宮中香火旺盛,脸为熏黑。每年崇武渔船往舟山捕鱼,必奉“黑脸妈祖”神像于首船启航开路。 台湾流传甚广的说法:3位妈祖的本尊并不一样。“黑脸妈祖”是“大妈”为降妖除魔而转世的,也有的说她是大日如来佛祖手中的1颗念珠下凡。她是个非常有义的女子,经常打抱不平、劫富济贫。她长得丑,且脸黑如炭,至18岁还没人上门提亲。“三妈”的道场在人间,传说她常巡游人间,专管不平事,故其形像以黑脸、着战衣、手握双剑示人。还说她是台湾人氏,至少她的这个传说是从台湾传来的。如今,分炉至台湾的“黑脸妈祖”庙有五十余座。 萧下天后宫 萧下天后宫,位于晋江市东石镇萧下村。2013年2月列入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沿海妈祖史迹”扩展项目。 始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历代数度修茸,1992年依原址、原规制重修。 坐东南向西北,歇山顶。主体建筑天后宫是座三开间两进砖石木结构建筑,石雕、木雕装饰精美。 后山天后宫 后山天后宫,位于晋江市深沪镇后山村。2013年2月列入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沿海妈祖史迹”扩展项目。 始建于明代,清·道光、民国多次重修,近年重新翻建。三开间两落。 沿革 淳湖天后宫始建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1926年被毁,1999年重建。 淳湖村距德化县城92公里,是德化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位于德化、尤溪、永泰三县交界处,在海拔850米的高山上。传说,该村郑氏村民的先祖原生活在仙游,以渔为生,信奉妈祖;迁到淳湖村后又以从事放排漂流运送毛竹、杉松等山货为生。为出外谋生的顺利和平安,就在村里建造妈祖庙,香火延续至今。 规制 淳湖天后宫宫庙前面建有弧形围墙,正中置门。 宫庙为“帝”字形楼阁式建筑,共4层,总高度为7米,宽17米,进深9米。每层屋面顶两翼为燕尾脊,各层的屋檐边角高高翘起,最高层的屋脊中设置1个葫芦,与湖山桥屋顶的建筑风格几乎相似,具有古代宫殿的建筑格局,又具有亭台楼阁的建筑风貌。 美山天妃宫 美山天妃宫,亦称“泉郡美山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美山社区丰海路(古称“石头街”)东段、晋江江边美山渡码头北侧,是目前泉州市规模较大、保全较为完好的妈祖庙之一。 “美山天妃宫”,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元·大德始建小庙 美山天妃宫临近法石港美山古渡。此地自唐代以来,就有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的商船在此处交易往来。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地建法石寨,因寨前连着后渚港,紧扼晋江要冲,是海内外商船必靠的码头,一时商铺栉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泉州湾·法石港·美山渡码头》) 元代重视海上贸易,至元十五年(1278年)制封泉州神女•妈祖为“天妃”。为就近拜祭妈祖以祈求船舶出海平安,约大德十一年(1307年),在临近美山渡头的山边始建妈祖庙,专祀海神•林默娘,但规模很小。此后,美山渡头成为宋、元商旅船舶停靠祭拜妈祖的口岸。 至元廿八年(1291年)春,马可·波罗护送元•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路过此地,从泉州启航;相传阔阔真公主还曾进入妈祖庙上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妈祖》、《泉州人名录•马可·波罗》) 明·永乐新建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妈祖庙附近设法石河泊所(清初,法石河泊所改为海关税口,并设有文、武馆,现均废。)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2次出使西洋途径泉州,派使者往泉州顺济宫(泉州天后宫)拜祭妈祖,奏请“令福建守镇官重表其庙”。借助官方修建宫宇的影响,民间兴起修建妈祖宫的风潮,即选现址、原广东高州一带海商入泉聚居地的“高州会馆”,兴建规模宏大的美山天妃宫,从祀廿四司与千里眼、顺风耳等诸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泉州儒道释寺庙•天后宫》) 重修 明、清、民国均有重修;现存为民国期间重修。 早年,美山天妃宫曾长期被学校占用。 1989年,学校迁出,里人、侨胞何瑶煌秉承其兄遗愿,捐资全面整修,恢复原貌,并重塑天后神像和千里眼、顺风耳,新雕2尊石狮于宫前。 2001年法石村委会又拨款重修。 2014年,信众自筹300多万元,重建已成危房的东西廊、观音阁和梳妆楼。 规制 美山天妃宫为明、清建筑风格,坐北朝南,沿中轴线有照壁、山门、戏台、东西廊、大殿(天后殿)、梳妆楼、观音阁等组成,占地面积2052平方米。 照墙雕镶“美山福地”4大字。 山门三开间,两进深、硬山顶。宫前置新雕石狮2尊。 正中天后殿,面宽5开间,4进;宽63米,深83米,单檐燕尾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占地1652.9平方米,与角亭共用40根石柱斗拱连接,甚为壮观。 前殿门额有“圣旨”和“天后宫”的金色字匾,门联:“天心无水山无伏莾;后德在仁海不扬波。”殿中供奉的目前国内木雕妈祖之最的全樟木妈祖神像和千里眼、顺风耳,为1989并重塑。 后殿正门有匾“护国庇民”,堂内高悬“海神”2字,门联:“美称后德睿洲显圣,山祀海神法石灵府”。 天后殿两厢间有凉亭、开井。殿前两边前廊连接角亭1对,俗称“虎头亭”,两亭对称。 天妃宫天井中有3棵巨大的古榕,前后左右交错,榕丝垂帘,碎叶飘洒,相传均为明•永乐五年(1407年)建宫时所植。特别是大殿后庭那株20多米高、粗大雄壮的古榕,在高出地面不多的地方,树身便开始分叉,其分叉之下的树身胸围就有11.4米,树底盘根错节,树干古拙虬曲,树冠青翠苍郁,枝叶遮天蔽日。古榕下有1块泉州市园林管理局树立的石牌,标明此榕树为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 宫庙附近,有宫池、阿拉伯人集居地、四王府、富鸿基墓道、清海关遗址等。 安海天妃宫(神龙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天妃宫》载: “天妃宫,明·嘉靖辛卯(嘉靖十年,1531年)建,祀于(晋江)安海南门城楼。 万历甲戌(万历二年,1574年),黄伯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伯善》)募建于朝天境浮海洲凫中,匾曰‘神龙观’。立石华表,前镌‘山海壮观’,后镌‘蓬瀛别界’。 今庙移在原凫之东岸,而坊仍存旧地。” 东石天妃宫(东石天后宫) “东石天妃宫(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竺寺 云峰天竺寺 云峰天竺寺,又名天竺岩、云峰寺,位于永春县东部永春、南安、洛江、仙游四地交界处的外山乡云峰村天竺山,已废,仅留遗址和一些寺庙的石头基座、石槽、古砖、梁木和碎瓷片等物品,连一堵墙都没有留下。 概述 明·何乔远《闽书》等记载:“天竺山界南安、仙游二邑,清淑廖廓,如化人之居,日霁可望清源主山,上有天竺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永春县·云峰寺》:“云峰寺,在(县东北)十六都。唐·乾元中始建庵,寻改为院。后徙建于南峦。国朝·洪武(1368—1398年)间并入太平寺。” 据上,天竺寺始建于唐·乾元(758—760年)中,原为庵,寻改为院。宋时寺院部分迁至云峰乡中扩建,规模更为壮观,寺院改名为云峰寺,僧人亦禅亦农,大量拓荒造田,种粮自给。这样就形成了两处寺庙共存的情况,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山腰,统称云峰寺。明·洪武(1368—1398年)间并入太平寺,废。近年又略有重建。 据当地传说,原来的天竺寺乃佛教圣地,占地范围曾达50余亩,鼎盛时有僧伽百余众,寺中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在天竺岩上还有蛤蟆听经、仙踪佛迹、观日台、攀月亭、通灵洞、望星台等“天竺六景”,云峰村中更是流传着“蛤蟆听禅”等传说。 在云峰村内天竺寺遗址,树立一块略显土黄的碑记上,写着“南禅圣地”; 下方是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2011年9月新立的“天竺寺记”碑石。 关于开山祖师 天竺寺的开山祖师是谁?现尚存争议。 一说是天竺真人。这个天竺真人应是在唐·天宝(742—756年)间由印度进入清源郡(泉州),留下来开坛讲经,并于唐·乾元间在天竺山上建庵。 一即具体说是达摩。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立的《天竺寺记》碑写道:“天竺山……上有天竺岩,相传天竺王子达摩祖师曾于此讲修禅学,天竺山因而得名。唐·乾元间,邑人在此修建寺庙,弘扬佛法。宋代该寺庙极兴盛,占地五十多亩,僧众百余,乃八闽声名远播的授戒之所,被贤弘法师誉为‘南禅圣地’。” 但多数学者认为,达摩并没有到过福建,此说不能成立。 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相传达摩在南朝时航海经广州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梁武帝信佛,两人 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又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他弘扬佛法禅宗,从此确立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 。 关于废寺 天竺寺曾鼎盛一时,但却日渐衰微,终成一片丘墟,其原因也说法不一。 一说是因为明·洪武(1368—1398年)间并寺。 如上引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云峰寺》云 :“ 国朝·洪武间并入太平寺。” 历史上,明·洪武(1368年-1398年)、永乐(1403年-1424年)年间曾对全国僧团进行过全面整顿。白文固 《论洪武年间对僧团的整顿》中归纳说,当时的整顿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改革度牒颁出办法,严格剃度,淘汰僧尼,整齐法事仪规,严肃僧尼戒律,裁并寺院等。洪武廿年(1387年)甚至规定,男子年20以上不许出家为僧,女子年40以下不许为尼。 所以,在寺院拆并成风的洪武期间,云峰寺与太平寺合并并不是奇事。 关于太平寺,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永春县·太平寺》载:“太平寺,在(县东)十五都。唐·开成二年(837年)建,国朝·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建。” 云峰寺并入太平寺和太平寺重修这两件事都发生在洪武年间,极有可能是有联系的。而一旦云峰寺的人大部分迁往太平寺,那云峰寺衰败也就成了必然。 不过,在天竺山山腰的云峰寺至今保留着一块万历(1573—1620年)间制的“云峰古刹”牌匾,这至少证明直到此时云峰寺内还是有僧人居住的。是否两寺合并后还有僧人留住在天竺山顶的云峰寺? 一说是清代三位长老分家,这是当地比较统一说法。 在清代年间,有一天夜里,云峰天竺寺里的僧侣们突然分起了“家”。三位长老级的人物各领一队人,收拾好包袱后即分头离寺下山了。这三队人,一路前往龙岩府,一路前往福州府涌泉寺,最后一路则投奔泉州府开元寺。僧众何以突然离寺,是避难?是内乱?还是有其他原因?非常神秘,谁也不知。天竺寺在僧众解散后,也就自然衰败了。 但这种说法找不到任何依据和旁证。比如投奔开元寺一事,《永春州志》、《泉州宗教志》、《开元寺志》等所有志书均无记载。 有人认为,僧众“分家”迁徙不是发生在清代,而是明·洪武年间的并寺,当地的传说将时代搞混了,又编个分奔三路之说来自圆其说。 遗迹、遗物 陶土童狮: 2011年3月,对云峰村宋代天竺寺(云峰寺)遗址进行挖掘时,意外发现四、五只陶土狮子,其中只有一只保持完整。 这只陶土狮子憨态可掬,宽约15厘米,长约30厘米,高约20厘米,一张圆乎乎的大脸几乎占了一半,一对圆溜溜的小眼珠、尖尖的耳朵、尾巴,活灵活现,额前还刻着一个“王”字,后背有9道花纹(虎纹),与永春当地特有的“童狮”外形极为相似。 由于宋代的陶土制品外形比较简约,而这只狮子的风格与明代陶土制品类似,因此这只陶土狮子应属于明代 产物。云峰村是永春“童狮”的发源地,“童狮”区别于其他舞狮的特点,就是额头绘有“王”字,而且脊背有9道纹路。这些陶土狮子,应是当时翻修寺庙时,根据当地“童狮”的形象特点,制作成闽南特有的“风狮爷”,安装于寺庙屋檐上辟邪的。 通灵洞: 通灵洞据说是天竺寺僧人闭关之所,由两方巨岩依靠着山坡斜拱而成,洞内面积约20余平方米,由于洞的一侧曾出现过山体坍塌,洞内大部分已被泥土掩埋,无法知道洞中到底藏有何物。 在洞外的岩壁中,有一个奇怪的神像头,从脸形看有些像印度教守护大神毗湿奴,面部草绿色,头顶黄色锥筒帽,帽上还有5个骇人的蛇头。年代不详。 藤牌刀: 2011年修建天竺寺遗址时,陆续发现一些南派武术器械,如钩镰枪、铁尺、铁钯、朴刀,还有失传百年的永春藤牌刀。藤牌刀已非常陈旧,刀也是锈迹斑斑,而藤牌的外沿也已经脱落。 永春藤牌刀属于永春猴拳的独门器械,创始者为南少林寺武僧,后为郑成功的部将林兴珠继承和发扬。现在,练习藤牌刀的武术人才以及藤牌刀都非常鲜见,只有在云峰村还有几位老人在练藤牌刀这门武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兴珠》) 其他: 遗址被发现可能是天竺寺遗留物的,还有石墩、石槽、石栏等物,而在天竺山中,仍存有当时的僧人修建的凉亭和开凿的古井。 官桥天竺寺 官桥天竺寺,又名天竺岩,俗称观音殿,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周厝村青口自然村后毫光山半山腰。 沿革 相传始建于隋·开皇(581─600年) 间,其后时兴时废,历代均有修葺,已无详细记载,唯有入门处尚存的两方石刻碑志载: 明·洪武(1368─1398年)间,冲斗乡(今堀斗村) 陈家俊择地盖寺暨塑佛像。明初久旱,曾于寺外设檀祈雨,突然阴云从寺四舍间密布,四方均沾其渥泽。 正统(1436—1449年)间,陈家俊孙陈珊重修。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榜晋江进士伍铠曾读书于此。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天竺寺重修志》碑文记载:“历考名胜清源山赐恩寺,欧阳行周(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读书处也。一则开科于唐,一则发甲于明(指伍铠),故天竺寺与赐恩寺并垂不朽。”相传,伍恺到岩寺读书时,有一天忽然朦胧停笔,伏案而眠,即时神人托梦,天竺寺的观音菩萨欲助其晋。结果伍恺春闱高中进士榜,并奏请大明皇帝,言及神明显圣、托梦助其晋升并本人许愿重修天竺寺之事。帝随即御赐其“圣旨牌”一道,御赐伍恺还乡耀祖荣宗并重修天竺寺。伍铠书寺宇柱联一幅:“昔此读书,梦传决擢进士;今幸登第,礼答机先弥陀。”今御赐“圣旨牌”、柱联犹存。当年伍恺读书时亲手栽种 的玉兰花树亦存,树高4丈余,树干需两人合抱,花开时香溢满寺。 清·康熙十八年辛丑(1661年) ,邻近里人李天禄邀请寺僧住持寺务,该寺得以兴旺;传及7世住持人不守法度,寺业典卖,寺院几乎荒芜。 道光八年(1828年),林辉枝等人赎回寺业,并订立寺规,其时出资赎产置产者芳名碑志上一一记载。 民国七年(1918年)又再修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32─1935年),中共 在晋(江)南(安)创建工农红军,晋南游击队第三支队组建山边区委,成立天竺支部,天竺寺曾成为地下斗争活动据点。 1966年“文革”天竺寺寺庙被拆除,成为一片废墟, 檀香木雕的观音佛像也流失不知去向。 1976年“文革”结束后,洪邦村新加坡华侨蔡多华和田土乾(“土乾”合一字)村菲律滨华侨吴金聘倡议并带头捐资,发起重建,历4年初具规模。 规制 天竺寺环境幽雅秀丽,有“崖缝古榕茂,殿侧玉兰香;山间水潺潺,满坡青松秀”美誉。 进入北坡山门,可见刻有“崖缝古榕茂,殿侧玉兰香”对联。寺前增建钟鼓楼。 大雄宝殿硬山顶,飞檐翘脊,双龙护宝塔。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主殿祀释迦、药师、弥陀三宝佛祖。释迦前奉观音菩萨,善才龙女侍立左右。左右两殿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东西厢房,南北厅房,作为僧室、斋室以及香客休息室。 殿前铺设上、下石埕。 另有华盖室、山神庙等。 天柱岩寺 天柱岩寺,位于南安市西北隅蓬华镇东部蓬岛村天柱山之巅(海拔1033.5米),是福建省重点佛教寺庙之一。2006年出版有洪振天主编《天柱岩志》极述其详。 南宋·咸淳云岩禅师肇建 “天柱岩寺”始建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斯时,广东潮州海阳云岩禅师(俗名“萧来子”),云游至“万寿山”,慕此山云表高耸,巨石矗立如柱擎天,遥指峻峰,远离尘俗,乃在山巅“湖坪”结庐。 云岩禅师取“万寿山”山高如撑天柱之意,改称“天柱山”,命寺名为“天柱岩寺”,自号“维真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天柱山》) 维真禅师12年不曾下山,开坛讲演菩萨戒经,寺徒、听者众多,达一千七八百人,声名大振。时岩寺中僧人最多时有178人,可谓鼎盛。 历代修葺 自宋以来,“天柱岩寺”多次大修。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多次重修扩建。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毁于兵。天启元年(1621年)乡人郭省吾募资于原址重建。僧人感恩,在寺院大雄宝殿两边建“檀樾祠”,塑郭梓新和郭省吾像敬奉。 明末清初,“天柱岩寺”曾附设书院。清·康熙(1662—1722年)间,蓬岛举人郭琦第、进士郭瑄第兄弟均就读于天柱岩书院。现存天柱岩最早的碑记、檀樾祠记、诗词、楹联大多出于郭瑄第手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暄第》) 附:郭瑄第《天柱岩碑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天柱岩碑记》: “天柱岩碑记[清·壬辰(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任汜水知县郭瑄第?丙奏,里人。]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瑄第》) 天柱名自云岩禅师,前此未有也。八闽之内,凡山以名著者,不一而足;名以天柱著者,不一而足。要其所以名之之故,离奇千相,嵯峨万状,不啻(“不啻”:不亚于)如人面之不同。 兹天柱胡为乎名也?盖因其有石柱壁立,高出云端,如笋江之有石笋也。抑闻古有女娲炼石补天,为柱折也,其或折为名山,散而入于蓬岛,未可知也。抑故老流传,此山常有鸡鸣犬吠之声,乌知未名天柱以前,湖坪非仙人居耶?不然,万寿巅人迹罕到,胡然有鸣吠也?云师来而仙人去,天柱名而地脉灵。迄于今人之游天柱者,率顶礼云师,未尝一至万寿,岂万寿之名不若天柱哉?云师重之也。云师幼而出家,遂遍参知识,洞达元微,敭历(“敭历”:普遍称颂)江湖之间,岂其天挺与?何闻道之早也? 我三世祖梓新公捐资开井,尝记师生宋·咸淳九年,迨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甲申(1284年)师没,所称十二年不下山者,正谓此也。其像于嘉靖(1522—1566年)末遭兵厄,先梦而负脱,斯诚智灯常照,诸劫所不能灭者也。云师名著,天柱之名乃愈彰,故曰天柱之名云师重之也。虽然,山不在名,顾所置之地何如耳。 今士生昌明之代,处畿邑之中,前者推,后者扬,则烂然声施弗衰矣。苟或生乎乱离,处乎穷僻,虽有瑰材奇能,蔑由自见。夫山亦由是也,其在通都巨衢辙迹之所,往来贤士大夫之所征记,骚人墨客之所登眺,则山于是乎名;否则,烟霞锢之,草木蔽之,愚俗坏之,无奇文瑶书以饰其内,无高台层榭以壮其外,虽日求其山之名,亦岂可得哉?是故山之能名者罕也。 今天柱形不图于郡乘,事不列于邑志,而位置高骞,众山退听,清(清源山)、紫(紫帽山)犹拜下风焉。然而不汲汲于名之者,是天柱之高而善隐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 余爱天柱之名,恐异日者或沉沦于荒烟蔓草之中,故为之考其记,推其年,论其世,使后之有事纂述者,得缘名而稽实,无贻憾于山灵。 吾父陶障公有诗联,并余所效颦,具载于后,以备观者采焉。” 古诗词 天柱岩因其泉林之胜、云石之奇,南宋·诸葛廷瑞、陈龙复,明·王慎中、张瑞图、戴廷诏、翁梦周,清·陈方策、李道泰、周青云、戴凤仪等诸多达官贵人、墨客骚人都曾登临天柱山,或留诗文或题匾额以记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陈龙复、王慎中、张瑞图、戴廷诏、李道泰、戴凤仪》) 岩寺中至今还保存有清·进士郭瑄第和举人郭之垣间代唱和的《天柱八景诗》。天柱山八景为:“万寿石巅”、“双湖茗香”、“山门引翠”、“花径流觞”、“弈对八仙”、“望入双阳”、“春烟锦柱”、“石井盈梁”。后人又附以“莲池著迹”、“帽山发祥”两景,为“天柱十景”。 清·郭紫霄(郭瑄第原名紫霄)《游天柱岩》:“天柱真仙境,人居接太清。入岩伴佛坐,推户看云行。不有烟霞性,安知山水情。谈禅凡俗外,空界一时呈。”〖注:①“太清”:道家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皆仙人所居之府,此指天空。②“空界”:佛教以超乎色相意识之界为空界。〗 现代建为天柱旅游区 1983年,祖籍蓬华镇苏厝村的印尼佛教协会主席大德圣忠法师回乡谒祖,1984年募资重修“天柱岩寺”,扩大堂庑,保留明代建筑风格,并开公路直抵岩前;还从海外迎来3.8吨如来玉佛、檀木云岩祖师,以及钟鼓香炉等法器和经书。1985年10月,圣忠法师躬临主持开光大典,盛况空前。1986年,圣忠法师再次登临,又塑造了观音、地藏、毗庐、韦陀等佛像,并延请和尚常住岩寺。 1987年,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副会长虞愚分别题写“天柱岩”、“大雄宝殿”匾额和楹联。海外知名人士潘受、吴耀堂、梁披云、黄建安等分别为天柱岩撰写了对联。 2004年,旅港同胞洪亚铁、黄永达、洪盛益、郭宗贤等海内外乡贤虔诚奉佛,共捐资124万多元,兴建天王殿、钟鼓楼、金亭,并塑造弥勒佛、韦陀和四大金刚,雕石狮,开莲池,掘机井,建停车场,铺水泥石庭,砌大石砛,天柱旅游区初具规模。 2005年10月,台商张朝宗投资500万美元(合人民币4200万元)扩建天柱旅游区,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现在又建成香草世界旅游度假区。引种日本樱花、美国雪松、法国香草、加拿大红枫,还有五月雪、满山红、玉兰花、桂花、樱桃等名贵树木。又建设了20多个欧美特色的新景点,集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宗教朝拜于一体。 2011年6月获得“福建省4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011年9月获得“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011年12月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2年12月评为“泉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3年10月评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 规制 临山顶,穿过两重山门,便进入了天柱岩景区。 寺前平坦,有田耕作,四周植茶种果;天柱岩茶色香味美,闻名遐迩。 岩寺门口下庭有南宋·郭梓新所开的六角井供佛,相传井水能治百病,俗称“灵井”。大雄宝殿正前方有一莲池。 寺宇坐北面南,面阔、进深各五间。匾额“天柱岩”系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于1985年所题。 大雄宝殿规模不是很大,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筒瓦覆其顶,朱漆其门,玉石其柱,参天古木环抱。 大殿上高悬明·张瑞图亲笔题匾“华藏世界”,清·李道泰题匾“不坠天”,原匾毁于文革,现为复制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李道泰》) 殿内供奉一尊高2米、宽2.5米、重3.8吨的释迦牟尼玉佛,玉颜玉体,光泽照人,是1985年大殿重修时,圣忠法师特地从缅甸购进的,是全国最大的释迦牟尼玉雕大佛。同时迎奉的还有一尊檀木云岩祖师造像。此外,还从境外运进大香炉、大钟、大鼓及佛经、法器等,为古刹增色。 殿中名家题联众多,琳琅满目。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安清代首榜进士郭暄第题联:“一柱参天戴九重,千峰俯地拜万寿。” 清·郭瑄第撰、现代林东海书:“柱峰出自蓬岛,凌霄擎斗,屹尔长存,疑女娲炼石五色,多有补天之事;师派源于曹溪,振锡传灯,超焉早悟,讶达摩面壁九年,岂无成佛之劳。” 清·进士李道泰撰、现代陈逸亭书:“随他起云落月,还我立地顶天。” 现代新加波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邑人潘受题:“俯仰莫忧天,此地分明天有柱;登临还望海,何时清晏海无波?” 佚名:“天宇无穷行日月,柱峰多峻近星辰。” 现代虞愚、梁披云、吴耀堂、黄建安、吴捷秋等海内外名人也分别为天柱岩撰书题联。 原寺左有“檀樾祠”,又左有“文昌祠”,已废。 天柱岩寺后面,有开山云岩祖师墓;寺前,有历代和尚墓。 离岩寺500米的天柱山绝顶(称“万寿石巅”)岩石上,镌有一尊石雕巨佛像,高10丈许。何时何人所镌已不可考,但南宋·兵部侍郎诸葛延瑞《题天柱岩》云:“耸翠层峦势接天,岩崖风紧欲摇巅。地跨南永为雄镇,巨佛镌成不计年。”可见历史悠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 寺后峰巅还有一些摩崖石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天柱山》) 位于晋江市罗山镇罗裳山西南麓,与罗裳山紫隐寺毗邻,北偎罗裳、南面草庵,可谓佛门的清净宝地。 殿里有三龛:中龛供奉托塔天王·李靖,佛教称其为镇守南天门的护法天神;左龛供奉九天玄女·女娲娘娘,右龛供奉李靖的三太子哪吒。 明·隆庆五年(1571年),福建副总兵黎国为纪念其姑母黎端娘娘的养育之恩和其一生敬佛念经,先后在罗裳山建紫阳禅院,院立“妙慧堂”、雨晴亭,并于紫阳禅院西侧约百米处建天王殿,初为简构。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进士陈应春捐其俸薪续建,遂成重檐三间单进外加天坛。 清初圮。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和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社店乡人曾二度修葺,复其轮廓。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年),社店乡老再度鸠资,并请龙山寺方丈然信上人主厥鼎新,不久又遭破坏。 至民国后期,社店乡耆董老拟欲再度筹资复建,几经策划,却遇时局混乱,迟迟未能进行。 1997年复建,2002年竣工开光。其殿规模结构,保持原有重檐三间单进外加天坛的格局。 天坛有联: 殿内有联: 天王寺 天王府
相传肇建于唐,时位浯江浦岸沿,祀唐•开国元勋、卫国公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 清•咸丰七年丁巳(1857年),天王府设坛扶乩(扶鸾),请温元帅降坛,乩笔在沙盘上写下两句,信众刻为石门联,曰:“日月东升光耀王灵,波水西澄氵赞濯吾明。”上句前有小序“咸丰丁巳仲夏”,下句后落款“温元帅降驾题”。按:两句均为繁体字,“灵”、“澄”又为异体字:“氵赞”义“溅”。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数次轰炸泉州城,邑人逃避宫中,飞弹爆于宫侧榕树下,而宫宇、人员均无恙,乡人信之愈笃,奉之愈虔,一时香火鼎盛。 天心洞,原名天香寺,俗称南仙公寺,位于南安水头镇埕美村北面约2公里处琼山南麓,距镇区8公里。琼山峰峦回环,林木苍郁,洞掩其中,故名“天心”。 是南安唯一保存道观面貌的道教基地,为南安市三大古刹之一。 “天心洞(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寺中另有楹联:“锁云深处,弹指清音千偈了;琼山顶上,拈花微笑一言无。”“天为君,唯德是本;心即佛,以善作根。” 天湖岩 康熙六十年(1721年),郑坚、陈洛等以天湖岩为据点举行起义,以呼应台湾朱一贵大规模农民起义;后遭永春知县雷淳、游击将军李发祥率军击溃,并将天湖岩焚毁。 天湖岩寺 天湖岩寺,初名“水月亭寺”,位于湄洲湾南畔泉港区南浦镇天湖村北侧的天湖岩山上,沿盘山水泥路可达。其北临湄洲湾,东毗五公山,南望净峰山,西邻观音山。 “天湖岩寺(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天湖岩寺始建于唐·中和五年(885年),时名“水月亭寺”,由妙莲师管理。 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到此,题“天湖福地”,因更名“天湖岩寺”。 “文革”毁,1979年重修,次年又扩建。 规制 天湖岩寺总面积0.5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以前殿大雄宝殿和后殿观音殿为中心,附有禅房、斋房,两侧另建有护殿楼及钟鼓楼。寺院还建有招待所、会议室、休息厅、车库等配套设施。 寺前一亭一湖 寺前有一亭一湖。 亭是“水月亭”,明代更名“天湖岩寺”时为纪念寺院前身“水月亭寺”始建。亭阁式,高7米,八角全石结构,四周围以石柱栏杆。 湖是“放生湖”,在“水月亭”对面坡下,是一个长方形的天然湖泊。 湖边残碑书“天湖放生”4个大字,相传为北宋·泉州太守蔡襄所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襄》)。 湖中有“三奇”,即无尾螺、红体虾和半边鱼(一边有肉,一边无肉)。民间相传,明武宗·朱厚照游览天湖岩寺时,侍从捞起湖中鱼、虾、螺作为供膳。朱厚照得悉缘由,愕然良久,深悔食了放生之物,亲将残肴倒回湖中,并对天忏悔祈祷,仁德诚意感动佛祖显灵,使未食完之鱼、虾、螺起死回生,繁衍至今。 对于“放生湖”,前人有诗曰:“天湖高挂着空流,鱼放岩头得所游;有名恰如银汉月,无波不似洞庭秩。” 廿世纪90年代初,先后几次对放生湖进行修整挖拓,现面积有900平方米,湖璧全部用平整的条石加固,周围石柱栏杆。 大雄宝殿 前殿大雄宝殿,宫殿式三间二进,飞檐翘脊。 殿门悬匾“天湖福地”,字体遒劲庄严。门联:“梅占花魁冷香披袈裟,峰岫曲径光寺游天湖。” 正对大门的前厅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背后是韦驮护法。 大殿中开天井,中有石砌平台,摆放着各种盆景。 天井之后是主殿,佛龛中奉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 观音阁 后殿观音阁,建筑面积达324平方米,地势较高,双层飞檐高达十米多,棱檐翅翼犹如巨鹏展翅,气势雄伟。正门横匾“观音阁”。 阁内雕梁画栋,拱嵌八角天花,佛阁庄严。正中莲花宝座上有净瓶观音塑像,高5.68米;善才、龙女二童侍立两旁。 左、右墙两侧塑有24尊梵天王神像,皆3米多高,姿态各异。 殿内有联:“梵宇耸洲中,一水迎来台岛浪;法延启天末,好风伴送海潮音。” 后殿门前有石埕,四周石栏围护,埕前植有一圃花卉。 寺后 寺后群山环抱、林木参天。寺院周边山头岩石姿态万千,构成王帽盖顶、金锁镇天湖、金龟背印、莲花宝座、丹凤吸水、灵龟饮露、龟蛇相会等诸多胜景。 其中“王帽盖顶”,乃天湖岩山巅之一巨石,奇峰独秀,蔚然壮观。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泉州府曾于此建烽火台,抵御倭寇侵扰,遗址尚存。
天马岩 方位 “天马山”山势雄俊,酷似马鞍,其西面的小山陵浑如马首,似在悠闲地啃食青草;山南、山北各有一丘,极像“马蹬”,俗称1对“马踏岭”。天马山中的“龙湖岩”、“天马岩”就分别位于南、北两处“马蹬”。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天马岩》:“天马岩,在‘天马山’之阴。” 《永春县志》载:“天马岩、龙湖岩俱在‘天马山’。” “天马岩”位于“天马山”北侧,东至原始森林保护区,西至通山寮机耕路,南至树林,北至茶栲格。由于“天马岩”在德化县三班镇与永春县吾峰镇交界处,距德化县城16公里,距永春县城15公里,因此在文献记载中,该址属地或称德化县,或称永春县。 “天马岩”由永春五里街向吾峰到择水村大人头,山路直上便到。另五里街吾东村养路坂后顺左侧山路蜿蜒而上,或德化县儒坑、锦山也可到达。 明·成化十一~十六年始建“马氏仙宫” 天马山与“百丈岩”相距数里。相传,“百丈岩”三显真仙·马氏娘娘深感此地可居,显圣托梦于侯龙(今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陈东庭、陈硕峰(进士)2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百丈岩》) 成化十一~十六年(1475~1480年)间,陈东庭、陈硕峰2人首倡,德化县的儒坑村、锦山村和永春县的后垅村(侯龙)、桥头铺村4村(古称“4境”)共同在“天马山”西北坡“马镫”处创建宫宇,从“百丈岩”分得“三显真仙·马氏娘娘”香火塑像供奉,称“马氏仙宫”,俗称“仙庵”。时住尼姑,“远近人士莫不趋拜焚香”,逐渐鼎盛。 清·乾隆十九年重修更名为“天马岩” 经明季而迄清初,海氛煽起,佛堂难免破损。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侯龙陈程千(庠生)、陈湖重2人重新修建“马氏仙宫”,捐地扩充规模;儒坑村、湖上村、桥头铺村亦先后充田献资。时陈辉、陈益在偏殿为镌立《天马岩布施山地记》,今存。 自此香火旺盛空前,神灵显赫。每年农历十月廿八日是“天马岩”的佛生日,远近乡民都以最隆重的礼仪表达对“仙妈”的虔诚。 清·光绪十年重建 由于年岁积久,“天马岩”破损,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冬,吾峰侯龙陈迪光(举人)、陈超元(时为广东补用县正堂)首倡,招集侯龙、桥头铺、湖上、儒坑四保民众重建,“雕梁画栋,气象一新,固本胜昔,雄伟壮观。”时已无住尼姑,由僧人入住。 此时,是“天马岩”香火最旺、住寺僧人最盛时期,达110多人之众,岩寺两侧建有厢房均为僧房。 清·光绪廿四年重建 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重建。 五品衔署将乐县学正堂陈焕珪(侯龙人)为撰立《重建天马岩序》碑,今仍立于主殿前台阶右侧。 现代重建 1958年“公社化”时,永春土坑仔在此种茶果,“天马岩”被占用作场部。 廿世纪60年代“文革”时,“天马岩”神殿、神像遭毁,被改为吾西村柑茶山耕队址。 1990年,永春县侯龙村(后垅)陈溪水牵头,召集两县4村(德化锦山、儒坑,永春后垅、桥头铺)共同修葺破损,重建神殿,再造神像,各依旧制,香烟再续,并设“天马岩四保管理组”机构,然无复当年规模矣。 现规制 从天马山顶往下看,岩寺位置正好处于一处开阔地,方圆平坦处约有近千平方米。 “天马岩”北面德化森林是较为古老的次生天然阔叶林,1977年建立自然保护小区。 岩寺前有一古柏,乃建寺时所植,树龄有500多年之久。古柏虽树干中空,但至今仍郁郁葱葱。1996年列为福建古树名木之列。 岩寺正前方设有一半月形放生池。放生池右有“如愿金亭”。由放生池再往前十几米便是山崖,因为这些崖地有树木、竹子、柑树生长其上,山崖也就不见得陡峭。此处山林树木高大,无乱砍滥伐,保护完好,置身其中,有如原始森林之感。 天马岩宇为瓦木古体建筑,飞檐斗拱。有左、中、右3殿及客殿。 主殿前有台阶。 殿门前左、右两侧石柱雕有蛟龙,栩栩如生,似欲腾云;其龙口含珠,玲珠别致,指尖一触滚动不息。 殿门正上方额匾镌清·举人颜土龙当年所书“天马岩”3字。殿门两侧石柱刻有柱联:一曰“白云抱幽石,飞泉挂碧峰”;一曰“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 中殿殿堂正中屋梁下挂有一木制道家“八卦”图案,直径达3~4米,其用途不得而知。正中佛龛内供奉三显真仙(马氏娘娘),左、右两侧佛龛分奉如来、文殊、普贤、观音诸佛。左侧佛龛上方有牌匾“大梦仙觉”,是明·隆庆二年(1568年)田一俊(大田县人)参加科试前到“天马岩”礼佛运梦,得“仙妈”保佑得中会元(会试第1名)后书就的;中侧则悬有“咫尺蓬莱”匾,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超元所书。殿中柱联:“昭尘梦方甜,那个闻钟推枕起;桃花源在此,是谁识道入山来。” 左殿供奉九鲤真仙、威侯真仙。 右殿供奉达摩祖师。 客殿供奉史公祖师。 摩崖石刻和文人题诗 “天马岩”旁有泉水一泓,大旱不涸,崖镌“福泉”2字。 “天马岩”左、右有大漈瀑布、小漈瀑布,附近还有明·颜廷榘、清·邱人龙、清·周凤翔的诗刻及颜廷榘的“咏台石刻”、清·陈元逵的石刻“小石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明、清文人墨客诗句有: “深山秋静晓猿啼,雨后登临湿翠迷。” “情幽了无碍,山色含余曛。” “岩头滴空翠,红绿春平分。” “漫长驿道几程春,水碧山高不染尘。” 天马岩寺 天马岩寺,又名“白鹳天马寺”,习称“白鹳寺”,位于永春县卓埔“天马山”北麓半山腰的“马头”之中,海拔680米,是达埔十班五大名刹之一。 始建于北宋中叶 “天马岩寺”始建于北宋中叶。首任住持曾念来自福州鼓山涌泉寺,“天马山”南麓至今留存“天马岩念公墓”。 “天马岩寺”及菜堂,历来系僧、道、尼聚修之地。供奉释迦摩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菩萨,曾是达埔镇乃至播迁海内外各地的信男信女敬仰之庇护神。 寺前有棵古老的桂花树,相传在北宋中叶建寺之前就有了,年岁已逾千年。现主树干已经中空,中底部有断裂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因为中空的缘故向下分叉开来,刚好有较高的土层帮忙支撑,使得没有断掉。该桂花树高近20米,树身周长2.68米,树冠覆盖面积60多平方米,列为“古树名木”。 在这棵千年桂花树边,有1块石头,古人镌有“品静”2字。 1934年5月毁于国民党军“围剿” 在廿世纪30年代“安南永德苏区革命斗争”时期,“天马岩寺”(包括其相邻的菜堂)是红二支队活动的重要据点和宿营地之一。当时的永春《崇道报》曾报道说:“白鹳天马寺及菜堂素为暴徒驻足之地。” 寺前桂花树边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石洞,可容纳约20人,成为红二支队战士们的藏身之地,乡人称“红军洞”。 “天马岩寺”的这棵千年桂花树,因所处地势较高,树干也高、树叶茂盛易于躲藏,成为了当时红军战士站岗放哨的好地方。红军战士们平时也都喜欢在桂花树下学习、聊天,称它为“红军树”。 1934年5月,国民党军87师517团刘启雄部接防永春,对达埔苏区加大“围剿”力度,见多次围剿未成,5月26日,国民党刘启雄部就到天马山下放火焚毁“天马岩寺”,企图烧死红军战士,或使其无处藏身。幸好在桂花树上放哨的红军战士早早看到了,部队得以迅速转移。桂花树虽也被火焚烧,却神奇地存活了下来。 1950年,一笔名“樵夫”的人士在菜堂墙壁上题诗嗟叹曰:“杀人放火已尽光,可怜古刹被遭殃。婵媛碎壁今犹在,一片古迹成荒凉。恢复旧观确是梦,□□出家一世空。”如今,该诗还保存较好。 近年重建 近年,在达埔镇岩峰村潘贤抄积极倡导下,金星、岩峰、达中等村组织成立“白鹳寺重建委员会”,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重建“天马岩寺”。 2011年按原貌重建“大雄宝殿”,门额“天马岩”;2013年11月落成。 2014年建成“天王殿”。 2015年大坑路口至天马岩拓宽硬化工程乡村公路,同年竣工;并建“护界宫”。 2016年在大殿两侧建成“观音殿”、“地藏殿”。 天师府 天禄岩 闽•平和赖顺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