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元)

  僧录司、僧正都纲的设置。
  发展。
  泰米尔文碑刻。
  亦黑迷失《一百大寺看经记》。
  佛教世俗化,佛、道进一步合流。
  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绝对互相排斥。
  名僧
    ——妙恩(或作玅恩,俗姓倪,号断崖,元·全州人。先为雪峰寺僧。至元廿二年合开元寺百二十院为一大刹,为开山第1世。)
    ——契祖(俗姓张,元·同安人,妙恩法子。至正廿九年妙恩请为堂中上座,翌年嗣其位,住持大开元万寿禅寺,号佛心正悟禅师。延佑六年化。)
    ——法助(号普济,俗姓王,人称“平海头陀”、“头陀王”,元·泉州人。)
    ——大圭(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元·晋江人,泉州开元寺僧。由儒入释。著述。)
    ——杰道者(晋江人,泉州开元寺僧)
    ——如照(或作如炤,字元明,号寂室,俗姓蔡,号佛果宏觉大师。元·晋江人。从泉州开元寺袒膊院出家,曾典客雪峰寺,后出主安溪泰山岩。大德八年返泉州开元寺,先后主领后堂、前堂,嗣法席。至顺二年溘化。)
    ——广漩(俗姓苏,泉州开元寺僧。)
    ——伯福(字谦叟,周氏子,元·惠安人。居泉州开元寺为知事。)
    ——用平(号行明道禅师)

  元·至正日僧大拙祖能等来泉州开元寺学禅。
  元末役僧毁寺。

  元朝的统治者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在泉州出现世界多门宗教自传共存的盛况。

僧录司、僧正都纲的设置

  元廷在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基本思想指导下,加强对佛教的管理。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元廷从唆都所请,令泉州僧依宋例,输税以供军用。

  至大四年(1311年),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在地方路、县设置僧录司、僧正都纲等衙门。又严格僧尼剃度制度,以防止大量劳动力逃入寺院,逃避差役、赋税。

  《元典章·礼部》规定剃度僧尼给据。规定“不谙经教,不识斋戒,不曾谙练寺务,避役之人,用财买据”的僧人,当作违法行为。又规定“各处寺院里住持、长老”必须具务有德行、知佛法,并且需要众和尚保举的,经由有司批准,方承认为合法的寺院主持。

发展

  虽然南宋末期泉州发生长达十年之久(1357—1366年)的亦思巴奚兵乱,佛教遭受严重破坏,但从元代中、前期的情况来看,佛教还是有一定发展的。

  元代初期,时任泉州港主的印度佛教徒挹伯鲁马尔因获得蒙古察哈台——罕(忽必烈)的御赐经商执照,即兴建佛寺,把神灵敬请入座,以纪念神灵和大汗赐予的幸福。1956年,吴文良 先生在泉州南城伍堡街发现一方断裂为二的宗教石刻(上刻汉字“日智和尚”及泰米尔文),即为这一史实的见证。该石刻现保存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宣政院功德使司刘鉴义,言于伯颜平章,奏合泉州开元寺120院为一禅刹,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又建法堂、寝堂,延请妙恩禅师住持,为开山第一世。三十年中,又建禅堂、双桂堂、檀樾祠、伽兰祠和祖师堂。 延祐间(1314—1320年),又建造了柯坑堂。延祐六年(1319年),僧契祖继住持大开元万寿禅寺,垂四十年,“食常万指”。可见元代泉州开元寺规模是很大的。

  至正间(1341—1368年),因泉州护国水陆寺故址有一半为清源驿,遂在余地复建禅院,明 · 洪武间(1368—1398年)命名为“水陆寺”,后蔡清曾在此讲学。

  元统三年(1335年),晋江青阳大霞浯村吴开诚居士倡建美林寺(初名“霞明亭”)。

  元统年间(1333—1335年),僧人定山重建肇于五代、宋朝被毁的尊胜寺,改名“保福寺”

  至正二十年(1360年)僧人显报在晋江陈埭岸兜村创建海光堂。

泰米尔文碑刻

  1956年12月,吴文良先生在泉州市区五堡街民房内发现一白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石碑,高32厘米,宽120厘米,已断为两截。上面刻有六行书写古怪的文字,有的状若蝌蚪,有的如蚯蚓卷缩。其照片编入《泉州宗教石刻》书中。

  1979年,德国汉堡大学汉学家傅吾康访泉,提到该文字为泰米尔文。泰米尔语是印度达罗毗荼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目前操泰米尔语的人口约三千万人,分布在印度各邦和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缅甸。

  1981年,日本东京大学东方学专家经辨读,将碑文译出:“向庄严的褐罗致敬,愿此地繁荣昌盛。时于释迦历1203年哲帝莱月(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船主挹伯鲁马尔,别名达瓦浙哈克罗·瓦帝格尔,持察哈台一罕的御赐执照,庄重地把乌帝耶尔·厮鲁迦尼——乌帝耶——那依那尔神灵敬请入座,并愿吉祥的察哈台一罕幸福昌盛。”

  碑文一方面记载印度或斯里兰卡的船主挹伯鲁马尔在元初居留泉州的史实,另方面也表明挹伯鲁马尔是一个虔诚的上座部佛教徒。上座部佛教是现仍盛行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小乘佛教,不同于流行我国的大乘佛教。

亦黑迷失《一百大寺看经记》

  元代泉州寺院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等,奉命率军征爪哇,从泉州后渚港放洋,无功而返,受到杖责和没收其家财产三分之一的处分。为此,亦黑迷失在泉州城内刻立《一百大寺看经记》。(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亦黑迷失》)

  碑记说明舍资佛寺的原因,是“世祖薛禅皇帝,宣唤历朝,委用至今,圣恩莫报,特发诚心,谨施净财,广宣梵典”;“次冀亦黑迷失偕室中夫人茶茶,身宫康仄泰,寿命延长,福禄荣迁,子孙昌盛”

  延祐三年(1316年),亦黑迷失仁宗皇帝、皇太后、皇后祝寿,同时为自己及家人祝福延寿,在全国选定百所寺院,“各施中统钞壹佰定,年收息钞,轮月看三乘圣教一藏。其余寺院、庵堂接待,或舍田施钞,看念四大部、《华严》、《法华》等经,及点照供长明灯。”

  亦黑迷失给施舍的全国100所著名佛寺,刻立《一百大寺看经记》碑留念,碑文中提到,受施舍的泉州路著名的佛教寺院、庵、接待,依次有“五月,泉州路承天寺、水陆寺、法石寺、招福寺”;“八月,泉州路开元寺、封崇寺”;“九月,泉州明心寺”;“看四大部经泉州清源洞”;“接待往来僧众泉州楞伽接待、清源齐支洞”;“点长明灯泉州清源洞”

  碑记所载,泉州接受亦黑迷失施舍的寺院、庵、接待有17所,年19次。其中有大开元万寿禅寺、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光孝寺、北藏寺、水陆寺、法石寺、延福寺、积善寺、西禅寺、香积寺、招福寺、封崇寺、白沙灵应寺、明心寺、泉州寺。

佛教世俗化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达鲁花赤阿沙来监泉州,在碧霄岩“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

  至治二年(1322年),欧洲天主教传教士鄂都立克到泉州,看到泉州城有很多善男信女的寺院,他们都是偶像崇拜者。在那里访问的一所寺院有3000和尚和1.2万尊偶像……我在供奉偶像的时刻到那儿去,好亲眼看看。其方式是这样的:所有供食的盘碟都冒热气,以致蒸气上升到偶像的脸上,而他们认为这是偶像的食品。但所有别的东西,他们会留给自己,并且狼吞虎咽掉。在这样做后,他们认为已很好地供养了他们的神”

  鄂都立克的记载,一方面反映元代泉州佛教寺院规模之大,佛教势力之兴盛,另一方面却反映了元代泉州佛教的世俗化。

  元·顺帝后至元二年(1336年),晋江佛教善信凌恢甫,在泉州湾口石湖建六胜塔,通高31米。六胜塔既是佛教建筑,也是航标灯塔。(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史迹·六胜塔》)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章三旦八、御史帖木尔不花、宪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奴与金陵僧人觉成,捐财雕刻弥陀瑞像,易殿以石,建台塔,改堂宇

佛、道进一步合流

  元代,泉州的佛教与道教进一步地合流,甚至佛教僧人也支持这种进程。

  如后至元四年(1338年),泉州万安禅寺释用平智泰《重建清源山纯阳洞记》

  纯阳洞原为道人尸解处,“邦人即其骨肖像事之,并创屋以祀群仙,匾曰纯阳”。可是道教徒“岁时兢携酒肴以渎之,箫筑以噪之”把清净的纯阳洞闹成花馆酒台

  因此佛教徒中有识之士,在纯阳洞左,构殿以奉普陀大士,设箸龟筊以遗士庶之乞灵。即以佛教菩萨和佛教世俗化的卜龟来刹住世俗化道教的一典型事例。

  对此佛、道互为补充的现实,碑记撰者释用平智泰认为是仙依佛而益显,又是“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碑记最后,一言以蔽之曰: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这就是元代泉州佛、道合流的理论依据,也说明其时佛、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又如释大圭伯福均兼精青乌学(堪舆之学)。僧印空,同安人,“辟谷十余年,日食枣、粟、松实”,是一位佛、道兼修的僧人。

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绝对互相排斥

  伊斯兰教徒也有到佛教寺院祈愿膜拜者。

  泉州承天寺有一座元代石炉,炉盖上刻:“泉城孙府前保信士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与十方檀信,同发诚心共成佛果,喜舍朝天炉入于灵应禅寺,永充供养。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时大元至正丁未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吉日。化主实裕、住山实和敬题。

  蒲力目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伊斯兰教徒,一位伊斯兰教徒,陪同他的佛教徒妻子泉州人李二娘仔,到佛寺施舍,祈求今世与来世康安幸福,这为伊斯兰教史上所罕见。但却表明了元代泉州中外姻之普遍,以及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绝对互相排斥。元代,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和平共处,于此可见。

名僧

  元代泉州有不少著名僧人。

  妙恩

  妙恩,或作玅恩,俗姓,号断崖,元·全州人,临济宗杨歧派。先为雪峰寺僧。至元廿二年(1285年),合开元寺百二十院为一大刹,妙恩为开山第1世;大圭契祖为其法嗣。至元卅年(1293年)圆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契祖》)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妙恩

  妙恩,生氏,泉人也(?应为“全州人”)

  持律精苦,胁不沾席者四十余年。遍参名宿,旋入雪峰,谒湘和尚蒙印可,声价日腾起。

  至元(1264—1294年)中,僧录鉴义白行省,请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大刹,请师为第一世。师慧解圆融,不以禅废教,尝注释《弥勒上生经》以见意焉。

  武林南山罗汉殿灾,师梦五百僧求依止。未几传闻至。乃即梦夜也。因建罗汉殿于寺东厢,如数像之忄菐焕,一仿武林旧时。是以虚空心,为福德相,益见其慧门无量也。其法嗣大圭颂曰:‘碧眼庞眉解魇人,容求单位笑欣欣。一朝添五百闲汉,大屋泼天开紫云。’

   师将示寂,偈曰:‘不用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红焰,千足万足。’既火,舍利如雨而下。”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玅恩》:

  “释玅恩,号断崖,全州氏子。

  初遍参名宿,旋入雪峰和尚之室。器之,至使分座。退居善见,痛自韬晦。

  至元廿二年(1285年),僧录刘监义言于行省,奏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禅刹。明年秋,延师为开山第一世,坚致不获,谢。至门曰:‘第一句,最初步,说到行到,大千揑聚。’喝一喝:‘莫来拦我球门路!’升座,嗣湘法。示众:‘吾心似破竹,径直无纡曲,一点不相瞒,六六三十六。’上堂:‘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三家村里,十字街头,秽语諠争,恶言厮骂,总是面门放光,助佛扬化。其柰学此道者,如人画龙;真龙见时,却又惊怕。因甚如此?识真者寡。’

  师履行纯实,律身清苦,终始无斁,胁不沾席者四十二年。语言无华,而人心悦服。丛林法敝,以之具兴。

  至元三十年(1293年)三月望,以法弟契祖补其处。越三日圆寂,既火而雨舍利,藏于西山。赐諡‘广明通慧普济禅师’。《上生经解》、《语录》行世。”

  契祖

  契祖,俗姓,元·同安人,妙恩(见上文“妙恩”)法子,临济宗杨歧派。至正廿九年(1292年),妙恩请为堂中上座,翌年嗣其位,住持大开元万寿禅寺,御赐佛心正悟禅师之号。延佑六年(1319年)化,寿九十。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妙恩·附契祖》:契祖,同安氏生。亦师(指妙恩法子,使嗣位,行师事者。善说法要,浑然天成,赐号佛心正悟禅师。”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契祖》:

  “释契祖,同安人,姓氏。

  初侍法石元智奇其材。既遍参毕,乃湛伏乡院。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玅恩请为堂中上座,至敬爱之。师尝疾,恩馈药资,不受,偈曰:‘政坐虚消人信施,生身受此铁围殃。熔铜热铁都吞了,那更教人入镬汤。’益重其为人。

  (至元)三十年(1292年)使嗣位,代行师之道。师持盈者二十有八年,达官贵人至輙拜之。帝闻,赐‘佛心正悟’之号。

  师善说法语,浑然天成。

  腊八曰:‘半夜娘生眼豁开,狼忙便走下山来;看来只个星儿事,搅得乾坤作一堆。’

  重阳曰:‘今朝重九节,篱根菊又开。诸方不说陶潜,即说孟嘉。开元无可说者,归堂吃茶。’

  首座有能颂声以卜隐颂,要师作。师曰:‘自断胸中更没疑,行藏那许鬼神知;直饶天下藏天下,未是羚羊挂角时。’叹服。

  延佑六年(1319年)秋,无疾而化,寿九十,全身塔于西山。”

  法助

  法助(?~1322年),号普济,俗姓,人称“平海头陀”、“头陀王”,元·泉州人,宋末出生。父、祖世代务农。

  法助12岁出家为僧,虔诚奉佛,钻研佛经内典,发愿修桥造路,济世渡人。大德七年(1303年)移锡福州南台万寿寺。

  至元十九年~至治初年(1282~1321年)近40年间,法助在泉州、福州等地累计建造、重修大小石桥20座,其中仅泉州路所辖的晋江、南安、惠安3县就有18座。

  如至元十九年(1282年),法助在泉州惠安县廿一都(今属东园镇,旧《志》误作廿二都)首建马山桥。马山濒海,为惠安县东南沿海的一个小港,称马山港,因地势低洼,接连十日下雨,沟渠便涨满,道路因之断绝。法助为方便行人,化缘募资,发动当地群众出工出力,建成马山桥,改善当地交通环境。

  至元廿三年(1286年),法助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长620间的大型石桥御辇桥(俗称“下辇桥”)和另一座申型桥梁御亭头桥。御辇桥位于泉州晋江县卅五都御辇(今属晋江市池店镇,因宋帝昺南行过此下辇,故名),为泉、漳二州交通要道,以前无桥,行人须涉水而过。新编《晋江市志·文物》载:“御赐桥,又称下辇桥……现存长22米,宽3.85米,船形墩5座,每间大石板4条,净跨4.2米,两侧筑护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下辇桥》)

  至元廿六年(1289年),法助在泉州惠安县南廿四都大柘(今东园镇后港村)建造跨海大桥大柘海径石桥(今已倾圮);同时,在泉州南安县七都竹溪(今属洪濑镇)重修竹溪桥,在十九都象头(今属洪濑镇)营建象头桥。

  大德初(1297年),法助重修泉州南安县弥寿桥(在今丰州镇境内)。

  大德三年(1299廿),重修泉州晋江县廿九都陈翁桥(在今晋江市陈埭镇涵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陈翁桥》)

  大德五年(1301年),建结甎福利大桥(在今晋江市青阳镇沟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结甎福利桥》)、潘坑桥(在今南安县洪濑镇潘坑),重修南安县九都梯云桥(又称登云桥)。

  大德六年(1302年),在泉州南安县十八都建沪溪桥(今属罗东镇),修晋江县廿七都适南桥(又名七男桥,今属青阳镇)。

  大德七年(1303年),在泉州南安县建造澳内、后吕两小桥,在晋江县重修上保、下保两石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上保桥、下保桥》)。

  同年,法助移锡福州南台万寿寺。万寿寺在福州城南台江之畔,地当交通要冲,又为江海交汇之所。因地形骤然低凹,江水自高而下,汹涌而来,迂回湍急;江心岩百密布,参差错落,成为一处险途。宋时造舟为梁,初分南、北二桥,后被泥沙淤塞,又分为南、中、北3道浮桥,统称万寿桥,又名大桥。桥旁竖立18根石柱,系结藤缆防御风雨侵袭。每遇台风暴雨,江水猛涨,往往船只破裂,绳缆挣断,造成人命伤亡。法助有鉴于此,发愿建造石桥,造福南北行人。

  法助命弟子吴道可北上,托圆通玄悟大禅师转奏,得到元成宗赞许,奉旨全权募建石桥,并责成福建行省都转运监使王茂率部属协助。未及一年,法助募缘至数百万贯,“大姓施财,小夫捐力”,工程顺利于当年(大德七年,1303年)展开,至治二年(1322年)建成(今解放大桥前身),历时20年,。

  法助根据台江地形水势,采用“植材木,砻密百,纳木腹而基之”方法,加强桥梁基础建设,立桥墩28座,酾水29道,以消缓水流对桥墩的冲击。旧桥三段两曲,合300丈(921.6米),法助裁曲取直,新桥长仅170余丈(522.2余米),缩短将近一半。桥面铺设长石板,两侧建扶栏护翼。桥南、北各造凉亭1座,砌有石阶。南、北两岸都悬挂侍御史中丞曹伯启“万寿桥”匾。

  大德十年(1306年),法助在建筑万寿石桥过程中曾回泉州,在南安县廿二都(今属丰州镇)建造1座小石桥,重修十六都(今属梅山镇)从龙桥。

  至治二年(1322年),法助因劳累过度圆寂,竟没有看到当年新万寿桥的竣工。 为纪念法助建桥功绩,重修万寿头陀寺,并在寺内立《头陀寺法助禅师赞》石碑。

  大圭

  释大奎(1304—?年),俗姓,字恒白,号梦观,元·泉州晋江人,元·大德八年(1304年)生;是开元寺僧、妙恩法嗣,也是元末闽南著名诗僧。墓在洛江区北峰街道塔后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泉州古墓·释大奎墓》)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妙恩·附大圭》、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大圭》、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元•廖大圭》、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元·大圭》等有传。

  由儒入释

  大奎初习儒,兼精青乌学(即“堪舆学”)。及长,遵父教到泉州开元寺为僧,礼广漩为师,为妙恩法嗣。至正间(1341—1368年)居开元寺之西,筑室曰“梦观堂”,故自号“梦观”。大奎共三历寺职,而至分座秉拂。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大圭》:

  “释大圭,字恒白,号梦观,晋江氏子。初习儒学既成,父诏之曰:‘吾为佛不成,吾以汝许佛。汝其毋违!’

  师乃往开元,礼广漩为师,得度后侍佛果。凡三历职,而至分座秉拂。宣政檄师主承天,师谢不起。筑室开元之西,额曰‘梦观堂’。”

  “卒,门人为建塔西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元•廖大圭》:廖大圭,字恒白,晋江人。得法于妙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元·大圭》:大圭姓,资性敏慧,博究群书,兼精青乌学,入开元寺为僧。尝赋诗曰:‘不读东鲁书,不知西来意。’自号‘梦观’。”

  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壬集·大奎》:大圭,字恒白,姓氏,泉州晋江人。”

  著述

  大圭善诗文,著有《梦观集》5卷、《紫云开士传》。所著《梦观集》是诗集,其中很多政治时事诗大都写于泉州阿拉伯伊斯兰上层分子发动的“亦思巴奚战乱”(1357—1366年)之前,以苍生为怀,深刻反映了元末泉州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紫云开士传》则保存泉州开元寺大量史料。这两本书,是研究泉州地方史和佛教史不可或缺的史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泉南著述·梦观集》)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妙恩·附大圭》:亦有行解。博极儒书,尝曰:‘不读东鲁论,不知西来意。’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风致。自号‘梦观道人’。著《梦观集》及《紫云开士传》,纸贵一时。”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大圭》:“师学博识端,为文似,为诗似吴鉴称其为‘圆机之士’,能贯儒、释而一之……所著有《梦观集》、《紫云开士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元•廖大圭》:“博极儒书,尝曰:‘不读东鲁论,不知西来意。’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风致。自号梦观道人,著有《梦观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元·大圭》:“为文章简严高古,无山林枯槁气。所著有《梦观集》、《紫云开士传》。”

  时人三山(今福州)吴鉴称释大奎“圆机之士”,序其诗(《梦观集》)曰:“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丽,屏耕锄而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鉴》)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诗气骨磊落,无元代纤秾之习,亦无宋末江湖蔬笋之气。”

  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壬集·大奎还载:“晋江有金钗山,其《募修石塔疏》云:‘山势抱金钗,耸一柱擎天之雄观;地灵侔玉几,观六龙回日之高标。’一时传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静志居诗话》曰:“晋江开元寺僧大圭有《梦观集》,尝题山居云:‘山色宜茅屋,松声满饭盂。’湖中泛月云:‘偶临夜坐得嘉树,欲傍花行无小船。’均饶风致。”

  杰道者

  杰道者,元·晋江人,泉州开元寺僧。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妙恩·附杰道者

  “有杰道者,清狂无度,恒扫除街市,所至相与哗笑之。

  所服衣垢甚,忽取浣之言:‘明日行矣。’至明日,求僧粥不与,曰:‘求之不再,幸与我。’得粥还置几上,危坐而化。

  契祖为举火(焚化),曰:‘一生杰斗,打硬参禅。街头巷尾,掣风掣颠。若无末上,不值半钱。杰道者,谁信寒灰有暖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杰道者》:“有杰道者,性颇清狂,出言无度,后皆有验。一日澣所垢衣,曰:‘明日行矣。’至期,危坐而化。”

  如照

  如照,或作如炤,字元明,号寂室,俗姓,元·晋江人,临济宗杨歧派。

  出家

  如照从泉州开元寺袒膊院道符出家,至元廿年(1283年)祝发受戒。至元廿二年(1285年),开元寺合为一禅寺,妙恩为第1世祖(参见上文“妙恩”),甚是器重如照如照曾典客南安雪峰寺,刺血书《法华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开元寺、雪峰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如炤》:

  “释如炤,字元明,号寂室,晋江氏子。

  从本寺道符出家。业白良苦,师化之。

  开元合一,玅恩(或作“妙恩”)为第一世。师左右甚器之。

  既而游方,天慧内发,深有所悟。尝典客雪峰,刺血书《法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元·如照》:如照,从开元袒膊院道符出家,尝典客雪峰。”

  返开元寺,累主法席

  及如照返泉州开元寺,复刺血书《华严》、《法华》(据说今还保存在开元寺内)、《楞严》3经,妙恩益礼遇之。

  至元卅年(1293年)三月,妙恩圆寂,法弟契祖补其位(参见上文“契祖”),命如照管理藏经。大德八年(1304年)改主领后堂,大德十年(1306年)移主领前堂。后如照又出任安溪泰山岩住持,“归者如市,百废俱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泰山岩》)

  延佑六年(1319年),契祖圆寂,宣政院命如照补其席,嗣契祖法。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如炤》:

  “及归,复刺血书《杂华》。益礼之。

  及迁化,契祖嗣位,命师知藏。大德八年领后堂,十年移前堂。

  及没,宣政命师补其席,嗣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60 ·人物志·仙释·元·如照》:

  “大德八年还领开元寺后堂,十年移前堂。”

  “后出主泰山岩。”

  朝命赐号“佛果弘觉大师”

  如照升任方丈管理寺院后,对僧众“无戚疏卑尊,一以诚遇而延接四方”元成宗如照“佛果宏觉大师”。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开元寺别院“慈恩寺”近年曾出土1块石刻“圣旨”牌(今嵌于山门坊楼间),据称是赐予如照大师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慈恩寺》)

  至顺二年(1331 年)四月十七日,如照溘化,葬于灵骨历代塔。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 ·开士志·释如炤》:

  “佛成道,上堂:‘雪满于山,星回于天,一见便见,更待六年?瞿昙,瞿昙!无端引得众生起颠倒,东土望西天。’

  又曰:‘雪窖生理幸可怜,六年曾不动机缄;眼皮爆绽三更后,明破星儿即不堪。’

  上闻,赐‘佛果弘觉’之号。

  至顺二年无疾溘化,葬灵骨于历代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60·人物志·仙释·元·如照》:“朝命赐号‘佛果宏觉大师 ’。”

  广漩

  广漩,俗姓,泉州开元寺如照弟子,与其师如照悉能洞彻《楞严经》。知寺藏钥,寻迁首众。又游方雪峰、龙华等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元·广漩

  “广漩,礼开元寺如照为师。

  尝咏鼠,有‘寻光来佛后,窃食犯僧残’之句。

  知寺藏钥,寻迁首众。

  一日,纵笔大书曰:‘百年大醉,今日方醒。’遂隐几而化。”

  伯福

  伯福,字谦叟氏子,元·惠安人。年十三为僧积善院,后乃居泉州开元寺为知事。善营建,多作为。至顺元年(1330年)无疾而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元·伯福

  伯福,为僧于积善院,后居开元寺为知事。

  尝甃(开元寺)殿前大庭石井。

  泉之东西南北市凿井若干口,众人甘之。

  承天寺作龙藏及屋,皆求为之。其后承天以堤董(“董”:匡正)水田,复助之金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南安之蒙溪,其下可田,垦筑之,田成,归之常住。”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元仙释·伯福》:

? 伯福,字谦叟,惠安氏子。

  年十三为僧于积善院,后乃居开元寺为知事。

  尝甃(“甃”:砌砖)殿前大庭石,与匠者同卧起。

  环泉之东西南北市,凿井若干口,众人甘之。

  承天之作龙藏及屋,皆求福为之。其后承天以隄(“隄”;同“堤”)董水田,复助之金百。

  邑之濛溪,其下可田,福垦筑之。身乘四载,蒙犯霜露,久之不惫。田成,归之常住。
至顺元年二月八日,无疾而化。

  为人沉毅清约,以禅自娱,或闭目累月不食,其徒走视之,笑曰:‘子以我为死矣。’人为其初叩天竺宗心法。”

  用平

  用平,号行明道禅师,有诗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元·用平用平,有诗名,与陈旅阮恂王潜游,号行明道禅师。”

元·至正日僧大拙祖能等来泉州开元寺学禅

  元·至正三年(1343年),日僧大拙祖能率同道数十人入元,历经五天四夜抵达福州长乐,参学长乐灵峰寺。大拙祖能在寺中参究禅理近15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才回日本。期间,大拙祖能曾率数十僧人到泉州开元寺学禅。

  大拙祖能(1313~1377年),日本相摸人。相模国是古代日本令制国之一,属东海道,又称相州、湘州,领域约为现神奈川县镰仓市一带。

  大拙祖能回国后,风化九州,又移关东,开楞严寺讲经,四方从学达3万多人,开创日本禅宗24流之一的临济禅大拙派。65岁示寂。

元末役僧毁寺

  元末,元廷挑起的并直接指挥的,由福建行省、泉州地方官和泉州外商参与的泉州亦思巴奚战乱,长达十年之久。在战乱中,僧人被抓当民夫、当兵。(参见泉州历史网《亦思巴奚兵乱》)

  大圭《梦观集》《吾郡》诗云:“吾郡从来称佛国,未闻有此食人风。凶年竟遣心术变,末俗何由古昔同。”诗反映元末战乱中泉州出现吃人现象。

  《梦观集》里的《僧兵叹》、《筑城曲》、《僧兵守城行》等诗,反映了元末泉州亦思巴奚战乱中,僧人被抓强迫充当民夫和戍守城垣的惨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府城》)

  在这十年战乱中,泉州开元寺大部分被焚毁,其他各门宗教的寺院也大都被毁,泉州的佛教受到严重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