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第一卷)

  郡之主山(泉山、齐云山、北山)
  泉山辩
     ——清源山即古泉山说
     ——古泉山在今福州说
     ——不必泥定说
  三十六岩洞
  岩洞方位
  清源古道
     ——清源古道首段。
     ——南古道(“小云关”。《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和陈第诗刻。“练胆石”。栖霞岩。)
     ——北古道。
   明·游记三篇

     ——明·王慎中《游清源山记》
     ——明·慎蒙《清源山记》
     ——明·许獬《游清源山记》
  诗词题咏

郡之主山 

  

  清源山,又名泉山、齐云山、北山,位于泉州城北,海拨498米,周围40里,横跨10余里,为泉州主山。东南出泉州湾抵大海,西北则万壑千山,高可齐云。山起三峰,形家谓之三台,皆以奇胜。中峰为主峰最高者,四望无际,却以平胜;左峰明光满地;右峰迭境参天。

  兹山自唐·开元六年(718年)旧泉州州治从丰州东迁建城后,海交继续发展,经济日益繁荣,人口骤增,游山者日多,因而清源山得以开发,千百年来留下十分丰富文物史迹。“清源山石刻”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清源山风景区”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泉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在(府城北)棠阴里三十九都。周环四十里,为郡之主山。”

  《泉州府志·山川》“清源山,郡主山也。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一名齐云山。在郡北,又名北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清源山,郡城巨镇也。南唐及宋时州名清源军以此。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以巅常有云,曰齐云山;以在郡北,曰北山;以有孔泉,曰泉山。”

  “上起三峰。形家谓之三台。按:三台兼左星台、右南台而言也。然自城中及北郭外仰观则然,若陟中峯之巅,俯视星台、南台,如在麓矣。”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

  “泉山,府城东北八里。一名清源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寰宇记》:泉山以山有孔泉而名。

  朱买臣谓东越王居保泉山,即此。

  山多石,泉出石窍中,故曰孔泉。上多岩洞诸胜,其得名者凡三十六处,而尤著者曰清源洞。《郡志》:泉山上起三峰,俗名三台。中峰有清源洞,一名纯阳洞,登其巅,可尽一郡之胜。

  俗谓东瓯王避汉兵处,误也。

  其左右二峰俱高秀,层岩稠叠,达于郡治。有事时,清源为攻守要地矣。”

  《闽书 ·方域志·泉州府晋江县》载:(唐)会昌(841—846年)中汰僧,明教(唐以后摩尼教称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今福清县),授侣三山(今福州市),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清源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摩尼教》)

泉山辩

  清源山即古泉山说

  多数学者认为,清源山即古泉山,泉州因泉山而得名。

  泉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汉书·卷34·上·朱买臣传》“是时,东越数反覆,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

  泉州之名最早见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此时的泉州指今之福州,辖南安、建安两郡,范围相当整个福建。后泉州屡改为闽州、建安郡、建州等。直至唐·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之泉州改为闽州(即今福州),武荣州(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改为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即泉州为福州所管领之地)。此后之泉州始为今之泉州。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泉州郡治之所始从丰州城迁至今之鲤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唐·贞元二年(786年),泉州欧阳詹西上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之前,曾与当时名士林藻林蕴兄弟(后为内兄)读书于清源山龟岩。林蕴撰有一篇《泉山铭》,曰:“泉山,泉州之山也。”“与欧阳詹结志攻文,同指此山。”后来,欧阳詹转到林藻林蕴的家乡莆田广化寺灵岩精舍继续求学。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四库全书·黄御史集·卷5》)也记载:“初,侍御史济南林公与其季水部员外郎贞元中居兹而业文,欧阳四门欧阳詹舍泉山诣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泉州著述·泉山铭》)

  唐·训诂学家颜师古《汉书注》曰:“泉山,即泉州之山也,临海,去海十余里。朱买臣所谓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郡,亦本于此。”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泉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在(府城北)棠阴里三十九都……颜师古注《汉书·朱买臣》所谓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

  北宋《舆地广记》载:晋江县“有泉山、晋江。”

  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泉山,郡之主山,又名北山,在州北五里,周环四十里。”“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泉名郡,岂亦本于此。”

  其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明·李贤等撰的《天下一统志》、明·何乔远《闽书》、清《大清一统志》等志书,均对清源山即古泉山没有异议。

  清·陈大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大玠》)也持泉山即清源山之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陈大玠《修建泉山清源洞碑记》曰

  “陈笋湄 大玠曰:

  《史记》东越王退保泉山。颜师古以为泉州之山。曹能始《名胜志》谓师古当贞观时,未有泉州之名,应在福州。

  余考睿宗·景云之先,闽下游统称晋安,而福州则无所谓泉山者。能始福人,私而欲争之耳。可见果属名胜地,非其有犹将冒之,以夸天下来世,而况居桑梓听其倾坠,不能接武前人而增新之,此非生其乡者之愧哉。”

  《辞源·泉山》也明确写着:“山名。在福建晋江县北。《汉书·朱买臣传》:‘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山。”与现存清源山虎乳泉畔明·李开芳书、何乔远勒的摩崖石刻“乳泉”的题记相符合。而石刻题记所根据的,是《太平寰宇记》和曾任泉州知州叶廷珪所著的《海录碎事》。

  古泉山在今福州说

  但是,有人认为古泉山在今福州,如编写《福建通志·金石志》的陈衍、纂修《晋江县志》的周学曾,但并无实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隆庆府志》曰

  “《泉山通志》引颜师古《汉书·注》,指此为越王所保之泉山,非是。

  《汉书·朱买臣传》云:‘发兵浮海,直抵泉山。’师古注云:‘泉山,即今泉州之山。’自师古时言,乃唐·贞观初之泉州,今福州也。

  又谓北山之巅,乃东瓯王避汉兵之处。然东瓯王东越王·余善,为汉兵所攻,自所保之泉山南徙大泽中,繇王·居股杀以降汉,亦无由至此山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云:

  “《县志》或引《朱买臣传》:东越王退保泉山。颜师古以为泉州之山,非也。

  买臣汉武帝时,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断以福州为是。

  至此处泉州泉山之名,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旧《志》作中宗·景云二年,误。景云非中宗也。考沿革谱自明。按旧《志》此言自妥,下凡碑记有言此者,当以是正之。

  或疑福州无泉山者,似拘。”

  不必泥定说

  也有人持两可态度,原因是唐·景云二年(711年)之前“古泉州”范围很大,包括后来的福州和泉州。董奉升注《泉山铭》曰:“泉州,侯官界也。无何,析侯官为闽州,改温陵为泉州,迹其源本一地也。”

  除今福州曾名泉州外,更早天津市武清区也曾名泉州。史载:“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隋》)。因此,方翀考证《水经注》时认为,颜师古所说的泉州之山,说不定是指这个北方的古泉州,因此也不必泥定什么福州、泉州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引载曰:方翀辨云:又尝考《水经注》,泃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宰池水,前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公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是又一泉州矣。夫州复有泉,安知无复有泉山者?况师古但云泉州之山,何必举是山以实之?是又不必泥定福州、泉州矣。此等似当阙疑。”

三十六岩洞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泉山……上多岩洞诸胜,其得名者凡三十六处,而尤著者曰清源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名胜志》: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

  三十六岩洞或称三十六洞天,按地形分为五片:一片以赐恩岩为中心,计四岩一洞;一片以瑞象岩为中心,计十五岩一洞;一片以弥陀岩为中心,计八岩一洞;一片以清源洞和清源古道为中心,计五岩二洞;一片以南台岩为中心,计二岩二洞。

  关于三十六岩洞的名称,最早的记载是明·何乔远《闽书》,后来的清·乾隆《泉州府志》征引自《闽书》,道光《晋江县志》又参考《府志》,总体上大同小异。

  《闽书》所说的三十六岩洞是:纯阳洞(清源洞、清源上洞、蜕岩、裴仙岩、裴岩)紫泽宫(清源下洞)东岩西岩海潮室南台岩遵岩(百丈坪)半岭岩栖霞岩大道岩(芭蕉古洞)泰嘉岩灵源岩碧霄岩(上碧霄岩)不易岩瑞像岩寒山岩日休岩(头陀岩、吴陀头岩、下碧霄岩)妙觉岩狮岩(狮子岩)龟岩虎岩(大休岩)赐恩岩中岩(醉月岩)下岩(镜山岩)巢云岩弥陀岩观音岩(千手岩)梅岩木龙岩势至岩清泰岩(清莱岩)羽仙岩(老君岩)片瓦岩泰空室(元隐室、洞天真隐)无尘庵(舟山岩、舟峰岩)楞伽院。

  三十六岩洞开发较早。秦代即有大道者修真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大道岩。入唐后,道士蔡如金谭紫霄谭峭,僧人白云,儒者欧阳詹,或修真,或建庙,或读书其间。宋元,道者僧众竞向经营,雕造石像。明,民族英雄俞大猷、散文家王慎中、史学家何乔远、教育家顾珀、直臣詹仰庇等先后结庐读书著述其间,儒风大盛,清源山亦先后兴建欧阳书院”、“新山书院”、“巢云书院”、“镜山书院”,名动遐尔。清,福建陆路提督军门马负书在赐恩、弥陀等处修建亭、台、轩、室、楼、榭,使清源山更风姿多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如金谭峭欧阳詹俞大猷王慎中何乔远顾珀詹仰庇马负书》、《泉州书院·欧阳书院》)

岩洞方位

  清源山上起三峰,形家谓之三台。清源山各岩洞的方位,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的描述,自三峰而下分为两路:

  中峰,统称纯阳洞,亦名清源洞,是为清源上洞蜕岩。——自纯阳洞出立石表识之山门以西,仰观蜕岩下大石前为下洞。——自下洞下至山麓,即上、下洞之麓,为紫泽宫。——纯阳洞南左半里许为左峰,亦名东岩。——左峰旁为遵岩,又名百丈坪。——遵岩又南左半里许为泰嘉岩。——下有灵源庵。——路中原有半岭宫,久废。——岩北有寒山岩,与瑞像岩相抵背。——又南半里许,为栖霞岩。——其左为大道岩,又名芭蕉古洞。——又南左为瑞像岩,亦名天柱峰。——天柱峰前峰对峙,名罗汉峰。——旁为日休岩,又有片瓦岩,——五台峰右为虎岩,亦名大休岩。——虎岩之左为不易岩。——又南半里许为碧霄岩,当北入处为上碧霄,南出左侧为下碧霄——又南为梅岩。——又东为狮岩。——又下为赐恩岩

  纯阳下洞西南半里许为右峰,亦名西岩,与东岩对峙。——迤逦南下,在上、下洞之南,为南台。——又南为弥陀岩,在擎珠峰之阳。——弥陀岩之下为木龙岩。——又西为观音岩,亦名千手岩。——其下为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又下为势至岩。——其旁为清泰岩

  如上山,第一路自后茂沿赐恩岩、狮岩、碧霄岩而上,是为清源古道;第二路出泉州北门(朝天门),经清泰岩、势至岩、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而上,是为现在去清源风景区的正路。

清源古道

  清源古道是泉州城登游三十六岩洞的古大道,出北门或东门均可由此登山。

  清源古道有两段:第一段从大旗山下龟岩沿西登山,经狮岩、妙觉岩、梅岩至碧霄岩;到碧霄岩后,古道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由半岭岩登“小云关”直抵紫泽洞天,北路经由瑞象岩向北上登泰嘉岩。

  清源古道首段

  出泉州北门循东至山兜村,刚上清源古道,路旁林木处一奇石直立如笔,上镌“文魁塔”3字。

  古道起于大旗山下龟岩,巨石赑屭,状如穹龟伏鳌,上有广利王庙。沿西登山,经泉石幽奇、景象清旷的狮岩,即见摹米元章书刻“第一山”石碑(现移至千手岩石蹬旁岩石上)。

  清源古道入口处西侧、天柱峰西麓古道旁瑞像岩路口,有“山灵笑我”题刻。 同石“山灵笑我”下方,有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钱嘉《乐酌孔泉》为题的诗刻:“匹马南来近一年,行装轻约半峰烟。还家宾友如相问,酌得清源几口泉。”题名为子游里人钱嘉辱谷氏题”钱嘉,苏州人,乾隆 廿七年(1762年)任泉州中营参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嘉》)

  到宋·御史陈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谠》)的“北山胜概”题刻,其近处有妙觉岩。

  在妙觉岩西麓山涧边、古道西向近处,有“碧华清胜”4字摩崖题刻,隶书,横排,字约1米半见方。下署“城禹之鼎奉使闽海,得游清源温陵,时屠维大荒落余汹书于题此”。查氏为江苏江都人,清代画家,康熙(1662—1722年)中任鸿胪寺序班。(按:“屠维大荒”系《尔雅》岁序异名,即己已年,此处指康熙廿八年己已,1689年。)

  又经梅岩至碧霄岩。

  南古道

  “小云关”

  经碧霄岩、赵坑仔口村庄,在半岭岩之南古道中,有“小云关”摩崖题刻。

  所谓“小云关”其实是一石门,位于水流坑村口再上几十步,是古代筑路时开凿的。石门左石扉还残留元·至正(1341—1368年)间镌文,可推断清源山南古道是元末以前铺筑的。石门摩崖镌龙山□人题联:“片云夹石樵肩出,半岭孤僧笠月归。”

  又上可见“山高水长”4大字摩崖题刻,陈大玠书。陈大玠,泉州笋江人,登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进士,官至浙江道御史、太常寺少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大玠》)

  续行古道,路旁有小屋1间,石柱镌佚名书杜审言诗句:“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屋内石柱又镌佚名题“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联对。这两石柱是原半岭寺(宫、亭)遗物,故有人误以为这里是半岭寺遗址;其实不然,此屋是1958年前后生产队建的临时仓库或牛棚,石柱是从原半岭寺遗址移入的。

  《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和陈第诗刻

  再向上登,便至俞大猷收复兴化、赶走倭寇纪事题刻。明·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俞大猷于兴化平倭大捷后,次月班师,偕友人游清源山,在过“小云关”不远的水流坑清源古道东侧岩石上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兴化平倭大捷》)

  在同石《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题刻西侧,有俞大猷部属陈第的诗刻。陈第,三山连江人,官至游击将军。陈第曾于万历二年甲戍(1574年)春从俞大猷第1次登游清源山;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秋,陈第第2次登游清源山,此时距第1次登游已过近30年,俞大猷也已去世3年,陈第徘徊在俞大猷崖刻前,感慨万千,留下题刻:“万历甲戌春,三山陈第从先师俞虚江游清源。辛丑秋再至,以铁如意击石吟曰:重来三十年,感叹游非昨。空余梦寐存,九原讵可作?徘徊石刻前,泪洒秋风落。”

  “练胆石”

  俞大猷“记功碑”附近山麓有俞大猷父亲陵墓,背依“练胆石”。练胆石是一天然巨石,矗立古道旁,状如刀削,上刻明·俞大猷亲书“君恩山重”4大字。据传,俞大猷少时在清源山紫泽书院读书,并习武于清源洞。课余常到虎乳泉附近这又高又滑的大石上翻腾跳跃,路人警之,俞大猷?曰:“练胆尔。”后人遂称之为“练胆石”。及年老,皇帝特恩准继续留任军中,俞大猷亲书“君恩山重”4大字刻于该巨石上,以示感激。

  清代诗人林骚《咏练胆石》诗:“石高高,胆气豪。上石下石如猿猱,朝练夕练日几遭。腰悬双宝刀,斩鲸碧海涛,邈兹小丑焉遁逃。胆气豪,石高高。”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炼胆石》(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清源山虎乳泉西畔稍下,路旁一巨石,高丈余,即大猷炼胆石。公在清源洞读书,每晨夕必踞石之岩。后公自书‘君恩山重’四大字,刊于石上。

  虎乳炙泉旁,岁岁耸巨石,卓立天地间,万古弄寒碧。壮哉 俞虚江,朝暮涉其脊。夷险生死分,俯仰乾坤仄。弥炼胆屡豪,真精贯百脉。拳法猿公传,山头吸月魄。(原注:相传清源山有老猿公,每授公拳法。)《易》理参兵机,千夫自辟易。藐视严分宜,岂怕威权赫?(原注:时严嵩[分宜人,史称严分宜]当权,公不肯依附,故每遇事中伤。)正气名其堂,浩浩苍冥塞,健笔书摩崖,千秋重遗迹。

  【泗东按】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泉州河市人。明·嘉靖乙未(1535年)武进士,历官都督,卒谥武襄。是明代的抗倭名将,和戚继光齐名,人称‘虎’。著有《剑经》、《正气堂集》等书。今河市观音亭桥畔尚存所撰石碑一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濠市桥》)……

  今清源山‘君恩山重’刻石尚存,而水流坑通清源洞小路边有1563年俞大猷的题名摩崖一方,文为……在这石刻之西,又有1601年俞的弟子连江陈第的诗刻摩崖,文为……”

  栖霞岩

  又行片刻,可见路边置一石瓠,雕琢精细,瓠边有小瓠,古时供樵夫盥洗和饮水用。

  近处,有“佛”、“思源”、“泌汾(书)镌字。

  其上卧石广披为坡,灌木篁竹丛生,也有粗琢一二“佛”字于坡石。此地应是36岩洞之一的栖霞岩。

  过此后,便直抵紫泽洞天。

  北古道

  另一路,由碧霄岩至瑞象岩,向北上登抵达明·侍郎顾珀读书的泰嘉岩。此路并无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

  在狮峰西麓古道旁,原有摩崖石刻“修身为本”4字,已炸毁。

  古道旁下数百步有一蛙石隆起,中空如屋,有天成石床可憩。石外顶部镌有“别有天地”4个大字,每字1米见方;内石刻“同娱石”3字。此景点系清·乾隆(1736—1795年)间荆山氏因营厝风水事发现而加点缀的,早已荒芜。

  清· 乾隆卅九年乙未(1775年),永春人李一径(身世不详)“因憩于‘同娱石’之下,中空如屋,景趣天然。醉后漫题俚语”。越乙已(1785年),镌其字于畲山山脚清源古道“别有洞天”题刻对面岩石上:“潇潇风雨北山凉,一望离迷古岸长。秋思新添人易老,野田水满似潇湘。”

明·游记三篇

  清源山中峰之颠的清源二洞、西洞天、紫泽洞、南台岩,是古人在清源山登临和活动的主要去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在“中峰”章节之后,收录明人王慎中慎蒙许獬游记各1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许獬》)。

  明·王慎中《游清源山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王慎中《游清源山记》”,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52卷·泉州府部艺文2》亦收录此文,题“《游清源山记》前人”,文同。曰:

  “登高望远,揽山水之奇变,娱耳目于清旷寥廓之表,而窅然失一世之混浊,天下之乐,宜无逾此者。

  牛山之游,美矣,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不能自止;羊叔子登岘山以临汉水,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何情之反也?以景公之愚,睠(《方舆汇编》作“眷”)然揽齐国之富,恐其一旦忽然去之而死,而不得免,其意之卑,而晏子笑其不仁,宜矣。叔子慨然,顾其一时之功,爰而难忘,虑他日之易泯,抚当身之权(《方舆汇编》作“欢”),而不足以自慰,可谓贤者其当乐而哀,以身为累而不得尽悦生之性,亦何以异于不仁者之悲嗟乎?

  富贵之君侯,功名之卿士,穷(《方舆汇编》作“欲”)天下之欲无所不足,志满气盛,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何所不得,宜其兼得于山水。而牛山、岘山之胜,反以出涕而兴嗟,彼其念富贵之可怀,而伤其不得久有,喜功名之甚,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方舆汇编》作“崷萃”)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宁独不乐而已,且为之感慨而哀。孰知夫苍崖翠壁,发舒气象,而凌薄光景,亦导忧增戚之物也。当其戒具往游,固以酣乎奢(《方舆汇编》作“豢”)佚之骄羡,倦乎勋伐(《方舆汇编》作“代”)之劳动(《方舆汇编》作“劳勤”),思取乐于山水之间,以适耳目之娱。卒之求须臾之乐而不可得,岂非以其所都者厚,与所挟之高,起于濡恋矜顾而然耶?富贵功名者之于山水,其果不得以兼取也。

  清源山者,泉州之名山也。余尝以暇日往游于其间,好事者往往撰酒肴(《方舆汇编》作“肴酒”)跻山之巅,就予而饮食之。因辄相命为游,攀援险绝,探讨幽窈,极意所止,有从有否,不为恡(《方舆汇编》作“吝”)也。顾视其踽踽寂寥,崎岖而盘桓,何足以望牛山之傧从,岘首之宾僚?然吾未尝不乐,而客之从者未尝不与吾同其乐也。

  以吾之早废于时,习于富贵之日浅,而顽拙不适用者,曾无秋毫之长,可以挟而待后,欲为濡恋而无所可怀,欲为矜顾而无所可喜,而山水之乐,卒为吾有。吾虽困于世,于物无所多取,而独得之于此。彼富贵功名者,于天下之欲穷矣,而于天下之乐犹有所憾。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方舆汇编》作“江汉”),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既以语客,复记之如此。”

  明·慎蒙《清源山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慎蒙《清源山记》”

  【慎蒙,字山泉,明·湖州归安人。嘉靖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15卷,《清源山记》为其中之1篇。】

  文曰:

  “山在棠阴里,一名齐云山。裒广四十里,郡之镇山也。颜师古《汉书》注谓越王所保之泉山,即此山。

  有三十六洞。

  其龟岩在泉山之半,巨石如龟,中空且旷,可容百人,唐·林藻林蕴欧阳詹尝读书于此。其所染翰,石砚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而崇秀坞适当其隩,林木森然,奇石挺立,望之青翠满前,殊为刮目。
有醉月石,则横亘于前,其平如砥。

  狮子岩者,在龟岩之畔,石骨耸立,状如狻猊。

  而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洞有二,上洞名纯阳,在山之巅,东瓯于此远避汉兵处也。后有石室,则宋·道人裴道人仙蜕之所,故又号蜕骨岩。下洞一名紫泽(《县志》原注:“此句误,紫泽不是下洞。”),去上洞仅半里许,真入蔡如金祠及丹灶在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裴道人蔡如金》)

  上有巨石,方广百余丈,有梵刹四区,适当其阴,而峻峰叠巘,寓目登眺,若置身青云之上。外则大海环绕,一望茫然。天气清明,则所谓日本、琉球,皆可指见。真天下奇观也。

  杖藜泉则在清源洞之侧,若坎井然。传谓蔡如金手握藜杖,拄地而泉出,故名。

  清源泉适当上、下二洞之间,深不过五六尺,味甘而洁,湛然澄清。山之以泉名者,此也。

  有老君洞,则老君像如塑,高可五十余丈,面目四肢皆为苔藓翳樾,而须眉皓然,其白如雪者,千古不磨,亦云怪哉。

  三瑞岩,则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像也。像皆天成,不假斧凿,即其奇瑰诡璚,当与武夷争雄哉!”

  明·许獬《游清源山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许獬《游清源山记》”。文曰:

  “余少而好游,其游吾泉之清源洞,访紫泽宫者不啻一再。至是,则与同年丈君偕,重阳之又二日也。

  以避俗客,故独后出。北门至山麓可四里许,俞大猷之先茔在焉。其上有兜鍪石,望之俨然甚肖。氏为东南大帅,有行伍功,说者为得地灵力不谬,而君则津津谈堪舆矣。余素弗习堪舆家言,第漫应之曰:是固当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迤逦而上一里许,至山腰之小亭憩焉。亭故有泉,香而冽,俗传能巳病,呼为仙液。请而祠者尽吾闽之八郡或至广之东西父老童稚,连日夜往来汲取不绝。盖亦未久而遂涸,今徒其匾在耳。岂山灵厌其驿骚,当亦有以阴夺之与否耶?

  循是而上,为石关,关而上有巨石鹄立道傍,镌君恩山重四大字,即氏功成后所刻石也。

  又折而上,至山顶,为郡守公祠。祠当上、下二洞门,据清源之胜,颇宏爽,于游观憩息者不为无助。

  连武而登,至上洞。洞有大士,身右为裴道人蜕堂,俗传仙人尸解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裴道人》)

  余谓君曰:世所称神仙黄白事,信有之乎?

  君曰:然。吾尝游漳之天柱峰,有关而禅者,绝粒可二十余载矣。望之肤色若冰雪,强之以粒弗应。是岂其侣与?不然,何以至是?

  余曰:即令有之,非所愿也。

  君曰:云何?

  余曰:首山之鼎,仙乎?则否矣,不谓不黄帝若也。骑青牛,浮紫气,仙乎?吾孔子则否矣,不谓不老子若也。说跨箕尾,烈不永于伊吕;良游赤松,名不高于南阳。凡世之行名,能极其所至者,皆仙也。其死而不朽者,皆仙也。骚之屈原赋,若史之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文之贾谊韩愈欧阳修苏东坡,诗之李白杜甫亦然。假令是数者无一焉白日飞升,何益于我?

  君无以难。

  已复由祠右至下洞,洞即紫泽君所居处也。又有仙人董伯华之遗蜕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董伯华》)

  横而南,为南台。台后石壁千尺嶙峋,观者目眩。李君则又津津谭牛首也。余北游时,未尝道金陵,不识牛首作何似,无以应。

  台宾紫帽(紫帽山),拱溪流若带,其东为大海,海浸扶桑,日月所出浴。俯临郡城,万雉错综在腋下。城中有二浮图(开元寺东西塔)最胜。君则又谭金陵十二层浮图也。余亦无以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泉州寺庙·开元寺》)

  君好奇,其为文善抉微,则又操其胜于常闻习见之外,其持论亦若是云。

  余曰:是山之有名旧矣。唐、宋以前至以名吾郡。然山重郡乎?抑亦郡重山也。夫天下之为奇山若水者岂少哉?多还弃于荒僻寂寞之野,樵夫牧竖之所嬉,高士伟人过者未尝问,则非其胜弗若,所处地弗若也。由此观之,天下之为山灵者,亦有幸有不幸与?

  君颔之。

  遂从台之东攀缘石隙而下,为亭、为弥陀寺二所,杂客旁午不可以入。

  山下有泉清美,甃石为井。君再邀余酌石上酒数行,笑谓君曰:泉不仙,胡久耶?君亦大笑。

  而归由他道,薄暮抵我书斋中,君遂别去。斋即唐·国子博士欧阳行周欧阳詹行周读书处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按:许獬此游自清源古道而上。】

诗词题咏

  清源山奇石峥嵘,绿阴藏秀,历代许多达官名流、骚人墨客来此游憩,上至宰相尚书,下至平民百姓,留下许多诗歌和题刻。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有122人题写吟咏清源山各处景物的诗歌230首;摩崖石刻400余方,其中诗刻66方。

  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中峰就收录“游诗三十七首”。有明确指向位置的诗词,已分载于各章节,其余的还有:

  北宋·钱熙清源山》(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泉山》亦录):“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光凝处滴疏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熙》)

  南宋·王十朋《咏清源山》“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阁雨为公游。登山如入上下竺,宴坐疑临大小湫。埽地焚香烟缕嫋,煎泉瀹茗乳花浮。观诗起我家山兴,身在闽南梦在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南宋·刘子翚诗:“飞梯百级转层峦,政喜登临着眼宽。海上波涛连阆苑,日边尘土暗长安。乱来世事终无定,春尽羁愁岂一端?赖有谪仙能喜客,时陪杖履得雄观。”

  南宋·朱熹诗:“联车陟修坂,览物穷山川。疎林汛朝景,翠岭含云烟。祠殿何沈邃,古木郁苍然。明灵自安宅,牲酒告恭虔。肸响理潜通,神蚪亦蜿蜒。既欢岁事举,重喜景物妍。解带憩精庐,尊酌且流连。纵谈遗名迹,烦虑绝拘牵。迅晷谅难留,归轸忽已骞。苍苍暮色起,反旆东城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明·何乔远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岩岩崇邱,高贤戾止。冈磐纵步,石液厉齿。液芳比玉,磐遥如砥。畅此远心,豁然遐轨。’

  又:‘幽居强出村,杖策到山门。疎雨终多点,轻云亦有痕。近郊山自合,远海浪无喧。日夕登临尽,相将酒似源。’”

  明·黄克缵诗:“六十年来汗漫游,登临重见旧沧洲。天风岭畔双吹鬓,湖水城边一系舟。满眼烟花云外赏,千秋形胜望中收。晚芳未发人垂老,怕上层峦最上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清·陈宝钥《清源山》诗:

  “‘绝顶高岩瞰碧田,遥来景色到阶前。海开曙气红生浪,山引晴光绿入天。洞暖暂能回鹤梦,林深常见下猿眠。岚烟变幻还朝暮,惟有流泉不记年。’〖注〗洞:疑指裴仙洞。鹤梦:驾鹤登仙之梦,指飘飘欲仙之意。

  又:‘斗馌双朋访北山,山容陡见老来斑。岩苔翠魄寒山骨,洞水清烟暖石颜。伏海潜龙贪梦懒,归巢倦鹤畏途艰。遥看畚锸催工急,孰噀枯鱼起活潺?’

  又:‘山蹊石滑游人迹,雾里村樵一线来。幽气不惊青草梦,静声自响落花苔。宁因日暮闻豺虎,谁向山深翦草莱?客去庭空随鸟语,洞门又被白云埋。’”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宝钥》)

  清·同安人阮旻锡畴生《清源山》诗:“晓上清源山,崔巍俯天半。缓步憩飞亭,从容恣遐观。春潮带城郭,茫茫无涘岸。石面迸清泉,圆光细如弹。鸟雀不敢污,嘉名兹山冠。绝顶洞门开,仙人留蜕馆。遗容巾屦新,尘世沧桑换。至今蟒穴腥,阴风吹不散。日落群峰低,烟光相凌乱。下睇岭云深,来踪恐隔断。”〖注〗崔嵬:高。恣:任意。遐观:远望。涘(Si):水边。嘉名:美名。睇:斜着眼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阮旻锡》)

  清·张云翼《清源山》诗:“俯临城郭千家丽,极望瀛天万象空。潮汐自来群岭下,蓬莱犹忆五云东。扪萝翠级盘岩树,驾壁丹楼纳海风。此日磨崖应绝胜,还欣作赋有诸公。”〖注〗郭:外城。瀛:大海。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汐:夜间的潮。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五云:五色之云。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云翼》)

  另:

  唐·徐夤《送校书往清源》诗:“南国贤侯待德风,长途仍借九花驄。清歌早贯骊龙颔,丹桂曾攀玉兔宫。杨柳堤边梅雨熟,鹧鸪声里麦田空。吟诗台上如相问,与说蟠溪真钓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

  明·黄凤翔《田亭草诗集》有咏清源诗二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其一:“危磴垂藤古,层冈法殿开,扶节还对酒,岸帜共登台,城部凭相近,顺原入座来。祗愁残照逼,归袂拂风埃。”

  其二:“怪石何处粜,一迳盘于转;阴泉浅细流,层砌匝苍藓;◇行穿洞入,倏然观巍崴;上有读书台,昔贤迹已缅。老我懒废书,偶来旷游得。扪蔓攀其巅,登顿力忘倦。山鸟随往还,海云自舒卷。欲归仍夷犹,前林斜照晚。”

  清·黄梧阳《登清源山望海》“东南岛屿控温陵,出没鱼龙海气蒸。晓日三山烟九点,看潮先约洞中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