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第二卷) 清源洞(清源上洞,纯阳洞,裴岩,裴仙岩,蜕岩,蜕骨岩,齐云岩。清源山顶3峰之中峰之巅。) 清源洞,虽有上、下2洞,但一般称“清源洞”者概指“清源上洞”,又称“纯阳洞”、“裴岩”、“裴仙岩”、“蜕岩”、“蜕骨岩”、“齐云岩”,位于清源山顶3峰之中峰之巅,陟之可尽览郡中诸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清源洞,在泉山,有上、下二洞。上洞名‘纯阳’,在山巅,乃东瓯王避汉兵处。后有石室,宋·裴道人仙蜕之所,号‘蜕骨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中峰上统称‘纯阳洞’,亦名‘清源洞’,是为‘上洞’。陟其巅可尽览郡中诸胜。明·李光缙读书于此,林孕昌(号素庵)再辟西洞天而讲学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林孕昌》) 在清源洞西麓,有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绍定五年(1232年)两任泉州知州事真德秀名义题镌的清源洞四至界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南宋·绍兴创蜕岩 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裴思休道人尸解于清源山中峰石室(后称“裴仙石室”),邦人肖像创屋以祀,称“蜕岩”,匾曰“纯阳”;后又建佛祖殿。宋季岩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其他著名道士·裴道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其建蜕岩,当始于宋·绍兴间;后乃创佛祖殿。宋季岩废。” 元代重建 “蜕岩”和佛祖殿,元·前至元十八年辛巳(前至元,1281年)僧法昙修复之,大德五年辛丑(1301年)僧一聪新之,元统二年甲戌(1334年)僧契因又修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纯阳洞,“元·至元十八年辛巳僧法昙复之,大德五年辛丑,僧一聪新之,元统二年甲戌僧契因又修之。” 元·后至元四年戊寅(1338年),释用平为撰《重建清源山纯阳洞记》,镌于清源上洞东楼后摩崖石壁,约1150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其他著名道士·裴道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全文收录释用平《重建清源山纯阳洞记》,但略有删节。查对原件,其文曰: “天下山川岩洞幽胜之处,必仙佛所庐。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乃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 泉之清源上洞,宋·绍兴间有道人裴其姓者来自江东,日戴通草花,行歌于市,曰:‘好酒吃三盏,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乐是便宜。’或邀之饮,率三酌而止,俗颇异之。忽连月莫测攸往,既而,樵者于洞石室中见钅巢骨拱手端坐,草花委其前,方知尸解于此。邦人即其骨肖像事之,并创屋以祀群仙,匾曰‘纯阳’。 始,游玩者弗悟道人寄意于花酒之外,以为实嗜于尔也,岁时竞携酒肴以渎之,箫筑以噪之。识者咸谓:‘山川时运之未亨,俾灵区奥域,鞠为花馆酒台,岂称道人清净无为之旨哉?’爰议室之左构殿,以奉普陀大士,设蓍龟筊,以为士庶之乞灵。荤酒之风遂弭,福利之誉日彰,亦犹闽之升山兰若,乃任真君上升之地,其景物胜概为一方所推美,鼓钟香火愈久愈炽,前谓因依者其此类矣。 暨宋季,兹山悉毁,猱犭穴宅焉。 我朝至元十有八载(辛巳,1281年),四松?僧法昙抚迹吁悼而谋兴复。适心泉?蒲公(蒲寿晟号心泉)同其弟海云平章(蒲寿庚号海云)协力捐财以资之,规制比于曩时无虑十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蒲寿庚》) 后二十一年(大德五年辛丑,1301年),昙召高弟一聪踵其席,遂考故业,屋创未几,岚木顿朽。聪奋肯构之志,勤勤勿怠,越数祀而殿宇辄一新。庋四大部则有阁容,□息则有堂,应真阁、观空楼继而成之(《晋江县志》原按:“此观空楼不必乾隆间所建之地。”)。考石记三十处。蒔杉松数万本,绕石墉二千余丈,以防野烧。开新田二十余段,以备香灯。噫!聪之作较师之功岂谓有加欤?亦气运之当亨,仙依佛而益显。适丁其时也,复得信斋万户孙公、心泉之孙一卿?蒲公(蒲仲昭字一卿)相与辑事,故能若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仲昭》) 聪生,晋邑瑶林,授经四松,号石门,住山余三十年,足不越限……岁庚午,诫其徒契因主洞事。癸酉夏五奄化,全躯窆于山之胁。 越甲戌(元统二年,1334年),因以佛、仙二殿犹欠翻盖,乃撤修之;门楼弊漏,因重新之……因原所自当归功于师,恐没其名,请予状其颠末。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徜于是得尔师之心,则一竹一木一水一石皆不刊之铭刻,讵心肤浅之词以讬永久之传哉! 大元·至元四年龙集戊寅孟冬日,万安禅寺用平?智泰撰,壮敏侯孙彦方?长安书篆。” 释用平《重建清源纯阳洞记》是地方史、宗教史、海交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一是既“构殿以奉普陀大士”,又“设蓍龟籤筊以为士庶之乞灵”,这是欲以佛教菩萨和佛教世俗化的卜龟来刹住世俗化道教,其结果是有效的,“荤酒之风遂弭”。 二是对此佛、道互为补充的现实,碑记认为是“仙依佛而益显”,又是“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一言以蔽之:“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这也是元代泉州佛、道合流的理论依据。 三是文中记述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蒲寿庚、蒲寿晟兄弟协力捐资重建清源洞,规制比过去大几十倍的事迹。蒲氏兄弟为阿拉伯后裔,回教徒。寿晟曾为广东梅州知州,寿庚为泉州市舶提举。背宋降元后,寿庚擢升平章,仍主市舶;而寿晟则隐居泉州法石。他们重建纯阳洞,且儒道释三教并尊,是为了政治需要,用以征服民心的。 明·万历重修 明·万历廿六年戊戌(1598年),泉州太守汪道亨命詹仰宪重修纯阳洞。郭惟贤为撰《重修纯阳洞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汪道亨、詹仰宪、郭惟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汪太守命詹仰宪重修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郭惟贤撰《重修纯阳洞记》,文曰: “洞作既竣,詹君尔久(詹仰宪)以其图示余曰:‘此郡太守今观察汪公所属也。’ 君既受命,而校计缮修之费,则自以其力虑材鸠佣,乃徐按助役藉继焉。而洞为殿如干楹,云粢蝎蠹,及是率易以文梁劲桷。后有明室,室有幽堂,即游人繦属讌寝,各即其次。旁有太清阁翼殿,若蜕岩之间,料戾而望,不及数楹,乃移之西偏,更为重乐浮柱,可数十武,窱以甬道,上属山顶,将为亭其上。循洞稍南,陉旁而密,营大士亭,连甍相辉,为观察禖祝之所,而像观察其中,系去思焉。 君复念是洞绾一郡上游,主以一僧,僧所有田仅数十亩,山十余亩,为洒道费微矣。而田没租逋,委为空舍,便缶鬴灶,旋有旋敝。君曰:‘是不可以吾世而失。’后图乃案志徵石,得其疆亩,复诸豪右并兼者十六,而以己赀偿诸缙绅而归者十四。又为上状中丞台,去其徵饷以固僧志,而后送迎扫除之役,僧得稍取给其中,斯亦勤矣。 余比以楚事之竣,登顿洄沿,解带临风,嚣尘□隔。赏心兹会,盖徘徊于大士亭者,以甘棠观察而不□去。 詹君又以书至,曰:‘是山川所由以兴废也,不可无纪。’ 夫山川兴废,于政不足乎列;然以观察之不忘情清源,与清源之系思观察,则皆政也。而矧詹君为司寇公(詹仰庇)弟,敦礼有猷,冒费与怨,以成观察,皆可书乎!(詹仰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书之万历戊戌冬勒石。” 清·顺治又修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泉州同知彭清典又修,自为《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顺治十六年,同知彭清典又修之。清典自为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彭清典《修纯阳洞记》并彭清典诗两首。文曰: “北出郭门十里许,而遥有山,曰‘清源’。 泉之有清源,犹瓯之有雁宕,处之有括苍,增城之有罗浮、石门也。山不甚高,而嵂崒郁苍,与南紫帽对峙,为泉井络之秀。绝顶有岩,岩下有泉自石窦出,乳甘而冽,特为胜妙。昔宋·裴道人成真于此,就洞祠之。虽无璚花瑶草、毛女芝童,伏虎旧迹斑然可考。里人有祷辄应。四时登高,游屐弗绝。泉钜公辈出,科名甲海内,实此山钟秀。所谓有仙则灵,诅非明验欤! 自丁戍后,盘据山妖,云隐雾栋,半染红尘,几使羽人长往,烟驾不回,岂山灵亦有劫数,裴老力可驯虎制蛇,不能守其一区之洞壑耶? 余去岁曾与同寅郡伯司贞?陈公、司理望如?王公邀同眺览。探石室,观丹竈,顿令凡心欲脱。四顾倾圮,山僧请葺之。因公冗,鸠庀未遑。兹移守中州,思秋禊久订仙诺,乃疏倡缘修。僚友乡衮同心应者,各随愿力,而余捐俸卒业焉。 工始中秋后二日,重阳前告成。又得相国张二水先生所勒石像(张瑞图,号二水),甃之廊壁,事殊奇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顾余私念,璚都命浅,金录道微,是役也,非敢效张融舍宅、陆襄置殿,奢祈福报,特以修举废坠,为此邦护惜山灵,职不容诿。且余待罪于泉七年,守官无状,但素心清影,常寄在碧水丹山间,将藉乎以告山灵,计清源君与裴老必有知而照余者。 又《别清源君诗》:‘占断北岩第一天,扃云巢薜几千年。寒芽露乳清泉滴,古洞苔封白鹤眠。曾托生韩光宋史,仍看伏虎了裴元。三湘吏喼车尘愧,辜负名山此日迁。’ 《别裴老诗》:‘苍峦紫阙羽衣家,漫拟裁云濯露华。三酌杯中芳草梦,一枝鬓负碧桃花。敢攀仙杖留清磬,深锁洞门护彩霞。别去嵩山回首远,余甘还忆涧边茶。’” 清·康熙修裴仙像 清·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觉霍拓修裴仙像,自为《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康熙十八年,觉霍拓修裴仙像。霍拓自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觉霍拓《修裴仙像记》,文曰: “岁己未,余驻节温陵。公务之暇,辄偕二骚人墨客,览山川,探名胜。 出北郭十里许,有山曰‘清源’,泉石幽异,烟霞澄鲜,隐见千形,晦明万状。余顾谓客曰:‘是诚名区胜境也,庶几其中有隐君子乎?’ 迤而上,至于绝巅,有洞名‘蜕岩’,蔚然深秀,石牀丹竃,历历烟崖中。客指谓余:‘有宋·裴道人成真处,当年栖隐此间,遗迹难尽考,相传有驯虎制蛇诸事云。’ 余喟然浩叹曰:‘嗟夫!余所谓隐君子者,其在斯人欤!’ 夫士君子之立身天地间也,出则当为国家建珠勋,标伟绩,坐于庙堂,张弛纪纲,务使利泽垂苍生,名声显当代,铭鼎彝而勒金石,俾千百世下歌功颂德不衰。即或洁身高蹈,飘然而隐也,亦且托迹岩阿,栖神烟水,葆性完真,超然尘?之表,务使流风余思,阅千百载而长存。熏蒿悽怆,若或见焉。 余尝慨夫有山以来,登高赋诗,临风釃酒者,不知凡几。中间岂无权贵之公侯,赫奕之卿士,携仆妓,拥笙歌,志满气盛,穷耳目之娱以取快一旦,迄今皆泯灭消沉,化为荒草寒烟,与东流俱逝矣。欲考其当年姓字,而落莫皆无传者。 今真人独留迹蜕形,云卧丹台之上,与山灵同不朽。岁时伏腊,都人士香火祠之。四方游客,登斯岩者瞻礼其像,皆叹息咨嗟不置,是独何修而能感人之深,入人之至,使千秋万岁后,留连眷恋,一至于斯?以视世之檄榷窃位,垣赫一时,不旋踵而湮没无闻者,其相去何如耶! 是岁之秋,真人遗像忽然颓毁,余重慨夫比年兵火沧桑,仙灵亦遭劫数,今不葺而修之,使当年胜迹埋没于云崖烟莽中,致千载下仰高风者无从于名区胜境之间,挹其余光而吊其遗迹,是亦吾党十君子之耻也。 于是捐俸属山僧葺新焉。涉旬而工成,貌像端庄,较曩日为倍。其云牕雾栋,零落倾毁者,募诸同心,次第踵理之。 余少从事儒林,素不谈所谓神仙怪幻之术。是举也,非敢效张融舍宅,徼默报于渺茫不可知之中;特以先贤旧迹,不忍湮没于将来,以贻山灵之憾。且余弱龄委贽,数载从戎,亦甚不愿落落因人,使姓字无传于奕世。虽出处道固不同,然而流风余思,足以感人,盖于真人仰止焉。 若夫山水之奇观,仙灵之显应,古今名贤有述而传之者,毋客余之喋喋也。 遂书而勒之于石。” 清·乾隆重修 清·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泉州太守王廷诤重修。陈大阶为作《重修清源洞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大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乾隆十六年,守王廷诤重修。陈大阶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陈大玠《重修清源洞记》,文曰: “史记东越王退保泉山,颜师古以为泉州之山,曹能始《名胜志》谓师古当(唐)贞观(627—649年)时,未有泉州之名,应在福州。余考(唐)睿宗·景云(710—711年)之先,闽下游统称晋安,而福州则无所谓泉山者。能始福人,私而欲争之耳。可见果属名胜,地非其有,犹将冒之,以夸天下来世,而况居桑梓听其颓坠不能武前人而增新之,此非生其乡者之愧哉! 盖郡乘所载,泉山为岩三十有六,今之圮者八九,而清源洞高踞绝顶。山者郡之镇,洞则又山之主,洞湮山寂,郡失其瞻,岂复诸岩之比乎? 昔洞初兴,由(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裴道人来自江东,尸解嵌石,众因敛其蜕骨而塑之像,神灵大著。 迨元·至元(前至元,1264—1294年)中,四松僧法昙劝募营建,时有蒲公者(蒲寿晟)成其志。昙往而石门一牕同寓户孙公继之,更加恢拓为四大部,为应真阁,为观空楼。外则缭石墉二千余丈,以防野烧。开新畲三十余段,山在田上,田在山下,犬牙相错。镌石山上三十余处,用为标识,以充伊蒲,然后佛场胜而仙迹存,皆其师徒高行笃业,为郡增光,非偶然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自兴以来至明中叶,住山者或不逮畴昔,洞渐衰坏,而林郁树木多被芟夷。其田亩属于禅家者,贪狡豪强竞起攘夺。乃得詹咫亭(詹仰庇)先生介弟尔久(詹仰宪),承观察汪公(汪道亨)修复之任,亭屋之本有者完之,其待设者构之。按志徵石,得其疆亩,求还所并兼者十六,以己赀偿缙绅而归者十四,俾释子得以瓣香柑延,使名胜为不朽,其用心也如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詹仰宪、汪道亨》) 今岁久事迁,洞沦于衰坏者如前,而若詹君者不再作泌蒭氏,为山之界日蹙,为田之数日损,皆有力者饕口蠶食,而遗僧以输租之累。不有泉守王公鼓舞,郡人多方葺洽,檄令长清其侵渔,则洞湮山寂,郡失其瞻,混沌鸿濛,其奚所底哉! 夫名山者,宇宙辟之,鬼神护之,必无终敉理而废兴有数,则余所为深叹也。故洞僧正中来请,不敢以不记。 王公讳廷诤,安徽全椒人。令长者,一李公,讳永书,直隶河间人;一胡公,讳格,湖北江夏人。郡人好义者为余弟庭若,讳文辉。凡费金若干两,倡其戚友粘君经伯讳嘉猷、周君仲来讳兆泰等各致乐助,共襄厥成。庭若及周君惠安人,粘君余里人也。其余诸君姓字,及兹役所縻,俱载左方。洞规制仍旧,惟西偏面南新筑小楼一楹,足供眺远,由乾隆庚午(乾隆十五年,1750年)冬落成。 僧正中方籲控案之未结者于官,于请记时若有不能言其意者,余曰:‘吾观洞中勒石,纪本朝观察张公、王公,郡侯蒋公、郝公,邑侯沈公、李公,先后为僧纯阳剖明旧产,永相传守,以山之灵,贤有司之明,其昭雪可俟,毋苦也。’乃以记授之,命详所谓本末者,锓诸壁焉。 时乾隆十有六年辛未。” 清·乾隆严禁、兴岩 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晋江县令王隽严禁、兴岩。张光宪为撰《严禁、兴岩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乾隆)四十四年,令王隽严禁、兴岩,绅士颂其德政。张光宪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张光宪《严禁、兴岩记》,文曰: “清源为泉郡屏障,上起三峰,形家谓之三台。中峰为清源洞,前有孔泉,石罅出水,特著灵异。山名泉山,郡名泉郡,皆取于此。尤多瑞徵,昔宋·郡守韩公国华笃生忠献(韩琦,谥忠献)于郡署,传为泉山降神。明·文庄?蔡先生(蔡清,谥文庄)发解,清源山鸣如玉磐者三日。余如俞虚江(俞大猷,号虚江)、顾新山(顾珀,号新山)诸前辈,皆山灵郁积,种为人豪。山入韵士,为光翰墨,寄迹蜚声者无论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国华、韩琦、蔡清、俞大猷、顾珀》) 是以自宋迄今,种松柏为山荫,举僧住持,务令香烟不替。而接引无资,或无以固僧志。前绅蒲心泉(蒲寿晟)、孙信斋、詹尔久(詹仰宪)、林素庵(林孕昌)诸公舍资置产,蠲饷给僧,载在碑记,祀以檀越,志不忘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林孕昌》) 尔年来寺僧不守清规,卖地葬坟,斫树廓地,奸贪时闻,遂致近山十三乡棍恶率众攻山,群僧遁逃,而棍等始以除僧为名,继则串通约保书役,因而为利寺田,饱其仓庾。山树日寻斧斤,即数百年宋树已斨大半。恶徒盘踞,游人裹足,阳春芳景,化作栖苴寒烟,伤已! 大邑侯秋圃?王公(王隽)以菁莪造士之心,宏棫朴作人之化,思培植乎善类,宜攘锄乎奸凶,爰将党众盗砍之乡棍人等,按律严惩,押追树价,饬交绅士。乘时兴工,从山门外上至观音厅、裴仙洞、观空楼、偕乐亭止,逐层估计,废者重新,颓者修整。料取其材,工惟其坚,一还天外幽奇之胜。又为按记徵石,清其寺租,饬举戒僧住持管掌。再培楸松,申严挖土之禁,从此林木葱蒨,脉气郁蒸,岳降有基,崧高再咏,皆宪仁培植再造之恩也。 绅士等以忠献(韩琦)、文庄(蔡清)二公皆源山降灵,功在当时,泽垂后世,为位于观空楼上,奉为本山司土明神。又以邑侯有造福山灵之功,于观音厅殿左奉安长生禄位,勒功贞珉,与源山并垂不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蔡清》) 夫清源之为泉胜,久载方舆,仙家踞为灵境,学士倚为精舍,而当颓废荒落之余,人既灰心,神亦退气,虽有骚人墨客携侣登临,籍草班荆,惟见白云青霭,飘拂衣裾而已。既而暝色迫人,栖憩无所,且鬼蜮为祟,卧寝不宁,则相与掉臂去之,又何以锺瑞气而扬山灵也哉。 今贤邑侯一为振兴,而天地秀杰雄奇之气仍还旧规。试为陟其巅崖,寓目登眺,岂惟叠巘峻峰,若置青云之上,乃至大海环绕,一望苍然,日本、琉球若可指见。天下奇观不经点缀,谁有穷其幽而极其奥者?是邑侯之功也。 侯讳隽,字用章,号秋圃,浙江仁和人,乾隆丙子(乾隆廿一年,1756年)举人。 时乾隆己亥重阳日。” 清·乾隆兴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十二月,兴修清源洞;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竣。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方斋 陈公、蔚圃 林公同诸绅士公议兴修……起于辛亥之十二月,于壬子十月竣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公立碑记》,文曰: “泉有四大名山(按:指泉州东北的清源山、西南的紫帽山、西北的朋山[一说葵山]、南边的罗裳山),清源首屈一指。盖扶舆清淑之气,其磅礴郁积为特厚。是以五郡之人文蔚起,盛行上国,昔王梅溪(王十朋,号梅溪)守是郡,尚题‘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之句于府治门首。可见人杰由于地灵、芳徽至今未泯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源山为郡北巨镇,高峰矗起,岩岫回环,峰称三十有六,虽其旧址半属湮废,然稽之志乘,废迹犹历历可考。近因山木为地棍戕毁,以致寺渐倾圮。念此山系泉郡命脉,古木砍伐殆尽,而寺复倾坏,岂非缙绅先生之羞? 于是方斋 陈公、蔚圃?林公同诸绅士公议兴修,而郡中诸好义者亦勉力捐输,共得千有余金,先将寺宇次第修葺。观空楼本系朋来轩旧址,公议以为高山不必建楼,改为观光阁,而蜕岩及观音厅与东楼僧房暨西边护房,亦一并修理而黝垩之。至山门,地已倾陷,橡桷朽败不堪,重新修整。林素庵公(林孕昌)檀越亦重修新建。 起于辛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之十二月,于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竣事。始修董其事者,孝廉黄君人瑞也。计费将及四百余元,尚存银一千一百十四元。未交者以为赐恩后茂修补龙脉之用,谨将捐人姓名数目已交未交者开列于左,以见山灵之兴废有时,而吾泉好义之人为不少也。 至后茂山之修补,则现在再行劝捐,以期集事,尤望乐善之有同心也夫。”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又动议兴工修补赐恩后茂山龙,但未终局,嘉庆十九年(1814年)又补之,亦未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乾隆)五十九年,绅士陈联捷、林聪、柯者仁等公议修补赐恩后茂山龙。 按:补山脉事未终局,故嘉庆十九年绅士又请前守富信补之,亦未果。” 清·嘉庆修蜕岩前亭 清·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修蜕岩前亭,王恕思为撰《公修蜕岩前亭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嘉庆十年,公修蜕岩前亭。王恕思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王恕思《公修蜕岩前亭记》,文曰: “清源为泉郡镇山古迹,有三十六洞,而蜕岩踞清源之巅,又为三十六洞之冠。 蜕岩石龛之前建广亭数楹,所以奉裴仙香火,而增兹山胜概。前人之诗歌题识,隐见于藓痕石壁间者不可胜数。当年之游览,何其盛也。乃铃甑之委坠,榱栋之倾欹,与仙像之剥落,为日已久。 窃念游览之兴,亦因时势为殊异。今之游弥陀岩、赐恩岩多而游蜕岩者少,盖喜弥陀、赐恩之易于登蹑,而惮蜕岩之难以攀跻也。夫非俯仰而有所兴怀,触目而行其善愿,名山其谁与作缘乎? 林君文时、王君日耀、黄君清和、蔡君泽曜同游于此,见古迹之颓废,共谋修葺,以复旧观。嘉庆十年乙丑四月兴工,八月告竣,而蜕岩胜概奂然一新。 余既嘉诸君之志,而又以知裴仙之灵,其兴起人好善之心者,必有在也。诸君捐赀,不及旁人,而共力均财,亦无等差,故不序捐赀之额数,第记其岁月而存其姓氏,以俟后之君子。其缮完补葺,庶几相沿于勿替焉者耳。” 清·嘉庆修“三公祠” 清·嘉庆廿一年(1816年),公修“二公祠”为“三公祠”。(详见下文规制·“三公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嘉庆)二十一年,又公修之,而补祀顾新山,与韩、蔡为三公祠。” 山门 从下洞迥登而上,清代纯阳洞原有山门3重:第1重仅立二石为表识;第2重筑石垣为山门,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年)始建,清代粘本盛勒“第一洞天”4字于门上,即称“第一洞天”山门;第3重盖屋为之。今仅存“第一洞天”山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本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据今所见,(纯阳洞)山门从西入,立二石为表识。内地平旷,前列三石塔。 迤而东,上始筑石垣之山门。国朝(清)粘本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本盛》)勒‘第一洞天’四字于门上。入门上镌‘蓬莱’二字,旁书元·至治辛酉(至治元年,1321年)造。 内左右皆有石塔。 层级而上,又为盖屋之山门,匾曰‘天工作筑吕仙’之语,螺阳(惠安)陈文辉书。” “第一洞天”山门内外,古有小石塔数座,今仅存其一。 山门内立明·万历卅六年(1608年)《政德记》石碑1座,何乔远撰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碑文曰: “泉山之名,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 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守僧支应不赡,或逃或困;山户种茶,游人采掇,圃芽靡遂。 詹君仰宪,鸠材修洞,出资买田,请于官府,蠲饷给僧,并严采茶之禁。守僧山户共德詹君,来请乔远记之。 詹君之意,非为守僧、山户,实欲四方宾客、本州士庶生游览之光,遂纪律申旨,爰作记文。 万历三十六年四月望日。” “清源洞”匾题 “第一洞天”山门曲而西的石壁上,嵌立“清源洞”石匾1方,现存,幅高宽60×135厘米,字38×32厘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山门)曲而西镌“清源洞”二字于石壁。” 该字匾相传为明·庄一俊书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一俊》) 清·道光《晋江县志·人物志·文苑》的记载:“庄(庄一俊)尝涉清源绝顶,酒剧兴发,睨青衣行酒者发鬓长可笔也,令背而捉发濡墨汁,大书‘清源洞’三字。旁署曰‘天台学道山人’,作龙攫螭走状,至今悬洞门。一俊文慕韩愈,诗好李(李白)、杜(杜甫),其不挠不羁,斗酒百篇类李白,故人咸呼为‘谪仙’,自号亦曰初仙。尝有诗曰:‘一春中酒非关病,半日无诗便觉衰。’寄兴远矣……” 庄一俊,字君斐,号初仙、石山、八石山人,明·嘉靖间晋江青阳人。历官户部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浙江参议,诗文书法皆有成就。泉州学者傅金星《泉山采璞》和陈允敦《泉州名匾录》据《晋江县志》均认为,现存“清源洞”3字匾题即庄一俊真迹。 但许添源认为此刻不是庄一俊真迹:“现‘清源洞’三字稳重清秀,并无‘龙攫螭走状’。署字虽风化严重,痕迹模糊,但隐约可辨有一‘平’字,与‘天台学道山人’或初仙、石山、八石山人等题款不符。” 规制 概述 入山门即到清源洞。现代其地未拆除重修前,宫宇岩殿由东而西齐列者:东筑一楼、柴薪屋室、佛祖殿、林素庵檀樾祠,居中为裴仙蜕岩石室(左有护室一间,外一宫厅即裴仙祠)、三公祠。向西毗连又有三、四间瓦屋,为清源茶场职工宿舍,这是明末崇祯年间林孕昌?素庵营建的朋来轩、偕乐亭,即魁星阁、西洞天旧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山门)累而上,东筑一楼以护诸洞。其余齐列,以西首殿祀佛祖,次为素庵 林公(林孕昌号素庵)檀越,三即裴仙蜕岩石室,四为韩忠献(韩琦謚忠献)、蔡虚斋(蔡清号虚斋)、顾新山(顾珀,号新山)三公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韩琦、蔡清、顾珀》) 又西为偕乐石亭。 旧《志》谓蜕岩在洞北者误。其初先有蜕岩,而后有佛祖殿,观下释用平记自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用平》) 又其后乃有林公(林孕昌)朋来轩、偕乐亭,又其后乃有林公檀越祠。 (清)乾隆己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即朋来轩地建观空楼,而祀韩(韩琦)、蔡(蔡清)二公于楼上。观下张光宪记自明。其祀韩(韩琦)也,以为此山神降生也;其祀蔡(蔡清)也,以发解时此山三日作玉磬鸣也。至壬子(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以高山不必建楼,仅作一层而改称观光阁。嘉庆间(1796—1820年)又以顾新山(顾珀)亦此山降生而并祀焉。” 裴仙洞 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裴思休道人尸解于清源山中峰石室(后称“裴仙石室”),邦人在洞外肖像创屋(宫厅)以祀,称“裴仙祠”、“蜕岩”,匾曰“纯阳”。洞、祠统称“裴仙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裴仙石室广约六尺,高邃寻余,上石危峻,所镌者曰‘出世清真’,曰‘栖碧’,曰‘蜕岩’。 明·陈惠书曰:‘有仙则名’。 门之对语曰:‘道满好斟三盏酒,山灵长笑一枝花。’” 现存历代题裴仙洞、祠楹联有: 清·施琅题裴仙祠联:“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末进士林骚撰书裴仙祠外石柱联:“清含万象朝罗紫,源俯双流带笋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骚》) 里人林士□题裴仙祠:“地以仙增胜,山从汉得名。” 清初进士杨旬瑛题裴仙祠:“洞窥万户春光绕,人在源峰紫气高。” 里人黄元珙题:“花酒洞中富贵,利名眼里烟霞。” 吴金陵题:“策杖入云,更向云中进步;凭栏阅世,还从室外观空。” 施世钧题:“钟声省人佛语,烟霞留客仙厨。” 佚名题:“头顶好花,撒与人间攀桂;手中玉盏,斟来世上弄璋。” 佚名题:“花开五叶凭吾插,海作三瓯任口吞。” 陈家英题:“松影参差山径窍,仙源缥缈水云宽。” 佛祖殿 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裴道人尸解于清源山中峰石室(后称“裴仙石室”),邦人肖像创屋以祀,称“蜕岩”;后又建佛祖殿,宋季废。元代重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佛祖殿前,明·史继偕匾曰‘灏窅天邻’;左右壁有数碑,内国朝(清)太守王廷诤匾曰‘海天一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 林孕昌檀越祠 明末建有林孕昌檀越祠,2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林公檀越(林孕昌)上进安石像,片上有黄景昉赞:‘涌海孤峰,撑天半壁。有伟先生,衣冠翼翼。容俨若思,义形于色。刀尺千家,鼓吹六籍。夜气垂旦,潮声屡汐。未发观心,无象研易。泗水真传,考亭旧迹。共企源山,永瞻盘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旁有门人何承都赞:‘唯我夫子,道大莫名。妙契羲象,占史以成。衡量天下,朝野自贞。严色温气,爱畏俱平。翼翼穆穆,或曰先生。不夷不惠,圣和圣清。龙蛇之蛰,凤凰之鸣。讲坛演畅,智愚咸倾。如狮子法,如振潮声。松香花雨,霜钟玉京。拥书问道,甲胄冠缨。小子何知,顶礼泰衡。泉源有乳,石笋莹莹。夫子之德,维日月明。’ 下进为讲堂,郡守高联兴额曰‘正学山斗’。黄景昉刻石柱曰:‘泉山道貌追邹峄,笋水经心绍考亭’(柱联今存)。 有林公(林孕昌)《西洞天福田记》,周廷鑨《檀越记》,门人粘本盛《开讲纪事》,王命岳《清源纪事》。以上碑记俱见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周廷鑨、粘本盛、王命岳》) 三公祠 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即“朋来轩”地建“观空楼”,祀韩琦、蔡清于楼上,俗称“二公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蔡清》)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重修时,以高山不必建楼,改作1层,称“观光阁”,仍祀韩琦、蔡清。 前引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有云:“乾隆己亥,即‘朋来轩’地建观空楼,而祀韩(韩琦)、蔡(蔡清)二公于楼上。观下张光宪记自明。其祀韩也,以为此山神降生也;其祀蔡也,以发解时此山三日作玉磬鸣也。至壬子重修,以高山不必建楼,仅作一层而改称观光阁。嘉庆(1796—1820年)间又以顾新山(顾珀)亦此山降生而并祀焉。” 祠内原有佚名题石柱联:“为相为师为儒,三贤均分岳降,立德立功立言,千载共仰山高。” 民国时“三公祠”尚存。后废。 诸亭 清源洞前,原有千峰紫翠亭、望仙亭、闻钟亭,元代至明·洪武(1368—1398年)间建,至清初已无其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前《志》称旧有亭曰‘千峰紫翠’,有‘应真阁’,皆元时建;下有亭曰‘望仙’,曰‘闻钟’,皆洪武间建。今无其迹,想亦东楼前护房等处兴复时改易旧名耳。” 【千峰紫翠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千峰紫翠亭》:“千峰紫翠亭,在府城东北三十九都北山之麓。元时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千峰紫翠亭》:“千峰紫翠亭,在北山之麓。” 【望仙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望仙亭》:“望仙亭,洪武间建。(在府城北清源洞之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望仙亭》:“望仙亭:在清源山上洞之前。” 【闻钟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闻钟亭》:“闻钟亭,洪武中百户吴成重建。(在府城北清源洞之前)” 【喜雨亭】 另,原尚有喜雨亭,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建,无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喜雨亭》:“喜雨亭,在(府城北)九都(应为卅九都)。宋·乾道元年郡守韩仲通祷雨于清源洞,雨随应,遂因洞口小亭遗址重建,匾曰‘喜雨’。” 附:元隐室 清源洞顶东北隅围墙外,原有宋代建的“太室”,明·成化(1465—1487年)间修,改名“元隐室”。 纯阳洞摩崖石刻 纯阳洞刻有宋末元初泉州阿拉伯人蒲寿晟《题纯阳洞》:“路入松萝去, 闲眠石顶云。半宵忽闻虎,六月不飞蚊。烟郭多年画,晴畴破衲纹。世无俱绝粒,持钵不如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明· 李元阳于清源洞顶悬崖石壁诗刻《清源山仙蜕凡骨》。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太和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曾任福建巡按监察御史。诗曰:“卧云煮石有真机,蜕骨仙人丁令威。日暮不留岩下宿,空教萝竹袭人衣。” 清·苏州人许焕[康熙九年(1670年)任莆田郡守]有一诗刻,为石碑,嵌于清源洞门前左壁上: (一)“九秋晴日丽层峦,策杖攀崖天际看。东监海沙叠浪涌,西临宝盖翠岩巅。石间玉乳流琼液,岭畔松风响碧湍。传说齐公多凤菊,夕阳斜照暮光寒。” (二)“蓝舆十里出风烟,露白葭苍九月天。舟碧浮霞千嶂耸,山腰细靄玉虹悬。刺桐绕堞依双塔,紫帽飞津成大川。遥望嵯峨一抹远,壶山横亘万峰连。” 施世钧(生平不详)在纯阳洞顶巨岩岩壁间有诗刻:“远上白云石径斜,眼中沧海是仙家。昔年丹灶曾开火,今日山桃正发花。对语孤僧忘岁月,静观老树是烟霞。游人到此休尘念,漫说登临玩物华。” 纯阳洞顶有刻石“盝碧”2字,署“乙丑仲夏,吕醉翁书”。该2字系磨掉李元阳诗刻所镌,可知吕醉翁为嘉靖之后刻石。“盝碧”旁,另有施世纶题刻“出世清真”和施世钧题诗,系避“盝碧”所镌,故“盝碧”刻石应在施氏兄弟之前。因此,这个吕醉翁应是明末清初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世纶》) 洞巅偃石镌“山海大观”4字,字近2尺见方,楷书,字面朝南仰天,作田字形排列,为清·康熙六年(1667年)三韩曾延孔题勒。早已圈入电视台铁塔下。 诗词 (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确是“咏蜕岩者十三首”: “明·李元阳诗。(见上“摩崖石刻”) (明)简霄诗。(见下“南台岩·摩崖石刻”) (明)黄河清诗:‘绝崖高挂小岑楼,鸟自低飞云自留。曙发海天鸡独开,山分闽越景全收。江清树老今还古,石峭寒生暑亦秋。悟入寻真真已悟,移文休到此山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明)陈琛诗:‘松柏参差间石楠,藤萝藉手到仙庵。清来源水寒生北,紫染帽峯秀出南。净上抽茶堪慰渴,晴云欲雨不为岚。炉薰柏子留天使,诗酒从容半日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明)黄润诗:‘绝顶灵岩隐翠微,游人遥礼五云飞。猿惊鹤怨无消息,应待千年一度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润》) (明)苏濬(苏浚)诗(《清源洞蜕岩》):‘叠嶂寒泉落彩霞,回看春色遍桑麻。沧溟暗度仙人窟,鸡犬全飞野老家。千古江山留幻骨,半空云雨湿残花。坐来不觉诸天静,隐隐钟声到客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 (明)黄克晦诗:‘频年五岳遍寻师,蜕影虚岩坐自疑。台下云生知有梦,天边鹤过忆曾骑。夜坛箫籁含明月,阴壑松萝动暗飔。依旧千峰俱遶榻,四檐云气为伊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明)郑之铉诗:‘鱼城烟火望来曾,百丈坪前一再登。海上红云携断雨,山中白日对孤僧。雾深半榻迷樵径,人到空花点佛灯。蜕骨千秋何所在?只应别殿锁◇嶒。’ (明)黄景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绝顶松阴夹道栽,天然华盖护中台。人烟绕郭鸡栖处,石乳澄潭虎啸来。海估风微飞豆过,山僧日晚采茶回。神仙脱骨终何许?浊世空消酒一杯。’ 又:‘隔宿重游未厌频,十年虚负北山神。空桐树老霜前色,通草花开梦后身。闲数溪桥鸦点点,笑看郡郭堞鳞鳞。何人杖屦还孤往?三变蓬莱海上尘。’ (明)周廷鑨诗:‘昔年高士径,今日望仙台。啸虎人安在?骑鱼客不来。天低云叶坠,山静雨花开。欲判三生事,临风酒一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 国朝(清)吴方皋诗:‘古洞餐花处,萧然物外情。月流千树影,杯度两江声。迹与苍云远,身随紫鹤轻。浩歌绝顶上,一啸万峰青。’〖注:餐花:即餐英。《离骚》:“朝钦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物外:世外。两江:晋江与洛阳江。苍云:白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方皋》) (清)释德萃诗:‘乘兴来蜕岩,时属三春暮。残花落满阶,巧鸟啼盈树。信宿不言归,主宾欢道聚。南窗共翦灯,促膝倾情愫。睡去到三更,潇潇闻雨澍。中心一何忭,以兹及时故。晓起不见山,满天皆岚雾。画永何以消?闲搜长短句。当且待晴明,言旋理杖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清·名僧·德萃》) (二) 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游诗三十七首”中收录题咏纯阳洞(清源洞)诗词有: 元·偰玉立《清源洞》:“洞府神仙去不还,清源紫帽耸高寒。泉南佛国几千界,闽海蓬莱第一山。夜月凤箫声隐隐,秋风鹤珮听珊珊。瑶池岂隔尘环路,更叩危岑最上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偰玉立》) 明·李源诗:“绝有人间一洞天,瘦藤扶我翠微巅。空中台阁魁三象,海上风烟荡八埏。地接龙堆双鸟去,仙遗虎谷一书悬。几时坐得山钟静?白石青云自对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源》) 明· 查约《清源洞》:“我爱清源洞,凌虚绝点埃。蜕岩留色相,石刻记蓬莱。远岫开图画,飞花落酒杯。悄然天景里,百岁几人来。”【注:明·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夏,福建佥事查约自榕来泉,同总督刘镇登游清源山,赋此五律。凌虚:也作陵虚,意即升于天空,这里夸张形容清源山之高。色相:佛家语,禅学以一切外物凡有形式者,皆谓之色相。蓬莱:仙山名,在渤海中。岫: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查约》) 明·朱鉴诗:“天下名山多,清源居第一。三十六岩环,中有读书室。冠盖相追随,优游仅半日。行云返岫迟,归鸟投林疾。回首各西东,何处寻行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鉴》) 明·蔡清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一登第一山,自觉众山小。日起海门腾,云连边树杳。物情随运迁,元化无时了。一事类登山,怀哉愧不少!’ 又:‘行行行上北山巅,始信人间别有天。红日当头真可捧,白云着袖似相牵。细思田土千般物,何似清源一滴泉?我欲便为栖隐计,壮心未忍负青年。’” 明·王慎中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取路非高足,入山力复余。所长元有适,于计未为疏。高见群生扰,间看四体虚。堪嗟二亩半,促促邑中居。’ 又:‘城中长日望,翘首起游思。如何咫尺地,动以岁年期?忽睹草花喜,终遭猿鸟疑。明归应复望,惆怅使颜衰。’ 又:‘洞壑香氛氲,中间紫翠分。兴来只自得,独往有谁群?激射风前瀑,孤高天际云。心赏悠然会,何由与客论?’ 又《宴集》诗:‘千峰最高顶,上客敞芳筵。心豁云初散,形忘酒易传。沧溟侔洞达,城郭俯纷阗。一与贤豪饮,翛然病已捐。’ 又:‘凭高张讌好,岚翠满轩楹。杯泛流霞气,絃含激玉声。魂消游目远,日入发谈清。情深宁在酒?不醉自非情。’” 明·朱梧诗:“春画阴晴花发时,闲情遥与偓佺期。谷窥碧海莺迁早,路遶红泉马去迟。僧灶茶乾山鹤识,客堂钟湿洞云知。先生公事登临了,忘索衣冠且赋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梧》) 明·康朗诗:“岩壑遥传住锡年,曹溪弟子旧安禅。山桥客渡残村月,岭塔僧归半岫烟。白石涧边听夜濑,青松影里见流泉。坐来一对焚香侣,始悟云林是宿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康朗》) 明·庄国桢诗:“峰耸三台倚杖攀,此身恍已出入寰。烟浮下界阴睛半,潮送孤帆隐现间。飞斝狂呼明月饮,振衣喜共白云间。相传此地曾仙蜕,何日凌空跨鹤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国桢》) 明·林乔相诗:“古洞岚深画不睛,夕阳佳气晚来清。光浮紫汉云初敛,色映虚岩月始生。树影蒙茸频向席,泉声杏袅间吹笙。夜分酩酊望牛斗,世路悠悠非我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乔相》) 明·苏浚诗:“故人樽酒忽相携,烟满秋山望欲迷。万壑寒生沧海外,千帆飞渡女墙西。风摇渔火僧初定,客掩萝门乌自啼。醉把朱弦弹夜月。三台遥处碧云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 明·黄克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诗: “‘蹑屐名山顶,长风吹布袍。寥寥双眼阔,眇眇此身高。四幔青天影,一杯沧海涛。寻常只强健,倚醉首重搔。’ 又:‘飞萝影外敝僧堂,啼鸟声深客座凉。出树低云初渺渺,渡江片雨忽茫茫。千湾白处皆烟浦,万点青中各水乡。莫道闲岩惟暂宿,归期来日总相忘。’ 又《夜雨》诗:‘空堂云气夜蒙蒙,未觉张灯夜雨中。鸣砌暗生岩下瀑,入林偏飒叶间风。瓦穿僧护函经湿,座冷人欣盏酒红。山顶阴晴元不定,未须钟鼓试奚童。’” 明·苏茂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诗: “‘清源洞口白云封,叠巘连冈几万重。六六峰头春踏遍,诸天天外更闻钟。’ 又:‘出门面面是青山,百道飞泉泻石间。鸟语松阴人境绝,篮经轻度小云关。’ 又:‘仄磴迂回数十盘,危亭巳坐白云端。凭栏半试登临眼,万顷平畴错绣看。’” 明·王际逵诗:“名山原旧约,皓首喜登临。踏雨乘春兴,街寒见客心。江浮新水白,洞隐古松阴。日暮未能去,幽期还再寻。” (三) 其他题咏纯阳洞(清源洞)诗词有: 北宋·钱熙《又题纯阳洞》:“十里扪藤萝,千崖插虚碧。仰觉云汉低,俯见尘市窄。 ?小山走委蛇,远水别支脉。身骑鹪鹩枝,目眇大鹏翮。 ?更有千载人,幽岩蜕空魄。朝蹑一片云,夜啸百丈石。我疑真人去,留此守剑舄。道人既无心,何事苦著迹。我有一壶酒,起舞酹仙伯。松权虽殊途,宇宙同作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熙》) 明·王慎中《清源洞》:“畏景在城市,聊兹息茂阴。攀嚌不觉远,依止自知深。石上消尘气,钟前起悟心。宿非如可谢,卜筑请从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明末清初高僧如幻(刘超弘)《瘦松集》,载有其所作的以“清源洞”为题的七律3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清·名僧·超弘): 《清源洞三非、法明二师》:“已觉龙钟气力微,山行尚拂薜萝衣。岩花倚笑如旧识,谷鸟忘机总不飞。槛外人烟村巷静,窗中浦溆野航归。山灵最是能留客,净扫浓云月满扉。”(此诗收人《泉州府志·山川》、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但误把超弘的弟子道余当成作者。) 《宿清源洞用永慧开士韵》两首(《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未收): 其一:“览胜不禁蹑屐游,江山千里落双眸。回岗带郭层层树,泛浦依汀个个舟。石洞擘开丹嶂峭,寒泉飞注宿云流。众芳落尽馨山桂,何事兴悲为凛秋?” 其二:“重岩邃宇且栖迟,正值清秋薄暮时。浦溆青荧渔火见,石栏徙倚斗牛移。藤花扑落阶前地,树影纷拿槛外枝。即景自然堪寄趣,山僧不是爱幽奇。” 清·丁炜《齐云岩分得阿字》:“闲支轻策蹑层阿,绕磴松杉积翠多。岩顶香泉流石髓,洞中仙蜕隐烟萝。春深坐见桐花落,夜静时闻虎啸过。咫尺江城环碧槛,频从云里听笙歌。”〖注:齐云岩:即位于清源山顶峰的蜕岩,“齐云”极言其高。分得阿字:联吟赋诗活动的一种形式,事先选定几个韵字,抽签分得哪个字,即以此字的韵部为韵作诗。“阿”字属下平声第五部“五歌”韵。策:策杖,拄着拐杖。石髓:石钟乳。咫尺:古代指八寸,经常用来指距离近,如“近在咫尺”。江城:频临晋江的泉州城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炜》)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蜕岩裴道人遗象》和现代·陈泗东按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蜕岩裴道人遗象》(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清源为郡主山,耸三峰。中峰有石洞,名蜕岩,裴道人修真处,后人因塑象祀焉。 先是,有问裴曰:‘子何福居此第一洞天?’裴曰:‘漳、泉有事,老裴以一身当之。’清·同治初,李世贤陷漳州,象腹无故自裂。民国某年,山有驻兵,适政府破除迷信之令,驻兵即将象掷碎。腹藏遗骸,狼藉遍地。郡人王润泉乃于草根石隙寻拾无缺,复纳骨腹中,捐资重塑,仍奉洞中云。 云梯拾级现三台,古洞乾坤霁色开。世界沧桑尘外劫,仙家花酒静中灾。九遭阳亢兵为厉;百炼丹成骨未灰,造化神工收拾后,青山依旧任徘徊。 按: 洞下石壁上有‘云梯’二字,高六、七尺。 又裴仙平时头插通草花,市上行歌有云:‘好酒斟三盏,好花插一枝,思量古今事,安乐是便宜。’ 【泗东按】 据《晋江县志》卷十五:‘裴道人,不知何许人,语音似江东人,绍兴中(1131-1161年)来泉。’时代是南宋初。传说西街裴巷是他行歌之处,以其姓作地名。 塑象文革中已毁,骨亦无存。” 西洞天在蜕岩之右不过数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西洞天》载:“(明)崇祯(1628—1644年)初,林孕昌辟西洞天,创护室四间,建偕乐亭。……后屋与亭废,十三年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再建。改护屋为朋来轩,易偕乐亭以石,充田于寺僧。” 林孕昌是明代泉州理学名儒,辟西洞天在此讲学。所谓“朋来轩”、“偕乐亭”,取“来者真朋来,乐者真偕乐”之意。 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西洞天》收录有林孕昌《西洞天福田记》、周廷鑨《檀越记》、粘本盛《开讲纪事》、王命岳《清源纪事》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周廷鑨、粘本盛、王命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西洞天》载:“崇祯(1628—1644年)初,林孕昌辟西洞天,创护室四间,建偕乐亭。”收录“孕昌自为《记》”,并收录周廷鑨即事诗二首。 明·林孕昌记曰(《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西洞天者,清源裴岩之西而别一洞天也。 清源为郡巨镇,峰列三台。南台为右,而百丈坪直至舟峯,层峦叠嶂,若万马从天而下,为清源左翼,盖海滨一奇观也。 余辛未(崇祯四年,1631年)春筑舟峰二亭:一曰‘纶恩’,一曰‘雷荐’。‘纶恩’在舟峰左,先曾大父州守公佳城在焉。‘雷荐’亦在舟峰左旁,有林洞,为先大父朝列公永思处。亭成,有雷从柱起,而亭不损。余友蒋宫庶八翁取易殷荐祖考之义,命名而记之。 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秋,复筑前台二亭:一曰“襭云”,一曰“访贤”。‘襭云’为天然图画旧址,余与黄宫谕东崖一日览胜至此,衣袖皆云,故名‘襭云’。而‘访贤’则在南台院内,为布衣黄季弢著书处。亭成,有当道携尊来访,布衣故自匿,余高其风,名之曰‘访贤亭’云。 余前诗有‘自笑三年四筑亭,荐雷遥望襭云青’之句,时固未有西洞天也。 岁在丁丑(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二日午刻,清源山鸣如雷。僧告余曰:‘裴岩之西,荒草颓垣,无复盼者,山灵其有待乎?’余披榛往视之,见南台俯拱,朋山来迎,千岩万壑,真别一洞天也。向来未经点缀,果为缺事。 亟谋之蒋宫庶,复邀曾观察霖寰、蒋给谏锺湖,醵金庀材鸠工,鼎建为堂一,为寝三,为护屋四,甫一月告成,众疑有神助。 太守姑苏孙公,偕司理区公、邑侯戈公来游,复捐俸,予为筑偕乐亭,以侈其事。前史师相所筑钟楼在裴岩之东,日就倾圮,今改为魁星阁。余碌碌藉诸同志,获成厥事,以告山灵。 因思山水之趣,仁者之观,同一无尽。向余之登舟峰也,左望大海,右挹全溪,穹窿一叶,高挂云端,紫霄(紫帽山,灵霄塔)峙其前,双塔(开元寺东西塔)拜其下,自以为观止矣。浸假而陟南台之巅,怪石插天,千山如画,三江争流,万井铺茵,而晋(晋江)、南(南安)两邑罗列足下,海外奇峰茫乎无际,又自以为观止矣。尝试步清源之绝顶,俯温陵(泉州古称温陵)之全胜,地愈峻而道愈坦,眼界愈宽,而脚根愈实,其视南台、舟峰如一臂一指之相为用,而回首朋山蜿蜒吞吐,若遡河者之探其源,而登枝者之见其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朋山》、《泉州寺庙·开元寺》、《泉州府城·泉州古城·温陵》) 先辈蔡文庄(蔡清,谥文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有言:‘一登第一山,自觉众山小。’然则孔子所谓小鲁小天下者,道不在是耶? 于是同社诸友顾而乐之,曰:‘吾子于舟峰亭以雷名,于南台亭以云名,云与雷皆从天变化。今兹西洞以天名,道若登天,得无不可几及耶?’ 余笑曰:‘诸君独不见偕乐亭乎?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道不远人,但问之游人而足矣。’ 遂援笔为之记。” 明·周廷鑨《西洞天》诗曰: 明·周廷鑨《偕乐亭》诗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西洞天》载:“后屋(护室)与亭(偕乐亭)废,十三年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再建。改护屋为朋来轩,易偕乐亭以石,充田于寺僧。” 林孕昌改护屋为朋来轩,易偕乐亭以石,并充田于寺僧,作《西洞天福田记》记之。后山僧奉林孕昌为檀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西洞天》收录林孕昌《西洞天福田记》,文曰(《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先是西洞天成,孕昌为记。偕乐亭成,则蒋八翁记,而匾书余名。戊寅(崇祯十一年,1638年),余与八翁先后出山。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飓风起,偕乐亭瓦木俱飏去,独留一匾。西洞天则风雨飘摇,几就倾圮矣。 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余入里门,复选旧胜,忆飓风之起,余正在堂阜维音哓哓时也。燕闽万里,志气相动,理固不可晓。乃谋诸同志,重建偕乐亭。而旧守孙本芝公再莅泉州,命适下,因思山川之废与人事之聚散,若不神焉巧凑者。 于是采石伐材,鸠工具举。西洞天护屋四间,今改为朋来轩,以朋山之来迎也。八仙宫旧作厨房,今改建,匾曰‘三台八座’,以清源居中台而八仙同升座也。洞门旧湫隘,今廓为长廊,匾曰‘齐云巨镇’,本芝 孙公书之。以《清源志》名齐云,谓高与云齐也。偕乐亭旧用瓦木,今易以石。周围垣墙,用石厚砌,其地培高两尺,用灰舂筑。亭中四望,则众山环翠,大海茫茫,匾曰‘海邦所瞻’。而同志十先生勒名其上,盖取‘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之义也。其余若殿、若岩、若阎,皆以次修建,顿成美观。 于是游人络绎,携觞载道,前歌后舞,冬夏靡辍。 讲社诸友告余曰:‘兹来者真朋来,乐者真偕乐矣。如僧粮不给,看守无人,何如毁瓦画墁?狂客时至,何如烟岚飓飚?瓦木易坏,何适晋邑父母?’ 梅□熊公宓堂之暇,登山揽胜,慨然为西洞天长久之计。覈廉开元寺租,被原佃隐匿者五十余亩,概充西洞天修葺诸费,每岁自纳饷外,如上元、中元及圣寿、仙诞香祝之需,咸取给焉。 斋粮稍足,复增看守一人,时延高朋,不闻暴客,于是诸友复相与乐而歌之曰:‘有清源不可无西洞天,有西洞天不可无偕乐亭,有孙公之亭不可无熊公之田。’诗人之颂鲁侯也曰:‘三寿作朋,如冈如陵。而推本于降之百福,俾民稼穑,熊公之田,福田也,德与泉山俱永矣。’余曰:‘善!’因历叙其事而记之。 时崇祯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长至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西洞天》收录清·周廷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檀越记》,文曰(《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天地之名山大川,必资拂拭而后灵,亦犹古先圣贤必藉表章而后著也。 洞左两楹,祀瞿昙列真之属,旧贯褊昃未开。选部林素庵先生(林孕昌,号素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沈湛智仁,元对山水,数游兹山,四顾兴感,乃于裴岩之西,再辟洞天。堂吸清以资稠坐,轩‘朋来’以畅尘谭,亭‘偕乐’以舒远望,改建魁星阁以兴文运,重修齐云巨镇门径以壮观瞻。清源旧僧田不给于用,先生置福田,畀司香禅和为膏火暨茨实,其纪纲创辟,载《西洞天》、《福田》二记(林孕昌《辟西洞天记》、《西洞天福田记》)可考也。 于是洞僧道昭谋奉先生檀越而徵贞珉于不佞。余唯植越之称,义取诸行,施雄赀佞佛者之所为。先生(林孕昌)富于道而醇乎儒,此何足辱先生。 虽然,即以檀越言之,先生两司玉尺,替否进贤,以桢干王国,是檀越在朝廷矣。开在兹之堂,敞正学之席,嘉与滨海人士,镌磨礲切,是檀越之士类矣。葺庙貌,堂皇于茆宫,建会讲,臯皮于东序,是檀越在宫墙矣。汇经史之宗传,提旦气之先觉,易占远窥庖羲,耨义近接朱(朱熹)、程(程颢、程颐),是檀越在天下后世矣。此其表章圣贤之力富于山川,仅区区一时拂拭,遂谓足答名山之孕毓,生胜地之光宠者乎? 且夫山水之关于学问,自古已然。有真圣贤始有真山水,故观山水者察其性情,觊人之学山水者稽其行事。先生倡道笋江有年,戊巳再出典铨,蒔正人,抗权辅,为桂为姜,万折不挠。记先生玉门之夕,笋江三文棹楔自掷于地,清源狂飓猝起,拔偕乐亭椽瓦都尽,仅存其牓。先生之行事如此,而山川之性情应之。是先生之拂拭山灵,与山灵之拂拭先生,固若相为报也。 先是,笋江群彦图先生像于裴洞之左,黄相国(黄景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为之赞石龛道范,将如邹鲁之貌孟氏,考亭之貌紫阳矣。昔释氏以宣尼为儒童菩萨、颜氏为光净菩萨说诞妄不经,然孔、颜之为儒自若。先生既自足于儒,即使山僧而檀越,先生其又奚辞焉? 余不佞与先生道义肺腑,癸末(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获从先生五游之后,记咏颇详,固知先生之志不在檀越,而在乎山水之间。 时也,顺治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春正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西洞天》载:“林公(林孕昌)于此讲学,门人粘本盛记。”同时收录粘本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本盛》)《开讲纪事》。文曰(《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是岁正月念九日,诸学者以讲坛久辍,乃设幄置酒与先生(林孕昌)共登清源石洞,而先生揽揆正届辰矣。 子姓门弟屐履递从,屭屭攀陟,凭高望之,麾裾连衿,摇曳云光,近错林秀,不知共数。牧者樵人覩听相呼,谓应是何家集头陀礼偈岩中也,则环观匝于丛薄。 会郡刺史恒山高徵老公祖亦赍匾、具彩帛,命使至山为先生寿,以先生檀越在焉,颜曰‘正学山斗’。高公可谓当世能学道者矣。 须臾将讲,诸门人进曰:‘昔紫阳(朱熹,别称紫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守南康,与象山(陆九渊)并造白鹿洞讲论,听者至有泣下。今日讲事伊始,而刺史之使聿至,虽未与此席,亦可当紫阳前日事,然不解象山所讲,何至使听者泣也?’ 于是遂以‘君子喻于义’章为讲,继以先生所撰《养志说》。 讲毕,四座悚然,各相顾曰:‘紫阳所谓切中学者隐微深锢之病,其在斯乎!’ 数日前风雨飘淋,晦暧不晴,是日天色独霁,林秀山晖,和蔼袭体。 何子世程曰:‘阴清曦出,顿见其旦,团天与日升之期哉!’ 王子命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命岳》)曰:‘先生并夙以旦气醒世,兹方开讲,天安得不为先生焕其旦也?’ 合座皆笑。 比夕,酒阑,粘子本盛谓诸子曰:‘今日之会,不可不志者三:愿我同人无忘夫聚少离多,古人所慨,况以数载中罢之业,忽续其盛,际时春明,山川在抱,恍所云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之趣,岂寻常如修禊为乐者?不可不志,一也。此洞宰先生重辟,渐次经营,殊增胜慨,虽先生沉湛知仁,元对时自有山水佳兴,然或为骚游搴芳,或为胆梵诵拜,往往见之,而讲席之聚未闻焉。自兹以后,有以今日事传者,当不减鹅湖矣,不可不志,二也。笋堤之间,时闻鸣铎,诸子沓步趋焉。若以先生悬弧之期,聚乐名胜,而加以理义之霏屑,亶为稀进雅之咏,寿考作人,在此日也,不可不志,三也。’ 诸子曰:‘然。’ 因共记之。时在辛卯(清·顺治八年,1651年)元春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西洞天》载:“又门人王命岳亦纪事。”同时收录王命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命岳》)《清源纪事》。文曰(《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二十年前,环桥笋水与闻林素庵(林孕昌,号素庵)师旦气之学,一时从游至数百人,紫綍青衿交相错也。月每载举,岁以累计,通斯地者,望榕阴苍郁,江水汇流,悠然有杏坛泗上之思焉。岳窃语同侪:‘苟率是道而恒之,何必榕之不杏、笋之不泗哉!’ 荏苒二十年来,日月升沉,陵谷易位,素师亦中更潜见惕厉,谱在百梦三鸣九忆七兴词中,而笋水虽流,椿阴改观,向正学任仁诸堂厅,鞠为茂草,不可复识矣。岳每复过此,未尝不留连低徊,感从中来,临风搔首也。 岁辛卯(清·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二十九日,素师诞辰,陟源山绝巘,从游诸子趾焉。能至者可百人,再拜称寿毕,师曰:‘笋社开坛,胜友云集,思惟往事,几同隔世。今日之会,良非偶尔,愿与诸公再理旧业。’遂出所著《喻义》、《养志》二编,反复宣讲,究其指归,皆切旦气实义。诸子闻音,莫不崩悦。 余因叹二十年间,天地、山川、树木、宫室,其为变也大矣。素师旦气之学,初终未改,所谓能率是道而恒之,是斧斤所不能斩刈,风雨所不能飘摇也。源山之中,蓊然翳者杏,何必榕?源山之侧,潒然溜者泗,何必笋哉?师徒具在,学业不辍。 斯会也,南睇笋桥,雁齿如带。向者留连低徊,临风搔首之感,亦可以少谢矣。请叙之。师辞者三,为间,曰:‘清源、笋江二处,吾生平精神所系者,即为清源纪事,固所愿辟。’盖清源累经素师开辟,载在碑碣,学者同摹勒石像于讲坛之上。笋江则师先世之墓存焉,因庐而讲习其中也。先贤曾二云公祖(曾樱,号二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樱》)、黄季弢布衣相与论道歌雅之地也,故系之也。 因援笔而序清源之游。虽然,素师与岳,其终能忘怀吾笋江哉? 是岁端月,门人王命岳拜题。” 清源下洞,位于清源上洞山门以西、虎乳泉蹬阶之上。下洞上行10多分钟即到水流坑村口,历代游山者均由村口蹬石阶走向清源洞古主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出(纯阳洞,清源上洞)立石表识之山门以西,仰观蜕岩下大石前为下洞。” 壁立大石 清源下洞背有壁立大石,高宽均约一二十丈,雨季时瀑布顺石而下。大石中腰下处,有清·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年)重阳洪承畯(字紫农)题刻“灵源阁”3字,字大近1米见方;其右提督军门马负书也镌题“云腾”2大字。壁石下部还刻存符箓乩字多方。壁石之下原有小石窟,称“龙井”,井畔有石亭,为古代有司祈雨之处,后井湮亭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畯、马负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清源下洞)大石之上,瀑布数十丈,镌“灵源阁”三字。又提帅马负书镌“云腾”二字。 下有龙井,井中一石,镌“白龙”二字。井畔有石亭,前有司祈雨于此。后井湮亭废,仅存石柱,有石碑覆地,不可见。” 修仙遗迹 清源下洞原有唐·蔡如金、谭紫霄(谭峭,紫霄真人)、明·董伯华修炼的宫观、丹灶,以及董氏升天后的骸骨瓦棺,早己废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五代之前·唐·著名道士·蔡如金、五代·谭紫霄、明·著名道士·董伯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大石壁)稍右有仙人董伯华藏骸瓦棺,露存座上。僧称,旧有宫一座三间,即其瓦棺塑仙人像。今宫坏基存,前有谋兴建者不果。” “唐·蔡如金、谭紫霄、明·董伯华俱修炼于此者,当在是,而与紫泽宫混为一处则非,盖紫泽宫又在前面山麓也。惟宋·真德秀叙蔡真人诰碑,按此句府、县志皆混。府志无叙,字已不分明,县志改称“有宋·蔡真人及真德秀诰碑”。更难解矣。观下紫泽宫碑文自明。则在紫泽宫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亭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泉州太守韩仲通在清源下洞建“卧云”、“观海”、“喜雨”亭。后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按旧《志》所云,下有亭曰‘卧云’,曰‘观海’,曰‘喜雨’。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守韩仲通祷雨于清源洞,雨随至,遂因洞口小亭遗址重建,今废。有碑曰“海月潮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喜雨亭》:“喜雨亭:在清源下洞前。宋·乾道(1165—1173年)中,守韩仲通祷雨北山,有雨,因建此亭。” 清源、藜杖二泉 界清源上、下洞之间,有泉二,中“清源泉”,左“藜杖泉”。 清源泉 清源泉,清源山古称“泉山”,本于此。清源泉别称“相泉”,以宋代泉州留正、梁克家二相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梁克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旧《志》又云,界上、下洞间有泉二。中曰‘清源泉’,亦名‘相泉’,以留、梁二相得名。 中有神物,鱼身牛耳,白色,头大如五斗栲栳,见则大水。(南)宋·乾道(1165—1173年)中屡见大水,撤州门匾额投洪波中乃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清源泉》:“清源泉,亦名‘相泉’,在清源山上、下洞之间,深不过四五尺,大旱不竭。” 明·《闽书》:“界上、下洞间,又有清源泉,深五、六尺,甘洁无比。……是泉又名‘相泉’,谓留、梁二相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清源泉。在清源上、下二洞间,深不过五六尺,甘洁无比,山以泉名,盖本于此云。” 历史上有人认为清源泉(相泉)即“虎乳泉”,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旧《志》又云,界上、下洞间有泉二……左曰藜杖泉。世传蔡如金握藜杖戮之而泉出,故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藜杖泉》:“藜杖泉,在清源山下洞之前,其泉出之处,自平石之上,深不过一尺,大旱不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杖藜泉。在清源洞侧,若坎井然,相传蔡如玉手握藜杖,拄地而泉出,故名。” 玉龙井 玉龙井,在清源下洞之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清源下洞)又有玉龙井。详见水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玉龙井》:“玉龙井,在北山清源下洞之左。国朝知府怀荫布、知县王勋祷雨有验,勒‘灵雨应时’于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怀荫布》) 或说龙井即清源泉,其左为藜杖泉,右为玉龙井。 近处崖刻 下洞近处古道旁,有明·俞大猷、清·洪承畯崖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洪承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下洞)近处洪承畯镌“仙灵山名”四字(回文“名山灵仙”),俞大猷镌“君恩山重”四字。” 虎乳泉(孔泉) 虎乳泉,原称孔泉、乳泉,位于清源上下洞之间、中峰腹部、藜杖泉之下的1方大磐石上,即北宋《方舆胜览》所记之“石乳泉”。 孔泉—乳泉—虎乳泉 虎乳泉原称孔泉,在大磐石上,有两孔,由左、右二石隙分叉潜流,流量左孔较多,右孔微少,下凿尺长小石斗纳水,水盈则溢泻于对面岩石下的草泽中。 后地方文献将“孔” 讹为“乳”,“孔泉”讹为“乳泉”。因有此泉,故清源山古称泉山,郡称泉州。 明·何乔远《闽书》引《太平寰宇记》曰:“泉山,泉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之。 朱买臣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孔窍,泉出焉,故谓孔泉。而旧《志》 乃以‘孔’为讹,改作‘乳’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其泉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孔窍而泉出焉。故曰孔泉。旧志讹‘孔’为‘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8 ·水利志·乳泉》:“乳泉,在藜杖泉之下,宋·元祐(1086—1094年)中,潜江令张总谪居于此,尝取泉炼药,逾年不坏,以为惠山泉殊不及。”惠山泉即无锡“天下第二泉”,可见孔泉的水质上乘。 明末清初,泉人始称孔泉为虎乳泉,其因是孔泉上方有石刻“虎乳”两 字,署“吕道人乙丑仲夏游清源留题”。清·道光《晋江县志·金石志》载:“‘虎乳’二字,在清源山孔泉,宋·吕道人书。”《县志》指“吕道人”为宋代人,但查无实据;“乙丑仲夏”也不知何年何月?但从纯阳洞顶吕醉翁的刻石“盝碧”笔迹考之,吕醉翁与吕道人实为一人,题刻时间“乙丑仲夏”亦同。吕氏应非宋人,而是明末清初人。(参见上文《纯阳洞》) 题刻 除吕道人书“虎乳”外,磐石上及其近处岩壁留下的古人赞赏名泉的题刻甚多。 明·林孕昌题勒“卷石勺水”,明·黄日昌摹勒宋·朱熹的“源头活水”。清·乾隆卅一年丙戌(1766年),受僧圆讷嘱托,黄时拱为募建于孔泉西处的名州亭作记,翌年阳月(十月)勒于孔泉磐石左下侧。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吕道人书‘虎乳’二字,明·林孕昌书‘卷石勺水’,黄日昌书‘源头活水’。国朝·乾隆丙戌,僧圆讷建石亭于泉之西,颜曰‘名州亭’,黄时拱记。皆刻于石。”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书法家李开芳书“孔泉”大字并附记:“《寰宇记》云: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汉·朱买臣称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载宋·泉守叶公廷珪《海录碎事》。郡名清源,盖以此泉云。”何乔远勒于石壁。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中秋,李开芳又于大书“清源”二字,勒于磐石对面苍壁,并记文 “泉襟大海,浮天吐日,而此澄然一孔耳。山以之灵,郡以之著……”刻石。 孔泉朝东山顶巨石镌刻大字“源清瀚海”,落款“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仲春兵巡使者山阴胡升猷并书” 。 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福建陆路提督军门泉州中营参将、苏州人钱嘉在游览了清源山后,于天柱峰下古道边“山灵笑我”摩崖石刻下方岩石上,题刻《乐酌孔泉》诗一首。曰:“匹马南来近一年,行装轻约半峰烟。还家宾友如相问,酌得清源几口泉?”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林孕昌、朱熹、叶廷珪、钱嘉》) 紫泽洞与天湖 紫泽洞,位于清源山上、下洞之麓谷地、虎乳泉下方。现该处建为天湖景区。 紫泽宫 紫泽洞,唐代有紫泽宫,道士蔡如金晚年归隐该宫修真炼丹,人因名其地“紫泽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自是(清源下洞)下至山麓为紫泽宫,有石刻‘紫泽洞天’四字。宫已废,即大石平面镌蔡真人(蔡如金)诰碑……今亭废碑偃。此在上、下洞之麓,不舆下洞连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五代之前·唐·著名道士·蔡如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蔡尊师》载:唐·蔡如金“以荫入仕,守太原,有惠政……晚弃簪绂,归隐(泉州)紫极宫精思院。辟谷御炁,以方技济人。后炼丹北山清源紫泽洞……” 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撰立《蔡真人诰碑》立于紫泽洞,今无存。碑文保存在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卷34·题跋》和地方志中,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泉州宗教·道教·五代之前·唐·著名道士·蔡如金·南宋真德秀〈蔡真人诰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王慎中《咏紫泽宫》诗1首,“以在此宫作也。”诗曰:“畏景在城市,聊兹息茂阴。攀跻不觉远,依止自知深。石上消尘气,钟前起悟心。宿非如可谢,卜筑请从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今紫泽宫、紫泽洞遗迹无存,但石刻有“光孝观道域界”,“光孝住持冲靖墓道”,“报恩光孝观知观郑冲靖、演道二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光孝寺》) 喜雨亭 清·雍正四年(1726年),泉州郡守张无咎(号惕庵)登清源山祷雨有应,郡人构“喜雨亭”于紫泽洞,立碑颂之,陈万策为撰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万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紫泽洞》:“国朝(清)雍正四年(1726年),郡守张无咎登山祷雨有应,郡人构‘喜雨亭’于此,立碑颂之。陈万策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紫泽洞》收录陈万策《喜雨亭颂》碑文。文曰: “惕庵?张老公祖筮仕秋曹,以廉能受王知,特膺简命,来守吾泉。引见之日,倍加优异,锡以宸翰喜雨诗一首,以示敬天勤民之意,盖任之专且重也。 下车以来,正己率属,冰檗自操,于政之大纲小纪,靡不矢公矢慎,亲自整齐,郡斯大治。 乙巳(雍正三年,1725年)春,农时苦旱,禾黍黄陨,米价沸腾,民乏且惶,公躬率僚属粮宪陈公、晋邑父母叶公、绅士黄纯臣、张遵渠、黄育茹,芒鞋缟衣,步祷于源山之原。未及山之半,墨云即蓬蓬起,状焚而雨降。未出山,甘澍滂沱,三日不止。公于山中留题见志,郡人感悦,争相传诵,属而和之者数百。 惟时惠安旱尤甚,公诣惠安,雨亦随至。凡所经历,沛然立应,四境沾足,禾苗复苏,岁转大有。更于惠安设法赈恤,活民无数,惠民歌之不衰。 郡人以公之忧民而格天也,思构亭以志之。公曰:‘是天子之神灵,其应远哉!何敢以为功?’民曰:‘是我公之精诚,其泽溥哉!不可以无纪。’ 夫上有敬天勤民之主,下有行庆施惠之臣,天人感召,捷于呼吸,理则然也。锡公以喜雨之诗,公奉报以甘霖之应,何其机之神而德之孚欤?则是役也,吾民喜之,公亦喜之,天子闻而更喜之,夫焉得而不志之? 故亭成而因以为名,且志焉。 公讳无咎,号惕庵,山东莱州府掖县人。” 紫泽洞误作清源下洞辩 由于紫泽洞早已宫废、亭废、碑偃,后人每以紫泽洞即清源下洞。 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清源洞,在泉山,有上、下二洞……下洞名紫泽,去上洞半里许,有蔡如金真人祠及丹灶。上有百大石。山阴有梵刹四区,峻峰迭巘,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游焉。” 又如明·何乔远《闽书》载:“紫泽宫,去纯阳洞半里许,是名‘下洞’,菁深静杳,别为一区。唐·蔡尊师、谭紫霄修道于此。今祀董伯华也。” 故道光《晋江县志》有辩曰“此在上、下洞之麓,不舆下洞连也”。(见上文) 清源天湖 清源天湖是人工湖泊,位于原紫泽洞,大坝坝顶海拔368米,既是蓄水工程,也是景观工程,上可仰望山景,下可俯瞰泉州城景。 现代建 “大跃进”时期,乡人在紫泽洞处建有一小水库。 1993年,泉州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清源山“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连同开筑1段7百多米的公路和停车场,总投资480万元。1994年10月动工,1995年建成,1996年6月完成蓄水。 为迎接1998年12月在泉州举行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泉州市政府又拨出专款,完善湖区的旅游、娱乐、休闲设施,其中环湖步游道、虎乳山庄(位湖东)、垂钓台、喜雨轩(位湖西)等配套设施于2000年1月竣工。 规制 清源天湖前有座访仙桥。 天湖大坝为双曲石拱坝,凌空拦截原清源山古道,坝高30米,坝长17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万平方米,蓄水量达12万立方米,相当于原小水库的8倍。水源就是山上的泉水,湖边的泉眼甚多。 古紫泽宫和喜雨轩早废,故址淹为湖底。 上文述及的“紫泽洞天”4大字石刻,现仍存坝下苍壁。该字刻为南宋·刘用纾手书。刘氏晋江县人,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进士,著有《北山漫游》。 坝下岩壁还留存南宋·“紫泽洞天碑记”记游文字1方。记述“嘉熙庚子(嘉熙四年,1240年)良月中浣后二日(十月廿二日)”,赵楷效东晋时人们组织莲社修念佛法旧事,“约庚友游紫泽洞”、“登喜雨轩”。文中记游者有儒士9人、释者5人、羽士1人,这是三教大会合的史实。它较之南台岩的佛祖殿、三清殿、魁星阁和清源洞的佛祖殿、裴仙洞、文昌阁(含三公祠)的三教同祀,更具特色。 现天湖大坝左右下侧有石阶、山路可登上。昔时清源山西面的茶寮、洞后、西田寮3村村民都循此往来;现在要步游中、右峰的“山海大观”者可走这条清源山古道——当然也可乘公交车沿电视台公路到天湖或清源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