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李—下卷)

  李大[本名李岱戴,又称李大带。元·安溪县兴一里上卿乡人(今尚卿乡新楼村虎崎头)。元·至正据险称“帝”。围泉州,攻仙游。败亡。]、李大章
  李开芳(字伯东,别号还素,人称鹏池先生,明·永春县东平镇人。)、李开藻(字叔铉,人称鹏岳先生,明·永春县东平镇人。)
  李仁
静甫号一泉明·晋江人、李仁(字一元,明·安徽歙县人。正德间任泉州府通判。)
  李文缵(字若肖,号南藜。明·南安县四十四都锦塘人。嘉靖四十年登贤书。历易州知州、常德府同知。岷府长史,挂冠归。优游林下三十余载。)
  李五(字俊育,讳英、号自然。弃文从商。富甲诸邑。乐善好施。李五纪念馆。、李齐轩、李克茶、李良钦、李杜(字思质,号云台山人)、李旦(李习、李旭)
  李源
[字士达,号竹坡。明·晋江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奉使督发广东稽留诸赋。户部主事差监临清仓(初仕。户部主事差监临清仓。不与董视的宦官同流合污。权宦刘瑾谋陷李源未果。)。乞归养。居家(起南京文选司郎中,迁尚宝司少卿,辞不赴。泉州郡守王仕俊为捐赀助建宅与立“善俗坊”。)。评价。]
  李一德
(字恒甫,号云泉)、李贯[字志道,号紫崖,明·晋江凤池(今池店)人。礼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册封占城正使(占城。册封占城正使。“惮行”之议。)卒。]、李寓西、李焘(号斗野)、李延基(字介持,号肯堂)
  李道泰
[别名启真,字子交,号藿思。清·德化县沙堤人(今浔中苏坂里西墩)。清·顺治十八年进士。清·康熙八年授建昌令。清·康熙十四年移南康府同知。清·康熙廿年擢云南开化知府,卒于官。著述(概述。李道泰《辔草·序》。李道泰《剩园四草·序》。咏紫花藤诗。其他。)]、李鹤年、李庆孙(北宋·惠安县人)、李鹤年、李庆孙(北宋·惠安县人)
  李稠、李圣居
(字燮卿,号止宇)、李亢宗(或作“克宗”,字子能,南宋·南安县人。朱熹门人。尝任长沙县丞。)、李方子(字公晦,又字正叔,果斋先生。朱熹弟子。泉州观察推官。罢归。卒。李公蕴(字兆衍,谥太祖神武皇帝,北宋·晋江安海李庄人。贸易交趾。安南李朝1世。卒。)、李宗文(字延彬)、李夔龙(字继赓,号扬虞)、李缜(字伯玉,号万如居士)
  李訦
[ 字诚之,号臞庵、山泽道人。南宋·泉州晋江人。李邴孙。以承务郎监潭州南岳庙。仙游丞。漳州通判。知黄州。知袁州。持节夔门、湖北。入朝历户部郎中、大理寺卿、权户部侍郎。知静江府。知建宁府。卒于家(奉祠归。卒。)。南宋·真德秀为撰《李訦墓志铭》(《墓志铭》。按。)。诗词摘抄。]
、李谊(字宜之)、李著(南宋·绍兴廿六年以安溪县丞升任安溪知县)、李阳(明·晋江人)、李登云(字锺表,明·晋江人)、李青明·广东石城人,天顺六年任德化知县,莅任9年)、李元龙明·江西玉山人,崇祯间任德化知县)、李长庚(清·临漳人,康熙五十八年知惠安县。)、李倪昱(字尔昭,号顒亭,清•晋江人。康熙举人,授永福教谕。台湾诸罗教谕。青浦令。上海县令,以墨解组。事白归里,主温陵书院教席,卒于家。)、李钰(清奉天人。康熙十六年知安溪县。)

李大

  李大,本名李岱戴,又称李大带,元·安溪县兴一里上卿乡人(今尚卿乡新楼村虎崎头),生于至顺(1330—1332年)间。

  元·至正据险称“帝”

  李大幼失怙,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靠租种财主的田地度日。

  李大天资聪颖,胆略过人。他挑租谷给财主,每被凌辱。一天,财主的管家上门迫讨租谷,如狼似虎。李大怒不可抑,打死管家,丢尸悬崖。其母忧郁成疾,旋亡。财主报官查访,缉捕甚紧。李大遂聚穷汉手刃财主全家,漏夜焚烧财主房屋以泄愤。

  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流域红巾军起义,福建各地农民军蜂起响应。李大闻知,设寨招兵买马,竖旗起义。是年攻入安溪县城,且进取长泰县等。

  至正十四年(1354年)夏,李大在安溪县蓬莱镇龙居村龙居大寨据险称“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农民起义》、《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泉州寨隘·龙居大寨》)

  围泉州,攻仙游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李大联合南安吕光甫起义军围泉州城,八月派部属刘广仁等带军进攻仙游,捕杀达鲁花赤(蒙古语“掌印官”)倒刺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7·拾遗·兴化府·元》:

  (至正)十四年夏,泉州安溪人李大、南安人吕光甫等聚众为盗。

  七月,围泉州城。

  八月,遣其党刘广仁等率兵围兴化,攻陷仙游,执达鲁花赤倒刺沙杀之,胁县民并驱来攻城,为莆田人陈孙通许必珍黄德宝等民兵所败,获贼渠数人。余党奔仙游,万户成三宝、同知官保合官军民兵追击,遂退走。

  十月,广仁复驱其众大至,官军民兵又合击败之。广仁等狼狈奔安溪,仙游始平。

   (出吴源《至正近记》)”

  败亡

  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大率众攻打同安,不久转进长汀。长汀罗良(后升任福建行省右丞)为保其身家性命,开仓发谷,招集地主武装,联合官军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

  李大军败,单骑至安溪蓝田乡朝天山下,自刎身亡。墓在灶坑村将军山。

李大章

  李大章,清·丹徒人。由荫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据《水利功德录》为作传,曰:李大章,丹徒人。由荫生康熙三十五年知泉州府。捐俸百五十金,重造郡南三陡门。委晋邑令李元霖督之,坚完异常。”

李开芳

  李开芳(1544—1622年),字伯东,别号还素,人称鹏池先生,明·永春县东平镇人。《闽书》、《书学史》及省、府等通志均收录有其事迹。

  李开芳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晋郎中,督理北平粮储。司管地方财物粮库时,不论收入支出,严格按制度办事。有1次他查获地方国库有四千金未登记在册,愤曰:“一铢一忽都是公家东西,为什么不查记,让官吏从中渔利?”当时边关吃紧,朝廷追加军饷,户部催促甚急。为不增加民众的负担,他将长期库存而未在册的粮饷悉数上缴。

  累迁广东按察司副使、广西左右布政使、南京太仆寺卿,进阶大中大夫,勋资治少尹,正二品。

   李开芳为官刚正清廉,所至均有政声,“军民德之”,并祀广西名宦祠。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李开芳“善诗文,工书法,能丹青,字以篆隶见长,有李斯程邈的遗风。”

  著作颇多,有《天风堂集》数十卷,以及《志书》18本、《福建通志·人物传》、《永春县志续编》、《四灵山赋》等。

  迄今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一些名胜古迹仍留存李开芳的摩崖书法石刻数处。如泉州清源山,李开芳题刻有“清源”、“孔泉”,并作题记,由何乔远勒于石壁;在赐恩岩欧阳洞题刻“高山仰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李开藻

  李开藻,字叔铉,一字叔玄,士大夫称为鹏岳先生,明·永春县东平镇人;李开芳从弟。故宅尚存。(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李开藻宅》)

  年十九举于乡,万历十一年(1583年),与从兄李开芳同登癸未科进士,授户曹榷关,以清白闻。

  万历廿七年(1599年),吴越旱,百姓受灾严重,朝廷委派他管理淮河水上运输。他放松关运,让民众自由运输粮食,缓解灾情,同时开粮库赈灾民,民颂之。

  典滇试,历山西、四川、山东、江西学政,五秉文衡,唯贤是举,皆有声闻。

  父疾急,携眷回乡服侍;父卒,服制3年。服阙,起南京尚宝司少卿,晋南京太常卿,皆不赴。通籍四十年,受宦仅8载。

  居家致力公益:建造学宫、乡祠、尊经阁;修田筑陂,扩蓄的水库可溉田600亩;在南安九都重建大力桥,在十八卢溪修建永安桥;崇祯三年(1630年)永安桥被大水吞噬,发动乡民上山凿石重修。

  著《性余堂草》数十卷、《酌言》10卷。

  还留下不少诗文,如:

  《游永春魁星岩》,镌刻在魁星岩石壁上。诗曰:“苍树翠壁佛泉枯,落日千峰半有无。红叶满关清罄发,白云犹闻鹳鹤声。寂厉空山曾卜筑,知君今已著潜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魁星岩》)

  《乐山观日》:“微雨初收午夜风,轻云忽破海天东。凌寒自蹑仙凫去,绝顶惊看蜃气通。俄涌红光来震旦,谁将赤手剖鸿蒙?同观化日人皆喜,一扫阴霾万壑空。”

李仁

  李仁,字静甫一泉,明·晋江人,李光缙之父。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举人,历惠州推官、户部主事,卒葬南安市官桥镇深坑村石蛇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李仁》:

  “李仁,字静甫

  嘉靖戊子举人,授惠州推官。锄暴剔奸,绳之以法,期于平允。博罗有良民数十,豪家诬为剽掠,坐大辟。白当道尽脱之。

  擢户部主事。值边警索刍粟转饷如流,委视京仓,廉慎强毅,力除侵牟。以疾卒。年五十。囊中仅书数十卷,衣数袭,授妻江氏曰:‘以遗吾子,令读吾书时,设吾衣足矣。’其清白如此。

  子光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推官李一泉先生》:苏紫溪苏浚)撰《墓志》、《闽书》为作传,曰:

  “李仁,字静甫,号一泉

  夙慧,七岁日诵百余言;长习《易》,旁及诸经。贫不能购书,借辄成诵。有欲试其才者,与经几百期以片晷归,如期归之;随叩随应,无只字遗,其善强识如此。先受业于翁比轩易愧虚易时中徐泗崖丘潜轩丘寿民诸公,最后禀学于从父实渠公。时易愧虚倡明蔡虚斋蔡清《易》学,士从游者无虑百数,而独器,尠少可教。

  年二十补文学掌故,与石江韦亭小洛公结社东湖之滨,诸公皆一时知名士,独严重,毎一牍成,人人洒然异也。为文根极于理,不以怪迂相高。

  戊子上贤书,久之谒选,授惠州府推官。悉捐宿业与兄弟,无所间。在职严刑宪,洗冤狱,却馈遗,三岁奏最,擢司农郎。值边急,转饷如流,一切按法,不可干以私。卒时,捡囊中仅书数十卷而已。

  曰:‘余闻之长老曰:世庙初年,士风未雕,其人类多峭直自遂、纯而不缁,蹈必择地,事不避难,遇权贵人直藐视之,不与俱上下,先生其人哉!不及侍先生,然与若子光缙游,即之穆穆,叩之冷冷,至临大事,屹然如山,则犹之乎见先生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苏浚易时中蔡清》)

李仁

  李仁,字一元,明·安徽歙县人。正德(1506—1521年)间任泉州府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通判·李仁据《闽书》载:李仁,字一元,歙县人。领乡荐,除道州同知,正德间迁泉州府通判。阉用事,赋役繁兴。曰:‘残民奉上,不忍为也。’坐逋贷罚,泉民闻,争辇输焉。迁知州。”

李文缵

  李文缵 ,字若肖,号南藜,明·南安县四十四都锦塘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长史李南藜先生文缵》:李文缵,别字南藜,南安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51·文苑·泉州府·李文缵》:李文缵,字南藜,南安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李文缵》:李文缵,字若肖,号南藜,四十四都锦塘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长史李南藜先生文缵“《闽书》、《南安邑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51·文苑·泉州府·李文缵》有记。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李文缵》有传。

  嘉靖四十年登贤书

  嘉靖廿四年乙巳(1545年),李文缵16岁入泮。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登贤书(乡试中式)。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长史李南藜先生文缵》:“嘉靖辛酉乡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51·文苑·泉州府·李文缵》:“领嘉靖辛酉乡荐。”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李文缵》:“嘉靖乙巳,年十六入泮。熊学使极器重之。食饩,历五科而三膺奖赏。嘉靖辛酉登贤书。”

  历易州知州、常德府同知


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李文缵诠易州知州,任4载,迁湖广常德府同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长史李南藜先生文缵》:“诠易州知州,升常德府同知。”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李文缵》:“万历丁丑授易州知州。四载考最,迁湖广常德府同知。雅志诗书,不乐宦游。”

  岷府长史,挂冠归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岷藩以岷府长史荐于朝,但李文缵竟挂冠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长史李南藜先生文缵》:“转岷府长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51·文苑·泉州府·李文缵》:“历官岷府长史。”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李文缵》:
“岁甲申,当道者以易州旧事相恚,遂决意致仕,而岷藩已荐于朝,虚长史之席以待。
文缵语人曰:‘仕者将以行其所学,道既不行,又不得守吾素志,虽万钟(“万钟”:大量俸禄)于我何加?’竟挂冠归。”

  优游林下三十余载

  回乡后,李文缵优游林下30余年,潜心著述授徒。寿80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长史李南藜先生文缵》:

  “林下余三十载,寿八十余。

  稽古博文,期以羽翼经传;下至星卜律历,亦所穷究。篝灯读诵,至老不衰。

  所著有《易解》、《礼记庭说》、《书经寻指》、《四书口授》,旁及子、史、算法、律历,凡若干卷。

  又尝定冠婚丧祭诸礼,而乡饮仪节参考尤详。

  邑人士多就之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51·文苑·泉州府·李文缵》:

  “家居三十载。

  稽古博文,下至星卜律历无不精。著有《易解》、《礼记庭说》、《书经大旨》、《四书口授》若干卷。

  又尝定冠婚丧祭诸礼、乡饮仪节,参考尤详。”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李文缵》:

  “林居三十余载,稽古博学,期以羽翼经传,下至律历、星卜,亦所穷究。篝灯夜读,伏枕思维,至老不衰。所著有《易解》、《礼记庭说》、《书经大旨》、《四书口授》、《子史律算法》数千卷。

  又尝订冠婚丧祭诸礼、乡饮酒仪节,参考精详。

  邑人士多从之学,称为‘南藜先生’。

  寿八十二卒。

  万历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易州人请祀名宦祠。崇祀邑乡贤。”

李五

  李五(1386—1457年),名,字俊育,号自然,排行五,俗称李五官,以李五著于世,明·晋江县廿九都凤池乡(今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人,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农历二月初三,卒于天顺元年(1457年),是著名慈善家。

  李五的祖父李景贤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由龙岱(晋江洋埭李村)移居廿九都凤池乡(今晋江池店)肇基。李五为凤池氏3世祖。

  弃文从商

  洪武廿六年(1393年),李五8岁,师本地乡学。建文四年(1402年)17岁弃文随兄从商。永乐五年(1402年)22岁,娶妻

  永乐五至十三年(14021415年),代长兄尚宾督修途经凤池的泉安古大道(安平大道),铺筑石板。

  永乐十四年(1416年),尚宾卒,与四兄启正致力商贾。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与启正在本里桂船山共创“桂岩书院”,培养村中学子;其子孙12世文、武科第蝉联。

  永乐十九年(1421年),与启正捐资并督修吟啸桥、桥亭桥。宣德初,李五启正建凤池氏家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吟啸桥》、《泉州祠堂·氏·凤池氏家庙》)

  富甲诸邑

  宣德四年(1429年),启正卒,李五继承兄业,开始独立经商。宣德五年(1430年),李五45岁,因无出,奉母命继娶延陵

  明代,泉州制糖售糖产业已十分发达。晋江凤池一带可追溯至元朝。李五利用家乡土地肥沃、水陆交通方便的优势,发动里人和邻村的村民广泛种蔗榨糖,大构仓舍,榨季时大量收购外运,稍后的明•何乔远《闽书》载:(泉州)附山之民,垦辟硗确,植蔗煮糖,黑白之糖行天下。”

  在一次暴风雨中,李五一座黑糖糖仓倒塌,泥土大片地覆盖在黑糖之上。数天后清理仓库,发现被泥土覆盖没有溶失的黑糖,色泽由黑色变为灰白,其味更为冰凉清甜。经过反复试验,他把制糖最后一道工序采用泥土覆盖、去除黑糖中杂质并使色泽变成赤红色的方法,开发生产出“赤砂糖”,其质量和口感远胜其他蔗糖,销路越来越好。李五是凤池人,所卖糖的产地又以凤池为主,此种“赤砂糖”即称“凤池糖”

   李五以南糖北运为主,兼营闽南(泉州、漳州等地)特产龙眼、荔枝等果干及各种土特产,从村西“桅头尾”古渡头装船,过吟啸桥,经晋江水系,出溜石六陡门,入晋江,然后在泉州的码头用大船销往海内、外,尤其江、浙、京、津为多。然后以丝绸、棉纱及京货南运,分发给各家妇女纺纱织布,再把织成的丝绸和棉布转销海内、外,其利润倍增。

  李五苦心经营数十年,丝绵南下,闽糖北运,货物往返于江西、浙江、广东、山东、京、津、漳州,渐成富甲诸邑的闽南殷商。日后又在郡城购地建大宅院。

  乐善好施

  李五富甲泉郡,但为人性纯而姿丰,言温而气和,韬光不仕,好义乐施。有衣食不能自给者,辄周之以粟帛;有纷争不能自解者,必断之以公正。故州人莫不慑服,举以义长者目之,是名日以彰大” 

  宣德二年(1427年),李五献巨资,把村中始建于宋代的福海堂,扩建为三间三进左右护厝的歇山顶建筑。寺中有假山石窟式罗汉台,供十八罗汉、白猿、鹦鹉,是晋江惟一仿效佛教石窟文化的寺庙。今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宣德六年(1431年)李五捐资增修洛阳桥。(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洛阳桥》)。

  据《泉州府志》等史书及碑文记载:

  北宋·郡守蔡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襄》)在洛阳万安渡始造石桥后,北通江浙,南接漳广,使南北往来者免以舟楫。洛阳桥自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以来,虽屡有重修,但因桥南没有增高,每遇秋潮暴起,水涌桥落石没,而渡者罔克济,往还之客仍需乘船过渡,险象丛生。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月,新到任的泉州郡守冯祯欲始起修桥之图和晋江县尹刘珪共议把桥墩增高,以彻底解决潮水淹没之苦。由于工程巨大,地方财政困难,但艰其人须焉。其左右极力推荐:俊育可以成其议。

  冯祯偕同刘珪李五至庭,言明其意:……故予必于尔乎,期之欲尔殚心戮力以就事,尔为何如?李五慨然应允曰:某志固在是,而未果行。今值守命,奚以辞!李五资豪甲里中,而急为义遂割其财,鸠民力,费金万计,并请僧正淳董匠事,越三载(宣德九年,1434年))告竣。而厥桥聿成,高增其旧丽几半寻,横空卧流”水波莫漫。半寻即4尺,“几半寻”即3尺多。

  正统六年(1441年),萧元吉适以官游入闽,闻公(李五)善,陈文请旨,英宗钦赐“乐善好施”金匾,悬于晋江凤池氏家庙。乡人记其事迹,勒《赠陇西俊育重修洛阳桥序》于洛阳桥头。碑历久倾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新镌刻,更名《凤池李俊育公增修洛阳万安桥碑记》,附于桥南忠惠()祠内。

  正统九年(1444年),李五到宁波卖糖,听闻鄞县买糖者突然增多,便调运大批“凤池糖”至当地销售。当李五来到鄞县后却得知,此处正瘟疫肆虐,百姓盛传泉“凤池糖”(赤砂糖)可治之,故而购者日众,一时糖价猛涨。李五当即决定开仓施糖。因讨糖者日多,应接不暇,他找一泉水最多又交通方便的水井,每日倒糖于井中,任民众自行汲取服用,不日病疫得到控制。民众感其恩德,把该井称为李五恩公井”(现尚存)。

  正统十年(1445年),李五60岁,捐资重修六里陂。用1年多的时间,在迂回曲折40余里的工程中,挖沟,筑陂(堤),修堰,建陡门。由池店镇华洲旧村的后桥陡门,引凿江淡水沿陂灌溉千顷水田,使晋平原减除旱涝之患。六里陂在郡城南关处,途经永靖、和风、永福、沙塘、聚仁五个里,是当时晋江最大水利工程,国赋民命皆焉。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六里陂》)

  正统十一年(1446年),李五为建泉州东岳庙捐米150,同时还屡次在东岳赈饥布施。

  正统十二年(1447年),浙江鄞县又遭灾饥,乡民背井离乡,不少人饿死,李五怜之,再次开仓赈灾济困。民众感其恩,塑像建祠祀之,称“恩公祠”

  天顺元年(1457年),李五卒,年72岁。墓在晋江市西园街道烧厝社区,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李英李五)墓》)

  李五纪念馆

  1990年,在池店凤池氏家庙设置晋江市博物馆李五纪念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凤池氏家庙》)

  2003择地另建新馆。馆高二层,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馆内陈列李五坐式雕像一座,还有关于李五乐善好施的各种史书、碑记、匾额、照片、模型、楹联,明代榨糖的石碾和织布的踏布石等实物。

李齐轩

  清末永春达埔著名中医。祖上七代行医,从小继承祖传医术,积极搜寻民间验方,对消化系统 疾病,如脾胃虚弱、积滞、食欲不振、胃部涨满等,素有研究。咸丰年间,其处中年时期,研制出“元和堂养脾散”(今名“永春参桂养脾散”)、疳积散、胃苓散等。

李克茶

  清·晋江东石潘径村人,生于道光乙未年(1835年),布袋戏李家班的创始人。

  少时就读私塾。当时东石、安海一带酬神演戏成风,他尤对布袋戏情有独钟,是个小戏迷。其父李日棉逝后,葬在家乡潘山,一股泉水从石缝间沁出,点点滴滴,正落在李日棉墓顶上,发出叮叮音响,声如铜钟;早年有个风水先生路过,闻声驻足观察,说此墓葬在铜钟穴,其后代子孙必是梨园弟子抑或弦管高手。李克茶于清·咸丰年间,毅然弃儒学艺,艺成即创办“金永成”布袋戏班。

  克茶创班之后,潜心钻研布袋戏表演艺术。由于他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根据人物的感情,创造出轻重缓急、吞吐浮沉八音调。在清·同治年间,“金永成”已有相当名气,与上路老戏永兴班、下南老戏玉兴班、嘉礼戏黑北升班合称为闽南四大名班。还曾被福建省总督衙门特邀上省城广珠楼献演《七尸八命》,总督边看边赞叹曰:“我真不如木人也!”

  李克茶的长子李绳煌、次子李绳锦是李家班的第二代传人。他俩11岁从父学艺,14岁登台演出,继承父辈衣钵,技艺有所发展创新,如吸取七子班的《逼父归家》、《事久弄》、《小闷》、《裁衣》等小出,曲、白、科完全按梨园戏套路,使偶人的表演,别有一番韵致,深受同行与观众赞赏。

  李绳煌是清末民初布袋戏的拔萃者,名噪泉南。他与泉州金猪金治银狗银九,安溪臭聋简,南安金鸡桐,惠安马宝师,合称为布袋戏六才子。他兄弟俩主班自清·光绪乙亥年(1875年)至民国初期,长达40年之久。

  民初,李绳煌率子李荣宗往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诸国演出,开晋江布袋戏出国演出之先河。

李良钦

  明·泉州同安(今属厦门)人,少林武术家。传授俞大猷“荆楚长剑”(长棍)俞大猷的武术专著《剑经》,则得力于此,后又将其回传北少林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李杜

  李杜,字思质,号云台山人,明·晋江人。

  李杜王慎中王遵岩)门人,终生布衣,是俞大猷俞虚江)的挚友、得力幕僚及家庭教师。他写的《征蛮将军都督虚江 公功行记》,是最早详尽记载大猷生平业绩的传记。他帮助俞大猷编纂《正气堂集》,使俞大猷著作得以传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李思质先生综述新《郡志》、《清源文献》有关资料位作《传》。文曰:李杜,字思质,晋江人。弃诸生业,自号云台山人,从王遵岩游,为文一秉其矩矱,又跌宕喜谈兵。俞虚江器之,扬誉于司马谭纶,礼为记室,尝为大猷作集序,称其‘言学莫非兵,言兵莫非易’,可谓知言。后因避地粤西,家阳朔以终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李杜》:李杜,字思质。从王慎中游,为文一禀矩矱。性复跌宕,喜谈兵,俞大猷器之,扬誉于司马谭纶,礼为记室。尝为大猷作集序,称其‘言学莫非兵,言兵莫非《易》’,人谓知言。”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俞大猷》、《泉南著述·正气堂集》)

李旦

  或称李习李旭,明·万历间泉州人。与海澄颜思齐、南安石井郑芝龙同属十七世纪初期与台湾渊源最深的海商。郑芝龙的崛起与他的扶持有很大关系。(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李旦是继徽州人王直之后在日本九州建立庞大的商业势力的又一名中国人。王直是华人最早来到日本平户定居的,他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到平户,受到了岛主松浦氏道可隆信的礼遇厚待。

  李旦“以商船为事”,经营海外贸易。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在菲律宾马尼拉经商时,成为华人社区的首领。因为西班牙人眼红他的财富,设计将他逮捕下狱,还没收收了他的财产,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左右,他逃出马尼拉,转移到日本经营,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长崎平户。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荷兰人来到平户开商馆,给李旦创造了机会。由于荷兰人需要得力的中国人帮助他们打开对华贸易,所以李旦成为他们主要借助的力量。李旦又善于结交长崎、平户两地的权贵,与长崎奉行(相当于长崎市长)长谷川权六藤正、平户岛主法印镇信道可隆信长子)一家关系都很好,因此慢慢成为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继王直之后,又一位在日本的头号华人传奇人物。

  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第一批英国人到达平户时,李旦已成为当地华人社区的首领,在当地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的商船来往于台湾、厦门、澳门、柬埔寨之间,被外国人称为“非常富有的中国人”。他与当地权势松浦大名有互相关照得益的私人友情。英国人约翰·萨利斯奉命在日本建立商馆时,得到允许,租了李旦的房舍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日本的总部。1613年,李旦在家养病,约翰·萨利斯松浦法印的女婿前往问候。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秋,李旦的一个女儿生日,有50多位中国华侨前往祝贺,赠送很多珍奇的礼物。

  李旦的几个兄弟和儿子都从事海外贸易。李旦的一个兄弟叫李华宇,当地人称之为甲必丹华,在长崎作为李旦的代理人。另一个兄弟在中国,主持李旦的商务贸易。李旦的第三个兄弟居住平户,直接襄助李旦李旦之子李国助,追随其父,参与所有活动。1617~1618年、1621~1624年,德川募府颁布将军贸易特许证(朱印状)李旦,1614~1618年李华宇获得朱印状,1617~1618年李国助得过朱印状,从事台湾贸易,并利用台湾进行对福建的转口贸易。

  郑芝龙随李旦到日本,曾“寄身门下”,“以父事之”李旦“把几艘船和大量财富交给他监管,委托他在交趾支那和柬埔寨经商”,“郑芝龙出色完成任务,给主人赚了厚利,并获得巨大的信任”。

  在荷兰人占有台湾以前,李旦颜思齐郑芝龙共同以日本的平户、长崎和台湾的云林、嘉义一带为基地,从事对日贸易和海上武装打劫活动。1622年,荷兰人重新占领澎湖,劫掠福建沿海,受到明朝水师的强力反击。李旦颜思齐密商后,出面调节,荷兰人遂于1624年退据台湾。

  1625年8月,李旦去世,李旦集团另一个首领颜思齐也于一个月后去世,郑芝龙继承李旦的位置,成为李旦集团的首领,纠合余众脱颖而出,成为台湾海峡最强大的一股汉人海上武装力量。

  李旦颜思齐是否同一人的争论

  日本学者岩生成一认为,李旦颜思齐是一个人所用的两个名字。

  荷兰学者包乐史则认为,李旦颜思齐都是海盗集团的首领,活动于台湾和九州之间,郑芝龙是这两个人的属下,颜思齐李旦的亲信之一。

  中国学者傅衣凌颜思齐李旦是一个人“深感怀疑”

  而陈碧笙“此两人出生地、活动区域、活动内容和方式,死亡时间及死后事业由郑芝龙继承等方面几乎完全相同。证之各书记载非,非,极少两名同时俱见之例”,认定李旦颜思齐为一人。

  张宗洽认为颜思齐其人是狡黠多智的郑芝龙为了洗刷他吞没李旦财产和丑名而虚构影捏的。”

  其实,李旦颜思齐应系同时期海盗集团的两个首领。

  李旦为泉州人,在《明实录》中有记载。《明实录·卷58》“福建巡抚南居益天启五年(1625年)四月戌寅题奏”云:“今镇臣俞咨臬言,泉州人李旦,久在倭用事”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载:颜思齐“福建海澄人,姓思齐,字振泉,年三十六,身体雄健,武艺精熟。因宦家欺凌,挥拳毙其仆,逃日本,裁缝为生,居有年,积蓄颇裕,疏财仗义,远迩知名。”颜思齐郑芝龙等26人在日本谋起事,事泄,募吏将捕之,各驾船逃,颜思齐郑芝龙等逃至台湾,后死于台湾。

  据连横《台湾通史》云:思齐死,葬于诸罗东南三界埔山,其墓犹存”

李源

  李源(1468年—?),字士达,号竹坡,明·晋江人;成化四年(1468年)八月初四日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李源,字士达,别号竹坡,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源》:李源,字士达,晋江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李源》:李源,字士达,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李源,字士达,号竹坡。”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源》、清·道光《晋江县志》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综述“《闽书》、新《郡志》、王遵岩王慎中撰《行狀》”为作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李源有简记。

  弘治十八年进士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李源登乙丑科进士,顾鼎臣榜第74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弘治十八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源》:“宏治乙丑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李源》:“弘治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弘治乙丑进士。”

  奉使督发广东稽留诸赋

  李源奉使广东,督发稽留诸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源》:

  “奉使广东督发稽留诸赋。

  故事,藩司以使事至者赠百余金,无所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

  “奉使督发广东稽留诸赋。

  故事,藩司有赠金百余,前使者不却,独辞焉。藩司重其守,购陈白沙字四幅为赆,拜而受之。”

  户部主事差监临清仓

  初仕

  李源使广东还,除户部主事,差监临清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初仕户部主事,差监临清仓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源》:“使还,除户部主事,差监临清仓。”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李源》:“除户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使还,除户部主事,差监临清仓。”

  不与董视的宦官同流合污

  临清仓按制设一宦官(“中贵人”)董视。宦官与诸吏朋奸干没,惮李源严恪,屡示好拉拢,李源不应。宦官不得恣所欲,心中怨恨。宦官又构陷兵备副使侵挠仓事、扰吏徒,李源愤而上疏,弹劾宦官罪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

  “仓故置中贵人一人董视之,中贵人数治酒馔为好会;每会,举杯濡唇而已。

  中贵人恚,不得恣所欲,则构兵备副使侵挠仓事、扰吏徒。疏以闻,并劾中贵人罪状。事下户部尚书孙九峰,交叹为得职,数称于曹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源》:“仓故置中贵一人董视,与诸吏朋奸干没,惮严恪,谋治酒馔冀以娱之。当席举杯,沾唇而已。中贵敛手不敢恣,而心衔之。卒疏其事以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

  “仓故置中贵人董视之,中贵人治酒为好会,应会,不尽欢。

  中贵人不得恚恣所欲,则构兵备副使侵挠仓事,扰吏徒。疏以闻,并劾中贵人罪状,朝论壮之。”

  权宦刘瑾谋陷李源未果

  以李源与宦官不胁,宦党头子刘瑾设谋欲陷害之,不能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时逆用事,以尝劾中贵人,记其名,遣转馕辽左,故缩其期,阴欲中以失期。昼夜行风雪中,日二百里,竣事以报,不能中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源》:“时逆窃权,与素不协,遣转饷辽左,故缩其期,欲阴中以罪。适天寒雪深,昼夜行雪中二百里,竣其事以报,不能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逆用事,遣转馕辽左,故缩其期,阴欲中以失期。昼夜行二百里,竣事以报,不能中。”

  乞归养

  时相杨一清(卒谥“文襄”)对李源很器重,将起用李源,但为刘瑾所阻,而李源亦乞归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是时,相杨文襄?一清,无繇一见,心尤器之。杨一清孙九峰并一时名臣,将殊用,为逆憾沮,而亦乞归养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源》:“后以终养疏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李源》:刘瑾窃政,以养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是时,相杨文襄?一清将用,为逆憾沮,而亦乞归。”

  居家

  李源居家事父母十五年,曾就家起南京文选司郎中,迁尚宝司少卿,辞不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抵家,事父母十五年,左右无方。其后就家起南京文选司郎中,迁尚宝司少卿,竟辞不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其后,言者屡荐于朝,就家起南京文选司郎中。久之,迁尚宝司少卿,竟不起。”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李源》:至孝,晩岁文名益著。”

  李源《咏清源山》诗叙其居家心态:

  “绝有人间一洞天,瘦藤扶我翠微巅。空中台阁魁三象,海上风烟汤八埏。
  地接龙堆双鸟去,仙遗虎谷一书县。几时坐得山锺静,白石青云自对眠。”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泉州郡守王仕俊为捐赀助建宅与立“善俗坊”

  王仕俊,号方南,安福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刑部郎中知泉州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仕俊》)

  时李源宅在郡城西,毁于火已久,家贫不能兴,王仕俊敬重贤者,乃捐赀助建;又为立“善俗坊”表彰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后宅毁于火,贫不能建,郡守王士俊捐赀助之;为立‘善俗坊’于四达之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尚宝少卿李源宅》

  “尚宝少卿李源宅,在郡城西。

  王慎中公状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云:

  ‘始公宅毁于火,久不能兴,窜伏草莽瓦砾,而寓其孥于他郡。

  士俊蹙然叹曰:「及吾为守而使贤者无以庇其身,吾之愧也。?议捐赀助之,公皇恐不敢闻命。

  一日,以可否问某,应曰:「此古道也。古者邦君诸侯,尊事国中之贤。衣敝为之改造,当食为之授餐,又为筑厦屋以居之,渠渠然大也。及其稍衰,犹有国中授室筑宫而师之之礼。侯之此举,合于古谊,公其勿辞。?

  于是受助而筑室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源》:“郡守王仕俊为立‘善俗坊’表于四达之衢。”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少卿李竹坡先生》:

  为文法左丘明《左传》),其所独到,斫破规矩,亦自为方圆,一时铭幽记远之文,非出手,皆以为不得所托。

  学行为时师表,尤不自标,特谦冲下接,好奖诱人材,汲引后进,如恐不及。清约自将,自幼学至壮以老,无燕僻之朋。好义远利,笃于天廪,而修之以不倦。

  先是,卒业成均,故相杨廷和在翰林以礼来聘,为其子师,曰:‘吾求士于都下,非先生莫可属以此子。’感其意,终以濡迹贵门为不乐,辞以疾。

  自其未遇,不近于荣利己。如此家居,前后荐者凡七章,虽知有详略大指,皆以为廉孝人也。”

李一德

  字恒甫,号云泉,明·晋江(泉州市区)人,李光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的从父。

  嘉靖(1522—1566年)举人,知阳山县,有惠政;擢济宁知州,协征潮州寇;迁襄府长史,旋乞归。

  嘉靖间,李一德撰《重修关侯庙记》,原刻碑立于通淮关帝庙。现碑已不存,文存于《清源文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通淮关岳庙》)

李贯

  李贯(1478—1523年),字志道,号紫崖,明·晋江凤池(今池店)人。

  礼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

  李贯登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常,授礼科给事中,补兵科给事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李贯》:李贯,字志道。弘治壬戌进士,选翰林院庶常,授礼科给事中。奏勅清理两广边饷,事竣,归省,补兵科给事中。两在谏垣,所条陈皆明白慷慨。”

  《泉州府志》记他:“身长玉立,奇节疏韵,博赡之学,宏达之识,正直之气,缙绅交相推重。”

  册封占城正使

  李贯是明代外交史上值得一提的人物。

  占城

  占城国在今越南东南濒海,“自琼州航海,顺风一昼夜可至,自福州西南行,十昼夜可至。”占城是明朝立国以后交往最密切的国家之一。自洪武二年起,占城每年或二年一次遣使进贡象、虎及象牙、伽南、犀角等物。明廷则赐与织金文绮、瓷器、彩、币、历书等物。为示优待,朱元璋特命“福建省臣勿征其税。”

  其实,外国的“进贡”,除示友好外,更主要是想换取超出贡物所值的大量赏赍物资,是另一种方式的贸易。像洪武十六年,占城来贡象牙200支及方物,朱元璋就大方地赐以“勘合文册及织金文绮三十二,瓷器万九千”。到后来,明廷渐感负担不起对外国数额巨大的赏赍费用,想要限制其入贡的次数而终于未能办到。

  占城每以属国自居,逢政权更替,总要遣使向明朝请勅加封。其北邻安南国势较强,不时出兵侵夺,占城多次要求明朝进行干预。安南国对明朝的过问只是表面应付,阳奉阴违。

  明·成化五年(1469年),安南攻破占城,执其国王,占据其地。占城国政权又经几度更替,到成化廿三年(1487年),占城国王古来到崖州向明廷请封,明廷曾令南京右都御史“募健卒二千人,海舟二十艘”护送他还国。

  册封占城正使

  弘治十八年(1505年),占城国王古来之子沙古卜洛遣使来报古来已殁,并请封。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八月,明廷命给事中李贯为正使,行人刘廷瑞为副使,往封占城国王,正德帝并赐李贯“麟袍金带”一品袍服以往。

  关于此次李贯册封占城国王事,史料有如下记述:

  武宗实录·卷60》:

  “正德五年八月丙戍,封占城国王子沙卜洛为占城王, 以礼科给事中于聪充正使、行人刘宓充副使。

  初,左给事中李贯当行,内批改命,盖因其乡人嘱刘谨以免;不数日,败,以为言,仍令往。

  至徐州遇盗割其发,奏乞养疾于家,俟其发长乃行,许之。后亦卒于路。

  至广东屡奏,迁延七年(?应为五年)不行,乃议令其国人领封册而还。”

  《明史·列传212·外国5·占城等》:

“正德五年,沙古卜洛遣叔父沙系把麻入贡,因请封。命给事中李贯、行人刘廷瑞往。
抵广东,惮行,请如往年古来故事,令其使臣领封。廷议:‘遣官已二年,今若中止,非兴灭继绝义。倘其使不愿领封,或领归而受非其人,重起事端,益伤国体,宜令等亟往。’
终惮行,以乏通事、火长为词。廷议令广东守臣采访其人,如终不得,则如旧例行。
复设词言:‘臣奉命五载,似惮风波之险,殊不知占城自古来被逐后,窜居赤坎邦都郎,国非旧疆,势不可往。况古来乃前王斋亚麻弗庵之头目,杀王而夺其位。王有三子,其一尚存,义又不可。律以《春秋》之法,虽不兴问罪之师,亦必绝朝贡之使,奈何又为采访之议,徒延月,于事无益。’
广东巡按丁楷亦附会具奏,廷议从之。

  (正德)十年(1515年)令其使臣赍敕往,自是遂为故事,其国贡使亦不常至。”?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4·外国·奉使不行》:

  “正德初,封占城国世子沙卜落为王,给事中李贯以次当行,祈于刘瑾得免,乃改命礼部都给事于聪往。甫数日而败,上言其故,上仍令往。

  至徐州,遇盗剃其发,奏乞俟发长乃行,上许之。

  抵广东,托故不行,延至七年(?应为五年)不发,乃议令其国人领封册归。

  还京,其被髡真伪既不可知,而违抗君命,贻笑异域,漫不加罪,当时政令可知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李贯》:武宗登极,奉节册立占城,报命。”

  晋江市博物馆征集到一方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莆田人林俊撰写的李贯之母孺人的《墓志》,有曰:“正德庚午(1510年),占城国王请封,择所宜使,以兵科都给事中名闻,上曰:‘可’。赐一品服,奉玺书册宝以行。道出于泉宁母,太孺人冠帔坐堂上,麟袍金带,跽拜蒲伏,乡众观为盛。”“既使事,业从宁母,太孺人讣至。”墓志还记载孺人逝于正德十年乙亥(1515年),则李贯此行,前后经过了5年;其他资料记为7年有误。

  至今池店氏宗祠尚镌有楹联:“增万安桥,葺六里陂,祖德许多流衍;赐一品服,理两广饷,孙支并见腾芳。”上联写池店氏3世祖李五修洛阳桥、六里陂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五》),下联写6世祖李贯赐一品服出使占城和清理两广边饷事。

  “惮行”之议

  如前所记,李贯的占城之行并不顺利,拖延其事,史称“惮行”。有如下事实:

  任命之始,李贯找人祈于当权太监宦官刘谨,得免,改名礼部都给事于聪为册封占城正使;甫数日刘瑾被逮,于聪上书说明内情,帝仍令李贯前往占城。

  李贯出京行至山东济南,遭遇刘六刘七的农民军,连朝廷赐给的一身行头都弄丢了,只得由朝廷“复赐服带”

  行至徐州,遇盗剃其发,李贯上报朝廷,请养于家,待发长再行,上许之。

  接着,副使刘宓病卒路上。

  经泉州后到达广州后,李贯并不赴占城,请朝廷批准占城派使臣到广州领封。廷议不允,李贯又以找不到通事、火长为由,终不行。就此停足广州经5年,一步也未曾到过占城。正德十年(1515年),李贯犹逗留广东,明廷摧促,他上书言:“出使远夷必得火长以知道路,通事以通语字,今皆无人,宜为议处。” 并一再辩解说:“奉命已逾五载,疏屡上而未止于行,孰不以为惮风波之险也。”

  对于“惮行”的指责,李贯并不以为然。李贯认为:占城自国王古来被逐,逃至僻远的赤邦都郎,费心费力去寻封其子,意义不大。再则,古来的王位是篡夺来的,前王之子尚在,本来封他就于义不合,何论其子?李贯主张,由占城使者来领走敕书,就算完了公事。

  广东巡按丁楷也附会李贯的意见,以寻不到往占城的向导和船员为由具奏。

  事实上,明朝自永乐皇帝后,采取内向政策,减缩海上军力,无法控制海上交通,更难以维持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了。尤其是正德执政以来,宦官用事,朝纲日坏,四方动乱频仍。当时,朝中有识见的大臣就指出:“外国国王之立不立,并不在于朝廷之封不封。何况占城远隔海外,对其国中情势知之甚少,凭使者一面之词,贸然决策,未免出错。对外国事务还是不多干预为好。 ”

  正德十年(1515年),明廷最后终于接受李贯和广东御史丁楷的意见,令前来等候的占城使者赍敕回国,从此明朝不再派遣使者前往占城国,蕃国使臣代中朝使者赍敕,从此成为定例。

  也有论者认为,李贯并非避事柔弱之人,他之所以尽力拖延不赴占城,应与当时朝廷正处在外交政策调整阶段有关。林俊孺人墓志》赞扬“昭质冷性果立”,“贤有素”,教育有方,“为时道忠义之事……以故有謇直声。”撰写墓志的是当时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莆田人林俊,是朝野知名的正人,“性侃直,不随俗浮”,他对李贯的评价应是可信的。

  卒

  正德十年(1515年),李贯完成出使任务回京报命,未几丁外艰归家。服阕赴京,未补,嘉靖二年(1523年)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李贯》:“未几,丁艰,服阕赴京,未补,卒。”

李寓西

  明·安海商人。隆庆间(1567~1572年),吕宋(今菲律宾)开洋,募华人为市。李寓西陈斗岩等安海商人前往贸易,获巨利归。从此,晋江沿海一带民众趋至,不少人长期居留,并与当地人通婚。

李焘

  李焘,号斗野,明·河源人。进士出身。由进士隆庆三年(1569年)任泉州府推官,屡摄邑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李焘》:

  “李焘,号斗野,河源人。由进士隆庆三年任泉州府推官。

  方严持重,临事善断,而操之以廉平。两造至前,片言剖之。吏胥抱牒受成,不敢摄一眦、掉一吻为舞文计。即单辞摭说,为得情者,咸自谓不枉。而哀矜勿喜,仍恐于民有伤,义闻仁声溢于七邑。

  屡摄邑篆,凡闽中有大谳议,必檄主之。所至有公、尉之颂。

  秩满,报最,入觐,郡人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黄凤翔 》)序以送之。(节《三陵稿》,参《田亭草》)”

李延基

  字介持,号肯堂,清· 奉天镶蓝旗籍宛平人。荫生出身。

  康熙三十二年(1692年)知南安县。精敏有干才,境内称治。任内,筑鹏溪之堤,修万石坡、金鸡桥,新明伦堂,葺九日山诸胜。在职十余年,吏畏民安,百废俱举。既去,诵其德政者翕然无异词。

李道泰

  李道泰(1617~1683年),别名启真,字子交,号藿思,清·德化县沙堤人(今浔中苏坂里西墩);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九月廿五日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李道泰》:李道泰,字子交,号藿思,县东沙堤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本朝·李道泰》:李道泰,字子交,德化人。”

  清·顺治十八年进士

  顺治六年(1649年),李道泰避居“虎贲岩寺”近旁的石室(后世俗称“石书房”),专一攻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虎贲岩》)

  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乡试中式,顺治十八年(1661廿)辛丑科会试登进士第。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国朝·举人》:李道泰藿思。治《易》。顺治八年辛卯科第一百一人。见进士。”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国朝·进士》:李道泰,顺治十八年辛丑会试第六十一人。殿试三甲第一三六人。开化知府。”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李道泰》:“博学善古诗文。下笔于言立就,皆出人意表。第顺治辛丑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本朝·李道泰》:“顺治辛丑进士。”

  清·康熙八年授建昌令

  康熙八年(1669年),李道泰授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令(今永修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李道泰》:

  “授建昌令。

  奖孝行,振寒素,革陋规,蒲鞭示儆,而民化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三藩之乱”起]康熙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军政倥偬,建昌水陆冲途,联船过马,备极劳勋。(山寇)倡乱,啸聚迫附。身率兵壮,设法驱逐,城赖以完。”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本朝·李道泰》:“除建昌县。时逆倡乱,山寇窃发,道泰设法勦捕,城赖以完。”

  清·康熙十四年移南康府同知

  康熙十四年(1675年),李道泰以功移南康府同知。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李道泰》:

  “量移郡丞(州同知)

  冷署冰厅,家人团笑如寒士;凶辟地结茅于紫霄峰,颜曰‘白厓’,时论方之‘白李草堂’。

  尝赍俸过鄱阳,逆浪折舵。胥役鼓小艇请避,却之,曰:‘同舟共济,岂吾独安耶?’竟不动。”

  李道泰离任时,士民“攀辕洒泪,惜别者载道”

  《南康府志·名宦》载,李道泰“终日闭门著书而事无滞案。”

  清·康熙廿年擢云南开化知府,卒于官

  康熙廿年(1681年),李道泰擢云南开化知府。(按:开化府辖八邑,地处云南边陲,聚居者十二个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落后。)

  康熙廿二年(1683年)八月廿四日卒于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李道泰》:

  “及擢滇之开化,下车即除供应,捐金砌路,为夷民建义学(每邑设学校一所,聘外地教师教书)

  时边徼新拓,镇营火伴及里中养卒多湖南孩童掠卖者,恻然,详请报册放归,仍量给以资斧。楚人至今尸祝之。

  卒于官。”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本朝·李道泰》:

  “后知开化府。

  建学以教夷民。

  时边徼新拓,多掠买,湖南防穉为养卒,道泰给资放归。

  卒于官。”

  《开化府志·名宦》载:李道泰“在任四载,贤声茂著。”

  《云南通志·名宦》:李道泰,福建进士,康熙二十年知开化府,事仁政流播,士民德之。”

  李道泰归葬故里,墓今完好。

  著述

  概述

  李道泰著述颇多,惜大都散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李道泰》:“所著有《缨溪文集》;又集古十八卷,曰《箨书》;诗有《辔草》、《剩园四草》、《南州耳鸣集》、《滇行草》诸篇(还有《修水草》等)。”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本朝·李道泰》:“著有《缨溪文集》、《滇行箨书》等草。”

  现存《咏石牛》、《岱仙瀑布》、《虎贲岩》等诗10余首,收辑于《瓷都德化古今诗萃》。

  泉州九仙山、石牛山、天柱峰、虎贲岩、西天寺、吾华寺等地,都留有李道泰的题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石牛山、天柱峰》、《泉州儒道释寺庙·虎贲岩、西天寺》)
任建昌知县时,还主持编撰《建昌县志》。

  李道泰《辔草·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收录李道泰《辔草·序》曰:

  “樵儿牧竖,山深不厌,磴绝无人,箕松蹲石,啸歌自得。上应吟猿,下闻流水,声发谷和,而相唱酢,岂必青讴云遏,郊弹铁跃哉?然跫然空音,则匿声罢响者,按拍征调,来免葫芦也。

  余少好曼歌,夏作冰语,蚓窃蛄名,笔墨不言,受尘染耳。使有从旁耳目余者,复掩口矣,敢谓世尽空山哉!夫半岭鸾啸,岩下方闻,山水移倩,海上抚弄,是编不可以方;或手集襄携,杖履深山,苔同颜厚,洞可身容,芳树叶下,深涧花流,开囊翻帙,高呼疾唱,飞鸟徘徊,必无耳目予者,当令众山皆响。”

  李道泰《剩园四草·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收录李道泰《剩园四草·序》,曰:

  “凡吟家笔数浯,则必梨而布之,划数语,则必叙而弁之。弁之以序,则非缙绅荣达者不传。不洁于面,而华于冠,人亦艳之,予则不敢。

  予既自序《辔草》,已与梨仇,而不敢华吾冠,况此《四草》又歌哭之余,兔麋之剩,必焚必投,尚焉用叙?

  世人歌吟,欲以序存,余歌吟欲使人见,叙知不欲存,不欲存而时于拭案未火,拾蹴未水,复笔而成帙。

  如垢而人常思握镜,人嗤吾丑,吾亦自嗤吾丑。镜内见吾丑,镜外亦知吾丑,吾丑自知,吾丑莫易,吾丑必存,使唾者、呕者、嗔者、詈者、笑者、厌者、逐者、掩而者、揶揄者,其动人舞走,几与果投车拥,看杀想杀等,曰‘拈草

  如樵牧山行,搽指皆是,卯童坐门,信手无嫌,曰‘咄草’;

  卫尉持粥,虽欺王公,童奚知为陈宿,如厌人物,见必叱咤,曰‘讷草’;

   如村火头强下转语,口结舌僵,曰‘块草’。

  则声泪之穷,笔以代哭者,此岂可存?此岂可叔?不可存,自不可叙,虽叙亦不存,此《四草》意也。

  庚子(顺治十七年,1660年)秋中,书于饮光堂灯次。”

  咏紫花藤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8·摭佚志》:

  “国初时,邑西关外泮岭有紫花藤,抱老桐而上。大可十围,离奇拗曲,如蛇盘龙伸,花从树杪,纷披至地,盖数百年物也。后桐仆藤被斧。

  进士李道泰诗:

  ‘绿茵何处不平铺?踏遍西郊倚树趺。百丈流酥争拂地,春风更播锦氍毹。
  孤藤托生胡道中,千年紫花披枯桐;桐枯厄为百斧攻,弥天紫帐失穹窿。
  三月花开曾相忆,坐藉落花煮花食,停杯花前频太息,惆怅连抱移不得。
  只今唯有老根存,蜿蜒无力虬龙奔,人命草菅此足言,笑我对树空抚扪。
  移根归山伴松树,洗尽尘华绝恶趣,离支今同烟霞痼,有时流花随瀑布。’”

  其他

  宋末元初,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古属“善均里”)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苏十万勤王抗元,元·前至元十七年(1280年)于水府雷鼓潭殉难,乡人将其遗骸塑像祀之,尊为“苏公尊王”。时人有诗赞苏十万“不负心,顶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万,何妨称兵、称贼、称霸、称王?”李道泰对曰:“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炼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十万》)

  《瓷都德化古今诗萃》收录《咏石牛》诗,曰:

  “片石峥嵘状似牛,深山独卧几千秋。春苔发背犹毛长,夏雨湿身似汗流。
   青草盈塘难下咽,蒲鞭任打不回头。欲寻鼻孔无穿处,天地为栏夜不收。”

  德化石牛山至今留有李道泰1首七律诗:

  “片石峥嵘状似牛,深山独卧几千秋。春苔发背犹毛长,夏雨湿身似汗流。
  青草盈塘难下咽,蒲鞭任打不回头。欲寻鼻孔无穿处,天地为栏夜不收。”

李鹤年

   清·辽宁义州人。同治(1862~1874年)间任泉州知府。后甲戍(1874年)曾驻军泉州。光绪元年(1875年)冬月重修蔡忠惠公祠。

李庆孙(1975-1027年)

  李庆孙(1975—1027年),北宋·泉州惠安县人。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李庆孙赴京应试,登孙仅榜进士第三名(探花),与同乡黄宗旦(榜眼)同榜鼎甲进士。时用绫绸织品标写他的名字,用金花帖在他的考卷上首,榜上以大字抄他的姓,以小字录他的名。这是宋朝开始采用这样形式发榜的。李庆孙黄宗旦同负盛名,时谚曰:“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宗旦》)

  李庆孙入仕后,任江州推官,后厌恶官场辞归故里。

  李庆孙平生与南安人钱熙友谊深笃。据南宋·文莹《玉壶清话·卷7载,咸平三年(1000年)钱熙卒时,李庆孙为诗哭之曰:“《四夷》妙赋无人诵,《三钓酸文》举世传。”前句指钱熙“进《四夷来王赋》万余言,太宗爱其才,擢馆职”一事,后句指钱熙“尝撰《三钓酸文》,举世称精绝。”(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钱熙》)

  李庆孙早逝,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卒于家。

李稠(810-875年)

  李稠唐·晋江人。

  开成三年(838年)明经进士,历监察御史、汀州司户,累晋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大理寺丞,擢刑部右侍郎,转户部左侍郎,终工部尚书兼坊、灵武、易定三镇节度使。以老辞归,乾符四年(875年)卒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李稠》:

  “李稠,开成三年进士。

  为御史,以直忤时相李德裕,贬汀州司户。

  后历官工部尚书,鄜坊、灵武、易定三镇节度使。”

  李稠监察御史以耿直称,其忤时相李德裕事发生在会昌五年(845年)。《资治通鉴·卷248·唐纪64·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五年》载:

  “淮南节度使李绅按江都。令吴湘盗用程粮钱,强聚所部百姓颜悦女,估其资装为赃,罪当死。

  武陵之兄子也,李德裕素恶武陵,议者多言其冤,谏官请覆按,诏遣监察御史崔元藻李稠覆之。还言:‘盗程粮钱有实。颜悦本衢州人,尝为青州牙推,妻亦士族,与前狱异。’

  德裕以为无与夺,二月,贬元藻端州司户,汀州司户。不复更推,亦不付法司详断,即如奏,处死。谏议大夫柳仲郢敬晦皆上疏争之,不纳。

  ,晋江人;之弟也。 ”

  《旧唐书·卷29·志5·礼仪5》还记载李稠奏请别造宪宗顺宗神主、改题新谥事,曰:“大中三年(849年)十一月,制追尊宪宗顺宗谥号,事下有司。太常博士李稠奏请别造宪宗顺宗神主,改题新谥。上疑其事,诏都省集议。右司郎中杨发、都官员外郎刘彦模等奏:‘考寻故事,无别造神主改题之例。’”

李圣居

  字燮卿,号止宇,明末清初德化县盖德村人,生于明·天启丁卯年(1627年)。

  20岁时娶妻氏。时地方不靖,一次李圣居到永春卖纸,返家途中险遭杀害,遇一在永春任职期满的台湾籍官员欲归故里,李圣居即随同赴台。后定居台湾,逐渐富裕。清·顺治庚寅年(1650年),再娶台籍氏,夫妻协力,成为巨富。

  李圣居心系故土,往来闽台间,每回乡,均携巨款资助乡亲和购置田产。康熙壬寅年(1663年),在家乡动工兴建规模宏大的金牌堡(亦称盖德土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金牌堡》),历8年竣工,供乡亲居住。

  李圣居晚年时再往台湾,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卒葬台湾花莲。

李亢宗

  李亢宗(或作“克宗”),字子能,南宋·南安县人;李邴(谥文肃)之曾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按:氏之名,《考亭渊源录·卷20》、《儒林宗派·卷10》、《宋元学案补遗·卷69》、《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作亢宗,《朱子实纪·卷8》、《宋季元明理学通录·卷7》、《朱子门人》作克宗,当以亢宗为是。】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李子能先生亢宗》:李亢宗,字子能,泉州南安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亢宗》:李亢宗,字子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李子能先生亢宗》、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亢宗》有传。

  朱熹门人

  南宋·绍兴廿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廿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期间,李亢宗从游朱熹之门,是朱熹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李子能先生亢宗》:

  “刻志问学,服习俭素,俨然一儒生,无贵介气习,文公称之。

  按:文公李子能书略曰:‘累承喻及为学之意甚善,但如此用力,头绪太多,令人纷扰无进步处;故先生说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亢宗》:朱子门人。刻志励学,服习俭素,俨然儒生,无贵胄习气,朱子称之。”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李子能(注云“亢宗”)云:

  陈后之持守见识皆不易得,不知今年曾得来城中否?与之讲贯,当有深益。

  刘叔文守得亦好,但未知后来所见如何耳。为学十分要自己着力,然亦不可不资朋友之助,要在审取之耳。

  朱飞卿远来,见此相聚,但亦苦多病,未尝不相与谈及子能也。”

  【按:①“陈后之”:陈易,字后之,南宋·永春县人,朱子门人。②“朱飞卿”:南宋·漳州人,朱子门人。】

  尝任长沙县丞

  李亢宗尝任长沙县丞。

  长沙县内旧有“四先生祠”,岁久頺圮,李亢宗撤而新之。魏了翁(字鹤山,1178—1237年)为记。

  南宋·魏了翁鹤山集•卷48•长沙县四先生祠堂记》云:

  “长沙县丞亢宗摄县之四月,政脩而财裕,以余法用脩校官,具器服。

  又念昔人尝祠公,配以胡子?仁仲张子?敬夫朱子?元晦,盖生于斯,寓于斯,作牧于斯者也,而岁久頺圮,于是撤而新之,又以属记于某……

  君,文肃李邴文肃之曾孙而文公朱文公之高弟也。”

  【按:

  “胡子?仁仲”:胡宏(1102-1161年),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胡安国子。湖湘学派创立者。

  “张子?敬夫”: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宰相张浚子。理学宗师,“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与朱晦翁朱熹)、陆象山吕东莱同时而齐名。

  “朱子?元晦”:朱熹。】

李方子

  李方子,字公晦明·嘉靖《邵武府志》作字正叔),学者称果斋先生,南宋·福建邵武人。嘉定七年(1214年)调泉州观察推官,嘉定十一年(1218年)离任。

  《宋史·卷430·列传189·道学4(氏门人)·李方子》、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推官·李方子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据《闽书》、《道南源委》、《历代名儒传》为作传。

  朱熹弟子

  李方子朱熹弟子。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曰:“按:《朱子语录·姓氏·李公晦先生录语》:在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年)以后所闻时,朱子年已五十九,此为晚岁及门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宋史·卷430·列传189·道学4(氏门人)·李方子》:李方子,字公晦,昭武人。少博学能文,为人端谨纯笃。初见朱熹,谓曰:观公为人,自是寡过,但宽大中要规矩,和缓中要果决。遂以名斋。长游太学,学官李道传折官位辈行,具刺就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李方子,字公晦之孙。少博学能文,为人端谨纯笃。初见朱子,谓曰:‘观公为人,自是寡过,但宽大中要规矩,和缓中要果决。’遂以名斋。长游太学,学官李道传折官位辈行,具刺就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推官·李方子》:李方子,字公晦,光泽人,朱文公高弟。”

  泉州观察推官

  李方子于嘉定七年(1214年)举进士,调泉州观察推官,至嘉定十一年(1218年)离任。

  程卓嘉定八年(1215年)三~六月知泉州。陈国仕《丰州集稿》(南安县志编委会)曾收录真德秀为《清源文集》所作之“序”“序”中说:公晦仕泉时,为郡守公所嘱辑《清源文集》七百余篇,集成而某至。”“网罗收拾,得诗赋杂文凡七百余篇,合为四十卷。”可知李方子保存薪传泉州地方文献之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卓真德秀》、《泉南著述·郡邑志乘·专志·清源文集》)

  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首任泉州知州,李方子成为真德秀的得力助手。

  《宋史·卷430·列传189·道学4(氏门人)·李方子》:“嘉定七年,廷对擢第三,调泉州观察推官。适真德秀来为守,以师友礼之,郡政大小咸咨焉。暇则辨论经训,至夜分不倦。故事,秩满必先通书庙堂乃除,方子曰:“以书通,是求也。”时丞相弥远闻之怒,逾年始除国子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嘉定七年登进士,廷对第三人,调泉州观察推官真西山真德秀为守,称其学邃气平,本经术,明世用,每有大事必咨决而行,暇则辨论经训,至夜分不倦。故事,秩满必先通书庙堂乃除,先生曰:‘是求也,可乎哉?’丞相史弥远怒之,逾年始除国子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推官·李方子》:“嘉定七年廷对擢第三,调泉州观察推官。适真德秀守泉,以师友礼之。郡政大小,每以咨决,暇则与辨论经训,至夜分不倦。秩满迁园子录,祀名宦。(旧志)”

  罢归

  《宋史·卷430·列传189·道学4(氏门人)·李方子》:“无何,将选入宫僚,而方子不少贬以求合。或告弥远曰:真德秀党也。使台臣劾罢之。方子既归,学者毕集,危坐竟日,未始倾侧,对宾客一语不妄发,虽奴隶亦不加诟詈,然常严惮之。尝语人曰:吾于问学虽未能周尽,然幸于大本有见处,此心常觉泰然,不为物欲所渍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将选入官僚,不少贬以希合。或告弥远曰:真德秀党也。使台臣劾罢之。既归,从游者盈门,竟日危坐,未始倾侧,对宾客一语不妄发,虽奴隶亦不加诟詈,然皆严惮之。其学得诸心传,亲切超诣。尝语人曰:‘吾问学未能周尽,幸于大本有见,此心常觉泰然,不为物欲所渍。若得真实务学之人,发明纲领,斯道庶几不坠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学派》:虞邵庵撰《云岩书院》记其言曰:‘先生祖、子、孙三世受学朱子之门,当是时,闽之学者比于邹鲁。余得先生所为《年谱序》,知其于氏之学确守而不变,所谓豪分缕析、致知力行,盖终身焉。云岩,即先生讲学故处也。’”

  卒

  宝庆二年(1226年),李方子起辰州通判,寻卒

  《宋史·卷430·列传189·道学4(氏门人)·李方子》:“其亡也,天子闵之,与一子恩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朝奉李公晦先生方子》:

  “起辰州通判,寻卒。

  著有《朱子行状》(又称《紫阳年谱》,三卷,魏了翁序)、《传道精语》等书,又有《禹贡解》,朱子尝称许之。

  宝庆二年德秀官枢密,与尚书袁甫进于朝,特旨授朝奉郎致仕,与一子恩泽。弟文子。”

李公蕴

  李公蕴(984~1028年),字兆衍李淳安次子,北宋·晋江安海李庄人。为越南李朝1世,谥号“太祖神武皇帝”,越南习称李太祖

  贸易交趾

  李公蕴生于雍熙元年(984年)正月十四。

  雍熙至淳化年间(984~994年),李公蕴幼年随其父李淳安前往交趾(即“越南”,早称“安南”)贸易,定居越北古法村(今北宁省东岸县),受业于高僧万行法师

  如今安海还有一本《李氏房谱》可查询到这对父子的名字与简历。

  安南李朝1世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安南黎朝的建立者黎桓病死,儿子黎龙越黎龙铤先后即位,黎庄宗·龙铤李公蕴为左亲卫殿前指挥使,统领禁军,赐姓,黎朝军政大权尽落李公蕴手中。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交趾黎朝出现廷乱,李公蕴平定有功,黎庄宗·龙铤驾崩后,黎朝嗣主幼冲,朝中大臣敬畏李公蕴,拥他为王。

  1010年,李公蕴登基,迁都红河三角洲西北部的大罗城,将京都定名“升龙”, 改元顺天,庙号太祖,立李佛玛李德政)为太子,以佛教为国教,开创了李朝。“升龙”一直延至1831年改名“河内”,如今,河内市立有李太祖的雕像,还有一条街叫李太祖街。

  沈括《梦溪笔谈·卷25·杂志2卷25·杂志2》“交趾乃汉、唐交州故地。五代离乱,吴文昌始据安南,稍侵交、广之地。其后文昌丁琏所杀,复有其地。国朝·开宝六年(973年)初归附,授静海军节度使;八年(975年),封交趾郡王。景德元年(1004年),土人黎桓自立;三年(1006年)死,安南大乱,久无酋长。其后国人共立闽人李公蕴为主。天圣七年(1029年)公蕴死,子德政立。”

  李公蕴成为越南皇帝后,遣员外郎梁任文黎再严诣宋廷纳贡,请求册封。宋真宗曰:黎桓不义而得,公蕴尤而效之,甚可恶也。”但北宋王朝对于李朝的建立根本无能为力,只作了口头上的谴责,而后又自我安慰道:“然以其蛮俗不足责。”随后还对李公蕴进行册封,“制授权静海军留后李公蕴特进、检校太傅、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交趾郡王、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兼御使大夫、上柱国,特赐推诚顺化功臣,仍赐袭衣、金银带、器币”,李氏政权很快便得到了宋朝的承认。

  沈括《梦溪笔谈·卷25·杂志2卷25·杂志2》“自公蕴据安南,始为边患,屡将兵入寇。”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李公蕴在芳林州(治今越南永富省越池)打败大理军队,向北、向西北扩张,最终占领今永富省、河宣省及北太省等地僚人区,并以其女嫁与甲峒首领甲承贵,封他为谅州知州,大有尽取宋邕、钦二州之势。沈括《梦溪笔谈·卷25·杂志2卷25·杂志2》“甲峒者,交趾大聚落,主者甲承贵,娶李公蕴之女,改姓氏。承贵之子绍泰,又娶德政之女。其子景隆,娶日尊之女。世为婚姻,最为边患。……天圣五年(1027年)承贵破太平寨,杀寨主李绪。”

  为安抚李公蕴仁宗反而封李公蕴为南平王。后逐渐形成了“其王初立,即封交耻郡王;久之,进南平王。死者,赠侍中南越王”的制度。

  李公蕴极力推崇中国内陆文化,推行汉化政策,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仿照宋朝的一套。所以,尽管这一阶段安南脱离中国,但是,彼此在文化上的沟通丝毫没有淡化。

  

  天圣六年(1028年)十月十八,李公蕴卒,年四十四岁,葬寿陵。

  李公蕴。有6子、13女。子李佛玛李德政)后为李太宗李菩(开国王),李力(东征王),诩圣王、武德王、李晃。女除安国公主外,其余的称号不详与失名。

  其孙日尊公蕴谥号为“太祖神武皇帝”

  李朝历九世(1010~1125年)。传到八世李惠宗时,因为没有儿子,皇位只能传给女儿李佛金,即九世昭皇李佛金轻而易举的便把皇位转交给自己的丈夫陈日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日煛》)手中。陈日煛也是晋江安海人,他把李朝逐渐演变成陈朝,也即李朝九世实际上就是陈朝一世。

李宗文

  字延彬,清·安溪县湖头人,李光地曾孙,李清植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清植》)

  少承家学,读书强记而能通其要。

  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乾隆十七年(1752年)典试广东,旋升侍读。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充《大清会典》纂修,转右庶子。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典试陕西,提督河南学政,因对学官失察被削职。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复充中允,旋擢侍读,累迁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会典》总裁,转工部侍郎。

  乾隆三十年(1765年)典试江南,提督浙江学政。因母丧离职守制。

  服除,授兵部侍郎、提督顺天学政、礼部侍郎等职。未几卒于官。

李夔龙(1582—1629年)

  字继赓,号扬虞,明·南安石井菊江人,少时就学于前坂村私塾、同安舫山书院。《明史》列“阉党”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李夔龙载:“李夔龙,福建南安人。由进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登进士)历吏部主事,被劾罢去。”

  天启五年(1625年),李夔龙复官后,即依附魏忠贤为义子,由此官运亨通,并成为“阉党五虎”之一。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李夔龙载:“天启五年夤缘复官,进郎中。专承呈秀指,引用邪人以媚忠贤。擢太常少卿,仍署选事。寻迁左佥都御史。三殿成,进左副都御史。”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吴淳夫》载:(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吴淳夫夤缘起兵部郎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淳夫》),与文焕夔龙并由呈秀进,为忠贤义子。”

  《明史·列传193·宦官2?魏忠贤载:(天启)六年(1626年)……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竖自王体乾等外,又有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号‘五彪’。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死去,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继位,翌年改元崇祯。崇祯帝在对魏忠贤“阉党”隐忍、“薄示优容”一段时间后,终于在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初一清除魏忠贤出京,并逼其于途中自缢。

  在魏忠贤死后,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二十三日,朱由检正式下令清查“阉党逆案”,下旨先从“五虎”、“五彪”入手,开展了持续一年多的政治清算运动。

  其时,审理阉党案的“三法司”,是刑部尚书苏茂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左都御史曹思诚、大理寺署印少卿姚士慎。他们对阉党一干人曲加护持,从轻发落。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丙辰,刑部第一次提出对“五虎”、“五彪”的处理意见,对李夔龙“褫职”,但崇祯帝不满意,认为惩处太轻,没有尽法,命三法司重新议处。

  崇祯帝提出了两条方针性意见,其中对李夔龙的定调是:“‘五虎’李夔龙等,升权骤擢,机锋势焰,赫突逼人。”

  然而三法司仍然阳奉阴违,仅改李夔龙“追赃遣戍”

  清·无名氏《明□宗□皇帝实录·卷4·天启七年十二月》(本书为清初的著作,原书名有两字放空,前□当是庙号,后□当是谥号,应为《思宗烈皇帝实录》或《毅宗烈皇帝实录》)

  “(天启七年十二月)丙辰,命定‘逆案’。先命‘五虎’、‘五彪’下法司议罪。

  刑部议:崔呈秀外,吴淳夫倪文焕当削秩,夺诰命;田吉李夔龙褫职,田尔耕许显纯当逮论,杨寰孙云鹤崔应元等当削夺。

  上以未蔽法,下再拟;夔龙淳夫文焕追赃遣戍(“倪文焕追赃五千两,吴淳夫三千,李夔龙田吉各一千,解助边饷。”)尔耕显纯论死,应元云鹤戍边。”

  崇祯帝看到“三法司”这种回护阉党的态度,感到清查运动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干脆自己出手。崇祯二年已巳(1629年)三月十九日,朱由检以谕旨的形式公布“钦定逆案”名单。除首恶魏忠贤客氏已明正典刑,其余七类,“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 “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如果加上漏网名单五十七人,则共计三百一十五人。

  李夔龙被列入“交结近侍秋后处决者十九人”之一。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庄烈帝崇祯帝·朱由检,谥庄烈)嗣位,淳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淳夫》)文焕夔龙,并以上林典薄樊维城、户部员外郎王守履言,逮治论死。”

李缜

  李缜,字伯玉,号万如居士,南宋故相李邴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朝请李伯玉先生(弟)》曰:

  “李缜,字伯玉,济川巨野人。随父寓泉州,因家晋江。

  生有异质,年十二三赋盆池诗,为故相何□(上“卤,仌代×”下“木”)所赏。既长,益自植立务记览为词章,其言奥雅靓深,而深自闭匿。

  以父任补承务郎,监南岳庙。除福建漕幕,至官竟不一岁两易,主管敦宗院以便养亲。未几丁内外艰,服除,连乞宗官旧秩,为崇道祠官,退处于家, 不复有仕进意。

  方是时,秦桧当国,猜暴匪测,故家大族一罗飞语,无不糜碎。虽栖迟 冗散,犹惧不得脱,于是益务潜晦,息绝交游,买园结庐,自号万如居士,而 为之《传》。

  其词曰:

  ‘居士少知读书通训诂不能浹洽如当世儒者,然亦无所不读。其于授受,必以义接物,必以诚迳情,直行不屑毁誉,虽仕宦连蹇不遂,视一时侪辈官尊禄厚而不肯一动其心。为敦宗凡三十年,官不易而家益贫,尝诵其先训曰:与 其有求于人,曷若无欲于已;与其使人可贱,不若以贱自安。以是当官及家食未尝求人知,而人之知之者,常出于意外。性懒甚,不喜为文,酒酣兴发,为诗以舒怀。至其行意,击节慷慨,自以为未后于古人。性谨密,而胸次萧然无 所适,莫顾不喜与俗子语其胸怀,本趣如此。'

  既死,众贤稍稍登用。丞相鲁公雅知,推挽甚力而不能致,乃白以 为通判福州事。连帅应辰亦知贤礼敬之,且不欲烦以事。曰:‘食焉而怠其事,岂吾心哉!'力请得复奉祠,归二年而卒,时年五十有六,有《集》十卷、《梅百咏》一篇藏于家。

  文公撰墓谒曰:‘某之先君子太史公尝获从太师公游,而辱知焉。及某试 吏泉之属邑,又得拜公函丈,每白事府下,退辄诣公,公必为置酒,留连竟日 ,论说古今,商略字下,至吏道、物情、利病,纤悉亦无不尽;至于有所难言 ,则其悼叹悯恻之情,未尝不郁然见于眉睫之间。某是以知公非真无意于世云。'

  弟,以父荫授官,所至有清操。”

李訦

   李訦(1144—1220年),字诚之,号臞庵山泽道人,南宋·泉州晋江人;绍兴十四年(1144年)生,李邴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 待制李诚之先生》、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李訦》、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有传。

  近代·唐圭璋编《全宋词·卷593·李訦》有李訦生平简介。

  李邴

  李訦李邴之孙。

  李邴(1085—1146年 ),字汉老,号云龛,初谥文敏,改谥文肃,祖籍山东济州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生,官至宰相。晚年寓居泉州17年,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于泉州,其裔遂定居焉。(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李訦,字诚之。晋江人,孙。少传家学有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

  “李訦,字诚之,号臞庵文肃之孙。文肃避地于泉,因家焉。

  幼年逮事文肃,浸长,务博览书史,为文下笔辄千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李訦李訦,字诚之之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李訦,字诚之,号曜庵,邴之孙。”

  近代·唐圭璋《全宋词·卷593·李訦》:诚之,自号‘山泽道人’,晋江人,孙。绍兴十四年(1144)生。”

  以承务郎监潭州南岳庙

  李訦因祖父李邴休致,恩补承务郎。既冠,监潭州南岳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以文肃休致,恩补承务郎。既冠,监潭州南岳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以荫补承务郎,监潭州南岳庙。”

  近代·唐圭璋《全宋词·卷593·李訦》:以祖荫补承务郎。”

  仙游丞

  调兴化军仙游丞(今莆田市仙游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调兴化军仙游丞。年少有能声,诸台委以事,多建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调仙游丞。”

  漳州通判

  擢漳州通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史文惠当轴,陈正献梁文靖咸以书荐可用,以亲养不乐远去,求通判漳州。佐郡有治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通判漳州,有治绩。”

  知黄州

  旋擢知黄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知黄州。以缗钱庸饥民开内澳,贾行赖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

  “旋擢知黄州。

  宰相初以姓名闻,既对,首论边郡数易之弊,乞放汉制,令郡守兼领武事,遵祖宗久任边将之法。

  上意什悦。到郡,会岁饥,遂以官钱募饥民开内澳六百丈,民不告病,而商客以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擢知黄州。岁饥,以缗钱佣饥民,开河澳六百丈,贾行赖之。”

  知袁州

  改知袁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改袁州。蓄二万石以备凶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改知袁州。蓄米二万石,名之曰州济仓,以备凶俭,如常平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李訦“历知袁州。蓄米二万石以备凶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改知袁州。”

  持节夔门、湖北

  迁夔州路提点刑狱,未几除湖北转运判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持节夔门、湖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迁夔路提点刑狱,未几除转运判官。约束郡县,省追胥,理冤枉,禁苛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迁夔州路提点刑狱。未几,除转运判官。”

  入朝历户部郎中、大理寺卿、权户部侍郎

  召入朝,任户部郎中,迁大理寺卿,权户部侍郎,或作“擢兵部侍郎”。坐忤韩侘胄,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

  “召除户部郎中。

  迁大理寺卿。修断狱例,著为令。

  权户部侍郎。乞正邓友龙等罪,以示天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

  “累迁大理寺卿。修断狱例:‘以丽死而获生者,以示好生之仁;以生比而论死者,存止杀之义。’遂著为令。

  权户部侍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李訦

  “迁大理卿。修断狱例,遂著为令。

  权户部侍郎。乞正邓友龙师旦罪以示天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累迁大理卿,擢兵部侍郎。乞正邓友龙苏师旦罪以示天下。”

  近代·唐圭璋《全宋词·卷593·李訦》:“历大理正卿、权户部侍郎,坐忤韩侘胄,罢。”

  知静江府

  以集英殿修撰知广西静江府(今桂林市),继升秩宝谟阁待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除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右多宦殁而家流落者,积钱置局,以周其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再阅月起帅广西,一以宽厚廉靖为本。除集英殿修撰,继升宝谟阁待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李訦“除集英殿修撰,知靖江府。广右多宦殁家流落者,积钱置局,周其归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除集英殿修撰,知靖江府。升宝谟阁待制。”

  近代·唐圭璋《全宋词·卷593·李訦》:“起除宝文阁待制。”

  知建宁府

  以敷文阁待制移知福建建宁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移守建宁。砌官道百二十里,以避滩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

  “力求出外,遂以敷文阁待制知建宁府。

  下车后,谕民明长幼、上下之分,以解纷争,俾知有礼,一切行所无事;甃官道百二十里以避滩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李訦“知建宁。甃官道百二十里以避滩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力求外出,改知建宁。”

  卒于家

  奉祠归

  旋奉祠,归泉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奉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旋奉祠,归。既退于家,始买地临河,筑楼东偏,匾其下曰‘臞庵’。”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李訦“乞奉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旋奉祠,归。”

  卒

  久之,嘉定十三年(1220年)卒于家,年77。所著有《文稿》、《续通鉴长编分类》、《谈丛》诸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李訦》:

  “久之,卒。

  子洪宗,修谨有家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嘉定十三年十月卒,年七十有七。公撰行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李訦“卒。朱熹为铭其墓(?见下文)。”(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李訦》:

  “卒年七十七。郡守真德秀为铭其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

  所著有《文稿》、《续通鉴长编分类》诸书。”

  近代·唐圭璋《全宋词·卷593·李訦》:“嘉定十三年(1220)卒,年七十七。”

  南宋·真德秀为撰《墓志铭》

  《墓志铭》

  南宋·真德秀为撰《墓志铭》,清·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訦》收录。(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李清馥》)

  曰:

  “真文忠真德秀志其墓曰:

  某昔假守温陵时,公与宝谟阁直学士、显谟阁直学士 傅 公 伯成 以法从,耆德居里社,年皆垂八十矣,泉人号‘三大老’;岁时燕集,厐眉华发,奕奕相照。某以后进从之游。”[按:真德秀曾两知泉州:一在嘉定十年(1217年)至嘉定十二年(1219年),一在绍定五年 (1232年)至绍定六年(1233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杨炳傅伯成》)

  盖公生中原名族,能以文学政事世其家,而清白廉介之节,终其身不少变,世之称公者以是而已。至乃立朝,正色能言人之所不敢言,则世或未之知也。

  开禧初元(开禧元年,1205年),公自湖北召对,首论:‘建事立政,必广询博采。’因言:‘人言未同,人心未一,苟不谋于众而遽欲革焉,殆恐发之易而收之难。’时韩侂胄用事,欲弄兵幸胜,人情汹惧,邓友龙辈以从;臾傅会据要路,帷幄近臣不敢发一语。公新从远方来,顾抗论如此,识者韪其忠。迨进贰版曹居献纳之地,既兵败于外,公移书侂胄,乞正邓友龙苏师旦罪以示天下,士大夫以公言为难。呜呼!公可谓刚正笃实之士矣。

  初,公以伯父授所校西汉书,朝夕讽诵,其学虽不颛名一家,独谓二先生发明圣道之传实先于黄,遂于黄立生祠,且求朱文公先生朱熹之文以记之,以示学者趋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缜朱熹》)

  文肃李邴初谥‘文敏’。公谓建炎(1127—1130年)叱折凶渠,褒诏具在,叶谋复辟,忠烈峣然。既登朝,请改之。遂更用奉常考功之议,易‘敏’以‘肃’;又以文肃遗稿锓本于黄,朱文公实为之《序》云。

  所著有《文稿》七十卷、《续通鉴长编分卷》二十八卷、《谈丛》七卷蔵于家。

  子洪宗,谨守有家法。”

  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待制李诚之先生》:

  “述志按:泉郡旧《志》载,朱文公(朱熹)与公友善,为铭其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考公卒于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时文公已殁廿年矣;公之墓志为真文忠真德秀谥“文忠 ”)所撰,见《西山集》。

  今纂其略附此,旧《志》相沿,疑误。”

  诗词摘抄

  近代·唐圭璋《全宋词·卷593·李訦收录2首:

  “《水调歌头(次琼山韵)》:

  ‘足迹半天下,家说在琼川。往来无定,蓬头垢面仟憎嫌。挥扫笔头万字,贯穿胸中千古,不记受生年。海角一相遇,缘契似从前。

  钟离歌,吕公篆,醉颠。恍如赤城龙凤,来过我鲸仙。笑我未离世网,不染个中尘土,饥食困来眠。拟问君家祖,兜率乐天天。’

  《六州歌头(吊武穆 鄂王忠烈庙)》( 即“岳王庙”)

  ‘高皇神武,善驾驭豪英。攘北狄,驱群盗,命天膺。救苍生。奈梦绕沙漠,隔温清,屈和好,召大将,归兵柄,列枢庭。公指汴京。威已振河洛,不顾身烹。失一时机会,嗟左衽吾民。痛家军。孰扶倾。

  久沉冤愤,七十载,还复遇,帝王真。表遗烈,锡王号,日照临。激士心。始认安刘计,宁祸己,是忠臣。我乘传,访壁垒,想精明。英气凛然若在,仍题扁、昭揭天恩。笑原头芳草,一死不能春。交怨人神。’”

  另:

  《谒丞相祠观八阵图》:“人言忠孝不磨灭,神物护持存水浒。千家陵谷几变迁,此石不移自章武。本由黄帝古兵法,六十四以八为伍。髯孙且惧促达走,贼操游魂何敢拒。刻铭沙石水底碑,教战石存山下鼓。一片丹心天地间,万世闻风犹御侮。我来起敬凛如生,再拜一言公必取。瀼流东截阵图前,寝隳城壁颓民宇。能安拳石止波流,愿回瀼患思民抚。常使夔人知感公,踏碛年年吊千古。”

  《控巴台次韵》:

  其一:“翠岸红灯寄语,要自江南看来。多景齐云楼下,当年使鹢招回。”

  其二:“谁道地拘偪窄,须知天閟幽妍。一段丹青台阁,何人淡扫松烟。”

  《题平亭》:公有记记蛮平,蛮不难平将贵精。勉矣诸君修将业,请将平字作亭名。”

  《咏松》“半依岩岫倚云端,独立亭亭耐岁寒。一事颇为清节累,秦时曾作大夫官。”

  《酴醾》“下腾赤蛟身,上抽碧龙头。千枝蟠一盖,一盖簪万扑。花要带月看,香要和露收。一点落衣袂,经月气未休。一点入酿翁,经岁味尚留。”

  《荷花“奇奇水上花,湛湛花下水。花得水扶持,水因花富贵。当中既植藉,四畔还种苇。自然秋风生,便有江湖意。”

  《九日登屏山“有约携壶九日游,扶筇选胜豁双眸。天空晴送群峰翠,野旷寒生落木愁。浊酒故饶狂士态,黄花羞插老人头。凭高不管风吹帽,坐破屏山一色秋。”

  句:“半夜鬼神朝水府,五更鼓角动扬州。”

李谊

  李谊,字宜之,南宋·泉州人;李邴之孙,李訦之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李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运干李宜之先生》:

   李谊,字宜之之兄。

  按:文公 朱子朱熹撰《云龛文集序》:为建康通守时,以云龛李邴之遗文嘱序,文公谦让却之。后其弟又请,文公受其书,始为之。

  再按:忠文公龟龄《赠运干李宜之 》诗曰:‘谪仙苖裔自非凡,家学端能嗣大参。一见便知空冀北,三年长啸滞周南(宜之家食甚久)。绝畦翰墨仆骚可,请试言词倚马堪。莫道南来槖无宝,一编传得小云龛。’读其诗,殆谨守家学者欤。”

李著

  李著,南宋·绍兴廿六年(1156年)以安溪县丞升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绍兴中……李著,二十六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李著》:李著,以本县丞升任。葺治黉舍,作社稷坛,名亭‘美报’,自为篆额,雄健可观。”(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礼俗·泉州官方祭祀·社稷之祭》)

李阳

  李阳,明·晋江人,著名医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8·人物志·方伎·明·李阳》:李阳,初为儒,得异授岐黄术,活人无数。年八十四卒。”

李登云

  李登云,字锺表,明·晋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刘同升榜进士,历金坛县令、刑部主事、刑部员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李登云》:李登云,字锺表。崇祯丁丑进士,授金坛令。时值用兵,财饷倚办,登云加意抚字。县寇窃发,擒斩巨魁,余党悉平。又白冤狱,不受富家之贿。升刑部主事,历员外,致仕归。”

李青

  李青明·广东石城人。天顺六年(1462年)任德化知县,莅任9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李青,天顺六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李青》:

  “李青,广东石城人。天顺六年任。敷政平恕,人目为李佛子

  公余,袜履巡行郊野,有不勤农事者,召而谕之。

  朔望入学宫为诸生讲论,终日无惰容。

  莅任九年,百废具兴。民修其业,士修其学,邑以大治。秩满当去,士民丐留三年。”

李元龙

  李元龙,明·江西玉山人。崇祯(1628—1644年)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李元龙,崇祯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李元龙》:李元龙,江西玉山人。由举人来任。坦易真诚,不饰边幅。工诗,善行草。偶寓僧寺,道衣系绦,巡廊庑间,人莫知其为县令也。恂恂然与物无忤,民咸乐其慈祥。”

李长庚

  李长庚,清·临漳人。康熙四十七年己丑(1709年)进士;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惠安县,后以丁外艰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惠安县知县·李长庚》:

  “李长庚,临漳人。康熙己丑进士;五十八年知惠安县,政治严明。

   时邑棍横行,严置之法,党与稍散。

  未几,台湾告警,人心摇动;日夜严刁斗、慎保甲,复调集渔舟接济军需,民间不扰。

  暇则集生童,订期月课;及岁、科两试,俱躬为甲乙,真才悉拔无遗。刊有《螺阳课士录》(在螺阳书院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

   后以丁外艰去。”

李倪昱

  李倪昱,字尔昭,号顒亭,清•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李倪昱“节陈笋湄撰志”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国朝•李倪昱》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李倪昱“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李倪昱》选录)。

  康熙举人,授永福教谕

   李倪昱,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举人;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明通榜,授广西永福教谕。(按:明通榜,即在会试落第举人中选取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的学官,于正榜之外另出一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李倪昱》:李倪昱,字尔昭,号顒亭,晋江人。康熙庚子举人;雍正丁未明通榜,授永福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国朝•李倪昱》:李倪昱,字尔昭。康熙庚子举人,授永福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李倪昱李倪昱,字尔昭,晋江人。康熙庚子举人。雍正丁未明通榜,授永福教谕。”

  台湾诸罗教谕


  调台湾诸罗县教谕。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奉檄招安台湾北路8社诸番。还与知县刘良璧冯尽善、台湾府督学杨二酉奏准建台湾最高学府海东书院。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李倪昱》:“调诸罗。辛亥,北路诸番梗化,奉檄招安,单骑深入虎穴,阅十有二旬,遍谕阿里史、朴子篱、巴荖宛、狮头、狮尾、描着、大甲东、大甲西八社,番酋倾心归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国朝•李倪昱》:“调诸罗。值北路诸番梗化,奉檄招安,单骑深入虎穴,八社番酋倾心归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李倪昱“调诸罗。(雍正)九年,北路诸番梗化,奉檄招安;单骑深入,阅十有二旬,遍谕阿里史、朴子篱、巴荖宛、狮头、狮尾、描着、大甲东、大甲西八社,番酋倾心归顺。”

  青浦令

  擢青浦县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李倪昱》:

  “擢青浦令。

  下车,首捐俸重新文庙。集士月课,试士拔真才。

  邑被水,连岁歉收,霪雨、潮风、疫疠继作,道殣相望。征收漕粮,加意抚字。越明春,设厂煮粥,全活无算。秋七月,螟螣为灾;遍诣步祷,两沛蝗息,岁以有秋。

  捐资疏浚天宁庄河渠七处,仍劝民各自修筑保护。

  青邑正署七任交代未清,慨然接受,自甘代赔,以全寅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国朝•李倪昱》:“擢青浦令。疏浚天宁庄河渠七处。”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李倪昱“擢清浦知县。捐资疏濬天宁庄河渠七处。”

  上海县令,以墨解组

  乾隆二年(1737年)调上海县知县,有实政。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分校文武闱,当年为谗者所中,以墨解组。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李倪昱》:

  “以才调上海。

  邑襟泖湖而通闽越,劫掠时闻;严行稽查。遇报盗,轻骑履验;得实,捕置之法。其结党角斗者,惩其巨魁,余悉解散。

  听讼定谳,不假书吏;凡族戚讦讼,断以情理,不遽加刑。

  条银、漕米十余万,不事追呼,输将恐后。

  他如恤罪囚、立义塚;遇异地民人飘流,给资斧、护照还乡;皆有实政。

   戊午分校文武闱,所拔士,多捷南宫、入秘省。

  嗣为谗者所中,以墨解组,两邑(青浦、上海)人士攀辕卧辙,各献诗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国朝•李倪昱》:“调上海。邑故劫掠时闻,设法捕置,贼党解散。遇异地民人飘流,给资斧护照还乡。嗣解组。”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李倪昱“调上海。为谗者所中,解组。”

  事白归里,主温陵书院教席,卒于家

  事白归里,郡长延主温陵书院教席。年七十九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温陵书院》)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迹•国朝仕迹2•李倪昱》:“及事白归里,郡长延主温陵书院教席。年七十九卒。所著有《梧峰试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国朝•李倪昱》:“归,年七十九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李倪昱“归里,主温陵书院。”

李钰

  李钰,清奉天人。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知安溪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安溪县知县•李钰》:

  李钰,奉天人。康熙十六年知安溪县。

  漳贼蔡寅率众数千寇县,民心汹汹,不知所出,与防守某率军民保御。里人林超比素晓阵法,适在城中,见贼行死门,谓:‘无能为也!’随机制应。贼百计不能克,遂引去。

  次年戊午(康熙十七年,1677年)四月,贼又至,四面环攻,欲持久以困敝。督练兵壮力扞,夜间每陴一灯、数陴一燎守之。女墙上横以巨石,累小石于下;贼稍近,以炮石飞击之。贼枭将驾云梯临城,大石、火炮齐发,毙枭于西门城隅;即令弁兵王大□(上“爫”下“可”)、乡壮刘猛缒出,砍坏云梯,并杀通贼之许潜。贼又积松梢于西门凤应宫一带,欲以凌城。同协防某急引兵壮吴申吴国泰张义吴士等分道出大、小东门与贼战,贼稍却;开大西门纵民撤运松柟入城。是时贼各道把截,绝我救援,乃以蜡书令李斗从间道求援于郡,得提督兵取道南安翁山。有翁山向壮为官军向导,从翁格抵安;贼战失利,遁去——计被围二十八日。

  贼党猖獗,连年攻城,而邑中生灵克全无害者,保障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