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傅)

  傅伯寿[字景仁,南宋·泉州晋江人;祖籍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隆兴元年进士。历著作佐郎、著作郎(淳熙二年为著作佐郎,迁著作郎。淳熙四年黜之。淳熙四年九月访朱子于武夷。)。历知道州、漳州(出知道州。淳熙十六年转知漳州。)。绍熙元年除礼部郎中,历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两浙西路提点刑狱。绍熙五年召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庆元中出知建宁府。嘉泰三年累擢用至佥书枢密院事。知宁国府。嘉定十六年卒。著述(参修高宗、光宗、孝宗实录。诗词。)。明·宋端仪《考亭渊源录》评价。]
  傅自修
(字勤道)
  傅天骥[字君遇,傅烈子。南安籍。南宋·晋江永宁人(今石狮市永宁),后复居南安。嘉定四年进士。建宁府教授。绍定间知龙溪县。官终福州通判。]傅天培(清·满族蓝旗人,康熙廿九年知永春县事)
  傅实
[字仲诚,行十一,唐末·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梓里村人。身世。入泉。退居武荣(舍宅。肇基武荣。)。子八。]傅壅(字仲珍)傅康(字仲孚。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傅应嘉
[字德弼,号钟山。明·南安一都锦塘(今南安市霞美镇四甲村锦堂自然村)人。嘉靖卅一年中武举。授小埕把总(仙游之战。所向无敌。)。建宁行都司(嘉靖四十三年获谭纶的举荐。超升,驻金门。嘉靖四十四年击退进犯杏林高浦倭寇。嘉靖四十四年从平吴平。)。隆庆元年蒙冤自杀。后事。]
  傅凯
[傅凯,字时举,号敬斋,明·南安县溪南锦田人(今鲤城区新门外江南镇锦田村)。成化十四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尝为行人。转郎中,谢政归。]、傅人伟、傅荀(字诚之)
  傅定保
[字季谟,一作德庵,号古直,南宋末元初·南安县人;居泉州郡城,又作晋江人。南宋·咸淳七年进士。南宋·德祐、景炎间辞不仕。入元任教职(大德初授漳州路学正。改三山书院山长。至治中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著述及其他。]
  傅檝
[字廷济,明·南安县溪南锦田人(今鲤城区新门外江南镇锦田村)少聪颖。正德六年进士。授行人。自废自谪自创自罚者三十九年。]、傅淇(字元瞻。晋江令傅佇子。举进士,潮阳尉,平阳令。干办诸司粮院。监察御史。使金。太府少卿,宗正少卿。浙东提刑,浙西提刑。知宁国府。知泉州。知温洲,卒于官。)、傅元初(字子仁,号渼溪)
  傅浚
[傅濬,字汝源,号石涯,明·南安县溪南锦田(今鲤城区新门外江南镇锦田村)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起工部(正德五年起工部虞衡司员外郎,进郎中,督理蓟州铁冶。改工部都水司郎中。)。出为山东转运同知,卒于官。评价。]
  傅诚
(字至叔)
  傅知柔字德潜,宋·仙游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泉州佥判)、傅惟肖(字应求,北宋·南安人。绍圣四年进士。知清江县,官终岳州通判。)、傅倘(宋·南安人,傅惟肖子。历官潮州录参、知肇庆府。)
  
傅烈[字承仲,南宋·南安县(古南安县治在今丰州镇)北关周井人;晚居晋江永宁(今石狮市永宁),或作晋江人。庆元五年第进士。开禧初历南剑州、惠州教授。嘉定十年任保昌知县。绍定间擢循州通判。差知梅州,未任卒。]、傅道统(号承宇,明·晋江人,南安籍)、傅佇(字凝远,北宋末南宋初·仙游人。曾任南安县丞、晋江知县)、傅为霖[字世扬,又字石漪,号晦三,明末清初·南安人,居石井乡。明·傅夏器之后。由海上纳款(宾客司。清、郑第十三次谈判。接受策反。阴谋败露。投清。)。松江府通判。能诗文。]
  傅廷标
(字准侯,号绳斋,清•南安县丰州桃源村人,傅元意孙;迁居晋江,或作晋江人。乾隆五十七年 累至漳州镇标中营守备。乾隆五十八年权同安灌口都司、水师左营游击。嘉庆四~八年从征四川苗民起义和陕西白莲教起义,补山西天城城守都司,擢黎雅营游击。嘉庆廿五年累迁至广东南韶连镇总兵官。道光八年简放高州总兵,以年老致仕。道光十年卒。)
  傅维早
(清末民初·泉州府城新门街关刀埕人)、傅履阶(字则及,号凤仑,明·南安县丰州溪口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傅庆贻(字有积,号积所,明·南安县丰州溪口人。万历十四年进士。授广东番禺县知县,丁内艰归。历宜兴、阳春、高要令。擢南户部主事,出榷北新关。评价。)、傅启光(字曙卿,号念介,明·南安人。崇祯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晋户部河南司郎中。擢陕西副使,卒于官。)、傅文龙(字见卿,号潜庵,明·南安人。天启二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假归。崇祯三年补大理寺左评事。旋擢河南道御史。出为陕西佥事,卒于官。)

傅伯寿

  傅伯寿(1138—1223年),字景仁,南宋·泉州晋江人;祖籍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傅察孙,傅自得长子,傅伯成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傅伯成》)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傅伯寿,字景仁,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全宋诗·傅伯寿》:傅伯寿,字景仁,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居晋江(今福建泉州)。自得子。”

  《宋史》无传,仅在相关部分有零星记载。

  《宋史翼·卷40》、清·乾隆《泉州府志·文苑》有传。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南宋馆阁录·卷7、8》,《宋宰辅编年录·卷20》,《宋会要辑稿·职官74之10》,《宋史翼·卷40》”为作“人物简介”

  《全宋诗·傅伯寿“人物简介”

  隆兴元年进士

  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朱熹官同安主簿,傅伯寿与弟傅伯成少从学。

  隆兴元年癸未(1162年),傅伯寿甫弱冠,偕弟傅伯成登进士。又中教官科。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再举博学宏词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少从朱熹学,隆兴初与兄伯寿同登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少从朱子学,隆兴元年与兄伯寿同登进士第。”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傅伯成》:“少从朱熹学,同兄伯寿登隆兴榜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早执经朱熹之门,隆兴元年与兄伯寿同登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少从朱熹学,隆兴元年与兄伯寿同登第。”

  《漳州府志·卷8·秩官上·历代秩官姓名·宋历官·知州事·傅伯寿》:傅伯寿,晋江进士。”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复中乾道八年博学宏词科。”

  《全宋诗·傅伯寿》:“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乾道八年(一一七二)再举博学宏词科。”

  历著作佐郎、著作郎

  淳熙二年为著作佐郎,迁著作郎

  傅伯寿历官太常丞,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傅伯寿任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官。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历官太常丞、著作郎、尚书司封郎。”

  《全宋诗·傅伯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为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

  黄钧傅伯寿文犹“濯锦蜀江”,而相国虞允文亦比之“璞玉加琢”。异时研索日精,济蓄日富,谈笑戏谑辄成文章。其为诗多至300余韵。

  《宋史·卷105·礼志》载,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重新确定从祀名人时,傅伯寿以著作郎的身份参与其事。

  淳熙四年黜之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黜之。

  清·嘉庆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72·黜降官9》:

  “淳熙……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著作郎、兼权考功郎官何万,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官傅伯寿,枢密院编修官叶世美,并放罢。

  臣僚言:

  沉默寡言,实为阴险。使淮东总所,须索不已,沈复不(复)[勘]其扰,至申尚书省。今岁春铨,龚茂良幼子实未能文,尤自度必为考官,密献赋题,又搜寻卷子,收寘行间,其挟私媚上、任情屈法如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茂良》)

  伯寿轻儇浮薄,以茂良旧诸父之馆客,奔走其门,曾无虚日。平时善起风波,中伤善类,率意妄作,不安义分。

  世美狡狯柔媚,阳为厚德,窥伺朝士语言,密结茂良,凡所除授皆世美谋之。繇此其门如市,贿赂公行。’

  故并黜之。”

  淳熙四年九月访朱子于武夷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傅伯寿袁枢梁缘吴英等人访问朱子,相与论道,并共游武夷山九曲溪。

  朱子赋有诗《奉答景仁老兄赠别之句》,期以“何忧功名与事业,但要溥溥而渊泉。”

  其序曰:奉陪机仲宗正、景仁太史期会武夷,而文叔茂实二友适自邵武来集,相与泛舟九曲,周览岩壑之胜而还,机仲景仁唱酬迭作,谓仆亦不可以无言也,衰病懒废,那复有此。勉出数语以塞嘉贶,不足为外人道也。”

  历知道州、漳州

  出知道州

  繇三馆,出知道州。简伉自负,当国者抑其进。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出知道州……”

  《全宋诗·傅伯寿》:“历知道州……”

  淳熙十六年转知漳州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傅伯寿以吏部郎官出守漳州。

  《大明漳州府志·卷8·秩官上·历代秩官姓名·宋历官·知州事·傅伯寿》:(淳熙)十六年(1189年)以朝请大夫迁。”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简介》:“出知……漳州。”

  《全宋诗·傅伯寿》:“历知……漳州。”

  时从漳州到潮州,沿线设置驿站,驿站之间设有铺,承担传递公文、军情的职能。漳、潮之间设13铺。驿站和铺是官府设施,只接待官吏及持有官牒的公务人员。

  傅伯寿首创“随铺立庵”,在盘陀山下的铺附近设立庵庙,创建漳州历史上第1个“铺庵”,依托铺兵的庇护,拨一定田产维持铺庵正常运作,指派僧人主持庵庙接待过客。这种做法,被后来者所延续。

  《宋会要·兵6之5》载,绍熙元年(1190年),漳州知州傅伯寿奏:“左翼水军五百余人皆电于泉州,乞移拨五、七十人,于漳州驻扎,以防海道。”于是宋廷令“差拨水军五十人,并舡一只”前往。

  《宋史·卷188·兵志》:“漳州水军:绍熙元年,漳、泉共六百人。”

  绍熙元年(1190),朱子《书楚辞叶韵后》言:“予得黄叔垕父所定《楚辞叶韵》而爱之,以寄漳守傅景仁景仁为刻本置公帑。”傅伯寿相与论道,期以“何忧功名与事业,但要溥溥而源泉”

  绍熙元年除礼部郎中,历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两浙西路提点刑狱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傅伯寿除礼部郎中。

  绍熙三年(1192年),出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

  绍熙五年(1194年),改两浙西路提点刑狱;投靠韩侂胄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光宗即位,入为朝散大夫、礼部郎中、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浙西提刑。”

  《全宋诗·傅伯寿》:

  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除礼部郎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六一)。

  三年,出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五年,改两浙西路提点刑狱(《景定建康志》卷二六)。”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丙·傅伯寿以启擢用》:傅伯寿为浙西宪,韩侂胄用事,伯寿首以启贽之曰:‘澄清方效于范滂,跋扈遽逢于梁冀。人无耻矣,咸依右相之山,我则异欤,独仰公之斗,首明趋向,愿出镕陶。’”

  绍熙五年召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召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

  庆元(1195—1200年)初拜翰林学士,迁礼部尚书。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

  “复入,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

  宁宗庆元初拜翰林学士,迁礼部尚书。”

  《全宋诗·傅伯寿》:“以韩侂胄荐,召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庆元中出知建宁府

  庆元(1195—1200年)中以徽猷阁学士出知建宁府。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以徽猷阁学士出知建宁府。”

  《全宋诗·傅伯寿》:宁宗·庆元中出知建宁府。”

  守建宁时,真德秀为诸生,曾问以作文之法。傅伯寿曰:“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子归取古人书,熟读而精甄之,则蔚乎其春荣,薰乎其兰馥矣。”

  嘉泰三年累擢用至佥书枢密院事

  嘉泰二年(1202年),召复翰林学士,知制诰。

  嘉泰三年癸亥(1203年),为吏部尚书,兼秘书省检阅文字,兼实录院修撰;是年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辞不拜。

  傅伯寿晚登朝廷,议宗庙大典礼,援据敷折,出入经史百子,滚滚数千言,虽汉儒以礼名家者未远过也。

  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嘉定初,臣僚奏论傅伯寿谄附韩侂胄,追三官。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丙·傅伯寿以启擢用》:

  “由是擢用至佥书枢密院事。

  败,追三官,夺执政恩。”

  《宋史·卷38·宁宗2》:“嘉泰……三年春正月……以袁说友参知政事,权翰林学士、知制诰傅伯寿签书枢密院事,伯寿辞不拜。”

  《宋史·卷212·宰辅表3》载:“嘉泰三年癸亥,傅伯寿自翰林学士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

  “嘉泰中,复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三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辞不拜。

  嘉定初,臣僚奏论其谄附韩侂胄,追三官。”

  《全宋诗·傅伯寿》:

  “嘉泰二年(一二○二),为翰林学士。三年,为吏部尚书,兼秘书省检阅文字,兼实录院修撰(《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二九)。《宋史翼》卷四○有传。)”

  知宁国府

  傅伯寿以疾丐外,知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市宁国市)。

  嘉定十六年卒

  请祠。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卒。墓在双象峰下山丘之原。

  《全宋文·卷6263·傅伯寿》:“除在京宫观,卒。”

  明·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曰:“子监建康府,榷货务,嗜学好文,有《文编史说》,真德秀为之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著述

  参修高宗光宗孝宗实录

  《宋史·艺文志·编年类》:“《高宗实录》五百卷,傅伯寿撰。”

  《玉海·卷48·庆元高宗实录》》云:“庆元三年二月五日上二百八十卷,起藩邸,至绍兴十六年,修撰傅伯寿等。嘉泰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又上二百二十卷,起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修撰袁说友等’。计五百卷。《陈录》卷四同。则傅伯寿所撰进者仅初进之二百八十卷。《宋志》‘傅伯寿’下疑脱一‘等’字。”

  《宋史·卷202·艺文志2》:“《光宗实录》100卷,并傅伯寿陆游等修。光宗实录》嘉泰二年(1202年)始修,次年四月书成。已佚。

  《孝宗实录》500卷 (宋·晋江)傅伯寿陆游等撰。

  诗词

  《全宋诗》收录:

   “一段奇轩(原注:在西湖净相院。)(宋代:傅伯寿):

  ‘门外红尘走利名,庵中白发任浮生。
  羡师法窟能深入,厌我诗坛已屡盟。
  渺渺水光帘万叠,离离梅影雪三更。
  何人荐取真消息,试鼓瑶琴一再行。’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八西湖)。”

  “题姜相峰前祠(其一)(宋代:傅伯寿):

  ‘草间荒冢没麒麟,古寺何人为写真。华表不归空怨鹤,长松半落欲生鳞。
  艰难曾藉扶危力,鲠介原非卖直人。安得贞元同贞观,怀思忠愤一沾巾。’”

  “题姜相峰前祠(其二)(宋代:傅伯寿):
‘早岁声名起日南,暮年病骨卧烟岚。死生有地皆天命,不用人间更疾谗。’”

  “一眺石(宋代:傅伯寿):

  ‘一眺人间万事非,海鸥山鸟便忘机。林端髣髴见帆影,知有扁舟天际归。’”

  “钓台(宋代:傅伯寿):

  ‘倚空绝壁势雄豪,招引山风接海涛。不假他人立名字,严台何似此台高。’”

  “和泉守王龟龄(宋代:傅伯寿(“王龟龄”:王十朋龟龄,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起知泉州,冬十月到任。乾道五年(1169年)冬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开泉州,前后在泉1年8个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名节士所重,当如护睛脑。立朝与行己,本末要可考。’

  (清·黄任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四)”

  明·宋端仪考亭渊源录》评价

  明·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曰:

  伯寿少与弟伯成同受学文公朱熹,乃谄事韩诧胄苏师旦,致身显,伯成每切责之。

  方伪学之禁,预草诏以诋善类,其草文公秘撰,告辞尤悖(讥斥朱熹“大逊如慢,小逊如伪”,“务恂于高名”)

  文公没,伯寿知建宁,又不以闻,列之‘叛徒’。”

傅自修

  傅自修,字勤道傅自得弟,南宋·晋江人。绍兴(1131—1162年)中监泉州市舶务,后知潮州,累官直宝文阁。(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 傅自得 》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傅自修》:傅自修,字勤道。绍兴中监泉市舶务,宿弊十去八九。后番商为贪吏所困,号泣思之。闻于朝,仍命就原职,番商相贺。知潮州,招降海寇。累官直宝文阁。将漕江西,卒。”

傅天骥

  傅天骥,字君遇傅烈子,南安籍。南宋·晋江永宁人(今石狮市永宁),后复居南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傅天骥》:傅天骥,字君遇。”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天骥》:
傅天骥,字君遇之从弟(?应为傅烈之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天骥》:傅天骥,字君遇之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傅天骥、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天骥》、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天骥》有传。

  嘉定四年进士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傅天骥举辛未科赵建大榜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傅天骥》:“嘉定中第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天骥》、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天骥均载(文同):“嘉定四年进士。仪状秀整,博涉书传。”

  建宁府教授

  傅天骥初任建宁府教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傅天骥》:

  “调建宁府教授。

  朱文公朱熹未有祠,白于郡,首立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与诸生讲‘伊洛’书,不专课以文,理学由是益盛。”

  【按:“伊洛”:伊水和洛水,多指洛阳地区。北宋·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河、洛水之间,创新理学,后人称其学派为“伊洛之学”。】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天骥》:

  “教授建宁。

  朱文公未有祠,白于郡守立之,俾诸生习‘伊雒’诸书,不专课以艺文,理学由是益盛。”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天骥》:

  “教授建宁。

  白于郡守,建朱子祠,俾诸生习伊雒诸书,不专课以艺文,理学由是日盛。”

  绍定间知龙溪县

  南宋·绍定(1228—1233年)间,傅天骥改知漳州龙溪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傅天骥》、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天骥均载(文同):“改知龙溪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天骥》:“改知龙溪。”

  明·李贤《明一统志·卷78·漳州府·宫室》“御书阁,在龙溪县学泮池左,宋·绍定间知县傅天骥建。”

  官终福州通判

  傅天骥官终福州通判,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傅天骥》:

  “通判福州。卒。有《埜斋集》。

  天骐,文行为邑士模楷,以布衣终。”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天骥》、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天骥均载(文同):

  “通判福州。

  著有《埜(“埜”同“野”)斋集》。”

傅天培

  清·满族蓝旗人,廪生出身,康熙廿九年(1690年)以承德郎(正六品)官秩知永春县事。

  永春锦斗乌髻岩有其撰刻之《灵应碑记》,字迹清癯娟秀,既描画岩之幽胜,讲述乌髻观音之成因,进而演绎善善菩提教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乌髻岩》)

傅实

  傅实(866—926年),字仲诚,行十一,唐末人,姓开闽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桃源氏大宗祠》)

  《武荣氏宗谱》 收录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十二月积溪尉杨拯文《扑射招讨公泉州护安功德院记》有其生平记载。

  身世

  傅实傅说69世孙,祖籍山东济州,因黄河改道,其上迁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梓里村。

  唐·咸通七年丙戍(866年)正月初五,傅实生于光州固始县梓里村。

  傅实之从兄傅笋,登会昌六年(846年)进士一甲二名,历阶至昭义军节度使。按唐朝后期惯例,节度使缺位或不能治事,可推本使之子弟或部将为留后,然后朝廷正式授之。傅实因此得承节度使之职。

  入泉

  赵国公奉敕入镇八闽,举为佐。唐僖宗(874—888年在位)耳闻傅实年少英俊,文韬武略,特旨召见。僖宗傅实年龄与自己相仿,仪表风姿秀整,遂授予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建州都押衙,亲赐唐太宗·李世民御像1帧,以示荣宠,而慰远行。

  广明元年(880年),傅实率军入闽。适泉州刺史、左厢虞侯李连骄横不法,纵其徒为郡人患,傅实即进兵泉州逐之。

  傅实抵泉后,严明军纪,整饬吏治,开垦土地,鼓励耕织,安置游民,发展农业生产,泉人称善。唐僖宗敕赐傅实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傅实受封后,初建第于泉州城东门外凤山南麓东湖之滨建“尚书第”居之。该地在“郡之郊东,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沧溟一盼,阡陌四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东湖》)

  中和(881—885年)间,傅实聘紫云黄守恭5世孙女为夫人[咸通八年丁亥(867年)七月初二日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退居武荣

  舍宅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王潮3兄弟率部入闽,攻取汀州、漳州。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大失民心,守备不修,要抵御王潮的队伍是不可能的,如勉强抵挡,肯定会使泉州生灵涂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傅实宅第所处之地形势险要,扼泉城之口,乃兵家必争之地。时妙应禅师在泉州一带弘法,有意建寺,看中傅实所建“尚书第”,认为如若在此兴建禅院,可防挡北方南来之寇,使泉城免遭战乱之苦。妙应禅师傅实说:“此若室也,丐吾居之,吾有地愿与公易之。我居尔室,干戈永息;尔居我穴,衣冠不绝。”傅实慨然应允,舍第为护安院(后称“镇国东禅寺”、“东禅少林寺”),并拨所分之户产300贯有奇为田租,以穀计者60余石为园租,以钱计者100余千充僧斋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附1:东禅少林寺》)

  肇基武荣

  傅实偕夫人带队伍退居南安,驻扎于武荣桃源(古南安郡治,今南安丰州镇)之周井堡,卜地建“尚书第”于莲花峰背面莲花湖畔(即今桃源氏大宗祠);为加强防御,命修筑旧堡,还沿晋江而下新建3堡(即顶堡、中堡、下堡)驻守,加强防御。

  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王潮队伍进驻泉州,杀刺史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入福州,自称留后;不久陈岩死,即继任福建观察使,乾宁元年(894年)判威武军节度使。

  建州、汀州节度使皆叛附王潮,独傅实不改旌旗衣号,并于周井尾建“唐王宫”(桃源宫),供奉唐太宗·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秦叔宝塑像,以示效忠,每早按仪朝拜,从未间断。元宵节亦按长安(唐时帝都)结灯仪式,点缀升平,与民同乐,祝圣天子万年,以答谢皇恩浩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桃源宫》、《泉州岁时记·元宵·南安桃源上元点灯》)

  乾宁三年(896年),唐室赐傅实银印青绶,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食邑千户”。后丰州氏堂号因称“银青传芳”、“银青衍派”

  傅实称戍地为葵山,还建莲花岩、法华寺,重修延福寺、龙兴寺、欧阳行周欧阳詹)书室、九日山傅笋读书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葵山、莲花峰、九日山》、《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傅实从不与王潮兄弟发生摩擦,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王潮死后,王审知代兄为节度使,王审邽任泉州刺史,以傅实事迹上奏,疏请傅实协理军政。天复二年(902年),朝廷重申前诏令,敕傅实威武军节度使、建州都押衙、检校尚书光禄大夫,同时加赐男爵,食邑千户;夫人黄氏仍封咸宁郡正一品夫人。

  傅实从此定居南安丰州,成为桃源氏开基始祖,蕃衍生息,蔚成大族。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十一月初九卒,享年61岁。墓在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金钗山西南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傅实墓》)

  有赋赞曰:“一剑南来,安民定疆。武荣播泽,版筑传芳。”

  后唐·天成五年(930年)九月初五日,黄氏夫人卒,享年64岁。

  子八

  傅实有子8,曰居中居献仁远仁裔仁济仁坦仁和仁育,繁衍分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仙游、安溪、尤溪、长泰、连江等市县,还有部分迁徙到广东、江西、台湾等地。现在,其后裔已达数十万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桃源氏大宗祠》)

傅壅

  傅壅,字仲珍南宋·晋江人;傅伯成次长子,伯寿(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伯成伯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壅》:

  “傅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傅壅”),字仲珍伯成之子。

  庆元1195—1200年中登第,知崇安县。创均惠仓,增学田,立义冢,邑人为立祠。

  用课最,历大理寺丞。审冤狱得实,卿以下患之,台劾俱罢。

  旋以狱直,知南剑州,改漳州。先是,伯成兄弟相继守漳,治如其父,邦人安之。

  徒抚州,以都官郎召,未至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丘墓·泉州府·晋江县·傅壅》:傅壅墓,府城南一都磁灶村。”

傅康

  傅康,字仲孚,南宋·晋江人;傅伯成次子、傅伯寿侄。(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伯成傅伯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康》:

  “傅康,字仲良(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字仲孚”)伯成之子。

  以父任知古田县。猾胥匿簿书,赋入自少,籍其家,出所匿,覆得实,邑计以饶。

  为司农寺丞,知汀州。时兄守漳,其父往来就养,乡人荣之。

  徙南剑,发奸摘伏,吏不敢欺。

  累进司农少卿,兼左司谏(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兼右司谏”)。练熟典章,上甚材之。

晚知袁州,直徽猷阁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直阁傅仲孚先生据《闽书》为作传,曰:

  “傅康,字仲孚,晋江人。少受学孟父伯寿,为文赡典。

  用父任知古田县。猾胥匿簿书,赋入日少。籍胥家出所匿,按核得实, 邑计以饶。

  召为司农丞,知汀州,徙南剑。创祠堂,祀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司马光陈瓘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廖德明黄幹诸君子;籍废寺田入书院以赡生徒。

  端平(1234~1236年)中,累迁司农少卿兼右司谏。习熟典章,理宗甚材之 。督府挟重权,多难从之,请引谊拒却,朝倚为重。

  晚知袁州;直徽猷阁致仕。”

傅应嘉

  傅应嘉(1524-1567年),字德弼,号钟山,明·南安一都锦塘(今南安市霞美镇四甲村锦堂自然村)人。故居尚存,砖石木结构,1落,今作氏一族的“公妈厅”

  傅应嘉是明代抗倭名将,时与俞大猷戚继光并称龙、虎、蛟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明世宗实录》、清•林绳武《海滨大事记》、《诏安县志》等有记。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傅应嘉“采洪有助作传”

  嘉靖卅一年中武举

  明·嘉靖三年(1524年),傅应嘉生于穷苦农家。《锦塘坎井氏族谱》载为锦塘坎井氏24世,来自2房。
传说傅应嘉7岁入私塾,稍长拜本乡武术先辈学少林棍法,12岁即能力举两、三百斤大石壶。至今该大石壶还存留在村里氏宗祠前。
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年),傅应嘉应试,中武举第2名。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傅应嘉》:

  傅应嘉,字德弼,号钟山,一都锦塘人。

  幼魁梧伟丽,头角崭然。稍长,膂力过人。通孙吴兵法。

  嘉靖壬子武举第二名。”

  授小埕把总

  小埕水寨隶属福宁卫,与兴化南日山、福宁烽火门、泉州浯屿、漳州铜山并称“闽海五大水寨”。

  仙游之战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犯境,发生仙游之战。据《福清县志》称,傅应嘉“任小埕把总”(约七品)。

  清•林绳武《海滨大事记》载抗倭战况时曰:“总兵戚继光至自浙(时入浙募兵),破倭于连江马鼻之百丈岩。巡抚谭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猷将左右,合攻贼于平海……十月,倭复大举入寇,戚继光遣兵分路剿之,把总傅应嘉又破之于连江小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傅应嘉》:“时倭寇横行闽、粤,应嘉授把总,同俞大猷戚继光收复之。”

  所向无敌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傅应嘉》:

  “身历七十余战,每先士卒,大呼陷阵,所向无敌,故有‘龙、虎、蛟龙’之号,威名震于南粤。

  尝率众偷营,至其所,见军士皆有寒心,令住营外,挺身独入,诛其黠者而贼弗觉也,遂将短剑截开一面鼓皮,翻底下一面击之,潜坐鼓中,寇慌乱自杀,不知所从。其伟胆奇谋,古无以过也。”

  建宁行都司

  嘉靖四十三年获谭纶的举荐

  由于傅应嘉在战役中表现出色,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获得谭纶的举荐。

  明世宗实录》载:

  “嘉靖四十三年九月丁未,原任福建巡抚谭纶以回籍守制,上言经久善后六事:
一议将,言‘军中必令大将运筹,而佐以偏裨,今独恃一戚继光,令其左右支吾,四面当寇,继光虽才勇,力亦不能及也。乞行抚按官,随宜举用,如守备胡守仁、把总傅应嘉以充之,则官不必备,而分任有人矣’……”

  超升,驻金门

  傅应嘉即由七品超升五品,擢建宁行都司,驻金门,统4卫。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傅应嘉》:“事闻,超升建宁行都司,统四卫,每卫五千六百人。应嘉所统,计二万二千四百人。故世传有“鼓手升都司”之谣。”

  嘉靖四十四年击退进犯杏林高浦倭寇

  厦门集美的地方文献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倭寇再次进攻杏林高浦,被都司傅钟山傅应嘉钟山指挥兵民据城击退。”

  嘉靖四十四年从平吴平

  吴平是嘉靖(1522—1566年)后期活跃于闽、粤海域的海寇首领,也曾附倭。

  据《诏安县志》称,吴平是福建诏安县四都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夏,俞大猷戚继光基本歼灭闽、粤倭寇后,吴平被孤立。十一月,俞大猷在潮州招抚吴平吴平接受招安,不久复叛,占据诏安梅岭。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吴平“造战舰数百,聚众万余,筑三城守之,行劫广东惠(惠州)(潮州)(福建)诏安、漳浦等处”,当地官兵多次围剿皆败,被朝廷视为“广东巨寇”,令闽、粤两省镇抚官“严督兵将,协心夹剿,以靖地方”。于是两广提督吴桂芳和福建巡抚汪道昆联手协调兵力,督令总兵俞大猷戚继光率军水陆并进剿之。

  戚继光傅应嘉率水师于四月初三从金门出发,至梅岭海外,意在切断吴平的海上退路。

  六月,吴平出动舰船百余艘,攻诏安县。戚继光命都司傅应嘉及把总朱机、协总王豪统领舟师分泊悬钟澳等处。正当官兵要开拔之时,贼兵突然掩杀而至,将官军重重围住,俱陷没”傅应嘉退回铜山。

  后来,戚继光家军从漳浦出发,挺进梅岭。吴平逃,向广东流窜。傅应嘉与广东参将汤克宽带水师合击吴平于大潭澳,击沉贼船20余艘。吴平逃入闽、粤交界的南澳岛。

  九月,家军与俞大猷汤克宽等所部会师,声威更振,吴平退隐深林,伺机遁逃。

  十月初四,两军水陆夹击南澳岛。家军在宰猪澳登陆,以三路分进合击,直捣敌营,吴平仓促夺船而逃,又遭俞大猷水师打击,仅800名残寇随吴平驾舟逃出海。

  俞大猷汤克宽傅应嘉跟踪追击,直至广东雷州(今康海)、广西廉州(今合浦)一带。王如龙是来自义乌的抗倭猛将,据王如龙传》称,“南澳一役,如龙应嘉为先驱,从宰猪澳间道捣其巢穴。事平论功,如龙受上赏。”另有史料称:“攻吴平之役,应嘉先挫贼锋,复从间道攀崖芟莽,为前驱,卒覆贼巢。军中咸推服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吴平率残部辗转至安南(今越南)万桥山。

  《明实录》载:

  “闽、广官兵追击海寇吴平于安南万桥山澳,大破之。

  初,自阳江乌猪洋战败,奔安南。

  提督侍郎吴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发兵征剿,遣参将汤克宽、都司傅应嘉等以舟师会之,夹击于万安桥山下。会暮,大风;我军用火攻,焚乘舟;军大败,赴水死者无算,官兵生擒贼众及斩首共三百九十八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傅应嘉》:

   “后值吴平不轨,占据广东郡县,僭号纪元,民无宁处。世宗应嘉往讨之,锡以剑印,不用命者斩。

  于是提师南指,连擒贼首七次,粤东悉平。

  凯旋,世宗大喜曰:‘维彼粤寇,出没海滨,卿以何计擒之?’对曰:‘臣奉圣上神威,竭股肱之力,与吴平舟师角胜负。每风漂浪涌,辄驾巨舰冲波出战,战无不克。’而世宗亦以‘蛟龙’称之。”

  隆庆元年蒙冤自杀

  剿平吴平后,有功将领均得升赏:王如龙任福建都司都指挥佥事,授昭勇将军,后擢广东参将;胡守仁升参将;徐大用升泉州参将;陈濠杨文傅应嘉金科陈大成升指挥使(正三品)……

  倭寇和海盗相继平定后,戚继光俞大猷却先后被诬谄。

  而关于吴平的下落,参加战役的傅应嘉最初给两广提督吴桂芳的报告里说吴平被生擒(其实是广东按察司佥事毕竟立所写报告),后来的报告又改称吴平已淹死。两广提督吴桂芳吴平之死始终存疑,疑有妄报;兵部主事更弹劾傅应嘉受重贿纵寇。

  嘉靖帝即遣兵部尚书杨博复查。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八月廿四日杨博《覆福、广抚臣报平逆贼吴平严行按臣核勘疏》,结论是吴平在官军火铳击中其所乘之船后,一时窘迫,“果系沉海”而亡。《明实录》也有同样记载。

  其实关于吴平的下落,现今可见的史料也莫衷一是: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说吴平没有死,逃脱后还有人“亲见鲜衣怒马,在京浙间为富商大贾。”《明史》中的俞大猷传”汤克宽传”均称吴平跑了,吴桂芳传”的记载又极其模糊。

  穆宗登极(隆庆元年,1567年),傅应嘉仍被罢职,受押金门驻地。

  吴平应该没死。隆庆元年(1567年),吴平旧部曾一本又在广东海上起兵为患,朝廷欲起用傅应嘉,但傅应嘉已自杀。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明武宦绩·傅应嘉》:

  “当其七擒吴平也,曰:‘将军神威,某不敢复反矣。愿乞骸骨,赦归为化外(“化外”:指政令教化达不到的偏远落后地方)绝域(“绝域”:极其偏远的地方)之人,死且不朽。’应嘉辄舍之

  而忌者遂谗之,以为得重宝。穆宗登极,朝议委内臣三学士,到锦塘搜家,并无赃据,内臣复命,诏复前职。

  诏书已到三日,应嘉尚未知,郁郁曰:‘大丈夫不能死沙场,马革裹尸;今日死于谗谄之手,天也!’忧忿自弃,年四十有四卒于家。”

  此说或许比较接近真相。

  诡异的是,傅应嘉卒后翌年,明穆宗实录》载:“隆庆二年(1568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巡按御史王宗载劾奏行都司佥书、署都指挥佥事傅应嘉受贿纵海贼吴平,罪当斩。上命即其处会官斩之。”但后面再没述及此事。或许当时朝廷还没接到傅应嘉死亡的报告。

  后事

  后傅应嘉灵柩从金门运回故里,葬九日山对面、金溪南岸的金山村(今南安市霞美镇金山村)的小山坡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傅应嘉墓》)。

  后人在傅应嘉墓中曾发现过1块残缺的《墓志铭》,碑首有“明□昭勇将军、福建都指挥使司署部指挥”等字样。“昭勇将军”应是归葬前追封的。

  傅应嘉生2子胤忠胤彩,定居金门繁衍。

傅凯

  傅凯,字时举,号敬斋,明·南安县溪南锦田人(今鲤城区新门外江南镇锦田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凯》:傅凯,字时举,号敬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主政傅时举先生傅凯,字时举。”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凯》:傅凯,字时举,号敬斋,溪南锦田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凯》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主政傅时举先生“泉《郡志》、《清源文献》”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凯“旧志,采《闽书》”为作传。

  成化十四年进士

  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傅凯举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主政傅时举先生

  “少年材器拔萃,究心《易》学。

  成化十四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凯》:“举成化戊戌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凯》:

  “少年材器拔萃,究心《易》学。

  成化戊戌举进士。”

  初授户部主事

  傅凯初授户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主政傅时举先生》、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凯》、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凯均载(文同):“授户部主事,提督天津等八卫。督催南畿、浙、福财赋以赈西北饥旱,事集而民不扰。”

  尝为行人

  傅凯尝为行人,使异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凯》:“又尝为行人,使异域。”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异林》”曰:

  行人方使夷域,谒梦于九鲤湖。仙问出使事,有孺子歌曰:‘青草流沙六六湾。’默识之。

  比至夷,王设宴,请曰:‘小国有一对语,请天使属之。’曰:‘黄河跃浪三三曲。’即举梦语以应,夷王惊服久之。盖中国黄河九曲而夷域有流沙三十六湾。彼自谓知吾华之胜,而吾乃知彼疆界之详,用是悚詟(“悚詟”:悚惧害怕)。”

  转郎中,谢政归

  转郎中,谢政归。子,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浚傅檝》)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主政傅时举先生

  “谢政归。日与诸士讲习,有文誉,四方求文者踵至。

  ,孙。”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凯》:

  “转郎中,谢政归。日与诸士讲习,四方求文者踵至。

  。”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凯》:

  “转郎中,谢政归。日与诸士讲习,四方求文者踵至。

  弘治(1488—1505年)年间,邑侯黄济延修《南安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邑志·南安县志·明·弘治九年<南安县志>》)

  

傅人伟

  清·泉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傅人伟主持台北士林芝山岩文昌祠义学,对推动台湾北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较大作用。

傅荀(820-880年)

  字诚之,唐·泉州南安人。少与盛均友善。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丙寅科李景谦榜”及第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进修撰,历礼部主事,出知内黄知县丞。

  为潮州录事参军,后任遵化府同知,广学田,立义冢,颇有惠政。

  懿宗·咸通(860—873年)年间,领镇海州事。董昌之乱,隐居五台山,后与崔季康修定州北岳真君庙。

  僖宗·乾符间(874—879年),自河东宣慰使,拜昭义军节度使。

  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初卒,享年六十一岁。

  泛涉记传,有文才而不以篇什自命。雅经史、尤乐佛事,能文善诗,为人精粹端美。

傅定保

  傅定保,字季谟,一作德庵,号古直,南宋末元初·南安县人;居泉州郡城,又作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元·傅定保》、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教授傅季谟先生定保均载(文同)傅定保,字季谟,号古直,晋江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定保》、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元·傅定保均载(文同):傅定保,字季谟。”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元儒林·傅定保》:傅定保,字季谟,号古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元·傅定保》、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定保》、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元·傅定保》、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元儒林·傅定保》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6·教授傅季谟先生定保“旧《郡志》、参新《郡志》”为作传。

  南宋·咸淳七年进士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赴礼闱,得奏赋第4名,知贡举,但因时相贾似道沮抑新进,未令赴廷试,即归。越3年,咸淳四年(1268年)始令赴御史台复试,得中。又越3年,咸淳七年(1271年)才举张镇孙榜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代进士名录·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张镇孙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元·傅定保

  “宋·咸淳中礼部奏赋第四。

  时相诅抑新进,未令赴廷试。

  定保归,益力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6·教授傅季谟先生定保

  “宋·咸淳中礼部奏赋第四,知贡举。方逢辰见之,惊喜曰:‘阅试文意老于文场者,乃英妙若是。’

  时相贾似道沮抑新进,未令赴廷试。

  定保归,益力学。”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定保》:

  咸淳七年,礼部奏赋第四。

  贾似道当国,沮抑新进,未令赴廷试。

  定保归,益力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元·傅定保》:

  “宋·咸淳中礼部奏赋第四,知贡举。方逢辰见之,惊喜曰:‘佥阅试文意老于文场者,乃英妙若是。’

  时相贾似道沮抑新进,以乡试字迹微异难之,俾后六年始得廷对。

  定保归,益力学。”

  民国《南安县志·29·人物志5·元儒林·傅定保》:

  “宋·咸淳中,礼部奏赋第四,知贡举。方逢辰见之,惊喜曰:阅试文意,老于文场者,乃英妙若是。

  时相贾似道沮抑新进,以乡试字迹微异难之。三年始令赴御史台复试,试中,又俾后三年始得廷对。

  定保归,益力学。”

  南宋·德祐、景炎间辞不仕

  德祐、景炎(1275—1278年)间屡有劝以仕者,皆辞,授徒以供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元·傅定保、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教授傅季谟先生定保均载(文同):“未几,杭都不守。德祐、景炎间屡有风以仕者,皆辞。”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元儒林·傅定保》:“未几,似道贬死,杭郡亦不守。德祐、景炎间,屡有风以仕者,皆辞。”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定保》:“未几,蒲寿庚以泉州叛,讽之仕,定保不为屈。家贫,授徒以供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入元任教职

  大德初授漳州路学正

  元·大德(1297—1307年)初,因提学吴涛荐授漳州路学正。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元·傅定保、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教授傅季谟先生定保》、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定保》、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元·傅定保》、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元儒林·傅定保均载(文同):“大德初,提学吴涛荐授漳州路学正,首以《太极图》、《西铭》合而讲之,听者悦服。”

  改三山书院山长

  改“三山书院”山长,但仅阅3月辞归养母。

  【按:“三山书院”位于福州西湖,宝祐二年(1254年)福建提刑王泌创建,为福州官办书院之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元·傅定保》:“改三山书院山长。阅三月辞归,授徒养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教授傅季谟先生定保

  “改三山书院山长。阅三月辞归,授徒养母。

  初,环城冢墓皆发于兵;氏族最蕃,定保无论亲疏,悉封之。年五十后始得三子。母年九十,见诸孙长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元·傅定保》:“改三山书院山长。阅三月辞,移授徒养母。”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元儒林·傅定保》:

  “改三山书院山长。阅三月辞归,授徒养母。

  初,环城冢墓皆发于兵,氏宗族最蕃。定保无问疏戚,悉封之。年五十未有子,居常怏怏。母曰:‘儿勿忧,冢中枯骨当有知也。’既而,果得三子。母年九十,见诸孙长大。没时,定保已六十余,犹过于哀毁。”

  至治中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

  至治(1321—1323年)中,转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

  【按:元代平江路下辖2县4州(吴县、长洲县、常熟州、昆山州、嘉定州、吴江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常熟市,和上海市嘉定区等地区。】

  天历(1328—1330年)中开奎章阁,聘用儒雅学士,虞集将荐之,以老疾不可强起中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元·傅定保

  “至治中,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

  其讲解能守先儒成说,为文温润典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教授傅季谟先生定保

  “至治中,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

  其讲解能守先儒成说,为文温润典裁。

  定保神畅气怡,与物无竞,未尝以非义干人,不为矫厉奇绝之行。

  天历中开奎章阁,聘用儒雅学士,虞邵庵?将荐之,以老疾不可强起中止。”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定保》:“至治中,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门人称为“古直先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元·傅定保》:

  “至治中,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

  其讲解能守先儒成说,为文温润典裁。”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元儒林·傅定保》:

  “至治中,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

  其讲解能守先儒成说,为文温润典裁,求者日集,虽猝应,皆缜密有思致。

  为人神畅气怡,与物无竞。未尝以非义干人,不为矫厉奇绝之行。

  天历中,开奎章阁,聘用儒雅学士,公将荐之,以老疾不可强起中止。”

  著述及其他

  傅定保著有《四书讲稿》及诗文若干卷,后世并为《古直文集》。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元·傅定保“有《四书讲稿》及诗文若干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教授傅季谟先生定保》、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元·傅定保》、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元儒林·傅定保均载(文同):“著有《四书讲稿》及诗文若干卷。”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定保》:“有诗文及《四书讲稿》。”

  另:

  九日山原有傅定保《题九日山四贤祠次韵》1段摩崖石刻:“四杰唐遗迹,千年此妥灵。草荒丞相墓,云锁隐君亭。助教衣犹绿,翰林山尚青。因怀水南令,秋思绕春汀。”但已无从寻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蒲寿晟傅定保关系甚为密切。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1》有《和傅古直五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傅檝

  傅檝,字廷济,明·南安县溪南锦田人(今鲤城区新门外江南镇锦田村);傅凯孙,傅浚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凯傅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行人傅廷济先生傅檝,字廷济,南安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檝》:傅檝,字廷济,别号西□之孙,之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行人傅廷济先生收录“《越章录》”为作传。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檝》有传。

  少聪颖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

  傅檝五岁时,有太守冯驯者造访其祖见之,太守即以己名作对曰:‘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大夫。’令对。

  问其祖,曰:‘古人名可对否?’

  曰:‘可。’

  对曰:‘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宰相。’

  目为大器。”

  正德六年进士

  傅檝年16岁举于乡,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年20岁成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行人傅廷济先生“正德辛未进士。祖父、父相继登第。”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檝》:“年十六举于乡。二十登正德辛未进士。”

  授行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行人傅廷济先生年方冠,有文学,授行人司行人,志尚皭然。”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檝》:

  授行人。

  方归娶,其祖尚在,郡邑诸公来贺,治席延客,束身奉酒,侍立唯谨。

  郎工部时,以行人有事于德邸。事未竣,闻母病,请入京视母再往竣事。礼部尚书刘春曰:‘无害于公,尚可教孝,何成案之拘耶?复奏,许之。

  自废自谪自创自罚者三十九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行人傅廷济先生

  “时为山东鹾司同知。先是母殁,父继娶,从之官,私其二苍头,未及处分而暴死。讣闻,疑其遽也,奔至察所由,则二苍头先期遁矣。痛愤,秘不言,每哭辄呕血数升,义不与共居宅,密求者久之。

  一人佣匿德化深山巨姓家,微行至其所,谓曰:‘闻君家一人力作,可出见之。’奴出,曰:‘是也,有罪,然不可面数君,幸且入。’则出袖锤破其囟,立杀之。而其一不可迹。

  丧葬毕,恸而矢曰:‘父仇尚在,曷为人也!’乃狂易,出次于外,裂衣冠,屏妻远子,昼暴烈风日,中夜则寝地以为常,垢面秽骸,故不为訾省,冀或致仇而甘心焉。亲戚知友见,以为真狂者也。

  而侘傺之怀,时发之诗歌及文辞,黏坊市门壁间,若颠若醒,阴自见志云。其遇迅雷烁电,中夜则兴,正衣冠拱立。武宗哀诏至,则具衰杖,朝夕临,终期始释服。
至其子死,不哭也。或问之,则曰:‘吾不能子,而敢为父乎!’

  诸父不忍其瘁也,屡请归舍,竟不可。既而王氏死,乃归。

  又十五岁卒,盖自废、自谪、自创、自罚者,三十九年。

  万历己卯(万历七年,1579年),翰林习孔教司理泉州,榜其庐曰:‘苦节纯孝。’”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檝》:

  “后以继妻暴卒于官邸,奔邸,且恸且疑。

  及扶榇归,密求父仇。久之,知其一亡之德化县佣。微行至巨姓家,告之曰:‘闻有一人力作君所,是仆奴也,欲得见之。’巨姓出奴,告巨姓曰:‘是仆有罪,不可面数君,幸入内。’出袖中锤破奴囟,立杀之,谢巨姓归,而其一不可得矣。

  丧葬毕,恸而誓曰:‘父仇未尽,可为人耶?’遂裂衣毁冠,屏妻远子,蓬头垢面,憔悴郊墟间,风雨饥寒不知避。感愤书怀,大率庾词隐语,然读而玩之,知深于道德而出于仁孝也。亲戚朋友不知者,目为狂而已。

  每遇迅雷烁电,虽中夜必起,正衣冠拱立。武宗哀诏至,具衰杖,朝夕临,终期然后释服。至其子卒,不哭也。或诘之,涕下曰:‘不能为子,敢为父耶?’

  久之,继母卒。会倭奴入寇,充斥郭外,乃归舍,为文告祖,盖自废自罪者三十九年。居室颓败,风雨不蔽,子请稍葺之,欷歔曰:‘吾父居于斯而不得考终于斯,敢图安乎?’

  又十有五年而卒。有司题之曰‘苦节纯孝’。”

傅淇

  傅淇,字元瞻,晋江令傅佇子,南宋·福建仙游县赖店镇罗峰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傅淇据《闽书》为作传。

  晋江令傅佇

  道光《晋江县志·傅淇》:傅淇,字元瞻,仙游人,晋江令子。”

  举进士,潮阳尉,平阳令

  傅淇举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第。

  调潮阳县(今属广东)尉,前后十多次捕盗有功可赏,自己却未曾报功。恰同县籍龚茂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茂良》)提刑广东,上报其事。

  乾道五年(1171年),改任平阳县(今属浙江省)令,治政有声。

  干办诸司粮院

  时丞相虞允文招徕豪杰经略中原,傅淇因致书论天下事,认为:“自古建功立业,必须非常之人。一时诞谩争言富强者,其意不过窃取爵禄,非能为国家深长计也。”虞允文喜,备奏除干办诸司粮院(掌官俸)

  傅淇虽官中都,足迹未尝一造权要之门。

  监察御史

  孝宗有次命有司出具六院官署官员名单,孝宗翻阅花名簿时,独指傅淇名字,命其奏事。傅淇入对,敷奏称旨,即除监察御史。

  《文献通考·卷60·职官考14·六院四辖·左藏库》《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曰:“六院官,检、鼓、粮、审、官诰、进奏也,例以京官知县有政绩者为之,亦有自郡守除者,则继即除郎,如鹿伯可是也。故恩数略视职事官而不入杂压。绍兴十一年(1141年)胡汝明以料院除监察御史,遂迁副端。乾道(1165—1173年)后,相继入台者有宋敦书萧之敏陈升卿傅淇等数人,而六院弥重,号为察官之储矣。”

  时御史台官员空缺,仅有傅淇一人。傅淇纠察庶务,风采凛然。孝宗谓近臣曰:傅淇,朕自擢也!”

  《文献通考·正文·卷6·田赋考6·水利田》:

  “(淳熙)三年(1176年) ,监察御史傅淇奏:‘近臣僚奏陈围田湮塞水道之害,陛下复令监司守臣禁止围裹,此乃拔本塞源之要术。然豪右之家,未有无所凭依而肆意筑围者,闻浙西诸县江湖草荡,计亩纳钱,利其所入,给据付之。望条约诸县,毋得给据与官民户及寺观。’

  上曰:‘此乃侵占之田,今绝其源,后去复此患。可令漕司、常平司察之。’”

  时孝宗有收复中原之志,常患儒臣谨畏,特崇奖武臣以振起之。于是乘间进者众,多以文阶易武爵,骤至贵显。傅淇叹曰:“是岂可长哉!”遂疏论其事。孝宗阅疏返悟,即日出其疏于外。自此无敢求换武爵者。

  使金

  《宋史·卷35·本纪35·孝宗3》:(淳熙)六年(1179年)……十一月……癸未,遣傅淇等贺金主生辰。”

  《金史·卷61·表3·交聘表中》:(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南宋·淳熙七年,1180 年):三月癸丑朔,宋试工部尚书傅淇、婺州观察使王公弼等贺万春节。”

  太府少卿,宗正少卿

  迁太府少卿(掌财赀出纳贸易事务)。输对,乞择端愿诚悫之士,以备宫僚;又言川、广去朝廷远,守臣不可轻派。帝从之。

  历宗正少卿。

  浙东提刑,浙西提刑

  傅淇乞请外任,除浙东提刑,移浙西,莅职二年,政平讼理。除直龙图阁。

  知宁国府

  知宁国府(今安徽宣城)。

  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傅淇》:“由进士淳熙(1174—1189年)中知泉州。迎九十老母就养,洁己爱民,惟恐有愧于父。郡人即县厅西为堂,绘像祀之。”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古今泉州府姓名》,傅淇知泉州的时间为淳熙十四年(1187年)。

  知温洲,卒于官

  道光《晋江县志·傅淇》:“后光宗时)知温州(今属浙江)。卒,赠中奉大夫,直龙图阁,莆田开国县男。 ”

傅元初

  傅元初,字子仁,号渼溪,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给事傅渼溪先生元初雍正间《郡志》、《氏经义考》为作传,曰:

  “傅元初,字子仁,晋江人。

  祖道唯,乡荐,累官按察副使;里居,为李文节李廷机所重。

  元初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浮梁令。建议漕运折色,民立祠祀之。直指举卓异,入部会。丁外艰。

  服除,擢工科给事中。条议屯政、马政及闽海利源,悉军国至计。

  以劾南吏科为所中,罢归,卒于家。

  所著有《尚书撮义》四卷。

  自跋云:‘斋头索居,余忠耿耿,辄温《尚书》旧闻,参合经史要求、真实经济而训诂,经生之习愧未免焉。’

  胤昌林孕昌序曰:

  ‘吾郡襟江带海,扁舟上下可以溯洄,然郡士大夫鲜有为此游具者。渼溪 子既卜其尊人宅兆于渼溪,复以一叶作江上岵庐,风朝月夕,乘潮往来而省视焉。

  余问舟中往来所读何书,渼溪曰:吾幼从父祖读《尚书》,开卷见放齐胤子,为千古谄媚之祖;欢兠共工,为千古朋比之祖。当时未设谏官,知人之哲独推圣帝。然四岳举,未尝论赏;荐不效,未尝议罪。吾忝谏官,每念二祖列宗用人行政之大,克比美于典谟,因撮史合经,名为《撮义》,夫犹是幼从父祖所读《尚书》也。

  一日,林子林孕昌携榼舟中,与渼溪泛逰笋江、浯溪、溜土龠〈“土龠”合一字〉诸胜,访曾子霖曽化龙别号)寰于法石,则《撮义》已成帙,刋传海内矣。

余既羡渼溪之思奇而才敏,志孝而愿忠,顾窃叹以其烺烺天球之章,为坎坎河干之具,因为朗诵《说命》三篇,拜手扬言曰:君家傅岩济川作楫,亦惟代言,纳诲启沃,乃心今《撮义》称引古昔,扬扢昭代闲邪,陈义足为经筵启沃之资。当宁侧席旁,求吾子其以《尚书》进,为恭黙逊志、稽古训之一助。巨川之济,有如此舟,岂独借岵庐于江上哉!

  曾子曽化龙曰:善。请书之为《撮义》序。

  (按:此《序》氏《笋堤集》脱漏未刻。)”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林孕昌曾化龙、《泉州水利·晋江·笋江、浯江》

傅浚

   傅浚,或作傅濬,字汝源,号石涯,明·出生于南安县溪南锦田(今鲤城区新门外江南镇锦田村),史称“南安人”傅浚与父傅凯敬斋)、子傅楫俱举进士第,称“三世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凯傅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同知傅石涯先生傅浚,字汝源,南安人;之子。”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浚》:傅浚,字汝源,号石涯之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傅浚》:傅浚,字汝源,南安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浚》:傅浚,字汝源,号石崖。”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浚》、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傅浚》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同知傅石涯先生“《闽书》、《陈紫峰先生文集》”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浚“旧志”,为作传

  弘治十二年进士

  傅浚师从蔡清(号虚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明·弘治五年(1492年),傅浚乡试中举;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登进士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同知傅石涯先生 “性谨厚。弘治十二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浚》:“登弘治己未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傅浚》:“弘治己未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浚》:“性谨厚。弘治己未进士。”

  授户部主事

  傅浚初授户部主事。正德(1506—1521年)初,因父卒,回乡守制;司礼监刘瑾傅浚在朝不肯趋附,矫旨将傅浚削籍为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同知傅石涯先生“授户部主事。为逆矫旨削籍。”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浚》:“授户部主事。丁父忧,逆矫旨削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傅浚》:“授户部主事。为逆矫旨削籍。”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浚》:“授户部主事。丁父忧,为逆矫旨削籍。”

  起工部

  正德五年起工部虞衡司员外郎,进郎中,督理蓟州铁冶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罪行败露被处死,傅浚得雪,重新起用为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不久晋郎中,负责督理河北蓟州遵化铁冶。(按:遵化铁冶是明代最大的官营铁场,由工部直接管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同知傅石涯先生

  败,起工部虞衡员外郎。

  进郎中,理蓟州铁冶,厘革宿弊。”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浚》:

  败,起工部。

  进郎中,理蓟州铁冶。厘革宿弊,损铁灶费三之一,遂为定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傅浚》:

  “败,起工部虞衡员外郎。

  理蓟州铁冶。厘革宿弊,省铁灶费三之一,遂为定制。”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傅浚》:

  “败,起工部虞衡员外郎。

  进郎中,理蓟州铁冶。厘革夙弊,省铁灶费三之一,遂为定制。”

  正德八年(1513年),傅浚搜集建置山场、场厂、杂职等资料,编纂《铁冶志》2卷23目,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付梓问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铁冶志》)
臧励龢《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谓:傅浚官至工部郎中,正德中督遵化铁厂,有《铁冶志》。

  改工部都水司郎中

  傅浚改工部都水司郎中。都水司掌管全国河渠水利、堤防桥梁等事,经费充裕,傅浚出纳不徇私请。部首长为固位,屡向傅浚索要“余羡”(“余羡”,亦作“羡余”,盈余的赋税)以贿赂中官,均遭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同知傅石涯先生“改都水司,出纳不徇私请。卿长固位,赂中官,屡索余羡,不应。”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浚》:

  “改都水,慎出纳,不徇私情。

  卿长屡索余羡,将以赂中贵,不应。”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傅浚》:“改都水司,出纳不徇私请。卿长索所司羡余,不从。”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浚》:“改都水,慎出纳,不徇私情。乡长将赂中官,屡索羡余,不应。”

  出为山东转运同知,卒于官

  因傅浚拒接部首长索要“余羡”,便借故将傅浚排挤出工部,调任山东转运同知。暴卒于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同知傅石涯先生“为所排出,为山东转运同知,暴卒官舍。其详见子《传》。”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浚》:

  “遂出为山东转运同知,卒于官。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傅浚》:“为所排出,为山东转运同知。卒于官。”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傅浚》:

  “为所排出,为山东转运同知。卒于官。

  ,进士。”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59·同知傅石涯先生

  “按:

  陈紫峰陈琛紫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祭文》略曰:‘先生暗淡讷讷,未尝修饰表暴以示诸人,盖虚斋蔡清其师、敬斋傅凯其父,古意古心,传受有素;加以天资朴实,与道为邻,故能茹苦受辛,必由向上路,必作君子人,不肯以其胸中之耿耿者,而自混于流俗之尘。’

  又曰:‘先生之所以取诸父、师而成之者如此,可不谓之能后乎;今行人君又将尽述其得诸先生者而大发之,可不谓之有后乎。惟是贤哲凋谢,斯道寥落,而在吾党则不能以不哀也。’”

傅诚

   傅诚,字至叔,南宋·仙游人。淳熙八年(1181年)永春县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9·朱子兴化门人并交友·博士傅至叔先生》:

   傅诚,字至叔,仙游人;汶淇从子。

  幼知读书有隽声。年十九,以书见泉之乡先生黄维之,大奇之。后淳熙八年(1181年)登进士第。诚生平自读书外无他嗜好;所与语者,悉皆好学清介之士,非此弗与之文。

  初调永春尉,辨陈介珪之冤,与上官忤,因纳告敕于宪台,求去。介珪卒,得直。

  侍郎黄艾被旨使北,壮有守,奏辟以行。归除广东贤干,改知青阳县,寻除提辖文思院。时参政张岩开府于京口,奏辟戴溪同幕,凡著述皆出其手。

  后归朝,不一迹权门,累循常调迁太常博士。真德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时为正字,每数日辄相过,谈论古今事,移晷方去。

  宁宗朝,轮对,其略曰:‘臣观自古常有披草莽而立朝廷者,况今陛下承中兴以来,三圣相承之业乎?假如渡江初年,幸未有定止,荆吴、陕、蜀三方不相闻知,陛下将不能有所运动乎?古昔王者微弱,如东晋,重镇拥兵上流,朝廷奔命,故不得已而姑息;今陛下之所驾驭,又非有奸雄桀黠之才,微寸效可纪,何所牵制,而宽假至是乎?假有如中兴二、三大将军校,号为某家人,恃功骄蹇,陛下将有所号令之乎?’

  又曰:‘今日之事,奄奄如气息仅续之人,略无一朝奋起之势,浸有百年消削之忧,或有闻而叹息,或有闻而窃笑者。叹息者,有忧朝廷之心;窃笑者,有轻朝廷之意。良由缙绅风俗之不振,脂韦留连,富贵之心有余,而感慨自立、以身许国之意不足,顾光景而计升沉,风迹沦胥,人心轻玩,其弊固至此也。’”

傅知柔

   傅知柔德潜,宋·仙游人,从孙。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泉州佥判。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傅知柔》:

  “傅知柔,字德潜

  宣和三年以上舍登进士第,授循州判官。有盗曾少龙迫境,居民惊遁。公教军士造百枝弩及置炮石之属,寇至,登城发弩,被伤者百余人,寇溃,一城赖以全活。

  部使者闻于上,改秩知漳州龙岩县。虔寇为扰,闻公威名,避去。后解印归,寇复至,县为灰烬。

  调泉州佥判。海寇林元仲猖獗,梦得素知公,檄往焉,出帜示寇招抚,元仲请降。

  帅闻于朝,转朝请郎。

  调福州佥判,卒。

  有香风遗文一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傅知柔》:

  “傅知柔,仙游人。

  宣和进士,知龙岩县,素有威名。

  调泉州佥判。帅臣檄捕海寇,知柔出帜以示,寇即降。

  终朝请郎。(旧志)” 

傅惟肖

  傅惟肖,字应求,北宋·南安人。子傅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惟肖》:傅惟肖,字应求,南安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惟肖》:傅惟肖,字应求,南安人。

  绍圣四年进士

  傅惟肖为上舍生,北宋·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1·选举志1·宋进士》:哲宗绍圣四年丁丑何昌言榜:傅惟肖侄。岳州通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惟肖》:“绍圣四年进士。”

  知清江县,官终岳州通判

  初知清江县,官终岳州通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惟肖》:

   “绍圣末上舍释褐,知清江县。

  属岁歉,发仓赈济,饥民逃籴者攘夺之;巡尉希赏,欲以强盗论,惟肖笑曰:‘迹则似矣,顾未尝结徒侣、操兵械,奈何加以重辟?’由是全活者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惟肖》:

  “知清江县。

  岁歉发赈,饥民攘籴;尉希赏,欲以盗论。惟肖曰:‘迹则似矣,顾未尝聚众操兵,奈何坐以重辟?’由是保全甚众。”

  民国《南安县志·卷21·选举志1·宋进士》:傅惟肖……岳州通判。”

傅倘

  傅倘,宋·南安人;傅实10世孙,傅惟肖子。历官潮州录参、知肇庆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傅惟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惟肖》:

  “子,为潮州录参,蠲上供耗银,民德之。

  知肇庆府,南山有紫石,可为砚,属县以石工占胥,毋虑数十,倘悉斥去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倘》:

  傅倘,为潮州录事参军,蠲上供耗银,民德之。

  知肇庆府。南山有紫石可为砚,属县以石工占胥无虑数十,倘悉斥去之。

  有诗文集藏于家。”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傅倘由泉州移居漳州长泰传衍。

傅烈

  傅烈,字承仲,南宋·南安县(古南安县治在今丰州镇)北关周井人;晚年居晋江永宁(今石狮市永宁),或作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烈》:傅烈,字承仲,晋江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烈》、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傅烈均载(文同):傅烈,字承仲。”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烈》:傅烈,字承仲,北关周井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烈》、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烈》、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傅烈》、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烈》等有传。

  庆元五年第进士

  初,傅烈以《易》学授徒为业。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擢己未科曾从龙榜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烈》:

  “以《易》学授徒。

  庆元己未擢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烈》:

  “以《易》学授徒,户屦常满。

  庆元五年进士,试中教官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傅烈》:

  “以《易》学名家。

  庆元五年进士,试中教官科。”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烈》:

  “以《易》学名家,他经诸史淹贯,授徒户屦常满。

  庆元五年第进士,试中教官科。”

  开禧初历南剑州、惠州教授

  南宋·开禧(1205—1207年)初,傅烈为南剑州教授(据明·嘉靖《延平府志·卷7》),转惠州教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烈、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傅烈均载(文同):“历南剑州、惠州教授。”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烈》、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烈均载(文同):“历南剑、惠州教授。讲经课文,矩矱(“矩矱”:规矩法度)整饬。”

  嘉定十年任保昌知县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傅烈以宣教郎知广东保昌县(据清·雍正《广东通志·卷26》)。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烈、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烈均载(文同):“改知保昌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烈》:“改知保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傅烈》:“知保昌县。”

  绍定间擢循州通判

  南宋·绍定(1228—1233年)间,傅烈擢循州通判。(事见明·嘉靖《惠州府志·卷3》)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烈、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烈》、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烈均载(文同):

  “通判循州。

  悯盐钞抑配属邑之扰,招诱商筏,平直售之,不取赢自(民国《南安县志》无“自”字)润,民怀其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傅烈》:

  “通判循州。

  悯盐钞抑配属邑之扰,招诱商筏,平直售之,民怀其惠。”

  差知梅州,未任卒

  差知梅州,未任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傅烈》:

  “差知梅州,未上卒。

  事亲孝,恬于荣利,当世称之。

  (?)天骥(清·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作“子天骥”为是)。”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傅烈》:

  “知梅州,卒。

  事亲孝,恬于势利,当世称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傅烈》:“知梅州,未下,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傅烈》:

  “知梅州,未任卒。

  事亲孝,淡于营利,当世称之。

  晚年寄居晋江。子天骥,复居南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天骥》)

傅道统

  傅道统,号承宇,明·晋江人,南安籍。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以南安籍举进士,历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中、袁州知府、知汉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傅道统》:傅道统,号承宇。万历丙戌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职事之外,闭户自守。监兑江西,严束部纲,军民无嚣。出为袁州知府,饮冰茹蘖、以失上官意,改知汉阳。会有税阉横甚,道统屡与为难,所辖监司遂排挤之,卒罹诏狱之祸,事白归家。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称其‘直道事人、缘督为经’云。”

傅佇

   傅佇,字凝远,宋·仙游人。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授无埭主簿,调南安县丞,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知晋江县,后任茶司干办公事、南剑州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知县·傅佇“旧《志》,参《南安志》”为作传,曰:

  “傅佇,字凝远,仙游人。

  重和元年进士,授无埭主簿,调南安县丞。岁大饥,民弃妻子者相属,请出常平钱米,设安养院食之,民不失所。明年岁丰,悉访所亲归之。

  绍兴中迁知晋江县。会治战船,佇躬督其役,劳费半他邑,而事独先办。张浚闻于朝,时减磨勘三年。

  除茶司干办公事,转南剑州通判。”

傅为霖

  傅为霖,字世扬,又字石漪,号晦三,明末清初·南安人,居石井乡;明·傅夏器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傅为霖》、《褔建通志·台湾府人物·国朝文苑传·泉州府南安县·傅为霖》(《重纂福建通志·卷239》有录)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傅为霖“南安县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选录)。

  明·傅夏器之后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傅为霖》:傅为霖,字石漪,号晦三;南安人,明·会元夏器之后。”

  《褔建通志·台湾府人物·国朝文苑传·泉州府南安县·傅为霖》:傅为霖,字世扬,又字石漪。”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傅为霖傅为霖,字石漪,号晦三,南安人。”

  由海上纳款

  宾客司

  傅为霖初事氏(郑成功郑经),康熙元年(1662年)追随郑泰之子郑缵绪降清,为湘江通判,后革职归。清•江日升《台湾外纪•卷8》:为霖先同郑缵绪入泉州投诚,授为湘江通判,革职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郑泰郑缵绪》)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永历廿八年)郑经反攻大陆时,傅为霖又归顺郑经郑经待其甚亲,授宾客司(行人),负责与清朝谈和事务。而傅为霖曾在施明良施世泽案中,设计预谋生擒郑经,最后为求自保而告密自首。清•江日升《台湾外纪•卷8》:“甲寅之变,以为霖为宾客司,甚见亲幸。”

  清、第十三次谈判

  从郑成功举旗抗清开始,至郑经时代,清、之间的谈判始终没有停止过。康熙十八年(南明·永历卅三年,1679年)五月,双方仍僵持不下,康亲王杰书为息兵安民,遣中书苏矿往厦门郑经处和议,允照朝鲜例。郑经遣宾客司傅为霖赴福州回报,傅为霖代表明方面继续要求保留思明(厦门)和海澄两地,并表示可以以海澄为清、“彼此公所”,为此明方面愿意“年纳东西两洋饷六万两”。杰书傅为霖顺途抵漳见姚启圣姚启圣不能接受将海澄为公所,拒绝了这个过分要求。这次谈判,是清、两方自郑成功时代开始到现在的第13次谈判。此后姚启圣成为主战派,并力荐施琅攻台。 

  关于这次谈判的具体情况,清•江日昇《台湾外纪•卷8》有如下记述:

  “亲王刘国轩布置周密,一时不能即平;中书苏矿以‘边海残黎受困已久,欲申前议招抚,息兵安民’启请亲王亲王许之,遂遣使致书郑经,有曰:‘谋发盈庭,事归独断。既感贵执事之万钧,更欲践季布之一诺也。惟诚惟决,伏侯确示!’

  得书,与锡范绳武议曰:‘中书欲申前约和议,以安边黎,诫盛举也!’复札略云:‘诚决两言,予实嘉纳。惟以此致意贵亲王:‘若肯降心相从,则何犹豫之有?’

  阅其书有可为之机,将回书缴呈亲王;并请遣其胞侄往厦以申所约。亲王允请。从泉卅之安海出厦门见

  集六官,亲王之命:‘若贵藩以庐墓桑梓黎民涂炭为念,果能释甲东归,照依朝鲜事例,代为题请,永为世好,作屏藩重臣。’

  曰:‘当先王在日,亦只差削发二字。今既亲王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即当相从,息兵安民也。’

  锡范曰:‘海澄实为厦门之户,决不可弃。今既承亲王之命,将海澄为往来公所。’

  曰:‘欲照朝鲜事例,贵藩当退守台湾。凡海岛归之朝廷,以澎湖为界,通商贸易。海澄乃版图之内,岂可以为公所?此不但亲王不敢题请,即亦不敢代为转启也。’
锡范曰:‘息兵安民,地方相守,岂有弃现成土地之理乎?当照先王所请,年纳东西两洋饷六万两。’

  曰:‘既如此,又非埕之所得自专。必当再请于亲王,看王如何施行。须得一人同往福省报命;苟有成说,亦免于仆仆往返也。’

  是其言,令酌举一人为使;陈绳武举宾客司傅为霖有材干,堪为使者。为霖,乃洋商傅参宇之子。前投诚,任松江府通判。有机智巧令,绳武雅重之,荐为宾客司。

  为霖苏埕从安海登岸,由泉州入省,先见苏矿书上亲王,有曰:‘此中书两启,欲息兵安民,故专一介面商。今特遣宾客司傅为霖驰报,仰侯明旨!’亲王为霖礼甚隆。

  议往来事宜,并海澄作为公所。为霖曰:‘若千岁永镇闽邦,则藩主并行往来;倘千岁奉命回京,各设官来往。’亲王以地方重务,责任全在总督,未可轻为定议,令为霖顺途抵漳见启圣

  曰:‘寸土属王,谁敢将版图封疆轻议作公所?此前院清泰?公之所谓‘无此庙算也’已。’遂阻其议。但见为霖应对便捷,加礼相待;且惜其才而不为世用,执手恋恋,馈赠甚隆。为霖感激,亦恨其不能执鞭随镫也。

  为霖回厦覆命,两寝其议。”

  清•夏琳闽海纪要•卷4》也记曰:

  “已未十八年(南明•永历卅三年,1679年)……秋七月,明•中提督刘国轩筑浔尾寨。 浔尾,与厦门高崎咫尺隔一水。癸卯,北兵从此入岛。国轩请筑寨预防之,一夜而成。同安守将来争,击却之。复筑氵丙州城。由是,同安八桨船不敢窥伺,厦门西北藉以无虞。

  康亲王命中书苏矿入厦门议和,郑经遣宾客司傅为霖报之。 前后议和不成,苏矿致书,再申前议。康亲王使至厦门,请修好。乃命为霖入省。沿途府县供应,巡抚、布政遣官至兴化接待。

  至省,见康亲王,面议海澄及往来之礼尚往来之礼。为霖曰:‘区区海澄,议成之后为彼此公所。若康亲王在闽,藩主并行往来;亲王回京,各设官往来。’总督姚启圣以非出己意,力阻其事。遂止。”

  接受策反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和清军的战争失利,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

  康熙廿年(1681年),郑经中风卒,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落在冯锡范刘国轩掌握,氏官员上下离心。

  宾客司傅为霖陈典煇密谋,愿接受清·闽浙总督姚启圣的策反,再度降清。姚启圣获讯,姚启圣认为傅为霖是文官,若要举国来降是有困难的,故运万两银交与傅为霖,用为收买掌有兵符的东宁将领。如此,傅为霖得以纠联蔡恺朱友高寿等11镇将领共同谋叛,计画在清军攻台、刘国轩率兵至澎湖时,发动兵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傅为霖》:“由海上纳款,制军启圣颇得其力。”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傅为霖“初事氏,由海上纳款,总督姚启圣颇得其力。”

  阴谋败露

  朱友傅为霖姚启圣此秘谋向郑克塽举报:为霖高寿蔡恺陈荣等私受总督银札,买散人心,不日匆师到澎,为霖等即为内应。”东宁国立即搜索,得到傅为霖写给姚启圣的信件:“澎湖无备,可速督兵前来,一鼓可得。若得澎湖,台湾即虚,便当起兵相应。”

  事泄,冯锡范刘国轩尽杀傅为霖党羽其皆眷属。

  明末清初•黄宗羲郑成功传》:?(康熙)二十年……十月,启圣计招台湾行人傅为霖等。建威后镇朱友发其事,为霖等皆诛;及我续顺公•沈瑞,屠其家。”

  清•江日升《台湾外纪•卷8》:

  “辛酉二十年(明•永历卅五年,1681年)……冬十月,郑克塽杀宾客司傅为霖。”

  “及卒,为霖即以密书通总督姚启圣,云:‘东宁废长立幼,主幼国疑;权门树党,人心失望。可乘时进取之机也。’约为内应。

  事发,克塽乃收为霖,磔之;其子弟党羽皆斩。明•侍卫冯锡范杀怀安侯沈瑞

  在国朝袭父职续顺公,镇潮州,为刘进忠所迫,出屯饶平。郑经何佑攻之,不得已降,封为怀安侯,迁之东宁。至是,人利其财,诬其与傅为霖谋。冯锡范遂收之,令自经。其祖母及母皆自缢。郑氏,礼官郑斌女,欲全之,郑氏守义,亦自经以殉。”

  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9》:“康熙二十年辛酉……十月……十五日,报‘傅为霖等机谋不密,全家籍没,累及续顺公沈瑞等。’启圣叹曰:‘岂天之未欲滨民安于衽席,而使是谋之不成也?’”

  清·全祖望《鲒亭集·卷15·姚启圣》亦载:

  “初,郑经有嬖人施亥者,公(指姚启圣,下同)密招之,令擒以自归。诺公而事泄。
死,其嗣子克少,公又结其行人傅为霖,将用我故臣续顺公·沈瑞以覆氏。

  续顺公者,其先明将沈志祥,自辽左即归于我(清),时已有恭顺怀顺智顺三王皆降将,故以续顺为名。其后出镇闽,寻移粤。逆之反,并其军迁之铙平。氏攻铙而获之,遂以入台。

  至是,公密约之,纠合十一镇,刻日将发。事泄,等死。”

  清•康熙《台湾府志·卷8·人物志·流寓》载:

  续顺公·沈瑞者,襁褓袭封;,其仲也。
甲寅
(康熙十三年,1674年)逆倡乱,伪藩郑经和之。明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寇广,以(指沈瑞,下同)与其眷属抵台,遇之甚厚,以郑斌之女妻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渡海西征·破饶平执沈瑞》)

  辛酉年(康熙廿年,1681年)(清)总督启圣傅为霖作反间,事觉被戮。时已死,子克塽幼,未能国。当事者(指冯锡范以公与为霖谋,囚其眷属;告公曰:‘我家蒙国厚恩,奈何受制于氏?宜蚤为计!’公曰:‘吾志决矣!’命结缳毕,公不能及,扶之升;即升,拜于地,候公气绝下之。而,亦自投缳死。

  公有太夫人三,闻公已殁,是日皆自尽。公同母妹年十六,闻之抚胸大恸曰:‘吾兄弟一家俱亡,留此块肉无益也!’亦自缢而死。”

  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卷1•地志》:“二十年春正月,死,子克塽嗣。是年,福建总督姚启圣计招伪宾客司傅为霖为内应;事泄,为霖辈遇害。”

  《鲒埼亭集•卷15•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福建世袭轻车都尉会稽姚启圣神道第二碑铭》

  “初,郑经有嬖人施亥者,公密招之,令禽以自归。诺公而事泄。会死,其嗣子克塽少,公又结其行人傅为霖,将用我故臣续顺公沈瑞以覆氏。

  续顺公者,其先明将沈志祥自辽左即归于我,时已有恭顺怀顺智顺三王,皆降将,故以续顺为名。其后出镇闽,寻移粤。逆之反,并其军,迁之饶平。氏攻饶平而获之,遂以入台。

  至是公密约之,纠合十一镇,刻日将发,事泄,等死。公又购死士入台,令缚国轩者再。虽皆不克,然氏益以此崩剥不知所为。”

  《清史稿•卷224• 列传11•郑成功•子克塽》:

 “郑经克臧,自出师时为居守,永华请于,号‘监国’。年未冠,明察能治事,顾乳媪子锡范等意不属,先构罢永华兵,永华郁郁死;及卒,遂共缢杀克臧,奉次子克塽嗣为延平王。

  克塽幼弱,事皆决于锡范。行人傅为霖谋合诸将从中起,事泄,锡范执而杀之,并及续顺公沈瑞。”

  投清

  上述许多资料均说傅为霖见杀于氏,此为传闻之误。实际上傅为霖与其父傅赞独逸免,傅为霖投清。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傅为霖》:氏尽杀其眷属,独为霖与其父逃免。”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傅为霖

  “氏尽杀其眷属,独为霖与其父逸免。

  ……案:《台湾志》称为霖见杀于氏,盖传闻之误。”

  松江府通判

  投清后,傅为霖委松江府通判,并先后署华亭县篆、摄松江府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傅为霖》:

  “康熙间,授松江府通判。署华亭县,逋饷数万咄嗟立办。摄郡篆;累年积牍次第裁决,皆报可。其间多以援赦请,人叹公复出云。”

  “初抵通判任,即携其族祖夏器锦泉集》,与云间吴伟业周茂源张若义董俞等校梓之,诸公皆为之序。于厅事之西,葺屋数楹,颜曰‘绿绮堂’,延名俊,觞酒赋诗。”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傅为霖》:

  “康熙间授松江府通判。

  署华亭县篆,逋饷数万咄嗟立办。

  摄郡篆。累年积牍次第裁决,皆报可。

  其间多以援赦请,人叹其有阴德。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傅为霖》:“初抵通判任,即携其祖夏器《锦泉集》,与云间吴伟业周茂源张若羲董俞等校梓之,诸公皆为之序。于厅事之西葺屋数楹,颜曰‘绿绮堂’,延名俊觞酒赋诗。”

  能诗文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傅为霖》:为霖能文,工诗……其诗秀骨逸气,饶于藻而沈于思。所著有《阳谷诗集》、《文集》、《别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傅为霖为霖能诗文……所著有《暘谷诗集》、《文集》、《别集》。”

傅廷

   傅廷标(~ 1830年 ),字准侯, 号绳斋,清 •南安县丰州桃源村人,傅元意孙;迁居晋江,或作晋江人。

  清•同治李垣《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316•将帅56•傅廷标傅廷标,福建晋江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7•傅廷标傅廷标,字准侯,晋江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傅廷标》:傅廷标,字准侯,号绳斋,桃源人。台湾守备元意孙,迁居晋江。”

  清•同治李垣《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316•将帅56•傅廷标“国史馆本传”为作传(《清耆献类征选编•卷10下》选录部分)。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7•傅廷标: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傅廷标》选录)。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傅廷标有传。

  乾隆五十七年累至漳州镇标中营守备

  傅廷标行伍出身。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圣驾南巡浙江,傅廷标挑选至西湖试技受赏,寻历升中营外委、把总。乾隆五十年(1785年)台湾林爽文起义,翌年傅廷标带兵随剿有功,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升漳州镇标城守营千总,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题补中营守备。

  清•同治李垣《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316•将帅56•傅廷标

  “乾隆四十八年圣驾南巡浙江,廷标以提标陆兵行伍挑往西湖试技,赏银牌、缎匹。寻历升中营外委、把总。

  五十年,台湾逆匪林爽文滋事,廷标以随剿有功,升城守营千总。寻迁漳州城守营守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7•傅廷标“由行伍拔把总。乾隆五十一年领兵往台湾,累擢守备。”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傅廷标》:

  “少入行伍。

  乾隆四十八年南巡,往浙江接驾,在行营马上开放三枪悉中的,拔把总。

  五十年,带兵往台剿匪,历三十六战,左胯受伤。

  五十三年,拔补本标城守千总。

  五十七年,题补漳州镇标中营守备。”

  乾隆五十八年权同安灌口都司、水师左营游击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傅廷标以漳州城守营守备权同安灌口都司、护理水师左营游击。

  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发生漳州龙溪知县朱泰曾匿报解省银两被劫案被拿问,时追究漳州知府和驻军将领失职,署城守营都司守备傅廷标被解任接受审查。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7•傅廷标“权同安灌口都司、水师左营游击。”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傅廷标》:(乾隆)五十八年,署同安灌口都司,即护理水师左营游击。”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33》:

  “嘉庆三年戊午八月……内阁魁伦等奏‘龙溪县起解地丁银两在途被劫,该县私行赔解,匿不通报,请旨革审'一摺。

  此案解省银两于中途被劫后,该县朱泰曾业经缉获夥盗陈奇等,并不赶紧审办,辄将被劫银两私行赔解,冀图消弭,实非寻常规避可比。所有龙溪县知县朱泰曾著革职拿问;该汛署千总王清海既经疏防于前,又不禀报于后,明系通同讳匿,亦著革职拿问;署漳州府知府武尔衮布近在同城,于盗劫钱粮重案并不据实详揭,亦属有心徇隐,武尔衮布著解任质讯;署城守营都司守备傅廷标亦著一并解任,交与该督等严审,定拟具奏;署漳州镇总兵刘烜、护汀漳龙道知府金城有无徇隐匿报之处,并著该督等查明。一并究处。”

  嘉庆四~八年从征苗民和白莲教起义,补山西天城城守都司,擢黎雅营游击

  清•嘉庆四~八年(1799—1803年),从四川总督魁伦等征剿苗民起义及白莲教起义,以军功补山西天城城守都司,又擢黎雅营游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7•傅廷标

  “嘉庆四年,命从四川总督魁伦征剿贼匪,大小五十余战,擒匪首徐添寿冉学胜等,余贼斩获无算。而湖北竹山县柳林店一役,追贼入河,淹毙尤多。

  以军功补山西天城城守都司,擢黎雅营游击。

  又陕西宁陕叛匪滋事,从提军往平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傅廷标》:

  “嘉庆四年,奉旨驰驿(“驰驿”后,民四本有“跟随四川总督公军营,即”等字)随钦差公在东乡县御贼,分防(“分防”前,民四本有“委署成都城守”;“邛州”后有“右营守备,计自嘉靖”等字)邛州。

  五年至八年:

  [“八年”后,民四本有一段话“历从参赞将军德楞泰)、总督部堂勒保)翼长、川北总镇薛 (薛大烈)、贵州古州镇永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提督丰伸布),出征荡寇共五十余战 ”。按:()中人名系据《清史稿》及《圣武记》补全,均为当时镇压苗民起义及白莲教起义之官员。]

  在岳池县天宝寨,攻克首逆鲜大川

  云阳县大水田,攻克首逆赵麻花

  通江县石婆山,生擒首逆徐添寿等十一名;

  朱家坝,生擒首逆冉学胜

  太平县尖山子,生擒首逆萧坤

  新宁县银厂坪猴子岩,生擒伪先锋廖登仁

  大宁县罗筐湾,生擒伪先锋谭毓贤

  万古寺生擒伪先锋项得朝等。

  以及(“以及”前,民四本有“各案内”3字)巴州之福禄寺,阆中之碑湾寺,开县之土龙碉,南江之桂门关,大宁之白草坝,东乡之仁和寨,广元之大茅坡,南江之两河口,达州之双庙子,东乡之北斗关,大平之竹峪关及尖子坝、江西坝、母猪垭,陕西盩厔(“盩厔 ”:县名,今作“周至”,属陕西省)之桃园子,间县之王家坝,新宁之沈家、梅家坝,通江之高河口,巫山之黄阳硐,皆奋勇争先,所向披靡。

  前后共杀贼一百四十八名,擒四百二十六名,夺矛二百五十九件,夺旗一十四杆,而湖北竹山县柳林店一役,追贼入河,淹毙尤多(“尤多”后,民四本有“叠蒙恩赐,奖赏大银牌五次,翡翠玉班指三次,玉鼻烟壶一次”等语)

  以功(“以功”后,民四本有“补山西天城城守都司,复”等字 )补梨雅营游击。”

  嘉庆廿五年累迁至广东南韶连镇总兵官

  嘉庆九年(1804年),署理建昌中营游击。

  嘉庆十一年(1806年),台湾洋匪不靖,傅廷标带领瓦寺屯土弁兵前往剿办,由水道舟次湖北石道地方,因事竣,奉文撤回。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奉派带领阜和官兵出师马烈,剿办猓夷,兼署理阜和副将印务。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委署义宁副将。

  嘉庆廿一年丙子(1816年),又委署浔州副将;寻迁广西郁林参将。

  嘉庆廿二年丁丑(1817年),补广西镇安协副将。嘉庆廿四年己卯(1819年),奉命伴送越南使臣入贡;其后又护送使臣返程。

  嘉庆廿五年庚辰(1820年)五月,擢广东南韶连镇总兵官。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370》:“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五月……以广西镇安协副将傅廷标为广东南韶连镇总兵官。 ”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7•傅廷标“迁广西郁林参将、镇安副将,擢广东南韶连镇总兵。”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傅廷标》:

(嘉庆) 十一年 ( “十一年”前,民四本有“九年,署理建昌中营游击”等字 ) ,台湾洋匪不靖,带领瓦寺屯土弁兵前往剿办,事竣 ( “事竣”前,民四本有“由水道舟次湖北石道地方奉文”等字 ) 撤回。

  嗣因陕西宁陕叛匪滋事,随丰伸布提军往平。

  戊辰,奉派带领阜和官兵出师马烈,剿办猓夷,兼署理阜和副将印务(“印务”后,民四本有“甲戌委署义宁副将,丙子又委署浔州副将”等语)

  丁丑,补广西镇安副将。大宪公、公、公皆称其恪恭乃职。

  己卯,制军保,令伴送越南使臣入贡(其后,民四本有“蒙恩赏彭缎袍并护送使臣返程”句)

  庚辰,调广东镇守南韶连总兵。至则训练克勤,恩威并济,部伍严肃。士卒精良,汲汲以锄盗安民为务。”

  道光八年简放高州总兵,以年老致仕

  清•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傅廷标丁内艰。道光八年(1828年)服阕,简放广东高州总兵。以年老致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7•傅廷标“丁内艰,服阕,授高州总兵。以年老致仕。”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傅廷标》:“癸未,丁内艰。道光八年服阕,简放高州总镇。以年老致仕。”

  道光十年卒

  道光十年(1830年),傅廷标卒,年67。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傅廷标》:

  “(道光)十年卒,年六十有七。

  廷标温厚朴直,居家时宦橐萧然,夷然自适。时与士大夫交游,倾谈竟日,人皆称其恬雅云。

  弟廷杨,陆路提标中营守备; 廷玉,台湾南路协台。

  子鸿磐,由誊录馆议叙从九品。”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7•傅廷标“子为霖,荫生,侯选通判。”

傅维早

  傅维早,清末民初·泉州府城新门街关刀埕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南安东山氏23世傅仁夫长子之后嗣。是享誉海内外的闽南建筑巨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东山氏祖祠》)

  傅维早9岁时随父母徙居厦门,11岁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后拜1个外国建筑师学艺,深得赏识和重用,推荐参与厦门鼓浪屿英美领事馆、 英华书院的建筑工程。

  宣统元年(1909年),安礼逊拟扩大泉州惠世医院和培元学校的规模,聘请傅维早到泉州,将全部工程委托其设计和施工。宣统二年(1910年),傅维早携眷定居泉州。

  自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十年(1909—1921年)间,惠世医院以及培元学校花棚下一校等一系列楼房、广平昌二校的泗水大楼宿舍、中营下三校、印塘分校的新校舍和平水庙旧校本部的大膳堂(又称井里汲堂),都由傅维早亲自主持建设,自此声誉鹊起。

  此后,泉州的许多重要修建工程,几乎全部聘请傅维早主持。

  民国十三年(1924年), 中国佛教学会会长圆瑛法师与旅居新加坡高僧转道和尚转物大师聘请傅维早主持修复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功德堂、尊胜院。翌年,著名华侨黄仲训等重兴开元寺,建法堂,修东西塔。圆瑛仍聘傅维早专其责。傅维早应用新工艺、新材料,将法堂建成砖混仿木结构的2层楼阁(其第2层作藏经阁),蔚为壮观。东塔塔尖铁链八断其七,东西双塔塔身多处损坏,傅维早巧夺天工,葺损饬坏。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先后完成。现泉州开元寺东塔内刻有重修东西塔总工程师傅维早的碑文。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著名爱国华侨李功藏捐资修建泉州文庙,也请傅维早主持。文庙大成殿是1座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建造的宋代古建筑,傅维早严格按照原式样、原风格修葺一新。还修复魁星楼和泮宫门楼。工程竣工时,泉州兴文局制“艺通于道”大匾以赠,款云:“丙寅夏,功藏捐资修建府学大成殿,君精心计画,劳不受值,已竟厥功,爰题匾额以表高谊。”

  民国十六年(1927年),培元校友集资兴建安礼逊图书楼”,为母校创办人安礼逊50大寿祝寿记念,公推傅维早主持。傅维早把大楼设计成外似3层,内实5层,1至4层为西式层楼,第5层为中式楼阁的中西合壁的建筑形式。整栋大楼高达24.8米,楼身线条明畅,修长娟秀,巍然挺拔;顶层空中楼阁,飞檐碧瓦,富丽堂皇。整体结构匀称,造型优美,雄伟典雅,是傅维早建筑作品中的精品和代表作。

  经傅维早亲自设计、亲手建造的建筑物,在泉州、厦门至今犹存,完好无损。

  此外,傅维早还承建一大批诸如浔美氏大厝、新门街黄仲训洋楼等著名建筑。同时,积极参与中山路街道两侧骑楼式商住楼建筑群的建设,以及泉州至安溪公路路线的测量和设计。

  廿世记20至30年代,傅维早的事业趋于鼎盛。其时,他拥有10多支施工队,18部电话,在新门街自办木工场,在新门城边自办瓦窑,采用龙窑(俗称目仔窑)烧制砖瓦。如此宏大规模在30年代泉州建筑行业中仅此一家。

  1939年,傅维早卒,寿56岁。

傅履阶

  傅履阶(1513~年),字则及,号凤仑,明·南安县丰州溪口人;阳明子。

  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乡试中式举人,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与弟庆贻同榜进士。历民部郞、楚雄知府,辞官归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庆贻》)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同年总录·履阶有载:

  傅履阶,贯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军籍,国子生,字则及,号凤仑,治诗,行五,癸丑年(正德八年,1513年)三月十九日生。

  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十四名,会试八十三名,廷试二甲三十三名,吏部观政(“观政”:实习)

  曾祖,祖翰英;父阳明,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顺天举人,知县。”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38·选举6·明举人·隆庆四年(庚午)林奇石榜·泉州府·南安县》:傅履阶阳明子,丙戌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傅履阶“《闽书》”为作传:

  傅履阶,字则及,万历丙戌进士,以民部郞出为楚雄知府,以□(疑“?”字:耳聋)辞官。

  为人肮脏(“肮脏”:意为刚直不阿)不媕婀(“媕婀”: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样子),见重乡评。”

傅庆贻

  傅庆贻(1554~年),字有积,号积所,明·南安县丰州溪口人。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同年总录·傅庆贻有载:傅庆贻,贯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军籍,国子生,字有积,号积所,治《易》,行二。甲寅年(嘉靖卅三年,1554年)九月初二日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庆贻》:傅庆贻,字有积,别(民国之无“别”字)积所。”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庆贻》有传,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傅庆贻“府、县志,参《广东通志》”为作传,文基本同。

  万历十四年进士

  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傅庆贻举于乡;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与兄履阶同榜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履阶》)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同年总录·傅庆贻有载:“丙子(万历四年,1576年)乡试八十八名;会试四十一名,廷试三甲二十八名。”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庆贻》、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傅庆贻均载(文同):“万历丙子举于乡,丙戌成进士。”

  授广东番禺县知县,丁内艰归

  傅庆贻举进士后,先在通政使司观政(实习),后授广东番禺县知县。丁内艰归。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同年总录·傅庆贻有载:“通政使司观政,授广东番禺县知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庆贻》:

  “授番禺令。

  尽革羡余,赎锾毫不入私。

  粤俗嚣犷,动以人命为奇货。庆贻偶出,闻有号泣声,群恶少咆哮于内,亟入为验,状无他,归即判牒开释之。旋丁母忧,百姓攀号行。越日,忽有伏谢舟次,以织缟十余束为从者资,叱之曰:‘吾为若父母,宁任若德耶?’其人叩头哭不起,为受其一,以当刘公钱。”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傅庆贻》:

  “授番禺令。

  公恕廉明,催科不扰,尽革羡余,赎锾毫不入私。一切轻生、图诬、匿名告讦及以盗攀良,暨(暨,疑为“概”之误)置不问。

  一日偶出,闻有号泣声,群恶少咆哮于内。亟入验状,无他,归即判牒开释。
民有贫不能养而父诉其不孝者,捐俸给之,父子感泣。

  丁内艰,百姓攀号行。越日,忽有伏谢舟次,以织缟十余束为从者资,叱之曰:‘吾为若父母,宁任若德耶!’其人叩头哭不起。为受其一,以当刘宠钱。(按:“刘宠钱”: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将内迁为大臣,山阴县有五六老人各赠百钱为他送行。刘宠难拂众意,只受每人一钱。后用为称誉廉吏。)

  民勒石志思。”

  历宜兴、阳春、高要令

  傅庆贻服除,补宜兴令(今江苏无锡宜兴市),历调阳春令(今广东阳江阳春市)、高要令(今广东肇庆高要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庆贻》、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傅庆贻均载(文同):

  “除丧,补宜兴。张弛惟宜,民歌‘岂弟’。(“岂弟”:和乐平易。典出《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以矩方失贵人意,调阳春。

  主爵者心知之,旋调繁高要。”

  擢南户部主事,出榷北新关

  擢南户部主事,出榷北新关。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庆贻》、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傅庆贻均载(除个别字外文同)

  “擢南户曹(“南户曹”民国志作“南户部主事”)

  三月(“三月”民国志作“二月”),出榷北新关。尝语人曰:‘凡官当以精辨为职,独榷关者不然,须存得宽一分意思乃可。’咸颂为仁人之言。”

  评价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庆贻》、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傅庆贻均载(除个别字外文同):

  “在宜兴,膺(“膺”民国志作“应”)南畿分校,所取士率名流,如相国如宠(“如宠”民国志作“何如宠”)其最著者也。

  番禺、阳春二县俱祀名宦,本邑复祀乡贤。”

傅启光

  傅启光,字曙卿,号念介,明·南安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启光》、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启光均载:傅启光,字曙卿(民国志无“别”字)念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启光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启光“采府、县志”为作传,除个别字外文同。

  崇祯元年进士

  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傅启光领顺天乡荐;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成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启光“天启丁卯顺天乡荐(“乡荐”民国志作“举人”),崇祯戊辰成(民国志无“成”字)进士。”

  授户部主事

  傅启光初授户部主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启光》:“授户部主事。奉差密云,监兑苏、松、常、镇漕务,榷崇文门税课,朝夕饮冰(“饮冰”:喻内心忧惧如焚),厘革常例,市人德之。”

  晋户部河南司郎中

  傅启光晋户部河南司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启光》:

  “晋河南司郎中。

  掌省直钱谷,会计必诚必慎。大司农公自严器其才,委修度支奏议。”

  擢陕西副使,卒于官

  傅启光擢陕西副使,分守河西;卒于官。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启光》:

  “擢陕西副使,分守河西。

  时三秦多警,弗辞艰险,疾驱视事,登埤设栅,贼望风而靡。总制承畴上其功,未得旨,遂(“遂”民国志作“竟”)以尽瘁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民国志无“所”字)著有《西征随笔》、《河西琐言》及《纪行诗集》数种行世。”

傅文龙

  傅文龙,字见卿,号潜庵,明·南安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文龙》:傅文龙,字见卿,别(民国志无“别”字)潜庵。”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文龙》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傅文龙》“采雍正旧稿”为作传,除个别字外文同。

  天启二年进士

  明·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傅文龙中式举人;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联捷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文龙》:“天启辛酉举人,壬戌成(民国志无“成”字)进士。”

  授大理寺评事,假归

  傅文龙初授大理寺评事,以不附魏忠贤,请假归。继丁父、母两丧。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文龙》:

  “授大理寺评事。以不附魏忠贤,请假归。

  继丁父、母两丧(“继丁父母两丧”民国志作“连丁内外艰”)。”

  崇祯三年补大理寺左评事

  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傅文龙连丁内、外艰服阕,补大理寺左评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文龙》:“庚午(民国志无“庚午”2字)服阕,补左评事。”

  旋擢河南道御史

  傅文龙旋擢河南道御史。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文龙》:

  “旋擢河南道御史。

  丰裁峻厉,执法不阿(“阿”民国志作“苛”)。数月之间章疏数十上,皆报可。
劾陕西巡抚不法状,坐弃市,直声益振。”

  出为陕西佥事,卒于官

  傅文龙以荐出为陕西佥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傅文龙》:

  “会边事孔棘,以荐出佥宪陕西(“会边事……佥宪陕西”民国志作“会边事棘,以荐出,为陕西佥事”)

  时同里承畴为总制,器之,事多委重焉。掌兵备、清军、驿传、盐法、粮饷数篆,一切选将、练兵、饬防、固圉,兴利除弊,悉竭心力区处之(“力区处之”民国志作“区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又值岁凶(“又值岁凶”民国志作“值岁凶饥”),饥(民国志无“饥”字)民流离载道,为请两院共(民国志无“共”字)捐赀发赈,全活者(民国志无“者”字)无算。

  会佐总制征战堵御有功,方题擢边方巡抚,竟以尽瘁,卒于秦中。

  文龙平居,惟酒是御,逮奉命入秦,概行屏绝,有文信国信国公·文天祥遗风。

  死之日,囊橐萧然,赖总制经理其丧,乃得归。秦民哭送之,盖(民国志无“盖”字)数百里不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