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子城

  始建年代。
  城池规制
  子城外濠和城垣的遗址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子城外濠。
     ——黄天柱实地考察的子城城垣所在遗址。

  行春门(东鼓楼。遗址在现东街相公巷口以西、门楼巷口以东的街道上。)
     ——概述。
     ——明·正德林俊《重修行春门记》。
     ——清·乾隆王隽《重修行春门自记》。

  肃清门
(西鼓楼。遗址在现西街裴巷口的街道上。)
     ——概述。

     ——清·乾隆高霔《重建肃清楼记略》。
  崇阳门
(南鼓楼、丽正门。遗址在现中山中路上的承天巷西口与花巷东口之间。)
     ——概述。
     ——清·康熙黄志焕《重建崇阳楼记略》。
     ——清·乾隆庄有恭《重建崇阳门记》。
     ——清·同治庄俊元《重修南鼓楼丽正门碑记》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哀南楼》和现代·陈泗东按。

  泉山门
(北楼。原址在泉州市北门街气象台和中山公园附近,现代重建于中山公园北侧。)
     ——北楼即泉山门楼。
     ——唐·贞元重建(唐·开元始建故城北门。唐·贞元九年席相重建。欧阳詹《北楼记》。)
     ——南宋·乾道王十朋重修(王十朋重修北楼。王十朋《重修北楼记》。王十朋北楼题咏。)
     ——宋末元初圮无存。
     ——重建泉山门。

  清·乾隆《泉州府志·城池》“子城,在罗城内。”

始建年代

  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第3次设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故泉州(治所在今福州)改为闽州,武荣州改称泉州,州治移到丰州东南5公里,即今泉州市区,在北隅(今中山公园一带)依云榭筑州衙(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衙一直在此),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

  另说王潮之弟、节度使王审知筑于天祐三年(906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子城则唐·天祐中王审知所筑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1》:“子城在罗城内,相传唐·天祐三年节度使王审知筑。”

  古代志书往往不辨,将唐城(故城)与子城混为一谈,实为两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 载:

  “子城,即今所云四古(“古”作“鼓”,非。)楼也。筑于唐·乾元(758—760年)以前,年月莫考。

  按《县志》作贞元(785—805年)以前,非。查《宦绩传》唐·赵颐正乾元元年(758年)为晋江令,凿沟通舟楫城下,是乾元前已有城矣。贞元尚在乾元二十八年之后。

  又《府志》(清·乾隆《泉州府志·城池》)与《通志》作唐·天祐三年(906年)王审知筑,更非。观古迹欧阳詹贞元九年(793年)《北楼记》自明。盖天祐三年,又在贞元百二十年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又《续通志》本乾隆癸未《府志》以赵颐正为开元中别驾,恐误。盖与《宦绩传》不符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又载:“子城环植刺桐,故曰桐城。下罗城至(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始用砖石,则子城植桐可知。《县志·古迹》:‘初筑城时,植桐衢巷夹道有之,'言初筑指子城可知。”

城池规制

  据陈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泉州文史》第二期)考证,泉州子城“基址范围很小,且很方整”。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子城,周围三里,为门四:东曰‘行春',西曰‘肃清',南曰‘崇阳',北曰‘泉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府城》:“子城凡四门:曰行春、肃清、崇阳,今俱存;惟泉山门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子城周三里有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载:“周围三里百六十步。为门四:东曰‘行春',西曰‘肃清',南曰‘崇阳'……北曰‘泉山'。古迹中所云‘北楼',即‘泉山门'楼。后子城废,‘泉山门'亦废,止存‘行春'、‘肃清'、‘崇阳'三门。”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1·城池》引《高霍记略》:“泉之郡治,相传未有罗城七门,先有子城四门……迨后辟罗城,而四门遂为鼓楼。”

  四城门外有桥有壕。桥曰吊桥,以防敌人;壕即护城河,可以“通舟楫至城下”(《唐书·卷41·志第31·地理5》)

  唐·泉州城的城池建设,参照的是周代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原则,并取法秦、汉东西二都(长安、洛阳)的体制,内分宫城(皇帝所居)、皇城(政府机构),其布局改为“前市后朝”

  泉州子城作四方形,城内为东西向、南北向四条主道作十字交叉。在十字路口北面正中,址在今“钟楼”之北、原威远楼之前,设有早晚开关、夜禁通行的坊门,东、西各一,俗称“双门”,故民间曾有“双门前”的旧地名。

  在“双门”以北,设立官衙,称“唐·六曹新都堂署”,分掌政府事务,曰司空、司户、司仓、司法、司兵、司田参军厅。《晋江县志·卷2·规制志2·公署》载:“唐·六曹新都堂署,在旧州前左右,今废。”“相传(县治)旧在州之子城东南,宋……始建今所。”

  “双门”以南的东西两侧是整齐对称的街坊,分别称为左坊和右坊,为工商业集中点,与西安唐城布局类似。

子城外濠和城垣的遗址

  古代,凡城垣之下必有外濠,泉州子城亦然。知外濠走向即知城垣走向。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有子城外濠走向,黄天柱《泉州古城址它勘记叙兼谈罗城与子城的关系》(《泉州文博》第七期,1998.8)据此曾实地考察子城城垣所在遗址。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子城外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外濠》(《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子城外濠,环绕子城,广深丈余,濠皆有桥。

  北曰‘泉山’。据在泉山铺示现庵前,桥存濠塞。按过东水路从庵内后壁穿出,经白狗庙后出弥勒宫左,再伏其势,从府城隍照墙外接梅花桥,但水路已断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白狗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

  迤而东北,曰梅花。此桥旧《志》失载。在广平仓口,桥畔有小宫两:面向北,祀佛祖;向南,祀泗洲佛。向南数百步,从小涵透至霞田池下河乃接迎春桥。

  其正东,曰“迎春”。在“行春门”外,近里美巷口,桥濠俱不存。按此桥向北水关,现在相公巷中,营守备署门路内。向南水关,在鹦鹉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鹦鹉山》)窟。(清)嘉庆九年(1804年)浚沟,向窟水关尚存。

  又迤而东南,曰登瀛。在桂檀巷尾,伯府庭头,佛祖宫前。宫直跨沟上,水从鹦鹉山窟穿承天菜园,乃至此桥。下用横版,上用小版直铺,行者不悟,然宫后沟甚显明。

  迤而西北,曰坂仓(原按:“‘坂’俗作‘板’,非。”)。在裴巷东,新街西(原按:“旧作驿巷西,非。”),清军驿前,桥存,濠塞。按:自泉山桥至此,沟路已失,居人谓水势从花山涂窟而来也。

  其正西,曰“肃清”。在“肃清门”外,井亭巷口。桥、濠俱存,但为民居压塞。

  又迤而西南,曰放生。在梦果巷尾,真济宫前。宫直跨沟上。

  旧《志》谓自此绕东,过崇阳门外,入通淮坊,当是出梦果巷口,下入小泉涧巷,过登贤桥宫后,宫直跨沟上,宫口有双塔。由傅池亭出。今清源书院口下一桥,入书院,池透至登瀛桥,而后由登仙桥即离井桥,出通淮门也。

  但旧《志》注绕东之道己失。放生桥水,直趋罗城外濠,指镇南桥濠。则自西南放生桥至东南登瀛桥一带,绕东过崇阳门外之濠,已不可考矣。

  若自临漳门至通淮门一带,大沟(即“巽流”大濠)则旧罗城外之濠,非子城外之濠也。想既有旧罗城之濠,则子城外之濠可省耳。

  万历《志》有“东南曰通淮”句,固误。乾隆府、县《志已》辨之。然尚云放生桥水绕东折南趋府学池,又东过光孝寺,亦错。

  盖崇阳门外去府学池尚远。既绕东不应折南,且光孝寺自明·嘉靖间已移在承天寺内,西偏两进皆实地无濠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光孝寺、承天寺》)

  黄天柱实地考察的子城城垣所在遗址

  黄天柱《泉州古城址它勘记叙兼谈罗城与子城的关系》(《泉州文博》第七期,1998.8)载:

  子城东垣,由广平仓向南转相公巷之下濠西侧,过东街南下、原门楼巷以东至西边巷东侧。

  子城南垣,系现西边巷17号之南转折向西,过晋光小学(原清源书院)西向承天巷及花巷南侧,至仙姑亭。崇阳门(清·康熙时改为丽正门,古称南鼓楼),即在今承天巷西口、花巷东口的中山路上。

  子城西垣,在会通巷与濠沟墘之间,向北过西街原肃清门处(今裴巷口),直通新街至后孝悌巷。

  子城北垣,由土窟门牌4号,转向东过孝悌巷21号,直至中山公园之北侧,达濠埔顶(泉山宫,文革时废),过北门街(即北楼——泉山门之所在地),沿破柴巷(即华侨新村二村5—29号),与县后街相交会的白狗庙前,再向东北大城隍南侧至广平仓。

行春门

  行春门亦称东鼓楼,遗址位于现东街相公巷口以西、门楼巷口以东的街道上。

  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载:

  “其重修者,行春门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灾,知府向一阳重建。……万历丙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蔡善继、同知舒有翼重建,天启丙寅(天启六年,1626年)约正郭鼎金、男进士必昌、举人必春暨户部主事郭梦詹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善继郭必昌》)

  国朝(清)·乾隆己巳(乾隆十四年,1749年),令黄昌遇重修。甲申(乾隆廿九年,1764年),守王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绶》)、令方鼎重建,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令王隽重修。”

  明·正德林俊《重修行春门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收录明·正德九年(1514年)林俊《重修行春门记》。文曰:

  “泉负冈带海,城郭辅郡为固。其内子城。子城四门,其东曰‘行春'。(明)正德庚午(正德五年,1510年),守者弗戒,门毁。

  夫门阙楼堞岂必专为敌设哉?所以谨表中之防,锢风气,杜奸萌,以与相安于无事。万一敌至,而外城弗守,子城亦足效隘险于一支,以俟夫援兵者之集,斯则权弛举之大都也。

  甲戌(正德九年,1514年),郡守力主废举,麦侯一中承之,建白于大巡士宁,合分宪沛之原博、分藩立之,邻君割赎金始之。比就事,忧去,一阳代守,继之;又继之,僧大渊亦附义以佐凡费。

  楼观壮雄,扃鐍坚整,绝前之胜以益固。由今之防,骜桀帖驯,怵伏跳梁者之所觊伺,以知郡之为尊,无徒崇尚杰制文伟观而已也。

  春秋书新作南门,今举其废,而不用其力,殆可无讥也矣。”

  清·乾隆王隽《重修行春门自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收录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隽《重修行春门自记》。文曰:

  “泉州罗城拓于南唐·保大(943—957年),而子城四楼至今犹存其三。邦增式廓而险,不厌重存古迹,所以示后也。

  顾北楼‘泉山',久废矣。‘丽正'、‘肃清'再毁而兴,反因之以备极壮丽。惟东楼‘行春',朴素无改旧规者,郡邑治署在右,晋江邑庠在左,耳目至近,代有增修,故不待其废而更举也。

  夫东方于时为春,于人为仁,稽古建邦立宅,置官司以为之长,设学校而养其良。环集斯楼,左右映带,夫将使睪然高望,而时发其春生仁育之思,其意为尤厚矣。

  近年,楼上暂驻防火兵,郡绅士以为非宜,请之。臬宪公、郡宪公,尤皆以为不宜,则相与商之提帅公,而下其事于余,余乃捐俸购屋居兵,饬斯楼而还之。郡人扫除更张,其殆无异于昔欤!

  按郡乘载:唐·郡守莅泉,多惠政,有神鹊,出则集其车盖,归则止于斯楼。明儒先生又尝读书楼上,成《四书浅说》,事见《紫峰年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是所以置之长,而养其良者,称为循良,拔其类萃,皆于斯楼有明徵也。交修而懋勉焉,今宁异于古所云乎?

  绅士请记善后,因书此以付诸石。”

肃清门

  肃清门亦称西鼓楼,遗址位于西街裴巷口的街道上。

  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府高霔、知县黄昌遇倡捐五邑重建(崇阳楼)……又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并建肃清楼。”

  清·乾隆高霔《重建肃清楼记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收录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高霔《重建肃清楼记略》。文曰:

  “泉之郡治,相传未有罗城七门,先有子城四门。其踞于西者曰‘肃清',与‘行春'居东,‘崇阳'居南,‘泉山'居北,分隅而列,环植刺桐,谓之桐城。

  迨后辟罗城,而四门遂为鼓(“鼓”当作“古”)楼。中有不台不榭,敞而临者,为‘天地春',说者谓土星也,其四门则金、木、水、火也。‘天地春'启双门,又太极两仪以生四象者也。

  时四门前者已立,而双门由两牌坊得名。坊建自明季,则岂有四象先两仪太极者乎?且亦无谓五德之相生也。故其说,庆(隆庆)、历(万历)诸《志》勿详焉。

  然得此形势,而郡之气象益以光大,人文益以振兴,不綦重哉。

  辛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之夏,余始下车,见传为土星者,泯焉无存。即四门、鼓(“鼓”当作“古”)楼、‘泉山'久废,‘行春'甫经修毕。‘崇阳'遭回禄,历三十余年,晋邑大尹昌遇方倡捐重营之。而‘肃清'犹仅存遗址。

  是岁秋中,南楼告竣。适遇抚军大中丞巡视闽南,登其上以观全城形胜,深喜重建有功。尹遂以肃清楼请,大中丞然其说,面勗余董率以成厥美。

  爰肩其任,谋之郡治诸绅太常少卿大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大玠》)、天官大夫宾兴、河间大令为汉,劝捐首邑,其外四邑各令君,谕邑之贤而好善者并以其力来助。更得惠绅通守文辉经理之,不半载而工竣。

  都人士观而乐之,因请余为之记。时在乾隆十有七年(1752年)秋月之吉。”

崇阳门

  崇阳门,古俗称南鼓楼,清·康熙时 改名丽正门,遗址位于现中山中路上的承天巷西口与花巷东口之间。

 

  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载:

  “后人祀王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于此(崇阳门)

  明·苏茂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登崇阳楼谈刺史王潮遗事》诗:
  ‘鼙鼓中原沸似波,将军闽峤远横戈。
   匡扶无望唐襄武,保障差强汉尉
   事定千年无战伐,时清万户有弦歌。
   英雄遗迹依稀记,暮倚高楼一啸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又载:

  “崇阳楼,康熙二十年(1681年)提督杨捷重建,改门曰‘丽',楼曰‘禄蒸'。……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毁。

  (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府高霔、知县黄昌遇倡捐五邑重建,改楼曰‘喜雨'。”

  民国初年遭火灾,泉州歇后语“南鼓楼火烧燃八面——代阅”源于此(泉语“代阅”,招摇得意、出风头之意)。民国十三年(1924年)被市政局拆毁,是四鼓楼最早拆毁的一座。

  南鼓楼的檐沿原来雕饰有一些用锡铸成的麻雀,锡铸的麻雀自然见人不惊、闻鼓不飞,泉语“锡”“熟”同音,“熟”指成熟老练,俗语即用“南鼓楼的锡只仔”(泉语“只仔”即麻雀)来形容为人处事老练、凡事不动声色。

  清·康熙黄志焕《重建崇阳楼记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收录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志焕《重建崇阳楼记略》。文曰:

  “古者都邑之建,设险以守,尤必察形胜而奠丕基,非特擅壮丽之观而已也。

  温陵,古桐城地,唐谓之清源郡。子城即其四门之旧,东曰‘行春',西曰‘肃清',北之‘泉山'于今已废,而是门号为‘崇阳',则直位于正南,俨设巍楼,翼以栏楯,视东西二楼,盖尤盛焉。

  历年既久,废置非一。其备载郡乘者,都人志悉之。迨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之变(六月,郑经军与耿精忠军构兵泉州,泉州兵内乱,军入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渡海西征·争泉州》,则遂荡为榛莽矣。

  夫事之变也,虽听乎天;而时之兴也,必藉乎人。我昭武将军少保公,于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奉命提师解泉围,甫抵署,即会师漳南。至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海氛底定,振旅言旋。凡裨益地方事务,罔不次第修举。而于崇阳门楼尤为泉郡命脉所系,亟思鼎建。

  公之辑绥吾泉也,昔曾以元戎之命,爰驱伏莽而定岩疆,今则以简畀之隆,立出汤火而登衽席。则夫捐槖鸠工,饬材面势,皆公经纶底绩之外,出其绪余,以著安邦绥众之大略者也。

  今斯楼已告成矣。窗棂洞达,丹艧辉煌,飞檐迥起,黝垩相间。若乃雕甍画栋,坚致精严,石垣巨甓,层累轩豁。颜其北之上曰‘凝云',北之下曰‘来青',南之上曰‘禄蒸',而总之以门,曰‘丽正'。

  登斯楼,真觉日月吐吞,江山环映,而市廛孔道,烟火万家,咸呈露于舃履之下。至于伐鼓撞钟以警晨昏,下漏数刻以节昼夜,郡之士女易其观听,莫不欢欣颂德。

  是役也,经始于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年)冬初,落成于是岁腊月。筑之削之,鼛鼓弗胜,公之大愿。终始之时,臬宪公、刺史公、郡司马公、别驾公、邑侯公、提标副参戎诸公,亦咸同心协力,襄诸有成。

  公讳,号元凯,扬州宝应籍,辽东义州人。”

  杨捷,字符凯,江苏宝应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杨捷于康熙年间任邵武将军、光禄大夫,兼太子太保,参加平“三藩”、收台湾、征讨准噶尔等战争。

  清·乾隆庄有恭《重建崇阳门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收录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庄有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有恭》)《重建崇阳门记》。文曰:

  “泉郡中有衙城,古为泉州卫城,今为提帅署,环以城曰子城。四正各有门,南曰‘崇阳门',旧有楼,康熙辛酉(康熙廿年,1681年),少保将军因其圮也而修之,改名门曰‘丽正',楼曰‘禄蒸'。

  丙申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不戒于火,楼尽毁。颓垣废址,不足以壮城池之色。

  越乾隆庚午(乾隆十五年,1750年),郡绅奉常大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大玠》)谋之邑侯,邑侯询之郡侯,又询之提帅,各毅然任兴建事,捐金庀材为郡人士倡。

  辛未(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遂募工朴断。是岁雨泽愆期,民情皇皇,迺启土升梁之侯,时雨叠沛,然云霓之望,尚未治也。至于八月,大中丞公巡视登临,而雨复降,彻夜滂沱,田野胥沾足,二禾咸登大有,而斯楼适成。郡人悦是祥也,因名之曰‘喜雨楼'。

  夫古者祈雨则雩以禳之,土木之工,将因之罢役。今乃版筑兴,而雨随降,不必祈于土龙而商霖,可以纪瑞也。

  昔公守扶风有‘喜雨亭',而郡守公亦曾以‘喜雨'名亭,然彼皆游观之所。而斯楼则所以镇山海而耀威武者,获是祥徵以‘喜雨'名之,夫谁曰不宜?且‘禄蒸'之名,有如先谶,雨以润之。改其旧而新是图,以水沃火,其坚固不倾也,必矣。

  是役也,董工程材,不辞劳瘁者,别驾文辉也。乐事劝公,奉常大玠,及太史科捷、河间大令为汉也。而主其事者,郡侯礼陶、邑侯昌遇也。视其成者,提帅进义,今行义也。凡五属贤有司都人咸有力焉。

  以温陵故恭桑梓地,邮嘱志其颠末,爰不敢辞,因质言如右。”

  清·同治庄俊元《重修南鼓楼丽正门碑记》

  重修南鼓楼丽正门碑记镌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庄俊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撰文。

  该碑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馆。白砻石质,长方形,微拱状,高1.5米,宽0. 84米,厚0.12米。碑额刻饰双龙,双龙间阴刻竖排篆书“皇清”2字,字径 4.5厘米。碑文阴刻楷书,个别字模糊不清,但基本保存完整。碑文总计17行,碑名自成1行,撰书者暨落款年月占1行,捐资者占2行,正文13行,满行 28字,计422字,字径3.5厘米。

  正文如下(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标点、按注):

  “郡中四楼(指原子城四门楼,俗称“四鼓楼”:东曰行春,西门肃清,南曰崇阳,北曰泉山旧矣,昔为子城,今以作镇城,如手足镇则头目。

  南楼位离,又所谓重□以丽乎正者也,故额曰‘丽正’。迓休祥跻仁寿□名文物所以兴豫大丰亨所以兆,未必不于头目,是赖而栌栱轩敞、雉堵牢固,亦为诸楼冠。

  乾隆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于火,官绅重建,阅今百二十三寒暑矣,垒址无恙,而□桷榱甍,雨淋日□,倾且塌,过之者率慄慄。

  癸酉(同治十二年 1873年)春,雨甚,楼西南隅圮,坏民屋数区。香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贻檀》)素锐善,以修葺商余,曰:‘噫!向也东西二楼,太守诸当道与君之功卓矣,余不敏,亦效涓埃。今此非尤亟亟者乎。余杜门养疴,久不耐事,惟君其贳力任之。’

  香圃遂捐金首倡,筮日鸠工。颓者度,腐者剔,□埆者攘其木石则琢之□之木业之□之朱绿,而黝垩之季秋经始,告竣于仲冬,糜白镪三千有奇。是□也,费不□而成不日,不劳公徭,不费官帑,都人士相与解囊向义,克竟厥功。孝廉福潮□□大源诸君复能□始图成,以襄香圃所不逮。

  余老矣,策杖遨□,揽衣□顾,见夫楼观壮雄离□□焕,深幸我乡邦气象蒸蒸而尤,以光圣天子嚮□之治,则香圃此举不其□□,故乐为记。

  香圃贻檀,晋江人,候选知府、军功赏戴蓝翎,以子祐堂观察贵,封如其官。

  同治拾有二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十一月吉旦,湟中观察使者、郡人庄俊元□。”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哀南楼》和现代·陈泗东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哀南楼》(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 年出版):

  “南楼一名丽正门,旧子城也。民国十三年(1924年)被市政局拆毁。楼当中土内一椎园石,中平,刊‘救灾恤饥济众’,作三行;边刊‘乙丑四十四’等字。

  八卦失离位,气象无文明。恶曜现朱雀,克制鲜权衡。南楼昔年拆,乱事由此生。民灾日弥甚,巢伤风雨倾;民饥日弥甚,野遍哀鸿鸣。燃眉急谁济?万众泣吞声!丑宫值磨蝎,或借推五行。四四信阴数,阴长祸匪轻。斯理岂无据?片石机兆萌。况复厄阳九,扰乱棋一枰。掀天起波浪,铁舰肆纵横。白昼妖星现,芒闪民数惊。夕阳吊遗址,感想无限情,哀哉古迹废,何日重升平?

  【泗东按】

  南鼓楼遗址于十多年前掘地时,发现石刻‘丽正门’三字,已由市文管会嵌于承天巷内壁上,并勒石说明。

  又清初修理丽正门碑一方,现移文管会藏。

  此诗反映在1924年以后,兵灾匪乱,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民党统治下,泉州民生凋零的情况。但作者以唯心的风水观点看问题,把灾难归咎于拆了南鼓楼,没有认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本质,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这是错误的。

  ‘乙丑四十四’等字,查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岁次乙丑,正是倭寇大举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之时,泉州深受其害,灾饥频仍。南楼出土圆石的刻字,明显指是嘉靖四十四年,记述当时的灾难。作者未加考究,应予补正。”

泉山门(北楼)

  泉山门,亦称“北楼”,原址在泉州市北门街气象台和中山公园附近(孝悌巷口南侧),早废。2002年重建于中山公园北侧。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北楼》:“北楼,在晋江县。”(按:古泉州郡城亦晋江县治)

  北楼即泉山门楼

  北楼即泉山门楼。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北楼》:“北楼,在府治北,即城楼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北楼》曰:

  “《县志》云:隆庆《府志》谓北楼即罗城之朝天门,《闽书》谓在衙城之上。

  考罗城、衙城俱五代留从效所筑。唐无此城,欧阳詹何从为记?惟子城为门四:东行春,西肃清,南崇阳,北泉山。今子城废,泉山门亦废。止存三门,则北楼即泉山门楼无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欧阳詹》)

   有以威远楼为北楼者,更非。按欧阳公记有‘此郡北墉之立候楼,及风雨忧折榱复隍之患’句,若是衙城,安有百步一立候楼,且有隍可复乎?《闽书》未审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载:“古迹中所云北楼,即泉山门楼。”

  据唐·欧阳詹《北楼记》,北楼“树于雉堞”,“盖此郡北墉之立侯楼也。”可知北楼即唐故城北城上的“立侯楼”,原先规模不大,构造简单,是供“更人防卒”“登俾击柝之所”

  据南宋·王十朋《重修北楼记》,北楼“在州宅之北”;其吟北楼诗中曰:“匆匆未暇众宾集,草草且与同僚游。山川城郭壮哉郡,清源紫帽双明眸。却惊云榭在地底,坐见日毂经檐头。”得知北楼即在宋州衙(今洲顶中山公园一带)之北、云榭(今气象站)附近,准确位置,在北门街孝悌巷口以南,今北门街与华侨新村交会处,亦即后来的泉山门之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唐·贞元重建

  唐·开元始建故城北门

  泉山门始建于何时不可考,应是建于唐·开元年间的故城北门。

  据唐·欧阳詹《北楼记》可知,泉山门城楼(北楼)至贞元九年(793年)前已经“半倾半摧”、“制造日远,土木力殆,左骞右陊,上露下圮,有年数矣。”

  唐·贞元九年席相重建

  唐·贞元九年(793年),泉州刺史席相[贞元七年至十年(791—794年)任]重建北楼,并于当年九月卅日请欧阳詹撰写了1篇《北楼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席相欧阳詹》)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北楼》:“唐·贞元中刺史席相建,欧阳詹为《记》。”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北楼》:“《舆地胜纪》:城楼也,唐守席相建。欧阳詹为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北楼》载:“北楼,在子城泉山门上。唐·贞元九年,守席相重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席相席相,安定人。贞元(785—805年)中以河东令刺泉州。敷教兴文,建六曹都堂,造北楼,请欧阳詹为记。”

  欧阳詹《北楼记》

  贞元九年九月卅日,北楼重建落成,席相欧阳詹为撰《北楼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北楼》收录。

  记文曰:

  “《释名》曰:楼,◇也,谓其高明觌远然也。建于第宅,则以阅园林有媚;树于雉堞,则以警寇盗不虞。故墨子曰:‘城三十步一坐候楼,百步一立候楼。’兹楼者,盖此郡北墉之立候楼也。

  卜筑之始,微而具之,袤不倍常,广惟再寻。制造日远,土木力殆,左骞右陊,上露下圮,有年数矣。邦牧安定席相,贞元七年(791年)下车,至九年(793年),目之三祀,重民力而未形言。是年暮秋,岁丰,农隙,有司率常典告有事于土功。

  公曰:‘斯郡之南极也。元后帝乡,实在于北。诗不云乎‘心乎爱矣,遐不谓矣?’欲因恋主,何方瞻瞩。惟北有楼,半倾半摧,日夜阙登陴击柝之所,风雨忧折榱复隍之患,政因时令,尔其营之,俾有布席跪立之地。闲更人防卒之莅事,予将时跻展北向拱辰之心焉。’

  受命者感公之意,如公之意;野人群庶感公之诚,如公之诚。川朝子来,坏崩易蠹。址有余而不划,基墌自延;材有长而不翦,栋宇自崇。既望庀徒,未晦成功。倚层霄于轩槛,纳千里乎窗牖。如鳞之廨署,若岸之军壁,得之之状,若连山之有重峦,长江之蹙洪涛,气势由是以雄焉。

  公每子牟情来,庄舃思生,俯仰于斯,徘徊于斯。夫完城壮邑,有邦之本也。恋阙爱君,为臣之节也。善矣乎!公广斯楼也。远得有邦之本,大有为臣之节、执邦之本。曰:‘公谨臣之节。’曰:‘忠惟公与忠公,斯昭矣。’

  小子家在委巷,多闻舆颂,艺忝儒术,每待公居,上志下衷,两获而达,敬书其事而为之记以献。至若眺四维之云物,临万井之烟景,遐象佳致,眸莫胜观。非公有楼之素,故不之载。

  贞元九年秋九月三十日记。”

  南宋·乾道王十朋重修

  王十朋重修北楼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王十朋至郡任泉州太守,数日后巡察至州宅之北泉山门,见北楼经不起风雨侵袭而破败,仅余几根木柱支撑。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建贡院成,得余材,有人劝他顺便将自己州宅住房修缮一下,被他一口回绝。却命之前兴建贡院的工匠修葺北楼;十月告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北楼》:“宋·郡守王十朋重修。”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北楼》:王十朋重修。”

  王十朋《重修北楼记》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王十朋自撰《重修北楼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北楼》收录王十朋重修自记(即《重修北楼记》)全文,曰:

  “温陵之有北楼,犹武昌之有南楼也。楼阁台榭之在天下,以南北名者多矣。而二楼之名独著,得非因人而重耶!南楼以庚公庾信重,北楼以欧阳四门欧阳詹重。然有污人之尘,君子耻道之,不若欧阳氏以一代文杰,联名韩愈李观诸公,真足以重兹楼也。

  予乾道四年(1168年)冬十月至郡,越数日,策杖州宅之北,有屋将压邪,众木以支之,询之乃北楼也。惕焉,不敢睨,矧敢登?有碑,尘如积,漫不可读,乃四门欧阳詹所作之记。叹息久之。郡舍老而敝,宜修者非一椽,然莫急于兹楼也。

  第视事之始,方问民疾苦,土木之役非敢先。郡多飓风,日惺倾覆是惧。明年(乾道五年,1169年)春二月,建贡院,秋八月落成。得余材,始命工葺之。冬十月丁卯,董役者以讫功告。

  与同僚二三辈,登而四顾,山川城郭之富,尽在目中,亦一州之壮观也。既相与赋诗,又为之词曰:

  ‘闽南有州,北墉有楼,侯肇谋。发挥以文,楼乃有闻,欧阳四门

  载建载修,克绍远猷,二侯。岁月浸久,楹腐桷朽,伊余来守。

  偶岁之丰,时定之中,乃鸠尔工。材即其余,费节其虚,逾月如初。

  泉山之状,桐城之壮,可登以望。身焉南极,心焉拱北,守臣忧国。

  匪遨匪游,风观瘼求,守臣登楼。民淳俗朴,灾害不作,登焉斯乐。

  风俗惰媮,闾阎恨愁,登焉则忧。居而官理,登时民喜,登斯无愧。’”

  王十朋北楼题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北楼》并收录王十朋北楼题咏诗3首:

  《十一月望日与郡僚同登》(《重修北楼十一月望日与郡僚同登因书十二韵》):

  其一:

  “我来未作南诸侯,雄文尝阅龙虎。泉山风物得大略,梦寐已先登兹楼。

  到官正要访遗迹,忽见破屋城墙陬。欲修不敢遽土木,经岁此志方能酬。

  贡闱之余材可办,农事之隙工乃鸠。月逢建子飞破镜,酒呼从事来青州。

  匆匆未暇众宾集,草草且与同僚游。山川城郭壮哉郡,清源、紫帽明双眸。

  却惊云榭在地底,坐见日毂经檐头。西山端可拄頬视,南海未用乘桴浮。

  东瞻归路兴元亮,北望魏阙心子牟。挥毫欲续仲宣赋,假日聊以消吾忧。”

  其二:

  “欲眠听诗喜侯,锋难与争剑铸。钤斋浅陋无处著,挂在缥缈之飞楼。

  兹楼久欠诗酒味,天遣我辈来遐陬。尘埃聊用文字洗,瓦砾遂获琼瑶酬。

  宾朋未赏合开燕,老病欲登宜杖鸠。清风酌别记霅木,制胜领客思夔州。

  一江明月楚东醉,全家终日蓬莱游。南来不谓有此景,四顾亦足穷吾眸。

  朝看日出闽海峤,夜望斗插泉山头。端如虢郡风月送,不比巴岳乾坤浮。

  登临怀古甫白适,赋咏联珠□巩牟。私心窃慕范文正,后天下乐先其忧。”

  又《腊月二十八日与知宗提舶分岁郡中,啜茶于北楼,赏梅于忠献堂》诗:“老病逾年卧晋江,躭诗性癖未能降。园林牢落梅经眼,岁月峥嵘酒满缸。堂上焚香敬勋德,楼头回首念家乡。黄柑未拜萧嵩赐,乡味分珍谩一双。”

  宋末元初圮无存

  宋末元初,泉山门倒塌无存。但因已建起了威远楼,就无人复修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子城》记:“后子城废,泉山门亦废,止存行春、肃清、崇阳三门。”“唯泉山及楼(北楼)尚待兴复云。”

  泉山门门楼(北楼)上原祀有土地公,泉山门倒塌后,里人在泉山门原址设帐供祀门楼上的土地公神像,称“北门土地庙”。其后,在原址附近另筑小龛,号“泉山宫”,供奉北楼门楼上的土地神祇。至清代,始建泉山土地公宫,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土地公宫·北门土地公宫》)

  重建泉山门

  2002年底,动工复建“泉山门”,2003年竣工。

  重建的泉山门位于市区现中山公园北侧、朝天门以南、北门街西侧,是继朝天门、临漳门之后,泉州的第3座重建的复古城门,基本上在考古勘踏基础上参照典章和原貌在原址复建起来的,是福建省唯一一座“同”字形仿古城门。

  复建的泉山门按唐末五代时期的规制设计,占地面积625平方米,总高度13.64米。

  城门楼建筑面积59平方米,高7.4米,采用单层单檐九脊歇山顶,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架椽,灰瓦青砖。从立面形式上,正脊垂脊及戗脊为叠瓦脊,大门为版门,直棂窗,斗拱为偷心造五铺作斗拱,梁架用叉手。南、北城门额匾:“三台拱秀”、“万井烟景”内门两侧有通往二楼的通道。

  城门墙高6.24米,外用青砖,内用碎石、三合土建造。青砖由福州闽侯专门烧制,每块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约8厘米,重约10公斤,大概用了45万块。

  泉山门的北门口两侧,两只石龟分别驮着两块石碑,左为欧阳詹《北楼记》,右为王十朋《重修北楼记》。

  古泉山门所在地原来是一处小山丘,山下曾发掘出泉山桥,本来规划要在这座小山上复建连接泉山桥。但施工时工程队把城门标高和北门街道路标高混同了,把小山铲平,尽管再进行回填,但古时“三台在望”、“万井烟景”的景观却无法再现。

  泉山门复建前,向民间征集文物线索。文史专家吴文良在解放前曾收集有五代时子城泉山门城砖一方,且有铭文,记载了始建的年代;其子吴幼雄献出。复建时,将这块城砖砌入泉山门门洞中,并专门嵌上钢制玻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