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

  早年。
  为宦。
  列入魏忠贤“阉党”。
  居家。
  身后。
  明·林欲楫《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
  书法成就。
  书法特点。
  近现代的评述。
  馆藏和民间的张瑞图书法作品。
  现代出版的张瑞图书法作品。
  画作。
  张瑞图人品与书品的矛盾现象。
  附:王晓光张瑞图书法评析》

  张瑞图(1570—1641年),无画,又字长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道人等,明·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今青阳镇莲屿下行)人,生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著名书画家。《明史》记入“阉党”

  晋江青阳下行张瑞图故居故居至今保存,居住着氏后裔。万历卅八年(1610年),张瑞图曾告假还乡,居家两年,在泉州东湖畔营建一处居室,作为与郡中士绅交游之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张瑞图故居》)

早年

  张瑞图出身晋江青阳下行村农家,父亲张志侹“俭朴食贫”

  张瑞图幼负奇气,聪颖过人,自小习儒,启蒙老师是林天咫(据说林天咫李贽的后人)。家贫,供不起夜读灯火,每天夜晚都到村边的白毫庵中,就着佛前的长明灯苦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白毫庵》)

  年青时,一面执教谋生,一面参加科举考试。妻子王氏是沙塘人,善于纺织,婚后每以机杼纺织的收入供给家用和支持张瑞图求学的资用。有一天,张瑞图从塾中归家,看到王氏在喝大麦粥充饥,不由长叹:但愿老天开眼,让我早日出头,别让家人总吃这大麦粥!

  张瑞图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五经子史都采用手写熟读,即一面抄写练习书法,一面研读理解文义。为诸生时,每晚选择书经的一个题目,演绎成文。他文思敏捷,弹指立就。翌日,文章不胫而走,喧传府县二学。由此文名大噪,泉州一带都盛行由他解释的经文。

为宦

  万历卅一年(1603年),张瑞图举于乡。万历卅五年(1607年),胪唱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

  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少詹府少詹事。万历卅八年(1610年),当东林党人大讽朝政时,张瑞图返乡在家待了两年。后又赴京履任。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出使云南,年底返家约半年,再赴京上任。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崩,明熹宗·朱由校即位,“红丸案”突发,新朝危机四伏,张瑞图告假还乡避居一年多。当时有好友劝他隐居学仙,他以“国恩未报”婉拒。

  约天启四年(1624年),当阉督东厂势焰熏天时,张瑞图又告假在家,避居两年。

  天启六年(1626年)迁礼部右侍郎,是年秋,与平湖施凤来同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

  张瑞图官场春风得意之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势焰熏天之际。内阁首辅顾秉谦和先后入内阁的冯铨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木普(“木普”合一字)来宗道等人,都成为魏忠贤私党,时称家阁老”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

  “天启二年(1622年)魏忠贤用事,言官周宗建等首劾之。忠贤于是谋结外廷诸臣,秉谦魏广微率先谄附,霍维华孙杰之徒从而和之。明年(天启三年,1623年)春,秉谦广微遂与朱国祯朱延禧俱入参机务。”

  “(首辅)叶向高韩爌相继罢,何宗彦卒,秉谦遂为首辅。”

  【叶向高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辞职归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韩爌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继叶向高为首辅,十一月致仕。

  何宗彦光宗立后,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元年(1621年)夏还朝,屡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天启四年正月(1624年)卒官。】

  “自秉谦广微当国,政归忠贤。其后入阁者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之属,皆依媚取容,名丽逆案。”

  “黄立极……累官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忠贤以同乡故,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丁绍轼周如磐冯铨并参机务。时魏广微顾秉谦皆以附忠贤居政府。未几广微去,如磐卒。明年(天启六年,1625年)夏,绍轼亦卒,罢。其秋,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木普(“木普”合一字)入。己而秉谦乞归,立极遂为首辅。”

列入魏忠贤“阉党”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施凤来,平湖人。张瑞图,晋江人。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凤来殿试第二,瑞图第三,同授编修,同积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同以礼部尚书入阁。凤来素无节概,以和柔媚于世。瑞图会试策言:‘古之用人者,初不设君子小人之名,分别起于仲尼。’其悖妄如此。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

  张瑞图毕竟是儒学中人,他进退于魏忠贤“阉党”之内,其实也是很矛盾的。和同乡苏茂相一样,只能认为,他并非出于内心的虔诚和对魏忠贤的敬仰,而是出于政治功利考量,图谋仕途升迁,含有政治投机性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

  因此,在一些问题上,他还是表现出与“阉党”的穷凶极恶有不同之处,“内持刚决,外示和易,阴剂消长,默施救济”(《府志》)。

  如据林欲楫《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记述的:

  天启五年(1601年),懿安皇后病重,魏忠贤指使府丞刘志选逼害懿安皇后之父张国纪等戚臣,张瑞图出面阻止,戚臣得以保全。

  天启六年(1602年),京师文庙附建魏忠贤生祠,张瑞图吕图南(号天池)谋阻之不可得;魏忠贤又想在祠中塑造自己雕像,张瑞图不敢公开反对,诙谲晓譬之,事遂寝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图南》)

  天启六年(1602年),方孝孺李承恩惠世扬诸大臣系诏狱,原拟冬至日处决,张瑞图提请缓刑,苦心维挽,终使熹宗降旨停刑。等等。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驾崩,思宗崇祯帝)即位。一开始,崇祯帝出于策略考虑,对魏忠贤“阉党”隐忍、“薄示优容”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庄烈帝思宗·朱由检即位。山阴监生胡焕猷立极凤来瑞图国木普(“木普”合一字)等‘身居揆席,漫无主持。甚至顾命之重臣,毙于诏狱;五等之爵,尚公之尊,加于阉寺;而生祠碑颂,靡所不至。律以逢奸之罪,夫复何辞?’帝为除焕猷名,下吏。立极等内不自安,各上疏求罢,帝犹优诏报之。”

  经一段时间后,崇祯帝终于在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勒令魏忠贤出京到凤阳去看管皇陵(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全部财产充公,掀开清算魏忠贤“阉党”的序幕。魏忠贤于十一月初六自缢于阜城县南关。从此,开始了持续1年多的政治清算运动。

  张瑞图上表告归。《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十一月,立极乞休去,来宗道杨景辰并入阁,凤来为首辅。御史罗元宾复疏纠,凤来瑞图俱告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景辰》)

  但事情并没完。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二十三日,朱由检发布政令,要内阁、六部、都察院的大臣“定阉党逆案”,对形形色色的“阉党”分子进行彻底清查,根据各人的罪状作出惩处结论。

  崇祯元年正月,张瑞图两次求退,不允。清·汪楫《崇祯长编·卷5·崇祯元年正月》:“大学士张瑞图引疾求去,温旨慰留……大学士张瑞图以人言求免,不允。”

  最初,朝议定魏忠贤逆党,虽牵连当政阁臣,但张瑞图并未列入。

  然而,崇祯元年(1627年)二月会试,施凤来张瑞图任考试官,所取考生几乎都是中官、勋贵的姻戚门人,终于激怒崇祯帝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载:“其后定逆案,瑞图宗道初不与,庄烈帝诘之,韩爌等封无实状。帝曰:‘瑞图忠贤书碑,宗道呈秀父在天之灵,非实状耶?’乃以瑞图宗道顾秉谦冯铨等坐赎徒为民,而立极凤来景辰落职闲住。”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施凤来张瑞图被罢免。三月十九日,朱由检以谕旨的形式公布“钦定逆案”名单。张瑞图列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

  吕图南(号)天池,工书法,与晋江相国瑞图齐名。然图南颇自矜惜,不轻为人下笔,□故不敢。则蘸友泼墨,奇恣横生,求者多,不择人而与。

  西湖建魏忠贤生祠,施凤来撰志,张瑞图书丹。又凡有诏旨褒美忠贤,辞极骈丽,皆瑞图手笔也。

  后朝议定逆案,事连宰执瑞图名,初不与。庄烈帝诘之,韩爌等以无实状对。帝曰:瑞图工书,为忠贤所爱,非实状耶?

  有遗黄东崖黄景昉东崖书云:忆初第谒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为述所闻于申文定者曰:‘识人多,立朝难。’又谓:‘不肖字不必写。’此事到底者有是非。由今思之,文节公真圣人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李廷机》)

居家

  崇祯三年(1630年),张瑞图被遣归。

  张瑞图落职后,偕如夫人贺氏隐居晋江青阳下行故里,生活恬淡,优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经常往白毫庵中与僧人谈论禅理,以诗文翰墨自娱,留下大量书法及诗歌作品。所作《村居》、《庵居》六言诗300首为世人传诵。

  崇祯十四年辛已(1641年)卒于家,终年七十二岁。

  著有《白毫庵内篇》、《白毫庵外篇》等。

身后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唐王·朱聿键张瑞图被列入“阉党”一案平反,赐谥文隐,重新祭葬。

  时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林欲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楫》)张瑞图撰写数千言的《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晋江文化丛书·第2辑·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列举十数件张瑞图魏忠贤曲折斗争的大事为其翻案。林欲楫感慨“夫洁身以全名者,曲士之所易;濡迹以救世者,圣贤之所难也。”

  或者时逢乱世,未能引起世人注意;或者林欲楫张瑞图的关系过于密切,两人是姑表兄弟,又是同榜举人、同榜进士,张瑞图之子张为龙更是林欲楫的女婿,其公正性被打上问号,致使林欲楫的说法未能得到普遍认可。不管如何,张瑞图“阉党”帽子一直戴在头上却是不争的事实。

  张瑞图墓在青阳下行村东北,俗称探花墓。1956年迁青阳西南塔仔山顶。

明·林欲楫《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

  《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刻于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系隆武帝张瑞图平反、赐祭葬时所刻。由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林欲楫撰文,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周维京篆额,吏部文选司主事杨玄锡书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欲楫周维京杨玄锡》)

  该墓志铭1956年出土于晋江市青阳下行山,现存张瑞图后裔家。黑页岩质,高95厘米、宽60厘米、厚5厘米。碑面竖刻3方框,各长56厘米、高28厘米:上框刻碑题5行,篆书竖排,字径2厘米×1.5厘米;碑文36行,楷书竖排,字径1厘米。中、下两框各刻碑文45行。

  《晋江文化丛书·第2辑·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收录全文曰

  “皇明赐进士及第、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特赠太傅文隐 张瑞图文隐暨元配累封一品夫人王氏合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前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詹事府掌府事、充经筵讲官、会试两知贡举、纂修实录副总裁、教习馆员、年眷表弟林欲楫顿首拜撰文

  赐进士出身、正议大夫、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奉旨存问前应天府尹、浙江左布政使、整饬淮扬兵备、四川右口口使、广东提刑按察使、两奉敕以右参政督理湖广粮储、广东惠潮兵巡道、户部河南江西二青吏司郎中、七十八叟、眷会弟周维京顿首拜篆额

  赐进士出身、徵仕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外孙杨玄锡百拜首书丹

  新天子(指南明·唐王·朱聿键龙飞(龙飞:帝王即位)闽服(服:王畿以外的地方),日月重昭,华衮萧钺,激扬海宙。诸凡微显幽光(指大小事件),衡镜遐淑(人物优劣),莫不藻祓天鉴,咸舆论定。

  先是,左柱国少师大学士果亭 先生张瑞图别号果亭山人易名赐葬,诸典久未举。我皇上追阐用晦之贞明(指张瑞图韬光隐晦之本意),焕发揭日之心事,亲赐公嘉名(赐谥文隐,谕祭予葬用全礼。于是窀穸告备,日月有时,令子简讨君为龙张瑞图潜夫,字为龙,号确庵,祟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行人,改翰林院检讨,明亡,居家不仕。)将奉公暨元配一品夫人王氏双扦(同“迁”)于赐莹,石龙(“石龙”合一字,义“磨”)石俾予铭。

  公太夫人为余姑,余视公为表昆,附骥两榜林欲楫张瑞图同时中举人,又同时中进士),同公读中秘书(中书科掌起草诰敕,中书令汉代亦称秘书令)。而为龙余倩(女婿)也。以亲则素习(熟习),以质(质朴)则无谀,前和之辞,敢谢不斐。

  公讳瑞图,字无画,别字二水,晚岁结果亭水中自怡,人称果亭先生云。

  公祖世居郡南之湖中,十余传至古直公,赘于霞行之氏,因家焉。古直生东湖,霞行发祥者则自东湖公叔子罗山公始,公大父(祖父)四山公,其季也。上衮殊恩,溯及肇基矣张瑞图乔梓、父志侹均赠大学士名号)。四山公子赠少师拙巢公居长,拙巢公子三而公长。

  公少时而倜傥负奇气,爰自唱胪(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科进士,依此唱名传呼,称“胪唱”)云见,从容玉局(指参与政府),则已隆公辅之望,海内瞻之如岳渎,亲之如麟凤矣。

  庙乙丑熹宗·乙丑年,即天启五年,1625年),公方栖迟子舍(归假于家),而辇上敦趣(授命入朝),远志情违,乃以宫端(宫端:太子参事之号)赴阙,晋贰秩(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并充《明实录》副总裁),宗宣麻(宣麻:指发布诏令)之命,尤非本怀。

  于时奸珰魏忠贤衔宪窃命,诸贤争之不胜,固已碎首喋血,星飞日薄矣杨涟左光斗因疏陈魏忠贤擅权罪恶,被诬陷下狱而死)。公深自念言:‘今日政府,譬承家(继承家业)之主伯、操舟之长年(指艄公)也。怒涛惊浪之中,有正柁法无荡舟法;则当仆隶恣横之时,有匡正法亦无决弃法。’

  于是内持刚决,外示和易,其阴剂消长,默施救济者,已非瞻风望指(指凭道听途说来说三道四,臧否人物)者所能窥测。至磊落十数大事,追维诵说,则固舌咋缙绅(令当过官的缙绅大吃一惊)而色动道路(令士民变色)矣!

  (天启六年,1626年)当三殿(皇极殿)告成,有谋撰忠贤功德,庙告(祭告太庙)而匦(箱子,匣子,用如动词)金匮者,貂珰(貂珰:宦官冠饰,指代宦官)一再督票(下令催办),同官禁齿介(“齿介”合一字)不敢措一语。公纡徐其说曰:‘斯干(斯干:《诗·小雅》篇名,用为兴筑宫室的代称)著劳,乃公之伐良伟。然叙营缮而未及边功,人谓乃公之短于用武也,盍稍需以图并举乎!’

  懿安皇后熹宗张氏大不可忠贤意思,所以倾摇之(后性严正,数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贤过失)(天启五年,1601年)府丞刘志选取受颐使而发难于戚臣张国纪懿安皇后之父),内员立刻取旨,公厉声曰:‘君后之义等于父母,佐父攻母已为天地所不容,矧父母原和好无间耶?’珰气沮而戚臣以全。公此时即以其身为杨涟左光斗不恤(无虑)矣!

  胄子(小人)裂简(抽裂帛,捡残简,意为搜寻古籍)毁闲(毁坏君臣之义),媚奥不止。(天启六年,1602年)文庙建祠之疏,公与银台天池谋尼(阻止)之不可得。后知珰意更欲塑像祠中,公诙谲晓譬曰:‘公像坐耶?立耶?立像则不庄,坐则至尊(皇帝)幸学,降辂步行经祠前,恐公猝立不起也。’事遂辍。

  御史梁梦环颂珰功德,坚议晋爵,大藩(重臣)亦惟(唯唯诺诺),公侃侃持不可。一日寄语小竖(小宦官)曰:‘乃公功伐,自人所知,若建生祠,票长旨多,封荫到底有何便宜?”珰匿笑谢焉。

  (天启六年,1602年)方震孺李承恩惠世扬诸公系诏狱,忠贤决意以冬至杀之,公预请推恩停刑,珰变色曰:‘如许大事,谁敢开口!’公益霁颜曰:‘正欲丐公大力,婉转回天耳。’珰心降,而有停刑之谕。藉当时意色之间稍不和善,不几以一人之面气易诸贤之骈(并列)命耶?此其苦心维挽,即忠贤意极不嗛(通“歉”,不满足),然已踞脑晋文公于城濮之战前,梦见楚子伏在自己身上咀嚼脑子,其随从子犯占梦说:这是个吉梦。脑者柔也,楚国将被我柔服)而为公所柔,虽忠贤亦无如自何者。曾外廷颐指占候之伦,有能窥公作用之万一否?

  至封疆重事,杜氛消萌,尤费心手。诸如奴酋之议,疑而寝也(边将袁崇焕曾提出对清议和,被明廷否决),边督之议撤而留也魏忠贤欲遣其徒党为监军督边,张瑞图予以否定),朝鲜、帅之开隙而式好也(守皮岛的边将毛文龙不时袭击清军后方,清军以朝鲜助毛文龙为由出兵朝鲜,明廷也认为责在毛文龙,出为调停),锦州促救之孟浪而卒奏肤功(清兵围攻锦州,明廷调动山海关、宣府、蓟辽等处移兵救援,清兵撤围而去,时称“宁锦大捷”),黄山一案(阉党吴孔嘉与宗人吴养春有仇,诱养春仆告其主隐占黄山,养春父子拘死于狱,魏忠贤徒党借此大兴株连罗织,牵连朝官多人)之宽旨而坐销啸激也,皆非珰意也。事后论之,浪静波恬,销饵何易,而不知捕螭驯虎,公之为此也盖亦难矣!

  则又有大力妙用,明绝忠贤于国书,阴底忠贤于擒缚者。

  《光宗实录》之修,忠贤意在掠美,令史臣有所撰述。公戒载笔诸公无得及忠贤一字,诚不欲使薰腐秽毒浊我信史也。

  熹宗大渐(疾病加剧)后,忠贤矫遗诏,俨然以己为定策顾命首。使非公一力削去,则先帝嗣服太阿重权犹奴掌握中,安能磔之如犬豕耶?

  夫洁身以全名者,曲士(乡曲之士)之所易;濡迹(濡忍、含忍)以救世者,圣贤之所难也。姑勿远举,即我正德(1506—1521年)刘健谢迁二公,白爵(“白爵”合一字)然引去,藉令邃庵杨廷和不为委婉需时之计,安能卒奏豹房武宗所建游幸之所)之收,共睹脔(宦官刘瑾之快(明·正德间,武宗昵近小人,耽乐嬉游。宦官刘瑾当政专横,大臣刘健谢迁纷纷请退,大学士杨廷和李东阳委曲其间,补救时政,后终发罪,磔于市。)!故公之遇雨若濡,壮九页(“九页”合一字,颧骨)不事者,其隐忍遵晦之日,其处心积虑,剡(锐利)手而冲仇人之胸之日也。不谅之贞夫,亦概见于此矣!

  忆公初拜时,予贻公书谓:“君臣义无所逃。今日之事,惟补救一分即是一分相业。”公以予为知言。予时方典礼滞南中,公不以姻娅故推毂予,成予志也(不与魏忠贤同流合污的志向)。呜呼!惟公知予,知公者信无予若也已!

  公笃孝挚友,翁温病,侍汤饵,卧不贴席;三年之丧,口不龋齿,(古代贫士)黔娄颜丁未足絜(“洁”的异体字,指品行高洁)(身体瘦弱)。而胸次洒落,不屑屑问家人产;任子恩数(遇到几次封荫子孙的恩赐),不为子孙计,而悉移之弟若侄;鼎鼐(器名,皆用以烹调饮食,古用称相位)无楼台之安,宗党有举火之累(亲族吃饭的事靠他帮助)。公悠然适也。

  公早擅书名,蘸发泼墨,奇恣如生龙动蛇,无点尘气。请乞者与不择人,而以充贫交之米盐者居半。顾性懒不甚作应酬文字,独是驴背桥头,吟兴不乏,每意到击钵撚髭,声琅琅出金石。诗格冲澹容与,绘写性情,其在(晋·陶渊明(南北朝·谢灵运之间乎!

  至于扌离藻衡文(品评文章优劣),雅负至鉴。崇祯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式士南宫,曲江品题,率皆鸿硕英伟之彦,用以炤(同“照”)乘而光国。

  迹公毕生,大抵以白日青霄之精明,行和风庆云之淡蔼,用能愚智倾心,豚鱼可格(《易》云:“信及豚鱼。”指人的诚信,连难以感动的都感动了)。究公相业所至,方之狄怀英(唐·狄仁杰司马君实(北宋·司马光诸君子宁多让焉。

  元配一品王夫人,沙堤名族,夫人母张氏,为罗山公女,公于夫人镜台婚也。予女获以笄縰(梳起发髻,指成婚),庄事梱闱(梱闱:女子住处)。考其(指王夫人孝敬精勤、宽弘和易,其予公也,不啻珪(玉之尖上方下者)之牖璋(圭的一半)而券之符齿也(喻王夫人张瑞图十分投合和好)。封翁媪故俭朴食贫,夫人褵结以后,拮据宜家,若以纺织为下帷、机杼为楮(转义为“纸”)笔然(言王夫人结婚后,像张瑞图当塾师勤于读书笔墨那样勤于织布,供给家用)。中篝丙夜犹轧轧不停声,即凌杂女红,尾琐百需,无不取给于新妇之两手。而公益得肆力典坟(《三坟》、《五典》,古籍名),埏(和泥作瓦)(锻造铁器)羔雁(显贵者之礼聘),无复内顾忧。

  一日,公归自塾,见夫人一家尽粥牟(大麦)也,公笑问曰:“牟适口乎?”夫人曰:“聊果腹耳。”公捉鼻(鼻酸欲泪状)曰:“正恐造物者之不久以牟苦我也。”

  癸卯(万历卅一年,1603年)、丁未(万历卅五年,1607年)间,夫人遂作贵人妻,迨至品极金翟(翟,雉羽,乐舞所用),封崇石◇(上宝盖头,下“卯”,音“髎”。石◇[上宝盖头,下“卯”],古邑名)。其孝养姑嶂,倍于诸生妇时。

  封公既已捐馆(捐馆:死的讳词),封母暨封曾母双垂鹤发也,夫人以一身肩两妇之职,凡夫晨昏滫瀡,含禭树封(送丧营葬),靡不爱悫。爰佐公以勿悔。乃其不妎(妒)不嫉,纯粹天秉,可以追睢麟,匹河洲者,尤在樛木之垂也(《诗·国风·周南》有《关睢》、《麟之趾》、《樛木》等篇,《关睢》有“在河之洲”句,颂后妃德行。《樛木》有爱及下人之意。)

  为龙张瑞图之独子)幼独秀,无雁行,然日头角矣,夫人谋置燕(伴侣)(妾)以广之(指为张瑞图纳妾,以广为龙兄弟)

  副室贺氏鞠子而殇,夫人傍徨尽痛,感动道路。时有嫡(妻)(攻击别人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妾)者,造为龙冀代申理,及门,或闻哭殇声,叹曰:‘他家嫡德如此,是岂佐我争者?’归而穿庸(庸:通“墉”。穿庸:谓争讼。《诗》:“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氛释矣。

  夫人向偕公村落,末年挈子女居郡中,旧时所秉家政,悉委之副室贺氏,听综理不问出纳。

  其德量包荒,绝猜去嫌,无纤毫矫饰意。噫,亦难矣!今为龙余郎之雏正嶷(形容幼年聪慧),兰玉之茁方蕃,星裯蔼然(指家族繁兴),其犹夫人逮下之遗乎!

  性和易而家规独严,巫(巫婆)(男巫)(倡优)(尼姑)摈勿纳,有挽人佛会者,夫人笑曰:‘佛即心是耳,何劳尔尔。’盖公不逃禅而深远禅,观夫人不妄佛而妙解佛性,回首之日,各现证果,此亦人天胥彻之善因,俯仰无愧之大事也。

  数年以来,为龙为尊二人卜兆,屡费龟灼(古时用龟甲占卜,卜时灼龟甲,视其裂纹以判吉凶),乃今得吉于龙头山之原,负酉揖卯,距先生之庐不一里许。呜呼!式枌榆之旧社,久怀高风;望马鬣之新松,弥滋道气。生斯藏斯,予知公夫人之魂魄之乐于兹丘也。

  是为铭。铭曰:

  熹庙末造,如日之晦,隐相扬氛,日中斗沫。
  海水群飞,银珰肆出,北寺西亭,贤良灼火卒
(“火卒”合一字)
  公于是时,纬纟画天纟宰,霜雪阴回,阳和以代。
  ,骈首系逮,用公保全,得免屠概。
  烈烈,或肝或刽,公也驯之,大狱数解。
  调和蹇、剥,转移泰、夬,劲草辛姜,不捐不拜。
  柔珰如豕,备珰若虿,一朝扫薙,除癣去疥。
  口转天旋,公功独盛,声恬色夷,五行自正。
  灼灼易名,史笔霜靓,勤学为文,有怀未竟。
  知臣者君,阐幽者圣。庵开‘白毫’,轩颜“审易”。
  千载人物,永言瞻企。
  曾谓赐茔,适当茨墍,绿树青山,老臣不费。
  一壑一丘,表庐开隧,郁郁松楸,鼎鼎间气。
  双埋白玉,永昌胤嗣,地老天荒,睹此屃贔。

 
 【注】纬纟画:乖戾,不和合。天纟宰:指国家大事。:东汉大臣杜乔李固李膺范滂,皆被宦官权贵诬害而死,用作指代。杨涟左光斗。蹇、剥、泰、夬:均为卦名。虿:古书上所载的蝎子一类毒虫。茨墍:用泥涂屋顶。屃贔:亦作“贔屃”,传说中的一种象龟的动物。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贔屃形状,此处指丰碑。

  公生于隆庆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初六日辰时,薨于崇祯辛巳(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二十日寅时,享年七十有二。

  夫人生于万历癸酉(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二十六日申时,薨于祟祯辛巳(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酉时,享年六十有九。

  子潜夫,中崇祯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翰林院简讨,予长女适焉。予女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不禄,继娶予宗侄庠生胤杰女,夫人出。

  女三:长适通政使廷相曾孙梦垣,是为吏部文选司主事玄锡之母,夫人出;次适刑部侍郎启浚子都察院照磨;三适吏部尚书钦邻子新宁县知县鲲化,侧室胡氏出,贺氏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玄锡丁启浚庄钦邻》)

  孙男二:长延楷,聘广东提举化龙女,副室许氏出;次延栻,聘詹事府掌詹事廷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周廷鑨》)女,予侄女出。

  孙女四:长适户部员外廷森孙国子监学正腾云;次适宪副赠大学士光彦孙庠生;三许户部侍郎图南元律,予女出;四许予侄吏部文选司郎中胤昌林孕昌逄坤,副室许氏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吕图南林孕昌》)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四日合葬

  孝男潜夫泣血,孙延楷延栻仝稽首勒石

  郭如珪镌字”

书法成就

  张瑞图是晚明时期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即以擅书名世。时人将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善书四大家”

  日本书坛亦极力推崇。从江户时代起倭人就因黄蘖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张瑞图的书迹而熟知其人,对日本书坛影响甚大,张瑞图被称为“水星”。日人称其书法“气脉一贯,独自风格”

  《明史·卷288·列傳186·文苑4·董其昌“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又曰‘南’。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清·秦祖永《桐阴论画》“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

  指三国·魏·钟繇指东晋二所创立的书风,历经唐、宋、元的持续发展,已形成源远流长的帖学传统,并据书坛主流,其审美特征表现为崇尚阴柔之美。

  由元代赵孟頫树立的妍媚柔婉书风,将帖学传统推向高峰,对明代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追求外在形态的“姿媚”蔚成风气。于是,明初出现了三宋、二沉等人端整婉丽的“台阁体”,明中形成了端庄典雅的“文派”书风。

  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中综述明代书法曰:

  “帖学大行,故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惟妍媚之极,易粘俗笔。可与入时,未可与议古。

  次则小楷亦劣能自振,然馆阁之体,以庸为工,亦但宜簪笔干禄耳。

  至若篆隶八分,非问津於碑,莫由得笔,明遂无一能名家者。

  又其帖学,大抵亦不能出赵吴兴范围,故所成就终卑。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末敢绝尘而奔也。”

  “晚明四家”中的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当属马宗霍所云的“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末敢绝尘而奔也。”

  邢侗精研东晋二,临摹几可乱真,自谓“拙书唯临晋一种”米万钟擅行草,作为米芾后裔,谨守家法,在字体格中唯增圆润。两人虽不学赵孟頫之体,却未离二樊篱。

  董其昌公开向赵孟頫宣战,力纠书之妍媚熟甜。董其昌“复古”为借口,法唐而入晋,坚持一种貌似传统的立场。实际上,董其昌倡导的“淡意”,在晚明还是具有极大审美转换意义的。他把严肃的创造过程,置换为一种适意潇洒的自娱过程,提倡“物我合一”、“主客交融”,不追求技巧的展现和形式的面面俱到。他以“熟后得生”的途径,求流润中的“生拙”之味,以“率意”的笔法,在放逸中现“自然天真”之趣,其风格与书相比,更多生拙、放逸、简淡、萧散之韵,然体貌仍不离圆、秀,尤其在弘扬帖学、重振风神、讲求姿态方面,与赵孟頫是一致的,只是另立了一种形态。

  只有张瑞图,重学养、弃旧学,勇于创新。其《果亭墨翰·卷1》小楷“书评诗评”中写道:“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却不在书,非学所可至也……苏东坡有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假我数年,撇弃旧学,从不学处求之,或少有近焉耳。”

  张瑞图虽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晚明四家”,然他的书风与三家迥然有别,而与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诸人创立的奇倔狂逸风貌颇为相似,共同在之外另辟蹊径。虽然在书品和成就影响方面,不能说张瑞图超过三家尤其是董其昌,但却独创一格,属于“绝尘而奔”者。

书法特点

  

  清·乾隆《泉州府志》张瑞图的书法“沾发泼墨,奇姿横生,尤精大书匾额,乞者多不择人而与。”

  张瑞图的书法确不同于柔媚时尚,而别具“奇逸”之态。他擅长的楷、行、草书,笔法硬峭纵放,结体拙野狂怪,布局犬齿交错,气势纵横凌厉,构成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确属奇而逸,时人赞为“奇恣如生龙动蛇,无点尘气”

  张瑞图的书学渊源,前人略有论述。

  张瑞图也从帖学入手,只不过崇尚的是“狂草”派书风和讲求厚重力度的体”笔法。

  清·梁巘《评书帖》曰: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行草这个书体的高度成熟而蔚为大宗,是以王羲之《兰亭序》出世为标志的,其用锋变化之丰富、微妙,早已成为经典。自他之后,除陈、隋·智永《真书千字文》略守祖法外,只有唐·孙过庭的《书谱》和宋·米芾的不少书作,仍然强调了这个重要的技法。

  综观隋、唐、宋、元、明、清的历代行草大家,固然在用锋上各有特色,却均有简练(或称简化)这个技法的趋向,而把精力投注到对不同程度的“新理异态”追求上去。他们的用锋方法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均是顺应着毛笔“尖、齐、圆、健”的天性而作各自的用锋动作的。

  张瑞图不满足这种传统而“常规”的写法,却是以一种生拗的意趣作导向,使用笔只在露尖的侧锋上作横截翻折的动作,从而造成一种激荡跳跃的声势和剑走偏锋的感觉。拓展了用锋的新变化,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曰: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

  倪后瞻也说:“其书从二草书体一变,斩方有折无转,一切圆体皆删削,望之即知为二水,然亦从结构处见之,笔法则未也。”

  张瑞图还从六朝北碑中汲取了雄劲峻厚的笔法。近人张宗祥《书学源流论》曰:张二水,解散北碑以为行、草,结体非六朝,用笔之法则师六朝。”

  张瑞图奇逸书风的形成,更是时代审美思潮转捩的产物。

  在有明一代姿媚书风占主流的时尚下,萌发著一股尚丑、尚狂狷之美的思潮,明初张弼 “怪伟跌宕”的草字、陈献章“拙而愈巧”的茅龙笔草书、明中期祝允明祝枝山“纵横散乱”、“时时失笔”的狂草,都显现出反正统的倾向。

  至明中叶以后,随著商业城市的繁盛,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中“公安派”(公安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说以及哲学上李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等人“异端”思想的出现,使这股反正统、求“狂怪”的思潮获得进一步发展。

  在书法界,涌现出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一批“狂怪”派书家。
王铎虽称遥继
“二,其实他的倔强之态业已破坏了“二“不激不厉”的平和风范。

  黄道周楷书法,参北碑,直追索靖,巧拙并施;行草书笔法离奇,遒密高超。

  倪元璐颜真卿苏轼作新态的别构,都是从峻其风骨入手。其草书,用笔险绝,风清骨峻,有烟云之气。

  傅山“宁拙毋巧”说,更是从理论上予以了提倡。

  这些人历史地转移了时代的审美风气,然而走得最远的,无疑是张瑞图。他们拋弃中和、优美的姿态与规范,结体支离欹侧,以丑為美;笔墨随兴而运,打破“藏头护尾”、“平正安稳”等形式美规律,肆意挥洒,棱角毕露;布局不求平衡和谐,而是纵横交叉,散散乱乱。

  这种以丑怪、狂狷为美的书风,在明末清初风行一时。张瑞图作为其中一员,不仅在“晚明四家”中独标风范,在这一行列中也堪称佼佼者。近人张宗祥《书学源流论》评述:“明之季世,异军特起者,得二人焉:一为黄石斋黄道周,肆力章草,腕底盖无晋唐,何论宋、元;一为张二水张瑞图,解散北碑以为行、草,结体非六朝,用笔之法则师六朝。此皆得天独厚之人。”

  张瑞图的书法,在外在形态、笔墨形式上,与有许多相近之处,呈现出趋同的审美追求。清·杨守敬《跋张瑞图<前赤壁赋>》曰:“顾其流传书法,风骨高騫,与倪鸿宝倪元璐黄石斋黄道周伯仲。”

  但是,张瑞图之名不列入风格相伯仲的流派之中,却与蹊径迥异的并称,这只能说明张瑞图的书风与诸家存在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复杂关係。

  张瑞图的字确很“奇逸”,但有时奇得出格,不少字结体狂怪,难以辨认;逸也有些过分,不少用笔纵放无度,犹如画符。据《桐阴论画》附注云:公画罕见,书幅甚多,相传系水星,悬其书室中可避火厄,亦好奇者为之。”此说至少说明张瑞图书法很怪,带有符录的味道,可作祛灾的符录悬掛。

  另外,张瑞图反柔媚而走向极端,一味硬倔,过分外露,少含蓄文雅之气。如清·梁巘《评书帖》所论: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氏在艺术追求上的偏激、失度和品位不高,与他政治上的表现有某些相似之处,这无疑是人品对书品的影响。

  因此,张瑞图等虽同属奇倔书风,却不能归入一类,更不能并称。

近现代的评述

  近现代的一些评述如:

  张宗祥《论书绝句》形容张瑞图的字是“侧锋刚腕势雄奇,狭巷兵回相杀时。”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明季书学极盛,除祝允明文征明年辈较早,非本篇所能说及的外,余如张瑞图孙克弘等,并不在董其昌下。”

  郑丽芸《明清书风初探》张瑞图摄入露锋铺毫法,空中取势,顺势落笔,运肘右上,折锋紧勒,纵横而痛快。”

  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他的书法作品用笔多露锋,转换笔多用折,呈三角形交叉。虽不象折钗之园劲,却有跳荡之姿。结体遒劲紧,且多促下。”

  陈振濂《历代书法欣赏》张瑞图“反叛于传统的温文而雅之旨,强调激烈的尖锐跳荡意识,抛弃历来被尊为戒律的藏头护尾的藏锋一说,以笔锋的大胆坦露与表现意识为后人一开眼界,这不仅是单一的技巧变革,而更集中地反映在审美价值观的变迁上。”

  陈振濂《明张瑞图诗卷三种》

  “在反古典阵营中,他张瑞图的致力与徐渭相反;他注重笔法的反叛,徐渭则意在解散结构,只有在这样的比较立场看,我们才发现张瑞图的历史价值,他是不可取代的。”

  “而张瑞图的书法,无论是外观面貌还是内涵意蕴,都与前人迥然不同。凌厉的点画,奇倔的字形,构成作品的主旋律;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夏玉琛张瑞图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其草书曾学孙过庭《书谱》及苏轼《醉翁亭记》。历来的书法评论,认为他能摆脱时尚,独辟蹊径。其楷书如断崖峭壁,草书如急湍危石,极有新意。”

  邵勇《评张瑞图书法艺术》

  “徐渭张瑞图主观艺术思想上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在创作中反对依傍他人。

  他们虽然主张师法魏、晋,破除唐、宋、元人的‘法’,但就是师古亦强调不可依傍古人,反对唯古法是循,强调个性,强调独创。

  实际创作中他们大胆突破传统规范,异军突起,别开新境。在他们笔下表现的魏、晋情怀,也不那么‘郁郁乎文哉’,而是恣肆雄浑,奇崛狂放,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与情感震撼。

  紧跟其后的诸家延承二人的书学思想,并对徐渭非本体化倾向作出了全面的制止,同时又对张瑞图过于尖峭的书风作出了清理,把张瑞图表现出的对‘法’的破坏回复到传统的法质及发展方向之内,把晚明个性化书法风格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晚明个性化书法风格。”

馆藏和民间的张瑞图书法作品

  《送康侯 外孙北上七篇》:故宫博物院藏。

  金笺,册页,共7开,每开纵20.4cm,横13cm。行楷,52行。钤瑞图”、“白毫庵主印,引首印钤“此翁”。收藏印钤“希斋审定”、“得思斋藏”、“诒晋斋印”、“潭溪”等印10方。

  本册书五言诗7首。从落款可知,“戊寅”年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瑞图时年69岁。此诗是他为北上赴京任职的外孙杨玄锡康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玄锡》)送行时所赋。

  此册书法用笔多为侧锋,锐利方硬,大小错杂,奇姿百态,为氏晚年精心之作。

  《醉翁亭记》长卷:首都博物馆藏。

  绢本,草书。长卷共76行,纵28厘米,横441厘米。此卷书于崇祯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是张瑞图被罢官后,晚年居家所作。

  具纵向奔流气势,特别强调横势的笔法和结构;在以中锋使转为传统技法的草书中,特别强调直入平出的侧锋和锐利方便的折笔。整幅作品大小错杂,奇姿百出,粗头乱服,一任自然。

  《卫民祠碑》刻:晋江市博物馆藏。

  该碑刻是张瑞图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回晋江时撰文并书写的。碑长221厘米,宽83.5厘米,厚11.5厘米;圭首,碑额阴刻篆书“皇明”两字,正文行书竖排9行,最后阴刻行书题款“万历庚申翰林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全文计252字。

  碑文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泉州知府熊尚初率兵抵抗奇袭泉州的邓茂七农民起义军,在晋江县二都(今磁灶镇)古陵坡阵亡,百姓为其立祠崇祀的史实。

  书法熟练果断,气势淋漓,点画、字形之间的呼应及笔势协调,章法上字距紧密,行距疏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张瑞图书法传世作品甚多,但如该碑篇幅之巨、字数之多的真迹,则为仅见。

  行书条幅:厦门市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为纸质,高1.10米,宽0.45米。因年代久远,纸色已苍黄,且多处残蛀破损,但字迹基本完好,神完气足,行书行末署瑞图两字。是张瑞图较好的存世文物之一。

  起笔以挫为主,顿挫结合;行笔以撑为主,起伏跳跃,撑中有转,笔画伸展。写来斜倾出险,险中求正。整幅作品气势宏大、逼人,紧峭中求险峻,空间的分布在飞扬的笔锋中有着音乐般的律动,百看不厌。

  五言行书联

  联文为:“闲门吹铁篴,古石长苔藓。”【按】篴:音dí,“笛”的古字。

  此五言行书联,充分地体现张瑞图的书法风格和韵致。清·吴隐评此联云:其“书法,悬于室中,可避火厄。”(《古今楹联汇刻》)

  泉州大书匾额

  “白毫庵”:在晋江市青阳白毫庵。张瑞图幼年读书于此。

  “崇德”:在白毫庵内左壁。系张瑞图中探花后十九年(1626年)所书。右壁又有“报功”石刻,今无存。

  “贤相里”:在泉州郡城西街五塔巷内,为李廷机相府祠额。

  “海不扬波”:原悬于泉州南门天后宫正殿,民国时尚在。

  “真人所居”:署泉州花桥宫门额,原系木质,后改为石额。

  “充塞天地”:木匾凸字行楷,挂泉州通淮关岳庙。

  “应身慈济”、“法界藏身”:此两匾初在晋江市安海龙山寺,后俱拓竖于南安雪峰寺。

  “城市山林”:未署名但有印章,原为木匾,现移勒于横石,为明代尚书林欲楫祖厝而题,字属行书,石匾尚存。

  “通天手眼”:匾在晋江市安海龙山寺正殿龛额,“文革”中毁,后从南洋拓回重建。清源山千手岩亦有次匾,系近年拓制的。

  “妙建庵”:通漳州古道的祥露乡路旁神庵外额,现仍保存完整。

  “再借亭”:碑在蚶江乡石湖古码头、天上圣母宫左畔,署张瑞图题。

  “真相”:在安溪县上智乡九峰山三大祖师庙内。

  “白云自在”:该匾挂在安溪县蓝田乡观音亭内额,保存周密,不轻易示人。

  陈紫峰先生故居”:现改为陈紫峰纪念馆,匾仍存。

  “香积堂”:在泉州承天寺。

  此外还有“中丞开府,奕世承恩”、“生韩古地”、“津梁大千”、“玄都咫尺”等。

  楷书作品

  现存著名楷书作品有《思复 先生小传》、《承天寺十奇诗》、《禅鸡冢记》、《浔美晋澄 先生祠碑》、《桃花源记》几种,均为珍品。其中代表作《承天寺十奇诗》尤为精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承天寺·承天寺十奇诗碑》)

现代出版的张瑞图书法作品

  现代,张瑞图书法作品出版不少,如:

  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碑帖经典》中的一册,收入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此贴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该帖笔势矫键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一扫元、明俏媚书风,虽未入神,已属不朽之作

  日本人视《草书后赤壁赋》为珍品,称张瑞图“伟大的章草体书法家”

  张瑞图草书千字文》:文物出版社。

  《中国历代经典名帖集成——张瑞图草书千字文》:华夏出版社。

  张瑞图存世作品即甚多,以行、草為主,《草书千字文》是其宏幅鉅製。卷末署款:“天启癸亥(天启三年,1623年)书于都中,张长公 瑞图。”

  《千字文》是南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编次的,为我国古代启蒙读物。它由一千个不同的字组成,因此以后也成为历代书法家甚感兴趣的书写内容,纷纷以一体、二体或四体、六体书写《千字文》。其用意:

  一是作为他人学习书法的范本。明·陈淳《自书千字文·跋》曰:“书《千字文》往往有人,非人好书,人欲书之耳。盖《千字文》无重字者,人谓书学尽于此矣。”

  一是作为书家展现个人风貌的载体。如宋·董迪《广川书跋》曰;“后世以书名者,率作千字,以为体制尽备,可以见其笔力。”

  张瑞图此卷《草书千字文》,当属后者,以显现个人独特的书法笔力为宗旨。张瑞图书此卷时五十四岁,尚未入内阁,书法风格已趋成熟,然仍保留学孙过庭苏轼的某些笔法。

  全篇字与字之间连笔不多,而运笔之气贯通,以显示其放逸之势。各字大小变化下大,主要靠结体的欹侧反正、紧密开张、左右轻重、上下错落,来显现起伏跌宕;字姿呈方形的整体结构,又时出奇险之态,点画通过粗细、乾溼、疏密、方圆的变化,表现出跳荡之势;全幅呈字距紧密、行距宽疏的布局,然紧密字距中,时用舒缓的笔法和揖让的结体来调节,宽疏行距中,又时以出格之字和破直之势来调节,从而达到了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张瑞图的典型书风。

  然此卷笔法多用圆润中锋和厚重笔道,少劲利峻峭之势;转折处多婉转,并非每转必折,每折必劲,也少侧锋偃笔;在奇异结体中仍时见瀟洒秀丽之字,狂放而未失於怪诞。这些特点表明孙过庭书法所具的流润和法度之影响尚未完全消褪,苏轼浑厚凝重的笔法仍在起作用,北朝碑学之痕跡尚不显著。

  因此,这卷《草书千字文》反映的是张瑞图转变时期书风,对了解他的书法发展演变轨跡具有重要参证价值。

  《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荣宝斋出版社。

  《中国名家法书系列——张瑞图:天津美术出版社。

  《学书范本精华——明人草书(祝允明张瑞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张瑞图墨迹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张瑞图祝枝山书法选萃》: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国历代名家墨迹精粹——明·张瑞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

  张瑞图自书诗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

  《新概念字帖丛书——集字古诗张瑞图: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2月。

  《明张瑞图感辽事件六首卷》:西泠印社,2004年6月。

  《明张瑞图行草杜甫诗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此卷行草书是张瑞图书作中的精品。

  《明张瑞图行草前赤壁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月。

  《明张瑞图行书论书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6月。

  《行书论书卷》由安徽省博物馆藏。此卷作于天启四年(1624年),时张瑞图54岁。该卷基本具备张瑞图的书法特点,代表他中年的水平,很难找到与之风格相近的前人之作。

  从中,似乎能够窥见孙过庭《书谱》、《景福殿赋》、《草书千字文》和苏轼《醉翁亭记》的一丝痕迹,但他却已从古人的约束中挣脱出来。如其结体奇崛的变化,虽横扁之形出于书,但却左颠右倒,不求平衡;变使转处为直快方折,点画之间抵牾揖让,左错右浇,笔势劲挺,节奏明快,流畅中寓直转,飞动中有停顿,强调激昂的动感,给人笔调奇险、真气弥满的感觉。

  《明张瑞图行草诗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月。

画作

  张瑞图又擅山水画,并工佛像。山水骨格苍劲,点染清逸,间作佛像,饶有意趣。张瑞图的绘画是偶然兴至而为,因此传世作品极少。

  张瑞图之画师承效法元·黄公望,并参立(山水画分浙、吴、皖三派),用笔与王孟津相近,具有骨格苍劲、点染清逸的特点,颇有声望。李长衡曾为之书跋云:张长公先生胸度豪爽,嬉笑文章,书法绘事,各臻神妙。”

  其特点是:小品多剪裁宏阔的景象,画面繁琐,结景细碎,勾皴点染,用意精到,于大轮廓转折处时露圭角。在大幅则多以粗放的笔墨绘近景数株大树,后衬远景以一座高峰开合而成,画面结景比较空疏。

  图录于《名人书画集》的有天启五年(1625年)作《山水图》卷,天启六年(1626年)作《观音像并书心经》轴;

  图录于《张瑞图人物册》的有崇祯六年(1633)作《郭田流水图》轴;

  此外还有《松泉图》轴、《溪山行旅图》轴、《秋景山水》、《山高月小》图轴等。

  《溪山行旅图》收藏于昆仑堂美术馆,纸本,208×62.5厘米。此画是张瑞图晚年作品,笔墨功夫相当老练。深山幽涧,栈道行旅,笔力浑厚,点染苍润,墨气扑面。

  《秋景山水》:日本东京私人收藏。

  《山高月小图轴》:是张瑞图山水画中的代表作。

  图轴水墨绢本,130×39cm。款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白毫庵居士 瑞图写。”“笔研精良人生一乐”、“张瑞图印”二印。

  画面中,远处高山掩映于云雾之间,一弯晓月悬于空中。近处虚亭芳草,树木萧疏。小迳通幽,江流拍石,清秋寂寥之气溢于绢素。

  其笔墨极富韵味,山石为披麻皴法,墨以淡雅为主,间或浓墨点染,用笔潇散,构图错落有致,可看出张瑞图运用笔墨之娴熟和功力之深厚。

张瑞图人品与书品的矛盾现象

  不管是圆滑投机,还是助为逆,或是畏惧权贵以求苟延,张瑞图步入仕途即依附魏忠贤,成为家阁老”成员之一,有违圣贤之教,其行径为士林所不齿,《明史》将他列入“阉党”

  人品问题始终是困扰张瑞图在书法史上取得更高评价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少人因为推崇其书法,极力为张瑞图“阉党”政治问题辩解。如:

  丁明镜(1994):“书丹之事,对瑞图来说,因属白玉珪之玷,然与‘附逆’性质却全然不同。且书丹事,亦非瑞图所愿。”

  陈存广(1994):未委身阉党,亦非依媚逢奸,至为生祠书丹,乃出顾忌难避,随缘不慎,挥毫应酬之,属一时失着,并非献谄取媚。”

  刘恒(1992):

  “种种迹象表明,张瑞图进入阉党后,并未参与任何重大的事件。相反,在党与东林斗得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候,特别是魏忠贤据上风,气焰最盛之际,张瑞图却抽身而退,远远的躲到晋江去了。

  很显然,张瑞图采取的是节身自好的立身原则。也正因如此,当后来韩爌等曾受党排斥的阁臣,根据诸臣为魏忠贤所进祠颂红本及往来奏章确定附逆名单和罪行时,对张瑞图的结论却是‘无实状’。”

  其实完全不必就所谓人品、书品问题纠缠不清。政治上的道德评判跟艺术上的评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书以人重”、“书如其人”,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一种书法艺术观。汉·杨雄《法言·问神》曰:“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唐·张怀瓘《文字论》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这个观点,到明代已是根深蒂固。晚明·项穆提出的“心相”说更强调“人正则书正”,“正书法,所以正人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其在《书法雅言》中认为:“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大部分书家认可人品影响书品的格调,他们夸大了书法表现中人的主体精神投射作用,书法理论界也有相当部分人把人品问题作为书法的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认为对书法的品评必须对书法家人品作审视。认为人品不好的,道德败坏的,一定会在他的笔端表现出来;相反,人品高尚的,精神强健的,也一定会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

  故而,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艺术水准被其人品拔高了,宋四家中的蔡京的艺术水准总被其人品所累,元·赵孟頫也因气节问题影响了人们对他们书法价值的认可程度。

  但张瑞图王铎却是很特殊的例外,书法艺术的建树为时人所公认,《明史》并称曰清·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评:张果亭张瑞图王觉斯王铎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

  应该认为,一个人的艺术造诣并不是人生和人品的直接翻版,书品不一定等同于人品。苏东坡就持有这种看法。软媚的行世与銛利的笔锋,交织成张瑞图一个矛盾的形象,适足以证明书法未必能如其人。

  艺术风神和品藻的形成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尤其具强烈形式美和抽象性的书法艺术,其格调的高下更多取决于审美观念,而非道德观念。书法艺术的表现本质毕竟属于审美范畴,单纯用道德伦理观难以作出公正评判,书法的评价标准只能是书法本身。因此,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张瑞图书法,还是得到社会的首肯。

  也有人认为,张瑞图是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在魏忠贤当国的淫威下,纵有高位,也不敢与其抗命,只能随波逐流,媚事垱,从而把自己推入了“阉党”行列。他无法平衡的心理上极度的矛盾,政治上的压抑借助艺术上的宣泄以求得平衡,张瑞图用独特的审美追求,把自己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王国中去,以权重位高的身份不再重复前人典丽的风格,在翰墨中搞出“反叛”的形象,气势逼人,了无含蓄,正是他痛苦、悔恨心绪的反映。他用露锋尖笔,笔势跳荡多姿,节奏感强烈;结体平正而内促,形态紧张,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抑心理,给人一种紧张、逼人的艺术感受与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附:王晓光张瑞图书法评析》

王晓光《兴酣落笔摇五岳——张瑞图书法评析》(东方收藏,2011年第六期)】

  晚明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绚丽的一章,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一批创新派书法家,对宋元以来帖学书法进行了突破、超越。其中张瑞图(1570-1641,号长公二水果亭山人等)是这一创新派书家群中的代表。张瑞图书法以迥异于前人的个性风格,不但在“晚明四家”中最具新意,即使在明末清初创新派书家群中也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其书艺对晚明革新主义书法思潮具有引领意义。张瑞图书法的“新”、“异”、“奇”为后世提供了新的创作模式与审美理念。其书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的行草书和楷书中。

  侧锋很重要:张瑞图行草书的用笔特色

  和之前书家的行草书写法相比,张瑞图用“简单的侧锋法”写行草。在他的典型行草书特别是横卷、册页类作品中,侧锋行笔很多,但其侧锋法往往不含传统意义的笔法变化,其行草笔画是“平面”的,线条宽窄差别不大,属于较“单调”的侧锋法,或者说,张瑞图行草线条推进中较少加入多余的动作。其行草用锋使毫的两个特点是侧锋和“单一化”用锋。

  张瑞图行草书中的横画往往顺锋入笔,在随后的线条推进中加重笔力;其点线显得简单、平直、厚实、果断;点画转折处将锋毫反铺到另一面,减去提按或顿笔动作,折点处一般用直折,常形成尖利的锐角;部分竖画也起笔尖锐,许多笔画收笔也出锋;行笔速度很快;行草书线条粗细变化不太大。

  张瑞图行草点画特点为:方直,尖利,中实,突出重笔横势笔画等。

  张瑞图行草中圆弧、曲润线条很少,点画线型大多硬利方直,直硬、方折的笔触几乎占据所有空间。历代行草书极少有他这般“全方直”写法。清•梁巘说到张瑞图的舍圆就方:“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承晋斋积闻录》)方硬直折的线条理论上不利于字内部、字与字间的连续性和运动感,不利于行草书写,但在张瑞图笔下,矛盾转变为特殊的力势关系,转化为富于个性的运动节奏和书法意象:走与驻的拽放,抑闭又奔突,紧张而恣肆,滞涩又跳荡……

  张瑞图行草点画线条的另一特征是锋角毕现、尖笔刺目。尖利的横画笔触最多、最明显,此外在竖画、横折笔、钩趯笔中也不少。尖利笔触是瑞图书法招牌式的形态之一,这种被其他书家避忌的露锋形式,却被他格外青睐,这是他弃古标新的一个切入点。天启六年的《后赤壁赋卷》就是尖利线条的代表。该卷中层出不穷的锐利笔画可谓横冲直刺,粗笔利、细画尖,粗线与极细线的交互冲击,让通篇充斥着点线间的搏杀。这些锋锐的笔触刺人神经,令人紧张不安。

  就行草书一般的写法来说,起笔后常做等粗或细于端部的线条推进,而张瑞图则以渐粗的趋势推进线条,其结果是线的“中截”厚重扎实,无“中怯”之嫌。书常常忽略了停驻、顿按等动作,而以中部厚重、两端细尖的写法展示了不同于常规的力度表现方式。

  张瑞图的字常常突出横势笔画,这和他的横向撑张的构字原则很有关系。横画起笔尖利,在中段被加重力量和厚度;横画比较粗、重,笔力强劲,适度下弯,以致单字内横势笔画往往挤撞、相连甚至重叠;竖势笔画却少见这种现象。这种做法令单字内的纵向空间缩小,每列的纵向空间亦收缩,于是形成了紧张抑郁的视觉效果。

  张瑞图为何要舍弃经典的丰富的笔法,而让自己的用笔“单一”甚至“古怪”呢?这是为求新求变。他新书风的建立基于两个切入点:一是用笔使毫方面,二是字体结构方面,后者是重点。从六朝到宋元明,书家们把锋毫的奥妙琢磨透了,各式各样的用锋法都尝试过了,张瑞图只好自创笔法。

  张瑞图写于天启六年(1626)的《后赤壁赋卷》第六行“叶尽”二字,横画起笔(顺笔直入)和一些收笔中的尖锐笔触很明显,这两字共12个折笔处,都以锋毫反向铺出的动作迅捷写出。两字的尖笔也多达十几处,“叶”中部的左向长尖笔和“尽”上部的左向长尖笔被尽力突出,连续的直折又制造七八个锐角形,令线的组合颇具冲击力,空间紧张感和“力势”冲突骤然而生。

  张瑞图行草用笔“单纯”却极具冲击力,其原因一是较多使用尖利笔触,二是较少曲圆笔画,三是直折和三角形结构,四是行款上的个性安排。

  横向撑拉,叠层结构:张瑞图行草书的结构特色

  张瑞图行草结构特色体现为:单字纵向压缩、横向撑拉,结构紧缩,字内空间紧密,横势叠层线条结构,锐三角形结构等。

  张瑞图书法单字大体上为横长结构,这在手卷册页中更突出。每个字仿佛被来自纵向之力所挤压,字被压扁;字内横势笔画被夸张、加粗,字内空间紧促狭窄。晚明书家中,王铎的结体不走偏极,显得疏密有致;傅山讲究字内空间的繁密组构,以线的缠绕、分割空间来求取异于常规的写法,但纵长开张的字势避免了闭塞感。张瑞图力求封闭单字空间的做法与黄道周、倪元璐的构字法相似。单字纵向收紧,点线尽量填满字内空间;横向里,每个字又好像被来自左右方向两股力拉拽着,而一处处指向左右方的尖利横画,以及许多向右上方突起的“横折钩”及“ㄋ”式结构,也都强化了横向的掣扯感。另外,张书字形与尺幅、形制也有关,卷册字取横势,立轴字有时也取纵势。

  张瑞图强调横势笔画的方法,一是加粗加重这些线条,二是将一些本不是横势的笔画强制其横势化,三是把横势笔画做层层排列,可以称之为“横势叠层线条结构”。“横势叠层线条结构”是张氏单字结构和章法结构的重点表现手法。如天启七年《醉翁亭记卷》第十九行“醉翁之意”四字的点画大都处理为横势画,四字组成长短不一的横画叠列,形成很强的线条运动感:在时间节律下左右摆动着向下、向前推进,这成为瑞图行草线条的主要律动特征,也反映了他独特的横势笔画叠层结构法。

  张瑞图的“横势叠层线条”又可分为“跳荡的叠线”和“稳健的叠线”两类。前者是主流,分布在卷册和部分立轴中,后者以立轴居多;就书体而言,前者多为行草,后者多为行书。“跳荡的叠线”反映出作者激越的书法情调,侧锋主导,尖利笔触多,线条偏细,纵向排挤的结构特征较明显,点线左右跳荡,“以侧锋用笔大胆而流畅地写来,就像急流从悬崖上落下来一般”(日·伏见冲敬《中国历代书法》),如《王维终南山诗轴》、《诗思因梅得诗轴》、《独坐敬亭山诗轴》等作品。“稳健的叠线”多为行书,如《李白宫中行乐词诗轴》等作品,它们点画线条厚重,中锋行笔为主,字形正方有时纵长,依然属横势线叠折结构。

  叠层线条结构也体现了瑞图结字求密的倾向。章法求密和字结构繁复化是晚明一些书家的追求。 叠层线条结构也体现了瑞图结字求密的倾向。章法求密和字结构繁复化是晚明一些书家的追求,章法布局求密以徐渭傅山等为代表,他们让点画尽量占满空间,行间、字间空隙大大缩小。结字上求密的有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傅山等书家,他们的特点是单字内部点画紧密相连、排斥字内部疏朗空间存在、纵向挤压单字并加强上下字的联系,这在张瑞图倪元璐尤其明显,张、倪作品因而有着某种相似的压抑感和挣扎、紧张的情调。

  张瑞图行草书排斥圆柔笔势,爱用方直型笔画,笔画的转折处大都出以直折,直折形成的折角大多是较尖利的锐角,这样就构成他作品中大量的锐三角形——即张瑞图特有的锐三角形结构。

  传统行草书的“中锋——圆笔——弧转”在张瑞图笔下变成“侧锋——方笔——直转”,这也成为他行草鲜明的特色。

  “力势”关系复杂,张力充足:张瑞图行草书的布局谋篇

  书法中暗含的“力势”因素是作品彰显生命力的积极成分,也是通篇章法构思的关键。张瑞图行草每个单字即是“力势”聚集的一个单位,“横势叠层线条结构”以及连续方转直折,令单字内部张力充盈,力与势随着点线的行进呈横向折返往复冲击,依左右撑拉摆动的姿态渐次向下行进,自卷首至卷末——这是瑞图草书力势基本运行态势,也是节奏的主要呈现样式。然而书的“力势”意象不止这么简单,在左右摆动并向下(前)运动之主导“力势”以外,空间张力同时显现着不确定与复杂、矛盾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众多向左的横画芒尖,众多指向右上方的锐角等等,它们又引导力势向字外部空间逼近,主要是右上方、左方、正下方;力势关系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字内部锐角之间的冲突。总的说来力势处于内聚与外扩、收与放的矛盾中,长尖横画、锐角的指向和横向拉拽都使力势外发,而主导性的横势往复笔势、纵向压缩的结体又将外发之力拉归字内。

  局部的充满矛盾的力势关系是如何在整行、通篇里协调统一起来的呢?书家使用了以下几种手法:一是始终存在的“横势叠层线条结构”的总领;二是大多数字右上方指向的笔势;三是横向扯拉之力;四是点画笔触形态统一;五是字间的正欹对应关系。前三个因素在张瑞图行草里起到“力势”集结和统领作用,尤以叠层线条结构为主——该结构是张书统一感和连续性实现的不可或缺因素。

  瑞图行草为求得整体视觉上的统一感,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个性化的点线笔触在一幅书作内前后一致;字组单元、纵列单元内点线笔势统一,字的倾斜角度也相似;字间连线虽少,但上下字距离近,所以虽单字独立却不影响势与气的上下贯通;增大行间距:立轴行距约一字宽,卷册行距约两字宽度——这在当时很时兴,董其昌倪元璐黄道周等也讲求宽行距,以突出纵列(行)自身的连贯性,使“力势”的纵向动机更趋明朗。

  张瑞图式的“力势”关系和通篇布局手法引发了矛盾、复杂的书法情态,形成多面的“书法性格”。

  以行写楷:张瑞图的楷书

  张瑞图虽以行草书闻名于世,其实他的楷书也颇具个性风格。

  张瑞图的小楷成熟较早,主要取法锺繇等魏晋小楷。张瑞图曾说:“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都不在书,非学所可至也。”(《果亭翰墨·书评诗评》)他在魏晋基础上广泛借鉴历代楷模,在他早期的《录袁昂古今论书轴》里除了外也可看到苏轼等宋元书法的影响。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小楷陶渊明桃花源记》是其个性小楷的开始,该作和收于《果亭翰墨》的《书评》、《瀛海公署观画角鹰屏风歌》等可看作氏中期小楷代表。张瑞图的中期小楷在天启二年曾被董其昌赞许过。这一时期他的楷体能率意而出,力求挣脱元明以来整饬秀丽的楷风影响。瑞图崇祯元年(1628)春写的《王苍坪墓志》(1984年河南郸城出土)可看作其中、晚期过渡之作,也可作为考察其楷书的例子。

  “以行为楷”是张瑞图小楷的特色,他在小楷《岳阳楼记》题记中曾叹曰:“以行为楷二十年矣!”《王苍坪墓志》不仅“以行为楷”,甚至“以行草为楷”,行、草写法同时融入楷体中,“后”、“洲”、“胜”、“之”、“交”、“多”、“足”、“故”等字即用行、草法。“以行草为楷”也透露了不少(楷及行草)风格渐变的信息:单字渐趋纵长,点画间由扣紧趋于松脱,字内空间比以前宽疏,晚期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字形在此作中不时出现,在书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左重撇、重横画在该作中仍不可或缺,并由这类点画带动而转向重轻粗细对比(而中期书作线条粗细比较均衡)。该墓志小楷与一年前的《行楷心经轴》风格相近。该墓志、《行楷心经轴》以及天启七年的行草《后赤壁赋卷》、《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草册》、天启五年的《听琴篇诗卷》等都凸显了中期至晚期过渡的特征——张瑞图在天启后期即尝试又一次新变了。《诗偈册》、《王绩冯子华处士书册》、《和陶渊明拟古诗册》等作代表了瑞图晚期小楷风貌。

  王苍坪墓志》可算是“潦草”的楷书,远不如早于该墓志一两个月前的小楷《题文嘉两洞记游图册》(天启七年丁卯腊月)及后来的《王绩冯子华处士书册》、《和陶渊明拟古诗册》等那样工整,不过就当时书写墓志而言不为奇怪或不恭,墓志文的写刻在唐以前极认真,“唐中期开始,多以行楷书入志,结体由方正转向长形,书、刻均很潦草。”(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加之该志为横式布局,志石无界格,纵有列横无行,也为瑞图自由发挥、以行为楷提供了空间。明清志石书写的一个特点是追求艺术性,体现在横式布局、钤加印章等方面,《王苍坪墓志》即属此类,此作以行为楷,集大楷小楷行草篆书于一志,更强化了艺术性。

  《王苍坪墓志》志盖为少见的张瑞图大字正楷和篆字,明清时以楷书(大楷)为碑额、志盖者尤少,所以显得珍贵。该志盖大楷风格游离于张瑞图典型书风之外,个性不鲜明,不但与其小楷大异其趣,与其常见的巨轴(大字)行书也不相类。但张瑞图大字并非仅此一式,天启丙寅(1626)书白毫庵石刻可能是他字径最大的正楷,为“崇德”二字,字径约35厘米。崇祯庚午(1630)的《禅鸡冢碑》字径8厘米多,碑分四段,各高180厘米、宽37厘米,共二百多字。以上两处碑刻大楷风格各不相同,亦不似《王苍坪墓志》,《禅鸡冢碑》之大楷有些接近氏行书风格。

  张瑞图书丹刻石还有:

  《卫民祠碑》(晋江博物馆藏),瑞图万历四十八年回晋江时撰文并书,行书9行,凡252字,题款“万历庚申翰林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

  晋澄 先生祠碑》(存泉州市丰泽区浔美村),天启五年立,瑞图书,记载贵州副使李晋澄生平事迹。

  《宋王梅溪先生题承天寺十奇诗》(泉州),天启六年张瑞图将南宋诗人王十朋诗书刻于石碑上,落款为“天启丙寅书于湛初上人之无垢轩中果亭居士张瑞图谨书”。

  此外还有《思复 先生小传》、《禅鸡冢碑》等。

  乾隆年间《泉州府志》称张瑞图蘸发泼墨,奇姿横生,尤精大书匾额。乞者多不择人而与。泉州承天寺“香积堂”,通淮关岳庙“充塞天地”,花桥亭“真人所居”,晋江青阳白毫庵“白毫庵”、“崇德”,南安雪峰寺“应身慈济”,同安禅露“妙莲庵”等,均出自张瑞图手笔。张瑞图同乡、北宋书家蔡襄两知泉州期间除留下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许多大字题书留在泉州、福州。张瑞图大楷或许曾受蔡襄赵孟頫等影响。

  张瑞图书法特色独具,不过也有人指责他的书法锋芒太过、不储蓄、形式上过于偏激、缺乏温文尔雅的格调。其实,无论是“偏激”、“外露”还是“怪、异、丑”,正点出张瑞图标新立异处。也正因如此,张瑞图书法对元明传统帖学而言,显示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成为晚明创新主义书风的代表书家。张瑞图有一方白文印章:“兴酣落笔摇五岳”,正是他书法风格的极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