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陈:二卷)

  陈知柔(名晋叔,字体仁,号休斋居士。南宋·晋江人,徙居永春,晚年又移居建阳。籍贯。从宦。讲学授徒。陈知柔与王十朋。陈知柔与朱熹。著述。诗词举隅。按。)
  陈龙复(乳名“著哥”,字本叔,号清陂。南宋末·泉州南安人,或作晋江人。南安人。宝祐四年进士,历仕州县。德祐初从文天祥抗元。景炎三年死难。)、陈龙可(字蛩潜,明·晋江人)、陈龙岩
  陈迁鹤[字声士,号介石,又号景南。明末清初·安溪县崇信里人(今祥华乡珍山村)。原籍安溪,幼随父客居泉州郡城。居南安诗山廿余年。康熙十九年登贤书。康熙廿四年成进士。累官至左庶子掌坊。年老归里。卒于家(康熙五十年卒。著述。后裔。)]
  陈万策[字时对,一作对初,号谦季。清·安溪崇信里(今祥华乡珍山村)人,居泉州郡城。陈迁鹤第三子。康熙卅二年魁顺天乡荐,侍父京邸。康熙五十七年进士。累官至侍讲学士。雍正十二年卒于官。著述。算法造诣。]
  陈宝钥(字大莱,号蓼厓)
  陈义高(字秋岩、宜甫。行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8·集部19·陈秋岩诗集》。陈义高的弟子王寿衍。)
  (字君举。身世及早年。历罗源、黄岩、安远、循州知县。通判蔡州。知惠州。知宿州、开封府。首知泉州。知舒州。复知泉州。辞官居泉州并卒于泉州。)
  陈瓘[字莹中,号了斋,北宋·南剑州沙县城西劝忠坊人(现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一小学一带)。元丰二年探花及第。初宦(调湖州掌书记,元祐四年签书越州判官。摄明州通判。)。绍圣元年用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出通判沧州,知卫州。右正言,左司谏,罢监扬州粮料院,改知无为军。著作郎,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出知泰州。无一日少安(崇宁中除名窜袁州、廉州、郴州。安置通州。徙台州五年。又先后居江州、南康、楚州。)。宣和六年卒。评价(刚正不挠。书法造诣颇深。)]
  陈让(字源礼,号见吾。明·泉州晋江县陈埭涵口人。早年。绍兴府推官。监察御史。家居十五年而卒。)
  陈靖(字道卿,北宋·兴化军莆田人。莆田人。初宦。屡议均田。两知泉州。评价。)
  陈枢(字慎之。宣州旌德令。宣德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泉州。)
  陈彦才(字用中)
  陈康伯(字长卿,谥文恭,后改谥文正。中上舍丙科,累迁太学正。累官军器监。借吏部尚书使金,罢知泉州。奉祠,知汉州,吏部侍郎,兼礼、户部,兼刑部。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史院。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判信州,醴泉观使,判绍兴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薨。评价。)、陈康年(字季昌,晋江人)
陈拱
[陈拱,陈开成,字伯垂。清·德化县城西鹏都(今丁溪村坪埔)人。反暴抗税。举义。兵败被诛。]

陈知柔

  陈知柔(?-1184年),名晋叔,字体仁,号休斋,南宋·晋江人,徙居永春,晚年又移居建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州守陈休斋先生知柔》据《闽书》、《永春志》、《郡志》、《王梅溪文集》、《朱子文集》为作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陈知柔》有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知柔》有传。

  籍贯

  陈知柔原籍晋江。祖从易,在宋·真宗仁宗朝任谏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从易》)

  陈知柔好山水,青年时由晋江游永春,至升平里毗湖(今蓬壶镇),爱当地幽胜,就定居下来;至晚年又移居建阳。故或作晋江人,或作永春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陈知柔》:陈知柔,字体仁,永春人(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晋江人,徙永春,再徙建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州守陈休斋先生知柔先生知柔,字体仁,永春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陈知柔》:陈知柔,字体仁,永春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知柔》:陈知柔,字体仁孝则弟,晋江人,移居永春;后徙建阳。”

  从宦

  陈知柔绍兴十二年(1142年)举进士第四名,授台州判官,历建州教授、汀州教授、知循州、知贺州,福建参议;前后4奉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陈知柔》:

  性超迈,读书日诵数百言。

  绍兴中进士第四人,授台州判官,辨活受诬为海盗者四十余人。

  历教建州、漳州,知循州,徙贺州。

  秦桧当国,一时与其子同在甲科者,皆拔援贵显(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皆攀援贵显”)知柔独龃龆不合。雅好山水,盛年从仕,已动归兴,因自号‘休斋’。

  后为福建安抚司参议官,前后凡四食祠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5·州守陈休斋先生知柔

  “性超迈聪颖,刻志坟籍。

  绍兴十二年进士,授台州判官,辨释冤盗四十余人。

  教授建州、汀州,两奉祠,历知循州,从贺州。

  先生与秦桧同榜,当轴一时,前列十余人俱以攀援致通显,先生独不阿附,以故龃龉。

  盛年从仕,即有归志,自号休斋居士。雅好山水,在天台、奉安遍游名山,归至会稽,耽其岩壑,留二年。罢贺州,留惠阳三年,暇日泛丰湖,登白鹤峰,和东坡诗,罗浮风物陶写殆尽。

  还,参议福建幕。

  前后四奉祠。”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36·永春州·人物·宋·陈知柔》:

  登绍兴进士,历知循州贺州

  知柔秦桧同榜当轴同年多以攀援致通显知柔独不阿附以故龃龉自号‘体斋居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陈知柔》:

  “登绍兴十二年进士,授台州判官、教授建州、漳州。两奉祠。起知循州,徙贺州。

  知柔秦桧同榜,正直不阿附,以故龃龉。盛年从仕,即动归兴。自号休斋居士

  前后四奉祠。”

  讲学授徒

  陈知柔归隐后,在永春蓬壶境内蓬山右峰陈岩(又称仙洞山)置别业,讲学授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陈知柔》:“教授诸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州守陈休斋先生知柔“诸生从之,户屦常满。寓僧房,四壁萧然,豪气不少衰。遇名胜,辄置酒赋诗,相与谈论经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知柔》:“从学者众,四壁萧然。”

  至淳熙十一年(1184年)三月,陈知柔病卒。墓在永春县蓬壶乡美中村山尾寨下(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陈知柔墓》)。

  陈知柔王十朋

  乾道四至五年(1168—1169年)冬,知泉州的王十朋(字龟龄)题诗以赠,给予高度评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州守陈休斋先生知柔收录王十朋赠诗曰:

  龟龄赠诗云:

  ‘我来守清源,德星识二陈光陈知柔

  (指陈光如金玉,一室清无尘;厌世不肯留,至今里称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光》)

  (指陈知柔先贺州守,正气超等伦。胸中包古今,笔下真有神。唾手取巍科,齿发方青春。声名满天下,文字惊缙绅。劳人暂州县,平步当要津。蹉跎忽至今,此志犹未伸。真人奉香火,萧寺含悲辛。讲席延诸生,黄卷呵古人。异端斥佛老,吾道鸣。聊借束修礼,少资囊槖贫。

  我忝二千石,二年牧斯民。不能助玉川,耻与公均。赠我诗与文,字字皆可珍。宠褒恨太过,感激难具论。愿公少自爱,行矣当致身。门下有高弟,庙堂手经纶。房魏方得君,讵肯忘河汾。’”(注:汉郡守俸禄为年两千石,后世即以“两千石”代指“郡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知柔》:王十朋赠诗有曰:‘胸中包古今,笔下真有神。’”

  陈知柔朱熹

  绍兴廿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与陈知柔为莫逆交,相与论道,游览闽南名山胜水,作诗唱和。朱熹曾在永春县学宫与陈知柔一同讲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傅自得卒;十月,离别近30年的朱熹(时55岁)从闽北南下泉州吊丧后,到永春拜访年届70岁的陈知柔陈知柔与他酌酒赋诗,谈论经义,嗣而相携遨游莲花峰、九日山、凉峰、凤凰山、云台山之间,至十一月北上,临别复置酒饯行于洛阳桥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泉州山川·莲花峰、九日山、凤凰山、云台山》、《泉州桥梁·洛阳桥》)

  朱熹《晦庵集(朱文公文集)·卷102》载朱熹诗《去温陵二十七年而复来,显庵益老,见候七里亭,又以佳句见招,而休斋?丈、寺函丈皆属和焉,因次韵奉酬,并呈二丈》。

  朱熹在莲花峰与陈知柔赋诗唱和。

  陈知柔?《题莲花峰》诗曰:“一莲峰上几人攀,千年清风起儒顽。指点乾坤千里目,世途隘甚此中宽。”

  朱熹《次韵陈休斋莲花峰之作》诗曰:“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萦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

  其他,《朱子集》所载和酬之作还有《次韵陈休斋怀古堂》、《用林择之韵别陈休斋》、《和林择之凤凰山韵》,《次林择之凉峰韵》、《寄九日山廓然亭》等。

  淳熙十一年(1184年)三月,陈知柔卒,朱熹祭之文(《祭陈休斋文》,见《朱文公文集·卷87》,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知柔》:“其卒也,朱文公为文祭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州守陈休斋先生知柔收录朱熹《祭陈休斋文》曰:

  陈知柔卒,朱文公朱熹于淳熙十一年三月祭之文:

  少日游宦,获从公游泉、漳间,蒙公爱予,诱掖良厚。

  其后别去几三十年,去岁之冬复见公,相与开怀握手,如平生欢。公虽老矣,意气不衰,为我置酒,谈论经义篇什,间作亹亹不休。相与追游莲华、九日、凉峰、凤凰、云台之间,昼则联车,夜则对榻。视公起居、食饮、呌呼、谈噱,有非后生所能及者,谓公寿考未艾也。及之还,公复载酒饯我洛阳(洛阳桥),则操袂分携,潸然不乐,久而不能平也。不谓未及两月,公讣遽来。

  呜呼痛哉!公于诸经皆有论述,许以寄我相与考评,而今而后不复遂此愿矣。”

  著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陈知柔》:“著述甚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州守陈休斋先生知柔“所著有《易本旨》十六卷、《易大传》二卷、《易图》一卷、《春秋义例》十二卷、《古学并图》二卷、《诗声谱》二卷、《论语后传》十卷、《诗话》(《休斋诗话》)五卷,又有《梅青传》、《诗骚古赋》、《杂著》毋虑千百篇,皆行于世。”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陈知柔》:“所著有《易本旨》十六卷、《春秋义例》十二卷、《论语后传》十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知柔》:“所著有《易本旨》、《易大传》、《易图》、《春秋义例》、《古学并图》、《诗声谱》诸书。”

  诗词举隅

  《全宋诗》收录陈知柔诗词16首、句1:

  《次海上长亭村》:
  “行到山穷处,微茫岛屿青。百年多逆旅,万事一长亭。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登巾山》:
  
“司马胸中著云梦,杜陵眼底盖乾坤。吾衰不复论兹事,饱看孤帆落远村。”

  《读潮本集》:
  “大雅寥寥不复还,如公几得古人全。格高枯淡复志赋,意到浑沦原道篇。
  赵子遗编今复乱,欧公校本孰能传。古音祠矣尤难识,聊与磨铅一究研。”

  《涵清阁》:
  “追忆唯庵真可人,诗成咳唾笔如神。使登是阁一快扫,当有银钩铁画新。”

  《韩木》:
  “层江波静鳄如扫,一亩寒阴禽自呼。莫把甘棠比韩木,令人洒涕共长吁。”

  《韩木》:
  “康成迹寄书带草,玄德祥标羽葆桑。名与此山俱不朽,何如烟杪郁苍苍。”

  《环翠亭》:
  “当年把臂入龙山,犹记相逢醉梦间。君似孤云了无碍,我如倦翼早知还。
  茅檐负日真成算,竹榻论诗整破颜。欲问太平真气象,夜来风月到松关。”

  【按:环翠亭在永春县。】

  句:
  “木落洞庭秋。”

  《莲花峰》:
  “多病登台今古情,菊花摇荡午凉生。山前木落石岩出,海上潮来秋渚平。
  野兴已随芳草还,归鞭更傍落霞明。愧无十丈开花句,独卧禅房心自清。”

  【按:莲花峰在南安丰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莲花峰》】

  《宿天台万年寺》:
  “古寺来投宿,云岩第几层。有诗堪供佛,无事且依僧。
  小阁泉喧枕,修廓雨暗灯。好峰看未足,梦绕碧崚嶒。”

  《题洪景伯通判清閟堂》:
  “别乘清名满世间,却来堂下植檀栾。已无欲物败人意,且与此君同岁寒。
  夜月半庭金影碎,秋风一枕玉声残。雁行吏退铃斋静,想见巍冠独倚阑。”

  《题隐君祠次经略韵》:
  “人境初无车马喧,卜居原得近姜村。山围古寺苔生砌,花落前汀潮打门。
  已许揭身如日月,不妨为客任乾坤。清诗海内流传久,亭下空余石砚存。”

  【按:隐君即唐·秦系,隐居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

  《题山石》:
  “山花有空相,江月多清晖。野意写不尽,微吟浩忘归。”

  《题石桥》:
  “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好山雄压三千界,幽处常栖五百仙。
  云际楼台深夜见,雨中钟鼓隔溪传。我来不作声闻想,聊试茶瓯一味禅。”

  《天台游山》:
  “烟萝穿几重,柴车倦驱驾。忽寻钟磬音,山腰得僧舍。
  主僧闻我来,曳杖出相迓。揖我坐虚阁,登临欠台榭。
  老屋数椽余,风物自闲暇。古木出云杪,遥岑来竹罅。
  下临一泓水,涵光冷相射。但能了此生,未遽惭大厦。
  我本山中人,偶失学圃稼。为米聊复留,两同僧过夏。
  得舟家可浮,遇竹宅便借。是处皆南山,何必东篱下。
  悠悠去忘归,宁畏长官骂。松月苦留客,徘徊度清夜。
  明朝过桃溪,溪女莫相诧。”

  《谒韩愈祠》:
  “斯文何罪窜南荒,来谒孤祠泪数行。恐有遗书藏坏壁,岂无哀赋吊沅湘。
  精神不受氛烟蔽,道义长涵日月光。西壁萧萧香火冷,何人能与作堂皇。”

  《谒相坟次经略韵》:
  “欲将兴废问洪钧,来谒孤坟独怆神。千载高风余凛凛,一池秋水自粼粼。
  门前帆影来天际,林杪钟声落海滨。此道寥寥今复振,不应渔水是东邻。”

  【按:相即唐·姜公辅,坟在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九日山姜相峰(东峰)东南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泉州古墓·相坟》)】

  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州守陈休斋先生知柔学派》:

  “按

  永春志乘,次崖?先生林希元次崖曾总厥事。其表章前哲,载于志书及集中特详,而氏一门尤数见者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志》称,自南宋入明,合族以居,历世十二,内外雍睦。公盛年从仕,以不附秦桧,即矢志归,自号休斋居士,前后四奉祠,户外履满。

  又考王忠文王十朋忠文《年谱》并《文集》,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知泉州,是冬莅泉,六年(1170年)某月移知台州。在泉时,赠公诗云:‘儒先贺州守,正气超等伦。’又曰:‘门下有高弟,庙堂手经纶;房魏方得君,讵肯忘河汾。’计彼时泉之在庙堂者,同里有克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考宋《宰辅年表》,乾道五年(1169年)四月壬辰,梁克家自端明殿学士兼参知政事,但公受业师志乘载永春者,见陈光《本传》。而忠文之诗所言‘门下有高弟’,而未指出其人,历稽志乘莫有及之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光》)

  然考之忠文《年谱》、《文集》,按之宋《宰辅表》,为公似无可疑。

  再考休斋同邑,为交友,而休斋同登第,公当轴时,曾经荐除公为广宪,是公平日师友尽在于永,则其讲授于二陈知柔陈光,切磨于公,往复讲论渊源,似有由来也,惜休斋诸公著述已残缺久湮,赖忠文诗章犹可显证。谨志所疑,登录公载入休斋学派俟,博考者订之。

  再按:

  公平生与紫阳?文公朱熹极厚,其经学最显著,惜亦多佚。尝自言曰:‘学者要论当世尚友,考其行事,以无愧于天地间足矣。’次崖?林希元称公‘如云鸿野鹤,飞翔于干霄九仞之表’,谅哉!

  又按

  曰:‘泉郡如陈体仁陈知柔崇礼,晦翁朱熹号“晦庵”)传述经书,与黄景传?岩孙黄岩孙景传之潜究蔡白石?廷杰蔡和廷杰,学者称“白石先生”)之严绝浮屠,张子文?张巽子文之理辨精微,又如永春蔡光烈?蔡兹光烈主贡举,特拔晦翁,可称知人。数公皆邃于理学,宜建特祠。’按公所论,后之欲表章泉南人文之倡者,必有取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黄岩孙蔡和张巽蔡兹》)

陈龙复

  陈龙复(1211—1278年),乳名著哥,字本叔,号清陂,南宋末·泉州南安人,或作晋江人;嘉定四年(1211年)农历十月七日巳时生。

  《宋史·卷415·文天祥传》有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陈龙复》、《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24卷·姓部·列传8·宋4·陈龙复“按《万姓统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宋·陈龙复》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陈龙复“采《闽书》及《广东通志》”为作传。

  南安人

  志书对陈龙复是何方人氏,历来有晋江人、南安人的说法,有的则笼统称为泉州人。不过,古人往往有“乡籍”、“学籍”、“祖籍”和出生地、居住地的不同记述,有的现在已难以分辨了,称陈龙复为泉州人总归不错,具体邑县还有待考证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陈龙复》:陈龙复,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龙复》:陈龙复,晋江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24卷·姓部·列传8·宋4·陈龙复》:龙复,泉州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宋·陈龙复陈龙复,字本叔。”

  《温陵晋邑渎头世科氏家传》指为“晋江渎头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陈龙复》:

  “陈龙复,字本叔。”

  “《府志》作晋江人,误”

  宝祐进士,历仕州县

  陈龙复长于《赋》,曾3次参加科考,45岁时以南安籍登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文天祥榜四甲进士第76名,历仕州、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陈龙复》:

  “与文天祥同登第。”

  龙复朴茂沈厚,有古士风,平生历仕以清俭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龙复》:“宝佑四年进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24卷·姓部·列传8·宋4·陈龙复》:“与文天祥同登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宋·陈龙复“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历仕州、县,以清俭闻。”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陈龙复》:

  “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历仕州县,以清俭闻。”

  “龙复沉厚朴茂,有前辈风。

  德祐初文天祥抗元

  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大举南侵,咸淳十年(1274年)诏天下“勤王”德祐元年(1275年),知赣州的文天祥响应诏令举兵,之后苦战江南,时陈龙复避居家乡,德祐(1275—1276年)初,文天祥开府南剑州(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一带),陈龙复随即投入文天祥麾下,被辟为督府参议兼行大府少卿、福建提点刑狱;寻分司潮州,积粮治兵,文天祥赖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陈龙复》:“历官大府少卿。天祥开府南剑,迁福建提点刑狱、督府参议官。后分司潮州,积粮治兵,天祥赖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龙复》:“历官大府少卿。文天祥开督南剑,迁龙复督府参政,守潮州,积粮治兵,天祥赖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24卷·姓部·列传8·宋4·陈龙复》:“历官太府少卿。天祥开府南剑,分司潮州,积粮治兵,天祥赖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宋·陈龙复》:

  “德祐(1275—1276年)初家居。

  天祥开督南剑,辟为督府参议,并行大府少卿、福建提刑,以持重老成见推。

  寻分司潮阳。号召豪杰积谷治兵,天祥赖得入潮。”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陈龙复》:

  “德祐初家居。

  天祥开督南剑,辟为督府参议,兼行大府少卿、福建提刑,以持重老成见推幕府。

  寻分司潮阳,号召豪杰积粮治兵,天祥赖得入潮为讨贼计。”

  据陈铭《闽贤名胜诗选及其事略》云,陈龙复往潮阳时,途经南安市西北隅蓬华镇的天柱山,有《过天柱山》一诗言志:“天柱山前日色昏,途穷欲托痛无门。贱躯宁共山河碎,一死还堪慰国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天柱山》)

  景炎三年死难

  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为对付元军攻势,文天祥率军移屯潮阳县(海丰),十二月趋南岭。叛匪陈懿暗中勾结张弘范,引导元军尾随偷袭。陈龙复所部从至五坡岭,吃饭时遭张弘范的元军突然袭击,不及应战,文天祥被执,陈龙复等人同时遇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陈龙复》:“及移屯,为元兵所袭,死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龙复》:“及移屯,遂为元兵所袭,死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24卷·姓部·列传8·宋4·陈龙复》:“及移屯,为元兵所袭,死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宋·陈龙复》:“为讨贼计,及移屯海丰,从至五坡,为元兵所袭,死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陈龙复》:“及移屯海丰,从至五坡,为元兵所袭,死焉

卒年七十有三。”

  关于此役,《宋史·卷415·文天祥传》记曰:

  “至元十五年……十一月进屯潮阳县,十二月趋南岭。

  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

  邹冯自劲(刭),众扶入南岭死。官属士卒得脱空坑者。

  至是,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皆死;杜浒被执,以忧死;惟赵孟溁遁;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获,俱死焉。”

  后来文天祥被囚狱中,忆及往昔相从诸人,各集句咏之;其咏陈龙复诗云:“卿月昂金掌,老气横九州;前辈谁复纪,吾道长悠悠。”

  文天祥卒后,南剑州建有“大忠祠”陈龙复等与文天祥并祀其中。

陈龙可

  陈龙可,字蛩潜,明·晋江人。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进士,官终琼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陈龙可》:陈龙可,字蛩潜。天启壬戌进士,选南京户部主事,榷淮安钞关。冗役浮例,革汰靡遗。转员外郎中,迁琼州知府。追产立节妇之嗣,刺血辨指挥之男,惠声懋著。后二年告归。”

陈龙岩

  陈龙岩,清初晋江举人,累官江宁知府。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读太守遗事》(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王阮亭先生王士祯阮亭《池北偶谈》,有载‘太守’事云:

  ‘陈龙岩,福建晋江举人,累官江宁知府,居官以清介闻。

  随州妖人朱方旦,左道蛊惑四方,督抚藩臬所至郊迎,为立书院。至金陵,总督某公方延之衙署,忽辕门传鼓,声甚急。遣问之,立辕门外直对云:无余事,知府某以朱方旦左道惑众,来请发下鞫审正法,以安地方耳。制府虽怒其戆,然以素知其廉干,亦不罪也。

  后卒于任,总督于成龙亲吊哭之。’

  岩岩正气凛黄堂,欲为朝廷振纪纲。鞫治妖人申国法,严惩左道肃官方。巫沉江水民称快,毁淫祠政秉刚,獬豸触邪威可畏,么麽丑类岂能藏?

  【泗东按】

  唐朝狄仁杰毁淫祠。

  陈龙岩生平未详。”

陈迁鹤

  陈迁鹤(1636—1711年),字声士,号介石,又号景南,明末清初·安溪县崇信里人(今祥华乡珍山村);崇祯九年(1636年)生,陈洪图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图》)

  原籍安溪,幼随父客居泉州郡城

  陈迁鹤家贫,幼随父陈洪图居泉州郡城衮绣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迁鹤》:陈迁鹤,字声士,号介石,祖安溪籍,徙居晋江,洪图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清寓贤·陈迁鹤》:陈迁鹤,字声士,号介石,安溪崇信里人,教授洪图子也。家贫,客于郡城。”

  陈迁鹤幼年聪颖,出语俊异。8岁时,一次偕父到江边,随口说出“逝者如斯夫!”其父大为惊奇。他好古力学,不逐时艺,早岁即深有所得。

  居南安诗山廿余年

  南安诗山戴昆琛戴映衮兄弟赴郡应试时,与陈迁鹤谈论经史文章,大加赞赏,邀陈迁鹤到诗山当塾师。戴昆琛以女配之,戴映衮赠以田宅。陈迁鹤迎养其母,读书高盖山下20余年。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清寓贤·陈迁鹤》:

  “适诗山戴昆琛映衮兄弟赴试于郡,一见奇之,与谈经史文章,击节叹赏,深以大器期之。邀归课塾,待若至亲。昆琛妻之以女,映衮建亭以居之,复与以腴田数十亩。
迁鹤遂迎养其母,寓于是亭。亭左有塘,其妻戴氏浣衣塘畔,置筐岸边,念老姑嗜鱼,无以养。忽鱼自跃满筐中,可数日供。里人传为孝感,因名曰‘跃鱼塘’。

  迁鹤尝由诗山诣县城,中途遇有鬻祖坟者,出金以赎之。又尝悯蓬岛节妇,为撰传,募资以给之。

  迁鹤笺注经史,追企韩愈欧阳詹,超然以古人为志,犹未获遇于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尝序《欧阳文集》,自言‘读书高盖山下二十余年,高山仰止,匪朝伊夕’,是可见其寓居之久矣。

  邑诸绅撰迁鹤乡贤册,谓其妻戴氏中年早卒,荐念伉俪共尝艰苦,义不别娶。”

  康熙十九年登贤书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陈迁鹤年50余岁,方由漳州学以廪生中式举人,又挈眷迁回泉州郡城(亦晋江县治)衮绣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迁鹤》:“康熙庚申,由漳州学登贤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清寓贤·陈迁鹤》:“迨康熙庚申,年五十余,以廪生中式举人,始挈眷迁居郡城衮绣铺。”

  康熙廿四年成进士

  康熙廿四年乙丑(1685年),陈迁鹤成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迁鹤》:“乙丑会试第三,选庶吉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清寓贤·陈迁鹤》:“以康熙乙丑成进士。”

  在选庶吉士时,安溪同乡、掌院学士李光地为馆师,见陈迁鹤自订馆课《太极太虚论》,赞赏说:我乡竟有这样人才啊!便邀为邻居,早晚联席研讨辩论,常到深夜。李光地曾对人说:陈介石五十穷经,经学甚明;六十学书,书法大进。人们只要志坚力果,便有成就,何必嗟叹衰老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累官至左庶子掌坊

  康熙廿七年(1688年)闭馆,陈迁鹤授翰林编修,历中允、侍讲、侍读,至左庶子掌左春坊事、直南书房。

  陈迁鹤的经学,不尽守宋儒学说,他博览前代笺疏,融会个人心得,多有论著,尤精于《易》。书法学唐代李邕,骨力遒劲,屡蒙圣祖赏识,曾书写进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迁鹤》:“历中允、侍讲、侍读,至左庶子掌坊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清寓贤·陈迁鹤》:“入翰苑,累迁侍读、庶子,受清圣祖康熙帝特达之知。”(“特达”:原谓行聘时惟圭、璋能独行通达,不加于币。此指特殊知遇。)

   年老归里

  陈迁鹤70岁请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迁鹤》:

  “年七十归里,家居数载,惟取京邸所著改订,矻矻不休。”

  迁鹤行谊敦厚,家庭无间言,尤有德于乡闾。”

  陈迁鹤居家时为乡里做了不少好事。如海上军兴时,泉州有里长、大当的差役,民众不堪困扰,复台以后,还未撤销,他向总督兴永朝申请革除;当时海滨居民,奉令内迁,荒掉的田地名曰“界外”,豁免田赋,复台后有司仍按原籍征赋,其实大部未垦,他申请就现耕田量定税额。都获准施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没落篇·辛丑播迁》)

  卒于家

  康熙五十年卒

  康熙五十年(1711年),陈迁鹤卒于家,年76。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迁鹤》:“卒年七十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左庶子陈迁鹤墓:在(晋江)三十八都前林乡。”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清寓贤·陈迁鹤》:“寿八十余(?)卒。”

  嘉庆廿二年(1817年),闽中大吏疏请入祀乡贤祠。

  著述

  陈迁鹤一生论著,有《论易》15卷、《尚书私记》1卷、《毛诗国风绎》1卷、《春秋纪疑》1卷、《春树堂文集》2卷、《上峰堂文集》2卷、《闲居咫闻》12篇、《韩江草》诗1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迁鹤》:“著有《论易》十五卷、《尚书私记》一卷、《毛诗国风绎》一卷、《春秋纪疑》一卷。”

  后裔

  陈迁鹤之后裔,子万策,孙亮世,曾孙科捷,并官翰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万策陈亮世陈科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迁鹤》:“子万策,孙亮世,曾孙科捷,并官翰林,历显仕。”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清寓贤·陈迁鹤》:

  “生子三:长万宝、次兆先、三万策生时,高盖山鸣锵锵者三日,‘孔子亭’夜发毫光,咸以为瑞。以词林官宫詹,负天下重望。

  亮世,曾孙科捷,俱擢词林;余领乡荐贡京师者二十余人。”

陈万策

  陈万策(1674—1734年),字时对,一作对初,号谦季。清·安溪崇信里(今祥华乡珍山村)人,居泉州郡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万策》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万策“采《通志》、《府志》,参诗山《氏谱传》”为作传。

  陈迁鹤第三子

  陈万策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是陈迁鹤的第3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迁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万策》:陈万策,字时对,号谦季迁鹤三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万策》:

  陈万策,字对初,号谦季,左庶子迁鹤三子。

  迁鹤以安溪庠士寓诗山大廷乡福坡山戴映衮家,映衮以其兄昆琛之子妻之,赘于家二十八年。生子万宝兆先万策将生时,高盖山鸣锵锵者三日,所寓之宅有毫光,时人以为异云。

  幼颖敏,读书三过成诵。九岁能文,晓星平《易》数。十二岁,父举于乡,乃随父兄迁居郡城衮绣铺。十五工诗,具有神解(“神解”:不赖言传而能意会)。十七以南安籍擢冠军(南安县童生之首)。寻拔入成均(“成均”: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指“国子监”),八试皆第一。”

  康熙卅二年魁顺天乡荐,侍父京邸

  康熙卅二年癸酉(1693年),陈万策应顺天(京都)乡试,中式第1名,并没任官,仍留京侍奉老父。乡先辈、相国李光地延为子侄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万策》:

  “康熙癸酉魁顺天乡荐,侍父京邸。

  安溪相国李光地极相器重,延为子侄师,与之讲究经学及律法、四声、六书、九算,莫不该贯(“该贯”:博通,贯通)

  甲戌(康熙卅三年,1694年)会试,以光地任总裁回避假归。其母舅、庠生戴练观被豪诬以杀人,念母氏劬劳(“劬劳”:劳苦)、外家厚恩,百计辨诬。适光地是时归里,万策为白冤求解,俾得从轻。拟流罪既定,劝其子诗侍代父远流,至于赦罪而后已。

  越年到京,同光地分修御纂《周易折中》,手画启蒙诸图,多前人所未发,圣祖俞旨褒之。又分修《性理精义》及《钦定诗经汇纂》。”

  康熙五十七年进士

  时李光地得宠于康熙帝,屡以李光地主春闱(“春闱”:古代科举会试于春季举行,故称),陈万策例应回避,一直拖延20余年,至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才成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万策》:“康熙戊戌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万策》:“时光地深得圣眷,策以光地屡主春闱,例宜回避,迟二十余年,至戊戌成进士。”

  累官至侍讲学士

  选馆后,陈万策即为武英殿纂修兼蒙养斋纂修,参修子平诸书。

  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翰林院编修,被召往热河行在,撰写文章,因词采华赡,深受赏识。

  康熙六十一年(1721年)十一月,世宗登位,改元雍正,陈万策首被召见,那些祭告典册,铺陈功德的文章,均出其手,有的是倚几立办,每篇都得到赞赏。

  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陈万策奉派主持湖南乡试,事竣擢升中允。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陈万策擢詹事府詹事,充讲官,掌管起居注。秋,主持浙江乡试,就近请假归里。

  时值闽省饥荒,朝廷已下令赈恤,但当局奉行不力。陈万策在大庭广众中慷慨发言,为民请命。当局怕他入朝告发,便先下手为强,上报陈万策这次还乡,八驺前导,借用镇帅鼓吹,夸耀乡里,还散布流言蜚语等等。世宗爱惜陈万策文才,只把他降职为翰林院检讨,并令以家财助赈。陈万策家仅中产,够不上赈款点滴,可这么一来,当局知皇帝洞悉本省灾情,施赈不敢怠慢,民困得以复苏。

  数年后,陈万策升国子监司业,迁侍读。

  雍正十一年(1733年),迁侍讲学士,奉派教习癸丑科(雍正十一年,1733年)庶吉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万策》:

  “授编修,历中允,升詹事府詹事。

  甲辰(雍正二年,1724年)典试湖南。

  丙午(雍正四年,1726年)典试浙江,假归。

  越年,除司业,升侍讲学士,教习癸丑科(雍正十一年,1733年)庶吉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万策》:

  “选馆后,即预武英殿纂修,兼蒙养斋纂修。《子平》诸书,词藻华赡,每以著作被知遇,授编修。圣祖召至热河,撰拟文字,深加优奖。

  世宗御极,首被召见内廷,一日至再。由是祭告典册、碑版高文,皆出其手,恩赐稠叠。

  二年间,由中允荐陟詹事府詹事。

  甲辰典试湖南,丙午典试浙江,所得皆知名士。

  其往浙也,给假归里,特抵诗山访诸表兄弟侄。见外氏凋零,时加体恤。

  又见八闽洊(“洊”:接连)饥、桑梓危状,向大宪为民请命,民困以苏。

   先时,万策在京,每奉旨密奏必悉心直陈。在湖南,曾条列地方时宜入告,有触当事怒之,世宗俞之。当事者劾以夸耀里闾,查封家产,备赈穷黎。降授检讨,以馆职自效。

  越数年,除司业,寻迁侍读,升侍讲学士,教习癸丑科庶吉士,均出异数。

  穷年披吟,老而不倦,虽病中手不释卷。操翰(“操翰”:执笔为文)敏妙,文不加点。为国子师及教习、庶常,讲授体裁指要,具有成法,后学仰为山斗。”

  雍正十二年卒于官

  雍正十二年(1734年),陈万策在京卒于官,年68。葬南安诗山,后迁晋江黄林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万策》:

  “年六十八卒于官。”

  “子冕世冠世旭世名世。孙科捷联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詹事陈万策墓:在黄林乡。”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万策》:

  “年六十八,卒于官。扶榇归,葬于诗山兴善院左,后迁附郭。”

  “子冕世冠世旭世名世,俱举人。

  亮世,南安籍;孙科捷。俱入词垣(“词垣”:词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科捷》)

  著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万策》:

  万策天姿聪颖,家学渊源,凡五经子史,律历书算,靡不淹贯。

  分修《周易折中》,子画启蒙诸图,又分修《性理精义》、《诗经汇纂》。

  后为国子师,教习庶常体裁指要,具有成法。所著有《四书注义》二卷、《馆阁丝纶》二卷、《近道斋》诗文八卷。”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万策》:

  世宗尝于没后称其学问,以为词林勖。

   高宗登极,褒其馆阁文章,有不及见其人之叹。

  所著有《馆阁丝纶》二卷、《四书制义》二卷、《近道斋诗文集》八卷。”

  算法造诣

  陈万策受算学于梅文鼎阮元的《畴人传》中,载有万策著的《中西算法异同论》一文。文章说:
中国的算法,自黄帝隶首、周代商高而后,代有名家,造诣精深。《九章算术》大要同于西法,有些只是名称改变而已。

  中法的“勾股弦”用边,西法的“三角”用角,三边三角可以互求;不过西法的“八线立成表”胜过中法,他们剖圆为象限,所立的切割弦矢之线,同于“勾股弦”,但中国的计算法用边只能测地,而西法用角合乎天度,却可以窥天。

  中法有“盈缩方程”,西法无之;但西法的“借根方”,却是中法所无。

  西法“比例数”之表,不用乘除而用并减,于三乘方以上的计算尤为快捷。

  古法用算子的,我们只有珠算,他们有笔算、筹算、矩算、比例规算等等,比中国完备。

  总的看来,法虽异而理则同。

  至如中国先哲用“四角起数法”得出的“圆周率”,与西法所传,无毫厘之差,而西法以“六宗率”剖圆八线的,其法亦不出此,这就理同而法也不异了。

  文章最后慨叹中国自夏、商、周而后,六艺都不重视,何止算学一门,而西方对此却非常看重。如《几何原本》一书,他们尊同六经,从事算学的,大都专心致志,终身不懈,难怪他们的成就,可同中国抗衡啦。但愿中国学者能把中法、西法,融会贯通,加以变化,那就不止是一种技艺而近乎道了。

  陈万策把算法传子陈冕世及侄陈亮世陈冕世审核宜黄城的建筑工费,比原来的估算减半;陈亮世多次估算大工程,都精确无误,得到尚书魏廷珍的赞誉,由此可知陈万策的算法造诣。

陈宝钥

   陈宝钥,字大莱,号蓼厓,清·晋江人。官至贵州参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宝钥》:

  “陈宝钥,字大莱

  以督师公荐授佥事,备兵青齐,辑兵安民。除向民剧贼刘单刀刘双刀,地方以靖。

  丁内艰,服阕,补扬州分守道兼榷钞关。嗣复主通省驿盐,兼榷龙江关税。抑豪横,雪冤狱,清强占,禁假银,诸弊杜绝,欢声雷动。

  秩满,擢贵州参议,督理粮储。苗夷散处岩谷,屡肆侵掠。宝钥单车入寨,谕以恩信,皆投戈弃弩,愿为良民。

  已乃退居家食,备列群书于草堂,口不绝吟。年七十四卒。

  著有《春秋导惧编》、《绿野堂论史》、《诗文集》。”

陈义高

  字秋岩宜甫,元·长乐人,著名道士。泰定元年(1324年)任泉州路报恩光孝观住持提点。

  行状

  陈义高早年学习正一道,受学于龙虎山崇禧院李则阳

  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输送至大都(燕京),由张留孙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宗支派——玄教,不下数十百人,陈义高是其中之一。

  陈义高“早得仙术,元世祖忽必烈,前至元卅一年[1294年]卒)召赐金币,归遇贫者悉分与之。”

  《永乐大典·卷12043》录《龙虎山志》载:“高士陈义高,闽人。至元丁丑(前至元十四年,1277年),与其师大宗师居大都。初侍裕皇元世祖·忽必烈,继徒晋王噶玛喇裕宗长子)镇北边。(元贞元年,1298年)成宗登极,王入朝,上赐义高卮酒劳曰:‘卿从王累年无劳乎?'对曰:‘得从亲王游,岂敢告劳。'”

  后来,玄教中人分散到江南个地区主领道教事务,陈义高随龙虎山三十九代天师至京入觐后,归领福州冲虚宫。

  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年)四月,特增陈义高“粹文冲正明教真人”

  泰定元年(1324年),又随天师入觐,制授“灵悟玄宇文泰法师、泉州路报恩光孝住持提点。”

  至正三年(1343年),又制授“至正文泰法师、教门高士、龙虎山繁禧观提举知观事。”

  陈义高“又精兵机,晋王北征命从行。时方烦暑,王欲试其术,召令降雪,义高斋沐飞符麾之皂旗,雪纷纷下。后赐归,端坐而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8·集部19·陈秋岩诗集》载文

  陈义高能诗,著有诗文集《沙漠稿》、《秋岩稿》、《西游稿》、《朔方稿》。《四库全书》存其《陈秋岩诗集》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8·集部19·陈秋岩诗集》载:

  “《陈秋岩诗集》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陈秋岩集》散见《永乐大典》中,然不著其名,亦不著时代。考《国史经籍志》有陈宜甫《秋岩集》,当即其人,而爵里则终无可考。

  集中《接刘介臣书诗》云:‘几回梦里寻君去,三尺书来约我归。闽海浪肥春雨过,和林沙远晓云飞。'则当为闽人。

  又有《庚辰再随驾北行》二诗。庚辰为至元十七年(1280年),则元世祖时尝为侍从。

  又有《读元贞改元诏诗》、《丙申十月扈从晋王领降兵入京朝觐诗》。考之《元史》,丙申为元贞二年(1296年)晋王噶玛喇裕宗长子,天性仁厚,御下有恩。王府官属自内史以下,俱请命天子,不敢稍专。尝出镇北边,叛王永和尔等闻其至,望风请降。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梁王。二十九年(1292年)改封晋王。所云领降兵者,应即此事。则成宗时又为晋王僚属。

  其诗多与卢挚姚燧赵孟程钜夫留梦炎等相唱和,而诸人诗乃罕及之。其始末遂不可复详矣。

  原集《志》作一卷。然篇什稍多,疑其字画偶误。今据《永乐大典》所存者编为二卷。

  其诗大抵源出元稹白居易,虽运意遣词少深刻奇警之致,而平正通达,语无格碍,要自不失为雅音也。”

  陈义高的弟子王寿衍

  陈义高的弟子王寿衍(1273—1353年),元·杭州人,字眉叟,号玄览溪月。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提举杭州开元宫事,元贞元年(1295年)提点住持杭州佑圣观;大德五年(1301年)嗣义高职,提点住持玉隆万寿宫;至大二年(1309),还居开元宫。延祐元年(1314),授弘文辅道粹德真人、领杭州路道教事。

陈偁

  陈偁(1015—1086年),字君举,北宋·沙县城西(今永安市贡川镇)人。熙宁八年(1075年)和元丰五年(1082年)两知泉州,并于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卒于泉州,祀泉州先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先贤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据旧《志》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据《延平府志》为作传。

  身世及早年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偁》:陈偁,字君举,沙县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陈偁,字君举,沙县人。”

  陈偁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据《永安陈氏宗谱》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公同次子迁剑州之沙阳固发冲(今贡川新发冲)定居。”陈偁陈雍的第10世裔孙。

  陈世卿,字光远,号豸山,生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癸丑(953年)。北宋·雍熙二年乙酉(985年)梁颢榜进士,官至知广州、秘书少监。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年)卒,时陈偁三岁。累赠吏部尚书。

  历罗源、黄岩、安远、循州知县

  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年仅16岁的陈偁中特奏进士。20岁袭父荫补太庙斋郎。

  庆历五年(1045年),任福建罗源县令。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再调罗源令,有惠政。”在罗源任上,陈偁兴办学堂,发动民众凿渠疏泉,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上千亩。

  不久,调任浙江台州黄岩县、处州安远县、广东循州知县。

  通判蔡州

  至和二年(1055年)通判蔡州(今河南汝南)。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偁》:“通判蔡州,尝以疾,在告力争枉狱,免死者五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调通判蔡州,力争死狱五人。”

  知惠州

   嘉祐五年(1060年),陈偁升任广东惠州知州。为丰湖(即西湖)筑堤惠民,该堤即称公堤”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偁》:“召见,改惠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知惠州。州有丰湖(即西湖)税民,鱼湖废而税尚存,堤湖数里,时蓄泄,鱼利归民,奏免其课钱凡五十余万(缗,民建祠祀焉。”

  《广东通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知府陈偁于城西筑北堤200余丈,使之成广袤十里丰湖,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

  知宿州、开封府

  治平二年(1065年),陈偁迁安徽宿州知州。熙宁三年(1070年)召知开封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移治宿州。用严为治,狱空讼息。召知开封府。”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偁》:“熙宁八年(?应为熙宁三年),召知开封府。”

  熙宁三年(1070年)陈偁奉令改知开封府时,正值开封发生灾情,陈偁为维护社会稳定,救民于水火,擅自动用库帑救济灾民,造成府库“青苗钱”亏损50余万缗。

  首知泉州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陈偁移知泉州。未几因知开封府时“陷失青苗钱”继任开封府官员告发,又无法拿出银两来填补府库的亏空,被罢官查办泉州民众闻讯,三天之内积钱50万缗,替陈偁还清亏空,并相与进谒户部使者,为陈偁请命。户部使者被民众真情感动,如实上报民意,陈偁得以免罪。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偁》:“属新法行,请外,知泉州,以治行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属新法行,请外,知泉州。未几,坐开封府陷失青苗钱,罢。州人闻之,期三日裒钱五十万偿负,赎留之。”

  知舒州

  陈偁虽免于处分,但第二年释放后即调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知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改知尉州(应为舒州)。筑堤十里,以防皖溪之患。”

  复知泉州

  元丰五年(1082年)陈偁再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偁》:“元丰五年,复知泉州。旧法番商至,必使诣广东,否则没其货。请立市舶司于泉,诏从其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元丰五年再知泉州。岁旱,教民用牛车汲水入东湖溉田。旧法番商至,必使诣东广,否则没其货。请立市舶司于泉。哲宗立,诏从其议。”

  这一期间,陈偁做了两件影响比较大的事:

  一是自己掏钱解发进士。按惯例,进士解发,州有鹿鸣宴之设。许多官员借此大肆挥霍,甚至贪污,中饱私囊。陈偁考虑到当时泉州府库虚缺,经费紧张,用己俸宴士。为此,朝廷赐陈偁进勋上柱国,赐四品服。

  二是奏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参见泉州历史网《海丝之路·北宋·泉州市舶司之设》)

  陈偁的儿子陈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瓘》)《先君行述》(《永乐大典·卷3141·“陈”字门》记: 

  “泉人贾海外,春去夏返,皆乘风便。熙宁中,始变市舶法,往复必使东诣广,不者没其货。至是命转运判官王子京拘拦市舶。子京为尽利之说以请,拘其货止其舟以俟报。

  公(陈偁)以货不可失时,而舟行当乘风便,方听其贸易而籍名数以待。

  子京欲止不可,于是踪迹连蔓起数狱,移牒谯公(陈偁)沮国法,取民誉。朝廷所疾,且将并案会公(陈偁)。得旨再任,诏辞温渥。

  子京意沮,而搜捕益急。民骇惧,虽药物燔弃不敢留。

  (陈偁)乃疏其事请曰:‘自泉之海外,率岁一往复。今远诣广,必两驻冬,阅三年而后返,又道有礁石浅沙之险,费重利薄,舟之南日少,而广之课岁亏。重以拘拦之弊,民益不堪。置市舶于泉,可以息弊止烦。’

  未报。

  而子京倚法笈没以巨万计。上即位,子京始惧,而遽以所籍者还民。”

  一直到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在认识泉州籍名士苏颂的户部尚书李常帮忙下,朝廷接受了陈偁的建议,设立泉州市舶司的圣旨终于发下,泉州刺桐港宣布对外开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颂》、《海丝之路·兴盛篇》)

  市舶司的设置使泉州外贸如虎添翼。《泉州府志·卷75·拾遗》称:“先是郡守请置市舶于泉州,终宋世响其利,胡贾航海踵至,富者货累巨万,列居郡城南。”

  辞官居泉州并卒于泉州

  元丰八年(1085年),陈偁因病辞官。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偁》:“以朝议大夫致仕,赠特进。”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朝议陈君举先生》:“以朝议大夫致仕,赠特进。”

  陈偁辞官后即居泉州,其子陈瓘从家乡到泉州侍奉父亲。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陈偁卒于泉州,商贾停市,万民吊唁。

  陈瓘后为北宋的著名谏官,《宋史·卷345·列传104·陈瓘》有传。父子并祀泉州先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先贤祠》)

  有诗作遗世。 

陈瓘

   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北宋·南剑州沙县城西劝忠坊人(现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一小学一带);陈偁第3子(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偁》)。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陈瓘,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陈瓘》:陈瓘,字莹中,号了翁,沙县人。”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陈瓘有简记,文后曰“详见《宋史》本传。”

  元丰二年探花及第

  熙宁八年(1075年)陈偁首知泉州,曾在九日山东台为陈瓘构筑“读书山房”,令其在此潜心攻读。
元丰二年(1079年)应举,陈瓘即中探花及第。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少好读书,不喜为进取学。父母勉以门户事,乃应举,一出中甲科。”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陈瓘》:

  “侍父守泉,读书南安九日山中。

  神宗·元丰二年,进士甲科。”

  陈偁于元丰五年(1082年)再知泉州,元丰八年(1085年)因病辞官,即居泉州,陈瓘曾到泉州侍奉父亲,至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陈偁卒。

  初宦

  调湖州掌书记,元祐四年签书越州判官

  调湖州掌书记,元祐四年(1089年)签书越州判官。不附越州太守蔡卞蔡京胞弟)。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调湖州掌书记,(元祐四年,1089年)签书越州判官。

  蔡卞察其贤,每事加礼,而测知其心术,常欲远之,屡引疾求归,章不得上。”

  摄明州通判

  檄摄通判明州。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檄摄通判明州。

  素敬道人张怀素,谓非世间人,时且来越,小须之,不肯止,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斯近怪矣。州牧既信重,民将从风而靡。不识之,未为不幸也。’后二十年而怀素诛。

  明州职田之入厚,不取,尽弃于官以归。”(“职田”:北宋时期,朝廷沿袭唐代的职分田制,按内、外官和服务性质的不同,授予职官80亩到12顷的职分田,以其租充作俸禄的一部分。)

  绍圣元年用为太学博士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入相,用陈瓘为太学博士。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章惇入相,从众道谒。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

  曰:‘请以所乘舟为喻:偏重可行乎?移左置右,其偏一也。明此,则可行矣。天子待公为政,敢问将何先?’

  曰:‘司马光奸邪,所当先辨,势无急于此。’

  曰:‘公误矣。此犹欲平舟势而移左以置右,果然,将失天下之望。’

  厉色曰:‘不务缵述先烈,而大改成绪,误国如此,非奸邪而何?’

  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则不为无罪;若指为奸邪,又复改作,则误国益甚矣。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

  意虽忤,然亦惊异,颇有兼收之语。

  至都,用为太学博士。会合志,正论遂绌。薛昂林自官学省,议毁《资治通鉴》,因策士题引神宗所制序文以问,意沮。”

  迁秘书省校书郎,出通判沧州,知卫州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迁秘书省校书郎。

  绍述之说盛,哲宗言:‘皆以若稽古为训。若者,顺而行之;稽者,考其当否,必使合于民情,所以成帝王之治。天子之孝,与士大夫之孝不同。’帝反复究问,意感悦,约再入见。

  【按:“绍述”:义为继承或泛指承继前人所为。“绍述之说”:特指宋哲宗恢复神宗时各项新法的事件。元祐八年(1093),神宗高太后死,宋哲宗·赵煦亲政,对反变法派的专横无君久已不满,因此召见新党,任章惇为宰相。并以“绍述”(继承)神宗成法为名,于次年改年号“绍圣”(1094—1097)。在此期间,神宗时期的新法逐一恢复,反变法派被贬官流放。史称这一时期为“绍圣绍述”。】

  执政闻而憾之,出通判沧州,知卫州。”

  右正言,左司谏,罢监扬州粮料院,改知无为军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草疏论蔡京排斥异己和外戚与侍从希宠之士交通,罢监扬州粮料院,改知无为军。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徽宗即位,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

  论议持平,务存大体,不以细故借口,未尝及人晻昧之过。尝云:‘人主托言者以耳目,诚不当以浅近见闻,惑其聪明。’惟极论蔡卞章惇安惇邢恕之罪。

  御史龚尖蔡京,朝廷将逐言:‘绍圣以来,七年五逐言者,常安民孙谔董敦逸陈次升邹浩五人者,皆与异议而去。今又罢,将若公道何。’遂草疏论,未及上,时皇太后已归政,言外戚向宗良兄弟与侍从希宠之士交通,使物议籍籍,谓皇太后今犹预政。由是罢监扬州粮料院。

  出都门,缴四章奏之,并明宣仁诬谤事。帝密遣使赐以黄金百两,后亦命勿遽去,畀十僧牒为行装,改知无为军。”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陈瓘》:“任左司谏。”

  著作郎、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出知泰州

  崇宁元年(1102年)还朝,为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论宰相曾布之过,出知泰州。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明年,还为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

   宰相曾布使客告以将即真(授予实职)语子正汇曰:‘吾与丞相议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以官爵相饵也。若受其荐进,复有异同,则公议私恩,两有愧矣。吾有一书论其过,将投之以决去就,汝其书之。但郊祀不远,彼不兼容,则泽不及汝矣,能不介于心乎?’

  正汇愿得书,旦持入省,使数人邀相见,甫就席,遽出书,大怒。争辩移时,至箕踞谇语,色不为动,徐起白曰:‘适所论者国事,是非有公议,公未可失待士礼。’矍然改容。

  信宿,出知泰州。”

  无一日少安

  崇宁中除名窜袁州、廉州、郴州

  崇宁(1102—1106年)中,陈瓘除名窜袁州、廉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崇宁中,除名窜袁州、廉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

  安置通州

  涉正汇蔡京案,陈瓘被逮下开封府制狱。狱具,陈瓘安置通州。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正汇在杭(杭州),告蔡京有动摇东宫迹。杭守执送京师,先飞书告俾为计。事下开封府制狱,并逮

  李孝称逼使证其妄,曰:‘正汇将不利社稷,传于道路,岂得预知?以所不知,忘父子之恩而指其为妄,则情有所不忍;挟私情以符合其说,又义所不为。之奸邪,必为国祸。固尝论之于谏省,亦不待今日语言间也。’

  内侍黄经臣莅鞫,闻其辞,失声叹息,谓曰:‘主上正欲得实,但如言以对可也。’
狱具,正汇犹以所告失实流海上,亦安置通州。”

  徙台州五年

  因《尊集》案,陈瓘又遭迫害,徙台州5年。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尝著《尊集》,谓绍圣(1094—1098年)史官专据王安石《日录》改修《神宗史》,变乱是非,不可传信;深明诬妄,以正君臣之义。

  张商英为相,取其书,既上,而商英罢,又徙台州。

  宰相遍令所过州出兵甲护送;至台,每十日一徙告;且命凶人石悈知州事,执至庭,大陈狱具,将胁以死。

  揣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岂被制旨邪!’

  失措,始告之曰:‘朝廷令取《尊集》尔。’

  曰:‘然则何用许。使君知《尊》所以立名乎?盖以神考为,主上为,助,何得为罪?时相学术浅短,为人所愚。君所得几何,乃亦不畏公议,干犯名分乎?’

  惭,揖使退。所以窘辱之百端,终不能害。宰相犹以为怯而罢之。

  在台五年,乃得自便。”

  又先后居江州、南康、楚州

  陈瓘离开台州后,先卜居江州,旋令居南康,才至,又移楚州。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才复承事郎,帝批进目,以为所拟未当,令再叙一官仍与差遣,执政持不行。
卜居江州,复有谮之者,至不许辄出城。

  旋令居南康,才至,又移楚(楚州)

  平生论,皆披擿其处心,发露其情慝,最所忌恨,故得祸最酷,不使一日少安。”

  宣和六年卒

  宣和六年(1124年),陈瓘卒,年65。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

  著有《了斋集》、《了斋易说》、《尊集》、《论六书》等。

  评价

  刚正不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蔡京一党受到清算,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诏赠陈瓘右谏议大夫,赐葬扬州禅智寺,在县学建斋祠奉祭。南宋·绍兴廿六年(1156年),又赐谥“忠肃”。后陈偁陈瓘父子并祀泉州先贤祠。

  《宋史·卷345·列传第104·陈瓘》:

  谦和不与物竞,闲居矜庄自持,语不苟发。通于《易》,数言国家大事,后多验。

  靖康初,诏赠谏议大夫,召官正汇

  绍兴二十六年,高宗谓辅臣曰:‘陈瓘昔为谏官,甚有谠议。近览所着《尊尧集》,明君臣之大分,合于《易》天尊地卑及《春秋》尊王之法。王安石号通经术,而其言乃谓‘道隆德骏者,天子当北面而问焉’,其背经悖理甚矣。宜特赐谥以表之。’谥曰‘忠肃’。

  论曰:‘……陈瓘……抗迹疏远,立朝寡援,而力发章惇曾布蔡京蔡卞群奸之罪,无少畏忌,古所谓刚正不挠者欤! ’”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陈瓘》:“赠右谏议大夫,谥‘忠肃’。”

  书法造诣颇深

  陈瓘于书法也造诣颇深,但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

  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

  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

  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

陈让

  陈让,字源礼,号见吾,明·泉州晋江县陈埭涵口人;陈琛(号紫峰)从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御史陈让宅:在涵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侍御陈见吾先生综述氏《儒林传》、曽承芳撰《文稿序》”有关资料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让》、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让》有传。

  早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侍御陈见吾先生陈让,字源礼,号见吾。少从从兄紫峰氏游,传其学。紫峰以《易》学名,以《春秋》名,一时学者师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让》:陈让,字以礼,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让》:陈让,字以礼,号见吾族弟。少孤贫,年十八,始就外傅,读书过目成诵。”

  绍兴府推官

  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乡试解元,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年)进士,授绍兴府推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侍御陈见吾先生“嘉靖十年乡试第一,十一年登进士,授绍兴推官。听狱称平,暇则进诸生校艺讲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让》:“嘉靖辛卯乡试第一,壬辰进士,授绍兴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让》:“嘉靖辛卯解元,壬辰进士,授绍兴府推官。凡郡中大利病,赞太守罢行,惋惓以明教化、正风俗为己任。”

  监察御史

  入为监察御史,在台二年,屡疏谏,忤圣意,被削职为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侍御陈见吾先生

  “征为监察御史。

  当世宗朱厚璁嘉靖帝既立,迎兴献太后入,仁寿张太后仍以藩妃礼遇之,两宫以此有隙。巨侠刘东山者,睥睨两宫间,将以奇论取富贵,乃令其党构诬张鹤龄兄弟有逆谋,左道咒诅,词连宫禁,逮系无辜数十百人。都城骇动,诸司不敢出一语。

  方视事东城,遂捕东山下狱,究其罪。东山度不可脱,令其党告变,且诬氏羽翼,并下狱。

  从狱中上疏辨,上意稍解,而西曹鞫东山,所奏悉无验,并其党坐欺谩伏诛,得还职,京师宴然。当是时微,仁寿宫危,而人心摇矣。

  及兴献太后殂,廷议迁兴献帝合葬天寿山。以藩王不宜入祔皇陵,乃借言显陵气脉不可泄,又重于劳民,请以衮帔交葬便。上初览奏,怒甚,投疏于地,顷复取视,曰:‘此言亦是。’于是定不迁之议,而执政从旁挤,竟赐罢归。”

  “在台二年,疏屡上,皆侃侃大计,独处刘东山及议祔葬二事,尤人所不敢出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让》:

  “入为御史。建昌侯张延龄以外戚得罪系狱,语多毁讪。市人刘东山为父所讼,亦在系,遂摭延龄事,词连仁寿宫及勋戚大臣,下法司鞫诬罔状,已发配;东山逃归,复有所构煽。巡东城,檄兵马司捕治之。东山遂奏诬张延龄通,株连如前语,下狱。

  会赦出,章圣太后崩,肃宗方营陵寝于大塔山,欲幸承天奉睿帝合葬。疏言:‘陛下自藩王入御大统,园陵有天子气,不宜改迁。’忤,削职为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让》:“入为监察御史,以劾建昌侯门客刘东山,下狱讯鞫,肤体为裂。从狱中上疏,力言东山之奸,上悟,赦复原职,械死东山名震京师。又以论章圣皇后合葬同陵事,削职为民。”

  家居十五年而卒

  家居15年卒。隆庆元年(1567年)赠光禄少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侍御陈见吾先生

  “里居,日静坐读书,孜孜学问,口不及当世事,惟地方利病,则亹亹为上官陈之,期有济。为人刚方廉介,见者竦惮然。与之久处,谈论慷慨,真意溢出,人信慕之。上自承天还,犹问其姓名,台使者至闽,辄疏荐,而执政多忌之,置不用。

  家食十五年而卒。隆庆改元(1567年),录先朝谏者,赠光禄少卿。

  所著有《见吾文集》二十卷、《邵武府志》若干卷,行于世。”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让》:“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让》:“隆庆改元,赠光禄少卿。著《见吾选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御史、祀乡贤陈让墓:在三十都高坑乡。”

陈靖

  陈靖,字道卿,北宋·兴化军莆田人。泉州别驾陈仁壁子。陈靖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开宝(968—976年)中任泉州德化县尉,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知泉州,天禧五年(1021年)再任。乾兴元年(1022年)在泉州任上改守秘书监致仕。祀名宦。

  《宋史·列传185·循吏·陈靖》、《泉州府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靖》、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宋·陈靖》有传。

  莆田人

  《宋史·列传185·循吏·陈靖》: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父仁壁,仕陈洪进为泉州别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靖》:陈靖,莆田人。 ”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宋·陈靖》:陈靖,莆田人。”

  初宦

  开宝(968—976年)中,任泉州德化县尉、许州阳翟县主簿,累迁将作监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丞,直史馆、判三司开拆司,淳化四年(993年)任太常博士。

  《宋史·列传185·循吏·陈靖》:

  “洪进称臣,豪猾有负险为乱者,徒步谒转运使杨克巽,陈讨贼策。

  召还,授阳翟县主簿。

  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诏就问之,上五策,曰:‘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太宗异之,改将作监丞。

  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

  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

  【北宋前期的元老重臣及操选政的大臣多为太祖太宗从北周带过来的北方人。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采纳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考核”的制度。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也均实行糊名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

  丧父,起复秘书丞,直史馆,判三司开拆司。

  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宋·陈靖》:“开宝中,与 黄观 请兵于漕版,授泉州德化县尉,参议军事。贼平,以前资官例赴阙,补许州阳翟县主簿。”

  屡议均田

  出知婺州,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靖》:太宗真宗朝屡议均田,三司使阻之,不果行。 ”

  《宋史·列传185·循吏·陈靖》:

  “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

  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大臣或三司使为租庸使,或兼屯田制置,仍择三司判官选通知民事者二人为之贰。两京东西千里,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赐耕者室庐、牛犁、种食,不足则给以库钱。别其课为十分,责州县劝课,给印纸书之。分殿最为三等:凡县管垦田,一岁得课三分,二岁六分,三岁九分,为下最;一岁四分,二岁七分,三岁至十分,为中最;一岁五分,未及三岁盈十分者,为上最。其最者,令佐免选或超资;殿者,即增选降资。每州通以诸县田为十分,视殿最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不过如此矣。’

  太宗吕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乃召见,赐食遣之。

  他日,帝又语,曰:‘说虽是,第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

  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议,以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既而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

  出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

  (陈靖又言:‘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百余万。’

  复诏条上之。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议,皆不果行。”

  两知泉州

  历度支判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兼发运司公事,徙江南转运使。徙知谭州,历度支、盐铁判官。为行在三司判官。历京西、京东转运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以兵部郎中知泉州,后知苏州、越州。累迁太常少卿,进太仆卿、集贤院学士,知建州,天禧间(1008—1021年)再知泉州,拜左谏诉大夫,乾兴元年(1022年)在泉州任上改守秘书监致仕,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靖》:“大中祥符、天禧间 累官知泉州,重农爱民,郡人德之。”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宋·陈靖》:“再知泉州。累迁江南转运使。江南有氏横赋于民,凡十七事,号曰‘沿纳’。极论之,诏罢,其尤者数事。历事三朝,以秘书监致仕。”

  《宋史·列传185·循吏·陈靖》:

  “历度支判官,为京畿均田使,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兼发运司公事,徙江南转运使。极论前氏横赋于民凡十七事,诏为罢其尤甚者。

  徙知谭州,历度支、盐铁判官。

  祀汾阴,为行在三司判官。

  又历京西、京东转运使,知泉、苏、越三州。

  累迁太常少卿,进太仆卿、集贤院学士,知建州,徙泉州,拜左谏诉大夫。

  初,丁谓善,贬,党人皆逐去,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乃言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

  评价

  《宋史·列传185·循吏·陈靖》:平生多建画,而于农事尤详,尝取淳化(990—994年)、咸平(998—1003年)以来所陈表章,目曰《劝农奏议》,录上之,然其说泥古,多不可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仙游县志》“兴化别称莆阳,又曰莆中,原属泉州,自古未有为本郡太守者。仆射靖始以兵部郎中知泉州,有诗云:‘ 分符出守同吾祖,衣锦还乡自我身。’后方慎言蔡襄方谷陈觉民苏晔林伯显蔡橚林之平林大鼐林枅傅淇方铨相继为泉州守,然已别置兴化军矣。”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宋·陈靖》:“著有《经国集》十卷、《劝农奏议》三卷。熙宁元年,谏官以《劝农奏议》上下篇奏闻,诏藏中书,后复索《经国集》进呈,特赠左仆射。《宋史》、《郡志》俱载。”

陈枢

  陈枢,字慎之,北宋·湖州长兴人。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知泉州。

  宣州旌德令

  《折狱龟鉴译注·卷1·释冤上·鞫情·陈枢治僮》:

  “陈枢都官初为宣州旌德令时,繁昌有大姓杀人,州县不能正其罪,监司徙其狱属枢。乃验治僮客,尽得其隐伏,杀人者论死。人以为尽其情。(见曾巩舍人所撰《墓志》)

  按:鞫情之术,有正,有谲。正以核之,陈枢是也。谲以擿之,王璥是也。术苟精焉,情必得矣。恃考掠者,乃无术也。”

  宣德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枢据《闽书》为作传:

  “陈枢,字慎之,湖州长兴人。

  熙宁(1068—1077年)间自宣德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泉州。去觚角,绌雕琢,敦朴平易,刑宁失罪,惟恐伤人。赋役度所不可蠲除者,然后调发。与民为期会,未尝取疾争先。泉岁凶,枢筑室止穷民,饥者给食,病者给医。使者搜兵于闽,益广西戍。枢言:‘兵当搜者,父母老或疾,至无他子,皆可听免。’诏为令。

  元丰元年(1078年)曾巩为福州充福建路兵马钤辖,奏疏曰:“臣所领内,知泉州事尚书屯田员外郎陈枢,质性纯笃,治民为循吏,积十有五年不上课,故为郎久不迁。方朝廷抑浮竞、尚廉素之时,宜蒙特诏有司,奏枢课优,进其官以奖恬退。”于是特迁尚书都官员外郎,诰曰:‘吾笼也,以戒奔竞。 ’”

陈彦才

  陈彦才,字用中,北宋末南宋初·平阳仙居(今属浙江苍南)人。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年)中知泉州。

  明·嘉靖《温州府志·卷3》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彦才据雍正《志》稿为作传。

  道光《晋江县志·陈彦才》:

  “陈彦才,字用中,平阳人。(北宋·徽宗宣和(辛丑,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

  【曾知连江县、青田县,通判黄州。】

  秦桧寓永嘉,彦才居与邻,未尝谒之。彦才生辰偶同,戏作诗曰:‘ 命贱安能比巨公,偶然生月与相同。只为日上差些子,甘向连江作钓翁。’

  【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上》:“绍兴(1131—1162年)初有退相寓永嘉,独陈用中  彦才虽邻不谒。及再相,有荐之者,止就部注邑连江。戏作小诗云云。盖其所生年月时适与时宰同,但日差异耳。”《戏作》诗云:“赋命安能比巨公,偶然年月与时同。只因日上争些子,笑向连江作醉翁。”

  孙锵鸣 《东嘉诗话》评其:“虽出于滑稽诙笑,而风骨棱棱,足千古矣。”

  后历徙知泉州。

  朱文公朱熹跋其述怀诗,称其‘廉静自守,不肯屈意权门,有省身知足之叹。’”

  陈彦才为避秦桧逼害,曾辞官隐居平阳莲池,诗书淡泊,修桥筑路,干了许多有益乡里的好事。陈彦才逝世后,莲池人筑殿奉祀陈彦才真身,殿名曰“陈绛殿”,陈绛殿也就成了村名。

陈康伯(1097—1165年)

  陈康伯,字长卿,谥文恭,后改谥文正,江西信州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生于北宋·神宗·绍圣四年(1097年),卒于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知泉州。

  《宋史·卷384·列传143·陈康伯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康伯据旧《志》亦为作传。

  中上舍丙科,累迁太学正

  清·道光《晋江县志·陈康伯》:陈康伯 ,字长卿,弋阳人。”

  《宋史·陈康伯》:

  “陈康伯,字长卿,信(信州)之弋阳人。父亨仲,提举江东常平。

  康伯幼有学行。(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中上舍丙科。(授长洲主簿)累迁太学正。

  丁内艰。贵溪盗将及其乡,康伯起义丁逆击,俘其渠魁,邑得全。”

  累官军器监

  《宋史·陈康伯》:

  “(南宋·高宗建炎(1127—1130年)末,为敕令删定官,预修《绍兴敕令》。

  寻通判衢州,摄郡事。盗发白马原,康伯督州兵济王师进讨,克之。

  (绍兴五年,1135年)除太常博士,改提举江东常平茶盐。

  高宗进跸建康,康伯以职事过阙,得对,因请择将,上开纳。

  绍兴八年(1138年),除枢密院大计议官。累迁户部司勋郎中。康伯秦桧 太学有旧,当国,康伯在郎省五年,泊然无求,不偷合。

  (绍兴)十三年(1143年),始迁军器监。”

  借吏部尚书使金,罢知泉州

  《宋史·陈康伯》:

  “借吏部尚书使金,至汴将晡,不供饷,闭户卧勿问;入夜,馆人扣户谢不敏,亦不对。

  后因金使至,诏康伯馆伴,端午赐扇帕,与论拜受礼,言者以生事论,罢知泉州。

  海盗间作,朝廷遣刘宝成闵逐捕,康伯以上意招怀,盗多出降,籍为兵。久之,不逞者阴倡乱,康伯讯得实,论杀之,州以无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陈康伯》:“绍兴十六年(1146年)知泉州。时海寇间作,朝廷遣刘宝成闵逐捕。康伯以上意招怀之,盗多出降,籍为兵。久之,不逞者阴倡乱,康伯讯得实,论杀之,州以无事。 ”

  奉祠,知汉州,吏部侍郎,兼礼、户部,兼刑部

  《宋史·陈康伯》:

  “(泉州)秩满,三奉祠,垂十年。

  死,起知汉州,将出峡,召对,除吏部侍郎。康伯首请节用宽民,凡州县取民无艺,许监司互察、台谏弹劾。

  寻兼礼、户部。乞约岁用,会所入,储什之一二备水旱。奏上,议竟不决。

  兼刑部。前此有司希意兴大狱,康伯平谳直冤,士大夫存殁多赖之。”

  吏部尚书,参知政事

  《宋史·陈康伯》: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除吏部尚书。宰臣拟用‘权尚书’出命,高宗顾曰:‘朕且大用,何‘权’为?’寻拜参知政事。

  自孙道夫使北还,已闻金以买马非约为言,朝廷特恃和,康伯与同知枢密院事王纶白发其端。使还,乃言和好无他,康伯持初论不变。”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史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陈康伯》:“历官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史·陈康伯》:

  “九月,以通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例赐银绢。康伯固辞,减半,又辞。兼史院。

  上尝谓其‘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又命与汤思退辅政,事勿惮商论,惟其当而已。

  康伯言:‘大臣事当尽公,若依阿植党,此鄙夫患失者,臣非惟不敢,亦素不能。’高宗叹其长者。

  普安郡王居潜藩,高宗一日谓康伯,当以使相封真王,今宜寇以属籍,于是诏以为皇子,封建王,实(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也。”

  尚书左仆射

  《宋史·陈康伯》:

  “明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三月,拜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左相)

  五月,金遣使贺天申节,出嫚言,求淮、汉地,指取将相大臣,且以渊圣凶问至。康伯主礼部侍郎黄中之论,持斩衰三年。

  先是,叶义问贺允中使还,言金必败盟,康伯请早为之备,建四策:一,增刘锜荆南军,以重上流;二,分画两淮地,命诸将结民社,各保其境;三,刘宝独当淮东,将骄卒少,不可倚;四,沿江诸郡修城积粮,以固内地。

  至是,召三衙帅及杨存中至都堂议举兵,又请侍从、台谏集议,康伯传上旨曰:‘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时上意雅欲视师,内侍省都知 张去为阴沮用兵,且陈退避策,中外妄传幸闽、蜀,人情汹汹。右相朱倬无一语,同知枢密院事周麟之受命聘金,惮不欲行,康伯独以为己任,奏曰:‘金敌败盟,天人共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圣意坚决,则将士之意自倍。愿分三衙禁旅助襄、汉,待其先发应之。’

  康伯周麟之以国事,麟之语侵康伯康伯曰:‘使某不为宰相,当自行,大臣与国存亡,虽死安避。’麟之竟以辞行罢,寻贬责。

  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俊卿》)言当用张浚,且乞斩张去为以作士气。康伯俊卿振职,奏权兵部侍郎。

  九月,金犯庐州,王权败归,中外震骇,朝臣有遣家豫避者。康伯独具舟迎家入浙,且下令临安诸城门扃鐍率迟常时,人恃以安。

  敌迫江上,召杨存中至内殿议之,因命就康伯议。康伯延之入,解衣置酒,上闻之已自宽。翌日,入奏曰:‘闻有劝陛下幸越趋闽者,审尔,大事去矣,盍静以待之。’

  一日,忽降手诏:‘如敌未退,散百官。’康伯焚之而后奏曰:‘百官散,主势孤矣。’上意既坚,请下诏亲征,以叶义问督江、淮军,虞允文参谋军事。上初命朱倬为都督,辞,乃命义问允文寻败敌于采石,金主·为其臣下所毙而还。

  方之犯江,国人即立葛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始遣高忠建 来告登位,议授书礼,康伯以谊折之,于是报书始用敌国礼。”

  兼枢密使

  《宋史·陈康伯》:

  “高宗倦勤,有与子意,康伯密赞大议,乞先正名,俾天下咸知圣意,遂草立太子诏以进。及行内禅礼,以康伯奉册。

  孝宗即位,命兼枢密使,进封信国公,礼遇殊渥,但呼丞相而不名。”

  判信州,醴泉观使,判绍兴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

  《宋史·陈康伯》:

  “康伯自建康扈从回,即以病祈去位,不允。

  明年,改元隆兴(隆兴元年,1163年),请益坚,遂以太保、观文殿大学士、福国公判信州。上慰劳甚勤,且曰:‘有宣召,慎勿辞。’宰执即府饯别,百官班送都门外。

  己又辞郡,丐外祠,除醴泉观使。

  (隆兴)二年(1164年)八月,起判绍兴府,且令赴阙奏事,复辞。

  未几,召陪郊祀。时北兵再犯淮甸,人情惊骇,皆望康伯复相。上出手札,遣使即家居召之。未出里门,拜尚书左仆射(左相)、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亲故谓康伯实病,宜辞,康伯曰:‘不然。吾大臣也,今国家危,当舆疾就道,幸上哀而归之尔。’道闻边遽,兼程以进,至阙下,诏子安节、婿文好谦掖以见,减拜赐坐。间日一会朝,许肩舆至殿门,仍给扶,非大事不署。

  敌师退,寻以目疾免朝谒,卧家,旬余一奏事。”

  薨

  《宋史·陈康伯》:

  “乾道元年(1165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康伯起陪祠,已即丐归,章屡上,不许。

  一日出殿门,喘剧,舆至第薨,年六十有九。赠太师,谥文恭,择日临奠,子伟节固辞,乃止。命工部侍郎何俌护丧归(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

  二子:伟节,除直秘阁;安节,赐同进士出身,五辞不受,上手札批谕,寄留省中以成其美,康伯薨,给还之。

  庆元(1195—1200年)初,配享孝宗庙庭,改谥文正。”

  陈康伯有遗文2卷。今本《文恭公集》13卷(《四库全书总目》),其中11卷为附录,为其裔孙以范所编。

  评价

  道光《晋江县志·陈康伯》:高宗谓其‘静重明敏真宰相’,孝宗称其‘器量从容,可比谢安’。”

陈康年

  陈康年,字季昌,晋江人。政和壬辰舍选,历海阳知县、潮阳知县、潮州通判。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康年》:陈康年,字季昌,晋江人。政和壬辰舍选,知海阳、潮阳二县。捐俸金代逋赋,运私谷赈饥民。当路交荐,通判潮州,行郡事。寇黎盛犯境,严备却之。历官二纪,公廉如一日。 ”

陈拱

  陈拱(1857~1893年),又名焕拱”、“开成,字伯垂,清·德化县城西鹏都(今丁溪村坪埔)人;咸丰七年(1857年)生。

  反暴抗税

  陈拱祖辈世代务农,性豪爽,自幼习武,学骑射,曾参童生武试。及长,于云龙桥头南端塔雁街(下桥街)开1间小米店兼营食杂谋生,平籴平粜,为人坦率耿直,深孚众望。

  光绪十六年(1890年),永春州刑幕朱林午派亲信翁其珠(又名有光)把持德化盐局、税局和赤水盐馆,勾结德化知县周廷献,串通土豪劣绅,高价专卖“官盐”。他们由德化县衙出示布告,列册按户派额强令购买盐局所营销的每斤实重仅13两(时为16两制)、而价格高达24文铜钱、且又掺沙不可入口的“官盐”,不许乡民私自向街上店铺购买每斤才17文铜钱的廉价优质白盐,严禁民间商户私营,并派兵差督令强制推行。而当时德化全县只设县城与赤水2处盐馆,民众购盐远途跋涉,怨声载道。常有人因买不起派额高价“官盐”,私自到永春买点廉价商盐,在回途中被盐差发现,盐被没收,人遭毒打并关进牢狱。

  与丁墘武举人张品隍接受民众推举,为首上告至县衙,知县周廷献蓄意诬以“嚣民闹事”,令典史拘禁陈拱。后得机逃脱,继续控诉于州、道,均未得受理。是年农历八月初旬,代表民意上告至省城,连呈30状,省衙不得不派员到永春州衙查询。知州刘朝缙收受翁其珠等人贿银千两,反以“恶人作乱”、“蓄意谋反”罪名,派兵入德化缉拿陈拱究办。

  举义

  永春州兵至塔雁街米店围捕陈拱陈拱从店后门出逃,过云龙桥时遇伏兵,即纵身桥下,泅水得脱,游至苏坂里登岸,一路经西漈、盖云岐、李溪、东埔寨等地,沿途与亲友、乡民诉说原由,群情义愤。后潜抵李山“戴云寺”,欲烧香问佛,经诉说因由,得武僧林水(江西人)同情。时陈拱之弟陈众(1862~1892年)亦寻兄觅迹至戴云寺。陈拱陈众林水3人看清社会现实之黑暗,遂结义共议抗暴,分头发动群众,准备相机举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戴云寺》)

  发动受盐税最苦的德化东北区民众反暴抗税,一呼百应。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下旬,聚众数百人于上涌“法林寺”,众推为首领,林水为军师,陈众为先锋,竖起“举义大元帅陈开成大旗,登坛拜将练兵,择日祭旗举事;广发《反盐税锄恶檄文》,提出“订丙寅,焚盐馆,杀其口号。

  八月初二日,陈拱率义兵300多人,由“法林寺”出发,当晚一举攻占赤水盐馆,开盐仓济民,捉拿苛恶盐吏2名,押至“三公格”枭首,以平民愤。

  首战告捷,义军乘胜进击县城。原知县周廷献连夜逃至永春,翁其珠亦携眷潜逃。初四日,陈拱攻占东岳庙盐、税两局,大开盐仓,分发“官盐”予民,尽焚盐、税两局。初六日,陈拱率义军攻打县城东门,城内武秀才邱旺内应开城门迎接,一举攻占县衙,尽烧盐册。临堂理事,告示安民,不扰市肆。

  新任知县邵书升率部分官军潜入城内考棚(试院,遗址在今鸣凤桥北端青少年宫与县财政大楼间),暗中勾结、纠合城郊乡兵,于初九日分3路反扑县城东南西3门。南、西2门乡勇同情陈拱,攻城不力未破;攻打东门乡勇在地主、劣绅苏江带领下,从岳美街冲入城内,与龟缩在考棚的官军会合,反扑县衙。陈拱率义军奋起迎击,终因武器简陋、缺乏训练、战斗经验不足,战死90余人;部将罗考为保护陈拱也战死。

  兵败被诛

  带领20余名义军孤军突围,退入龙翰、李溪、雷峰一带,后分头至双芹、梓溪、陈坂、黄树林、后宅、东溪等地继续招募义兵,以图再起。

  九月初旬,又招聚义军数百人,于戴云山莲花池誓师练兵。初九重阳日,再次祭旗。十一日,重集于上涌“法林寺”。十五日,经上涌,出小铭,与官军再战于赤水,砍杀官军多人,然终不敌而溃,义军部将王惠遭伏击身亡。陈拱率义军驻扎“戴云寺”休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法林寺》)

  陈拱造反”事报至省城,旋又入奏京都,光绪帝诏令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带兵1营驻永春州城,入德化围剿。初以招抚,陈拱未受骗,后以白银千元悬赏缉拿,并逼令乡户具保,凡窝藏或知情不报者株连全族。又烧陈拱住宅、祖宇,挖其祖坟。

  至十一月初旬,省城又一再增援数百官军分扎雷峰、长基等地。时陈拱正聚义军于瑞坂官洋,以罗城寨为据点,利用险要地形设伏,派义军讨战诱敌,陈拱林水亲上罗城寨指挥,官军中计大败,死伤无数,有的退入水口一带,有的头目被处分,有的队伍被调离德化。

  陈拱与官军对垒达2个月之久,相持不下。后官军一再增援,又尽耍种种手段。

  光绪十七年(1891年)腊月,陈拱陈众至安溪招募义兵回来,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月初一日不幸于科山上格(今属大田县)被诱捕解县,廿六日被杀害于德化城南后埔林。三月,军师林水陈拱外出时,被叛徒设宴灌醉杀害。

  林水陈众先后被害,官军尽力围攻官洋。陈拱突围退至上涌,半路又遭伏击,几经辗转至赤水草村。是年六月十六日,被孙开华围捕于尖山蜈蚣仔厝。陈拱被捕前,母卢氏?悔娘被捕入狱;妻曾氏?前娘(浔中科荣曾丕之女)化装行乞寻夫至官洋与陈拱相会,后亦于逃难中失散,被捕解县变卖。

  陈拱被捕后解省,极遭严刑拷打。光绪十九年(1893)被杀害于福州,年37岁。德化民众感之,捐资于县前岭(即高阳岭)脚建陈焕拱祠”崇祀,并编写《陈拱歌》,广为颂扬。

  陈拱被平定后,泉州提督孙开华、永春知州刘朝缙、德化知县周廷献被革职查办,永春州刑幕朱林午被判处死刑、因逃脱被通缉追捕,把持德化盐局为非作歹的翁其珠被瘐死狱中,翁其珠的幕后主谋翁栋被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