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松 (字乔年,学者称“韦斋先生”, 政和县尉 朱松(1097—1143年),字乔年,学者称“韦斋先生”,祖籍徽州婺源松岩里(今江西婺源县紫阳镇),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朱熹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石井镇监·朱松》均载(文同):“朱松,字乔年,婺源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 “朱先生讳松,字乔年,徽之婺源人。 曾祖振,祖绚,父森,赠承事郎。常曰:‘吾家五世积德业儒,当有达者。’” 附记于《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石井镇监·朱松》据“旧《志》”为作传。 政和县尉 朱松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同太学上舍出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为政和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先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登第,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尉。” 置“韦斋”以自警饬 政和县位于闽北,是朱松历职的首任之地。 《政和县志》载:朱松举家入闽赴任,迎养父母、胞弟于官舍。朱松入尉政和,因担心自己性急贻误政事,在县邑桥东尉署建一室,命名“韦斋”,取古人“佩韦戒性”之义以自警,故世人后称之韦斋先生。 朱熹《韦斋记后跋》有曰: “先君子每自病其卞急害道,尝取古人佩韦之义,榜其厅事东偏之室曰‘韦斋’,以燕处而读书焉。 剑州罗先生仲素(罗从彦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为先君子作《记》,而沙阳曹丈令德又为之《铭》,家藏遗迹数十年矣,官署中更盗火无复存。乾道辛卯(乾道七年,1171年),熹之友石君子重知尤溪县事,始复榜而记之。 恭惟先君子名斋之意,不惟自警,乃其所以垂裕后人者,益亦至深至厚而无以加之,则此志不可以不传于家。而熹躁迫滋甚,尤不可以忘先人之戒。奈熹践修不谨,陷身危辱。今病且死,大惧无以奉慈颜于地下,故敢收辑遗文,藏之家庙,以示子孙,使永永奉承不至失坠,庶几得以少伸省 念咎之万一。 其横渠西铭,实外舅草堂刘先生所授,首尾有先生手笔二十字,造字祝词病翁刘先生所作,及秘阁范公手帖,今皆以附于后。三公皆先君子挚友,其所以教熹者,今皆不能有以副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附录》(全祖望补本):“先生自谓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义以名其斋,早夜其间,以自警饬。由是向之所得于观考者,益有以自信,而守之愈坚。” 制治有方 政和地僻民穷,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举邑文盲充斥,名儒贤士鲜如凤毛麟角,且民间多溺女弃婴之恶俗,乡里细民又好讼勇斗。朱松有俊才,下笔语辄惊人,为官清正廉洁,制治有方,民赖以安。 首先,朱松关心民瘼,轻徭薄赋,使乡民安于农桑,人日益富。 其次,废除严刑峻法,施理学教义于民,对民间诉讼多以调解以息其争;常亲自作文劝邑民消除溺女、弃婴、好讼等恶俗。不少乡民受感之后,语后人曰:“活汝者,新安朱先生也。” 第三,大兴教育办书院。政和自古以来文化落后,邑中子弟除豪富之家延师就读外,没有1座象样的书院可教乡民。朱松到任不久,即建“星溪书院”于桥南正拜山下,既作其职事之余读书、论理与鸣琴佳地,又为邀集饱学之士讲学会文场所。接着,又在黄熊山麓创办“云根书院”。他不仅亲自讲学督课,且延乡儒名师,以训邑人子弟。自此,政和文风始盛,儒士善人,彬彬蔚起,邑民称他“既民之父母,又民之师保也。”按《政和县志》记载:从南宋·绍兴(1131—1162年)历元而明而清,先后出过15名进士、45名举人、381名贡生。 父卒葬政和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朱松之父朱森病逝,葬于政和凤林村护国寺莲花峰下。朱松丁忧服孝。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父森卒于官邸,贫不能归葬,即葬其邑。” 宣和五年调尤溪县尉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丁外艰服除,调福建南剑州尤溪县尉。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服除,调尤溪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 “丁外艰,服除,更调南剑州尤溪县尉。” “靖康(1126—1127年)之变,先生在尤溪方与同僚燕集,忽有以北狩之问来谂者。先生闻之震骇,投袂而起,大恸几绝。自是奔走卑冗,假禄养亲,无仕进意。” 历居政和、尤溪 尤溪县尉任满历居政和、尤溪 尤溪县尉任满后,朱松仍回政和与家人团聚。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龚仪、范汝为作乱,出没建、剑二州间,而尤溪独无恙,朱松遂携家自政和买舟下,寄居于尤溪县城南公山之麓的郑安道馆舍。九月十五日,其子朱熹诞生,小名沋郎,距离开政和仅以月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郑安道,一作乾道,号义斋,尤溪人,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事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 绍兴四年(1134年),朱松之母程氏夫人病逝,葬政和富美村铁炉岭。 南宋·嘉熙元年尤溪建韦斋祠祀之 朱熹逝世后,尤溪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郑安道馆舍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松、朱熹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2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 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 元·至正政和邑民立“韦斋祠”祀之 元·至正(1341—1368年)间,政邑士民感朱松当年的德治政绩,正式在“星溪书院”为他立碑,开始祭祀活动,并称之为“韦斋祠”,春秋二祭,岁以为常。 监泉州石井镇 南宋·绍兴初荐举监泉州石井镇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朱松》称朱松“抱负经济,耻于自售”。至南宋·绍兴(1131—1162年)初,朱松才荐举为泉州石井镇首任镇监,携小名沋郎的朱熹及全家人上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石井镇”是晋江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域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安海港、石井港》)。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均载(文同):“监泉州石井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石井镇监·朱松》:“监石井镇。” 朱松监石井镇的时间,诸说不一。 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考订为绍兴二年(1132年)夏至绍兴四年(1134年)秋。 亦有说朱松在建炎四年(1130年)任1年的石井镇监。 《安海志·卷38·诗咏》收录时人(佚名)《送朱乔年祔举荐监石井镇》诗,云: “石井镇初腾一鹗,管城子健干千钧。已然自足雄吾党,其进祗应轶古人。 开理学先河 朱松监镇,“试吏驰驱,厌鱼盐之琐碎”(四库全书:《韦斋集·卷11》),并不得志,而公余“乃择民之秀者,充弟子员,教以义理之学”。里人黄护在镇西鳌头境捐建1所镇廨,并于廨畔筑“鳌头精舍”, 作为朱松讲学馆所。致后人有“谁是当年辟草莱?层轩高栋傍崔嵬”(《安海志·卷38·诗咏》)之思。 20年后,朱熹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常往来于相距百余里的泉、同之间,必经安海,数访朱松遗迹旧事。“屡过此,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民沾其德,咸知向学。”(《安海志·卷6·学校》) 安海因此有“二朱过化之地”一说。由于二朱在安海讲学,“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安海成为“开理学之先河”,“闽学开宗圣地”。 祠祀 南宋·乾道(1165一1174年)年间,朱熹的学生傅伯成,为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之功绩,于“鳌头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绘朱松、朱熹父子画像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成》) 嘉定三年(1210年),朱熹之子朱在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年),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要求,报请泉州郡守邹应龙建造“石井书院”。邹应龙派朱在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年)落成,朱祠与“石井书院”合二为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在》、《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绍兴六年迁居建瓯 绍兴四年(1134年),朱松之母程氏夫人病逝,朱松丁忧回尤溪守制。 绍兴六年(1136年),朱松带着妻儿离开尤溪,迁到建州紫芝上坊(今建瓯中水南),筑“环溪精舍”读书。时朱熹7岁,朱松出门访友,总把朱熹带在身边,见习交谊礼规,讲授“古今成败兴亡大致”,使朱熹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附录》:朱松“屏居建溪之上,日以讨寻旧学为事,手抄口诵,不懈益虔,盖玩心于义理之微,而放意于尘垢之外,有以自得,澹如也。” “环溪精舍”位于建瓯城南东西溪交汇处的南岸,遗址当在今中水南袜厂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僧人造城南石桥,借“环溪精舍”为督工之所。桥成后,竟拓增精舍改作“方广寺”。成化二年(1466年),朱熹后人告于官收回精舍两侧空地。正德七年(1512年),朱熹后人又举请于提学,才全部收回修整,祀朱松像于中堂,以朱熹配享。后又改“环溪精舍”为“环溪书院”、“朱韦斋先生祠”。 入朝,累至郎官 后,朱松经御史胡世将、泉州守谢克家荐,除秘书省正字。赵鼎再相时,除校书郎,迁著作郎。以御史中丞常同荐,除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与修《哲宗实录》。历司勋、吏部郎。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 朱松经“(御史)胡世将、(泉州守)谢克家荐之,除秘书省正字。 赵鼎都督川陕、荆、襄军马,招松为属,辞。鼎再相,除校书郎,迁著作郎。 以御史中丞常同荐,除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与修《哲宗实录》),历司勋、吏部郎。”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 “绍兴四年(1134年?时间有误),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 历校书郎、著作佐郎、尚书度支员外郎,转司勋、吏部两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松》: “建炎(1127—1130年)再造,王室漂摇。 绍兴(1131—1162年)初,御史胡世将抚谕东南,先生因谒见,说之曰:‘闻之,不取关中中原不可复,不取荆淮东南不可保。唐惟不失关中,故更三亡不失旧物;而吴孙氏东攻新城,西攻襄汉,乃所以保建业;其后桓温、刘裕虽能以江汉舟舻西入河渭,然既得之而不能守,则亦仅足以保东南而已。然则天下之大势可知已。今进不能以六师之重通道荆襄,赴兴元、结夏人控引五路,东向争中原,退又不能移跸建康,北争荆淮以为固守之计,奈何局促一方,徒费日月,竟将何为。’世将奇其言,归即以闻于朝。 会前执政谢克家守泉,亦露章荐先生学行不宜滞管库,遂召试馆职。策问中兴难易,先生乞‘顺人心,任贤才,正纪纲’,累数千言。高宗嘉赏,除秘书省正字。 赵忠简鼎以元枢都督诸路军马,约先生入幕,先生以亲疾辞。寻丁母忧。 七年(1137年)服阕,上已进都金陵,九月再召对。先生因论:‘自古中兴之君,惟汉之光武勤劳不怠,身济大业,可以为法。晋之元帝、唐之肃宗,志趣卑近,功烈不终,可以为戒。’反覆切至。上对辅臣称善。除校书郎。 八年(1138年)迁著作佐郎、御史中丞。常同荐先生复赐对,除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刋修蔡卞所改《哲宗实录》,先生用力为多。 历司勋及吏部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石井镇监·朱松》:“抱负经济,耻于自售。后胡世将抚谕东南,见松奇之,荐于朝,调试馆职。” 绍兴十年出知饶州,不赴 上书谏和议 绍兴十年(1140年),时秦桧当政,主张对金朝议和,朱松与同列范如圭、史院同舍胡珵等共同上疏,极力反对。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秦桧决策议和,松与同列上章,极言其不可。”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 “上书谏和议。 金使议和,先生与史院同舍胡珵共疏曰: ‘彼方吞噬未厌,而一旦幡然与我和者,纽于威以侮我耳!又虑我畜锐,而为和之说以扰我耳! 彼之和使,即秦之衡人,六国不悟衡人割地之无厌,以亡其国。今国家不悟敌使请和之得策,其祸亦岂可胜言哉!而执事者方以为‘吾为梓宮、母后、渊圣天属之故’。 昔项羽置太公(指刘邦之父)俎上而约高祖(汉高祖·刘邦)以降矣,唯高祖不信其诈谋,不为之屈,日夜思所以图楚者,卒能蹙羽于鸿沟之上,使其力屈,而太公自归。此可以观其计之得失矣!’” 外放饶州,不赴 绍兴十年(1140年),朱松遭到秦桧打击而外放饶州(属今江西省)。朱松不赴,自请奉祠,得台州崇道观祠闲职。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桧怒,风御史论松‘怀异自贤’,出知饶州,未上。”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出知饶州,未上。请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松》: “秦桧当国,决意讲和,先生与史官胡珵、凌景、夏常明、范如圭会奏,极言其不可。桧怒,讽御史论先生怀异自贤。 十年(1140年),出知饶州,未赴。遂自请为祠官。” 归居建溪之上 屏居建瓯“环溪精舍” 朱松回到建州,屏居建瓯“环溪精舍”。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松·附录》(全祖望补本):“屏居建溪之上,日以讨寻旧学为事,手钞口诵,不懈益虔,盖玩心于义理之微。而放意于尘垢之外,有以自得,澹如也。” 绍兴十三年三月卒 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朱松卒,年47。 《朱文公文集·卷94》(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松于“(绍兴)十三年三月辛亥卒于建州城南之寓舍,年四十有七。”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卒。”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绍兴)十三年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松》: “(绍兴)十三年三月卒于建州城南之寓舍,时年四十七。” “子熹。” “属疾革,自为书,以家事属少傅刘子羽,而诀于籍溪?胡宪?原仲[胡宪,字原仲,号籍溪,建宁崇安人(今武夷山市)]、白水?刘勉之?致中[刘勉之,字致中,号白水,建州崇安人(今武夷山市)]、屏山?刘子翚?彦冲(刘子翚,字彦冲、彦仲,号屏山,建州崇安人),且顾谓元晦(朱熹)曰:‘此三人者,吾友也,学有渊源,汝往父事之。’及没,朱子(朱熹)年甫十四,即禀学于三君子之门。” 墓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松》:“明年卜葬崇安县西塔山,后迁于武夷乡上梅里之寂历山。” 朱松墓在武夷山风景区东20余公里的上梅乡首阳寺门村的寂历山,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碑高157厘米,宽56厘米。碑面阴刻“显祖朱献靖公墓 朱凌拜立”。据碑文记载,此碑立于明·嘉靖廿三年(1544年)清明,立碑人朱凌是朱氏12世孙,时居住在建阳县考亭。 豫章学派理学名师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 “先生初以诗名,继而契心于贾谊、陆贽之通达治理。及得浦城萧子庄、剑浦罗仲素而师之,以传河洛之学,而昔之余习尽矣。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罗源(今属福建)人,理学家,门下称“豫章学派”。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始从杨时学二程之学,为程门再传弟子。朱熹谓杨时“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以特科授惠州博罗主簿(一说县尉)。绍兴五年(1135年)卒,年六十四。有《豫章罗先生文集》17卷。《宋史·卷482》有传。】 尝曰:「士之所志,其分在于义利之间,两端而已。然其发甚微,而其流甚远。譬之射焉,失毫厘于机括之间,则差寻丈于百步之外矣。」 其所善者,同学李侗、邓启之外,则有胡籍溪 宪、刘白水 勉之、刘屏山 子翚。将卒,属其子元晦?熹往受学焉。” 【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遵父遗嘱,随同母亲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师从刘子羽、刘子翚、胡宪三先生。】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附录》(全祖望补本): “先生(朱松)性孝友,与人交,重然诺,不以生死穷达二其心。接引后进,教诱不倦。闻人之善,推借如不及。至于奸佞嵬琐、简贤附势之流,则鄙而远之,不忍正视其面。晚既属疾,手书先诀于屏山(刘子翚)、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属以其子往受学焉。 百家谨案:程太中(南安军通判)能知周子(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我国理学的开山祖。曾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而使二子(程颢、程赜)事之,二程之学遂由濂溪而继孟氏;朱韦斋(朱松)能友延平(刘子翚,建州崇安人)与刘(刘勉之)、胡(胡宪)三子,而使其子师之,晦翁(朱熹)之学遂能由三子而继程氏(二程,程颢、程赜)。卓哉二父钜眼。”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 “初,先生自为儿时,出语已惊人;少长,游学校为举子文即清新洒落,无当时陈腐卑弱之气;及去场屋,始放意为诗文。 其诗不事雕饰,天然秀发,一时前辈以诗名者交口誉之。 其文汪洋浑浩,不见涯涘然。 自谓于道为远,益取经、史、子、传考其兴衰治乱,欲应时合变、见之事业者。既又得浦城萧顗?子庄、剑浦罗从彦?仲素与之游,则闻龟山?杨文靖公所传河洛之学独得古先圣贤不传之遗意,于是益自刻励,痛刮浮华以趋本实,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自谓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意以名其斋以自警。 性至孝友,重然诺,不以死生穷达易其志。 诱进后学,扬人之善,凡邪佞嵬琐简贤附势之流与已异趣,则鄙而远之。” 著述 著有《韦斋集》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著有《韦斋集》。学者称‘韦斋先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所著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 《韦斋集》12卷,有明·弘治邝璠刊本、清·康熙程嵦刊本、雍正·朱玉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郑镳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外集》10卷,已佚。 《韦斋文集》摘录二则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为说明朱松学习体会,特摘录朱松《韦斋文集》中的2则文字。 《答汪德粲书》 一是《答汪德粲书》。文曰: “顷来尤溪两月,虽获拜邑中之士,而未详也。索居深念,惟小人之归是忧。乃有识明志高、杰然自拔于流俗如吾友者,其为欣幸,未易具道。 夫仕而忘学,如农夫快一朝之饱而释终身之耕,殍于沟中,可立而俟。然则仕而志学,犹饱而念耕,亦不足道也! 抑闻之先生长者,《礼记》多鲁诸儒之杂说,独《中庸》出于孔氏家学。《大学》一篇,乃入道之门,其道以为欲明明德于天下,在致知格物以正心诚意而已。其说与今世士大夫之学大不相近,盖此学之费久矣! 自周衰,杨(杨朱)、墨(墨子,墨翟)虽得罪于圣人,然乃学仁义而失之者。至申、韩(韩非子)、仪(张仪)、秦(苏秦)之说胜,而士始决裂圣人之藩墙,以阿流俗之所好,至汉·文(汉文帝·刘恒)、景(汉景帝·刘启)之盛未衰也,以至于今。盖尝有以斯文为己任,起而倡之者,然世方婴于俗学以自强,屹乎其不可攻也。 某方急于禄养,未能往究其所学,是以或闻吾友之言,凜然敬叹,若居夷而闻《雅》,虽未详其节奏之工,然卓然于吴歈楚谣之中而不可乱也。 《书》曰:‘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夫问途而之盲,则知亦岂易哉!以吾友之明,苟以德为车,而志气御之,则朝发轫乎仁义之途,而夕将入大学之门,以躏中庸之庭也!” 《上谢参政书》 二是《上谢参政书》。文曰: “学未有无师者也。学而无师,虽不无一至之得,责之以远道则泥,质之以大方则惑,用之趨时合变,则膠戾而无所合。是妄意臆决之说,虽复惫精疲思,而道日远矣。 然生晚地寒,无东西南北之资,闻先生长者之风,而不及瞻望下风者固多。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呜呼,此非独友说,亦师说也。 窃闻往者三川之间,程氏兄弟(程颢、程赜)推本子思(孔子之孙)、孟轲(孟子),以《中庸》为宗,而司马文正公(司马光谥文正)考正经史,深于治道,皆卓然有功于圣人之门。盖尝诵读其诗书,考质于师友而闻其略矣。 夫达天德之精纯而知圣人之所以圣,诚意正心于奧窔之间而天下国家所由治,推明尧、舜、三代之盛,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者,始于夫妇,而其极也察乎天地。此程氏之学也。 尊德教,贱功利,奖名节,端委庙堂,则忠信恭俭,足以刑主德于四方而朝廷尊;燕处于家,则孝友廉让,足以化其其国人。其酌古以准今,则治乱存亡之效如食粟之必饱,食堇之必毙,此司马氏之学也。 程氏之门人,其高弟称谢氏,不及见也。新郑晁公,尝受学于司马之门,往以事游郑,拜晁公于溱、洧之上,时方冥惷,不能有所质问,而今皆逝矣! 古语有之曰:‘想望丹青,不如式瞻仪型;讽诵诗书,不如亲承风旨。’” 韦斋语录一则及黄宗羲按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 朱韦斋先生松·韦斋语》为说明朱松的理学思想,特摘录朱松1则语录,并加按语。文曰: “韦斋语: 父子主恩,君臣主义,是为天下之大戒,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息之不属,理必至于毙。是以自昔圣贤立法垂训,所以防范其间者,未尝一日少忘。 士溺于俗学,不明君臣之大义,是以处成败之间者,常有苟生自恕之心,而闇于舍生取义之节,将使三纲沦坠,而有国家者无所恃以为安。 宜鉴既往之失,深以明人伦、励名节为先务,而又博求魁磊骨鲠、沈正不回之士,置之朝廷,使之平居无事,正色立朝,则奸萌逆节销伏于冥冥之中,一朝有急,奋不顾身,以抗大难,亦足以御危辱陵暴之侮,则庶几神器尊安,而基祚强固矣。 宗羲案 豫章(罗从彦,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称韦斋才高而智明,其刚不屈于俗,故朱子(朱熹)之学虽传自延平(刘子翚),而其立朝气概,刚毅绝俗,则依然父之风也。” 诗词 朱松诗词,载于《韦斋集》,《石仓历代诗选》、《宋诗钞》、及《宋诗钞补》等亦有收录。如: 《蝶恋花(醉宿郑氏阁)》: “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 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径。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 “寒崦人家碧溪尾,一树江梅卧清泚。仙姿不受凡眼污,风敛天香瘴烟里。 《次雪峰二小诗韵》: 之一 之二 《春晚书怀》: “万里西游为觅诗,锦城更付一官痴。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春日二首》: 之一 之二 《报恩寺》: “道人足迹扫尘寰,坐看筇枝上藓斑。豢得箨龙千就就,却教行水绕空山。” 《蝉》: “阴阴叶底午蝉嘶,满腹春风寄一枝。下有行人正愁绝,不知幽咽自缘饥。” 《次徐谢韵还江公诗卷》: “大条祠官闲日月,绝知圣处着功深。荣枯举世争卢白,枉直何人较尺寻。 《春晚五言寄梦得》: “美景足可惜,残春尤不堪。晚英余燕蹴,熟颗坠莺含。 《陈仲仁止止堂》: “以我有限景,逐彼无涯知。失足践畏途,投身试危机。 《陈伯辨为张氏求醉宾轩诗》: “前年溪上秋风时,主人酒熟烹黄鸡。归来醉倒睡便着,父老唤起牛羊蹊。 《次韵酬求道人》: “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罅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酬冯退翁见示之什》: “我家大江左,江水日夜东。遥瞻发何处,乃在西南穷。 《春日与卓民表、陈国器步出北郊》: “灼灼桃吐华,濯濯柳垂缕。芳菲挽人出,春力乃如许。 《春晚二首》: 之一 之二 《陈德瑞馈新茶》: “空山冥冥云雾窗,春风好梦欹残缸。朝来果得故人信,微凸而么犀銙双。 《楚江观梅》: “莫笑山翁老据鞍,探梅今夕到江干。半滩流水浸残月,一夜清霜催晓寒。 《春社斋禁连雨不止赋呈梦得》: “岁丰农犹饥,岁恶何可说。哀哉半菽氓,罪岁同一舌。 《题月桂花》: “窗前小桂丛,若花无旷月;月行晦朔间,一再开复歇。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刘子翚、朱松》中也收录朱松诗3首。曰: “(南宋)建炎、绍兴诸公,吾最喜刘屏山(刘子翚)、朱韦斋(朱松)两先生诗。 韦斋《谒吴公路许借<论衡>复留一日》曰 ‘幽独不自得,驾言款斋庐。殷勤主人意,投辖恐回车。 《送金确然归弋阳》曰: ‘昔我◇溪居,送子◇溪◇。重来问何时,笑指溪上◇。 又《咏芍药》云: ‘已分春光冉冉过,奇葩好去奈愁何!谁令玉颊红成点,如意痕轻琥珀多。’ 丰神一何婉媚也!” 元·至正廿二年追谥“献靖” 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元庭加封朱熹为“齐国公”,朱松以子贵,赠通议大夫,谥“献靖”。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松》(全祖望补本):“后以子贵,赠通议大夫,谥‘献靖’。” 《元史·志27下· 祭祀6·朱熹加封齐国、父追谥献靖》载: “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追谥朱熹父为‘献靖’,其制词云: ‘考德而论时,灼见风仪之俊;观子而知父,迨闻《诗》、《礼》之传。久閟幽堂,丕昭公论。故宋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朱松,仕不躁进,德合中行。溯邹鲁之渊源,式开来学;开图书之蕴奥,妙契玄机。奏对虽忤于权奸,嗣续笃生于贤哲。化民成俗,著书满家。既继志述事之光前,何节惠易名之孔后。才高弗展,嗟沉滞于下僚;道大莫容,竟昌明于永世。神灵不昧,休命其承。可谥「献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