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山川(4划) 目 录 五台山[四台山,乐山。南安市东北部九都镇、向阳乡境内。概述。名胜古迹(观日台。昭惠庙。朱相公墓塔。古官石道。八德水。)诗词。附:鹏峰胜地。]、五塔岩、五洋山[讹称“吴山”。古晋江县四十五都(属今洛江区马甲镇、罗溪镇)。]、五公山[牛头山,下江山。泉港区南埔镇南埔村东南(古属惠安县三都)]、五华山(根山)、五代寨山、 四 划 五台山,又名“四台山”、“乐山”,位于南安市东北部九都镇、向阳乡境内,处南安、永春、仙游交界处,是戴云山向东延伸的余脉,绵延数十里。山顶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观日峰(又称“中台”)5座主峰环列,其中西台海拔1080.4米,其余4台也都在1000米以上,是南安市最高的山峰。 “五台山碑刻(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 “乐山(在县北八都),上有福佑真君祠,乡人岁以鼓乐赛祷,故名。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上有通远王庙,以神来自永春乐山,故沿其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乐山(在县东十五都),周回数十里,时有音乐之声。”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 “东北有四台山,四面各有一山,乐山居中,亦曰五台。 《志》云:乐山周围数十里,昔时尝闻山顶有音乐声,因名。” 《南安县志》载:“(唐末)四川籍进士李元溥避患隐此。闻空中有乐声,白日升天,故名乐山。”寓“仁者乐山”之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元溥》) 民国《南安县志·卷1·舆地》:“山势隆起,有高台气象,故名(五台)。” 近年,辟“五台乐山风景旅游区”。景区牌坊式大门上有硕大的“五台圣境”门额。 名胜古迹 五台山有诸多名胜古迹,如“观日台”、“海潮庵”、“朱相公墓塔”、“昭惠庙”(有“上庵”、“下庵”两座)、“风聚塔”、“古官石道”、“涌杉池”、“八德水”、五台碑刻等。(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昭惠庙·乐山昭惠庙》) 观日台 “观日台”即中台,最为壮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日者每天鸡鸣时登台,见有两轮驾日光而上,光焰万丈,诚奇观哉。”故此地自古以来称“向阳”。 台上还可远眺泉州城区和永春、南安、惠安、晋江四县(市),风光无限,气象万千。 摩崖有“观日台”3个擘窠书石刻,上款“乾隆丙午春”,下款“江左郑一崧书”。郑一崧是清·乾隆(1736—1795年)间永春知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一崧》) 昭惠庙 乐山昭惠庙,有“顶庵”(上庵)、“下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昭惠庙·乐山昭惠庙》) “顶庵”位于五台山顶唐·海潮庵旧址,先后称“广福王庙”、“通远王庙”,俗称“昭惠祖庙”,主祀通远王·李元溥。 “下庵”亦名“昭惠庙”,位于五台山南台山腰,始建于北宋,主祀朱相公、通远王。 朱相公墓塔 在唐末五代海潮庵遗址前方约100米处、观日台北约200米处,立有2座高达1.8米的墓塔。 其中1座称“朱相公墓塔”,坐东面西,3层。底部八角形,中为圆柱体,上呈半球形。圆柱体上阴刻楷书“月庵云洞”4字。塔前有石碑1通,长方形圭首,上阴刻楷书:“朱相公,祖福宁州,显化于宋,有志可稽,封元帅。至大明万历辛亥年(万历卅九年,1611年),五台山住持僧员礼重修,宝藏题。” 另1座正面无字,石塔背面底部有一方石刻,上刻“……五宋淳……辛丑八年七月……前住山法……” 古官石道 五台山有1条石道,建于宋代,宽约1米,长约3公里(全长20公里),曾是古代泉州通往永春、福州的驿道,俗称“古官石道”,是南安境内乃至泉州目前保存最完好、最长的古官石道。 南宋·绍兴廿三年(1153年)冬,时任同安主簿朱熹奉檄往安溪县按事,南安道中过此,作五律:“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烟火居民少,荒村草露侵。悠悠禾稼晚,寥落岁寒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嘉定十四年(1221年),宋公钧重建南安县康店驿(福建通往广东等地重要驿站)和汰口驿。当时南安有2条进京“官马大路”:一是从丰州(抗日战争以前的南安县治)经朋山岭、白虹山入仙游,经乐山、永春北上福州、南平入京;二是由丰州经郑山(今洪濑),过汰口驿,入永春、德化、尤溪,至南平北上入京。 八德水 从古道下来,山林间有“八德水”清泉,从石缝中涌出,潺流不息。 传说:古时,上八洞大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相邀东游,来到乐山上空。众仙俯瞰大山,但见层峦叠嶂,五峰耸秀;古木参天,花果飘香;奇岩异石,气势磅礴;山涧小溪,流水潺潺;云蒸霞蔚,景色秀丽。八仙齐声赞美:“又是一处胜景宝地!”于是纷纷降下云头游赏五台佳山秀水。 八仙光临、乐山诸神不亦乐乎。土地公更是热情有加,极尽地主之谊。八仙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临行,土地公上前揖手致意,并向八仙为山中一眼未名奇泉讨个口彩。众仙相视而笑,欣然答应。后由通玄先生(张果老,唐玄宗赐号通玄先生)提议:“各位在手心写出一字,所写之字即取为奇泉之名。”话毕,八仙各亮出手中之字,片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碑牌立在泉边。铁拐李面对众仙感慨道:“可谓‘八德’齐全矣!”因名“八德水”。 八仙到处,除“八德水”外,还留下“仙脚印”、“仙人交椅”,“仙人面盆”、“仙人棋盘”、“仙人骑鹤”等胜迹。 另传说,明·正德皇帝游江南时曾饮过此水,赐名“八德”。 有古诗咏“八德水”曰:“穿云络石细湔湔,杳杳疑闻弄管弦。千仞洒来泉八德,一汪深处碧涵天。” 五台山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如“双狮争球”等等。 诗词 明· 李开藻《乐山观日》:“微雨初收午夜风,轻云忽破海天东。凌寒自蹑仙凫去,绝顶惊看蜃气通。俄涌红光来震旦,谁将赤手剖鸿蒙?同观化日人皆喜,一扫阴霾万壑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开藻》) [注: 清·郑本綮(永春人)《蔡东明乐山祷雨处》:“野老曾随太守车,五峰到处问桑麻。欲分法雨三千界,好布新膏百万家。仙叟已过谁袖橘,山僧相对漫评茶。龙潭十丈云初起,为卜甘霖遍海涯。” [注: 附:鹏峰胜地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朱熹重游泉州,应永春陈之柔之邀登上五台山,为陈之柔之兄陈南寿指点墓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之柔》) 民国《南安县志·卷1·舆地》载,鹏峰“由五台蜿蜒而来,历仙洞寨耸起一峰,势如禽鸟飞舞,宋赠太常卿陈南寿墓在焉……世传陈之柔与朱文公到此,为其兄南寿指点穴处。文公书此四大字(即“鹏峰胜地”)于石。” 古人称此地为“石墓头”,沿用至今。 位于南安市官桥龙水山,为宋代古迹。有宋代摩崖石刻、释迦牟尼神像及五座5米高的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塔。 五洋山,讹称“吴山”,位于古晋江县四十五都(属今洛江区马甲镇、罗溪镇),距泉州郡城(亦古晋江县治)北50~60里。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五洋山》: “五洋山,在府北五十里。 高顶中有田千亩。宋时有五姓居此,今讹‘五’为‘吴’。 有小髻洞,可以避兵。 山麓又有‘清水岩’。”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五洋山》: “五洋山,在晋江县北五十里。 山顶有田千亩,宋时有五姓居此,今讹‘五’为‘吴’。 有‘小髻洞’,山麓有‘清水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五洋山,在(晋江)四十五都,距郡城北六十里。 《闽书》:‘山高,顶中有田千顷,宋时五姓居之,故名。’今讹为‘吴山’。其麓有清水岩。 乾隆《府志》云:‘在大帽山西。’所称‘大帽’,当指惠安也。” 五公山,相传南北朝·萧梁(503—560年)时有5公隐此而名;又以形如水牛伏卧,俗称“牛头山”;又以山下有下江自然村,名“下江山”。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南埔村东南(古属惠安县三都),左有“太白峰”,右临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峰·太白峰》) “五公山”中部高峻,山胺有片巨石,山后是“天湖岩”,山下有“蝴蝶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 “五公山(在县东北三都)。 山石壁立,上刻‘五公山’三大字及五公符五道。 相传梁时有唐公、宝公、至公、化公、朗公居于此。”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 “五公山,在县东二十七里。 相传(南北朝)萧梁时有五僧隐此。 一名‘下江山’,以(五代)南唐·保大(943—957年)中,江盈家于山之东麓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五公山》: “五公山,在惠安县东二十七里。 《县志》:相传萧梁时唐公、志公、宝公、化公、郎公共隐此,故名。” 五华山位于距德化县城10公里的浔西盖德乡,主峰金凤山,海拔1200米。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志》云:县西四里为五华山,一名根山,上有五峰,状如莲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五华山》:“五华山,五峰并峙,状如莲华,上有寺。唐·咸通(860—874年)间,僧无晦凿石筑室,与虎同居,号虎蹲岩。今其地有虎迹。端午泉在岩侧。……俱在坊里上林社。” 清·康熙丁卯科(康熙廿六年,1687年),省试福建解元、德化县盖德乡下坑村萧宏梁曾登临是山,作《五华山记》,大力赞扬此地胜景,把它和西岳太华山相媲美,并题诗曰:“磅礴裁成五朵花,朝晖相对静流霞。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华山万古华。”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五代寨山》:“五代寨山,在(在坊里)上林社。高险陡绝。相传五代时人避兵于此。” 五峰山 五峰山,亦称“五峰岩”,位于古南安县治(丰州)西南卅五都(今官桥镇山林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五峰岩》:“五峰岩,在三十五都(县西南三十五里)。”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五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均载(文同): “五峰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属三十五都。” “是山东南行,则为晋江灵源、罗裳诸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灵源山、罗裳山》) “五峰山”上多巨石,或相迭成屋,或相对似鱼,或突起如雄狮,或高嵌若飞燕,奇险荒乱,是典型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由岩石历经数万年的风化而成。有“一片瓦”、“白云岩”、“狮子岩”、“灵泉”、“觉海岩”、“小身瑞迹岩”诸胜。 一片瓦 山顶有石,方广10余丈,下覆如屋,可容500余人。唐僧道岑居之,称“一片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一片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五峰岩》: “上有石室,色如银,俗号‘一片瓦’,其中可容三百余人,唐僧道岑居之。 宋·祥符(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尝建石塔其上。 世传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居。”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五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均载(文基本期2同): “山顶有石,方广十余丈,下覆如屋,可容五百余人。其色翯(“翯”:羽毛白而有光泽)然,名曰‘石山’(“名曰‘石山’”民国志作“名‘白石山’”),亦名‘一片瓦”。顶石有白痕如画鹤者。二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住。 唐僧道岑居此。道岑严事(“严事”民国志作“敬事”)观音,尝刻檀像自随。一日行山中,暝投无所,见一宅中有女媪,一女子妙好,留宿,粥食之。昧爽(“昧爽”:黎明,拂晓),辞行里许,返顾其宅无有,乃悟观音之为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还载:“元·释大圭、明·罗伦、苏濬、黄凤翔俱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泉州人名录·罗伦、苏浚、黄凤翔》) 白云岩 由“一片瓦”西下半里许,有“白云岩”,亦有磐石,中虚如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五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均载(文同):“由岩西下半里许,有‘白云岩’,亦有磐石,中虚如屋。” 狮子岩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五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均载(文同):“有‘狮子岩’,大石突起如狮子,可容数人。” 觉海岩 觉海山,亦称“觉海岩”、“燕岩山”,在古南安县治(丰州)之西40里、五峰山“一片瓦岩”之北,属卅都。有岩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五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均载(文同): “又有‘觉海岩’,禅师僧觉海所创。 上有古茗绝佳。岩石高嵌如燕,亦名‘燕岩山’。 前有百丈坪,泉流其上,如尾(“尾”民国志作“瓦”)溜痕,所谓‘泰山之溜穿石’,亦一奇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觉海山》: “觉海山,在县西四十里,属三十都。山极高峻,产有佳茗。 山之南有‘一片瓦’岩,巨石嵌崆幽胜,俯瞰大海,真奇观也。” 明·王慎中《游觉海岩同陈瑞山、蔡可泉》(按:陈储秀号瑞山,蔡克廉号可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陈储秀、蔡克廉》): “吾生寡好独耽奇,更接良俦汗漫期。啸问空山成节奏,行窥止水鉴须眉。 小身瑞迹岩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五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均载(文基本同):“又有‘小身瑞迹岩’,石室天成,下有三小石搘(“搘”:同“支”)之,上一石长二丈,镌弥陀丈六身。室中一石长丈余,镌弥陀八尺身。宋·大观(1107—1110年)间僧行遵(“行遵”民国志作“行选”)所镌也。” 马甲双髻山 马甲双髻山又名丰山,俗称仙公山,位于泉州城北部洛江区马甲镇东北5公里处,距城二十余公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双髻山(仙公山)》)安溪双髻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双髻山(在县北感化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双鱼山(在县南永丰里)自琼山发脉,两峰并趋如双鱼然。”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治南一里有双鱼山,两峰并耸,为县之案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双鱼山》 : “双鱼山,县治案山也。两峰并趋,临于丁水,状如双鱼。 (清·乾隆)进士王必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必昌》)诗 :‘巨灵作字付双鱼,为启文明壮邑居。雷雨勒成鳌顶谶,却留南浦护天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双凤山,一名补陀岩。 国朝(清)·林之濬诗: 上有观音阁,国朝(清)·乾隆间邑人黄言元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双芹山》:“双芹山,在小戴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东北二十里。” 泉州双阳山 泉州双阳山,又称“双乳山”、“朋山”、“双髻山”,在古泉州郡城北(即今鲤城区北,其地今属丰泽区),与“清源山”、“紫帽山”、“罗裳山”并称泉州“四大名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罗裳山》) 古晋江、南安、永春三县接界山 国家5A级“清源山重点风景名胜区”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区域内由东至西分布有40余座大小山体,其中就有“双阳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 “双阳山”由“大阳山”和“小阳山”2座山峰并列双峙组成,泉人合称“双阳山”;又因形似双乳耸立,民间俗称“双乳山”。 “大阳山”略大,位于今朋山隧道西部、“小阳山”西北侧,海拔615米;“小阳山”稍小,位于双峰近城侧,海拔531米,山腰及峰顶有多处崖壁点缀。 “双阳山”是古晋江县、南安县、永春县3县接界山。因视角不同,远眺双峰形态各异,在南安部分称“朋山”,在永春部分称“双髻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双阳山》:“双阳山,在(府城北)爱育里四十一都。状如双髻,名‘大阳’、‘小阳’。在南安为‘朋山’,在永春为‘双髻山’,盖三县接界山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朋山》:“朋山,两山并立如‘朋’字,故名。余见《晋江县·双阳山》下。(在县东北三都)”(按:古南安县治在丰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永春县·双髻山》:“双髻山,自龟龙洋迤逦而来,巨石排立,形如烈焰,耸结二峰,若双髻然。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余见《晋江县·双阳山下》。(在县北二十都)”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双阳山》:“双阳山,在府北四十里,泉山(清源山)来脉也。两峰并峙,曰‘大阳’、‘小阳’。在南安县则谓之‘朋山’,在永春县则谓之‘双髻山’。盖山接三县界,各以形似名。”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双髻山》:“双髻山,在县北十里。耸结二峰,若双髻。一名‘朋山’,上有‘仙人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双阳山》: “双阳山,在晋江县(古晋江县治在泉州郡城)北十里,与南安县接界。郡城望之,微有大小,曰‘大阳’、‘小阳’;南安望之,则两山并峙,一名‘朋山’。 旧《志》:朋山‘大阳’之巅有泉,深不可测,名为‘龙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大阳山、小阳山》:“大阳山、小阳山,在(晋江)四十都,距郡城北十余里。双峙若圭,二山合言曰‘朋山’,亦曰‘双阳’,俗又号‘双乳山’。” 人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大阳山、小阳山》: “《闽书》:‘郡多兄弟登榜者,二山之祥也。’ 宋·曾会记略:‘泉西北,冈阜连络;若虎而蹲,若龙而奔,黛滴蓝喷,藏烟泄云,自远而来,豁然屏开,双峰对峙,中坦数里。二山木星,有儒朋气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 宋·绍兴丁丑(绍兴廿七年,1157年),进士李起居屋对‘朋山’,名‘并玉堂’。郡守王十朋其同年也,赠诗云:‘主宾对榻成三友,伯仲摩云拱九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可见二山胜概。 明·苏茂相诗:‘横冈叠巘总萦蟠,忽有双尖削翠峦。并蒂秋开金菡萏,连枝露浣碧琅玕。宫眉远借云间色,仙掌平分曙后寒。莫怪朝来频柱笏,雌雄剑气倚天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 (明)郑之铉诗:‘郭北如弦路,嵚崎峻岭闻。群峰攒海出,绝顶对天分。大小摩双乳,高低隔万云。西成今沃土。鎌割正纷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之铉》) 又小阳山麓有‘青阳室’,乾隆六十年(1795年)都中乾社同人充银于寺僧构楼以祀奎星。施世瑚及本学教谕叶文辀皆为之序。” 德化双阳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双阳山》:“双阳山,在县西(在坊里上林社)和睦场,距县治四十里。有大阳、小阳,望之翠如叠指。郡邑龙脉实分于此:从大阳西北行者,为五华,为戴云、九仙;从小阳南行者,为雪山,为天马,入于兴、泉二郡。”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双桂山》:“双桂山,在石杰社。旧名双髻山,状如黛鬟。山顶双桂洞祠,传有仙人乘白马来此。大戴崎在双桂山东。连城山在双桂西。进龙山在双桂北。” 双溪山
泉州凤山,宋称“飞落山”,位于泉州古郡城仁风门(东门)外、清源山之南(今属丰泽区辖)。因其南麓有“东岳行宫”(东岳庙),俗称“东岳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儒道释寺庙·东岳行宫》) 旧《志》常与“皇蹟山”(“黄积山”)混一,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皇蹟山》)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泉山》: “又凰山,在泉山(清源山)南,山回拱如飞舞。一名‘皇绩山’(?)。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贼掠‘凰山’、‘清源山’,犯南安。明年,复由此入犯。”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凤山》: “凤山,在晋江县东北,一名‘皇绩山’(?)。 明·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掠‘凤山’、‘清源山’,犯南安,即此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凤山,北接‘大旗’(大旗山),由北山(清源山)迤逦而来,势如飞凤,故名。旧《志》以为即‘黄积山’(皇蹟山),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大旗山》) 宋名‘飞落山’,中有‘东岳行宫’。 明·洪武间,同知董仪葬于此。上有‘环翠亭’,永乐间建,今废。下有皇绩七里亭,又下二百余步有‘龙窟泉’。 《闽书》:宋·绍兴末,尚书张汝锡捐赀开山,几落成而殁。女嫁为颍川韩元吉妻,闻父殁,悲恸不禁。元吉乃持案金来讫功,而汝锡子渤仕银青光禄大夫,复买田为供灯费。 宋·朱子诗:‘门前寒水青铜阙,林外晴峰紫帽孤。记得南垞通柳浪,依稀全是辋川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杨家栋《凤山踏青词》:“子规声里过清明,手摘鲜花挈盒行。称体衣裳费斟酌,霎时阴雨霎时晴。” 清末·泉州人张大藩?(字汝垣)《凤山踏青词》:“崇隆马鬣几王侯?千古同归土一抔。独有诗人黄克晦,残碑七字姓名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安溪凤山 安溪凤山,又名凤髻山、展旗山,位于“三峰玉寺,一水环回”的安溪县城凤城镇北面,为安溪县之主山;一峰峙立,分为两翼,如开屏展翅凤凰。 历史概况 茶叶大观园和茶文化博物馆 步入“凤苑”大门,伫立虹桥上,可望花草繁茂、藤蔓攀援、馨香熏陶的“挹翠院”,腾空于鹅潭之上可登台赏月的“掬月台”,几可乱真的石山顶托的“沁香阁”,历代贤人羽士留下丹青墨宝的“醉墨轩”,以及“乌龙飞瀑”等。
位于南安市诗山镇境内的文章山麓,山势自北南下蜿蜒,层峦叠嶂,状似展翅飞翔的凤凰,故得名“凤山”。 山上有始建于五代的凤山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凤翥山(在县南永丰里),秀出诸峰,如凤之翥。一名鹞山。”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县南三里有凤翥山,一峰高举,又名鹞山。高秀出诸峰之上,旧有浮图,今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凤翥山》: “凤翥山在县正南,为县治重案,明靓尖秀,高出诸峰,如鸟之跂。一名鹞山。 训导方祚隆诗:“丹穴飞来势未停,碧梧商顶一峰青。伫看举翮翔千仞,翙翙乘风舞紫庭。” 举人林汪远诗:“凤鸟何年至?兹山独得名。垂天罢作翼,画地水成丁。不与群峰伍,自然环翠并。春风声竹柏,蹑屐听和鸣。” 里人毛一夔诗:“览辉千仞来势宏,秀拔层峦出几重?彩翰欲翩新草木,锦苞仍壮旧花封。天标仪世无双岫,瑞应鸣阳第一峰。不数群山难比翼,朝朝惟有片云从。” 凤栖山 凤栖山,位于南安县卅四都。距古县治丰州西南30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 “凤栖山,在(县西)三十四都。 上有石柱,端方秀拔,百里之外四望皆见。天欲雨,其石辄水出如泉。”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凤栖山》: “凤栖山,在南安县西南三十里。自乌石盘旋连亘而来。 东南有石柱,端方峭拔,高五丈余,阔一丈四尺,天欲雨,则柱出泉。 相传昔有凤栖其上。” 凤凰山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 “云居山,县西二十里。卓立嵯峨,若趋若伏,云常居之。 其东为东山,俗呼高峰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云山,在郡治北,居虎头稍南。 宋时州治在此,即韩魏公(韩琦)生时榕树开花处。《闽书》:‘开花如红木棉。明·崇祯时榕树尚存。’《泉南杂志》:‘树在治西,干如间屋,高参天,荫二十余丈。魏公诞日,未吐烟霭。今为提督署。前有生韩古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泉州寺庙·生韩古庙》)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云峰山》:“云峰山,峰多云气。在新化里,古为云峰里,以山名也。” 云盖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云盖山》:“云盖山,在吉岭乡。山右有十八峰,作罗汉参禅状。有水左旋,泻下十八漈,吼石奔雷,骇人心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云盖山》:“云盖山,在吉岭乡。山右有十八峰,作罗汉参禅状。有水左旋,泻下十八漈,吼石奔雷,骇人心目。” 云台山 形势 云台山,山形如“二象出林”,原名“双象峰”,古属南安卅都(明朝划隶卅二都)。云台山西隔溪美镇三堡村,南连理赛山,是霞美镇与溪美镇交接处。“云台山”南坡山下为铺当村云台自然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云台山》:“云台山(在县西三十二都)……山形如‘二象出林’,又名‘双象峰’。”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云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云台山》均载(文同): “云台山,在县西三十里,属三十都。” “山形如二象出林,亦名‘双象峰’。” 唐末五代·王延彬其人 述及云台山和云台村,绕不开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相关事迹。 王延彬(886~930年),字表文,唐末五代·泉州人,王审邽长子,王审知侄,祖籍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 唐·天祐元年(904年),王审邽卒,王延彬时年19岁,袭其父封于泉,加平庐节度使权知泉州军州事;天祐二年(905年)实授。五代·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权知泉州刺史。在政17年,贞明六年(920年)被罢黜。天成元年(926年)再任泉州刺史,至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于任,年仅45岁;赠云州节度使兼侍中。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王审知、王延彬》) “云台别馆” 五代·后梁·乾化王延彬创“云台别馆” “云台别馆”位于云台自然村,古属“唐安乡清歌里”。云台自然村在霞美镇西部,东临埔当村,西靠三堡村接壤,南近云台溪,北坐落“双象山”,现辖“金埔”、“石壁头”和“桥仔头”3个社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云台山》:“五代时,刺史王延彬构别馆于此。延彬尝为云台侍中,故名。”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云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云台山》均载(文同): “王延彬别馆也。延彬旧为‘云台侍中’,故名。” “又有凤凰、凉峰二山,其下皆有院,并以山为名。而里名‘清歌’,盖王氏(王延彬)岁时来游歌舞之地。” “双象峰”风光秀丽。后梁·乾化五年(915年)王延彬权知泉州刺史后,相地在南安“双象峰”下唐安乡清歌里建造别墅,主体建筑就在山麓,台高数层,因称“云台歌舞月榭”,亦称“云台别馆”。后此地遂名“云台村”,“双象峰”亦名“云台山”。站在“云台别馆”四望,南有紫帽山,北有福全山,西南有乌石山,彭溪蜿蜒向东南流去,波光粼粼,流金映翠。 王延彬还筑别馆号“凤凰”、“凉峰”,又以云台为中心点,在周围“广辟活壤,一望无际,置十里梅村”,把榕桥、埔当、澳柄辟为“万梅村”,建“望梅亭”,“围山筑塘,引泉为池”,池中仿造仙山蓬菜筑有小岛。今云台的“万梅乡”石碑犹存。 王延彬将“云台歌舞月榭”,作为会文聚友之处,时邀泉州招贤馆中寓贤和泉郡名士来此游赏行乐、饮宴赋诗。他选用的乐伎都是北方人,北方的歌舞因此传来泉州。 王延彬《春日寓感》诗 王延彬赋有《春日寓感》记“云台别馆”之盛: “两衙前后讼堂清,软锦披袍拥鼻行。雨后绿苔侵履迹,春深红杏锁莺声。 【注:“谢宣城”: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南齐·陈郡阳夏县人(今河南太康县),著名诗人,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南齐·建元四年(482年)解褐入仕,为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年),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十年(492年),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永明十一年(493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永泰初因告岳父王敬则谋反,迁尚书吏部郎,因又称“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因泄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萧遥光事,遭构陷死于狱中,年仅36岁。】 徐夤《贺清源太保王延彬》诗 徐夤,又作徐寅。先祖徐伯彦于天宝末年避乱入闽,居泉州莆田,作莆田人。朱温继唐,徐夤于乾宁中登进士,授秘书省正字。徐夤在梁受难,入闽归王审知,任王审知记室。王审邽为泉州刺史,招纳之。辞官后依泉州刺史王延彬,每同游赏,及陈倓,倪曙等,赋诗酣酒为乐,凡十余年。(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 唐·徐夤《贺清源太保王延彬》(《全唐诗·卷709》收录): “蕊珠宫里谪神仙,八载温陵万户闲。心地阔于云梦泽,官资高却太行山。 南宋·朱熹与陈知柔尝游此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云台山》:“朱文公(朱熹)与陈知柔尝游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知柔》) 遗迹 “云台别馆”的高台亭榭今已无存,但在云台周围,至今仍保留当年王延彬所设置的名称,诸如“君园”、“观棚”、“店仔口”、“内典当”、“外典当”、“后庵”、“下庵”、“宫埔”、“将军岭”等,可遥见当年贸易、岗哨、文娱、烧香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廿世纪60—70年代,当地开山建池造家乡,先后挖掘重多历史宝物(也毁掉众多文物)。其中较为重大的事件是:曾出土1座26斤纯金观音像、1把宋代某将军宝剑以及古代金银钱财不计其数。 在云台山山坡,至今还可看到众多遗址和石构件、夯土墙,直径约1米的别墅柱础,长1米多的旗杆石,保存完好的窑洞等。该窑洞据称是当时王延彬建“云台别馆”时,命人在此取土烧制所需的瓦片、陶瓷等。 云台寺遗址 云台寺,初名“荐福报恩禅寺”,遗址在今霞美镇埔当村云台自然村金埔社区寺口坡。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殁,葬于此地,妇徐氏舍宅为“荐福报恩禅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南安县·云台寺》:“云台寺,在三十二都。初名‘荐福报恩禅寺’,元·至元间改今名。至正十四年火,寻复建。(在县西)……存。”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云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云台山》均载(文同):“下为‘荐福报恩禅寺’。” 南宋·陈宓曾游云台寺,赋《云台寺梅坡》:“不是骚人亲手栽,如何一一作诗媒。世间那用香如许,应有仙真夜往来。” 【按:陈宓,字师复,号复斋。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安溪知县。嘉定七年(1214年)入监进奏院,历军器监簿、知南康军、知南剑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元·至元(1271—1294年)间,“荐福报恩禅寺”改名“云台寺”。至正十四年(1354年)遭火焚毁,寻复建。 关于至正十四年“云台寺”烧毁一事,民间相传:“云台寺”历史上一度在当地香火很旺,名声很好,众多达官贵人、僧徒慕名前往烧香驻留。在“云台寺”不远处(云台大寨山下)有座尼姑庵(今地名“后庵”),“云台寺”某僧私通尼姑庵德尼姑,暗中挖地道直达尼姑庵,被发现后名声败坏,“云台寺”与尼姑庵均被当时官府下令烧毁,还祸及云台其他游玩建筑。 “云台寺”今无存。遗址面积有2千平方米,现挖地3尺尽是碎瓦片、砖块,并可见房屋的地基,整间房子地上铺的砖仍然保存。遗址处还留存一些老地名,如“寺三”、“楼上”、“观音井”。据说,“云台寺”被烧时,寺内把1尊观音佛祖塑像丢进井内,故而得名“观音井”。 王延彬墓遗址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殁,葬于云台山风凰山麓“荐福报恩禅寺”(后称“云台寺”)旁,现留有地名称“王厝埔墓后”。及后,其夫人徐氏卒,又与之合葬。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卷·疆域志4·山·云台山》、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云台山》均载(文同):“延彬殁,葬山左。”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卒,赠云州节度使兼侍中,葬云台山,闽人亦谓之‘云台侍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稗史汇编》”曰:“(王延彬)及卒,复葬云台山。迄今闽人谓之‘云台侍中’。” 今墓丘荒废。但云台自然村至今随处可见王延彬墓的建筑构件:一处民宅旁的鸭圈,2块当围栏用的石羊仍保留着原来的造型;鸭圈里的香蕉树下,也有1块石羊,还有1个剩下半截的双手环剑石将军像;在它们旁边,堆积着几块半圆形的长石,这些长石以前是圆柱体,后被劈成两半用来盖房,应是石亭的柱石;还有被嵌在围墙中的石羊,用来给牲畜喝水的马槽,用来搭建路边公厕的五代红砖等。 南宋·傅自得墓遗址 南宋·傅自得墓,位于云台山之一角、霞美镇埔当村内,现地名称“傅府山”者。 据《八闽通志》载,傅自得死后葬于南安卅二都双象峰云台寺旁。其子傅伯成也葬于此。 今墓无存,相传其遗址处曾矗坐着很多座石像,后相续被人盗走。 傅自得(1115—1183年),字安道,孟州济源县人(今属河南),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生,父傅察,母赵氏。宣和七年(1125年)末,傅察37岁时使金殉国。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傅自得随母避乱南渡,避居泉州府治(亦晋江县治)三朝铺,为晋江人;参政李邴妻以女。 傅自得以父荫补承务郎,因不附秦桧,仕途坎坷,屡召屡黜,屡黜屡召,历福建路提点刑狱,漳州、泉州通判,知兴化军。绍兴廿五年(1155年),受命体究赵令衿在泉州时纳贿事,不合秦桧意;十月秦桧死,傅自得反被罢官。后2年,夺傅自得官职,徒融州为民;4年后徙潮州,未几听自便。 孝宗登极,乾道(1165—1173年)间傅自得复故官,知漳州,再除知兴化军,再知漳州,留为吏部郎中,寻知建宁、宁国2郡,复为福建路转运副使,改授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求为祠官,得主管武夷山冲佑观;秩满,复知宁国府。积官朝奉大夫。 以言者追论前礼究事,傅自得予祠罢归,就此居家不出。淳熙十年(1183)八月卒,年68,葬云台山。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傅伯成、李邴、赵令衿》) 天柱山,唐时名“万寿山”,山巅古号“湖坪”,位于南安市西北隅蓬华镇的安溪、南安、永春交界处,山下有古道通永春。山高1033.5米,是南安的第4高峰。 概况 天柱山承接戴云山,是南安市中部诸山主峰和南安四大高峰之一,海拔1033.5米,诗溪发源于此。 峰峦起伏中,天柱山一峰独秀。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广东潮州海阳云岩禅师(俗名“萧来子”)云游至“万寿山”,慕此山云表高耸,巨石矗立如柱擎天,遥指峻峰,远离尘俗,乃在山巅“湖坪”结庐。后又在蓬华、夹际等地乡人资助下,开基垦地,建造岩宇,取“万寿山”山高如撑天柱之意,改称“天柱山”,“天柱山”自始代替了“万寿山”之名;命寺名为“天柱岩寺”,自号“维真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柱岩寺》) 天柱山高耸入云,上山如登天梯,故有“一望蟾宫去路迷,层层耸翠若云梯”之句。 峰巅称“万寿石巅”,站在绝顶,安、南、永三县市尽收眼底,清晨可看东海日出。有“一柱参天载九重,千峰俯地拜万寿”、“万寿”、“观日”、“不坠天”等石刻。 峰头还镌有一尊佛像,高丈许,《闽书》、《八闽通志》、《泉州府志》、《南安县志》均有载。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天柱岩,在县北十都天柱峰上。极高峻,有石佛长丈余,云烟常覆于其上。”但是,具体位置不详,至今仍为一谜。 诗词 历代登游天柱山的文人骚客许多,如宋·诸葛廷瑞、陈龙复,明·王慎中、张瑞图、戴廷诏,清·郭瑄第、郭之垣、陈万策、李道泰、周青云、吴种德,近代·汪照陆等,留下题咏诗67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陈龙复、王慎中、张瑞图、戴廷诏、郭瑄第、郭之垣、陈万策、李道泰》) 南宋·陈龙复《过天柱山》(陈铭《闽贤名胜诗选及其事略》):“天柱山前日色昏,途穷欲托痛无门。贱躯宁共山河碎,一死还堪慰国魂。” 清·进士郭瑄第和举人郭之垣间代唱和的《天柱山八景诗》至今乃存“天柱岩寺”中,在民间传诵,其“八景”有:“万寿石巅”、“双湖茗香”、“山门引翠”、“花径流觞”、“弈对八仙”、“望入双阳”、“春烟锦柱”、“石井盈梁”。后人又附以“莲池著迹”、“帽山发祥”两景,为“天柱十景”。 其郭之垣《花径流觞》曰:“曲径纡迴试一临,携壶泛水入空林。羽觞欲转千花色,石榻频罗百树阴。白鸟无情窥醉面,浮云何意到杯心。沉酣斜倚松间卧,梦绕桃源不觉深。”【注:①“花径流觞”:花径即花间小路,流觞即“流觞曲水”(或曲水流觞)之省文,古时文人的一种雅集活动,与会之人坐于曲水边,自上游放装有酒的酒杯,漂流到谁面前停下谁喝酒。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羽觞”,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曰:“羽觞随波”。与上注“流觞曲水”意近。】 永春、德化天马山 永春天马山,或称“德化天马山”,是戴云山东延支脉,横亘于永春、德化两县之间。 形势 “天马山”南面在永春县五里街和吾峰镇(鳌峰)境内,距永春县城西北15公里;北面属德化县蔡径;方圆约10里。晋江上源东溪上游穿过天马山脉。 “天马山”顶峰海拔1081米,站在这里,向北隐约可见德化城区;向东南,可眺望整个永春县貌。 “天马山”是永春外半县第2高峰。东望“五台山”(即“乐山”),西连“雪山”,与永春县城主峰“大鹏山”对峙。民国《永春县志·山川志》载:“永(永春)人言诸山之高者,有‘一雪二乐三天马’之名。”指“雪山”、“乐山”、“天马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雪山、五台山、大鹏山》)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山川·天马山》: “天马山,在德化县东南,西去‘剧头岭’十里。 两峰状如马鞍,髙耸插天。 其阳即永春州界,‘黄斜溪’出焉。”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天马山》:“天马山,在蔡径社。双峰高耸插天,状如马。其南属永春。” 清·乾隆《永春州志》:“天马山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旧传有女仙隐此,留丹灶上升。每花朝月夕,常见女仙骑白马游云中。” “天马山”山势雄俊,山巅双峰对峙,高耸入云,浑圆突起,状如“马鞍”,俗称“双架马”。西侧山势缓缓而下,中间有个小尖峰,恰似“马鬃”迎风拂起;西面的小山陵,浑如“马首”,似在悠闲地啃食青草;山南、山北各有一丘,极像“马蹬”,俗称1对“马踏岭”。 自东南山麓望去,“天马山”山巅左峰宛如狮头张嘴啮天,人称“狮口朝天”。传说从前“狮口”平时是闭合的,只有有缘之人才能找到。有一樵夫偶入“狮口”,见遍地金银珠宝,在迷糊中入睡,梦中忽闻土地公喊叫:“狮子要闭嘴了,还不快走!”樵夫惊醒,慌忙而出,柴刀丢落在“狮口”中。从此而后,“狮口”因卡着柴刀,再也无法合上。民间又传说狮子喜欢弄火,火则生烟,故“天马山”一年之中有大半时间云蒸霞蔚,使人不易窥其真容。 登临左峰,可见危崖峭壁,巨石峥嵘;其中有石如桃,人称“仙桃”,轻摇可微晃,力推则纹丝不动,有如“风动石”。其下石崖有洞,可容数十人,俗称“玉神洞”。洞下百米处,有一处石坎,清泉滴沥,常年不竭,传说从前有仙人至此,口渴,跪于石上,双手往石壁各划一下,遂有涓涓清泉流出,注入其膝盖跪出的凹处,故此处此处有崖刻“菩萨井”3字,俗称“仙井”。 唐·大顺~乾宁元年间在南麓始创“龙湖岩” 唐末·大顺至乾宁元年(890—894年)间,在天马山南麓半山腰“马镫”处始创“莲花寺”。 明·天启(1621—1627年)、崇祯(1628—1644年)间,僧怀玺由永春湖洋“西峰寺”挂锡“莲花寺”,乡人重建岩宇,主奉由德化“龙湖寺”分香而来的三代祖师·林自超,即改名“龙湖岩”,民间俗称“小龙湖”。 《永春县志》载:“天马岩、龙湖岩俱在天马山。” 清初,“龙湖岩”成为“白鹤拳”传播地。 廿世纪70年代,“龙湖岩”废圮。现复建。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岩、龙湖寺》、《泉州武术·白鹤拳》) 南宋末苏十万据岭头寨等地抗元 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永春著名理学先驱陈知柔后裔族人奋起拥宋抗元。德化人苏十万也组织义军拥宋抗元,在“天马山”北麓的岭头寨等地,利用复杂地形,以“竹林弓、蓬丛箭”伏击元兵。(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苏十万》) 明·成化十一~十六年在西北坡始建“天马岩” 明·成化十一~十六年(1475~1480年),在“天马山”西北坡“马镫”处始建“马氏仙宫”,从“百丈岩”分得“马氏仙妈”香火到天马山塑像供奉。 清·光绪十年(1884年)更名“天马岩”。 1990年重建。 《永春县志》载:“天马岩、龙湖岩俱在天马山。” 从进入“天马岩”的岔口再往上行走3~4公里,可达“天马山”顶峰。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马岩》) 清初陈元逵、陈英侃父子引种“佛手茶” 天马山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山地开发很早。 清·康熙至乾隆(1662—1795年)年间,永春县龙头乡(今永春县五里街镇吾东村龙头自然村)陈元逵、陈英侃父子,就将“佛手茶”从达埔镇狮峰岩引种到天马山,并建有“云石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茶种·佛手》) 清·林景和《游天马山龙肖岩》诗 清·永春人林景和《游天马山龙肖岩》: “闻道湖中景色幽,携诗载酒一同游。千寻拗折堆云磴,百丈奔趨劈石流。 清·咸丰~同治间谢险藏身之所 天马山西侧小尖山下有“谢险坎”,密林遮掩,石壁危峭,洞穴幽深,人迹罕至。 清·咸丰至同治(1851—1874年)年间,永春埔头人林俊、龙头人陈湖、藻岭人林雪为首掀起农民起义,相传“谢险坎”是农民起义首领之一谢险的藏身之所,故名。(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俊》) 现代 因为“天马山”植被保护完好,旧时多虎豹。直至廿世纪50年代,山麓吾峰公社曾组织数千名民兵上山“搜寻特务”,尚遇到猛虎。公社化时,龙头自然村人也于夜半遇过老虎出来觅食。现在山中仍时有野猪、野羊、野兔等兽出没。 天马山巅右峰建有“天马差转台”,曾为永春、德化的电视广播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廿世纪50年代,著名印尼爱国侨领尤扬祖(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著名印尼归侨邱清秀等在天马山南面山腰创办“天马山柑橘场”,开永春柑橘上山试验先河;改革开放之初又成为福建山地综合开发的一面旗帜,名噪一时。 “天马山”南面山脚下,建有永春县最大的水库——“五一水库”。 安溪天马山 安溪天马山,在安溪县龙兴里。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山·天马山》:“天马山(在龙兴里)。” 天竺山,极高峻,是南安、永春、仙游接界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天竺山,在(县北)十四都。”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天竺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极高峻,接南安、仙游二县界。” 天湖山,是一山脉总称,地处永春西北,东连德化、西贯安溪、北接三明,南注永春;主峰九凤山,海拔1200多米,雄峙永春县下洋镇,是永春县群山的第二高峰。天湖山并无湖,而是由九十九峰环拱而就,千山万壑,犹如万顷波涛,云雾飘绕,不亚天庭湖泊,故名“天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天平城山》:“天平城山,在(清泰里)南埕乡。宋·苏十万屯兵拒元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一侯》)。巍峨阻深,前临大溪。国初,寇聚于此,凿磴为道以入。” 天开岩 原名莲花峰、莲花山,位于泉港区南埔镇。上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的太白峰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太白峰寺》) 太湖山,又名“飞舡山”、“金碧峰”、“龙湖山”,位于德化县美湖乡上漈村西北部(古属县西小尤中团),戴云山西里许。龙湖寺在焉。(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寺·太湖山》) 乌屿,又称“凤屿”,为岛屿,位于泉州郡城(亦古晋江县治)东20里的洛阳江出海口,今属丰泽区城东街道(古属晋江县鸾歌里卅八都)。南宋·宝祐(1253—1258年)中始作盘光桥(乌屿桥)以通往来,后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盘光桥》)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乌屿,在(府城东)鸾歌里三十八都。四面潮水环绕,居民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宋·宝祐中始作桥以通往来。”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乌屿》:“乌屿,在府东北二十里,四面潮水环绕。民居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宋·宝祐中始作桥以通往来,人以为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乌屿》:“乌屿,在晋江县东二十里。四面湖水环绕,民居辐辏。旧有石头路,潮至则没,宝祐中始作石桥以通其往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乌屿,在(晋江)三十八都,距郡城东二十里许。四面皆水屿,上多居民,中有凤屿盘光桥。” 乌石山,俗称“乌山”,位于古南安县治丰州西南25里(明属南安县卅三都),与晋江紫帽山对峙。其东有“龙水岩”,西有“九州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乌石山》: “乌石山(在县西三十三都),与晋江紫帽山对峙,有石光黑如漆,因以为名。 其绝顶有三石列峙,号‘三公石’。 山下有石高三丈余,中有石室,像观音于其内,号‘观音石’。又有一石如香炉,高二丈余,号‘香炉石’。 山之东有‘龙水岩’,相传有龙潜其下。岩有三峰,多石穴,为虎豹所宅。旁有石室,可容二百余人。 其西有‘九州岩’。”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县西南又有乌石山,与晋江紫帽山对峙,岩石奇胜,俗亦谓之‘乌山’。”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乌石山》: “乌石山,在南安县西南二十五里,俗名‘乌山?。有石。光黒如漆。因名。 絶顶有三石列峙,号‘三公石?。 其东为‘九洲岩?。 又东有‘龙水岩?。岩下有小井,四时不涸。”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文章山(在县西一都),宋·陈光读书于此,后登进士第,有文章,因以名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光》) 清·林景和(永春人)《文章山》: 文笔山 惠安文笔山,亦称“文笔峰”,原名“香炉山”,在惠安县涂寨镇文峰村西北侧,为文峰、和弄、山尾3村的交界山。 “文笔山崖刻(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县之前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文笔山,在(县南)二十八都。秀耸如卓笔,县之前山也。” 明·嘉靖《惠安县志》:“文笔山,在二十九都,旧名香炉山,三石错峙,旁象鼎耳,中堆突如爇香状,后人更积石两耳之间,而剡其上为文笔。” 清·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亦作“在二十九都”。 登临文笔山,惠安全貌尽收眼底:西有辋川碧野平畴千里,北有肖厝良港帆影点点,南眺洛阳江畔古桥胜景,东观崇武古城及碧波万顷的东海。 如今文笔山下立有一巍峨的牌楼式山门。正面坊柱镌联两副:“文光射斗,山门焕彩,添来新气象;笔势擎天,海国生春,涌动大风流。”“文溢书香,似驻清华苑;笔酣韵事,如行北大门。”背面另有联文曰:“文中锦绣,一处峰如芥子藏天地;笔底波澜,千秋气共山云漫古今。”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文笔山颠,始建于明初,由条石垒砌,南北长、东西狭,呈锥状,空心结构,南面留有洞门。由下往上看,如椽笔凌空。 据文笔山摩崖石刻记载: 文笔山原称“香炉山”。明•洪武(1368—1398年)间,明代首任惠安知县黎笏坐堂,突烦躁不安,不经意间举头远眺,只见县堂正中所对香炉山平肩无首,堪舆家所谓“面对平肩无头山”,是最犯嫌的风水。 黎笏勘察发现,香炉山顶上三石错峙,两旁若鼎耳,中间突如香炉状;四周群山争雄,若兽而蹲,若螺而盘,若人而拱,若而翔,若俯而付,或断或续,或向或背,确为一处难得的胜境宝地。 于是黎笏请来堪舆家商定,在鼎耳筑石为尖顶,既如“文笔朝天”,又意于香炉上插1柱香,以卜县运昌盛,人才辈出。黎笏即发动士绅捐资、庶民投工,就地采石,在文笔山峰上构建尖塔1座,高二、三丈;香炉山遂改名“文笔峰”。 惠安县城孔庙背负螺山,前则斜对文笔山。嘉靖三年(1524年),知县万夔整修孔庙,同张岳协商策谋,将孔庙改为面对文笔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不过,查阅现代重新修订的《惠安县志·明知县》发现,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惠安先后有9位知县,分别为宋敏中、时汝楫、罗泰、安景贤、阎宏山、吴克刚、冯靖、陈永年、陈葵(洪武末年授邑令),并无黎笏其人。待考。 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知县莫尚简将文峰塔垒石增高。 隆庆(1567—1572年)间,文峰塔遭受风雨摧剥。 万历三年乙亥(1575年),知县刘弘道捐金倡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弘道》) 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十一月初八、初九,惠安连续两天地震,文峰塔再遭颓塌。万历卅三年乙已(1605年),知县宁维新捐俸重修,并增高5尺。 自此,惠安县堂、孔庙正面对着“境主公”青山宫和卜县远之“文风斐然”的文峰塔,而文笔山又与县城西北部的笔架山遥相呼应。 据传文峰塔修筑后,成为“县之朝案”,惠安果真文运昌盛,邑内人才项背相望,仅文笔山附近几个村落就出了“六部”、“九卿”、“十八都堂”等人物。 明代崖刻 文笔山上石刻众多,其中在西北侧,有明代崖刻2处。 其一,为吏部郎中、湖广按察司副使李恺(号抑斋)撰,李恺季子、庠生李呈春镌于石;楷书,字径6厘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恺》) 刻文有曰: “嘉靖甲申(嘉靖三年,1524年),邑侯万公夔大新夫子庙,与张少保公岳协谋正之。 庚寅(嘉靖九年,1530年),莫侯尚简累石增高,嗣是气运宣朗,才隽骎盛。 隆、历(隆庆、万历,1567—1620年)之际,风雨摧剥,其石中綮若颓,科目郁滞,髦士惑志焉。乙亥(万历三年,1575年),姑苏贤侯刘公弘道捐金倡谊,偕博士徐君裕善经营壁立之。 琼标耸翠,彝伦当阳,称镇锡也!” “夫人不山川不生,山川不人不镇,地遗其缺,人补其全矣。邑先后士君子阖相助,读书积行,毋诟辱兹山哉!” 其二,为户部主事郭长发和邑人戴姥栈勒石。楷书,字径12厘米。 刻文有曰: “万历甲辰(万历卅二年,1604年)地异震,文笔山石累将颓。 乙已(万历卅三年,1605年)秋,广德宁侯(知县宁维新)捐俸重修,高增五尺有奇,雄壮倍之。是役也,石取诸山,工取诸募,为费八缗,为期浃旬,永作具瞻,光我人文。” 火烽山(火崩寨),位于德化县在坊里英山社(今龙浔镇西北部英山村)东侧,南界永春县苏坑乡;海拔874米。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火烽山》:“火烽山,在欧山之东。”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 “清明游火烽山二首(李宸铿): ‘春气当三月,和风入袖盈。穿畦忘径曲,扳磴觉身轻。古冢何人泣,新烟几处生?狂歌犹未歇,林外正啼莺。’ ‘乘兴踏青去,家山望几层。天围城阙小,地涌岭峰增。禽鸟机相狎,儿童乐欲仍。咏归虽未得,聊亦记吾曾。’” 火焰山 水府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水府山》:“水府山(位于在坊里茅岐社),林壑幽窈。宋·苏十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一侯》)庙在焉。” 水口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升文山,在郡治西南。 《海录碎事》:汉末,王朗为会稽太守,破虏将军孙策逐之,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之闽越,朗欲走交州,为兵所逼,诣军降,保于泉山。时登城南升山游览,后人名其山曰朗山。 《闽书》:今郡志不收,为《建宁志》窃去。不知建宁在闽越上游,朗本会稽太守,为策所败,浮海入交、广,不应反走上游也。 山多奇石,有类幞头者、砚台者,皆宋·状元曾从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家故物。明·陈章应居之。章应,洪武初以科第特起泉中,裔孙按察瑛竖坊曰龙头里。 今山亦名龙头山,上有铁炉庙、龙山寺(即西岳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铁炉庙、西岳宫》)” 石狮丰山 石狮丰山,在古晋江县(县治泉州)北60里,位于今石狮市蚶江镇,距石湖山(又名“金钗山”)里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金钗山》)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丰山》:“丰山,在晋江县北六十里,每遇水旱,乡人祷之常丰,故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丰山》: “丰山,距(晋江)石湖山里许,上有丰山寺,今废。 明·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诗: ‘春风荡荡不知寒,双袂飘然对酒欢。 南安丰山 南安丰山,位于今南安市东田镇。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丰山》:“又,南安县南亦有丰山。”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雪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雪山》)……又西南有斤山,一名盖竹根山,高五里,广十里。峰峦尖秀,如卓笔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斤山》:“斤山一名盖竹根山。高五里,广十里。峰峦尖秀如文笔。(在坊里上林社)”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心慈岭》: “心慈岭,在科荣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科荣山》)左。岭南崎峻,岭北纡折,上有观音亭。 毛一夔诗:‘仆唤犹依地,余行已在天。不知高欲了,尚谓去茫然。苔滑多危足,钟轻半落烟。自成出世路,鸡犬白云边。’”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仁齐山》:“仁齐山,峦阜巍峨。旧有天齐仁圣庙在其麓。”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牛眠山》:“牛眠山(在尤中里),状如牛眠。” 长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