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文庙

【庙学合一。南安学宫、南安孔庙、南安县学、武荣黉宫。
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联社区见龙亭西侧双凤路(民国前属南安县治丰州)。】

  区域变迁。
  北宋•靖康始建于县治西。
  南宋•绍兴中南安县令刘孔修移建今所,后令屡修。
  元·延祐~至正初修。
  元·至正十七年南安县尹李宗闵移址县治之东
  元·至正廿二年还建旧所。
  元·至正廿五~廿六年重修。
  明·洪武~嘉靖廿八年屡修。
  明·嘉靖四十四~四十五年大加修建

     ——南安县令甘宫修。
     ——黄养蒙《重修南安县庙学记》。

  明·隆庆二年建“见龙亭”
     ——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建。
     ——傅夏器《见龙亭记》。

  明·隆庆间南安知县邱凌霄修葺文庙。
  明·万历卅一年重修

     ——“郡侯别驾”陆鳌来修。
     ——欧阳模为撰立《南安县重修儒学记》碑。

  明·万历卅四年、四十一年南安知县绍祚、史孔吉、赵时用相继修建。
  明·万历四十二年重修

     ——南安知县赵时用修。
     ——傅履阶为撰立《南安县重修儒学记》。

  明·崇祯五年重修明伦堂
     ——南安知县李九华修。
     ——吕图南《重修明伦堂记》。

  明·崇祯十四年南安知县韦克济重修大成殿。
  明代名师辈出。
  清·顺治十四年南安知县祖泽茂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屡修

     ——南安知县刘翊汉、刘佑等先后修。
     ——刘佑《南安县重修学宫碑记》。

  清·康熙廿二年教谕潘金卣改建“棂星门”。
  清·康熙五十八年修

     ——南安县令吴观域修。
     ——吴观域《重修南安学记》碑。

  清·雍正十一~十二年大规模重修
     ——南安知县曹銮率绅士洪科捷等重修。
     ——周学健《重修南安县学记》。
     ——洪科捷《重新南安文庙记》。
     ——洪科捷《移建文昌祠记》。
     ——洪科捷《重建文明阁记》。
     ——洪科捷《移建土地祠记》。

  清·雍正十三年、十九年两修学廨。
  清·乾隆四十五年重修

     ——邑绅洪世泽等重修。
     ——洪世泽《募建学宫东畔小山并构亭浚浦启》。

  清·道光后邑绅士屡修。
  原规制

     ——主体建筑。
     ——附属建筑(启圣祠。文昌祠。文明阁。四门先生祠。朱子祠。龚剑峰祠。王晦生祠。土地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乡贤祠。名宦祠。)
     ——其他。

  生员额与学田
     ——生员额。
     ——学田。

  民国渐废。
  现代

     ——残存。
     ——2019年启动规划复建。

  附:其他文物
     ——《御制·敬一箴·有序》碑。
     ——《宸翰》碑。
     ——其它碑记。

  南安县文庙,亦称“南安学宫”、“南安孔庙”、“南安县学”、“武荣黉宫”,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办事处招联社区“见龙亭”西侧双凤路(原属民国前南安县治丰州),在郑成功焚青衣处”碑(1956年泉州市文管会立,位旧云泮池旁)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4·学校》、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等有载。

区域变迁

  三国·东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丰州置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即在今丰州镇。梁·天监(502~519年)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在晋安县(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安郡撤消,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以县置丰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圣历二年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州治向东南南移5公里,即今泉州城区。此后,丰州一直是南安县治所在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邑城·南安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南安县学》:“南安县学,在县城(指“丰州”)东五里。”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儒学,在城东二里龙溪。”

  民国《南安县志·4·营建志1·学宫》:

  “学宫,在县城东三里许三都吴亭山麓。黄龙大溪环其右,清源列嶂拥其左。前挹紫帽,后负双阳。气势雄阔,洵属佳地。形家号为‘飞凤落洋’,灵秀所钟,必有伟人间出。明、清鼎革之际,延平(延平王·郑成功斡旋残局,洪文襄洪承畴文襄经略新朝,皆有绝大关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郑成功洪承畴》)

  闻康熙(1662—1722年)初年有密旨改易坐向癸丁、子午,至今仍之。近年庙旁掘得一石,勒曰:‘此系古庙基,负癸向丁兼丑未。谨记以俟复古。’如此,则传闻非无稽也。”

  南安县“文庙”所在地招联社区原为招联村,古属南安县三都,在古南安县治丰州东门外约3里。1937年,南安县治内迁溪美(今址),但招联村仍属南安丰州。

  1952年,丰州东门外大片地方划归泉州市(县级市)管辖,招联村归属北峰。区域调整后,北峰归泉州市(地级市)丰泽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北宋•靖康始建于县治西

  北宋时,朝廷“兴文教”,先后发起3次兴学运动,各地州、县学相继兴建。南安文庙(县学)是在第3次兴学运动后创办的。始建于北宋·靖康(1126—1127年)间,原在南安县治丰州西门(今燕山自然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先是,学建县治西。”

  民国《南安县志·4·营建志1·学宫》:“孔庙,(北)宋·靖康(1126—1127年)间建于县治西。”

南宋•绍兴中南安县令刘孔修移建今所,后令屡修

  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南安知县刘孔修迁址移建“南安文庙”于丰州东郭外3里三都黉后村吴亭山之南(今属丰泽区北峰街道办事处招联社区),即今所。后屡修,初具规模。

  景炎(1276—1278年)间毁于寇。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南安县学》:“宋·绍兴中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宋·绍兴中,知县刘孔修移建今所。”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

  “绍兴(1131—1162年)中,邑令刘孔修移建今所。

  乾道三年(1167年),令鹿何朱瑞章修之。”

  嘉定十七年(1224年),南安县令王彦广“文庙”东建“云泮桥”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云泮桥》:“云泮桥(县东),在县学东,宋·嘉定十七年邑令王彦广建。”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

  “宝庆元年(1225年),令毛淮增高之。

  景炎(1276—1278年)间毁于寇。”

?元·延祐~至正初修

  “文庙”真正拥有较为完整的备制是在元代。元初前至元(1271—1284年)中期,朝廷将重兴路、县学视作笼络儒士、化诱风俗、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因而各地积极开展重建、重修、扩建文庙的工作。“南安文庙”才展露出了它该有的恢宏气势。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

  “元·延祐(1314—1320年)、泰定(1324—1328年)间,尹李日晔刘孚继修。

  元统二年(1334年),尹刘升火幾(“火幾”合一字)建殿庑、‘戟门’、‘棂星门’;殿左为‘遵道堂’,殿右为‘明伦堂’。(同时在“明伦堂”左建“朱子祠”。)

  至正(1341—1368年)[约在至正十年(1350年)前],尹常瓒辟泮池。”

元·至正十七年南安县尹李宗闵移址县治之东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燬。

  至正十七年(1357年)南安县尹李宗闵移址县治之东。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元•至正十四年燬,十七年移庙于县治东。”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至元)十七年(1357年),尹李宗闵移于县治之东。”

元·至正廿二年还建旧所

  元•至元廿二年(1362年),因学宫逼尉司,“南安文庙”还建旧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至元)二十二年摄学周异观请还建旧所。”

  民国《南安县志·4·营建志1·学宫》:

  (至元)二十二年(1362年),学录周异观与尹孔公俊请还建旧所,遂与邑幕林通饰圣贤像。

  二十三年(1363年),学录方和卿复修。”

元·至正廿五~廿六年重修

  元•至元廿四年(1364年),“南安文庙”毁;廿五年(1365年)、廿六年(1366年)重修。

  民国《南安县志·4·营建志1·学宫》:

  (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毁。

  二十五年(1365年),教谕刘克文修庙殿、‘戟门’、‘明伦堂’。

  二十六年(1366年),摄县事乃穆泰修两庑、‘明伦堂’,翼以两斋。”

明·洪武~嘉靖廿八年屡修

  入明,明太祖·朱元璋确立“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策略,各地官宦、乡绅对于文教事业十分重视,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重建、扩建、修缮府、县学。同时,还在地方设立提学官、提调官、学官三级管理体制,加强府、县学的行政管理,吸引更多名儒参与兴教,提升教学质量。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明•知县罗安余庆兹(“”为衍文)唐爱夏汝砺相继增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唐爱夏汝砺》)

  民国《南安县志·4·营建志1·学宫》:

  “明·洪武(1368—1398年)、永乐(1403—1424年)间,知县罗安修斋舍、仪门。

  宣德二年(1427年),教谕包原明建‘棂星门’及廨舍。

  三年(1428年),知县余庆拓‘泮池’(引黄龙溪水流经潘山转至鹏溪陡门之水注入泮池,使海水潮汐可通)、‘射圃’,立‘观德亭’于圃中。

  六年(1431年),知县朱旭撤殿宇新之。

  正统十年(1445年),佥事陈祚、知县俞宗玉重修。

  弘治二年(1489年),知县黄济即学右隙地建馔堂、号房,修礼殿、‘棂星门’、‘明伦堂’,移建旧牌楼于庙学左右,左曰‘义路’,右曰‘礼门’。

  十一年(1498年),知县沈诚复建‘斋宿所’于‘明伦堂’西。

  嘉靖三年(1524年),知县颜容端重修。

  九年(1530年),知县陈楚华建‘敬一亭’。

  十五年(1536年),知县王训建‘启圣祠’于庙之左。

  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唐爱重修。前凿‘泮池’以通潮水,建石桥于左,并立‘文昌’、‘台甲’二台,复于左右建‘应奎’、‘毓秀’二坊。【按: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云泮桥》亦载:“明·嘉靖二十八年,知县唐爱移于学前左侧,筑为长桥,其状如龙向黄龙江而出。”

明·嘉靖四十四~四十五年大加修建

  南安县令甘宫

  明·嘉靖四十四~四十五年(1565~1566年),南安县令甘宫(江西余干人),重修“南安文庙”,建“敬一亭”、“启圣祠”,凿“泮池”,筑石桥,立“文昌”、“台甲”2台,建“应奎”、“毓秀”2坊。

  黄养蒙《重修南安县庙学记》

  黄养蒙为撰《重修南安县庙学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养蒙》)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曰:

  “重修南安县庙学记(明·黄养蒙):

  ‘南安学宫,旧在邑治之东。宋·绍兴中,邑令刘孔修改于邑之三都。元·至正中,邑令李宗闵复迁于邑之东址。既而以庙学逼,尉司仍复今地。国朝因之。嘉靖乙酉(嘉靖四年,1525年),邑令侯恢辟旧基,改作新庙。壬寅(嘉靖廿一年,1542年),节推公奉令建‘启圣王祠’于庙左。己酉(嘉靖廿八年,1549年),邑令侯改筑‘云泮桥’,翼以‘毓俊’、‘应奎’二坊,中凿‘泮池’以汇江潮,邑学遂为大观。戊午(嘉靖卅七年,1558年)、己未(嘉靖卅八年,1559年),倭寇煽乱,民居尽毁,惟学宫巍然独存,盖异数云。

  是时学宫寄寓郊外,洒扫弗常,废坠益甚。侯来令兹土,乃周视学宫,喟然太息,以为庙貌弗肃,神人异处,精神气脉之罔孚(“孚”:同“浮”,显露),非所以妥灵(“妥灵”:安置亡灵)而育士也。乃调度用费,课工择材,于是庙宇焕然一新。官有庐宿,士有肄业,克复旧观。师生辈因请文以记。

  窃闻之,学也者,所以学乎其心也。心者,人之所同具,而常患于不自知。先王诗、书、礼、乐之教,能顺而达之,非能强其所本无也。士生盛时,服习乎《诗》、《书》、《礼》、《乐》之经,而自得其道德性命之实。其论而升之,足为天下国家之用;而未及用者,亦无躁进竞取之嫌。流风所被,虽衰季之俗,犹有先王教化之遗意焉。噫,何其盛也!

  三代以降,汉人讲经术,崇师门,数传不变。若董仲舒之《春秋》,京房之《易》,伏生之《书》,王式之《诗》,终身议论奏对,不出乎一经之中,而取予进退,率能自度于礼义。其风节犹足以慑奸雄而夺之气,安可以其训诂牵滞而少之也?

  至宋诸儒发挥义理之精微,穷极道德之根本;语学术则卑子游子夏,论治功则陋汉、唐,似乎其过之矣。然考其所建树,事功多不逮汉者,何也?毋乃利禄之途既启,则得失之患已深;议论之功日胜,则躬行之实益微。故天下国家未有以收士之实用,而当时之好议论者亦未见有用于天下国家也。夫虞廷之告戒无过「精一」数语,而所交警者,惟水、土、工、虞、百谷之事,寇贼奸宄之忧。即门之教,性与天道则罕言之,所言者惟孝弟、忠信、居处、执事、子臣、弟友之道,岂不以百工庶绩,固‘精一’之所寓,而庸言庸行即性道之所存欤?

   今之工文词以取科第者,既不止于训诂之陋,而高明者则又剽窃宋儒之绪论,以附于道德性命之微。夫道德性命之微,皆发明其所自来,使人归宿于实用。今者,躬行、讲说,歧为两途,不能忘情于富贵利害之际,而欲自附于道德性命之微。此其用心,毋乃与俗学絺章绘句(“絺章绘句”:雕琢文辞,修饰章句)以钩取利禄者等耳。且道始于愚夫愚妇之可知,而极于圣人之所不能尽。今必求工于圣人之所未言,而所行无以服匹夫匹妇之心,乌在其发明夫子之道哉?甚者欲废举业而言道德,立己见而夸独得,所言者非其所用。好名之士靡然从之,使言之而是也,已非夫子从周之意,而况乎其未然也。故六经之训俱在,而诸儒之说已详。有志之士,不患乎言之不征,惟患乎行之不力,诚使因所读之书,反求其所明之理,守所习之业,以究其所施之用。为子言孝,为臣言忠;在官言政,在士言学;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所谓道不远人,亲亲长长而天下平者,在是矣。若夫纷纷于异同之辨,汲汲于功名之途,则非所愿闻也。今侯亟亟于修学宫而勿敢后也,夫岂无意欤?

  是举也,费凡百有余金,出于公帑之羡、罚赎之锾(“锾”:古代重量单位,亦是货币单位),而益以书生之义。助役附庙,民工以数百计。坚致牢实,视昔倍之,皆侯克成厥终之功也。

  侯姓,名,江西余干人,乡进士。在官修废举坠,绩多别纪。’”

  此时的“南安文庙”堪称规模庞大、气势雄阔。后又设四门先生专祠在“文庙”东,奉祀唐·四门博士欧阳詹;设朱子祠”“明伦堂”左,奉祀大儒朱熹;设“名宦祠”“文庙”东,奉祀历代知县、教谕、训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朱熹》)

明·隆庆二年建“见龙亭”

  泉州府同知丁一中

  明·隆庆二年(1568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于云泮桥南建石亭以象龙首,名曰“见龙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云泮桥》:“隆庆二年,同知丁一中于桥南建石亭以象龙首,名曰‘见龙亭’。”

  傅夏器《见龙亭记》

  傅夏器为作《见龙亭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曰

  “见龙亭记(明·傅夏器):

  ‘南安邑庠,上迎大朋山、大葵山之水,下通黄龙江之潮,环庠为泮,旁溉民田,一望汪洋。

  先是,邑大尹娄江改庠前驰道,筑石桥于田中,以通行旅,望之蜿蜒若龙。少鹤?丁一中少鹤署邑篆,庙谒毕,览而叹曰:「兹非龙欤?在田见龙象也,而首下伏,其蛰未伸。」因捐俸筑亭以象其首,命之曰「见龙亭」。

  是亭也,前向黄龙江而昂,此江之神腾怪兆文,自石起宗以来,咸以此征休祥。公之作斯亭也,固非知往事也,讵有神默相耶?其成也,若神所使;其兆也,人世所异。公清德仁政,视篆浃旬,声称炳蔚。神之相矣,天造地设,而默以兆启。乃今而后有应龙祥者,乘滃(“滃”:形容云起)云,翼疾风,耸九闳(“九闳”:天庭大门)而耀八弦也,讵不称异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石起宗》)

  亭成,诸庶士欢然叹南安人文之盛,自兹愈炽也。邑博樊桓王士魁属记于夏器
于戏!《易》取龙象,非象君也,见象臣也。见龙在田,臣之盛节也。龙能嘘风云,腾霖雨,散熇蒸,以泽润六合,万物所以蕃盛也。《易》之见龙,《传》曰:龙德而正中也。其所以为龙,德惟是,庸言信,庸行谨,闭邪存诚,善世不伐,德博而化。夫乘时以泽物,龙中之龙也。懋德以应时,人中之龙也。表里山河,襟带日月,亭罗景也。朱拱翔云,飞甍腾雾,亭告兆也。豢之以烟雨,濯之以清波,长其鳞翥
(“翥”:向上飞),布其爪牙。有司之德而学博,士之光也。持之以敬慎,主之以诚信,善以一身,泽及天下。诸士子之成龙,而有司所图也。

  乐其成而共其事,大府和州[万庆,和州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刑部郎知泉州]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庆》)

  其作亭,二守丹阳一中也。

  其记亭,夏器也。

  其时日则隆庆二年(1568年)孟夏望日也。’”

明·隆庆间南安知县邱凌霄修葺文庙

  隆庆(1567—1572年)间,南安知县邱凌霄鸠材敦匠修葺文庙。

  傅夏器为撰立《南安修儒学记》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碑文记经此一修,“瞻依之地,聚讲之堂,焕然新矣”;还记邱凌霄而后顺势训诲、开导南安儒生事。

  该碑现存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内,风化极为严重。

明·万历卅一年重修

  “郡侯别驾”陆鳌来

  由于南安文庙临水,常遭水患,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后又复圮。万历廿八年至卅一年(1600—1603年)萧应凤任南安知县期间,请修未果。万历卅一年(1603年),“郡侯别驾”(知府的佐官)、浙江海盐人陆鳌来再请修,终获拨款批准。

  欧阳模为撰立《南安县重修儒学记》碑

  欧阳模为撰立《南安县重修儒学记》碑。

  欧阳模,字宏甫,号八山,明·南安人;泉州卫指挥佥事欧阳深长子。嘉靖己未(1559年)进士,官至广西按察司训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模欧阳深》)

  欧阳模《南安县重修儒学记》碑文述及南安文庙地理情况、重修筹备过程和意义。有曰:

  “南安县庙学,在邑治城外迄东二三里许。

  其地自翠屏山右转,经田麓数里,突一峰,为文庙、学宫肇基。清源、双阳、九峰诸山环其后,金溪、黄龙江水绕其前,湍流、□山、镇市抱其东南。学大门外,疆亩沟洫井然流注其间,海潮长入于内汛。”

  “盖孕灵之胜区,蜚英之名宅也。”

  然而,由于临水,南安文庙常遭水患。“值岁大浸,江水前溢,垣墙辄圮。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至是复圮。前大尹、江陵应凤[万历廿八年至卅一年(1600—1603年)任南安知县]请于当道,未竟。”

  后,浙江海盐人陆鳌来来泉任“郡侯别驾”(知府的佐官),见南安文庙垣墙坍圮,重新向上提出申请,终获拨款重修。“不数月,颓废者起,圮坏者完,丹青黝垩牢固”,“望之焕然”

  “夫成毁,物之因;修举,政之务。然此其小者,非关废兴之大也。国家设学校以养士大夫,道化之昭垂,将与日月并耀,天壤比隆。此岂徒规制弘备,士所为游泳服习其间;亦其岂徒词章声华取世资,彬彬先后谓兴起哉?盖幼学壮行,家修而廷献。”

  欧阳模还引用《周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以此告诫儒士们。

  虽然碑文未载撰立时间,但有“维时新父母、吴郡国维以名进士来令吾邑”句,应在万历卅一年(1603年)。

明·万历卅四年、四十一年
南安知县绍祚史孔吉赵时用相继修建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地大震,仪门、戟门坏,知县绍祚重修。

  四十一年(1613年),知县史孔吉赵时用相继建‘文明阁’于庙右,塑魁星像于上。”

明·万历四十二年重修

  南安知县赵时用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秋,地大震十余次,风雨殊常,城雉民房坠毁甚多,地裂数次,学宫仪门、戟门震坏。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季冬,南安知县赵时用(直隶海阳人)重修,全部工程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季春竣工,历时1年多。

  傅履阶为撰立《南安县重修儒学记》

  傅履阶为撰立《南安县重修儒学记》。

   傅履阶,字则及,明·南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民国《南安县志》载他“以民部郎出为楚雄知府”,致仕后“见重乡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履阶》)

  傅履阶《南安县重修儒学记》有曰:

  “武荣黉宫(南安文庙),在邑治外三里许……顾其地平夷旷衍,八面来风,仍向迩黄龙□江,受海潮间值暴雨往飑,东西川倾注,海涛逆涌,宫墙之外汇为巨壑,恒慓焉崩圮是虞。甲寅秋,风雨殊常,黉舍崩圮,视往昔特甚。”

  赵时用接任南安知县后,立意重修文庙,“惟时民困灾害,百废宜襄,程费浩繁,良筹难展。”于是“倡以捐俸”,“协成胜事”

  当时赵时用先修文庙,再修明伦堂,接着修斋房、廊庑。“衰者正,朽者易,缺者补。继整启圣祠、贤宦祠,诸凡师弟子起居、藏修、游息之所,蔇茨丹垩,靡不艰完。”还重建文明阁于庙右,塑魁星像于其上。

  这次重修“始于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季冬朔日,落成于丙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季春望日”

  傅履阶对知县赵时用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碑文称:“今侯方膺万□,迁宰首闽,誉望日隆,要津浚陟,皆侯分内事。异日者,丰侯鼎彝之勋,而追其奋迹之地,必曰南安始基之也。则兹七尺贞珉,与召伯之棠(“召伯之棠”:召伯,又称召公姓,名,西周宗室、大臣,《诗经·甘棠》有诗赞之)并永矣。”

明·崇祯五年重修明伦堂

  南安知县李九华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九华重修‘明伦堂’。”

  吕图南《重修明伦堂记》

  吕图南为作《重修明伦堂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图南》)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曰

  “重修明伦堂记(明·吕图南):

  ‘先王之教民也甚简,而其责士也甚重。夫士也,才视民则敏也,而心犹之乎民之心也。先王设教于道,寄士于教,群天下才俊于泽宫而广造之。春、夏、秋、冬以为期,而诗、书、礼、乐以为业,管、籥、羽、干以为器,而击戛拊奏(“击戛拊奏”:敲打演奏),升降俯仰以为容。

  若是其备者,何也?夫子固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夫有「可由不可知」之民,意必有「能由而能知」之士矣。「知」与「由」合,则「由」为「知」之寄径,而「知」为「由」之出途;「知」与「由」分,则「知」将为滑性撄心(“滑性撄心”:使性情狡诈,心神扰乱)之具,而「由」且为狂澜叛道之端,此圣人所以有「可使」、「不可使」之说。使之「由」其所可「由」,而不使之「知」其不必「知」,夫非士之责乎哉?「所知」、「所由」,又孰有切于人伦乎哉?

  齐之华士,鲁之少正卯,所称畸士闻人,而太公、夫子疾恶而去之若恐后。太公犹曰:「以尚功利与,不容以虚名蠹实。」夫子温、良、恭、俭、让,何不能容一有誉之大夫,而断断辄类(“”:战国时法家申不害韩非之刻乎?岂非以不臣、不民之侣无以率世,而僻坚伪辩之言徒以捍众取党哉?士民之望也,望隆而隆,望替而替,要使之全其「可由」、「可知」之人而已。

  《大学》,四子之首也。其初章曰:「在明明德,在新民。」德无有不该伦者,明德无有不明伦者。本明德以明伦,不特道同俗一,民与民亲,而明明者之心,旁皇(“旁皇”:因内心不安而徘徊不定貌)周浃(“周浃”:普遍深入),亦无有不与民亲矣。天德王道,同条共贯,此不责之士而谁责哉?

  当时所历群国,自王公、大人、卿士、陪隶,所为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举可知矣。然而平日所谆谆以告卫灵卫灵公鲁哀鲁哀公、齐、膝、宋之君,皆以达道、九经、孝悌、忠信、井田、学校为首称;至于诐淫(“诐淫”:佞辞淫说)、邪道,无父无君,则不遗余力而辟之,固不以世衰道微而少变其学问也。圣贤若曰:明于其道,而耳目之所存固有维系者矣;率于其教,而手足之所约固有舞蹈者矣。由所设之教而各成其材,由所成之材而交相为教,代有伟士,相托无穷,则圣人以三代待斯民之心也。吾故曰:「先王之教民甚简,而责士甚重也。」知先王所以责士设教之心,则知吾侯所以重修‘明伦堂’之心矣。

  侯生于道学之乡,而廉、简、温、仁,民信之久。风范既举,文献肇兴。手取久缺残废之邑乘,而次第成之。又以为显道章教在于五伦,于是以其有本之学问,贲人文而观化成。辑新学宫之明伦堂,费出诸俸,期不以迫。讫事之后,其坚密壮丽,视昔有加,非徒以了藻饰黉宫,标修文之故事已也。侯诚加意于士也乎!

  夫今日之士,即后日之缙绅,至缙绅而君臣之伦在肩矣,肩远而途歧。汉臣有言:「士修之家而坏天子之庭。」夫且有修于天子之庭而坏之家者。坏之家而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交,举可知矣,并其君臣亦可知矣。此谁非「可知」、「可由」之伦而弁髦(“弁髦”:鄙视)弃之也。呜呼!尊其名于见知闻知之间,而猥其实于愚夫愚妇之下。天以淑人维世之权,散寄于天下之为士者;天又以淑人维世之权,专寄于天下之长士者。斯先王建明伦堂之意也,斯李侯修明伦堂之意也。南安之士自是有兴乎?

  侯姓,讳九华,江西瑞州新昌人,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

  董修事者,训导陈慎从,漳州龙溪人;陈君道(贵州)安顺府平坝卫人。’”

明·崇祯十四年南安知县韦克济重修大成殿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南安知县韦克济重修文庙大成殿。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崇祯)十四年(1641年),知县韦克济重修庙殿。”

明代名师辈出

  据民国《南安县志·职官志》称:

  明时,南安县学设“儒学署”,为地方官学的行政机构。

  整个明王朝276年间,南安县学共有教谕46人、训导77人。这些人中不少是名师宿儒,如包原明郭器彭显烈陈恩区鹤鸣龚士镖等。

  在这一期间,南安文教出现“百里之间,弦诵相闻”盛景,读书风气浓郁。

清·顺治十四年南安知县祖泽茂重修

  清·顺治初(1644年),“南安文庙”遭兵寇毁损。顺治十四年(1657年)南安知县祖泽茂重修。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南安县学》:“本朝·顺治……间屡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国朝•顺治间知县祖泽茂……重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清·顺治初(1644年),兵寇损坏‘文庙’、‘明伦堂’。十四年(1657年),知县祖泽茂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屡修

  南安知县刘翊汉刘佑等先后修

  清·康熙三年(1664年),“南安文庙”及庙前石坊圮于大水。

  康熙六年(1667年),南安知县刘翊汉修石坊。

  康熙八年(1669年)至十一年(1672年),知县刘佑、教谕应国贲依次重修各建筑。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南安县学》:“本朝……康熙间屡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康熙间知县刘翊刘佑重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

  “康熙三年(1664年)大水,‘文庙’倾圮,庙前石坊复圮。

  六年(1667年),知县刘翊汉修石坊。

  八年(1669年)至十一年(1672年),知县刘佑、教谕应国贲重修庙庑、‘启圣祠’及‘明伦堂’、‘文明阁’。

  刘佑《南安县重修学宫碑记》

  刘佑自撰立《南安县重修学宫碑记》,记述康熙八年(1669年)至十一年(1672年)重修学宫事。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碑文曰:

  “南安县重修学宫碑记(清·刘佑):

  ‘自皇畿至于郡邑,皆立学而祀孔子,非特以尊崇先师,亦将以萃处一方之俊士,使之朝夕肄习其中,成德立业,以备国家之用者也。若然则堂庑、斋舍、庖库、器具、羽籥、干戚、经史、书传,必备必具,始有以居士子而劝惩其率教不率教者。顾自古治少乱多,民力困于挽输(“挽输”:运输),虽通都大邑往往不能备物,以故学宫虽设,止于春秋释奠以应故事,而其所谓教化之实,未有能行之者。又况乎僻陋下邑、财赋告诎之世也哉!

  南安虽为泉郡岩邑,而城垣湫隘(湫隘:低洼狭小)不足以立学校,故前贤相土宅基,独建于城东三里许吴亭山之阳,负山面水,地理为优。唐、宋、元、明以来,迄于今日,名卿硕士,代不乏人。然而斋厨器用、干羽书史之类不备不具,不能如古教化之盛也。康熙甲辰(康熙三年,1664年), 水溢为灾,门庭廊庑半付波臣。所存者,仅圣殿(指“大成殿”)六楹耳。

  余于己酉(康熙八年,1669年)之冬,书疏告募,而学博国贲董其役,于是「戟门」、「棂星(门)」、大殿、两庑,以及「启圣」、「文昌」、「奎星阁」,「名宦」、「乡贤」两祠渐次复完,虽一时屈于物力,广文旧署未及营建,然较之向日败瓦颓垣,触目苍凉之象,则亦大不相侔矣。

  嗟乎!士生今日,其亦犹幸而被诗书之泽,不沦于固陋。其亦不幸而不出于古之世,得被先王之教,修德励行,不区区见长于文词也。余生平读古人书,窃见古者教化大行之世,士行狷洁,民风敦朴,私心向而慕之。以为苟叨一命,当必兴学育贤,敦崇教化,虽不能如古昔盛时,亦庶几使一方之人移风易俗,不染于旧习之污。乃待罪于此且三年,而学宫一役尚未克竣事。岂废坠已久,为之必以其渐欤?抑余德凉薄,不足以感格群心而使之乐从欤?

  博士国贲、诸绅某等请余记之。余辞不可得,乃备书余所慨慕修营之月日以遗后人,俾得渐次修葺,备物广教,以跻此邦人士于三古之盛,是则余之志也夫。若夫捐助姓名,又不可以无纪,故并刻碑阴,以示来者。’”

清·康熙廿二年教谕潘金卣改建“棂星门”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教谕潘金卣改建“棂星门”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教谕潘金卣改建‘棂星门’。”

清·康熙五十八年修

  南安县令吴观域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浙江钱塘人、赐进士出身吴观域出任南安县令。当年底即兴工复修“南安文庙”,历时7个多月,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六月竣工。

  吴观域《重修南安学记》碑

  吴观域自撰立《重修南安学记》碑。

  有曰:

  吴观域上任3天,即前往拜谒南安孔庙(南安文庙),见“堂庑倾圮,撩垣残缺……未几水溢,飘摇殆尽”,遂起修葺之意。

  为筹集修缮资金,吴观域带头捐资,缙绅潘盛、博士黄廷琮自荐出任助理,“邑中绅衿共事者纷纷焉”,最后吴观域陈霞翥陈大任二人担任董事,负责修缮事宜。

  这次重修耗时7个多月,大功告成。当时修缮后的南安文庙,碑文认为“赫赫其庙,肃肃其宫,门墙峻整,祠宇郁葱。”“虽未增美于前,亦不废坠于后。庶几此邦人履其庭,登其堂,慨然叹古先王之遗泽常存,大圣人之流风如接。家喻孝弟,户怀仁让,循循人伦之中,求其不忝为人,则深合千百世崇祀孔子大善,而于今天子崇文敦行之意举无负矣。”

  碑文还曰:“夫社稷,土谷之神也;孔子,人伦之表也。人伦不能一日而废,土谷尤不能一日而废。人伦一日而废,土谷则无以为生;一日而废人伦,则无以为人。无以为生,犹可言也;无以为人,不可言也。故天下万世崇祀焉,以报成人之德……”

·雍正十一~十二年大规模重修

  南安知县曹銮率绅士洪科捷等重修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始,南安知县曹銮率绅士洪科捷等大规模重修“南安文庙”,康熙十二年(1734年)落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科捷》)

  次第具建正殿(“大成殿”)、两庑、“棂星门”、“戟门”,以及“宗圣祠”(启圣祠)、紫阳祠”朱子祠)、“文昌宫”、“奎星阁”等。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县曹銮率绅士洪科捷傅奏启黄用宾戴时新吴肇煃等重新礼殿、两庑、戟门及诸祠阁。”

  周学健《重修南安县学记》

  福建督学周学健为作《重修南安县学记》。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文曰:

  “重修南安县学记(清·周学健):

  ‘唐·贞元七年(791年)陆贽知贡举,所得士如韩愈李观崔群李绛冯宿诸先生,皆天下重望,而闽人欧阳詹与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故南安产也。说者谓闽中进士之选自始,闽中文教之兴则自南安始。然是时南安尚未有学,观察使常衮思有以振之,见能治书典、通文词者,接以宾礼,尤雅好遂以文学为八闽冠,教之为功也如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常衮》)

  (“洎”:到,及)宋·靖康(1126—1127年)中,乃建学于县治西闉。阅绍兴(1131—1161年),又迁东郊外,距县境二里许,今因之,为吴亭山、双阳之支脉,环黄溪(黄龙溪),挹紫帽(紫帽山),灵秀殊绝。故形家言:「建学莫如此宜。」而民间亦有「水绕吴亭」之谶云。

  余惟三代盛时,乐育人材,乡国异制。天子之学:小学居外,大学居内。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取爵于上尊是也。诸侯之学:小学在内,大学在外。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是也。以其选士由外以升于内,然后达于朝,故居内。以其选士由内一升于外,然后达于京,故居外。外南之学,其犹王制在郊之意乎?非独形势异也。

  顾学既居既外,邑人未得朝夕就肄业,学易疏。自建学以来,其毁于流寇,漂于水灾,圮于地震者亦数矣。以故明中叶后道丧文敝,党祸蔓延,天下至以讲学为大戒。官斯土者,朔望(“朔望”:朔日和望日,即阴历初一与十五)释奠(“释奠”: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1种典礼),视为具文。虽有缙绅先生慨然修葺而振兴之,然士气沮丧,协力者少。此其所由兴废无常而不可以经久者也。

  皇清受命,太平之化,朔洽百年,仁渐义磨,沦浃肤髓(“沦浃肤髓”:深深地浸入肌肉和骨髓)世宗宪皇帝清世宗雍正帝”)诏谕直省郡邑大修文庙,于是南之人士闻诏踊跃,争相劝输。司铎林上锦林锦(此处文字疑有衍夺)以告令尹刘浴,具详各宪,士气益奋,鸠工庀材,刻日兴作。自正殿、两庑、「棂星(门)」、「戟门」,以暨「宗圣祠」、「紫阳祠」、「文昌宫」、「奎星阁」,次第具建,规模敞如,金碧辉如。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经始,迄十二年(1734年)落成。既丽且固,迥非旧观。

  夫今之士大夫,犹昔之士大夫也。昔也沮(“沮”:阻挠)而今也劝,向也独而今也同者,何也?惟君上之教化鼓舞天下而不知其从之,故悦学也深而趋义也勇。所谓圣人之道必待圣人之世而益彰者欤?

  适余奉命督学闽中,岁科两试,按部泉郡,于南安尤多通经学古之作,手披口吟,乃知此邦人士之秀而文际休明之运,而益大发其光,使人想见四门先生(唐·四门博士·欧阳詹韩愈李观更唱迭和时也。假使陆贽而在,亦将有目不给赏者矣!继自今由外而贡之京,以备冯翼孝德之选,意者‘水绕吴亭’之谶其将验乎?

  会邑侯君来请曰:「愿有记以示来者。」余既喜贤令表率之意,与贤士大夫鼓舞之诚,而幸予来之适际其成也,为述其详如此。

  令尹姓,其名。贤士大夫者;进士傅奏启,孝廉洪科捷黄用宾戴时新,岁贡吴肇煃,董率尤力,例得并书。科捷有子曰世泽,即余首拔士,方以鸿博荐官庶常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世泽》)

  洪科捷《重新南安文庙记》

  洪科捷重新南安文庙记》,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曰

  “重新南安文庙记(清·翰林检讨、邑人洪科捷?默斋):

  ‘南安文庙建于三都吴亭之阳,始自宋·绍兴(1131—1162年)中,既而移于县治东南,旋复今所,不知凡几更矣。今所承其敝者,即明·嘉靖辛酉(嘉靖四十年,1561年)所重建者也。

  历年既久,朽蠹剥落。都人士咸议更新,请于邑侯刘公,偕两学博周视诹度,议以克协。筮日(“筮日”:以占卜的方式选择吉日)鸠工,乃相乃理。自‘大成殿」、两庑、「棂星(门)」、「戟门」、「启圣(祠)」,咸用重新,袛慎将事。榱甍、瓴甓、垩黝、丹漆,悉如法式。其「朱子祠」、「奎星楼」、「文昌阁」,「土地」、「名宦」、「乡贤」各祠,废者复之,杂无序者更之。

  肇工于雍正癸丑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越甲寅(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十有五日竣事,糜白金二千六百有奇。爰诹吉释奠,以告厥成。

  初集诸狐给百役,兢兢业业,惟恐弗胜。费重用巨,鸠众财而用之,若难为力也。总武荣(“武荣”:指南安县)而计之,坊五,铺八,都则四十有六。地异人殊,而先圣神明默相。上自荐绅,下逮编氓,莫不踊跃趋事,共襄盛举。鼛鼓(“鼛鼓”:大鼓,于役事开始和结束时敲击)无烦,告成不日,非天纵神化安能若斯之速耶?宫墙巍焕,士深向往,且益濯磨砥励,期无负于吾先师之教,此尤多士所宜共勖者也。

  是举也,邑士劳勚之最著者,如陈经邦之殚精详核,梁开汀王纶礼王联登黄通理吕玉珩叶长源之跋涉征催,黄灿赵育麟黄维枢傅圭之疾呼倡义,皆心乎宫墙(“心乎宫墙”:指关心公事),忘私济事,故特表而出之,俾来者有述焉。

  雍正甲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阳前一日。’”

  洪科捷《移建文昌祠记》

  洪科捷还作移建文昌祠记》,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曰

  “移建文昌祠记(洪科捷):

  ‘古星辰多秩祀。《天官书》:「文昌六星为天之六府。」而道家称上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司人间禄籍。自元以来,加号「司禄宏仁帝君」,天下学校多有其祠。
岁以二月三日祀之,则今所祀,盖梓潼之神
(“梓潼之神”:即梓潼帝君,全称文昌梓潼帝君,简称文昌君,是保护文运与考试的神祇);而第冠以「文昌」之号者,举其所祀而言,精爽既合,则神明无二欤。

?   邑旧有祠,夹「文庙」、「崇圣(祠)之间,逼迫弗称。今移建庙殿左庑前楹。考古志载:「上丁日,林飞神观察见帝君绛袍,周视殿庑,察诚否。然则掌禄籍,相精神,皆聪明正直。攸司祠祀于此,知神之必能扶树圣教,大启此邦人士也。」’”

  洪科捷《重建文明阁记》

  洪科捷又作重建文明阁记》,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曰

  “重建文明阁记(洪科捷):

  ‘南安学宫之左筑云泮桥,旧有「文明阁」。阁奉奎星而以「文明」名,非第以奎宿光昭文府而已。

  盖此阁与「见龙亭」对峙,实网络「云泮桥」,相为表里焉。在《易》「见龙之占」曰:「龙德而正中。」又曰:「天下文明。」然则有正中之德,斯应文明之祥。以此命名,其属望于邑人士者,不其伟欤?岁久阁圮,过「云泮(桥)」者欲瞻奎宿,希光耀而末由,文明之义,斯其晦矣。

  岁癸丑(雍正十一年,1733年),鼎新文庙,爰就故址伐石创建,其阁再成。栋宇皆石也,窗棂则疏以木。登高以眺,朱鸟(“朱鸟”:赤乌,古瑞鸟)翔于南荣,帝座通于呼吸。文明之兆,其在兹矣!若夫依类考义,本之以学问,行之以宽仁,修其在田之德,将善世不伐,文明在天下,岂惟瑞吾邑而已。

  爰述其旨,以诏来者。’”

  洪科捷《移建土地祠记》

  洪科捷再作移建土地祠记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收录曰

  “移建土地祠记(洪科捷):

  ‘山川井邑,建造之区,皆有土地之神司之,况灵秀攸钟乎?

  学宫旧有「土地祠」,在庙前之右,西向「明伦堂」,厥制不称。今既建「文昌祠」于庙东庑前楹,乃改祠土地于西偏以配之。皆因庙向西南,规制既肃,位置无讹。神其永护圣域,无负钟毓之职乎?’”

清·雍正十三年、十九年两修学廨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修学廨。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雍正)十三年训导曾友颜、乾隆十九年训导蔡凤修其廨。”

清·乾隆四十五年重修

  邑绅洪世泽等重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邑绅洪世泽等重修殿庑、“棂星门”及诸祠阁,并在学宫东畔新筑吴亭一小山,并构亭浚浦。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邑绅洪世泽等重修殿庑、「棂星门」及诸祠阁,庙左新筑吴亭一小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世泽》)

  洪世泽《募建学宫东畔小山并构亭浚浦启》

  在重修之前,洪世泽募建学宫东畔小山并构亭浚浦启》,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启》收录曰:

  “募建学宫东畔小山并构亭浚浦启(清·洪世泽):

  ‘夫钟孕菁华,功固归诸毓秀;补完造化,事亦资夫最灵。是以艮止坎流(“艮止坎流”:谓行止适时),人文于焉聚会;障空补缺,堪舆每借裁成。

  吾邑学宫,卜建东郭。翠屏后峙,黄溪(黄龙溪)前潮,诞毓英贤,夙称灵秀。惟左关一去二里而遥,斯大地十全,犹云有憾。

  敬抒管见,兼采人谋,卜购一区,拟成九仞。似三台之乍落,象青龙而蜿蜒。外御凹风,内成连臂,俯临碧涧,上构翠亭。至若迤北平畴,迩日为巨浸,亦买数亩之地,并疏丈八之沟,既资其壤以为高,兼通其利以导水。水以山浚,山得之而益奇;山以亭名,亭得之而益胜。亭,吾作也。扁(匾)以五亭之山,水复萦之,适符「水绕」之谶。美虽待人而后显,兆实有开而必先,我同人宁无意斯言乎?

  诸君子亦有乐乎此也,不揣绵力,覆一篑(“篑”:盛土的筐子)以当先。所望同心,争吾往而恐后。炼女娲之石,方补五色之天;合浮图(“浮屠”:佛塔)之尖,倘伫十方之施。共襄盛举,不日观成。从此夫子宫墙,弥增数仞之峻;作人棫朴(“棫朴”:白桵和枹木),聿焕千年之光。

  不尽长怀,具兹短启。’”

清·道光后邑绅士屡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大水,自道光八年(1828年)起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邑绅士屡重修。

  民国《南安县志·4·营建志1·学宫》:

  “道光八年(1828年),邑绅士修大殿、内庑、‘棂星门」。

  十年(1830年),邑绅修‘崇圣祠’、‘四门先生祠’、‘明伦堂’。

  十一年(1831年),邑绅士修‘明伦堂’、‘文昌阁’、‘教谕署’。

  咸丰五年(1855年),邑绅士王菁华黄梧阳等重修大殿及两庑。

  咸丰(1851—1861年)间,尚有南安官桥旅菲华侨蔡启昌(字资深,即南安氏古民居建筑群主人)捐资修建南安文庙、书院的记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民居·氏古民居》)

  光绪十三、四年(1887年,1888年),邑绅耆王登瀛李春云戴希朱张泽肃李茂彬等募资,自圣庙、‘崇圣祠’、‘明伦堂’及二学署皆重新。”

  总之,有清一代历朝,先后重修了南安文庙的戟门、棂星门、大殿、两庑、启圣祠、文昌阁、奎星阁、名宦祠、乡贤祠、朱子祠、崇圣祠、四门先生祠、石坊等。

  另据民国《南安县志》载,清代南安文庙曾有2名来自建安(今建瓯)的教谕十分著名:一是解元潘金卣,一是举人陈翰墨

原规制

  “文庙”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大成殿”“明伦堂”,分别承担祭祀和教学功能,围绕它们再形成各种建筑群。

  历史上,“南安文庙”规模浩大,格局比较完整,号为“闽省之最”

  主体建筑

  “南安文庙”的主体建筑,有:戟门、“棂星门”(仪门,左曰“义路”,右曰“礼门”)、“应奎”、“毓秀”2坊(牌楼式,位庙学前左右)、“泮池”(以通潮水)、“云泮桥”(位“泮桥”之左)、“见龙亭”(位“泮桥”南以象龙首)、“大成殿”(祀孔子)、两庑、“遵道堂”(位“大成殿”左)、“明伦堂”(位“大成殿”右)、廨舍(“斋宿所”,位“明伦堂”西)。还有“敬一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

  “左为‘文庙’及两庑,右‘明伦堂’,翼以两斋。

  门外有二坊,曰‘义路’、‘礼门’。又有‘应奎’、‘毓秀’坊、‘文昌阁’、‘见龙亭’,石刻‘源头活水’四字在‘泮池’上。”

  附属建筑

  “南安文庙”历史上是座庞大的建筑群,在主体建筑周边,还有众多附属建筑。

  启圣祠

  启圣祠,位于“文庙”之左。

  文昌祠

  文昌祠,原夹“文庙”、“崇圣祠”之间,逼迫弗称,后移建庙殿左庑前楹,祀文昌梓潼帝君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文昌祠》:“文昌祠,(明)崇祯二年(1629年)唐一澄建。(清)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年(1672年),知县刘佑、教谕应国贲重修。”

  文明阁

  文明阁,位庙右,与“见龙亭”对峙,奉奎星

  四门先生

  四门先生祠,位“文庙”东,奉祀唐·四门博士欧阳詹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乡贤专祠附·欧阳四门专祠》:欧阳四门专祠,在文庙东。”

  朱子

  朱子祠,在“明伦堂”之左,奉祀大儒朱熹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朱子祠》:朱子祠,在明伦堂左。元·知县刘升火幾(“火幾”合一字)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大水,邑绅重修。”

  龚剑峰

  龚剑峰祠,在南安学。(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龚剑峰祠》)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龚剑峰祠》:龚剑峰祠,在南安学。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建,以祀学谕士镖。”

  王晦生

  王晦生祠,在“崇圣祠”左。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乡贤专祠附·王晦生祠》:王晦生祠,在崇圣祠左。明·崇祯(1628—1644年)间建,祀明·山东提学振熙。”

  “延平焚青衣处”碑

  延平焚青衣处,在学宫前泮池左。(郑成功延平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乡贤专祠附·延平焚青衣处》:延平焚青衣处,在学宫前泮池左。民国乙卯(民国四年,1915年),知事马振理立碑以表遗烈。”

  土地祠

  土地祠,旧在庙前之右,西向明伦堂,厥制不称。后既建文昌祠于庙东庑前楹,乃改祠土地于西偏以配之。

  忠义孝悌祠

  忠义孝悌祠,在县学右。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乡贤专祠附·忠义孝悌祠》:“忠义孝悌祠,在学右。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崔国栋修,内祀清·福建殉难总督范承谟。”

  节孝祠

  节孝祠,旧在南安县署右,清·光绪改建于学宫旧学署之右。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节孝祠》:“节孝祠,旧在县署右,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后皆倾圮,存石碑。光绪十九年(1893年),董事傅炳煌吴拱震张泽肃李茂彬等募资,改建于学宫旧学署之右。”

  乡贤祠

  乡贤祠,在文庙东。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乡贤祠》:

  “乡贤祠,在文庙东。(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县王训建。(清)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年(1672年)重修。

  计祀乡贤

  

  欧阳詹(开闽进士)。黄晔(天德军从事)。陈黯希儒先生)。

  

  柯述(龙图阁学士)。刘昌言(工部侍郎)。吕璹(光禄寺卿)。钱熙(右司谏)。蔡霆发(进士,主管官诰院。隆、万二志俱列霆发于名宦,后列于乡贤,误。今依《县志》)。黄駜(南剑州通判)。王炳(知汀州事)。傅天骥(福州通判)。李沂(大理寺丞)。黄甫(武举,知吉阳军)。黄旦(武经郎,知钦州)。梁公頀(隐士)。黄子中诸葛廷瑞(太子太保,光禄大夫)。

  

  蔡和洪玺(建昌学训导)。柯信(温州府教谕)。傅檝(进士,行人)。沈维龙(惠州通判)。陈学伊(江西佥事)。赵秉孜(池州府同知)。洪彩(宁洋教谕)。傅庆贻(南京户曹,榷北新关)。黄华秀(南京御史)。张宇荐(新宁县知县)。陈烜奎(肇庆府知府)。黄梦松(金衢兵备道副使)。郑维岳(举人)。黄河清(进士)。洪垣星

  

  陈桂洲洪世泽。”

  名宦祠

  名宦祠,在文庙东。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名宦祠》:

  “名宦祠,在文庙东。知县王训建祀。

  计祀名宦:

  

  叶宾(知县)。余武弼(知县)。徐鹿卿(知县)。薛季良(知县)。傅佇(知县)。叶立志(县尉)。

  

  余庆(知县)。张铎(知县)。陈廷忠(知县)。黄济(知县)。洗文渊(知县)。唐爱(知县)。夏汝砺(知县)。蒋如京(知县)。袁崇友(知县)。周绍祚(知县)。赵时用(知县)。马一洪(县丞)。包原明(教谕)。彭显烈(教谕)。曹环(教谕)。区鹤鸣(教谕)。龚士镖(教谕)。郑鼎(教谕)。 郭器(训导)。陈恩(训导)。李渫(训导)。陈天瑞(训导)。”

  其他

  南安文庙还有其特色:

  门口广场铺有8大格石板,隐喻丰州城内外有8铺,分别为城内4铺(东门富春铺、西门礼乐铺、南门武荣铺、北门长寿铺),城外4铺(城东招贤铺、城西社坛铺、城南秦州铺、城北桃园铺);并有46格的拱桥(俗称“稳龟桥”),象征南安全县共有46都;曾有1尊孔子座像高耸于魁星阁旁,是福建最大的1尊孔子塑像。

  “南安学宫”石栅栏外,植有3棵高约20多米、腰围需5人合抱的木棉大树(有人称“攀枝花”树)。常于早春二三月开花,其花硕大,颜色殷红,怒放枝头,绚丽无比。其盛开时节,正逢每年童生考校之时,人称“童生树”,并以花开多寡,占卜考生成绩优劣,据传经常与考校情况巧合,颇为灵验。这几棵高可参天的大树,于廿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砍伐殆尽。

生员额与学田

  生员额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南安县学》:“入学额数二十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泮额取进名数视晋江县。”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生员额》:“生员额: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附学生员不限额。岁科两试,每次取进二十名,后捐输广增至二十五名。武生岁试,取进十五名,后捐输广增至二十五名。”

  学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儒学》:

  “学田原额山塘六十四亩二分零,实征租银一十六两六钱六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总督姚启圣捐置田一十三亩五分零。

  雍正九年(1731年)诸生陈士鈵捐充修理文庙田七亩二分零。”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学宫·学田》:

  “原额山塘六十四亩二分零,实征租银一十六两六钱六分。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总督姚启圣捐置田一十三亩五分零。

  雍正九年(1731年),诸生陈士鈵捐充修理文庙田七亩二分零。

   按:明代学田额数,旧志云:‘万历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邓鍊行县,将黄储器名下柳洋坑田四十四亩,僧广浩名下资福岩田地十八亩三分、田地十亩,尽数追入官,给佃耕种,充本学师生历年公用,粮差照产折纳。其丈过亩数、丘段、坐址、字号,俱刻石立碑于‘明伦堂’。’”

民国渐废

  清·光绪(1875—1908年)中,废科举兴学堂,自此南安县学宫(文庙)渐废。

  民国《南安县志·4·营建志1·学宫》:

  “民国二年(1913年),绅士吴增吴拱震潘翔墀等重修文庙,增建‘明伦堂’东西房,并葺‘云泮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增》)

  民国四年(1915年),知事马振理修葺两庑主。”

  时尚存“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文昌阁”、“教谕署”、“泮池”、“云泮桥”等建筑,左近还有朱子祠”、“名宦祠”、“启圣公祠”、“欧阳四门先生祠”,及历代修建碑记等。

  1937年,南安县治内迁溪美后,“南安文庙”失去保护,建筑物坍塌,文物四散。

现代

  残存

  1952年,庙殿因驻军军火爆炸酿成火灾,蔓延廊庑,惟前门及部分残垣仅存。

  后学宫所在地划归泉州市(县级市)北峰乡辖,学宫诸建筑物陆续倾记,碑石散失;原址多为附近村民占用,并相继改建为民居。

  至廿世纪60年代,仅存残败不堪的“魁星阁”1座,以及195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在旧泮池旁所立郑成功焚青衣处”石碑1座。现“魁星阁”重修一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南安文庙”现遗址四周被围墙围起,1米多高的石墙将“文庙”遗址与民居分隔开来,只有1个小缺口可进入,目前占地面积仅存3亩左右。

  现各建筑物大部分已废,仅留存“戟门”、西庑、“贞烈节孝祠”等。

  “文庙”建筑基址大部分保留。残破的旧屋前有1片空地,被开垦为菜地,菜地所在位置就是以前的“大成殿”。“大成殿”早年毁于大火。遗址内有1处保存较为完整的丹陛,雕刻清晰可见。在“大成殿”中殿前,遗留着15个直径近1米的“石墩”,即以前大殿的柱础。剩余的房屋,有1小排为原先的考棚,但不久前因暴雨而屋顶坍塌。残存的屋内,到处都是散落的木灯笼、石柱、条石,有些还有雕刻。在残旧的房屋中,尚存整体盘龙浮雕龙柱、屋顶斗拱等古雕件;屋顶的斗拱规模较大,有10多列,层次分明。

  尚存10方明、清时期重修碑记。其中在原考棚的南侧屋内(因几年前的1场大雨,坍塌了一部分),有3块3米多高的石碑刻嵌入墙体,虽有风化,字迹尚能分辨:中为《南安县重修儒学记》,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傅履阶撰立;左为《重修南安学记》,侧宽度1米左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吴观域立;右为《南安县重修儒学记》,明·欧阳模撰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模》)

  2019年启动规划复建

  2019年,南安市成立南安文庙复建领导小组,与丰泽区协同合作,启动征迁复建工作。

 

附:其他文物

  《御制·敬一箴·有序》碑

  目前在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内,收藏着1通南安文庙“御制·敬一箴·有序”碑。

  《敬一箴》是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五年(1526年)亲自撰写的劝诫文章,后来颁行天下,立石于全国学宫内。此碑论述的主要是“敬”“一”这两个字。“敬”“恭敬”,指对儒教理学的恭敬;“一”“纯一”,指守卫内心天理这个“一”;“箴”即箴言,是一种以规劝告诫为主的文体。“有序”指带有序文。

  南安文庙的《御制·敬一箴·有序》碑立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正面字迹部分模糊难辨,背面文字载述立碑官吏名称与立碑时间。其内容与各地县学的相一致。

  《宸翰》碑

  现存南安文庙“宸翰”碑4通:2通存南建筑博物馆,2通存立于南安文庙旧址东侧招联小学校内。均风化严重,无法辨认其完整内容。

  “宸翰”指皇帝亲笔手诏。嘉靖皇帝为教化天下,稳固政权,以身作则激励天下士子学人,曾将自己所注解的程子“视箴”、“听箴”、“言箴”、“动箴”以及“宋儒氏心箴”以统一格式颁行天下,立石于各地学宫里,碑额皆有“宸翰”字样。所以说,学宫内如安置“宸翰”碑,应有5通,南安文庙“宸翰”碑可能还有1通佚失了。

  其它碑记

  另有《侯重建万魁亭记》、《南安邑侯公老父母去思碑》2通碑记,在南安文庙附近民居中被发现。这2通碑记分别曾是南安文庙附属建筑“万魁亭”、“名宦祠”的碑刻。

  实际上,据《南安县志》载,文庙屡废屡兴,或庙址迁建,或庙殿毁废,或毁于流寇,或漂于洪水,或圯于地震,历代一再修葺、扩建、重建,大都由历任知县、邑绅或教谕、学录、训导主持营建,每于修建功竣,即勒石立碑,纪其事,说其难,表其功。据民国四年(1915年)《南安县志·艺文卷》载,有明•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05~1506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修县学,明•崇祯三年(1630年)修明伦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移建文昌祠、重建文明阁等碑记7方;综合《丰州集稿》所载,历代共计有修建碑记15方,今多无存。但在《南安县志》中,还是留存不少与南安文庙相关的“碑记”、“启”等文,如洪科捷《重新南安文庙记》、《重建文明阁》、刘佑《南安县重修学宫碑记》、黄养蒙《重修南安县庙学记》、周学健《重修南安县学记》、洪世泽《募建学宫东畔小山并构亭浚浦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