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庙(府学):下卷

(庙、学合一 )

  规制
  泮宫门
  戟门与露庭
  棂星门
  杏坛
  大成门和金声、玉振门
  泮池和月台
  大成殿及两庑
  崇圣祠
  万卷楼
(宋·教授厅)、温知室、儒隐堂
  
明伦堂
(沿革与规制。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明伦堂余匾》和现代·陈泗东按。)
  尊经阁
(魁星阁、魁星楼)
  
夫子泉(旧泉。新泉)
  洙泗桥、海滨邹鲁亭、“青云路” 照墙
  瑞莲堂
(魁瑞堂)
  芙蓉池
  六经阁
  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文庙陈列的礼器、乐器、舞器
(清·黄岳牧《记》文。礼器。乐器。舞器。)
  文庙陈列的泉州历代名人的遗著遗物
  生员额
    ——清代之先生员额二十名。
    ——清·乾隆十九年陈大玠《泉州府学取进各属额数碑记》。
    ——道光起每年取进正式生员四十名。

  学田
    ——北宋·乾兴有赡学田,后废 。
    ——明·正德胡文静等始以布金废院田地充之并黄河清《记》文。
    ——明·隆庆万庆清查被变卖寺田还官并黄光升《记》文。
    ——明·隆庆《泉州府志》记学田数。
    ——明·万历吴希澄朱熙洽等买置学田。
    ——明·万历窦子偁申议以同安入官田纳租府学并何乔远《记》文。
    ——明·万历发入官脏银置学田。
    ——清·康熙姚启圣蒋毓英捐置学田。

    ——清·乾隆林宗懋黎昂《文庙香灯田亩记》。

规制

  府文庙自北宋·太平兴国间迁宣圣庙于三教铺今地并即庙建学后,历代屡经修葺,扩建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25312平方米。

  府文庙主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

  庙门原即泮宫门(圣贤门、庚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建,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

  元·天顺(1457—1464年) 间,知府张嵓以学门西向非宜,增建庙门南向,临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门外为“巽流”大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府城·泉州府城内外沟濠》),渡石桥而南,原门三,蔽以栅栏;后提学佥事游明、同知孔惠复建学门于庙门左,并建号房三十间。

  至洙泗桥及拜庭,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走进拜庭,南为棂星门,北为大成门。大成门之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进大成门,下阶临泮桥、泮池。过泮桥为甬道、拜庭,拜庭上为露台。露台正对为孔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

  府文庙主建筑的东侧,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亦称 魁星楼)等。

  府文庙主建筑的西侧,有泮宫门(亦称圣贤门、庚门)、杏坛。

  府文庙(府学)范围内,还有十五座乡贤、名宦专祠。

  1998年,重修两庑及大成门,续整治建筑群环境。2001年,拆迁庙周建筑,恢复古文庙规模建制。现在占地40亩。

泮宫门

  泮宫门,亦称圣贤门,在府文庙西南边、棂星门西侧,面临南大街(今中山中路,金鱼巷口对面),坐东朝西。

  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柯述还旧址(即今址)建孔庙时,即建有泮宫门(圣贤门),位于现孔庙西边,面临南大街,原为牌坊式建筑。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泉州太守刘子羽赎庚门旧地,辟门西向,以揖紫帽之峰。门内横跨石桥,因南溪支流入自巽方,遂凿长河浚青草池,纳潮汐于桥之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由大成门而西,贤关外为西序,训导署在焉。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后,训导署移在旧崇圣祠,今(道光)居道南祠,此署已废。

  署(训导署)之前为洪文襄洪承畴谥文襄)祠、庄羹若庄际昌羹若祠,又南北向为何镜山何乔远镜山祠、西向为蔡文庄蔡清谥文庄)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承畴庄际昌何乔远蔡清》)

  祠蔡文庄祠)临濠跨石桥达于南街,为泮宫门,斯则记所称赎庚门旧地,以挹紫帽之峰者。门内凿河浚池,以通巽流,伐石为桥,以纳潮汐。《闽书》:摹湖学石曼卿书‘勅建州学’四字揭之。

  隆庆《志》云:门(泮宫门)在今西号房石亭之右,河即学西河沟池,即今石亭下池。嘉靖初年,教授居焉。河纳南溪支流,潮汐入亭下池,左通庙学方池,与光孝塘池合。今溪池仍旧相通,惟塘沟湮塞。”

  泮宫门宋时建筑年久废圮。1914年,南安华侨李功藏捐资修复,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仿木建筑,歇山顶,三层三开间楼阁式(牌楼),底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楼上撰有楹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1987年和1998年曾有过两次修缮 。

  2003年3月总体维修,原建筑全面拆除,按原规制重建,彩绘屋脊、龙形雕塑、雕梁画栋;12月竣工。重建的门楼上的“泮宫”2字,拣取科举时代泉州最后一位状元吴鲁名篇《百哀诗》 (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吴鲁》、《泉南著述·百哀诗》)中的“泮”、“宫”2 字。泮宫门楼旧屋顶 整体下架,平移到70米外的蔡清祠东侧,置于1米多高的底座上,在绿化带上安放。该旧屋顶长6.25米、宽5.55米,重达22吨。

戟门与露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大成殿)南为戟门。”

  大成门外为露庭。露庭宽66米,深60米,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露庭东西为二栅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栅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栅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

棂星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戟门)又南为棂星门。”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即文庙庙门。棂星为天镇星,即天上文曲星。文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

   原泉州府文庙棂星门位于露庭南面直前,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明·永乐(1403—1424年)初和清代均有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得以流传。

   棂星门已无存,有1对青石龙柱1976年移至开元寺

杏坛

  元·至治元年(1321年),总管廉忱筑杏坛于棂星门南。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建。

  杏坛之说,起于庄周尝称孔子曾鼓琴于缁帷之林、杏坛之上。

大成门和金声、玉振门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两庑之前。大成门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成为一体。

  现存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宽61米,深10米。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大成门与金声、玉振两门,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是盛赞孔子“德开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殿相呼应。

泮池和月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

  南宋为方池。元·至正九年(1349年),郡判卢僧孺在方池行作泮桥。明·宣德(1426—1435年)中,修方池两桥,护以石栏。元·正统十一年(1446年),疏河道通潮汐于方池。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改泮池为圜,如古頖宫之制。

  现泮池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泮桥,桥长约20米,梁式石构,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桥上两旁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外行第7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两边原有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泮池东南原有育英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泮南井》:“泮南井,在府学泮池南育英门外。”

大成殿及两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中为大成殿,殿前两庑。”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咸淳元年(1265年)重建。咸淳(1265—1274年)中,大成殿遭遇火灾,重建。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因飓风殿圮,重修。

  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代表当时最高建筑规格,是目前泉州唯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

  大成殿 面阔七开间35.2米,进深五间20.8米,空间高度9米。殿身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 根白石柱承托,柱身平面毫无雕饰,仅柱础为简朴的莲花座,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具有早期儒家的古朴风格。

  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6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为全国现存孔庙所罕见。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其他各脊用泥塑、瓷雕、彩绘装饰着飞禽走兽、农耕狩猎、草木花卉……极具闽南建筑艺术特色。 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112米,宽10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南向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后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现在恢复为孔子站立塑像,以供游人参观瞻拜。

  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回曾参孟轲孔伋子思孔子四大贤弟子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并简略介绍其生平。

  正厅上方梁上悬挂有清·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据说历代皇帝的御书还有乾隆“与天地参”道光“圣协时中”咸丰“德齐帱载”同治“圣神天纵”光绪“斯文在兹”宣统“中和位育”。帝皇的钟爱有加,显示了一种极高的规格,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东西棂牅嵌以《易经》的八卦太极。

  殿前露台,翼以扶栏。露台宽敞,旧时祭孔时“八佾舞于庭”即此。露台须弥座束腰处嵌有仰莲、覆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图案的辉绿岩石浮雕,各具形态,宛若生枝。

  台下为拜庭,两旁古榕垂阴。

  大成殿前东西侧建有两庑。西庑现为“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东庑则为“古代教育展览馆”

  大成殿后为议道堂。 元·正统十一年(1446年),改议道堂为至善堂。

崇圣祠

  在大成殿东侧,即敬一亭故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移建于此。现主体建筑尚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阁(尊经阁)之东为崇圣祠,西为敬一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阁(尊经阁)之后为道南祠,祠之西为福德堂,其东为崇圣祠旧址。”

万卷楼(宋·教授厅)、温知室、儒隐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万卷楼》:“万卷楼:宋·教授厅。东有温知室,西有儒隐堂,堂之前有万卷楼,下瞰泮池。淳熙(1174—1189年)萧鄂建。今废。”

明伦堂

  明伦堂位于大成殿与崇圣祠东面,重檐歇山顶,宽七开间36.6米,深五进22.8米。明伦堂是历代儒家对秀才举人等取得一定功名的人进行文化伦理道德教育的地方,仅在规制较大的孔庙设立。

  沿革与规制

  泉州府文庙明伦堂始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重建,2007年全方位的保护维修。其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文化风格于一体,配套保留完整,全国孔庙少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殿(指“大成殿”)左为明伦堂,堂前后建号房四十余间,堂南为仪门,门外有方池以通巽水,堂后为议道堂,神□庖廪之属悉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明伦堂……堂后为教授署,堂前两廊露庭,庭外方池,中为石桥,外为育英门。堂之东为名宦乡贤祠……

  堂前有露庭,宽、深各36米。旧堂前有东、西十二斋,后改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今皆无之。

  庭外一方池,宽1265米,长4380米。上建石拱桥,宽4米,直贯南北、石板直铺、微拱、护以石栏杆,比孔庙泮池的石桥略长。元·正统十一年(1446年),疏河道通潮汐于方池。

  池前为旧藏书阁,外为育英门。

  门外广场通青云路,表示府学是培育英才之地,所有英才都可平步青云。

  明伦堂中旧有一联云:“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联中“石井”是泉州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名,安海还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朱松朱熹朱在 祖孙三代都与之发生关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古港·安海港》、《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朱在》)

  从前堂中悬挂许多匾额,为历代乡贤、借以表忠旌善。正中巨匾是“从祀孔庙”,明·泉州理学家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从祀孔庙,视为无上光荣。两边为“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宰相”、“尚书”匾额等。

  封建时代的表忠贞孝,收到一定的效果。相传清兵入泉,许多缙绅士子不愿屈节者,纷纷到明伦堂悬梁自缢,以明大义。因悬梁者多,中梁为之折断。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建会馔堂于明伦堂东,米廪于会馔堂北。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修葺明伦堂时,堂后建穿堂,又建护学祠、会讲堂、祭器库,增建号房二十间。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明伦堂余匾》和现代·陈泗东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明伦堂余匾》(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癸未(1943年)上丁,与煌辉有事于府学,见明伦堂各匾杂堆先觉祠墙壁下,甚至以朱子所书‘明伦堂’三字大匾,及蔡文庄蔡清‘从祀庙庭’大匾,围作厨房。丁祭后二日,万全汪君将遗弃各匾收拾,藏之文庙东庑,由平民小学保存,共一百十八块。

  按:明伦堂之匾,自唐以来,为数尚多,此特剩余耳。闻全数文格有抄存,当向其取阅。另抄附后。

  圣道伤凌夷,世风实关系,哀哉伦不明,变本复加厉。
  唐宋千余年,精华此荟萃,仰止山斗高,悠悠罔保卫。
  品秩标勋爵,鉴衡捷科第,明日黄菊花,过时合废置。
  忠存照古今,节烈动天地,理学崇圣功,乡贤惜名器。
  道德与纲常,如何敝帚弃?鲁殿逢上丁,正触保存意,
  谨慎谋收藏,黉宫暂附隶,名教留曙光,人心敦古谊。
  儒道如重兴,仍是太平瑞。

  【泗东按】

  泉州府学明伦堂上牌匾甚多,正前楹中悬朱熹所书‘明伦堂’大匾,左右各悬‘状元宰相’大匾二块,左为宋·梁克家,右为宋·曾从龙。正中第二楹中挂蔡清‘从祀庙庭’大匾,左右各悬‘榜眼宰相’大匾二块,为明·史继偕李廷机,再后一楹则挂有‘探花宰相’一匾,为明·张瑞图。其他还有‘榜眼尚书’中匾多方,为明·黄凤翔杨道宾等人。其他各匾按品级大小,及位置中偏排列,有如鱼鳞。我1943年在晋江县中当教员时曾往参观,记忆犹存。

  未几,国民党县党部改明伦堂为‘中山堂’,这些匾额全被取下,堆积庑下,后已全毁了。

  又东、西两庑各有匾额,一个举人、一个进士只写一直行,一匾写上几十个人的名字,人数甚多,难以详述。因为泉州府辖五县,故匾上题名包括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及安溪。其中晋江县(今泉州市为晋江县城区)最多。

   据《新加坡晋江会馆纪念特刊》从乾隆《晋江县志》选举志统计,自唐·贞元八年(792年) 欧阳詹首中进士开始,到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的九百六十八年间,晋江县共有文武进士(宋代加“特奏名”,资格和进士相同)1788人。唐代有进士10人,平均每九科中一人。五代仅有5人。北宋有进士270人,加特奏名133人,计403人,平均每科中8人。南宋有进士472人,加特奏名289人,计761人,较北宋约增一倍,平均每科中15人。其中绍兴六年(1136年)一科中9人,加特奏名21人,共30人,破全国历代以一县考中进士名额之最高纪录。元代史料不全,只记中1人。明代有文进士413人,武进士45人,平均每科中4人。清至乾隆廿五年止,有文进士110人,武进士25人,平均两科中7人。

    泉州出过文、武状元十人,宋代文元有王曾 (咸平五年,此人连中三元,先世为泉州人,本人为山东益都人)、韩琦(河南人,出生于泉州)、梁克家(绍兴卅年)、曾从龙(庆元五年,曾有状元井,今仍在市内曾井巷)等四人。明代有庄际昌(万历四十七年)一人。清代有庄有恭(乾隆四年,先世晋江,本人广东番禺籍)、吴鲁(光绪十六年)及黄思永(先世泉州人,本人南京籍,光绪间中)等三人。武状元明代有庄安世(万历三十五年)、清代有黄培松(光绪间中)等二人。

  泉州榜眼特别多,计十七人。唐代有欧阳詹(贞元八年)、傅荀(会昌六年)等二人。宋代有曾会(端拱二年)、宋程(大中祥符二年)、石起宗(乾道五年)、董洪(嘉定十三年)、陈晋接(绍定五年)等五人,特奏名第二人陈颂(元丰八年)、谢齐石(淳熙八年)、林奭(淳熙十一年)、陈立礼(嘉定十年)等四人,计九人。明代有黄凤翔(隆庆二年)、李廷机(万历十一年)、杨道宾(万历十四年)、史继偕(万历二十年)、庄奇显(万历四十一年)等五人。清代有邓启元(雍正五年)一人。

  泉州探花较少,仅得三人。宋·杨葆中(嘉定元年)、明·张瑞图(万历三十五年)、清· 黄贻楫(同治十三年)。

  据庄炳章同志统计,泉州及与泉州有关的人在廿五史有传的计319人。仅宋代泉人著作见于府志艺文志者,计有218部之多。

  至于晋江县秀才名额,每科晋江县学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附学生员不限数,岁科两试各取进二十名,武生岁试一十五名。(《晋江县志》卷四)加上府拨下每科十二名,名额共约七八十人。明代每科报考的童生‘晋邑儒童,卷可万余,县送府七、八千人,府送道亦二、三千人。’(乾隆《泉州府志》卷廿引《温陵旧事》)当时童生姑以一万五千人计算,晋江县秀才的录取率不及百分之一,可见当时读书人之多而秀才是难以考上的。

  以上统计材料可供研究泉州历史上人才学的参考。”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进士名录》、《泉州人名录·各相关名条》)

尊经阁(文昌阁、魁星楼)

  尊经阁原为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建的文昌阁,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改建,原位于明伦堂东。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在道南祠前,阁楼式全木结构,更名尊经阁,又名魁星楼。廿世纪50年代,因有倒塌危险而拆除,上层移建于百源川池中,即现在的八角凉亭;遗址建华侨大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戟门西其东为尊经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名宦乡贤祠)又东为尊经阁。(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在道南祠前,石台三间,前后六室,周以短垣。石柱三十有二,中四木柱,直透三层,计高五丈有寻。嘉庆乙亥年( 嘉庆廿年,1815年)重修。”

  “又(尊经阁)东为射圃观德堂(射圃辟于元·正统十一年(1446年),学东,地滨百源川池,中有堂曰“观德”。),今坏,址存。

  又(射圃观德堂)东为百源川放生池。

  阁(尊经阁)之后为道南祠,祠之西为福德堂,其东为崇圣祠旧址,由育英门而左为詹咫亭詹仰庇咫亭陈紫峰陈琛紫峰祠,又左为苏紫溪苏浚紫溪祠、蔡忠毅祠、周忠愍周天佐谥忠愍)祠、忠毅祠。前西向为郭恭定 郭惟贤谥恭定)祠,祠前有坊,匾曰‘义路’。由育英门而右为顾新山顾珀新山祠、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祠,以达于圣域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陈琛苏浚周天佐郭惟贤顾珀李廷机》)

夫子泉

  “夫子泉”有旧泉与新泉两处。

  旧泉

  旧泉在五代·司寇庙改称为宣圣庙前即有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绕门(圣域门)而南为夫子泉。旧在礼殿边,(南宋)隆兴(1163—1164年)初,清泉迸出,甘香特异,教授黄启宗视役夫薙芜得之,乃率诸生拜祝,环甃其旁,名‘夫子泉’。秘阁自得为《记》。

  王十朋(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泉州太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十朋》)诗:‘君不见水经品第天下水,康王谷中泉第一,但知取水不取人,品第未容无得失。又不见武昌山中清冷渊,名因人重逢仙,至今人呼作菩萨,沦入异教非吾泉。刺桐城中泮宫里,大成殿下新泉水,不须更以品第论,混混源流自夫子。诸生游泳芹藻间,日饮一瓢心慕颜,聪明不数公社,清白大胜卧龙山。圣毓尼邱家阙里,泉脈胡为今在是?周流天下皆美泉,浚井得之泉更美。我来酌泉仍叩头,遐思洙泗三千游,世间何处有此水,此州无媿名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夫子泉》:“夫子泉,在府学礼殿庭。宋·龙兴(应为隆兴,1163—1164年)教授黄启宗视役夫剃芜,得清泉于咸卤之地,味特甘香,环甃以石,揭名其旁,后筑塞为露台。”

  南宋·傅自得《题夫子泉》陈国仕辑《丰州集稿》,南安县志编篡委员会,1992年)中记载州学逸事云:“此泉与皂荚(皂角)、芙蕖(荷花)并瑞。图谍按,五季间庙有皂荚,本州人举进士,视其生之多寡以为验。梁·贞明(915—920年)中,突生荚,有半人,莫测其祥。是岁,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出身。后唐·同光(923—925年)中,仁颖亦进士及第,半荚之枝遂生全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自得黄仁颖》)

  新泉

  今大成殿外、绕圣域戟门南面的“夫子泉”是新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棂星门门外)泉曰夫子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绕门(圣域门)而南为夫子泉。……(旧夫子泉)后湮。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教授唐尧宾重浚,于此立碑其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夫子泉》:“夫子泉……今在棂星门东墙围外者,乃改凿为之也。”

  唐尧宾所立碑即“夫子泉”碑,原立于文庙石栅栏南邻一小亭内,刻“夫子泉”三字,字径各约40厘米,字体质朴,淳儒笔法,但未署书者名。

  清·侯鸿鉴《晋江乡土志》称此三字是朱熹所撰:“泉曰夫子泉,朱子遗迹也。此说不确。傅自得朱熹同时人(比朱熹年长13岁),其《题夫子泉》文中不涉朱熹。与朱熹傅自得同时,且为朱熹张栻雅敬之”《宋史·卷387·王十朋传》)的王十朋,在《夫子泉》诗中也无一字涉及朱熹

  清·同治间泉州人陈棨仁《闽中金石录》认为,“夫子泉”三字系王十朋所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棨仁》)

  陈允敦《泉州名匾录》(紫禁城出版社,1995.12)认为,“夫子泉”如同“青云路”、“洙泗桥”,书者在孔圣面前不敢署名,相沿为例。

  “夫子泉”碑藏于文庙。

洙泗桥、海滨邹鲁亭、“青云路”照墙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棂星门)门外桥曰洙泗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夫子泉)表学前桥曰洙泗桥(洙泗桥题石仍在)

  (洙泗桥)又南为海滨邹鲁亭(亭中原悬朱熹书巨额“海滨邹鲁”,废),亭之左为王慕蓼王畿慕蓼祠、为施襄壮施琅谥襄壮)祠,前达于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畿施琅》)

  洙泗桥之南左为粘郁庵粘洪录郁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洪录》)(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建)

  南临街衢,有木牌坊,为‘府学’。

  门外有照墙,石刻‘青云路’三字。”

瑞莲堂

  瑞莲堂,又名魁瑞堂,在府学东偏,附以晋江县学。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宫室·泉州府·晋江县·魁瑞堂》:

  “魁瑞堂,在府学讲堂右。

  宋时邦俊记:‘绍兴二十九年,有莲同蒂异萼生于梁克家读书堂,因名其堂曰瑞莲,次年克家廷对魁多士;乾道四年生于贡院,石启宗石起宗复以亚魁显;庆元四年生于学之槐亭,曾从龙作第一人。邑人因建堂以识之。’”

  宋·绍兴(1131—1162年)间,泉州太守建晋江县学附于郡学(府文庙,今址)之东。时梁克家在晋江县学就学,绍兴廿九年(1159年)秋讲堂下池产双头莲,因名讲堂为“瑞莲堂”,是年梁克家应瑞首选,明年廷试第一(状元)。乾道四年(1168年)双头莲又生于贡院,次年石起宗以一甲第二名获亚魁(榜眼)。为此,乾道(1165—1173年)间教授林岊立瑞莲堂于晋江县学讲堂之右。庆元四年(1198年)双头莲再生于学之槐亭,次年(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一甲第一名状元)。邑人因建“魁瑞堂”以识之。淳熙四年(1177年),在东仓隙地别立县学,府学中所附的晋江县学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县学·晋江县学》、《泉州人名录·梁克家石起宗曾从龙》)

芙蓉池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芙蓉池,在府治南、府学东偏,地连光孝寺。旧见侵于人,今复之。内产芙蓉。”

六经阁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太守邹应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邹应龙》)在明伦堂、议道堂之间建六经阁,后废。

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在泉州府文庙周边,历史以来建有众多专祠,以祀历代泉州的名宦、闻人。

  如:名宦祠、乡贤祠、道南祠、祠、蔡文庄祠、陈紫峰祠、苏紫溪祠、周忠愍祠、顾新山祠、李文节祠、郭恭定祠、少司寇祠、何镜山祠、庄羹若祠、王慕蓼祠、蔡忠毅祠、粘郁庵祠、洪文襄祠、施襄壮祠、惠风祠等。

  这些专祠,现大部分无存,尚遗存的也多别作他用。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各条目》)

文庙陈列的礼器、乐器、舞器

  文庙大成殿中陈列着一批古代祭孔时所使用的的礼器、乐器、舞器,均为清·康熙年间仿古制而制造的实物。

  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命将孔子故居立庙,所藏系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车、书”之类。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以太牢(猪、牛、羊各一)孔子于阙里,开创历代帝王祭的先例。 魏·正始(240—249年)间,始祀孔子于辟雍。隋代,命州县学皆以春、秋二仲月(二月、八月)释祭。 至唐高祖,诏立孔庙;唐太宗始命守、令主祭,后遂因之。宋仁宗时诏令天下,以春秋仲月上丁释奠,即“大祭”,又称“丁祭”, 后因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县学·晋江县学·位次陈设祀事仪节》)

  从此形成一套规范的祭孔祀仪,包括祖典程序、祭奠规格、乐舞编制、主持官员、服饰、舞具和供品等。

  清·黄岳牧《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祭器、乐器,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府万庆修造如式。国朝·乾隆间知府王廷诤修造如式。”

  收录黄岳牧《记》曰:

  “学宫钟、鼓、笙、镛、尊、铏、爼、豆,载在祀典,至明且备,匪徒文物之聿昭,将以致诚恪,而冀陟降圣人之灵,于是乎可接。故太史公适鲁,观车服礼乐器,辄低徊不能去也。泉郡文庙礼乐务器及威仪制度,残缺不讲,已历年所。

  全椒訚斋公讳廷诤,两涖是邦,以振兴文教为己任。重道尊师,型仁讲让,博稽典籍,参互考订,废者备之,缺者补之。仪度既备,春秋与诸生习礼其中,登降有序,揖让有节,高下疾徐,各得其宜。祭之日,恭敬诚谨,自灌献豆登搏拊、戛击、以至执龠秉翟,有司奔走之人,莫不恪共乃事,洋洋如在,不啻羹墙覩见矣。

  子云:‘安上全下,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感通征应,捷甚桴鼓。’当此礼明乐备,郡之人士沐浴至教,日跻雍熙,方诸梅溪西山两贤守,询足鼎峙千秋云。

  夫治道寓于礼乐,而礼乐寓于器,不备不肃,则礼乐失其序,是以君子惜之。慎厥攸司,遹追休盛,端有望于后之君子。爰备纪其数,勒石列于左:

  祭器:祝文版二架,铜锡簠五十一个,帛篚十八架,铜锡簋五十二个,铜云雷罇一个,铜登一个,铜牺象山罇各一个,铜锡铏二十三个,锡酒尊十个连勺,竹笾一百五十七个,铜爵一百四十七个,木豆二百一个,甆爵一百七十四个,毛血碟四十一个,大牲俎一个,小牲俎二十八个,牲盘十三个,胙盘一个,黄龙酒罇盖十四张,锡提炉一对,宫灯一对。

  乐器:琴六张、铜钟十六个,瑟四张,磬一架,石磬十六块,(“木冗”合一字)敔各一口,大鼓一架,应鼓一架,篪二枝,搏拊一对,龙旛一对,龙笛六枝,文旌一对,凤箫二排,笛六枝、笙六枝,龠三十六管、洞箫六枝、翟三十六管、埙二口、干戚各一对。”

  礼器

  礼乐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后代统治阶级以之作为规定,其所制定的无数礼文,用以约束人际间的关系,称之礼治。

  大成殿所陈列的祭时用的礼器,主要是装酒和食物的。有铜酋、铜壶、铜牺酋、铜簋、铜豆、铜爵、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工艺精致,风格迥殊。

  其中云雷酋为初献(第一次奠酒)储酒之用,以表示神自天而降之意;象酋用于亚献(第二次奠酒),以表示大而有德之意;牺酋形如牛状,用于终献(最后奠酒),表示以农立国,永不忘本之意。总称为“三献礼”

  其余各器均盛五谷、酱料、果品之用。

  乐器

  孔子要求人们守礼时,则用乐来配合,“礼严肃形于外,乐和顺存于内”,礼有乐配合,增强了教化作用。

  用于礼的乐器有特磬、编钟、古瑟、笙、排箫、洞箫、龙笛、箎、敔、陶 埙、以及各类鼓,即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

  大成殿陈列的乐器,有成套编钟和编磐。各种鼓乐,如楹鼓为全乐之纲首,每奏一句,以槌击之,足鼓应之,鞉鼓尾之,即三响三应三尾;另有一种听应鼓,每奏一曲之终,听特磬响毕即击之,应共四声,搏鼓声音不甚响,但其声柔和,击法与应鼓同;楹鼓在祭祀中击之,设于门外,有东西之分;鞉鼓在大成乐加击于楹鼓之前称之兆也。祭祀时,文武百官初到,要先击贲鼓〔也称大鼓〕三百六十声、以配镛钟(大钟)

  殿内还陈列各种吹奏乐器,如陶制的埙和竹制的箎,都有六个出音孔。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柔优美、协调;洞萧的发音清幽,龙笛的音色清脆,均属于雅乐;笙簧乐器能奏和音,特别是排箫,亦称凤箫,有十六支音管,律名与编钟同。所有这些吹奏乐器合奏起来,相当幽雅柔和 。

  拨弦乐器有古琴,形制与现代大致相同,弦面张弦七根,音域较宽,音色变化丰富,是古代伴奏相和歌和乐器之一。

  还有麾。麾是一根朱竿龙杖,卸麾下垂,绣有金色升降龙和五色彩云。祭祀时,麾举则乐奏,麾降则乐止 ,用以指挥,统一乐音。

  舞器

  祭孔乐舞同属古代礼仪形式的组成部分。舞蹈形式分为“文舞”“武舞”

  明代以来,祭孔乐、歌、舞典礼固定为六项议程,即“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 。祀典中使用的乐舞依随释祭仪程,也固定为六个乐章:一、迎神奏《昭平》之章,有乐无舞;二、初献奏《宁平》之章,有乐有舞;三、亚献奏《安平》之章,有乐有舞;四、终献奏《景平》之章,有乐有舞;五、撤撰奏《咸平》之章,乐作舞止;六、送神奏《咸平》之章,乐作舞止。最后的望瘗之曲,与送神同,有乐无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县学·晋江县学·位次陈设祀事仪节》)

  其各乐章的歌词,四言八句,格律是我国周代雅颂乐歌诗体的承袭,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要内容。音乐为公元前500余年前流行于鲁国的《韶乐》,自隋代至民国初期,基本沿袭一字一音的旋律。祭孔乐舞的表现形式,突出体现一个“礼” 字。舞蹈构思,承袭孔子生前提倡的 “中和”之乐的美学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县学·晋江县学 ·位次陈设祀事仪节》)

  大成殿中两旁陈列着清代文武官员的礼服和文武舞蹈的道具。文舞于左,身着清代素服,手执签翟(奏板),配合音乐起舞,表现发扬蹈厉之急。武舞于右,手执干戚(武器),配合音乐起舞,以示武备之意。起舞用节指挥,左边配有古代的鼓击乐器杵。听举麾唱毕,击杵三声,以起壶上之音,曰乐统命于杵。右边配有敔,形如伏虎,每奏一曲之终,听悬鼓响毕,即用竹质的甑横扫捂背的龃龆三次,为止堂上之乐。

  舞蹈形式属于古代“文德之舞”,除个别时候取“宫悬之乐”“八佾之舞”(乐队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轩悬之乐”“六偕之舞”(乐队排列东南西三面,舞列六行,每行六人),舞容庄重文静,又不失抒情之美,以崇颂孔子的功德,显耀统治者的治定功成。

文庙陈列的泉州历代名人的遗著遗物

  封建时代,文庙府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凡考中秀才者必须先入泮宫,进大成殿拜谒孔子。泉州历代从孔庙培养出来的举人、进士很多。就进士而言,泉州从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首登“龙虎榜”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寿终正寝,共有进士2454名,其中:进士1962名,宋代特奏名进士492名;文进士2300名,明、清时代武进士154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泉州历代进士名录》)

  比较著名的有唐·文学家、诗人欧阳詹;宋·政治家、科学家曾公亮苏颂,状元、政治家梁克家曾从龙;明·教育家、理学家、贤官蔡清陈琛张岳苏浚,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俞大猷,清官贤相李廷机,文学家王慎中,史学家何乔远,进步思想家李贽,书法家张瑞图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与爱国将领施琅;清初理学家、大学士李光地等。

  大成殿东西边和孔子画像后面陈列欧阳詹诗集和集书的“不二”名匾、苏颂《苏魏公集》、蔡襄《荔枝谱》、《相州昼锦堂记》书、贴、朱熹《朱子全集》、俞大猷《洗海近事录》、王慎中王遵岩文集》抄本、李贄《焚书》、李光地的《笔算》(与梅文影合著)等著作明、清版本。其中颇能引人重视的有清代秀才、贡生、举人、进士的试卷、明·嘉靖皇帝赐给王慎中父母的圣旨。以及《春秋》、《诗经》、《书经》、《论语》和《孝经》、《仪礼》等十三经。

  (所涉人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条》)

生员额

  清代之先生员额二十名

  清代之先,额定入学生员20名。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泉州府学》:“入学额数二十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泮额取进名数视福州府。”

  清·乾隆十九年陈大玠《泉州府学取进各属额数碑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县学》收录乾隆十九年(1754年)陈大玠泉州府学取进各属额数碑记,记述泉州府属各县生员额分配为:晋江县12名,南安县、惠安县、同安县、安溪县共8名。

  (陈大玠,字元臣符臣,号笋湄损微,清·南安人。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屡官至太常寺少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大玠》)

  碑文曰:

  “国朝(清)·陈大玠《泉州府学取进各属额数碑记》
‘泉郡素称海滨邹鲁,府学额数二十名,历任学使至德润,各拨晋江十二名,然皆学使酌拨,未有部定也。
,以泉庠额数暨兴庠定额,具题部咨议,覆由院司到府,蒙本府
高霔详称:「晋江应试人多,而文风尤盛,府学额进童生照旧,晋江十二名,南(南安)、惠(惠安)、同(同安)、溪(安溪)共八名。」详司转院,蒙抚院宏谋据详达部,礼部覆奏,乾隆十九年(1754年)奉旨依议,永远遵行。
今夏学院廷玙按泉岁试,照部文定额,取进在案。
公为人端谨公正,将入觐天颜,再涖吾闽,行且建牙开府,振兴文教,作养人材,与夫深仁厚泽,惠我嘉师者,又曷有穷期哉!因撮其原委,而勒石于学署之堂。
公讳,别号公庵,河南汴梁人,由地官大夫擢守福建邵武府,以干练调泉州府,署泉州府诚安示府学照依定例取进额数碑,署泉州府事,福宁府正堂加四级、纪录七次,随带军功加一级、纪录二次。
[,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监生,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泉州知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诚为旧章久定,难以遽更,晓示遵示事案:

  据南安县令详称:「南邑地处海滨,稽兹古昔,文风远不逮于晋江,所有泉州府学进额二十名,由晋江拨入十二名,而南安则仅拨二名。原以文风有盛衰,应试有多寡,故拨府学名数悬殊。近来南邑童试增倍,而拨入府学不及晋江十分之二,详请均匀酌拨,奏请更定等由。」

  先,经本府以拨府多寡名数,虽由县详,第事阙奏改章程,非一时即可办理,应侯学宪批示核办,于府试时剀切晓示在案。

  兹逢学宪按临岁试,经本府面禀定章,奉宪谕:「以此事关久定之例,当永远遵行。」
再查《学政全书》,内开泉州府学额进二十名,晋江拨十二名,南安等四县拨八名。

  又乾隆十八年(1753年)议准直省州县,文风此优彼绌,势有难齐,旧日额数,果其行之已久,原系因地取材,自不应有意更张,徒滋扰累。

  查兴化之莆田、仙游,向系三七分拨;泉州之晋江,应试童生比各邑尤多,文风比各邑最盛,向系四六分拨,均无偏枯,应仍照旧分拨。嗣后兴化府学额进童生,遵照旧例,莆田分拨十四名,仙游分拨六名。泉州府学额进童生亦照旧例,晋江分拨十二名,南、惠、同、溪四县共分拨八名。

  今该学政「永远遵行」等因,未便顿事更张,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晋、南二邑绅士童生知悉,尔等当知拨府额数,系久定章程,例应永远遵行,务宜静心肄业,以图进取,不得妄思更定旧章,徒滋事端,其各凛遵勿违。

  特示。’”

学田

  北宋·乾兴有赡学田,后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隆庆《志》:‘(北)宋·乾兴(1022年)间有赡学田,后废。’”

  明·正德胡文静等始以布金废院田地充之并黄河清《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明·正德丙子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巡按御史胡文静程昌、佥事潘鉴,始以布金废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布金院》)田地充之。黄河清记。”

  并收录黄河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记》文曰(《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n 站长分段按注 )

  “士之学也,以其学养天下之才也;士之仕也,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士能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亦能以其才还养乎天下也。士能还养乎天下,而不知所以预养之,以人事君者之责也。士无所于养而能力,惟颜子能之;端木冉季 之徒,亦或有借于养,以资其学者矣。第今养士之法,朝有定制,制外之需,民有定业,欲周其养以广其泽,固竭心思者之所难覆也。

  正德丙子(正德十一年,1516年),御史公按泉,时有以布金废院田地为请者,公遂责其租入以赡邦之增广生员。既而尼于缁流之讹言,佥宪公核其实,以上于御史公,又阖郡士而均惠之。

  教授喜士之养,溢于常供之外,而教泽之易溥也,命辈谒《记》于河清河清曰:‘是举也,宜记也。’

  不劳之功,不费之惠,君子之政也。君子之政,泉士蒙之,泉士之幸也。百千年反政之数也,泉之宅田半为缁流所据,群然坐食民力之入,以侈于乡邑,而朝絃暮诵,身狗君父者,水饮蔬食,日不暇给,岂人情哉!

  布金之赀,缁流所据,中千百之一耳。七邑之士,犹郡士也,嗣今得无归七邑之田者乎?诚有之,则数盈,而圣人之学兴,士将绳绳然以其才易天下之养,而还养乎天下,亦岂俯然受若养、事若事于一家一邦也哉?

  诸公之功,功于一时,而烜于万世,碑而功之,可后耶?郡守公碑于学宫,又命训导余淮来速记,遂燃灯记之。若公之所以为功者,人亦将碑而功矣。

  公名,锡山人。公山阴人,公、公俱徽人。

  院之田地,凡二百亩有奇,税十二石有奇。时田租输学,而粮差坐负,乃收租于晋江县,拓租为粮。”

  明· 隆庆万庆清查被变卖寺田还官并黄光升《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有例变卖寺田因而槩卖。

  隆庆元年(1567年),知府万庆以教授殷伯固、教谕余采请,清查之,遂偿其价,追田还官,两学诸生丧葬婚娶,贫无以为举者助之。黄光升记。”

  并收录黄光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记》文曰(《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n 站长分段按注)

  “学校所以造士而曰养兴教,皆所以造士之道也。

  夏启殷周之时,士有世田而俯仰无累,故士得以其身卒业于学。而三代得贤,由斯最盛。自秦夺民生,绌学士,士乃失养,而不知有教化。及汉武帝唐太宗,先后稍稍建饰学舍,虽号称右文之主,然于养士之道,犹未之备也。

  至宋·乾兴间(1022年),兖州儒臣请建学田于是郡,各给田或五顷,或十余顷,而学田之制,乃自此始矣。

  圣朝以教化为治首,建天下府、州、县学,各选其方茂异,而使儒官教之,为之除其更繇,而优以廩餼,视汉、唐养士之道,可谓备矣。

  顾廩有定额,而士日滋盛,方今学官弟子,所在辐辏鳞集,奚啻十倍初已。士既羁身庠序,不能视家人生产,往往贫篓困乏,至有父母死,而无以为丧葬,男女婚娶之礼,或既壮犹不能行者。夫学校之设,所以明人伦也。而丧葬婚娶,皆人伦之大也。乃士不免因贫而废礼,甚非设学明伦本意也。则夫观时达化,准酌剂量,稍仿宋人学田之制,以推广圣朝造士之道,不有待于贤有司哉!

  泉故有布金院,院有田地,除坍没无论,实一顷九十亩有奇,为租一百二十石,为税一十二石有奇。成化壬辰(成化 八年,1472年)院废。

  正德丙子(正德十一年,1516年),御史文静,议以其田为学田,而御史 、臬宪,实核成之。

  嘉靖壬寅(嘉靖廿一年,1542年),有例变卖废寺,乃郑材立洪洋清辈因得请买收籍,而学田寻废。

  乙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灵湖公来提调教事,亟问士所疾苦,恻然思所以为养士计也。郡教授殷伯固等,乃廉诸掌故,而以布金院田改废之详,上之于公。公曰:‘院田业改学田,安得在变卖例?矧资教助礼,而忍废之? ’

  遂捐俸薪以偿买者,而尽复其田于官,因定官簿为掌收,议扣除为输税,约郡邑两学,凡学官有事遭其变,而义不容己,则诸生以白诸郡而助之;诸生有丧葬婚娶之大,而贫无以为举者,则郡邑学官以白诸郡而助之。

  议既定,遂以其事上之抚台公、巡台公、参知藩事公、公、提督学校公、分巡兴泉公,佥曰:‘然。嘉盛举也。’

  邑教谕请伐石垂永,而谒《记》于余。余惟学田之有记也,匪以记田之废复尔也,将记复田者所以作人之心,与士之作起者所以报称之实也。

  宋建赡学之田,其养士也厚矣,而泉自(北宋)乾兴(1022年)以来,士之作起于学者,儒林则有杨子顺蔡廷杰苏钦甫辈,皆以义理精粹为紫阳朱熹高第;名臣则有 陈简夫曾明仲曾公亮明仲苏子容苏颂子容留仲志留正仲至梁叔子辈,咸彬彬然文章与气节相高,德量与才猷兼济,至今推有宋贤才之盛,而称清源人物不衰,是可谓克副所养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曾公亮苏颂留正》)

  兹吾党之士尚亦仰止前修,凡内之所以养心,与外之所以养身克之,而极其所养以待用,一惟道义之正,而不杂以利欲之私,期异日者出为昭代名臣,居为名儒,夫然后灵湖公复田义举为不孤,而诸生所以报称养士之意,亦庶乎其有实也已。

  公,直隶和州人。公之守泉也,当兵戈残破之余,廉慈勤毅,播在口碑,他日尚有以记之者,兹不著。”

  明·隆庆《泉州府志》记学田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隆庆《志》云:

  官民田地原额共一顷九十亩九分一厘八毫。

  上则田共三十六亩五分五厘,每亩征租谷一石五斗,内荒一十二亩九分七厘,熟二十三亩五分八厘,共该租谷五十四石八斗二升五合。

  中则田共五十四亩七分三厘,每亩征租谷一石,内荒一十三亩九分四厘,熟四十亩七分九厘,共该租谷五十四石七斗三升。

  下则田共五十二亩七分,每亩征租谷六斗,内荒九亩三分三厘,熟四十三亩三分七厘,共该租谷三十一石六斗二升。

  每年共该租谷一百四十一石一斗七升五合。

  上则地共一十七亩八分,每亩征租银四钱,内荒二亩,熟十五亩八分,共该租银七两一钱二分。

  中则地共二十亩,每亩征银三钱,内荒三亩九厘,熟一十六亩九分一厘,共该租银六两。

  下则地共二十二亩二分二厘,每亩征租银一钱四分,内荒四亩三分一厘,熟一十七亩九分一厘,共该租银三两一钱一分八毫 。

  每年共该租银一十六两二钱四分八毫。”

  明·万历吴希澄朱熙洽等买置学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万历《志》:

  万历十九年(1591年),廪生吴希澄等公用银三十七两,买王东田坐学池边,共租五坵,轮管为会课费。后官发庄明找买官地银偿之,田归本学,召佃收租公用,计田五亩六分。

  又万历十九年,带管兴泉道参议朱熙洽,发没官王君成王有怀等田地一十亩四分,载租一十九石七斗,充学公用。”

  明·万历窦子偁申议以同安入官田纳租府学并何乔远《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又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郡守窦子偁申议,以同安奇江庄应入官田五百二十五亩,每年拨二百六十二亩五分纳租府学,拨二百六十二亩五分纳租同安,该县征追银两,一半解府发学,为修理学宫赈助贫生费。 ”

  并收录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记》文曰(《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n 站长分段按注)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淮南公来为泉州,首谒学宫,见其堂祀敝坏,礼乐颓阙,将用修治,察视公钱,莫可为处。既捐厥俸缗,稍征赎锾,仍而新之。又念后来修治,计靡所出,学诸生贫不能读书者,无由赈助,日在思维。

  居二年,而同安县废观有田五百二十五亩,久为豪民私占,小人熙熙,互相较夺。公命同安尹世俊,清其漏赋,以闻于大方伯公,而归之官。割其二百六十二亩五分,岁征金一百九十六两八钱七分五厘,以贮诸学官,以备修治庙庭、斋舍、祭器及赈助贫生婚丧之用。学有支给,必请命于府而后行之。而以其半畀之同安之学,亦如泉州学。

  其年,公以觐行,告诸广文先生曰:‘不可无记,非我自彰,庶以贻闻于将来,俾不废所始,绝后觊者。’

  于是广文士楚乔嵩维磐,共来命乔远记之。

  其词曰:

  泉之人文,郁为国华。绂冕蒸云,邹鲁海涯。士在学宫,如族聚家。历日县长,弛其絃歌。堂牖倾颓,堦◇枒杈。有侐庙庭,不肃崇峨。几百刓残,柷敌罇牺。官帑靡羡,民赋无科。窦公盼啼,若己弗荷。鸠厥赎锾,舍其俸鹾。丹垩维新,升序有盖。佾舞孔庶,礼秩无讹。尚日庶几,完美如何。后来崩斥,拮据则那。亦有子衿,触眼贫瘥。丧殡废诎,婚娶(左“足”代“方”)嗟。我教兼牧,岂谓人遐。乃有腴田,广衍原陀。同人捐舍,以供大罗。黄冠亡散,分据如瓜。公剔公搜,划其顽豪。归于学宫,铚秸纷拏。修废是储,赈穷实多。士来于公,敬业肩摩。有养有逸,私靡叹嗟。人思用颂?公示匪夸。伐石刻藏,以纪不磨。 ”

  明·万历发入官脏银置学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又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推官伍维新奉提学佥事熊尚文,发杨世联等入官脏银一百四十四两,买南安报亲、延福二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报亲寺、延福寺》)田地六十八亩一分,每年征租以六分入府学,四分入县学,给诸生会课,府学每年得租六分,该四十亩八分六厘。”

  清·康熙姚启圣蒋毓英捐置学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

  “学田原额二百六十二亩五分,坐产同安县奇江庄。顺治十八年全迁。

  康熙二十一年总督姚启圣捐置田一十三亩七分零,知府蒋毓英捐置田一十亩三分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国朝(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总督姚启圣捐置民田二十二石六斗,年载租谷三千三百三十斤,田俱在晋江南关外霞浯乡,年载产米八斗七升七合五勺一抄三撮,折完乡银一两四钱六分九厘。

  又泉郡知府蒋毓英,捐置民田一十七石四斗零,年载租三千一百三十四觔。田在晋江大房乡及南安北坊霞洞等处,年载产米六斗七升五合六勺零七撮,折完乡银一两一钱三分一厘。”

  清·乾隆林宗懋黎昂《文庙香灯田亩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文庙香灯田亩记》

  隆师重道,庶是醇儒。体志奉親,无惭令子。兹有晋邑国学生萧世芃,遵母命,承父志,捐乃考本郡岁贡生萧呈凤遗下芸窓膏火、民田租十四石二斗六升半,共受产八亩一分四厘三毫,又民园种八升,年载贴纳产四分,坐贯晋江县等处地方,充为文庙香灯之用。

  先经讯勘明确,蒙晋邑宰公饬佃耕轮完案,通详列宪,锡额嘉奖。但 萧 生虽未尝有冀功邀赏之心,而母仪贻谷,画荻绍徽,俾其一念敬圣尊师,体親乐善,实为可嘉。余特撰记勒石,永垂千古。颁胙春秋,用沛圣泽。

  今将田园坵段、坐落乡村、租额觔声、佃户姓名开列于左:

  一田坐落晋江县廿九都龙岱乡。二石八斗佃户李眼。二石二斗佃户李柳。一石一斗佃户陈旦。一石五斗佃户林戴。一石五斗佃户李稽。一石五斗佃户李所。一石四斗六升佃户吴杰吴赞吴力

  一田坐落晋江县三十二都屿(上“山”下“空”)乡。共租四石,佃户谢好

  一田坐落晋江县三十四都菜公洲。园一坵,佃户郑和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教授林宗懋、训导黎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