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贡院、试院

  泉州贡院(旧址在泉州府治西、肃清门内)
    ——南宋·乾道前皆试士于黉宫。
    ——南宋·乾道五年王十朋始创贡院(王十朋始创贡院。王十朋诗。)
    ——南宋·嘉泰、嘉定增建(泉州郡守倪思、真德秀、相继重修、增建。真德秀诗。)
    ——入元、明先后改为清源驿、晋安驿。
  泉州督学试院(泉州郡城集贤铺,今南俊路西侧、打锡街东段北侧)
    ——沿革。
    ——清·乾隆王廷诤李永书建试院。
    ——清·乾隆王廷诤《记》文。
    ——清·乾隆朱叔权《记》文。
    ——清·乾隆靖道谟《记》文。
    ——清·乾隆吴华孙《记》文。
    ——清·乾隆、嘉庆修辟。

贡院

  泉州贡院,旧址位于泉州府治西肃清门内,今无存。

  南宋·乾道前皆试士于黉宫

  黉宫即文庙、府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

  北宋时期,泉州不仅创办起州学,各县也普遍设立了县学,各种形式的私塾也蓬勃发展起来,其设学的范围、数量与规模远远超过了唐、五代时期。不过,一直到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城内始终没有创立专门的贡院(即考棚),每次士子考试,都要借用州学(后世称“府学”)馆舍。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由于之前州学“广轮虽延袤,而基失庳下,时雨浸滛,坏屋壁者娄矣……士气伊郁,积年于兹”张读《泉州重建州学记》)。知州刘子羽即向“父老士民”筹募资金5万余缗,委托教授戴伟按学宫的规制要求,对州学进行大规模的重建,从而奠定了州学建筑数百年的格局。州学是焕然一新了,但贡院却依旧没有着落,士子应考依旧只能在州学馆舍举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读刘子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晋江县·贡院》:“宋自乾道(1165—1173年)以前,皆试士于泮宫。”

  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13·公署志·贡院》“宋自乾道以前,皆试士于黉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泉郡人文甲于闽,独考棚借用府学明伦堂,亵圣滋弊,士甚苦之。”

  南宋·乾道五年王十朋始创贡院

  泉州郡守王十朋始创贡院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郡守王十朋始割俸钱,以泉州府治西、肃清门内部使者馆创为贡院;翌年元宵,王十朋亲自在贡院举行宴会饯送士子上京赴试。从此,泉州有了科举考试专用场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贡院今无存。时泉州府治在今威远楼以北中山公园处;肃清门即泉州古子城的西城门,亦称西鼓楼。然则贡院原址,应在今西街裴巷口的街道上、泉州影剧院和西街头肃清门公园(原西菜市)一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古城·威远楼》、《泉州府城·泉州子城·肃清门》)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十朋前在湖割奉钱创贡闱,又为泉建之,尤宏壮。”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0·官守志·王十朋》载:“乾道四年起知泉州,割俸钱创贡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晋江县·贡院》:

  “贡院,在府治西肃清门内。”

  “是岁(指乾道五年,1169年)郡守王十朋,始以部使者馆为贡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贡院》“贡院,在府治西,肃清门内。(乾道)五年(1169年),郡守王十朋始以部使者馆为贡院,命节度推官陈孔光成屋百二十六区,中有从事堂、校文舍、万桂堂。”

  万桂堂前,王十朋亲手栽种大片桂树,寓意冀泉州学子能屡屡蟾宫折桂。

  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对僚属曰:“圣节放生,州郡令典,泉独无之。贡院南有池,嘉莲再生,实和气致祥之地。”于是建放生池,立楔书“放生池”3字,并赋《天中节放生》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1·金石志》载:“‘放生池’三字在府治西偏,宋·王十朋书。”今池早废,字无觅。或以为今泉州市区百源路百源川池东南侧的隐居桥下方有池,池西畔石碑上镌“放生池”3个大字为王十朋所书字迹,惜无落款,真伪莫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百源川池》)

  贡院是每年科举考试的场所,平常则作为县学授课之用。据载,王十朋在泉期间,每月初一、十五都会抽空到贡院和泮宫为士子们讲经授课,同时还协助州学教授选择一些名流字画,贴在墙栏上以供临摹。

  贡院落成前后,泉州教育迎来了“二过化”(“二”指朱松朱熹父子)后的重要时刻,州、县儒风浩荡,为后世泉州科举的耀世成就打下坚实基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

  王十朋

  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13·公署志·贡院》收录王十朋关于贡院的诗:

  《四月八日贡院上梁》“广厦初成万柱标,修梁巍跨玉虹腰。况逢此日生千佛,定引群仙上九霄。下笔蚕声纷战势,出林莺友竞迁乔。清源人物从今盛,孝子忠臣满圣朝。”(贡院上梁当天所作)

  《诸公和诗复用前韻》(一起参加上梁仪式的同僚和诗助兴,王十朋遂再赋)

   “修梁欲举彩先标,声撼春雷鼓百腰。溪蛰蛟龙欣得雨,桐栖鸾凤合冲霄。清源水接南溟阔,紫帽山齐泰岳乔。学不负人宜自勉,前贤勋业著三朝。”

  “梁脊连年姓误标,两州骚客瘦吟腰。月河月满燕贺厦,佛国佛生虹挂霄。多士颜欢歌杜老,一轮香满赋张乔。此途不止为科第,名节崔巍看立朝。”

  《贡院垂成,双莲呈瑞,因成鄙语勉士子》“大厦垂垂就,嘉莲得得开。双双载千佛,两两应三台。欢意重重合,香风比比来。人人宜自勉,举举有廷魁。”

  贡院落成时,王十朋又再赋诗3首以示祝贺,充满着对泉州学子的希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贡院》收录其一曰:王十朋诗:‘佛国新开选佛场,蟾宫分桂十千章。邦人种德家家熟,仙籍题名叶叶香。地占清光一轮满,门传盛事五枝芳。东堂万万高攀手,莫负君恩有义方。’”

  《贡院图》诗:君少年登甲科,红莲首泛清源波。清源贡宇高嵯峨,同僚宣力君多。鞭扑不施成不日,首夏上樑秋半毕。一点灵台轮奂飞,十幅生绢画图出。苍苍嘉木森千株,新堤步步穿芙蕖。移下蟾宫古丹桂,飞来海上真蓬壶。他年君来作地主,记得亲曾视斤斧。雁过山中寄我书,要知多少新龙虎。”

  《元宵贡院张灯会客知宗即席赋诗次韻》:“欲送群英入帝乡,预烧灯烛趣仙装。银花初合万枝火,金榜已含千佛光。出海灵鳌驾蓬岛,逐人明月散天香。笙歌鼎沸吟篇出,(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于诗媿未昌。”

  《临行至贡院观桂》:“又《临行至贡院观桂》诗:‘窃禄清源媿不才,贡闱临去尚徘徊。青青万木移薪桂,尽是梅仙手为栽。’”[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即将离开泉州,对贡院桂林最是依依不舍,作此诗。]

  南宋·嘉泰、嘉定增建

  泉州郡守倪思真德秀、相继重修、增建

  南宋·嘉泰(1201—1204年)间郡守倪思,嘉定(1208—1224年)间郡守真德秀、太常宋钧,都曾对泉州贡院进行重修、增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倪思真德秀宋钧》)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晋江县·贡院》:“嘉泰间郡守倪思、嘉定间郡守真德秀皆尝增建。中有从事堂、校文舍、万桂堂、光华坊、嘉宾亭、弥封誉录所、状元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状元井,在(府治西)晋安驿内。宋为贡院,故井以状元名,今石盖刻‘状元’二字尚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13·公署志·贡院》“嘉泰间郡守倪思,嘉定间郡守真德秀、太常宋钧皆尝增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状元井》:“状元井,在晋安驿内,宋为贡院,故名。井盖上镌‘状元’二字。”

  真德秀

  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13·公署志·贡院》并收录真德秀《贡院举梁诗》8首、《贡闱庆成诗》1首。

  南宋·真德秀《贡院举梁诗》

  “万间贡宇旧巍巍,更辟新楹广旧规。岂为儒生决科计,要培宗社太平基。”

  “云斤初运日逢甲,虹影乍横星值奎。天相斯文兆先见,不须佳谶指金鸡。”

  “棘围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况是此邦饶俊彦,何愁盛事不重重。”

  “明年丹诏下枫宸,定有英材起海滨。勉取公旧衣鉢,从今人说两庚辰。”
  
[按:“公”: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状元。“两庚辰”:梁克家中状元的绍兴卅年为庚辰年;另一个庚辰年为嘉定十三年(1220年),晋江董洪中榜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梁脊伊谁姓氏题,梅溪去后有苕溪。自惭拙守何为者,强策驽骀继駃騠。”

  “忆昔文闱创造初,挥毫纪实有鸿枢。乃今盛观重辉赫,试问他邦有此无?”

  “簪橐辉联三大老,节旄相映四贤侯。作成后进须先进,引领时流作胜流。”

  “策足巍科亦漫然,当知致远识为先。丁宁莫负梅溪祝,名节岧峣共勉旃。”

  南宋·真德秀《贡闱庆成诗》

  “维南有州古佛国,选佛场开自畴昔。谁欤经始梅溪王十朋梅溪,万桂森森皆手植。
  文风日盛贤材多,粉袍立鹄肩相摩。万间庇士岂不欲,环视奈无余地何。
  那知吉壤在咫尺,鬼神为呵天所惜。一朝幻出青瑶宫,山灵献卜龙避席。
  昔虞局促今恢舒,乘黄骋足腾康衢。辟新葺旧两辉映,美哉轮奂雄规抚。
  岁值金虬大魁出,賸喜庆成逢此日。来春甲子又一周,天相吾泉真可必。
  蝉联四坐皆豪英,一樽敬为诸君倾。浮云富贵靡定态,要看名节留芬馨。
  我今归作渔樵侣,清梦犹驰笋江浒。凤鸣侧耳听朝阳,把酒空山为起舞。”

  入元、明先后改为清源驿、晋安驿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泉州贡院被改为清源驿。明·洪武九年(1376年),清源驿又改为晋安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驿站·晋安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晋江县·贡院》:“元•至正十七年改为清源站。国朝•洪武九年改为晋安驿。”

  天启(1621年—1627年)间,驿馆迁到城外,驿舍废为民居。

督学试院

  沿革

  入元代,泉州贡院废(见上文《泉州贡院》),致元、明至清初 泉州无试院,学使者按部至泉,例试士于府学(府文庙)明伦堂进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

  一直到清·乾隆四年(1739年),泉州知府王廷诤、晋江知县李永书及泉州士绅,再建督学试院(即贡院、考棚)于集贤铺 ,位今南俊路西侧、打锡街东段北侧的鲤城区 行政中心 所在地。当时试院内,中有大堂,后有内署,前有大门、仪门、东西辕门,左右有东西廊。东西辕门外,还有提调堂、公署、巡捕厅、供给所,规制完备,规模宏大。

  光绪廿八年(1902年)泉州知府正式筹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1912年春易名“泉州中学校”,迁校于此,是为后来的泉州五中前身。

  清·乾隆王廷诤李永书建试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

  “督学试院,在府城集贤铺,即兴泉道旧署。

  国朝(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府王廷诤、知县李永书率绅士捐建。

  中为大堂,后为内署,前为甬道,左有东廊、东后廊,右有西廊,为试士号所。又前为仪门,仪门之外为大门,大门之外为辕门。东辕门之外为提调堂,西辕门之外为公署,为巡捕厅,为供给所。

  廷诤自为记……布政朱叔权记……八年鳌峰山长靖道谟记……督学吴华孙 记……”

  清·乾隆王廷诤《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收录廷诤自为《记》” ,文曰

  “泉郡人文甲于闽,独考棚借用府学明伦堂,亵圣滋弊,士甚苦之。

  考郡《志》,(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太守梅溪 王十朋创贡闱,今竟不得其址。属邑绅士欲以分巡道旧署改建,因代请于院司,皆曰:‘可。’于是,众竞输赀,官为任事,不日落成, 遴才之地,顿觉改观。俊髦接踵而兴,必倍往昔,用以光我国朝作人之盛,讵不休欤!

  是役也,始于乾隆四年(1739年)三月初二日,竣于是年七月二十九日。计费白镪三千四百余两。绅士及董士诸人,功不可没,而经营量度,倡率鼓舞,诸令尹尤弹厥心。后之君子,其将动念于斯,而时修葺之,使不致若梅溪之创而无继也。

  爰序其首末而为之记。”

  清·乾隆朱叔权《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收录“布政朱叔权记”,文曰

  “闽南之有温陵,人文之薮也。历代名贤接踵,难以胜举。我国朝定鼎以来,贤才辈出,云蒸霞蔚。春秋两闱,闽中得隽者,泉居其半。即小试亦一二万人。人文之胜,甲于闽省。

  余自分防泉厦暨晋监司,十有余年,于兹知之稔矣。独是地虽望郡,才虽济济,而旧无试院,学使者至,辄假府学为衡文之所。草厂篾篷,不蔽风雨,非所以肃观瞻、重取士也。

  爰念道署向在泉郡,自移驻厦门,日渐倾圮,不可以居。余每巡行至是,则僦民居而止息焉,亦非所以示体统。若就旧署修葺,学使按临,固可为较士之所,而监司巡行所之,亦不必僦民舍以居也。癸丑之岁(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与学使者公谋为改葺之计,有成议矣。会余以办铜赴苏,不果而止。

  岁戊午(乾隆三年,1738年),余奉差江南,督运江楚谷石,郡守全椒君、晋(晋江)君、南(南安)令君,请以道署改为考院,上其议于两台,报可,余亦得以乐观厥成焉。

  良二千石督率有司,首先捐倡。泉之绅士遂鼓舞奋兴,急公恐后,聚金钱三百余万,竖之,筑之,丹之,雘之。已未(乾隆四年,1739年)夏仲,余督运事竣,遄归鹭江,道泉郡,见向时倾圮之道署,美轮奂焉。由是而簿书期会之区,转为菁莪棫朴之所;桁杨呼号之地,转为呻哦呫毕之场,不可谓善于改作者欤?行见学使者至,止多士庆汇征之路,即余巡视所历,亦得爰居爰处,而无旅馆湫隘之虞焉。

  是役也,始于岁之三月,落成于岁之七月。

  郡刺史请予记其事,顾余不文,何以记为?特以泉之望郡,才之济济,而向乃因陋就简,考院缺焉。余虽始议以道署建,顾以出差中止,今则局度宏敞,规画尽善,以视向之草厂篾篷,不蔽风雨者,为何如也。则良二千石与贤有司,暨各绅士之功,为不可泯矣,是不可以无记。爰略陈大概以应其请。”

  清·乾隆靖道谟《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收录(乾隆)八年(1743年)鳌峰山长靖道谟记”,文曰

  “自乡举里选之法废,民之野处而不匿其秀者,试于邑,进于郡,升于提学。其入彀者,又有岁科试以示劝惩,皆集之风簷寸晷中,以仓卒之文字,决其终身。异时小而,大而伊尹周公,是焉出,关系綦重矣。

  乃聚集之地,多草率以应故事,器具朽恶,臲宷窣,士人什佰为曹,偪仄骈田,不可以舒肘。即夙有学识者,皆不得安坐精思,以展其底蕴,故幸而获者恒多。夫以期之如彼其重,而取之也乃如此其轻,不已本末衡决乎?非知道者,莫与祛其蔽也。

  宋·乾道间,王忠文王十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王十朋》)知泉州,捐俸创贡闱,朱子朱熹有疏畅洞达,磊落君子之目。贡闱即今之所谓考棚也。迄今几六百年,向时遗址泯没无考。每试皆假学宫之明伦堂,凟亵滋甚。

  今□太守訚斋 先生王廷诤,始请于大府,以旧分巡道署改建之。其规制恢廓,经费宏钜,历月日以告成。先生之记甚详,余无容赘也。惟是考棚之建急,刀笔筐箧者每谓无足措意。遥遥数百年,独两君子毅然为之,则学道之不易言可知已。

  先生向问道于江阴杨文定公,文定之学传自安溪李文贞李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公。泉固文贞公之旧乡也。余昔修志滇南,获游文定之文。公尝谓余言文贞公之说经,诗之四始:《关雎》,后妃求贤于宫中也;《鹿鸣》,文王求贤于国中也;《文王》,周公述王业之成,由得贤之盛;《清庙》,见克享文王,惟此贤才也。《周易》中凡用贤之卦,皆系元亨之占,而无戒词。盖善人,国之纪,达贤者,有后天之道也。先生从文定游最久,所得最深。余之所闻,皆先生所习闻。其以求贤之地,为当务之急也,不亦宜乎!

  余谬蒙当事,委以鳌峰山长之役。中有泉郡士友数人,皆先生解冰奉助资斧俾来就学。文艺淹通,容止谨饬。问之,知先生每于朔望至学宫,进诸生,礼貌之,与之讲论六经、四子之旨,贯串演迤,终日不少倦,故多所感发成就。此又王忠文昔日所以治泉者,而先生适与之符契。于此知古今之无二道,而先生之本,学道以施于政教者,考棚特如文豹之一斑焉耳。

  惟人士之来试于兹者,体邦大夫殷殷期望之厚意,平日相砥砺,行谊湛深,经术务为有物之言,以为升进之先资,而无蹈于剽窃险骳之陋习。斯吾道之南,海邦文献之盛,庶几永永无替也哉。

  先生慕昔贤赠处之义,谓余宜有述,故不敢以不文辞云。”

  清·乾隆吴华孙《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收录“督学吴华孙记”,文曰

  “泉州无试院,学使者按部至泉,例试士于郡学明伦堂,岁科奏报如法。

  考郡《志》,宋·十朋守泉创闱,后废不复理。更元及明入本朝,乘亡其旧址。

  乾隆四年(1739年),泉守今观察廷诤,始因分巡道故署改建试院,袭宋·公之迹。越三年,余督学闽中,岁按部至止,君属为记。

  余惟国家设学郡县,代命使者督其政,所以广德心,以一士习登民材,以峙朝用也。使者服王命,轺走舟洄,不避寒暑,未明去簟,视以终日,事至勤也。所至郡必有试院,所以习其勤,而安其虑,资于高明,亢爽以发,其志远乎!讲嚣密谧,以宁其德,使之气益清明,优夸鬯怿,于以得尽其心,以不遗一时之才。出幽扬伏,以称昌明之世。内焉周其鉴,以不悔于中外焉。成务得人,以无罪于职,克终其勤,以答王命,法至善也。

  泉人才于闽中称极盛,所试士文章,往往传天下。而试院不立,岂法之所不及为欤?抑继宋·公者不得其人,视为非政,惮志国家以便其私,遂因循至今欤?今观君之为天下之令,而财竞输委之事,而属并奋请诸省而台交可,盖其理合乎人情,举中乎绳墨,宜其众之乐从也。

  余又以为君能推国家宅才不及之意,见于其政,故能按宋以来幽远荒遐杳冥难稽之迹而诏之,使克复其所。徵诸一事,而其为治之不苟可知矣。此余之所以深为君许也。

  余以菲才谬膺宠命,得享兹役之成,以集其事。既嘉君之能复古,克称明法,而又自念责任重钜,深惧不公不明,不能裨国事万一,以副圣天子属任之心。恧居此院以苟禄食,则未尝不执笔而心愧也!因思其语,使镵诸石。

  至其役费,与其卒功始末,君自有记。故不言。”

  清·乾隆、嘉庆修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

  “(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干从濂拓号所改建提调堂于西,移巡捕厅、供给所于照墙外。北向坐号,比前较多。”

  “又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陈嘉谋铺考棚口辕门内外石庭,并筑一带水沟,由海宫亭注于百源川池。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请邑令徐之宽示禁,着地保随时稽查,毋使附近居人店前屋内依旧积堆,池岸僧房,仍前壅塞。院试之时,各家毋设陡闸,以致水道不利。永远遵行。勒碑于东辕门之外,今在字纸亭边者是。”

  “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各处坍塌朽蠹,绅士议修,以号棹搬移,易致损失,宜易石脚,棹枋宜厚乃不动摇。于是王敦仁为章会图,又曙为诗。国治佐才会典等兄弟,领修东廊,縻白镪二千七百余鈒。黄清和林文时王日曜等,领修西廊,縻白镪二千八百余鈒。皆立碑于廊首。其东后廊大堂内署,及外两门,系众绅士公捐重修。所费若干,缘无碑记,无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