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琛

【字思献,号紫峰。明·晋江县陈埭涵口人。】

  蔡清门人中之最著者
    ——从习举子业到有志于圣贤之学。
    ——禀学于蔡清。
    ——偕蔡清督学江西。

  设教
    ——设科讲学于月台寺。
    ——著《四书浅说》、《易经通典》。
    ——乡试中举。
    ——居止紫帽山。
    ——教学理念。
    ——寄意顾珀关心民谟。

  明·正德进士。
  入宦

    ——刑部山西司主事。
    ——南京户部主事。
    ——南京吏部考功郎中。
    ——南京遗诗。
    ——乞终养归。

  居家
    ——足迹不入城府。
    ——再召不赴。
    ——热心乡里公益(请修晋江南路。竣筑缮治六里陂水利。)
    ——晚居秀林庵。

  著述。
  哲学思想

    ——太极观。
    ——阴阳观。
    ——五行观。
    ——人性论。
    ——知行观。

  诗歌拾选
    ——友朋应答类。
    ——形胜游历类。

  身后。
  评价

    ——明·王慎中述评。
    ——明·林希元。
    ——明·何乔远《陈紫峰先生言行略序》。
    ——明·李光缙《陈紫峰年谱·序》略。
    ——清·李清馥述评。
    ——其他(明·吴廷举。明·《闽书》。明·张岳。明·毋德纯。明·苏浚像赞。清·李光地。)

  陈琛(1477—1545年),字思献,因曾结庐于泉州紫帽峰下,别号紫峰,学者称紫峰先生,明·泉州晋江县陈埭涵口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十月生。故居一在晋江陈埭镇涵江村,一在泉州市区西街裴巷内陈厝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山川·紫帽山》、《泉州民居·涵口古建筑群》)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字思献,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先生,字思献,别号紫峰 ,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琛》:陈琛,字思献,号紫峰,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陈琛,字思献,号紫峰。”

  学者认为, 陈琛张岳林希元同为泉州府人,同榜进士,同是明代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林希元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琛》、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等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综述张净峰张岳撰《墓志》、王遵岩王慎中撰《本传》”为作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王慎中》)

蔡清门人中之最著者

  陈琛是明代著名易学家,是蔡清虚斋,谥文庄)以理学教人、由举子业引入圣人之道的得意弟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从习举子业到有志于圣贤之学

  陈琛出身贫寒农家,5岁读书,7岁时与人接谈应对如流。18岁丧父辍学,白天务农,晚上杜门力学。

  先师从泉州郡城诸葛骏“习举子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骏》)

  20岁又受业于长史李聪木斋),参悟“圣贤之学”明·陈敦履陈敦豫紫峰先生年谱》:“先生二十岁……卓有志于圣贤之学……《程子遗书》、《朱子文集》皆摘抄成卷,朝夕潜玩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聪》)

  当时李聪号称“精华炜炜,摩荡云霄,比郡诸生多归之,如山之岱焉”,是晋江一带首屈一指的名师,且与泉州鸿儒虚斋先生蔡清结为至交,这也为后来陈琛拜入蔡清门下埋下伏笔。

  弘治十一年(1498年),陈琛22岁以儒士第2名进秀才,应福建乡试,因“不交贿用”,名落孙山。他赋诗自励:“长使心闭涵水月,不妨脸上污尘埃。”并题联于柱以励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续小学》曰:陈紫峰少小即儒气道风,寻常应对,皆成节奏音响。长业儒书,遂有志圣贤之学。题其柱曰:‘发愤三年,须是不炉不扇;把持一敬,莫教愧影愧衾。’”

  禀学于蔡清

  弘治十五年(1502年),李聪陈琛禀学于蔡清明·陈敦履陈敦豫紫峰先生年谱》:“先生二十五岁,受业于虚斋先生之门。”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其门人陈琛王宣易时中林同赵逮蔡烈并有名,而陈琛最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宣易时中林同》)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杜门独学。见其文异之,曰:‘吾得友此人足矣。’因介友人见曰:‘吾所发愤沉潜辛苦而仅得者,以语人常不解。子已尽得之,今且尽以付子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

  “杜门独学,不为苟同。

  初受业于木斋 李聪。一日,蔡文庄得其文于木斋所,嗟异久之,曰:‘吾得友此人足矣。’先生乃介木斋禀学于文庄文庄曰:‘吾所发愤沉潜辛苦而仅得者,以语人尝不解,不意子已自得之。今且尽以付子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琛》:蔡清以理学教人,得文大异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

  “蔡虚斋高弟也。

  初学于李聪学于虚斋虚斋异之,尝语曰:‘吾所发愤涵泳而仅得者,不意子皆已得之。’屈行辈与为礼,固辞,乃师事焉。”

  偕蔡清督学江西

  正德元年(1506年),蔡清督学江西,请陈琛偕行教其二子,并日夜研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蔡清督学江右,请与偕行,教其二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琛》:“及蔡清督学江右,请偕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及 ( 蔡清 ) 督学江右,请 琛 偕行,教其二子。 ”

  蔡清督学江西时,在南昌典试诸生,请陈琛品评试卷,陈琛选了舒芬等3人为首选,诸生不服(因此时陈琛尚无科举资历),蔡清只好遨上司请陈琛与诸生会文。蔡清的上司现场出题,陈琛一会儿就写好了,在场的人无不叹服,故有“文章压倒江西客”之说。

  江西之行,也显露陈琛“山水之好”。途中他“酒酣兴发” 叩舷而歌,甚至跟路人歌咏相对起来,这些见载于他所作的《赠秀才还江山序》一文中。

设教

  设科讲学于月台寺

  明·正德三年(1508年),陈琛32岁,从江西返乡,在泉州府学(学宫,即府文庙)之傍月台寺(即承天寺)设科讲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归而设教学宫之傍与郡城之月台寺,四方从学甚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琛》:“归,而四方从学甚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归而设科学宫之旁与郡城月台寺,四方从学甚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陈紫峰言行录》曰:陈紫峰先生儒士时,读书月台书馆,佥宪建平来镇泉,急致先生为子师,具书币使节,推求迎。先生曰:‘是召我也。’固不至。公闻而愧之,乃自见先生于书馆。先生屹然安坐,宾师之礼不少屈谀,不少假托。”

  著《四书浅说》、《易经通典》

  正德三年(1508年)在月台寺讲学当年,陈琛完成泉州明代四大名书之一《四书浅说》的撰写,同时完稿的还有《易经通典》(又称《易经浅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四书浅说》、《易经浅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所著有《四书浅说》、《易经通典》一书。”

  明· 陈敦履陈敦豫紫峰先生年谱》:

  “《易经通典》、《四书浅说》出,学者评论:

  虚斋《蒙引》得圣学之精深,间有意到而言或未到,及其所独到,可以发晦翁朱熹之所未发。先生《浅说》得圣学之光大,意到则言无不到,及其所独到,又可以发虚斋之所未发。《蒙引》可以《易》笺注,《浅说》可以备讲读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四书蒙引、易经蒙引》)

  学《易》不可一日无《易传》、《本义》,亦不可一日无《蒙引》、《通典》。《通典》之有功于《蒙引》也,犹《本义》之有功于《易传》也。盖《易传》言乎其体也,《本义》则推其体而致之用也;《蒙引》言乎其详也,《通典》则约其详而反之要也,均之羽翼圣经,有功来世……”

  陈琛《易经通典》(《易经浅说》)正是在蔡清《易经蒙引》基础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挥,其书对易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此书兼用科举,故流传不广。

  乡试中举

  讲学期间,正德五年(1510年)陈琛34岁乡试中举。

  正德六年(1511年),浙江乐清人朱文简(号墨溪)由举人授晋江教谕,陈琛《次韵教谕题邑庠讲堂十咏》以赠,如:

  其一:“扫地焚香澹得清,眼中何物胜明经。 刘郎 到此应为主,莫遣苔荒百亩庭。”

  其二:“坐稳蒲团想太清,先天画外得全经。四时长觉春无恙,谁讶秋深草满庭。”

  其三:“芙蓉擎露出轻清,不用研朱碎点经。最笑仙人知我浅,时来教取读黄庭。”

  后又赠诗云:“远大有期须实地,分毫无益是虚名。平生胸次何泾渭,偏为先生眼作青。”

  居止紫帽山

  正德十年(1515 年)秋七月,陈琛偕其族弟陈让、子敦履结庐小丹邱紫帽山古元室和小丹邱,一面读书,一面授徒,“乐道著书”,“而授道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陈让》、《泉州山川·紫帽山》)

  陈琛自称:“余素有山水之好,凡吾闽中山水佳处,未尝无余迹也。”游遍闽中山水的陈琛偏爱紫帽山,居止古元室(又称“古玄室”)和小丹邱。陈紫峰先生文集·卷5》:古元室为“泉之紫帽窝也。水抱山环,冬温夏冷,学修真者居之”陈紫峰先生文集·卷首》:“小丹邱在金粟洞之下、古元室之顶,小屋三间。”

  陈琛曾赋《题古元室》“抱素真人曾此留,排云扫榻耿岩幽。也知有雪偏能暖,尤讶无风亦作秋。石涧潺潺惊水逝,尘缨滚滚叹人游。半年待我西铭了,红绿描春定满邱。”

  当年古元室的道士画了一幅《杏林春晓图》陈琛为题诗:“万古乾坤一片丹,神仙舍得在云间。可怜仙景分明甚,留与后人醉眼看。”

  陈琛也曾写下《次韵题小丹邱》诗2首,概述小丹邱的景物。其一曰:白云缥渺四时留,青壁回环尽自幽。露竹珠涵沧海月,风松波撼洞庭秋。窝中巳足逍遥乐,顶上还堪汗漫游。待看羽翰生白日,人间始信有丹丘。”

  紫帽山左峰之南有金粟洞,陈琛《登紫帽峰题金粟洞》:“拔地凌空失众丘,雄奇应得数南州。白浮云谷真堪玩,青映吾庐若可收。沧海遥看深处浅,仙坛几见昔人留。亭亭老柏丹崖下,欲挽凭谁借万牛?”

  教学理念

  陈琛《斐然成章》中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惟其有所见,故志不期高而自高,意不期远而自远,胸次洒落,而一切势利举不足为之束缚,如登高山凌绝顶,而群峰叠嶂皆合形辅势,回巧献技以效于几席之下,下视人世之纷纷琐琐者,初不知其为何物,则其所见为何如,其所就为何如。”

  陈琛《异端》一文中不赞成“顿悟”说,曰:“今之学得,其求夫顿悟也,亦资为讲说而已矣。夫道之在于人也,犹衣服饮食之切于身也,在体而行之尔,又焉用悟?”

  陈琛《赠潘东崖先生南归序》提出一个人如是“真乐者”,即使“寂、朴、淡”,也所得更多。曰:“夫寂若无声者,天下之大声也;朴若无色者,天下之美色也;淡若无味者,天下之佳味也。收无声之声,玩无色之色,味无味之味,充然有得于声色臭味之外而自有其乐者,天下之真乐也。有真乐者,不金玉而富,不王侯而贵,不神仙而寿,下视世之耽耽逐逐、自以为极天下之声色臭味而唯恐失之者,其所得不既多乎!”

  明·何乔远《闽书》中载称:……更欲于门徒之中得夫励进退大节,破名利两关,言峻行古,与之游尘埃之外而思论,夫颜子颜回所谓弥高弥坚者。是以一时从学之士,多有洞视今古,傲睨宇宙之怀。”

  陈琛重视学以致用,其时轩文集序》有曰:“才不可齐,但取其适用,如工师用木,栋梁榱桷皆在所取,惟无用者弃之。世之高谈阔论,小廉曲谨,煦煦为仁,孑孑为义,援之以政则不达者,吾无取也。文章之士,吾亦以奇花异卉爱之,然或不适于大小之用,虽爱之而竟弗之重,以其无益于人,不若荑裨有秋之为有益也。”

  在有一次拜谒罗一峰罗伦)祠时,陈琛题诗云:“牛山须禁牧牛羊,藏久良弓要力张。远大也应甘澹泊,元微亦只在平常。悟来始信无多语,老去方知有故乡。敬起一峰吾敢问,定行白水答清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伦》)

  陈琛教学有道,门下学有所成的学生众多,其中就有后来被誉为“金门第一才子”许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獬》)

  寄意顾珀关心民谟

  顾珀,号新山,是陈琛的好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

  正德(1506—1521年)中,顾珀擢湖广布政参议,准备上任时,陈琛《赠湖广少参顾新山先生序》,谆谆嘱顾珀务必关心百姓的生计问题。有曰:“况迩年来海内荐饥,湖广之民当亦甚困,而粮储之督,纾则用乏病国,严则膏竭病民。按丰歉核虚实,斟酌较量,通融变化,俾民不困而国用足。时事之艰,莫此为甚……”

明·正德进士

  在小丹邱约一年后,陈琛上京赴试,举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登会试榜第8名,廷试后成二甲第33名进士,与林希元同榜;时陈琛41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明· 陈敦履陈敦豫紫峰先生年谱》:“先生四十一岁,会试礼部……得先生卷,以为造诣精深,出举业蹊径之外……《四书》、《易》义说理精详,论雄深雅健,变态自然,巳超时文一格。”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殁十年,举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

  “文庄殁将十年,先生举正德丁丑进士。

  初,考官编修得其文,以语总考公曰:‘造诣精深,出举业蹊径之外,此必陈白沙门人,不则蔡虚斋也。’”(按:“陈白沙”: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明· 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 人,人称“白沙先生”;开明儒心学先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琛》:“正德丁丑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

  “正德庚午领乡荐,丁丑成进士。

  考官、编修尹襄卷,荐主考大学士反复数遍曰:‘必出陈白沙门下,或师虚斋,他人不能为此。’”

入宦

  刑部山西司主事

  陈琛 先 观兵部政(见习),释褐,授刑部山西司主事。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授刑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释褐,授刑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释褐,授刑部山西司主事。”

  陈琛在刑部山西司主事任内,“仕不废学”,于“剖决纷琐之暇”,“沈涵经史以养道心德意”。他办案认真负责, 每对同僚说:“理刑之道,当以诚实恻怛之意为之,审实求生,惟急于致刑辟,则人有不得其死者矣。”

  南京户部主事

  不久,以母老乞南,改南京户部主事,差监淮安舟税。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改南京户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乞南,得户部,榷淮安舟税,正额既足之後,大开关门,恣商人来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以母老乞改南,得户部,差监淮安舟税。”

  改南临行前,张岳净峰)在崇文门为其饯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紫峰年谱》曰:

  “先生以寡母在堂,年逾七十,加以时事可爱,归与之叹,每形梦寐。尝自咏云:‘得官更觉贫小味,经事方知静处功。’又云:‘望远可堪云隔水,思归更有日如年。’又云:‘白发愁边生出早,青山梦里欲观忙。’

  至上疏乞改南,临行张净峰祖饯崇文门。先生告之曰:‘北风雨雪之诗,吾兄得无意乎?’未几武宗将南巡,净峰以谏被杖系狱,乃叹曰:‘紫峰其真知几者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陈琛转南京户部主事差监淮安舟税时,不事横征暴敛,“凡小舟不入闸者,悉弛其征;正额既足,大开关门,恣商人来往,惟与宾客谈学赋诗,人大称便。”淮安漕院不满,“微欲有所干挠”陈琛坦然地对漕院的人说:“若论王道之纯,则钞关可无设。今正额不亏,而多取赢余以为功,岂所忍为?”其人愧屈。

  还有书载:“有淮安镇守太监纵牙卒横行,私与人过关不纳税,过国计门 (各封国边界州县关门) 不下马。先生绳之以法。太监怒拥卒数十,突至先生所,欲加以无礼。先生劲气直词折之,所带刀剑尽夺之,太监屈服 。”过后,太监还送来礼物示好,陈琛“一无所受,竟置之法”

  南京吏部考功郎中

  不久,陈琛擢南京吏部考功郎中。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就擢考功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转吏部考功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寻转吏部考功郎。”

  吏部考功郎掌官吏的考课、黜陟等事,清水衙门,平日无事,请教求学者接踵而至,陈琛因才施教,来者皆有所得。

  南京遗诗

  在南京任职期间,陈琛写下一些诗赋以舒怀,如:

  《庚辰季夏南都即事》:“谁将大有卜今年,春种初苗旱可怜。受暑苦焚唯问马,从公弗息几归田。流离有态堪图画,恸哭无声到管弦。万顷烟波舟一叶,何人正在白鸥边。”(按:“庚辰”:正德十五年,1520年)

  《立春后到淮安夜坐书怀》:“欲借春风一解颜,春来正在舳舻间。严持酒戒偏能饭,稍放书程亦自閒。心里有天堪白日,眼中何地不青山。千周未了参同契,一炷清香坐夜阑。”

  《题云深处小景》:“是处山深云更深,凭谁说与总无心。全因俗客都迷路,时为苍生欲作霖。静映方塘惟旱亩,高临绝壁亦千寻。优游更逐南溪水,流向人间觅赏音。”

  《寓金陵感秋》:“俯仰周旋强作颜,将心能得几时安。读书尽说居官易,得路方知涉世难。三径西风黄菊瘦,一天秋水白鸥寒。易图元有真消息,姤复中间子细看。”

  《元夕僧房独坐》:“轻风入树晚萧萧,僧院松关坐寂寥。野外无人堪笑语,静中随地足逍遥。残编漫对皆灯火,清韵微吟当管箫。此是元宵真乐事,楼台争得羡岧峣。”

  乞终养归

  陈琛为官清正廉洁、精明干练,但无意官场,仅入仕5年,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登基,为母亲讨得封赠后即致仕归乡。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乞终养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会上两宫徽号,例得封赠。先生曰:‘吾持此归,足以慰吾母矣。’于是乞终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得封赠。曰:‘持此足以慰母矣。’遂乞归养。”

居家

  足迹不入城府

  自嘉靖元年(1522年)致仕归家村居,陈琛足迹不入城府。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家居,却扫一室,偃卧其中,长吏莫得见其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村居足迹不入城府,不通达官贵人书问。却扫一室偃仰其中,静观天地万物消长之变,古今兴衰治乱之迹,与夫世俗炎凉向背之态,或迥然发笑,或喟然太息;时或纵步阡陌,与农叟谈俗叙故为乐。发为诗歌,往往自在洒脱,超然物表;为文层层崭崭,发性露光,如危峰矗石,枯条润叶。”

  为表露归隐心迹,陈琛留下几首诗:

  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陈琛《乙酉元日病中试笔寄田南山王一臞,曰:昨夜东风入敝庐,晓来门外见新符。山茶映水回春色,樽酒招人起病夫。破戒一斟将兴发,从渠三劝觅愁无。意中我了南山老,应有杯盘对老癯。

  嘉靖五年(1526年),陈琛49岁,题《思过亭》:“林野生来失佩韦,回头四十九年非。故乡寸地堪思想,莫恋并州不肯归。”

  嘉靖六年丁亥(1527年),陈琛又赋《丁亥元旦试笔》“艳艳灯花发,霏霏江雨匀。柳从梅作色,人与物俱春。拜起勤双膝,欢呼动四邻。酒杯三百后,静坐养吾真。”

  还有《兰畹》:“独清独醒思幽幽,中夜无为独远游。尽道屈平远不死,至今兰畹在湘流。”(按:“屈平”:屈原,名,字,楚国大夫。)

  再召不赴

  陈琛居家不仕,嘉靖七年(1528年)诏征,辞;嘉靖八年(1529年)起贵州按察提学佥事,旋改江西提督学校,均辞不赴。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陈琛》:

  “嘉靖七年,有荐其恬退者,诏征之,辞。

  居一年,即家起贵州佥事,旋改江西,皆督学校,并辞不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

  “嘉靖七年,大臣有荐先生有用之学,不宜在散地,下诏征用,辞。

  又一年,即家起贵州佥事,旋改江西提督学校,并以母老力辞,不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琛》:“嘉靖初以大臣荐,拜贵州提学佥事,俄改江西,皆辞不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

  “嘉靖七年,以大臣荐,诏征用,辞。

  八年,即家拜贵州按察提学佥事,复改江西,皆辞不赴。”

  热心乡里公益

  陈琛对家乡公益事业多所贡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乡有利病当兴革者,如六里陂水利、八里亭迤南至龟湖道路,言于有司,浚筑缮治,乡人德之。”

  47岁时请建虚斋先生书院。在故里建有书塾,课子弟学业,“德业举业所造就者甚多”

  请修晋江南路

  泉州城南门外晋江南路,沿海岸陂塘,曲曲折折,全长约40多里。每逢下雨,泥泞路滑,徒步艰难,连马都不好走。

  陈琛49岁时,呈文泉州知府高越,请求整修。为此还曾致简泉州府推官张凤溪“前日蒙差老人许贵、社首倪泰和督理道路,今土岸至光孝洋十里将毕工,而陈埭至塘头二十里则全未盖。此路倾圮已久,修整颇难,不惟费工且费财。有莲埭 林甫达 、长市柯中元、塘头王履中、杏墩王才咸,此数人者有恒产恒心,为众所服,可着老人唤来分付数语,相彼亦欢欣趋事也……”事竣,并作《修晋江南路记》。

  高越,号抑斋,明·凤阳人,嘉靖二年(1523年)以御史来守泉郡。为人静默恺悌,笃有政绩,深得陈琛赞赏,为题《赠高抑斋太守》30章以美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越》)

  为略窥陈琛诗风和情趣,录其中5章以示:

  其一:“松柏挺涧幽,果有二千尺。古貌阅岁年,何曾改今昔。逍遥陶隐居,杖履散踪迹。闻风爱厥声,不说堪柱石。”

  其二:“人生在世间,谈笑无百年。百年亦瞬息,生理忽茫然。惟有桐乡爱,庙食自绵绵。天地同悠久,讵肯称神仙。”

  其三:“翚飞甚峻整,上界真人居。其奈为官府,案牍日纷如。终日勤视听,耳目不能虚。何如作散仙,杖履自徐徐。”

  其四:“凤阳中都地,山水秀而平。赤气光腾后,犹能生俊英。五马亦高贵,一笑澹无荣。乃知天下士,但欲乞身轻。”

  其五:“东溪通黄河,万里自天上。饮流寻其源,月掬光在掌。九曲来棹歌,静夜得清响。光霁正无边,劳我驰梦想。”

  另,有《与太守索历日》“诗书笔砚带烟霞,寂寞柴扉自一家。要看好春无历日,漫将消息问梅花。”

  竣筑缮治六里陂水利

  六里陂为晋江最大的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农民多因争水引起斗殴,或至杀人。

  陈琛 了解问题的严重性,52岁时作《论六里陂水利书》呈晋县令张麃,提出“竣筑缮治”意见, 并 要求宽免陂夫官徭,“访审与以慈仁,此亦渐积阴德,收拾民心之好事也。”后其孙陈衢继承遗志,茸陂有功,署为陂首。

  晚居秀林庵

  陈琛晚年居紫帽山上秀林山的秀林庵。

  《陈紫峰先生文集·卷3》有题有《题秀林庵禅房》六言诗4首,诗中理学禅意兼而有之,道出陈垂老心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附秀林山》)

著述

  陈琛著有《四书浅说》6卷、《易经浅说》(一名《易经通典》)6卷、《正学编》1卷、《陈紫峰文集12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四书浅说、易经浅说、紫峰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琛》:既殁,所谓无愧师门者,一人而已,学者称为紫峰先生。著有《四书浅说》、《易经通典》。”

  后人有曰,陈琛为学常深入探微,又得意于文词的表述,“造诣得深,不堕举业蹊径”,“笔力光动流转,不可端倪,语浅而根请深,语深而敷诸浅,险而安,常而伟,枯能使润,离能使合,约能不遗,肆能不乱,而卒归于生命道德。”

  陈琛为诗,属濂洛风雅一派。

哲学思想

  陈琛所在的时代,是商品经济初步萌芽的时期,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思想思潮上有所解放,朱子理学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受到来自王阳明心学的强大挑战。陈琛仍然坚持朱子理学,大力发展蔡清学说,并进一步深入,在与心学辩论的过程中,推进了朱子理学的发展,并综合各家思想之所长,注重理学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政治问题,卓乎成一家言,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总而言之,陈琛对于蔡清的继承是多方面的,但并未一味因循,而是有所创新,且其行文文辞优美,被时人所认同。(引文见《陈紫峰先生文集》)

  太极观

  陈琛源于理学思想,认为理与太极、虚、道、天等范畴,都是作为其本体论的一部分存在,都是世界的本源 。在陈琛的哲学体系中,“道”、“理”、“太极”作为本体,在一定程度是相通的。

  虽然“万物有对”(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其内部也都是对立的统一),但是,陈琛“理”“太极”等同起来,是“不一”之中的“至一”,伴随万物共存,是高于万物的一个终极存在,是全体,而非一个独立的存在。因此,就本体论而言,陈琛倾向于理本论。

  陈琛明确提出“太极无对”观念,强调太极的唯一性,将太极置于一个绝对高度。不一之中有至一焉。至一者默,寓于不一之内,而不一者斯一矣……至一者理也,物皆有二,惟理则无二,故谓理为一。以其至一不二,物莫与对,故又谓之太极也。”所谓“不一”指万物的个性;“至一”是万物的共性,即“理”,即“太极”“理”虽存在于个性之中,但也统辖此个性,涵盖万物。“太极一物也,而有两体焉……理非有万也,以事物有万而此理无乎不在。故既曰一理而又曰万理,其实则一以贯之而无余矣。”

  “理”“气”相对应。“理”是永恒的一种必然性,而“气”是一种可以分限节度的“气数”,是偶然性的一种体现,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陈琛不同意朱熹“理在气先”之说,说:“一气之运动,随处充满”,“万物虽多,其能外之以为始乎?”

  陈琛 认为,“气”是由“理”控制的。“理尊于气而为气之主,理惟一而不二,则气当听命于理。”“气”之所以存在变化,皆因于“理”“理”是所以然,进一步发挥为“经纬天地”

  在地位上,陈琛“太极”等同于 “道” 。但与老子“道”不同,它无形无象,不是一个独立存在 ,却永恒不变,是一种主宰力量,与天地万物共存,体现在宇宙万物的生产变化过程中。

  此“道”“一”,却又体现于“万”之中,同时也是万物的法则,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准则。所谓“道”,是人造出来的,“皆感应自然之常理也,何遐于思哉!”“人能宏道,道不能宏人。”如果没有人去思考它发挥它,“则道不能以自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又提出“大中”概念。

  “道者,天人之理也。中者虚体也,天地惟大中,故能生万物;人心惟大中,故能应万受。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其中之蕴乎。故曰:大中无动无静,万感毕应;无始无终,一真冲融;是之谓中虚。中虚者,道之体也;中实者,道之质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谓易。人与物一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何也?得其正而常者,人也;得其异而变者,物也。故中正之道存乎人者,所以自别于禽兽者也。可不思乎?《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其道之大定乎。万物之生有变者焉,有不变者焉。变者器也,不变者道也。”

  阴阳观

  阴阳思想在陈琛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特色是阴阳既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转的,其朴素的辩证认识,有别于蔡清和其他理学家。

  此处阴、阳即指阴、阳二“气”。地是阴、阳二气的资料,人和万物是阴、阳二气交互变化的结果。主宰万物的“天理”,正是由于作用于阴、阳二气,才达到最终目的。

  “天者,其阴阳之宰乎!地者,其质也;人物者,其化也。是故阴阳阖辟动静相因,而变化无穷焉。”

   “盈天地间有阴阳而已矣。阴阳者天中正之道也。是故无阴阳则非天地矣。”

  “天地之间,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静;动为阳,阴为静,一阴一阳,迭运不已,生意充之于中 。”

  “气”的一切变化,进而导致万物的发展变化,离开“理”,或者说“太极”的主宰,这种变化将无从谈起。阴阳五行的相互转化变动,是世界万物构成的过程。陈琛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又体现了世界的一种普遍规律,也就是说,陈琛看到了对立统一是世界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天下无无对之物,盖皆阴阳五行为之也。阴阳有交易、有变易。交易,则其对待之体而显然有对者也;变易,则其流行之用一动一静、一阖一辟而互为其根,亦未尝不以两而相也。”

  “有反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对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盖亦纷纷然其不一矣。然不一之中有至一焉,至一者默寓于不一之内,而不一者斯一矣。”

  在阴阳观方面, 陈琛 最突出的主张便是“阴阳互主”,即阴阳主次、尊卑可以相互转化,较之前理学家认为阴阳两者地位不可逆转的观点,陈琛的这种观点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可说是一种冲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行观

  陈琛将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认为阴阳之后才有五行,接而产生万物与人类。“有阴阳而后有五行,而后有万物。五行者,质之始也;三皇者,人之始也。”

  五行也体现了阴阳相对,这与以往的五行生克的观点有所不同。“若五行,则五其数而不对矣。然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土则寄寓于四者之间。故时有春夏秋冬,位有东西南北,要皆一阴一阳,彼此互换,谁谓五行之数而非阴阳之对乎?故以言乎天地之造化,则阴阳尽之矣;以言乎民生之气质,则刚柔尽之矣……”

  陈琛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命”、“天道”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但是选择何种命的主动权却在于个人,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很主要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决定作用从而改变命运的。 因此,陈琛反对当时将五行生克与人的吉凶祸福相结合,将这种思想神秘化。其《赠黄汝为序》中有曰:“术家以人生之年月日时五行之生克制化,逆定夫人之吉凶祸福。余不以为然。谓其不自夫有生之初论也,然间有甚验不爽者,岂其亦以气之所值者言欤!”

  人性论

  陈琛继承蔡清关于“性即仁义”的主张,性即气、气即性,是人生所禀之天理,赞同孟子的性善论。但陈琛不赞同之前学者对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划分,认为应通过对人的才能和本质的讨论来界定人性的善恶。

  陈琛认为天赋的善性,符合“中正之道”,是人性的基本和人类的共性,不可改变,但却会受到外来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保证这种本性不被侵蚀,就必须通过学习等手段来保持 “性之定”“人物之定也,故曰‘大定’。正则者,性也,言乎其人也。是故,中正贯而成性立矣。”“大定” 即本性,人应该追求“大定”的状态,真正做到不被后天、外界因素影响。将这种本性贯穿于一生始终,保持不变,即“成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成性者,人之道也。阴阳毁,则天地之道息矣;成性毁,则人之道息矣。”

  除“大定”外,人的品性形成,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陈琛在人性论上的一大突破,可以说是中国式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他认为:

  “天地四方之气,合而两之仁义而已矣。仁气盛于东南,故东南之人多温厚;义气盛于西北,故西北之人多严厉。阴阳刚柔彼此对立,非谓西北尽无柔仁而东南尽无刚义也。东夷西夷固有豪杰挺生而不限于风气者。但大概言之,则彼此分数不无轻重多寡之偏耳。”

  “夫唯仁义之禀有偏,则仁义之用或过。仁义固皆美德,过则各有其弊焉。此所以又有变化气质之说也,然亦难矣,吾观四方士夫能不为气质所使、而以刚柔仁义斟酌其中而施之政者,几人哉……

  君其能变化气质而不囿于山川风气之偏者与 !余曰:君固不囿于山川风气也,而实于山川风气有得焉。君光(光州)人也。光属河南,于天下为中土,盖东南西北之极而刚柔仁义之会也,谓君之美无得于天与之秀,而尽归诸学问人事之力,则先儒气质用事之说为不然乎!虽然,亦不可专主气质也。”

  在人心与道心的问题上,首先,陈琛将心的本体定义为“道心”,将心的功能定义为“人心”,道心为体,人心为用。“心亦生于气也,但气之精爽者耳,精爽则虚,虚则灵。既虚且灵,故众理具焉。”

  在陈琛看来,人心在本质上是虚灵的,是由“气之精爽者”构成,是高于其他的。又: “心者,通之会也。通诸天地而承乎道命者也,故无所不通,曰‘大通。”心有着无所不通的功能,并可以支配全体四肢发挥功能。心是作为一个沟通外界与人体的媒介存在,正是通过心的思维活动,人完成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活动。然而,人心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情感。性情与心性是对立的,这种情感当中存在着与天理相悖的部分。由于对精神作用的推崇,陈琛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通过人心的感知而被认知,所以“心大则百物皆通”

  知行观

  陈琛作为朱子学派的后人,尊是必然的,这也是对蔡清的一种继承。这种尊崇表现在知行关系上,主要为正学,即朱子学说。在这点上,陈琛极具朱子学家的特征,将朱子学之外的学说视为异端。

  陈琛“仁”视为知行的本体。“仁者,心也,知行之本体也。学而至于仁焉,则无之道贯矣。”

  “仁”是心活动的产物(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是“理”, 也是知行的最高目标,主要体现在道德修养层面。

  “一善足以该天下之理曰仁,一物足以统天下之善曰心。盖心活物也,仁生理也。心之与仁合而为一可也,分而为二亦可也……

  人之生也,无极太极吾其性,二气五行吾其体。心亦生于气也,但气之精爽者耳。精爽则虚,虚则灵,既灵且虚,故众理具焉。众理在心为性,而性则有仁义礼智信,而专言之则仁也。夫仁无知觉而心则有知觉,仁无出入而心则有出入,仁无善恶而心则有善恶。盖仁即理也,心则合理与气也。 ”

  所谓“理”,就是求“仁”,方法不外乎3种:

  一是“主敬”陈琛倾向于将“敬”“警”解,时刻警醒,摒除杂念,警惕外界滋扰。

  二是“主虚”“虚”也是认识论当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开阔心胸,使心处于虚灵的状态,才能够感通万物,认知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心而具万理。

  三是“主静”“静”方能至“虚”“天下之至静者莫如山,而方之北则为时之冬,盖阴之极而静之至也。夫学须静也,能静则能功矣。静之所造有浅深,则动之所中有多寡,而全无得乎静者,一步不可行也。”这种“静”,倾向于佛、道的“无语”,主要讲究“心静”的状态,将治 “心”视为重中之重。

  在知行关系上,陈琛提出有别于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知行并进”说,“知行”相互促进 ,不能将其视为一。

  “知行并进,其学之两轮乎!偏之则颇,阙之则颓,合之则窒。世有略于知而专于行者矣,然而晦味于偏执,僻泥于不达,是故吾以知其颇也。世有冥于知行任意恣情者矣,然而逾轨败度触机而陷阱焉,是故吾以知其颓也。世有谓知即行、行即知而合之者矣,然而推之不应,动而愈滞,是故吾以知其窒也。”

  “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渐而成。”

  在“知行”问题上,陈琛十分重视实用性,强调德行与智慧同等重要,同时认为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实用与否,关键是对于社会发展有用,即儒家入世的精神,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专长或者全才。

  政治问题上,陈琛深受蔡清影响。

  一是必须对社会因时审势,不断变革。没有永远正确的东西,要“知势”,看过去“已坏之日”,又看未来“今日事虽未坏,而终必至于坏”“知其事终必坏,而其时可以革矣。”“事果在所当革者”,“有其势矣,于是可以革矣。”

  二是提出“均贫富”思想。有曰:“民心之所在,天理之所在也”;“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故为君者,但寡欲以修已德,无黩货以伤民心”,如为官只顾盘剥百姓,则“由是天下怨之,而不免独夫之辱”

  三是倡导廉耻之风“财利者,人情之所同欲也”,只有“无欲乃能不屈”,“顺理而动,不为私欲所屈挠,则不愧不怍,何忧何惧。”做人要“以勤励不息自强”,“位可失而志不可夺,身可退而道不可屈”,“苟不贪欲,则廉耻之风行。”

  【参考宋野草陈琛哲学思想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5卷第7期,2019年7月)】

诗歌拾选

  陈琛一生赋诗甚多,由于其在学界的影响和“山水之癖”,题材虽基本属于友朋应答和形胜游历两类,但往往将自己的胸怀期许和追求的兴趣境界表露其中,具很强的思想性。

  除前文所引述的篇章之外,再撷选部分。

  友朋应答类

  《燕歌卷为秀才题》:

  “忆昔少年胆气粗,羞为弱女具眉须。张拳直欲撄猛虎,开眼何曾见俗夫。
  
年来英气消磨尽,事不能平唯有忍。时逢徭僚肆撞突,和颜温词谢不敏。
  
男儿胸中富甲兵,善藏其用用斯精。动在九天藏九地,机缄谁会测沈冥。
  
素冠白衣易水上,周身先已失屏障。好勇由来笑匹夫,北风萧萧空悲壮。
  
越人来燕作燕歌,慷慨激烈恨何多。有疾未必非君福,美玉正应山石磨。
  
与君美酒博君笑,丁宁莫学我年少。燕歌为我转和平,高筇从此生清妙。”

  《春晴对酒简王闲斋》:

  其一:“积雨伤春半,忽晴欣日迟。江山皆景色,花草自天时。独饮吾难醉,有怀君未知。何时同旧榻,清语破前疑。”

  其二:“平生负战艺,自拟无遗镞。不侯由数奇,利颖徒为秃。采芳入儒林,岁晚逞幽独。峨冠谈唐虞,发我十年读。春风与时雨,英俊任薰沐。逍遥吏隐兼,清宁天与福。何日访子真,惠阳见郑谷。”

  《送司训擢罗城教喻》:“对花呼酒数,留客索诗频。谈笑真惊座,风流迥出尘。车圆何择地,春好总宜人。闻说罗城柳,年来亦转新。”

  《金陵别诸朋旧往淮安至江上有所思》:

  其一:“黯黯一年别,迢迢千里行。论交期晚节,顾我自多情。涉世防深阱,看山忆旧盟。谁为元德秀,眉宇向人情。”

  其二:“百年将欲半,一艺不能长。进德惭多病,观书苦健忘。情真时忤俗,意豁转成狂。蘧瑗吾师也,知非且自强。”

  《送司训迁合江掌教且便道还万安》:“秋声入井梧,凉气生高竹。欲别此先生,稍烦我心曲。光风久在闽,化雨将行蜀。归去近重阳,清樽还对菊。”(按:“万安”:古地名,今洛江区桥南万安街道,氏聚居地。)

  《送潘东崖助教》:“古道蓁芜今几秋,飞花尽逐水东流。王门莫笑徒工瑟,野渡行看欲放舟。方寸地中收汗马,五车书里破全牛。平生我爱真豪杰,不数文章谁最优。”

  《茂松清泉图为潘东崖赋》:“逍遥谷里自容身,此老当年亦识真。白眼那堪常对客,青山终是不生尘。微风入树琴清耳,积石明泉玉可人。都付东崖长作主,多应借我往来频。”

  《送君信按江西》:“剑锋耿耿逼虹霓,高枕时闻半夜鸡。腾踏忽惊空冀北,激扬先喜到江西。鹅湖水满鱼争跃,鹿洞云深路不迷。如此湖山闲一赏,就中更有上天梯。”

  《一峰亭为乡同年方世元尊甫侍御作》:“松竹交青远映空,梅花时见白重重。小车花外开三径,高枕亭前见一峰。独乐人应识司马,上床我已厌元龙。登临剩有平生屐,留与仙郎蹑旧踪。”

  《赠蒋悟非》:“秋发鲈莼野色开,故人江上赋归来。觉非正喜今朝是,忤俗休生旧日猜。到处烟波横钓艇,有时风月上瑶台。人生如此须知足,管甚经纶屈大才。”

《喜雨录呈谢松涧分守》:“年来学稼事西畴,四体徒勤亦半收。谁谓乾封系天意,吾将辟谷与仙游。春风满袖来天使,甘雨随车喜泽流。分付家僮多种秫,陶翁行醉菊花秋。”

  《平寇二首为分巡赋》:

  其一:“许多英伟说前筹,遥望前锋气即收。可是赤眉真有力,祇因白面自深忧。何人发愤身皆胆,一道凄清月满秋。百万农夫喧笑口,谁家鸡犬不蒙庥。”

  其二:“法司兵法信如何,曾拜当年马伏波。铜柱嵯峨凌石塔,瘴江明净出烟萝。归田老叟无称颂,入树秋声当凯歌。我在沧洲闻信息,也携樽酒舞渔蓑。”(按:“马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赠二守李春江》:“彭蠡春深不可涯,小姑江上立崔嵬。东西贾客倾囊出,祇见渔船载雪归。”

  《与郭长洲年兄》:“清淮去岁忆同舟,枫落吴江又一秋。莫怪道人情亦冷,曾随孤月到长洲。”

  《樗庭为同年丁敬夫先翁赋》:

  “江水西来深复深,老翁江上看浮沈。也知渴饮止满腹,时取津津浇杏林。
  人将杏花比仙岛,花实长春雨露好。翁言吾庭更有樗,百年欲与吾俱老。
  万丈丝纶收钓竿,倚樗长啸摇金山。庭中步影苍苔滑,感慨人间行路难。
  路难祇应樗下息,忽见新槐长百尺。车盖亭亭荫道旁,树木真为人爱惜。
  世人疑天感应迂,钻核能留杏一株。槐阴写入樗庭卷,始信阴功果有无。”

  形胜游历类

  《甲戌下第三月二十四日出张家湾》:“闻说春归已有期,可人春色亦应稀。客思远道催行急,舟绕长湾故去迟。江上一樽忘独老,天涯何处觅相知。怀中多少平生梦,说向痴人恐未宜。”(按:“甲戌”:正德九年,1514年)

  《下邳晚泊》:“远嶂依依起夕氛,长河滚滚自天浑。圯边取履怜孺子,天下英雄识使君。千载功名惟故迹,几人梦想不浮云。月中光景应无限,清借人间知几分。”

  《晚步玉河桥有怀》:“芳草萋萋万里同,远游谁敢恨东风。得官更觉贫中味,经事方知静处功。城外好山来紫翠,河边细水入玲珑。美人胸次无沾染,颜色犹应似旧红。”

  《寓金台遣怀》:“销除旧恨出新篇,转觉情多不入禅。望远可堪云隔水,思归正有日如年。生憎不饮花浑醉,偏爱无愁柳欲眠。风雨也应知客意,晓来收拾作晴天。”

  陈琛的足迹几乎踏遍泉郡形胜,其诗篇中,自然涉及泉州的名胜景点极多,如清源山、紫帽山、东湖、朋山、笋江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朋山》、《泉州水利·东湖、笋江》)

  除前文述及的外,还如:

  《题笋江清泛图》:“五月清溪已得秋,小舟荡漾在中流。庄生久解濠梁意,何处江山不自由。”(按:《紫峰集》记: 笋江好友方子韬“携酒一壶,偕秀才四五辈”,邀陈琛泛江避暑。舟至江中,秀才们画“笋江清泛”图1张,强求陈琛“为之序”。“无奈”之下,陈琛叩舷朗歌此绝句。)

  《端午游东湖看莲有感》,诗末句:“大人自有大襟怀,天地尚能容荆棘。熏风南来动莲花,我对东湖春拍拍。”

  《清源山南台岩》中称:“清来源水寒生北,紫染帽峰秀出南。”

身后

  嘉靖廿四年(1545年)闰正月廿一日卒,年69岁。八月,泉州督学熊汲陈琛“学问渊源、履行纯实、缙绅山斗、乡邦典型”,同意其入“泉州府(乡贤祠)祀焉”。嘉靖卅八年(1559年),泉州知府熊汝达请建专祠于府学东,祠毁于廿世纪50年代后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熊汝达》、《泉州学校·文庙·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陈琛》:“归养十二年,母终,年几六十。后十一年卒。有司特祠之学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

  “先生归养若干年,母吴氏以寿考终,先生年几六十矣。后十一年,先生卒,时嘉靖二十四年。所居后浦潮汐不至者数日,士大夫闻之,相与叹息。

  有司为祀之学宫。”

  嘉靖廿七年(1548年)十二月,陈琛迁葬于紫帽山上秀林山麓,祔葬于其父质斋、母吴氏墓旁。陈紫峰年谱》说:诸子从先生遗命,添筑于质斋公旧圹前,合为一坟而祔葬焉。盖骨肉团聚之思,溪山旧游之乐也。”今墓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秀林山·陈琛墓》)

  迁葬时,陈琛族弟陈让(进士,官御史)为作“行实”张岳作《墓志铭》,林一新“铭”王慎中苏浚作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让张岳王慎中苏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

  “张襄惠 志其《墓铭》曰:‘道宗先觉,学异专门,精诣洞观,贯于本原,钟鼎非丰,菽水非贫,求仁而得,时哉屈伸。’

  又祭之文曰:‘呜呼紫峰,一世人豪。有蟠屈万古之心胸,有泻落长江之辨论;有避世之深心,而非玩世;无道学之门户,而有实学。’

  世论以为平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

  “提学陈琛墓:在三十二都秀林山。

  张岳《铭》:‘道宗先觉,学异专门。精诣洞观,贯于本原。钟鼎非丰,萍水非贫。求仁而得,时哉屈伸。一卧廿年,众望方殷。天不慭哲,遽尔乘云。涵江、紫帽,流峙高深。英爽飞沉,千古来今。体魄所藏,山曰秀林。父母在兹,式慰孝心。’”

  迁葬仪式上,林一新诵其《铭》曰:“……虚斋正传,于兹嗣续。先生之学,卓然儒宗。先生之行,穆如清风。辞荣耽寂,孰窥其衷……曰永孝思,存亡一致。”

  明·隆庆六年(1572年),泉州府官方为陈紫峰建墓祠于秀林山(今无存)。陈紫峰年谱》记:“秀林墓上有祠,中塑先生遗像。至是,同守一中手书紫峰先生墓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

  陈琛子三:长敦履,著有《虚斋语录》、《紫峰年谱》等集;次敦艮,精通理学;三敦豫,著有《易经典引》、《性理抄》等集。

评价

  明·王慎中述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备考》收录明·王慎中(字遵岩)述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文曰:

  “遵岩曰:

  呜呼!士敝于场屋之业,而固陋浮浅,牿其心腑,专一经以自业,茫然皓首尚不能通其义,以传于绳尺之文,又乌知所谓圣贤之学哉!宿辈末生,相寻以敝。

  自虚斋 先生出,乃始融释群疑,张皇新意,推明理性于字析句义之间,以与前儒相统承。夫所谓圣人之学者,其骈拇于条画,枝指於解训,要以详。夫场屋之业,而其意则进乎此矣。

  虚斋之学方显,士犹鲜能习其传,而紫峰 先生稍后自以其意为前儒文公 朱熹之学,未尝闻虚斋之说也。一日,虚斋得其文于故长史李木斋李聪所,嗟异久之,于是先生乃介公禀学于虚斋,请为师弟子。虚斋得先生,而其学益尊。

  又云:始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年)榜得士,吾郡最有名。给事史笋江于光,今佥事林次崖希元,中丞张净峰,与先生并以经学为海内巨工,张岳尤号为闳博而杰于文。

  给事公史于光淡于仕进,与先生同趋好,滞一官以卒。佥事公林希元喜事功,龃龉于世,迭起迭仆,卒无所就。中丞公张岳方据融显事功,为一时绝出。然林希元悔其颠踬,张岳亦以酬俗成务为多忧,而恨道之难行,未尝不高先生之决而慕其清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于光林希元张岳》)

  某生最晚,犹及侍言于给事公史于光林希元张岳皆辱俯与为友,忘其年辈之后也。谬学乖驳,与二公有所往反,二公不以为是,予犹谬自信,且不揣而思有以易二公也;独不及事先生而请其说,然以二公推之,知其不予是,而予亦宜无以易先生也。然而知先生之心而能言之者,某则不敢让也。

  先生之书,其天趣极诣,神机妙契,在于言语文义之外而已。至于言语文义之所存字,谨其训句,详其义颛名,一门粥粥然,如恐涉他足而误途径,固与治场屋者设为如是耳。其超然会心,离去形迹,而遗忘物累,庶几所谓不枝叶于道而全其真者。由是以推先生之大,然则论先生者,不徒有考于其书,而论其书者,尚当有以求先生也欤。”

  明·林希元

  明·同安人、著名学者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75册,齐鲁书社,1997.)中有评:

  “紫峰少以才名望乡闾,学子出其门往往掇巍科登显仕。

  礼部再试,名动缙绅,公卿皆欲虚位以让,使工于进取,不数年公辅可立致,而紫峰乃恬然自守,足不及公卿之门……势利无所入于其心,其光明卓伟,孰敢望而及,是故紫峰道德之士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明·何乔远陈紫峰先生言行略序》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备考》收录明·何乔远(号镜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陈紫峰先生言行略序》,文曰:

  “镜山撰《陈紫峰先生言行略序》曰:

  紫峰先生既殁,其学尊表于世,祀学宫有年矣,其孙复欲推明而大之,以贻诸后,命乔远次其生平言行,及当世学士大夫所尊重先生者,汇为一帙而为之序。

  序曰:

  圣人之道大矣!包乎天地而不见其元虚,统乎万物而不见其繁萃;兼言之未尝不精,微言之未尝不该;其深入于性命者,常显于事物;其博散于事物者,常通乎性命。后世名儒君子得其一指一归,发挥昌明之,可以淑身而善人,何其大哉。后世之儒所发挥昌明,其一指一归以淑身而善人者,非有所择之也,其性有近焉,其力有入焉。

  而以至圣人,犹渡津之有筏,适国之有径,其理未始二也。夫三代之世,人共明一道,士共修一学,则既无异同矣,异同生于汉。

  然所谓膏盲墨守者,特以守其师门训诂之传,非圣门安身立命之大端也。而后世乃以膏盲墨守乎训诂之说者,膏盲墨守乎圣门安身立命之道,夫圣人之道之不能不杂于异端也,犹太空之不能不阴翳,大道之不能不荆榛也。所赖名儒君子羽而翼之,使之垂光于中天,廓清乎四达,以尽后死者之责而已,岂可有彼此之间哉。

  君子之学,动则践履,静则涵泳,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莫非吾心之化工。诚有以,尽其广大高明之量,使之昭畅洞达其内,无纤欲之可留,则其中无一理之不存,仁义礼智以为徵应,孝弟忠信以为躬行,皆其必然之效、自至之符。

  故日用饮食,可以尽神化,愚夫愚妇莫不与知。能此圣人之道,所以性命事物、显微精粗,一贯无二,而剖析其同异,较论于毫釐者,虽忘言可也。

  先生之学,得之蔡虚斋虚斋之学,宗之朱晦庵朱熹;而所归宿独诣,实在于此。先生固不轻以语人,世之尊先生者,徒谓其高洁不滓、光明无累,亦未有得其精微者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 · 朱熹 》 )

  至论先生出处之际,则其肥遯不仕,盖为太夫人之养,而非以隐为高者。令太夫人下世之日,先生暮龄未艾,庙堂一日用先生,则又必有为世道之光者,非但如斯而已也。

  某生先生之乡,最后私有志圣人之道而不敢以语人,间尝窃取蔡虚斋与先生所著遗书及其平日尚论玩索,盖亦有年,反躬内鉴,不得其仿佛。而先生之孙复以此相命,遂撷掇先生所学之大要,与其切近精实者如此。

  呜呼!论先生之世,岂特可以祀学而已,以跻有宋诸儒俎豆、圣人之庑可也。”

  明·李光缙陈紫峰年谱·序》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备考》收录明·李光缙陈紫峰年谱·序》略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文曰:

  “又《年谱·序》略曰:

  吾泉乡先辈德行、文章、气节可谓盛矣,最著莫如蔡虚斋陈紫峰二先生。虚斋谨密精微,涵而揉之,而不见其端。紫峰光霁峻洁,融而超之,而莫得其迹。盖虚斋圣门之徒,而紫峰 琴张曾晳牧皮之侣也。圣门而后,其悠然温厚者莫如陶元亮(晋·陶潜陶渊明,其脱然潇洒者莫如邵尧夫(北宋·邵雍紫峰先生殆欲兼之。

  先生自其布衣时,则已亢自矫厉;入仕三年,世利皭无,磷缁告满,得恩以荣其母,便挂冠归养;声名特达,朝命屡下,坚卧不出,卒奉菽水,终厥天年。林居二十余载,秕垢尘俗,饮酒赋诗,飘然有物表之致,而卒归之精义正学,可谓风举云停、鸿飞凤立。

  呜呼!先生于古人,真豪杰之士矣。先生冡子敦豫躬行实践,无愧先生,尝有志修先生年谱而不逮;季嗣敦履属稿未就,先生冡孙复乃与同志考核论次,又请民孚叔元重加削订,复使卒其业。

  某皓首老大,于虚斋与先生望之不得其津涯,序先生《年谱》,不觉爽然自失也。”

  清·李清馥述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清馥》)

  “文庄蔡清殁,道德行谊无愧师门者,先生一人而已。

  初,弘治间理学中辍,虚斋先生蔡清起希旷之后,以深微践履之学教人,由场屋之业而入于圣贤之道,及门之士率常数十百人,能得其言语者有矣,未必得其精微,或能并精微之意传之者,其于反躬践履,未必能如其言,至出处去就大节,其能悉合于义,无愧师门者鲜矣。

  先生资廪明迈,其为学先得大旨,宏阔流转,初若不由阶序,而其功夫细密,意味悠长,非一经专门之士所能企及,其渊源承授之功,不可诬也。所记述以授弟子,则有《四书、易经浅说》二书。

  其族弟、御史谓:‘文庄《蒙引》得圣学精微,间有意到而言或未到,及其所独到,则可以发文公(朱熹)未发;紫峰《浅说》得圣学之光,大意到则言无不到,及其独到,又可发文庄未发。’

  而先生犹自谓此训诂之属,更欲门徒得夫励进退大节、破名利两关,言峻行古,与之游尘埃之外而细论,夫颜子颜回所谓弥高弥坚者。是以一时从学之士,多有洞视今古、傲睨宇宙之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督学陈紫峰先生学派》:

  “张阳和 元忭曰:‘自考亭 朱子朱熹倡道闽中,一时及门高弟砥行植节者满郡邑。 ’

  故闽中之学,在有宋孝宗宁宗之世为最盛。迨明以来,朱子之书布四方,家传而人诵之。然时习其说以猎取科名,影响剽窃,而朱子之宗旨转晦。夫自蔡虚斋陈紫峰两先生相继出,乃始一洗俗儒之陋习,独采朱子之精微,而闽中之学,在明正正德、嘉 (嘉靖)之间又最盛。

  再考虚斋之学方显时,士犹鲜能习其传;稍后紫峰出,抠衣称弟子,于是虚斋紫峰而学益尊。今紫峰《四书浅说》与文庄《蒙引》並传垂三百年,乡邦后先遗献讲明绍述诵仰师法者,皆二先生余烈也。

  然则有志先生之学者,慎毋固陋薄浅,牿其心志,如净峰张岳所谓‘务求之身心践履之实,以进于出处,去就之大节’,如是,益见先生孝养之诚、勇退之决,其纪纲乎彛常者厚矣。

  叔元尝言:‘前辈有及见文庄者曰,与虚斋先生坐半晷,则胸中半晷,圣贤也;有及见紫峰者曰,紫峰表里洞澈,似青出于兰,其气象可想矣。’

  先生与净峰张岳笋江史于光次崖林希元次崖并以正德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年)联第,其讲学论道,皆渊源于蔡子蔡清,上溯紫阳朱熹,不离其宗云。

  再按:承芳慎中见吾先生陈让门人,见氏撰《见吾文集·序》及氏撰《见吾祭文》。一新自申南楼门人,见氏《三陵稿》。士元蔡于省先生门人,见叔元撰《蔡于省传》,皆附私淑之列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让》)

  其他

  明·吴廷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门人蔡存微事述》曰:

  尚书东湖 廷举,于陈紫峰为前辈,以道义意气忘年相友。一日上疏乞归,而犹掌部篆。先生以诗讽之:‘此去看花犹半吐,何人完壁肯迟留?’

  东湖公亦倾心相咨,自述其所以不即行之故,且曰:‘知己寥寥,谁可告去处?惟先生道明德立,于生交虽浅而爱则深。教曰宜速,生不日行矣;教曰宜迟,生如诸老言,便候朝报也。’”

  明·《闽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曰:

  “先生反身自检,少不慊志,痛自刻责。或为之箴,或为之诫,朝夕观看。常诵《孟子》三自反之言,谓其英气太露,终不如颜子 程伯淳之气象深厚,尤为可爱。

  故其诗曰:‘春风面目对人好,秋水心情到处安。英气有些还害事,铭盘朝夕愿希颜。’

  又曰:‘未能一日勤三省,每到中宵念百非。何物献甘翻作苦,几时战胜得心肥?’

  又作诫曰: ‘斯人亦人,我何埃尘。尤物为媒,斵丧吾真。若不猛克,俯仰愧怍。一战而胜,梦寐亦乐。’”

  明·张岳

  明·右都御史、惠安人张岳(号净峰)与陈琛相交甚厚,曾说:虚斋蔡清既没,无愧师门者先生一人而已。设不退而为亲,必进而有为于世,其事功之及,人可胜述哉?非虚语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曰:张襄惠 陈紫峰书:‘少年时阅人未多,经事不熟,以为吾兄者亦今人中之有时望者耳。及再历忧患以来,所见士大夫功名富贵之际,没溺辗转,寝失初心,虽平时知已,亦未有能免者。如吾兄之高识远韵,真所谓翱翔千仞之表者也。’”

  明·毋德纯

  明·毋德纯曰:蔡元定九峰蔡沈真西山真德秀杨龟山杨时熊勿轩,及陈紫峰陈琛林次崖林希元张净峰张岳诸贤,或以道学或以气节事功著名。然皆闽产也。而晋江尤为豪俊之薮……公一其人,允若虚斋蔡清所称道。”(转引自高令印陈其芳《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林希元张岳蔡清》)

  明·苏浚像赞

  陈琛之子陈敦履陈敦豫所著陈紫峰先生年谱》中,存有1张陈琛画像。画中之人双眸炯炯,秀远而威,“方口而美髭髯。”

  明·万历元年(1573年)解元、广西参政苏浚在为其所写的《像赞》中曰:“矗然峙者,紫帽之冈。晶然冽者,涵江之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苏浚》)

  举人李伯元赞称:“目炯炯以如电,应海潮之吞吐;早穷经而著述,寻邹鲁之本原。”

  清·李光地

  清·李光地评说:紫峰先生在前辈中最为潇洒出尘”,“真气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