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翔

[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
文简。明·泉州郡城(即晋江县城)人。]

  祖籍莆田黄石金墩。
  以善《春秋》闻郡中。
  隆庆二年榜眼及第。
  初授翰林院编修。
  进修撰。
  万历十~十六年历右中允,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
  起礼部右侍郎

    ——万历十六年起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
    ——疏“洮河告警”事。
    ——争建储,不报,乞休归。

  万历廿年起礼部左侍郎,万历廿一年改吏部。
  万历廿一年四月拜南京礼部尚书,辞归。
  万历廿二年十月起复原官,辞不出。
  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卒于家。
  墓葬

    ——黄凤翔六十岁即自治圹于邑虎头山半壑南麓之原。
    ——营葬。
    ——黄汝良为撰《墓志铭》。

  眷属
    ——兄弟三。
    ——子八。

  著述
    ——所著。
    ——诗词撷录。

  评价。
  黄凤翔故宅
    ——城中宅。
    ——东郊山庐。

  黄凤翔(1539—1614年),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谥文简,明·泉州郡城(即晋江县城)人;祖籍莆田黄石金墩。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公讳凤翔,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泉郡文山铺开族祖。”

  《明史·列传104·黄凤翔》、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黄凤翔,字鸣周,号仪庭,晚更号止庵,晋江人。”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凤翔,字鸣周,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黄凤翔,字鸣周。”

  明·黄汝良为撰《故皇明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谥文简?公墓志铭》(简称《黄凤翔墓志铭》)。

  《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综述“《闽书》、《明名臣言行录》、新旧《郡志》、李衷一撰《本传》、何镜山何乔远撰《行略》”等有关资料亦为作传。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按《明史·黄凤翔传》”为作传。

祖籍莆田黄石金墩

  明·嘉靖十八年巳亥(1539年),黄凤翔出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宅(今鲤城区通政巷与会通巷交界处、通政小学校址),为泉郡文山铺开族祖。

  黄凤翔祖籍莆田黄石金墩。据《金墩氏祖谱》(莆田市图书馆藏)、《台湾江夏兴化军城氏祖谱》(泉州市图书馆藏)、《莆阳黄氏宗谱》(泉州市图书馆藏)、《浙江钱塘金墩武林黄氏家谱》(浙江省图书馆藏),黄凤翔是金墩黄氏12世孙。

  明·隆庆(1567—1572年)初,黄凤翔曾至莆田黄石金墩庙寻宗问祖。

  ·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公讳凤翔继宗季子。”

  “追根溯源笃信于亲,苦心追寻终获其果。

  于是,明·隆庆初,尝复之莆田黄石金墩黄庙,见其金墩谱系详明本支并其迁徙甚兴,嘱其家赐冠带茶酒馈易之,生平夙志也。顾不肖孤辈,遏佚前人之光,弗一表著,不孝之罪,其奚所逃。

  兹将丐名世大笔,勒铭于神道之碑,以诏来许愿,足于状之,汝良不敢辞状。”

以善《春秋》闻郡中

  黄凤翔30岁前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乡荐第四,子史诗书无不涉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三十龄前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嘉靖辛酉四名经魁。”

  “(长子淳中顷复贻生书曰:‘先仪庭公溺于学问,子史诗书无不涉及。’”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 黄仪庭先生凤翔》:

  “少小即警敏绝人,观书沉潜,经目成诵,笥腹不忘。稍长,习氏《春秋》学于学博蒋与泉凤翔习其师说本经据传,折衷以己意。弱冠,即以善《春秋》闻郡中。

  王遵岩 慎中方设比论文,诱教后进,得凤翔艺,造庐访之。凤翔以髫年摄衣冠见,不慑不迫,步止从容。遵岩益大奇,与坐语,曰:‘生年少,而文章气概俱高,异日者必魁天下。’遂致凤翔为郎文社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辛酉(嘉靖四十年,1561年)乡荐(举人)第四,自是益肆力文章,与臬长张洞斋、藩伯洪心斋对垒角艺。”

隆庆二年榜眼及第

  明·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黄凤翔进士及第榜眼。明代泉州士人及第自凤翔始。

  ·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隆庆戌辰年罗万化榜赐进士及第榜眼。”

  “隆庆二年进士及第。”

  “其‘榜眼坊’与潘湖临漳族伯少保恭肃黄光升谥“恭肃”)‘尚书坊’,俱在阳义铺丽正门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崖刻‘欧阳书院‘四个大字为榜眼公所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欧阳书院》)

  《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隆庆二年进士及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隆庆戊辰成进士,殿试第二人。明泉中及第,自凤翔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隆庆中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隆庆戊辰及第第二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隆庆戊辰及第第二。”

初授翰林院编修

  黄凤翔初授翰林院编修,教习内书堂。内书堂是教习小内侍读书之处。黄凤翔与修撰罗万化、编修赵志臬,采古内侍可供鉴戒的人和事,以及辑录《贞观政要》、《礼经》、《学记》、《月令》、《世子》一些内容成书,教习小内侍。

  亡何,以疾返乡居3载,还朝后旋丁外艰归。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均载(文同):“授编修,教习内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授编修。”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授编修,教习内书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授编修,教习内书堂。

  亡何,以疾假里居三载。还朝,旋丁外艰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授翰林编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授编修。”

进修撰

  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制满,黄凤翔仍补翰林院编修,与修《世宗实录》。书成,进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官(在皇宫内讲四书五经之官)5年,同考会试。

  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时首相张居正当国,取中旨罪诸言臣,不经中书、门下2省,擅自传旨杖江西吉水新进士邹元标,欲毙之杖下。黄凤翔嘱门人多方调护,邹元标得不死。

  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春,张居正黄凤翔再任同考官,喻录取其第2子,黄凤翔固辞不赴,借奉使益藩避去。

  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秋,黄凤翔以次当主南畿试,少宰王篆亦欲如张居正旨意,托乡贵人为说,黄凤翔只好辞不赴任。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明史·列传104·黄凤翔均载(文同):

  “《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
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

  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万历丙子补故官,与修《世宗实录》。成,进修撰,充经筵官五年,同考会试。

  首相张居正夺情起复,取中旨罪诸言臣,怒新进士邹元标特甚,欲毙之杖下。凤翔昌言于朝,曰:‘此孤忠,即不使生,奈天下纲常何?’嘱门人多方调护,得不死。倾之,有编管诸言事章奏之役,凤翔慨然任之,悉编入,无隐讳。

  庚辰春,居正凤翔再与同考,使次相喻,意望录其二子,凤翔固辞不赴,借奉使益藩避去。

  及壬午秋,以次当主试南畿,少宰王篆亦欲如相旨,托乡贵人为先容,复谢不往。”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丁丑分校礼闱。时张居正当国,欲凤翔录其子,庚辰再列同考,凤翔知之,固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

  “万历初,与修《世宗实录》;进修撰。

  同考会试,严却权贵私请。”

万历十~十六年历右中允,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

  明·万历十年(1582年)迁中允,管司业事。

  万历十二年(1584年)累升南京国子祭酒,“严课程,绝私情”

  万历十六年(1588年)省母归,起补都城北京任国子监祭酒。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均载(文同):

  “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

  疏入,报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寻迁中允,累升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时方校刻《十三经注疏》,凤翔上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但读曾子,言孝则当珍护圣躬;讲《学记》,言学则当缉熙圣学;察《月令篇》,则当勤励圣治;绎《世子篇》,则当豫建皇储。’

  疏入,上嘉纳之。”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万历五年(?),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

  “始,凤翔为国子监祭酒,尝进礼记表,有‘摄圣躬、纯圣学、预建立、蚤谕教’数条;及为讲官,则进‘用人理财’之说,且请屏防防御朝讲图修攘振内纲蓄边财罢梵刹。

  时皇太子未立,中外属望,凤翔复疏争之。

  所建白俱切时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

  “累升中允谕德,南国子监祭酒。

  念母归养。起北祭酒。”

起礼部右侍郎


  万历十六年起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起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均载(文同):“寻擢礼部右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寻擢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历礼部右侍郎。”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 “擢礼部右侍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戊子起为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

  疏“洮河告警”事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均载(文同):

  “洮河告警,抗疏言:

  ‘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

  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

  宋艺祖宋太祖·赵匡胤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

  帝不能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会洮河告警,疏言:

  ‘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
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顷吏部员外郎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而圣意顿改。于前建言迁谪诸臣,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哉?

  宋艺祖宋太祖·赵匡胤欲积缣二百万易敌人首,太宗移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为上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又窃见都城市观,金碧荧煌,岁时斋醮络绎道路,经费赍予外廷,莫知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民命?

  况东南财力已竭,西北边务方殷,诚国民交病之日。’

   疏入,上不能用。”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进理财用人之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

  “抗疏言:‘今多事之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起建言被斥之臣,蓄敌忾敢死之士,出内帑滥用之蓄,为用兵赡给之资,则养士募兵,充然有余。’

  疏入,不报。”

  争建储,不报,乞休归

  时储位久虚,黄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具册立仪以请,上怒,各夺俸三月,并责阁臣不密之失。凤翔抗疏争之,不报,遂乞休归。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均载(文同):

  “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俱夺俸,意复变。

  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是时储位久虚,廷臣屡请册立,久未得命。上意欲国本之定,发自宸衷,密谕王家屏以明岁举行,且无令外廷知之。家屏传语礼部,凤翔遂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具册立仪以请。

  上怒,各夺俸三月,并责阁臣不密之失。廷臣无敢复言,凤翔独抗疏争之,不报,遂乞休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既以请建储,未得命,请告去。”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

  “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意复变。

   凤翔疏争,不报,遂请告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以争建储事不报,乞归终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时皇子未立,中外瞩望。凤翔上册立议。上怒,夺俸,遂乞休。”

万历廿年起礼部左侍郎,万历廿一年改吏部

  明·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起礼部左侍郎。万历廿一年(1593年)改吏部侍郎。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均载(文同):

   “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

  寻改吏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壬辰,起礼部左侍郎。

  旋改吏部。”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

  “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复起凤翔代之。

  寻改吏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壬辰,起礼部左侍郎。”

万历廿一年四月拜南京礼部尚书,辞归

  明·万历廿一年(1593年)四月升南礼部尚书。以养亲归。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历官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母故,疏乞养亲归。神宗黄凤翔素有清望,不许,再请许之。”

  《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已复升南礼部尚书。

  以母老辞,再疏,乃优诏许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后擢礼部尚书。”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后以礼部尚书致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升南礼部尚书。疏辞,许之。”

万历廿二年十月起复原官,辞不出

  明·万历廿二年甲午(1594年)十月,起复原官南京礼部尚书,以亲老辞。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明·万历二十二年十月,公复起,任故官南京礼部尚书,以亲老复疏力辞,以新衔在籍调用。

  公事母至孝,其应命屡辞,并以养母故,最后母以寿终,而公年且六十,执丧哀毁不异少壮。

   以养亲归。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赠太子少保;以子润中贵,晋阶资德大夫;复以孙贵,累赠荣禄大夫。”

  《明史·卷216·列传104·黄凤翔》:

  “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

  久之母卒,遂不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甲午起复原官,更力陈母老,准以新衔在籍候用。

  母殁,遂不复出。”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87卷·黄姓部·列传5·明2·黄凤翔》:“久之母卒,遂不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甲午,起尚书,复疏乞养,归。凤翔至孝,以养母故,膺命屡辞。母寿终,而凤翔年且六十矣,执丧哀毁。”

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卒于家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有旨特起南京礼部尚书,而黄凤翔已于十二月十四日卒于泉州府城,年76。天启(1621—1627年)初赐谥文简

  ·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生明世宗·嘉靖巳亥年十二月十一日未时,卒明·万历甲寅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二月十四日丑时。天启初谥‘文简’。寿七十有六。

  南京刑部尚书、晋江仪庭 公卒于郡城南文山铺里第,闽抚按官为请恤典于朝,公季子质中方仕为内阁中书,亦陈情以请圣上。下其疏礼部,礼官言公熏德纯懿,为国名臣,于令甲宜从优恤,上谕之。”

   “及卒,上讣闻,神宗未及览,复有旨起为南京礼部尚书。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帝知黄凤翔殁,有旨如例,予赐祭二坛,仍加一坛,造坟安葬。

  天启初谥‘文简’。”

  ·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又记有: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十二月十一日,南京礼部尚书仪庭 公卒于郡城南文山铺里第。

  闽抚按官为请恤典于朝,公长子淳中方仕为柳州知府,亦陈情以请圣上。下其疏礼部,礼官言公熏德纯懿,素有清望,钦赐四辞征召,三命秩宗,于令甲宜从优恤,上谕之。
于是,赐公祭葬,赠太子太保。

  天启初谥‘文简’,盖恤典册隆备焉。”

  【按:上两段文字同时出现在《墓志铭》中,疑有讹误或衍文。】

  《明史·216·列传104·黄凤翔》:

  “卒于家。

  天启初谥‘文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黄仪庭先生凤翔》:

  “甲寅有旨特起,而凤翔已卒,年七十有六。

  讣闻,予恤典,赠太子少保。

  天启初谥‘文简’。”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287·黄姓部·列传5·2·黄凤翔》:

   “卒于家。

  天启初谥‘文简’。”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黄凤翔》:“天启初谥‘文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天启初赐谥‘文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

  “甲寅,凤翔卒,年七十六。

  讣闻,赐祭二坛,加一坛。”

  “天启初赐谥文简。”

墓葬

  黄凤翔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

  黄凤翔六十岁即自治圹于邑虎头山半壑南麓之原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先是,公治圹于邑虎头山半壑南麓之原。”

  “公年方六十自营永宅,匾其棹楔曰‘止庵’。构山庐其麓,自为记之《营茔诗》:

  ‘侈式司马为石廓,王孙羸坐亦太薄;我营坟贲冢东山阿,马髭新封专半壑。
  生身叼列瀛洲仙,百岁应归华表鹤;肥牛亭部我何求,四贤画像终落漠。
  聊种白杨播繁荫,胜日招朋浮大酌,纵然世事改沧桑,樵儿牧女任踯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

  “榜眼、尚书黄凤翔墓:在田头亭。

  明·李光缙《传略》:‘先生年方逾六十,自营永宅,匾其棹楔曰「止庵」。构山庐其麓,自为记之。称引原涉治父茔,司空图引客坐圹中赋诗之事,所言皆达观,而逍遥自适过之。人或讶先生太早计,先生弗恤也。’

  凤翔《营冢诗》:

  ‘侈哉司马为石椁,王孙羸坐亦太薄。我营坟冢东山阿,马鬣新封专半壑。
  生身叨列瀛洲仙,百岁应归华表鹤。肥牛亭部我何求,四贤画像终落漠。
  聊种白杨播繁阴,胜日招朋浮大酌。纵然世事改沧桑,樵儿牧竖任踯躅。’”

  营葬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帝请余撰铭为之圹志,遣其长子淳中经业,已遵治命赐,公所为志藏诸幽矣!

  黄淳中奏称:补给三代诰命曾祖廷文、祖继宗应赠南京礼部尚书;曾祖母郑氏林氏;祖母丘氏世氏王氏;母薛氏应赠夫人。各给诰命,奉圣旨补给。”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公茔域二坊、钦赐祭葬坊三坊,俱在三十七都虎头山南麓田头穴,坐癸丁丑未向。”

  黄汝良为撰《墓志铭》

  黄凤翔长子黄淳中营葬时,黄汝良奉帝命为撰《故皇明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谥文简?公墓志铭》,李廷机篆盖,史继偕书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汝良李廷机史继偕》):

  “《故皇明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谥文简 公墓志铭》

  赐进士第、荣禄大夫、柱国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内阁学士、年期族侄黄汝良撰文

  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致仕、年家眷姻晚生李廷机篆盖

  赐进士及第、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兼掌尚书事、年家晚生史继偕书丹”

  落款依例署:“襄事孝男淳中正中质中浤中瀚中润中灏中琦中稽首泣血。”

眷属

  兄弟三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公兄弟有三:长兄凤梧狮山,仲兄凤翊岐山,皆世氏夫人生;公讳凤翔,字鸣周,晚号止庵王氏夫人出。”

  子八

  黄凤翔有8子,均在鲤城区繁衍,各自建造宅第。其家族4代8进士,举人有10人,孙辈中尤以黄熙胤黄徽胤最为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熙胤黄徽胤》)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公子八:

  淳中,次正中,季质中,四浤中薛氏夫人·恭懿出;

  瀚中,六润中,七灏中李氏夫人出;

  琦中,侧室张氏孺人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子淳中润中灏中。”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淳中黄润中黄灏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5·拾遗》《东崖杂记》”,提到泉州三世登进士的四大著名家族中,除氏外,凤翔实父、子、孙、曾四世进士,为阖郡冠,但三孙各分支派,似在之上,之下。”

著述

  所著

  黄汝良著有《田亭草》20卷(含《田亭草诗集》7卷)、《嘉靖大政类编》4卷、《嘉靖大政编年纪》2卷、《黄仪庭》20卷、《谷阳诗集》5卷,主修万历《泉州府志》24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田亭草、嘉靖大政类编、泉州府志·明万历<泉州府志>》)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著有《田亭草诗集》七卷、《嘉靖大政类编》四卷、《嘉靖大政编年纪》二卷、《泉州府志》二十四卷、《黄仪庭》二十卷、《谷阳诗集》五卷。”

  《明史·艺文2》:黄凤翔:《泉州府志》二十四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凤翔》:“著有《田亭草》若干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著《田亭草》、《嘉靖大政记》、《编年录》、《泉州府志》。”

  诗词撷录

  撷录黄凤翔诗词数首,以见一斑。

  “《山村晚望》(五言律诗):

  ‘寂历孤村暮,柴门半落晖。云边飞鸟下,牛背牧童归。
  远寺钟初度,游人迹已稀。谁赓丛桂咏,待月露沾衣。’”

  “《晓渡金溪》(五言律诗):

  ‘雨外堤痕合,溪头曙色分。断桥馀古木,杂树起朝云。
  水急人争渡,风微鹭逐群。武陵应不远,花径已纷纷。’”

   “《暮泊剑浦》(五言律诗):

  ‘?鹢方维缆,归乌正满林。岭云亲舍远,剑水客愁深。
  风急滩声乱,江空野色沈。萧条閒隐几,梦到北山岑。’”

  “《坐涧石》(七言律诗):

  ‘石榻苔茵倚翠岑,临流坐久落花深。水涵远岫千层影,风送轻云一片阴。
  狎鸟窥人如欲语,幽萝对我共无心。谁云海上蓬瀛隔,咫尺尊前便可寻。’”

  “《寄题东坞别业》(七言律诗):

  ‘槎江一曲水云多,竹坞荆扉拥碧莎。树挂罗浮烟外月,桥横沧海晚来波。
  芳亭雨歇閒鸥鹭,别沼秋深老芰荷。我向江山遥骋望,飞鸿近日少轻过。’”

   “《大柳驿夜行》(七言律诗):

  ‘长安云树渺苍苍,岁暮驱驰疋马忙。日落暝烟迷野色,夜来残雪带寒光。
  数声犬吠乡村近,一径泥深道路长。忽望青灯悬古寺,迟回欲借远公房。’”

  “《岩前方亭小坐》(七言律诗):

  ‘空亭谷口敞晴晖,迢递层岩一径微。翠壁丹崖开宝地,寒花细草拂荷衣。
  苔边云影僧频扫,松下棋声鸟不飞。选胜何须方外去,浮生到此已忘机。’”

  “《南溪泛舟憩大参溪馆》(七言律诗):

  ‘棹歌泛泛向沧洲,夹岸松阴为少留。看竹方园还问主,怀人雪夜独回舟。
  风摇细缆天新雨,潮涌空江月欲流。渔父矶头垂钓罢,可能从我五湖游。’”

  “《山中》(五言绝句):

  ‘坐倚檐前树,卧听石罅泉。梦残莺唤醒,衣袂足云烟。’”

  “《雨后山行》(五言绝句):

  其一

  ‘步屧茂林下,朝来新雨歇。仰看碧雾流,俯顾苍苔滑。’

  其二

  ‘为爱岚光好,不辞衣履湿。岩头瀑布泉,百道飞流急。’”

  “《落花》(七言绝句):

  ‘几树桃花次第开,残红零落晚风催。荒村寂寞无流水,不惹渔郎认路来。’”

   “《秋声》(五言排律):

  ‘新秋凉似洗,噫气发清商。木落空山月,乌啼永夜霜。
  断云喧故雁,零露泣寒螀。戍角三城外,闺砧一水傍。
  天高声更远,院寂听偏长。悄悄悲秋客,徘徊正倚床。’”

  “《蟋蟀》(五言排律):

  ‘莎鸡閒振羽,野外作秋声。为怯霜前冷,翻从屋角鸣。
  随风喧古壁,带月度虚楹。影向檐灯近,音飘砌叶轻。
  幽闺机上怨,孤馆客边情。夜静吟偏切,更阑梦不成。’”

  “《告归发潞河作》(古风):

  ‘方朔恒苦饥,相如常病渴。明时许乞身,初衣辞魏阙。
  革车逐扁舟,长河接溟渤。舳舻争唱呼,鸥鹭閒出没。
  帆影日外落,棹歌津头歇。举酒酬暮云,卷帘对夜月。
  悠然万里心,顿与江天豁。’”

  “《除夜》(古风):

  ‘灵曜升旸谷,颓景泊桑榆。昏旦相推迁,不觉岁月徂。
  今夕是除夕,萍踪寄幽都。追想芳春时,屈指犹须臾。
  故园万里遥,乡书一字无。纵有屠苏酒,安得成欢娱。
  寒衾拥榻眠,残灯寂与俱。徬徨起视夜,守岁在玉除。’”

  “《觉海石岩》(古风):

  ‘谁上鳌背山,凿开混沌窍。石髓烂如泥,石岩足清啸。
  寥廓迎朝晖,沈冥敛夕照。飞泉洒松篁,缘崖森萝茑。
  昼伴巢鹤眠,夜听寒猿叫。灵籁荡嚣氛,崇冈恣远眺。
  一壑閒云多,三杯开口笑。便欲瞰沧溟,共把陵阳钓。’”

  “《夜泛钱塘江》(古风):

  ‘秋水澄似练,秋月明似镜。舣棹宿莽洲,夜见穿云磴。
  海门潮未生,江干波可泳。放舟纵所如,骋目千里净。
  恍若博望槎,上与天河映。渔火远微茫,棹唱近堪听。
  顿忘是客中,高发南楼咏。’”

  “《寓潞河驿》(古风):

  ‘客路常苦长,曦晷常苦短。凄风日以急,归期日以缓。
  明发方戒途,须臾雪花满。寒鸦噪屋角,门外人迹罕。
  欲把掌中杯,羁孤无酒伴。去住各有时,吟啸自萧散。’”

  “《西湖遇雨》(古风):

  ‘投鞭辞却垂阳路,箫鼓楼船天将暮。
  缓棹疏帘傍芰荷,清觞艳曲驯鸥鹭。
  水底冯夷喜欲迎,津头宓妃遥相顾。
  澹荡初飏少女风,苍茫忽拥栾巴雾。
  四野淜腾急雨来,中流欸乃奔涛怒。
  渺渺长湖鹢退飞,纷纷小艇人争渡。
  自笑生平乐事稀,欢娱此日亦堪妒。
  何须秉烛穷夜游,停桡且向空江住。’”

  “《平望舟中》(古风):

  ‘棹鼓喧阗催晓发,苍茫一水分吴越。云帆摇曳竞呼风,绮幕高攀犹见月。
  江干渔父正高眠,垂柳如丝系钓船。昨夜得鱼兼换酒,举杯一醉问青天。
  锦衣鼎食非吾事,明月清风若个边。’”

  “《涪江秋泛》(古风):

  ‘秋江雨过气萧爽,买棹夷犹成独往。鸥鹭高眠芳草洲,鳜鲈纷入渔人网。
  一声断雁凉飙来,十里平畴皎月上。瀛海湖生腾碧涛,阴崖木落振清响。
  乱流驾浪时张帆,避石穿桥力荡桨。浮白欢呼拚醉归,棹歌互答惬心赏。
  请君莫羡三岛游,老我今为五湖长。’”

  “《四时子夜歌》(乐府曲辞):

  ‘枝喧对语莺,堂巢双飞燕。良人一分袂,十载不相见。
  雪藕丝中断,采莲蒂复双。岂乏琅玕簟,含愁倚碧窗。
  独鹤警露鸣,寒螀啼彻曙。夜夜砧杵声,征衣寄何处。
  素霰风逾急,青灯火亦寒。不知羁旅地,形影双与单。’”

评价

  明·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诗书靡不涉阅,要必终其卷帙审其条贯,钩其正谬删其重复,每读一书辄有论著。

  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不设道学之名而体道学之实;粗饭果腹,革鞘纳足,苍衫称身,屋宇不事装饰,一生溺于学问,为文深淳尔雅,诸胜碑记题咏无不涉腊。”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黄仪庭先生凤翔》:

  光缙曰:

  ‘公居官耿介自守,所履清班善地,未尝为政府私人。华亭、兴化身出其门,一事之以道;史馆诸公,以文章行谊相引重有之,不能欵布腹心。

  初抑于江陵,偃蹇郎官十余年,及进宫僚,淹滞留都(南京),旋归旋起,屡起屡辞,则公出处之道可知矣。

  公通籍四十七年,立朝仅十三年,在里居者三十余年,养晦躭寂,绝无愠色,布衣菲食,匡坐小斋,不蓄古物书画,亦无园池台榭之观,用器无雕鏤,居室不漆垩,林泉多年,庭可张罗,足迹罕及公门。或时以时事枉直利病,公言之。

  天性孝友,子孙三十余人,训之以礼,悉遵教如之。

  学术一禀紫阳朱熹,务躬行实践,不设道学之名。官中秘时,退食之暇,惟有楗户读书(子史诗书靡不涉阅,要必终其卷,帙审其条贯,钩其正谬,删其重复,每读一书,辄有论述);老而家居,犹然。故苞孕极富,而撰著独多。尝自言:友天下士则不足,尚友古人则有余。

  壬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春,郡守阳思谦纂修郡乘(万历《泉州府志》),请公为总裁,同事林省庵林学曾省庵何匪莪何乔远匪莪苏石水苏茂相号石水)光缙亦涉笔其门。

  公曰:先辈行谊可称,不妨广为蒐罗,第勿作过情之誉,则瑕瑜自不相掩。

  凡所进退人物,公不自疏举,以公之共事者,公但受成而已。然每一《传》成,必经折衷,或自再著。书成,人或病其太宽,而直道固存矣。公意在宽严之间,其硜硜为公所包容多矣。然有执益坚、持益力者,公亦不难。虚已夫,然后知公之心也。’

  元标谓公服膺蔡文庄蔡清谥文庄)学,尺寸不逾,数十年出处之正,不淄不磷。
乔远称公平易忠孝,狷介谨严,为太羹元酒布帛菽粟之先,正楷范信,知言也。
所著有《嘉靖大政记》、《大政编年录》、《田亭草》
(诗集)等书。(此外尚有《续小学》、《异梦记》,还为故乡名胜写了不少的碑记和题咏。)

  淳中,门荫;润中颢中等,俱见科目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山黄氏家世学派》:

  “吾郡隆(隆庆)、万(万历)间,耆旧典型于时蔚起,而恬澹清修、立身本末有进退大节,则共称文简 黄凤翔谥文简)也。公之学术宗奉紫阳朱熹元标谓其‘平生服膺蔡文庄蔡清谥文庄),规矩尺寸不逾’。

  考公立朝,建沃忠言,匡持君德,丰采德业,为世名臣,实无愧于文庄矣。至退归林下,敦礼耆旧,奖掖后生,阐发潜德,崇厚礼教。敬读《田亭草》诸制述,仰见正学源流,实有关世教之作。

  原其家学,皆本于守轩黄礼朴斋,溯逸斋黄贤而上,积功累德,至公而丕恢前烈。其后嗣踵起者,学使静谷润中为最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凤翔》:凤翔举进士四十余年,在官十三年,忠厚狷介,诗书子史,靡不贯彻,居家俭约。”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朱熹林学曾何乔远苏茂相蔡清黄礼黄贤》、《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泉州府志·万历志》)

黄凤翔故宅

  城中宅

  黄凤翔故宅在泉州府城丽正门阳义铺(今通政巷通政小学校内)。附近建有1座“榜眼坊”的石牌坊(今废)。

  黄凤翔故宅后改为黄凤翔一族的黄文简公祠”,坐西向东,正门朝会通巷,以子城壕为界分前、后祠。民国时期,辟为“佩实小学”,解放后拓建为“通政小学”。廿世纪60—70年代,祠拆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尚书黄凤翔宅》“尚书黄凤翔宅,在郡城南。中有藏书室,凤翔自为《记》。”

  收录黄凤翔《藏书室记》文和《家园即事》诗1首。

  黄凤翔《藏书室记》文曰:

  “凡藏书必有楼,为之洞牖疎棂,以便搜阅,辟蟫蠹,且令吟风弄月之趣,与讽咏俱适。此儒林所称为胜境乐事。

  余家无楼台,则构屋五楹,上栋下宇,庋群籍其中,汇收森列,俾不至散乱而已。顾逼隘特甚,弗能容一榻。每意至,则侧身信手携数册,就卧内阅观之。更番来往,意趣悠然,若坐群玉山房,而窥二酉之秘也。汉·陆贾云:‘书为晓者传。’夫晓者岂必在多哉?

  余自舞勺时,受氏春秋,兼习氏《传》,已乃渐习他经,及纲鉴性理,真西山真德秀号“西山”)文章正宗,非有他多识博闻,可铺张为炫燿。然出应主司试,亦如探囊取给,不至匮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比领乡荐,则岁二十三矣。自是猎涉诸子,读史、两汉书,暨国朝典故。间有手自摘抄者,有依先辈题评,勒于篇端,累累作蝇头字者。今其书具在。

  盖下帷发愤,又七年,而始叨第,滥竽词苑,以书史为职业,捐俸旁购,逐岁递增,即不敢望四库之藏,而拟诸王修丁顗二家,似不多让。

  岁在万历辛丑(万历廿九年,1601年)冬,洪流暴涨,阑入城市,仓卒不及为防,家之老幼臧获登榻而坐,没胫而爨,姑置群籍于意外。比水退,乃命奚童开扃钥就视,次第向皦日中晒晾之。诸腐坏不堪检存者,姑置若既焚之刍狗耳。晒晾毕,仍旧藏焉。而古今书目,竟不遑具。”

  黄凤翔《家园即事》诗:

  “蹙蹙三亩园,中有一斗室。行吟时骋目,尸居亦容膝。
  除曼插疏篱,分畦艺芋粟。宁躬抱瓮劳,不作桔槔逸。
  龟勉毕余生,非为食其实。”

  东郊山庐

  ·黄汝良黄凤翔墓志铭》:

  “致仕后为购东郊山庐田池七亩半,隐居著书。”

  “公耋年寓居东郊田头亭,置园于虎头山之南,纵广五亩,池园二亩半、田二亩于小斋之下。”

  “耄年寓居田头亭之南东郊山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尚书黄凤翔东郊山庐》载:“尚书黄凤翔东郊山庐,在田头亭之南。凤翔自为《记》。”并收录黄凤翔《东郊山庐记》文和诗5首。

  黄凤翔《东郊山庐记》文曰:

  “余以万历乙未(万历廿三年,1595年),卜永宅于东郊。买山田亭,距郡城十里。
时方有南秩之召,控辞未允,一意称病逃寂,往来邱陇间。营其兆域,植之桧柏,每传餐设榻,假农家为蘧庐,湫隘喧嚣,靡获宁宇,然且朝夕安焉。

  是冬,奉主恩予告,而畚锸亦适竣事。越两载,乃置园于山之南,纵广五亩,居然田舍翁宅眷也。即其中构为小斋,楹不逾九,榱桷堂阶,不汰不陋。杂蒔竹木花果,编篱落环之,而斥其余为坟。丁农桑,业兹地,高燥爽塏。前临逵道,然荆扉茅径,委曲折而入。车声马迹,不相闻。且与农家鸡犬亦自复绝。余宴坐,帖帖心喜。

  又越两载,乃置池半亩、田二亩于小斋之下,鱼弗能盈尺,稼弗能充厢。

  窃自谓濠梁壮观、洛阳负郭不过是也。大都群生扰扰,有涯者数无涯者,欲时乎縻情声利,料量失得,则雍门之琴,反以生悲;牛山之觞,徒挥涕泪。时乎游心物外,齐一生死,则髑髅之乐,胜于南面,殇子之寿,修于彭祖。夫余所徘徊容与曳杖往还者,非他日埋骨地哉!

  乃行吟觞歌之兴,往往于兹发之。客至,亦能乐与余共也。

  生之言曰:‘有天适,有人适。’三复斯语,聊用快心。因握管书之,贻达人一笑。”

  又诗:

  “役役苦尘鞅,依山聊结庐。前临九逵道,衡荆中宴如。
  首邱日为邻,朋旧时觉疎。芳兰故当门,细草蔓盈除。
  出户喜观稼,隐几佣著书。卧听风◇◇,坐看云卷舒。
  谁共争蛮触,身今在华胥。彼美金谷园,转瞬成邱墟。”

  又:

  “空山日色凉,薄暮自延竚。皎皎山头月,作我东道主。
  明河广且长,群峰历可数。欢伯邀醉眠,小斋寡俦侣。
  窅然百虑清,恍在青莲宇。闻蛩不感怆,闻鸡不起舞。
  栩栩梦蝴蝶,开窗日将午。”

  又:

  “朝来理短发,振衣上邱垅。碧草露犹湿,青嶂雾方滃。
  四野无凄风,萧然息群动。佳城似滕公,生看宰木拱。
  倚石纵吟啸,登顿未臃肿。本无荷锸随,亦无临穴恐。
  二客揭壶从,笑欲贾余勇。一醉可千日,百年仅旋踵。
  子建营阿邱,何乃干荣宠。”

  又:

  “习懒长谢客,衡门自旦暮。看竹莫问主,题凤亦吾素。
  有客突如来,排垂左顾。手携北海樽,口诵柴桑赋。
  自云非恶宾,侠交无新故。雄辩言如流,剧饮杯不住。
  似是方外侣,独得酒中趣。意气君最豪,倜傥余所慕。
  班荆仍枕石,长吟复散步。玉山醉欲颓,夕阳挂绿树。
  莫愁去时难,但寻来时路。”

  又:

  “手植园中花,众芳日霭霭。巡簷时索笑,纫兰或掔臣。
  悠哉惬心赏,无奈时序改。对花休叹息,花落根自在。
  何妨浮游身,茫茫逐苦海。东西任漂泊,河清杳难待。
  所以古至人,逍遥听真宰。洗耳辞万乘,刺船歌欸乃。
  富贵非所羡,韩彭竟俎醢。”

  黄凤翔《田亭草诗集》另有故里秋咏

  “秋风似送读书声,遗迹灵岩结构成。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
  朝看野色连云起,夜落灯花带月明。为有孙支传世业,青苔那许锁柴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