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洪—上)

  洪有复[字懋纯,号心庵,明·南安县英山人(今英都),后徙居晋江。万历八年进士。初铨武陵知县。擢给事中(万历十一年擢工科给事中。万历十六年典试贵州。万历十六年迁礼科给事中。)。广东按察副使、备兵肇庆,寻擢罗定参政。历浙江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万历卅年卒于官。]
  洪有助[字懋逊,号逊斋,明·南安英山人(今英都),徙晋江。万历廿年进士。授江西南安府推官。历工部郎、广州守。补徽州守。迁广东副使,万历四十四年卒于官。评价。]、洪有声[字懋文,号穆庵,又号景坡,明·南安英山人(英都),居晋江。万历二年进士。初授信阳州守,坐谪大同典史。转怀仁令。历蔚州守、维扬郡丞分镇瓜州、南工部郎中。乞归。]、洪有第(字懋学,号肖英,明·南安县英都人,徙居晋江。明·嘉靖卅八年联捷进士。授新城令。卒于调任新会舟次。)、洪有则(字可久,号仰斋,明南安县英都人。)
  洪天馨(字天霞,号薇峰,自署棱陵洞通衢道人。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创办龙泉书院。深研道教经典。)
  
洪天骥[字逸仲,号东岩。南安籍,南宋·晋江后厅人(今石狮市宝盖镇后厅)。淳祐七年进士。初宦(淳佑七年授建宁县尉。宝祐四年校艺南宫。宝佑六年从军为僚属。)。知香山县(景定三年莅任。咸淳四年入朝论对。)。咸淳五年知潮州。咸淳九年奉祠,归。咸淳十年卒于家。]
  洪启睿[字尔介,号讱原,明·南安县英都人(今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徙居晋江。万历廿年进士。初宦礼部(授礼部主事。改署仪制郎。晋祠祭司郎中。)。出外官浙江(视两浙学政。转金衢守道。擢两浙按察使。官至浙江布政使,万历卅八年乞休。)。居家以终。轶事。]
  洪启初
字尔还,号葆原,明·南安英都人,因随父徙居晋江,亦作晋江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关。万历四十六年典试云南。迁兵部郎。丁内艰归,从此不出,著书以终。
  洪启遵
(明·南安人,徙居晋江)、洪启聪(字尔达,号怀怙。明·南安英都人,居晋江。万历卅二年进士。官终都察院经历。)、洪启哲(字子愚,明·晋江人)、洪启采(字尔载,号敏斋、常九,明·南安县英山人,居晋江。万历四年举人。初授泰宁教谕,擢国子助教。出守许州。擢湖广永州府同知未赴,卒。)洪启胤[洪启孕,字尔哲,号绍原。明•南安县英山人(今“英都”),居晋江。万历十三年乡试举人(乡试中式举人,会试四次不获正榜。洪承畴的恩师。)。万历四十七年初授县学教谕,累至户部郎中。崇祯朝任职云南。崇祯末归家不出。]、洪启范(字尔锡,清 ·南安英山人。)

洪有复

   洪有复(1540--1602年),字懋纯,号心庵,明·南安县英山人(今英都),后徙居晋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复》:洪有复,字懋纯。”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洪有复,字懋纯,南安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洪有复,字懋纯,自南安徙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洪有复,字懋纯,号心庵,英山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有记。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复》、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采《闽书》及杨商澹《栖霞集》”为作传。

  万历八年进士

  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洪有复乡试中式举人,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复》:“登万历庚辰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万历庚辰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嘉靖辛酉举人,万历庚辰进士。”

  初铨武陵知县

  洪有复初铨湖南武陵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初铨武陵知县。

  时江陵秉国(江陵人张居正任首辅,史称“江陵相”),楚人席气焰,多以意作使县官,暴横邑里,有复三尺裁之,席气焰者议徙有复他去。”

  清·康熙南安县志·14·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复》:

  宰武陵。

  江陵秉国,席其气焰者率为暴里中,有复概以法裁之不少贷,江陵甚衔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

  “知武陵县。

  张居正柄国,楚人席气焰,斥麾县官,暴横邑里,有复裁抑之不少贷。居正衔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初选武陵县。时方清丈(“清丈”:详细丈量土地),悉心勾稽,保障拊循。”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初铨武陵知县。

  时方清丈,豪与胥互为奸利。又,江陵张居正秉国,楚人席气焰,多以意作威福,暴横邑里。有复悉心劳来(“劳来”:亦作“劳徕”,慰问、劝勉前来的人),清讼省刑,巡行勾稽(“勾稽”:同“钩稽”,查考审核),度土任税,赋既称平,即调处积逋(“积逋”:积欠的赋税),洗剔陋规,保障拊循(“拊循”:亦作“拊巡”,安抚,抚慰),以身为率。诸席气焰者斥麾县官三尺,裁之无所挠。

  暇进诸生讲解经文,扬榷(“扬搉”:约略论述,略举大要)古今。春劝相田野,耕夫馌妇(“馌妇”:往田野送饭的妇女)咸歌孔迩。

  时席焰者议挤有复他去。”

  擢给事中

  “给事中”,明代的天子待从,分六科,负责监察六部之误弊,职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万历十一年擢工科给事中

  明·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卒。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遭清算,洪有复擢工科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会相败,反以得声,擢工科给事中。

  中贵人杀人不法,有复疏论抵罪;中贵人走匿,至偕其党环上泣也,有旨属刑部。有复再疏论,竟抵罪。”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复》:

  “会事败,乃以抗直得声,擢工科给事中。

  劾中贵不法,杀人宜抵。中人因其党环上泣诉,有复抗疏再论,竟抵罪。”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

  败,擢工科给事中。

  疏中贵人杀人不法事,中贵走匿,偕其党泣诉于上,有复再疏论之,竟抵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擢工科给事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会败,反以得声,擢工科给事中。
  前后数十疏,蹇蹇谔谔(“蹇蹇谔谔”:指正直敢言),裁侦谍,减织造,劾滇南督抚;又请视京营,以酌兑马,实精练,归占役,简材官,恤士伍,皆裨时政。
  中贵人杀人不法,疏论抵罪。中贵人走匿,偕其党环泣帝座,有旨属刑部。有复再疏论,竟伏法。”

  万历十六年典试贵州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洪有复典试贵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戊子典试贵州,取士得人。”

  万历十六年迁礼科给事中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洪有复典试贵州后,转任礼科左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历礼科左给事中。

  进士、武进人薛敷教疏论大中丞不法,词连冢宰,部院(“部院”:清代各省巡抚多半兼兵部侍郎及都察院副都御史,故巡抚亦称“部院”)颔之,授有复,意弹有复曰:‘吾有去耳。’因自求外转。”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复》:

  “迁礼科左给事。

  时有进士薛敷教疏论大中丞,词连冢宰,有嗾使劾之者,有复曰:‘倾人以徇人,吾弗为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历礼科左给事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历礼科左给事中。

  进士薛敷教疏论大中丞不法,词连冢宰。部院颔之,授有复,意令弹有复曰:‘倾人媚人弗为也,吾有去耳。’因自求外转。”

  广东按察副使、备兵肇庆,寻擢罗定参政

  洪有复既求外转,遂补广东按察副使、肇庆兵备;寻又擢罗定参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亡何,补广东按察副使,备兵肇庆,擢罗定参政。

  时州邑初建,所抚猺獞(“猺獞”:古籍中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与诸民分籍而处,恃众喜乱,有复布以威德,久之皆请隶民籍。

  粤西岑溪猺叛,攻城屠士卒,有复从总督陈蕖授便宜,部署东三道进剿,入山大破之,上功赐镪(“镪”:通“繦”,穿铜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币)升俸。”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复》:

   “因外补粤东兵备,寻擢罗定参政。

  时猺獞与诸民兵分籍而处,群众喜乱,有复拊以恩信,咸请自隶民籍。

  粤西猺叛,有复从总督追剿入山,大破之。上功,得赐镪加俸。”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

  “补肇庆兵备,擢罗定参政。

  时州邑初建,猺獞与民杂处,恃众喜乱,有复布以威德,皆请隶民籍。

  粤西岑溪猺叛,有复从总督陈蕖进剿,破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补广东按察副使,擢罗定参政。岑溪猺叛,有复进剿,大破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补广东按察副使,备兵肇庆,擢罗定参政。

  时州邑初建,猺獞与民杂处,恃众喜乱。有复布以威德。久之,皆请隶民籍。

  于是兴学校,备储峙,蠲杂役,辟田土,俱著为令。岁饥谷贵,捐俸和籴,全活数千命。

  粤西岑溪猺叛攻城,屠士卒。有复从总督陈蕖授便宜,部署东三道进剿,入山大破之。上功,赐镪升俸。”

  历浙江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

  上功,洪有复迁升浙江按察使。又擢湖广右布政使,寻转湖广左布政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迁浙江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寻转左。

  矿税不逞,湘泽震动,同官冯应京触税珰被逮系,有复悉力调停,为民请命,上为易中使,以矿税属郡邑吏,而更置巡抚,有复有劳焉。”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复》:

  “历迁湖广左布政。

  适税珰肆焰,同官冯应京被逮,公悉力调停,为民请命,得易中使而更置巡抚,以矿税属郡吏,湘泽获苏。”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

  “以功迁湖广左布政。

  适税珰肆虐,同官冯应京被逮,有复悉力调停,为民请命,湘泽获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

  “上功,迁浙江按察使,擢湖广右布政使,寻转左。

  是时矿税吸骨镂脂,力请税归有司,竟得请。自是天下各直省俱晏然受赐,国用充而民生裕。”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迁浙江按察使。提纲振纪,张弛迭用,讼狱尤多平反。一税不戢(“戢”:本义为收藏兵器,引申为收敛、止息),民议罢市,亟会诸司诣抚按,请税悉归有司,议遂定。

   擢湖广左布政使。

  播苗事殷,殚力劻勷(“劻勷”:辅佐,帮助),征发(“征发”:征调募集人力和物资)挽刍无乏绝,赐镪有加。

  而是时矿税无艺(“无艺”:没有法度),吸骨镂脂,湘泽震动。同官冯应京及郡邑触税珰意者,相继被逮。有复悉力调停,仍伸浙中税归有司之议,为民请命,竟得请,自是天下各省直俱晏然受赐。罢无艺征役,调诸蕃禄米,裁监赋加税,剔索剂平,国用充而民生裕。”

  万历卅年卒于官

  明·万历卅年壬寅(1602年),洪有复卒于湖广左布政使任上,享年63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

  “卒于官。

  肇庆、罗定俱祀名宦。”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卒于官。

  肇庆及罗定俱祀名宦。

  族弟有助,侄启聪,从侄启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助洪启聪》)

洪有助

   洪有助(1550—1616年),字懋逊,号逊斋,明·南安英山人(今英都),嘉靖廿八年庚戌年(1550年)生,是翁山氏第10世孙,属东轩五房派下;徙晋江。洪有复族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洪有复族弟有助,字懋逊。”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助》:洪有助,字懋逊,别号逊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洪有助,字懋逊,南安人,徙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洪有助,字懋逊,号逊斋,英山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采府、县志,参《闽书》”为作传。

  万历廿年进士

  洪有助,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举人,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助》、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均载(文同)“万历壬辰进士。”

  授江西南安府推官

  洪有助初授南安府推官,尝摄大庾、南康2邑。

  【按:“南安府”:元·至正廿五年(1365年),朱元璋改南安路为南安府始置,府治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领大庾、南康(今江西省南康区)、上犹(今江西省上犹县)3县),1912年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

  “授南安府推官,高洁明敏。

  尝摄大庾、南康二邑,清洗宿弊。”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助》:“除南安司理。摄大庾、南康二邑,一洗宿弊,立收征串票之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授南安府推官。”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

  “授南安府推官。

  高洁明敏,邻郡皆以讼质成(“质成”:谓请人判断是非而求得公正解决)之。

  尝摄大庾、南康二邑篆。清洗宿弊,立收征串票之法,无重追、虚纳、增减之害。文学优长,郡邑士人多师之。”

  历工部郎、广州守

  入为工部郎中,寻为广州守,以艰守制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入为工部郎,寻守广州,以艰归。”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助》、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均载(文同)“入为工部郎,守广州。以艰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入为工部郎,守广州。”

  补徽州守

  服除,起补徽州知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服除,补徽州。治徽三年,口碑载道。”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助》:

  “复补徽州。

  徽地广人稠,财力所凑,易动难调,以安静御之。

  郡人以清节闻,尝称诵不置口。

  大猾周道明者,募无名内阉沈继先假敕煽威,所在骚轹(“轹”:欺压)有助廉其状以请,台使者竟不报,曰:‘安有奉旨买墨而赍(“赍”:携带)私盐行乎?吾为国执法,获戾(“获戾”:得罪,获咎)不恤也。’竟置于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

  “改补徽州。

  访大猾周道明募无名内阉沈继光假勅煽威,置之法。”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

  “服除,补徽州。

  徽名为大郡,地广人稠,财力所辏,易动难调,有助安静抚之。治徽三年,口碑载道。

  郡人、方伯范涞,以清节闻,称有助不置口。

  大猾周道明,募无名内阉沈继先假敕煽威,所在骚轹。有助廉其状以请,台使者不报,有助曰:‘安有奉旨买墨能赍私盐行乎?吾为国执法,获戾不恤。’竟置于理。”

  迁广东副使,万历四十四年卒于官

  迁广东水利盐法道按察副使。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卒于官,享年67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

  “迁广东副使。

  方有徽州卓异之旌,而有助卒矣。”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助》:

  “擢宪粤东,兴厘不懈。

  会丙辰大计,举卓异,而助圽(“圽”古同“殁”)矣。”

  “子启烜,戊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举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迁广东副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

  “迁广东屯盐道副使,兴厘不懈。

  会丙辰大计,方有卓异之旌,而有助卒矣。”

  “子启烜,戊午举人。”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有助笃伦常、厚故人,当官克持节,而遇亲旧不失恩意,物论归焉。”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助》:“助恂恂长者,即之温然。遇大事,片言立决。居官持大体,不事苛屑,吏民畏怀之,莫敢干以私。”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

  有助笃伦常,厚故人。当官守法持节,遇大事片言立决,不尚苛屑,吏民畏怀,莫敢干以私,物论归之。

  崇祀邑乡贤。”

洪有声

  洪有声,字懋文,号穆庵,又号景坡,明·南安英山人(英都),居晋江(晋江县城即泉州郡城)。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温陵城内)文山铺有洪府埕,先时洪有声预先居此。”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声》:洪有声,字懋文,别号穆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洪有声,字懋文,南安人,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洪有声,字懋文,号穆庵。喜《东坡集》,更号景坡。英山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旧志”为作传。

  万历二年进士

  明·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洪有声乡试举人。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隆庆庚午举人,登(民国志无“登”字)万历甲戌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万历甲戌进士。”

  初授信阳州守,坐谪大同典史

  洪有声初授信阳州守,坐谪大同典史。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均载(文基本同):

  “授信阳州守。

  信阳地硗确,又当楚孔道。(“”民国志作“有声”)锐意抚绥,不避权豪。有吏目者,藉当道戚属虐而贪,(“”民国志作“有声”)以法绳之,不得肆。

  竟中忌,坐谪大同典史。州民数百为伏阙讼冤,不可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

  “授信阳州牧。

  地处硗确,又当楚孔道,锐意抚绥,不避权豪。

  为仇家所中,谪大同典史,州民数百伏阙讼冤。”

  转怀仁令

  久之,转怀仁令。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均载(文基本同)“久之,乃(民国志无“乃”字)转怀仁令。经理互市有方,边人怀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转怀仁令。经理互市有方,边人怀之。”

  历蔚州守、维扬郡丞分镇瓜州、南工部郎中

  洪有声历蔚州守、维扬郡丞分镇瓜州,晋南工部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均载(文基本同):

  “迁蔚州守,再(民国志无“再”字)转豫章维扬郡丞、分镇瓜步(“瓜步”民国志作“瓜州”)

  瓜州当南北噤喉,至之(“至之日”民国志作“有声至”),饬武备,增雉堞,严闸坝,保障之功居多。

  晋南工部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

  “迁蔚州守,再转豫章维扬郡丞分镇瓜州,留心保障。

  晋南工部郎。”

  乞归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有声》、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均载(文基本同)

  “念母老,即拂衣归(“拂衣归”民国志作“乞归”),陶情诗酒。

  一日,忽键户自序其(民国志无“其”字)生平甚悉,以授其子启初,曰:‘吾志在歌诗,趣在山水,政绩在四方,立身制行在闾里耳目。不欲以德薄处蹇之身,烦当世名公铺张,它日其藏此于幽。’盖清畏人知,直不求名如此。

  所著诗集藏于家(此句民国志作“著有《景坡集》若干卷藏于家”)

  启初,亦成进士(“进士”后民国志有“以理学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启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

  “以母老乞归。

  启初。”

洪有第

  洪有第(1535—1561年),字懋学,号肖英,明·南安县英都人,徙居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第》、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有传。

  明·嘉靖卅八年联捷进士

  洪有第是铜仁府同知洪庭实长子;母张氏。曾祖洪昕,曾任义官;祖父洪宙

  洪有第于明·嘉靖卅七年(1558年)戊午科乡试举人,嘉靖卅八年(1559年)己未科联捷进士,时甫25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第》:洪有第,字懋学,南安人,徙居晋江。嘉靖己未联捷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洪有第,字懋学,号肖英。嘉靖戊午、己未联登进士,年甫二十五。”

  授新城令

  洪有第授新城令。

  【按:明代全国有数个新城县,如分属浙江杭州府、山东济南府、河北保定府、江西建昌府等。从下文“卒于杭江舟次”(京杭大运河)文意推测,应为山东或河北的新城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洪有第》:

  “授祈城(?应为“新城”)令。

  邑多贵人,持令长短,见有第莅事精详,皆敛辑不敢肆。

  岁饥,发庾给赈,全活甚众。”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

  “授新城令。

  邑中多贵人,凭城社持令长短,以有第年少书生,易之,及见其莅事精详,犁然(“犁然”:明辨貌)如宿吏,皆敛辑不敢肆。

  民以事至庭下,立讯之,不烦推鞫而自伏。有积牒丛案不能决者,上官悉委之,遂无留狱。

  岁饥,发庾给赈,全活甚众,贤声丕著。

  而邑当孔道,使车交驰无停晷(“停晷”:谓时间驻留)。”

  卒于调任新会舟次

  调广东新会令,赴任途中,病卒于京杭大运河的官船上,年27岁。

  清·道光《晋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洪有第》:“调新会,父老攀辕泣别,竟以劳瘁卒于官。”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

  “当道悯其劳瘁,调新会知县,父老攀辕泣别。

  竟以劳瘁,卒于杭江舟次,年甫二十七。”

  洪有第有子洪启睿,字尔介,号讱原,万历廿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官至浙江左布政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启睿》)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孙承选,字彦修,万历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解元,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未殿试而卒。”

洪有则

  洪有则,字可久,号仰斋,明南安县英都人,翁山氏东二房10世。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前登武进士,授黄冈守备,嘉靖四十年(1561年)受命到兴化(今莆田市)沿海平倭立功,受封世袭泉州卫冠带总旗并世袭,调任防守广东潮州海门,授把总,世袭武义将军(从五品)。

  民国《南安县志•卷23•选举志•明武进士》洪有则,乡科未详。以兴化平倭功,任黄冈守备。前志缺。

  民国《南安县志•卷23•选举志•明武职》洪有则,嘉靖辛酉以平倭功世袭泉州卫冠带总旗,防守广东潮州海门,进授把总。

  清•乾隆《武荣翁山洪氏族谱》:洪有则,字可久,号仰斋笃斋三子。加靖嘉靖”之误)辛酉岁以兴化平倭有功,世袭泉州卫冠带总旗,守广东潮州海门,旋授把总。又闻钦授黄冈守备,世袭武毅将军(应为武义将军。两存之。

洪天馨

  洪天馨天霞,号薇峰,自署棱陵洞通衢道人,明·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间晋江人。卒年六十三。

  洪天馨生而多病,三岁还不能说话。长大学易,攻举子业,傍及群书,是一位道德学问著于当时的名儒。

  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明·洪天馨》:洪天馨,稍长受《易》,攻举业,旁及群书,靡不洞彻。为诗出以夷易,尘视缘垢。每春旭秋月,行阡陌,自吟自和。灵源草庵、金粟、清源、天心、梅山诸景,踏咏殆尽。入钱塘、登吴山,访紫阳洞、上下天竺、六桥,历金陵报恩寺,灰心世路,游情方外。年六十二卒。”

  创办龙泉书院

  洪天馨科场失利,中年丧妻,子女夭亡,灰心世路,正德年间(1506—1521年)遂隐于晋江华表山草庵,在草庵殿内创办书院,专志授徒讲学。因草庵寺右巨石有一尺见方的摩崖石刻大字“龙泉”,名“龙泉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草庵》、《泉州书院·龙泉书院》)

  嘉靖(1522—1566年)初,泉州有十八位士子住草庵“龙泉书院”勤奋读书,后来十八人均举,留下十八明贤读书草庵的佳话。1938年,弘一法师撰写《重兴草庵石记》时,根据传说记载了此事。为此,弘一法师还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留下一则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跟随洪天馨读书的十八士子,现难知其详。据史料零星记载,仅知有:

  庄用宾,晋江人。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1529年)联捷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

  庄用晦,晋江人,庄用宾弟。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

  赖存谨,晋江人,嘉靖间贡生。

  赖存业,晋江人。嘉靖间贡生。任广东琼州教喻时,奖掖庠生海瑞,并为海瑞解决婚姻案。海瑞晚年为南京吏部侍郎,以门生礼为立“兄弟明经”匾额。

  王慎中,晋江人。嘉靖四年(1525年)、五年(1526年)联捷进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参政,是与毗陵人唐顺之齐名的古文学家,时称“晋江、毗陵,又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张志达,嘉靖八年进士。

  蔡克廉,晋江青阳蔡厝人。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1529年)联捷进土,官至户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克廉》)

  蔡克熙,晋江青阳蔡厝人。克廉弟,贡生。

  蔡鸾,贡生,教喻。

  蔡廉,贡生,南容教喻。

  庄一俊,晋江青阳人。嘉靖四年(1525年)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浙江参议,诗文书法皆有成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一俊》)

  深研道教经典

  洪天馨非常仰慕葛稚川许旌阳费长房等著名道士的修道成真,对道教经典《参同契》、《悟真篇》、易学八卦参悟洞彻,著有《参同契解》、《悟真篇解》。

  洪天馨尤专心医药卜筮之术,用特制的膏药为人治病,不收一文钱。遇贫苦之人,常掏出自己仅有的钱来赈济他们。

  后游情于方外,往来于清源山、天心洞、(紫帽山)金粟洞、灵源庵,所到之处即景踏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泉州寺庙·天心洞、灵源寺》)

  也尝游杭州、南京。

洪天骥

  洪天骥(1208~1274年),字逸仲,号东岩,南安籍,南宋·晋江后厅人(今石狮市宝盖镇后厅)。

  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洪天骥卒于家,文天祥洪天骥之子洪应午之请,为撰《潮州寺丞公行状》(收入《文山先生全集·卷11》),有曰:(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八日……翛然而逝……子男应午……将以是年十月已未奉治命以葬。应午千里贻书,俾某状行,姑序其本末,以俟立言之君子。”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等有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闽书》,参《广东通志》、《建宁县志》”为作传。

  淳祐七年进士

  淳祐七年(1247年),洪天骥登丁未科张渊微榜进士。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公讳天骥,字逸仲,世晋江人,嘉定戊辰(嘉定元年,1208年)七月庚戌公以生。

  生有异质,沉静专一,自少讲求微言,通念晓析乃已,故于经史诸子百家之辞,无不贯串。

  登淳佑七年进士第。”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

  洪天骥,字逸仲天锡(按:清·道光《晋江县志》载为“从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天锡》)

  淳祐七年进士。

  少有异质,贯通经史。尝割股愈祖母疾。”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洪天骥,字逸仲,晋江人。少有异质,贯通经史百家。淳祐七年登进士。”

  初宦

  淳佑七年授建宁县尉

  淳佑七年(1247年),洪天骥初授建宁县尉。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除建宁县尉,发奸伏,无所回挠。

  时有劫寇王若曾,啸聚千余人,骚动两路,诸所委捕,多畏沮。公奋不顾身,提兵捣其巢,一举空之。公虽浸近周行,然无所附丽,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建宁县》:

  洪天骥,字逸仲,温陵人(“温陵”:泉州的别称),建宁县尉。

  邑之上下坊,夙有町畦争讼,天骥谕以威福而讼遂息。

  周平、虎溪二保之民交隙,天骥沿台檄体实,折以一言而定。

  尤重儒学,每以文章课邑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

  “初尉建宁。

  时海盗王若曾啸聚千余,骚动郡邑,所委捕多畏沮。天骥直捣贼巢,一举平之。

  邑有三大奸党,以次就缚。

  折狱平允,一言而定久隙之民。”

  《邵武县志》:淳佑十一年(1251年) “大盗王若曾兵犯邵武,郡人龚哻率壮士败之于白渚桥。若曾走建宁,为县尉洪天骥所灭。”

  宝祐四年校艺南宫

  宝祐四年(1256年),洪天骥校艺南宫(指“学宫”),置文天祥卷上第。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宝祐四年校艺南宫,得文天祥卷,置之上第,人服其明。”

  宝佑六年从军为僚属

  宝佑六年(1258年),统兵于淮的将军辟洪天骥为僚属。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宝佑六年,淮阃(“阃”:统兵在外的将军)择士自从,辟公为属。”

  知香山县

  景定三年莅任

  洪天骥历连州推官,景定二年(1261年)授宣教郎、知香山县;景定三年(1262年)到任。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景定二年(1261年),授宣教郎,知广州香山县。

  至之日,以教养人才为第一义,修复大成殿、明伦堂、登俊斋,皆捐俸入为之,敛不及民。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邑以大治。”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

  “景定三年授宣教郎,知香山县。

  至之日,以教养人材为首务。修复大成殿,明伦有堂,主敬美身,宾贤登俊有斋,皆捐俸为之,敛不及民。

  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曰:‘此囚牙讼师去,则吾民安矣。’邑以大治。

  经略使洪勋赵汝暨雷宜中及仓宪,交以邑最上。”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

  “历知香山县。

  以文儒课士,捐俸兴学。

  行政尚宽,裁之以义。

  邑多豪猾,廉其尤桀黠者丽(“丽”:通“罹”,遭遇,此处有拘拿义)之法。

  政声为诸邑最,上官交荐其才。”

  咸淳四年入朝论对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咸淳四年(1268年),公轮对,首尾二千余言,其辞淳复恳切,深刺腧髓。

  又言泉(泉州)有屯戍左翼一军之兴之害,米舟搜籴生变之虞,而朝廷籍没二氏之田,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代兵制》)

  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咸淳五年知潮州

  咸淳五年(1269年),洪天骥任揭阳县令,当年旋以大理寺丞任潮州知州,至咸淳七年(1271年)。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 咸淳)三年(?应为“五年”,1268年),知潮州。

  视民事如家,视敝政如己疾。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知无不为,为无不尽。

  潮有防田旧堤,多啮于水,取俸与民筑石为堤,民号之曰‘洪公堤’,且刻赋颂其旁。
去之日,垂髫戴白者拥车下,不忍去。”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擢大理寺丞、知潮州,祀名宦。”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终知潮州。”

  在洪天骥任潮州知州之前很长一段时期,潮州畲民聚众作乱,威胁地方统治。洪天骥任内应变设奇,畲民降者相属;又于梅境置屯,多者300人,少者200人,特用为援,且严保伍之命令以澄其源。

  咸淳九年奉祠,归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咸淳)九年(1273年),得旨主管华州云台观。

  公时益畅于诗,数与姻族觞咏从容,而学徒有志于考德问业者,多授以外声利及终身受用之要。

  暇日登临徜徉,爱南安风气明秀,取所谓小陂山者,曰:‘乐哉,斯丘!我死则葬焉。’”

  咸淳十年卒于家

  咸淳十年(1274年),洪天骥卒于家。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公始属微疾,即乞致仕。八日,忽索水自浴,衣冠休于正寝,翛然而逝。

  子男应午力学克肖,收拾公遗稿若干卷,曰《东岩集》,藏于家。”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

  “与兄文毅天锡文学齐名,时谓‘二’。

  卒,文天祥状其实行。

  所著有《东岩集》。

  祀名宦。”

洪启睿

  洪启睿(1556—1616年),字尔介,号讱原,明·南安县英都人(今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徙居晋江;洪有第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洪启睿,字尔介,别号讱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洪启睿,字尔介,别号讱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洪启睿,字讱原,南安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洪启睿 字尔介有第子,祖南安,徙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洪启睿,字尔介,号讱原有第之子,英山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南安邑志》”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采旧志,参《通志》”为作传。

  万历廿年进士

  洪启睿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举人,万历廿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会试第1名(会元)、殿试二甲第1名(传胪)。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万历二十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均载:“万历壬辰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万历乙酉举人。壬辰会魁,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

  初宦礼部

  授礼部主事

  洪启睿初授礼部主事,职典属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

  “授礼部主事,职典属国。

  首发沈惟敬之奸,疏大司马石星主和误国、宋应昌等扶同欺蔽。

  复上册立东宫、救于孔谦陈泰来顾允成等二封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民国志文基本同):

  “授礼部主事,职典属国。

  首发沈惟敬之奸,疏大司马(“疏大司马”民国志作“疏兵部尚书石星”)主和误国、继略(“继略”民国志作“经略”)宋应昌等扶同欺蔽。

  复上册立东宫,救于孔谦陈泰来顾允成二封事(“封事”后民国志有“词甚激切”)。”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

  “授礼部主事。

  首发沈惟敬之奸,疏兵部尚书石星误国状。

  复请册立东宫,词甚激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

  “授礼部主事。

  首发沈惟敬之奸,疏大司马石星误国、经略宋应昌等扶同欺蔽。

  复上册立东宫,救于孔谦陈泰来顾允成。”

  改署仪制郎

  改署仪制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

  “署仪制郎。

  大珰(“珰”: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以封爵为请,不许,珰衔(“衔”:怀恨在心)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

  “署(“署”民国志作“改署”)仪制。

  时大珰以封爵为请,不肯与(“不肯与”民国志作“不允”),珰衔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

  “改署仪制。

  时大珰以封爵为请,启睿不允,珰衔之。”

  晋祠祭司郎中

  晋祠祭司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及珰负罪,始擢祠祭郎。”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及珰负罪,始擢祠祭郎(“祠祭郎”民国志作“祠祭司郎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及珰负罪,始擢祠祭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擢仪制司郎中。”

  出外官浙江

  视两浙学政

  洪启睿受命视学两浙(学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视两浙学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民国志文同)“视两浙学政,章程约束无所贷(贷:宽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督学两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逸事备采》”曰:洪启睿督学两浙,所取拔士皆有文学,而名下无誉者,诸生哗然异议。公知之,明日发案,集诸生于堂,朗诵其文而评论之,自优等至下等皆然,诸生詟服。”

  转金衢守道

  转任金衢守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转金衢参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转金衢守宪。约法禁戢,荡涤苛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转金衢守道。”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转金衢守道。察吏戢奸,荡涤苛烦。”

  擢两浙按察使

  擢两浙按察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升按察使。治兵海上,功绩最著,四明(今“宁波”)人建祠祀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

  “升按察使。

  治兵海上,功绩最著,四明人建生祠尸祝不衰(“不衰”民国志作“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

  “升按察使。

  治兵海上,功绩懋著。四明人建生祠尸祝之。”

  官至浙江布政使,万历卅八年乞休

  转浙江右、左布政。万历卅八年庚戌(1610年),洪启睿乞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

  “转右布政,摄符。入觐,凡浙吏中蜚语者,抗力昭雪,所全善类甚多。

  寻转左。属浙东饥、浙西涝,睿殚力请蠲赈,咸报可。

  庚戌,计典竣事,遂决意乞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

  “转右布政(“右布政”民国志作“浙江右布政”)

  摄符入觐,凡浙吏(“浙吏”民国志作“清吏”)中蜚语者,抗力昭雪,所全善类甚多。

  寻转左属(指“左布政”)

  浙东饥,浙西涝,殚力赞襄(“赞襄”:辅助,协助),捐俸佐之(“佐之”民国志作“助之”)。诸凡请蠲、请折、请赈疏,咸报可。

  庚戌计典竣事,遂决意乞休归(民国志无“归”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

  “后官至布政使。凡请蠲请折请赈,疏咸报可。

  庚戌乞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

  “转右布政,寻转左。属浙东饥、浙西涝,殚力周恤,请蠲请折请赈,疏皆报可。

  乞休。”

  居家以终

  洪启睿既乞休归,居家以终,61岁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

  “归,作《还山十誓》,诫子弟,禁仆隶,约里戚。

  奉法惟谨,郡邑岁时罕所谒见,惟穷交数人,时相过从而已。

  又常以义急人之困,家食淡约,特以榱桷祭器尽孝思追养为第一义。

  事兄如事父,友爱性植,晚而弥笃。

  寿六十一终。

  承绂,孙士宏,俱乡荐。”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睿》:

  (“作”之前民国志有“归,”字)作《还山十誓》诫子弟、禁仆隶、约里戚,奉法惟谨。

  郡邑岁时罕所谒见(“郡邑岁时罕所谒见”民国志作“郡邑长罕时谒见”),惟穷交数人(“数人”民国志作“数辈”)时相过从而已。

  又常以义急人之困。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泉中值水灾,见途殍沟瘠,辄怆然捐恤之。

  居家淡约,特以榱桷祭器(“榱桷祭器”民国志作“祖祠祭器”)为孝思追养(“追养”民国志作“追远”)第一义。事兄如事父,友爱性植,晚而弥笃。

  寿六十一终(“寿六十一终”民国志作“卒年六十一”)

  承绂,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作《还山十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

  “归,作《还山十誓》,戒子弟,禁仆隶,约里戚。奉法惟谨,孝友性直,老而弥笃。

  寿六十一终。

  承绂。”

  洪启睿退休后,还倡修祖祠氏家庙,并将明朝的宫廷鼓乐黄门鼓吹移植英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英都氏家庙》、《泉州民间音乐·鼓吹》)

  现丰州九日山上“石佛亭”立存《重修九日山石佛亭碑》,碑文为洪启睿所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石佛岩》)

  轶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科甲录》,参家传”载:

  洪启睿,万历壬辰科(万历廿年,1592年)进士。内阁初以一甲第一名进御。是夜梦清源山神与五虎山神战,不胜。明早胪唱,上竟以福州翁正春易之。五虎,福州镇山也。先是上梦孝(“孝”《府志》作“老”字)进春见翁,应其梦,故易二甲第一。遗书族人,有‘清源山低’之语。

  以此后属纩(“属纩”:用新绵置于临死者鼻前,察其是否断气,代指临终)之日,有近亲(“近亲”《府志》作“所亲”)遇于清源山下,见其仆从舆马森列,谨避之。 公呼而嘱以事,其人急趋,到家已舁棺将殓矣,不胜惊讶,始述所嘱,其事历历有征。 ”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逸事备集》载:

  洪启睿天资敏捷,读书一目数行,过便成诵,终身不忘。

  督学两浙,所取拔士皆有文学。间有(“间有”《府志》作“而”字)名下无誉者,诸生哗然异议。公知之,明日案(“案”《府志》作“发案”字)集诸生于堂,朗诵其文而评论,自优等至下等皆然,诸生詟服(“詟服”:畏惧服从)

  其及(“及”《府志》作“二”字)第时将赴春官,有朋侪素闻材,取书试之。每读讫一帙,折而浮于江,卷终,汩汩成诵,无遗一字。时人号为‘洪漂江’。”

洪启初

  洪启初,字尔还,号葆原,明·晋江人,洪庭秀之孙,洪有声之子;为南安英都翁山洪氏东二房11世。因洪启初随父从南安英都徙居晋江,亦作南安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洪启初,字尔还庭秀之孙。先世由南安徙居晋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初》:洪启初,字尔还,别号葆原有声子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洪启初,字尔还有声子,自南安徙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洪启初,字尔还,号葆原,英山人,有声子。徙居晋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雍正间《志》”为作传。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初》、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采《府志》、《晋江县志》”为作传(文基本同康熙志)。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洪启初应顺天府庚子科乡荐,中解元周起元榜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成进士,殿试二甲第31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初(民国志文同)“万历庚子举顺天乡荐。癸丑成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万历癸丑进士。”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关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关。

  故有北关两税,商困莫支,即疏请罢,诸商欢跃,舟蔽江下,羡金至万余,悉籍上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初(民国志文基本同)

  “授户曹(“户曹”民国志作“户部主事”),出榷浒墅。

  墅故有北关,商困莫支。启初念一地两关,竭泽而渔,甫受事之日(民国志无“之日”2字)即疏请罢(“罢”民国志作“罢之”),诸商欢忭(“忭”:高兴,喜欢),舟蔽江而下,羡金至万余,悉籍上太仓(“太仓”民国志作“内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

  墅故有北关,商困莫支。启初甫视事,以一地两关,疏请罢之。”

  万历四十六年典试云南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洪启初典试云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

  “典试云南。

  适贡金骚扰,启初疏陈其害,遂得免,着为令。”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初(民国志文基本同)

  “戊午,典试云南,所取士如雷跃龙戈允礼陈奇猷李大受廖大亨皆一时名士。

  滇苦贡金,飞挽绎骚(“绎骚”:骚动),商越地而采买,官设处而挪移,至盘河瘴疠(“瘴疠”民国志作“触瘴疠”),中流而毙者比比。启初复疏列诸苦,得旨蠲贡,著为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戊午典试云南。”

  关于洪启初典试云南事竣疏免贡金事,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576》载:

  “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癸丑,户部主事洪启初以滇闱事竣,上言滇之害无如贡金一事

  ‘其采买起运之苦,按臣言之已详,而六月中护金兵役渡盘江死者五十人,况兼兵火之后,继以旱虐,厉疫盛行,槥车相望,从来上天降割未有至此极者。伏睹皇上四十四年曾俞抚臣马价六万之请,得以料理兵食,功成安攘,今前效已睹,后局当收。伏望慨出帑金数万以赈饥民、饷贫军;不则,于滇抚捐资二万输将在途,允转赈黔涸辙,亦足小苏也。’
  不报。”

  迁兵部郎

  迁兵部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迁兵部郎。”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初(民国志文基本同)

  “调驾部(“驾部”民国志作“兵部郎”)

  时东事失利,(“”民国志作“启初”)简武弁,选伍长,清占役,严出入,虽辇毂之下(“辇毂之下”:犹言在皇帝车舆之下,代指京城),法在必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迁兵部郎。”

  丁内艰归,从此不出,著书以终

  洪启初在兵部郎任上丁内艰归,从此不出,著书以终。著有《四书翼笺》9卷、《易经管见》4卷行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易学管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丁内艰归,不出,与友人苏庚新相切劘,著书以终焉。”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初(民国志文基本同)

  “方振刷有绪,而以母丧归(“方振刷……母丧归”民国志作“丁内艰归”),遂绝意仕进。

  与友苏庚新、弟启遵剖析先儒语录诸书。方应祥(“曰”民国志作“称其”):‘尔还(民国志无“尔还”)被服恂雅,造次于是。端居湛思,云停渊著。故心靡不肖于理,而腕靡不肖其心。’吴默亦云:‘四圣有苗裔,洛闽有功臣。’语俱载刻集中。

  (“著”民国志作“所著”)有《四书翼笺》、《易经管见》行于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丁内艰,绝意仕进,剖析先儒语录诸书。著有《四书翼笺》、《易经管见》行于世。”

  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御史曹谷曾荐起用洪启初,但熹宗不用。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66》:

  “天启五年十二月……戊寅……御史曹谷参南京兵部侍郎郝名宦、太常寺少卿杨维新,并荐户部主事洪启初、工部郎中聂心汤

  得旨:‘郝名宦聂心汤已有旨了,杨维新曾于工所著劳不得风闻苛索,洪启初不必议用。’”

洪启遵

  洪启遵洪有声侄,明·南安人,徙居晋江。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进士,授吉安府推官 ,后擢台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遵》:

  “洪启遵有声侄,南安人,徙居晋江。

  崇祯戊辰进士,授吉安府推官。性刚直,不畏强御,民有冤抑,辄求启遵理之。贵势以为不便,而启遵持益力,无敢干请者。事必屡讯,故平反独多,民咸德焉。

  后擢台谏,有直声。”

洪启聪

  洪启聪,字尔达,号怀怙洪有复侄,明·南安英都人,属翁山氏东轩二房,居晋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聪》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聪“采旧志、《闽书》”为作传。

  万历卅二年进士

  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洪启聪举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聪》:洪启聪,字尔达有复侄,南安人,居晋江。万历甲辰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聪》:

  洪启聪,字尔达,号怀怙

  少孤,稍长即发愤攻苦。母史氏,时以纺织佐之。

  万历戊子举人,甲辰魁南宫。”

  官终都察院经历

  洪启聪初授顺天府教授,历户部主事、典试粤东、两浙运判、南兵部武库司郎中、池州推官、都察院经历。卒于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聪》:

   “授顺天府教授,升户部主事,主北新、大军二仓,一切厘剔。

   典试粤东,以罣误补两浙运判,去蠹裕课。

  转南兵部武库司郎中。一切器械,简阅精好。

  中谗,左迁池州推官,寻移都察院经历。

  以劳卒。子承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聪》:

  “乞授顺天府教授。

  晋户曹主事,主北新、大军二仓,端方真率,一切厘剔。

  适有典试粤东之命,乘传亟往,一时吏缘为奸,反摭(“摭”:摘取)所夙侵以污主者。逮试事(“试事”:考试之事)(“甫”:才,刚刚)竣,中途遭母丧,方悲号奉榇(“榇”:棺材),莫由自白,遂坐谪。

  服阕,思无以报二人,乃勉出就判两浙盐政。

  寻以蠹剔裸转南枢曹,讨军实,缮器备,一不易其初。

  留枢四年,得貤赠父母,且例满应迁。会同舍郎以事为县令所持,令为门下士,恨不为解,遂嗾(“嗾”:唆使)主爵者下石(“下石”:往井下丢石块,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改池州司李(即司理,推官)

  寻迁都察院经历。竟以劳瘁殒。卒之日,竟无完衣。

  嗟乎!在计、在枢皆不肯苟且以糜大官,清厘稽核各有成效。乃起而踬(“踬”:被东西绊倒),踬而复起,已又复踬,竟不获大展也,惜哉!

  承儒,崇祯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亚魁,亦其报云。”

洪启哲

  洪启哲,字子愚洪猷子,明·晋江人。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举人,历福安教谕、浙江按察司经历、平阳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哲》:

  “洪启哲,字子愚

  万历丁酉举人,授福安教谕。以其父所著《周易翼义》、《四书约说》二书梓行学舍,训课多士。

  迁饶平令。赋伙民顽,饮蘖茹冰,殚力调剂。

  为忌者所中,谪浙江按察司经历,旋擢平阳令。简征缓赋,民赖以苏。

  后以谪归,年七十二卒。 ”

洪启采

  洪启采,字尔载,号敏斋常九,明·南安县英山人,居晋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采》:洪启采,字尔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洪启采,字尔载,南安人,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洪启采,字尔载,号敏斋,更号常九。”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采》、道光周学曾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采《闽书》,参《景璧集》”为作传。

  万历四年举人

  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洪启采乡试举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采》:“领万历丙子乡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均载(文同):“万历丙子举人。”

  初授泰宁教谕,擢国子助教

  洪启采初授泰宁教谕,擢国子监学录。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采》:“初授泰宁教谕,擢国子助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

  “初授泰宁教谕,(此处应有逸文“首拔江日采”)后成进士。

  擢国子监学录。”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

  “初授泰宁教谕课士,首拔江日采,后成进士,人谓知人。

  擢国子监学录,识拔尤多。”

  出守许州

  后洪启采出守许州(今河南许昌市)。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采》:

  “出守许州。

   按故籍,行田里,谓:‘此汉·枣祗[枣祗,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屯田制的发明者]所称‘膏腴可屯田处’也。今斥为泽卤,化为茭牧(“茭牧”:割草,放牧),宁能岁无饥乎?’于是,发廪赈施,引民浚陂池,穿颍上渠行数十里,溉田可数千亩。招徕流民,给之垦艺。

  建义仓二十余所,令富者输粟其中,自出锾金买粟储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

   “出守许州。

  岁饥,发谷赈贫,全活万数。

  浚陂池溉田百余顷,建义仓二十余所,自出锾金买粟积贮。”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

  “出守许州。

  行法以宽,暮金尽却,讼牍片言立决,爰书尽出手裁,上官知其廉能。

  按故籍,行田里,谓:‘此汉·枣祗所称膏腴可屯田处也。今斥为泽卤,化为茭牧,宁能岁无饥?’于是发廪粟,按贫施赈,全活万数。乃复引民浚陂池,穿颖水渠数十里。卤田得水化腴,招徕流民垦艺,每亩岁得十石。为民建义仓二十余所,令富者输粟其中,自出锾金买粟储之。蓄积既多,岁益无虞。

  公余召士讲书论文,其所赏拔多登科第者。

  令坐谤书,事未白不得归,一家十三口,极力周全之。为白其冤,事竟解。

  州判者,居官清白,荐之上官;及擢为令,行李萧然,捐俸助之。

  启采在许三年,上官荐疏六七上。”

  擢湖广永州府同知未赴,卒

  洪启采擢湖广永州府同知(今湖南永州市)。适从父洪有复(号心庵)任湖广布政使,例应回避另补,以病乞归,寻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复》)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洪启采》:“擢永州,乞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擢永州府同知,以病乞归。寻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擢湖广永州府同知。适从父心庵公辖楚藩,例应回避另补,竟以病乞归,寻卒。”

洪启胤

  洪启胤(1584—1654年),又作洪启孕,字尔哲,号绍原,明•南安县英山人(今“英都”),英都氏西轩长房11世;居晋江。

  清•乾隆《翁山氏族谱•十一世西轩长房•启胤启胤,字尔哲,号绍原立宇公嫡长子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洪启孕,字尔哲,南安人,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洪启胤,字尔哲,号绍原,英山人。”

  清•乾隆间续修的《翁山氏族谱•十一世西轩长房•启胤》有载。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旧志”为作传。

  万历十三年乡试举人

  乡试中式举人,会试四次不获正榜

  洪启胤26岁领万历十三年(1585年)己酉科乡试中式第40名举人。此后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洪启胤陆续参加4次会试,均未获正榜,但2次获“明通榜”第1名,2次获“明通榜”第2名。【按:所谓“明通榜”,是从会试后正榜之外的落榜士人中选取优秀者补授各地教授之类官员,于会试后榜示,故名,相当于“同进士出身”。】

  清•乾隆《翁山氏族谱•十一世西轩长房•启胤“年十□以壁经补晋江弟子员,旋补廪,二十六领万历已酉乡荐。会试二次(?),取明通第一者两次,第二者二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洪启孕》:“万历己酉举人。”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万历己酉举人。”

  洪承畴的恩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出仕前,洪启胤在英都英墟街办乡学“水沟学馆”教书(书馆靠近一条水沟,故名)。

  乡老相传:明末,洪承畴7岁时上溪溢馆启蒙,但因家境贫寒,11岁即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度日,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墟埔走街串巷叫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泉州学校•溪益馆》)

  时洪启胤在英墟街办村学“水沟学馆”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

  一次,洪启胤让学生们把洪承畴叫来,指着桌上的砚台出联“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命对,洪承畴对曰:“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分且抱负不凡,说服傅氏,免费收其为徒,在“水沟学馆”重修学业。

  在洪启胤门下,洪承畴读书十分用功,《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无所不读,学识日进。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洪启胤看了拍手叫好,写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评语。
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去了。

  万历四十七年初授县学教谕,累至户部郎中

  洪启胤最后1次参加会试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从“明通榜”选录任职。

  初授山东济东学教谕,改湖广枣阳县学教谕,历北京国子监学正等,改任户部司务,升户部主事,晋户部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任枣阳教谕,入为国子监学正,历户部。”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任枣阳教谕,入为国子监学正。历户部郎中。”

  崇祯朝任职云南

  崇祯朝(1628—1644年),洪启胤出任云南大理知府;寻擢云南澜沧道道台,转洱海道台,升云南按察司副使,再升云南按察使兼布政司参议,终署左布政使事。

  福建古田县平湖镇赖墩村姓收藏的《家谱》(手抄本)中,卷首有洪启胤《重修家谱序》。《序》文阐述族谱的重要意义,并追溯氏系宋室名臣后裔,自分支入闽后,“徙福州、往宁邑、移古田、迁泉州”等蕃衍历程。文中有“余官云南方伯回来闽中”句,可知该《序》作于洪启胤从云南致仕归家途中路过古田之时。《序》文最后落款:“明•赐进士出身、中奉大夫、云南按察使司副使兼布政使司参议、署左布政使事、十六世孙启胤顿首拜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

  “转大理府知府,累任沧澜、洱海二道、按察司副使。

  时边地多故,启孕荐历剧任,修濠堞,汰冗卒;料寇辑乱,屡著干略;遂以副使摄布政使。”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

  “转大理府知府,累任澜沧、洱海二道,升云南按察司副使。

  时边疆多故,启胤洊历剧任,修濠堞,汰冗卒,料寇戢乱,屡著干略(“干略”:治事的才能与谋略)。遂以副使摄左布政使司。”

   洪启胤治滇,以善于处理少数民族事务著称,清除弊政,安抚滇边少数民族,加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政绩显著,多次受皇帝诰封。

  在崇祯初年的1次加封诰文中称,洪启胤任云南按察使期间,加强边防则“设兵戢盗,峻堞睿濠”,管理钱粮则“剔肩劳怨”、“志若冰霜;其夫人尤氏“随官耐冷历五载不异”,“退舍而励素丝(纺丝)竟阴”;足见为官清廉。洪启胤“思汰冗清”,裁减官员,减轻百姓负担。诰封洪启胤“通奉大夫”(从二品),尤氏“恭人”。这篇诰文收录入洪恭树编辑的《武荣翁山氏族谱序》一书。

  崇祯末归家不出

  崇祯(1628—1644年)末,启胤致仕归家,不再出仕。

  清朝定鼎以后,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贝勒抵泉州,慕洪启胤之才“召治两广军门事务”洪启胤2次婉谢。贝勒推荐启胤洪承撰授予潮洲通判(后因除霸害有功升韶庆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未几婴疾归,杜门不出。”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

  “未几,婴疾(“婴疾”:染病)归。大学士承畴启胤族子也。少时,启胤奇视之。及承畴为佐命元勋,启胤杜门不出。贝勒王入闽,造庐征为两广督军。谢曰:‘七十老妇,安得再醮(“醮”:女子嫁人)耶?’

   乃以其子承撰为潮州通判,升肇庆道。”

洪启范

  洪启范,字尔锡,清·南安英山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扞卫·国朝扞卫·洪启范》:

  “洪启范,字尔锡,南安英山人。

  少读书,沈静有智虑。时海氛未靖,山居騥扰,族推为砦长。性方严慎密,不少假借;咸敬惮,无敢犯者。

  是时,泉标中军威望素着,为一郡长城;与氏深相结。山寇陈申李复贵会攻砦,中军提兵擒二酋,乡人以安。

  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年)间,‘白头贼’攻围安溪,拒援兵于严岭,岭峻溪恶,相持累月,安溪几不支。

  启范曰:‘从吾乡间道由英格出贼不意,可救安溪。官兵与吾相首尾;有德而不报,非义也。’往见中军,言其状。中军韪之,送之出门曰:‘平时握手,欢若兄弟;至军中,则无戏言!吾子慎之。’曰:‘愿当军法!’

  遂导官军攀陟而上,以乡兵为前锋。是日,重雾弥山谷;兵抵岭上,据胜地。贼乃觉,一战仆其旗,遂溃;其众填枕坑谷,不可胜数。乘胜抵安邑,解其围。

  于是氏义声闻于七邑。制阃郎公上其功,传旨褒嘉;当事旌以扁曰‘奇谋匡国’。清溪(安溪)人至今啧啧焉。”

  (按: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漳平县蔡寅以白巾为号,劫夺官兵饷银后起事,活跃于漳平、安溪交界处,官府称其“白头贼”;七月廿五日,蔡寅曾率数千人进攻安溪县城、新康、湖头等地。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蔡寅率数千人包围安溪县城28天,郡城兵至乃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清·康熙十六、十七年漳平蔡寅起义军进攻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