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洪)

  洪有复(字懋纯,号心庵。明·南安县英山人,徙居晋江。万历八年进士,初铨武陵知县。万历十一年擢工科给事中。历礼科给事中。广东按察副使、罗定参政.浙江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洪有助[字懋逊,号逊斋。明·南安英山人(今英都),徙晋江。万历廿年进士。初授南安府推官。历工部郎、广州守。补徽州守。迁广东副使,卒于官。评价。]、洪有声[字懋文,号穆庵,又号景坡,明·南安英山人(英都),居晋江。万历二年进士,授信阳州守。转怀仁令。累至南京工部郎中。乞归。]、洪有第(字懋学,号肖英,明·南安县英都人,徙居晋江。明·嘉靖卅八年联捷进士。授新城令。卒于调任新会舟次。)、洪有则(字可久,号仰斋,明南安县英都人。)
  洪天馨(字天霞,号薇峰,自署棱陵洞通衢道人。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创办龙泉书院。深研道教经典。)洪天骥[字逸仲,号东岩。南安籍,南宋·晋江后厅人(今石狮市宝盖镇后厅)。淳祐七年进士。初宦(淳佑七年授建宁县尉。宝祐四年校艺南宫。宝佑六年从军为僚属。)。知香山县(景定三年莅任。咸淳四年入朝论对。)。咸淳五年知潮州。咸淳九年奉祠,归。咸淳十年卒于家。]
  洪启睿[字尔介,号讱原。明·南安县英都人(今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徙居晋江。万历廿年进士。初宦礼部(授礼部主事。改署仪制郎。晋祠祭司郎中。)。出外官浙江(视学两浙。转金衢守道。擢两浙按察使。官至浙江布政使,万历卅八年乞休。)。居家以终。轶事。]、洪启初字尔还,号葆原,明·晋江人,亦作南安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关。典试云南。迁兵部郎。丁内艰归,从此不出,著书以终。、洪启遵(明·南安人,徙居晋江)、洪启聪(字尔达,号怀怙。明·南安英都人,居晋江。万历卅二年进士。官终都察院经历。)、洪启哲(字子愚,明·晋江人)、洪启采(字尔载,号敏斋、常九。明·南安县英山人,居晋江。万历四年举人,历泰宁教谕、国子监学录。出守许州。擢湖广永州府同知未赴,卒。)洪启胤[洪启孕,字尔哲,号绍原。明•南安县英山人(今“英都”),居晋江。万历十三年乡试举人(乡试中式举人,会试四次不获正榜。洪承畴的恩师。)。万历四十七年初授县学教谕,累至户部郎中。崇祯朝任职云南。崇祯末归家不出。]、洪启范(字尔锡,清 ·南安英山人。)
  洪承畯[字彦灝、林士,号紫山农人、业农山人。明末清初•南安英都霞美乡龙山村人(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移居泉州郡城(亦晋江县治)。洪承畴之弟。善行草书。隐紫帽山下及进京事。不耻洪承畴之降清(不齿其兄所为。在“洪衙”侧建“双忠庙”隐讽之。在泉城西隅佛寺书“大无莲心”四字额于寺门)。夷然物外。《寄贺杨新总镇度五台》诗。附:《竹间续话》的记述。]、洪承龙[字彦飞,号陟子,又号纯朴。清·晋江人,祖籍南安翁山(亦称“英山”,今属英都镇)。康熙三年进士(授浦江令。迁桂阳知州。入朝历户部员外、工部郎中。出为肃州参议,请疾归。)。召治黄河,卒于河北。]
  洪富(字国昌,号新斋。明·晋江青阳镇屿头村人。受学于蔡门。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出守雷州。两浙转运使、两淮转运使。四川参政,屡与巡抚违忤,乞归。卒。深研《易》学。)
  洪澄源
(字子定、号镜潭。洪富的从孙。初宦。出为桂林府。贵州按察副使备兵毕节。贵州按察使、云南布政使。评价。
  洪蔼庭(应吟公,清末·泉州旧馆驿人)
  洪炬、
  洪可弼
(字旭臣,号双林)
  洪淯鳌[洪育鳌,字六生,号介臣,明末清初·晋江县廿三都安仁乡江阴里后厅(今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后厅自然村)人。身世与早年。知道州。擢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死难。后事。]
  洪猷
(字文振,号积斋)
  洪范
[字寿箕,号仁庵,宫保提督公。清·晋江县卅六都福田村人(今丰泽区丰泽街道东涂社区田庵村)。千总:从康亲王平叛。战小门山:擢中军守备。从平金、厦。从平台湾:擢左都督。湖广参将、江南参将。从平葛尔丹:庆阳副将。海坛总兵。卒。家世。故居。]
  洪朝选(字舜臣,又字汝尹,号芳洲,别号静庵。历宦。辽王案忤张居正意被削职。冤死。著述。)
  洪昌(字汝言)、洪圣保、洪葆(字子厚)、洪聪[字谋甫,号海陬,别号邃斋,明·晋江人(今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后厅)]、洪达遵(字君恪,清·晋江人)、洪元英(南宋·绍兴六年知晋江县)、洪庭桂字德馨,号芹谷。明•南安英都人,徙居晋江。嘉靖十七年进士。授行人。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出历江西按察司知事、德兴令,寻罢归。里居恬澹清修。万历二年卒。、洪垣星[字日生,号遁庵。明末清初·南安武荣铺(丰州)人,寄籍安溪县兴二里。明·崇祯十三年联捷进士。授长寿令。调双流县。崇祯十七年擢重夔道,未任归。入清退老林下不出。]洪应心(名鹏,字星元,号华圃。清·南安市石井镇古山村人。)、洪世泽(字叔时,号艮堂,又号艮圃,清·南安县英都人。洪科捷长子。中选乾隆元年博学宏词科。翰林院检讨。告归,掌教。晚年栖居英都。著述。)

洪有复

   洪有复,字懋纯,号心庵,明·南安县英山人,后徙居晋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洪有复,字懋纯。”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洪有复,字懋纯,南安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洪有复,字懋纯,自南安徙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洪有复,字懋纯,号心庵,英山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有记。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采《闽书》及杨商澹《栖霞集》”为作传。

  万历八年进士,初铨武陵知县

  洪有复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举人,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进士,初铨武陵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初铨武陵知县。

  江陵秉国(江陵人张居正任首辅,史称“江陵相”),楚人席气焰,多以意,作使县官,暴横邑里,有复三尺裁之,席气焰者议徙有复他去。会相败,反以得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洪有复》:

  “万历庚辰进士,知武陵县。

  张居正柄国,楚人席气焰,斥麾县官,暴横邑里,有复裁抑之不少贷。居正衔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万历庚辰进士,初选武陵县。时方清丈(“清丈”:详细丈量土地),悉心勾稽,保障拊循。”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嘉靖辛酉举人,万历庚辰进士。初铨武陵知县。

  时方清丈,豪与胥互为奸利。又,江陵张居正秉国,楚人席气焰,多以意作威福,暴横邑里。有复悉心劳来(“劳来”:亦作“劳徕”,慰问、劝勉前来的人),清讼省刑,巡行勾稽(“勾稽”:同“钩稽”,查考审核),度土任税

  赋既称平,即调处积逋(“积逋”:积欠的赋税),洗剔陋规,保障拊循(“拊循”:亦作“拊巡”,安抚,抚慰),以身为率。诸席气焰者斥麾县官三尺,裁之无所挠。

  暇进诸生讲解经文,扬榷(“扬搉”:约略论述,略举大要)古今。春劝相田野,耕夫馌妇(“馌妇”:往田野送饭的妇女)咸歌孔迩。

  时席焰者议挤有复他去,会败,反以得声。”

  万历十一年擢工科给事中

  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遭清算,洪有复擢工科给事中。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典试贵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擢工科给事中。中贵人杀人不法,有复疏论抵罪;中贵人走匿,至偕其党环上泣也,有旨属刑部。有复再疏论,竟抵罪。”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败,擢工科给事中。疏中贵人杀人不法事,中贵走匿,偕其党泣诉于上,有复再疏论之,竟抵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

  “擢工科给事中。

  戊子典试贵州,取士得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擢工科给事中。

  前后数十疏,蹇蹇谔谔(“蹇蹇谔谔”:指正直敢言),裁侦谍,减织造,劾滇南督抚;又请视京营,以酌兑马,实精练,归占役,简材官,恤士伍,皆裨时政。

  中贵人杀人不法,疏论抵罪。中贵人走匿,偕其党环泣帝座,有旨属刑部。有复再疏论,竟伏法。

  戊子典试贵州,取士得人。”

  历礼科给事中

  洪有复又转礼科左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历礼科左给事中。

  进士、武进人薛敷教疏论大中丞不法,词连冢宰,部院颔之,授有复,意弹有复曰:‘吾有去耳。’因自求外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历礼科左给事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历礼科左给事中。

  进士薛敷教疏论大中丞不法,词连冢宰。部院(“部院”:清代各省巡抚多半兼兵部侍郎及都察院副都御史,故巡抚亦称“部院”)颔之,授有复,意令弹有复曰:‘倾人媚人弗为也,吾有去耳。’因自求外转。”

  广东按察副使、罗定参政

  洪有复遂补广东按察副使、肇庆兵备;后又擢罗定参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亡何,补广东按察副使,备兵肇庆,擢罗定参政。

  时州邑初建,所抚猺獞(“猺獞”:古籍中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与诸民分籍而处,恃众喜乱,有复布以威德,久之皆请隶民籍。

  粤西岑溪猺叛,攻城屠士卒,有复从总督陈蕖授便宜,部署东三道进剿,入山大破之,上功赐镪(“镪”:通“繦”,穿铜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币)升俸。”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

  “补肇庆兵备,擢罗定参政。

  时州邑初建,猺獞与民杂处,恃众喜乱,有复布以威德,皆请隶民籍。

  粤西岑溪猺叛,有复从总督陈蕖进剿,破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补广东按察副使,擢罗定参政。岑溪猺叛,有复进剿,大破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补广东按察副使,备兵肇庆,擢罗定参政。

  时州邑初建,猺獞与民杂处,恃众喜乱。有复布以威德。久之,皆请隶民籍。于是兴学校,备储峙,蠲杂役,辟田土,俱著为令。岁饥谷贵,捐俸和籴,全活数千命。

  粤西岑溪猺叛攻城,屠士卒。有复从总督陈蕖授便宜,部署东三道进剿,入山大破之。上功,赐镪升俸。”

  浙江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

  上功,迁浙江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寻转湖广左布政使,卒于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

  “迁浙江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寻转左。

  矿税不逞,湘泽震动,同官冯应京触税珰被逮系,有复悉力调停,为民请命,上为易中使,以矿税属郡邑吏,而更置巡抚,有复有劳焉。

  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有复》:“以功迁湖广左布政。适税珰肆虐,同官冯应京被逮,有复悉力调停,为民请命,湘泽获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有复》:

  “上功,迁浙江按察使,擢湖广右布政使,寻转左。

  是时矿税吸骨镂脂,力请税归有司,竟得请。自是天下各直省俱晏然受赐,国用充而民生裕。

  卒于官。肇庆、罗定俱祀名宦。”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复》:

  “迁浙江按察使。提纲振纪,张弛迭用,讼狱尤多平反。一税不戢(“戢”:本义为收藏兵器,引申为收敛、止息),民议罢市,亟会诸司诣抚按,请税悉归有司,议遂定。

  擢湖广左布政使。

  播苗事殷,殚力劻勷(“劻勷”:辅佐,帮助),征发(“征发”:征调募集人力和物资)挽刍无乏绝,赐镪有加。

  而是时矿税无艺(“无艺”:没有法度),吸骨镂脂,湘泽震动。同官冯应京及郡邑触税珰意者,相继被逮。有复悉力调停,仍伸浙中税归有司之议,为民请命,竟得请,自是天下各省直俱晏然受赐。罢无艺征役,调诸蕃禄米,裁监赋加税,剔索剂平,国用充而民生裕。
卒于官。肇庆及罗定俱祀名宦。

  族弟有助,侄启聪,从侄启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助洪启聪》)

洪有助

   洪有助,字懋逊,号逊斋,明·南安英山人(今英都),徙晋江;洪有复族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采府、县志,参《闽书》”为作传。

  万历廿年进士

  洪有助,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洪有复族弟有助,字懋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洪有助,字懋逊,南安人,徙晋江。万历壬辰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洪有助,字懋逊,号逊斋,英山人。万历壬辰进士。”

  初授南安府推官

  洪有助初授南安府推官,尝摄大庾、南康二邑。

  【按:“南安府”:元·至正廿五年(1365年),朱元璋改南安路为南安府始置,府治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领大庾、南康(今江西省南康区)、上犹(今江西省上犹县)3县),1912年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授南安府推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授南安府推官。高洁明敏,尝摄大庾、南康二邑,清洗宿弊。”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

  “授南安府推官。高洁明敏,邻郡皆以讼质成(“质成”:谓请人判断是非而求得公正解决)之。

  尝摄大庾、南康二邑篆。清洗宿弊,立收征串票之法,无重追、虚纳、增减之害。文学优长,郡邑士人多师之。”

  历工部郎、广州守

  入为工部郎,寻为广州守,以艰守制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入为工部郎,寻守广州,以艰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入为工部郎,守广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入为工部郎,守广州。以艰归。”

  补徽州守

  服除,起补徽州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服除,补徽州。治徽三年,口碑载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改补徽州。访大猾周道明募无名内阉沈继光假勅煽威,置之法。”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

  “服除,补徽州。

  徽名为大郡,地广人稠,财力所辏,易动难调,有助安静抚之。治徽三年,口碑载道。郡人、方伯范涞,以清节闻,称有助不置口。

  大猾周道明,募无名内阉沈继先假敕煽威,所在骚轹(“轹”:欺压)有助廉其状以请,台使者不报,有助曰:‘安有奉旨买墨能赍(“赍”:携带)私盐行乎?吾为国执法,获戾(“获戾”:得罪,获咎)不恤。’竟置于理。”

  迁广东副使,卒于官

  迁广东副使。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卒于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 “迁广东副使。方有徽州卓异之旌,而有助卒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有助》:“迁广东副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

  “迁广东屯盐道副使,兴厘不懈。

  会丙辰大计,方有卓异之旌,而有助卒矣。”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心斋先生有复·附族弟有助》:有助笃伦常、厚故人,当官克持节,而遇亲旧不失恩意,物论归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助》:

  有助笃伦常,厚故人。当官守法持节,遇大事片言立决,不尚苛屑,吏民畏怀,莫敢干以私,物论归之。

  崇祀邑乡贤。

  启烜,戊午举人。”

洪有声

  洪有声,字懋文,号穆庵,又号景坡,明·南安英山人(英都),居晋江(晋江县城即泉州郡城)。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温陵城内)文山铺有洪府埕,先时洪有声预先居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洪有声,字懋文,南安人,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洪有声,字懋文,号穆庵。喜《东坡集》,更号景坡。英山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洪有声有传。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旧志”为作传。

  万历二年进士,授信阳州守

  洪有声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举人,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进士,授信阳州守,坐谪大同典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洪有声》:

  “万历甲戌进士,授信阳州牧。

  地处硗确,又当楚孔道,锐意抚绥,不避权豪,为仇家所中,谪大同典史,州民数百伏阙讼冤。”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

  “隆庆庚午举人,万历甲戌进士,授信阳州守。

  信阳地硗确,又当楚孔道。有声锐意抚绥,不避权豪。有吏目者,藉当道戚属虐而贪。有声以法绳之,不得肆。竟中忌,坐谪大同典史。州民数百伏阙讼冤,不可得。”

  转怀仁令

  久之,转怀仁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转怀仁令。经理互市有方,边人怀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久之,转怀仁令。经理互市有方,边人怀之。”

  累至南京工部郎中

  洪有声历蔚州守、维扬郡丞分镇瓜州,晋南工部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洪有声》:

  “迁蔚州守,再转豫章维扬郡丞分镇瓜州,留心保障。

  晋南工部郎。”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

  “迁蔚州守。

  转豫章维扬郡丞分镇瓜州。瓜州当南北噤喉,有声至,饬武备,增雉堞,严闸坝,保障之功居多。

  晋南京工部郎中。”

  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声》:“以母老乞归。子启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启初》)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洪有声》:

  “念母老,即乞归,陶情诗酒。

  一日,忽键户自序生平甚悉,以授其子启初,曰:‘吾志在歌诗,趣在山水,政绩在四方,立身制行在闾里耳目。不欲以德薄处蹇之身,烦当世名公铺张,他日其藏此于幽。’盖清畏人知,直不求名如此。

  著有《景坡集》若干卷藏于家。

  启初,亦成进士,以理学名。”

洪有第

  洪有第(1535—1561年),字懋学,号肖英,明·南安县英都人,徙居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有第》、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有传。

  明·嘉靖卅八年联捷进士

  洪有第是铜仁府同知洪庭实长子;母张氏。曾祖洪昕,曾任义官;祖父洪宙
洪有第于明·嘉靖卅七年(1558年)戊午科乡试举人,嘉靖卅八年(1559年)己未科联捷进士,时甫25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洪有第》:洪有第,字懋学,南安人,徙居晋江。嘉靖己未联捷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洪有第,字懋学,号肖英。嘉靖戊午、己未联登进士,年甫二十五。”

  授新城令

  洪有第授新城令。

  【按:明代全国有数个新城县,如分属浙江杭州府、山东济南府、河北保定府、江西建昌府等。从下文“卒于杭江舟次”(京杭大运河)文意推测,应为山东或河北的新城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洪有第》:

  “授祈城(?应为“新城”)令。

  邑多贵人,持令长短,见有第莅事精详,皆敛辑不敢肆。

  岁饥,发庾给赈,全活甚众。”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

  “授新城令。

  邑中多贵人,凭城社持令长短,以有第年少书生,易之,及见其莅事精详,犁然(“犁然”:明辨貌)如宿吏,皆敛辑不敢肆。

  民以事至庭下,立讯之,不烦推鞫而自伏。有积牒丛案不能决者,上官悉委之,遂无留狱。

  岁饥,发庾给赈,全活甚众,贤声丕著。

  而邑当孔道,使车交驰无停晷(“停晷”:谓时间驻留)。”

  卒于调任新会舟次

  调广东新会令,赴任途中,病卒于京杭大运河的官船上,年27岁。

  清·道光《晋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洪有第》:“调新会,父老攀辕泣别,竟以劳瘁卒于官。”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

  “当道悯其劳瘁,调新会知县,父老攀辕泣别。

  竟以劳瘁,卒于杭江舟次,年甫二十七。”

  洪有第有子洪启睿,字尔介,号讱原,万历廿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官至浙江左布政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启睿》)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有第》:“孙承选,字彦修,万历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解元,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未殿试而卒。”

洪有则

  洪有则,字可久,号仰斋,明南安县英都人,翁山氏东二房10世。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前登武进士,授黄冈守备,嘉靖四十年(1561年)受命到兴化(今莆田市)沿海平倭立功,受封世袭泉州卫冠带总旗并世袭,调任防守广东潮州海门,授把总,世袭武义将军(从五品)。

  民国《南安县志•卷23•选举志•明武进士》洪有则,乡科未详。以兴化平倭功,任黄冈守备。前志缺。

  民国《南安县志•卷23•选举志•明武职》洪有则,嘉靖辛酉以平倭功世袭泉州卫冠带总旗,防守广东潮州海门,进授把总。

  清•乾隆《武荣翁山洪氏族谱》:洪有则,字可久,号仰斋笃斋三子。加靖嘉靖”之误)辛酉岁以兴化平倭有功,世袭泉州卫冠带总旗,守广东潮州海门,旋授把总。又闻钦授黄冈守备,世袭武毅将军(应为武义将军。两存之。

洪天馨

  洪天馨天霞,号薇峰,自署棱陵洞通衢道人,明·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间晋江人。卒年六十三。

  洪天馨生而多病,三岁还不能说话。长大学易,攻举子业,傍及群书,是一位道德学问著于当时的名儒。

  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明·洪天馨》:洪天馨,稍长受《易》,攻举业,旁及群书,靡不洞彻。为诗出以夷易,尘视缘垢。每春旭秋月,行阡陌,自吟自和。灵源草庵、金粟、清源、天心、梅山诸景,踏咏殆尽。入钱塘、登吴山,访紫阳洞、上下天竺、六桥,历金陵报恩寺,灰心世路,游情方外。年六十二卒。”

  创办龙泉书院

  洪天馨科场失利,中年丧妻,子女夭亡,灰心世路,正德年间(1506—1521年)遂隐于晋江华表山草庵,在草庵殿内创办书院,专志授徒讲学。因草庵寺右巨石有一尺见方的摩崖石刻大字“龙泉”,名“龙泉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草庵》、《泉州书院·龙泉书院》)

  嘉靖(1522—1566年)初,泉州有十八位士子住草庵“龙泉书院”勤奋读书,后来十八人均举,留下十八明贤读书草庵的佳话。1938年,弘一法师撰写《重兴草庵石记》时,根据传说记载了此事。为此,弘一法师还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留下一则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跟随洪天馨读书的十八士子,现难知其详。据史料零星记载,仅知有:

  庄用宾,晋江人。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1529年)联捷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

  庄用晦,晋江人,庄用宾弟。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

  赖存谨,晋江人,嘉靖间贡生。

  赖存业,晋江人。嘉靖间贡生。任广东琼州教喻时,奖掖庠生海瑞,并为海瑞解决婚姻案。海瑞晚年为南京吏部侍郎,以门生礼为立“兄弟明经”匾额。

  王慎中,晋江人。嘉靖四年(1525年)、五年(1526年)联捷进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参政,是与毗陵人唐顺之齐名的古文学家,时称“晋江、毗陵,又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张志达,嘉靖八年进士。

  蔡克廉,晋江青阳蔡厝人。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1529年)联捷进土,官至户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克廉》)

  蔡克熙,晋江青阳蔡厝人。克廉弟,贡生。

  蔡鸾,贡生,教喻。

  蔡廉,贡生,南容教喻。

  庄一俊,晋江青阳人。嘉靖四年(1525年)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浙江参议,诗文书法皆有成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一俊》)

  深研道教经典

  洪天馨非常仰慕葛稚川许旌阳费长房等著名道士的修道成真,对道教经典《参同契》、《悟真篇》、易学八卦参悟洞彻,著有《参同契解》、《悟真篇解》。

  洪天馨尤专心医药卜筮之术,用特制的膏药为人治病,不收一文钱。遇贫苦之人,常掏出自己仅有的钱来赈济他们。

  后游情于方外,往来于清源山、天心洞、(紫帽山)金粟洞、灵源庵,所到之处即景踏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泉州寺庙·天心洞、灵源寺》)

  也尝游杭州、南京。

洪天骥

  洪天骥(1208~1274年),字逸仲,号东岩,南安籍,南宋·晋江后厅人(今石狮市宝盖镇后厅)。

  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洪天骥卒于家,文天祥洪天骥之子洪应午之请,为撰《潮州寺丞公行状》(收入《文山先生全集·卷11》),有曰:(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八日……翛然而逝……子男应午……将以是年十月已未奉治命以葬。应午千里贻书,俾某状行,姑序其本末,以俟立言之君子。”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等有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闽书》,参《广东通志》、《建宁县志》”为作传。

  淳祐七年进士

  淳祐七年(1247年),洪天骥登丁未科张渊微榜进士。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公讳天骥,字逸仲,世晋江人,嘉定戊辰(嘉定元年,1208年)七月庚戌公以生。

  生有异质,沉静专一,自少讲求微言,通念晓析乃已,故于经史诸子百家之辞,无不贯串。

  登淳佑七年进士第。”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

  洪天骥,字逸仲天锡(按:清·道光《晋江县志》载为“从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天锡》)

  淳祐七年进士。

  少有异质,贯通经史。尝割股愈祖母疾。”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洪天骥,字逸仲,晋江人。少有异质,贯通经史百家。淳祐七年登进士。”

  初宦

  淳佑七年授建宁县尉

  淳佑七年(1247年),洪天骥初授建宁县尉。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除建宁县尉,发奸伏,无所回挠。

  时有劫寇王若曾,啸聚千余人,骚动两路,诸所委捕,多畏沮。公奋不顾身,提兵捣其巢,一举空之。公虽浸近周行,然无所附丽,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建宁县》:

  洪天骥,字逸仲,温陵人(“温陵”:泉州的别称),建宁县尉。

  邑之上下坊,夙有町畦争讼,天骥谕以威福而讼遂息。

  周平、虎溪二保之民交隙,天骥沿台檄体实,折以一言而定。

  尤重儒学,每以文章课邑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

  “初尉建宁。

  时海盗王若曾啸聚千余,骚动郡邑,所委捕多畏沮。天骥直捣贼巢,一举平之。

  邑有三大奸党,以次就缚。

  折狱平允,一言而定久隙之民。”

  《邵武县志》:淳佑十一年(1251年) “大盗王若曾兵犯邵武,郡人龚哻率壮士败之于白渚桥。若曾走建宁,为县尉洪天骥所灭。”

  宝祐四年校艺南宫

  宝祐四年(1256年),洪天骥校艺南宫(指“学宫”),置文天祥卷上第。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宝祐四年校艺南宫,得文天祥卷,置之上第,人服其明。”

  宝佑六年从军为僚属

  宝佑六年(1258年),统兵于淮的将军辟洪天骥为僚属。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宝佑六年,淮阃(“阃”:统兵在外的将军)择士自从,辟公为属。”

  知香山县

  景定三年莅任

  洪天骥历连州推官,景定二年(1261年)授宣教郎、知香山县;景定三年(1262年)到任。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景定二年(1261年),授宣教郎,知广州香山县。

  至之日,以教养人才为第一义,修复大成殿、明伦堂、登俊斋,皆捐俸入为之,敛不及民。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邑以大治。”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

  “景定三年授宣教郎,知香山县。

  至之日,以教养人材为首务。修复大成殿,明伦有堂,主敬美身,宾贤登俊有斋,皆捐俸为之,敛不及民。

  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曰:‘此囚牙讼师去,则吾民安矣。’邑以大治。

  经略使洪勋赵汝暨雷宜中及仓宪,交以邑最上。”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

  “历知香山县。

  以文儒课士,捐俸兴学。

  行政尚宽,裁之以义。

  邑多豪猾,廉其尤桀黠者丽(“丽”:通“罹”,遭遇,此处有拘拿义)之法。

  政声为诸邑最,上官交荐其才。”

  咸淳四年入朝论对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咸淳四年(1268年),公轮对,首尾二千余言,其辞淳复恳切,深刺腧髓。

  又言泉(泉州)有屯戍左翼一军之兴之害,米舟搜籴生变之虞,而朝廷籍没二氏之田,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代兵制》)

  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咸淳五年知潮州

  咸淳五年(1269年),洪天骥任揭阳县令,当年旋以大理寺丞任潮州知州,至咸淳七年(1271年)。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 咸淳)三年(?应为“五年”,1268年),知潮州。

  视民事如家,视敝政如己疾。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知无不为,为无不尽。

  潮有防田旧堤,多啮于水,取俸与民筑石为堤,民号之曰‘洪公堤’,且刻赋颂其旁。
去之日,垂髫戴白者拥车下,不忍去。”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洪天骥》:“擢大理寺丞、知潮州,祀名宦。”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终知潮州。”

  在洪天骥任潮州知州之前很长一段时期,潮州畲民聚众作乱,威胁地方统治。洪天骥任内应变设奇,畲民降者相属;又于梅境置屯,多者300人,少者200人,特用为援,且严保伍之命令以澄其源。

  咸淳九年奉祠,归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咸淳)九年(1273年),得旨主管华州云台观。

  公时益畅于诗,数与姻族觞咏从容,而学徒有志于考德问业者,多授以外声利及终身受用之要。

  暇日登临徜徉,爱南安风气明秀,取所谓小陂山者,曰:‘乐哉,斯丘!我死则葬焉。’”

  咸淳十年卒于家

  咸淳十年(1274年),洪天骥卒于家。

  南宋·文天祥《潮州寺丞公行状》:

  (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公始属微疾,即乞致仕。八日,忽索水自浴,衣冠休于正寝,翛然而逝。

  子男应午力学克肖,收拾公遗稿若干卷,曰《东岩集》,藏于家。”

  《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宋·洪天骥》:

  “与兄文毅天锡文学齐名,时谓‘二’。

  卒,文天祥状其实行。

  所著有《东岩集》。

  祀名宦。”

洪启睿

  洪启睿(1556—1616年),字尔介,号讱原,明·南安县英都人(今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徙居晋江;洪有第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清·康熙《南安县志》、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南安邑志》”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采旧志,参《通志》”为作传。

  万历廿年进士

  洪启睿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举人,万历廿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会试第1名(会元)、殿试二甲第1名(传胪)。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洪启睿,字尔介,别号讱原。万历二十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洪启睿,字讱原,南安人。万历壬辰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洪启睿 字尔介有第子,祖南安,徙居晋江。万历壬辰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逸事备采》”曰:

  洪启睿天资敏捷,读书一目数行,过便成诵,终身不忘……

   其未第时,将赴春官,有朋侪素闻材,取书试之。每读讫一帙,折而浮之江。卷终,汩汩成诵,不遗一字,时人号为‘漂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

  “洪启睿,字尔介,号讱原有第之子,英山人。

  万历乙酉举人。壬辰会魁,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

  初宦礼部

  授礼部主事

  洪启睿初授礼部主事,职典属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

  “授礼部主事,职典属国。

  首发沈惟敬之奸,疏大司马石星主和误国、宋应昌等扶同欺蔽。

  复上册立东宫、救于孔谦陈泰来顾允成等二封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

  “授礼部主事。

  首发沈惟敬之奸,疏兵部尚书石星误国状。

  复请册立东宫,词甚激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

  “授礼部主事。

  首发沈惟敬之奸,疏大司马石星误国、经略宋应昌等扶同欺蔽。

  复上册立东宫,救于孔谦陈泰来顾允成。”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

   “授礼部主事,职典属国。

  首发沈惟敬之奸,疏兵部尚书石星主和误国,经略宋应昌等扶同欺蔽。

  复上册立东宫,救于孔谦陈泰来顾允成二封事,词甚激切。”

  改署仪制郎

  改署仪制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署仪制郎。大珰(“珰”: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以封爵为请,不许,珰衔(“衔”:怀恨在心)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改署仪制。时大珰以封爵为请,启睿不允,珰衔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改署仪制。时大珰以封爵为请,不允,珰衔之。”

  晋祠祭司郎中

  晋祠祭司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及珰负罪,始擢祠祭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及珰负罪,始擢祠祭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擢仪制司郎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及珰负罪,始擢祠祭司郎中。”

  出外官浙江

  视学两浙

  洪启睿受命视学两浙(学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视两浙学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督学两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逸事备采》”曰:洪启睿督学两浙,所取拔士皆有文学,而名下无誉者,诸生哗然异议。公知之,明日发案,集诸生于堂,朗诵其文而评论之,自优等至下等皆然,诸生詟服。”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视两浙学政,章程约束无所贷(贷:宽恕)。”

  转金衢守道

  转任金衢守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转金衢参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转金衢守道。”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转金衢守道。察吏戢奸,荡涤苛烦。”

  擢两浙按察使

  擢两浙按察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升按察使。治兵海上,功绩最著,四明(今“宁波”)人建祠祀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升按察使。治兵海上,功绩懋著。四明人建生祠尸祝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升按察使。治兵海上,功绩最著,四明人建生祠尸祝之。”

  官至浙江布政使,万历卅八年乞休

  转浙江右布政,寻转左布政。万历卅八年庚戌(1610年),洪启睿乞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

  “转右布政,摄符。入觐,凡浙吏中蜚语者,抗力昭雪,所全善类甚多。

  寻转左。属浙东饥、浙西涝,殚力请蠲赈,咸报可。

  庚戌,计典竣事,遂决意乞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

  “后官至布政使。凡请蠲请折请赈,疏咸报可。

   庚戌乞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

  “转右布政,寻转左。属浙东饥、浙西涝,殚力周恤,请蠲请折请赈,疏皆报可。

  乞休。”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

  “转浙江右布政,摄符入觐。凡清吏中蜚语者,抗力昭雪,所全善类甚多。

  寻转左属。浙东饥,浙西涝,殚力赞襄(“赞襄”:辅助,协助),捐俸助之。诸凡请蠲、请折、请赈疏,咸报可。

  庚戌计典竣事,遂决意乞休。”

  居家以终

  洪启睿既乞休归,居家以终,61岁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布政洪尔介先生启睿

  “归,作《还山十誓》,诫子弟,禁仆隶,约里戚。

  奉法惟谨,郡邑岁时罕所谒见,惟穷交数人,时相过从而已。

  又常以义急人之困,家食淡约,特以榱桷祭器尽孝思追养为第一义。

  事兄如事父,友爱性植,晚而弥笃。

  寿六十一终。

  承绂,孙士宏,俱乡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启睿》:“作《还山十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睿》:

  “归,作《还山十誓》,戒子弟,禁仆隶,约里戚。奉法惟谨,孝友性直,老而弥笃。

  寿六十一终。

  承绂。”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睿》:

  “归,作《还山十誓》诫子弟,禁仆隶,约里戚,奉法惟谨。

  郡邑长罕时谒见,惟穷交数辈时相过从而已。

  又常以义急人之困。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泉中值水灾,见途殍沟瘠,怆然捐恤之。

  居家淡约,特以祖祠祭器为孝思追远第一义。

  事兄如事父,友爱性植,晚而弥笃。

  卒年六十一。

  承绂,庚午举人。”

  洪启睿退休后,还倡修祖祠氏家庙,并将明朝的宫廷鼓乐黄门鼓吹移植英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英都氏家庙》、《泉州民间音乐·鼓吹》)

  现丰州九日山上石佛亭立有《重修九日山石佛亭碑》,碑文为洪启睿所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石佛岩》)

  轶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科甲录》,参家传”载:

  洪启睿,万历壬辰科进士。内阁初以一甲第一名进御。是夜梦清源山神与五虎山神战,不胜。明早胪唱,上竟以福州翁正春易之。五虎,福州镇山也。先是上梦孝(“孝”,《府志》为“老”)进春见翁,名,应其梦,故易二甲第一。遗书族人,有‘清源山低’之语。

  以此后属纩(“属纩”:用新绵置于临死者鼻前,察其是否断气,代指临终)之日,有近亲(“近亲”,《府志》为“所亲”)遇于清源山下,见其仆从舆马森列,谨避之。 公呼而嘱以事,其人急趋,到家已舁棺将殓矣,不胜惊讶,始述所嘱,其事历历有征。 ”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逸事备集》”

  洪启睿天资敏捷,读书一目数行,过便成诵,终身不忘。
督学两浙,所取拔士皆有文学。间有
(“间有”,《府志》为“而”)名下无誉者,诸生哗然异议。公知之,明日案(《府志》“案”前有“发”字)集诸生于堂,朗诵其文而评论,自优等至下等皆然,诸生詟服(“詟服”:畏惧服从)

  其及(“及”,《府志》为“二”)第时将赴春官,有朋侪素闻材,取书试之。每读讫一帙,折而浮于江,卷终,汩汩成诵,无遗一字。时人号为‘洪漂江’。”

洪启初

  洪启初,字尔还,号葆原,明·晋江人,洪庭秀之孙,洪有声之子;为南安英都翁山氏东二房11世。因洪启初随父从南安英都徙居晋江,亦作南安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洪启初,字尔还庭秀之孙。先世由南安徙居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洪启初,字尔还有声子,自南安徙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洪启初,字尔还,号葆原,英山人,有声子。徙居晋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雍正间《志》”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采《府志》、《晋江县志》”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有传。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万历廿八年(1600年),洪启初应顺天府庚子科乡荐,中解元周起元榜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成进士,殿试二甲第31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万历癸丑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万历庚子举顺天乡荐。癸丑成进士。”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关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关。

  故有北关两税,商困莫支,即疏请罢,诸商欢跃,舟蔽江下,羡金至万余,悉籍上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

   墅故有北关,商困莫支。启初甫视事,以一地两关,疏请罢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

   “授户部主事。出榷浒墅。

  墅故有北关,商困莫支。启初念一地两关,竭泽而渔,甫受事即疏请罢之。诸商欢忭(“忭”:高兴,喜欢),舟蔽江而下,羡金至万余,悉籍上内府。”

  典试云南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典试云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

  “典试云南。

  适贡金骚扰,启初疏陈其害,遂得免,着为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戊午典试云南。”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

  “戊午,典试云南。所取士如雷跃龙戈允礼陈奇猷李大受廖大亨,皆一时名士。

  滇苦贡金飞挽绎骚(“绎骚”:骚动),商越地而采买,官设处而挪移,至盘河触瘴疠,中流而毙者比比。启初复疏列诸苦,得旨蠲免,著为令。”

  关于洪启初典试云南事竣疏免贡金事,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576》载:

  “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癸丑,户部主事洪启初以滇闱事竣,上言滇之害无如贡金一事:

  ‘其采买起运之苦,按臣言之已详,而六月中护金兵役渡盘江死者五十人,况兼兵火之后,继以旱虐,厉疫盛行,槥车相望,从来上天降割未有至此极者。伏睹皇上四十四年曾俞抚臣马价六万之请,得以料理兵食,功成安攘,今前效已睹,后局当收。伏望慨出帑金数万以赈饥民、饷贫军;不则,于滇抚捐资二万输将在途,允转赈黔涸辙,亦足小苏也。’

  不报。”

  迁兵部郎

  迁兵部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迁兵部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迁兵部郎。”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

  “调兵部郎。

  时东事失利,启初简武弁,选伍长,清占役,严出入,虽辇毂之下(“辇毂之下”:犹言在皇帝车舆之下,代指京城),法在必行。”

  丁内艰归,从此不出,著书以终

  洪启初在兵部郎任上丁内艰归,从此不出,著书以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部郎洪尔还先生启初“丁内艰归,不出,与友人苏庚新相切劘,著书以终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洪启初》:“丁内艰,绝意仕进,剖析先儒语录诸书。著有《四书翼笺》(9卷)、《易经管见》(4卷)行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易学管见》)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启初》:

  “丁内艰归,遂绝意仕进。

  与友苏庚新、弟启遵剖析先儒语录诸书。方应祥称其‘被服恂雅,造次于是。端居湛思,云停渊著。故心靡不肖于理,而腕靡不肖其心。’吴默亦云:‘四圣有苗裔,洛闽有功臣。’

  所著有《四书翼笺》、《易经管见》行于世。”

  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御史曹谷曾荐起用洪启初,但熹宗不用。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66》:

  “天启五年十二月……戊寅……御史曹谷参南京兵部侍郎郝名宦、太常寺少卿杨维新,并荐户部主事洪启初、工部郎中聂心汤

  得旨:‘郝名宦聂心汤已有旨了,杨维新曾于工所著劳不得风闻苛索,洪启初不必议用。’”

洪启遵

  洪启遵洪有声侄,明·南安人,徙居晋江。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进士,授吉安府推官 ,后擢台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遵》:

  “洪启遵有声侄,南安人,徙居晋江。

  崇祯戊辰进士,授吉安府推官。性刚直,不畏强御,民有冤抑,辄求启遵理之。贵势以为不便,而启遵持益力,无敢干请者。事必屡讯,故平反独多,民咸德焉。

  后擢台谏,有直声。”

洪启聪

  洪启聪,字尔达,号怀怙洪有复侄,明·南安英都人,属翁山氏东轩二房,居晋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聪》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聪“采旧志、《闽书》”为作传。

  万历卅二年进士

  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洪启聪举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聪》:洪启聪,字尔达有复侄,南安人,居晋江。万历甲辰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聪》:

  洪启聪,字尔达,号怀怙

  少孤,稍长即发愤攻苦。母史氏,时以纺织佐之。

  万历戊子举人,甲辰魁南宫。”

  官终都察院经历

  洪启聪初授顺天府教授,历户部主事、典试粤东、两浙运判、南兵部武库司郎中、池州推官、都察院经历。卒于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聪》:

   “授顺天府教授,升户部主事,主北新、大军二仓,一切厘剔。

   典试粤东,以罣误补两浙运判,去蠹裕课。

  转南兵部武库司郎中。一切器械,简阅精好。

  中谗,左迁池州推官,寻移都察院经历。

  以劳卒。子承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洪启聪》:

  “乞授顺天府教授。

  晋户曹主事,主北新、大军二仓,端方真率,一切厘剔。

  适有典试粤东之命,乘传亟往,一时吏缘为奸,反摭(“摭”:摘取)所夙侵以污主者。逮试事(“试事”:考试之事)(“甫”:才,刚刚)竣,中途遭母丧,方悲号奉榇(“榇”:棺材),莫由自白,遂坐谪。

  服阕,思无以报二人,乃勉出就判两浙盐政。

  寻以蠹剔裸转南枢曹,讨军实,缮器备,一不易其初。

  留枢四年,得貤赠父母,且例满应迁。会同舍郎以事为县令所持,令为门下士,恨不为解,遂嗾(“嗾”:唆使)主爵者下石(“下石”:往井下丢石块,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改池州司李(即司理,推官)

  寻迁都察院经历。竟以劳瘁殒。卒之日,竟无完衣。

  嗟乎!在计、在枢皆不肯苟且以糜大官,清厘稽核各有成效。乃起而踬(“踬”:被东西绊倒),踬而复起,已又复踬,竟不获大展也,惜哉!

  承儒,崇祯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亚魁,亦其报云。”

洪启哲

  洪启哲,字子愚洪猷子,明·晋江人。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举人,历福安教谕、浙江按察司经历、平阳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哲》:

  “洪启哲,字子愚

  万历丁酉举人,授福安教谕。以其父所著《周易翼义》、《四书约说》二书梓行学舍,训课多士。

  迁饶平令。赋伙民顽,饮蘖茹冰,殚力调剂。

  为忌者所中,谪浙江按察司经历,旋擢平阳令。简征缓赋,民赖以苏。

  后以谪归,年七十二卒。 ”

洪启采

  洪启采,字尔载,号敏斋常九,明·南安县英山人,居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洪启采,字尔载,南安人,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洪启采,字尔载,号敏斋,更号常九。”

  清·道光周学曾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采《闽书》,参《景璧集》”为作传。

  万历四年举人,历泰宁教谕、国子监学录

  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洪启采乡试举人,初授泰宁教谕,擢国子监学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

   “万历丙子举人。初授泰宁教谕,后成进士(?)

  擢国子监学录。”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

  “万历丙子举人。初授泰宁教谕课士,首拔江日采,后成进士,人谓知人。

  擢国子监学录,识拔尤多。”

  出守许州

  后洪启采出守许州(今河南许昌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

  “出守许州。

  岁饥,发谷赈贫,全活万数。

  浚陂池溉田百余顷,建义仓二十余所,自出锾金买粟积贮。”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

  “出守许州。

  行法以宽,暮金尽却,讼牍片言立决,爰书尽出手裁,上官知其廉能。

  按故籍,行田里,谓:‘此汉·枣祗[枣祗,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屯田制的发明者]所称膏腴可屯田处也。今斥为泽卤,化为茭牧(“茭牧”:割草,放牧),宁能岁无饥?’于是发廪粟,按贫施赈,全活万数。乃复引民浚陂池,穿颖水渠数十里。卤田得水化腴,招徕流民垦艺,每亩岁得十石。为民建义仓二十余所,令富者输粟其中,自出锾金买粟储之。蓄积既多,岁益无虞。

  公余召士讲书论文,其所赏拔多登科第者。

  令坐谤书,事未白不得归,一家十三口,极力周全之。为白其冤,事竟解。

  州判者,居官清白,荐之上官;及擢为令,行李萧然,捐俸助之。

  启采在许三年,上官荐疏六七上。”

  擢湖广永州府同知未赴,卒

  擢湖广永州府同知(今湖南永州市)。适从父洪有复(号心庵)任湖广布政使,例应回避另补,以病乞归,寻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洪启采》:“擢永州府同知,以病乞归。寻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采“擢湖广永州府同知。适从父心庵公辖楚藩,例应回避另补,竟以病乞归,寻卒。”

洪启胤

  洪启胤(1584—1654年),又作洪启孕,字尔哲,号绍原,明•南安县英山人(今“英都”),英都氏西轩长房11世;居晋江。

  清•乾隆《翁山氏族谱•十一世西轩长房•启胤启胤,字尔哲,号绍原立宇公嫡长子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洪启孕,字尔哲,南安人,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洪启胤,字尔哲,号绍原,英山人。”

  清•乾隆间续修的《翁山氏族谱•十一世西轩长房•启胤》有载。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旧志”为作传。

  万历十三年乡试举人

  乡试中式举人,会试四次不获正榜

  洪启胤26岁领万历十三年(1585年)己酉科乡试中式第40名举人。此后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洪启胤陆续参加4次会试,均未获正榜,但2次获“明通榜”第1名,2次获“明通榜”第2名。【按:所谓“明通榜”,是从会试后正榜之外的落榜士人中选取优秀者补授各地教授之类官员,于会试后榜示,故名,相当于“同进士出身”。】

  清•乾隆《翁山氏族谱•十一世西轩长房•启胤“年十□以壁经补晋江弟子员,旋补廪,二十六领万历已酉乡荐。会试二次(?),取明通第一者两次,第二者二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洪启孕》:“万历己酉举人。”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万历己酉举人。”

  洪承畴的恩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出仕前,洪启胤在英都英墟街办乡学“水沟学馆”教书(书馆靠近一条水沟,故名)。

  乡老相传:明末,洪承畴7岁时上溪溢馆启蒙,但因家境贫寒,11岁即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度日,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墟埔走街串巷叫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泉州学校•溪益馆》)

  时洪启胤在英墟街办村学“水沟学馆”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

  一次,洪启胤让学生们把洪承畴叫来,指着桌上的砚台出联“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命对,洪承畴对曰:“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分且抱负不凡,说服傅氏,免费收其为徒,在“水沟学馆”重修学业。

  在洪启胤门下,洪承畴读书十分用功,《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无所不读,学识日进。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洪启胤看了拍手叫好,写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评语。
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去了。

  万历四十七年初授县学教谕,累至户部郎中

  洪启胤最后1次参加会试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从“明通榜”选录任职。

  初授山东济东学教谕,改湖广枣阳县学教谕,历北京国子监学正等,改任户部司务,升户部主事,晋户部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任枣阳教谕,入为国子监学正,历户部。”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任枣阳教谕,入为国子监学正。历户部郎中。”

  崇祯朝任职云南

  崇祯朝(1628—1644年),洪启胤出任云南大理知府;寻擢云南澜沧道道台,转洱海道台,升云南按察司副使,再升云南按察使兼布政司参议,终署左布政使事。

  福建古田县平湖镇赖墩村姓收藏的《家谱》(手抄本)中,卷首有洪启胤《重修家谱序》。《序》文阐述族谱的重要意义,并追溯氏系宋室名臣后裔,自分支入闽后,“徙福州、往宁邑、移古田、迁泉州”等蕃衍历程。文中有“余官云南方伯回来闽中”句,可知该《序》作于洪启胤从云南致仕归家途中路过古田之时。《序》文最后落款:“明•赐进士出身、中奉大夫、云南按察使司副使兼布政使司参议、署左布政使事、十六世孙启胤顿首拜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

  “转大理府知府,累任沧澜、洱海二道、按察司副使。

  时边地多故,启孕荐历剧任,修濠堞,汰冗卒;料寇辑乱,屡著干略;遂以副使摄布政使。”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

  “转大理府知府,累任澜沧、洱海二道,升云南按察司副使。

  时边疆多故,启胤洊历剧任,修濠堞,汰冗卒,料寇戢乱,屡著干略(“干略”:治事的才能与谋略)。遂以副使摄左布政使司。”

   洪启胤治滇,以善于处理少数民族事务著称,清除弊政,安抚滇边少数民族,加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政绩显著,多次受皇帝诰封。

  在崇祯初年的1次加封诰文中称,洪启胤任云南按察使期间,加强边防则“设兵戢盗,峻堞睿濠”,管理钱粮则“剔肩劳怨”、“志若冰霜;其夫人尤氏“随官耐冷历五载不异”,“退舍而励素丝(纺丝)竟阴”;足见为官清廉。洪启胤“思汰冗清”,裁减官员,减轻百姓负担。诰封洪启胤“通奉大夫”(从二品),尤氏“恭人”。这篇诰文收录入洪恭树编辑的《武荣翁山氏族谱序》一书。

  崇祯末归家不出

  崇祯(1628—1644年)末,启胤致仕归家,不再出仕。

  清朝定鼎以后,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贝勒抵泉州,慕洪启胤之才“召治两广军门事务”洪启胤2次婉谢。贝勒推荐启胤洪承撰授予潮洲通判(后因除霸害有功升韶庆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洪启孕》:“未几婴疾归,杜门不出。”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启胤》:

  “未几,婴疾(“婴疾”:染病)归。大学士承畴启胤族子也。少时,启胤奇视之。及承畴为佐命元勋,启胤杜门不出。贝勒王入闽,造庐征为两广督军。谢曰:‘七十老妇,安得再醮(“醮”:女子嫁人)耶?’

   乃以其子承撰为潮州通判,升肇庆道。”

洪启范

  洪启范,字尔锡,清·南安英山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扞卫·国朝扞卫·洪启范》:

  “洪启范,字尔锡,南安英山人。

  少读书,沈静有智虑。时海氛未靖,山居騥扰,族推为砦长。性方严慎密,不少假借;咸敬惮,无敢犯者。

  是时,泉标中军威望素着,为一郡长城;与氏深相结。山寇陈申李复贵会攻砦,中军提兵擒二酋,乡人以安。

  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年)间,‘白头贼’攻围安溪,拒援兵于严岭,岭峻溪恶,相持累月,安溪几不支。

  启范曰:‘从吾乡间道由英格出贼不意,可救安溪。官兵与吾相首尾;有德而不报,非义也。’往见中军,言其状。中军韪之,送之出门曰:‘平时握手,欢若兄弟;至军中,则无戏言!吾子慎之。’曰:‘愿当军法!’

  遂导官军攀陟而上,以乡兵为前锋。是日,重雾弥山谷;兵抵岭上,据胜地。贼乃觉,一战仆其旗,遂溃;其众填枕坑谷,不可胜数。乘胜抵安邑,解其围。

  于是氏义声闻于七邑。制阃郎公上其功,传旨褒嘉;当事旌以扁曰‘奇谋匡国’。清溪(安溪)人至今啧啧焉。”

  (按: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漳平县蔡寅以白巾为号,劫夺官兵饷银后起事,活跃于漳平、安溪交界处,官府称其“白头贼”;七月廿五日,蔡寅曾率数千人进攻安溪县城、新康、湖头等地。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蔡寅率数千人包围安溪县城28天,郡城兵至乃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清·康熙十六、十七年漳平蔡寅起义军进攻安溪》)

洪承畯

  洪承畯,字彦灝林士,号紫山农人业农山人,明末清初•南安英都霞美乡龙山村人(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移居泉州郡城(亦晋江县治);洪承畴季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国朝·洪承畯》、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洪承畯》有传。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5•洪承畯“《退庵金石书画录》”为作传。

  洪承畴之弟

  洪承畯洪承畴季弟。其父洪启熙,母傅氏,有3子:长承畴,次承畹(幼卒),三承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国朝·洪承畯》:洪承畯,字彦灏,南安人,移居晋江;大学士承畴之弟。”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洪承畯》:洪承畯,字彦灏,前明太傅文襄(“文襄”:洪承畴文襄季弟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5•洪承畯洪承畯,南安人,号紫农山人承畴弟。”

  善行草书

  洪承畯为明末邑庠生,善行、草书,时人称“龙蛇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国朝·洪承畯》:“为诸生,工诗文,尤善行草书,婉蜒遒纵如龙蛇。”

  《泉州府志·明隐逸·洪承畯》:“博涉书史,工诗文,尤喜临池,行、草书蜿蜒遒纵如惊蛇入草、古藤挂壁,时人目之曰‘龙蛇字’。”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洪承畯》:“少有逸才,博涉书史。工诗文,尤精行草,笔势婉转遒劲,时人目之曰‘龙蛇字’。”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5•洪承畯“为诸生,有逸才,博涉书史,尤喜临池,行草蜿蜓遒纵。”

  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前梁上,留有洪承畯“清净法身”题匾,上款署“康熙丙午(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书”,下款署紫山农人洪承畯。行、草相间、笔力雄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开元寺·甘露戒坛》)

  洪承畯还曾为泉州平水庙西的莲心庵书“大乘莲心”匾,亦为“龙蛇体”,迹似“大无良心”,影射其兄洪承畴。据说该牌匾就是现存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那1块。

  后人为纪念洪承畯,曾将其书写的“清净法身”、“大乘莲心”以及题镌于清源山的“山名仙灵”仿刻在其隐居处石壁上。

  隐紫帽山下及进京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承畴兵败降清。崇祯十七年(1644年),洪承畴随清军入关,洪承畯曾赴北京劝说未果。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率师攻占南京,下江南。顺治三年(1646)闰六月,多尔衮洪承畴以原官总督军务,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驻江宁(南京);九月,清•博洛师次泉州,是月洪承畴之父洪启熙卒,洪承畯即携老母傅氏一同隱于紫帽山下,谢绝一切交游,自号“紫山农人”

  据《洪氏族谱》、顺治四年三月廿五日和七月初十日洪承畴顺治帝的揭贴等载: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洪承畯洪承畴之子洪士铭从泉州老家赶赴江宁(今南京)向洪承畴报丧,洪承畴即派人回泉州接母亲傅氏;七月,年75岁的傅氏也来到江宁。

  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洪承畴还京师,任内翰林秘书大学士,傅氏洪承畯等人随同到京。

  洪承畯何时回归泉州无考,但最迟不会超过顺治八年(1651年),因是年傅氏年事已高,身体极度衰弱,加上念念不忘亡夫洪启熙未葬,思乡心切,洪承畴乃送老母回泉州老家,依洪承畯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洪承畯》:“明社既覆,清廷两授以官,皆辞不赴。有别业在紫帽山之麓,自称‘紫农山人’。”

  不耻洪承畴之降清

  不齿其兄所为

  洪承畴勋名鼎盛,但仍为洪承畯不齿。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洪承畯》:

  承畯以兄事清,心不韪之。”

  “兄弟之间心术不同,出处迥异。议者见文襄之崇勋而益叹承畯之高遁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5•洪承畯“当承畴勋名鼎盛时,承畯独闭门深山中,亲友罕见其面。一日,为承畴所逼见,承畯立山门外拱手曰:‘两朝元老!’承畴鞠躬赧然曰:‘一代罪人!’卒不能尽恳款而去,外间传为口实。”

  时洪承畴择地于泉州郡城东部、东接菜巷、西至西边巷处(位东街通天宫对面的1条小巷)建造府第,人称衙”,后此地即留下衙埕巷”名。传说衙”落成后,洪承畴搬请母亲傅氏等亲属,但谁也不肯入住。

  在“衙”侧建“双忠庙”隐讽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洪承畯》:文襄在郡城通天筑府第,承畯于第侧建‘双忠庙’,额曰‘忠烈祠’,盖隐讽之。”

  东街东边巷内、“衙”对面原有“通天宫”,祀奉唐朝抗击外敌、不屈而死的张巡许远,其地因称“通天巷”洪承畯重建“通天宫”,重塑神像,庙中许远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两个手指头指向“洪衙”大门。庙门柱上,洪承畯还亲书楹联以刺洪承畴“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通天宫•东边巷通天宫》)

  在泉城西隅佛寺书“大无莲心”四字额于寺门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洪承畯》:“又西隅有佛寺,承畯大书‘大无莲心’四字,额于寺门。官音‘莲’与‘良’近,指其兄也。后人因名寺曰‘莲心庵’。”

  夷然物外

  洪承畯曾立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大概顺治九年(1652年)博氏在泉州逝世前不久,洪承畯即携母回老家南安英都,隐英溪畔坂埔,造一小舟,偕母泛舟溪上,吃住在船上。溪中有1座小山墩,岸边石壁高耸,形成1个别有洞天的溪中湖。溪石上原镌有“素月孤舟”4字,洪承畯又补题镌刻大小相仿的“长天秋水”4字。顺治朝和康熙初,屡征固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国朝·洪承畯》:“康熙初年,屡征固辞,承畴方贵盛,独偃蹇岩壑(“偃蹇岩壑”:安卧于隐居处),夷然物外,自号业农山人,以书翰篇什为娱,其兄不能强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洪承畯》:“方伯氏(“伯氏”:指兄洪承畴隆盛时,独偃蹇岩壑,夷然自放,以诗翰自娱,其兄不能强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5•洪承畯

  “顺治朝将授以官,辞不赴。

  康熙初,又欲官之,固辞如初。以书翰篇什自娱,有‘两朝隐士’印。”

  相传,由于洪承畯不食清粟,乡亲们用纯麦芽糖、红糖拌芝麻(或花生)制作了香脆可口的糖品点心供其日常食用。这种糖品点心,一是糖体透明晶亮如玉,二是寓反清复明之意,后来称为“明糖”,流传至今,成为英都名小吃。

  《寄贺杨新总镇度五台》诗

  洪承畯誓不降清,可他毕竟是个文人,对保卫家国的武将仍然充满期望和敬佩。其有《寄贺杨新总镇度五台》诗曰:“上将宜分阃,双旌复出秦。关河三晋路,宾从五原人。孤戍云通海,平沙雪度春。酬恩看玉剑,何处有烟尘?”

  【注】

  ①五台:今山西北部五台山南麓。

  ②阃:特指郭(外城)门的门槛。《史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这就是“分阃”的意思。

  ③旌:古代旗的一种,缀旄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析羽,用以指挥或开道。

  ④秦:今陕西,战国时为秦国之地。

  ⑤三晋: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其辖地屡有变迁,后来常以“三晋”作为山西的代称。

  ⑥五原:郡名,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辖地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以东,阴山以南,包头市以西等地。

  附:《竹间续话》的记述

  民国•郭白阳《竹间续话•卷1》记述有洪承畯事,曰:

  退庵《金石书画跋》云:‘洪承畯,南安人,承畴弟。为诸生,有逸才。当承畴鼎盛时,承畯独闭关深山中,亲友罕见其面。一日,为承畴所逼见。承畯立山门外,拱手曰‘两朝元老’,承畴鞫躬,赧然曰‘一代罪人’,卒不能尽恳款而去,外间传为口实。’

   按:

  承畴,万历进士,官至蓟辽总督。与清军战于松山,兵败被执。明帝以承畴殉国,予祭十六坛,承畴亦自分必死。清百计劝之,遂降。清初,开国规制多承畴所定。有说终清之世,满人不中状元。汉女不入清宫,为承畴降清之条件。尚顾及民族之念矣!

  承畯,字林士,号紫农山人,善花卉,比白阳而点缀却工,较南田而蹊径自别。盖寓勾染于写意者也。”

洪承龙

  洪承龙,字彦飞,号陟子,又号纯朴,清·晋江人,祖籍南安翁山(亦称“英山”,今属英都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洪承龙》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洪承龙节本传,参《江浦县志》”为作传。

  康熙三年进士

  洪承龙属南安翁山氏东轩二房,登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翁山氏家庙建筑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洪承龙》:洪承龙,字彦飞。康熙甲辰进士。”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41·选举9·国朝进士》:“康熙三年(甲辰)严我斯榜……晋江县洪承龙(知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洪承龙》:洪承龙,字彦飞,号陟子,英山人。康熙甲辰进士。”

  历宦

  授浦江令

  洪承龙初授江宁府江浦令,在任10年。(江浦县,位于今南京市西北部,2002年撤县并入浦口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洪承龙》:

  “授浦江令(?应为“江浦令”)

  访革龙江关落地税陋规之病商者,及里役杂徭之病民者。

  遭凶岁,煮粥赈救,多所全活。”

  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洪承龙》:

  “授江浦令。

  值三藩叛乱,供亿烦苦。首访‘龙江关’落地税陋规之病商者,及里役杂徭之病民者,申罢之。继遭凶岁,煮粥赈救,多所全活,浦人立石纪德。

  在任十年,以清谨报最。”

  迁桂阳知州

  迁桂阳州牧。(时桂阳州为散州、直隶州。今湖南省郴州市西部桂阳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洪承龙》:“迁桂阳州牧。”
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洪承龙》:
“迁桂阳州牧。
革火耗夫役额外之征,岁不下数千。
创立义学,暇则召诸生考业论文,兵燹之后,文运一新。
州多虎患,斋宿城隍,移檄祭告,虎尽出境。”

  入朝历户部员外、工部郎中

  洪承龙入朝,擢户部员外,迁工部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洪承龙》:“擢户部员外,迁工部郎中。洁己奉职。”
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洪承龙》:
“擢户部员外,迁工部郎中。
值朝廷厘剔宿弊,司属多失职。承龙洁己奉公,不挂吏议。日供内府薪炭,内官每相戒曰:‘此笃实君子,不可以琐务烦,宜亟为勾当。’”

  出为肃州参议,请疾归

  不久,洪承龙出为甘肃肃州参议,时年已七十,不耐边地苦寒,请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洪承龙》:“寻出为肃州参议,年七十,请疾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洪承龙》:“寻出为萧州参议,年已七十。边地苦寒,请疾归。宦橐萧然,不改清素。”

  按:道光《晋江县志》洪承龙“出为肃州参议”民国《南安县志》“出为萧州参议”“萧州”在安徽,“肃州”在甘肃,而文中语涉“边地苦寒”,应以“肃州”为是。

  召治黄河,卒于河北

  居家数年,洪承龙以七十余高龄被召为治理黄河之职官,卒于河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洪承龙》:“数年,复以河工召,卒于乐城。”

  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洪承龙》:

  “数年,复以河工召,卒于栾城。

  承龙素负藻鉴,在江浦分校,及辛未(康熙卅年,1691年)礼闱(会试充同考官),所得士如张孟球姚士藟王奕清王桢李燕生程文正柯亮卿庄省堂,皆一时之选云。”

  按:道光《晋江县志》洪承龙“卒于乐城”民国《南安县志》“卒于栾城”。乐城,古县名,今河北沧州市献县;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南栾城区。不知孰是?

洪富

   洪富(1488-1560年),字国昌,号新斋,明·晋江青阳镇屿头村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综述《闽书》、《通志》、新《郡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富》、郡、县《志》有传。

  受学于

  洪富出生农家,为诸生,受学于蔡清虚斋)门人吴铨林同,究心《易》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吴铨林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洪富,字国充,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富》:洪富,字国昌,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洪富》:洪富,字国昌,受学于蔡虚斋门人吴铨林同,究心《易》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抄》曰:“晋江大参,字国昌。为诸生时读书秀林庵,苦心易理,著《浅说》,常达旦不寐。一夜更阑,有告者曰:‘君且休矣,读亦参政,不读亦参政。’启户视之,不见其人。盖庵神也。后第嘉靖己丑进士,官蜀大参。”

  刑部主事、刑部郎中

  洪富既登乡荐,读书国子监,祭酒严嵩聘为其子世蕃师。洪富登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进士第,与潘湖黄光升同榜;授刑部主事,历刑部郎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

  “嘉靖八年进士。宽凝简重默守,称长者。

  初授刑部郎,人谓法律非其任,乃执法求情,侃然不徇阿。

  有巡按劾某宪副,宪副为时相私人,时相摭巡按一事欲抵以重法者,言于尚书,如法而止,相不能夺。

  以次受提牢役。冬月囚多冻死,日制姜汤分给之,囚群号为‘弥陀佛’。”

  “既登乡荐,读书国子,时方为祭酒,知其深于《易》,延为其子世蕃师。及为相,绝不与通,时论重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富》:“嘉靖己丑进士。未第时严嵩为祭酒,延为其子世蕃师;后登政府,绝不与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洪富》:

  “嘉靖己丑进士。

  未第时,严嵩为祭酒,延为子师;后登政府,无私谒,人以此重之。

  授刑部主事,历郎中。”

  出守雷州

  出为雷州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

  “出守雷州。

  兴学,训士,筑海捍潮。

  有宪司牙卒以赌杀人,廉知悉,置之法。宪司以情请,不听。宪司怒,易他官治之,以狱成,否为去留,竟论卒抵罪。”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富》:“历守雷州。宪司牙卒以赌杀人,廉知悉,置之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洪富》:

  “出守雷州。

  宪副吴玭牙卒以赌杀人,按罪当死。自护体统,为卒求免,不从。大怒,易以他官治之,执益坚,竟服辟。

  张岳守廉州,以两府命至雷,大加叹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

  两浙转运使、两淮转运使

  升两浙转运使;以内艰归;服除,补两淮转运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洪富》:

  “为两浙转运使。有巡盐御史唐臣微以私意示(索贿),或劝从,曰:‘污其身以媚人,吾不能也。’御史怒。适有商人子诉其父饷边,未给盐而死事,几二十年,核给之。御史喜得问,鞫商人子无完肤。商人子曰:‘死则死耳,敢污清吏?’竟不能加。

  以内艰归,除补两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

  “升两浙转运使。有巡盐御史示以私意,不从。或劝之,曰:‘污身以媚人,吾不能也。’御史怒,阴摭其短,无所得。

  丁内艰,服除,补两淮运使。”

  四川参政,屡与巡抚违忤,乞归

  任两淮转运使半载,升四川参政。屡与巡抚违忤,遂乞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

  “半载,升四川参政。蜀人乐其廉恕,又呼为‘佛’焉。

  襄惠以督师征蛮,征饷于云贵湖川,川抚李香有违议,与之争;又欲调土兵万人应役,欲以先年调征之兵应之。曰:‘年迁人易,奈何以纸上虚名应军前实用乎!’屡与巡抚违忤,遂乞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富》:“升四川参政。时张岳出师湖广,征饷诸省,川抚李香欲勿与,与之争既复调蜀土兵应役;又欲以先年调征之名应之,曰:‘年迁人易,奈何以纸上虚名应军前实用乎?’屡与巡抚违忤,遂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洪富》:“半载,擢四川参政,宽恕廉静。张岳总督四省,征饷征兵于蜀,巡抚李香欲不应,力争之。其他遇事执法抗议,多致枘凿,遂决志归。”

  卒

  洪富归乡后十余年卒,年七十余。墓在屿头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洪富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十余年卒,年七十余。”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富》:“十余年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洪富》:“乡居简出,独坐一室,诗书自娱,化诲乡人,诚心笃行,人称长者。”

  洪富回乡后还为褒扬青阳乡绅庄用宾主持乡约改良风俗撰写的《青阳乡约记》碑,至今仍立在青阳乡贤祠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用宾》)

  深研《易》学

  洪富为诸生时,受学于蔡清(谥文庄)门人与吴铨林同,苦心《易》学,著有《易经浅说》,与蔡清《易经蒙引》并行于世。青阳氏受其业者有庄一俊(石山)、庄思宽壁崖)、庄用宾方塘)3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一俊庄思宽庄用宾》、《泉南著述·易经蒙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为诸生时,受学蔡文庄之门人若吴铨林同二公,苦心《易》学,因以所得著为《浅说》,与文庄《蒙引》并行于世,而泉中学士多尊事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参政洪新斋先生学派》:

  “按《闽书》:‘先生受学蔡虚斋蔡清之门人,苦心学《易》,因以所得著为《浅说》,与文庄《蒙引》并行于世,泉中学士多尊师之,蔡松庄其一也。’

   再,青阳氏受其业者三人:石山一俊壁崖思宽方塘用宾。”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洪富》:受业蔡清吴铨林同,留心易学,因以所得著为《浅说》,与《蒙引》并行于世。”

洪澄源(1549—1608年)

  洪澄源,字子定,号镜潭,明·晋江青阳镇屿头村人,洪富的从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富》)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3·方伯洪镜潭先生澄源据新《郡志》改本、参史文简史继偕谥文简)撰《本传》为作传

  洪富的从孙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3·方伯洪镜潭先生澄源洪澄源,字子定,号镜潭之从孙。”

  清·道光《晋江县志·38·人物志·名臣之2·明·洪澄源》:洪澄源,字子定,参政孙。”

  初宦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3·方伯洪镜潭先生澄源(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举人)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38·人物志·名臣之2·明·洪澄源》:“万历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榷崇文门税,督通州仓,监江西漕,皆冰蘖自持。”

  出为桂林府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3·方伯洪镜潭先生澄源“时资深当守郡,而桂林守缺。里人秉诠,或谓可谒诠曹易一名都,毋桂也,澄源笑不答,于是擢守桂林。在郡半年,谒谢不一行,廉仁著闻。”

  清·道光《晋江县志·38·人物志·名臣之2·明·洪澄源》:“出为桂林府。”

  贵州按察副使备兵毕节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3·方伯洪镜潭先生澄源“擢贵州按察副使,备兵毕节。时宣慰疆臣地广兵强,澄源外制以法,内推以心,疆臣畏服。播酋杨应龙为变,朝廷出师征之,命疆臣出征助战,中丞郭子章澄源监其军。杨实相唇齿,内怀观望,数张皇以撼。澄源不为动,疆臣乃进兵,攻应龙于大水田,大破之,斩首无算。应龙败,入海,囤逾月,授首。论功赐金帛。”

  清·道光《晋江县志·38·人物志·名臣之2·明·洪澄源》:“擢贵州按察副使,备兵毕节。杨应龙为变,朝命委澄源监宣慰土司安强臣军讨之。应龙授首,赐金帛。”

  贵州按察使、云南布政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3·方伯洪镜潭先生澄源“升贵州按察使。逾年,转云南左布政使,未赴,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38·人物志·名臣之2·明·洪澄源》:“擢贵州按察使,转云南右布政,寻转左,而澄源已卒。兵部叙川贵功,晋秩京卿。”

  评价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3·方伯洪镜潭先生澄源

  澄源平昔逡巡乐易,及其受脤,临戎有壮夫弗克为者;惟不择利害为趋舍,葢自却谒诠图大郡时预见之矣。故强酋阻夷,莫不归心,其忠诚有以孚之也。

  史文简史继偕谥文简)赞曰:‘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不轻许可,而独称澄源平播,为仁者之勇,有百世之功,信然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李廷机》)

洪蔼庭

  洪蔼庭(1832—1902年),人称应吟公,清末·泉州旧馆驿人,名医。故居在旧馆驿15号、董杨大宗祠对面小巷中,1977年翻修。客厅墙上还悬挂的洪蔼庭生前画像。

  洪蔼庭先祖世居南安洪濑镇厝斗村,由于受大姓欺凌,被逼远走他乡,到泉州城内租房度日。日后有了粒积,才于清·光绪廿年甲午(1894年)在旧馆驿董杨大宗祠对面安家置业。

  洪蔼庭在医学上颇有造诣,患者服其药多愈。他先在泉州城内行医,后到惠安崇武下街开药铺,最后辗转到福州。

  氏《族谱》载,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战争爆发,时洪蔼庭在省城。清军洋枪营教习林千戎咳嗽日久,医迭罔效,久闻洪蔼庭医名,遂上门求医,药后宿疾顿愈。战后,为表彰马江战役清军将士,清廷在福州马尾建800名清军官兵阵亡纪念碑,凡有军营立功者也按功行赏。林千戎“国手”二字匾额赠洪蔼庭,并上报军营。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蔼庭获军功六品衔,授予顶戴花翎,钦差大臣帮办军务杨昌浚(湖南湘乡人)还颁发给洪蔼庭“功牌”(奖状)1张。

  现“国手”匾额已佚,“功牌”和花翎仍珍藏在旧馆驿氏后裔手中。

  “功牌”约80厘米×50厘米,顶部印有“功牌”二字,内文写明“凡有军营立功应行赏给……顶戴以示鼓励”,落款时间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填落日期之处,盖有紫红色大印。

  花翎为孔雀羽所做,因年长日久,呈暗红色,顶部镶有鎏金铜。 

洪炬

  明·惠安县獭窟人。曾由县从事辟江西赣县知县。

洪可弼(1538—1575年)

  洪可弼(1538—1575年),字旭臣,号双林,明·晋江十四都钞岱村人。

  洪可弼洪伟道,是一个学识超群的秀才,同时的学者王任重吴从宪等与他结为盟友,往来讲学,参政王慎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聘请他为家庭教师。一考不中,遂无心科举,着意教子成器。

  洪可弼少聪慧,从父攻书,深受当时硕儒道岩东台两先生器重,龆龄补弟子员,弱冠登嘉靖辛酉年(1561年)举人、贤书第58名。

  嘉靖乙丑年(1565年),洪可弼参加会试。时当倭寇猖獗,他在策问中以“寓兵于农,山海防御”的擘画受主考御史李延龙赞识,“取拟出房以额格备。”

  万历甲戍年(1574年)栋选,封“特简黄堂”(超升为知府的意思),授赣州定南县(江西南部)知县。

  定南在江西省南部,邻近广东,系新设县邑,为吉赣咽喉,地僻民穷,久疏教化。洪可弼到任时,连个象样的办公地点都没有。他到任后,以父亲勉励的对联“目下又趋庭,独立工夫应理会;心头多种德,子孙地位好耕耘”为座右铭,立足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凿山溪通广惠州”,以利民生,百姓得益良多。他还重视振兴文教,“建学宫以崇圣”,“择县之稍能者为文”,“请督学以附子衿”。洪可弼还修治官舍,慎择胥吏,特别注意从当地良民中选拔提用。是以政令施行,广得民心。

  洪可弼在定南最突出的功绩,是平息叶恺之乱。

  叶恺据山称帝数年,手下有谢元璋等18员大将,拥众10余万人,声言欲攻安远(江西南部)而欲假道定南,实欲占据定南。

  当时有一铁匠得知其事而密告洪可弼洪可弼“团练乡壮,度乡之大小、地之远近,五里为营,而以五里之民附焉”。同时,他还对叶恺谢元璋等晓以大义,劝其归降。

  如此恩威并施,果然奏效。叶恺所提条件洪可弼大都应允,叶恺谢元璋等请降。洪可弼立下香案,与18将对天盟誓。不料宪台希图大功,在受降之际尽擒叶恺及其将领。洪可弼认为出尔反尔难以取信于民,又恐“迫之生变”,力争不已,不得已“具疏诣阙”

  宪台忌之,设宴置酒毒杀洪可弼于赣州府堂。百姓得知,号陶大哭,声闻于野,并为其立庙祀之。50年后,晋江洪堀人洪从龙又任定南县令,为洪可弼修葺祠宇。

  晋江市金井钞岱村洪氏祠堂有一楹联“画栋庆增辉,六鳌山峙;黄堂膺特简,五马勋高”,又悬明·万历乙亥年一匾“特简黄堂”,均为表彰洪可弼而立。

洪淯鳌

  洪淯(1612—1664年),亦作育鳌六生,号介臣,明末清初·晋江县廿三都安仁乡江阴里后厅(今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后厅自然村)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洪赞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第33·列传第26·洪淯鳌》有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洪淯鳌》(同治补刊本)节陈大《纪略》为作传。

  身世与早年

  洪淯鳌之父洪赞,或作洪赞,字子可,号性庵洪聪之玄孙。明·万历卅七年(1609年)以《易》取乡试亚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成进士,任溧水知县,赠承德郎,早逝。

  洪淯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与名士陈大莱同社,“于会文中相期许尤笃”。慷慨义气,以文天祥文文山)为楷模自励,“居恒读书,每诵文文山诗及《正气歌》”邹维琏抚闽,念及故交洪赞宇之情,遂引洪淯鳌入署,教督有加,“公亦能心领神会,倜傥好奇节,不与俗士伍。”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由晋江县学拔贡。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第33·列传第26·洪淯鳌》:洪淯鳌,字六生,晋江人。崇祯间拔贡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洪淯鳌

  洪淯,字六生晋江渰海人。

  ,万历丙辰进士,任溧水令。

  己卯拔生。

  知道州

  清·顺治二年乙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下金陵(今南京市),南安郑芝龙郑鸿逵与漳浦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号隆武,洪淯鳌迎谒于三山(今福州),隆武二年丙戊(1646年)授衡州(今湖南衡阳)通判。当年抵湖南赴任,深得南明兵部尚书、总督赏识,承制改授其为道州(今湖南永州)刺史(知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鸿逵》)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第33·列传第26·洪淯鳌》:“谒隆武帝于闽,授衡州通判;督师何腾蛟奇之,请改知道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洪淯鳌

  “乙酉,我师下金陵,唐王入闽,淯鳌仗策迎谒,语多慷慨激烈。王奇之,授衡州通判。
丙戌抵楚,督师何腾蛟深赏识,承制改授道州刺史。”

  擢右佥都御史

  清·顺治四年丁亥(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福建的南明小王朝覆灭,李自成大顺军余部一枝虎刘体纯)、李来亨郝永忠郝摇旗)等13镇各以所部求奉使称臣于粤,出道州。洪淯鳌出城迎,说其归附两广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永明王)。永历帝即擢洪淯鳌右佥都御史(俗称“都宪”),监诸镇兵,驻湖南。

  顺治六年己丑(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南明抗清队伍李赤心马进忠诸部不协,总督何腾蛟亲赴湘潭调解,在武冈山为清军所执,绝食殉国。而闽人周金汤曾英等纠众重庆为黔蔽,是年亦为大西军孙可望所破,割据云、贵,通塞不通。洪淯鳌乃与13镇退入西山(荆襄山区),据湖南陵夷、归州、巴东、均州和四川巫山、涪州等七州县,屯田固守。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第33·列传第26·洪淯鳌》:

  “闽亡,李赤心等十三镇以所部奉使称臣于粤,出道州;淯鳌迎,说曰:‘兵所以异贼者,畏法、受官节制也。今纵劫,则依然贼耳!’诸将皆瞋目,独郝永忠奇之曰:‘子非百里才,行当佐吾军!’偕之见永历帝,擢右佥都御史,监诸镇军,驻湖南。

  何腾蛟死,孙可望入滇,朝问阻绝,乃与十三镇退入西山,据楚之夷陵、归州、巴东、均州、蜀之巫山、涪州等七州县,屯田固守。”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洪淯鳌

  “丁亥,蜀寇一枝虎李来亨郝永忠等十三镇各以所部求奉使称臣于粤,出道州。淯鳌迎,说之曰:‘兵所以异与贼者,畏法、受官节制,见百姓不敢犯。今若纵劫,依然贼耳,非兵也!’诸军皆瞋目,独郝永忠奇之,曰:‘子非百里才,行当佐吾军!’遂偕见永明王,王亦奇之,封十三镇爵号有差,擢淯鳌都宪,监诸镇兵,驻湖南。

  己丑,何腾蛟败于武岗山,被执,不食死。而闽人周金汤曾英等纠众重庆为黔蔽,是年,亦为可望所破,奄有云、贵,通塞不通。淯鳌乃与十三镇退入西山,据楚陵夷、归州、巴东、均州、蜀巫山、涪州等七州县,屯田固守。”

  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

  后洪淯鳌得知永历帝驻跸安龙,即间道上书,言13镇兵尚可用。议功,永历帝诏加洪淯鳌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总督粤、滇、黔、晋、楚、豫军务。至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大西军首领孙可望李定国公开决裂,投降清廷,云、贵、两广逐渐被清军占领洪淯鳌与13镇仍出没在荆、湘间,坚持抗清。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第33·列传第26·洪淯鳌》:

  “久之,得安龙驻跸信,间道上书,言‘十三镇公忠无二,今扼险据冲,窥晋、楚、蜀,有衅,随时而动。’议者多其功,诏加淯鳌兵部右侍郎,总督粤、滇、黔、晋、楚、豫军务。

  缅甸既覆,淯鳌犹偕诸镇崛强湖、湘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洪淯鳌

  “久,得永明王安龙信,间道上书,言‘十三镇公忠无二,今扼险据冲,窥晋、楚、蜀,有衅,随时而动。’议者多其功,王加淯鳌总督两粤、滇、黔、晋、楚、豫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

  庚子,孙可望李定国战不胜,归命皇朝,滇、黔、两粤渐次底定;淯鳌与十三镇抗命如故,时出没荆、湘间。”

  死难

  清·康熙二年(永历十七年,1663年),清军分七路围剿13镇兵,郝摇旗刘体纯相继战死。康熙三年(1664年),李来亨等被困茅麓山(今湖北兴山西北),拒降,举家自焚殉国,l3镇兵多溃。洪淯鳌不逃,被执,坚决不降,遂被戮于渝鄂交界处巫山,投尸巫峰三峡中。临刑作《临难家书》,神色不变。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第33·列传第26·洪淯鳌》:

  “康熙三年,王师分道定巴东,李来亨自焚死;或曰:‘子未可以去乎?’淯鳌曰:‘师亡与亡,去将何之!’遂被执,谕降不从。临刑之日,神色不变;投尸巫峰三峡中。

  我朝赐通谥,曰‘忠节’。”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洪淯鳌

  “既而七将军分道进攻,捣其巢穴,李来亨等纵火自焚死,诸军多溃。或曰:‘子未可以去乎?’淯鳌曰:‘师亡与亡,去将何之!’或曰:‘肝脑涂地,无益也!’曰:‘吾岂不知时。然有不为劝、不为勉,断脰决腹一暝而万世不视者,厮养子优为;况决与死生之机如者哉!’遂被执。

  谕降不从,戮于巫山。临刑,神色不变;投尸巫峰三峡中。”

  后事

  洪淯鳌文集无存。

  洪淯鳌挚友陈大莱为撰《纪略》,收录于清代《晋邑后福氏二房族谱》,乾隆《泉州府志》据此采入《忠义传》。

  陈大莱并有诗赞曰:

  “捐躯为国楚天遥,瑟瑟寒江打急飚。幸有须眉随汨浪,不惭粉黛向湘潮。半生声色定何捐,一往精魂久未招。峡底哀猿凄欲断,登临慎勿语前朝。”

  “君亡肉食竞抽簪,草莽孤臣感独深。恨可胜埋甘白骨,死知奚补惜丹心。荆山月冷溅衣血,蜀水波寒系带箴。 传颂芳名身后事,不支汉祚几沉吟。”

洪猷

  洪猷,字文振,号积斋,明·晋江钱屿里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司训洪积斋先生史文简史继偕谥文简

)撰《墓志》为作传,曰:

  “洪猷,字文振,号积斋,世家晋江钱屿里。

  性资强毅,厚于彝常,藩身必以礼遇事。尤奋发敢任,断词正言,卓有任道之质,而学足以充之。

  弱冠丧父,奉母并抚诸弟,殚厥心身。家贫不支,以舌耕佐费,一切婚嫁咸取给焉。早以学名,从游之士数舍,而至士相遇讲述,鲜不名之学者。平昔毅然能尊师重道,其学则繇紫峰陈琛紫峰、虚斋蔡清虚斋,以上溯 考亭朱熹,条分理解,塾师笺析之外,又复推缘传注,以印合圣贤宗旨。诚意谆谆,顾不自立门户,直于讲艺中提掇身心实际,用证圣功文章,绝去华饰,根诸理奥。

  久之,司训江右之南安,一如教闽士旨。贫生修势每从,谢却赡之饩。律人以耻,养人以名,言准履绳。居一载,当道旌为广文冠。

  遽疾,卒。门人文简继偕史继偕谥文简)志其墓。所著有《易经翼义》、《四书说约》。

  子启哲,万历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乡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司训洪积斋先生学派》:

  “叙按:

  文简史继偕谥文简)先生《周易翼义》叙云:‘余家世受《易》,先君子尝有撰次未就。稍长获游积斋 先生之门,而始有会也。先生束发穷经,老而逾笃,至晚年而后论说始定。’

  又曰:‘迩来士习好异说,曹兴不独与文庄蔡清谥文庄)紫峰陈琛紫峰二先生刺,寻浸而操戈紫阳朱熹别称紫阳矣。二先生书皆已布之学宫,日为异论所蚀,予尝求其书于里塾不得以为恨。于是先生子孝廉子愚出其家藏梓之,福安黉舍,俾小子序而行之。先生之说行,即二先生之说行也。先生渊源于蔡清陈琛而宗朱子之义,故云翼义云。’”

洪范

  洪范(1628—1706年),字寿箕,号仁庵,族人尊称“宫保提督公”,清·晋江县卅六都福田村人(今丰泽区丰泽街道东涂社区田庵村);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生。清《福建通志》、《台湾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等有传。

  千总:从康亲王平叛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廿一日,镇守云南兼辖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叛乱,之后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相继叛乱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时洪范为同安武庠生(武秀才),即投军,授千总,委防宣平(今浙江武义县),败犯境贼兵;又向福建总督郎廷佐之弟郎廷相献策荡贼。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康亲王·杰书统师讨伐福建,洪范随征;耿精忠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洪范》:洪范,字寿箕,晋江人。初授千总,委防宣平。贼兵犯境,败之。”

  清·乾隆《晋江县志·洪范洪范,字寿箕。由武庠授千总,委防宣平。贼兵犯境,败之。”

  清·光绪《泉晋福田敦煌氏家谱》:洪范,字寿箕,号仁庵,晋江田庵人。本智勇之才而成忠孝之德,适逢三藩之乱,以同安庠生投笔从戎,献策于郎廷相。”

  战小门山:擢中军守备

  时郑经占据厦门、金门,趁耿精忠败绩,派兵北上福州,列营乌龙江小门山。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十五日,洪范随参赞军务都统喇哈达连破小门山十三寨,斩朱仁林忠等,擒明总兵、副将以下三十余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大军又复兴化(今莆田市)、泉州,洪范有功,擢中军守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清实录》记:康熙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康亲王疏报:“海贼郑绵(即郑经遣伪总统许耀率兵三万余直逼福州,至乌龙江之南小门山、真凤山等处结寨连营。臣遣参赞军务都统喇哈达等率满汉官兵,分为三队,于十月十五日渡江奋击,前后夹攻,大败贼众,克取敌营,追奔四十余里,斩杀甚多,生擒伪总兵、副将以下三十余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洪范》:“随大兵攻贼小门山,连破十三寨,斩伪将朱仁林忠等,复兴、泉,擢中军守备。”

  清·乾隆《晋江县志·洪范“随大兵攻贼于乌龙江小门山,连破十三寨,斩伪将朱仁林忠等,复兴、泉,擢中军守备。”

  清·光绪《泉晋福田敦煌氏家谱》:“随师克复兴化、泉州。”

  从平金、厦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分3路发动发动克复金门、厦门战役,洪范随中军统帅都统喇哈达率兵配合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先收复浔尾、氵丙洲,进而平定金门、厦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洪范》:“从平金、厦。”

  清·乾隆《晋江县志·洪范“从平金、厦。”

  从平台湾:擢左都督

  康熙廿二年(1683年),洪范随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克澎湖,与吴英谢思礼一起统率“策应舰队”参加海战,又纳降并且招抚包括房锡鹏在内的明余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吴英》)

  收复台湾后,洪范晋左都督,以副将管同安右营游击;同时晋升左都督的有漳浦蓝理、小浯塘吴英施琅之子世骠、晋江史正明、东石檗谷黄张国、蚶江欧阳定庵、翔安彭厝彭汝灏、宁德城关海滨南隅彭日光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世骠蓝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洪范》:“克澎湖,招抚伪将房锡鹏等,晋左都督,管同安营事。”

  清·乾隆《晋江县志·洪范“克澎湖,招抚房锡鹏等,晋左都督管同安营事。”

  《台湾文献丛刊·氏史料三编·兵部尚书李之芳等残题本》载:康熙廿二年,洪范施琅出征澎湖,与兴化总兵吴英、建宁副将谢思礼统率“出海策应”攻击梯队,攻克澎湖。

  《靖海纪事·报入台湾疏》载:康熙廿二年闰六月,洪范施琅派遣,与傅宣杨俊功在澎湖负责接受台湾受降事务。

  光绪《台湾通志·列传》曰:洪范负责招抚房锡鹏余部,晋封左都督,以副将管同安右营游击。

  湖广参将、江南参将

  洪范后转湖广参将,调江南参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洪范》:“转湖广参将,调江南。”

  清·乾隆《晋江县志·洪范“转湖广参将,调江南。”

   从平葛尔丹:庆阳副将

  康熙廿六年(1687年)年底,在沙俄策动下,漠西蒙古的噶尔丹叛乱。康熙廿九年(1690年),洪范随大军西征葛尔丹,因功迁庆阳(今甘肃庆阳县)副将。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当时的重要战略要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洪范》:“会用兵西陲,趱粮赴军,迁庆阳副将。”

  清·乾隆《晋江县志·洪范》》“会用兵西陲,趱粮赴军,迁庆阳副将。”

  海坛总兵

  康熙卅六年(1697年)二月,噶尔丹平。凯旋后,洪范升海坛(今福建平潭县)总兵,署陕西固原并福建水师提督印,官正一品。在海坛总兵任上,洪范强力整军,增岗加哨,守卫海疆。每遇风灾,必督军参与救险保民,政声颇佳。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洪范》:“凯旋,升海坛总兵。”

  清·乾隆《晋江县志·洪范“凯旋,升海坛总兵,署陕西固原并福建水师提督印。”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洪范病逝于莆田至惠安途中,葬惠安县黄塘镇后店村西北的虎崆山上。赠太子少保,又因子继龙贵,晋赠荣禄大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洪范墓》)

  清·乾隆《晋江县志·洪范“赠太子少保,予祭葬。”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蹟·国朝武蹟·洪范》:“卒,诰赠太子少保,予祭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2·封荫志洪范,海坛总兵官,以子继龙贵,晋赠荣禄大夫。”

  家世

  田奄《洪氏族谱·五房家谱》等载:

  洪范曾祖洪直轩,以曾孙洪范贵,赠荣禄大夫;祖洪以德,以孙洪范贵,赠荣禄大夫。父洪应第,以子洪范贵,赠荣禄大夫,寿不止八十八。

  子洪继龙,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科武进士,初任台湾镇标右营游击,擢闽安烽火营参将;以子秉彝贵,赠武功大夫、龙门副将。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武进士·国朝武进士》:洪继龙,侍卫闽安烽火参将……康熙乙未科。”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2·封荫志·武秩·国朝》:洪继龙,参将,以子秉彝贵,赠武功大夫、龙门副将。”

  洪继龙有3子:洪秉钧(一作惠安人),功加左都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授邵武营参将;洪秉彝,入籍台湾府学,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恩科武举人,任龙门副将;洪秉纶,国学生。

  现洪范的后裔约有数百人居台湾。

  故居

  洪范故居称氏祖厝”、“总兵家府”,原位于泉州市区田安路上原田庵村位置,五开间三进深双护厝,东侧有马房,厝前有很高大的旗杆夹石,旁有氏宗祠。氏祖厝曾发生过火灾,后有修缮,有段时间作过龙门小学的校舍,新中国成立后还曾用作生产队仓库。

  改革开放后该地重新规划开发为市区街道、住宅时,氏祖厝和宗祠均拆毁,氏宗祠挪到丰田街,原物只留存1对石狮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田庵氏宗祠》)

洪朝选(1516一1582年)

  洪朝选(1516一1582年),字舜臣,又字汝尹,号芳洲,别号静庵,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十三都洪厝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巡抚洪芳洲先生朝选》据《闽书》、旧《郡志》、新《郡志》有传。 

  历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巡抚洪芳洲先生朝选》:

   洪朝选,字舜臣(一作汝尹),同安人。

  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出榷税北新关。课额既足,便开通津梁,恣往来,不复问事(人称“洪佛子”)。竣,督放仓储,诸所规画皆为后式。

  一日思所学未足,上疏引疾,客毗陵,就唐荆川 顺之讲学,一年始归。又就王遵岩 慎中上下议论,久之,充然有得。

  起为南吏部郎,出督学四川(端士习,正文体,川人向往其风采)

  以公严校士,素不为严嵩所喜,而徐文贞 深与之。(参政广西,厘正弊蠢,不挠权贵,忤权相严嵩,调官南都。后参政山西,赈济灾情,抚缉寇贼,有“唯惠唯威,乃文乃武”之颂。)

  败,遂以山西参政召入,为太仆少卿,寻进佥都御史,提督操江“画疆界、严窝获,”国都一带得以安定。)

  旋加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整饬吏治,均平标役,严禁额外科课,查办王府侵在民田,齐鲁百姓甚为感激。)

  隆庆戊辰(隆庆二年,1568年),入为刑部侍郎。”(署刑部尚书篆,昭雪直臣沈练、儒臣阎朴冤案,依法追究冤案制造者江西巡抚杨顺。)

  辽王案忤张居正意被削职

  关于洪朝选与辽王·宪火节(“火节”合一字)一案的记述,散见于以下资料。

  《明史·列传5·诸王2·太祖诸子2 》:

  “隆庆元年,御史陈省宪火节(“火节”合一字)诸不法事,诏夺真人号及印。明年,巡按御史郜光先复劾其大罪十三,命刑部侍郎洪朝选往勘,具得其淫虐僭拟诸罪状。帝以宪火节(“火节”合一字)宜诛,念宗亲免死,废为庶人,锢高墙。

  初,副使施笃臣宪火节(“火节”合一字)甚,朝选至湖广,笃臣诈为宪火节(“火节”合一字)书馈朝选,因劫持之。宪火节(“火节”合一字)建白纛,曰‘讼冤之纛’。笃臣惊曰:‘王反矣。’使卒五百围王宫。

  朝选还朝,实王罪,不言王反。大学士张居正家荆州,故与宪火节(“火节”合一字)有隙,嫌朝选不坐宪火节(“火节”合一字)反。”

  《明史·列传129·孙玮“初,张居正以刑部侍郎同安洪朝选辽王罪,衔之。”

  《明史纪事本末·61卷·江陵柄政》:

  “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十二月,废辽王

  大学士张居正,故隶辽王尺籍,至宪火节(“火节”合一字)颇骄酗,多所凌轹,居正衔之,而又羡其府第壮丽。

会告王谋反,刑部讯治。侍郎洪朝选案验无谋反状,仅坐以淫酗,宪火节(“火节”合一字)锢高墙,废其府,居正攘以为第。”

  《明史·列传109·郝杰》:“刑部侍郎洪朝选以拾遗罢,上疏自辨,等劾其违制,遂削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巡抚洪芳洲先生朝选》:

“辽王·宪火节(“火节”合一字)者,居国中,荒滛亡度,其摧折士类,无缨緌贵显。张居正祖父故为辽府樊(下“大”改为“石”)户,尝被王杖,居正心恨之;及秉政,因私憾指辽藩有叛谋,议夺其国,属朝选往勘。

  朝选还报:‘王贪暴淫虐,事事有之,实未尝叛。’大拂居正意,嗾言者劾朝选归。朝选性刚介,不能容人过失,好言有司短长,人多惮之者。

  会中丞耿定向抚闽,素善朝选,每咨以时政,朝选倾心答之,亦无所讳。答中偶及藩司支放边戍月饷事,左布政劳堪知而深衔之;,刻深人也。”

  综上:隆庆元年(1567年),辽王·宪火节(“火节”合一字)案起。隆庆二年(1568年),刑部侍郎洪朝选奉命赴襄阳勘办。权相张居正“故与宪火节(“火节”合一字)有隙”,授意坐以“谋反”,但洪朝选拒绝在相党锻炼成狱的成案上签字,据实勘查,以“淫虐有实,谋反无据”、“法可正,国不可除”复命,激怒张居正,借考核的机会把朝选罢官归里。

  冤死

  洪朝选返回同安家中,读书写作之外,时刻关注国计民生、朝中憎弊、地方臧否,或陈谋于有司,或扼腕于同志。斥责张居正夺刀不守父孝;非议张居正爪牙劳堪搭新铸钱发响,致失军心;劝诤里中官家子不要为非作歹等,以致结怨谤、罹奇祸。

  《明史·列传5·诸王2·太祖诸子2 》:“久之,张居正属巡抚都御史劳堪罗织朝选,死狱中。”

  《明史·列传114·丘橓》:劳堪巡抚福建,杀侍郎洪朝选。”

  《明史·列传129·孙玮“后劳堪巡抚福建,希居正意,讽同安知县金枝捃摭朝选事,飞章奏之。命未下,捕置之狱,绝其饭食三日,死,禁勿殓,尸腐狱中。”

  《明史纪事本末·61卷·江陵柄政》:张居正后复恚朝选不附反律,谋杀朝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巡抚洪芳洲先生朝选》:

  耿定向以忧去,代之(抚闽),思泄已愤以逢权相意,而邑中子某更摭其无情事以报,遂具疏。闻居正从中拟旨,削籍逮讯之命旋下,劳堪得密报,遂驰戎卒逮朝选下臬狱,不二日毙之狱中,亲属莫得一迹。晋江士赵日荣排狱门而入,抚尸大恸,收殓之;万历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春也。

  下兴化守某,偕诸司理煆炼狱,诬以通夷接济诸事报上,居正大喜,擢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

  朝选讼冤于朝,居正矫旨杖之八十,仍夺荫。其夏,居正暴卒,朝绅稍稍诵朝选冤。都谏李廷仪更条上冤状。部议:回籍夺职。

  继之甲申岁(万历十二年,1584年)再讼父冤及诸酷虐状。南安人御史师颜从中从曵,方有旨下部狱,仅谪戍定海,而里中子亦戍边矣。

  未几,诏复朝选官致仕,补荫如故,一时阿意煅狱相继窜逐,士论稍伸,犹以戌未尽辜,宜正之典刑以谢朝选,奈时宰置不问也。

  朝选居官廉洁,以名节自砥砺,平生学行政事卓然可称;其不能含章免祸,亦所短欤。”

  万历十年(1582年)春,劳堪任福建左布政史,与同安知县金枝罗织洪朝选罪名,锻炼成狱,并诬以洪朝选通夷大罪,由张居正拟旨,劳堪派兵至家逮捕下狱,断饮食、绝亲属,命狱卒以沙袋压迫胸口,气绝而亡于福州狱中,年67岁。又以朝选有起死回生之药为由,停尸四、五日,不许收尸,尸腐虫生。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始为平反,神宗派员谕祭,赞其“抚雄镇而随任有声,握大狱而执法不挠”,祀乡贤、名宦祠。

  著述

  著有《芳洲初稿》、《归田稿》、《续归田稿》。

  《明史》记载还有《静庵稿》15卷 、《江防信地》2卷。

洪昌

   洪昌,字汝言,明·南安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司训洪汝言先生》:

   洪昌,字汝言,南安人。

  幼失怙鞠,成于母,攻《礼经》。

  成化十二年(1476年)岁贡,授常州司训。经学纯正,议论高古,嘉意作人;月有课,岁有会,士子翕然宗之;尤长于诗文,善草书,时流咸推重焉。”

洪圣保

  洪圣保,北宋·晋江人,著名女道士。初居莆田将军岩,五十岁后居惠安龙泉辟谷服气。皇祐六年(1054年)卒。

  清·郑方坤《全闽诗话·巻12·洪圣保《闽书》(《四库全书》):

  “将军岩,在濑溪上。宋·洪氏女名圣保者居之。

  圣保《和同志》颂曰:‘一个岩龛万物周,尘中扰扰到无由。侬家尽有居山意,问著依前隔数州。’

  圣保居岩十余载,年五十于惠安龙泉出家,布衣,一食或绝粒。逾年皇佑季冬,乡人夜深闻音乐声,次早洁发更衣而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宋》:氏女,名圣保,居将军岩。年五十,于惠安龙泉出家,布衣,一食或绝粒。逾年,皇佑间,乡人夜闻音乐声,次早结发更衣而卒。”

  清·乾隆《莆田县志·卷32》亦有传。

洪葆

  洪葆,字子厚,明·杭州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通判泉州,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通判·洪葆据旧《志》载:洪葆,字子厚,杭州人。洪武三十年通判泉州。居官廉勤,性尤谦退。善归长官,过则自引其咎。遇名儒贤士,必折节请益,讲论修己治人之道,终日忘倦。扶弱恤下,如恐不及。疾,卒于官,父老为祠祀之。”

洪聪

  洪聪,字谋甫,号海陬,别号邃斋,明·晋江人(今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后厅)。

  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以《易》夺乡试亚魁(举人第2名);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进士,殿试三甲第169名。历大理寺评事,正德(1506—1521年)末知江西南安府。著《乾象无极论》等,是著名理学家,称“起于百越之间,接虚斋蔡清)之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洪聪》:洪聪,字谋甫。弘治壬戌进士。正德末知南安府。值大驾南巡,藩司谕处上供费。以地僻民寡,力请减损,郡得无扰。邑佐有怙当道势虐民者,执之,民称快。”

洪达遵

  洪达遵,字君恪,清·晋江人。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举人,罗源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洪达遵》:

  “洪达遵,字君恪

  康熙戊子举人,授罗源教谕。召诸生讲明实学,以身先之。敝衣敝冠,藜藿不给,恬如也。

  达遵为诸生时,负夙望,既司铎,以寒氈支持家中弟侄,无倦色,故贫日益甚,士类重之。 ”

洪元英

  洪元英,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知晋江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知县·洪元英“《水利功德录》”为作传,曰:洪元英,绍兴六年知晋江县。与邑人李密李国表修郡南六里陂水利,三年竣功。事闻,锡章服,邑民焉立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烟波埭•六里陂》)

洪庭桂

  洪庭桂(1504—1574年),字德馨,号芹谷,明•南安英都人,翁山氏东二房9世,徙居晋江;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九月廿一日生。

  清初·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侍御洪德馨先生庭桂》:洪庭桂,字德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洪庭桂》:洪庭桂,字德馨,南安人,徙居晋江。”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庭桂》:洪庭桂,字德馨。”

  清初·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侍御洪德馨先生庭桂“《南安邑志》”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庭桂“《府志》”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洪庭桂》有传。

  嘉靖十七年进士

  嘉靖十三年(1534年),洪庭桂中式甲午科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举戊戌科进士,殿试三甲128名。

  清初·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侍御洪德馨先生庭桂》:“登嘉靖十七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洪庭桂》:“嘉靖戊戌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庭桂》:“嘉靖戊戌进士。”

  授行人

  洪庭桂初授行人。

  清初·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侍御洪德馨先生庭桂》:“授行人,奉节旴江,以清介不緇(“不缁”:指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著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洪庭桂》:“授行人,以清介不锱著。”

  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庭桂》:“授行人,奉节旴江,以清介不缁著闻。”

  擢河南道监察御史

  擢河南道监察御史。

  清初·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侍御洪德馨先生庭桂》:“擢御史,权贵勋戚为之避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洪庭桂》:“擢御史,权贵勋戚为之避路。”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庭桂》:“擢御史,权贵勋戚为之避路。”

  出历江西按察司知事、德兴令,寻罢归

  因御史失仪概罚,遂出洪庭桂为江西按察司知事,旋转德兴令,复以越次骤迁论罢归。

  清初·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侍御洪德馨先生庭桂》:

  “会当事者衔台中,抗疏激切,因御史失仪概罚,遂出为江西按察司知事。

  旋擢德兴令,复以越次骤迁论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洪庭桂》:“会当事者衔台臣抗疏激切,以事俱降出之。庭桂得江西按察司知事,擢德兴令。寻罢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庭桂》:

  “会当事者衔台谏,抗疏激切。因御史失仪,俱降出之。

  庭桂得江西按察司知事,擢德兴令,复以次骤迁论罢。”

  里居恬澹清修

  清初·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侍御洪德馨先生庭桂》:

  “归里,恬澹清修,杜门谢客,监司守令绝不通谒。

  有以寺租山荡言者,笑而谢之,曰:‘吾自有良田可遗子孙也。’

  族科第著武荣,为开端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洪庭桂》:“杜门不出。”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洪庭桂》:

  “归里,杜门谢客,不通谒有司。

  有以寺租山荡言者,笑谢之曰:‘吾自有良田可遗子孙也。’”

  万历二年卒

  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九月廿一日卒于家,寿七十一。

  葬南安廿二都八尺岭脚东山村。

  2007年,因公路308省道线新辟复线,洪庭桂墓(妻涂氏王氏附葬)在规划线路内,翁山氏家庙管理委员会以洪庭桂是翁山姓登进士第1人,又是首编翁山姓世次昭穆之先贤,将其墓迁回英都,归葬恒坂洪山内金交椅陵园,座乙向辛兼辰戌。

 

洪庭桂

  洪庭桂,字德馨,号芹谷,明南安英都人,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九月廿一日生,翁山氏东二房9世;徙居晋江。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科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进士,殿试三甲一百二十八名。授行人,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历江西按察司知事、德兴令。涂氏王氏

  清道光《晋江县志42•人物志宦绩3•洪庭桂》:洪庭桂,字德馨,南安人,徙居晋江。嘉靖戊戌进士,授行人,以清介不锱著。擢御史,权贵勋戚为之避路。会当事者衔台臣抗疏激切,以事俱降出之。庭桂得江西按察司知事,擢德兴令。寻罢归,杜门不出。

  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九月廿一日卒,寿七十一。葬南安廿二都八尺岭东山村。2007年,因公路308省道线新辟复线,洪庭桂墓在规划线路内,翁山氏家庙管理委员会以洪庭桂是翁山姓登进士第一人,又是首编翁山姓世次昭穆之先贤,故将其墓迁回英都,归葬恒坂洪山内金交椅陵园,座乙向辛兼辰戌。

洪垣星

  洪垣星(1612—1695年),字日生,号遁庵,明末清初·南安武荣铺(丰州)人,寄籍安溪县兴二里。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垣星》:洪垣星,字日生,一字聚子,号遁庵,邑武荣铺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有记。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垣星“采府、县志”为作传。

  明·崇祯十三年联捷进士

  明·崇祯十二年已卯(1639年),洪垣星应乡试中式举人;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联捷三甲第112名进士,与潘湖黄锡衮同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

  (崇祯)十二年已卯钟垣榜:……洪垣星,南安人,兴二籍。”

  (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洪垣星,南安中式,兵部主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垣星》:“崇祯己卯、庚辰联捷进士。”

  授长寿令

  洪垣星初授长寿县令(今重庆市长寿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垣星》:

  “授长寿令。

  是时,州、县多苦粮累,而长寿最苦者曰‘里役’(“里役”:乡里差役之事),值现年辄倾家,一苦解费添针,一苦催粮差累。

  垣星于司差以催粮至者,概不派里役;库支赎锾,量多少给饭食,即时回文。其解费旧每两例三分,垣星于添针,即以每两三分之羡发抵,毫不累里役。官倾官解,随取批回,积年苦累一时获苏。”

  调双流县

  秩满,调双流县(今成都市双流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垣星》:

  “调双流县。

  寇薄邑治,垣星以贼众兵少,惧为所乘,令多舟相随,人持三眼铳,暮抵岸,钧声齐发,贼中夜仓皇引去。民被掠者,接踵逃归。鞠实,给照身护释之,全活甚众。

  一时推其经济。”

  崇祯十七年擢重夔道,未任归

  崇祯十七年(1644年),洪垣星以双流县政绩突出,擢重夔道,适“甲申之变”,明亡,未任归。(“重夔道”:夔州府。入清改“重夔镇”。)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垣星》:“事闻(“事闻”:将功绩上报朝廷),擢重夔道。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之变,未任归。”

  入清退老林下不出

  清朝定鼎,清廷欲启用洪垣星赴京任职方主事,不赴。时洪垣星年未四十,就此杜门著书,优游林下40余年,康熙廿八年己巳(1689年)卒于家,年82岁。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洪垣星》:

  “清定鼎后,部催职方主事不就。退老林下,时年未四十。深衣道冠,杜门著书。邑侯刘佑延修邑志。

  著有《四书、易经、诗经绎注》(《四书绎注》、《易经绎注》、《诗经绎注》)、《铸错篇》、《井园诗集》行于世。

  己巳,年八十二卒。

  康熙三十二年,请祀邑乡贤。

  邑侯成永健赠以‘理学名臣’匾额。”

洪应心

  洪应心(1714—1784年),名,字星元,号华圃,清·南安市石井镇古山村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洪直斋之子。

  幼聪颖,6岁能诵诗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乡试中举,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进士。是年其父病故,居丧3年。乾隆十九年(1760)应海澄浮宫秀才之聘,掌教儒山书院3年。

  乾隆廿五年(1760年),除服赴阕。乾隆廿六年(1761年),授河南武阳县知县。是年秋,淫雨如注,黄河危在旦夕,洪应心组织军民日夜抢修,精心治理,开仓赈饥,抚慰灾民。官声甚佳。

  任满,擢河南陈州府通判,后知河南陈州府事。由于水土不服,妻及子相继病故,母年迈乏人照料,即告假返乡,教书授徒,门生遍布闽南。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卒。

  故居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洪应心故居》)

洪世泽

 洪世泽(约1708—1791年),字叔时,号艮堂,又号艮圃,清·南安县英都人;洪科捷长子。民国《南安县志·卷30·人物志6·清儒林·洪世泽》有传。

  洪科捷长子

  洪科捷,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文简古庄重,平日讲学亹亹不倦。尝训诫诸子曰:“居官当尽职报称,斯不负科名。若退而家居,上治祖宗,下治子姪,推而及于邻里乡党,此儒者家政也。”世泽终生铭记。

  民国《南安县志·30·人物志6·清儒林·洪世泽》:

  洪世泽?字叔时,号艮圃科捷长子。

   幼学时,静重如成人。稍长,辄取架上书,索性披阅,完复原所,次第以牙排签列。自是,学业日进,严义利之辨,明礼用之原。作为文章,苍老警拔。”

  中选乾隆元年博学宏词科

  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朝复开博学宏词科。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三月,经福建巡抚卢焯推荐,洪世泽以廪生(秀才)赴京应试;七月,各省迟荐诸子50余人补试体仁阁,乾隆帝主持殿试,试毕,钦定江苏万松龄为一等,授翰林院检讨,云南张汉、浙江朱荃、福建洪世泽3人为二等,俱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史稿·志84》)。世泽在翰林院中所作文章,深得前辈激赏,一时文名著词垣。

  民国《南安县志·30·人物志6·清儒林·洪世泽》:

  “弱冠,受知于上蔡程元章,入邑庠,旋食饩(考取廪生,即秀才

  又七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学周力堂学健首拔其文,称为异日著作手,咨送藩臬督抚,考取而荐于朝。

  盖自康熙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年)特开博学宏词科,时称极盛。越乾隆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复开是科,福建巡抚卢焯题荐闽省十人;泉州膺荐者,晋江方鹤鸣(后改名“”)王元芳陈一策,安溪王士让潘思光,与世泽而六,惟世泽万松龄朱荃张汉中选授检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一策王士让潘思光》)

  二公教习馆课,诗文多击节。公素以经学自命,又与周力堂为文章道义之交,于世泽倍加奖鉴。尝语世泽曰:‘文章有道交有神,君于周西昌先生不其然乎?’一时词垣诸公,如孚齐石帆月槎,皆当代巨宿,邸舍赏析,文酒纵横,过从殆无虚日。上蔡元章以两浙雄藩入直宰相,辄以制作嘱拟。

  初到京时,偕李霞亭谒安溪李穆亭清植于赐第,即席集字赋《金门侍诏》,有‘流莺疑命侣,华鹊乍传枝’之句,为穆亭赏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清植》)

  翰林院检讨

  乾隆四年已末(1739年)散馆,洪世泽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

  时曾作圣祖躬耕耤田恭纪》诗3首(《皇清文颖·卷83》收载),歌颂清廷重视农业生产,皇帝不失天时,亲耕农田的举措,将其统治喻为天”。其一曰:“九衢歌舞入韶年,天子青阳巽令传。共睹光华升舜日,群将耕凿乐尧天。神功允洽千仓庆,王业仍陈《七月》篇。讵乏良农供御廪,为亲稼事即康田。”

  民国《南安县志·卷30·人物志6·清儒林·洪世泽》:

  “迨己未岁(乾隆四年,1739年),父科捷获隽春闱,入史馆,(西汉司马淡司马迁父子)济美,一时耀之。

  来春假归。【按: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春,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洪世泽之父洪科捷“念父母年踰八旬,动万里晨昏之慕,与子世泽同时乞养告归。”】

  冬,复偕弟世润赴都,入直武英殿史馆校对,纂修《八旗志书》。”

  【按:沈瑜庆《福建通志·卷39》载,洪世泽还家后,乾隆帝下诏再三召还;是年冬,洪世泽偕弟世润赴京,“入直武英殿校对国史馆,纂修《八旗通志》。”

  告归,掌教

  乾隆七年壬午(1742年)春,洪世泽祖父母相继卒,遂上表陈情,归里殡祭,从此不再担任京官。乾隆帝惜其才华,多次下诏催其回京复职,世泽以眼疾辞,帝乃罢。英都民山村现存“待驾桥”旧址,即当年洪世泽候旨接诏处。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周力堂任福建巡抚,延请洪世泽为福州“鳌峰书院”山长(主讲并总领院务)4载,后又相继掌教厦门“玉屏书院”、南安“丰州书院”,一尊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书院学风为之一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丰州书院》)

  民国《南安县志·卷30·人物志6·清儒林·洪世泽》:

  “壬戌(乾隆七年,1742年)春,祖父母相继谢世,引疾归里,丧殡祭葬,曲尽礼意。

  乙、丙之(指乙丑、丙寅之间,即乾隆十~十一年之间,1745—1746年)周力堂抚闽,延主‘鳌峰书院’讲席。力堂惜士爱才,世泽考德问业,多所造就。所著语录及他绪论,多士剖而辑之,皆正学之,传承之。四载,当道推重,及门孟超然称其:‘持身以存诚主敬为宗。言笑不苟,步趋有仪。从容礼法,沉潜仁义。所学在是,即所教亦在是。’

  迨后掌教厦之玉屏、南之丰州,谓宏纲大旨,见于白鹿洞诸条所列,人伦日用,致知力行,引而伸之,与诸生共遵可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氏族谱》”载:

  洪世泽,号艮圃,英山人。自拔取鸿博后,名震闽中。

  周力堂抚闽,延为鳌峰书院山长。初,世泽以英年主全闽讲席,肄业生不甚畏服。及榕省南台外掘一巨虫,蜿蜒如龙。自官绅迄士庶皆不识为何物,及问山长,山长曰:‘此镇国虫也,载在某书第几页第几行。’辨析甚明。又以此虫关系一省文运,头向某方,则某方之文运盛,须速抬至原所,俾游泳而去,以为他时文瑞之征。诸生闻之,始皆慑服。嗣是掌教鳌峰十余年,造就人才甚盛。

  易箦(“易箦”:死亡的婉称)后,佥迎主祏祀名师祠。”

  在厦门“玉屏书院”掌教期间,洪世泽仰慕唐末南安先贤陈黯陈国仕《丰州集稿·卷4》存录洪世泽诗数首,记载他到金榜山寻访陈黯隐居石室;其一曰:“金榜山高对玉台,隐君旧业半苍苔。著书人去成千载,洞外寒花闲自开。”陈黯,字希儒,乾符(874—879年)间避乱隐居嘉禾屿(时属南安,后属同安县廿三都,即今厦门岛)薛岭之南金榜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黯》】

  洪世泽还曾登临厦门云顶岩,赋诗曰:“方丈连清浅,蓬莱半紫氛。双潮(一作‘湖’)林外合,二郡望中分。竹引瑶池液(一作‘夜’),衣留玉洞云,幽寻殊未厌,出谷已斜曛。”·道光《厦门志·卷9》

  晚年栖居英都

  晚年,洪世泽栖居英都。

  民国《南安县志·卷30·人物志6·清儒林·洪世泽》:

  世泽天性孝友,事祖父母及父母,先意承欢,终身不改孺慕;处兄弟和气怡怡,而抚教真挚。
林居,建始祖祠、修学宫;宗族乡党,务期敦本还淳。

  【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洪世泽等为示崇敬,修葺南安孔庙殿庑、棂星门等建筑,以补岁久蠹坏。“建始祖祠,修学宫”《福建通志·卷39》)。(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县学·其他县学(县文庙)·南安县学》)】

  晚年,表彰先正,不遗余力。如重新欧阳欧阳詹行周‘应魁亭’,迁葬会元傅夏器墓。又欲辑《武荣文献徵》,虽未成书,其志可嘉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傅夏器》)

  洪世泽钟情于桑梓景胜。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清诗》收录洪世泽家居时吟咏家乡风物诗词4首,曰:

  “英山家居偶成七律二首(博学鸿词洪世泽?艮圃):

  ‘故壑依然见故亭,群峰烟霭满空庭。春横眉岭青蛾黛,云镂英山碧玉屏。行雨带花沾野径,晚霞返照入疏棂。兴来还自幽寻去,涧户岩扉长不扃。’

  ‘二月故山犹可过,山如叠嶂水如梭。千峰岫断千峰树,万壑川回万壑波。梅蕊春深南岭少,桃花晓落武陵多。何当考筑青溪侧,云鸟野鸥共涧阿。’”

  “英溪渚上即事五律二首(洪世泽):

  ‘小渚晓凄凄,临流意转迷。轻云遮半岭,飞雨过前溪。水涨芳洲绿,烟含野树低。人村何处是,隔浦有鸣鸡。

  ‘空亭凭绿浦,乘兴倏离群。坐对千峰雨,平临一岛云。洲连青草合,树向碧溪分。自爱罗浮近,归途日已曛。’”

  洪世泽享年80余岁卒,祀南安乡贤祠、福州“鳌峰书院”名师祠。

   民国《南安县志·卷30·人物志6·清儒林·洪世泽》:

  “弟世润,戊午(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永川知县;世瀚,丙子(乾隆廿一年,1756年)举人,屏南司训。

  绍懔,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南靖教谕。”

  著述

  民国《南安县志·卷30·人物志6·清儒林·洪世泽》:“所著有《裴亭诗文集》、《易经观象》、《诗经订序》、《春秋订传》、《周官析疑随笔》(以及《仪礼辨说》)等编。”(按:大多散佚无考)

  民国《南安县志》录其《九日山志序》等文2篇、律诗6首、绝诗8首。

  清·陈国仕《丰州集稿·卷4》存录其律诗4首、绝诗3首、赋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