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黄—二卷) 黄滔(字文江。莆田人。知贡举。除四门博士。避乱回闽:以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寓居泉州招贤院。晚年及身后。诗作。辞赋。文集。金石志铭。)、黄厥[五代·泉州黄田境人(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闽王妃。皇太后,太皇太后。]、黄讷裕(字信夫,号梗南,唐、五代·惠安县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 黄滔(840~911年) 字文江,唐末·莆田(时属泉州)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生于开成五年(840年),是晚唐一位能诗、能文、能赋的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但“二纪飘零,三朝困辱”。 黄滔举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历四门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是泉州招贤院名誉“院长”,曾寓居泉州。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5·闽6·列传·黄滔》有传。 莆田人 《十国春秋·黄滔》:“黄滔,字文江,泉州莆田人(原按:一云侯官人。)。” 黄滔出身贫寒。他曾在《长安书事》诗中写道:“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获江村。” 黄滔自幼聪慧好学,志向远大。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莆田灵岩寺东峰书堂(今广化寺旁)苦读十年,博览群书,熟悉儒家经典和诗词。他多次参加乡试,却屡试不第。 唐·咸通十三年(872年),黄滔33岁时才登第,即离莆北上京都长安应进士试,由于无人引荐,“落第在初场”,且又屡试不售。 在长安,黄滔多次离京外游,目睹中原战乱,烽烟千里,田园荒废,民不聊生,写下“大国乒戈日,故乡饥饿年”的诗句。 黄滔过着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活,极为凄苦,有诗:“故国经荒未有家”,“十年飘泊在京华”,“易生惟白发,难立是浮名”,“莱肠终日掇,霜鬓度年秋”,“还愁把部酒,双泪污杯中”。 知贡举 乾宁二年(895年),黄滔56岁,才考中进士 《十国春秋·黄滔》:“唐·乾宁二年,崔凝知贡举,得及第进士张贻宪等二十五人,昭宗复试于武德殿,黜落者甚众,而滔被留。” 除四门博士 《十国春秋·黄滔》:“光化中,除四门博士。” 其时唐末,藩镇割据,群雄相争,战乱迭起,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年),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他怀才不遇,在长安赋诗曰:“谏草封山药,朝衣施衲僧。” 避乱回闽:以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 一年后,宦官刘季述作乱,黄滔离开京城,避乱回闽,投奔威武军(福建)节度使王潮、王审知兄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唐·天复元年(901年)起,黄滔应主持闽政的王审知征聘并得到重用,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历时八年。他长期辅佐王审知治理闽地,使这一方土地成为唐季乱世间较为安定的区域。 《十国春秋·黄滔》: “天复元年,受太祖(王审知)辟(上表推荐),以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旋使钱塘(与吴越政权修好邻邦关系),与罗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隐》)相得甚欢。” 【不久,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 “梁时,强藩多僭位称帝,太祖(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者,滔规正有力焉。(黄滔极力规劝王审知归顺梁朝,“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 ” 寓居泉州招贤院
晚年及身后 在闽国任职八年后,黄滔离开福州回莆田定居。 在莆田,黄滔继续与居留泉州的韩偓等中原名士频繁往来。韩偓等到莆田,黄滔陪同优游莆田,吟诗作赋。 五代·后梁·开平五年(911年),黄滔卒,享年72岁。 明·成化初,兴化知府岳正特为黄滔建“文章初祖”坊。 黄滔祠位于莆田荔城区英龙街东里巷,明代建,1986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滔墓在莆田城厢区荔城办事处梅峰街西门莆二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诗作 《十国春秋·黄滔》:“滔文赡蔚典则,诗清淳丰润,有贞元(785—805年)、长庆(821—824年)风。”《全唐诗》收录黄滔的诗作3卷(卷704、705、706)近200首。 辞赋 《十国春秋·黄滔》:“《马嵬馆娃》、《景阳水殿》诸赋,雄新隽永,称一时绝调。” (原按:滔善律赋,如《明皇回驾经马嵬赋》云:“日惨风悲,到玉颜之死处;花愁雾泣,认朱脸之啼痕。褒云万叠,断肠新出于啼猿;秦树千层,比翼不如于飞鸟。”风调不在徐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之下。) 文集 《十国春秋·黄滔》:“有《集》十五卷,《泉山秀句集》三十卷。” 《泉山秀句集》是黄滔辑录唐高祖·李渊·武德(618—626年)至唐哀帝·天祐(905—907年)近300年间闽人所作诗歌而成,是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黄滔集》、《泉山秀句集》都已散失。 今存《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收入《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洪迈《黄御史集·序》评价黄滔的文章“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 金石志铭 《十国春秋·黄滔》:“时金石志铭及国中大著作,多为滔属草。”黄滔的金石志铭是福建的重要文化遗产,内容多涉及唐末、五代初福建佛教的活动、海外交通、社会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福建文化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唐·乾宁四年(897年)十一月,王审邽重建泉州开元寺,佛殿、钟楼、经楼落成,黄滔作《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勒石以纪其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泉州寺庙·开元寺》) 唐·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庄遭挟持,王审知在福州建定光多宝塔祈佑昭庄回京,命黄滔撰《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 天复二年(902年),王审知修筑福州城,竣工之后,在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像镇守城池,命黄滔撰写《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详记修城之事,全文二千多字,极尽铺叙之能事;句式工整,四六并用,间以杂言;文采飞扬,气韵生动,堪称碑记珍品。佳句如“清风四来,海天扩开,烟霞蓊蔚于城隅,鸾鹤盘旋于林表”。 此外,又如《丈六金身》、《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莆山灵岩寺碑铭》等。 天复三年(903年),吴越王之母去世,王审知派使者致祭,由黄滔代写祭文。其后,南海王·刘隐去世,又由黄滔代闽王撰写《祭南海南平王文》。 黄厥 黄厥,民间习称黄太后,昵称“臭头皇后”,五代·泉州黄田境人(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 闽王妃 黄厥,锦田黄氏4世祖姑,是黄忠之孙,黄滔族女,黄毅裕之女,黄讷裕侄女。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立为王妃,生王延钧(王审知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锦田黄氏家庙》、《泉州古墓·黄忠墓》、《泉州人名录·黄滔、黄讷裕、王审知》)。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太后黄氏》: “太后黄氏,泉州人,故威武节度推官滔之族女。父讷裕(应为黄毅裕。讷裕是黄厥的三叔),官工部侍郎。 太祖(王审知)聘为侧室,惠宗(王延钧)其所出也。唐明宗封鲁国夫人,惠宗贡白金五千铤以谢。”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1·列女》中记曰:“黄氏者(黄厥),工部侍郎讷裕侄女也。生时肤肉粗粝,轵唇苔发不啻也。然照影水中,则自见凤冠翠帔,内自喜焉。忽尔病甚,适瘘,而肌壳肤脱,光彩勃生,望之若九天神女降凡。”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载称:“毅裕公产厥女,美德夐人。” 《锦田黄氏大宗族谱》称黄厥“德色琼人。” 黄厥初为闽王妃,后封为“太后”、“太皇太后”,未曾为“后”;既长,又“光彩勃生”。民间昵称黄厥“臭头皇后”不确,可能初生时“苔发不啻”,后即以讹传讹有关。 皇太后,太皇太后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延钧杀兄王延翰自立,七月后唐封王延钧为闽王,封黄厥为鲁国夫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后谥号“惠皇帝”,庙号“太宗”,或作“惠宗”),改名王鏻,国号“大闽”,改年号龙启元年,尊黄厥为皇太后。闽·龙启二年(934年),即王延钧称帝的次年十一月,王延钧曾驾幸其生母黄厥家乡黄田境,拜谒黄氏家庙、黄氏祖墓,游赏灵秀山等处。 闽·永和元年(935年),王延钧被其子王继鹏(后改名王昶)所杀。次年,王继鹏即位,改名王昶,改元通文元年(936年),尊黄厥为太皇太后。 黄厥卒葬黄田灵秀山(后改名“美女峰”)。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太后黄氏》: “(闽)龙启初(龙启元年,933年),尊为皇太后。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1·闽2·惠宗本纪》:“(龙启元年,933年)冬十一月,尊鲁国太夫人黄氏为皇太后。”】 (龙启)二年(934年),(原按:十一月癸丑),惠宗谒黄氏家庙,田铺缇锦,木被彩缯,因名里曰‘锦里’,驿曰‘锦田’,居曰‘锦第’,溪曰‘锦溪’,墓院曰‘锦溪院’。 又太后族子克家言地滨海,遇秋日辄如城郭之状,惠宗因命沿海屋瓦悉得粘土,其加厚太后家如此。 【闽国·龙启二年(934年)十一月,惠宗·王延钧驾幸其生母黄厥家乡黄田境,谒黄氏家庙及祖墓,北宋·黄宗旦曾作《灵秀山记》予以追记,《锦田大宗族谱》、清·嘉庆《惠安县志·文集·宋·黄宗旦﹤灵秀山记﹥》全文收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锦田黄氏家庙》、《泉州人名录·黄宗旦》)】 薛文杰之死,太后与有力焉。 通文元年(936年),尊为太皇太后。 (原按:卒,葬灵秀山,名之曰美女峰。)” 黄讷裕
清·乾隆《泉州府志·补编》载:“黄讷裕,字信夫,惠安锦田人,唐·乾符元年进士。弱冠博通经史,为文绮丽,应制科,叠叠千言。初授江州录事,著声其明亮不回,有古大臣风,中外翕然望之。累官至工部侍、银青大夫。卒,谥匡立。” 唐末见事不可为,遂辞官引退,隐居家乡。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在闽称帝,国号闽,建元龙启,追尊其母黄厥为太后。黄讷裕是黄厥之叔,王延钧念其在辅助王审知治闽时的政绩人品,赠封其为工部尚书加检校少保,进而加封为楚国公,殁后谥号匡直。其妻何氏累封硕德助国夫人。夫妇合葬于张坂镇后边村美女峰(灵秀山)福胜院。 黄讷裕能诗善文,著有《诗文集》。其诗格调高雅,词藻奇丽;应制文章,娓娓数千言,史称明朗高亮。其著作现已不存,仅《螺阳文献》及《锦田大宗族谱》载其《起行》、《闽越王台》及《草堂》等五言律诗数首。 黄景昉 黄景昉(1596一1662年),字太稚,又作太穉,号东崖,明·晋江东石檗谷村人。万历廿四年(1596年)生。 黄景昉入仕后徒居晋江县城(也是泉州府城),府第在宽仁铺(今泉州市区涂门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大学士黄景昉宅》:“大学士黄景昉宅,在宽仁铺。灵慈宫沟有‘欧安馆?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黄景昉宅》) 景昉 生当明季,勤谨任事,不结朋党,自编修以至台辅,与 崇祯 一朝相终始。他虽秉性忠贞,或值径筵委婉进言,拾遗补缺;或累疏力争,拯救正士,终无补于明王朝的覆灭;晚年且长期过着凄凉的遗民生涯。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有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明史稿》、《东崖年谱》”为作传。 早年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黄景昉,字 太稚,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黄景昉 ,字东崖,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黄景昉,字太稚,号东崖,晋江人。好古能文,出于天赋。七岁作 ‘顾鸿雁麋鹿’时艺,即博瞻陆离。” 初宦 进士及第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黄景昉中举人,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进士,授庶吉士。因不满权阉魏忠贤肆横,乃假归。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天启五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 “天启乙丑进士,选庶常。 时逆珰肆横,御史吴裕中以言事忤珰意,杖阙下比殁,景昉割俸赙之,乃假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万历乙卯举人,天启乙丑进士,选庶吉士。 时珰焰方炽,御史吴裕中以言事忤珰,被杖;及殁,楚人(吴裕中的湖南同乡)无敢临其丧,景昉割俸赙之,乃假归。” 编修 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思宗·朱由检即位,授编修,纂修《熹宗实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戊辰授编修,纂修《熹宗实录》。”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戊辰授编修,纂修《熹宗实录》。” 直日讲 黄景昉历官庶子、直日讲。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 “由庶吉士,历官庶子,直日讲。 崇祯十一年,帝御经筵,问用人之道。景昉言:‘近日考选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著,乃不得预清华选。’又言:‘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元老,至清无俦,不当久系狱。’退,复上章论之,三俊旋获释,勇等亦俱改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 “转中允,充日讲官。 召对,因奏近日考选未协公道,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著,不获清华选;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老臣,一生清德,以诖误系狱,乞从宽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 历官庶子,直日讲。 崇祯十一年(1638年),帝御经筵,问‘用人之道’。景昉言:‘近日考选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著,乃不与清华选!’又言:‘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元老,至清无俦,不当久系狱。’退,复上章论之,讲官多助为言,三俊旋获释,勇等亦俱改官。” 掌翰林院 进少詹事 寻进少詹事。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 “景昉寻进少詹事。 尝召对,言:‘近撤还监视中官高起潜,关外关闻警报,疑此中有隐情。臣家海滨,见沿海将吏每遇调发,即报海警,冀得复留。触类而推,其情自见。’帝颔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景昉寻进少詹事。 尝召对,言:‘近撤还监视中官高起潜,关外关闻警报,疑此中有隐情。’帝谕之密奏。景昉言:‘臣家海滨,见将吏每遇调发,即报海警,冀得复留。触类而推,其情自见。’帝颔之。” 以詹事兼掌翰林院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詹事兼掌翰林院。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 “十四年,以詹事兼掌翰林院。 时庶常停选已久,景昉具疏请复,又请召还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皆不报。” 与蒋德璟、吴甡并相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黄景昉与蒋德璟、吴甡并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与崇祯帝意见不合,连疏引归,九月出都,计在阁十阅月。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先陷于李自成,又陷于清军,明亡。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 “十五年六月召对称旨,与蒋德璟、吴甡并相。 明年,并加太子少保,改户部尚书、文渊阁。 南京操江故设文武二员,帝欲裁去文臣,专任诚意伯刘孔昭。副都御史惠世扬迟久不至,帝命削其籍。景昉俱揭争,帝不悦,遂连疏引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后与蒋德璟同日入相。寻乞假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十五年六月,召对称旨,由詹事,与蒋德璟、吴甡并相。明年,并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尝因召对,力言黄道周清修博学,并其永戍穷苦状。帝意动,未几遂有赐还(还故官)之命。 操江故有文武二大臣,帝欲裁去文臣,专任诚意伯刘孔昭;惠世扬拜副都御史,久不至,帝命削其籍。景昉俱揭争,帝不悦,遂连疏引归。 计在阁十阅月,以癸未九月出都。 甲申,都城陷。 ” 南明时召入直,未几告归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师下江南,郑鸿逵兵败,奉唐王·朱聿键入福州,与郑芝龙、张肯堂、吴春枝、黄道周等共拥立之,建号隆武。唐王召黄景昉入直,未几告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鸿逵、郑芝龙》)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唐王时召入直,未几复告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唐王时召入直,未几复告归。” 卒于家 唐王败后,家居十数年,以著述为事。清·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家。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国变后,家居十数年始卒。” 《福建通志》载:“墓在磁灶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黄景明、黄景昉墓:在一都铁灶山。 ” 著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所著有《瓯安馆诗文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唐王败后,家居十余年,以著述为事,文尚古奥,诗亦洪壮。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16卷)、《宦梦录》(4卷)、《经史要论》、《经史汇对》、《双声叠韵谱》、《古今明堂记》(6卷)等书。” 另有《制词》10卷、《东崖诗稿》4卷 、《湘隐堂文集》40卷、《湘隐堂诗集》30卷、《六朝诗话》2卷、《唐诗话》10卷、《宋诗话》8卷、《鹿鸠咏》、《燕楚游咏》、《国史唯疑》12卷、《馆寮十志》、《读诸家诗评》、《御览备边略》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国史唯疑》) 景昉著作共约17种154卷左右。其故居原存书稿较多,然大多毁于“文革”。今存只有《古今明堂记》、《宦游录》、《国史唯疑》等几种。 长于诗 景昉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他的近体诗取法于“中晚唐”,为清初·朱彝尊所激赏,称其诗“务去陈言,专尚新警”;清末·陈田也说他的诗“轻俊鲜妍,于闽人成派别开生面”,所以都选录他的作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引《静志居诗话》曰:“黄东崖相公务去陈言,专尚新警,其近体尤雕缋,如《侍楚王宴》云:‘隆准衣冠高帝后,伙颐宫阙大江滨。’《登太和绝顶》云:‘天野星躔包两戒,国朝岳渎视三公。’《南台燕集》云:‘仙家阆苑琉璃浦,禹贡扬州篠荡田。’《赠友》云:‘少从鲁国称男子,家近茅山得异人。’《寿樊叟》云:‘公余稚子烧松液,酒半材官舞樜竿。’《集北郭草堂》云:‘谁邀玉佩神仙客?自唱清歌菩萨蛮。’《答友》云:‘枚叔赋游梁上苑,伏生书重汉西京。’《寄友》云:‘以吾一日长乎尔,如此三星粲者何。’要不作沿袭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引《梅村集诗注》 曰:“黄东崖相国和予寄周芮公先生诗,中一联曰:‘征书郑重眠餐损,法曲凄凉涕泪横。’知已之言,读之感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引《高言集》曰:“东崖先生诗如山水然,连冈迭嶂,逶迤平远,中间亦有奇峰仄涧,深岩复壁,使游者窈窕而忘归;又如园墅然,前堂后榭,靓深宏敞,复有邃庭曲廊,层轩精舍,使过者纡回而迷复。盖其取境也不一轨,选材也引一家。以川岳之精灵,写浩荡之胸臆。小儒戋戋,何足拟之?曾读其戊子六月五日纪事诗,后之,尚论音,并可以原先生之心事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引《高言集》曰:“东崖先生相业名德着闻海内,予束发即诵其文章,迄今三十年未尝一日忘高山之思。今获读长公知白诗,绮合霞蒸,飞琼戛玉,才情格律,俱极其妙,乃益信风雅之有箕裘,而盛德之必昌后也。不禁掩卷嘉叹者久之。” 胞昆五人科甲名宦 《台湾游洋龙溪黄景昉家谱·世系》载,黄景昉兄弟5人:黄景明、黄景昉、黄景昭、黄景晔、黄景曦。 时人称黄景昉兄弟为“胞昆五人科甲名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檗谷黄氏大宗祠》) 黄景明,字可文,祟祯六年(1633年)举人,祟祯七年(1634年)联第进士,官终浙江三衢副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明》) 黄景昭,以兄荫官任知县。 黄景晔,任温州别驾。 黄景曦,任游击将军。 黄景明 黄景明,字可文,明·晋江东石檗谷村人;黄景昉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景昉》)。祟祯六年癸酉(1633年)举人,祟祯七年甲戌(1634年)联第进士,历长乐令、礼部仪制司郎、督学粤西、浙江三衢副使。 黄岩孙
仙溪尉 黄岩孙生于仕宦之家。曾祖翰,进士及第,任柳州知府;祖□,国子监出身,授商州通判;父佑,太学生,赠奉政大夫。 黄岩孙禀性异质,幼承家学,博学善文,又受业于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精通理学。宝祐四年(1256年)举文天祥榜进士,封迪功郎,授仙溪(今仙游县)县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县令黄景傅先生巗孙》:“黄巗孙,字景传,惠安人。宝佑四年进士,授仙溪尉。兴学校,修邑志,治梁桥水利,一以义理之学为政。作思贤堂以祀前尉段全、凌景阳二公,并作堂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黄岩孙》:“黄岩孙,字景傅,惠安人。宝佑四年进士。” 黄岩孙所作《仙溪县尉厅思贤堂记》有云:“事俗而不自为俗者,学充于事也;官庳而不自为庳者,人大其官也。” 黄岩孙协助知州游义肃重建孔庙大成殿,易木柱为石柱,又重修了仪门。 黄岩孙所修“邑志”即《仙溪志》,宝祐五年丁已(1257年)书成,记载仙游县风土人情等内容,保存仙游一邑史实,是福建省现存的3种宋代方志(梁克家《三山志》、黄岩孙《仙溪志》、赵与沐《临汀志》)之一,对研究我国宋代县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仙溪志》) 宝祐五年 (1257年)孟夏之际,刘克庄为其所纂《仙溪志》作《序》,说黄岩孙将去担任潮州州学教授,并有赠行诗。 尤溪令 咸淳(1265~1274年)间,黄岩孙调任尤溪县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县令黄景傅先生巗孙》: “咸淳间令尤溪。 重新南溪书院,建四斋及讲堂以栖学者,复作夫子‘燕居堂’。 录朱子所作《太极通书》、《西铭三书解》及与门人问答书疏散见文集语类中者,及后儒之说有发明者,申以己意,荟萃成篇,伦类通贯,名曰《辑解》(《性理辑解》),刊于书院。”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黄岩孙》:“咸淳间令尤溪,新南溪书院,建四斋及讲堂以栖学者,复作夫子‘燕居堂’。疏朱熹所解《太极通书》、《西铭三篇》及所与门人问答之语,及诸儒之说,有发挥者间申以巳意,荟萃成编,伦类通贯,名曰《辑解》,刊于书院。” 通守福州 未几,黄岩孙任福州通判。后迁宗正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县令黄景傅先生巗孙》:“未几,通守福州,又校刊《西山读书记》,皆行于世。”西山即真德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黄岩孙》:“后守福州。” 除校刊《西山读书记》外,还有《性理集注》等书及诗文集100多卷。 评价 黄岩孙的道德文章,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明·何乔远《宋·进士黄岩孙故居》对黄岩孙作出高度的评价。诗云:“灵秀山前日欲西,□杯怀古未分携。钱□蜀昶有诸国,宋苇秦皇是此溪。莫道沧江千里远,速将峦岳一峰齐。诸贤惟有岩孙在,笑杀群峰压吕稽。”(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黄伯善 黄伯善,字达兼,号菊山,明·晋江安平金墩人。领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乡荐,初选昌化(今属浙江省)教谕,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年)分校贵阳,官至衢州府同知。 黄正升 字淑彦,明· 南安市丰州人,丰州燕山黄氏五房十世祖,郑成功的姐夫。 《丰州燕山黄氏族谱》载:“公讳正升,字淑彦。按察使澄曾孙,侍郎养蒙之孙。崇祯末年(1664年),李自成猖乱,弘光登极。公与岳父郑芝龙议恢复,仕至五军都督,封同安侯,加封太子少保,赐蟒玉。保障闽南,驻扎金山,统舟师,入援南都(南京)。所从多族房弟侄,誓死效忠。后与五仆俱被执,殉节。殁之时日莫稽,仅招魂,葬其衣冠。” 黄正升及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期的抗清行为,对郑成功后来被赐“国姓”,走上反清复明的道路及光复台湾关系十分密切。 黄慎(1687~1770年) 字恭寿,别号瘿瓢山人,清·福建宁化人,侨居江苏扬州。以画名世,善草书,又工诗,时称“三绝”,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有《蛟湖诗抄》四卷行世。 黄慎曾应巡台御史杨玉波(名开鼎,字峙堂,号玉波,扬州人)之邀赴台湾,因故未果。返宁化前,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顺道游南安等地。《蛟湖诗抄》有五律《过南安买舟止宿梅花山》(见“泉州山川·梅花山”)。 黄淳中 黄淳中,字嗣真,号还庭,明末·泉州文山铺人,黄凤翔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黄淳中》: 黄润中 黄润中,字嗣雨,号静谷,明末·泉州文山铺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提学黄静谷先生润中》综述《田亭草》、《家谱》、《志传录》等有关资料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黄润中》亦有传。 黄凤翔第六子 黄润中是黄凤翔第六子。(黄凤翔谥文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提学黄静谷先生润中》:“黄润中,字嗣雨,号静谷,文简公第六子也。少颖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黄润中》:“黄润中,字嗣雨 。” 为宦 黄润中于天启甲子(1624年)中举人,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转礼部祠祭司员外郎。 时润中简撰修实录,教习驸马,会有旨追赠皇五子孺孝“悼灵王通元显应真君”,一时朝议然,润中力争,谓从来但有王号而无道号,疏覆,寝不行。旋即督学中州(河南)。擢广东惠潮兵备道。时巡抚程潜遁,其麾下部将练克等劫勒乡绅,将陷城,润中力制之,乃止。又有大帅吴某踞城中,日以诛求为令,躬诣,八拜礼之,书一匾悬其门曰:“急宜剿贼,勿扰我民。”潮民以宁,户户祝之,称为黄佛。不久即以病告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提学黄静谷先生润中》:“崇祯十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转礼部员外郎。旋出督学中州,矢公矢慎,所甄拔皆单寒奇士。是时烽火相闻,絃诵之声寂然,润中多方诱掖,士气日振。未几有广东惠潮之命,欣然就道。旋归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黄润中》:“崇祯丁丑进士,授刑部主事,多平反。转礼部祠祭员外郎,简撰修《实录》,教习驸马。督学河南,擢惠潮兵备道。时有大帅吴某日事诛求。润中以礼恳其剿贼,勿扰我民。大帅感动,出师剿寇,潮民以宁。以病归。” 归里途中,黄润中为流贼所擒,搜括筐箧,仅获端砚数方。贼讶曰:“尔貌宇非常,何囊涩至此?”润中指天曰:“吾官惠潮,祗酌一口水耳。”贼泥首曰:“早知是黄观察,何敢尔耶!请护以归。”润中挥之使去。 居家杜门著书 黄润中归里后,著书自娱,兼嗜禅学,尝论“儒、释合一,人不悟耳”。七十一岁卒,有子帙孕、图巩。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提学黄静谷先生润中》:“杜门著书,晚节嗜学。卒时年七十有一。所注解《易义》、《杜律》、《禹贡解》诸编藏于家。” 所著除注解《易义》、《杜律》、《禹贡解》外,尚有《诗义》、注解《禹贡》、《金刚经》、《火火篇》 。 黄灏中 黄灏中,字嗣昭,号虚谷,晚号肯庵,明末清初·泉州文山铺人,明·尚书黄凤翔第七子。(参见泉州历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懋中 黄懋中,字有及,号受我,晚号“谷溪子”,明·南安丰州人;黄天锡孙,黄河清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天锡、黄河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郡佐黄谷溪先生懋中》:“黄懋中,字有及,南安人,河清之侄。”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懋中》:“黄懋中,字有及,河清之侄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郡佐黄谷溪先生懋中》据“《南安邑志》、《文征私志·序》”为作传。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之4·明名贤列传·黄懋中》有传。 万历五年选贡入成均 出令封川县 久之,黄懋中出令广东封川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懋中》: “以屡踬京闱,乃赴铨,授封川令。 邑当两粤孔道,供亿频繁。懋中出俸赀以佐役费,凡旧例一概革除。 迁学庙,复学塘鱼租,岁给师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郡佐黄谷溪先生懋中》: “出令粤之封川。 革除旧规。 迁学庙,复学塘鱼租,岁给师生。” 擢琼州通判 黄懋中封川令秩满,擢琼州通判。念亲老,请归养,直指王梧岗力止之;未久父讣至,归乡守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郡佐黄谷溪先生懋中》: “秩满,擢判琼,念亲老,不欲渡海,移檄归养。 未几父讣至。”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懋中》: “秩满,擢判琼州。念亲老不欲渡海,移檄归养,直指王梧冈力止之。 未几,父讣至。” 起补苏州通判 服阕,补苏州通判,掌织造盐局事;又署吴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郡佐黄谷溪先生懋中》: “服阕,补苏州判。 掌织造盐局,一切常例毫不苟取。 署吴县,释久系冤狱。”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懋中》: “服阙,补苏州判。 掌织造盐局,一切常例毫不苟取。 署吴县,有大狱久冤系者沈佐、倪臣、商海云等,懋中慨然释之。” 乞休归 任苏州判3年,坚意乞休居家。93岁卒。所著有《南安文征私志》,李廷机为之《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邑志·南安县志·明万历<南安文征私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郡佐黄谷溪先生懋中》: “三载报政,坚意乞休,两台登之荐剡,不为少挽。 归家,键户著书,有司至厚者,弗干以私;自号谷溪子。 初年与苏紫溪(苏浚号“紫溪”)、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温晦吾、柯立台、刘国徽为文字交,气意相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李廷机》) 年九十三卒。封川士民祀之‘名宦’焉。 李文节先生序其《文征私志》曰:‘黄君有及与余为文字交有年,辛亥(万历卅九年,1611年)余自内阁赐归,君时过余山庄,相与谈往事,尝欲借《国朝实录》观之。予谓:君且负良史才,何不取郡邑志雌黄之,以宪今启后,《实录》不必观可也。越数时君书来,谓有所修《南安文征私志》,盖邑志久废,姑修之以备野史,以其副投余观之,属余为《序》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懋中》: “三载报政,坚意乞休。两台登之荐剡,不为少挽。 归家,键户著书,不问外事,有司相知厚者亦弗干以私。自号‘谷溪子’,取老氏‘为天下溪、天下谷’之旨以自寓云。 初年与苏紫溪、李文节、温晦吾、柯立台、刘国徵为文字交,意气相励。文节解相家居,邀与论文。 年九十三卒。封川士民请祀之‘名宦’焉。” 附:《维条鞭议》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7卷·艺文志4·议》、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议》均收录“维条鞭议(邑人、明·黄懋中,贡士,通判)”。(按:“条鞭”:即一条鞭法。实行一条鞭法后所归并的各项赋役的总称。) 除个别字外,文同,曰: “按各征悉串入条鞭以便科追,而民之输纳(“输纳”:缴纳)亦明白易晓,诚良法也。 且以往事论之: 南安先被同安诡米,借编弓兵八千名,每年加差银五百七十六两,是犹羸马而以双车加之也,民安得不病乎?此扰法之奸,所当杜绝一(民国志无“一”字)也。 南安对纳同安嘉禾仓本色米八千二百石,阻海之险,难于装运,积受揽户制骗,势固然也。往年当道烛发其私,有追价给领之议,诚一举而两利者。揽户无缘为奸,屡藉军名生词告扰,追价之法屡更矣。近奉明例,每米一石追价五钱三分三厘,发仓给散。非民免浮费,而军亦得实受,其法莫善于此已。但(“但”民国志作“但已”)揽户束手,是虎衔其口也,安得不跳踉(“跳踉”:跳跃)思哺?此扰法之奸所当杜绝二也。 均徭力差如库子、夫保之类,旧每倾民之家,而今追银给役,民喜更生矣。服役于官者无可嚼民虑,恐后复责民自当,弊得毋复生乎?其奸所当杜绝三也。 本县十排之长,旧系土著居民,催督以时,追呼不远,与甲下十户甚相安也。迩者,别县奸民以里长为奇货,有托庄户而顶当者,有代催科而雇役者;辨粮则多科甲下,见役则吓骗通都,其奸所当杜绝四也。 至于邑中公用之费,裁削太过,每一举动,或承上片檄,则往往顾橐匣而局蹐(“局蹐”:局促;畏缩恐惧状)。凡所有余之积,闰月之剩,尽归司饷,而经正之费一切报罢。盖上方崇俭,已不敢冒奢之嫌而卒受其病;上方横敛,已不敢犯上之令而必应其取。此始者议法之时不为三思,故至此也。若不调停而斟酌之,行见千百年之大利坐变矣。 夫自古无不敝之法,而有不敝之人。诚得其人,则法虽敝,犹足称治,况法本良哉!井田世禄,王制称善,而孟氏犹以润泽望之人,夫润泽非变法之谓也。由今之宜,通昔之穷,斯善用法者也。东溟之言,其有所长虑也夫!”? 黄存中 字魁草,号中旧,明·泉州惠安田边人。 建文(1399—1402年)中以人材选,初授中书舍人,转礼部右侍郎,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魁籍无考。按《龠山堂别记》载,建文四年(1402年)死于靖难。 黄居中(1562—1644年) 黄居中,字明立,又字坤吾,号海鹤,人称海鹤先生,明·晋江县安海镇朝天境人,著名藏书家,黄虞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虞稷》)之父。
钱谦益《黄氏千顷斋藏书记》说,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他到南京黄氏千顷斋访书。黄居中之子黄虞稷对他说:“虞稷之先人,少好读书,老而弥笃,自为举子以迄学宫,修脯所人,衣食所余,未尝不以市书也;寝食坐卧,晏居行役,未尝一息废书也。丧乱之后,闭关读《易》,笺注数改,丹铅杂然,易箦之前,手未尝释卷帙也。藏书千顷斋中约六万余卷。余小子裒聚而附益之,又不下数千卷。惟夫子之于书有同好也,得一言以记之,庶几劫灰之后,吾父子之名与此书犹在人间也。”
黄监丞居中诗三首 《有渚轩宴,集用韵答潘景升。轩以顾渚茶,得名。余与景升不善酒,而有茶癖,故云》:“独醒惭逋酒债频,随君啜茗坐花茵。酒楼邀月人怀楚,茗渚抽烟鸟报春。话到丁年惊逝水,歌翻《子夜》动梁尘。犹怜掷果当年客,日日江皋赋雒神。” 《壬戌(天启二年,1622年)春日阅邸报有感二首》: 之一:“征兵索赋罢何时,西蜀东韩事可危。戈戟舌端谋国少,军麾纸上出关迟。天威未取鲸鲵僇,庙算犹同燕雀嬉。战守茫茫纷聚讼,狐臣纬恤泪空垂。” 之二:“征发传呼獬豸威,台臣拥传有光辉。书生讲武皆投笔,游客从戎尽着绯。使括登坛名半假,效韩驱市计全非。逍遥河上如风影,愁绝成都未解围。” 黄徽孕 黄徽孕,又作徽胤,字吉臣,号天庵,明末清初·泉州郡城文山铺人;黄凤翔孙,黄熙孕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熙孕》)。 明·崇祯十年联捷进士:绩溪令、桐乡令、刑部主事 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黄徽孕联捷进士。历绩溪(今安徽省内)令、桐乡(今浙江省内)令、刑部主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徽孕》:“黄徽孕,字言臣,晋江人。明·崇祯中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徽孕》:“黄徽孕,字吉臣,凤翔孙。崇祯丁丑联捷进士,授绩溪令。调桐乡,冰蘖自守,厘剔蠹弊。迁刑部主事。” 入清:监察御史、迁太仆寺卿、兵部左侍郎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明亡,清兵入关。清·多尔衮打着“义师为尔复君父仇”的旗号,并向清军《约法三章》,即“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进军北京。清军攻占北京后,多尔衮又发表“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的文告,博得明朝官绅好感。 此时在北京的黄徽孕、黄熙孕兄弟,逃避了甲申之变(1644年)后也官复原职,由清廷重新起用。顺治元年甲申(1644年),黄徽孕擢监察御史,出按山西顺天,追歼李自成起义军。《泉州府志》也载他“开国之初,实嘉赖焉,按顺天综理烦刷,苏息雕敝”。秩满,迁太仆寺卿。 父瀚中病逝,黄徽孕回泉州守制三年。服除,补原官。后晋兵部左侍郎。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黄徽孕典试武闱。后深念中枢为天下兵马,居中调度稽核兵饷,条陈过于切直,忌者论其抗疏。顺治帝是其奏,斥论者之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徽孕》: “顺治初擢御史,出按江右。时闯寇余孽流毒郡邑,徽孕以二百余骑,歼其渠魁,所得辎重悉酬将士。 擢太仆卿,历官左司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徽孕》:“顺治初,擢御史,出按山西顺天,综理烦剧,苏息凋敝。升兵部左侍郎,居中调度,稽核兵饷。” 卒于家 顺治十一年(1654年)以病乞休,后卒于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徽孕》:“乞休,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徽孕》:“以疾乞休,卒于家。” 黄徽孕的府邸与与后来任湖广按察使丁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丁炜》)的府邸东西并列,在泉州城内花巷,称太仆埕。太仆埕坐南朝北,占地约三亩,为三进三开间砖木石结构,一进的大门刻有“太仆”二字的石匾额。后来门衰祚薄,民国期间凋零破损,任其坍塌。解放后,府第先后被征用,大埕已在现鲤城区政府的大门内,建筑物荡然无存。 黄熙孕 黄熙孕,又作熙胤,字维敬,号恭庭,明末清初·泉州郡城文山铺人;万历间礼部尚书黄凤翔孙、黄徽孕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徽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熙孕》、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熙孕》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黄熙胤》据“雍正通志、道光通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2•黄熙胤》选录)。 崇祯进士:南海令 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进士,授南海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熙孕》:“黄熙孕,字维敬,晋江人。明·崇祯中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熙孕》: “黄熙孕,字维敬,凤翔孙。 崇祯辛未联捷进士。顺治(?应为衍文)初授南海令。竖椿门以防海患,饬战具以剿海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黄熙胤》: “黄熙胤,字维敬,一字恭庭,晋江人。 明•崇祯庚午、辛未联捷进士,授南海县令。 竖椿门以防海患,饬备战具,剿荡海寇刘香老。 居民往来,常苦水寇劫质,协同邑绅辟除大通、滘口石路十里,闾阎永赖。” 户部主事,礼部员外,仪制司郎中 擢户部主事,转礼部员外,迁礼部仪制司郎中,奉使江西。丁祖忧,服除补原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熙孕》:“擢户部主事,转礼部员外,迁郎中,奉使江西。丁祖忧,起补原官。”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黄熙胤》:“行取,擢户部主事,历礼部仪制司郎中。” 入清仗中枢节招抚福建 入清起用,擢御史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明亡,清军入关进京。黄熙孕、黄徽孕兄弟避过甲申之变后,顺治(1644—1661年)初由清廷重新起用,擢御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徽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熙孕》:“顺治初擢御史。” 仗节招抚福建:兵部侍郎 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时,黄熙孕升为兵部侍郎,受命仗中枢节从贝勒招抚福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熙孕》:“历兵部侍郎,持节从贝勒招抚福建。熙孕启贝勒广布德意,市肆不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熙孕》:“仗中枢节,建牙吴越,推诚怀来。”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黄熙胤》:“清入关,八闽未服,熙胤奉命招抚,仗中枢节以行,建牙吴越中,推诚怀来。清军人闽,会无遗镞染刃。” 招降郑芝龙 黄熙孕与子黄志美共同招降郑芝龙,是影响明、清易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志美、郑芝龙》)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载,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间,海商资本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隆武朝太师、平国公郑芝龙“密遣人通内院洪承畴、御史黄熙胤”,探视清朝态度。清·平南大将军博洛许诺“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 《台湾外志·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又载,芝龙遂召熙胤子志美相议,决计降清,复书由“美密遣老苍头送出浙江,与承畴、熙胤”。 尚玺,银台冏卿,刑部侍郎 招抚事竣,由尚玺历通政司太仆寺卿(银台冏卿),晋刑部侍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熙孕》:“转刑部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熙孕》:“事竣,纳印节,由尚玺历银台冏卿,晋刑部侍郎。”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黄熙胤》:“事竣,纳印节,由尚玺历通政使,晋刑部侍郎。” 年老归,卒 清·顺治十年癸已(1653年),黄熙孕以年老乞归,弟徽孕亦后1年归。年七十八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熙孕》:“年七十八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熙孕》:“以年老乞归,年七十八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2•黄熙胤》:“癸巳以年老乞归。弟徽胤亦后一年归,时比之二苏。年七十八卒。子志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侍郎黄熙孕墓:在东门外田尾乡。” 黄桢孕 字维宁,号笃祐,明末·泉州文山铺人。黄凤翔孙、黄正中子,出继黄淳中为长孙。(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淳中》) 以祖荫授正定府通判。地处车马之冲,治赋理剧,处之裕如。摄南宫、获鹿二邑篆,循明听断,大著贤声。 秩满,擢和曲州牧。州简僻易治,而土酋杂居,宽则生玩,急则招寡。桢孕恩威并用,一禀于法。有托遗金为寿者,正色却之,酋入,敛乎畏服。抚军蔡侗凡深器之。 丁外艰归,服除赴补,阅两月卒于京,年五十二。 黄帙孕 字维缃,号祚乃,别号璧渊,明末清初·泉州文山铺人。黄凤翔孙、黄润中子。(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润中》) 顺治辛卯(1651年)举人,授崇仁令。政务宽大,与民休息,均徭益赎,革浮羡,禁私派。兑收漕南三粮,脚耗杂费尽数发给,力除淋尖踢斛之弊,征粮不事鞭扑,逋欠者多。 丁外艰,上官檄令候代督逋,则曰:“民力竭矣,奈何使枯木复斤,苛政复虎也!”尽斥家赀,代民输赋额,归而环堵萧然。 补肃宁,治一如崇仁,甫四十日卒于官,年五十一,属民哀哭,助其归榇。 黄景孕 黄景孕,字景止,号念燕,明·泉州郡城文山铺人,明·尚书黄凤翔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举人,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进士,历户部主事、员外、云南司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黄景孕》: “黄景孕,字景止。 崇祯辛未进士,授户部主事。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出榷九江关。(时国事日繁,诸费无艺,景孕用宽大综法为理,商旅过往,慰谕如家人,咸感激无匿输者。) 是时湖北蠢动,佐抚军画机务、调兵食,咸中窾(兵民交赖)。 复亲提兵往援黄梅,(为关使所未有)抚按交章论荐。 【迎母就养,朝夕承欢,子姓亲朋至者,推禄入共之无吝色。暇与兵备王遂,东沂大江揖匡庐,望虎溪夜月,追白太傅听琵琶曲旧迹。】 (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转本部员外,升云南司郎中。(事务繁剧,抖擞精神,所上大司农皆报可。) 会言官弹劾丁巳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散粮侵欺事(事在十六年前,景孕尚为诸生也,廷审抗辨无恐怖色,三易大司寇不能入其罪,然犹在园扉中五载,始得白归。),波及罢职。” 至家益竭力事母,病和药,殁视殓,憾终天。斥买水榭于郭外,题名园课子其中,年五十卒。 黄矩孕 黄矩孕,字维方,号祖如,明末清初·泉州文山铺人。黄凤翔孙,侍郎黄熙孕弟。年二十九卒。 幼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与兄黄熙孕日相砥砺,凤翔器之。治壁经年,十六辄集蔡氏诸家集解,昕夕考究。复从学于庄奇显,愈得其条贯。 庄奇显丧居,赏诸训诂间录其所得,明白豁解,以录学者,曰《尚书指南》。矩孕取其原本,融会贯通,参以旧解,断以已意,月日钻研,呕血数升,编曰《尚书便览》。庄奇显序之曰:“辑,著尊师也;曰参校,不敢专美也。今《指南》无传,而《便览》盛行,人仅知为庄氏之书,而不知矩孕心血交瘁”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明·黄矩孕》:“黄矩孕,治壁经,从学于 庄奇显,得其条贯,编辑《尚书便览》,心血交瘁。年二十九卒。”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熙孕、庄奇显》) 黄昱 字惟日。清初·泉州文山铺人。黄凤翔曾孙,黄灏中子。(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灏中》) 以招抚功授参将职,旋补宣镇游击,迁蔚州副将,皆有劳绩。屡改长沙花马池靖远副将,从征噶尔旦,师旋告归。年九十二卒。 黄庭坚 字魯直,号山谷。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知太和县,授国史编修诸职。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首创江西诗派。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 曾题九日山《八石蓮花铭》(见《泉州山川·九日山》)。 黄润 黄润,字以诚,号东石,明·晋江东石檗谷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参政黄以诚先生润》据“泉《郡志》、《张净峰(张岳)集》”为作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润》、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38·人物志·名臣2·明·黄润》有传。 父黄希颜 黄润,宋·兴化军城、太常院卿、侍中、同知枢密院使、谥文正黄中庸12世孙,宋·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一世孙。 父黄希颜,对理学有研究,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先生希颜》称“其事实未详”,“何氏《清源文献》曾登其姓名”,并录其所著《理气说》1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参政黄以诚先生润》:“黄润,字以诚,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润》:“黄润,字以诚,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38·人物志·名臣2·明·黄润》:“黄润,字以诚,居东石。” 武进令 黄润举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进士,嘉靖二年(1523年)授武进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参政黄以诚先生润》: “正德十六年进士,授武进令。 值江南大饥,流移数万,赈活有方。邑赋重,前巡抚周忱奏折布以轻之,疋布抵粮一石;吴廷举议征价疋银五钱。润曰:‘折布固将轻之,若定五钱,是重之也。’乃改征三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润》: “正德辛巳进士,授武进知县。 武进赋重。先是,巡抚周忱奏折布以轻之,疋布抵粮一石;吴廷举议征其价疋银五钱。润争之曰:‘三吴每石粮价岁三四钱耳,折布固将轻之,若裁定五钱,是重之也。’乃改征疋三钱。” 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114·职官志》:“黄润,字以诚,福建人。嘉靖间令武进。廉介绝俗;巨璫涉境。辄称疾弗出;驭吏尤严,积蠧为之一洗。(《武进县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38·人物志·名臣2·明·黄润》:“正德辛巳进士,授武进令。清介绝俗,听讼平允,驭吏尤严。巨珰涉境,称疾弗出。” 《武进、阳湖合志》:“黄润,字以诚,福建人;进士。嘉靖二年令武进。清介绝俗,以儒饬政,听讼明决。岁灾,白当道减税额,饥者计口廪给。巨珰涉境,辄称疾不出。驭吏尤严,积蠹一清。行取擢京职。” 累至山西左参政 擢南刑部主事,部务毕,即闭户读书,稽古今经济事迹,编为《经济备考》。改兵部武选主事,迁车驾郎中。嘉靖十五年(1536年)出为松江知府,丁外艰。服阕,补东昌守。升河南副使,备兵信阳。迁山西左参政,分守潞安。告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参政黄以诚先生润》: “擢南刑部主事,改兵部武选。奏立选法。 迁车驾郎中。 出守松江,丁外艰去。松人举前两贤守以配润,作‘三清堂’祀之。 服阕,补东昌守。 升河南副使,备兵信阳。时章华台等处剧盗盘踞流劫,润讨平之。 擢山西左参政。念母老,乞终养,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润》: “升兵部武选主事。奏立编选法。 擢守松江府。修葺庙学,给学田二百余亩;定赋役册,至今便之。 寻迁河南宪副,饬兵信阳。时章华台、青衣岭、三点山诸剧盗盘据流劫,润讨平之。 迁山西左参政。以母老乞终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38·人物志·名臣2·明·黄润》: “迁南京刑部主事,改兵部武选。奏立选簿,仿世家各立编年选法。 升车驾郎中。适李真人奉遣齐云山,多索符传,如制给与,不扰驿递。 出守松江府。修葺庙学,给学田二百余亩;岁饥乎粜,定赋役册,剂量均停。丁父忧。 服阕,改东昌守。 迁河南宪副,备兵信阳。讨平章华台、青衣岭、三点山诸劫贼。 迁山西左参政,以母老,乞终养。”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参政黄以诚先生润》: “先是,润在吏部,冢宰欲以科道官润,使李默喻意,固辞。默曰:‘有吏部郎登门送官,而人不受者耶?’润曰:‘有吏部郎登门送人官者耶?’因大笑而去。 同年张孚敬用事,时不一见,及三去国,三送之。张欲处以文选,坚谢如前。 张净峰 岳尝称:‘润当于古人中求之。’ 曾与书曰:‘僻居无朋友之助,几成惰弃,想令眉宇,每切梦寐。官曹清暇,日月新功,必有可以见教者,便中千万不惜。大抵吾辈年纪渐老大,精力亦无多,切在于要紧处用工,如读书,专治一经,打成片叚,尽有受用。向在南宫读《易》,已有次第,后来能不间断否?此如日用饮食,顷刻不可放下。今人苦苦要去学诗、学字、学文章声口,真所谓浪费精神,可叹也。’ 润家东石,时有‘东崖西郭’之号。西郭者,同时同邑清节御史陈蕙也。 著有《东石漫稿》十卷、《经济备考》四十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润》:“著有《东石漫稿》十余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38·人物志·名臣2·明·黄润》:“所著《经济备考》外,有《东石漫稿》十余卷。” 黄河清 黄河清(1468一1525年),字应期,号莲峰,明·南安丰州人;成化四年(1468年)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均载(文同):“黄河清,字应期,别(民国志无“别”字)号莲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通政黄莲峰先生河清》: “黄河清,字应期,南安人。” “弟淑清、潨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淑清、黄潨清》)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通政黄莲峰先生河清》据“《闽书》、《清源文献》”、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据“府县志,采《闽书》”为作传。 弘治十五年进士 黄河清10岁能文,以奇童称。明·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18岁乡试中举。弘治九年丙辰(1496年),南安邑令黄济为己酉科(弘治二年,1489年)傅智,壬子科(弘治五年,1492年)傅俊、武宁,乙卯科(弘治八年,1495年)黄玑、黄河清等乡试举人立“大启文明坊”,址在丰州古南安县治前。 弘治十五年(1502年),黄河清举壬戌科康海榜进士,时25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 “十岁能文,以奇童称。 弱冠,登弘治壬戌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通政黄莲峰先生河清》:“弘治十五年举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弘治壬戌进士。” 奉使于浙 黄河清奉使于浙,以丁内艰归。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奉使于浙。” 超除吏部验封司主事,擢文选司郎中 黄河清服满起复,超除吏部验封司主事,再擢文选司郎中(五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 “以内艰,起复到部,秉铨江公澜大器之,超除验封司主事。铨曹未有初选径除者,有之自公始。 洊(“洊”:义“再”、“接连”)历文选司郎中,以清节自守,当时典选得人者,有‘前黄天台,后黄清源’之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通政黄莲峰先生河清》、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均载(文同): “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历郎中。慨然以进退人才自任,凡所举错,甚称冢宰杨文襄公一清(“杨文襄公一清”民国《南安县志》作“杨一清”)意。 首荐刘大夏(后官至兵部尚书)、韩文(后官至户部尚书)、林瀚(后官至工部尚书)、熊绣(后官至右都御史)、王宗彝、朱钦、艾璞、陈寿、王质、万镗(民国《南安县志》无“万镗”)、程文、程温、艾洪、徐昂、葛嵩、张良弼、吕翀、潘镗、刘演、萧乾元、黄昭道、张玮、邢珣、樊禹、朱廷声等二十五人。 又荐恬退(“恬退”:淡泊谦让)之士四人,曰潘甫(民国《南安县志》作“潘府”)、卢格、张诩、祝萃,以风天下。 又若董玘、万镗、杨果、闻渊、姚继嵓、夏良胜、章拯、唐龙、周广、顾珀,皆其所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 士论翕然(“翕然”:一致)归之,称典选得人者:‘前有黄天台,后有黄清源。’‘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市)’者黄孔昭,‘清源(泉州古称清源郡)’则河清也。” 黄河清在吏部任职时,与刑部的方豪、礼部的郑善夫交情深厚,时称“三杰”。 正德中擢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 正德(1506—1521年)中,黄河清擢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正德七年(1512年),黄河清曾为广州湛若水《沙堤湛氏族谱》作序。是年湛若水任出使安南国册封安南王正使。 【按:“四夷馆”始设于永乐五年(1407年)。《大明会典》:“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后擢太常少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通政黄莲峰先生河清》、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均载(文同): “擢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 一日群立于朝,有一巨珰来,群揖中惟不识河清;或以姓名示之,珰骇曰:‘是彼,是彼。’明日,持双币诣谒河清,瞰其亡往(民国《南安县志》无“往”字)返焉。” 丁父艰归 正德十二年春丁父艰归 明·正德十二年(1518年)春,黄河清回乡丁父忧。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丁外艰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通政黄莲峰先生河清》:“丁父忧,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丁父艰归。” 正德十三年筑永利圳 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黄河清向泉州知府葛恒请准,在南安十九都(今梅山、洪濑一带)丰田里倡修“永利圳”(又称“永利陂”),发动乡民捐资,投工3500多人,历时3年完工,渠长1万丈,灌田数千亩。(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永利圳》)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为乡民筑永利圳,至今立祠崇祀。”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为乡民筑‘永利圳’,民立祠祀之。” 建“黄氏十房七世宗祠” 丁父忧期间,黄河清还兴建“黄氏十房七世宗祠”。(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丰州燕山黄氏家庙·附:小宗祖祠建筑群·黄氏十房七世宗祠》) 游赏名山 回乡当年六月十四日,黄河清偕郭车堂(“车堂”合一字)、方彦3人联袂登临“九日山”,联吟诗3首,镌于“秦君亭”西侧摩崖之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车堂(“车堂”合一字)、方彦》、《泉州山川·九日山》] 回乡3年后,黄河清登临清源山南台岩,赋《南台岩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南台岩》) “绝崖高挂小岑楼,鸟自低飞云自留。曙发海天鸡独哄,山分闽越景全收。 洪濑西林村原有寺,黄河清为撰联:“本心修是佛,官正即为神。”即改名“本官岩寺”。楹联今尚存。 嘉靖初起南京右通政,嘉靖四年卒于官 英年早逝 明·嘉靖(1522—1566年)初,黄河清起南京右通政使,封通奉大夫。在古南安县城(今丰州)南门内,为通政使黄河清立“银台坊”。“银台坊”已圮,石构件现存泉州开元寺内。 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官,年48岁。归葬南安市康美镇康美村杏村自然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以南京通政使殁于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通政黄莲峰先生河清》、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均载(文同):“嘉靖初年迁南京通政,卒于官。” 死因成谜 黄河清英年突然死亡,死因至今仍然成谜。 现代据族人考究,黄河清之死或许与嘉靖帝上位有关,原因是议“大礼仪”,受庭杖,被太监加害,最终殁于南京。 黄河清死亡时的背景是: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薨,没有留下子嗣,而他又是明孝宗·朱祐樘唯一的儿子,同样没有亲兄弟,皇位只好传给旁支。经太后与群臣议决,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子、明孝宗之弟,在当时的皇族里,朱厚熜算是血缘最近的一脉了。 当年朱厚熜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次年改元嘉靖元年(1522年),号世宗,自此关于父母名分的争论一直未停,群臣分裂成两大派别。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积压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反对派100余人被逮入锦衣卫狱,拷讯后分别处以充军、夺俸、削籍等,还有180余人被廷杖,其中17人死于杖下。 黄河清或许亦卷入此案。从黄河清之弟黄淑清归隐一事可见端倪。时黄淑清已是秀才,嘉靖(1522—1566年)初陪黄河清赴南京上任。嘉靖四年(1525年)黄河清殁,黄淑清扶灵归乡,深感官场险恶,从此不再思进取,隐丰州后田村终生,极可能与此事有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黄淑清》) 评价 清·康熙《南安县志》评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河清》: “公博学雄才,俯视一世,以文章名于弘、正间。与王阳明、湛甘泉(湛若水,学者称甘泉先生)、李崆峒、边庭实诸公相颉颃。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通政黄莲峰先生河清》: “所著有《莲峰稿》(即《莲峰集》,13卷)。 河清好读书,遍交当世士,与蔡虚斋(蔡清号“虚斋”)、王阳明、湛甘泉、董中峰、何大复、郑少谷诸公相善,而于三衢棠陵方豪尤契,豪称其‘嗜学如炙,悦士如姝,其气充充(“充充”:喜悦貌),其心休休(“休休”:宽容好善),动履必则古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先,陈氏道基序公《文集》曰:‘莲峰先生妙龄举进士,陟华要,志概不群,尤善著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道基》) 闽小泉?林公尝赏其初稿而序之,莆省吾?林公携刻于粤以传焉,愚尝受而读之。仰思国家更造文章著作,至于弘治(1488—1505年)滋益精醇,犹之淑气浑噩品汇涵濡乎其间,莫之遗也。 先生于其时以少年遭际,内承家学,外友天下豪俊,同时若蔡虚斋、王阳明诸公咸以经术著作有闻于世,先生与之往复议论,道契志孚,故其所得益深,与诸老并称为一时之盛。三衢方公固以文名家者,而推崇先生,谓所为文动以先秦为则,斯非漫语云。” 民国《南安县志》评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 “所著有《莲峰稿》行世。崇祀邑乡贤。 河清好读书,遍交当世士,与蔡虚斋、王阳明、湛甘泉、董中峰、何大复、郑小谷诸公相善,而于三衢棠陵方豪尤契。豪称其‘嗜学如炙,悦土如姝。其气充充,其心休休,动必称古人、则先王。’” 黄淑清 黄淑清,号晓江渔者,殁后私谥“信修先生”。明·南安丰州人;黄河清弟,黄潨清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黄潨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先生淑清》、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6卷·人物志5·明隐节列传·黄淑清》均载(文同):“黄淑清,河清弟也,自号‘晓江渔者’。”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明文苑·黄淑清》:“黄淑清,自号‘晓江渔者’,丰乐铺人,通政河清季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先生淑清》、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6卷·人物志5·明隐节列传·黄淑清》、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明文苑·黄淑清》有传。 妙龄入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先生淑清》:“为诸生。” 隐后田村耕读终生 弃诸生业 某年应举时,见棘闱披检状,认为士人不为信任而受辱,遂弃诸生业,归隐丰州后田村,从此不再思进取,耕读终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先生淑清》:“弃之去,入山耕读。”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6卷·人物志5·明隐节列传·黄淑清》:“弃诸生,入山耕读,非吊丧问疾不出。”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明文苑·黄淑清》:“应举时,见棘闱披检状,曰:‘士不为人信而人疑,待士如此,何以士为?’遂弃诸生入山,非吊丧问病不出。” 中年遨游名山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明文苑·黄淑清》: “中岁遨游名山,所在题咏,多超脱。前人称其诗在阆仙(“阆仙”:一般指阆苑仙境)、长吉(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间。 尝游少华山,题陈希夷睡影,曰:‘五季干戈一枕间,担头天子起华山。陈桥崖海须臾事,公在梦中开笑颜。’ 后其从弟濂清为太平司理,宾僚山集,分韵赋诗。濂清书此以进,举坐搁笔。” 邦君、贤大夫礼之不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先生淑清》: “邦君、贤大夫礼之,不应也。 令颜容端与善,以艰(“艰”:指“丁艰”,服丧)归。与之书曰:‘俗以仕宦丁艰曰放假,盖谓历官日多,不能肆纵,只一居丧当为暇日,利田便舍,肥肉大酒,言出莫违,意逐群应,入耳验目,大都如此。昔吕东莱(吕祖谦出身“东莱吕氏”,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称“小东莱先生”)在艰讲授,陆象山[陆九渊因讲学“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称其为“陆象山”]已议其非,何今古相远不啻云泥,执事学有主脑定,是踏定一步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6卷·人物志5·明隐节列传·黄淑清》: “邦君、贤大夫礼之,不应也。 其言曰:‘大丈夫不能进而尧、舜其君民,即当退而尧、舜其身心。若以田野巾服,奔走官府,买隶而入,卖口而出,尘容俗状,能不汗颜者几希矣?’ 邑令颜容端与之善,既以艰归,淑清贻书曰:‘今俗以仕宦丁艰为放假,盖谓历官日多,不能肆纵,只一居丧为暇日。利田便舍,肥肉美酒,言出莫违,意著群应,入耳验目,大都如此耳。昔吕东莱在艰讲授,陆象山已议其非,何古今人不相及耶?执事学有原委,定是踏定一步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明文苑·黄淑清》: “上官显礼之,不应也。 其言曰:‘丈夫生不能进而尧、舜其君民,即当退而尧、舜其身心。若以田巾野服,奔走官府,尘容俗状,能不汗颜?’” “诸名公多物色之。 王遵岩(王慎中字遵岩)造访,仅一面,为作《晓江渔者记》,拟之‘缁林鼓枻,泽畔行吟’。(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邑令颜容端与之善,既以艰归,淑清贻书曰:‘今俗以仕宦丁艰为放假,盖谓历官日多不能纵肆,只一居丧为暇。昔吕东莱在艰讲授,陆象山已议其非,何古今人不相及耶?执事学有源委,定是踏进一步也。’其直谅不苟有如此者。” 著述 黄淑清著有《晓江集》。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6卷·人物志5·明隐节列传·黄淑清》: “著有《晓江集》。其诗文皆本性情,意之所到,托以自达,而格调尤高。 殁后,人私谥为‘信修先生’。”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明文苑·黄淑清》:“著有《晓江集》传于世。其诗多载《清源文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清源文献》) 黄潨清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潀清》:“黄潀清,字应萃,河清之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应萃先生潨清》:“黄潨清,字应萃,别号东水。”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潀清》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应萃先生潨清》据“《苏紫溪先生集》”所收录的“诔”文为作传。(苏浚,又作苏濬,字君禹,号紫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 两应乡试不偶,居乡恂恂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潀清》: “两应乡试不偶,益励志弗衰。 事嫡母温清奉养,至老弥笃。事诸嫡兄如事父,所分产业,怡然安之。嫡母殁,迎其生母葛,奉养备至。 居乡恂恂,人咸以陈太丘方之。(“陈太丘”: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郡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曾任太丘县令长。) 前后督学嘉奖其行,宾请者三,辞不至。 及卒,苏紫溪?濬摭其实而诔之曰‘文行先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应萃先生潨清》: “两应乡试不偶,益励志弗衰。 事嫡母温凊奉养,至老弥笃。庄事诸伯兄,日以经学相质。无何,嫡母殁,率先诸姪治窀穸,既襄事,庐墓侧者三年,过者莫不曰:‘此孝子读书处也。’ 潨清念生母葛氏于父卒后早出,不获供甘旨,辄陟屺而号,既而叹曰:‘古人有捐二千石,间关徒跣,必觏所生而后即安,我独非人哉!’遂匐匍之道,寝食俱废,后访得之某里,遂为母子如初,人比之雍州云。” 学主名理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潀清》:“其学专主名理,而古文诗章登唐宋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应萃先生潨清》: “潨清尝谓:‘古之学者,由源而派;后之学者,逐派忘源。古之文如大冶肖形,后之文如掌中花耳。’ 因证小序,穷韩、申之业,而一禀之考亭(朱熹)。 为《韵说》十余卷。 已复考班、马异同,旁及唐、宋诸乘,为《历代史评》百余卷。 时而昼有得、夜有书,辄起而识之,为《观书目录》十余卷。 其为文多准东、西二京,诸所应举陈言,辄嚼蜡眎之耳。” 子二 黄潀清有子2:长懋中,字有及,号受我;次思谐,字有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懋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5卷·人物志4·明名贤列传·黄潀清》: “长子懋中,以选贡判苏州。 次子思谐,中隆庆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应萃先生潨清》:“手持一卷,抚二子而歌,令二子和之。复于于啸曰:‘若视吾所获,与千亩孰多?’”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黄应萃先生潨清》: “二子有乐登贤书,有及为诸贡籍首,潨清犹布衣蓬户,日囊故时书读之琅然。 苏氏浚曰:‘忆余初侍先生,乍而望之,机发于踵;久而即之,冲乎若不盈也。殆所称博学笃行君子耶。’” 黄学行 黄学行,字上文,或作上甫,南宋·惠安人。嘉定戊辰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进士,历全州教授、知循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黄学行》: “黄学行,字上文(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作“字上甫”),惠安人。登嘉定戊辰第。 教授全州。尝疏历代褒封先圣,故实冠服、奠享仪注,上之,有旨颁胄监。 后知循州。时赣寇据松梓山,招捕使合兵破之,奔逸岭外,学行激隅总追擒其酋,以劳迁秩。 有《史说》、《坦齐类集稿》。” 黄学元 黄学元,字汝一,又字铨熙,明·惠安县螺阳镇东风村沈厝人,沈厝黄氏9世,黄森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森》) 幼秉家学渊源,孜孜于《尚书》、《礼记》。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举人第81名,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余煌榜进士,授广东灵山知县,《灵山县志》称其“苞蒖不入,有珠还合浦之誉”。 擢南京礼部主事、客清史司员外郎中。在参加举人选拔时,他曾负责广东省籍的录取工作,择人谨慎,向朝廷推荐录取了4位初选落榜之人:一是郭之奇,后官至提督学院;一是黄奇遇,后官至礼部尚书;另两位是许国佐和梁应龙,后皆为名臣。到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提督学院郭之奇还在惠安县邑内南岭桥龙津铺建坊报答黄学元,坊上题词“勋垂玉垒,望著兰台”。 终四川顺庆知府,革除陈规陋习,以循良称。惜上任仅3个月病殁任上。黄学元为官廉洁,身后竟囊空如洗,四川巡抚、按察使倡议有关人员对其家属从优给予物质帮助,还特地上奏朝廷赐桧板棺材,其子遇龙得以扶柩归。 里人奉晋“乡贤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