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何)

  何元述(字元孝,一说元礼,别号小洛。早年。从宦。卒。评价。李清馥按。、何元选(字元学,别号次洛)
  何九云
(字舅悌,号培所)、何九转(字翁悌)
、何九说(字兄悌)
  何家驹
(字如飞,号岝海。明末清初·惠安崇武人。崇祯进士,授温州府推官。调常州府推官。隐居。)何家骏(字日千,清·惠安县崇武镇人)
  何楷
[ 字玄子、元子。明末·晋江人,后回归祖籍漳州镇海卫(今龙海市港尾镇),住湖西赵家城村下梧石湖山。天启进士。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屡迁工科都给事中、贬南京国子监丞。事南明福王为户部右侍郎兼工部右侍郎。从唐王入闽为户部尚书、掌都察院左都御史。著述。]
  何谦
(字光叔,号我轩)
  何炯
[字思默,号怍庵,明·晋江人。身世。成名诸生。嘉靖中应贡试内廷第一。授江西安福县学训导。迁常州府靖江县学教谕,以老归。卒(万历十年卒于家。眷裔。)。著述。家世学派。评价。]
  何乔迁
[字齐孝,号屏台,明·晋江人。万历四年举人。授建阳县教谕。擢国子学正。进大理寺评事(进大理寺右寺右评事。奉命解饷辽东。)。万历廿九年三月卒于京师邸舍。身后(墓葬。祠祀。眷裔。评价。)]
  何运亮
字忠寅,又作中寅,号紫屏,明末清初·晋江大埔何厝人。乔迁孙。崇祯进士,海康知县。南明·隆武南海令,工科给事中,观察,太仆寺少卿。托迹空门。、何燮(字中理,号浔江)
  何舜龄
[字廷永,号兰池、兰汜,明·浙江台州临海县栅浦人(今属椒江),居黄岩。身世。萧山教谕,安远知县。泉州府同知(征剿红夷:经过、南居益奏捷疏、何舜龄的功绩、叙功。剿抚郑芝龙。署同安县篆。)。擅诗(醉仙岩摩崖诗刻。《游虎溪岩》。《南中丞公招同诸郡守饮次韵》。)山东盐运司同知,都转运盐使。子懿、衡。]
  何观
(明·晋江人)、何克讚 、何承都(字玉水,明末清初·晋江人)、何芳腾(字德迈,清·晋江人)、何秉忠(字礼尚,清·晋江人)、何天伯(清·晋江人)、何复明·河南柘县人,宣德元年任德化知县)、何琚(字佩甫,明·晋江人。)

何元述

  何元述,字元孝(一说元礼,别号小洛,明·晋江人。官至广东按察副使。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副使何小洛先生元述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撰《墓志》、李衷一撰《行状》、新旧郡《志》、《闽书》为作传

  早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元述》:何元述,字元礼,号小洛。”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副使何小洛先生元述: 何元述,字元孝,别号小洛,晋江人。自幼从父学,年稍长,受业于孙东溪某、从兄孝廉何洛江某,二公并名士,俱器之。一日,张净峰先生张岳净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元述洛江精舍,试其文,大奇之,语洛江曰:‘君家有千里驹矣。’时年十三岁。嘉靖四年(1525年),学使者公试‘立志论’,元述分晰道德、富贵、功名之义,而原本于宁静澹泊,学使者异之。”

  从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元述》:

  “嘉靖壬辰(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教授惠州,甲午分校浙江,得陈善潘季驯茅坤,皆知名士。

  擢国子博士,历监丞六馆,士翕然胥化。

  迁南京户部主事,视太仓储羡余千金,麾去之。

  出为广东佥事。治持大体,先后直指皆谓元述长者,严重之。

  进湖广参议,以修显陵贤劳受金币赏。时镇守中贵势张,部卒横恣于市,元述捕治之如法。

  升广东副使,清尘案,塞吏窦,通商舶。复代御史往琼,事事详严。还报,会大计,为势家所挤,罢归。”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副使何小洛先生元述

  “十一年举进士,疏乞教授惠州,以便迎养。甲午(嘉靖十三年,1534年)分校浙闱,得陈善茅坤潘季驯诸公,皆为浙中闻人。

  擢国子博士,历监丞,擢南户部主事,出为广东佥事,迁湖广参议。时世宗修显以分任劳,赐金币中贵人使楚,诸大吏折节为恭,元述独行敌礼。

  镇守廖斌者倾御史包节,被逮谪戍,其部曲席势骄恣,元述即捕治之如法,无以中。

  升广东按察副使。治海道事,积案累千,株连数千百人,请抚按检阅,可问问之,久远不可问者,请决除之,于是宿牍一清。御史行部不至琼,皆推臬僚代,人惮浮海莫应者,元述独请往。还抵化州,次白沙驿,遇黎寇猝至,持刃拟已,知为河海道,相率罗拜而去。独以憨直,执法绳两势家,责其豪子弟,后为所挤,罢归。”

  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元述》:元述为人宽洪坦直,林居四十余年,寿跻九十,卒。子居鲁,承天知府。”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副使何小洛先生元述“卒年九十。子居鲁,举人,官至承天知府。”

  评价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副使何小洛先生元述元述孝友,甚至官俸之余,敬上二亲,悉均诸弟,自无厚殖。性宽洪坦直,无城府,不知人间有机械,知亦不较;拯人于难,如疴在身。闻有善事,喜动睂宇;见有过失,咨嗟竟日。其自奉淡约,脱粟而食,入里门必下车,缙绅士类倒屣出迎,虽下隶必衣冠乃见。林居四十余年,正家规,广祠宇,修祖坟。至耋年,遇岁时礼节拜揖,酬酢不衰。”

  李清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浔江氏家世学派》:

  按:

  氏谱牒,自元末分派一郡城一浔渼一漳江。其家浔渼者,自小洛先生曾大父始。初住邑之凤屿,后移浔渼,故为浔江氏。

  先生少从父毖所禀学,未尝就外傅。稍长,受业于孙东溪、从兄孝廉洛江,二公并名士,俱器重先生。而张净峰先生尝造精庐试其文艺,特异之。故先生之学,自少小已见知于大贤之门,渊源固已远矣。

  考嘉靖间先生退休闾里,为时典型,而整率家规,惇正典礼,文节公曾为先生延请课子,心特钦慕之,见诸墓铭可考。厥后苏紫溪李衷一诸公为行状、为墓表,推重无异词。溯其根源,孝友笃厚传之数世,英硕辈出,至季祚中理先生殉流贼之难,其死事与江门并烈,盖一门忠孝尤足风世也。”

何元选

  何元选,字元学,别号次洛,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孝亷何次洛先生元选》李衷一先生撰《行状》为作传,曰:

  “何元选,字元学,别号次洛,晋江人。

  少颖敏,十岁家庭授章句、经书、传注,寓目成诵。十三逸斋公捐馆,哀毁执丧如成人。十九补弟子员。弱冠游何怍庵何炯怍庵之门,怍庵目为奇士,每日讲□,授毕,退即笔记,阅再岁,手录疏解累十二卷。筑精舍于东湖临江,引 曹偶 互相切磨,旋卒业成均。

  嘉靖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举顺天乡荐。

  元选为人倜傥英迈,习于昭代典故,沉毅有大略,善赴人厄窘。友没子,少孤家贫,延归,解衣授粲,给食馆之,其人竟以儒显。生慕义多如此。他如议设祭田、营祀屋、建乡塾、召子姓弟侄,耕者受器,读者受书。家归三年,渐施有政,而嗜学日笃。

  隆庆丁卯(隆庆元年,1567年)束装且北上,旋卒。

  李衷一先生撰述事状,谓公世所称豪举士哉!及迹其行事,则恂恂儒者,仁心为质,引义慷慨,百里颂功,千里颂名,内外无间,是为难耳。”

何九云

  何九云,字舅悌,号培所,明末清初·晋江人,何乔远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九云》:何九云,字舅悌乔远子。崇祯癸未进士,选庶常,授编修。未浃旬而甲申变作,以死自誓。侍者曰:‘司空未葬,子道犹亏。’乃勉强南归,葬父毕,杜门不出,匾其轩曰‘东湖闲史’,自附于生、子之后。未几卒。著有《荷□存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庶常何培所先生九云综述新《郡志》、《漳平邑志》、《氏家谱》等有关资料为作《传》,曰:

  “何九云,字舅悌,号培所镜山何乔远镜山仲子也。

  万历壬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于乡。

  天启辛酉(天启元年,1621年)镜山起用少卿,九云侍京师。同里相国蒋八公蒋德璟八公黄石斋黄道周石斋,漳州漳浦县人)黄东崖黄景昉东崖、太史庄羮若庄际昌羹若郑大白(晋江人)、铨部林素庵林孕昌素庵皆为文章性命之交,东崖复特荐于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黄景昉庄际昌林孕昌》)

  丁丑(崇祯十年,1637年)下第,授漳平教谕。端严率士,捐俸构布衣先生祠;又筑讲堂于东山寺侧,每释奠,先期亲视;捐俸修文庙,刻宋名臣言行录,举先朝未祀乡贤中允以下十人。

  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登进士第,授庶常,读中秘书。

  不浃旬而际国难(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清军入关,陷北京),誓死,以父未葬,自贼营逃遁南归。

  归后,匾其轩曰‘东湖闲史’,与二三遗老结社山中。

  顺治己丑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卒,年六十九。

  嗜好经籍。

  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北返过维扬,咸(盐)使者为镜山门徒,驰书相问,淮商欲夤缘纳贿,九云叱之曰:‘柰何以不肖之行辱我故人!’

  阁部曾二云曾樱二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樱叅藩泉州,闻九云名,造庭下交,九云不受刺、不庭谒。

  既成进士,或谓公宜见政府,早为地,九云曰:‘某平生不敢丧其所守。’

  其出处大节类此。

  所著有《荷野集》。”

何九转

  何九转,字翁悌,明末清初·晋江人,何乔远长子、何九云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何九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九转》:

  “何九转,字翁悌乔远长子。

  十岁随父京师,父命七题,日未西已就。命之诗,应口而就,有‘马蹴芦沟月,颿飞彭蠡云’之句。

  十九入邑庠。家藏书数千轴,尽读之。手撮其要,为《砭慵录》。气岸落落,不可一世。与人交,倾肺腑。至滑稽亦曲尽韵致。小楷精遒,学晋人草体,闲放淋漓,兼肖

  三十而卒。

  其弟九云搜其著作,刻之曰《绳庵遗稿》。”

何九说

  何九说,字兄悌何乔远季子,明末·晋江人。历官太常典簿,太仆寺丞,南户部主事、员外郎,云南永昌郡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何九说

  “何九说兄悌乔远季子。

  以荫授太常典簿,晋太仆寺丞,署京营库藏之务。稽阅营马,革毙马之军,不惮大僚私人,皆以法绳。寺库所贮皆边储,每差运,依原解交发,一无所染。

  改南户部主事,晋本司员外郎,分司水西门。往关门诸无赖率借访状为阱,九说惟取足常额,商人德之。

  擢云南永昌郡守,赴滇,行至袁州,病卒。”

何家驹

  何家驹,字如飞,号岝海,明末清初·惠安崇武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家驹(同治补刊本)据“雍正稿、参惠安新送册”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何家驹“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1•何家》选录)。

  崇祯进士,授温州府推官

  何家驹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登进士,授温州府推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家驹何家驹,字如飞,号岝海,惠安人。崇祯己卯举人,癸未进士,授温州府推官。”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何家驹》:何家驹,字如飞,惠安人。崇祯癸未进土,授温州推官。”

  调常州府推官

  调常州府推官。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召入为御史,适值“甲申之变”(清兵入关,明亡),未赴,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家驹

  “调常州。

  平反冤狱,全活三百七十二人。

  常士有孙承恩以非罪罹狱,力为释,给以廪饩,勉其力学;后以顺治戊戌(顺治十五年,1658年)状元及第。

  明季群盗蜂起,计擒剧贼西白兔陈相甫等,江左以宁。

  剔奸惩蠹,政肃风清。

  上官交荐,召入为御史;适值甲申之变,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何家驹》:

  “调常州。

  平反冤狱,全活三百七十二人。

  邻郡士孙承恩以非罪罹狱,力为解释,给廪饩以勉学。后承恩入清为进士第一。

  明季群盗蜂起,家驹计擒剧贼西白兔等,江以南稍安。

  上官交荐,召入为御史;未行,值甲申之变。遂归。”

  隐居

  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称帝福州,改元隆武,复召何家驹为御史,不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得到何家释冤和资助的常州士承恩状元及第,向顺治帝说起恩师,顺治于是征召何家驹入朝,何家驹不愿再事新主,以母老需要侍奉为由婉辞。顺治也不勉强,赠“忠孝流芳”匾额予以褒奖。如今,何厝内匾额尚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家驹

  “唐王入闽,复以御史召,力辞,退隐。

  家驹性至孝。刻意命词,不落常蹊,所著有《莲山居士稿》。

  殁后,祀‘乡贤’。

  中龙,顺治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恩贡,平海卫学正;孙,康熙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年)副元,永福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何家驹》:“唐王入闽,复以御史召,力辞不就。”

何家骏

  何家骏,字日千,清·惠安县崇武镇人。

  父汇海,字怀远,擅歌曲,工洞箫,以琴名世,又善弈,时或寄兴翰墨。郡绅黄志美、提督 张云翼、方伯黄元骥都很器重他。黄志美,字令士,明末清初·泉州文山铺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入清后授广东高州知府,后解职归,寿九十卒。张云翼,字又南。清·咸宁人。袭封靖逆侯,康熙廿五年(1686年)授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六载。(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志美张云翼》 )

  何家骏天赋聪敏,在父亲影响下,琴棋诗画,无不涉猎,也无不精通。其友、方伯黄天驭曾对人道:日千三长:棋为上,诗次之,画又次之。”

  他尤精于棋艺,时人称为 “泉中国手” ,至今仍为人称誉。

  他从少醉心于吟咏,又虚怀博访,刻苦力学,遂以能诗著。黄天驭称他为“七言长城”黄天驭好吟弈,家骏与他时常过从,交谊甚笃,曾数载对垒吟唱,自江右至山左,宦游所至,风雨不辍。晚年诗益工。时赵专客主海内骚坛,对家骏遥寄所作,深为赞赏。

  此外,家骏还善操古琴,深得乃父遗响。

  何家骏逝世时,远近吟友都挽之以诗,内有“遗名应落门”句。祖熙寅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明·惠安县崇武镇人。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

  有诗集《桐隐》,部分卷轴藏于家里,后竟落入匪人之手,几被全毁,仅存数首。

何楷

  何楷(1594—1645年),字玄子,清人避康熙名讳,改字元子;明末·晋江人,后回归祖籍漳州镇海卫 (今龙海市港尾镇) ,住湖西赵家城村下梧石湖山。

  《明史·卷276·列传164·何楷》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何楷“《明史》、《明外史》”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1•何楷》选录)。

 

  天启进士

  何楷,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民国·陈衍《福建通志·何楷》均称其为晋江人,《明史》称其为漳州镇海卫人,后者应为祖籍和后来的居住地。

  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归漳州镇海卫。

  《明史·卷276·列传164·何楷》: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何楷》:

  “何楷,字元子,晋江人。

  生有异质,书过目不忘。

  天启乙丑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归建紫芝书院读书。卫故有海埠,苦豪右徵税,言于监司永革之。”

  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

  崇祯(1628—1644年)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崇祯七年(1634年)改刑科给事中。

  《明史·卷276·列传164·何楷》:

  “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

  流贼(指李自成农民军)陷凤阳,毁皇陵。(安徽)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

  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

  吏部尚书谢升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亦疏驳之。

  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疏多见听。”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何楷》:

  “崇祯时授户部主事,榷浒墅关。事竣,进员外郎。七年(1634年),改刑科给事中。

  八年(1635年)正月,流寇陷凤阳、毁皇陵,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臣民 ;二辅臣乃敢漫视,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

  又疏专劾应熊体仁应熊摭疏语条辨。言:‘臣疏未奉旨,应熊何由先一日摭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此去。

  继请罢内操,言:‘从来灾异,史不绝书,然未有震惊陵寝如今春皇陵被毁之大者。诸臣所共指为最不便最切今日之灾变者,无如内操一事。夫至尊在上,方将钟鼓怡神,黈纩塞耳;且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岂堪受此震撼?臣愿陛下斥忠贤之谬,责成京营四卫精严操练,以壮皇灵;尽撤内操,用清禁地。则不赀之费可省、意外之虞可免,策之上也。如虑守卫单簿,即将内操饩赏,选募将士以实四卫,亦其次也。万不获已,果谓内兵可用,或出之四卫、或属之京营,一体训练、别队操演,驾出则从,毋使戈矛挺于萧墙、火炮伏于肘腋,又其次也。’帝不从。

  时帝愤廷臣多贪庸泄泄,欲一切整齐之,于是诏狱繁多,刑部诸曹郎日不暇给。疏请慎刑。列上‘定新例、行久任、酌分理、重会审、严毙狱、革羁铺、饬声冤、究造谤’八议,娓娓千言,援祖制、明国典,寓匡救于将顺中。帝知其讽切也,狱为稍宽。

  时闽中海寇日炽,而时方以抚为言。疏言:

  ‘臣家居海滨,颇识近事。自袁进李忠杨禄郑芝龙李魁奇钟斌刘香相继为乱,海上无宁息,迄今二十余年。惟芝龙三人就抚。用之辽东,无闻;芝龙建功海上,新跻副将。诸贼不谓其以功得官,谓其起家亡命而烜赫如斯也,谬谓非作贼无以博官,则抚之一字为之化也。

  请著为令:今后但遇海贼发,事以剿灭为事,有言抚者死无赦。如是而从贼者无更生之望,庶乎有所畏而自止。

  臣更谓小贼不翦,大贼不止。当为小贼,翦之犹易;及为大贼,歼之则难。且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维何 ?台湾是也。台湾在澎湖岛外,距漳、泉止两日夜程,地广而腴。初,贫民至其地,规渔猎之利;后见兵威不及,遂聚而为盗。近则红毛筑城其中,与奸民互市,屹然一大聚落。墟之之术,非可干戈从事,必严通海之禁,俾红毛无从谋利、奸民无从得食,出兵四掠,我师乘其虚而击之,可大得志。红毛舍此而去,然后海氛可靖也。’

  时不能用。

  复请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帝纳其言。”

  屡迁工科都给事中、贬南京国子监丞

  后何楷又历刑科给事中、工科右侍郎、兵科左侍郎,至工科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 六月,因反对兵部尚书杨嗣昌与清军议和 的主张和夺情视事,忤旨,贬为南京国子监丞。旋因丁母忧归。

  《明史·卷276·列传164·何楷》:

  “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帝以火星逆行,减膳修省。兵部尚书杨嗣昌方主款议,历引前史以进。与南京御史林兰友先后言其非。

  言:‘嗣昌引建武汉光武帝·刘秀年号,25—56年)款塞事,欲借以申市赏之说,引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年)田兴事,欲借以申招抚之说,引太平兴国宋太宗·赵炅年号,976—984年)连年兵败事,欲借以申不可用兵之说,徒巧附会耳。至永平二年(东汉明帝·刘庄年号,59年)马皇后事,更不知指斥安在。’

  帝方护嗣昌,不听。

  逾月,嗣昌夺情入阁;又劾之,忤旨,贬二秩为南京国子监丞。母忧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何楷》:

  “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十一年五月,帝以火星逆行,减膳修省。兵部杨嗣昌方主款议,历引前史以进。与南京御史林兰友先后言其非。

  言:‘古人谓月变修刑,又言礼亏则罚见荧惑。诚欲措刑,莫如右礼。诚欲右礼,莫如省刑。今爰书之赜极矣,部司议宥,止于重辟数人 ;而未折之案,先后累累,谁复过而问焉? 嗣昌引建武款塞事欲借以申市赏之说、引元和田兴事欲借以申招抚之说、引太平兴国连年兵败事欲借以申不可用兵之说,徒巧附会耳。至永平二年马皇后事,更不知指斥安在?’

  帝方护嗣昌,不听。

  逾月,嗣昌夺情视事。又劾之,言:‘嗣昌自请素衣角带,及视事,吉服烂然,臣恐天下士民之口不可掩也 ! ’忤旨,贬二秩为南京国子监丞。”

  事南明福王为户部右侍郎兼工部右侍郎

  何楷服阕,就迁礼部郎中,未入京而 明朝已亡。顺治元年(1644年)5月,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成立南明政权,称弘光朝。弘光帝何楷为户部右侍郎,监督并管理钱法,后又兼任工部右侍郎。

  《明史·卷276·列传164·何楷》:

  “服阕,廷臣交荐,召入京,都城已陷。

  福王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命兼工部右侍郎。连疏请告,不许。”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何楷》:

  “就迁礼部郎中,召入京师,城已陷。福王称号,擢楷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寻兼工部左侍郎。马士英阮大铖为政,国事日非,屦疏乞休,不报。

  踰年,南都败,福王被执,囚于江宁县,旧臣往视者惟与安远侯·柳祚昌。”

  从唐王入闽为户部尚书、掌都察院左都御史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都破,走杭州,从唐王·朱聿键入闽。曾题诗旅社曰:“风雨频来有意无?似因奔窜故嗔余。除奸未请尚方剑,守职空同辕下驹。浪说蒙尘宜扈跸,谁云谕岭可迁都?自知进退成狼狈,悔不当时触玉除。”

  朱聿键在福州称帝,称南明隆武朝,擢何楷为户部尚书、掌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为郑芝龙郑鸿逵所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鸿逵》),连请告去,归漳浦。漳州破,何楷遂抑郁而卒 。

  《明史·卷276·列传164·何楷》:

  “顺治二年,南都破,走杭州。从唐王入闽,擢户部尚书。

  郑芝龙鸿逵兄弟横甚,郊天时,称疾不出,芝龙无人臣礼。王奖其凤节,命掌都察院事。鸿逵扇殿上,呵止之,两人益怒。知不为所容,连请告去。途遇贼,截其一耳,乃芝龙所使部将杨耿也。

  漳州破,遂抑郁而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何楷》:

  “遂走杭州,从唐王入闽,擢户部尚书。

  时郑芝龙郑鸿逵兄弟横甚,郊天称疾不出,劾其无人臣礼。王奖楷风节,命掌都察院左都御史。鸿逵带扇上殿,呵止之,益怒。知不为所容,连请告去。

  漳州破,抑郁以卒。”

  顾诚《南明史·第三节郑芝龙兄弟的跋扈》注引清·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8》记载:郑芝龙原意是于半途邀杀何楷何楷见伏兵持刃突出,心知是氏指使,镇静如常,“出谓贼曰:‘知君所欲得者,吾头耳,毋及他人。’伸颈命取之。众愕眙许时,曰:‘好一个都院,且取若耳可矣。’割耳而去,以已杀报芝龙隆武元子被盗杀,哭几日。当时人作一对曰:‘都院无耳方得活,皇帝有口只是啼。’”

  《广阳杂记》:

  “何楷,字玄子。思文时,曾弹郑飞虹郑芝龙飞黄,泉音同“飞虹”)并及赐姓(指 郑成功玄子归,为盗所伤,截其耳,人云:‘氏使人为之。’自此为世仇矣。

  后赐姓据厦门,有人来闽,玄子必捕之。其第三子常涕泣而谏其父,人皆知之。

  玄子死,三公子为赐姓所擒,置之狱中,因曾劝其父也,得以不死,勒令造铁甲千二百副而后释之,比校时曾受刑杖。 ”

  著述

  《明史·卷276·列传164·何楷》:博综群书,寒暑勿辍,尤邃于经学。”

  《明史·卷96·志第72·艺文1》载:何楷《古周易订诂》十六卷。”“何楷《毛诗世本古义》二十八卷 (亦称《诗经世本古义》)。”“何楷《孝经集传》二卷。”《古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 》 入选《四库全书》。(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古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

  《广阳杂记》:玄子著有《周易订诂》,奇书也。”

  此外,据民国·陈衍《福建通志·艺文志·存目》载,何楷还有《四书字考》。

何谦(1197—1266年)

  字光叔,号我轩,南宋末·莆田县人,与其父何伸同是莆阳著名学者陈宓之门生,“父子并为陈宓所重”。著有诗一卷。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4》收有刘克庄所撰的《我轩 公墓志铭》,其中写道:“近世为国家立大功名者,惟复斋陈宓公门下”,“始终留公门者,惟我轩 君”。

  何谦是布衣学者,不追求功名利禄,安于读书授业做学问。蒲寿晟与其关系甚为密切。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5》有《寄何我轩》。

  (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陈宓蒲寿晟刘克庄》)

何炯

  何炯(1506—1582年),字思默,号怍庵,明·晋江人;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初八日生。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先生晋江人,姓氏,讳,字思默,别号‘怍庵先生’,学者所称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何炯,字思默,号怍庵,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炯》:何炯,字思默。”

  赵恒为撰《明故直隶常州府靖江县儒学教谕怍庵?先生暨配孺人贤淑林氏墓志铭》。《墓志铭》黑页岩质、呈长方形圆弧顶,高94厘米,宽48厘米,厚4.3厘米,额“明怍庵?先生暨配林氏墓志铭”。正文分33行竖书,行满61字。

  题:

   “赐同进士出身、中顺大夫、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致仕,前南京户、工二部员外郎、郎中、诰进中宪大夫、邑人七十七翁、友弟赵恒?志贞撰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恒》)

  赐同进士出身、奉议大夫、大理寺寺丞、前监察御史言事谪戍、门人安福傅应祯篆额。

  【按:傅应祯(?—1587年),字公善,明·江西安福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授零陵知县。歼洞庭剧寇,杀祁阳巨猾,民得安。万历三年(1575年)征拜御史。疏陈“重君德、苏民困、开言路”3事。张居正以疏中王安石语侵己,大怒,逮下狱,穷治党羽,拷打濒死无所承,乃贬戍定海。万历十一年(1583年)召复官,不久升南京大理寺丞,上奏推荐海内知名士37人任职。因病归,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赠南京大理寺右少卿。】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年家眷晚生杨道宾书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道宾》)

  《墓志铭》原为“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1992年拨交“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综述“旧《郡志》、《我私志》、氏撰《文集序》”等有关资料为作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炯有传。

  身世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按状:

  先生高祖,永乐丙子举人,开建教谕,后以子贵,赠卫经历。
  【按:
  ①“永乐丙子”:明·永乐无“丙子”岁,疑为洪武廿九年(1396年)丙子之误。
  ②“开建”:开建县,明属德庆州,隶属肇庆府;现代与封川县合并为封开县,属广东肇庆市。】

  曾祖,岁贡,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同知。

  

  ,母陈氏。世有行谊,先生皆为之传,语耳《家乘》。”

  成名诸生

  何炯13岁时,父何洪、母陈氏已逝。在叔父支助下,学业未废。嘉靖七年(1528),御史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提学吴仕(字克学,号颐山)至泉郡选士,一日两冠庠生,成名诸生。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先生自年十三而失怙恃,遗一弟二妹,相依为命。集中自述‘敝衣不蔽体,日中便枵腹’,又言‘二妹留粥待前除,我时不省尚读书’。季父(叔父)怜之,自鬻居室,分半为助,业得不废。

  逮学成名立,富室贵游,交相迎致,以为子师。岁得傭金,渐成完合。而孺人勤俭性成,拮据内助,机杼之声,日夜不辍。凡先生意所欲为,无不奉行唯谨。是以精诚所积,不越茔域祠庙之外;而孝敬一念,流通闺门倡和之间。先生之道,似亦足慰先人于九泉矣!然风木之悲,日在念虑,感时触事,发为吟咏。痛禄养之不逮,思阙地之无期。读者知其言与泪俱下也。持此以教吴、楚二邑之士,不知为废蓼莪者几若千人哉!”

  “昔在嘉靖初年,去成(成化,1465—1487年)、弘(弘治,1488—1505年)时犹未远,学者读书应举,恪守传注,未有奇衮淫僻之说蛊坏其心,故所立类多实地,尺步绳趋,不敢自越于名教。庶几学术明道德一之盛,以予所亲灸而拜下风者,怍庵?先生其一也。

  初与吾友尤子伟尤烈,字子伟读书僧寺,切磋有年,几乎不窥园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尤烈》)

  开门而出,为岁戊子(嘉靖七年,1528年),正当双江?先生、颐山?先生按泉造士之时,得先生文,知其所养醇正,各自叹赏。同日,《启》、《序》皆为第一,不约而同。二先生德学名臣,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先生既附青云,声称藉甚。岁每大比,众目先荐焉,而竟回翔黉序者二十余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专精《易》学,治宋儒书,有名诸生,褎然为后辈师表,士从游者以数百人。”

  嘉靖中应贡试内廷第一

  明·嘉靖(1522—1566年)中,何炯应贡试内廷,嘉靖帝亲擢第一。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然后起岁贡,上春官,时廷试千数百士,例拔其优者十卷进呈,先生名在数中。奉世宗皇帝亲览,特赐第一。翰林诸臣莫不失色仰服。

   先生于书无所不阅,所治经义,一宗虚斋蔡清虚斋。史书以上溯伊洛(伊水与洛水,位洛阳地区,此指二理学,称“伊洛之学”)微言,至其发挥成文,多出自家体验。双江先生发明正学,以倡天下。其□□□□,非有异也。既得先生,去之弥久,正在本兵,而昔所鉴别,上苻圣□,双江先生及见之,则当日吾泉文章之盛,岂偶然哉!其后文凡几变,以□□日,其盛与衰,吾不敢知,而诸传传注固在也。试取昔人所作以授后生辈,必谓玄酒无味、太音希声,岂不可为长太息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嘉靖中应贡试内廷,世宗亲擢第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炯》:“嘉靖中应贡试内廷,世宗阅其文,亲擢第一。”

  授江西安福县学训导

  授江西安福县学训导。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人拟先生当大用,然国家令甲罗士以科目,而资格限之,其来已久。当事者为天下守法,竟授司训安福。”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

  “授安福训导。

  立教必本忠孝,择遗言之切于读书者刻之学舍,以教生徒;从其邑先生邹文庄守,益讲德论业,举祀乡贤,申奖节孝,事皆阐实德,虽贵势不少徇;所赏识士如傅应祯刘台,皆以气节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炯》:

  “授安福训导,首以忠孝训士。”

  “祀安福名宦。”

  迁常州府靖江县学教谕,以老归

  久之,何炯转常州府靖江县学教谕。后以年老归泉郡。(“靖江县”:今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久之,转教靖江,而先生亦老亦!

  或者犹以不偶为先生恨,不知同时掇巍科而登膴仕者,不为不多。然或没世无所建□而名不称其胝,先生果孰为偶与否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

  “迁靖江教谕。

  其教一如安邑(安福),士莫不仰其方严朴直,以古君子尊之。

  尝于学斋召诸生月试之,靖(靖江)僻邑,诸生为时义、外史、传朦;如试目,必先论策,后经义,以进其才识,邑士遂有达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炯》:“迁靖江谕,教如安福。士仰其方严朴直,以古君子尊之。”

  

  万历十年卒于家

  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何炯卒于家,寿77岁。葬晋江县城(亦泉州郡城)南紫帽山一带卅二都竹篙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生正德丙寅(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初八日,卒万历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月十七日,寿七十有七。”

  “至是,二孤以年家之谊,奉父母状乞铭其墓,亦先生意也,予又何辞。”

  乔迁等卜以是年十二月初九日奉葬于县三十二都竹簥山之原,面丙背壬。墓为二圹,左为先生,右孺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教谕何炯墓:在三十二都竹篙山。”

  眷裔

  孺人】

  何炯原配孺人,先卒。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初娶孺人,先卒,语别具。”

  孺人”乃留居泉州锡兰王子的后裔。据何乔远所撰《前母太恭人焚黄文》载,“世孺人”世静庄

  何炯黄凤翔之父黄继宗还是“连襟”,分别娶了氏两姊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家世学派》有记:文简?黄凤翔谥“文简”)尝曰:‘怍庵先生何炯于先中允公黄继宗为僚壻(婿)。’”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的氏族谱·锡兰祖训·产女宜收养》载:“吾太祖简斋公有二女,一为黄文简公太夫人,一为何镜山何乔远号“镜山”)太夫人。”

  孺人】

  孺人卒后,何炯继娶孺人。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继孺人,祖自南安徙居晋江,父,母李氏。先生诸所成立,孺人之助居多,语具于前。”

  孺人生正德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初六日,卒万历丙戌(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十二日,寿七十。”

  【后裔】

  孺人生长子何蕃,先卒。

  孺人生子3:何逑何乔迁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迁何乔远》)

  何炯有孙男6(实7):长九德,先卒,何逑出;九似(以何炯命承继何逑)、九叡九衮九甸何乔迁出;九转九云(号培所),何乔远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九云何九转》)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子男四:

  ,先世出,先卒。

  ,邑庠生,娶参议尤烈女,继娶王翰女,先卒;

  乔迁,丙子举人第四人,娶指挥唐珏济泮女,继娶惠安庠生陈典学女;

  乔远,丙戌进士,娶封主事温学周子庠生女。

  俱出。

  孙男六:

  九德,先卒,出。

  九似,娶参议尤烈子庠生大作女;九叡,聘举人郑启芳女;九衮,聘编修杨道宾女;九甸,聘同知洪廷实有节女,乔迁出。九似,以先生命后

  九转,聘举人王居瓒女,乔远出。

  女二;长适教谕纪京文廷樟;次适林如嵩

  孙女三:长适给事中黄才敏弟庠生学敏日燦出;次许通判蔡存省仲宸乔迁出;次许少卿李缵子举人梦麟日芳乔远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子乔迁乔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炯》:“子乔迁乔远。”

  著述

  何炯著有《四书易纪闻》、《示儿集》,辑《清源文献》、《温陵留墨》。他还重视《家乘》修订,30年四易稿乃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清源文献》)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平生学问,务在实践。景行行止,当于吾乡先哲中求之尔。

  诗类陶渊明杜甫,文法欧阳修曾巩

  所著有《四书易纪闻》共若干卷,《示儿集》若干卷,藏于家。

  考订吾泉名守王梅溪王十朋梅溪真西山真德秀西山二先生著作为《温陵留墨》若干卷,刻在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真德秀》)

  尤留意家乘,垂三十年四易稿乃定。乡先生自欧阳行周欧阳詹行周而下迄今人,作□为《清源文献》几千余篇,草创未就,先以示予,讵意遂为绝笔。《家乘》则嘱予‘序’,老病未应,愧负为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

  “性至孝,早孤,念禄不逮养孺,慕不替衰白,修家谱以识先德,严寝堂以肃先祀;编次泉郡先哲之文章,为《清源文献》;裒王忠文王十朋谥“忠文”)真文忠真德秀谥“文忠”)二公守泉之文章政教,为《温陵留墨》二书,并刻于郡斋。

  履丰撰《文集序》,称其所传著,大指在实学实行,以究乎彝常之极,故其为文,体物切理,意铸性镕,澹然而文,黯然而质,苍然而老于骨,卓然而高深于裁,盖绝不为浮异诡瑰之辞,所谓孝弟之言,蔼如仁义之言,粹如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履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何炯》:“辑王梅溪真西山二贤守政教,及唐、宋以来乡先哲著作,为《清源文献》。”

  家世学派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学博何怍庵先生家世学派》:

  “按

   镜山先生何乔远镜山著《我私志》,志私族也。

  氏谱系》志:‘逖基公之孙,(元)至元(1335—1340年)末兄弟以军役他移,始分派一郡城一潯渼一漳江。’

   《我私志》录:‘自五世祖讳叔恭始。叔恭先生领洪武丙子(洪武廿九年,1396年)乡荐,授开建、江山二县儒学教谕,通《毛诗》、《春秋》二经。数传至怍庵先生,专精学《易》,兼治宋儒书。’遂开大理、司徒(指何乔迁何乔远一派,蔚为儒林楷模,其家学源本固远有端绪矣。

  文简?黄凤翔文简尝曰:‘怍庵先生于先中允公为僚壻,先公尝谓小子某曰:先生,后学师表也,尔宜以师道事之。’然则怍庵当日为吾郡师资典宪,载之名贤硕彦集中,可考也。

  至其敦诗说礼一门,父、兄、子、侄自相师友;鼎革(明亡清立)后,培所何乔远何九云忠寅何乔迁何运亮诸公归隐终老,其饬躬范家,典型犹在,至今述旧德者,称家学未艾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九云何运亮》)

  评价

  明·赵恒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

  “铭曰:
  ‘先生学博,玄解超群。牙签插架,手自披翻。
  作为文章,下笔千言。人称腹笥,贵比玙璠。
  天子览嘉,公卿记存。达汉丞相,穷郑广文。
  敷教公,解嘲杨云。孝悌至性,水木本源。
  半生精力,父严祖尊。积善余庆,开卷谆谆。
  莫我谓迂,民德以敦。清源千载,制作缤纷。
  何当吾世,放失前闻。搜罗满家,摘抉疵醇。
  杀青未竟,责成后昆。推本让美,先公则云。
  实践为□,涉猎徒勤。言必关世,著述奚论。
  先生虽往,言德浚芬。山明水秀,拥护丘垄。
  勒铭贞石,永垂不谖。’

何乔迁

  何乔迁(1546—1601年),字齐孝,号屏台,明·晋江人,何炯之子,何乔远之兄;嘉靖廿五年(1546年)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炯何乔远》)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公姓,讳乔迁,字齐孝。”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何乔迁,字齐孝,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乔迁》:何乔迁,字齐孝,号屏台。”

  明·何乔远为撰《明·承事郎大理寺右寺右评事屏台?公墓志铭》(简称《何乔迁墓志铭》)

  该《墓志铭》黑页岩质,呈长方形,顶部微拱,高87厘米,宽44厘米,厚3厘米。2006年8月泉州博物馆在晋江紫帽紫星村征集。碑额“明承事郎大理寺右寺右评事屏台公墓志铭”,字径3厘米。碑文20行,满行40字,字径1.3厘米;部分文字风化缺失。[所抄引文字()内者据《镜山全集》补阙。]

  落款:

  “万历三十年壬寅正月吉旦

  赐同进士出身、奉旨添注广西布政使司经历、前承德郎、礼部仪制、精膳二司郎中、母弟乔远稽首铭并书。

  乡贡进士、从子梦骏篆额,孤九似等泣血勒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综述“旧《郡志》、新《郡志》、《氏家谱》”等有关资料为作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乔迁有传。

  万历四年举人

  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举人,上南宫(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十七年不第。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

  “先自光州固始来泉晋江,至于国初,诗书代有,科贡相望。(曾祖),祖,隐德不仕。父,常州府靖江县学教谕,以季子乔远赠礼部仪制司主事。母林氏,赠‘安人’。

  公少名并先(隆庆二年,1568年)年二十三更名,以儒士高等应乡试,还入学。
(万历四年,1576年)三十一更名乔迁,举乡试《礼经》魁第四名。

  上南宫六科,凡十七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

  “与弟司徒乔远世其尊人广文公学,同习氏经。初治博士言,有声;最后攻古文辞,俊洁典亮,矩矱欧阳修曾巩

  万历丙子举乡试第四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乔迁》:

  “工古文辞,矩矱

  万历丙子经魁。”

  授建阳县教谕

  何乔迁授建阳县教谕。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

  “(俛)授建宁府建阳县学教谕。”

  “为建阳大推,尊考亭?朱熹考亭之学,训厉诸生,表章先哲,以范来者。所拔擢奖识,亡何尽显。”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

  “授建阳县教谕。

  却贽给贫,以‘宗’匾其堂,刻《潭阳文献》于学斋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乔迁》:

  “授建阳教谕。

  倡明理学,匾其堂曰‘宗’,却贽赈贫,著《潭阳文献》梓于学斋。”

  擢国子学正

  擢国子学正。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

  “以文学有声,升国子监学正。”

  “为学正,校雠二十一史,精勤敏密,其文行为祭酒(司业)所推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

   “擢国子学正。

   大司成委校二十一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乔迁》:

  “擢国子学正。

  司成委校二十一史。”

  进大理寺评事

  进大理寺右寺右评事

  何乔迁居国子学正年余,进大理寺右寺右评事。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

  “居年余,又升大理寺右寺右评事,为美转。”

  “为大理评,恭慎奏牍,平反疑狱,死中求生者以数事,大有佐于廷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进大理寺评事,谳狱多所平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乔迁》:“进大理寺评事,谳疑释冤。”

  奉命解饷辽东

  何乔迁任大理寺评事年余,奉命解饷辽东。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

  “又年余,奉命解饷辽左。”

  “解饷辽左,勤于道途,(周防缗镪),不敢负朝廷劳士安边之意。”

  万历廿九年三月卒于京师邸舍

  解饷辽东事毕,何乔迁便道归家数月,还朝时,明·万历廿九年(1601年)三月卒于京师邸舍,年56岁。运柩归。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

  “便道归家数月。

  还朝,卒于京师之邸舍,为年五十有六。”

  “生嘉靖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五月甲申,卒万历辛丑(万历廿九年,1601年)三月己酉。”

  “卒之日,士大夫之贤(者悲)嗟叹息,以为不竟于用。

  柩至建阳,诸生群迎,出涕尽哀。学未测其止归,而道不博于斯人,命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

  “卒于京师。

  所著有《廷尉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乔迁》:“卒于京。”

  身后

  墓葬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二孺人,公在先兆于南安县下墓山。今为二圹,左葬公而虚右为。其地曰‘陈宅’,相去一舍许。”

  何乔迁殁后二年(1603年),孺人卒,与乔迁合葬于陈宅山景行冈之原。

  祠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何乔迁》:

  “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祀乡贤。

  潭阳(建阳县)以公与邓以诰同祀,称‘二贤祠’。

  康熙庚戌(康熙九年,1670年)祀建阳名宦。”

  眷裔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

  “妻三:元配唐氏,继陈氏魏氏

  子四,九似九叡九甸九雍

  【按:

  ①《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载乔迁所出子男四,依次为九似九叡九衮九甸。”与此记载的4子嗣名有所不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炯

  ②据何乔远《先嫂孺人墓志铭》,九雍孺人所生,乔迁殁时(1601年)满5岁余。推知九雍生于万历廿五年(1597年),时何炯暨配林氏去世已10多年,故其名不为《何炯暨配林氏墓志铭》所载。但《何乔迁墓志铭》失载“九衮”之名,不详何故?】

  女一,适蔡仲宸

  孙一,九似子(。”

  评价

  明·何乔远何乔迁墓志铭》:

  “公(仪)观肃饬,言辞敷达,孝友俭勤,修身著家,淹贯子史,旁畅《诗》、《骚》,有名于时。”

  “铭曰:‘是唯吾兄,千古之藏。不大其用,名永存;不究于身,后必昌。’”

何运亮

  何运亮(1619—1679年),字忠寅,又作中寅,号紫屏,明末清初·晋江大埔何厝人;何乔迁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附何运亮》有小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运亮“节《氏家传》”为作传。

  乔迁

  何运亮何乔迁孙,曾就学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附何运亮》:何乔迁运亮,字忠寅。”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运亮》:何运亮,字中寅,号紫屏,晋江人,乔迁孙。”

  崇祯进士,海康知县

  何运亮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联捷进士,授海康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附何运亮》:“崇祯癸未进士,授广东海康县知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运亮》:

  “崇祯壬午、癸未,联捷进士,授海康知县。

  下车,询疾苦,与民休息,一刑一杖皆不轻用。

  将出署听事,有小儿辈相戏,误投其额;入署更衣,复出视事,若不知者,人服其量。

  赈饥馑,涤烦苛,有‘佛’之称。”

  南明·隆武南海令,工科给事中,观察,太仆寺少卿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明亡;接着清军入关,陷北京。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南明),建元隆武。何运亮从之,先分校隆武元年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闱,调南海令,擢工科给事中,升观察督盐政;晋太仆寺少卿,理盐政如故。丁内艰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运亮》:

  “唐王时,分校乙酉闱,所得皆佳士。

  满考荐最,调南海令。首邑繁剧,加意抚绥。

  行取,擢工科给事中,升观察,督盐政。

  晋太仆寺少卿,理盐政如故。盐法多斤溢引,牙吏丛奸,莫可究诘,逐其老且猾并诸妨商病民者,粤人德之。是时军兴旁午,仓库空虚,预贮谷数万石,以资飞挽。事闻,晋阶一级。

  丁内艰,归。”

  托迹空门

  隆武二年(清·顺治二年,1646年)八月,南明·隆武政权亡。何运亮服阙后,就此托迹空门,与同志结诗社为事,至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大理何齐孝先生乔迁·附何运亮》:“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后,与林下诸先达共结诗社,环堵萧然,尝称述先训以为家规云。著有《草间集》、《咏史》、《癸甲草》诸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4·何运亮》:

  “既阙服,托迹空门,法名金宣,字一字,或自称‘雪峰行者’,与同志结诗社。

  将卒,命家人具袍笏,曰:‘三十年遗臣,可见先帝于地下矣!’

  当服官时,俸入,悉上之父母,听伯兄剖分。抚犹子历飏如子,为循例充贡,由教职仕至句容令。比归,推宅与共。

  所著有《草间集》、《咏史》、《癸甲草》。

  龙文。”

何燮

  何燮,字中理,号浔江,明·晋江人。官至亳州知州,死于李自成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忠节·明·何燮》:

  “何燮,字中理,号浔江(明)万历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

  初任灵州令,调桂东。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亳州。

  亳为凤阳属州,屡经残破,百姓死徙,十仅一存。赈恤训练,营战守具备。甫三月而齐寇、豫寇、土寇迭至。统兵力战,擒杀寇首李忠常显吾等,寇溃散。随招抚李龙房廷魁等万余众。

  是时李自成攻陷河南州县十余处。四月十五早,寇逼城下,率众登城奋勇决战,兵不满五百,民不及千数,相持至午,矢尽力穷,城陷被执。寇甘言饵降,强立不屈,大骂曰:‘头可断,身不可辱。’寇断其足,骂益疾。割去耳鼻,刺其胸,骂如故。旋割旋骂,遂乱磔死。目眶犹闪闪动,寇相顾惊愕。

  十余日始得负尸于暴杀之处。肢体零落,颜色如生。义男何春、吏目王隆斗殓埋于东关。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奉旨赐太仆寺少卿,谥忠壮,荫一子入监读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忠壮何中理先生》:

  “何燮,字中理,晋江人。

  万历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任灵川桂东令,升亳州知州。

  崇祯(1628—1644年)中,流寇土贼交讧,饥疠至,百姓十仅存一。储备赈饥,全活甚众。

  甫三日,而齐寇、豫寇复东西至,统兵力,战于卢家庙,民争致死。擒贼首李忠常显,杀之,刳其肠以示,众贼溃。随招抚李龙房应魁等万余众,河西平。

  未几,闯贼转炽,陷名城数十,坚守孤城,擐甲胄,昼夜不懈。

  贼逼城下,云梯蚁集,城陷被执,甘言饵降,强立不屈,大骂曰:‘吾头可断,不可辱也!’贼断其足,骂益疾;复割其胸,旋骂旋割。贼众有泣下者,叹曰:‘好烈汉。’磔死,悬其首于市三日,耳鼻皆动,贼相顾惊愕。”

何舜龄

  何舜龄(1566~1632年),字廷永,号兰池兰汜,明·浙江台州临海县栅浦人(今属椒江),居黄岩;何宠孙。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何舜龄(同治补刊本)“节《清白堂稿》”为作传;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何舜龄》亦有传,文同乾隆《泉州府志》。

  身世

  何舜龄每自称“章安何舜龄。章安是浙东名区,传说是古越国“东冶”之地,唐后归台州府和临海县所辖。

  何舜龄出章安名门世家。明代氏祖孙十几代,有著述38部数百卷。何舜龄的祖父何宠,进士出身,曾任潮州知府,御倭御寇,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被民间奉为潮州城隍。

  何舜龄的兄弟舜韶舜岳,及其子孙、曾孙,或因诗文而名、或因宦绩而显、或因气节而贵,均青史留名。

  萧山教谕,安远知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何舜龄何舜龄,号兰池,浙江举人。”

  何舜龄万历卅七年(1609年)43岁乡试举人,次年庚戌科会试登副榜进士;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再登副榜进士。

  署萧山(今杭州市萧山)教谕。

  3年考满,升江西赣州府安远知县(今江西安远县)。整顿吏治,革除弊政,“砥砺廉隅”,有“门以内冰清,门以外春盎”之誉。

  泉州府同知

  天启二年(1622年),何舜龄擢任泉州府同知(驻同安,同安今为厦门市辖区),职司海防;在泉州为官7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何舜龄“天启间任泉州府同知,职司海防。筹兵足饷,修器械,造楼船,庶务毕举。”

  征剿红夷

  “红夷”指荷兰人。

  【经过

  天启二年(1622年)六月,荷兰殖民者进入澎湖,在主岛红木埕建立堡垒作为基地。荷兰人要求互市,因为所请不遂,就遣船骚扰劫掠福建沿海,烧毁村庄和船只,把俘虏的中国百姓贩卖到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充当奴隶。福建巡抚商周祚只允许他们遵照旧例在咬嵧吧和福建商人贸易,决不许在我内地另行开辟市场,并且谕令荷兰人速离彭湖,不许其船只在福建沿海抛泊。

  天启三年(1623年),荷兰人攻打厦门,福建巡抚南居益召集各路文武官吏共谋抵抗。何舜龄会同副总兵俞咨皋先后在铜山(今福建东山县)、同安海面击败来犯的荷兰海盗船,俘获酋长高文律、酋目而论那等。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初二日,南居益选委守备王梦熊突入澎湖镇海港,荷兰人退守风柜一城;是月和四月,又两次分别委加衔都司顾思忠、海道孙国祯等为后援,围困风柜夷城,又分兵占据风柜、案山、莳上澳等要害。时明军有战船200余艘、兵员1万名,而荷兵总数不及千人。六月十五日,南居益誓师进攻;七月初三日夷目牛文来律竖白旗求降,十三日拆城,移往台湾。此役延达7个月之久,荷兵“食尽计穷,夷酋竖白旗,始悔过乞降,拆城夜遁”于是,“多年逋寇,一旦剿除”,“澎湖信地,仍归版图。”

  熹宗旧纪》:“是月己亥(天启四年十月十八日),福建官兵破走红夷,捣其巢,献俘。”

  南居益奏捷疏】

  澎湖驱荷战役结束后,福建巡抚南居益于天启四年(1624年)十月专门向朝廷连上两道奏章,叙述战役的详细过程,报告平夷功次,条陈澎湖善后事宜。

  《两朝从信录》:

  “福建抚臣南居益遣兵破走红夷,焚其城,献俘奏捷。其辞曰:

  红夷之睥睨彭湖,自韦麻郎始,非一日矣。彼时赖良将讲慑,犹能以三寸舌立功。而此番到彭湖,则酋长不止一人,番众且以千数,筑城遽胜,实怀久假之心;荐食启疆,每作横歕之势。海天风雨,尽染鲸氛;闽越山川,几成腥界。安危所系,宁惟半壁藩篱?强弱攸关,几累灵长社稷。

  所幸庙灵默佑,将吏同心,共击楫于中流,必灭此而朝食。往年中左之役,业半尽于歼俘;此日彭湖之师,遂全收夫扫荡。压累而营者三阅月,固知釜有游鱼;毁城而遁者十余艘,已见宄无伏鼠。稍开一面,见天地之包荒;恢复寸疆,亦山河之增壮。

  盖惟皇威赫震,神武丕扬,密勿定九伐之谟,枢府佐六师之命;臣等勉承重寄,幸效微劳。销锋镝于中兴,愿为篙矢;慰冕旒之南顾,敢作蘧蒢。谨露布以驰闻,知天颜之有喜也。

  注:

  闽久受夷患。但向来飘泊海上,挟市抢掠,犹可追逐。惟据彭岛筑城,三载以来,进退有恃。兼以彭湖风涛汹涌难战,官兵惮涉。虽有中左之创,夷无退志。于是南抚台力主渡彭捣巢之举。移会漳、泉,募兵买船。

  选委守备王梦熊诸将士,开驾于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日。繇吉贝突入镇海港,且击且筑,垒一石城为营。屡出奋攻,各有斩获。夷退守风柜一城。

  是月,南院发二次策应舟师,委加衔都司顾思忠等统领至彭湖镇海会齐。嗣是攻打处虚,而夷犹然不去。

  南军门虑师老财匮,于四月内又行巡海二道亲历海上,会同漳、泉二道督发第三次接应舟师。委海道孙国祯督同水标游击、彭湖把总洪际元洪应斗,驾船于五月二十八日到娘妈宫前,相度夷城地势。风柜三面临海,惟莳上屿一线可通。掘断深沟,夷舟列守。宜先攻舟后攻城,舟不可泊,城必不能守矣。

  遂于六月十五日誓师进攻。夷恐羁留商民内应,尽数放还。适南军门又授方略,赍火药、火器接应。即日运火铳登陆。令守备王梦熊等直趋中墩札营,分布要害,绝其汲道,御其登岸,击其铳城夷舟。又令把总洪际元等移策应兵船泊镇海营前海面,直逼夷船,候风水陆齐进。

  七月初二日,夷计无复之,令夷目同通事赴镇海营面见,求开一路。海道同游击严责夷目,回催速还信地,迟则攻剿无遗。

  初三日,我兵直逼夷城。改分兵三路齐进,而夷恐甚。牛文来律随竖白旗,差通事同夷目至娘妈宫哀禀:‘牛文来律咬口留(“口留”合一字)王差赍公文赴投本院,并无作歹,乞缓进师,容运粮上船,即拆城还。’海道恐攻急彼必死半,不如先复信地、一网尽之为稳,姑许之。

  夷果于十三日拆城,运米下船。止东门大楼三层为旧高文律所居,尚留恋不忍。乃督王梦熊等直抵风柜,尽行拆毁。夷船十三只俱向东番遁去。我师犄角札营,防其复回,并议酌善后事宜。

  是役也,同心戮力诸臣则有按臣乔□□,左右布政游汉龙陆完学,廉使朱身修,参政朱一冯,副使高登龙,参政孙国祯沈珣杨松干,□使沈萃祯桂绍龙胡尔慥,佥事葛寅亮,知府潘师道,同知赵纾何舜龄,推官林栋隆简钦文,知县李灿然杨廷诏刘斯涞陈以瑞等,武臣则有镇守副总兵谢弘仪,南路副总兵俞咨皋,游击刘应龙,都佥李应山,参将陈文炀,游击郑嘉谟,都佥吴从质,彭湖把总洪际元,把总洪应斗,守备王梦熊,坐营张虎臣,把总陈营等,所宜分别功次升赏,以慰效力疆场者也。

  计解生夷十二名:酋长高文律等,酋目而论那等。”

  何舜龄的功绩】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何舜龄“红夷搆难,焚舟坠城。卒还我内地,舜龄之功为多。渡彭之役,凌风涛,往来若履平地。凡置将设防、扼险措饷诸善后,筹画皆所部署。上功,为防海冠。”

  何舜龄主要功绩有:

  一、备战得力,工作最实。“兵无虚伍,饷无虚数,器械无虚,造办楼船无虚。”

  二、战中作为与“红夷”对话的对象,曾亲自乘船到荷兰军中谈判。

  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载有1封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廿日厦门地方长官给荷方头目宋克(Maarten Sonk,即后来被荷兰委任为所谓第一任台湾长官者)的复信(白话汉译):

  “本函作为阁下要求事项之答复:

  据报你们已放弃澎湖城砦,该地已恢复原貌,足见你们已忠实执行协定,因此我们深信你们的友好诚意。

  现在总督大人已获悉荷兰人远道而来,要求在赤道以南的巴达维亚(Batavia)及我方的福摩萨岛(Formosa,指“台湾”)之间与我方贸易,因此,我们决定前往福州报告巡抚及衙门,以便以友好关系与你们相处。

  现在通商之事既已对阁下有了充分保证,你方船队司令可前往巴达维亚向你方长官报告一切。”

  写复信的官员署名为“Totok of Amoy”“Foa”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译作“厦门都督”““Totok of Amoy”可能是“TotokofAmoy”的误排,“TotokofAmoy”“Foa”应是泉州府海防同知何舜龄。一是因为都督是明朝高级武官职衔,明朝覆亡前同安(厦门地区)不可能有都督;二是因为当时泉州府海防同知何舜龄的身份和经历,最切合这封信的作者。

  三、荷兰人撤出澎湖后,何舜龄犹然奔波于澎湖诸岛之间,料理善后。如上述,“凡置将设防、扼险措饷诸善后,筹画皆所部署。”

  《明清史料·乙编·兵部题彭湖捷功残稿》:何舜龄当夷甫退,善后之图,轻七尺如鸿毛,驾一叶于鲛室,周旋咨度,为人所难。尤宜特与优叙,以示激劝者也。”

  【叙功】

  南居益与时任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不协,结果收复澎湖的手下一干人马全部没得奖赏,何舜龄也依旧还是同知;连所陈澎湖善后诸款也都搁置未行。

  直至崇祯帝•朱由检登位,魏忠贤遭百官弹劾、在流放途中畏罪自杀后,南居益擢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才在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再陈“澎湖驱夷”事之始末,为“筹海目空夷虏,折冲胸富韬钤”南居益语)的泉州府海防同知何舜龄等记功。

  兵部亦表扬何舜龄“亲至澎湖,细将彼处事体一一查勘,以至据采之利、戍守之宜,开列书册,逐一呈报”,评价其“谋可洗兵,气能横槊,盘错巳徵利器,经营尤藉远猷”

  崇祯帝也朱笔御批:称赞何舜龄“计安疆圉,家视楼船,折冲已效兼才,善后更徵远画”

  剿抚郑芝龙

  明王朝收复澎湖后,福建沿海恢复平静,但这种局面并没能维持多久。天启五年(1625年)底,郑芝龙便开始纵横东南海上,“声势所向披靡,官兵疲于奔命,莫可奈何”,成为当时海上最大的武装集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据《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3册》载:

  天启七年(1627年),闽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遍野赤土,许多村落连草根树皮都被吃尽。二月,郑芝龙亲率船队袭击漳浦(今福建漳浦县),劫掠中左所(今厦门)和广东靖海(今广东惠来县)、甲子(今广东陆丰市)等地,复回师福建,再犯同安,袭铜山,攻掠城堡。福建都司洪先春、总兵俞咨皋率水军往击,败绩而逃。“明军往击,大败而归,各船俱被焚烧,总哨队兵杀伤未知其数。”

  朝廷震怒,派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王之丞前往福建查参失职官员,福建都司洪先春、总兵俞咨皋、副总兵陈希范、游击秦文灿金富廉、南澳副总兵沈志亮等,或革职查办,或戴罪立功,惟何舜龄年来所属并无失事,闻败疾驰,力图榆收”,与漳州府海防同知黄运昌一起受到朝廷嘉奖。

  面对势力强盛的郑芝龙武装集团,王之丞等认为,“为今之计,非大破常套,一意剿除”不可,因而上奏朝廷,称“非以闽、浙、东粤三省并力会攻,又安望鲸波顿息?”

  但何舜龄认为,郑芝龙海上势力日益强盛,朝廷多次派兵追剿均告失败,姑应“施行绥抚”,并可利用这支海上势力与荷兰人抗衡和镇压其他“海盗”何舜龄还从私下获知郑芝龙有求抚之意,遂向泉州知府王猷建议对其进行招安。王猷报至监司邓良知邓良知复报至抚军南居益、巡抚周昌晋,并以何舜龄平素为众人所推许,荐其“持檄往谕”,招安郑芝龙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何舜龄郑芝龙几次接触,“海上扁舟相见,宣扬朝廷德意,开示祸福”同知十六日往中左(厦门),调停其间,至诚足以取信于彼。”郑芝龙表示愿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接受朝廷招安。九月,郑芝龙就抚于新任福建巡抚熊文灿,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

  署同安县篆

  何舜龄曾署同安县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何舜龄

  “署同安县篆。

  却苞苴,除陋例,不施鞭朴,课额自最。

  虚心听断,讼牒自清。民或悔祸解纷者,听。一质公庭,则情形如睹,曲直立分。

  意所不可,虽情干势格不能夺。

  尤加意兴学作人,士类感之。”

  天启五年(1625年),同安乡贤蔡献臣何舜龄六十寿辰撰文,文末曰:“公有孚惠心,亦有孚惠德,而气度伟然、温然,真仁人也、福人也。”

  擅诗

  何舜龄擅诗。

  醉仙岩摩崖诗刻

  厦门市思明区万石植物园内,有醉仙岩,岩头多酬唱摩崖石刻;其中长啸洞口有抗倭将领施德政李扬徐为斌刻于明•万历卅六年(1608年)的和诗3首,反映了明•嘉靖、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备受倭寇侵扰的历史背景。2001年1月列为第五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而长啸洞下、天界寺大殿后、黄亭边上,还有诗刻1幅,题“仲冬池承吉邀同池直夫游憩”,末落款“章安何舜龄,是登山之作。池显方,字直夫,同安人,居厦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池显方》)

  诗曰:“招提一望遍苍穹,飒飒风生两腋中。烟锁寒砧喧百雉,岚分落照幻长虹。石潭水溢开龙藏,古洞云封恍蜃宫。堪笑千金怀一歃,好从此地洗尘蒙。”

  《游虎溪岩》

  虎溪岩位于厦门市思明区虎园路,在醉仙岩西边、万石岩西南侧。

  何舜龄《游虎溪岩》诗:“崔嵬磴道怯跻攀,屐底游云去住闲。一水波恬澄素练,百峰翠叠弄轻鬟。洞虚邀月寻常到,石硝摩天咫尺间。坐久顿忘身世想,欲从老衲扣禅关。”

  《中丞公招同诸郡守饮次韵》

  何舜龄中丞公招同诸郡守饮次韵》诗,描写福建巡抚南居益酒宴的盛况。诗云:“筵开枢府晚留宾,共喜鲸波靖海漘。前辈读清听过少,往时句好诵来新。庭辉夜月催行酒,坐拂秋风念煮莼。眼底揶揄应莫叹,相看作郡尽词人。”

  山东盐运司同知,都转运盐使

  崇祯元年(1628年),转山东盐运司同知,升都转运盐使。“持大体、好自守,吏民畏之。”

  明代官员俸禄极低,何舜龄官至从三品,俸给几乎不足以养自身。虽说都转运盐使是肥缺,但何舜龄居官清廉,几年后“致仕归里时,舜龄官囊萧然,唯有老屋数椽,仅避风雨”

  崇祯五年(1632年)卒,年六十七。

  著《兰汜杂稿》。

  

  舜龄长子,字无垢,号恒河,诸生。南明•鲁王朱以海监国时,荐为推官。后绝意仕进,隐居临海东塍,与陈君儒等谈古说今,徜徉山水之间。何懿以诗名,善丹青,人物、山水皆精妙,人争宝之。

  仲子,字无颇,号峙湘,诸生。工文词,尤精于诗;亦善丹青,人物、山水神气飘然。宁海亭旁人(今属浙江三门)、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任大冶任刑部主事时,招何衡为馆甥(女婿)。大冶精诗词文赋,交聚四方文人雅士,何衡曾作赋白燕诗数十首,盛传南中。

何观

   何观,明·晋江人。府学生,善草书。永乐廿一年癸卯(1423年)乡荐,试中书舍人,办事文渊阁。景泰二年辛未(1451年),疏论大臣王直胡濙等不法状,忤代宗意,诏下科道议,叶盛林聪力救之,下锦衣狱杖讯,终无害,谪九溪卫经历,转象山知县,致仕归。晚年隐居古玄山(指紫帽山金粟洞南背东北面西南的山窝里古玄室),寿八十九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紫帽山·金粟洞》)

  事见明·何乔远《名山藏·卷66》、《明史·卷162·列传第50·何观》、钦定四库《全书六艺之一録·卷364·历朝书谱》(钱唐倪涛撰)。

  钦定四库《全书六艺之一録·卷364·历朝书谱》(钱唐倪涛撰):何观,晋江人。景帝初为中书舍人,谪九溪卫经历,转知象山县,致仕归。善草书,嫁女无以为奁,与书一簏。隐迹古玄山中,不关俗务,乡人高焉。《吾学编》”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66》:

  “其冬(景泰二年),中书舍人何观弹劾吏部尚书王直等正统(1436—1449年)中阿附权奸,老猾不宜在位;复言北虏朝贡使宜安置之南方沿海地,绝其来住。忤旨,下六科十三道看议。

  都给事中毛玉属奏草,言‘诬陷大臣,擅开边衅’,宜明正罪。林聪见而请更之,不可,走语叶盛

  亟诣科索观。曰:‘上趣急,观恐缓。’固请乃出。

  读讫,谓曰:‘舍人安置北虏之说诚然踈也,顾实繇指斥王公至上,且其辞连权奸坐益,激怒中贵人耳,草当更。’

  曰:‘上怒甚,不可更也。’

  再请,因付耳,曰:‘舍人满考不迁,憾吏部为此。此公意御史诸公,业亦以此意属草矣。’

  固不具耳。曰:‘君虽不具,与具等也。舍人虽忤旨,主上尤令我曹看议,此甚盛德;且夫王振马顺小人也,刘球之死,一下尚为口实,况吾侪乎!且吾侪方居言路,宁不自为谋。’

  意稍解,因耴笔抹去其首尾参劾语,众称善。退而草腹所具,竟不更。

  奏入,下锦衣狱杖讯,谪九溪卫经历,而幸无害。

  何观,晋江人。其谪也,转知象山县,有惠政。致仕归,象山人数百送至衢界上。善草书,嫁女无以为奁,与书一簏。隐迹古玄山中,不关俗务,乡人高焉。】 ”

  《明史·卷162·列传第50·何观》:

  “自正统(1436—1449年)中,刘球以忤王振冤死,陈鉴继下狱,中外莫敢言事者数年。至景帝时,言路始开,争发愤上书。有何观者,复以言得罪去。

  以善书为中书舍人。景泰二年劾尚书王直辈正统时阿附权奸,不宜在左右。中贵见‘权奸’语,以为侵已,激帝怒,下科道参议。吏科毛玉主奏稿,力诋林聪叶盛持之,乃删削奏上。会御史疏亦上,中有‘考满不迁,私憾吏部’语。帝怒,下诏狱杖之,谪九溪卫经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何观》:

  “何观,晋江人。

  永乐癸卯乡荐,试中书舍人,办事文渊阁,以慎密得久留。

  景泰辛未,上疏极论大臣王直胡濙等‘阿附权奸、比周中贵、欺君误国’诸不法状,不宜置左右。诏下科道议。给事中毛玉等劾‘诬陷大臣、擅开边衅’之罪,叶盛林聪力救之,诏杖。

  寻调象山知县,归隐古玄山,著书自娱,寿八十九卒。”

何克讚

  何克讚明·龙游人。万历八年(1580年)以恩贡通判泉州,历官四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通判·何克讚据旧《志》、参《梅谷集》载:何克讚,龙游人。万历八年以恩贡倅泉州。历官四年,谦恭勤慎,不欲以功名才谞显。尝出行,遇中膳不备,忍饥而过。断狱多主平恕,不求深文。摄诸邑篆,皆以廉平称。政成事理,迁益藩审理以去,郡人惜之。”

何承都

  何承都,字玉水。明末清初·晋江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明代最末一科乡试解元,清·顺治六年己丑(1649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巡按陕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何承都》:

  “何承都,字玉水

  顺治己丑进士,授刑部主事。

  越年,巡按陕西,疏陈巩昌营兵侵夺民居,请归原营兴建营房安插。又疏请即营兵定为戍卫以荒屯,令守兵耕种。凡所奏皆有裨于国计民生。得报,可。

  以疾卒。”

何芳腾

  何芳腾,字德迈,清·晋江人。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进士,历雷州府推官、宁波府经历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何芳腾》:

  何芳腾,字德迈。顺治戊戌进士。

  授雷州府推官。广属死囚扳诬诈索无辜,累累入狱。芳腾翻阅旧牍,彻底清刷,严行饬禁,自是扳诬风息。

  罣误,降补宁波府经历,莅任数月丁艰归。”

何秉忠

  何秉忠,字礼尚,清·晋江人。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进士,任昭化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何秉忠》:

  “何秉忠,字礼尚,康熙丙戌进士。

  授昭化令。行阡陌,劝民垦辟。择子弟开敏者,往学官肄业。讼牒随时决断,两造悦服。会松潘、打箭炉两处调兵拨饷,羽檄交驰,民帮役者先近次远,役前息后。秩满,行取入都,士民阻道。

  以部主事补用,未得缺,卒于京,年六十六。”

何天伯

  何天伯,清·晋江人,著名医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8·人物志·方伎·国朝·何天伯》:何天伯,以医名世。凡素、难、脉、诀、经、方、本草十三科之旨,皆洞极精微。晚更详究太素脉理。言人休咎,丝毫不爽。今城隍庙种德堂徐镜心万应神曲名驰天下,其所授也。卒,葬于花园后城边之麓。”

何复

  何复明·河南柘县人。宣德元年(1426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何复,宣德元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何复》:何复,河南柘县人。宣德元年任邑之令簿,自应古后代匪其人。百凡废堕,循序经理之,规制焕然一新,民不知劳。政尚简易,廉平正大,为当道所推重。”

何琚

  何琚,字佩甫,明·晋江人;何乔远族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嘉靖廿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李春芳榜三甲第207名进士,授刑部主事,职司提牢。迁员外郎,卒于京。著《比部遗帖》1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何琚》:

  “何琚,字佩甫

   嘉靖丁未进士,授刑部主事,职司提牢,哀矜切至。杨继盛以谏系狱,周旋慰藉,不顾祸福。

  迁员外郎,卒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