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桥

  子城外濠桥(泉山桥[锡雅桥、竹仔桥]。梅花桥。迎春桥。坂仓桥。肃清桥。放生桥 。登瀛桥。仁风桥。)

  子城中支沟桥(四科桥。文锦桥。镇抚桥。观东巷口桥。观口桥。詹厝巷口桥。帽巷口桥。登贤桥。书院口桥。)

  子城外支沟桥:至金鱼巷(一峰书桥。十一版桥。七版桥、六版桥。东城门兜桥。西城门兜桥。奉圣宫桥。甲第巷口桥。开元口桥。旧馆驿口桥。官园桥。)

  子城外支沟桥:镇南门外大濠(巽流)上
    ——概说。
    ——临漳桥(新门街尾临漳门北水关处。)
    ——留先生巷桥(新门街龙头山粮库附近 留先生巷。)
    ——铺仔巷桥(报仔巷桥,文胜宫桥。新门街铺仔巷。)
    ——通津桥(新华路濠沟西侧第1条巷。)
    ——叠芳桥(金鱼巷尾叠芳巷。)
    ——井巷桥(金鱼桥。新门街井巷。)
    ——镇南桥(南门桥,蓝桥。涂山街头十字路口北侧今泮宫口处。)
    ——府学内桥[泉州府文庙(府学)门内、棂星门外。]
    ——洙泗桥(泉州府学大门内“海滨邹鲁”亭前。)
    ——祖师巷桥(涂门街后城祖师巷。)
    ——礼拜寺桥(清净寺桥。涂门街清净寺后。)
    ——隐居桥(稳龟桥。涂门街隐居桥巷。)
    ——舍人宫桥(舍人宫巷将出涂门街处 。 )
    ——兵马司桥(铺仔巷桥,报仔巷桥。铺仔巷八卦沟东端。)

  子城外支沟桥:“巽流”大濠以外
    ——登仙桥(离井桥。泉州五中南侧“登仙桥巷”。)
    ——田中央桥(广孝桥。百源村广孝口。)
    ——鹊鸟桥(通籴桥,水门通津桥,三堡宫桥。鲤城区水门巷尾竹街西水沟。其地旧在泉州翼城外。南宋·绍定始建桥。元·至正围桥于城内。规制和遗址。)
    ——八兴桥(松根桥。马坂巷西侧、水仙宫南侧。)
    ——花桥(南街,即今中山南路花桥宫附近。)
    ——通淮桥[通远桥。在涂山街头(今涂门街头)燕支巷口。]
    ——文相桥[泉州郡城南隅溪亭铺义全境(今义全后街中段)]
    ——灵慈宫沟桥(涂门街讲武巷)
    ——南门城中桥(今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德济门下墙与水关之中。)

子城外濠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濠桥》:

  “子城外濠桥当与城池部叙池参看。……

  泉山桥(又称锡雅桥,讹称竹仔桥,已废):在北泉山门外,今北门街示现庵前。

  梅花桥:在子城外东北,水心亭顶,广平仓口。桥畔有小宫,两面,分南北向。

  迎春桥(已废):在东行春门外(位于东街), 近里美巷口,桥已不存。水关尚在其下。

  坂仓桥:‘坂’作‘板’,非。在于城外西北、新街顶西、清军驿东。

  肃清桥(已废):在西(西街)肃清门外,北裴巷口、南井亭巷口。

  放生桥:在子城外西南,梦果巷尾,真济宫前。

  登瀛桥

  在子城外东南,桂檀巷尾,伯府庭头‘佛祖宫’前。因上横铺小版,行者不悟。然宫后沟自明。现子城中水,及以上六桥之水,皆归此桥。《县志》不载,大错。

  又‘崇阳门’外西,梦果巷口东,小泉涧巷口大街中,当有一桥。盖收‘坂仓’、‘肃清’、‘放生’三桥之水,以归‘登瀛’者。时未拓罗城,至‘镇南桥’当如此。后拓至‘镇南’(近泮宫处),则‘坂仓’、‘肃清’、‘放生’三桥水,可由西南直注‘镇南桥’。而‘崇阳门’前之桥,可省矣。故《城池图》于‘放生桥’至‘登瀛桥’用一黑线,以其迹已失也。后拓罗城至翼城,而为今之‘德济门’,并‘镇南门’亦可省矣。故‘镇南门’亦无其迹也。”

  【按:今桂坛巷内,一普通民居墙壁上仍嵌有“登瀛桥”石碑。此乃早年巷内改造时,附近居民舍不得将“登瀛桥”石碑遗弃,遂将其嵌于墙壁上。】

  另有“仁风桥”,位于原东门(原仁风街与东街交界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城外附近之桥·仁风桥》:

  “仁风桥:在仁风街尾。南唐保大间建。

  按:环城之水归于东南。此自北而南者,下则自西而东。”

子城中支沟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中支沟桥》:

  “四科桥:在东街头四科亭前。今亭已废。从粜籴庙西数十跬步观之,可见领南街右坊巷口内之水以注沟尾下者。左坊巷口内就玉犀巷口内数步观之自悟。

  文锦桥:在西街头造士、多士两坊中间(多士坊匾已失),领南街右坊巷口之水,以注崇阳门内大街中镇抚桥而入沟尾下者。右坊巷口内就奎章巷、通政巷、员石巷、奎霞巷口内数步观之自悟。

  镇抚桥:在崇阳门内,大街中西奎霞东,镇抚两巷相对处。盖收南街右巷坊之水入镇抚巷,与左坊巷之水相会,以归承天巷内之登贤矫。

  观东巷口桥:在府署前大街辑和五邑坊内。即旧志城池部所云:县前东沟者是。循观巷东注观口桥。

  观口桥:在元妙观前左畔。收观东巷口桥水入豆腐巷,由观前外横巷以注于登贤桥。

  詹厝巷口桥:在詹厝、邱厝西巷相对之西数十跬步,即旧《志》城池部所云中和坊东之车坊沟并小注,即今前田巷口者是。然车坊已无迹,而去前田巷口更远矣。故曰詹厝巷口此桥水,经前田巷尾由观前外横巷以同注于登贤桥。

  帽巷口桥:在肃清门内,黄养蒙会魁前水,今止由奎章巷北注南街右坊巷支沟。按以上四科、文锦、观东巷口、詹厝巷口、帽巷口五桥,即所云子城内支沟五是也。观口桥则县署东水所经镇抚桥,则凡西水皆会。

  登贤桥:在承天巷内,登贤宫前。即旧士所云沟尾桥也。收五支沟水,由清源书院口桥,注子城外登瀛桥。

  书院口桥:在今清源书院口下,入书院内,出子城外登瀛桥。”

子城外支沟桥:至金鱼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

   “一峰书桥:以近罗一峰梅石书院,故名。此只收湖坝顶等水,注杜厝池出北门水关。

  十一版桥:在东门内沟墘古井处。收前营庭、广平仓、水心亭、中营街、后营前等水。

  七版桥、六版桥:二桥相近,在城边收十一版桥水,出东门水关。

  东城门兜桥:收行春楼、县学口东流之水,北向注沟十一版桥,以出东门水关,不南流矣。

  西城门兜桥:收西城街水,南流注于城边田。

  奉圣宫桥(已废):在(西街)奉圣宫口,亦收西街水南流注田。

  甲第巷口桥:在恩荣坊下。收半巷及大街水,东流注于开元寺口井前桥。

  【甲第巷口桥位于市区甲第巷口,桥因巷而得名,巷因唐·贞元八年进士欧阳詹的故居于此、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欧阳詹故居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而得名。】

  开元口桥:在寺口井前。收西塔前大街水,经新巷古榕宫后及古树下,注镇南门外大濠。注处近叠芳桥。

  旧馆驿口桥:在巷口大街。收西街水,经古榕宫前,至古树下。与上条同流。

  官园桥:在庄府巷内,凤春宫前。收放生桥水以南注。
  又:官园桥,此在金鱼巷内。收放生桥及上官园桥水,南注镇南门外大濠。”

子城外支沟桥:镇南门外大濠(巽流)上

  概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

  “按:镇南门外大濠,从西而东,由临漳门(即新门)水关至通淮门(即涂门)水关,共十四桥间列于后。”

  “自临漳桥至此(指“兵马司桥”)凡十有四,皆镇南门外大濠也。依序自西而东焉。”

  镇南门外大濠(巽流),是泉州府城“八卦沟”的主干沟,西北起自新门水关,直线横贯城内中心区,东南直出涂门水关,全长2550米。其上,自西而东从临漳桥至兵马司桥有14桥。

  临漳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临漳桥》:“临漳桥在临漳门北水关处。”

  临漳桥,位于新门街尾临漳门北水关处,原为北宋时泉州府城临漳门前桥,后称“水关桥”。已湮废。

  留先生巷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先生巷桥》:先生巷桥,在先生巷中。收龙头山以下之水。”

  先生巷桥,位于泉州市区新门街龙头山粮库附近,原是龙头山通往新门街的要道。

  所指先生不知何许人,但南宋“三朝元老”留正的后裔曾居住在府埕,距此不远,或许这个 先生”也是留正的后裔散居于此,故巷称先生巷”,桥称先生巷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

  铺仔巷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铺仔巷桥》:“铺仔巷桥,在铺仔巷内。收赵厝园、塔仔下、玉霄、绛宫、崎头庙等水。”

  铺仔巷桥,讹称“报仔巷桥”,俗称“文胜宫桥”,位于新门街铺仔巷内,面对铺仔巷文胜宫,跨旧罗城南濠,是甲第巷通往新门街的要道。今存,现代新门街改造时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文胜宫·铺仔巷文胜宫》)

  通津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通津桥》:

  “通津桥,在傅府前之东,状元坊之西。折南,将出新门街处,与师公宫相对,收傅府前之水。

  《府志》谓,临漳门内四桥联络:一水关贴城,一先生巷,一铺仔巷,一状元坊西。此桥正在状元坊西而居第四桥。桥碑明镌‘通津’。

  《县志》补一句云:‘上四桥皆为临漳桥。’而下条别载一通津桥,似误。”

  通津桥,位于新华路濠沟西侧第1条巷,南通新门街,北通傅厝山。该桥是北宋泉州府城“通津门 ”前桥,北宋城垣城门早已废,唯此桥今尚存,现濠沟之南。该桥有石板6条,长4.4米,宽3.25米,石板厚0.57米。廿世纪末新门街改造时拆毁重建,计2座,相邻并列,此“通津桥”是其中1座。

  桥南西侧民居壁上有石碑1块,高1.22米,宽0.60米;碑座高0.40米,宽0.73米;碑面涂盖白灰,内容不详。

  叠芳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叠芳桥》:“叠芳桥,在金鱼巷尾,折南,将出新门街处;尚在井巷之西。”

  叠芳桥,位于金鱼巷尾叠芳巷,在井巷之西。该桥是傅府山迤东第1道桥,南通新门街,北连金鱼巷,新门街与涂山街即以此桥巷口为界。叠芳桥 面由7条花岗岩石板铺就,长5.9米,宽3.05米。现代就原存石板上铺盖薄水泥,桥栏更新。北岸东侧有石阶可下濠沟。

  井巷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井巷桥》:“井巷桥,在金鱼巷中折南将出新门街处,北在叠芳桥之东。巷口有井,故曰井巷。”

  井巷桥,俗称“金鱼桥”,位于新门街井巷中,横跨八卦沟。此桥已接近闹市,更是交通要道。桥全长5米,宽2.84米,桥面铺厚35厘米的石板5条;桥双侧筑有扶栏,栏高0.6米、宽0.4米。新门街改造时,桥面抹盖水泥。

  镇南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镇南桥》:

  “镇南桥,在旧镇南门前、今府学之西,一名‘南门桥’。又以贞烈名‘ 桥’,详见烈女

  崇阳门外,南街左右坊巷口内,东小泉涧、大泉涧,西梦果巷、庄府巷、金鱼巷又各有小沟之水,同注此桥。”

  镇南桥 ,又名“南门桥”、“蓝桥”,位于今涂山街头十字路口北侧今泮宫口处 。址在泉州唐故城南门“镇南门”前,也是北宋时泉州旧罗城南城门“镇南门 ”桥。其北崇阳门(位今承天巷口)外南街诸水注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罗城·唐故城(原罗城)·城门、泉州旧罗城》)

  府学内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府学内桥》:“府学内桥,在府学门内、棂星门外。”

  府学内桥,位于泉州府文庙(亦即“府学”)门内、棂星门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洙泗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洙泗桥》:“洙泗桥,在‘海滨邹鲁’亭前。 ”

  洙泗桥,位于泉州府学大门内“海滨邹鲁”亭前,是进文庙的要道。现代一度改为混凝土钢筋桥,廿一世纪重建,桥面复原大石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祖师巷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祖师巷桥》:“祖师巷桥,在祖师巷内,将出涂门街处。”

  祖师巷桥,位于涂门街后城祖师巷中(巷北有祖师宫),保存完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祖师宫》)

  祖师巷桥南北向,横跨旧罗城南濠(今八卦沟)上,桥长6.65米,宽2.93米。桥板由7条花岗岩石板组成,两岸叠涩出檐以支撑桥梁。两侧有石栏杆,桥南西侧有石阶可下,阶长2.5米。桥旁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六月立碑,碑文有曰:“洙泗桥卦沟流自巽方,吸引海潮贯通泮水。”“泉州府晋江县为桥沟已经扩清,勒石以志。”

  礼拜寺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礼拜寺桥》:“礼拜寺桥,一名清净寺桥,在寺内。”

  礼拜寺桥,又名“清净寺桥”,位于涂门街清净寺后,跨濠沟上,始建于宋代,原为石桥,1995年旧城改造时改为水泥桥。现桥双侧为花岗岩石栏杆,桥栏堵上刻有“清真桥”字样。(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伊斯兰教·清净寺》)

  隐居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隐居桥》:

  “隐居桥,在后城街中折南将出涂门街处。

  城中桥版皆平,惟此穹窿而上,如瘘痀然。易以美名,故曰‘隐居’,非因名人隐此也。 ”

  隐居桥,俗称“稳龟桥”,位于涂门街隐居桥巷中,原为石板桥,是后城通涂门街之桥,跨旧罗城南濠。因 天然石质桥板中间隆起,似人驼背状,俗称“稳龟桥”(泉语“稳龟”义“驼背”),讹音雅称“隐居桥”。后拆毁,廿世纪末涂门街改造中重建为拱桥。

  舍人宫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舍人宫桥》:“舍人宫桥,在舍人宫巷将出涂门街处。”

  舍人宫桥,位于舍人宫巷将出涂门街处,是后城通涂门街之桥。已拆毁无存。

  兵马司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兵马司桥》:“兵马司桥,在通淮门北水关处。”

  兵马司桥,原称“铺仔巷桥”,讹称“报仔巷桥”,位于铺仔巷中,在八卦沟东端,跨旧罗城南濠,原为北宋·罗城通淮门前桥,在通淮门北水关处。元代置兵马司于桥畔,名桥“兵马司桥”,名其巷“兵马司桥巷”。现代涂门街改造时重建,旋毁,又复建,现桥身已成水闸。

子城外支沟桥:“巽流”大濠以外

  子城外支沟桥,在“巽流”大濠以外的有登仙桥、田中央桥、鹊鸟桥、八兴桥、花桥、通淮桥、文相桥、灵慈宫沟桥 、南门城中桥。按现今地理位置,即涂门街、新门街线以南,在原五代后罗城(旧罗城)南门镇南门之外,为城外濠桥;至元·至正(1341—1368年)间,监郡偰玉立南拓罗城至德济门,遂为城内河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府城内外沟濠·八卦沟的工程特点·工程特点》、《泉州罗城 ·泉州旧罗城·五代重加版筑,正名“罗城”、泉州新罗城——“鲤城”》、《泉州人名录·偰玉立》)

  登仙桥

  登仙桥,又名“离井桥”,在旧子城南濠,南北走向。河和桥早已无存,只在原登仙桥所在地留存1条以桥得名的小巷——“登仙桥巷”“登仙桥巷”在泉州五中南侧,通往九一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登仙桥》:“登仙桥,一名离井桥,在登仙宫前西北。收登瀛桥水,东南注兵马司桥,以出涂门水关。”

  关于登仙桥,民间留存1个传说。据传,登仙桥原为1条小小的石桥,在南宋·绍兴(1131—1161年)间,谣传凡欲升天为仙者,只需半夜坐在桥上,自有仙人来指引超度。谁都没想这其实是1条在清源山修行千年的蟒蛇的阴谋,藉名引人登仙将人吃掉。此事被裴道人洞悉,为免蛇妖继续害人,裴道人与其大战,最后驱蛇入清源山清源洞,自己也坐化于清源洞石嵌中 镇守之。(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其他著名道士·裴道人》)

  田中央桥

  田中央桥,又称“广孝桥”,其地古称“田中央”,准确地址不详。现代重建于百源村广孝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田中央桥》:“田中央桥,在田中央。水出舍人宫桥,注涂门水关。”

  鹊鸟桥

  鹊鸟桥,原名“通籴桥”,又称“水门通津桥”,俗称“三堡宫桥”,位于南薰门(即“水仙门”、“水门”)右水关处(今鲤城区水门巷尾竹街西水沟),今存。(按:其地有“通津宫”,俗称“三堡宫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水仙宫·水沟巷水仙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通籴桥》:“通籴桥(府治南),其地俗号‘水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與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关梁考·府志本府·晋江县附郭·通籴桥》:“通籴桥,在旧市舶司西,即今水沟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鹊鸟桥》:“鹊鸟桥,原名‘通籴桥’。在南薰门(即水门)右水关处。”

  或说“鹊鸟桥”“通籴桥”是两桥,“通籴桥”“鹊鸟桥”近旁,稍大。姑备一说。

  其地旧在泉州翼城外

  “鹊鸟桥”(“通籴桥”)所处位置在晋江下游浯江畔,旧在泉州翼城外,进出泉州的米舟悉泊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附4浯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通籴桥》:“旧在城外,米舟悉泊于此。”

  南宋·绍定始建桥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即福建市舶司,址泉州),泉州刺桐港宣布对外开放。

  【按:终宋、元两朝,泉州市舶司占据着很大范围,在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迁福州后,司荒废,后渐为民居。现仅保留水门巷“水仙宫”作为市舶司遗址保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

  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沟建翼城,以翼卫罗城,同时建水门水关和“通籴桥”,桥的下方有1条浅浅的水沟,宋、元时期,这条水沟曾是连接泉州、晋江两地的重要商船货运水道,是旧时货物交易、买卖大米的地方,故名;又因桥上经常有成群结队的鹊鸟停歇嬉戏玩乐,附近居民习称“鹊鸟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鲤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通籴桥》:宋·绍定(1228—1233年)间始为桥。”

  元·至正围桥于城内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玉立南拓罗城以就翼城,在德济门至临漳门中间水关左建“南薰门”。南薰门水关,原高约5米,宽3.5米深2.7米,拱券,条石砌顶,券顶即是城墙。“通籴桥”即围入城内。【按:水关后有石闸门,其长石槽尚存。水关上的城墙,1956年拆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鲤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通籴桥》:“元·至正(1341—1368年)间,监郡偰玉立拓翼城,围桥于城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偰玉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南薰门在旧市舶司之旁。”

  规制和遗址

  “鹊鸟桥”在竹街尽头处,原为六板石桥,东西向,横亘于八卦沟之上。石桥所在的濠沟通往晋江,原设置有水闸,可防止晋江水上涨倒流进人城内。现沿着“鹊鸟桥”东头往桥下走,还可在小洞里看到桥南侧有1道水关石闸,这便是当年水关留存下来的痕迹。

  廿世纪80年代,“鹊鸟桥”改为水泥桥。现桥长、宽各5米,桥面由水泥石板铺设而成,稍显狭窄。桥南紧傍原水关闸门,桥南面濠沟因两岸民房填岩浸沟,仅宽3米,北侧濠沟依旧,宽达6米。桥旁濠沟尚存一、二巨大石栏杆。古桥两侧,则建有由灰砖垒砌而成的低矮护墙。桥畔两侧分布着错落有致的房屋,是典型的红砖古厝闽南建筑。

  过“鹊鸟桥”右转,在水沟旁即“水仙宫”。宫旁的1条水沟,是旧时港口船只经过的内河道。

  “鹊鸟桥”南近旁为古“通籴桥”,原为七板石桥,今无存,仅留桥下旧时货物交易、买卖大米的旧石板埠头。如今埠头被铁栏杆封住,“通籴桥”也被水泥加固,成为往来居民通行的要道。

  八兴桥

  八兴桥,俗称“松根桥”,在马坂巷西侧、水仙宫南侧,今存。桥下水沟之水接鹊鸟桥,注于花桥。

  八兴桥原为7条石板,后再增宽4条,桥长4.5米,宽6米。如今上面已铺了水泥,不易辫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八兴桥》:“八兴桥,在马坂巷内。接鹊鸟桥,以注于花桥。”

  花桥

  花桥,位于南街,即今中山南路花桥宫(奉祀保生大帝)附近,隐于路下。桥下水沟之水 接八兴桥,注通淮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花桥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花桥》:“花桥,在保生大帝宫前大街。接八兴桥,注通淮桥。”

  通淮桥

  通淮桥,又称“通远桥”,在涂山街头(今涂门街头)燕支巷口。今无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通淮桥》:

  “通淮桥,在涂山街头燕支巷口。收花桥水,北折入镇南门外大濠,注府学内桥。

  按:通淮桥即‘通远桥’。《府志》分为二,于‘通淮’条谓为子城外濠桥。府学前河乃罗城外濠,殊欠明白,不知子城正南外濠桥已无迹也。”

  文相桥

  相桥,在泉州郡城南隅溪亭铺义全境(今义全后街中段)相庙(祀文天祥)前。今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相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文相桥》:相桥,在溪亭铺大街,即排铺街文天祥庙前。以水路已失,不列图。”

  灵慈宫沟桥

  灵慈宫沟桥,在涂门街讲武巷灵慈宫前。今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慈宫·讲武巷灵慈宫》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灵慈宫沟桥》:“灵慈宫沟桥,在惠义铺灵慈宫前。以今水源短,不列图。”

  南门城中桥

  南门城中桥,位于今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德济门下墙与水关之中,今今存遗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德济门遗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子城外支沟桥·南门城中桥》:

  “南门城中桥,在德济门下墙与关之中。收铳池、天妃宫左畔之水,出第二城门外之右一桥,以注今罗城外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后宫 》)

  按:以上六城门皆有水关。北门、西门、新门、水门,其关皆在城门之右。东门、涂门,其关皆在城门之左。惟此不在左右,直从城门閾内横过,未有言其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