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0划)-下 钱熙[或误作徐熙,字太雅、大雅,五代末北宋·南安丰州人(或误作“惠安人”),居泉州郡城父钱居让。陈洪进辟掌笺奏。雍熙二年登进士甲科。授庆州观察推官。殿中丞、直史馆。出通判朗州、衡州。至道间加右司谏徙通判杭州、越州。卒(北宋·咸平三年愤恚而卒。子孙。近年桃花山发现钱熙墓碑。)。著述(有集十卷。南宋《玉壶清话》记文。遗诗。)] 钱熙 钱熙(953—1000年),或误作徐熙,字太雅、大雅,五代末北宋·南安邑治(丰州)人(乾隆《泉州府志·文苑》误作“惠安人”),居泉州郡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生。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钱熙,字太雅,泉州南安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钱熙,字大雅,南安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钱熙,字大雅。”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徐熙》:“徐熙,字大雅,南安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钱熙,字大雅,邑治人。” 泉州东街蔡巷有其故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宋宅》:“右司谏钱熙宅:在李邴故宅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徐熙》、《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等有传。 父钱居让 钱熙之父钱居让,陈洪进署为清溪县令(即“安溪县”前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均载(文同):“父居让,陈洪进署(“署”民国《南安县志》作“署为”)清溪令。”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徐熙》:“父居让,从陈洪进为清溪令。” 陈洪进辟掌笺奏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均载(文同): “熙幼颖悟,及长,博贯群籍(“籍”民国《南安县志》作“书”),善属文,洪进嘉其才,以弟之子妻之。将(《南安县志》无“将”字)署熙府职,辞不就,著(“著”民国《南安县志》作“作”)《楚雁赋》以见志。 寻复辟为巡官,专掌笺奏。”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博贯群籍,善属文。陈洪进嘉其才,以弟之子妻之。将署府职,辞不就,著《楚雁赋》以见志。”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徐熙》: “洪进奇熙文,以弟女妻之,署以府职,辟不就,著《楚雁赋》见志。 寻辟掌笺奏。” 雍熙二年登进士甲科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归宋后,钱熙不叙旧职。 雍熙元年(984年)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携文谒宰相李昉,得到赏重。雍熙二年(985年),钱熙第进士甲科(据《福建通志·卷33》)。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 “洪进归朝,熙不叙旧职。举进士。 雍熙初(雍熙元年,984年),携文谒宰相李昉,昉深加赏重,为延誉于朝,令子宗谔与之游。 明年,登甲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第雍熙间进士甲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雍熙二年进士。”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徐熙》:“洪进归宋,熙应进士举。”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 “洪进归朝,熙不叙旧职。 雍熙二年举进士。 先一年,携文谒宰相李昉,昉深加赏重,为延誉于朝,令子宗谔与游。” 钱熙与同郡曾会友善,曾共席课读。钱熙先擢甲第,诗赠曾会断语道:“好看闽州名士传,东南此事古来稀。”端拱二年(989年),曾会中己丑科榜眼进士,掇钱熙断语回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 授庆州观察推官 钱熙登第后,补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观察推官。[按:有些史籍载为“度州观察推官”,然宋无度州,应为“庆州”之误。据民国《南安县志》改。]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补度州观察推官。”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为宰相李昕所推,授度州观察推官。”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既登第,仕庆州观察推官。” 殿中丞、直史馆 代还,得试中书,迁殿中丞、直史馆。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 “代还。寇准掌吏部选,上封荐钱若水、陈充、王扶洎熙皆有文,得试中书,迁殿中丞,赐绯鱼。著《四夷来王赋》以献,凡万余言,太宗嘉之,即以本官直史馆。 【据《宋宰辅编年录·卷2》:“易简自淳化四年十月除参知政事。”《宋史·宰辅表1》:“(至道元年四月癸未)苏易简自给事中、参知政事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则易简为宰辅一年有半,其言赵邻几事在淳化五年(994年)。】 《宋史·列传25·钱若水》亦载:“淳化初,寇准掌选,荐若水洎王扶、程肃、陈充、钱熙五人文学高第,召试翰林,若水最优,擢秘书丞、直史馆。”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用寇准荐,试中书,迁殿中丞。献《四夷来王赋》,命直史馆。”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寇准荐,试中书,迁殿中丞。献《四夷来王赋》,太宗命直史馆,编汇文集。”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 “用寇准荐,试中书,选殿中丞,赐绯鱼(“绯鱼”:“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献《四夷来王赋》凡万余言,太宗奇之,命直史馆,编类文集。” 出通判朗州、衡州 钱熙因“言及张洎、钱若水将被进用”坐累(“坐累”:因过失受牵连),被削职,通判朗州。俄徙衡州通判,就任改太常博士。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 “熙尝与杨徽之言及张洎、钱若水将被进用,熙与刘昌言同乡里,相亲善,又语及其事。昌言因以语洎,洎疑熙交构,诉之,熙坐削职,通判朗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昌言》) 俄徙衡州,就改太常博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坐累,出通判朗州、衡州。”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 “坐累,出判朗州,改衡州。 在任诏奖,有‘公勤廉干’之褒。”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 “坐累,出判朗州,改衡州。 诏奖‘公勤廉明’。” 钱熙“坐累”一事,《宋史·卷296·列传55·杨徽之》亦述及: “时刘昌言拔自下位,不逾时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 有直史馆钱熙者,与昌言厚善,诣徽之,徽之语次及之。熙遽以告昌言,昌言以告洎。洎方固宠,谓徽之遣熙构飞语中伤己,遂白上。 上怒,召昌言质其语。出徽之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熙落职通判朗州。” 至道间加右司谏徙通判杭州、越州 宋真宗即位后,至道(995—997年)间钱熙就衡州通判任加右司谏,寻通判杭州,徙通判越州。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 “真宗即位,迁右司谏。李宗谔、杨亿素厚善熙,乃与梁颢、赵况、赵安仁同表请复熙旧职,不报。 寻通判杭州,政多专达,为转运使所奏,徙通判越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 “真宗时,就任加右司谏。李宗谔、杨亿、梁显等表请复熙旧职,不报。 徙杭州、越州。”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均载(文同): “至道间加右司谏。李宗谔、杨亿、粱灏等表请(民国《南安县志》无“请”字)复熙旧职,不报。 徙杭州、越州(“越州”民国《南安县志》作“转越州”)。”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徐熙》:“官终越州通判。” 卒 北宋·咸平三年愤恚而卒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钱熙愤恚而卒,年48。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熙负气好学,善谈笑,精笔札,狷躁务进。自罢职,因愤恚成疾,咸平三年卒,年四十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熙负气好学,善谈笑,精笔札,狷躁务进。自罢史馆,愤恚成疾,卒,年不及五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熙好学负气,善谈笑,精笔札。自罢史馆,愤恚成疾,卒。”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徐熙》:“熙好学善谈,精笔札。后以狷躁罢职,愤恚而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熙好学负气,善谈笑,精笔札,然猾躁务进。自罢史馆,愤恚成疾,卒,年四十八。” 子孙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均载(文同):“子蒙吉,亦进士及第。”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子蒙吉、贞吉,俱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 “子蒙吉,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 裔孙褒。” 近年桃花山发现钱熙墓碑 近年,在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桃花山麓后亭看头村一村民家中发现钱熙墓碑。墓碑系于十几年前,该村民家修建猪圈时掘获,因此,钱熙原墓葬应在桃花山后亭一带。 碑为白花岗岩质,呈长方形,底部有榫。通高127厘米,宽73厘米,厚16厘米;榫高16厘米,宽25厘米,厚14厘米。碑面分2行竖镌“宋·中丞钱公墓”6字,每字径约30—27厘米,行楷,运笔遒劲隽秀,雕镌精致细腻。 著述 有集十卷 钱熙有集十卷。(均佚) 《宋史·卷440·列传199·文苑2·钱熙》:“尝拟古乐府,著《杂言》十数篇及《措刑论》,为识者所许。有集十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钱熙》:“尝拟古乐府,著《杂言》十数篇及《措刑论》,为识者所许。有集十卷。”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熙》:“所著有《拟古乐府》、《杂言》、《措刑论》十数卷。”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徐熙》:“尝撰《三酌酸文》,世称精绝。略曰:‘渭川凝碧,早抛钓月之流;高岭排青,不逐眠云之客。’又曰:‘年年落第,春风徒泣于迁莺;处处羁游,夜雨空悲于断雁。’”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宋文苑·钱熙》: “尝撰《三酌酸文》,世称精绝。其略曰:‘渭川凝碧,早抛钓月之流;商岭排青,不逐眠云之客。’又云:‘年年落第,春风徒泣于迁莺;处处羁游,夜雨空悲于断雁。 乡人李庆孙哭之曰:‘《四夷》妙赋(指《四夷来王赋》)无人诵,《三酌酸文》举世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庆孙》) 又有《拟古乐府》、《措刑论》、《杂言》十数编,有集十卷行世。” 南宋《玉壶清话》记文 南宋·文莹《玉壶清话·卷7》载: “钱熙,泉南才雅之士,进《四夷来王赋》万余言。(宋)太宗爱其才,擢馆职。有司请试,上笑曰:‘试官前进士,赵某亲自选中。’ 尝撰《三钓酸文》,举世称精绝,略曰:‘渭川凝碧,早抛钓月之流。商岭排青,不逐眠云之侣。’又曰:‘年年落第,春风徒泣于迁莺;处处羁游,夜雨空伤于断雁。’其文千言,率类于此。 卒,乡人李庆孙为诗哭之曰:‘《四夷》妙赋无人诵,《三钓酸文》举世传。’” 遗诗 《全宋诗》收录钱熙留下的诗词有5首1句。 《代书寄集贤李昌武学士》: “大庾山横赣水滨,南飞一雁久离群。莲花幕里谁知我,竹叶樽前独忆君。” 《鸡冠花》: “亭亭高出竹篱间,露滴风吹血染乾。学得京城梳洗样,旧罗包却绿云鬟。” 《九日溪偶成》: “渔家深处住,鸥鹭泊柴扉。雨过山迷径,潮来风满衣。 《清源山》: “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半凝处滴疏林。” 《句》: “鹤归已改新城郭,牛卧重寻旧墓田。” 钱嘉 字辱谷,清·江苏苏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泉州中营参将。清源山古道入口处有其诗刻(参见《泉州山川·清源山》)。 钱楩 钱楩(?—1551年),字世材,又字八山,号立斋,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嘉靖四年 (1525年)解元,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嘉靖六年(1527年)来任晋江县令,作为颇多 。几年后擢刑部主事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钱楩》记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钱楩》据《闽书》、参《紫峰文集》、《再征堂集》、《安平志》为作传: “钱楩,字世材,号立斋,山阴人。嘉靖中以解元进士知晋江县。 推崇理学 钱楩推崇儒家理学。嘉靖八年(1529年),钱楩曾亲到梅石书院讲学,传道授业,传播理学思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梅石书院》) 钱楩以理学思想治县。当时泉州理学名士陈琛(陈紫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 》)对钱楩的为官之道持欣赏、钦佩态度,因此二人交情颇深,在兴儒教、倡理学方面,更是互为裨助。《福建通志·福建名宦传》在钱楩传记后有句评语:“其治用恩不滥,用法不苛,明而能晦,清而能容。陈紫峰 琛谓其设施能不负所学也。” 修建龙泉书院 草庵之处原有办学传统。先是南宋间,晋江罗山苏内曾氏的肇基始祖曾信添在此开办乡塾,教授乡里子弟。后是明·正德(1506—1521年)间,洪天馨在草庵殿内创办书院,专志授徒讲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天馨》) 钱楩尊儒学为正宗,在晋江各地大力倡学,并着力兴修书院。任内,钱楩在草庵前修建书院,名书院为“龙泉书院”,又称“草庵精舍”,继续聘请洪天馨任教,招徕附近村落童稚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龙泉书院》 ) 此后苏内学风渐盛,不少就读于草庵的学子金榜题名。民众感激钱楩,在草庵前建“遗爱亭”,祀奉“钱太爷”的石雕神像。亭旁还竖立1块“钱侯碑” 。 重修石井书院 石井书院位于晋江安海镇,前身为宋绍兴年间安海长者黄护,为时任安海镇官朱松捐建的讲学馆所“鳌头精舍”。石井书院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几百年来,石井书院历经兴毁。 《安海志·卷6·学校》载:“书院乃朱文公过化之地,诗书传世,代愈远而愈香。始于宋·嘉定之邹应龙,复于明朝成化之徐源,修于弘治之罗惠,嘉靖间钱楩重修,万历窦子偁又修。”可知钱楩在担任晋江县令时,曾对石井书院进行过重修。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 创南塘书院 在修完石井书院后,嘉靖八年(1529年),钱楩为改变地方信事男神的风俗,整治萧然学风, 即在龟湖象畔旁(现属石狮境内)废五通庙,将供奉的五通神烧掉,把五通庙改造成南塘书院。南塘书院是石狮最早的官办书院,聘请境内外名儒任教习,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求学,这些人中也有不少后来金榜题名,贤明辈出,名声大噪,享誉泉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南塘书院》) 钱楩不仅兴学助教,而且为龟湖其蕴造“七墩八塔”的景象,成龙山八景,造福一方。龟湖民众感念钱太爷的恩德,在洪窟村建生祠祀之。 钱楩是站在儒家立场上,从推行理学的愿望出发,把“废淫祠、正风俗”作为一桩政事来办理。钱楩废除宫庙之事,当然不止南塘五通庙一桩。《坊脚林氏祖谱》(转引自《西滨乡志》)的一段文字载称:“林天庆(1504—1572)……田甲于乡,富冠于邑,竖旗发栗,钱知县废四方庙宇,至乡宿其家,公接待甚厚……” 重建紫帽山凌霄塔 嘉靖八年(1529年),晋江陈埭文士陈让(陈琛族弟) 与友人同游紫帽山,见凌霄古塔不再,败兴而归。回家后写下修建凌霄塔的建议书,递交给钱楩。次年,钱楩约见晋江县福全所(今属金井镇)富豪留志淑、留志及兄弟,与他们商议重建凌霄塔,由两位乡贤各捐出一笔金银,在原址重建凌霄塔。 嘉靖十年(1531年)塔成,钱楩携友人登临时,文兴大发,写下了一篇108字的《游记》,交代了重修凌霄塔的缘由经过。这篇《游记》崖刻于塔下补陀岩一峭壁上,2001年被发现。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紫帽山·凌霄塔》、《泉州人名录·陈让、陈琛、留志淑》 ) 其他史迹 钱楩在清源山南台岩留题“如此江山”、“空中台阁”大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南台岩》) 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西埭堤决,钱楩组织修筑岸堤(《安平志·水利志·西埭》) 。 晋江磁灶溪头村民生亭现存《贤侯重建碑记》,是钱楩兴修水利的又一佐证。 后为道士 钱楩擢刑部主事不久,即弃官回乡,别妻子,焚衣冠,潜心学道。筑室于绍兴东南部的秦望山半岩独楼八角亭中,成为绍兴一带著名道士,嘉靖卅年(1551年)卒。后人称其修炼的地方为“钱公岩”。 钱辂 钱储 钱储,钱忠6世孙,明?嘉靖(1522—1566年)间世袭守御崇武千户所千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崇武》) 《崇武所城志》、《惠安县志》、《泉州府志》有记。 钱储是钱忠6世孙。 明?洪武廿年(1387年)四月,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经略福建沿海,改小兜巡检司为崇武千户所,兴建崇武城,成为明初福建沿海建造的13座所城中规模最大的1座。崇武所设正千户1名、副千户2名、百户10名、镇抚2名。 据《崇武所城志》载,崇武建城后第8年,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钱忠授任崇武千户所正千户,正五品,为惠安钱姓入惠始祖;钱忠的千户府第在今钱侯巷北端的下寮街,“四水归堂”格局,三进三开间带廊房,已圮,仅存断壁残垣墟地和明代石雕。合肥钱氏源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后裔以“吴越”为堂号。 时崇武城、千户所草创初期,除了要不断完善城池、军营、仓敖等基础设施建设外,他还要招募兵士、建造战船、打造和添置军械,着手建章立制,组织军士操练和研究战法。《惠安县志》载:“崇武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千户钱忠修之。”惠安自古缺水,加之崇武地处海岬,城池周边绿化率低、风沙肆虐,每年还要遭受数场台风袭击。每遇强台风,经常是墙倾桅摧,需要经常维修、加固,甚至重新建造城墙和战船。同时,他还加强对所属屯田的管理,掌握东南沿海的敌情民情,勘定军管界线,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 随后,钱忠后人就在崇武所世袭千户。据有关志书记载,这个家族共有7代人先后担任崇武所千户,如钱瑛、钱贵、钱鼎、钱储、钱际昌等。《崇武所城志》载:嘉靖廿二年(1543年),钱鼎呈请军钞连同劝捐起盖东门楼;钱贵移建公署仪门于内庭,改仪门为大门,上建谯楼;钱际昌修筑因风雨推倒的西月城,改旧楼于窝铺之巅…… 到明末,钱姓已成为崇武城里的大户,时人曾流传“一钱二李三詹四蔡五九林”之说。下寮街后来成为崇武钱氏聚居区,明代以来,钱氏族人以钱忠千户府第为中心,建造了13座大厝,形成了钱氏古詹建筑群,人称“钱厝”;北门内1条不到百米的小巷因称“钱厝巷”。 嘉靖卅九年殁于倭乱 明?嘉靖(1522—1566年)间,钱储袭职守御崇武千户所千户。时正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年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据《崇武所城志》等载: 嘉靖卅七年(1553年)三月,倭寇从海道大举围攻崇武城,钱储拿捐俸向富户购买粮食分发给缺粮士兵和居民,身先士卒,率全城军民奋力死守七昼夜,敌多折伤,退去。 嘉靖卅八年(1559年)春三月,倭寇攻城。钱储督北门,百户王铁督南门,相持十余日,敌攻不下,退去。 五月十一日,闽宪万民英(万育吾)率军反击,复崇武城。 事后,崇武民众自发在北门外后湖路石盘下开筑灰圹收埋死于倭乱之军民骨骸,并祭祀之。 军民感念 事后,朝廷追封钱储为“靖江侯”。钱储在崇武驻防时的居所在崇武古城内东北区域,即名靖江村。 崇武古城西门外西华村老街北侧,有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三官宫,门殿正面东侧壁堵嵌着1幅石碑,碑额“崇武所武德将军钱公”,是为纪念钱储功绩而立。原刻内容文字已模糊不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三官宫》) 明·嘉靖(1522—1566年)后期,都指挥某乃在北门外收埋死于倭乱的军民骨骸之处建一四柱石亭,竖以石碑,上镌“崇疆厉坛”4字,设为定祭;址在今崇武城北关外崇兴路南侧靖(江)海(门)路口(崇武中学西北侧隔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播迁,居民流离失所,厉坛“荒亭雨圮”,“残碣风摧”,“古亭既坏”。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居民回迁。康熙卅年(1691年),厉坛 “易为小院,壮造壁瓦,以故斯坛得再兴祀”。再后来,民众将小院拓建,名曰“无祀宫”,塑钱储、王铁神像奉祀宫中,定其遇难的四月初二日为主祀日。宫中有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林瑞撰立《抗倭护城英烈纪念碑》,碑中有云:“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初二日,倭寇犯所,众从千户侯钱公讳储,百户王公讳铁御倭于东北阵,俾老弱西走,血战累日,力尽矢竭,城陷身亡,填尸遍野。迨寇退民复,就北关外后湖路石盘下开筑灰圹十一窀,尽收骷髅而埋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泉州儒道释寺庙·无祀宫》) 《崇武所城志·庙祀》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在钱储故居所在地的1条由城中心千户所公署东通往钱忠千户府第的巷道上(今北门街近南端、渔民会场东侧),民众发起兴建“钱侯庙”(又称“崇报祠”)祀奉钱储,供桌上原塑有钱储持刀牵马的威武立像,民众尊为“老爹公”;并请本县进士、广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庄朝宾撰《崇武所靖江侯庙祀记》碑。巷因名“钱侯巷”,沿用至今。廿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钱侯庙毁,庄朝宾所撰《崇武所靖江钱侯庙祀记》石碑也被毁作城内通往北门的路基。民众还于钱侯巷西端巷口为建牌坊,已圮,今仅遗存1根石柱,高约4米,长方体,上部凿刻着可以拼装其他构件的槽洞,顶端雕塑1尊狮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朝宾》) 钱德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钱德谦》:“钱德谦,字牧仲,熙之从孙(“从孙”应为“裔孙”)。”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德谦》:“钱德谦,字牧仲,褒从侄。”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74卷·钱姓部·列传2·宋·钱德谦》:“德谦,字牧仲,晋江人,褒之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钱德谦》、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德谦》有传。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74卷·钱姓部·列传2·宋·钱德谦》“按《万姓统谱》”为作传。 庆元二年进士 南宋·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钱德谦登进士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钱德谦》:“庆元初登第。”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德谦》:“庆元二年进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74卷·钱姓部·列传2·宋·钱德谦》:“登庆元二年进士。” 历知无锡县、华亭县 钱德谦初知无锡县,坐诬罢。后起复知华亭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钱德谦》: “知无锡县。邑多豪右,悉裁以法,号‘强项令’,竞罢。 复知华亭县。华亭视无锡尤甚,德谦以治无锡治之,益有声。”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德谦》: “知无锡县,裁豪右以法,号“强项令”。坐诬罢。 复知华亭,益有声。”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74卷·钱姓部·列传2·宋·钱德谦》: “知无锡县。多豪右,以法裁之,诸司号‘强项令’,竟罢。 复知华亭县,治益有声。”
钱德谦擢诸司料院,遭谗,再罢归。 后复召为秘书郎,迁崇政殿说书。丁内艰去。 晚除秘书监丞兼侍讲。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钱德谦》:“累迁秘书监兼侍讲。”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钱德谦》: “擢诸司料院。仇者谗之,再罢归。 后复召为秘书郎,迁崇政殿说书。内艰去。 晚除秘书监兼侍讲。”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74卷·钱姓部·列传2·宋·钱德谦》: “擢诸司料院。 召为秘书郎,迁丞,除崇政殿说书。” 出知建宁府,卒 钱德谦出知建宁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钱德谦》:“晚知建宁府。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74卷·钱姓部·列传2·宋·钱德谦》: “知建宁府。 卒,赠朝议大夫。” 骆起明 骆起明,字子旭,号念庵,明未清初浙江诸暨枫桥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历官庆元教谕、直隶鸡泽县令、贵定县令,改永春县令致仕。著《逍遥呤》、《雪中呤》等。 骆日升 骆日升(1573~1623年),字启新,号台晋,人称台晋先生,明·惠安县张坂镇埕边村人;万历元年(1573年)生。 万历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骆日升》:“骆日升,惠安人。万历乙未进士。” 骆日升之父骆廷伟,年轻时以《天柱山志》蜚声八闽;曾任邵武府学教授、广西提刑按察使、提督学政佥事。母郭氏,本县白奇回族名流郭廉夫次女。 骆日升稚年求学于百奇岙厝村泗洲文佛庙书塾,平时即寄居在里春村外公、外婆家里。骆日升自幼聪敏颖悟,在父亲的教育熏陶下,勤敏好学,且务求理解,“不为训诂墨守之学”。为秀才时,就有“忧天下之心”,“有志于古名臣。”为文“直抒胸臆”,“起逸跌宕,不依傍门户”,成一家之言。自幼存经邦治世之志。 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人,万历廿三年乙未(1595年)登二甲第七名进士,传胪南宫。在参加科考时,骆日升直揭当朝弊政。试卷中有“武衰国耗”语,主考官看了都“相顾错愕”,为其担心,但还是击节相道:“为子庆,为国家得人庆”;京都士子争相抄录其文章名句,一时“名高郢中,纸贵洛下”。 历江西督学 骆日升历任南京礼部曹郎、江西邮督、广东盐法道、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他谨守职责,严肃吏治,“裁冒滥,远腥垢,风裁峻整,所至声绩蔼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骆日升》:“历江西督学。首□陈际泰(字大士)、罗万藻(字文止)、章世纯(字大力)、艾南英(字千子)等学者宗之。” 在江西提学副使任上,“所取皆名宿”,著名科技史家、《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和其兄宋应升,以及陈大士、罗文止、章大力、艾千子等人,“咸执贽门下”,“人伦之鉴,倾动海内”,人比之东汉末年善举贤才的司马徽。 返里十余年 万历卅四年(1606年),父病笃,骆日升辞官返里,但未到家门,父已卒。他奉养老母,依依膝下十余年。 家居时,骆日升“治圳筑室,不厌纤细,履屐之间,皆称其任。” 四川副使,遇难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585》:“万历四十七年八月……起升原任江西副使骆日升为四川副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骆日升》:“及擢四川兵备,遭土官之变,以身殉难。朝廷悯其忠,赠光禄卿,赐祭葬。” 钦定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卷12·忠义·成都府·骆日升》:“骆日升,福建人,由进士历川南道副使,奉命监军。有风裁,严纪律,同巡抚徐可求点阅。奢寅兵变,乱卒起,遂遇害;时东川守道孙好古、巡道李维周、知府张文炳咸骂贼死之。” 母卒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辽东警起,骆日升勃然有赴国难之意,奋勇请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朝廷委为四川副使(四川布政司参政),人视为畏途,他的好友都劝阻之,但他却毅然赴任。临行,惠邑衣冠尽出郊外饯行,酒间他慷慨陈词:“吾老矣!此行誓以身许国,裹尸马革,甘之如饴,异日可为题吾墓道曰‘两藩式士,万里提师’。”抵川后,他“缮城垣,建衙署,自徐郡抵南溪捐鸟道,悉成坦途。” 天启三年(1623年),四川土司脖拜叛乱,朝廷命骆日升为监军,他以兵点甲、马烙号,“核军实不稍假借”。另一土司奢寅(奢崇明)乘机唆使其部将樊龙、樊虎以请发军饷为借口发动叛乱。骆日升仓促率兵应敌,反为所执。他破口骂贼,不屈被害,年51岁。 骆日升归葬洛阳涂厝仔村,朝廷赐光禄寺卿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骆日升墓》)
骆日升诗词散失无存;著述部分遗失西川,存者十之五,其子骆奎曙辑录编纂,孙忠明、忠胤、忠懋校勘,门人宋应星、宋应升等协助,有《骆光禄文集》6卷本和《骆台晋先生文集》8卷本两种版本行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骆台晋文集》) 骆俨 骆俨,字温如(稳如),号紫松,清·惠安县东园镇秀涂云头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骆俨》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骆俨》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骆俨》选录)。 身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骆俨》:“骆俨,字温如,惠安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骆俨》:“骆俨,字温如,惠安人。寄籍邵武。” 骆俨之父骆腾凤,明末清初贡生。一次,骆腾凤、骆俨父子从金门乘船渡海至厦门,突遇风浪大作,船只沉没,骆腾凤溺亡,骆俨得他人搭救免于难。 及长,补为邵武县庠生,挂籍邵武。 武进士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骆俨依例兼试武闱,以延平府籍中武举人。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 参加兵部会试又中武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骆俨》:“登康熙丙辰武会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骆俨》:“康熙壬子,例得兼试武闱,遂举于乡。丙辰,成进士。值耿藩(耿精忠)之变,赴兵部会试者惟俨一人。” 参与平定金门、厦门 康熙十七年(1678年),骆俨跟随提督万正色讨伐海寇,提出“靖海三策”。以平定金门、厦门功,加都督衔,实授汀州游击,后迁大同得胜路参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骆俨》:“从水师提督万正色讨‘海寇’,陈靖海三策。以平两岛功,授汀州游击,迁大同参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骆俨》:“十七年,从提督万正色讨‘海寇’,陈靖海三策。以平金、厦功加都督,授汀州游击,迁大同参将。 ” 从征噶尔丹 康熙廿七年(1688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骆俨随康熙帝出征噶尔丹,因功擢贵州平远协副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骆俨》:“随军征噶尔旦,以功擢平远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骆俨》:“从征噶尔丹,以功擢平远协副将。” 剿红苗、平三江 此后,骆俨又奉命出征剿平湘西红苗、平定四川三江,屡立战功,晋云南总兵,开镇楚雄府,统四郡兵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骆俨》:“剿红苗、平三江,屡有功,晋楚雄总兵官。边方无扰,前后巡抚陈铣、郭塛两疏荐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骆俨》:“剿红苗、平三江,屡有功,晋楚雄总兵官。” 卒于官 骆俨卒于楚雄总兵官任上,赐祭葬,赠荣禄大夫。著有《紫松诗文集》和《寄游八景集》8卷。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骆俨》:“卒于官,赐祭葬,荫一子入监。著有《紫松诗文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骆俨》: “俨以书生入仕,能以贼攻贼,故所向有功。又立社学、建义仓,日延文士讲学。著有诗文集。 卒于官,赐祭葬;荫一子为香山知县,历官常德府知府。” 凌翰 凌翰,字青翰,号溪阳,清·安溪县光德里犁园乡人(今城厢镇光德村内园)。 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凤山采璞·清末教育家凌翰》(2003年6月)转载《旅缅安溪会馆四十二周年特刊》煮茗茶室丁相关文章记其事迹。 清·嘉庆廿三年戊寅(1818年),凌翰参加乡试,中式第35名举人。其文师班、马,字学欧阳,名重于时。外圆内方,处世待人,颇得规矩人伦之正。丁母忧,终身不复入科场。 凌翰慎言慎行,热心为乡邻平冤又婉拒馈赠,却之不下,辄如数转赠清水岩寺并乡邻,时人赞称为“凌圣人”。凌翰以道德文章受知于三山(福州)陈铁香御史,名重于时。 历任漳州府学正堂、厦门玉屏书院山长、代理福州鳌峰书院山长。 任玉屏书院山长时,会返家为其父母营建坟墓,被邑中胥吏某所阻,乃罢。适陈御史莅厦,下榻玉屏书院,日与青翰谈文论世。御史知其为亲营墓,因问:“已否竣工?”青翰不以实告,但谓买山未成。会胥吏游厦,造玉屏书院访问,意亦欲解释前事。胥吏素华饰,衣冠举止俨若贵人。青翰亟起立延坐,御史见凌执礼甚恭,亦离席与之相揖,初不知其为胥吏也。胥吏以御史在座,不便详谈,寒喧数语即别去。御史因问:“客何人者?”青翰乃举实对,御史默志之。 胥吏返邑,以细故持杖筑樵夫,伤额,血被面。樵夫控于县,令不能决,案移省垣。上司派员莅县确查,员为御史世侄,诣府辞行,并以任务告。御史曰:“是豪胥也,势冠一邑。”因述阻挠青翰营墓事。员抵县,捕胥吏,穷究始末,枷解省垣鞠讯,数年乃释。胥吏破家荡产,势焰亦戢。邑人或以“凌圣人”一起立之劳,芟除豪猾,益尊重之。 凌辉
凌辉,字邦辉,号清峰,明·德化葛坑乡田地村人,凌天德之子。从小在香山社学就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书院·香山社学》),永乐三年(1405年)乙酉科举人,永乐十年(1412年) 壬辰科进士,是明代德化县登第第一人。在朝任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历广东道监察御史、河南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司副使、都察院监察御史、中宪大夫等。正统十年(1445 年),凌辉不满官吏勒索浙、闽银场岁课、福安矿工聚反,他难以开展监察工作,辞官回家,时约56岁。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举人》:“凌辉,永乐三年乙酉科。见进士。”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进士》:“凌辉,永乐十年壬辰科。江西副使。祀乡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 ·凌辉》: “凌辉,字邦辉。幼颖悟过人。 永乐壬辰进士。任广东道监察御史。 寻以风采,改河南道。端谨持宪。 擢江西按察副使,儆官邪,明法度,振饬风纪,民安俗正。(在江西任上,他从景德镇烧瓷业中得到启示,把制瓷烧陶的先进技术传人德化。) 屡从文皇帝征伐。 (天顺二年,1458年)与修《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志》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李贤等修编,时凌辉69岁,已辞官),两膺诰勒;复纂修《德化县志》(还修《棠棣凌氏族谱》 。凌辉天顺二年纂修的天顺《德化县志》是德化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郡邑志承·德化县志》)。 明代邑之登第者自辉始。” 海禄 秦钟震 秦锺震,字伯起,明·晋江人。万历卅二年甲辰(1804年)联捷进士。性喜排谐讥讽,郡人称为“恶人秦锺震”,又有“恶人不恶”之谓,泉州流传许多关于他的民间故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秦锺震》:“秦锺震,字伯起。万历甲辰联第进士。博极群书,工古文谪,清逸流丽,有才子之目。历官知府,以目疾归,歌咏自娱。性狷介,少而喜排谐讥讽,才藻横溢,闻者绝倒。卒年八十余。著有《樗吟》,亦多成于游戏。” 其题泉州双髻山联:“帝降青童,峰顶故标双髻出;云随白鹤,洞中曾度九仙来。” 题安溪凤城城隍庙联:“为恶不灭,祖宗有馀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祖宗有馀殃殃尽必昌。”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双髻山》、《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安溪城隍庙》) 秦升 “秦升,本定远人。 秦椿 秦椿,字国植,明·泉州卫指挥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倭犯泉州,领兵守新桥,战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明·秦椿》: “秦椿,字国植,世袭泉州卫指挥使、昭武将军、昭勇侯。 嘉靖四十五年领兵守新桥。六月十三日,倭寇突至,势甚猖獗,奋然曰:‘此地万一失守,城中亿万生灵皆为涂炭矣。’督兵长驱,躬与寇格斗。寇用炮折其右手,身被重伤,血战益厉。寇退,城赖以完。至晚气绝。兴泉道万民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民英》)亲为主殓,颜色如生。 事闻,授子一麒本卫所承袭,孙良弼。” 秦良弼 “秦良弼,字景明。万历已未武进士。 秦霑 秦霑,明·苏州崑山人,隆庆六年(1572年)以举人来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秦霑》:“秦霑,苏州崑山人。隆庆六年以举人来任。经画区理,洞悉大计。以学宫卑陋,遂独断迁于城外大洋山之阳,费不烦而事集,庙貌巍焕,人文以起,诸生德之,为立去思碑。与绪令并祠。” 翁尧英 翁尧英,字熙采,号海门,明·晋江人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道宾、何炯》) 翁点 翁点,字沂伯,南宋·晋江人。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历官湖南运判、提刑江东,开禧(1205—1207年)初贬新州安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翁点》:“翁点,字沂伯。乾道二年进士,历官湖南运判,奏除本路酒榷;提刑江东。开禧初调赴行在,御史徐柟希韩侂胄意,劾点。点上章自辩,侂胄怒,安置新州,卒于贬所。” 翁学本 翁学本(1829-1882年),字小轩,号兰畦,清·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人,道光九年(1829年)生;祖籍浙江余姚。 民国《永春县志》有载(下引文未注明者俱见此)。 行状 曾国藩幕僚 翁学本,监生。“初为儒士,试不售”,“能诗文,唯自言于‘八比’(八股文)无领会处”,转而拜李元度为师。李元度,湖南平江人,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时应召入幕,后官至贵州布政使。 咸丰二年(1852年)夏,太平军进军湖南,翁学本应永州镇总兵常禄召,率潮勇与太平军作战,受委协办营务,后随援武昌。 咸丰四年(1854年),翁学本赴江西投谒曾国藩,为其幕客,受命稽查水师、转运湖口各营军饷弹药器械等。 后随军驻贵溪,负责贵溪转运局事务。太平军袭贵溪,城中粮食告竭,他冒雨突围走广信求助,得米500担、盐1000斤、银3000两,舟载以归,使城得保,并在鹰潭之战中取胜,得曾国藩赏识。 两知永春州 咸丰七年(1857年)秋,授任福建浦城县县丞,旋以贵溪、弋阳守城功奏保浦城知县,加同知衔,咸丰九年(1859年)赴浦城任。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石达开部由江西铅山进袭浦城,翁学本率众数百守二度关要隘,计败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实授泰宁知县。泰宁素称难治,尤以纳粮为难,翁学本实行一些利民措施,兴农奖学,严惩讼棍,剔除钱粮积弊,奖励率先完粮者,远近争先缴纳。 同治元年(1862年),调署崇安县,适遇水灾,奏准减免钱粮四成,助灾民渡荒。在崇安任内,抑制豪强,移风易俗,审结旧案600余起。 同治三年(1864年)春,调署闽县,夏又调署侯官县。在两县,审结新旧狱案3500余起。据理审断华洋讼案,不阿附洋人,还对洋商租民地事宜作了规定。他曾上书布政使,陈述海防、团练、额兵、田赋、广积仓、劝课种、免烦碎之厘、除贱滥之捐等10事。 同治六年(1867年)夏,翁学本擢永春直隶州知州,治绩斐然。 同治六年(1867年)夏,擢永春直隶州知州。同治十年(1871年)秋任满奉旨赴京。 同治十二年(1873年),署任龙岩直隶州知州。 同治十三年(1874年),再任永春知州。 官至福建按察使 光绪二年(1876年) 十一月,署福州知府。光绪二年十二月《福建巡抚丁日昌单》:“署福州府翁学本,由补用府永春直隶州委署是缺,光绪二年十一月任事。”任内奖农商,平冤狱,除陋规。 光绪三年(1877年)十二月,翁学本补授建宁知府,但直至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新任福州知府延楷到省,翁学本卸职,仍未赴建宁任;时福建巡抚丁日昌向朝廷奏称翁学本“才具开展,办事勤明,在闽日久,循声卓著,尤善清厘积牍”,四月即转署福建盐法道。 永春《翁公祠记》载,翁学本在省城任职期间,“犹惓惓以我民为念,惠恤有加,是公之不忘斯民而大造福于我州也,州人沾其德泽。” 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福建盐法道翁学本饬令通省官运及西路商贩并各官帮、各县澳于黏引完课捐抽银钱按季周济城内嫠妇,立青石篆字巨碑于福州天后宫左敬节堂。碑文239字,曰: “闽垣绅襟所设敬节堂,捐款生息,矜恤嫠妇,法备额广。嗣后,乐善者各仿其事,计所得以定恤额,立某社某轩名目,恤嫠之举盛焉。 近林茂才(秀才别称)齐霄陈请盐务亦推广举办,予适理鹾纲,因札饬补用直隶州钱塘沈寿昌、库大使平湖朱之棨,谕令西路官运、商贩,于黏引时每包捐钱四文;县澳官帮,于完课时每百两捐银五钱;海户于报到之日,大海捐钱一千文,小海捐钱六百文。 详明督宪香山何公璟永远立案。与其事者,阳湖朱清泽、绥安王鸿谦、郡人郭柏苍、高福康、叶赞彤、廖骧、萨祖型、刘书铭、林贻恭、陈勋,总司给发者李茂才兰升,帮办稽查登记各事者郭晋、翁秉璋。 光绪辛巳年,善化翁学本勒石于乌石山。陈铭书。” 光绪元年(1875年)和七年(1881年)朝廷两次考核,翁学本都以政绩卓异见称。 光绪八年(1882年),署福建按察使,制定《清讼简明章程》4则。当年五月廿九日卒于任所。 泽披永春 同治六年(1867年)夏至同治十年(1871年)秋,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四年(1878年),翁学本两牧永春直隶州前后9年,颇有善政,深受民众爱戴。他第一次任满离开永春时,永春州民均感其德政,焚香罗拜,充塞于道,希望他去而复来。当他第2次任永春知州时,“永民喜出望外,政教风行,几于刑措。”当翁学本升任福州知府时,永春州民再次挽留而不得,为立“德政”、“去思”2碑。 兴利除弊 翁学本勤政爱民,“甫下车,即问民疾苦。居六年(?应为九年),兴利除弊,不遗余力。” 翁学本在永春任职时,审结积案1000余起,还著《戒讼说》刊布城乡。 为维护乡村宗法和交通秩序,同治七年(1868年)翁学本在湖洋庄氏家庙撰立“出示严禁”碑,在横口乡云贵村1座古老的单拱石桥桥头撰立“奉宪严禁”碑。 多所建造 翁学本多建造。“凡公署、仓库、关津、桥梁以及庙宇之载在祀典者,无不次第修葺。如修建文昌(宫)、城隍庙、东关桥、卫城坝,其最著者也。” 同治六年(1867年),翁学本与参将王开俊主持重修卫城坝(西坝)。为疏导下雨天从铜鼓山冲向五里街的洪水,翁学本还发动民众修建1条从六甲利到“真武殿”的的水圳,长5里、宽6尺、深5尺,州民称“官圳”,现代称“五里圳”。 同治六年(1867年)和同治十三年(1874年)两修东关桥。东关桥,又名“通仙桥”,位于东平镇东美村(原名东关)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东关桥毁于洪水。同治四年(1865年)起,先后由知州周式濂、沈定钧重修,但直至他们离任时仍未竣工;同治六年(1867年)翁学本接任永春知州时才最后完工。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夏,有老人扬言于桥上说:“是桥仍须翁太守来修。”此前翁学本已调任龙岩知州,听者付之一笑。不料是年秋,翁学本再署永春州,桥亦同时毁于火。翁学本和州人不禁惊叹:“偶然耶?其果先觉耶?”于是翁学本捐俸倡议重修,州人均各乐输,“越八月落成,栋宇绵亘,宛如长虹。”桥成,翁学本感叹其“倏毁之,倏成之,岂真数为之耶”,为题匾“古通仙桥”并作记,还撰立2方《重修东关桥碑记》于东关桥头,上端各镌篆额大字“共成义举”和“善与人同”;今俱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东关桥》) 同治七年(1868年),翁学本主持修筑大鹏山“龙脉”。大鹏山为永春县城主山,邑人认为其中有所谓“龙脉”,攸关永春人文兴衰,因往年山体多处坍塌,翁学本应永春士绅之请,对受损山体和石阶道路进行修复,并亲自撰刻《修筑大鹏山龙脉碑记》,今存。永春自乾隆卅七年(1772年)周凤翔中进士后,有近百年的空白(无人中文进士),在翁学本修筑“龙脉”数年后的光绪三年(1877年),出了陈锡恩考取进士,更让当时的永春人深信“龙脉”的存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大鹏山》) 同治八年(1869年),翁学本主持重修永春州衙和文昌宫。文昌宫旧在明伦堂前,后改建西城外,同治四年(1865年)毁于火,翁学本认为“文昌一宿,主宰人文”,于是发动永春士绅捐资,重建文昌宫于明伦堂后街,撰立《重修文昌宫记》碑,现存永春文庙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其他县学·永春文庙》) 兴学奖教 除上述修筑大鹏山“龙脉”、重修文昌宫外,翁学本还发动乡绅集资,在城北环翠亭旁建造鹏山书院,延请退休返乡的河北晋州知州李景沆为掌教,此后继任掌教者有李因时、薛德先、林汝南、林式璟等饱学之士,使晚清永春文风为之一振。 达埔镇光烈村原有南宋·蔡兹(字光烈)居所“长春堂”,后圮,入清,族人即将东园顶吴祖厝当作“长春堂”,为地方官民祭祀蔡兹之处。乾隆年间永春知州杜昌丁、郑一崧都曾“相继修葺”,同治年间知州翁学本“又倡修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兹、杜昌丁、郑一崧》) 诸生(秀才)、吾峰镇侯龙村人陈超元游学省城福州,以善交游、重然诺而深负时望,后归乡创建里塾名“桂轩”,翁学本大书“董帷”2字以赠(“董帷”2字典出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授课时“下帷讲诵”)。 明确疆界 永春东部的湖洋白鸽岭与仙游县交界处,立有“永春州、仙游县交界碑”,小字“白鸽岭西南属永辖,东北属仙辖,以岭头交界”,上款“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 日建”,下款“永春州翁、仙游县吴合立”。 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与永春桂洋交界处,立有“永春州、德化县交界碑”,小字“上漈乡属州辖,儒山乡石碑格属德辖”,上款“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 日建”,下款“永春州翁督同德化县陈立”。 剿匪及请求敕封郭圣王 同治(1862—1874年)间,有土匪谢险“啸聚何山寨”,四出焚掠,为害一方,官兵数次围剿无果。 同治九年(1870年),翁学本和南安知县吴光汉奏请敕加封号,朝廷加封郭圣王“保安”2字,钦颁匾额全称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并敕赐祭莹。翁学本为撰《请封碑记》,立于凤山寺内;尚存。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郭忠福(广泽尊王)·灵异神迹·清同治助平土匪、四次敕封》、《泉州儒道释寺庙·凤山寺·郭山凤山寺》) 夏秦 夏秦,字西仲,元末明初晋江人;一说夏秦为元进士,不知何许人,避乱来泉,初馆涵江,后寓居青阳山下后轩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进士夏秦寓宅:在青阳山下。”
明·《八闽通志》记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国朝·夏秦》:“夏秦,字西仲,晋江人。少读书,凡经传子史靡不周览。教授乡里,郡守胡器与部使者多造其庐,咨以政治。洪武十八年召试京师(乾隆《泉州府志·隐逸》作“洪武十六年召至京师”),欲任用之,自陈年老,乞骸骨归。箪瓢屡空,晏然以终老。年九十六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述
“夏秦,元季进士,不知何许人。
夏秦有《咏沙堤》诗,观此诗,亦长七律矣。诗曰:
夏汝砺 夏汝砺(1510~),字维金,明·广西融县人;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均载(文同):“夏汝砺,广西融县人。” 《南平县志·循吏传第23·明·夏汝砺》:“夏汝砺,融县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南平县志·循吏传第23·明·夏汝砺》、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等有传。 嘉靖十六年举人,司教南平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夏汝砺举人,司教南平(教谕)。 《南平县志·循吏传第23·明·夏汝砺》: “举人。司教南平。 和易可亲。待诸生以诚,贤愚皆获其益,或有过,辄严饬之,能改,即礼遇如初,士心悦服。” 清·顺治《延平府志》亦载,夏汝砺,嘉靖(1522—1566年)间南平教谕,“其待诸生也,有过即饬之,能改即遇之。” 擢湖广通城知县 夏汝砺擢湖广通城知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均载(文同):“由举人,初任湖广通城知县。” 南安知县 嘉靖卅八年调南安知县 明·嘉靖卅八年(1559年)调南安知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均载(文同): “嘉靖三十八年调南安。 为人慷慨,有才猷(才猷:才能谋略),意气轩豁。” 嘉靖卅八年造城 南安县邑(古“丰州”)旧无城,嘉靖卅七年(1558年)倭寇犯丰州,南安知县涂光裕失守;倭寇肆虐,情状惨烈。涂光裕因之谪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嘉靖年间泉州成为“倭患”重灾区·嘉靖卅七年》) 嘉靖卅八年(1559年)夏汝砺继任,始筑石为城,周长774丈,辟4门;筑城之前,环城植柳为界,故南安始别称“柳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邑城·古南安县城·明·嘉靖始建县城》) 城成未久,土寇褚铎、吕尚四率众攻城,坚不可入;因督兵挫之九日山下,邑境赖以保全。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均载(文同): “邑旧无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为倭寇所掠,惨甚。前令以失守去。 未几,土寇褚铎、吕尚四作乱,率众攻城,坚不可入。因督兵挫之九日山下,邑境赖以保全。” 嘉靖四十一年擢福宁知州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汝砺以南安县令秩满,擢福宁州知州去。南安邑人为立祠塑像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崇德祠》)。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夏汝砺》均载(文同):“秩满,擢福宁州知州,邑人为立祠塑像祀之。” 福宁州知州 据地方志载: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汝砺就任福宁知州。 同年,戚继光入闽荡寇。八月,境内各级地方政权密切配合戚家军作战,九月于宁德横屿一役毙敌2600余人、生擒90余人、解救被掳百姓3700余人。戚家军“横屿大捷”后不久,夏汝砺就启动宁德县城重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宁德县城刚遭倭寇劫掠,满目疮痍,广东潮阳举人林时芳临危受命,由漳州府漳浦县教谕擢宁德知县,具体接手宁德县城重建工程。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宁德城重建完成,“城高及垛丈八尺五寸,厚丈六尺;改窝铺为游廊,六百九十有九间,防雨圯,且便守也!敌楼四十座,门四,匾曰‘镇靖’、‘崇顺’、‘永宁’、‘遵化’”,内外马道,三面临河,上通山涧,下接海潮,固若金汤。 经3年苦战,倭患终告平息。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州夏汝砺又增筑敌台8个、窝铺30个。 烟楼公 明·嘉靖年间日本海商舶主 。据福建师大郑广南教授研究,“烟楼公”可能来自日本五岛。石井人郑芝龙东渡日本也客居五岛,郑芝龙称“五岛一官”。石井郑氏,特别是“和泰”内“郑氏居民”(“和泰”是石井郑氏的商行号),对“烟楼公”感情最笃,最崇敬。 自公元14世纪初叶起,日本进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在封建诸侯的割据争战中,一些失败了的封建主组织武士、浪人和商人来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抢劫,给我国沿海人民造成很大危害。倭寇问题在元末已出现,明·嘉靖时,“倭寇之患”愈演愈烈,他们与中国走私海商相勾结,对明朝构成严重的威胁。 福建沿海成为倭患严重的地区。 嘉靖年间,倭寇侵扰安海、石井一带,烧杀抢掠。有位“倭官”,其实是一位日本海商舶主,平时与村民和善相处,他反对与制止倭寇侵扰残害村民。嘉靖二十七年(1546年)三四月间,浙江宁波的双屿为都御史朱纨所破,汪直余党遁入福建,李光头率众屯浯屿,阮其宝等人据草屿。朱纨命卢镗率军往闽追剿。泉州知府程秀民派南安县丞马一洪、指挥孙廷槐带兵剿倭寇。明朝官军开赴石井澳,倭寇惊惶驾船逃循,船主(“烟楼公”)不及上船,奔上烟楼山,撞地身亡。 石井人民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念其生前德惠,敬而怜之,就地建坟埋葬,俗称“烟楼公墓”。建“烟楼公宫”以祀之。每年三月二十六日举行祭奠、演戏、放焰火等活动。 晏彪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以晏彪为首的汀州私盐贩起义。翌年,进兵永春、德化,被招讨使陈◇所镇压。 席相 席相,唐·安定人。贞元七年(791年)任泉州刺史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席相》据旧《志》、参《闽书》记: “席相,安定人。贞元(785—805年)中以河东令刺泉州。 敷教兴文,建六曹都堂,造北楼,请欧阳詹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府城·泉州子城·泉山门(北楼)》、《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癸酉岁(贞元九年,793年),詹与邑贡生八人将西上,相以乡饮礼饯送之。更设宴东湖亭,修宾主礼,款洽备至。一时老幼来窥,尽室盈岐,闾里之士,皆以为荣,竞劝于学。 ” 晁宗恪(1007—1069年) 晁宗恪,字世恭,北宋·开封府祥符县人,晁遘之子,曾巩的岳父。神宗·熙宁(1068—1077年)初知泉州。熙宁二年(1069年)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晁宗恪》据《闽书》为作传,曰 : “晁宗恪,字世恭,祥符人。 【曾巩《晁宗恪墓志铭》:“公姓晁氏,其家先济州之钜野,今为开封祥符人。” 】 熙宁间,自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知泉州。修废弛,督奸强,威信盛行,盗不敢发。狱无系囚,人安其政,去而思之。”
殷光彦 “殷光彦,号元楷,歙县人。 桂振宇 桂振宇,或作“桂振字”,号荩我,明·江南石埭人(今安徽石台县)。以明经来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桂振字》: “桂振字,号荩我,江南石埭人。以明经来任。 慈惠和易,劝民艺麦而给以种,教民医疗而济以药。 鼎建祝圣寺,修学宫,凿泮池创寅宾馆,筑春台,置纠察、遗爱二祠,葺城隍,甃龙津、鸣凤二桥,成巽方塔,综理有条,百废具举。 复厘剔侵没学田以资膏火。庠士 王乘乾 贫不能婚,资金代聘; 杨经 临贡而殒,贫无以殓,为棺衾而葬之。 旌孝友,崇节义,禁炫服,戒侈靡,饬男女别途之礼,令士民习官音,捐金给老人,使朝夕振铎于路,唱明六训。 凡所设施善政,不可胜纪。寻挂冠去,士民攀辕不获,立祠尸祝之。” 柴镳 柴镳,字仲和,明·浙江临海人。正德(1506—1521年)举人。初知闽县,嘉靖元年(1522年)改知永春县,在任6年,擢汀州府通判去。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明·柴镳》:“柴镳,临海人。嘉靖元年知永春县。” 柴镳在永春知县任内,做了几件事: 一、明狱平赋,剔蠧锄奸 向父老询问疾苦,剔除地方蠹虫恶霸,审案清明,税赋均平,百姓称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明·柴镳》:“明狱平赋,剔蠧锄奸。” 二、嘉靖三年十月合歼汀漳盗 永春县旧无城。明·嘉靖(1522—1566年)初,为防汀、漳寇窜扰,知县柴镳始建“永辉”、“永丰”、“永薰”3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邑城·永春县城·城池·旧无城》) 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初四日,广东、汀漳农民武装犯永春,御史简霄令按察佥事聂珙督安溪知县龚颖、永春知县柴镳、南安知县颜容端、德化知县梅春、同安知县周惟会、龙溪知县黎艮,以及周边官兵等,各率部合围,同月廿四日义军被围困于德化小尤中,遭残酷镇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农民起义·正德元年至嘉靖四年广东、汀漳农民武装屡屡进军闽南·明·嘉靖三年》、《泉州人名录·龚颖》)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永春县城》:“嘉靖初,汀漳寇至,知县柴镳始建永辉、永丰、永薰三门。”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明·柴镳》:“汀漳盗逼近境,镳躬擐甲胄,率乡兵自花石岭追至小尤中团,凡十余战,贼党歼焉。” 三、嘉靖四年迁学宫于白马山南麓 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永春县令柴镳移建文庙(学宫)于白马山南麓,嘉靖五年(1526年)毕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县学(县文庙)·永春县学·明·嘉靖初移建白马山麓》) 四、嘉靖五年毁淫祠 明·嘉靖五年(1526年),柴镳督毁不在祀典的庙祠(淫祠),设立社学,收庙产为官田、学田;全县寺庙仅存16座。 五、嘉靖五年主修《永春县志》 明·嘉靖五年(1526年),柴镳聘名儒、同安林希元编修《永春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泉南著述·泉州邑志·永春志·明嘉靖《永春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