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墓(8—9划) 8划: 9划: 八 划 郑成功墓 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又名橄榄山)南麓,距郑成功故乡石井镇10公里,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郑成功之墓。保存较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郑成功陵墓(明)”1982年3月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况 整个陵园占地约5.3万平方米。 墓坐东南朝西北,为砖圹多室家族合葬墓,外观为三合土拌糖水灰构筑,内分九室。 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宽185厘米,呈“山”字形,阴刻“明·石井乐斋 郑公 淑慎 郭氏乔梓 五世孙 六世孙 七世孙茔域”。坟前设供案,墓埕铺石板。墓碑 所刻乐斋的5世孙指郑芝龙,6世孙指郑成功,7世孙指郑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经》) 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1对,皆由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呈八角形,高14米,相距15米,顶端雕一坐狮,直径50厘米,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竖立的石板旗杆夹9对,左5右4,备立旗杆时使用,其中一夹板上刻有“戊子年解元”5字。 原为郑氏祖坟 郑成功坟茔,原为郑氏祖坟,葬郑成功的6世祖乐斋公和配偶郭氏。 郑经永历乙卯(康熙十四年,1675年)《皇明口口乐斋 郑公暨妣郭氏志铭》曰:“乐斋公,经(郑经)七世祖也,暨妣郭氏,葬在南邑(南安)康店乡柑榄山之原(即今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坐巳向亥”,时祔葬于乐斋公的,左有“长玄伯祖悦斋公”,右有“三玄伯祖妣王氏”,前有“于野公暨妣许氏、玄叔祖深江公暨妣郭氏”。可见覆船山乃郑氏宗族的主要墓葬地。 另据《始祖考郑公妣陈太君合葬墓志铭》曰:“郑之先世,自光州固始入闽,由侯官迁泉郡之武荣。始祖五郎,号隐石,徙阳紫山下石井居焉,数传而氏滋。大谱载:隐石公葬阳紫山下之麓,以兵焚失其所。其祖父坟莹在武荣如故,今南安卅二都覆船山大山前有碑镌‘石井郑公墓',即其处。” 郑氏之所以择此为本宗族的墓葬地,是因为该处为一风水宝地,如《皇明口口乐斋 郑公暨妣郭氏志铭》所说的“世称人杰者,咸羡地灵”,《始祖考郑公妣陈太君合葬墓志铭》亦曰:“一登眺而展谒焉,郁葱环抱,真佳城也!”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第4次招降郑成功不成,遂倡发冢之谋,去破坏郑成功的祖坟,其动机当与破坏郑成功家族的风水有关,只是因情况不详,只将“于野公暨妣许氏、玄叔祖深江公暨妣郭”四柩发去,而郑成功的6世祖“乐斋 郑公暨妣郭氏”之坟得以幸存。 康熙十三年(1674年),福建耿精忠叛乱,约郑经为援。郑经率军从台湾入福建漳、泉, 始知四柩已被发去,惟乐斋公暨妣郭氏及悦斋公、三玄伯祖妣王氏存焉。于是“命官克日就其坟而封之”,并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撰存一方《皇明口口乐斋 郑公暨妣郭氏志铭》 。 郑经《皇明口口乐斋 郑公暨妣郭氏志铭》 南明•永历廿九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郑成功之子、嗣延平郡王郑经撰勒《皇明口口乐斋?郑公暨妣郭氏志铭》,现有拓片存于南安郑成功纪念馆。郑乐斋即郑成功的6世祖、郑经的7世祖郑盟,墓覆船山。 现代郑金锹、郑烈诚《郑氏史料补编》(郑成功诞辰370周年纪念特刊,《福建史志》增刊,1994年7月)收录“郑经《皇明口口乐斋?郑公暨妣郭氏志铭》”全文。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铭》以“《石井乐斋?郑公暨妣郭氏墓志》(郑经)”为题亦收录《墓志》全文。 现代郑金锹、郑烈诚《郑氏史料补编》收录的“郑经《皇明口口乐斋?郑公暨妣郭氏志铭》”全文曰: “乐斋公,经(郑经)七世祖也,暨妣郭氏(民国《南安县志》无“暨妣郭氏”),葬在南邑(南安)康店乡柑榄山之原,坐巳向亥。长玄伯祖悦斋公祔于左,三玄伯祖妣王氏祔于右,于野公暨妣许氏、玄叔祖深江公暨妣郭氏,俱祔葬于前。 五传而生大父(指祖父郑芝龙),大父以翊戴(“翊戴”:民国《南安县志》作“翊汉道”)进爵平国公,世人称(“世人称”:民国《南安县志》作“世称”)人杰者,咸羡地灵。 及胡氛横炽,福京(指南明·隆武朝首都福州)不守;先王(指郑成功)悲神州陆沉,首兴义举,驻师两岛,矢志恢复,旌旗所指,虏酋授首。丁酉岁(顺治十四年,1657年),丑虏智穷力竭,遂倡发冢之谋。无何而先王宾天,经嗣守东宁(台湾)以图大举,不得省视者几二十年。 岁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经统大师底定泉、漳,始知于野公暨深江公四枢已被发去,惟乐斋公暨妣郭氏及悦斋公、三玄伯祖妣王氏存(“存”字之后,民国《南安县志》多一“乌”字)焉。 永历岁次乙卯(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孟夏谷旦,玄孙经撰勒。” 郑成功归葬 郑成功于康熙元年(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日病逝于台湾,享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以后郑经(郑成功长子)妻唐氏、郑经、郑成功妻董氏相继逝世于台湾,均葬于台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取澎湖,在台湾的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清,掣眷入京,受封汉军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郑克塽》) 后来,郑克塽以台湾远隔溟海,祭扫不易为由,要求把郑成功、郑经等人迁葬内地。康熙卅九年(1700年),诏准。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孙克塽》:“康熙三十九年,诏曰:‘郑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如田横故事;置守冢,建祠祀之。” 获准后,郑克塽即令弟克□(上“兴”下“土”)办理,把郑成功父子灵枢归葬于其故乡南安祖坟。迁葬过程中,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赐挽联一对:“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故今郑陵周围山地仍被称作“御踏青”。 同时迁葬于乐斋公茔内的,除了郑成功,还有夫人董氏、子郑经及妻唐氏、父母郑芝龙、 翁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田川氏》)夫妇。其中郑芝龙因被清廷杀于北京柴门外,尸体异地,以木主牌代之入棺。归葬后,郑氏祖墓即重立墓碑,碑曰:“明石井乐斋 郑氏 淑慎 郭氏桥梓 五世孙 六世孙 七世孙 莹域”。 为了纪念这次重大的迁葬行动,郑克塽等人还特地撰勒了1方《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其志文是研究郑氏家族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 郑克塽《郑氏附葬祖父墓志》 《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为郑成功孙、郑经子、清•汉军公郑克塽领衔,与郑成功幼子温、裕、柔及孙克举同勒。铭文略叙石井郑氏世系,详写郑成功经历、婚娶、卒葬、子孙名讳婚嫁、迁葬始末、陵墓座向、位置等,现有拓片存于南安郑成功纪念馆。 现代郑金锹、郑烈诚《郑氏史料补编》(郑成功诞辰370周年纪念特刊,《福建史志》增刊,1994年7月)收录《墓志》全文。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铭》亦以“《郑延平王附葬祖父墓志铭》(郑克塽)”收录。 现代郑金锹、郑烈诚《郑氏史料补编》收录的“郑经《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全文曰: “王父讳成功,字明俨,号大木,姓郑氏。 先世(“先世”:民国《南安县志》作“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由莆居漳,居粤之潮,至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之南安县杨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安人。 数传至八世乐斋公。乐斋公传于野公,于野公传西庭公,西庭公传象庭公。象庭公传曾大父飞黄公,实生王父。曾大父丈夫子六,王父居长。再传丈夫子十,父又居长。 王父生于甲子年(1624年)七月十四日辰时,卒于壬寅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故明末,赐国姓,封延平王,率众取海外台湾,开辟疆土,设立府县居之。 父讳经,字式天,号贤之,嗣封延平王。生于壬午(1642年)十月初二日未时,卒于辛酉(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寅时,享年四十,同王父俱葬台湾。 岁癸亥(1683年),不孝克塽等举国入附,挚眷入京,蒙恩封汉军公。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具疏陈请,乞迁葬内地,奉特旨恩准,爰令弟克□(上“兴”下“土”。民国《南安县志》作“举”字)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1699年)五月二十二日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莹内,并曾大父灵主、曾祖母翁、祖母董、母唐柩祔焉。 翁曾祖母生于壬寅年(1602年)八月十八日未时,卒于丙戌(1646年)十一月三十一日巳时,享年四十有五。 祖母董系明·进士、礼部侍郎董讳飏先公胞侄女,生于癸亥年(1623年)九月二十四日酉时,卒于辛酉年(1681年)六月十六曰巳时,享年五十有九。 母唐为明·进士、兵部尚书唐讳显悦公孙女,生于壬午年(1642年)十二月十二日未时,卒于丙午年(1666年)七月二十四日丑时,享年二十有五。 王父、父生平事迹,先卜葬台湾,已悉前志,兹第叙其生平、年月、世系、子姓,纳诸幽圹,用示后之子孙。 王父子十:长即吾父(即郑经),娶母唐氏,先卒;次聪,娶故明·鲁王二郡主朱氏;次明,娶林氏;次睿;次智,娶洪氏;次宽,娶林氏;次裕,娶王氏;次温,娶刘氏;次柔,娶洪氏;次发。 女四:长适柯讳良,次适甘讳孟煜,次适洪讳允中,次适故鲁王世子朱讳弘桓。 女六:长适黄讳肇隆,次适黄讳肇灿,次适陈讳绛泰,次适甘讳纯仁,次适赵讳继麟,次未配。 自聪出者子一:克坦,娶李氏。女三:长适陈,次适柯,次适洪。 明无出,以裕之子克俊为嗣,未娶。 睿早夭。 自智出者子一:克璋,聘洪氏。 自宽出者子一:克培,娶朱氏。 自裕出者子二:长克崇,未聘;次克俊,命出继与明为嗣。女一,未配。 自温出者子三:长秉模;次克圭,出继与发(“发”后,民国《南安县志》多一“为”字)嗣;次克杰。俱未聘。女一,未配。 自柔出者子一:克玺,未聘。女二:长适洪,次适许。 发亦早夭,以温之子克圭为嗣。 不孝克塽子三:长安世,次安邦,次安国,俱末聘。女二,未配。 克□(上“兴”下“土”。民国《南安县志》作“举”字)女二,未配。 克均子一:安甸,未聘。 克□(左“土”右“犮”。民国《南安县志》作“拔”字)女一,未配。 余未艾云。 云(民国《南安县志》无“云”字)山坐巽向乾,兼己亥、庚辰、庚戌分金(此句民国《南安县志》作“兼己亥分金庚辰、庚戌”),在南安县卅八都,土名康店乡。 铭曰: ‘鸿渐之麓,佳城郁苍。山环水绕,回抱崇冈。 襄事承重孙克塽,孤哀子温、裕、柔同稽颡。期服孙克□(上“兴”下“土”。)等同勒石。”(民国《南安县志》无“襄事……同勒石”诸字)? 民国间被盗掘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间,郑成功墓被盗,一时哄动遐迩,有识之士无限怆痛。关于这次盗墓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根据谢云声《郑成功墓被掘始末记》(《泉州文史资料》,1 —10辑汇编,1994年12 月重印)记述,当时有两种说法: 据时人陈韵红所云:“五月九日夜,忽有鼠辈前来挖掘,未果,然已毁封石一矣。翌夜,其裔孙雨春、时雨等同族人往守,幸无事。后族人相议,勿若自家起发,免贼人凯觑为妙。故遂于十一日午,由雨春公同族人起掘焉。” 又据郑成功八世裔孙郑时雨、郑润泽发函报告称:“郑成功墓系于五月十三夜被挖,先从墓桌下挖开石板数块,因为内层为三合土砌成,精密坚致,匪不能施,乃再从碑后洞穿一穴,大可容人。该地当漳、泉来往孔道,与乡村密迩,故越早即被前宅乡人郑子盆察觉,遂飞报时雨、润泽,闻耗之下,甚为焦急,一面筹对付办法,一面飞报石井郑族,时适许卓然到安海,闻此事颇为愤激,谓成功系汉族伟人,在历史上极有价值,岂容盗匪挖掘,立派军队促同时雨、润泽 ,迳往墓地侦查守候。是行,复得水头吴金榜、吴敬忠,康店乡吴清河等,计四十五人互助,抵墓时,已晚十二时矣,是夜匪果来,因知有备,且有前宅之 郑姓遥掣,乃不敢逞,呼啸而去。十四早,石井郑族,续来百余人,乃入墓检查,始知被发二柩,均系先骸,再进乃郑成功正穴,虽墓丘挖凿洞穿,幸柩未动,想先烈正义精神,有已致也。” 事发前“正在宣扬维护之(郑成功墓)不暇”的谢云声认为:“比较起来,还是 时雨、润泽所言为确。因身历其境,而又言出其口者,略可为信,若公议发掘日期,则断定为十四日无疑矣。” 由于发现早,陵墓损失不很大。事发后,石井的郑氏后裔及时赶赴现场清理维修。 郑万进《郑成功陵》(《南安文史资料》,第13期《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清三百三十周年》专辑,1991年10月)说: 据参加过清理工作的郑君彬、郑文纪等人介绍,该墓室非常宽大,分前后二厅。前厅放置墓志铭两方:一方为1674年郑经回乡修祖墓时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方是1699年迁葬时郑克塽所立之《郑氏归葬祖父墓志》。这两方墓志铭之拓片现存展于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内。后厅即为墓室,共有9室,分前、中、后三排,每排各三室,墓室之间各隔一砖墙。经清理后,郑氏族人认为前排中间一室为郑经之墓室,中排中间一室为郑成功之墓室。 揭开郑经灵柩之盖,里面骨骸完好,且有太子盔一顶,盔上饰有小金狮12只。 郑成功之灵柩系棺廓两层,内棺朱红油漆,鲜艳耀眼,棺内蓄满水银,骨骸完好,其头骨稍偏,置有将盔一顶、龙袍一件(已风化剩残片数块)、腰围玉带之镶玉17块、靴鞋各一双、头发一绺。 另于董夫人棺中整理出头插数支,以及金串、牌珠等。 除郑成功的头发、龙袍残片、靴鞋面等珍贵文物现存展于南安市郑成功博物馆外,余者当时由郑氏后裔派人带往厦门出售,所得款项作为修墓费用。 17块战袍或官服的腰围玉带镶玉(玉玦),其中左右小方2件,桃形玦6件,辅弼2件,玦尾2件,排方5件。其质地泛白,入手温润,正面或龙纹,或花鸟、花卉,背面平滑有联孔,器表光洁,雕工精细,保存完整,未见瑕疵。按玉带的形制和样式来看,其可能缺1块或3块,所缺失的是玉带正中央的大玉外,还有可能就是后带的2件小方玉。 整修 1962年,为纪念郑成功驱荷复台300周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陵墓进行修葺。南安县人民政府在墓前竖立《重修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碑记铭刻着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一生的 光辉业绩,表彰他收复台湾,以及开发和建设台湾的贡献。 1982年,整修墓庭、台阶,建山门,筑围墙,在墓前两侧增建石构憩亭各1座。 郑明骏墓 “郑明骏墓(南安市)” ,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兼才墓 “郑兼才墓(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一信墓 郑琛墓 林伋墓 林伋墓,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乌石村乌石山,保存基本完好,是泉州现存不多的宋代名人墓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宋》:“进士、县尉林伋墓,在新门外鸟石。系兴化进士,任晋江县尉,后家于本县笋江。” “林伋墓”,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伋 林伋,字进之,北宋·兴化(今莆田市)进士,任晋江县尉,遂家居泉州新门外笋江畔(霞州)。 林伋子林杞,字卿材,生9子,俱登进士第,俱任知州,后裔世称“宋九牧林”(后九牧),尊林杞为宋九牧林始祖,尊林伋为宋九牧林太初祖,与莆田“唐九牧林家”并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杞》、《泉州民系·鲤城姓氏·林姓·“宋九牧”林》) 规制 林伋之妻是蔡庄人,乌石山为蔡庄墓地,故林伋卒葬焉。民国卅七年(1948年)晋江专员林梦飞倡议重修。 林伋墓坐东北朝西南,现为交椅形三合灰墓,墓碑中浮雕云月,月中阴刻楷书“林氏祖坟”。墓长13.8米,宽8.6米。墓前原有丹池1洼,约50平方米,已无存。 墓道曾受破坏,现按原貌修复。 林禄墓 林禄墓,即“晋安郡王陵”, 亦称“闽林始祖陵”、“将军墓”,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清美村水鸡窟自然村南300米九龙岗山麓,存 。 “林禄墓(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林禄(289—356年),字世荫,原居下邳梓桐乡。东晋·建武元年(317年)随晋元帝南渡,授招远将军。太宁三年(325年)敕守晋安郡(今福建,治所今福州),遂定居晋安,为八闽林姓始祖。永和十二年(356年)卒于官,享寿六十八,追封“晋安郡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林禄》) 林禄先娶清河张氏,生5子。入闽后继娶阙里孔氏,生2子景、暹。林禄夫妻薨后,因当时江淮经苏峻、韩晃之乱后都邑残破,林景、林暹两兄弟葬其父母于涂岭九龙岗。 林禄墓历代有多次维修。 明·嘉靖四年(1525年),刑部尚书林俊在墓碑上书“莆林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林俊》) 明·天启七年(1627年),惠安教谕林齐圣会同举人林徽龙重修,立“龙马毓奇”碑于墓前。 清·乾隆廿四年(1759年),莆田籍的惠安教谕林清标首倡,邀集兴化、泉州、漳州诸族人集资大修,建石坊1座,上书“闽林始祖”4个大字,并于墓侧建郡王祠。 “ 文革 ” 期间 遭 毁坏, 1980年 依原式样重修。 1996年,在九龙岗西北处建造妈祖庙,供奉林禄23世孙女林默娘(妈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妈祖》)。 规制 形势 林禄墓穴名“龙马毓奇”。 墓前为古代福建官马大道(今为国道 324线),后为九龙山,左为险隘陈同关,右为涂岭汛。登高远眺,可见台湾海峡。墓后群峰竞秀,景色特佳。 明·嘉靖《惠安县志》:“将军墓,在县北十三都龙头岭,有石三簇,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诸峰盘旋,形势特异。” 明·天启七年(1627年)林齐圣《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载:“出惠安北郭三十里为涂岭,又北五里为陈同关,南北冲道由是出。关之南有山焉,名九龙岗,群峰竞秀,怪石错峙,奇杰之状,过于他山。齐圣司铎惠安,每往来关上,瞻望是山,则故吾林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也。 ” 墓制 林禄墓前临官道有高大牌坊,上书刻宋仁宗题林族诗联:“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坊门正中匾镌“闽林始祖”,左柱镌“东晋名藩”,右柱镌“开闽世胄”,左、右分列华表2、旗杆柱4。 墓区范围占地800多平方米。 墓为林禄与继室孔氏夫妻合茔,石构,“凤”字形。墓龟宏大,前立墓碑、案桌。墓碑中间刻“晋墓”两个大字,两旁分别刻着“晋安郡王林公”、“诰封贵人孔氏”。 3层墓埕逐级外扩,有石翁仲2、石羊2。第1埕、2埕、3埕两边的坊柱上分别镌联:“上下相承同纪载,二千年后万斯年。”“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埕壁上一幅幅花鸟腾飞的浮雕,图案精美,线条流畅。 墓埕右侧通往水曲村路边有一巨石,上镌南宋·朱熹题字“长山世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郡王祠 郡王祠,又称“晋安郡王祠”,位于陵墓北侧。 沿革 清·乾隆廿四年(1759年)林禄墓大修时所建,便于族人祭祀。 嘉庆八年(1803年),进士林启运主持修葺 。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高中状元后,念及祖宗恩泽,捐资将祖祠修葺一新。林鸿年(1804—1885年),字勿邨,号艮谷老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状元,官至云南巡抚。其“经术湛深,品行峻洁”,后曾任福州正谊书院山长近20年,有《松风仙馆诗草》传世。 宣统三年(1911年),族贤林尔嘉(菽臧)捐资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年),新加坡侨领林路捐资重修。 嗣后因种种原因,该祠倒塌后被拆除。 1983年,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董事长林梦飞(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力倡重建。1996年族贤林辉明继承林梦飞遗愿,挺身而出主其事,广大族人响应支持,翌年落成。 规制 祠坐乾向巽,红瓦重檐,燕尾式飞檐;屋脊成卷棚式,雕成双龙抢珠。祠前正前方有天然巨石——“玉笏朝天”。祠后群峰竞秀,翠绿葱茏。 祠内中龛敬奉殷太师·比干、林姓得姓始祖林坚(比干的遗腹子)、闽林始祖林禄和清·民族英雄林则徐等神位;左侧崇奉天上圣母·林默祖姑塑像,右侧崇奉“三一教”教主林兆恩(龙江)塑像。(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三教祠》) 有浮雕青龙石柱3对。 正厅雕梁画栋,镌刻5副楹联,均为闽林后裔名家手笔。 其中有: 清·林则徐题:“知先人之在此堂,勿忘手泽;愿后嗣克承厥训,善种心田。”(按:林禄17世孙林披一房,因其九子皆为州牧,称“九牧林”。林则徐系出“九牧林”,其祖由莆田迁福清杞店,再由杞店迁福州左营司。林则徐曾专程来此瞻仰祭祀祖陵及祖祠,并亲手留下此墨宝。)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状元林鸿年捐资修葺祖祠后,题:“祖德三仁光万世;宗风一派甲诸闽。”(见上文 “沿革”) 东西两壁悬挂16幅历代先贤及第匾,其中状元7名、榜眼3名、探花6名。 林嗣环墓 林嗣环墓,位于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牛眠山麓(雅称“御屏山”)。 林欲栋墓 林欲栋墓,位于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东眉山麓,保存完好。 “林欲栋墓(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欲栋,字世隆,林武苴子,明·万历廿三年(1595年)乙未联捷进士。初授南京户部主事,官至工部尚书,年90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栋、林武苴》) 墓占地1500平方米,坐东向西。 墓丘为方形三合土封土堆,平面呈“风”字形。 神道两侧立3.2米高文官石翁仲、1.12米高石马、石虎、1.0米高石羊各1对,中置八卦石香炉1座,高1.2米。 林欲厦墓
“林欲厦墓(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欲厦(1546—1624年),字从奂。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官至巡抚广西副都御史,加工部侍郎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厦》) 墓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760米,平面呈“风”字形。 墓丘方形三合土构封土堆。 墓前立狮子柱6根,文武石翁仲各1尊,镇墓兽石虎、石马、石羊各1对。
林武苴墓 “林武苴墓(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武苴,林欲栋之父。明·万历廿年(1592)武进士,官至左国柱光禄大夫,加太保都督,殉职于广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栋》) 墓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 墓丘为三合土方形封土堆,平面呈“风”字形。 墓前两侧立武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 林西崖墓 林仲麟墓 林八郎墓 林贤墓 林贤墓,亦称“福铁都督墓”,位于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与赤岭村交界处虎仔山(古属南安廿一都厝斗乡赤岭村)。 “林贤墓石刻造像(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铁都督墓: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2013年1月列为第八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林贤(1653—1687年),字克希,号尊一,明末清初·南安兜率乡草厝田头人。青年时于福州从戎,后授福建海坛总兵官加左都督。康熙廿二年(1683年)随施琅平台,被誉为“平台第一名将”。康熙廿六年(1687年)六月十八日卒于任所,赐祭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贤》) 林贤墓建于清·康熙卅四年(1695年)。 1947年,墓曾遭土匪挖盗,由于发现及时,时任国民党325师师长林梦飞(后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派兵及林氏宗亲予以制止。 1954年又被挖窃,之后一些文物陆续遭受破坏。“文革”间,祭文亭及护厝被拆除。 2012年按原貌修复,投资1200多万元。 规制 整个陵园原面宽约50米,进深100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现仅18亩。 墓坐南朝北,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墓碑分两行刻“皇清海坛总兵、左都督、荣禄大夫加赠太子少保林公暨一品夫人章氏封茔”。墓前置石雕祭台。 5级墓坪,两旁原立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后来1只石虎、2只石羊被盗,已重雕立。1对石翁仲高约3.3米,戴着头盔,身穿甲胄,炯炯有神,雕刻精致。旁边的石马同样披着马鞍、盔甲,神气十足。 现已重建山门、守墓屋、石狮柱子,通往陵园的水泥路硬化。 林富春墓 林富春墓(明),位于惠安县螺城镇新霞社区。 “林富春墓(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富春,明·惠安县螺阳镇水涀人。明初,林氏始祖定居到今惠安县螺阳镇锦水村,以农牧为生。到林氏6世,林会春为嘉靖卅二年壬子(1552)举人,林富春举嘉靖卅二年(1553年)进士,嘉靖卅四年(1555年)始建林氏家庙;家庙中尚存有明·隆庆帝(1567—1572年在位)御赐的“清廉第一”4字牌匾。 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嘉靖三十二年【癸丑】陈谨榜……长史林富春。” 林富春初授浙江诸暨县令。他打压当地大族侵占农民田地、匿报田赋的违法行为。为理清田赋,他亲自下乡,丈量田地的长宽,明确田地的产权归属。他招募义兵,打击倭寇的侵犯。为了修建城池,抵御倭寇,他下令议价出卖官田,以购进修城建材,且日夜不息,指挥民工抢修墙垣。 后为长史、奉政大夫。因事得罪朝中显贵,辞官回归故里。 “武吕”唐墓群 概况 自1939年至今,在泉州市辖区内发现墓砖上印有“武吕”等铭文的唐墓10座: 民国28年(1939年),在安溪县后垵乡下社村(今城厢乡土楼村)顶园山发现6座;1955年,又在同地点发现1座。墓砖铭文为“武吕中平安大吉”、“大方”、“中”、“上柱国刺史武吕乾封二年中”、“己巳”。共出土唐瓷明器124件。乾封二年系公元667年,比安溪置县还早288年。据《唐书·礼乐志》载:“上柱国为正二品”,爵位很高。“ 武吕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晋江县内坑乡砌坑村思母山发现1座,墓砖铭文“武吕”。 1988年,在鲤城区城东乡(今丰泽区城东街道办事处)城东村后路自然村护厝山发现1座,墓砖铭文“武吕中平安大吉”、“咸亨二年大方”、“上柱国刺史武吕乾封二年”。 1996年,在惠安县螺阳镇东风村上村自然村发现1座,墓砖铭文“武吕中”、“武吕吉”、“中”、“吉”、“吉中”、“大方吉”、“大方”、“殊”、“殊吉”。 从以上铭文可见,安溪武吕墓的年代为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己巳可能为总章二年(669年)、丰泽武吕墓的年代为乾封二年(667年)、咸亨二年(671年),其他武吕墓虽无纪年铭文,但从墓的形制和出土文物考察,武吕墓应系唐·高宗时期(650—683年)。 “武吕”考 关于“武吕”其人,1939年参加安溪唐墓发掘的庄为玑教授在《海上集·1939年安溪唐墓考古记》认为,“武吕”系武惟良之族人。 武惟良为武则天的堂兄。武则天为皇后,其母杨氏封代国夫人,姐封韩国夫人,其兄武元庆封宗正少卿,武元爽封少府少监,堂兄武惟良封司卫少卿、武怀运封淄州刺史。由于过去武惟良等对待杨氏及武则天礼薄。有一天,杨氏置酒,谓武惟良等记畴日事乎?对曰:幸以功臣子位。杨氏怒,示意则天,出武惟良等外迁,以示退让。由是武惟良出为始州刺史、武元庆龙州、武元爽濠州。武元爽坐事死振州,武元庆至龙州亦忧死。 乾封元年(666年)正月,皇帝、皇后封泰山,武惟良及武怀运及泰山守官集泰山下,从还京师。武则天忌甚,设计欲除杀武惟良。当时武则天之姐韩国夫人之女贺兰氏在宫中为妃,皇帝尤幸爱之。武则天欲借武惟良之手杀害贺兰氏。引导皇帝到贺兰氏住所,武惟良等上食,贺兰氏食暴死,武则天归罪武惟良等,尽杀之,让有司改其姓蝮氏。 郑焕章认为,“武吕”不可能是墓主的姓名。 吴幼雄《泉州宗教文化》认为,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附近发现的唐墓,墓砖印有“上柱国刺史,乾封二年”、“武吕中平安大吉”铭文,“则知墓主是一位官员。” 羊泽林《福建古代墓砖纹样初探》(福建文博,2002年第1期)认为,在闽南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还见有“大方”、“武吕”、“吕祀”之类的铭文,可能属于同一宗族的墓葬。 《惠安上村唐墓清理简报》(泉州文博,1997年第4期)认为,如果说,武惟良被杀后,其族人为逃避武则天的迫害,南迁到当时蛮荒海隅的泉州,并摒弃侮辱性的“蝮”姓,恢复“武吕”名号,是有可能的。但是,从这几座墓砖上所印“武吕”的铭文来看,有的仅此两字,有的是与爵位、官衔连在一起,有的是与吉祥之语连在一起,故对其含义尚难解释,有待于今后新的发现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府衙北唐初古墓 1936年,泉州改造中山公园(古泉州府衙所在地)为体育场时,在中山公园北端发现四座古墓。厦大历史系庄为玑教授组织发掘,从出土的墓砖上文字——贞观三年(629年)、岁次癸丑(永徽四年,653年)等,确定为唐初古墓,时限为630—653年。 出土冥器大部分为陶瓷器,有灶、便壶、鐎斗、瓿、壶瓶、唾壶、灯台、洗、盆、盏、碗、盘、杯盘、杯、豆、甑等18大类173件。说明隋、唐时代泉州陶瓷业的兴盛,生产品种物类已涉及日常用品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陶瓷生产不仅着眼实用,也讲究美观,器皿上有刻划纹、曲线纹等装饰。釉层透明细净,色以青为主,亦有青绿、青黄、黄绿黑等色。器底多露胎,用单烧或叠烧法。釉料较前广泛,粒度更细,烧成温度亦较高。 尚出土五铢钱3件、带钩13件、簪1件、坏铁钉20件等金属制品。特别是铁钉,很可能是当地产品。说明唐初已有冶铁和锻打铁器的技术。 明代丁氏回族墓群 明代丁氏回族墓群位于丰泽区圣墓村。明代建造。 “泉州明代丁氏回族墓群(明):丰泽区圣墓村”,2005年5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包括:一世祖节斋、二世祖述庵、三世祖硕德合葬墓;五世祖英杰暨夫人施氏墓;四世祖仁庵暨夫人庄氏墓;五世祖诚斋、六世祖龙隐、六世祖毅斋合葬墓;五世祖毅庵暨夫人蒲氏、王氏墓;六世祖中斋暨夫人蔡氏 墓。除五世祖英杰夫妇墓原建于现址外,其余五座均为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迁至今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节斋、丁硕德》、《陈埭丁氏回族的汉化》、《泉州祠堂·陈埭丁氏宗祠》) 墓群毗邻相依,坐北向南。墓的规制采用明代流行于闽南汉族的“风”字形布局和伊斯兰的塔式墓之造型,须弥座平台上置塔式石墓盖,雕刻如意云纹、缠枝花卉、圆月图案和阿拉伯文为装饰。三面墙壁环绕,后置墓碑,前辟月池、墓埕。整座墓葬既具汉族风格,又凸现伊斯兰的明显特征。 金峰山唐墓 官献瑶墓 周徐孝子父母封茔 周徐孝子,唐•贞观(627—649年)时人,失名,周徐为父母双姓。相传周徐孝子性纯孝,曾从唐王出征,卒封太尉。里人感其孝,塑像入祀桃源宫,称周徐太尉。(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桃源宫》) 周徐孝子父母封茔久废。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乡人集资重修,立碑志其事。 碑长方圭首,高2.3米,宽0.9米,厚0.1米。额横写阴刻楷书“碑记”2字,字径约16×24厘米。碑文直写阴刻楷书10行,行24字,字径7×8厘米。 周东泉墓 周东泉墓,亦称“石湖周氏祖墓”,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上。 “周东泉墓(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东泉,周日甲之父。周日甲任颍州牧,周东泉因子贵,赠奉直大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日甲》) 周东泉墓建于明代。1995年修复。 墓占地98平方米,向南偏东30度,“凤”字形,花岗岩结构。封堆高约1米,长4米,宽3米,由花岗岩石块拼成龟形。墓碑、墓案刻有花纹。 忠烈七棺墓(七部棺) ????忠烈七棺墓,亦称留郡园墓,位于泉州市区中山公园内,1946年建,1958年毁。民国卅五年九月(1946年9月)出版《泉州留府庭七部棺考证》保留较详实图文资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有简介。 留府埕“七部棺” 留府埕,原称“船舫”,位于泉州市区花巷与许厝埕交界的菜园头中段。五代·泉州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建府第于此,坐北朝南,占地约5亩,后临许厝埕,今鲤城区政府办公大楼一部分是当年留府范围。“船舫”处即留府大门前的大埕,后改称“留船舫”、“留郡舫”、“留府庭”。现今留府建筑已无当年踪迹,也是过去“七部棺”停留的方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京,次年豫亲王·多铎定江南。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郑芝龙掌握军政大权,降清的明臣洪承畴通过泉州郭必昌间道密檄郑芝龙降清。顺治三年(1646年)平南大将军博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入福建,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抵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郭必昌》) 据《泉州留府庭七部棺考证》,有留起春,讳启,明末清初泉州城内留府埕人,是留从效——留正(留从效6世孙)——留淑志(留正6世孙)后裔。身为明朝遗臣的留起春,遭逢国变,誓不降清,一家七殉。留氏族人为留起春一家7口收殓后,停棺不入清土,为逃避清军捕杀,改名换姓,逃避四方。7部棺木就这样久停不葬,置于留府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留正、留淑志》) 吴堃《泉州留府庭七部棺考证》经多方考证,“七部棺”中死者之一为“凤叔”:“启叔公留起春,彦祖公之子,娶林氏,生子曰凤叔。此祖士斗公正孙,往龙溪居住,棺现在晋江留府庭祖宅内。”其余6人则无从考究。 至于为何久未下葬?该书有至少3种揣测:①因国变后家道中落,无力营葬。②其族人参加抗清运动,事败逃亡,致无人主持丧事。③蒙冤,财散人亡,拖延未葬。 但关于留府埕“七部棺”,民间还有其他传闻: 一、陈祖泽《温陵探古录》记,留郡王不知何许人,传为五代·留从效之后,明时为某地郡王,因侵国库被杀,阖家赐死,死后骸骨被扣留,不许安土。所以棺木久置不厝。 二、留郡王为明代朝臣,京都离泉州万里之遥,但每天晚上他都能回家,大清早就上京赴早朝。有一次,其母从媳妇房前经过,听到房间里儿子说话的声音,于是敲门进去问其因由。儿子说是骑竹马回家。此竹马能腾云驾雾,但鸡啼以后就不能起飞,说着指那置于房中墙边的一根竹子。其母好奇地走去看,并跨上欲试,竹马就此失灵。第二天竹马不能飞了,朝中奸臣乘机诬陷,说他在泉州蓄意谋反,于是皇帝下令追捕。他走投无路,便吞金自杀。 三、又传留府主人是明代皇帝的驸马,侵吞国库,在泉州大兴土木建府第,事发后全家自杀,当年有人还看到棺木里一女人身着凤冠露。 以上民间传闻均不可信,唯民俗学家吴堃的考证为学界所认可。 各种离奇的传闻,加上泉人迷信极深,传出凡欲鸠资治殡之人,则非死即病,致移棺入土之说无人提起,使七部棺安土一事推诿了几百年。 不厝三百年 留府破落后,廿世纪20年代,菲侨巨商、天主教徒陈光纯办启明女校于奎霞巷,由于校舍范围小,不能再扩大,遂购留府埕地建1座3层楼的“同”字型的洋楼作校舍,后又在校舍西侧建天主教堂。“七部棺”置放于洋楼周围,有碍观瞻。时任启明女校校长、天主教神甫铎斯拉宾·莫牙(西班牙人,汉名任道远)即在楼后搭一所把“七部棺”集中置放。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天主教》) 此后各种迷信灵异之事在民间流传不断。 传说有人大白天敲棺木,棺木马上发出声音。 廿世纪20年代,泉州盛行买“花档”(1种彩票),在“一元二十九垫”高利润驱动下,为了中彩,市民狂热地到处求神托佛。传闻“七部棺”中有1位13岁未婚小姐的棺木最灵,每天卖花者到此,她会现身买花。于是不少人到此祭祀,希望一夜暴富。据说后来有1人中彩,“花档”主因此破产,于是“花档”主用银针刺棺,并用黑狗血淋之,以消心中积恨,以后这部棺就不灵了。 1935年,泉州发生特大洪水,水尾直至钟楼。“七部棺”四处漂游,传说洪水退后又自动返回原处。 移柩中山公园 至民国卅五年(1946年),“七部棺”散乱于天主堂后墙大树下、大楼后、大楼后右边、墙围内等地。福建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罗尔瞻和晋江县长吴德露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敦促下,决心移葬“七部棺”。令警察局长王允恭选择墓址和承建墓地的工人。 墓地选址中山公园内,恰好县政府内有一承包工程的福州木工张承伊,县长吴德露亲自找他,要他承建墓地。张妻极力反对,但张承伊深知此事已推托不了,于是到涂门街关帝庙抽签,结果抽到十七签,签诗曰:“田园价贯好商量,事到公庭彼此伤;纵使机关图得胜,定为后世子孙殃。”本已胆战心惊的张承伊抽到此签,更是雪上加霜,坚决拒绝承建。专员罗尔瞻反复动员不应。最后罗尔瞻把事先拟好的祭文给他看,文中有“……果有祸焉,惟予之是当……”由于专员、县长及警察局长三方出面,张承伊也为日后生计着想,最后硬着头皮答应了。由于怕得罪鬼神,他要求,建墓纯属义务,工钱分文不取。奉安之日,他要自备“三牲”祭祀,他提出的要求得到全部满足。 但届时谁来抬棺木呢?警察局长王允恭为此走遍晋江5个码头工会,无人敢应承。最后,因伍堡码头工人大多姓刘,明末清初留氏为逃避清军捕杀,落荒而逃,生者大部分改姓刘,留、刘本一家,该码头同意派出80人抬棺,条件是此举纯属义务,不计工钱,但抬棺时每人需给1块红布系在身上,取其吉利。 出殡之日,罗尔瞻主祭,地方史家吴堃宣读祭文,晋江各界及留氏后裔派人参加。公祭完毕,洋号鼓开道,锣鼓吹在后,送殡队伍从花巷许厝埕出发,经中山路到中山公园,沿街观者人山人海。 300多年久停不厝的“七部棺”终于奉安入土。 中山公园内的留郡园墓,坐东朝西,花岗岩墓碑高大,镌“忠烈七棺墓”。 吴堃《泉州留守庭七部棺考证》 吴堃《泉州留府庭七部棺考证》,竖排本,于“七部棺”葬毕的当年即民国卅五年(1946年)九月出版。 该书用翔实的文图资料考证了“七部棺”始于何代、选葬经过、下葬时的祭文、留氏居第在泉城分布情况以及“七部棺”中死者之名、为何未葬等,几乎包罗所有关于“七部棺”的资料。而且撰文者中还有当时亲历者,如时任警察局长王允恭。 书中有相片15张,各有题示。其中有: “(1)七部棺所在地天主堂大门。”置扉页,几个人站在“七部棺”所在地天主堂大门处。 “(4)散乱在天主堂大楼后之一棺” “(5)散乱在天主堂大楼后右边之一棺” “(6)散乱在天主堂大楼后墙大树下之一棺” “(7)七部棺骈列之原屋飘散后尚存两棺” “(9)致祭前警士将七部棺抬集一处” “(10)七部棺集中后警官收拾散乱骨骸放在另置新棺内之动态” “(11)罗专员、吴县长、王局长致祭及吴堃先生读祭文时之情况(列跪在棺旁者为留氏后人)” “(12)祭后预备启輭之情况” “(13)出殡行列抵达中山公园墓地前之一瞥” “(14)封土后之全影”为全体参与人员的合影。 “(15)凤凰山下忠烈七部棺之全貌”为墓茔整体概貌。 还有选定墓地后启土留影等。 这本旧书中,还有《清源留氏鸣谢启事》2则,均为留氏后人于“七部棺”下葬后数日发文致谢,其一则专门感谢罗尔瞻、王允恭、吴德露,另一则感谢五堡码头工会工人。 夷毁 1958年,中山公园体育场扩建,墓由厦门大学历史考古队发掘,一些殉葬品被带走,墓地夷平,遗迹无存。 而留府埕以后所建的3层洋楼,廿世纪80年代也被拆除,建起政府办公大楼,留府埕与“七部棺”自此只留在历史记忆中。 九 划 施琅墓 施琅墓,位于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西北500米处,即清源山后鹤顶山(俗名虎窟)。从泉州通往河市的鲤北大道东行,或从惠安黄塘西向,均可抵达。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官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廿二年收复台湾,为清朝统一中国作出重大贡献,封靖海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施琅墓建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是我省迄今保存最好、规制最大的清墓,布局严谨,石雕石刻工艺精湛。 “施琅墓道碑”,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墓(清):惠安县黄塘乡虎窟村”,1991年3月列为第三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宅、祠和墓(清):晋江市、惠安县”,2006年5月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三面环山,如虎眠卧,坐北朝南,外观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墓埕5层,南北长137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墓前原有溪流,已变为稻田。墓的中轴线正前方,正对清源山最高点(今电视台发射塔)。 墓有三圹,三合土构筑,分葬施琅及两位夫人灵柩。墓垵为砖石结构,中竖一方花岗石墓碑,墓碑刻“皇清光禄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将军襄壮施公赐茔,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黄氏”。墓前设石雕祭台。 墓前砌平台四层。自北而南依次排列:高3.15米的文、武石翁仲各一对,石马、石虎、石羊、石狮各一对,康熙三十七年谕祭碑一方及石亭一座,钦赐祭葬石墓坊一座,龟趺神道碑一方及石亭一座,石祭亭三座,石望柱一对。 碑亭上铭清·康熙帝《敕建碑文》。 过百米神道的三座碑亭石碑分别刻着三次谕祭文——康熙特旨准其遗疏所请,并命“予祭葬从厚,加赠太子少傅,谥襄壮”,敕建碑文,命地方官三次谕祭。 施琅墓墓圹自清末和1944、1945年先后三次遭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祭亭、墓坊、石将军、望柱等又遭砸毁,墓区被辟为果林场。时4个石翁仲仅存底座,3座谕祭碑杳无踪迹,8只石兽仅存其3,背碑之龟无头,墓室被盗掘,神道为荒草所没,许多石雕、碑刻散落。1994年,施琅宗亲筹资按原来规制重建,1995年竣工。 施琅神道碑 施琅神道碑,位于丰泽区华大办事处城东镇法花美社区五里亭(华侨大学东围墙外),距墓南约17公里,立于石亭间,是研究施琅和清代葬式的实物资料。 神道碑亭坐北朝南,高4米,宽4.28米,深3.64米。亭中有4根40×40厘米的石柱,亭内侧有4根24×24厘米的石柱,占地约35平方米。 神道碑立于康熙卅六年(1697年),花岗石制,高3.5米,宽2.18米,厚0.39米,碑座高0.47米,宽0.92米,长2.72米,雕刻有鹤、鹿等图案。正、反两面镌字。 正面(碑阳):碑首竖刻“皇清”两字;下镌“皇清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内大臣、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罔替、兼管福建全省水师提督、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加二级、赠太子少傅、钦赐祭葬从优加祭二次、谥襄壮琢公 施公暨配累封一品夫人王氏、黄氏神道”,分6行竖排,字径17厘米。 背面(碑阴):镌王熙撰施琅行述和落款,竖排37行,字径4~5厘米;文字已漫湮不清。落款“赐同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六级、年家眷弟、宛平王熙顿首拜撰。男世纶、世骥、世马来(“马来”合一字)、世骠、世骅、世范,侄韬、世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岁次丁丑腊月吉日勒石。” 施世纶墓 施世纶墓,是施世纶与其妻合茔,位于惠安县黄塘镇接待村许田自然村北400米的顶庭山,距施墓山、虎窟村施琅墓不到3公里,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建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施琅墓》) “施世纶墓(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施世纶墓(清):惠安县黄塘镇顶庭山”,2005年5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施世纶(1659—1722年)是清·靖海将军施琅次子,官至户部侍郎、漕运总督康熙六十一年(1722)卒。康熙帝准其随父还葬福建,诏奖其“清慎勤劳”,赐祭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施琅、施世纶》) 清末,施琅墓曾被盗。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严重,墓前祭亭、望柱等被毁,辟为耕地,但神道两旁仍有雕工精致的石武士、石马、石虎、石羊,高1.5米至3米,威武肃穆。 1995年,复建四柱冲天式“钦赐祭葬”仿古石坊。 1997年,由海外裔孙捐资重修,恢复旧貌。 规制 墓区总面积 2515平方米。墓圹半月形,宽14.45、高2.48、纵深11.40米。 墓道前端立“钦赐祭葬”石牌坊 。 墓自上而下分5层坪台。第4层坪台排列石将军、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最外侧分列望柱。第5层坪台建龟趺碑碑亭1座,内置龟趺石刻“谕祭碑”1通。另有“勤劳索著”亭1座。 施世纶第7子施廷瑞夫妇墓亦在附近峰帽村,因村民建房,破坏严重。 洪十四朝奉墓 十四朝奉公墓,亦称“英林洪氏始祖陵”,位于惠安县南部山前乡湖坑山(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前村内)。 沿革 洪十四郎,名古淡,族人尊称十四朝奉公,唐·河南光州固始人。光启元年(885年),偕两子从王审知南下入闽,乾宁四年丁巳(897年)肇基晋江英林,为英林洪氏1世始祖。迨二子成立,遥念故园,乃以家事委两子,遂单骑而归,途中染病,卒于惠安,就地安葬。旋而1支族裔派居山前乡(今玉前村)守护祖陵,至今繁衍近两千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英林洪氏大宗祠》) 后世屡有修缮。 2017年(岁次丁酉)三月重建,十月告竣。墓庭立2017年《重修碑记》,文曰: “吾英林洪氏一世祖十四朝奉公(十四郎),名古淡,生于河南光州固始,公元八九七年偕二子从王审知入闽,因揽英山之胜概,揖虺水之奇观,故三迁而肇基英林。 迨二子成立,遥念故园,乃以家事委二子,遂单骑而归,途中染病,卒于惠安,就地安葬在惠安县南之山前乡湖坑乡,穴名‘青草龙’。祖陵依山面海,左拥右抱,诚为风水宝地也。旋而族裔派居山前繁衍生息,守护祖陵。 诸裔孙主要分布闽南各县市,和江南诸省区,暨港澳台,及东南亚、世界各国,人丁逾八十余万,历年陵前祭扫以尽孝思,从未间断;期间屡有修缮而未臻。海内外裔孙尊祖敬宗之心日炽,时逢盛世,经商议达成共识,决定整体重修,乃择丁酉年三月廿二日动工,依原坐向癸丁丑未建造,同年十月初告竣。 佇看陵园肃穆,巍巍壮观,始祖安眠于此,永享吉祥,庇佑子孙后代枝繁叶茂、兴旺发达、荣华富贵、洪福齐天。是为记。 英林洪氏诸裔孙敬立 公元二0一七年岁次丁酉十月吉旦” 规制 墓陵坐落白鹤湾畔,依山面海,左拥右抱,远眺数海里外的大坠岛,气势浩大;坐向癸丁丑未,穴名“青草龙”,又名“白鹤现介”。 大理石墓碑,正中镌刻“唐·英林一世祖十四朝奉公墓”,两侧镌联:“古封朝奉,开闽怀固始;淡出皇宫,入晋肇英林。” 陵墓前有石狮、石马、石将军等雕像拱卫两侧。 洪范墓 洪范墓 ,亦称“后店总兵墓”,位于惠安县黄塘镇后店村西北虎崆山上。虎崆山因葬洪范,民间 又称“将军山”。 “总兵墓:惠安县黄塘镇后店村后店”, 2013年1月列为第八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洪范(1628—1706),字寿箕,号仁庵,清初·晋江县卅六都福田村人(今丰泽区丰泽街道东涂社区田庵村)。康熙年间(1662—1722),在平定靖南王·耿精忠叛乱、郑经盘踞的福建沿海地区和台湾、噶尔丹叛乱中屡立战功,累官至福建海坛镇(今福建平潭县)总兵,署陕西固原并福建水师提督印,官阶一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洪范》)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病逝于莆田至惠安途中,即葬于此。 洪范墓距虎窟村虎窟山的施琅墓仅几公里。施琅和洪范在生前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战友。施琅去世时间是1696年,洪范则是1706年,两者相差整10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泉州古墓·施琅墓》) 2008年由丰泽区田安路田奄村洪氏族人捐资初步重修。 规制 洪范墓坐西南向东北,依山势而筑,穴“关公看兵书”,占地1012平方米。 墓室双圹,呈屋式,三合土构筑,平面略呈“风”字形,是洪范与夫人王氏合葬墓,曾被盗挖。墓碑由3段花岗石雕成,中呈半圆形,左右为长方形,高1.12米、长3.20米、厚0.19米;阴刻楷书,中间刻“皇清洪公、王氏赐茔”,左、右刻“福建海坛总兵官正一品加”、“赠太子少保暨配一品夫人”。墓桌高0.76米,正面雕刻着双龙戏珠图案。 墓前顺坡而下,原辟有3层埕台,宽28米,纵向44米,但已被山洪冲毁,现只能依稀看出平台的雏形。前两层平台的南北两侧,分列石翁仲(石将军)、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体量较大,雕工精美,呈阶梯式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石将军双手抱胸,高达3米多。平台前端还立着1根八角形花岗石石望柱,高8米左右,顶端所饰的小石狮已不见。与之相对应,左侧的树林间也有一根相同的石望柱,但左侧的平台已经被山洪冲出1条山沟,这一侧的石象生都已掉入山沟里。据《清会典事例》载,道光朝之前规定:“民公侯伯一二品官,皆用石人二,石马二,石虎二,石羊二。”照此,此墓应为一、二品墓制,与洪范身份相符。 在墓的东南侧1000米处,原有1座龟趺座谕祭碑亭和1座石碑坊。石牌坊已圮毁殆尽,龟趺座、谕祭碑被山洪冲到后店村,现龟趺座还在一处深沟中,而谕祭碑背朝天卧倒在村内一户人家门前。“谕祭碑”青石雕刻,长约3米,宽1米,碑文大多已弥漫不清。 洪富墓 赵公赉墓 该墓室是典型的宋代券顶砖室夫妻合葬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5米,宽2.25米,高1.65米。墓壁由长37厘米、宽18厘米、厚8厘米的长条砖顺置错缝叠砌,墓壁第九层开始起拱,拱顶砌长37厘米、宽18厘米、外弧9.5厘米、内弧6厘米的楔形砖。棺台四周设有深8厘米、宽10厘米至17厘米的排水沟。整个墓体结构坚固。 该墓室出土有圆首黑页岩墓志铭、长方形铜镜、石砚台、瓷印章、铜盒装印泥各一件,钉裁纸刀、青瓷小罐各两件,唐宋钱币多枚。 据墓志铭可知,该墓主为宋代南外宗、赵氏11世赵公赉及其妻诸葛氏。赵公赉字予卿,曾被授官南剑沙县县尉、广东河源县主簿,俱未赴任。赵公赉逝于开禧二年(1206年),其妻诸葛氏殁于绍定六年(1233年),二柩合葬于淳祐二年(1243年)。赵公赉之父赵巩之曾任泉州南外宗正司知事,诸葛氏之父诸葛廷瑞任过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赵建郁墓”,列为泉州市 文物保护单位。 赵建郁(1478~1544年)又名赵本学,谱名世郁,号虚舟,宋太祖·赵匡胤十八世孙,是明代泉州著名理学家蔡清高弟、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老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本学、蔡清、俞大猷》) 赵建郁墓坐东偏南 20度,有墓圹、墓碑、墓桌、墓埕等,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墓圹为糖水灰构筑,上盖封土。墓碑系花岗岩雕成,长方形,小圈首,高1.20米,宽0.83米,厚0.22米,左右两侧还各夹一方半圆形的花岗岩石,近似凸字型。花岗岩墓桌长1.23米,宽0.53米,厚0.21米。墓埕长9米,宽20.3米,前临崖,三面用花岗岩石砌筑。 全墓范围不大,简朴无华,尚基本保留原貌。 俞大猷墓 俞大猷墓, 为俞大猷与夫人陈氏的合莹,俗称“牛踏羊”(泉语“俞大猷”谐音),位于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东北部400米 的俞公山(亦称“俞厝山”)半坡处,沿福厦公路出泉州城南16公里。俞公山面对紫帽山,前有梅溪萦回,四周树木苍郁,虽被福厦公路穿越,地理上仍属紫帽山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俞大猷墓(明):晋江市磁灶镇苏按村”,1991年3月列为第三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志铭》 1986年,在晋江市磁灶镇苏安村征集俞大猷《墓志铭》1方,存晋江市博物馆。此方《墓志铭》仅是全文中的第1方,黑页岩质,圆首,高115厘米、宽60厘米、厚5厘米。 志额篆刻“皇明光禄大夫、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肃陈氏墓志铭”,“皇明”2字横书,其余文字竖排,作3行,字径6厘米×8厘米。 正文阴刻,楷书竖排41行,计2585字,字径1厘米;文首为: “赐进士第、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刑部尚书、侍经筵官、钦赐驰驿致仕、再起南京刑部尚书、复致仕前南京户部尚书葵峰 黄光昇撰文 赐同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奉敕巡视海道、前国子博士丞、眷生何元述篆盖 赐进士第、奉政大夫□□□□ 江西提刑按察司佥事、奉敕整饬宁州□□兵备□、南京口部郎中、眷生王徽猷书丹” 黄光昇,字明举,号葵峰,明·晋江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由县令历迁广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兵部侍郎、户部、刑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昇》) 何元述,字元孝,明·晋江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由教谕擢国子监博士,出任广东按察佥事,迁按察副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元述》) 王徽猷,明·晋江安海人,嘉靖卅八年(1559年)进士,任丰州知县、岳州同知、户部员外郎、江西按察佥事。 《墓志铭》记载俞大猷生平事迹甚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俞大猷》),可惜仅存其一,且磨损,缺字甚多。 附: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访俞虚江先生墓》和现代陈泗东按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访俞虚江先生墓》(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 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 《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俞公名大猷,事见《明史》及郡《志》。公郡北河市人,后人多误以公葬在河市,其实河市为其祖坟。公墓确在南门外欧厝街东南二里许。山不甚高,墓牌书‘虚江先生墓’,字七、八寸大。丁丑(1937年)往访,前后左右皆没为良田,甚至侵入墓庭。凭吊之余,感慨久之。 浩气千秋弥乾坤,精灵不灭遗迹存,七尺丰碑两华表,茫茫黄土埋英魂。 【泗东按】 俞大猷是民族英雄,其墓久已无人注意。我曾根据史料线索,向地区当局请求注意,未有下文。 据秦望山先生之令郎长江同志反映,其父生前屡谈此事,闻俞墓今属南安辖。 又陈允洛先生生前所撰《泉州怀古》(载《新嘉坡晋江会馆纪念特刊》1978年印)记:‘俞大猷之墓在南门外。’抗战前‘秦望山诸君发起祭扫,并倡议重修。岂知因此惹出一件悲愤难堪之事来。先是晋江县党部会集各界人士,浩浩荡荡赴俞墓祭扫,附近乡人不知就里,疑为此古墓之子孙,是番客发了大财,最近才归故乡,故能请得文武官员来祭祖。于是宵小生心,竟效绑死人票之法,潜往发掘。绑票匪尚未向墓主勒赎,党部已闻知,偕大批军警往探。见坟墓被破坏,骸骨狼藉,有何殉葬物被窃,不能知,惟头颅则已不见。大动公愤而无所发泄,乃婉言宣告,如将头颅交还,不予严办。却无下文。此事遂不了了之。’也可证实俞墓之所在。”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泉州山川·紫帽山》) 姜相坟 姜相坟,又称“姜公辅墓”、“唐丞相姜公辅墓”,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九日山东峰(姜相峰)东南麓,系唐朝宰相姜公辅坟墓。(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泉州山川·九日山·东峰·姜相坟》) 狮子山唐代墓葬群 欧阳祖母墓 相公墓 相公墓,位于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西的公路西侧,是相公爷·雷海青(田都元帅)的“衣冠冢”,或为崇祀雷海青而特造的象征性墓葬。始建不祥,但至迟在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已存在。1998年列为南安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a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相公墓》、《泉州民间信仰·相公爷(雷海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