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牌坊:概叙与现存

  规模数量世罕
  历经劫难毁几尽
  文物重现逢盛世
  急公尚义坊
(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沿革和规制。现代·陈泗东《幸园笔耕录》记述。)
  
南邦寄重坊(忠勇性成坊,施琅坊,馆顶坊。石狮市宽仁街馆顶。)
  
黄培松“状元”坊
  马甲贞义坊
(旌表贞孝坊,洛江区马甲镇蔡内村域内、泉榕古道后梧段。杜晦。沿革。)
  深沪节孝流芳坊
  灵源洪氏节孝坊
  宝盖铺锦进士坊(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龟湖老街)
  安海金墩“巩溪衍派”山门
(牌楼)
  安溪詹源詹仰庇“父子侍御”坊
  丰州陈大玠“进士”、“孝子”坊
(南安市丰州镇大坑村与铺顶村之间、大钟山麓西南部)
  石井郑普“邦伯坊”
(南安市石井镇郭前村顶乡)
  惠安县洛阳群山“孝节坊”
  天朝褒锡恩褒节孝坊
(洪氏节孝坊。晋江市灵源街道办事处林口社区。)
  永春吾峰节孝坊
永春县吾峰镇后垄
  永春吾峰枣岭“贞寿之门”坊
永春县吾峰镇枣岭村九府巷
  东平“世德流光”坊(永春县东平镇镇区太平街旧街上。建于明·万历。规制。)
  高田石碑坊
(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
  獭江节孝坊
(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

  一百多年前,古城泉州牌坊林立,其造型之美、数量之多,蔚为奇观。

规模数量世罕

  清末是泉州牌坊的全盛时期,晋江县城亦即泉州郡城。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境内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8座,其中宋坊100座、明坊172座、清坊126座。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尚存193座,其中宋坊5座(均在城内)、明坊73座(城内49座、城外24座)、清坊115座(城内13座、城外102座)。

  道光、同治年间,牌坊数量剧增至200座以上。泉州城内和东门外仁风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

  泉州牌坊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一座牌坊不但雕刻精美,且都有一段故事。其按作用可分为界坊、功勋坊、学位坊、节孝坊等。界坊多立在街区、书院、寺院之前,对入口起到强调作用,如泮宫坊、镜山书院坊、朱文公讲院坊等;功勋坊、学位坊多立在城内或名人故里,也有立在事迹发生地,起教化作用,如褒绣坊、“急公尚义”坊、“昭代名将”坊;而节孝坊则多立在城外,县志载道光十年(1830年)存节孝坊共116座,城外达101座。

  1926年底,厦门大学教授陈万里张星烺和德国考古学家艾克教授三次泉州访古。

  艾克教授一照片中大榕树左侧为东门外石牌坊群之一部,右侧建筑为李公祠,远处高山为清源山右峰。一照片大榕树阴处俗称“辞客”,因旧时送葬队伍到此停棺,亲友可拜棺先行辞去。榕树下弯道上牌坊林立,坊下石板路为泉州城通往洛阳桥的古官道。一照片为东门外部分牌坊群,其中牌坊多数为节孝坊,背景高山为清源山,照片左侧牌坊空隙中可见远处泉州古城东北城墙挺立之雄姿。

  张星烺《泉州访古记》中写道:“街中石牌楼甚多,难以枚举,皆表旌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业之精进、人民财力之厚富也。”“驰车远望东门外石牌楼如森林状,诚壮观也。”

  陈万里《泉州第一次游记》中写道:“往观东门外市梢牌坊,接二连三的约有数十。两牌坊间的距离,远的约有丈余,近的只有4尺,密度如此,为向来所未见。”

历经劫难毁几尽

  从民国初年到“文革”时期是泉州牌坊群历经劫难的时期,古城牌坊群损毁几尽。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牌坊群的文化价值,反而将其作为封建统治的象征和经济建设的障碍加以铲除。

  一、民国初期,拆毁黄培松状元坊和施琅将军坊 。

  辛亥革命胜利后,泉州同盟会以黄培松曾经在广州参与审判并处决黄花岗烈士,愤而发动群众将其状元坊拆毁。

  泉州同盟会以施琅扶满反汉而议定拆除。因施琅后裔亦参加革命且有重大贡献者,准其族人自拆。部分构件今存开元寺。

  二、拆城拓路时期,城内主要街道多数牌坊被毁坏。

  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泉州古城经历了为期十余年的拆城拓路时期,建成纵贯南北的中山路和数段支路,同时也拆毁了城内主要道路上的牌坊群。古城双门前至南门原有牌坊约20座(其中明坊17座),仅存南岳后街俗呼“打枪坊”等3至4座牌坊,其余牌坊悉数拆毁。拆下牌坊构件,较完整精美的被人收购,其余则敲碎充作铺路石子。

  1926年,泉州民办汽车路有限公司修建泉州至万安桥南公路,原方案需要拆除仁风街石坊群,后来技术人员提出填湖筑路的第二方案。经比较,仁风街在东湖边为一条弧线,线路较长,征地赔偿费用高,第二方案从东湖填土筑路(形成今日东湖街的前身),线路较直,征地费用降低足以弥补填土增加的费用,从而使东门外牌坊群侥幸逃过一次大劫。

  此间曾掀起破除迷信运动,东岳行宫和元妙观首当其冲,后来导致“万山第一”坊塌圮,其坊额今收存于大开元寺内。

  三、1955年-1967年疏通道路和“破四旧”,泉州古城内外遗存的牌坊拆除几尽。

  1955年,公路部门以妨碍通车为由将东门外至仁风街头数座贞节坊拆除,此风一发不可收拾,殃及其他牌坊。

  当时,有关部门曾就泉州牌坊的处理问题报告国家文化部,1955年5月,国家文化部函示:“一、这些牌坊可选择少数雕刻精美、艺术价值较高的,适当保存,如有危险,可视具体情况及现有力量予以加固。二、艺术价值较低者,如有危险或妨碍交通时,可以测量照相后予以拆除。”此函仅要求对少数牌坊适当保存,实际上为大量拆除牌坊开了绿灯。

  此后,东门外牌坊被陆续拆除,如东门外“劳绩懋著”坊。城内牌坊亦未加保护。东街原有石牌坊18座其中明坊15座,至解放初期,尚存“豸绣承恩”坊、“宫保提督”坊等4座跨度较大的石坊。

  1961年一个夏夜,东街行春门附近的史朝宾进士坊被台风刮塌,次晨便开始拆除。

  1962年,台湾海峡关系紧张,泉州城军队调动频繁,以疏通道路为由,将东街和东门头牌坊悉数拆除。牌坊部分构件由泉州文管会收藏于开元寺。至“文革”前夕,泉州仁风街数十座牌坊所剩无几,石坊构件被当地民众挪作他用,雕刻精美的石构件成为猪圈的窗户。

  1966年的“破四旧”旋风席卷全国,泉州古城内外牌坊亦遭厄运。最令人痛心的是,曾从龙状元坊亦毁于一旦。到“文革”末期,古城内外已见不到成群的牌坊,城内仅存“小山丛竹”坊;泉州城东门外数十座牌坊只剩下“急公尚义”坊。城外仍可见个别幸存牌坊,往往沦为他用,面目全非。石狮市原属晋江县境,其城隍庙后不远有一处二层民房,将施琅将军“南邦寄重”坊夹建其中,这座重要的牌坊虽屈于檐下,却藉以幸存至今。

文物重现逢盛世

  千年积累而成的泉州牌坊群是名城泉州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泉州石刻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和研究地方史的石刻档案馆,它的轶毁是泉州地方文化的巨大损失。在一定条件下抢救和恢复古城牌坊景观,是当代建设者的历史责任。20世纪最后10年,迎来泉州牌坊恢复光大的时期。

  1992年建设东湖公园时,在湖心主景区修建了11座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贴面牌坊,这是当代建设者恢复泉州牌坊群景观的初次尝试。然而只有抽象形式,缺少文化内涵。

  1995年,在泉州东北郊外施琅将军墓园和施世纶墓园各复建“钦赐御葬”仿古石坊和数座石亭,在俞大猷公园建造4座仿古石牌坊,均为四柱冲天式,形制古朴。

  1997年在东街拓宽改造同时,以恢复古城牌坊为主要景观,规划建设了步行街—状元街。状元街在东街南侧,长约300米,自东而西建造了7座牌坊。  

 

 

 

 

 

 

 

 

 

 

  第一座是“豸绣承恩,内台执法”坊,原址在东门街,此次采用原坊构件,不足部分根据照片档案依原样重建于南俊巷北清白源井西侧。

  第二座是状元坊,上镌刻六位文科状元的大名和科年,显示泉州历史上人文的鼎盛。

 

 

 

 

 

 

 

 

 

  

 

  接下去是“太康永肇,见龙在田”、“白云古地,北辰垂象”、“四门学士”、“岳献海邦”、“海滨邹鲁”等牌坊,自东向西错落分布。

  坊额和对联继承泉州历史文脉。

  如“海滨邹鲁”语出紫阳朱文公朱熹),其坊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原为泉州州署官衙门联,系南宋·状元、泉州名宦王十朋所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王十朋》)

  “岳献海邦”坊,其联对“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系探花黄贻楫为北京泉州会馆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贻楫》)

  “四门学士”坊柱联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唐·文学家欧阳詹故居撰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状元街牌坊群在建造工艺、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均超过东湖公园等处的牌坊群。新建牌坊多为界坊,如清源山、灵山圣墓等风景名胜及百源寺、崇福寺等寺院入口处。

  1999年,泉州中心市区美食街南北端新建2座清式石木结构牌坊,精巧华丽,坊额“温陵美食街”施永康市长亲题。这些牌坊的建造,美化了环境,营造了相应的历史文化氛围。

急公尚义坊

  急公尚义坊,位于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古泉州郡城东门外仁风街尾东岳行宫前古大路(原福州古驿道)间,是现存为数极少的泉州古牌坊之一。

  “急公尚义坊”,1983年1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急功尚义坊(清):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沿革和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坊》载:“急公尚义坊:为安溪李森立。”

  急公尚义坊原为明坊,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为纪念其八世祖李森献谷赈饥、捐资设东岳山义塚及饵平邓茂七军的德政,上奏朝廷批准,重修牌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森李光地》)

  李光地重修后的牌坊为三重檐歇山顶牌楼式仿木石建筑,用花岗岩、辉绿岩筑砌,立大小方柱12根横式结构 ,占地面积33.44平方米。五楼通高10.95米,面宽四柱三间9.74米,进深3.43米、四柱三间平面28平方米。当心间坊上刻有二龙首口含一柱,柱上刻二龙戏珠,龙首粗犷有力,二龙戏珠则遒劲游动,二者浑然天成。此坊各柱梁之间均采用接榫连接,经历1907年泉州地区5级地震,尚无歪斜。

  坊额阴刻楷体“急公尚义”上款刻“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下款刻“赐李森康熙帝·玄烨亲笔书赐。

坊额下辉绿岩刻就的李光地对赐匾缘由的记述,共29行,每行5字。配有几副辉绿石雕刻的人物活动图案浮雕,人物雕刻造型逼真,花草树木、日月器皿栩栩如生,充分显示闽南古石雕的高超艺术水平。各副图下均配有相关的文字说明,记载李森曾参与的种种社会活动。

坊额上方原有有一块辉绿岩石雕的圣旨牌,刻“钦赐御书”四字,1958年被台风刮下,被东岳村民收藏,1993年移到东岳境主庙内,1995年后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整个牌坊青、白石间作,飞檐翘起,石刻采用浮雕、高浮雕、平雕、透雕、沉雕、浅浮雕等多种手法,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于凝重中展现轻翼,颇具闽南古石建筑特色。

 

这座石牌坊得以避过“文革”也属侥幸。文化大革命初,各地文物古迹均惨遭破坏。这座石牌坊也被下令拆除,当时的生产队长只好遵照执行。但苦于自己无法拆除,队长只好到泉州雇请一些专门从事这种职业的工人,对方开价400元。几天后,工人们把大型工具用板车运到现场,其中一人看后认为工程量太大,400元不划算,要求追加100元。但队长认为加钱之事无法向社员交代,便没有答应,拆坊之事就耽搁了下来。一晃一年过去了,“破四旧”之风渐弱,没人再来过问此事,便不了了之。

 

  现代·陈泗东《幸园笔耕录》记述

  现代·陈泗东《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收录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并加按时撰“东岳山急公尚义坊”附编末,曰:

  “泉州街巷,石坊林立。昔陈万里来泉访古,对此深加赞赏。现诸坊皆废,只存‘急公尚义’坊在东岳庙旧址之前。

  坊为明代安溪人李森立,此四字为清·康熙皇帝御笔,盖因大学士李光地为其祖李森所请也。曾购东岳地为泉郡公冢,有善于民,建有‘李公祠’于岳前,今废。明·王世懋《闽部疏》云:‘去城东北五里一荒山,累累诸坟,本涌泽也,而名官山,以泉人发科第者,其祖父多葬其上。’即指此山。康熙御笔手迹,今尚存安溪县文化馆。

  百坊皆废一坊存,(原注:据乾隆《晋江县志》记载统计,沿东街至东门外有宋坊七,明坊二十五,清坊五,节孝坊廿五。蔡清林希元詹仰庇黄克缵李光缙郭惟贤黄汝良庄国桢万正色等人俱立坊于此。)
  驿路荒残剩屐痕。(东门外为古通省城之官路,今尚有残余古道之迹。)
  ‘矢志忠贞’无觅处,(东门驿路边有“劳绩懋著矢志忠贞”坊,清初江西总兵许盛立,石雕甚精,规模壮丽,前为市级保护单位,文革中被拆。)
  ‘急公尚义’独横门。
  少林寺迹云烟渺,
(东岳山前有东禅寺,相传即少林寺,泉州少林拳源出于此。今存一小庙,旧悬“少林古迹”一匾,已佚。)
  凰凤山田麦浪翻。(东岳山今已非冢地,经加绿化,植树种田矣。)
  寂寞行宫花落去,(《晋江县志》载:“东岳行宫在仁风门外,凤山之阳。”明·李光缙有《第一山青帝宫记》。此地依山势高下,筑宫数重,昔为泉州十景之一,曰“凤麓春晓”。今全废。)
  一山青帝颓重阍!”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森李光地蔡清林希元詹仰庇黄克缵李光缙郭惟贤黄汝良庄国桢万正色》、《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东岳行宫》、《泉州山川·凤山》)

南邦寄重坊

“南邦寄重”坊,因背面刻“忠勇性成”,或称“忠勇性成”坊;因“为靖海侯施琅立”,俗称 施琅坊”;位于石狮市宽仁街距城隍庙后不远处的馆顶(即“管头”),又俗称“馆顶坊”。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南邦寄重’坊(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坊》:“忠勇性成坊:为靖海侯施琅立。在十九都石狮乡管头。”

  “管头”“馆顶”的讹称。宋、元以来,该处建有驿馆,清代改为泛地公馆,故名“馆顶”。公馆前有1条由永宁、深沪等沿海村庄通往泉州府城的官路。“南邦寄重”坊就屹立在官路上,正面朝向泉州府城。

南邦寄重坊于施琅谢世后所立,为花岗岩石质重檐式仿木结构,宽7.5米,高9.5米。有正方形立柱4根,分门道为3孔。中门石柱高6.66米,柱径宽0.38米见方,门宽3.26米。顶端翘脊原有辉绿石恩荣牌一方(今无存)。恩荣牌下有一长匾,正面镌南邦寄重,为康熙帝赐额;背面镌阴刻楷书忠勇性成均阴刻楷书,字径36厘米见方。

 

长匾与横梁之间另嵌一石版,以阴文寸楷镌刻施琅官衔荣宠: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内大臣、解赐御衣龙袍、褒赐诗章、三赐御膳、两蒙天恩存问、二次特谴宗室大臣额附部堂侍卫郊外劳接、乾清宫畅春院召对掖起赐坐、钦命靖海将军兼管福建水师提督台澎水陆军务、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赠少傅、崇祀黉宫、襄壮施琅

 

南邦寄重语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帝派员《谕祭施琅第三次文》上将权隆,控大洋而膺节钺;南邦寄重,开炎徼以作屏坦。

 

忠勇性成语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初十日康熙帝晋封施琅靖海侯的侯制诰》以尔忠勇性成,韬钤夙裕,兼能洞悉海外形势,特简为福建水师提督,前往相度机宜,整兵征进(台湾)

黄培松“状元”坊

  清坊,位于西街开元寺口,为黄培松立,民国初尚存。黄培松,清·光绪六年武科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辛亥革命胜利后,泉州同盟会以黄培松曾经在广州参与审判并处决黄花岗烈士,愤而发动群众将其状元坊拆毁。

马甲贞义坊

  马甲贞义坊,或称“旌表贞孝坊”,位于洛江区马甲镇蔡内村域内、泉榕古道后梧段,为表彰清·杜晦贞义姑)而立;今存。

  杜晦

  杜晦,明·晋江县凤栖里人(今属洛江区马甲镇),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二月十三日生。

  杜晦之父杜绍宗。永乐(1403—1424年)间,杜晦的祖父有两房妻子,分旧房、新房。祖父过世后,所留良田好宅均被旧房长兄杜光宗占去;杜绍宗系新房所处,因辈份居幼,自少受欺,只留山边脊地糊口,生活艰苦。

  杜绍宗娶妻佘氏,连生二女,长女名无传,次杜晦杜晦4岁时,佘氏又产子杜华。景泰五年(1454年),杜绍宗卒,寿仅39岁;时杜晦9岁,弟杜华5岁。天顺元年(1457年),杜晦之姐约16岁,出嫁。不久有人上门为杜晦说亲,杜晦却立志终身不嫁,自愿侍母育弟,艰苦维持贫寒家庭。

  杜华及长,娶妻王氏,产下一子(杜旵)四女。然杜华35岁竟然早逝,杜旵仅9岁。杜晦杜旵如己出,偕弟媳王氏抚养侄儿,细心照顾,每天亲自送她上私塾读书,晚上挑灯督促功课,励志教诲。杜旵成人后娶妻,生6子2女,分6房传衍嗣裔,使一向人丁稀薄的新房开枝散叶,家声大振。

  正德十年乙亥(1515年),杜晦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岁。侄孙宗族乡人感悲恸哭,声闻数十里。后世以“女子不字曰贞、侍母终养曰孝、抚弟侄成人曰义”,尊称杜晦贞义姑

  万历(1573—1620年)间,时任户部主事的杜晦5世孙杜应楚(字翘甫),为建贞义姑祠”于凤栖(今新民村)以祀,还请同年解元李光缙撰《贞义姑传》。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泉州知府杜昌丁特为贞义姑“守贞全孝”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杜应楚李光缙杜昌丁》)

  杜旵后裔后来一直传衍到世界各个角落,杜晦也成为10万杜氏后裔共同敬仰的先祖。

  海外氏族裔勿忘杜晦之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均有的贞义堂、贞义祠、贞义社,四时祭祀。如1936年七月初一日,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Muar)宗人建立氏贞义堂于峇吉里新村;1949年七月初一日,马来西亚登嘉楼州(旧称丁加奴,Terengganu)宗人建立氏贞义祠于孟莪街。

  沿革

  贞义坊由杜晦第12世孙杜中士(时任翰林院御史)建于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十二月。《凤栖氏族谱》载:“道光十四年,公杜中士以祖姑守贞不字、两代扶孤之事迹上奏天子,下联公卿,合朝赞叹。圣旨许立坊旌。公奉旨择于泉榕古道后梧段建‘贞义坊’,供世人代代瞻仰褒扬。”更得道光皇帝亲谥“贞孝”二字,故“贞义坊”或称“旌表贞孝坊”杜中士还力邀陈庆镛黄宗汉贞义姑赋诗撰文,贞义姑祠有对柱联亦是杜中士亲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杜中士陈庆镛黄宗汉》)

  时同朝官员为贞义姑作诗、褒歌数十篇(首),连同明·李光缙撰《贞义姑传》,由贞义姑裔孙刊刻成书名《贞义姑传》传播。该书后来多次重印,1995年又再印,由时任国立华侨大学副校长、贞义姑36世孙杜成金题跋。

  1934年,13世孙杜贞奏发起,南洋宗人捐助,重修“贞义坊”贞义姑祠”

  今泉榕古道旁的贞义坊和新民村贞义姑祠”保存完好。牌坊上道光皇帝御赐圣旨碑、石柱上的鱼、狮、龙、麒麟等雕刻图案大部分都在。在牌坊近旁,还有贞义坊碑记。

  2010年,贞义姑墓废驰失修,且与贞义坊、“贞义姑祠”分立3地,族人祭祀多有不便。海内外氏族人整体规划,捐资500多万元,11月20日奠基,重修贞义姑墓,并在墓前仿建“旌表贞孝”坊、贞义姑祠”,建成贞义姑园”(又称“凤栖贞义杜姑陵园”),占地10亩,2011年 12月26日竣工。

深沪节孝流芳坊

  节孝流芳坊,位于晋江市深沪镇狮峰社区。

  “节孝流芳坊(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蔡立泉林氏立,石雕工艺精致。

  坊石构,四柱、三间、牌楼式,面阔4.5米,高 8 米余。正楼单檐歇山顶,中立辉绿岩“圣旨”牌,透雕双龙蟠。上额枋刻楷书“节孝流芳”。下额正面刻“晋邑青屿故民蔡立泉林氏坊”背面刻建坊的各级官员名字。坊柱上置辉绿岩石狮4只。柱联二对:“天成人功五月遗腹可恃,妇代子职七十老姑得将”;“历苦节四十三年当日风凄雨恶,完贞心六十七岁于今雪艳冰清。”

灵源洪氏节孝坊

  位于晋江市灵源街道林口社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柯士鳌洪氏立。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构,四柱、三间,牌楼式,面阔5.5米,高5.5米,顶部有辉绿岩“圣旨”匾,上枋额刻“天朝奖锡”“恩褒节孝”,下枋额刻“旌表晋江县儒士柯士鳌洪氏坊”并刻立坊官员姓名,下横枋雕龙首、双凤,匾盖上置鱼、狮青石雕各1对。

宝盖铺锦进士坊

  宝盖铺锦进士坊,位于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龟湖老街,是泉州市11个县市区现存少有的明代碑坊之一。

  “进士坊(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碑坊建于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由福建布政使萧晚、泉州知府程秀民等为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榜进士黄鳌而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四脚亭式石筑结构,原高6米,现高5.2米,占地16平方米。亭子正面有“进士碑”三字,上署“奉议大夫黄鳌大字。

安海金墩“巩溪衍派”山门(牌楼)

  建于晋江安海金墩巩溪口(今金墩祠堂前),结构极富闽南地方特色,共由12根方形石柱构成中间一大两边二小三个门道,上面覆盖三重飞檐翘脊的屋顶,颇为独特。可惜今天已找不到这座山门原物了。

安溪詹源詹仰庇“父子侍御”坊

  明·万历间,为旌表邑人詹源詹仰庇父子两人皆官侍郎而立。具体不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源詹仰庇》)

  1987年安溪县轻工局基建宿舍时,出土该坊的坊额,现存县文庙。坊额长方形,纵高0.62米、宽2.30米、厚0.13米。横书阴楷“父子侍御”四大字。字径54×58厘米。

丰州陈大玠“进士”、“孝子”坊

  陈大玠“进士”、“孝子”坊,位于南安市丰州镇大坑村与铺顶村之间、大钟山麓西南部,沿路是狭窄山路,所在位置曾是泉州与永春县的古大道。

  该牌坊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为铺顶人、五经进士、太常寺少卿陈大玠所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大玠》)

  牌坊高6米,宽4米,用砻石打制砌筑而成,双柱双层结构,一坊二匾,正面为“进士”坊,背面为“孝子”坊,是罕见的“二坊合一”式。相传明、清时期这一带虎患严重,官府拨款为陈大玠修建牌坊时,为节约资金,就将两座牌坊“合二为一”,节约下来的钱修了这条泉、永古道。

  正面坊顶左右有双狮装饰,中为“圣旨钦定”牌;下面牌匾楷书阴刻“五经进士”,两旁原有文臣装饰;下层石垛刻有铭文“雍正甲辰殿试二甲进士累封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陈大玠,横梁作双龙戏珠浮雕,双柱刻有楹联1对。

  背面坊样式与正面大致相同,但没有文臣装饰,柱联也不一样。牌匾楷书阴刻“孝子坊”;下层石垛铭文“建坊崇祀忠孝祠累赠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陈大玠,落款“乾隆□年”

  后牌坊虽危危欲倒,但保存还较完整,村人特修另1条小路供行人经过,而坊下的小路则分别从两头以泥土、石块、树枝等封堵。

  2011年,牌坊的部分青草石构件或被盗,或因周边炸石而受损,现只留1根前后两面都有字的石柱孤零零地立在路边,另1根只剩下一半的石柱和1根横梁卧于附近草丛中。

石井郑普“邦伯坊”

  邦伯坊,位于南安市石井镇郭前村顶乡小路、古时“此路往东京”的旧大路口,是南安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石牌坊。

  古知府称“邦伯”“邦伯坊”系巡按福建监察御史王瑛为表彰乡贤郑普而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泉州知府万庆、南安县知县甘宫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普万庆》)

  郑普,明·南安石井镇郭前村人,嘉靖十一年 (1532年) 壬辰科进士,初授无锡知县,秩满升南京户部主事,再迁户部员外郎,擢云南知府,为官宽民自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普》)

  “邦伯坊”为花岗岩石牌坊,石构歇山顶,通高5.2米,宽6.2米,四柱三间,当心间高 2.6米,次间高2.4米。檐下竖匾浮雕,上刻“恩荣”,四柱之间柱顶各立石狮1只。

  额坊横眉一面中刻“邦伯”2字,另一面刻“地卿”2字。两边刻“巡按福建监察使王瑛立”“泉州知府万庆、南安县知县甘宫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庆》)

惠安县洛阳群山“孝节坊”

  位于惠安县洛阳镇群山村割岭自然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现保存良好。

  孝节坊形状像一扇门,正上方有一块圣旨碑,碑上刻有两条金龙,下方雕刻着金黄色“孝节”二字,再下为坊文“旌表惠安县儒士饶孟得氏坊”。原孝节坊的上面两侧各雕有一只狮子,但在“文革”期间被人撬下来拿走了。牌坊的两侧刻着一段小字,其中包括当时总督、巡抚、知府、县令等官员的官位和姓名,是逐级上报申请立坊的各级官员。

  传说坊上“孝节”二字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但据史料记载乾隆下江南并未来过福建,故此说可信度不高。

  村民介绍,原来割岭住着的是李姓族人。清初,一位姓的江西籍士兵来到割岭,留下来生活并娶了氏的女儿生子。经几百年繁衍,他的后人氏族人取代了这个村本来的姓。

天朝褒锡恩褒节孝坊

  又称洪氏节孝坊,位于晋江市灵源街道办事处林口社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立。2007年5月公布为 第四批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载:“天朝褒锡恩褒节孝坊:为柯士鳌洪氏立。在五都华表山麓。 ”

  坊石构,四柱、三间,牌楼式,面阔5.5米,高5.5米,顶部有辉绿岩 “圣旨” 匾,上枋额刻“天朝褒锡”“恩褒节孝”,下枋额刻“旌表晋江县儒士柯士鳌洪氏坊”并刻立坊官员姓名,下横枋雕龙首、双凤,匾盖上置鱼、狮青石雕各一对。

永春吾峰节孝坊

  “节孝坊”,位于永春县吾峰镇后垄小学南面。

   建于清·乾隆卅六年(1771年),为“旌表故儒士陈文采周氏守节尽孝而建,有两楹两层。

永春吾峰枣岭“贞寿之门”坊

  “贞寿之门”坊,位于永春县吾峰镇枣岭村与五里街镇高垄村交界处的九府巷。九府巷是古代永春通往德化的必经之地,牌坊就在古道边。

   建于清·乾隆卅七年(1772年),为“旌表辜肇氏妻陈氏一百零一岁高□”而建,两楹两层。顶椽下原有一块“圣旨”牌,已失。

东平“世德流光”坊

  东平“世德流光”坊,位于永春县东平镇镇区太平街旧街上,边上有1座几百年历史的观音庙。旧街有数米宽,青卵石铺道。

  “世德流光坊(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万历

  “世德流光”坊建造于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是为表彰李阳初父子祖孙一门俊秀而立的“恩荣”规制牌坊。

  据旧《永春》载,李阳初“幼孤,事继母至孝。母殁,哭之伤肺,病哮,终其身。好施予,尤急其族人,为赎一鬻子而婚之。尝建启圣祠,立义田,筑陂三,以资乡邻灌溉”

  李阳初有子李应元等,孙李开芳李开藻李开芬“世以懿行闻于邑”,有“买粟赈灾、修桥造路、筑陂灌溉、兴办学堂”的义举。

  李应元“万历中贡生。以父母在堂,无复仕宦意。一诣太学,不数月,遽归。乡人有为铨郎者,强留之,不可,人咸称孝。”

  李开芳,字伯东,别号还素,人称鹏池先生。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晋郎中,督理北平粮储,历广东按察司副使、广西左右布政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开芳》)

  李开藻,字叔铉李开芳从弟,人称鹏岳先生。与李开芳同登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户曹榷关,后曾出任云南主考官,历任山西、四川、山东、江西提学,五秉文衡。父病危时,携眷回乡服侍;父卒,服满后授南京尚宝司少卿,晋南京太常卿,不赴,在家乡致力公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开藻》)

  李开芬,字中熙李开芳之弟。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授翰林院待诏,不仕。

  李曾琳李开芳之子,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副榜,准贡,著有《一鉴亭诗集》。  

   规制

  “世德流光”坊坐西朝东,整体为花岗岩石构造,4柱3间5楼,单檐歇山顶加两坯,通高8.5米,面阔7米。

  牌坊顶层檐下竖匾“圣旨”。原还嵌有“恩荣”牌,上面还有供祭奉的案桌、香炉等,廿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立于牌坊十余米处的老榕树枝干顶落,移至牌坊边的观音庙外暂放,没隔几日即被人偷走。

  牌坊正面当心间2楼中间有匾“世德流光”4个斗大楷书,下面长条嵌石上分别简略刻有旌表人李应元李开芳李开芬李开藻李曾震李曾琳氏家族6人的科举功名,以及李阳初李应元李应辰等承恩封荫的情况。曰:

  李应元,万历乙亥选贡入太学,养母不仕。李开芳,万历癸酉举人,癸未进士,历官左右布政、太仆寺卿。李开芬,万历乙酉举人,授翰林院待诏,不仕。李开藻,万历壬午举人,癸未进士,历官四省督学、太常寺少卿。李曾震,天启乙丑恩贡,授通判,不仕。李曾琳,崇祯己卯副榜,贡生。”

  “诰赠议大夫、按察使李阳初。诰封议大夫、按察使李应元。诰封朝列大夫、右参议李应辰。”

  背面中间同样嵌有等大石匾,上书“天恩洊赐”4个大字。匾额下为诰赠、诰封内容。

  牌坊正中石梁,两面皆雕有精美的图案。其两端均为形似鸱吻的祥纹,中间一面刻有凤戏牡丹图,另一面刻有双龙戏珠图,二凤二龙都是1只向上、1只向下,互相呼应。牌坊两边的石匾上,也分别刻有飞禽走兽和花草等祥瑞纹图,整体雕工细腻,相互呼应,构图巧妙。

  此外,石坊上还刻有主持建造此坊的省、府、县官员姓名。

  今牌楼的4个护墩已断裂1处,其余3处进行了加固。

高田石碑坊

  高田石碑坊,位于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

  清代石构建筑,现存二柱一间,原有构件部分缺失,坊主不明。相传坊旁原有“到此下马”圣旨牌一方。

獭江节孝坊

  獭江节孝坊,位于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獭江、獭窟)。

  据《獭江氏家谱》载:獭江氏十二世曾秉德,父曾飞龙(獭江氏二房荷山刊分支大厝刊),字国云,号田菴;母孺人曾秉德,讳有德,字惟达,号敬亭,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生,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卒;兄弟居末,有兄秉忠秉义曾秉德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入泮,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举人,是年为母请旌节孝,奉旨建旌,旌表修入县、府《志》,进主节孝祠,春秋配祭。

  节孝坊顶楹联:“疾风劲草知清节,寒雨青松识母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