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峰

【南安市丰州西北2里余,在九日山东侧,南接九日山;
地属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

  莲花峰概述
    ——概述。
    ——题咏(南宋·淳熙十一年陈知柔、朱熹唱和诗。其他。)

  莲花石(莲花峰巅)
  不老亭与石亭寺(莲花峰绝顶莲花石之阳)
    ——晋为莲花岩寺。
    ——北宋·元丰真觉禅师筑禅房僧舍称“圆通庵”。
    ——北宋·黄庭坚为作《莲花台铭》。
    ——南宋·淳祐七年赵师耕题刻。
    ——明·正德元年建“不老亭”改称“石亭寺”。
    ——规制(山门。不老亭。柱联。钟鼓石。孤松。)
    ——诗词。

  摩崖石刻。
  莲花峰石室
(东石室。“不老亭”西行数百步。)
    ——明·万历傅履约创建。
    ——明·傅夏器《莲花峰石室记》。

  欧阳行周书室(“不老亭”左下)
  朱文公、陈休斋书室(“不老亭”左下)
  洗心亭(欧阳行周书室背后岩上)
  韩偓隐居遗址(欧阳詹书室左约百步之山坳小平地)
  曹洞祖师坟和曹洞祖师堂(分处“不老亭”后西南山坡上和“不老亭”左)
  唐王宫(桃源宫。周井堡内北门。)
  周井(莲花峰南麓田间)

  莲花峰,或称“莲花山”,位于南安市丰州西北2里余,在九日山东侧,南接九日山;地属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因峰上有石开裂8瓣,状似莲花,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莲花峰石刻(宋至清):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1996年9月列为第四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峰概述

  概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莲花峰》:“莲花峰(县西一都),在九日山之北。上开八石若莲花然。”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莲花山》:“又莲花山,在县(时县治在丰州)西北三里,耸峙平原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莲花峰,在县西北二里,属一都。”

  沿径而上,有山门、“洗心亭”,半山腰唐时还建有孝子亭、怀古亭、神仙坊等,绝顶有“莲花石”、“不老亭”

  佚名题“孝子亭”石刻柱联:

  “孝感动天,为民施雨露;忠膺匡国,伏虎显神威。”

  “景仰高风,敦伦称表率;敕封太尉,盛德著先型。”

  北宋至清代,在南安丰州莲花峰现存有景迹题名、登临题诗及游览题名摩崖石刻23方,其中有清·道光皇帝品尝石亭茶贡品后御赐“上品莲花”题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茶小志·清·名种的发现》)
唐、宋以来英贤寄迹,名僧驻锡,留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可供凭吊。

  唐代即有名贤寄寓其间。唐·欧阳詹曾在此读书,后人建有欧阳书室,遗迹尚存。唐末著名诗人韩偓偿隐居峰麓莲花湖畔,有韩偓隐居遗址。秦系姜公辅等唐·名士都涉足此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韩偓秦系姜公辅》)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到此讲学。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55岁的朱熹重到永春拜访年已古稀的永春理学家陈知柔,嗣而相携游览南安天开八石的“莲花峰”,题诗唱和,吟咏于九日山,寻踪觅迹王延彬手建的“云台别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知柔王延彬》)

  旧还有“石岩室”、“卧去岫”、“影娥池”、“爱莲阁”、“文英楼”诸胜,今俱废。

  题咏

  南宋·淳熙十一年陈知柔朱熹唱和诗

  南宋·陈知柔《题莲花峰》诗曰:“一莲峰上几人攀,千年清风起儒顽。指点乾坤千里目,世途隘甚此中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莲花峰》:“宋·朱文公诗:‘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紫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朱熹此诗亦题为《次韵陈休斋陈知柔)莲花峰之作》。

  此外,朱熹陈知柔的诗还有: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题莲花不老峰(五绝)二首》(朱熹):

  ‘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

  ‘流云绕空山,绝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雨外。’”

  “《九日宴莲花峰(七律)》(永春人陈知柔?休斋,进士):

  ‘多病登台今古情,菊花摇动午凉生(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莲花摇荡午凉生”)。山前木落石岩出,海上潮来秋渚平。
  野兴已随芳草远,归鞭更傍落霞明。愧无十丈开花句,独卧禅房心自清。’”
  
(此诗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3·词翰·泉州府·题咏》亦收录。)

   朱熹《莲花峰次数夫韵》

  “月晓风清坠白莲,世间无物敢争妍。如何今夜峰头雪,撩得新诗续旧篇。”

  其他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次朱文公莲花峰韵(七绝)》(廖信孙?滨游):

  ‘石蕊天然不可攀,八风莫动却真顽。我心匪此花能并,十丈何如方寸宽。’”

  明·黄克晦(1524-1590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莲花峰》

  “一杂秋莲碧,青天削翠峦。可怜云外见,宛在水中看。
  香满随萝合,花明过雨残。如逢太乙子,莫忘问金丹。”

  【注:太乙:星名,一说北辰神名。《日知录》:“太乙飞在九宫,每四十余年为一徙,所临之地,兵役不兴,水旱不作。”】

  明·隆庆五年辛末(1571年)仲夏,朱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梧》)谒相墓”,登莲花峰,题《明·隆庆辛末年仲夏晋江玉桥朱梧题莲花峰、相墓诗》2首,刻于莲花峰绝顶“莲花石”上:

  “寒风生五月,吹我上崔嵬。锦石娲皇炼,莲花翠微开。二仪相隐避,大块一莓苔。过客真堪笑,含情不尽杯。”

  “南风晞溽露,曙色破江天。草蔓唐贤骨,花飞藻井泉。山龙随水逝,石马卧寒烟。今古皆如此,深杯但数传。”

  明·黄河清《莲花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濂溪时送舞雩风,无极都归大极中。万古此花应不老,五峰却与此花同。”
  【注:
  ①“濂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1098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为分宁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知郴州,后为转运判官。著《太极图说》及《通书》,为宋理学之建立者,程颐程颢皆其弟子。所居曰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的爱莲与陶渊明的爱菊同等出名,其精短散文《爱莲说》传为千古名篇。
  ②“舞雩”:古代求雨祭祀时的一种舞蹈形式。
  ③“无极”:《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④“大极”:太极。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极。《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⑤“不老”:指莲花石的传说。
  ⑥“五峰”:指莲花峰所在的葵山山脉的5个山峰:葵山主峰、莲花峰、姜相峰(九日山东峰)、高士峰(九日山西峰)、狮子山。】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题莲花峰(七绝)》(翰林院、迁顺天府尹陈桂洲?修堂):

  ‘蓬(“蓬”:应为“莲”之误)峰耸翠绝援攀,华萼嵌空石不顽。亭架云根千古迥,凭从睥睨海天宽。’”

莲花石

  莲花峰巅有八石簇聚,状若莲花。其中6大2小,底座为大盘石,周约百米。环石东西南北各向共有题刻18方。岩体突兀高耸,崔嵬雄奇,观察角度不同,形状姿态各异。南视如雄狮踞山,巨石如鼻如唇,平台如颏如腭;西望如怒狮吼天,倾斜的莲瓣与底座大石构成向天吼啸之状;北瞰则如睡狮初醒,半卧峰巅,昂首雄视,变化奇妙。自然景色秀丽,晋时即为泉人游览胜地。

  传说,远古女娲炼石补天时在此山巅遗留下1块大磐石,后来观音菩萨施以法水,变为八瓣莲花,作为她的莲座。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莲花山》:“岭开八石,如莲花然。登其巅,可尽一邑溪山之胜。”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名胜志》:巅开八石,若莲花然。”

  南宋·咸淳六年庚午(1270年),南安知县余士明(莆田人)将其所书的淳熙十一年陈知柔《题莲花峰》、朱熹《次韵陈休斋陈知柔)莲花峰之作》两首唱和诗(见上文)刻于峰顶西侧莲花石上。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朱文公陈知柔俱有诗刻于石。”

  南宋· 傅宗教傅自得子,官至龙图阁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游览莲花峰“石亭绿”茶园后,在莲花石背面右侧留下“宋·傅宗教游,莲花茶怀古”题记,楷书,直行,阴文;还另作《游莲花峰茶怀古》4言诗1首:“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男女携筐,采摘新茶。”

  在莲花峰绝顶东北侧岩壁间,有北宋·熙宁三年庚戍(1070年)四月南安戴忱题、曾孝修撰的诗刻《莲花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忱曾孝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莲花峰(此诗篆刻于峰后)(五绝)》(戴忱):

   ‘此石非顽石,成因浩劫尘。一莲花不老,历尽世间春。’”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左壁有宋·熙宁(1068—1077年)中邑人戴忱诗刻于石。”

  此诗刻为北宋大型篆书石刻,字径30×45厘米,骨格苍劲,气势磅礴,为泉州摩崖诗刻中珍品。

不老亭与石亭寺

  石亭寺,位于莲花峰绝顶莲花石之阳。原为晋·“莲花岩寺”;北宋·建“圆通庵”,俗称“莲花台寺”;明代在庵址建“不老亭”,改称“石亭寺”

  晋为莲花岩寺

  晋代,莲花峰顶建有“莲花岩寺”

  唐·光启(885—888年)间扩建。

  北宋·元丰真觉禅师筑禅房僧舍称“圆通庵”

  北宋·元丰(1078—1085年)中,高僧真觉禅师筑禅房僧舍,依山作六角亭,设院驻锡于此,称“圆通庵”,并建“莲花台”供奉观音菩萨,庵亦俗称“莲花台寺”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

  “宋·元丰中,有真觉禅师戒行精严,从之者数百人,建有‘莲花台’。

  元祐(1086—1094年)中,藏有圣衲、袈裟、金环、绦钩。”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赠真觉大师(即志添)(七绝)》:(陈轩,侍郎):

  ‘车轮马足走尘烟,竞看成都万炬然。独我踏开庭下雪,伴师同坐一庵禅。’”

  北宋·黄庭坚为作《莲花台铭》

  北宋·黄庭坚为作《莲花台铭》,或作《莲花岩铭》、《八石莲花铭》。

  黄庭坚,字魯直,号山谷,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累官至国史编修诸职。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门四学士”。首创江西诗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庭坚》)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著作佐郎黄廷坚(应为“黄庭坚”之误)为作《莲花台铭》。”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铭》:

   “《莲花岩铭》(宋·黄庭坚?山谷):

  ‘自古在昔,雷雨电击。天开八石,青莲趺鄂。
  中有岩壁,敷坐宴息。大士密迹,置钵倚锡。
  蛇虺避宅,虎豹服役。行人护戒,如龟藏六。
  以戒为甲,如莲生泥。不染香色,维居无斁。’”

  南宋·淳祐七年赵师耕题刻

  南宋·淳祐七年丁末(1247年)仲冬(十一月)廿一日,时任泉州知州兼福建市舶司提举的赵师耕到九日山祈风,留下“淳祐丁未仲冬二十有一日,古汴赵师耕以郡兼舶,祈风遂游”题记,镌于九日山摩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泉州人名录·赵师耕》)

  当晚,赵师耕宿于“莲花台寺”斗茶,翌日留下“斗茶而归。淳祐丁末仲冬二十有二日,古汴赵师耕题”题记,镌于莲花石东面巨石,楷书,直行,阴文,现存。

  明·正德元年建“不老亭”改称“石亭寺”

  入明,“莲花台寺”倾圮殆尽。

  明·正德元年(1506年)春,祷雨于石莲之巅,乡人赵省庵黄竹崖黄玩槐等人鸠工伐石,依原址复建寺,改寺为亭,榱梁楹栋瓦璧檩挺皆石构,取名“不老亭”,俗称“石亭寺”。太常寺卿黄河清为撰建亭碑记,镌立于亭内右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明·正德元年春,祷雨于石莲之巅,有应。邑人伐石构亭,取戴忱‘一莲花不老’之句,名曰‘不老亭’,黄河清为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

  “《不老亭记》(明·黄河清):

  去县治西北二里许,峰峦耸峭,奇石矗立。中通外绽,若吐若舒。溪光野色,藻浮萍衬,俨然一莲花也,因名曰‘莲花峰’。

  峰之源实溯于双阳山。双阳为泉具瞻(“具瞻”:谓为众人所瞻望),其气之秀特雄浑,孕巧幻奇,固如是耶。在昔迁客骚人,元儒巨夫,游迹尚新,泉之登玩赛祷(“赛祷”:祭祀酬神)必之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双阳山·泉州双阳山》)

  正德丙寅(正德元年,1506年)春,三月不雨。外翁赵省庵、叔祖竹崖公、家君玩槐公祷于石莲之巅,一雨三日。翁谂(“谂”:规谏)于众曰:‘景胜地灵,众所趋也,盖宇以休之。’乃各捐己资,鸠工伐石,亭于石莲之麓。榱(“榱”:椽子)(“甍”:屋脊)楹栋、瓦甓檩梴皆石也。亭与莲称,因名曰‘不老’,盖取宋·戴忱‘一莲花不老’之诗之义乎。

? 呜呼!至诚无息,天地常在。峰之寿依于天,石莲之寿依于峰,亭之寿依于石。第人之祷者,赛者,登玩者,或岁而更,或世而屡更,亭若峰,递递而见之,可感也。惟道德文章,有寿而不老,则在人自力之耳。河清荒颓无似,谬窃峰之名以为号,其敢依于此峰、此亭,共载于不老矣乎?

  亭成于正德之初载,高一丈四尺,广二丈六尺,深若广,皆如亭。

  唱役之勚(“勚”:劳苦)省庵翁最;董役之勚,竹崖公最;相役则家君最。诸凡功于役者,皆列于左方。”

  规制

  “石亭寺”位于莲花峰的半山间,依山就势,布局自然。除了背靠“莲花峰”外,三面几乎临空,若悬于峰中,故古人留有“海上峰悬不老亭,乾坤终古此山灵”等诗句。

  整座寺院以“不老亭”为中心,左右各有殿宇禅房。

  山门

  “不老亭”外有山门,状如牌坊,三脊并排,拱门镌刻“莲花峰”。两旁天然巨石如城垛,门外有一石狮,浑厚古朴。

  山门有石刻柱联:

  “西天紫竹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

  “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不老亭

  “不老亭”坐西北面东南,高4.66米,深广各5.33米,面宽3间,深4间,半山檐歇山式屋顶,翘脊拙圆平实,榱梁楹栋皆用花岗岩条石构成。

  亭内有明·万历卅三年(1605年)刻的观音石像1尊,莲座高1.4米,坐像高1米,两旁有随侍善才玉女各1尊。

  亭内石梁上眉刻篆书“不老亭”3字。前石梁有“一尘不染”、二架梁有“心理了悟”阴刻楷书,分别为清·光绪(1875—1908年)、雍正(1723—1735年)年间所刻。四梁还有明·正德(1506—1521年)间共修主事题名,均阴刻楷书。

  明·正德初太常寺卿黄河清《不老亭记》碑记1方立于亭内右壁(见上文)。碑花岗岩,长方形圭首,高2米,宽0.8米,阴刻楷书15行,每行37字,碑文字径约3厘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左墙壁间,镶嵌1块清·庄俊元题写的“莲花峰”石匾,该匾原为山门额匾,山门倾圮后移嵌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柱联

  亭柱及神龛扁柱有清·康熙(1662—1722年)至当代阴刻楹联10对。

  不老亭梁柱有楹联10刻:

  清·庄俊元撰书题:“几时太华飞来,诧奇石开成莲界;谁似斯亭不老,叹衰颜空入桃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清·乾隆石门吴承熙题:“亭子竖虚空,洗古磨今,独向玄黄支浩劫;莲华藏法界,种因得果,似将开落数恒沙。”

  陈家英题书:“藕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石净,醉醒一样乾坤。”

  杨寿书题:“山号莲花,即是陀山再现;亭名不老,直从考亭传来。”

  余应诏题:

  “紫雾弄莲影,白云绕茶香。”

  “妙法三乘,谷音松涛说不尽;宝座九品,天空海阔涌何年。”

  章廷华题:“仙境柳城开,云物护持亭自在;佛根莲瓣净,沧桑饱阅石常新。”

  傅奉璋题:

   “岩石峥嵘,地脉钟灵亭不老;莲峰错落,天葩呈瑞佛长生。”

  “亭卧三生石,峰开八瓣莲。”

  弘一法师题:“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钟鼓石

  不老亭(石亭寺)之西侧有巨石偃卧,扣之声如钟鼓,称“钟鼓石”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不老亭)旁有巨石,扣其声如钟如鼓,亦一奇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钟鼓石:不老亭旁有巨石,扣其声如钟鼓,亦一奇也。”

  孤松

  亭后有孤松。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亭后有孤松,蟠根石上,四时葱郁如盖。”

  诗词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

  “《不老亭联句陪程信吾郡伯(七律)》(黄河清):

  ‘几度期登叔度砰,天风今送到蓬瀛。溪山历历清秋画,云物依依不夜情。
  公瑾醇醪应自醉,孟嘉破帽有余酲。月来更立峰前望,若见东吴几树萦。’”

  【注:
  ①“公瑾醇醪应自醉”:此为程普赞赏周瑜(字公瑾)品格的话。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江表传》:“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②“孟嘉破帽有余醒”:孟嘉任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参军时,在某次宴会上帽子被风吹掉却浑然不知。后趁入厕,令人将帽拣回,并在帽下压字条讥之。返,从容带帽,提笔作文回应,其文甚美,满座惊服。后以此形容才子名士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黄有及拉余再登九日兼游不老亭次少鹤 大夫韵(七律)》(苏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苏浚》)

  ‘一莲峰上势亭亭,十丈开花若有灵。贞质不随尘劫染,高标遥映海天青。
  时将美德思君子,漫说深根结晚龄。自是天公呈大巧,剖开巨璞役神丁。’”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登不老峰(七律)》(莆田人康待素 季行):

  ‘水旋高阁俯城墉,览胜人传不老峰。钟鼓常悬千尺石,云烟时抱几株松。
  斑苔染座天仙迹,宝盖泥金古佛容。更立山前看晚景,轻风频送一溪。’

   “《登不老亭(七律)》(洪世泽):

  ‘策杖重跻不老亭,苍藤峭壁秘仙灵。晚潮海上初回紫,春草洲前远送青。
  陆地孤根还八石,闲花递谢任千龄。登临今古消尘劫,华表何从问姓丁。’”

摩崖石刻

  石亭寺后,现存宋至清代名人学士、高僧乡贤留下的摩崖石刻23方,有景迹题名、登临题诗及游览题名,除上引的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南安戴忱题、曾孝修撰的诗刻、南宋·陈知柔《题莲花峰》、朱熹《次韵陈休斋陈知柔)莲花峰之作》两首唱和诗刻、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赵师耕、南宋· 傅宗教、明·隆庆五年(1571年)朱梧诗刻、清·道光皇帝品尝石亭茶贡品后御赐的“上品莲花”题刻等之外,还如:

  石亭寺后摩崖原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石刻。“莲花”指莲花峰,“荼”即茶,“太元丙子”即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元年(376年),“襟”指衣的交领;“莲花荼襟”可解为莲花峰茶园繁茂、如襟如带。此摩崖石刻是泉州以至福建最早的有关茶的石刻,解放初期仍存。1956年修建华侨中学炸石时被毁,仅留拓本。现代补镌“莲花茶襟”4字摩崖石刻在莲花石北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茶事》)

  在距原“莲花茶襟”石刻所在巨石下10多米处一片六七平方米的花岗岩石面上,2013年还发现一处石刻,比较平滑,字迹已模糊,尚可见3直行8字:右篆书“晋”,中篆书“莲花岩”,左楷书“僧明惠刊”明惠,唐中期僧人。诗人秦系有在明惠禅师僧房题写的诗作《答明惠上人房》“檐前朝暮雨添花,八十真僧饭一麻。入定几时将出定,不知巢燕污袈裟。”明惠已80岁。秦系隐居南安丰州九日山西峰的时间是在建中初至元和元年(780—806年),明惠石刻应在此时,为泉州现存最早石刻,比在清源山发现的唐代摩崖木龙石刻还早数十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年),泉州郡守高惠连到莲花峰游览后,在不老亭后、莲花石正面留下摩崖石刻题记:“岩缝茶香。大中祥符辛亥,泉州郡守高惠连题。”题记楷书、直行阴文,现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惠连》)

  不老亭背后,有泉州最早的相视水利的纪事石刻。石刻题为司马伋相视水利纪事”,记载的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泉州郡守司马伋到此地勘查水利一事,反映了泉州官员重视水利的历史由来已久。

  明·丁一中摩崖诗刻《春日登不老亭限韵赋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

  “海上峰悬不老亭,乾坤终古此山灵。云霞遥映童颜赤,松柏高盘佛髻青。”

  明·黄伯善《不老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伯善》)

  “海上峰悬不老亭,乾坤终古此山灵。云霞遥映童顔赤,松柏高盘佛髻青。
  福地自宜钟上寿,钓天应为庆遐龄。若翁莫秘长生诀,华表来归旧姓丁。”

  清·王传《詠不老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传》)

  “莲花峰上起孤亭,亭自萧疏峰自灵。垂地修藤千丈碧,参天古柏万年青。
  仙方秘箓无寻处,怪石幽花不记龄。他日名山投老去,飘然尘外作闲丁。”

  【注:
  ①“萧蔬”:萧条冷寂的样子。
  ②“修藤”:长藤。
  ③“仙方秘箓”:神仙开的秘方和道士画的驰使鬼神的符号。
  ④“尘外”:尘世之外,即人间之外。
  ⑤“闲丁”:清闲之人。】

莲花峰石室

  莲花峰石室,古称“东石室”,位于“不老亭”西行数百步。

  明·万历傅履约创建

  “东石室”原为唐·进士傅笋书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笋》)

  明·傅履约创为“莲花峰石室”傅夏器为记。

  傅夏器(1509—1594年),字廷璜,世称锦田先生,明·南安县锦田乡山后傅村人(现鲤城区常泰街道华星社区山后傅村)。嘉靖廿九年(1550年)会试第1名(会元),官至吏部稽勋郎中。忤严嵩,被罢归,从此不仕,家居20余载,万历廿二年(1594年)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

  (不老亭)西行数百步,傅履约创为‘奇石室’,为石门,镌‘傅岩’二字。傅夏器为记。

  今石亭犹存而楼已圮(“圮”:毁坏,倒塌),僧再建禅房于亭左,雅有可观。”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傅岩’刻石,在‘不老亭’西行数百步,为石室,石门刻‘傅岩’二字。”

  明·傅夏器《莲花峰石室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

  “《莲花峰石室记》(明·傅夏器,会元):

  南安附郭之胜有莲花峰,层峦叠石,累累若莲花之错落。隆者几张,卧者绣盘,错者棋设,架者钟悬,罅(“罅”:裂缝)者剑断,呀(“呀”:敞开貌)者鳌伏,怒者虎踞,贯者鱼颉(“鱼颉”:鱼跃),突者鸟颃(“颃”:飞翔)。迤南崇岗,磷埼窍然为石室,如竖有栎,如覆有翚(“翚”:展翅疾飞)。上有箭道通天,光朗而下照,层宫岑荧而嵯峨,与莲花峰峛崺(“峛崺”:即“逦迤”)嶜崟(“嶜崟”:高锐貌)争奇瑰。向之蔜丛、土湮、草翳、藜芜者不知其几历祀矣。

  侄孙履约,始披剪蒙薄,艾厥荆棘,凿石门,辟石径,甃凉亭,砌栏榭,杂植嘉木异葩,披兰桂,郁芷蕙,而纪以八胜。

  余履巉岩,攀危石,摄衣而上,四顾崭崭嶟嶟(“嶟”:高峻貌),崔巍壁立,崚嶒耸骨,簸丘跳陵,腾青霄而馺(“馺”:奔驰)雷霆,山水大观有在是者。古之贤豪览其胜而乐之,则有抗节危言,批鳞折槛,即百折而不屈。姜公辅氏以是流寓此间,今北望‘相峰’是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泉州山川·九日山·东峰(姜相峰)》]

  余至石室入僧坐,烟火迢杳,飞雾蒙昽,軨轩(“軨轩”:有窗格的小室)绰约,寥廓靓邃,水澜不惊,山青长环,迥绝乎尘埃,山水大观有在是者。古之贤豪览其胜而乐之,则有挂巾投笏(“投笏”:弃官),铲采埋光(“埋光”:收敛光芒,喻隐藏才能),即没世而不悔。秦系氏以是盘隐此间,今西望‘隐君亭’是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高士峰)·秦君亭》]

  余纵登其巅,远瞰日尽海色,烟浮天光,雾绕列嶂,云屯溪流,蜒蜷吞吐万千,旷若蹑阆风(“阆风”:山名,位于昆仑山巅,相传为仙人所居)阊阎之闳闶,山水大观有在是者。古之贤豪览其胜而乐之,则有神契真倪,职造物游。障百川,回狂澜。宇宙无能为广大,江海无能为盈虚。朱紫阳朱熹以是旷览游恋此间九日而还,今西望九日山是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泉州山川·九日山》)

  子之构兹胜也,古未有闻。发之自子,始不知山川有助于人耶,不知子助山川灵耶,不知吾子与山川之灵两有待发耶?

  因为之记。”

欧阳行周书室

  欧阳行周书室,位于“不老亭”左下侧。

  明·正德(1506—1521年)初建。高深广皆如石亭(不老亭),居僧以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今书室已废,余崖刻欧阳行周书室”隶书1行。

朱文公陈休斋书室

  朱文公陈休斋书室,位于“不老亭”左下,2层,名“栖禅小阁”

  北宋·元丰(1078~1085年)间,名僧真觉禅师添志大师居莲花岩。南宋·朱熹陈知柔(字休斋)尝寓寺中,讲学论文,吟咏唱和,所寓禅房,遂为纪念书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知柔》)

  元代书室废。

  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里人、楚雄知府傅复阶重修并建佛阁,依亭为楼。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莲花峰》:“万历间,构楼于石亭之左下,建文公休斋书室。”

洗心亭

  洗心亭,在欧阳行周书室背后岩上。1985年里人建,额刻“洗心亭”3字。亭呈6角,平顶,绕以围栏,亭柱镌联。

  佚名题“洗心亭”柱联:“入亭憩息绝尘念;近寺定神问善心。”

韩偓隐居遗址

  韩偓流寓南安,尝隐莲花湖。址在欧阳詹书室左约百步之山坳小平地,今辟为茶园。

  傍为“观音井”,山坡刻有韩偓书屋”,系后人所刻。

曹洞祖师坟和曹洞祖师

  曹洞祖师坟,位于“不老亭”后西南山坡上。

  墓碑高1米,宽0.50米,横刻“曹洞”,直行刻“仪同历代祖师塔”,两边分别刻“民国壬申董事公立”,“主持僧慈才重修”

  “不老亭”左有曹洞祖师堂”。佚名题曹洞祖师堂联:“一亭天地老,八石古今春。”

唐王宫

  在周井堡内北门。唐·光启(885~888年)间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入闽后建。后改名“桃源宫”。(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泉州儒道释寺庙·桃源宫》)

周井

  周井,位于莲花峰南麓田间。井面直径1米多,深约3米,水常满。

  据传为姓居民于晋初或东汉开凿。原有4口,今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