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上) 【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谥武襄】 身世 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谥武襄,明·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今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故居在泉州城内北门街东侧都督第巷(今华侨职校),巷以俞大猷都督第名。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都督俞大猷宅:在清源铺。” 1986年,在晋江市磁灶镇苏安村征集到1方《皇明光禄大夫、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肃陈氏墓志铭》(以下简称“俞大猷墓志铭”),存晋江市博物馆。《墓志铭》黄光昇撰文、何元述篆盖、王徽猷书丹,记俞大猷生平事迹甚详;可惜此方并非全文,仅第1方,且磨损,缺字甚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俞大猷墓·墓志铭》)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综述《明史》、《清源文献》、《闽书》、新《郡志》稿有关记载亦为作传。 身世 俞大猷先祖俞敏,元末明初·安徽凤阳霍邱人,跟从朱元璋打天下,洪武(1368—1398年)间以军功任泉州卫前千户所百户,遂定居泉州,后裔世袭其职;至俞大猷之父俞原瓒(爱松)已历5代,居河市(今属洛江区),正德(1506—1521年)间袭任泉州前千户所百户。 《俞大猷墓志铭》:“公口大猷,字志辅,□□□□□祖敏从戍太祖高皇帝□□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俞大猷,字志辅,别号虚江,晋江人。” 少好读书 俞大猷幼家贫,5岁在家乡濠市濠格头村人(今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入慈恩院内濠溪书院(私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慈恩院》) 10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其遗址即今泉州华侨职校),曾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勤学不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人名录 ·邓城》) 15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10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清源山虎乳泉边有巨石,俞大猷为练胆量,常登巨石下跳,称“练胆石”,书刻“君恩山重”、记功碑等,今存。 《俞大猷墓志铭》:“幼廪镇静沉着,□□状□□□□慕古豪杰,逊志经史。”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少好读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大猷貌朴辞蹇,忠诚自许,动拟古人,少好读书。” 学《易》 俞大猷还受《易》于王宣、黄光璠(号见梅,郡庠生)、林福(林云衢)、赵本学。对王宣、林福、赵本学3师之意,俞大猷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 “尝受《易》于乡进士一臞 王先生宣及郡庠生见梅 黄光□。□□□□□□ 是后,闻虚舟 赵先生本学能以《易》推演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上下等篇,公跃然请受,遂背诵□□□已在□□中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为诸生时,从 王宣、林福、赵本学授《易》,得虚斋之传;而本学能即《易》衍兵,尝谓兵法之数起五,犹人身有五体,虽将百万之兵,可使合为一人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林云衢先生福》载:“李氏杜为虚江(俞大猷号虚江)行纪曰:‘泉中一臞 王先生宣、云衢 林先生福、虚舟 赵先生本学,俱一时名师,博雅方正,受易蔡虚斋先生(蔡清号虚斋)者也。王先生常即易以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先生常即易以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先生常即易以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俞虚江皆师之云。” 学剑 俞大猷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俞大猷《饮马长城窟》)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良钦》)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已,又从李良钦学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已,又从李良钦学剑。” 其实,俞大猷并不只是从李良钦学习少林武术,他广泛向泉州民间少林武术行家学习。 《少林丛谈》载,俞大猷曾向“童琰父、林琰、李良钦、和刘邦协等民间武师请益过。”刘邦协即刘邦洽,泉语“协”、“洽”同音。 《清源留安刘氏族谱》(民国十六年重修)载:“恩胜,字邦宁,号旗峰。气性方刚,膂力过人,武艺精通……总兵俞虚江(俞大猷号虚江)聘为教师,以年老弗就,传从弟邦洽以应之。”“邦洽,讳治,号鳖溪。以精通拳术名噪一时,为总兵俞虚江所罗致……壮随俞大猷征安南,所至皆得首功。” 弃儒就武 俞大猷家贫。嘉靖元年(1522年)俞大猷20岁时,父俞原瓒卒,即弃儒就武,袭任世职千户所百户。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家贫屡空,意尝豁如。父殁,弃诸生,嗣世职百户。” 清·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家贫屡空,意常豁如。父殁,弃诸生,嗣世职。” 其学莫非兵,而论兵莫非《易》 俞大猷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学仲尼之道,而是拨冗继续向理学名师虚心请教,或与同心旧友相互切磋,这在他与师友往来的书信中有着记载。即使蒙冤身系诏狱,俞大猷仍与同狱难友相互赋诗,讲理言事,张扬慷慨,一如平时。尽管戎马生涯十分紧张,但俞大猷对当时思想战线上闽学和王学两大学派的激烈论战,却一直十分关注,积极直抒己见。 俞大猷不但长于军事,且精通六经,守金门、武平时,都建“立马读易轩”,读书授众不绝。 考察俞大猷一生的思想,如要划分其理学思想的归属,当可归入闽学一派。他把闽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付诸实践,其治军,以《易》来指导剑术和战阵法式,以儒家的忠、义、仁、信等取信于士兵;其理民事,亦以儒家的仁、信等来折服百姓;其在抗倭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主观上是激发民族正气,发扬朱熹的攘夷思想,以卫护明朝的封建统治。 其记室李杜为《正气堂集》作“序”云:“其学莫非兵,而论兵莫非《易》。” 时人评价俞大猷曰:“公为将,未事之先,则心周万全之算;即事之后,则每垂悠久之虑。其周万全之算以底事成绩,则古名将盖多有之;其垂悠久之虑以戡乱兴治,则其用心非儒者不能也。” 导以礼让,整饬海防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应武会试,得中武进士,列第5名;擢正千户,守御金门。金门是明代海防前哨阵地,洪武年间筑城,取“固若金汤”之义。莅任之后,俞大猷加强练兵与海防整饬,使金门守备森严,沿海盗匪却步。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军民嚣讼难治,大猷导以礼让,讼为衰止。 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论其事。监司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 尚书毛伯温征安南,复上书陈方略,请从军,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举嘉靖十四年武会闱第五人。时毛伯温征安南上书陈方略,请从军,擢正千户,守御金门,用儒饬治。” “虚江啸卧” 他在旧城训练部队之暇,常到背城面海的城南对海胜地南盘山观海抒怀,在石壁上题刻“虚江啸卧”四个大字。后人作歌曰:“啸于斯,卧于斯,流芳百世肇于斯。”赞美俞公报效国家民族的宏大胸怀。石刻与文台宝塔相距约30米,现列为第二级古迹。“虚江啸卧”又叫“啸卧栖云”,是“金门八景”之一。 俞大猷离开金门20年后,他的门生杨宏继守金门,特借此构石为亭纪念老师,称为“啸卧亭”,并题联于亭柱上曰:“啸喝气雄吞宇宙;卧休神隐静风波。” 《都督俞公生祠记》 金门人为表达对俞大猷的感激之情,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特地为他建造生祠,请金门后浦进士许南洲撰写《都督俞公生祠记》。碑石竖在旧金门城关帝庙侧,现移至金门酒厂路旁。碑高2.48米,宽0.99米。上面列名的还有广州守备杨宏举,掌金门事、泉州卫指挥使王国桂等。 碑文录下: “都督俞公生祠记 金门所生祠一区,所各官暨耆士为俞虚江建也。 公昔视师金门所,卑尊长少,举欣欣然,爱若父母,相与亭而碑之,假笔于余季父西埔翁,颂德颂公垂不朽…… 公为金门御而公廉,孚以恩信。有荆楚剑法以教士卒,有诗书礼乐以育英才。有圣训规条以帅父老子弟行乡约。乃今甲胄之士,人人公侯心,而白皙青衿,间亦崭然露头角。公之教也,斯不亦湛思汪想,足鼓人心乎? 至其守汀、漳,而山海剧寇一鼓不歼;守钦、廉而复交黎,异在俯首归顺;镇直、浙而积岁倭患指日汛扫;调大同而鞑虏毙歼,矢石至,只轮不远。它若张连之乱,莆阳之变,惠来之警,亦次第廊清。斯不亦肤功赫,足系人望乎?夫其思足鼓人心也,是故人知感而碑竖焉。公其功足系人望也,是故人不忘而祠建焉。 ……然见碑坠泪,不过一时感触,岂若岁时有祀,致爱致悫之为有常也。过庙肃恭虔,亦其一方一隅。武平、定海等处,在在有碑有祠,吾又不知其熟为感也。以此观之,则世谓古今人不相及,殆未为通论也。 公名大猷,字逊尧,原籍直隶凤阳霍丘县人,世泉州卫前所百户,以魁武科授正千户,累迁都督同知,虚江其别号云。 岁嘉靖甲子冬十月吉,赐进士出身、南京户部、山东清吏司立事、同安南洲许延用撰。” 嘉靖廿一年壬寅(1542年)冬,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大举人寇山西北部,诏各地举荐将材,俞大猷诣巡按御史处自荐。嘉靖廿二年癸卯(1543年)兵部尚书毛伯温即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应征。俞大猷到大同,曾率军拒敌,其后来所作《饮马长城窟》诗有曰:“东路将军欲为马革裹,西路将军欲为铁锄埋。”论兵时,俞大猷屡折边帅翟鹏,然终不能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二十一年,会敌入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大用。” 俞大猷只得从山西辞归,作《饮马长城窟》诗慨叹:“何日扫清俺答尘,复当饮马长城窟。”伯温用为汀漳守备。嘉靖廿六年(1547年),海寇康老犯漳境,俞大猷破之,俘斩三百余人。 《俞大猷墓志铭》:“海寇康老□□漳境,漳□□□□□□□□舟师□□斩凡三百余。” 《明史·卷 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大猷辞归,伯温用为汀漳守备。莅武平,作‘读易轩’,与诸生为文会,而日教武士击剑。连破海贼康老,俘斩三百余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大猷辞归,伯温复为请授汀漳守备。涖武平,作‘读易轩’,与秀士讲《易》论文,而日教武士击剑。连破海寇康老等,俘斩三百余人。” 俞大猷 以汀漳功擢都指挥佥事、广东都指挥使司佥书。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俺答寇大同,俞大猷请往北疆杀虏报效,广东按察使黄光昇等劝其留于广东。 时新兴、恩平峒贼屡叛,徭僮出没掳掠,岁无宁日。两广总督 欧阳必进(号约庵)派俞大猷驻扎新兴、阳春、恩平、阳江四县之间。俞大猷亲历侗寨,施以教化;教民击剑,叛者骇服;斩顽酋苏青蛇,招降渠魁数辈;二邑以宁。 《俞大猷墓志铭》: “以功擢都指挥佥事、广东都指挥使司佥书。 庚戌,北虏俺答寇大同,总兵官张达、林椿□□□□□□□□□□□□□□□ 时余(黄光昇)为广东□□□□□□□□□□□□□□□□□重也。今大将军□ 公□然曰:‘猷家世官朝廷官也,猷既身袭其官,则此身朝廷身也。北穷沙漠,□□沧溟,苟足以立功报国,获酬下志,则惟朝廷□□□□□□□□□□□□。 ’ 两广约庵 欧公以公驻扎新兴、阳春、恩平、阳江之间;盖四县交错,万山屈曲幽深,徭僮出没掳掠,岁无宁日。公至,开诚□饬抚□,令各改过从良,四县村落各修□□□□,公□□□□□公□□□□□输□□令,乃躬历诸□□谕朝廷法度、善恶祸福,无不叩首输服。乃有一二顽酋如苏青蛇等,公虑其终叛也,则以□执之,斩诸墟市,乃安处其徒党。徒□□□而□□□□□四县□□□□□□以逮里老耆 民等咸愿留公永镇四县,乃合举呈该县为保留真将以安地方事,县上之府,府上之守巡兵备诸道,以辅□于抚按。 适三司诸道及岭西参将冯恩□□□□巡按□史□公,□公巡按曰:‘俞都司非守岭西官也,暂尔委周(暂托管理),遂能平定四县地方。如此,则守岭西者能无愧心否乎?’冯恩一时赧然,若无所容身者。 ”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 “擢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 新兴、恩平峒贼谭元清等屡叛,总督欧阳必进以属大猷。乃令良民自为守,而亲率数人遍诣贼峒,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贼骇服。有苏青蛇者,力格猛虎,大猷绐斩之,贼益惊。乃诣何老猫峒,令归民侵田,而招降渠魁数辈。二邑以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升广东都司佥书,平新兴、阳春、恩平、阳江四县峒寇。” 嘉靖廿八年(1549年),右副都御史朱纨巡视福建,举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会安南(即今“越南”,时为明藩属,嘉靖间授安南国王为安南都统使)安南都统使莫福海卒,子莫宏瀷幼,范子仪叛,谋立新主,并入寇钦、廉等州,两广总督欧阳必进(号“约庵”)奏留俞大猷,檄讨之。俞大猷用舟师邀击,俘斩千余级。范子仪遁还海东云屯,俞大猷檄莫浤翼捕杀之,安南事平。 “(嘉靖)二十八年,朱纨巡视福建,荐为备倭都指挥。会安南入寇,必进奏留之。 先是,安南都统使莫福海卒,子宏瀷幼。其大臣阮敬谋立其婿莫敬典,范子仪谋立其党莫正中,互雠杀。正中败,挈百余人来归。子仪收残卒遁海东。至是妄言宏瀷死,迎正中归立,剽掠钦、廉等州,岭海骚动。必进檄大猷讨之。 驰至廉州,贼攻城方急。大猷以舟师未集,遣数骑谕降,且声言大兵至。贼不测,果解去。无何,舟师至,设伏冠头岭。贼犯钦州,大猷遮夺其舟。追战数日,生擒子仪弟子流,斩首千二百级。穷追至海东云屯,檄宏瀷杀子仪函首来献。 事平,严嵩抑其功不叙,但赉银五十两而已。” 《俞大猷墓志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嘉靖廿八年(1549年),琼州(海南岛)五指山黎族人那燕联合感恩、昌化诸黎族人共反,两广总督欧阳必进又檄俞大猷讨伐,任俞大猷为崖州参将。俞大猷与广西副将沈希仪诸军联手,擒斩5300余人,招降3700人;又建议欧阳必进用汉法杂治之,遂单骑深入山寨,与黎族人定要约,海南遂安。 倭患 元末起至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撅。 倭寇源自日本南朝。十四纪末叶,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征服了南朝,统一了日本。南朝一批失败后的武士流亡海岛。他们勾结一批商人和破产农民,流窜到中国沿海,名义上是做生意,实则走私和掳掠,无恶不作。 明中后期,倭祸严重,江浙首当其冲,受害最烈。倭寇与东南大陆当地不法分子相勾结,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消灭倭寇,明王朝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开始委派官吏,加强海防,展开抗倭斗争。 初战宁波、绍兴、松阳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贼大扰浙东。诏移大猷宁、台诸郡参将。 会贼破宁波昌国卫,大猷击却之。复攻陷绍兴临山卫,转掠至松阳。知县罗拱辰力御贼,而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 未几,逐贼海中,焚其船五十余,予俸如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三十一年,倭寇浙中,诸郡急,遂改浙东参将。 提督王忬议招抚,大猷曰:‘明公督师灭贼,当堂堂正正为天下先,大猷请用闽中楼船,为明公破之。’遂与参将汤克宽入海击贼,败之。 乃议逐倭当用楼船出海与战,整搠河船防贼入港,计数年之费为一大举,势可尽绝。忬用楼船屡破倭,而整搠河船之议竟不行。” 当时,倭寇已破宁波昌国卫、绍兴临山卫,转掠松阳,不到一个月,竟连袭浙东大部分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无所不为,根本没有把明军放在眼里。 俞大猷到任后,立即派出小分队进行侦察,发现倭寇的流动性非常大,今天在此地,明天又在彼地,其主要接应的方式是战舰随行,每到一处就下舰登陆,抢掠后乘舰而遁。浙东地区地势复杂,水路又多,自然给明军的追剿带来了很多麻烦。在分析敌情后,作为一个智谋出众的军事将领,俞大猷认为明军主要的战术不应该是尾随追击,那样只能在倭寇背后打转转,总也追不上。最好的办法是清理河道上的敌舰,令敌回救,然后以重兵逐之下海,边逐边击,并事先在沿海布下舟师,形成包围之势。 有人表示反对,说如断倭退路,必定会使倭寇全力内袭,攻入腹地,为患甚重。俞大猷据理力争。他说:倭寇毕竟是入侵之敌,他们之所以敢来犯我疆土,乃仗着舟舰可载其逃,一入海就无法追赶,所以他们从来都只在沿海骚扰,如果他们深入内地,和海上失去联系,就如丧家之犬,必被我大军全剿。因此,只要灭其战舰,其必返救,一救则正入我彀中,正应兵法攻其必救,如何不胜? 俞大猷的方略受到了上司的支持。他被授权调集福建沿海的明军舟师,以福建制造的楼船分布沿海岛屿,伺机率领精锐部队沿河道突袭倭寇战舰。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俞大猷率闽中楼船突击普陀山的倭寇新巢。时徽州人汪直勾结倭寇据烈港,俞大猷击破之,战于宁波、绍兴、松阳诸郡,焚舟数十艘,斩俘敌千余人,一显楼船的威力。余贼逃遁,俞大猷竟遭停俸。 窜入陆上抢掠的倭寇,不得不回军营救战舰,并拼死突围与海上战舰会合。明军按照俞大猷的布置,陆地的张经军队举帆出海追击,与埋伏在海中的俞大猷舟师,在松江一带形成前后夹击的合围圈,聚歼逃窜之倭寇,取得了抗倭史第一次大规模的胜利。俞大猷才予俸如故。 败倭吴淞所 “越二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贼据宁波普陀。大猷率将士攻之,半登,贼突出,杀武举火斌等三百人,坐戴罪办贼。 俄败贼吴淞所,诏除前罪,仍赉银币。 贼自健跳所入掠,大猷运战破之。” 代苏松副总兵:坐金山失律谪充为事官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旋代汤克宽为苏松副总兵。 【俞大猷击倭于平望,再战于六金坝,皆大捷,斩首3000级。】 所将卒不三百人,徵诸道兵未集,贼犯金山,大猷战失利。 时倭屯松江柘林者盈二万,(闽浙)总督张经趣之战,大猷固不可。及永顺、保靖兵稍至,(俞大猷)乃从经大破贼于王江泾(取得抗倭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功为赵文华(严嵩义子)、胡宗宪(浙江巡抚)所攘,不叙。 坐金山失律,谪充为事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南京副总兵。 时松江柘林贼盈二万,连年不能讨。总督张经欲急战,大猷谓:‘急击必不胜,宜调楚粤兵剿之。’ 兵未至,朝命侍郎赵文华监军,怒经不战,劾其玩寇。顷之兵集,大猷大破贼王江泾,经亦用河船计,多获贼,复败贼陆金坝。 奏捷未上,文华劾先至。世宗大怒,论经死,大猷夺职。” 连续追击:被诬纵贼夺荫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柘林倭虽败,而新倭三十余艘突青村所,与南沙、小乌口、浪港诸贼合,(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犯苏州陆泾坝,直抵娄门,败南京都督周于德兵。贼复分为二,北掠浒墅,南掠横塘,延蔓常熟、江阴、无锡之境,出入太湖。 大猷(在旧职被革除的情况下)偕副使任环大败贼陆泾坝,焚舟三十余;又遮击其自三丈浦出海者,沉七艘,贼乃退泊三板沙。 顷之,他倭犯吴江,大猷及环又邀破之莺脰湖,贼走嘉兴。 三板沙贼掠民舟将遁,大猷追击于马迹山,擒其魁。 金泾、许浦、白茅港贼俱出海,大猷追击于茶山,焚五舟。 贼走保马迹山、三板沙,将士复追及,坏其三舟。 江阴蔡港倭亦去,官兵分击于马迹、马图、宝山。值飓风作,贼舟多覆。 柘林倭亦为官兵所击沉二十余舟,余贼退登陆。 已,(倭)复泛舟出海。大猷及佥事董邦政分击,获九舟。而贼又遭风坏三舟,余三百人登岸,走据华亭陶宅镇,屡败赵文华等大军。夜屯周浦永定寺,官兵四集进围之。而柘林失风贼九舟巢于川沙洼,纠合至四十余艘,势犹未已。 巡抚曹邦辅劾大猷纵贼,帝怒,夺其世荫,责取死罪招,立功自赎。 时周浦贼围急,乘夜东北奔,为游击曹克新所邀,斩首百三十,遂与川沙洼贼合。诸军日夜击海。大猷偕副使王崇古入洋追之,及于老鹳觜,焚巨舰八,斩获无算。余贼奔上海浦东。” 代浙江总兵官、诏还世荫、加都督佥事、署浙江都督同知:浙西倭悉靖、克舟山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初,以倭患急,特命都督刘远为浙江总兵官,兼辖苏、松诸郡,数月无所为。廷臣争言大猷才。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遂罢远,以大猷代(浙江总兵官)。 贼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大猷偕邦政击败之,贼走陶山,诏还世荫。贼自黄浦遁出海,大猷追败之。 其年冬,以与平徐海功,加都督佥事。 海既平,浙西倭悉靖,独宁波舟山倭负险,官兵环守不能克。 是时土兵狼兵悉已遣归,而川、贵所调麻寮、大剌、镇溪、桑植兵六千始至。 大猷乘大雪,四面攻之。贼死战,杀土官一人。诸军益竞,进焚其栅,贼多死,其逸出者复殪,贼尽平。 加大猷署(浙江)都督同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击汪直余党:夺职、逮系诏狱、再夺世荫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明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的顶头上司、由巡抚而总督的)胡宗宪方图汪直(或称王直,倭寇首领,浙江人),用卢镗言,将与通市,大猷力争不可。 及直诱入下吏(胡宗宪将汪直的母亲和妻儿弄到杭州,企图劝汪投降,汪原则上同意,但要求胡派一人来岛作人质。汪来见胡,结果被巡按御史王本固逮捕下狱),其党毛海峰(汪直的养子,闻听消息,遂把胡派来的人质“支解”,并率列党五百人)等遂据舟山,阻岑港自守。 大猷环攻之,时小胜。然苦仰攻,将士先登多死,新倭又大至。 朝廷趣宗宪甚急,宗宪谩为大言以对。廷臣竞诋宗宪,并劾大猷。乃夺大猷及参将戚继光职,期一月内平贼。大猷等惧,攻益力,贼益死守。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倭)乃自岑港移柯梅,造舟成,泛海去。大猷等横击之,沈其一舟,余贼遂扬帆而南,流劫闽、广。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占领福建泉州浯屿)大猷先后杀倭四、五千,贼几平。 而官军围贼已一年,宗宪亦利其去,阴纵之,不督诸将邀击。(胡宗宪)比为御史李瑚所劾,(李瑚为俞大猷晋江同乡,胡宗宪怀疑是俞大猷向李瑚提供军情内幕)则委罪大猷纵贼以自解。帝怒,逮系诏狱,再夺世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海上无警者二年,而世宗怒王直为倭向导,必欲得而杀之。 总督胡宗宪使人诱直,直有归意,求贡市。副总兵卢镗请许之,兵部郎唐顺之主其说,大猷不可。 宗宪竟使镗迎直,既至,下之狱俟命。倭怒宗宪绐之,其党焚舟走柯梅,人殊死战,夜乘船入闽。 闽巡按将劾宗宪,宗宪委罪于大猷,旨逮诏狱。军民大哗,大猷笑曰:‘吾自处在中庸之十四章矣。’” 浙东平倭的战略战术特点 浙东平倭之战,应该说是俞大猷战斗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他“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充分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抓住其致命要害的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攻其必救”、 “围而歼之”,展示了其出色的指挥才干和杰出的谋略智慧。 其一,先摸敌情后定计策。 俞大猷走马上任后,不是急匆匆与倭寇交战,而是设法摸清倭寇的活动规律,了解倭寇的长处与短处,找到敌人的弱点后,再定下“攻其要害”的破敌之策。 倭寇的优势是海上泊有的战舰,机动能力强,能迅速帮其从海上逃窜。但是战舰是其优势也是其弱点,没有了战舰,倭寇就无法迅速从海上逃遁。所以,俞大猷制定出先打敌舰、“剿敌灭巢”的策略,攻打敌舰就如同攻打敌人的巢穴,正是击中了倭寇的弱点,迫使倭寇进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第二,海上设伏断敌退路。 倭寇的唯一退路,就是从海上逃走。所以倭寇在登陆侵袭时,除了停泊在海边的战舰外,常常在海中留有接应的战舰。这样可以进则袭四面八方,退则入无垠大海。 俞大猷考虑到如要大力杀伤倭寇,必须在敌舰背后埋伏一支舟师,在敌寇逃窜时,截住逃敌,与陆上追击逃寇的明军形成合围之势,两面夹击倭寇,当然能重创倭寇。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锦衣卫)陆炳与大猷善,密以己资投严世蕃解其狱,(大学士徐阶亦为之担保)令立功塞上。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俞大猷至大同)大同巡抚李文进习其才,与筹军事。乃造独轮车拒敌马。尝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大挫敌(万骑)安银堡。文进上其制于朝,遂置兵车营。京营有兵车,自此始也。 文进将袭板升,谋之大猷,果大获,诏还世荫。 寇掠广武,大猷拒却之。先论平汪直功,许除罪录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湖南辰州镇篁参将 《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及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镇篁有警,川湖总督黄光升荐大猷,即用为镇篁参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会湖广巡按黄光升言:‘大猷用兵如神,不宜置之散地,乞补臣所部裨将。’诏授镇篁参将。” 镇篁又称凤凰,原属湖南辰州沅陵县,即今湖南湘西自治州凤凰县。 黄光升,泉州晋江潘湖人,时任川湖滇三省总督、兵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俞大猷到任,接连削平云溪等3郡6县叛乱。 诏移南赣:平粤寇张琏 《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广东饶平贼张琏数攻陷城邑,积年不能平。(嘉靖)四十年(1561年)七月,诏移大猷南赣,合闽、广兵讨之。 时宗宪兼制江西,知琏远出,檄大猷急击。大猷谓:‘宜以潜师捣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数万众从一夫浪走哉?’乃疾引万五千人登柏嵩岭,俯瞰贼巢。琏果还救,大猷连破之,斩首千二百余级。贼惧,不出。用间诱琏出战,从阵后执之,并执贼魁萧雪峰。 广人攘其功,大猷不与较。 散余党二万,不戮一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四十年,剧盗张琏聚众数万,攻陷江、闽诸州,诏江、闽、广三省会征之,用师二十万,复以为南赣参将督兵进剿。 时三省尚属胡宗宪节制,悔前失,一听大猷之所为,连战皆捷。琏就擒,喻散其党,不戮一人。” 江西副总兵:协守南赣、汀漳、惠潮 《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擢副总兵,协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 遂乘胜征程乡盗,走梁宁,擒徐东洲。 林朝曦者,独约黄积山大举。官军攻斩积山,朝曦遁,后亦为徐甫宰所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乘胜攻林朝义,杀贼二千级,论功赐金,升副总兵,镇守南赣、汀、漳、惠、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