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观
(天公观、白云庙、中兴观、龙兴观、
开元观、隆兴观、天庆观、元妙观。)
沿革
——西晋:白云庙。
——唐、五代:中兴观、龙兴观、开元观、隆兴观。
——宋:天庆观。
——元:玄妙观。
——明。
——清:元妙观(雍正十年至嘉庆十二年5次重修元妙观。道光五年和道光十六年重建)
附:紫极宫(沿革。晋朝桧。)
戏台、戏棚。
道教活动中心。
近、现代。
规制(概说。端门。三清殿。灵霄殿。文昌府。楹联。七星井。)
玄妙观道教节日及活动。
传衍台湾。
玄妙观,位于鲤城区东街观东巷新府口(古属郡城“中华铺”),历史上曾称白云庙、中兴观、龙兴观、开元观、隆兴观、天庆观、玄妙观、元妙观,2007年恢复旧称玄妙观。因主殿供奉玉皇上帝(泉人尊称“天公”),俗称“天公观”。
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1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1座道教宫观。明、清两代泉州管理道教的“道纪司”都设在玄妙观内。1961年6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清·乾隆《泉州府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有载。

沿革
西晋:白云庙
道教是由古代的巫术和战国、秦、汉的神仙方术发展而来的。早在秦、汉时期,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西晋时道教在泉州就已流传,太康三年(282年)在今泉州地云山之南坡筑有“白云庙”,即玄妙观的前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玄妙观》:“玄妙观,在府治西南。晋·太康中为‘白云庙’,”
清·乾隆《泉州府志》记:“元妙观,在府治南。晋武帝·太康(280—289)中为‘白云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元妙观,在县前。晋·太康中为‘白云庙’。”
唐、五代:中兴观、龙兴观、开元观、隆兴观
唐·神龙元年(705年),就“白云庙”建为“中兴观”。景云二年(711年),随着郡城从丰州迁到泉州,“中兴观”改称“龙兴观”;开元(713—741年)中,改为“开元观”。时“开元观”近邻已有“老君祠”,而以“老君祠”为“隆兴观”。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玄妙观》:“唐改为‘老君祠’,开元中建‘龙兴观’于祠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开元观》:“开元观,在紫极宫之右。唐·神龙初创建,名“龙兴”。开元中改今名。”
清·乾隆《泉州府志》:“唐中宗·神龙元年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改‘龙兴观’为‘开元’,而以观(指“老君祠”)为‘隆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唐·神龙元年建为观,初名‘中兴观’;未几,改为‘龙兴观’。开元中,改为‘开元观’,而以老君祠为‘隆兴观’。”
吴崇岳,惠安人,号通元先生,龙兴观道士,七十余岁解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泉州道教·唐·著名道士·吴崇岳》)
宋:天庆观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开元观”改称“天庆观”。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玄妙观》:“宋·大中祥符二年改‘天庆’。”
清·乾隆《泉州府志》:“宋·大中祥符间改‘天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宋·大中祥符间改‘天庆’。”
宋代的著名道士,如陈以文,字文中,南宋·同安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宋·陈以文》:“陈以文,清修道学,居天庆观三十余年。守倪文节公(倪思)雅敬之。庆元(1195—1200年)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倪思》、《泉州宗教·泉州道教·宋·著名道士·陈以文》)
元:玄妙观
元·元贞元年(1295年),取《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改名“玄妙观”,同时,将“老君祠”(隆兴观)并入。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玄妙观》:“元·元贞元年改今名。”
清·乾隆《泉州府志》:“元成宗·元贞元年改‘玄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元·元贞元年改今名,并老君祠入焉。”
明
明·洪武(1368—1398年)、永乐()1403—1424年)、景泰(1450—1456年)、成化(1465—1487年)间屡有增建。明•张瑞图为观前玄坛祠书匾“玄都咫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玄妙观》:“国朝·洪武、永乐、景泰、成化间相继增建。……存。”
明初,纪道士及其徒董伯华(晋江乌屿人)等曾在玄妙观修炼。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明初,有纪道士寓其中,后白日飞升,董伯华其徒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泉州道教·明·著名道士·纪道士、董伯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明·黄克晦《观中纪事》诗:‘仙宫拂曙响云璈,白发萧飕首重搔。却老自应依道侣,持杯无奈忆儿曹。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祠前日已高。拼是乾坤长浪迹,依然紫气向人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清:元妙观
清·康熙七年(1668年),为避清圣祖·玄烨讳,改“玄”为“元”,易名“元妙观”,一直沿用至2007年恢复“玄妙观”原名。
雍正十年至嘉庆十二年5次重修元妙观
雍正十年至嘉庆十二年(1732—1807年),5次重修元妙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
“国朝·雍正壬子年(雍正十年,1732年),候选同知施晖、通判曾炳远、生员庄朝用同修。
乾隆十八年(1753年),守高霔大修,縻白金三千二百有奇;四十四年(1779年),提帅甘国宝、郡守王右弼、邑令王隽又大修;五十六年(1791年),邑人公修三清殿及东廊。
嘉庆十二年(1807年)又修各处及神像。
皆有碑记在观。”
道光五年和道光十六年重建
道光五年(1825年)修建第二进三清殿;道光十六年(1836年)修建第一进山门、第三进玉皇上帝正殿、第四进关圣夫子厅堂暨东西两廊,并新塑神像。全部工程至道光廿二年(1842年)竣工。
(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元妙观》:“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绅士杨滨海等,请太守刘□前,令胡效曾捐倡重修前三清殿及后关夫子庙,并买盖小屋十二间,其中殿尚缺需云。”(按:道光五年时的泉州太守为刘炳,“◇前”应为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泉州太守名录》)
(二)《清·修造元妙观神像碑记》
泉州玄妙观管委会编《泉州道教碑文诗词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3)收录《清·修造元妙观神像碑记》。该碑记为郑以宽序、郑以铨书,道光十六年(1836年)撰刻,现藏泉州市博物馆。郑以宽、郑以铨,泉州城里人,皆为道光间举人;郑以铨曾任河南项城县令。
碑文曰:
“泉郡元妙观,在府治南中华铺,建自晋·太康(280—289年)中,崇奉天神暨各星宿神像,历久损坏。
里中绅耆于道光乙酉岁(道光五年,1825年),修建第二进三清殿。越丙申岁(道光十六年,1836年),复兴建第一进山门、第三进玉皇上帝正殿、第四进关圣夫子厅堂暨东西两廊,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但全观更新,而诸神像岂宜仍旧污损。兹董事监生郑步汉,集诸同人共议塑新。敬就合观及康王、玄坛两宫像列单,择名匠四人,每尊新塑工料用费酌定价银若干,祈四方善信领塑。而城厢内外诸行铺,各竭诚分领,或自塑,或鸠合塑,备极雕镂金身,各著华饰,神光倍有威灵矣。
是举也,工匠则德化许楼司、蔡巷陈九定司、南街鲍怡司、同邑杨栽司各领手造也。
既蕆事,合逐一声明,勒石垂久。是为记。
郑以宽敬序,郑以铨敬书。”
(三)《清·重建泉州元妙观记》
泉州玄妙观管委会编《泉州道教碑文诗词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3)收录《清·重建泉州元妙观记》,碑文由苏廷玉撰于道光廿五年(1845年)。此碑现存泉州文物部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廷玉》)
碑文曰:
“吾泉有元妙观,祠昊天上帝,创自晋·太康(280—289年)中,奠于府治南之中华里。初名‘白云庙’,唐·神龙(705—707年)初改名‘中兴观’,元·元贞间(1295—1297年)始易今名。
其右为紫极宫,国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少保提军杨公、兴泉观察张公、郡守蒋公重修。今宫地并入于观,规制宏敞,诚郡中形胜地也。但历岁既久,寝以陂(右“皮”旁改“多”)剥。
道光癸巳(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正殿中梁邃折,山门左旋□倾颓,神光暴露,观者恻焉。维时适逢旸亢,邑侯朱公祷雨于斯,甘霖旋沛,岁乃大稔,即延郡绅士规画工资所出,首倡捐廉,命董其役。富美大巡萧太傅捐升中梁,协以众募之货,先建正殿,重修山门及东西两庑,嗣复葺关圣殿、元坛宫,购东偏地,建康王宫。
经始于丙申(道光十六年,1836年)八月,阅壬寅(道光廿二年,1842年)季冬始蕆其事,计縻洋银壹万两有奇。落成之日,远近生民靡不馨香致敬。盖萧太傅降神鼓舞之力为多焉。门屏轩敞,金碧辉煌,与夫宝像之庄严,诸神之藻绘,均视昔有加,庶足以壮观瞻而酬高厚。明明在上,其将福我泉人于无穷乎?
尝考‘昊天上帝’之名,历代不同。汉初曰‘上帝’、曰‘太一’,元始间曰‘皇天上帝’,魏初元间曰‘皇皇天帝’,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晋、后齐、后周、隋、唐、宋、明乃曰‘昊天上帝’。名虽不同,其实皆天之总名也。方今天子郊祀上帝,典礼崇隆,岂亿万黎庶竟敢僭越以自取戾?第以戴天之宇,承天之庥,而芹献心诚,葵倾念切,不得不借明水清香表其几微之意耳,又何必以戾妄为疑哉!
是役也,余以远宦,不获共襄其事。归里后,里中人士以记请,自维浅陋不文,姑序缘起,俾勒贞珉云。
道光二十五年岁在乙巳(1845年)冬十月谷旦,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兵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四川总督管巡抚事、郡人苏廷玉谨记。”
附:紫极宫
沿革
紫极宫,旧在行春门外(今泉州市第一医院一带),唐•天宝二年(743年)赐名“紫极”;(907—960年)末•留从效改建于“开元观”(今玄妙观)之右,即迎恩馆之西庑,在晋•白云庙范围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紫极宫》:“紫极宫,在(府城西南)玄妙观之右。旧在行春门外,唐·天宝二年赐名‘紫极’。五代末·留从效改建于迎恩馆之西庑,即今所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紫极宫》载:“紫极宫,在元妙观之右。旧在行春门外,唐·天宝二年赐名‘紫极’。五代末·留从效改建于迎恩馆之西庑,即今所也。”
唐代,有蔡如金,又名南玉,字叔宝,居南安,大历(766—779年)中在世;晚年归隐紫极宫精思院,又后炼丹清源山紫泽洞,号虚应先生,或作灵应先生,俗称“蔡尊师”,成著名道士;累封至冲应善利灵济昭博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泉州道教·唐·著名道士·蔡如金》)
明·永乐(1403—1424年)、天顺(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间,多次重修玄妙观右侧的“紫极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紫极宫》:“国朝·永乐、天顺、成化间俱尝修建。……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开元观》:“开元观……国朝·景泰三年产入紫极宫,天顺年间重建。……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紫极宫》载:“明·永乐、天顺、成化间俱尝修建。”
康熙廿年(1681年)重修,后并入“元妙观”。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紫极宫》载:“国朝·康熙二十年间,提督杨捷兴、泉道张仲举、知府蒋毓英重修……今地并入元妙观。”
晋朝桧
原紫极宫域有晋时植古桧1株,传说明代纪道人曾坐在桧树上炼丹。至清·道光(1821—1850年)时,已无所谓紫极宫晋朝桧,全部纳入元妙观范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6·拾遗·泉州府·唐》:
“紫极宫寿星殿前有古桧一株,围一丈六尺,高七丈余,枝如虬龙,香叶荫郁如幄。旧志云:晋时植,旁有石刻‘晋朝桧’三字。
许弥安《晋桧行》:‘紫极宫中晋朝桧,故老语我今千年。根盘厚地龙蛇走,干薄霄汉星斗悬。玄冬飞雪断人迹,贞姿不改平时妍。虬枝香叶翠如幄,一子不落含苍烟。胡为大厦构梁栋?如此大材能弃捐。伊昔晋朝纷乱日,衣冠南渡依江壖。风流王谢更幻化,肝胆铁石兹挺然(乾隆《福建通志·寺观》作“还依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紫极宫》载:
“宫有古桧一株,围一丈六尺,高七尺余,老干攫拏,叶荫郁如幄。旁有石刻‘晋朝桧’三字。
宋·许弥安《晋桧行》:‘紫极宫中晋朝桧,故老语我今千年。根盘厚地龙蛇走,干薄霄汉星斗悬。元冬飞雪断人迹,贞姿不改平时妍。虬枝香叶翠如幄,一子不落含苍烟。胡为广厦构粱栋,如此大材乃弃揖。伊昔晋朝纷乱日,衣冠南渡依江堧。风流王谢各幻化,肝胆铁石还依然。’”
“今亦无所谓紫极宫、晋朝桧者,惟观口右旁一宫名元坛宫耳。”
戏台、戏棚
元妙观桧树旁原建有固定的精雕细凿木石构筑的正音戏台,每逢神明寿辰或节庆,依例通宵达旦献演京戏、傀儡戏或梨园戏。
同时,每年除夕守岁之夜,也通宵达旦演戏,常有欠债的穷人前来避债,度过年关;债主若追债至戏场,易犯众怒,即使知道,也只能作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债主不向看戏人讨债的风俗。因此,元妙观戏台俗称“避债台”,元妙观的年兜演戏俗称“避债戏”,名彰遐迩。
关于戏台的规制和用品、管理诸项,泉州玄妙观管委会编《泉州道教碑文诗词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3)收录咸丰六年《清·元妙观建戏棚碑文》(碑刻已佚)有记载。其文曰:
“郡城诸纸料铺公号、金庆顺
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秋元妙观重新告成,诸纸料铺虔诚醵金敬塑北斗九星君全身宝座,仍塑北斗星君副像、天上圣母宝像,为值年正东轮请供奉。每逢重九,各号鸠资在观中庆祝圣诞,已历有年矣。
因思建业存公,以垂永远。适观中缺用正音戏台,爰集议,仿诸米铺建设傀儡棚成规,就我同人捐金共建正音戏台一座,又梨园小棚一座,器具齐全。所有台租向取收存在于正东处,以充为每年正月初九日庆祝玉皇上帝圣诞、暨六月初七日金阙宏开、仍三月二十三日恭祝南门祖庙天上圣母圣诞、及九月初九日观中庆祝北斗星君圣诞四数费用。
其棚付与三清殿住持蔡布哥收管。该布哥遇戏搭棚,无戏搬收,细心照顾,不得听任风雨损坏。如有演戏,前一日到正东处报明,以便向收棚租。倘不依规或私收棚租,一经查出,将棚吊起,别交妥人收管。
兹将会订章程并建置器具物件及各号捐金条目开列于左:
一、绅首董事会订:凡演唱正音戏一班,订台租一千文,内拨出四百文给布哥领去分发搭撤掌管工资;其余六百文交正东存公费用。不得违越。
一、内小棚一座,遇有演唱梨园、线戏向租此棚者,公订租钱依例支取。
一、戏台原为本观缺需而设,只供观中演戏;其余观外,公订不得许租许借,以致搬移易于损坏,但恐失落难秘。违者公罚。
一、存正音戏台器具:台下长连大椅三块、长连大棚枋计三拾三块、栏杆捌片、交椅肆块、棚上合块两块、棚上椅寮贰块、楼梯壹张、加冠屏并蔑屏壹片、天棚大禀(“竹”字头)三块、棚上火头灯两个、戏房内四仙桌壹块、扇叶匾贰个、藤条贰支、禁牌壹个;小梨园戏棚壹座、棚椅肆块、长连棚杭七块,并箕椅俱全。
(各商号捐款各建棚费用略)
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六月日诸纸料公号、金庆顺同泐启”
道教活动中心
玄妙观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丹宝齐全、名道辈出,历来是泉州道教活动中心。
唐~明,历代都有著名道士寓其中,或修隐,或委业;如唐•吴崇岳,宋•林虚极、苏绍成、陈以文,明•纪道士(董伯华之徒)。
每逢国家或道教节日、神诞,玄妙观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仪式,设坛打醮。
过去,泉州神庙众多,每年在迎神赛会之时,泉郡各大宫庙主祀的三界十方尊神仙真都要到元妙观举行“晋表”、“领旨”仪式。
每年三元节(元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厄),闽南传承道法,赓继玄脉的道士授籙传度仪式,均在玄妙观举行。
民间习俗,凡祈安、喜庆、耆寿、婚姻、生育等多有拜天礼仪(俗称“谢天”),或到观中做敬。
近、现代
近代以来,三清殿香火冷落,灵霄殿香火颇鼎盛。
1923年2月,泉州同盟会会员率当时的进步青年破除迷信,砸毁元妙观照墙及两廊神像。其后元妙观又成为驻军营房和关押壮丁的场所,后又改为军法处、卫生院,以至于观庙废圯,宗教活动停止。
解放后,元妙观恢复活动,廿世纪50年代以后建筑物尚存。
文化大革命中的1971~1976年间,观庙关闭,辟为社办工厂厂房;到80年代,全观毁坏殆尽,仅存三清殿中殿左脊一角东开间4间,残瓦败楞;观中遗物所存无几,余“太上无名真道德”镌石联柱1支、“元功煦化育,妙道寓衍生”圯地石刻联道1副;三清殿前丹墀上的龙陛、灵霄殿前的盘龙八仙石柱收藏于文物管理部门,龙柱于廿世纪70年代移建于泉州开元寺内准提禅林的山门廊中。
1993年,泉州市道教协会筹备会成立,立即着手筹备元妙观复建工作。1994年,以林舟为主任的元妙观修复重建委员会挂牌运作,1995年逐步收回玄妙观观产,制定复建蓝图。1996年,政府结合东街改造,在玄妙观旧址规划用地10亩用于元妙观复建。
1997年1月首期复建工程——三清殿破土动工,1999年12月竣工。
二期工程为凌霄殿、灵官殿、斗姥殿、南天门等,2001年9月奠基,2003年正式动工,2007年底竣工,12月28日举行神像开光安座。
规制
概说
玄妙观奉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和玉皇大帝,历代不断修葺扩建。历史上的玄妙观座北朝南,占地1万多平方米,是规制恢宏、丹宝齐全的泉南道教丛林。至清末民初,尚有6000左右平方米,自南至北,中轴线有端门、露庭、前殿、后殿、两廊。观前原有硕大的照壁,塑有太极图、星象、日月,今无存。
现玄妙观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30×130.2m),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庭、山门(端门,第1进)、庭、三清殿(第2进,殿后有老子祠)、凌霄殿(玉皇殿,第3进,殿前有南天门)、庭、文昌府(第4进);此外,中轴线东西两侧配置有长廊回护,双廊前段均匀列二十八星宿泥塑雕像。还有甲子殿、财神殿、土地殿等。
复建后的三清殿、凌霄殿、文昌府都是中国古典宫殿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又精致典雅,精雕息缕,既富道教内涵,又深具当代闽南古建艺术风格。
自端门至文昌府,各殿正中前端都依旧制斜铺青石龙陛浮雕,双龙云端抢珠,龙身若隐若现,神态逼真,似一条中轴线把全观建筑物依次串串成浑然一体。
有学者称,复建后的元妙观诸筑,“有石皆雕,无木不刻,美轮美奂,金碧辉煌,是一座由许许多多精美艺术品组合构成的精美艺术殿堂,是迄今为止泉州地区仿古建筑中的精品。”
端门
第1进为山门,名曰“端门”。重檐歇山顶牌坊式三门并列,斗拱垂花承顶,间隔窗棂。左右侧分立天丁、力士。
中门前端斜铺青草石龙陛浮雕;左、右门前端斜伸石阶。
“端门”左、右原分别为玄坛祠、康王祠,今无存。
三清殿
入“端门”即大拜庭,过拜庭即为第2进“三清殿”。
“三清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前加卷棚;殿顶共有飞檐9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
殿前原有的白花岗岩雕就的龙陛,以浮雕、透雕相互辅作,构划奇巧、盘舞飞翔;文革中不知去向。殿前廊有3对青草盘龙石柱,高3.2米、直径0.84米。正面左、右两幅“龙吟虎啸”图案。
整座建筑共有28根石柱以象征四灵二十八宿作护卫神,壮其威仪。东西外墙8个石窗和殿后5面墙壁分别嵌有雕刻了四相、五岳、九龙、修真、内经等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
殿内正中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老子),两边为四海龙王。
殿前南天门祀五显灵官大帝。
灵霄殿


第3进为“灵霄殿”,单檐硬山顶前加卷棚。
灵霄殿前原有老君祠和南天门;南天门祀五显灵官大帝。现殿外前端露天拜台立通高七尺二寸的汉白玉香炉。灵霄殿规制与三清殿略同而高于三清殿,亦有龙陛石阶。
灵霄殿正中祀天界诸神的最高统治者昊天玉皇大帝(紫薇北极大帝),座前祀1尊铜雕日神,两旁为金童、玉女、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东西两侧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六丁、六甲。
文昌府
第4进为“文昌府”,单檐硬山顶,一列3间。
中祀衡文帝君(关圣帝君),左祀孚佑帝君,右祀梓潼帝君,为分司教化、功名、禄位之神袛。殿宇彩绘道教故事、花鸟,宫殿前后雀替、吊筒雕刻着横抱琵琶、手执二弦、三弦、洞箫、拍子等乐器的10个南音飞天。殿前铺有青石龙陛浮雕。
柱子廊间原有辉绿岩龙柱1对,柱上盘龙多用透雕,龙姿作腾浪飞舞状,中附“八仙过海”浮雕故事,气韵生动,雕工精细;廿世纪70十年代移建于开元寺内准提禅林的山门廊中。
楹联
庙中有联:
“中极承华化宏无外,元门众妙道契上清。”——清·庄俊元撰、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
“道教渊源,蕴五千年华夏文化;玄门奥妙,秘三洞经凤篆龙章。”
七星井
观内外原凿有7口丹井,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传为道士炼丹所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炼丹井,在(府治南)玄妙观内。或云昔通元先生·吴崇岳练丹之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炼丹井》:“炼丹井,在元妙观内,仙人吴崇岳遗迹。”
“七星井”现余5口,一在山门右侧,一在凌霄殿右侧,一在三清殿前,一在观外右侧空地,一在附近民宅中。
玄妙观道教节日及活动

正月:初一子时启建道教迎神科仪,为信众迎接新年财神、喜神,佑新年大吉。初九玉皇圣诞,初五至初九举行五日道场,即“年头敬”;十三十五上元天官大帝、张道陵天师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二月:初一天皇大帝圣诞,初二福德正神千秋,初三文昌帝君圣诞,初六东王公圣诞,十五太上老君、九天玄女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三月:初三玄天上帝圣诞,十五武财神赵元帅圣诞,十八后土皇地袛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四月:十四吕纯阳祖师圣诞,十八紫微大帝圣诞,夏至日上清灵宝天尊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五月:初一南极长生大帝圣诞,十三关圣帝君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六月:初七天门开,当日子时举行庆贺祈福法会,初六晚通宵;十四晚通宵,烧“半年金”;十五王灵官圣诞,廿四雷声普化天尊、关圣帝君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七月:十五中元地官大帝圣诞,十八王母娘娘圣诞,十九值年太岁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八月:初一魁星爷圣诞,初三北斗星君圣诞,十五太阴星君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九月:初一南斗星君圣诞,初九斗姥元君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十月:十五下元水官大帝圣诞,廿七紫微大帝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十一月:十一太乙救苦天尊圣诞,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举行庆寿道场。
十二月:十六福德正神圣诞,举行庆寿道场;廿二至廿四举行送神道场,凡当年参与“补运”之信众,须将太岁符、护身符送归观内;廿五日玉帝巡天(即天神降),举行迎銮接驾法会;除夕通宵,接喜神、财神,烧“年头金”。
另外:
合家平安敬:每月初一、十五均为善信做“合家平安敬”。
拜太岁:从正月十一开始,全年每日上午(初一、十五因做敬除外)为善信做“拜太岁除运道场”,为信众“补运”。道教“拜太岁”道场古来有之,是玄妙观一项重要宗教活动。太岁神是年岁之神,主管人的“本生身命之灾”和“流年临犯之厄”。按干支纪年的方法,每60年一个循环,因此,太岁神有60位,每年轮一位值年,称“值年太岁”或“大将军”。每个人出生当年的值年太岁称为本命元辰,本命元辰一生不变。如个人出生时的生肖(如“蛇”)与当年值年太岁地支(如“巳”)相同,称“本命年”;但如遇本命元辰与当年值年太岁相冲、相刑、相克等,称“犯太岁”。“拜太岁道场”就是为了化解“本命年”和“犯太岁”等不利因素,祈求值年太岁神护佑自身平安和流年的大吉大利。
拜文昌道场:从二月初三开始,全年每周六、日(初一、十五除外)上午为善信做“拜文昌道场”求功名。
“赚大钱”:在观中有一个刻有“招财进宝”四个大字的巨型钱币,信众到观中敬神祈祷后,逐一从大“铜钱”的“钱眼”里钻过,祈求神明护佑,财源广进。
走“平安门”:信众烧了香从殿里走出,从这道门穿过,祈求安康。
认点“天公”灯:灯仪是道教斋蘸活动的一种常用科仪,以灯作为主要法器。元妙观长年备有“天公”灯、光明灯、本命灯等,供信众认点。
传衍台湾
随着历史上泉州人的足迹,闽南敬天法祖的民俗信仰也传播到台港澳和海外各地,广大泉籍乡亲将所信奉的玉皇上帝及其他神祇香火带到旅居地,有的还建庙祀奉。
玄妙观是道教传播台湾和东南亚的主要祖庭之一。如著名的台湾台南天坛,为郑成功入台后筑坛祭天的地方;台南将军乡玉天宫,乃清·康熙年间由泉州人携带香火渡台后所建;台中玉皇殿,则为泉州人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所建;此外,彰化县元清观、台中玉皇殿等,也多为泉人所建。
彰化元清观是一处以奉祀玉皇大帝为主的道观。
据立于光绪廿四年(1898廿)的《温陵元清观碑记》载,元清观系乾隆廿八年(1763年),由移居彰化的泉州籍人士集资兴建,故称“温陵元清观”,俗称“天公庙”、“玉帝庙”,正门悬挂“温陵福地”匾。
日本·增田太郎《台湾与宗教》提到元清观时,也说:“本庙由来于大清国泉州府的天公坛(即“天公观”、“元妙观”)。泉州府一带的人民崇敬玉皇神,且感其灵验。移住彰化时,把玉皇信仰带入。同府晋江、南安、同安、安溪诸县人慕其神威。乾隆二十八年黄添注、张国良、阮昌等发起,由各县人各按费用分担。”
2006年4月,元清观发生火灾,正殿与厢廊被焚毁。2010年7月中旬,元清观复建工程基本完工。由于神殿香炉在大火中被焚毁,2010年12月,台湾彰化市元清观管理人、彰化市市长邱建富特地率团跨海来到祖庭泉州元妙观谒祖朝圣割火(引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