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林:二卷)

  林欲楫(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明末清初泉州晋江陈埭西滨人。身世。初宦。礼部右侍郎、南吏部。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假归。修《实录》、殿试读卷官、掌部职。晚明入阁。卒于家。著述。其他。)、林欲栋[字世隆,或作仕隆,号翀汉。明·晋江西滨人。万历乙未联捷进士。任职户部。四川参政。湖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转左。南京光禄寺正卿,工部尚书,乞休。居家(乐施予。天恩存问。)。卒(年九十卒于家。子期昌。)]、林欲厦字从奂,号隆南。明·晋江陈埭西滨人。父林益萌。明·万历进士。历宦。官终巡抚广西副都御史。卒于家。
  林希元字懋贞,又作茂贞,号次崖,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山头村人。联捷进士。南京大理寺评事,迁寺正。降泗州判、复寺正。广东按察佥事、提督学校。南、北大理寺丞,谪知钦州。云南按察司佥事,罢归。居家。理学成就。、林希逸(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生卒年月。师事陈藻。历宦。著述。评价。)
  林兴珠
(原名进周、兴朱,字而梁。随叔父举兵帽顶山寨抗清。兵败降清。降附吴三桂。再投清军。关于雅克萨。组建福建藤牌兵。一战雅克萨。二战雅克萨。大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余事。)
  林贤
[字克希,号尊一,明末清初·南安县卅六都田头里人(今兜率乡草厝田头)。家世。从军(康熙初委任新建的福建援剿水师总兵官。康熙十七年迁福建援剿左镇总兵官。康熙十九年调海坛总兵官,历加署参将、左都督)。康熙廿二年随施琅平台。平台后叙功奖赏。康熙廿六年卒于海坛任所。]。林达[字敏仲,号近亭,清·南安县卅六都田头里人(今兜率乡草厝田头)。]、林汇(字如渊,清初•惠安人。左都督。湖广竹山游击,山东登莱参将,湖广黄州协副将。)、林奏功[字廷臣,号凯园,清·南安县廿一都福水乡人(今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福水自然村)。康熙卅九年武进士。康熙四十八年累至重庆府黔彭营游击兼副总府事。康熙五十四年给假归养。附:素敦意气。]

林欲楫

  林欲(1576一1662年),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明末清初晋江陈埭西滨人,明·万历丙子(1576年)十月生。晚居泉州府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据雍正年間《郡志》为作《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李逊斋《述志稿》”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楫》有传。

  身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林欲楫,字仕济,号平庵,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楫》:林欲楫,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林欲楫,字仕济,号平庵,晋江人;南光禄寺卿欲栋弟。”

  林欲楫林武苴,明·万历廿年(1592年)壬辰科武进士,官终广西永福守备。

  长兄林欲栋,官至南京光禄寺正卿、工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欲栋》)

  次兄林欲梧,荫授南京坐营都司。

  弟林同懋(后改名林岩),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载:“万历丁酉科(1597年)举人林同懋,府学,官泌阳教谕。后被革,改名。入武学,中顺天乙卯(1615年)乡魁,丙辰(1616年)联捷成武进士。”这种先为文举人,因故被革官,后改而习武,从头考武科,中武秀才、武举人而武进士,文武改途,在中国科举史上也罕有先例。

  弟林欲藩,万历庚子武举人。

  林欲楫自小受到良好教育,生性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下笔衮衮不竭,尤以其长兄林欲栋友爱二弟,身为严师,对林欲楫的帮助很大。

  初宦

  林欲楫于万历卅一年癸卯(1603年)中乡荐解元,万历卅五年丁未(1607年)举进士,廷试二甲第十二名;选庶吉士,授编修,假归。起充廷试掌卷官;使封益藩,还朝后掌《起居注》。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典试浙江,所得士97人,其后捷南宫者强半,名硕忠节,蔚起踵出。又假归;泰昌元年(1620年)起左中允。天启元年(1621年)转右谕德,后升右庶子,擢少詹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万历癸卯乡荐第一,三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假归。起充廷试掌卷官;使封益藩,还,掌起居注。戊午典浙试,假归。泰昌初起左中允,天启元年转右谕德,升右庶子,擢少詹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楫》:“万历丁未进士,迁庶常。上国是人心一疏。”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万历癸卯解元。丁未进士,选庶吉士,上《国是人心》一疏。授编修,假归。起充廷试掌卷官;使封益藩,还,掌起居注。戊午典浙江试;假归。泰昌初起左中允。天启元年转右谕德;升右庶子,管理诰敕文。擢少詹事。”

  礼部右侍郎、南吏部右侍郎

  晋礼部右侍郎,不附魏忠贤宦党。天启六年(1626年)迁南吏部右侍郎。时浙江巡抚潘汝桢在西湖首为魏忠贤建生祠,此举受到皇帝首肯,诏赐祠额,勒石记功德,阁臣亦撰文书丹,故而党之徒纷纷效尤,兴起建生祠热。许多文人骚客,表面也只得敷衍应付。宦党某等为魏忠贤建生祠,求林欲楫撰文,峻拒之;并发魏忠贤义孙某之奸。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晋礼部右侍郎。六年迁南吏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林欲楫》:

  “天启中珰煽祸,防水灾,欲楫陈修省数事,触忌讳。

  珰党为珰建祠,求撰文,峻拒之。

  珰义孙有为曹郎者,控挠部务,欲楫发其奸,屏去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

  “晋礼部右侍郎。

  璫煽祸,会水灾,欲楫陈修省数事,触璫忌,迁南吏部。

  璫党某等为璫建祠,求撰文,峻拒之。

  璫义孙某为私官,把持部务,欲楫发其奸,出查催一檄,屏去之。

  同官为危,欲楫不少动。”

  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假归

  崇祯(1628—1644年)初,宦党覆灭,林欲楫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林欲楫尽心尽职,凡各省郊庙之役及祈欲、劝农、耕藉、幸学诸大典,均奉璋以从;还考定宫帏,克验西历,妙选贡举;为政清廉,杜绝苞苴。因反对诛毛文龙,与阁臣忤,假归3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怀宗立,升礼部尚书、掌詹事。朝议诛毛文龙,力言不可,与阁忤,假归三载。”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楫》:“珰败,累迁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璫败,庄烈帝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朝议诛毛文龙,力言不可,与阁臣忤,假归三载。”

  修《实录》、殿试读卷官、掌部职

  林欲楫回朝后,召修《实录》。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任殿试读卷官;教习馆员,端轨贞范,别立规则,厥后修撰刘理顺、简讨胡守恒皆伏节死义。引疾去。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复,掌礼部职。崇祯十六年(1643年)差视钟山陵寝,十月还至天津,见事无可为,连上13疏以疾乞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

  “召修《实录》。甲戌充殿试读卷官,教习馆员;引疾去。

   戊寅起掌部职。嗣昌议增兵饷,欲楫力言:‘三空四尽之秋,以穷民养骄兵,未见其利。’复具《民穷兵荒疏》,力指时弊,不报。

  差视钟山陵寝,还,至天津连疏,以疾乞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林欲楫》:

  “武陵杨嗣昌议增兵饷,欲楫抗言‘三空四尽之秋,不宜以穷民养骄兵,寻具民穷兵哗’一疏,力指时弊。又疏救左都刘宗周诸所披陈,言无不尽。

  前后凡十三疏,遂乞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

  “召修《实录》。甲戌充殿试读卷官,教习馆员;引疾去。

  戊寅,起掌部职。

  适武陵嗣昌议增兵饷,欲楫抗言:‘三空四尽之秋,不宜以穷民养骄兵。’寻具《民穷兵哗》一疏,力指时弊。 又疏救(触犯帝怒而被削藉的)左都刘宗周诸所披陈,言无不尽。

  差视钟山陵寝,还至天津,前后连上十三疏,以疾乞休。”

  晚明入阁

  清兵入关后,唐王·朱聿键入闽,立于福州,建号隆武(1645年),召林欲楫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不久即归泉州。林欲楫居乡,兴利厘弊,怜贫赈饥,缮修津梁,倾赀不吝。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林平庵先生欲楫》:“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唐王入闽,召入阁。寻归。”

  卒于家

  清·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林欲楫卒于泉州家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卒于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楫》:“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卒。”“子华昌,康熙举人,任常熟令。”

  林欲楫有子六,华昌其一。有女二:长适张瑞图之男(庚辰进士,翰林院检讨);次适洪承畴之男(乙未进士,大理寺少卿)。在易代之初,欲楫对保全洪承畴家人起了关键作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洪承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尚书林欲楫宅:在三教铺宅顶。”林欲楫的尚书府,位于泉州城内龙宫巷从田中央到上帝宫一带,规模宏大,如今只留有祖厅及旧的构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尚书林欲楫墓:在紫帽山。地册作在三十二都旗牌山古桃园。”紫帽山南麓的乡村古代多属晋江县卅二都,古桃园(或称古桃园坂)即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紫帽山》)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所著有《易勺》、《老子勺》、《日记》、《友清堂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欲楫》:“著有《易勺解》(即《易经勺解》,3卷)、《学庸注补》(1卷)、《老子勺》(即《老子勺解》、《道德经注》,2卷)、《日记》、《水云居诗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易经勺解》)

  此外,尚有《易史象解》2卷、《经》1卷、《经史耨义》22卷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易史象解、经、经史耨义》)

  其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宗伯林平庵先生欲楫学派》:

  “按:

  先生撰镜山?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志状》云:‘某从壬寅(万历卅年,1602年)以文字受知镜山,遂托门墙考德问业。溯吾乡彼时,英髦陶铸镜山之门者为多也。厥后先生历官清要,物望岿然,于后辈亦多所奖进。如吾宗余隐先生光龙,其一也。’

  再考先生馆甥张确庵?潜夫,疑在及门之列,今并附之。其余待考

  先生著述,今存者《易勺》一书,国朝督学及诸前辈《序言》表章备矣,独《友清堂文集》未见。从乾隆丁丑(乾隆廿二年,1757年)寓郡斋,托友人从先生家购觅无得。

  先生旧里在郡之南乡,其族裔太常洪烈为吾先公李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辛未(康熙卅年,1691年,李光地典会试)所得士,因是访先生的系近颇式微,而篇籍亦荒渺莫问,可胜叹哉!谨识之,尚有待访求云。

  己卯(乾隆廿四年,1759年)四月望前二日书于云津山馆。”

林欲栋

  林欲栋(1571—1660年),字世隆,或作仕隆,号翀汉,明·晋江西滨人,隆庆五年(1571)生;赠柱国少师林武苴长子,林欲楫的长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明列传11》、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等有传。

  万历乙未联捷进士

  林欲栋少称神童,7岁能诗文,10岁应童子试,挥笔成文,和当时张瑞图齐名晋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明·万历廿二年甲午(1594年)乡试举第6名亚魁;廿三年乙未(1595年)联捷,举第29名,廷试列二甲第18名进士。时方25岁。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栋》:林欲栋,字仕隆,晋江人。万历乙未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林欲栋,字世隆武苴子。万历乙未联捷进士。”

  任职户部

  初授南户曹,历北户曹,升南京户部主事;委掌太仓银库及榷阕,皆力辞。丁内艰,赴广西扶榇归。越年丁外艰,与弟经营父母葬事。

  6年服除,补户部河南司主事,司榷吴会。时朝令诸关各加额1万,诸关各于则例加;林欲栋首罢之。此外,林欲栋还平量头、革耗羡,通便民之桥,除港门之税,商民颂德。

  差竣还朝,得纪录。值河臣侵借饷金百余万,适边地告急追催,督之林欲栋,籍河臣借数以闻,且疏陈两河困苦状,求罢矿税,有旨切责河臣。

  转户部广东司员外、湖广司郎中。属当公主婚期,大内趁机大肆搜索珠宝。时广东司司篆者已被谴去,诸司相诿莫任,大司农以委。林欲栋委曲调度,不激不随,中官督逼络绎,无以罪也。大司农希上意,欲以珠宝价进,欲栋力执不可,忤其意,遂乞假归。

  假归2年后,补户部浙江司郎中。召入本科,章奏多出其手。旋以妻久病,仍假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栋》:

  “历户部主事,司榷吴会。

  差竣还朝。值河决,河臣侵借饷金百余万两,欲楝按其事,籍河臣借数以闻,且疏两河困苦状,求罢矿税。有切责河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

  “授南户部主事。丁内、外艰。

  服除,补户部河南司主事。司榷吴会,罢额外递加,通便民之桥,商民颂德。

  转广东司员外、湖广司郎中。属当公主婚期,大内索珠宝甚急。大司农希上意,欲以珠宝价进,欲栋执不可,拂其意,遂假归。

  越二年,补浙江司郎中。”

  四川参政

  回乡越2年,即家起四川参政。川中多盗劫,每一狱兴,株连百余人,缧枷相望。林欲栋鞠其情真罪当者置之法,余悉解免,全活无数。复立乡总以明赏罚,严保甲以申救援,盗患稍宁。值司道并缺,身佩八篆,方并画游办理,兴利除弊,政绩卓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栋》:“擢四川参政。川中多盗,每一狱具,株连百余人。欲栋鞫其罪,当者寘之,法余悉免,全活无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擢四川参政。”

   湖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转左

  林欲栋迁湖广按察使。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林欲栋擢江西右布政。有景宁丞,倚其兄在南台,贪横不法,自知不免,求林欲栋为解,叱去之。当年,例当兵宪应朝入京,以母老有难色;时林欲栋已擢江西左布政,慨然代行。

  泰昌元年(1620年),赴江西左布政任。旧例钱粮起解,司止转文,毫不经手,司计者狼狈为奸,或私加重倾,或短少分数,为设法,严杜诸弊。宗室额止10万,冒支者且溢20万,前此率于正项挪借。林欲栋始定为限禄之制。又淮解一差,苦赔累,解役互推;绢差颇有赢余,则请跃然。林欲栋定为苦乐相兼之法,请托不行,解者称便。江绅豪士事于不法,绳之不少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栋》:“以卓异迁湖广按察,转江西左布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以卓异,荐迁湖广按察使,擢江西右布政,转左。定宗室限禄之制,准差绢差苦乐相兼之法。”

  南京光禄寺正卿,工部尚书,乞休

  林欲栋转南京光禄寺正卿,晋工部尚书。

  天启四年,熹宗魏忠贤“顾命元臣”之印,翌年又进爵上公。魏忠贤把持朝纲,顺者昌,逆者亡,勾结成党。党曾几次威赫利诱,胁迫林欲栋入伙,林欲栋拒之。南台遂以蜚语论劾,共论者,即前景宁丞之兄也。林欲栋见事无可为,疏辩求斥,有旨慰留,竟以疾乞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栋》:“晋光禄卿。乞休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转南京光禄正卿,晋工部尚书。以疾乞休。”

  居家

  乐施予

  林欲栋至家,卜葬历世诸坟。先是,曾祖殁时,适遇火,权葬于乡之大墩;岁月既久,乡民葬者甚众。或谓当令迁去。林欲栋曰:“彼亦人孙子也,我多而彼少,我有力而彼无力。若当迁,自迁耳。”遂改葬于仙景山。
林欲栋平生淡泊自恃,居家时仍尚儉樸,素文清俭,自将食;徒步里中,人不知其為上卿。
乐施予,闻名于闾里。族戚不能举火,婚葬者周之,幼孤者抚之成立。遇歉岁,辄发粟,待乡里价平收还,贫者勿问。

  陈江水不通潮,田亩数千常苦旱。林欲栋为农田筑渠从流,引潮水入新淮,以通灌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至家,周族戚,抚幼孤,买田浚渠,引潮水入新淮,以通灌溉。”

  天恩存问

   明·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薨,思宗立,次年(1628年)改元崇祯。魏忠贤伏法,清理阉党逆案时,崇祯帝念及林欲栋忠贞廉政,特遣钦差来西滨慰问林欲栋。族人以为荣,制“天恩存问”匾高悬西滨宗祠内。

  卒

  年九十卒于家

  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林欲栋卒于家,年九十。墓在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东眉山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林欲栋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年九十卒。”

  著有《文集》。为文如万解泉涌,有著均可比名家,尤精赏鉴。

  子期昌

  林欲栋有子林期昌,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林欲栋仲弟闲儒冠,以部卿得荫;弟殁,抚姪若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栋》:“子期昌,崇祯丁丑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栋》:“子期昌,崇祯丁丑进士。”

林欲厦

  林欲厦(1546—1624年),字从奂,号隆南,明·晋江陈埭西滨人(今新塘街道梧林社区);林云程从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云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厦》、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厦》有传。

  林益萌

  林欲厦林益萌的长子。

  林益萌(1524—1603年),字中茂,别号前淮。明·陈江(今晋江市陈埭镇)桂林里人。妻陈氏,是陈澹斋(著名文学家王慎中的岳父)的小女儿。陈澹斋又是著名文学家王慎中的岳父,因此林益萌王慎中是“同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林益萌自幼饱读诗书和《易经》,为人温文尔雅,操行廉介,孝顺父母。所写文章精简条理,书法珠圆玉润。他以教书为业,一边钻研学问,一边培育生徒。慕名求教的人相当多,如何钟雒詹明庵蔡心可等,后都高中科举。林欲厦也从小随父学习。

  林益萌以子贵,获赠“大中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明封大中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前淮?公暨配淑人陈氏合葬墓志铭》今存,藏晋江市博物馆。墓志长95厘米、宽54厘米、厚4厘米。篆额字径约3.5厘米,正文字径约1厘米,基本保存完好。

  明·万历进士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林欲厦举丙戌科第二甲第60名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厦林欲厦,字隆南,晋江人。万历丙戌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厦》:林欲厦,字从奂云程从侄。万历丙戌进士。”

  历宦

  林欲厦初授户部郎,后出知饶州。擢江西兵备副使,迁江西参政。调河南参政,晋河南按察使。擢广西左布政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厦“历任河南、粤西藩臬,所至想望丰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厦》:“由户部郎出知饶州,擢江西兵备副使,迁参政。调河南,晋按察使。擢广西左布政使。”

  官终巡抚广西副都御史

  林欲厦荐升巡抚广西副都御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厦

  “升粤西巡抚。

  时兴三殿大工,征材于黔,征价于粤,欲厦上疏,以万死为粤人请命,得蒙蠲免。

  粤獠叛服不常,设防秋汛,往来戍守,边关以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厦》:

  “以太宰郑继之荐举,升巡抚广西副都御史。

  疏减殿工木价,请蠲全省矿税,复议防交夷二酋善后之策,多得施行。

  抚粤三年,遴才振懦,察吏安民,不遗余力。以协剿黔苗,有银币之赐。”

  卒于家

  林欲厦巡抚广西3年任满,年老疏乞致仕,加工部侍郎衔予归乡。79岁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欲厦“加工部左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欲厦》:

  “秩满,疏乞老,加工部侍郎予归。

  欲厦善文章,尤精书法。少矜名行,刻苦励官,其和平诚恳,边徼夷酋,咸信奉焉。

  卒年七十九。”

  清·道光《晋江县志·典籍志》载其著有《司空日记》1卷。

  墓在晋江市罗山街道福埔社区佘店村后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林欲厦墓》)

林希元

  林希元(1481—1565年),字懋贞,又作茂贞,号次崖,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山头村人,理学名宦,是蔡清学派的重要人物。墓在厦门同安西柯镇美星豪岭坑内。后人在同安县文庙右边建专祠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明史》有林希元非常简短的本传,附于《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之后,其一些事迹则散见于《明史》其他章节。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希元综述“《行状》、旧《郡志》、新《郡志》、献臣撰《本传》、《闽书》、《道南源委》”等有关记述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希元》有传。

  联捷进士

  林希元少脱颖苦读,因家境贫寒,中秀才后在同安凤山天兴寺设塾授徒9年。至正德十一年(1516 年)中举,正德十二年(1517年)联捷进士。因同安县在1958年之前均属泉州管辖,故称林希元蔡清陈琛同郡。(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陈琛》)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林希元》:“同郡林希元,字懋贞,与同年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希元》:林希元,字茂贞,号次崖,同安人。正德十二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希元》:林希元,字茂贞,同安人。正德丁丑进士。”


  南京大理寺评事,迁寺正

  初授南京大理寺评事,迁南京大理寺寺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希元》:

  “授南京大理寺评事。

  世庙嘉靖帝登极,条上《新政八要》,大略言:‘君道急务,在勤正学、亲正人;而朝廷大政,在息中官机务,罢中官镇守,所以清政本、塞乱源。’

  通政司辨事接本,进士周祚言:‘顷来章奏纷纭,莫有如希元所陈者,乞省览施行。’

  下所司议,上优诏嘉纳之。其后天下镇守内臣悉(驻13省的太监均被召回),先生启之也。

  迁寺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希元》:

  “授大理评事。

  世宗登极,条新政八要,大约言:‘君道在勤正学、亲正人,而息中官机务、罢中官镇守,所以清政本、塞乱源。’深见嘉纳。”

  降泗州判,复寺正

  嘉靖二年(1523年),南道御史谭鲁包庇充军罪犯的行为被揭露。谭鲁畏罪,托人向南京大理寺寺正林希元求情被拒。谭鲁往求大理寺卿陈琳陈琳怕得罪人,答应包容,让林希元不要追究。希元不肯徇情,忤逆寺卿,遭劾,贬为泗州判官。又因巡按御史醉而待林希元稍倨,即弃官归。后荐起,仍为寺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希元》:

  “与堂官陈琳执议刑狱,降泗州判。

  泗大饥,朝廷发内帑赈济,先生悉心推行(拯救饥民数万人)

  有啸聚五百人,单车往喻,皆解散。

  适巡按御史醉而待先生稍倨,即弃官归。

  方献夫霍韬荐之起,为寺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希元》:“会以议狱事被论,弃官归。”

  广东按察佥事,提督学校

  起广东按察佥事,改提督学校,署按察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希元》:

  “升广东按察佥事。奏《屯盐欵要》及《荒政丛言》,上可之,通行天下。

  改提督学校。申明学政训士,务在阐绎经传。

  剧寇王基作乱,时先生署按察篆,督率府卫兵,指授方略,讨平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希元》:

  “大臣交疏荐之,寻起广东按察佥事,掌盐屯二政条切近者为四欵,复以所行泗州荒政为《荒政丛言》,并报可,颁行天下。

  改督学。时剧寇王畿作乱,剽掠广、惠二府,希元署按察篆,讨平之。”

  南、北大理寺丞,谪知钦州

  嘉靖九年(1530年),林希元入为南京大理寺丞,三年后改北京大理寺丞。嘉靖十三年(1534年)请诛大同叛军,嘉靖十四年(1534年)又因辽东兵变抗疏,均忤上意,谪知钦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希元》:

  “升南大理寺丞,世庙特简用之。上《王政疏》,为目二十有一。三载改北京。

  十三年,大同军叛,杀主帅,闭城。先生上疏请诛之,朝议竟从抚。

  明年,辽东兵变,窘辱巡抚。先生复抗疏,极言往者大同姑息,以生轻侮之弊。上责其妄,谪知钦州。

  钦接壤安南(今属越南),土荒民寡,先生悉心经画(辟荒地,劝农柔,立社学,修营堡,固边防),拊循之。(钦州百姓感其恩德,为立生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希元》:

  “嘉靖十二年,大同军叛,杀主帅,希元上疏请诛之,而廷议竟从抚。

   辽东兵又告变,希元言:‘远者大同之变,朝廷过为姑息,故悍卒咸生轻侮,大臣因循不振,致其益骄,而朝廷威令益削。’

  疏入,诏责希元狂率欺罔,谪知钦州。”

  云南按察司佥事,罢归

  嘉靖十九年(1540年),安南莫登庸废主自立,不贡,又侵我边境四峝,廷议征讨,擢林希元任云南按察司佥事,代行按察司职权,分巡海北,兼管珠池兵备。林希元6次上疏,主征,对主抚派大加抨击,并力劝皇帝“勿为近臣所欺”,从而得罪大学士夏言等人。嘉靖廿年(1541年),夏言私拟圣旨,以“考察不谨”为由,将林希元罢归。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林希元》:“历官云南佥事,坐考察不谨,罢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希元》:

  “会安南不贡,朝廷方议征讨,擢先生海北兵备道。而先生上六疏,主必征之策,与当事所议不合,罢归。

  然其后安南惴惴归命,尽复四峝旧地,论者谓先生之议足以夺其魄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希元》:“会安南不贡,方议征讨,擢希元备兵海北。希元主议以征为是,与督臣互异,罢归。”

居家

  林希元为人耿直,“凡事只论道理,不问利害”。虽然因此仕途坎坷,但从不动摇。认为活在世上,就要“益于时”、“益于后”。晚年居家,手不释卷,潜心钻研义理,参订诸儒所定格物致知之说,精微独到。其他如增订重刊《朱子大同集》,倡议重建文公书院等益于当时后世的事,无不尽心尽力。

  居家时,逢同安连年旱灾。希元为民请命,连上三书清太守发银赈济。还亲自传授方法,参与施赈。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进犯同安。时希元已78岁,仍上书提出抗倭保境的策略。

  理学成就

  林希元虽未及蔡清之门,但所学皆蔡清之学,通经,尤善《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正德十二年(1517年),林希元与同郡陈琛张岳同举进士第,三人一起僦居佛寺,闭户讲《易》,一时并以经学名。”(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襄惠张净峰先生》),时人称为“泉州三狂士”蔡清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林希元陈琛张岳李廷机等都是其中成员。该社有28人,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张岳李廷机》)

  林希元的理学思想“远宗,近取《蒙引》”,非议王阳明“心学”。他认为要获得真知,首先必须去接触外事外物,认为“古圣贤言学之得失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由此他要求“精学致用,言行一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易经蒙引》)

  希元做学问善于独立思考,绝不盲从,敢于创新持异议。他在奏疏中提出,即使是朱熹所定之书,也不是不能更改,向皇帝提出改正《大学》经传编次意见。他对《易经》有深入研究,给予极高评价,认为《诗》、《书》、《礼》、《乐》犹如河流,而《易》却是海洋,大胆反对古人将《易》列入五经,而主张将它作为哲学认识门类独立提出。

   希元一贯反对科举取士“忽义理而尚辞华”,反对脱离实用的“训诂学”,提倡“文无古今,适用为贵”。手订家训20条,禁戒子孙崇尚佛道巫术。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林希元》:“所著《存疑》(《四书存疑》、《易经存疑》12卷,王慎中洪朝选为之《序》)等书,与所著《易经通典》(即《易经浅说》)、《四书浅说》,并为举业所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易经存疑》、《泉州人名录·王慎中洪朝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希元》:

  “先生慷慨鲠直,读书迟钝而刻苦不懈,研理释文极其精专。束发以来,慨然有志当世,一入仕路,执其所学用之经济,直以唐虞三代可追。晚年退归,无日不以读书解经为事。

   其学专主朱熹,尝恨不得及虚斋先生蔡清之门,于‘良知’新说尤所不喜。晚复参订诸儒所定大学、格物、致知之说,附以己见,曰《更正大学经传定本》,并所著《四书》、《易经》二《存疑》(《四书存疑》、《易经存疑》)疏上之,且乞敕改正颁行,竟以此削籍。然至今《存疑》二书,学者宗尚不废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希元》:“所著《易经、四书存疑》,学者师之。”

  此外如《新政八要》、《王政附言》、《荒政丛言》被视为救世之作;《程文绳尺》、《太极图解》、《滚史疑断》、《古文类抄》、《考古界闻》等书都有独到的见解。后人为他编印《林次崖先生文集》18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佥事林次崖先生学派》:

  “按:

  先生未及蔡文庄蔡清文庄之门,所学皆文庄之学也。

  (正德)、嘉(嘉靖)间,王阳明“良知”说)纷披,专讲‘良知’之旨,先生与净峰张岳诸公独守师说。所著异同之论,可为后学折衷。至批摘学,诚不遗余力矣。

  其时温陵尚有用汲、三山(福州)世盛、江右(江西)钦顺,皆与余姚枘凿,而公尤与先生往复称同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用汲》)

  先生之徒,其著者朝选应星,而为先生之婿,郑汝德谓其得先生之教为多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应星》)

林希逸

  林希逸(1193—1271年),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南宋·福清苏田里(今福清市渔溪镇苏田村)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8·中书林竹溪先生希逸《闽书》、《莆阳文献》、《三山新志》为作传。

  生卒年月

  林希逸生于绍熙四年癸丑(1193年),卒于咸淳七年辛未(1271年)。

  “乐轩门人、横塘布衣刘翼书,讳孤泣血谨志”林希逸《墓志铭》中有曰:公讳希逸,字肃翁,世为福清县人。高祖赠朝请郎,讳与权,始自仙榉迁渔溪……先君生绍熙四年癸丑岁八月十九日……辛未岁九月十五日以疾终于家,年七十有九。”

  师事陈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8·中书林竹溪先生希逸

  “林希逸,字肃翁,号鬳斋,福清人。

  师事陈藻之学出于林亦之亦之出于林光朝,其授受远有源委。”

  林希逸幼年在莆田红泉书院拜南宋·理学名家陈藻为师。他才思敏捷,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后来,林希逸成为红泉学派的代表人物。

  历宦

  林希逸端平元年(1234年)解试第一,次年省试第一,登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科进士(殿试中甲科第四人)。淳熙五年(1245年)为平海军节度推官(平海军即泉州,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郡改平海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复改为泉州)。淳祐六年(1246年)迁秘书省正字,淳祐七年(1247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不久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历翰林权直学士兼崇政殿说书,淳祐八年(1248年)以直秘阁知兴化军,景定(1260—1264年)间官司农少卿,终中书舍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推官·林希逸》:林希逸,字肃翁,号霱斋,福清人。淳熙五年为泉州推官,以清白称。著有《三子口义》。历司农少卿,终中书舍人。《闽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8·中书林竹溪先生希逸

  “登端平二年进士,为平海军节度推官,以清白称。

  淳佑中,迁秘书省正字。入对,乞信任给谏,又乞早决大计以慰人望,理宗皆开纳。

  历翰林权直学士,兼崇政殿说书。

  以直秘阁知兴化军。下车,首诏学者云:‘自南渡后洛学中微,朱、张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知圣贤心不在训诂者。自莆南夫子始,初疑汉儒不达性命,洛学不好文辞,使知性与天道不在文章外者,自福清两夫子始,学者不可不知信从也。’因立三先生祠祀之,并锓其遗文以传。莆南夫子者,林光朝;两夫子者,亦之也。

  景定四年(1263年),举亦之为有道之士;又举林光遇,幼承父泽,奉亲不仕,并乞褒崇诏。有司为三人树表书谥,并祀之学宫。

  希逸官司农少卿,终中书舍人。”

  “子历兴化,倅国子监丞。”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8·中书林竹溪先生希逸“所著有《易讲》、《春秋正附篇》、《考工记解》、《竹溪稿》。”

  《宋史·艺文志》载林希逸有《鬳斋前集》六十卷、《续集》三十卷,《四库总目》又载有《春秋正附编》、《考工记解》、《三子口义》、《易讲》等书。此外还有《春秋三传》、《述诗口义》、《周礼说》、《学记》、《奏议》、《讲议》、《内外制》、《诗文四六》等。其著述共二百余卷,并传于世。

  现存《三子口义》(《庄子鬳斋口义》,《老子口义》、《列子口义》)、《考工记解》二卷。《春秋三传》十三卷、《易讲》四卷已散佚。

  《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29》)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

  林希逸诗新辑为九卷。其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林希逸还精通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对诗词书画也有很深的造诣。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8·中书林竹溪先生希逸

  “刘克庄希逸诗:‘宋自光朝,三传至希逸,比之于师槁而华矣。’

  明代郭万程曰:‘自道学兴,辞命多鄙,光朝之门独为斐然。闽自氏道南,盖光朝可接之宗,惜时儒未深知者,至希逸而亡传矣。’”

  南宋·文天祥林希逸“言语文章足以绍今传后”

林兴珠(约1621—1696年)

  林兴珠原名进周,一说原名兴朱,降清后更名兴珠,字而梁,清·永春县升平里(今蓬壶镇汤城村)人。《永春县志·卷18》有传。

  随叔父举兵帽顶山寨抗清

  林兴珠父名通敏,务农;叔父林日胜,屠户。林兴珠少年时为富家牧牛,长大后以屠宰为业。

  清·顺治六年(1649年),林日胜响应郑成功号召抗清,聚众数千,据永春三都帽顶、蓬壶马跳诸寨。郑成功林日胜伯爵,命其统率永春、德化一带义军,牵制清军兵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日胜郑成功》)

  林兴珠林日胜参加抗清活动。林兴珠郑成功训练的藤牌兵的名手,直至年老时仍骠勇非常。刘献廷《广阳杂记》中说:兴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

  藤牌兵原是郑成功军队用作冲锋陷阵的主力,骁勇善战。计六奇《明季南略》在叙述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军藤牌兵在镇江与满清骑兵决战时说:“……兵严阵当之,屹然不动,俱以团牌自蔽,望之如堵。大兵三却三进,郑阵如山。遥见背后黑烟冉冉而起,欲却马再冲,而兵疾走如飞。突至马前杀人。其军三人一伍,一兵执团牌蔽两人,一兵砍马,一兵砍人,甚锐,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盖铸刀时用铁匠百人递打此刀,故锐特甚。”

  林兴珠所受的军藤牌战训练,为他日后建功雅克萨和乌兰布通提供了充分条件。

  兵败降清

  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天,帽顶山寨被安溪人李日燝李光地之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日燝李光地》)率家丁攻破,林兴珠又随林日胜到漳州,向清·定远大将军济渡投诚,授为福宁镇总兵,寻降调江西南安副将、湖南辰州协镇。虽屡立战功,但为“忌者所摈,不得叙”

  降附吴三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清,建国号周,陷辰州,林兴珠降附。吴三桂林兴珠通晓水战,命率水师守岳州(今岳阳市)、洞庭诸要害,拒安亲王·岳乐南下平叛之师。

  再投清军

  清方说客一再潜入林兴珠营中,陈说顺逆利害,林兴珠也料定吴三桂终不能成事,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闰三月到安亲王军前投诚。

  关于林兴珠吴三桂阵营投向清军一事的缘由,清·佚名《平滇始末》中有如下记载:

  “岳州自吴应麒出守,方献廷为积三年粮,防不虞,平时不许妄动。后荆、岳彼此不相攻战,商贾颇相往来,甚至各设关抽税,以佐军需。……

  有归本朝之林兴珠,为岳州洞庭湖水师。林兴珠某俱由海上(指郑成功军)投诚,镇辰、沅,降三桂以两人为帅,守洞庭湖,因为造海上鸟船,出入洪波大浪如平地,大小铳炮布列左右首尾,所当糜烂,扼守布袋口,吾寸板不得入。

  自应麒封王为总统将军——总统者、统属诸将也——林兴珠等入贺,责行属礼,走脚门,不肯,以是抵牾。遂谮三桂,谓欲反,乃令某守布袋口,调守湘江,扎湘阴县。

  知县某原满洲人,降三桂,仍原任。当马宝永宁败还,所过淫掠,湘民惊遁。知县出示安民,谓‘将军御军素有纪律,虽小不利败归,所过秋毫无犯耳,不必惊避。’见‘败归’二字,耻之,欲杀知县。行谗已久,知县惧甚,思归本朝。

  适林兴珠至湘江,两意相合,因家口未齐,迟其事而机已泄。两人恐再迟贾祸,仓卒渡江投诚。吾兵以孑身无家口疑之,既而谍知林兴珠二子俱受◇,妻子发云南入旗,乃大加信任。

  愤欲报怨,奋合舟师入布袋口,水陆围攻岳州。岳州无粮,不能守矣。应麒逃奔长沙,长沙守将某及衡州守将吴应贵一时俱奔。”

  《清史稿·列传62·格尔古德载:三桂林兴珠降,上策请分水师,泊君山,断常德道;泊香炉夹扁山,断长沙、衡州道;则三桂将坐困。安亲王格尔古德驰奏,并以兴珠语闻。上密谕驻岳州诸将议行。”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林兴珠督师败吴三桂舟师于洞庭湖中君山水寨;次年八月,又大破吴三桂主力吴国贵部于武岗,吴国贵战死。

  消息传到京师,清圣祖林兴珠入京,授建义将军,封建义侯;命其从平云贵,授予銮仪卫銮仪使,著籍汉军镶黄旗。(《清史稿·世祖本纪》、《永春县志》)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2·林兴珠阿克萨之捷》“建义,本江西南安副將,后升辰州协镇。平西兵至,降于周。后在湘潭,涵斋劝之投诚;伪周平,封建义侯。”

  关于雅克萨

  雅克萨位于额尔古纳河流入黑龙江的对岸,今黑龙江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

  雅克萨西北高山耸立,东南是河流冲刷成的广阔平野,宜耕宜牧,十七世纪时是达尔斡族首领阿尔巴西的居地,俄语称为阿尔巴津。其地扼黑龙江上游,形势冲要,沙俄侵略势力无论西从贝加尔湖,或北从雅库次克侵入黑龙江流域,都必须取道于此。

  顺治七年(1650年)年底和康熙四年(1665年)冬,沙俄侵略头子哈巴罗夫尼基伏切尔尼科夫斯基先后侵入雅克萨和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在那里焚烧劫杀,无恶不作,清朝官方呼其为“罗刹”(恶鬼)。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沙俄政府进一步把雅克萨正式编入尼布楚总管区,将它变为向中国领土扩张的侵略据点。盘踞雅克萨的俄军头目托尔布津(《清实录》作“额里克舍”)带有沙皇赐予的一枚盾形城徽:一只张翼的鹰,一爪抓住一张弓,一爪抓起一枝箭,充分暴露了其狂妄野心。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2·林兴珠阿克萨之捷》载:“罗刹国在极西,绝荒远,幅员极广。阿克萨(亦译“雅克萨”),其极东之边界也;在乌龙江(黑龙江)侧,与梭伦邻。栅木为城,一将守之,兵不满千。其人猛如虎豹;而火器尤利,发无不中。梭伦时被其害,子女、参、貂抢掳殆尽。梭伦之貂为天下最,以罗刹故,不得时贡;且数以罗刹之过上。”

  沙俄一系列侵略活动,早就引起康熙帝的注意。他在一次“上谕”中说:“罗刹抗杀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不速为剪除,恐边境之民不获宁处,朕自十三岁亲政即留意于此。”(《平定罗刹方略》)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叛乱”平息后,康熙即一再派人深入雅克萨、尼布楚调查俄军虚实,接着就确定了在黑龙江建城永戍的方针,增派军队,积贮粮食,修造船舰,组织水陆运输,积极准备收复失地。

  组建福建藤牌兵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时机业已成熟。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冬,康熙在北京景山召见林兴珠。此次面对的情况,刘献廷《广阳杂记·卷2·林兴珠阿克萨之捷》详细记述如下:

  “甲子之冬,上在景山召见,语良久。

  论及火器之利,因问所以御之者,曰:‘惟滚被为第一。’上问:‘滚被为何物?’侯曰:‘即人家所用之棉被也。’上笑曰:‘是何为?’侯曰:‘柔能制刚耳。’因详言其进退滚闪之法,上颔之。

  又问曰:‘滚被之外,更有何法?’曰:‘有滚牌,臣家有其器。’上立命取至,曰:‘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曰:‘有数人耳。’遽召六人来,于上前舞跳。上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

  上大喜,问:‘能用滚牌之人,何方可以召募?得人几何可以成一旅?’曰:‘多則一千,少或五百,可以用矣。惟臣乡漳、泉之人多善此者,须于闽募之。’上曰:‘此去闽远,往还非数月不可。今直隶、山东、河南多台湾投诚垦种者,皆闽人;召用之,五百可得也。’侯曰:‘诚如上谕。’

  遂召募教演,未几而成,亦未知上之将何用也。”

  是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阴历十二月,康熙即下令组建一支福建藤牌兵,派人在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垦荒的福建官兵内挑选善用藤牌者五百人,又派员在八旗汉军营及天津郑克塽部众中选拔若干人,给银整装遣行。同时移文福建提督施琅,速送双层坚好藤牌四百副并所用片刀若干把至京。(《清史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克塽施琅》)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阴历正月,康熙“命都统公彭春(又作“朋春”)等帅师剿抚罗刹”,“命銮仪使、建义侯林兴珠等率藤牌兵会剿罗刹”,并特诏:林兴珠曾效力行间,且系侯爵,其令参赞军务,彭春等善视之。”(《清史稿》)

  阴历二月,福建送到双层藤牌三十副,单层藤牌三百七十副。康熙亲自检查藤牌兵的装备,嫌“藤牌稍薄”,下令“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二层,庶坚固可用”,“侯林兴珠与营造司郎中佛保监修,进式后速发”,并由兵部“派贤能官一员送至盛京”候用。(《清史稿》)

  这支组建起来、由林兴珠率领的福建藤牌兵,是一支专门派往对付俄国火器的特种部队,在此后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后后来的平息噶尔丹叛乱中,都立下不朽功勋。

  一战雅克萨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在康熙的直接干预下,福建藤牌兵四百二十名,连同藤牌、长刀等武器迅速集结完毕,由林兴珠率领开往黑龙江前线。为保证福建藤牌兵按时到达,康熙帝还特命兵部派遣马队将他们送到前线。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二十八日,收复雅克萨大军自瑷珲出发,官兵共约三千人,其中包括福建藤牌兵四百二十名。

  《清史稿·卷280·列传67·朋春载:

  “擢朋春正红旗满洲副都统。

  二十四年(康熙廿四年,1685年),诏选八旗及安置山东、河南、山西三省福建投诚藤牌兵,付左都督何祐率赴盛京,命朋春统之,进剿罗刹,以副都统班达尔沙、副都统衔玛拉、銮仪使建义侯林兴珠、护军统领佟宝参赞军务。兴珠氏将来降者也。

  师既行,上遣侍卫关保至黑龙江传谕曰:‘兵凶战危,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杀。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诚。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宣朕柔远至意。’

  五月,师薄雅克萨城,遣人谕降,不从。”

  关于战役情况,《清史稿·卷280·列传67·朋春记载比较简单:“分水陆兵为两路,列营夹攻,复移红衣炮於前,积薪城下,示将焚焉。罗刹头目额里克舍诣军前乞降,乃宥其罪,释还俘虏,额里克舍引六百馀人徙去,毁木城,以归附巴什里等四十五户及被掠索伦、达呼尔百馀户安插内地。”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2·林兴珠阿克萨之捷》的记载就非常详细:

  “至乙丑(康熙廿四年,1685年)春、夏间,上命往征罗刹国阿克萨城(亦译“雅克萨”)……

  上既平三藩,未尝一日忘罗刹也;乃命彭椿(亦译“朋春”)领铁骑三千为陆路将军、林兴珠领滚牌五百为水路将军往征之,水陆並进。

  上曰:‘阿克萨城(“雅克萨”),吾得其地,众少不能守,多则馈饷难;吾非欲其地,特以梭伦时来哀诉,吾不忍其侵暴,命汝往讨其罪。汝彭椿(亦作“朋春”)体朕此意!林兴珠老将知兵,宜听其方略,以时进取。边地早寒,不能久驻。侯南人且老,不能寒;城克,令其先归。汝彭椿抚其众,欲归罗刹者放之归,有降者与偕来;燬其城栅,践其土地蹂躏之,使不可复耕牧,则自外四十八旗扬兵而归。若五、六月间不克,亦即罢归,待来岁再计之。’

  兵进,五月间至其地,以梭伦人为向导。初,罗刹屡得志,二十年无一骑至其地者;城既狭小,则皆散处于外,备益弛。梭伦人导吾众走深山中,亦不深谙径路,略识方向耳。见有人烟,趣围之,数家聚耳;屋皆以桦皮,甚坚緻。执其人问之,则去阿克萨(“雅克萨”)不远矣。

  有一人逸而走。侯曰:‘宜亟进矣!掩其不备而围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少迟众合,不可当也!’无待舟师,彭椿(亦作“朋春”)遂以铁骑三千进。比其人至,兵已迫城下矣。

  城中人不多,众散处不得合,内外隔绝。城四门皆有巨炮,猛烈不可当;然司炮者皆隔于城外,无能施放者。遂困之,而城坚不能骤下。

  城有守将,其父亦守一城相距七百里;城传烽燧,其父率众五百自上流椉木筏顺流而下。五月二十三日围阿克萨城(“雅克萨”),二十五日救兵已至。

  侦知之,候曰:‘是兵自水来,若使登岸,则不可当。吾以水军往迎之,皆毙之于江中。大军之围,不可撤也。’则皆令众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揙刀以进。

  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刃掠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奔溃而逸,兴珠不丧一人。

  复围其城。兴珠曰:‘此倖胜;城若不克,大军至,无噍类矣!’令三千五百人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城中呼号,请降而出;纵其守将归,有降者置军中。

  坚守之三日而城下,侯遂先归。侯之众,在沈阳坠骑而死者一人,病死于途者三五人耳;未尝亡一夫于敌也。

  陛见,上大喜,曰:‘侯之功,史册所未有也!’下部议赏,不酹其劳,上命更议。”

  此番痛击,杀死俄军30多人,俘虏15人,缴获敌船一艘,藤牌兵旗开得胜,立了第一功。
在投降仪式上,托尔布津
(又译作“额里克舍”)立誓保证决不再来雅克萨。清军释放了俄方俘虏七百余名,令其回国,另有不愿回去的俄兵四十五名随清军前往瑷珲。

  《平定罗刹方略》载,同年八月乙巳,康熙下令:“藤牌官兵勤劳懋著,官员俟后议叙,兵丁令户部以白金赏赉之。”

  二战雅克萨

  可是,林兴珠回来后,朋春等并没有完全按照康熙的命令去做。他们在放火烧毁雅克萨木城之后,连周围已成熟的庄稼都没收刈,就匆匆忙忙地全师开回瑷珲。

  事后不到两个半月,沙俄侵略者违背誓约,卷土重来,重占雅克萨。刘献廷《广阳杂记·卷2·林兴珠阿克萨之捷》载:彭椿(亦译“朋春”)既平其地,甫归报而罗刹已于其地复建城,比前愈巨;益其众,耕牧如故,掠梭伦益甚。上怒彭椿公践踏其地之不力也,以前功折其罪,並侯林兴珠之功亦不叙焉。”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康熙诏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副都统郎坦等,统率乌喇、宁古塔官兵二千人再攻雅克萨。谕旨说:“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据。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速修船舰,统领乌刺、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至日,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并量选候补官员及现在八旗汉军内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令建义侯林兴珠率往。”(《清圣祖实录》、《平定罗刹方略》)

  据苏联出版的《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叙述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时也写道:“这次守卫阿尔巴津(即雅克萨城)的是五百人,而进攻的清军却有两千人,并有四百名福建藤牌兵支援。”

  又《平定罗刹方略》记载:“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甲午(1686年2月21日)令发藤牌兵及炮具至黑龙江军前。”

  《清史稿·郎坦传》则记载:“二十五年,命郎坦偕副都统班达尔沙携红衣炮,率藤牌兵百人往,令将军萨布素进兵。上以郎坦谙悉地势,即令参赞军务。六月薄其城,蒙壕筑垒。贼出拒,击败之,斩额里克舍(即“托尔布津”)。寻,俄罗斯察罕汗上书请释雅克萨围。上许之,令郎坦撤军,还住宁古塔。”

  《八旗通志初集·郎谈传》也记载:(康熙二十五年)初八日(1686年7月17日)郎坦率副都统温伐……领藤牌军绿旗官杨士茂等往取其城南土阜,遇敌伏兵,又大败之。即于土阜设伏兵固守。”

  清军第二次围攻雅克萨,自康熙廿五年六月(1686年7月)至康熙廿六年四月(1687年5月),原有守城俄军826人,死亡累累,仅余66人,孤城旦夕可下。后因应俄国先遣使团的请求,清军自动撤兵解围。

  康熙廿八年(1689年)九月,沙俄被迫遣使到北京求和,并于十二月(1690年1月)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条约》中明确雅克萨属于中国领土,“俄罗斯所筑城垣尽行折毁,所有俄罗斯人民及物品均应撤回俄境,不得稍有存留。”

  第二次雅克萨战争取得的重大胜利,林兴珠和福建藤牌兵功不可没,他们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立下了重大战功。

  大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

  明末清初,已退出中原两百多年的蒙古族分裂成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分。清兵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属清之版图。后来,漠南、漠西两部也臣服于清。在清王朝忙于扫平内忧外患的同时,游牧于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漠西蒙古的一支——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贵族噶尔丹自称可汗,公开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向康熙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沙俄支持下,噶尔丹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悍然进兵内蒙古。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准噶尔部噶尔丹汗勾结沙俄进行武装叛乱,圣祖御驾亲征。兴珠复以藤牌兵护驾从征,至克鲁伦河,与敌遇,突其骆驼阵,大败之于乌兰布通(位于辽河上游西拉沐沦河南岸,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滕旗南境)。”福建藤牌兵为保卫祖国西北疆域又立下了一大功。

  原先,林兴珠以从征罗刹功,荫其五子,后其子因事落职。至是,又以从征噶尔丹功,复其子原官。

  大约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林兴珠卒于北京。

  余事

  雅克萨之战后,福建藤牌兵移驻黑龙江齐齐哈尔,成为齐齐哈尔水师营的主力,也是齐齐哈尔城最早的移民之一。据民国年间魏毓兰《龙城旧闻》载:“水师营兵,皆调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姓、同安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萨之役,建义侯林兴珠平罗刹,为闽人立功塞外之祖。故当日水师之权势,虽不得比于满洲,以视屯、站汉人,殊为优越。”

  《永春县志》所载,清代永春流行有“藤牌舞”,表演者持藤牌而舞。今福州平潭岛,其舞踏程序共有“一字长蛇”、“双龙戏水”等六阵,之后即有单人打、双人打、三人打。

  林兴珠故居虎榜堂,现为虎榜氏宗祠,位于永春县蓬壶镇汤城村境内,省道泉(州)(化)线公路边。宗祠为二进歇山式土木结构,现有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占地面积1458平方米。该祖居已入编《八闽祠堂大全续集》和《中国祠堂大观》。

林泉

  清·晋江人。“能诗书画篆,文无不考究。乡士大夫及四方游客,多与往来酬赠。”著有《墨林》、《栖轩印林》、《倦游草》等,乾隆《泉州府志·卷63·国朝艺术》有传。

林贤

  林贤,字克希,号尊一,明末清初·南安县卅六都田头里人(今兜率乡草厝田头)。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贤》:林贤,字克希,号尊一,三十六都田头里人。”

  家世

  林贤生于明·崇祯(1628—1644年)初,祖籍晋江马平霞店(霞殿)。该家是由莆田九牧后裔迁来的,开基祖是林宗舆林贤之父林茂田是其5世孙。

  霞店氏传至林贤之祖父林得所,由晋江霞店移居南安兜率乡草厝田头。林贤之父林茂田,积善行仁,乐善好施。林贤昆仲3人,居其季。

  林贤任海坛总兵时,曾在霞店氏祖籍地兴建大宗祠名“昭格堂”林贤的长子林达,官黄岩总兵官,开府署事,时人称为“父子开府”林贤林达的官爵、封赠均立匾额,悬挂于晋江霞店宗祠内,有两副对联,颂扬林贤父子事迹:

  “霞灿东征立战功,让宝岛回归祖国;殿前受奖封宫保,护康熙巡视边疆。”

  “季厚开基,华裔称贤,祖孙均一品;舆公徙籍,礽孙发达,父子府同开。”

  从军

  康熙初委任新建的福建援剿水师总兵官

  林贤少年读书学剑,未弱冠身体魁伟,遭乱飘泊于海外,为人诚信,外国之人爱之重之。

  清·康熙(1662—1722年)初归国,以舳舻赴福州见省抚公,说以靖蜃窟必藉楼船。林贤晓水务且谙兵事,智足以当大任,旋启康亲王设立水师,委林贤任新建的福建援剿水师总兵官。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贤》:“从戎福州,领新设水军。”

  康熙十七年迁福建援剿左镇总兵官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派兵进攻泉州,林贤统率三营官兵,驱楼船救泉围,出上竿塘擒军首领章元勋,歼其全军。解泉州之围后,林贤任福建援剿左镇总兵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贤》:“擒巨寇章元勋等于上竿塘,为援剿左镇。”

  康熙十九年调海坛总兵官,历加署参将、左都督

  康熙十九年(1680年),林贤率舰队为万正色提督前驱,收复金、厦两岛。论功独多,迁海坛总兵官、加署参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贤》:“从提督万正色平两岛,授海坛总兵。”

  康熙廿年(1681年),林贤忠于职守建立功勋,加左都督,正一品记余功三次。

  康熙廿二年随施琅平台

  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奉命率领水师,东征攻澎平台,兵分两队,林贤随征,率右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贤》:

  “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施琅攻澎湖,朱天贵率左队,率右队,两翼并进。
舟环攻,天贵中炮死,舟如箭发。

  澎有礁,限舟不能越。是日六月二十二,潮头高涨六尺,遂直抵娘妈宫前,军四船合击,身中两矢,奋呼军士殊死战舟中,死者一百九人,伤一百六十余人,尸相枕藉。旋而诸将继至协击,江钦被箭中胁,陈启明大舰亦被烧杀,刘国轩势不支,从海门遁去。”

  泉州《马平霞店氏族谱·平台记事》载: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提督施琅下同奉命荡平澎台。

  六月初一日,公在铜山会各镇传集大小将士告戒三章,当天立誓,申明赏罚功条。三军将领欢腾踊跃,随会议进兵。公欲先往花屿,少保公(指林贤,下同)曰:‘花屿在澎湖之西南,八罩在澎湖之正南,不如往八罩,以占上风。’

  十四日乘风开船,十五日到八罩,十六日再行会议。少保公曰:‘须先拨快哨二十只进澎湖港,探寇船多寡,抛泊何处,陆地多寡御守,并看港路宽狭,俟回报进兵。’

  公随拨快哨,南风便利即到澎湖港。见寇船二百余号在港内,扬帆排列,两边山大小船只不计其数。我船见其防守严密。将官许英蓝理曾成张胜赵邦试吴启爵阮钦为等数船首先进港。伪水师总督林升许英等船深入,率领寇船前来夹攻,诸船齐发炮箭,林升一船死伤甚多,打断林升左腿,寇船遁入港。诸将以后船无援亦退出港,将官许英蓝理各带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蓝理》)

  公见众心观望不齐,复与少保公商议。少保公曰:‘国家四十年来为此海寇屡抚屡剿,所费钱粮何啻千万,沿海数省百姓被害不啻千万。如今已扼其吭,若不乘势平定,日后何有破台之举。寇舟虽多只有二三十只凶猛,余不过碌碌逐阵而已。今日因我师彼此观望,依愚之见,明早收船八罩,申明赏罚号令,我战船四百余号,挑选大船四五十只,余船令在后架梁,将各船精锐官兵挑出,每大船上面若站得二百人,舱底藏伏二百人,对敌时伤死一人即换一人,其枪炮弓箭俱未许开用。令各兵将火炮火桶、火确伏在两傍舟皮边,各镇自领前锋,我船进港,寇大船必来迎战。我船派配已定,或二船、或三船攻烧一船。寇之前锋大船一经烧毁,余船无不破胆矣!’

  少保公又曰:‘若挑定官兵船只,船篷上大书姓名,各镇先进,众将不敢不进。’

  是夜遂在大海中抛船。十七日收回八罩。公将昨观望将领尽行捆绑欲正军法。少保公会各镇保领,各立军令状。随即挑选船只,官兵分配已定。

  十八日黎明,天色骤变,倏起飓风。至五更忽空中轰雷一声,少顷云开雾散,北风随止,立转南风。少保公急遣人报知施公。往日,八罩屿中一井仅供一二百人汲取,此时大军数万人皆仰给是井,泉涌不竭。又海底老古石其利如刀,船下石定时辄被割断。是夜抛船安稳无虞。此圣天子当阳,百灵效顺。本日即进虎井屿。

  廿一日,公会集各镇曰:‘明日分作两股进兵,设阄拈定次序,庶不紊乱。今寇船舶在澎湖东边山,就东边山拈定。’少保公向前拈得第一阄,平阳镇朱天贵拈得第二阄,兴化镇吴英拈第三阄,铜山镇陈昌拈第四阄,金门镇陈龙拈第五阄,厦门镇杨嘉瑞拈第六阄。拈拨已定。

  廿二日巳时,我船鱼贯而进,余船俱随后架梁。少保公与平阳镇公左右并进。登敌楼,谓少保公曰:‘后舟未至奈何?’少保公曰:‘兵贵神速不能待,亦不必待。’正及交锋,公中炮身亡,其船随即退出。独少保公一舟直抵妈宫前寇围中。寇因我孤军,以四舟合击少保公一舟。少保公首先冲阵,身中二箭,后舟不至。少保公激励将士,从午至申尽力死战,射死伪镇江钦吴贵等,火焚烧江钦蔡佛陈启明等火贡船三只。伪总督刘国轩驾小舟从吼门先遁。又烧杀伪镇营丘辉等计三百余员,烧死寇兵一万四千有奇,打沉及烧毁寇船大小一百五十九只,获寇船三十五只及炮器甲械旗帜等项无算。当是时,炮矢连天,战声沸腾,日色无光,波涛俱赤。少保公舟中兵士死者一百九十人,负创者一百六十四人,遂克西屿头,三十六岛屿一尽荡平。

  公登少保公舟,睹积血盈踵,横尸满目,泣劳曰:‘公血战破敌功莫并矣!’露布云:‘冲舟宗(“舟宗”合一字)陷阵鏖战覆寇者,乃海坛镇臣某也。’

   八月十三日,少保公率领本标三营官兵船只进入台湾,招抚伪藩郑克塽刘国轩及伪公侯伯总镇等官,举国归附,悉入版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克塽》)

  台平班师,公复密疏具题:‘为镇臣协心戮力,全收成效,事如海坛镇臣某当先破敌,舍命陷阵,诸将无出其右。臣忝专征之命,此役战功非比寻常,不敢隐讳,谨冒昧上陈,伏乞皇上睿鉴施行。盖平台之役论功,少保公为第一。康熙二十二年八月。’”

  平台后叙功奖赏

  平台之后叙功奖赏,左都督林贤获3次封赠殊荣:

  康熙廿二年(1683年),康熙下诏书云:“尔左都督林贤,夙娴军事,克抱尽诚”,“戎行效力,积有勤劳,爰加爵以酬……特授荣禄大夫,带世职余功。”又诰封林贤之妻章氏为一品夫人。诰赠林贤之曾祖父直斋、祖父得所、父茂田为荣禄大夫,诰赠林贤之曾祖母杨氏、祖母吕氏、母魏氏为一品夫人。林门获“四世一品”之殊荣,誉扬闽疆。

  康熙廿三年(1684年),林贤奉旨入京,康熙帝召入正殿询问战况,改容嘉劳,赐宴位列抚臣之上。越日观射,林贤连中三矢,康熙帝赐貂套朝服、御马鞍辔。旋随驾东巡,侍从围猎,并赐所获鹿兔等,格外恩遇。迨至山东平原,帝命曰:“海坛要地须回镇守。”林贤即遵旨回闽。

  康熙廿五年(1686年),朝廷再论平台功勋,赐林贤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记余功3次。旋又赠一拖沙喇哈番,林贤之次子梦松袭世职。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贤》:“论功加世职。”

  康熙廿六年卒于海坛任所

  林贤严以治军,宽以处世,周贫恤苦,人能知之;禁掠止杀,人能道之。平台之后忠于职守,勤谨有加。然连年征战,心血为枯,澎湖负伤,积疴日甚一日。康熙廿六年(1687年)六月十八日卒于海坛任所。

  康熙帝特旨赠太子少保,全锡帑金,御祭葬,遣福建布政使司参政江皋谕祭。祭文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林贤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翼遐龄,忽焉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贤》:

  “卒赠太子少保,予祭葬。

  ,黄岩总兵;梦松,袭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达》)

  林贤葬于南安廿一都厝斗乡虎仔山(今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负丙壬兼巳亥。今墓园犹存。2013年3月列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林贤墓(福铁都督墓)》)

林达

  林达,字敏仲,号近亭,清·南安县卅六都田头里人(今兜率乡草厝田头);林贤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贤》)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达》:

  林达,字敏仲,号近亭之子。

  弱冠习戎事,谙水性。随父攻克台、澎,叙功授左都督。

  辛巳(康熙四十年,1707年),随定海镇蓝理至天津接驾,发直隶,授霸州营游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蓝理》)

  调镇海右营,迁莱州参将,擢杭州协副将。杭城民居墙垣皆用竹片,苦火患。遇火躬先登屋,率众扑救,不致延烧,杭人感德。

  升浙江黄岩镇总兵。汰陋规,禁贩米出外洋。捐修文庙、学宫,敦诗说礼,有儒将之风。

  世宗登级(雍正元年,1723年),赐锦缎、弓箭,赴京表谢。

  以年老乞休归。年七十三卒。

  振龄,雍正丙午(雍正四年,1726年)、己酉(雍正七年,1729年)两科副榜,以荫任奉天治中。”

林汇

  林汇,字如渊,清初•惠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林汇》有传。民国·陈衍《重纂福建通志·卷237·武功传·泉州府·林汇“道光旧志”为作传。

  左都督

  会福建总督姚启圣统师进攻明林汇上策干之,使其援剿、训督舟师;授左都督。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林汇》:

  “林汇,字如渊,惠安人。

  父早殁,母周氏守贞鞠之。

  少倜傥不群。会总督姚启圣统师削平金、厦、澎、台,上策干之;授以援剿札付,训督舟师。叙功,奏授左都督。”

  民国·陈衍《重纂福建通志·卷237·武功传·泉州府·林汇》:

  “林汇,字如渊,惠安人。

  总督姚启圣统师平金、厦、澎、台,上策干之,授援剿札付,训练水军。以功授左都督。”

  湖广竹山游击,山东登莱参将,湖广黄州协副将

  康熙卅五年丙子(1696年)选授湖广竹山游击,历山东登莱参将,升湖广黄州协副将,居4载告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林汇》:

  “丙子谒选,授湖广竹山游击,历山东登莱参将。

  秩满,升湖广黄州副将。黄梅,故陈友谅窃发地,地险民凶,因逼于县官,变起不测。亲到晓谕,鹰眼悉化。督府褒奖。

  居四载,以病告归,足迹不入城市。”

  民国·陈衍《重纂福建通志·卷237·武功传·泉州府·林汇》:

  “选湖广竹山游击,历登莱参将。

  选黄州协副将。黄梅,故陈友谅窃据地也,地险民顽;逼于县令,变起不测。亲至贼巢晓谕,即解散。

  以病告归。”

林奏功

  林奏功(1656~1719年),字廷臣,号凯园,清·南安县廿一都福水乡人(今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福水自然村);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生。

  康熙卅九年武进士

  康熙廿六年丁卯(1687年),林奏功乡试中式武举人,康熙卅九年庚辰(1700年)武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奏功》:

  “林奏功,字廷臣,二十一都福水乡人。

  康熙丁卯武举,庚辰进士。”

  康熙四十八年累至重庆府黔彭营游击兼副总府事

  林奏功在京城任职9年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出任四川重庆府黔彭营守备,升游击,兼副总府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奏功》:“任四川重庆府黔彭营守备,升游击。到任后,除积弊,诘奸宄,凡有害于闾阎者悉罢之。”

  康熙五十四年给假归养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林奏功给假归养。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卒,年64;葬本乡冷泉山,墓在307省道草埔段向东数百米、福水的村路边。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奏功》:

  “归家,与兄厚功捐资倡建祠宇于晋江古圳乡,不忘本也。

  【按:①“晋江古圳乡”:今属鲤城区金陵社区,福水村氏肇基祖林朴轩系由古圳乡迁徙而来定居繁衍。②林奏功还2次应邀到南安诗山登科乡为《登科氏族谱》写序。】

  癸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覃恩加级,诰授明威将军。

  卒年六十四。”

  附:素敦意气

  民国《南安县志·卷28·人物志4·清武宦绩·林奏功》:

  “奏功素敦意气。

  登科[指康熙廿六年(1687年)得中丁卯科武举]后,与洪应悌赴京临场。应悌病,奏功日夜奉进汤药,不敢应试。应悌病痊,乃同还里,略不介意。

  至庚辰(康熙卅九年,1700年),又与应悌同行北上,乃登第(进士及第)

  其笃于友谊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