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学校(4—6划) 4划: 文晖书堂[晋江县龙湖镇鲁东村(原称卢塘)]、文峰书院[惠安县东门外附郭地南埔山(今惠安一中址)。清·道光七年惠安知县仝卜年倡建。捐银与献地(不数月得银二万有奇。王元生捐银三千两。郭用锡捐银二千两。王种德献田十二丘。)。营造,定名“文峰书院”。清·孙珩《新设惠安县文峰书院兼考棚记》。清末转为新式学堂。] 5划: 芝山书塾[石狮市祥芝大堡。元·前至元卅一年刘君辅创建。元·延祐元年刘叔和扩建。邱葵主教二十七年(办学目的。课程内容。自编校本教材。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乡里撰文铭记。桃李芬芳。)] 6划: 考亭书院(故址在安溪县城隍庙东、今安溪县实验小学处。清·康熙五十四年安溪知县曾之传始创。清·乾隆廿二年安溪知县庄成重修。清·光绪廿八年后的变革。) 四划 文晖书堂 文晖书堂,位于晋江县龙湖镇鲁东村(原称卢塘)。卢塘位于晋江龙湖镇东部3公里,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旧称卢滨,后改称鲁东。 明·天启(1621—1627年)初,阉党乱政,户部主事、晋江县五店市(今青阳)屿头陈厝人陈文晖(后改名陈鹄)弃官归隐居卢塘馆学,即鲁东文晖书堂,设馆授徒,执教不仕。留下门生同朝十八士的佳话。 关于“文晖书堂”和陈鹄,清·顺治十年(1653年)泉州知府陈秉直撰立的《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有详细记述。碑已无存,留在族谱中的实录不少文词并不通顺,似有讹误,但基本情况尚算清晰。(文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 文献载,当年“文晖书堂”“门迳通邃、馆舍俨然”,今已废,遗址尚存,位于今龙湖镇鲁东村原村小学不远处。现存1座3开间的古大厝,门前石堵镌有“鲁东文晖书堂”字样,内部墙体坍垮严重,外面荒草丛生,久无人踏足。 近旁有尼庵“晋兴堂”(古称“庐岭庵”),在“文晖书堂”攻读的陈鹄门生常到此赏景、祈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晋兴堂》) 西山有一片很大的石群,中间的那块石头上新刻着“鲁东十八士”的名字。 文峰书院 文峰书院,位于惠安县东门外附郭地南埔山(今惠安一中址),是继“螺阳书院”之后惠安另一所影响较大的书院。 清·道光七年惠安知县仝卜年倡建 “文峰书院”的前身,是位于惠安“文庙”之西的“螺阳书院”。“螺阳书院”由惠安县令钱济世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乡绅陈文辉曾捐资倡修并扩建。随着生员的不断增加,“螺阳书院”地窄屋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加之房屋日益剥损,嘉庆(1796—1820年)初年倾颓,遂弃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螺阳书院》)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2·建置志·学校·文峰书院》:“螺阳书院,旧在‘文庙’之西,嘉庆(1796—1820年)初年圮。地狭窄,屋舍少,不足肄业。” 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在惠安知县仝卜年倡议下,举人陈金城、孙珩、孙其青等8人为董事,孙经世、郭金榜(郭用锡之子)等16人为襄事,原意重建“螺阳书院”和“考棚”(建成后改名“文峰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金城、孙珩、孙经世、郭用锡》) 捐银与献地 不数月得银二万有奇 仝卜年与众董事、襄事随即发动捐款,得到惠安当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参与修建“文峰书院”的惠安名人、乡绅、贤士不在少数,有进士、举人、经学家等;不数月即得白金(即“白银”)2万两有奇(总数)。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都人士奋于义而激于公也,不数月得白金二万有奇。”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2·建置志·学校·文峰书院》:“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仝卜年倡捐。邑人输助至一万一千九百余金(此指实际用于营建之数),择邑东门外附郭地建造,改名‘文峰书院’。” 捐款和献地方面,有3人可记者: 王元生捐银三千两 王元生,举人。带头捐银3000两。 郭用锡捐银二千两 郭用锡,字敷若,号乔斋,百崎(现属台商投资区)后海村回民、南洋航海商。(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用锡》) 传说,郭用锡得知县里要建书院,便令其子郭金榜捐白银2000两,差人用箩筐挑往县衙上交,一时轰动全县,成为清代八闽南洋海商捐资兴学第一人。 惠安知县仝卜年奏请朝廷嘉奖。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十四日,道光帝颁发诏书(《道光敕命》)给议叙盐运司知事郭金榜父母郭用锡和骆氏,称“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貤封尔为修职佐郎”,夫人骆氏为八品孺人。1985年,《道光敕命》诏书原件在当年的百崎乡征集到,现藏惠安县档案馆。 《道光敕命》为绢质诏书,长1.65米,宽0.32米,因岁月侵蚀,边缘有些抽丝泛黄。诏书内容分别用汉文、满文2种文字竖写,寥寥200余字,多为嘉奖之词。诏书中间加盖方形玺印,卷首织有“奉天敕命”4个篆体字,周边伴有“双龙”图腾,现两头的卷轴已经失存。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夏五月,郭用锡去世,享年72岁。赠建“乐善好施”坊和“父子恩荣”匾额;“文革”毁。 百崎郭氏至至今保存1方清代《郭用锡暨骆氏孺人墓志铭》(陈金城撰文),有曰:“现实丁亥岁(道光七年,1827年)邑有城工役,公捐重金以倡;嗣兴建‘文峰书院’,又踊跃输助,命儿子金榜董其役。大吏胪事状以闻于朝,皆记实也。公讳用锡,字敷若,号乔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金城》) 王种德献田十二丘 建造地点择邑东门外附郭地,得王种德献出自家的田产12丘。 王种德,讳迈,种德其字,是个小商人,开设“胜珍号”五谷小商号,平素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兴建“文峰书院”暨试院时,择县城东门外南埔山为址,这片土地恰好邻近奎巷村村民的田地。王种德得知后,便首倡献地以成全之,立即呈报愿献出自家的田产12丘,并把全部田契送交县署右学正斋老师收转知县。 知县仝卜年将此事稟报福州总督部堂魏某。不久,由福州(闽浙)的布政司颁下1份授予王种德为诰封登仕佐郎的“录”(相当于九品头衔的荣誉)。黃色环龙的“录”到达县署的次日,即由礼房派员在地保的陪同下,鸣锣开道带到奎巷村王姓祖厝大厅张贴起来,全村雀跃,鞭炮齐鸣,还燃放“马蹄枪”3响,以谢圣恩,并庆祝赢得献地兴学的荣耀。 营造,定名“文峰书院” 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书院和“考棚”开始营建;道光九年(1829年)竣工,定名“文峰书院”。 项目共募款2万多两白银,建造费资11900余两;余资9000两,存当铺生息,以供膏膳和师资,及作学子参加乡试、会试的补贴之用。 “文峰书院”规模宏大,前后3进,前以试士,后以育才。试士室六十有二,育才室五十有八,斋舍、讲堂(居中)、“藏书楼”(中后)、“文昌阁”、“朱子祠”、丘囿台沼毕具。东、西两廊分建“考棚”,设考房180间、考号3400余,作为考试用地(时应试者有3千多人)。 清·孙珩《新设惠安县文峰书院兼考棚记》 “文峰书院”落成时,孙珩撰《新设惠安县文峰书院兼考棚记》,勒石立其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珩》)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2·建置志·学校·文峰书院》收录其文,曰: “惠故有‘育英书院’,在县治旁,入官廨已百年;又建于黉序左,曰‘螺阳’。俄而化传舍,县试岁童子常三千人,县署不足容,往往星散民家,官与民俱不便之。 岁丁亥(道光七年,1827年),与邑侯议经始,郡人士奋于义而激于公也,不数月得白金二万有奇,龟地于野,府财于衿,前以试士,后以育才。盖试士之室六十有二,育才之室五十有八。斋舍、讲堂、藏书楼、文昌阁、朱子祠、丘囿台沼毕具,靡白金一万一千有奇。以其余权子母为膏膳,有余则以赡士之艰于道,复试及乡试、会试者。既成,屈驾侯而落之。 侯曰:‘是邑有登科山,宋卢子瞻读书发迹之所,邑之人所艳也,请名为「科山书院」。’ 余起献疑曰: ‘是院小文峰面而朝大文峰,旁而拱,似取义于「文」宜。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夫子「文」即夫子之道也。自蔚宗分儒林、文苑为两传,而文益轻,然尚不欲以当科名,今侯鼓一邑士民之力,以成此举也。屠宰佃渔之夫,无不踊跃争输,岂不以科名之兴,将为乡荣,然而京(蔡京)辱仙游、惠卿(吕惠卿)辱福建,乃并其子孙耻言之。况虎而冠,马牛而襟裾,挟势以凌其乡人,岂乡之人所望于我辇哉。夫王彦方、徐孺子布衣也,然乃使其乡奉之如严师慈父母,是故士顾自立何如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 【按: ①“王彦方”:《后汉书·独行列传》:“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转功曹),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患上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别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令人谢之,遗布一端(“一端”:半匹)。或者咨询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良,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找患上剑,怪而咨询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寻,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者至涂而反,或者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②“徐孺子”:《后汉书·卷53·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虽然,不可以不学也,游之乎仁义之途,泽之乎诗书之腴,察之义利疑似之间,持之理欲消长之初,涵养深刻则德性粹,磨砻久而渣滓无。不然,凭其愤戾粗鄙之气,以行其嫉娟褊骜之私,人欲炽、天理灭,而犹自以为仁义道德,岂学者之可以不辨,且夫文亦非必谢科名以为高也。 苟功煦苍黎,言轨弈祀,道德籍科名以显。如元·卢圭峰(卢琦号圭峰)、明·张襄惠(张岳谥襄惠),又何道德之假托不足为桑梓重,是在学者之自勉而已矣。抑余更有质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卢琦、张岳》) 今夫书院所辅,学校之逮也,顾学校□虚文,书院多实效,不学校纵虚文也,而告朔之羊常供,书院乃一废而鞠为茂草,何者,乘兴来兴尽归,而山长为过客矣。轩饲马、堂宿隼、而房舍为候馆矣。经费之金以弥官帑之亏,田园之人以饱胥吏之腹。兹幸斯地而不侯馆也,官吏之侵吞、山长之废旷,可无惩乎? 请自今以殷实公正绅士十人出纳经费,每入值各二人,山长所延择,官不预,其有绅士不公且正者,鸣官究黜之,明府以为何如?’ 侯欣然曰:‘子之言,吾无以易也,盍书以为记。’ 余退而记之如此。 公仝姓卜年名,山西进士。” 清末转为新式学堂 清末废科举,光绪卅三年(1907年)“文峰书院”停办,转设新式学堂。 1952年夏,学校更名“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从此“文峰书院”旧址一直处“惠安一中”校园内。 文公书院 永春文公书院 文公书院,是永春县(清代为“永春州”)官方书院。位于“文庙”之东。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文公书院》:“文公书院,在州学左。” 明·嘉靖三年永春知县柴镳首建于留湾 “文公书院”,明·嘉靖三年(1524年),永春知县柴镳始建于留湾(今桃城镇留安社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柴镳》)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文公书院》:“旧在州治东北留湾,明·嘉靖间建。” 民国《永春县志》等载:明·嘉靖三年(1524年),永春知县柴镳称“吾朱文公遇化永春,宜有专祠”,首建“文公书院”于留湾。“文公书院”中为正堂,祀朱子;后为讲堂;两翼建楼二,左为“识风”,右为“同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明·嘉靖四十一年后续建于县治东北隅 民国《永春县志》等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入侵永春,“文公书院”毁。后续建于县治东北隅。 清·康熙廿三年永春知县郑功勋等迁址建于“文庙”之东 清·顺治三年(1646年),“文公书院”又毁于战乱。康熙廿三年(1684年),永春知县郑功勋等迁址建于“文庙”之东。 民国《永春县志》等载: 清·顺治三年(1646年),“文公书院”又毁于战乱。 康熙廿三年(1684年),永春知县郑功勋、教谕蔡祚周迁建于县城“文庙”之东,即学署中祠地也。时有正室3,学舍4,前有“魁星楼”、“文昌阁”。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文公书院》亦载:“本朝康熈二十三年移今所。” 清·乾隆十三年永春知州杜昌丁拓建 民国《永春县志》等载: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县升格为永春直隶州。 乾隆十二年(1747年),永春知州杜昌丁建讲堂3间、2庑、学舍4间,乾隆十三年(1747年)成,“延师集生徒肄业”,并为之捐钱置田,在西坝新垦之地租为师生膏火之资。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文公书院》亦载:“乾隆十三年知州杜昌丁拓建,置田以充膏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杜昌丁》) 清·乾隆卅二年永春知州嘉谟移“文公书院”到学署后面为“梅峰书院” 民国《永春县志》等载:清·乾隆廿一年(1756年),署永春知州郑国望又增学舍6间。后圮毁。 提督福建学政王杰《梅峰书院记》载:乾隆卅二年(1767年),“州(永春州)旧有‘文公书院’,岁久而圮。”当年知州嘉谟以“文公书院”讲堂改建“明伦堂”(今桃城小学内),移“文公书院”到学署后面,为“梅峰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梅峰书院》) 同安文公书院 同安文公书院,习称“大同书院”、“紫阳书院”、“轮山书院”,位于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大轮山南麓“梵天寺”藏经阁之后。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文公书院》:“文公书院,在同安县大轮山。明·成化十二年知县张逊建。” 明·成化十二年同安知县张逊始建于东门 “文公书院”的前身是“大同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大同书院》) 据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元·至正十年(1350年),同安县尹、孔子53世孙孔俊在城内学宫东侧兴建“大同书院”,既祀文公(朱熹卒后,宋宁宗赐谥“文”,故世称“朱文公”),也作讲堂,是同安最早的官办书院。大同书院建成后不久,元末便毁于兵火。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同安知县张逊重建书院于县城东门,名“文公书院”,并石刻朱熹画像。 明·嘉靖迁建于“梵天寺”之后现址 明·林希元撰写的《重建文公书院记》记载,同安是朱熹的首仕之地,“梵天寺”是其时常游咏之处。明·嘉靖(1522—1566年)间,林希元倡议将“文公书院”迁建于“梵天寺”之后,即现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书院敞厅后墙的朱熹石刻画像,是当年从县城东门的原址迁移过来的。 蔡献臣、蔡复一、许獬等都曾就学“文公书院”。 【按: 蔡献臣,字体国,同安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浙省督学、光禄寺少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献臣》) 蔡复一(1577—1625年),字敬夫,号遯庵、元履,谥“清宪”,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刘浦保蔡厝人(现属金门县),后徙居同安县城北门内。万历廿三年(1595年)举进士。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抚贵州;不久,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兼巡抚贵州;十月病卒于军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复一》) 许獬(1570—1606年),原名行周,字子逊,号钟斗,同安县翔风里十九都后浦人(今金门县金宁乡珠浦后湖村)。万历廿九年(1601年)会试“会元传胪”,殿试获二甲一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文林郎。万历卅四年(1606年)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獬》)】 现规制 “文公书院”代经多次重修重建。现为按原规制重修。 “文公书院”坐西北朝东南,依山坡而建,为前、后2落古厝,前低后高;两侧为石阶廊庑。总面宽17米,通进深17米,东侧另建1列2层护厝式书舍。 门额悬“文公书院”匾额。石刻门联:“轮峰挺秀,源远流长;紫阳过化,祠院轩然。” 东廊立有经修复的明·隆庆二年(1568年)刑部左侍郎洪朝选所撰《文公书院增修书舍建亭记》石碑;西廊立有理学名宦林希元撰写的《重建文公书院记》石碑,系2016年重新雕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朝选》) 后落为敞厅式,厅内后墙正中嵌置朱熹半身石刻画像,为明·成化(1465—1487年)间镌刻原物,高2米,宽0.89米。画像中朱熹身穿儒服,头戴纶巾,拱手正襟,形态自若,相传是朱熹生前对镜自画的。 云龙书院 云龙书院,在德化县东岳庙后观音阁西畔。清·乾隆三年(1738年)德化知县黄南春建,或曰乾隆元年(1736年)黄南春重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书院·云龙书院》:“云龙书院,在东岳庙后观音阁西畔。乾隆三年知县黄南春建。” 民国《德化县志》则称:“乾隆元年,知县黄南春重修。” 云从古室 云从古室,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龙山北麓,是闽南名刹,也是书院,曾称“龙山精舍”、“云从室”,是英都(古称“英山”、“翁山”)人文发祥地。(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云从古室》) “云从古室”原为“禄寿院”,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开山创建于龙山之麓。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重修,改名“龙兴寺”,后废。 南宋·端平(1234—1236年)间,乡人在“禄寿院”旧址修建书院,称“龙山精舍”;旁建有“龙兴寺”,供清水祖师。相传朱熹曾莅此,见此地山川灵秀,作出“玉兔附岭,必出贵人”等诸多评断。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入元,有儒生(佚名)屡考不第,寄寓于“龙山精舍”致志笃学。适院侧龙兴寺废,乡民遂迎寺中清水祖师入书院供奉。是夜,该儒生梦祖师曰:“宜树人育才为先。”该儒生自此无意功名,安心在此设馆授徒。学子有成,取《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和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虎啸而风寥戾,龙起而致云气”之义,尊师为“云从先生”;书院即称“云从室”。 明初,英都洪氏5世祖“增其制”,书院有进一步扩张。 成化(1465—1487)间,英都洪氏西轩6世洪旸道在此设馆授课,首创乡学,乃并寺院、学馆为一处,更名“云从古室”,实际上成了释、道、儒合一的寺院。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又作较大规模重修,此后不断有所修缮。 英都族人重视教育,置田兴学,培育子弟,人才辈出,科甲蝉联。“云从古室”被称为翁山洪氏的文化发祥地,历代有许多子弟在此攻书。 据地方志书记载,自明·永乐(1403—1424年)至清·光绪(1875—1908年)间,仅英都洪氏族人就出秀才570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6人,授任朝廷官员有21人、省司官员14人、州府官37人、县邑官44人,并留下洪有第“祖孙三进士”,洪科捷、洪世泽“父子双翰林”,洪有声、洪承畴、洪科捷3家父子进士,洪奕瑞父子10人全家中举,“前出三边,后出两翰”(前指三边总督洪承畴,后指父子均官至翰林学士的洪科捷、洪世泽)等佳话。这些才子、官员,多数出自“龙山精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第、洪有声、洪承畴》) 仁颖书院 仁颖书院,位于晋江潘湖黄相府“孝思堂”南侧。 后唐·黄仁颖书舍 仁颖书院前身,是五代·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年)状元黄仁颖书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南唐·开宝八年兴建为潘湖社学 南唐·开宝八年(亦称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泉州乡贡、进士欧阳偃(本姓黄,舅父、吉州推官欧阳郴养子)率孟弟黄伛(居莆田太湖)、仲弟黄佢(居泉州龟山)和欧厝族人,兴建为潘湖社学。 北宋·乾兴元年~元符三年欧阳识、欧阳珣父子分别扩建为“仁颖书院” 北宋初,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文者,必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乾兴元年(1022年)冬和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九月,分别由袁州太守、直秘阁学士欧阳识(欧阳詹9世孙)、欧阳珣(欧阳詹10世孙、后为观文殿大学士)父子率欧阳族人鸩资扩建为“仁颖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珣》) 大观四年(1110年),欧阳珣授徒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政和元年(1111)被荐为“仁颖书院”山长,以其祖赋建置学田,“治经讲学,郡士多徒焉。”。 重和元年(1118年),潘湖族人在“仁颖书院”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状元黄仁颖,并祀欧阳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撰“仁颖书院”联曰: “仁颖面三山、环九水、倚紫帽、枕龙首,抱金狮之奇; 元代 元代,潘湖黄氏初祖、处士黄权(天麟)尝出为“仁颖书院”山长。 “仁颖书院”课以《四书五经》、《论语》、《传习录》、《大学问》等,由书院山长、堂长、学长、斋长主持,求学的对象有童子试生徒,聘博学鸿儒者当塾师,或文教府邑学官讲授。 自元始,设潘湖“临漳乡塾”、“文山儒林”两书堂,为“仁颖书院”学前童教。“文山书堂”在欧祠山,授以《诰律》与礼节。 明·嘉靖四十三年黄光升《潘湖仁颖书院碑记》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黄光升撰《潘湖仁颖书院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文曰: “闽人自唐初自乐其土,虽有长材秀民、通文学、习吏事者,相率不肯出仕。 及常衮为泉郡观察使,设潘湖乡校,课文章,乡郡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者,常衮必具宾主之礼,亲加讲导,延泉名士欧阳詹辈教育勉励,闽俗一变,每岁贡学与仕进。闽士遂知所向慕何蕃,因詹以显名,非与人为善欤?徐晦语詹必流涕,非至诚感人欤?其文与韩(韩愈)齐名,开闽文之祖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徐晦》) 唐迄今,赫赫潘湖,甲于闽海,龙虎(龙虎榜)旧传,兹惟詹公,济济多士,仁颖德心,于是文章科名为郡乡塾蔚,士子谭说。阖自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醇德邃文,为温陵一代宗师,其后滔(黄滔)之嗣孙仁颖继魁天下。院率行仁讲让,重道尊师先,乃二公教化潘湖已久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滔、黄仁颖》) 院社开坛,胜友云集,儒风搔首,史册相望矣,其止于甲第簪缨哉!文者经天纬地,为郡龙首之脉,初祖天麟讳权公,元处士,讲学论道,以茂欧公兴文教、乐育英才之风,以昭潘湖发祥之乡,欧阳四门始为温陵儒林第一人也。 欧阳氏祖与吾潘湖黄氏姻亲,俗呼内外孙之称,祀祭之堂亦有前、后殿之拜。夫自潘湖仁颖书院之设,始于南唐、宋初,谓其造士之所也。初祖、元处士天麟延之,自元迄明,均置学田养之,请博学鸿儒授之。而潘湖临漳乡塾、文山儒林两书堂,则为书院之学前童教也。自兴之鼎教诸生文人骚客迄今,内外远离他乡之士子故有登第为仕不择官必尽其职之风。于是禄不营家,必敬其事,言不相时,必虑其忠,亦且志不丧气,必刚其立矣;乃延三山莆阳(莆田)之书香亦昭然。 呜呼!忆余赴京邸柱国惠民之宣年,念若邹鲁之乡焉。惟承先贤之遗业,斯驽骥之答,伏阙之举,恩教之情,得学之义也;吾乡累世以詹龙榜破荒为荣也,励以知其倡,敬以其功。 谨按:行状撮举其大略,当属潘湖八世孙葵峰?黄光升之言。 嘉靖岁次甲子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仲冬之吉,是为记也。” 清·康熙九年黄锡衮《潘湖仁颖书院碑记》 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清·黄锡衮撰《潘湖仁颖书院碑记》。文曰: “闽自唐·常观察,词兴文崛,延里人欧阳行周先生设教,人始知学。欧阳詹、黄仁颖二公,泉之圣贤,学事善类,教养并举,士风鼎盛。 贤人君子,皆以其遽(“艹”头)庐非有之地也,常占为千古长享之物也。圣贤诸辈通乎神明,如韩退之公(韩愈)之阳山,柳子厚公(柳宗元)之西山,欧阳永叔公(欧阳修)之滁山,苏子瞻公(苏轼)之吴山;本里先贤欧阳伯善公之欧祠山,欧阳行周公(欧阳詹)之文献山,光升公(黄光升)之葵山,凤翔公(黄凤翔)之文山,一鲁公(黄一鲁,晚号滨南)之鹤山。 潘湖先世多以诗书业其家,然郡城南以潘湖黄姓最为著姓,世代终数圣贤君子之身。何尝有之?百世而下思,其人已不得见,然其湖泊山川千载犹存,乃数代君子崇儒重道根果,而教化之学为书院之魂也。 之处,中间高筑火炉一座,使梵化之时,不流于亵;另穿一井,便于朝夕洗净。后盖厅房数间,月鸣膏火,公举余弟煌锐住处其中,掌司收拾焚化之事,随时敬将灰烬恭送清流,诚盛举也。煌锐承潘湖先贤数世书香之萌,家事淡泊,无力攻书。今得藉众人之庇,行此事,亦兴有厚幸也。 好义诸公既捐重赀,复鸠膏火,东善不倦,更足风励后人,合标其义如左。 谨以书院历代课教之大略,而撰于大清·康熙庚戌(康熙九年,1670年)腊月之吉。 前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先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潘湖十二世孙黄锡衮顿首拜撰。” 黄锡衮还题仁颖书院联,曰: “金湖一门四桂,锦衣承祖志;玉鹤一堂,两甲武烈沐欧风。” “田头晴岚,门环紫帽开国盛;洋亭清尊,昭代卿相扬祖武。” “三代单传白鹤山,一剑霜寒九九溪。” “欧山常峙江左右,金湖远忆桥东西。” “博览古今,儒林四门学士发祥地;达观江南,金湖临漳文献贤圣天。” 历代著名学子 闽自唐•观察常衮晋兴文治,延潘湖开闽文宗欧阳行周先生设教,泉人始知学。“仁颖书院”“人文蔚起,争雄宇内,潘湖士子学甲于泉郡诸乡”,“环湖四十余家,自唐迄清弦诵相闻,宾兴不乏,擢第者几三十人。” 从“仁颖书院”出来的学子,较著名的如:唐•吉州推官欧阳郴,五代•南唐泉州乡贡、进士欧阳偃(本姓黄,舅父欧阳郴养子),宋•欧阳复、欧阳杰、欧阳清卿,元•泉郡蒙古学教授黄凤,明•学士广信知府长治黄永、龙游知县黄应、尚书黄光升、榜眼黄凤翔、太常卿黄士藻、相国杨拱辰,清•卿相黄锡衮、教授黄寅亮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复、黄光升、黄凤翔、杨拱辰、黄锡衮) 凤山书院 凤山书院,又称“朱文公书院”,原位于安溪县西关凤山麓之右常沿渡头(今安溪城西大桥西侧祥云路,隶凤城镇祥云居委会)。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凤山书院》:“凤山书院,在安溪县西凤山。” 南宋·绍兴间朱熹过留凤池庵 凤山之麓原有“凤池庵”。清·乾隆《安溪县志·寺观·凤池庵》:“凤池庵,在县西关凤麓之右常沿渡头,崇奉大士(观音大士)。” “凤池庵”在南宋早期就已存在。清·康熙《安溪县志》载,绍兴廿三年~廿六年(1153~1156年),朱熹在同安县任主簿兼领学事,因事多次来过安溪,见凤山山水清澈,山石奇峭,曾留宿“凤池庵”,在庵壁上题句:“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凤池庵》、《泉州人名录·朱熹》) 明·正德十六年改建为“凤山书院” 安溪知县龚颖改建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安溪县令龚颖将“凤池庵”改建为“凤山书院”,又称“朱文公书院”,塑像崇祀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颖》)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凤山书院》:“明·正徳十六年,知县龚颖建。” 清·乾隆《安溪县志·考亭书院》载:“朱子旧祀于凤池庵,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令龚颖以朱子曾憩于此,有诗题壁,遂改庵为书院祀之。” 邹鲁《改建朱文公书院记》 安溪县学教谕邹鲁为作《记》。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曰: “改建朱文公书院记(邹鲁 教谕): ‘安溪县治之西一里许,有庵曰「凤池」,枕山临溪,形胜佳绝。自宋以来,缁流据之。绍兴(1131—1162年)中,我晦庵 朱夫子来簿同安,时以按事留县三日,极爱县之泉石奇峭,谓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往往发泄于吟咏之间,尝于庵题句,有云「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峯顶,不是人间。」由此观之,则公之精神,盖与安溪之山水相为流峙;而其过化之迹,所以使吾人之景仰者,至今犹昨也。 正德己卯(正德十四年,1519年)冬,吉水龚侯颖,以乡进士来尹是邑,锐情图治,百废俱兴。岁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修县志稽其详,慨然有感,乃偕鲁辈诣庵登眺,喟然曰:「斯山斯水,其吾道文明之胜概乎,吾当祛左道、植名教,俾我文公之神化,不徒想像于无象也。」于是,改庵为「朱文公书院」,排其香火,谕其徒而迁之。堂牖、门廊之类,辟其旧而增新之。肖像于堂中,易颜于户外,丹艧黝垩,焕然耸瞻。凡四方使节之经临,罔不下车而稽颡也。 既而祀典宜崇,神棲宜洁,复请于监察御史王公以旂;岁举常祀二,以崇报功之意;佥门子一,以供洒扫之役;而仪文规制,于是乎悉备矣。业成,嘱予记诸石。 窃惟我文公以继往开来之功,垂宪后世,虽穷乡下邑,靡不尊崇而祀享之,矧道辙躬临,謦欬如在,非若他方之遐想而概慕者,则隆之以特祀,固其宜也。旧有仰朱堂之祀,久而遂废,顾使明山秀水,为异教所专,非直吾道之不幸,亦斯山斯水之不幸也。自是而后,虽樵童牧竖,皆知我文公过化之迹,而逃邪反经之念兴焉。然则侯之有功于吾道也岂浅浅哉,殆将与山之高、水之长,而并景仰于千百世之下矣。 是役也,坊耆民吴君标督干惟谨,不可没其劳,庸附书。’” 明·嘉靖嘉靖十六年提学副使邵锐复为“凤池庵”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提学副使邵锐巡视书院,考虑到其存于乡野之间,不甚庄重,迁出,复为庵。如此,“凤山书院”前后存在仅17年。 2020年建为凤山书院片区 2019年,安溪县在凤城镇凤山公园确立“凤山书院”片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98.6亩,规划建设“凤山书院”(多功能文化综合体)、县实验小学分校区、安置区等。 新建的“凤山书院”是多功能文化综合体,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有会议展示区、活动讲堂区、交流讲坛区、少儿图书馆、沼涛图书馆、接待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2020年底基本竣工。 丰州书院 丰州书院,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旧南安县署东(今丰州中心小学旁小巷中);由南安县丞署改造而成。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丰州书院》:“丰州书院,在南安县东。” “丰州书院(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廿年肇建 始建背景 1936年12月前,丰州一直是南安县治,在泉州建县最早,但至清初尚无书院。 清朝立国之初,因担心书院通过讲学煽动反清思想、引发复明运动,对民间书院采取限制禁办政策。 到康熙(1662—1722年)间,社会日趋稳定,朝廷倡导程、朱理学,各地士绅复兴书院的势头渐涨。而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所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颁发雍正帝谕令:“建立书院,择其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裨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要求各地广设书院,“以储国家菁莪棫朴之选”,这一谕令无疑为“书院之禁”彻底松绑。 乾隆登基后,也积极鼓励创办书院,认为“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于是书院风行各地。丰州书院应运而生。 南安知县邹召南改废县丞署为“丰州书院”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汉阳邹召南知南安县,乾隆廿年(1755年),邹召南将原县丞废署改建为“丰州书院”。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丰州书院》:“本朝乾隆二十年建。中为读堂,后祀朱子,旁设学舍,集生徒肄业。”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丰州书院》: “丰州书院,在县署东,即县丞废署。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邹召南改建。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清名令·邹召南》:“邹召南,汉阳人。进士,乾隆十九年知县事。温雅可亲,清慎自励。莅政审断,轻重得体。加意作人,县左旧丞署改建丰州书院,遂成壮观,士风更隆隆直上焉。” 邹召南《新建丰州书院碑记》 乾隆廿一年(1756年),邹召南亲撰《新建丰州书院碑记》(又名《新建义学碑记》),记述兴建丰州书院的缘起、意义、规制和寄望,立于讲堂左壁。今存。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新建丰州书院碑记》收录碑文,曰: “新建丰州书院碑记(清·邹召南,知县): ‘南邑古丰州地也,负山抱海,名人代起。自唐·欧阳行周(欧阳詹字行周)与韩(韩愈)、李(李观)诸君子同出陆宣公(陆贽)之门,时号为「龙虎榜」。至宋·刘禹谟(刘昌言)、柯仲常(柯述),明·傅锦泉(傅夏器)、郑孩如(郑维岳)诸公,并以学问文章显天下,迄于今绩学辈出,科名叠起,出入承明者,大有人也。邹鲁(“邹鲁”:“海滨邹鲁”的省称,意指沿海文化昌盛之地)文物何多让欤?然士大夫家自为学,兴育就正之地(指县学或官办书院)由来阙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刘昌言、柯述、傅夏器、郑维岳》) 夫人才之兴,先视其学;凡学之道,先立其教。《书》曰:「教学半。」《诗》 曰:「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无斁”:不厌倦)誉髦(“誉髦”:有名望的俊杰之士)。《庶士记》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此句出自《礼记·学记》,此言《庶士记》,原因不明)《周礼》:「国子舍于王宫,教于师氏;万民居于闾里,教于塾师。」朱子谓:「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盖不特士之俊秀者设官以教之,而凡庶人之子弟亦莫不择德行、道艺者为之师,彬彬就学,此教之所由兴也。 我国家崇儒重道,加意作人。名公巨卿,相与广厉学宫。其自海隅徼塞、四方万里外,莫不仰体右文至意。郡邑黉宫而外,循仿党庠术序之制,并白鹿、鹅湖(指“白鹿书院”、“鹅湖书院”)遗法,建书院,兴义学,勤宣教育,鼓舞人材。呜呼,盛矣! 南安以沿海大邑,乡前辈不乏读书有志之士。莅斯土者,历来俱有知名。而书院尚未及议,虽欲延请山长教习义学,而因循故事,体制未周,无乃大负朝廷造士之法而重贻此邦人士羞乎? 岁甲戌(乾隆十九年,1754年),余承乏兹土,慨然欲鼎兴之,而水旱洊臻(“洊臻”:接连到来)之后,案牍山集,民情未协,弗遑及此。既明年,时和岁稔,囹圄一空,百姓安余之拙,而余亦幸都人之可与有为也。 乃大会绅士,相时度地,议以丞署故址为书院,毗县署而起建。委群材,鸠众工,糜金钱百二十余万,而人不以为多;木工、石工、土工积五千数百有奇,而人不以为劳;有斋祭之室,有讲论之堂,有肄业之舍,有憩息之亭。东西夹室,周以回廊,轩庑庖(“庖”:厨房)湢(“湢”:浴室),举以法堂,敞以亭门,肃以墙垣,而复耸其左为奎星之楼,虚其右为乔木之荫。严严翼翼,宏伟壮丽,而人不以为侈。盖经始于乙亥(乾隆廿年,1755年)之十有一月,而观成于丙子(乾隆廿一年,1756年)七月。虽创从古所未有,实顺人情所同欲也。 书院既设,士相与讲贯服习乎其中,明先王之遗经,佩圣贤之成法。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而穷经窥其奥。勿竞夫声华(声华:“美好的声誉”),勿欺夫幽独,而是躬峻其坊。积之以勤,浸之以渐。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中材之士亦将勉焉而不自知,则处为经明行修(“经明行修”:经学博洽,德行美善)之儒,出备公卿将相之选。人才蔚起而教化大成,行将驾唐、宋有明而上之,宁仅欧阳诸公光照邑乘已耶? 虽然,有造士之地,不可无养士之规。士收于书院而给以膏火(“膏火”:求学的费用),乃得施其愧厉而责以成功。适余方奉旨入觐,而膏火之资有志未逮,一切章程未及厘定。上之不能为国家宣扬尊经稽古之巨典,下之不能与诸生考究明体达用之实功,则所望于后之君子以成余志者正自无穷也。 夫是役也,与余定其义者,进士吴君得元,孝廉即用教谕施君寅亮,监生傅奏功、洪永洲、叶天达,生员戴霈。施君为义学长,傅、洪二生总理其事,监生傅其言董率成功,进士吴君、戴、叶二生共襄诸役,均以例得书。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于其庑以俟。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 乾隆廿二年建置膏火 南安知县伍炜倡置膏火 清·乾隆廿一年(1756年),江西安福人伍炜继邹召南任南安知县,乾隆廿二年丁丑(1757年)为丰州书院倡置膏火,以盛其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伍炜》)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丰州书院》:“(乾隆)二十二年加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丰州书院》:“(乾隆)二十二年,知县伍炜复偕邑绅士建置膏伙(“膏伙”:求学的费用)。知县甘运漋侵亏(“侵亏”:侵吞亏损)无着(“无着”:没有着落),详请豁免。” 伍炜《丰州书院膏火碑记》 伍炜并于讲亭右壁撰立《丰州书院膏火碑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丰州书院膏火碑记》收录其文曰: “丰州书院膏火碑记(清知县伍炜 安成): ‘闽为文物渊薮。郡邑多书院,南(南安)独未建,亦计及常饩(“常饩”:固定的口粮)所资,迟有待云。岁乙亥(乾隆廿年,1755年),汉阳郜公(应为“汉阳邹公”之误)佥谋而鼎兴之。庭舍辉煌,规模宏厂,洵鳣堂(“鳣堂”:讲学的场所。)一大观也。旋以北上阻举善后事宜,未及筹焉。 余适承其乏,见夫教士有地,养士无资,为吾南一缺憾事,乃喟然曰:‘责曷可贷欤?夫事必待其力之可为而后为之,则旷焉未逮者多矣。且必待其为而为之,则其力之未可为而不为者,固有以自安也,是将终无可为之日矣。’ 堂构既充,蔬水弗给。晦明风雨间,操尺幅咿唔,将无藉以自谋,奚暇力学?虽日取院字而涂暨之,丹雘(“丹雘”:涂饰色彩)之,究与羽流(“羽流”:道士。世以道士之道行深者能“羽翼登仙”)缁客(“缁”:指黑色僧服。“缁客”:僧侣。)崇饰梵宫(“梵宫”:佛寺)者无异,于身心性命之学何与也? 余力纵不逮,愿则殊殷,爰偕学长蔡君凤,邑绅吴君得元、施君寅亮、戴君时新,邑士傅生奏功、洪生永洲、叶生天达,谘询商榷,集诸绅士以勷(“勷”:同“襄”,辅助)输,计得一千八百锾,营息度支。俟捐资加饶,用以市田购租,垂为经久计;并就中参酌胪定规条具报。上宪许可,诸绅亦罔攸斁(“攸斁”:攸,语助词;斁,败坏)。 是举也,既弗格于例,复不限于力。分父兄之余橐,润子弟之书囊,则积镪(“镪”:原意为穿钱的绳子,引申为铜钱,钱币)不为派,出入皆不于分捐,丝亳无假乎私耗,则营运不为屑。执经有资,登云有自。后之钟鼎非云多,今之升斗非云少,则分饩(“饩 ”:赠给别人的粮食或饲料)不为嫌。如是,余安问其可为不可为哉? 南(南安)号滨海名区。唐、宋以来,欧阳、刘、傅诸公,后先拔出。迄今读书秘阁,视草木天者盖不乏人。山川磅礡,应时叠起。诸生讲学会文其间,方将养潜鳞,奋健翮(“健翮”:矫健的翅膀,喻有才能的人),以为邦家光。是余今日之所为,正可卜多士异日之大可为也。 用寿贞珉,以垂不朽。 时乾隆二十有二年丁丑(1757年)秋月。’” 碑记今存,落款:“乾隆贰拾贰年岁次丁丑涂月,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泉州府南安县事安成伍炜撰。” 清·嘉庆陈俊、黄駉重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丰州书院》:“嘉庆(1796—1820年)间倾圮,邑人、同知陈俊、武举黄駉重修。” 毁为平地 清·咸丰七年毁于战乱和城内外械斗 咸丰七年(1857年),“丰州书院”毁于林俊农民起义军攻城和城内外械斗。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丰州书院》:“咸丰七年(1857年),永春土匪林俊窜扰入城,加以城内外械斗,书院毁为平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清》、《泉州人名录·林俊》) 清·同治二年募修未果 清·同治二年(1863年),南安县令在谋议募修南安县署的同时,也动议募修“丰州书院”,不知何故未果,仅留下1篇王玉书《南安募修县署、书院序》。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序》收录曰: “南安募修县署、书院序(清进士、主事、邑人王玉书 绂庭): ‘窃维官署为听致之所,与闾阎命脉相感通;书院为育才之区,与阖邑人文相维系。 考吾邑县治在莲花峰南。梁·天监(502—519年)、隋·开皇(581—600年)时屡易其处,至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始建今所。 而书院,则国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邹侯召南所建,地本县丞废署,与县署邻。因南安为古丰州,遂以名焉。中设讲堂,后祀朱子,旁列学舍。及伍侯炜置师生膏伙,而文风亦蒸蒸日上,盖数百年于此矣。 咸丰七年(丁巳年,1857年),土匪肆逆,官廨、讲院荡焉无存,黍离茂草(苍凉荒芜状),观者伤之。数年以来,未谋修举。今侯莅篆,大询众庶,议复官署,并兴书院,以为考棚(即“贡院”),命序于余。 余曰: 「鄙人蓄此志久矣,顾官长以鞅掌(“鞅掌”:指职事纷扰烦忙)簿书,未暇筹及。其一二有志者,又率以转调升迁,难与图成。今邑侯以为一日在官,则尽一日之职,其有合于古循良之意。 何如为邑绅士,顾不可旁参末议,赞襄善举?且吾侪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今邑中不下数十万户,而官长之居寄于传舍,瓶罄罍耻(瓶、罍皆为盛酒器,二者相辅为用。罄,空。“瓶罄罍耻”:典出《诗经·小雅·蓼莪》,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彼此利害一致),盍亦念诸?家塾党庠养童蒙者,皆知为之所,而人材之所荟萃,学子之所陶成,顾听其荒墟废堕,无复过而问焉者,斯亦邑中诸君子之羞也。」 言讫,众皆唯唯。因备述而书之,以为好义者劝。 咸丰癸亥(“咸丰”无“癸亥”年,按文义推测,应为同治二年岁次癸亥,1863年)。’” 清·光绪元年南安知县程鹏偕邑绅士重建 光绪元年(1875年),南安知县程鹏等募资重建,规模大备。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南安知县李春辉偕邑绅王登瀛等募捐三千余金以充膏火。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丰州书院》: “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程鹏偕邑绅士叶应祥、洪荣、李春云、曾存仁、张泽肃等募资重建,并拓东西廊为考棚,课士校士,规模大备。 十五年(1889年),知县李春辉偕邑绅王登瀛等募捐三千余金,以充膏伙。” 规制 “丰州书院”坐北向南,5开间、5进,沿中轴线有前落(正门)、拜亭、中堂(讲堂)、后堂、后落厅堂、双庑廊、双廊屋,东西宽约30米,南北深约150米,占地总面积(包括前埕与后埔)约为4500平方米,有效建筑面积为3600平方米,全部采用土木结构。拜亭与中堂、后堂等均为歇山式屋顶,抬架式土木结构,朱甍碧瓦,雕梁画栋。 书院前有照墙,照墙与前落之间为石砌大埕。升上数级陛阶即抵前落正门,门额“丰州书院”。 大门后为石砌天井,可容百人听课。再登堂阶即为拜亭。 拜亭左壁立有清·乾隆廿一年(1756年)南安知县邹召南撰《新建丰州书院碑记》(又名《新建义学碑记》)。碑花岗岩质,长方形,方首抹角,高2.64米,宽0.986米,楷书阴刻,24行,字径约3厘米。(参见上文“邹召南《新建丰州书院碑记》”) 拜亭右壁立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继任知县伍炜撰《丰州书院膏火碑记》。碑花岗岩,长方形圭首,高2.62米,宽0.99米,碑额高0.24米,字径约5厘米,碑文16行。(详见上文“乾隆廿二年建置膏火”) 月台之后即为讲堂(中堂),即讲学之处,为高台殿堂式建筑,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木构架,由石阶梯连接,层次感分明,保存较好,尚有石桌夹甚多。门扇上有各类绘像,古色古香。堂中石柱悬联:“丰州为文物奥区 ,虎榜、鸿词先声谁嗣响;书院是人才基础,鹅湖、鹿洞正学勉希踪。”为清·光绪举人、诗山戴希朱(字凤仪)所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凤仪》) 讲堂两厢房口各辟一门以通出入。东向耸以奎星之楼,西向覆以乔木之荫,为学子休憩之所。 通过讲堂,有厢房东、西分列,中一天井。堂后的后堂为祀奉朱熹之所。清·洪世泽任山长时,曾亲撰并手书1副楹联,镌刻于精制木板悬于书院后堂之大包柱上:“溯遗泽于当年,石井、金溪百代渊源如昨;奉宏于曩哲,鹅湖鹿洞千秋蒦常新。”(按:“金溪”指溪畔九日山。) 往后即为后落厅堂及东、西四间厢房。走出后落两厢小门,即为以空阔露天场地,为学子散步之处。 书院左侧有护厝,今为丰州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址。 教学 南宋·朱熹曾讲说理学于“九日山书院”,订教条五:一为五教之目,二为为学之序,三为修身之要,四为处事之要,五为接物之要。“丰州书院”即以此引导学生信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九日山书院》) “丰州书院”属义学性质。其经费开支,如书院的营造与修葺、教学设施的添置、教学活动的花费、教师的薪俸,以及诸生中贫乏者的津贴费用等,主要依靠书院的创办者出面筹募。 学生虽均系未中秀才的童生,但大都来自遍布各地塾学中之佼佼者。无固定学制,讲授儒家经典为主,切磋论理,要求熟读《四书》、《五经》等,并能解释其义。此外,也要求细阅历代史时务书,以广识见;如有空暇,则习书法,读古文、古诗等。 所聘山长,多为饱学魁儒硕彦。如: 洪世佺,南安县英都人。乾隆廿二年(1757年)博学鸿词科中式,退隐后受聘“丰州书院”山长。 陈步蟾(1808—1879年),道光(1821—1850年)间南安县千金庙临漈人,名儒。咸丰五年(1855年)优贡,曾任中书科中书,晚年掌教“丰州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步蟾》) 陈国仕(1851年—1924年),居泉州郡城文山铺,陈步蟾之子。名儒,辑录有《丰州集稿》15卷等。光绪(1875—1908年)末任“丰州书院”山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国仕》) 黄尔沤,南安县六都仁宅池后厝人。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累刑部主事。后弃官回乡,先后任“丰州书院”、“诗山书院”、同安“轮山书院”等山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尔沤》、《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诗山书院》) 吴增(1868—1945年),清末民国·南安县丰州埔头村人。光绪廿八年(1902年)举人,卅年(1904年)进士,被聘为“清源书院”山长。宣统元年(1909年)点内阁中书,在京任职,后辞官归里。民国四年(1915年)受聘丰州“南安中学”校长,民国十年(1921年)离任;时教师多为清末举人、贡生等,治学严谨,生源遍及晋南五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增》、《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清源书院》) 丰州当地藏家迄今还保存着“光绪辛巳年(光绪七年,1881年)润月刊,山长林瀛士氏评选《丰州书院小课》”读本、《丰州赋课外集》、民国时期“丰州书院”童生试卷、“丰州书院”考棚旧相片等物。 近现代 清·光绪卅年甲辰(1904年)废科举,光绪卅一年(1905年)“丰州书院”改为“丰州学堂”。民国四年乙卯(1915年),南安县知事马振理以罚款二万金创设“南安中学”(附有小学)。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丰州书院》: “甲辰三十年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 乙卯年,知事马振理以罚款二万金,增广宿舍,设立中学校,并附小学。” 1950年后,“丰州书院”旧址长期作为“丰州中心小学”校舍。前落正门、两庑、拜亭目前保存良好;中堂与后堂、后落等被改建为“丰州中心小学”之新教学楼与校园。 2005—2007年,按原规制重建“丰州书院”。 中洋书院 中洋书院,位于德化县盖德镇有济村中心。 有济吴氏始建于明•隆庆四年 “中洋书院”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为有济吴氏教育子弟的专用书房。直至廿世纪90年代,一直作为吴氏子弟的启蒙受教场所,从未中断荒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有济吴氏祖祠》) 如今,德化县、盖德镇两级纪委以“中洋书院”为依托,打造成吴氏家风馆。 现规制 “中洋书院”分为上、下两堂,木结构,穿斗抬梁式。厅堂前的天井分作两半:左侧叠假山种植茶花、石榴、玫瑰等花卉;右边凿作小池塘,饲养红鲤鱼。 书院正堂当中高悬1块木质匾额,上书“正直师表”4个金色大字,是当时钦差大臣、两广都御史褒扬长期任广东程乡县(今广东省梅州市)儒学训导、有济吴氏子孙吴天佑的,保存基本完好,字迹清晰可见。 作为吴氏家风馆,展示吴氏家风家训、经典家风故事、历代名人风采、名人题词碑文匾额,以及族人珍藏的《吴氏族谱》及旧书院的部分珍贵古籍书册等。环廊中,还以吴氏历代名人故事及家风为内容,创作了一系列壁画。 孔泉书院 孔泉书院,位于南安市乐峰镇厚阳村祥畲山脚下鲁泉祖祠(大旧厝)边。 书院有关资料,《炉内潘氏族谱》、《南安县志》、《泉州府志》等有载。 厚阳潘氏 厚阳是厚阳潘氏开基繁衍的发祥地。 相传,炉内潘氏始祖潘佛惠的次子潘成璋有一天在玳瑁山山腰放牧,牛儿边吃草边朝南方向走,一直走到厚阳祥畲此处就停止下来。潘成璋寻牛来到了此处,见这里山清水秀,鲜草丰美,土地肥沃,十分宜居,又受到当地一些外姓居民的热情招呼款待,便决定从炉内迁居于此,择地而居,为炉内厚阳潘氏(小宗)1世。 不久,潘成璋生一子潘福,字元寿,号惟仁;以字元寿称。 潘元寿夫妇英年早逝,留下一子潘祖赐,字子膺,由祖母抚育成人,并亲自教他读书识字。 潘祖赐天资聪颖,性格平和,行为端雅,不仅勤奋攻读诗书,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天文地理,且学以致用,励志有为,交际能力特强,且经营有方,发财有道,为厚阳潘氏日后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基础。 潘祖赐膝下2子:大志孚,字敦素,以号鲁泉称;二志宪,字敦典,号肖泉。 潘鲁泉(炉内厚阳潘氏4世)为人敦厚,习儒敬业,综理家政;虽为儒士,甘守田园,课耕子侄,善于开拓发展,为厚阳村的开发与繁荣昌盛,发挥了开拓者、奠基者的作用。 明·嘉靖潘鲁泉创建书院 明·嘉靖(1522—1566年)间,潘鲁泉创建书院。因在书院左上边有1孔清泉,亦称“智慧泉”,四季长流,得名“孔泉书院”。 据传,“孔泉书院”原为土石木结构,3间教室,大门正中,左右2边门。书院周边有3方石刻:一是“白云深处”斗大4字摩崖石刻,位于书院斜后方,为书院教师杜文艮用蔗粕代笔所书(现保留完好);二是“三友”(指“岁寒三友”松、竹、梅);三是“孔泉”,在书院左上边清泉旁。 书院创建后,乐峰炉内厚阳潘氏先祖聘名师执尺,课督子侄,广收门生培养,特别是清代康乾盛世乃至嘉庆期间,重贤尚文蔚然成风。 从明末到有清一代,孔泉书院共培养了1个进士、8个举人、9个贡生,俗称“十八学士”;还出了“一府五县”,即1个知府、5个县令;“三世明经”。如永和令潘正开,章邱令潘维飓,云南令潘晋龄,曲靖、平凉郡首潘成晟,汾水令潘士锦等,为官一方,造福一方黎民百姓;再如潘新图、潘维清、潘开春、潘悌昆、潘晋易等贤达,或捷南宫,或举乡试,道德文章称誉一时。 科第盛况,族人引以为荣。 《炉内潘氏族谱》载:清·康熙、乾隆年间,族人潘维权曾为炉内祖祠撰写过2副楹联,述及炉内潘氏科第之盛,曰: “庙宇仍先人旧址,四百余年,俎豆衣冠绵厚泽;春秋法古圣今规,一十八世,甲科文武绍荣光。” “祖德重燕贻,源远流长,此日蛟腾芦水;孙支联甲第,声宏实大,今宵鳌结帽山。” 厚阳小宗祠也有联曰: “曲靖平凉知两府,春闱秋榜联五科。” “一门桃李基永固,万世留芳日方长。” “诗礼家邦光祖德,绾符名郡播宗功。” “一经传盛世,三晋启家声。” “衣锦文章光泽国,登科名士振中华。” “派衍炉山佐盛世,门称甲第振家邦。” 2017年重建 清末,“孔泉书院”废,历民国后已破败不堪。 2017年正月,回乡过年的华侨提议在原址上按原规制重建孔泉书院,镇、村筹资200多万,十月开工,2018年五月竣工。现孔泉书院土木结构,红砖墙,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 乐峰镇政府还计划以“孔泉书院”文化为核心,将“孔泉书院”文化园规划建设成“孔泉书院”文化主题园、世界潘氏文博园、七星池农业生态园、祥畲湖中心景观园、凤冠山体育休闲森林公园5大园区,带动乐峰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五划 芝山书塾 芝山书塾,位于石狮市祥芝大堡,为石狮历史上最早的私办书塾。 元·前至元卅一年刘君辅创建 晋江祥芝人刘君辅,是原宋朝主薄,后弃官经商,成为富甲闽南的大财主和远近闻名的大慈善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君辅》) 元·前至元卅一年甲午(1294年),刘君辅“构书塾于芝山,延请邱钓矶、林兴祖诸名师教育子姓。每岁捐粟三百石以为塾廪,以供师徒岁俸日膳等费。” 刘君辅所聘塾师邱钓矶、林兴祖均是一代名儒。邱钓矶名邱葵,字吉甫,钓矶其号,宋末元初·泉州府同安县小嶝岛人;亲炙于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是朱熹的四传弟子,人称“紫阳高弟”、“理学名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葵、吕大圭、洪天锡》) 元·延祐元年刘叔和扩建 元·延祐元年甲寅(1314年),刘君辅二子刘叔和以为“书塾追隘,无以为藏修游息之地”,请求扩建。刘君辅“嘉其言而颔其请,乃作燕居堂以奉先圣先师,堂之后为斋,斋之后为炉亭,左经右史,诗文以与诸生隶习。斋之两序各有房以备寝涑。疮溷圃各有其地。” 邱葵主教二十七年 邱葵在“芝山书塾”执教长达27年,教学上起主导作用,创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由于邱葵先进的教育思想、博学才华以及宽严相济的教学方式,四方学子慕名向往,芝山书院也打破了原来只接受刘氏子孙的限制,向异姓弟子开放,芝山书塾成为传播理学的阵地。 办学目的 邱葵批判唐朝以来为应对科举而确立的“惟声律词藻是务”的教学目标,反对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机器,继承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思想,提倡学习“有用之学”,确定3条办学目标: 一是坚持“学而优则仕”,把学生培养成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的人才。 二是书塾要“教其子弟格物致知”,教会学生会学习、会研究学问的方法和能力。 三是提出“诚心正意”的育人目的,培训学生成为一个正直、诚恳、踏实的人。 课程内容 邱葵《芝山书塾记》云: “学于是塾者,必以六经为本,先读《大学》以观古人为学第,而求其入德之门。 次读《论》、《孟》以观圣贤之格言大训,而求其旨约之方。 次读《中庸》,以观圣神功化之极致,而求其性命…… (这3个步骤的教学,基本延续朱熹的作法。朱熹言:“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又参周、邵、张、朱、程、吕(“吕”:指邱葵的老师吕大奎)之遗言绪论,以培植其根株。 又旁搜广取屈、宋、班、马、韩、欧、苏之文,以发畅其枝叶。 功而学之,壮而行之。” 自编校本教材 邱葵不唯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凭借已有的教材进行教学,他还是一个教材的开发者。他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编“校本教材”《警学遗言二十则》、《学则词章富》、《学则德业优》等。“校本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促进学生品学兼优、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邱葵极力营造和谐、开放、教学相长的书塾氛围。 学习之余,邱葵组织学生走出书斋,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祥芝的好山好水一次次点燃邱葵的创作火花,一首首诗作应景而生,并与学生分享。“轻阴春漠漠,淡日随行屦”,“宿客不还过鸟语,独闻山雨对花时”,“当兹肃霜月,数枝春盎盎”…… 邱葵还与学生一起读书,《风雨中与吕之寿读文公诗传》记录了一起生动事例:“冷冷叶上风,瑟瑟檐头雨。天分本无私,人性皆相似。譬之入山林,斧斤随所取。姿年舍我去,初心日以负。勗君岁寒心,保此栋梁具。圣域廓悠悠,修途未容驻。” 为乡里撰文铭记 邱葵的为人处世深受当地乡亲敬仰,当地发生大事,常请邱葵撰文铭记,邱葵也不吝笔墨,撰写了《芝山书塾上梁祝颂》、《西桥公盖上梁祝颂》、《丰山岩上梁祝颂》、《金沙接待院记》、《芝山刘氏书塾记》、《芝山慈济宫记》等。 桃李芬芳 在邱葵主教下,“芝山书塾”门人学有所成。校主刘君辅的4个儿子都参加科举获得官爵;门人吕椿、杨相孙等继承邱葵的衣钵,笃研理学,著述颇丰,诗文自成一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椿、杨相孙》) 《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还有记,刘君辅二子叔和,“性和厚……服役官政,其精敏人弗及……授漳南巡忧,所在民歌思之”;孙刘元颂,“赋性聪敏,六经奥旨无不知晓”;侄孙刘宗元,“性颖悟,读书强记,所著有《五经集解》行于世”;玄孙刘允正,“笃行好文,谦和不伐。” 正音书院
概说 清·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官话,以8年为限。谕旨颁布后,有关大臣立即制定具体规定,严令闽、粤两省督抚、学政落实。 施鸿保《闽杂记·正音书院》引雍正帝上谕曰: “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言语必须人人能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宜而办理无误。是以古者六书之训,必使谐声会意,娴习语音,皆所以成遵道之风,著同文之治也。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示乡音,不可通晓。夫伊等以现登仕籍之人,经赴部演礼之后,其敖奏对场,尚有不可通晓之语,则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能共晓乎?官民上言,语言不通,必使胥吏从中代为传递,于是添设假借,百弊丛生,而事理之贻误多矣。且此两省之人,其语言既不可通晓,不但伊等历任他省,不能深悉下民之情,伊等身为编氓,亦不能明白官长之意。” 素尔讷等《钦定学政全书·卷59》: “于凡系乡音读书之处,谕令有力之家,先于临近延请官话读书之师,教其子弟,转相授受,以八年为限。 八年之外,如生员、贡、监不能官话者,暂停其乡试,学政不准送科举;举人不能官话者,暂停其会试,布政使不能起文送部;童生不能官话者,府、州、县不能取送学政考试,俟学习通晓官话之时,再准其应试。” 俞正燮《癸巳存稿·官话》载:“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著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几年间,闽、粤两省各郡县均建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福建省更创造性地开设“正音书院”112所,其中泉州建立的“正音书院”有7所。两省的乡试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官话,有时学政还亲自面试。 但是,推广官话的工作收效甚微。清末探花商衍鎏曰:“初时甚为认真,无如地方官悉视为不急之务,日久皆就颓废,至嘉庆(1796—1820年)、道光(1821—1850年)时,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然亦改科制,广东则更无闻矣。” 晋江县正音书院 晋江县正音书院,雍正七年(1729年),晋江知县唐孝本在泉州城内设立正音书院4所,均由义学改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晋江县》:“一在城内百源庵,一在城内铁炉铺,一在城南承天寺,一在城西奉圣铺,俱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正音书院》:“正音书院,一在城内百源庵,一在城内铁炉铺,一在城南承天寺,一在城西奉圣铺,俱雍正七年建。” 南安县正音书院 南安县正音书院,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在南安县治丰州武荣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正音书院》:“正音书院,在南安县城内武荣铺。本朝雍正七年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正音书院,在城中武荣铺,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惠安县正音书院 惠安县正音书院,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在惠安县城“明伦堂”后“朱文公祠”中。惠安知县王裕琛择邑中晓官音者为之师,礼致监生洪昌等4人分教。后又礼聘江西贡生罗其宿掌教,不久辞去。雍正八年(1730年)知县王泽椿延聘邑廪生张步瀛掌教,次年知县田生桂延邑副贡陈时泰掌教,皆设帐于“文公祠”中“春风堂”。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惠安县》:“正音书院,在‘明伦堂’后,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安溪县正音书院 安溪县正音书院,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当时因来不及建立新院,便附在“考亭书院”内。乾隆元年(1736年),江西候选教职徐世宾来院主学,不久后停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正音书院,在在坊里文昌书院;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同安县正音书院 同安县正音书院,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在同安县治“文公祠”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同安县》:“正音书院,在朱文公祠,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永春州正音书院 永春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县”升格为“直隶州”,官配随之升格,“教谕”升为“学正”,学额为“廪膳生员30名,增广生员30名”。按:“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每人月给廪米六斗,但名额有定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没有廪米。 永春州“正音书院”,雍正七年(1779年)奉文设立,原有“文昌阁”、“文公祠”、金□山3所。至乾隆元年(1736年),只存“文公祠”1所,旋即于城内原学署中祠地建书院。乾隆三年(1738年)停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正音书院,一在‘文昌阁’,一在‘文公祠’,一在金□山,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民国《永春县志》:永春县正音书院“在‘文公祠’内。乾隆元年奉旨设正音师一人,以邻省候选教谕晓官音者为之。时委浙江仙居县贡生郑先行主之,岁给廪俸。乾隆三年停办。” 德化县正音书院 德化县正音书院,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在凤翥山麓。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德化县》:“正音书院,在凤翥山麓,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龙泉书院 龙泉书院,位于晋江华表山“草庵”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摩尼教·附:草庵》) 办学传统 “龙泉书院”倡建之前,“草庵”之处就有办学传统。 先是南宋间,晋江罗山苏内曾氏的肇基始祖曾信添在此开办乡塾,教授乡里子弟。 后是明·正德(1506—1521年)间,洪天馨在草庵殿内创办书院,专志授徒讲学。 洪天馨,字天霞,号薇峰,自署棱陵洞通衢道人,晋江人。天馨学易,攻举子业,傍及群书,是一位道德学问著于当时的名儒。洪天馨科场失利,中年丧妻,子女夭亡,灰心世路,遂隐于“草庵”授业为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天馨》) 明·嘉靖六年创建“龙泉书院” 晋江县令钱楩创 明·嘉靖六年(1527年),晋江县令钱楩以儒学为正宗,在晋江各地大力倡学,并着力兴修书院。任内,钱楩在“草庵”前修建书院,继续聘请洪天馨任教,招徕附近村落童稚读书。相传“草庵”右侧约50步处有巨石如船,上有1尺见方的摩崖石刻大字“龙泉”,钱楩因名书院为“龙泉书院”,又称“草庵精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楩》) 此后苏内学风渐盛,不少就读于“草庵”的学子金榜题名,民间有传言“龙泉书院”“文者登科入第,武者行侠为将”。民众感激钱楩,在草庵前建“遗爱亭”,祀奉“钱太爷”的石雕神像。亭旁还竖立1块“钱侯碑”。 十八名贤读书 嘉靖(1522—1566年)初,泉州有十八位士子住草庵“龙泉书院”勤奋读书,后来十八人均举,留下十八名贤读书草庵的佳话。 1938年,弘一法师撰写《重兴草庵石记》时,记载了此事。为此,弘一法师还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留下一则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跟随洪天馨读书的十八士子,现难知其详。据史料零星记载,仅知有: 庄用宾,晋江人。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1529年)联捷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 庄用晦,晋江人,庄用宾弟。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晦》) 赖存谨,晋江人,嘉靖间贡生。 赖存业,晋江人。嘉靖间贡生。任广东琼州教喻时,奖掖庠生海瑞,并为海瑞解决婚姻案。海瑞晚年为南京吏部侍郎,以门生礼为立“兄弟明经”匾额。 王慎中,晋江人。嘉靖四年(1525年)、五年(1526年)联捷进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参政,是与毗陵人唐顺之齐名的古文学家,时称“晋江王、毗陵唐”,又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张志达,嘉靖八年进士。 蔡克廉,晋江青阳蔡厝人。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1529年)联捷进土,官至户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克廉》) 蔡克熙,晋江青阳蔡厝人。克廉弟,贡生。 蔡鸾,贡生,教喻。 蔡廉,贡生,南容教喻。 庄一俊,晋江青阳人。嘉靖四年(1525年)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浙江参议,诗文书法皆有成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一俊》) 2011年重建 “龙泉书院”早已湮灭。2011年,晋江市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在“草庵”前方400米处重建,2013年9月建成。 重建的“龙泉书院”依山而立,按照书院特有的建筑规制,复原书院的历史原貌,展现古代书院祭祀、讲学等功能,是1座闽南红砖大厝,古香古色,错落有致。 其由主体建筑及两侧厢房组成,占地203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主体建筑按中轴线推进依次为石埕、仪门、天井、拜亭、“大成殿”、天井、2层“藏书楼”及后花园。 明代的“遗爱亭”、“钱侯碑”已毁,“草庵”左侧1座古色古香的石亭是近代重建的,“钱太爷”石雕像也是重塑的。只是在原亭子的后方有个小石窟,内存1块残石,从形状看应是1尊石像的残片,上面有模糊的五官,应是当年亭内供奉的“钱太爷”石像的残片。 龙山书院 龙山书院,又名“龙山书室”、“张氏草堂”,为张氏家学,位于惠安县净峰镇张坑狮头村(西头村),毗邻“延寿张氏家庙”(张岳家庙)左侧(一墙之隔),是明代惠安县八大社学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张氏·延寿张氏家庙》) 沿革 南宋·宁宗时(庆元元年~嘉定十七年在位,1195—1224年),张氏先人居现在张坂镇锦田,因子弟连年科举不第,萌生去意。摇鼓公肇基狮头村,为张坑近百村的张氏始祖。自摇鼓公始,3代单传,门厅祚薄。 入元,传至4世张性祐(1300—1368年),家道中兴。张性祐生于大德四年庚子(1300年),少读书,通孙武兵法,膂力过人。因平寇有功,授职正六品昭信校尉、泉州翼百户。张性祐创家学“龙山书室”,又名“张氏草堂”(后称“龙山书院”),为子孙读书之所,其历史之久甚至超越延寿张氏家庙。《惠安县志》载:“龙山书室,在邑东山前铺香山下,元·昭信校尉张性祐构为子孙读书之室。” 张性祐去世后,其孙张祖(张彦宗)历经元、明易代,目睹家道困境,“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折节读书,业儒者是。筑精舍与所居龙山书室,置书万卷,旦夕读书其中。”永乐朝(1403—1424年)张彦宗官至湖广按察司经历,是“龙山书院”走出的第1人。他的同事、永乐朝惠安县第1位进士余福曾作《咏龙山书院》诗:“志士论经处,幽期不可寻。山风吹散帙,湖水杂鸣琴。窗曙妆寒雾,庭皆下夕阴。名驰柏台上,长忆旧园林。” 书院因年代久远,几经倾圮。清末重修。 惠安县首任图书馆馆长、清末惠安四才子之一的杜唐曾咏《龙山书室》:“香山山下旧龙山,书室元时造数间。岚绕笔锋青满架,气来海浪碧连环。未蟠秋伏三停相,如笑春开五彩颜。果有耳云真好读,朱紫屡世列朝班。” 1940年,现代核物理学家张文裕之父张碧泉复倡修。 2007年集资重建,于2009年10月6日落成揭牌,面貌一新。 人才辈出 龙山书院古时是张氏子孙读书之所,张氏不但父子祖孙自相传授,也“延请名儒,教授子孙”。蒲林敦名师李谋,就曾在龙山书院任教廿多年,直至年迈退休,张家仍以师礼相待,岁问不绝。张岳少年时就当过他的学生。 自有书院以来,延寿张氏人才辈出。据《惠安县志》和《张氏族谱》记载,龙山书院培养出来的有进士10人、举人20人、贡生几十人,在明、清两朝位居惠邑之首。单就张岳之后,就有“七世联科甲,一门六进士。” 张颐,张祖之子,是明代泉州八大琴师之一。 张茂,张岳的曾祖父,授任浙江桐庐县丞,60多岁致仕归,专攻《诗经》,著《清介叟集》等书。 张纶,张岳的祖父,任江西萍乡县令,精楷书。 张慎,张岳之父。未出仕时亲自在“龙山书院”教授以自给,农忙时带弟子下田耕作,以致人不知他是读书人。后任广东英德县令,“兴文教、正礼俗、毁淫祠”,在英德亦创办有“龙山书院”,病殁任上,英德人即“龙山书院”设坛祭祀。 最负盛名的是张岳,官至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六省总督、正二品,是有明一代理学名臣,也是惟一载入《明史》的惠安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规制 “龙山书院”与“延寿张氏家庙”是1个建筑群,共用一道围墙包围。围墙内既有一墙之隔的“龙山书院”、“张氏家庙”,还有书院口的莲花池、古井、憩亭和花圃。从大门口望进去,像一把半开的古式折扇,“龙山书院”和“张氏家庙”正处于扇顶部位。 书院坐西朝东,3进3开间,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硬山式屋顶,重檐抬梁结构,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屋脊与“张氏家庙”同高。目前尚存镶金精美木雕。 山门内是宽敞的广场,中有一池水,石鲤鱼高高跃出水面寓鲤鱼跃龙门之吉意。池边有座毓香亭,雕栏玉砌,当是读书或品茗的好去处。 书院居中正门高悬匾额,书“龙山书院”4个镏金大字。 院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厅悬挂“桐庐流荫”、“宫经”、“伦元”、“明经”、“少尹”等匾额。 后落11架。后厅福堂上有孔夫子画像,案上供奉张岳半身塑像,“其神凝焉而若有岐,其身饬焉而若有盘”,生动的刻画了张岳“文振三省、武肃九藩”,一生“宁为岩畔柏,不随秋叶扬”的精神风貌。 现代著名核物理学家张文裕曾专程拜祭,并留下一匾,上书3行字:“成化己巳年选桐庐丞张茂立 少尹 十七世孙张文裕恭述。”此匾为张坑最后一个举人张春祺之子大舍所书,现存“龙山书院”。 龙浔书院 龙浔书院,在德化县龙浔山麓。嘉靖四十年(1561年)德化知县张大纲建;入清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书院·龙浔书院》:“龙浔书院,在龙浔山麓。嘉靖四十年知县张大纲建。今废,址犹存。” 玉屏书院 玉屏书院,位于泉州府同安县厦门老城东北角的玉屏山麓(今厦门市厦门实验小学内),是厦门岛创建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书院,与“紫阳书院”并称厦门岛内两大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紫阳书院》)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玉屏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均载(文同):“玉屏书院,在城内东北偶。”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玉屏书院》:“玉屏书院,在同安县厦门城内。”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玉屏书院》、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玉屏书院》有载。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本“《鹭江志》”续记。 前身 “玉屏书院”前身为明代的“义学”,是厦门最早的学堂。 清·康熙廿年(1681年)台湾平定后,威略将军吴英镇抚台湾。康熙廿四年(1685年)吴英驻厦期间,与黄日纪等人在玉屏山麓旧时“义学”遗址创建“文昌殿”、“萃文亭”、“仙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英》) 往后,驻厦户部郎中雅奇又增建“集德堂”、“朱子亭”,增置学舍,创办书院,为士子课文场所。 后渐废。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玉屏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均载(文同): “有石屹立如削,晶莹可爱,前设有义学,海氛时鞠为茂草。 底定后,将军吴英建‘文昌殿’、‘萃文亭’;又建小堂一间,祀‘柳仙’,时降乩作诗,名曰‘卖诗店’。 后户部郎中雅奇构‘集德堂’,增置学舍,为士子课文所;买漳之垣泥乡水田若干亩,岁收谷若干石,为士子会文之需,有碑记。未几而生徒寥落,僧占之,租入作香灯之资,假人作寓。”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浙江鄞县范廷谟来任海防同知,将原址在厦门城西门外朝天宫后的“紫阳书院”迁至厦门港海防厅附近。从此,兴泉永道负责此处“义学”(后改建为“玉屏书院”),海防厅负责“紫阳书院”。 乾隆十六年重建为“玉屏书院” 白瀛等重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澳总兵官、署水师提督倪鸿范、都督李全庵调驻厦岛,与兴泉永道白瀛、厦防同知许逢元共同谋划,会同地方绅士共同募捐,重兴书院。在“文昌殿”右辟地盖讲堂1所、斋庑8间,以2间供馆役住宿,其余作为学舍。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月兴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一月竣工。聘进士蓝应元出任山长。 【按:白瀛:清·兴县人,进士。乾隆十四年至廿三年(1749—1758年)任兴泉永道。】 因讲堂后面紧靠山岩,有巨石屹立如刀削,如屏障,书院因山得名,命名“玉屏书院”。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玉屏书院》:“本朝·乾隆十六年分廵道白瀛建,置田及产为诸生膏火。”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玉屏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均载(文同): “乾隆十六年,倪鸿范以南澳总兵署水师提督,与兴泉永道白瀛、同知许逢元、绅士黄日纪、林翼池、刘承业、廖飞鹏及生监共谋设学,乃逐僧,迁佛像,劝绅士捐金二千有奇,于‘文昌殿’右辟地,拆旧屋,盖讲堂一所,其旁为斋庑八间,以其二与馆役宿处,余为学舍。又其高者为‘必自轩’,为‘三台阁’,与旧祀朱子‘萃文亭’相连。今奉朱子于‘集德堂’,立石碑镌‘魁’字祀之。规模焕然一新。 以是年十月兴工,次年十一月工竣,靡白金千八百余两,合各属输捐共存银三百余两,寄典生息,为每岁掌教修金,而膏火之费缺如。” 白瀛《玉屏书院记》碑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一月“玉屏书院”竣工,十二月白瀛为撰立《玉屏书院记》碑。《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4·艺文·记·》、道光《厦门志·卷9·艺文略》均载(文同): “玉屏书院记(国朝·白瀛) 同安自紫阳?朱子主邑簿,建‘高士轩’、‘畏垒庵’,倡道兴学,闻风踵起者,代有传人,如林次崖(林希元号次崖)以理学名,洪芳洲(洪朝选号芳洲)以文章著,蔡元履(蔡复一号元履)以经济称,其他彪炳史册者,未易罄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林希元、洪朝选、蔡复一》) 厦门于同(同安),一都会也,连山环海,涵天浴日之区,衣冠辏焉。胜国隶中左所,旧有义学,立于玉屏山麓。是山也,迤逦城东,隆然耸出,远瞩沧溟,则列岛浮空,金门、浯屿壮学海之波澜,凭眺郊陬,则横峰拱翠,金榜、魁星标文山之竦秀,昔时人文杰出,地灵殆有助焉。自海氛鞠为茂草矣。 我国家底定海宇,文教诞敷。前威略将军·吴公沿其旧,始建文昌殿;关部郎中雅公复构朱子亭,增置旁舍为师生课义所,彬彬济济,称盛一时。倪总戎封君在中协时,尝捐俸经理。居无何,绛堂渐虚,生徒落落,党庠术序,竞作琳宫梵宇,夫以吾儒横经之地,论为淄流卓锡之乡,官斯土者曾弗过而问焉!毋乃昧于急务欤! 余以谫材,奉命观察海疆,览其山川风土之美,与夫文物声华之盛,思与都人士共相切颷,仰副圣世蒶朴作人盛典。适总戎随庵?倪公由南澳移节斯土,欲继先志重兴之,而缙绅乡先生林君翼池、刘君承业、廖君飞鹏、黄君日纪与诸生,慨然起而任其事。 余曰:‘善哉!绍先业而启后进,敦人心而茂风俗,所谓一举而数善备焉者也。余不敏,敢不敬承。’爰驰檄有司,肃清堂宇,毋滋僧徒鸠居其中,复斥地而广之。 始事于乾隆辛未(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月,以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一月讫工,縻白镪千八百两有奇。余同都督全庵?李公、总戎随鱄?倪公、前司马谵庵?许公、今司马松山四公,捐俸首倡,余则绅士及慕义之家所乐输而成也。 自是,议膏火,立规条,将有明师硕儒以造吾后生小子者,俾海滨邹鲁之风蔚然再睹,则与高士之轩、畏垒之庵后先辉映,岂非千载盛事哉! 昔韩退之(唐·韩愈字“退之”)有言曰:‘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余喜总戎公之克胜堂构,又幸同时之贤士大夫相与有成,共绵教泽于不朽也,因志数言,勒诸丰碑。 职其事者,孝廉姚文山、倪邦良,贡生林秀琦、黄名芳、辜义越、陈文榜,监生陈邦彦、张锡麟、林丰椿也。往来襄理,则石浔巡检陈自芳与有劳焉。例得并书。至捐赀姓名,别镌诸石。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嘉平月(“嘉平月”:十二月的代称)?旦立。” 谭尚忠劝捐备膏火并立生童名额 谭尚忠接任兴泉永道,嗣因“玉屏书院”生员骤增,学舍不足,膏火之费亦缺,劝绅士黄日纪等捐银3000余两,以年息资备膏火;并定生、童名额。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玉屏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均载(文同): “侍御谭尚忠任兴泉永道,劝绅士黄日纪等捐白金三千余两,交厦防厅生息,每年计得息六七百两,备膏火。 传檄各属,于道署先行考试,优取生员二十名、童生二十名,送生、童各十名入院肄业,十名在外与课,不给膏火。每月三期课文,每名给膏火一两,每岁佥董事生员二人以辅掌教,行之数年,士皆德之。” 蔡琛扩建 接谭尚忠任兴泉永道者蔡琛,新定学规,复买“文昌殿”右侧瓦屋20余间,建“崇德堂”、“芝兰室”、“漱芳斋”以充学舍。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玉屏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均载(文同): “接谭任者为蔡琛。 增取新旧生十七名在内肄业,每月每名给膏火银一两六钱;外肄业新旧生童十二名,每月每名给膏火银五钱;董事生员二名亦给膏火银一两,以资笔墨。比前较详。 其朱子春、秋二祭,费出垣泥田租及厝租,与捐助项内无干。每祭用猪羊各一、祭席四筵,凡与祭者,本籍皆分胙。” 乾隆五十三年胡世铨革除积弊、复位章程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新任兴泉永道胡世铨饬厦防同知黄奠邦清查追比经费,革除积弊,复位章程。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巡道胡世铨莅任。 以书院董理非人,几致经费无着,饬厦防同知黄奠邦清查追比,革除积弊, 以石浔司巡检为监院,稽查出入,专司收发。 选立董事、斋长,增内、外肄业生童为二十名。以考列等三次高下为升降,月给膏火外,每课加纸笔费第一名二钱,二名、三名一钱;官课捐加奖赏。院长束修,额定厦平银二百两,按季支送;聘仪番银八圆,盘费二十圆,贽仪八圆,开院酒席六圆,端午、中秋二节十六圆,跟丁全年银六两、米月八斗:详定院司存案。 又捐资购买书籍存贮书院,编号记簿,以备披阅。 实存银五千三百九十八两零,分别截旷、嬴余、加赏各款目,发厦防厅交各当铺按月一分五厘生息(有碑记)。” 乾隆间“释奠”礼仪 “玉屏书院”的朱子祠,先设在“萃文亭”,后改在“集德堂”。依惯例,书院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举办春、秋祭奠大典,称“释奠”。如上文:“每祭用猪羊各一、祭席四筵,凡与祭者,本籍皆分胙。” “玉屏书院”的释奠,乾隆间张锡麟有诗曰: “仲春月朔值初丁,释奠人披欲曙星。入庙正宜思后学,升堂早已见先型。 嘉庆十八年多麟代饬厦防厅清厘账目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多麟代接任兴泉永道,查书院费用浮滥,饬厦防厅清厘。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 “嘉庆十八年,巡道多麟代莅任。 查书院复因费用浮滥,厅胥挪移亏银一千两,书籍散失。斋长凌翰禀请澈查捐补,饬厦防厅清厘。 经同知叶绍棻、薛凝度先后谕董事林云青等十二人劝捐番银二千四百余圆,修理书院立碑费用外,合前共存生息银计厦平六千零一两八分,仍交典当生息。” 庆善复位章程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 “接任巡道庆善复位章程: 改内肄业生童各十名,月给膏火银一两八钱;外肄业生童各十名,月给膏火银八钱。 致送院长束修,用库平。 禁止抽卷私出,除逐期翻考之习(翻考,谓随课以考,在前列者给与膏火),定课期饭食银数,重刊胡前道(胡世铨)章程。” 道光间周凯大兴书院 道光(1821—1850年)年间,“玉屏书院”渐趋颓败。道光十年(1830年)冬,周凯来任兴泉永道。周凯认为:“余维书院所以广学校之教也……抑将有人焉读书其中,明先王之道、希圣贤之学求诸身心无愧神明以储国家之用。”故而大兴书院。 道光十一年饬同知许原清重加清厘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玉屏书院》: “道光十一年,巡道周凯饬同知许原清重加清厘(以上据碑记规条及案牍、续捐序文)。 今按:‘玉屏书院’发商生息银五千三百四十六两二钱(息银作生童膏火),又另案项下银二百两(息银发祭祀及馆役工食),又加赏项下银一百五十二两(息银发生童纸笔),又谷价项下银一百十四两(息银备院长米价),又截旷项下银三百十六两一钱六分(作修理经费),共存厦平银六千一百二十八两三钱六分;每月一分五厘生息,全年应收息银一千一百零二两一钱零四厘八毫,收贮厅库。由监院、董事、斋长给发,会同核算,嬴余另行生息。” 道光十一年聘董事、延山长,规整学业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兴泉永道周凯聘地方绅士10余人为书院董事,延请山长,每月课题,为学子作文。课题都是《四书》章句,教材以经文为主,教学语言是文白异读并用。兴泉永道、厦防分府每月亦参加课题、评定、发榜,奖金则由官厅、绅士募捐。 道光十五年重修拓建 道光十五年(1835),周凯重修拓建“玉屏书院”,增建“御山阁”、“崇德堂”、“敕芳斋”、“芝兰室”、“三台阁”等20多处建筑,做为斋舍及游览处。周凯“次第兴筑,彼此争美,较前加华焉。” 又劝谕绅商输金助学,选立董事、院长、斋长等,额定束修金额;另定生童每月膏火费;又劝捐购买书籍,存贮书院,以备生童披阅;召聘名士名人担任书院主讲。 因此,“玉屏书院”名声显扬,四方弟子纷纷入学书院。 道光廿一年“玉屏”、“紫阳”两书院合并管理 道光廿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厦门遭受重创。“玉屏”、“紫阳”两书院经费荡然无存,于是两书院合并管理。 道光廿九年(1849年),告假还乡的泉州西郊塔后村人陈庆镛[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江南道监察御史]主讲“紫阳”、“玉屏”两书院。“兴、泉、漳、永肄业来者,履纷纷满户外”。然书院经费紧张,“膏火恒不给,思加奖赏,力弗及支”。恰逢台湾板桥林国平来访,陈庆镛诉之困窘,林当场捐金六千缗。随后,林又告知道尹史渭纶及同知俞益,再得捐款。陈庆镛为撰《“玉屏”、“紫阳”二书院经费碑记》,并勒之于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光绪六年(1880年),“玉屏”、“紫阳”两书院分开复旧。 名士名人主讲或掌教书院 “玉屏书院”历来重视召聘名士名人担任书院主讲或掌教。 郭迈、黄寿、蓝应元、郭龙光 率先应聘主讲“玉屏书院”者有: 郭迈,字亦皋、号拱山,同安后郭人,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三甲进士。 黄涛,漳州角尾锦宅村人。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进士,曾任湖北长乐知县。 紧随其后主讲“玉屏书院”者有: 蓝应元,字资仲,号春圃、古萝,漳浦张坑人(今赤岭石椅古萝村),乾隆廿五年庚辰(1760年)进士,历翰林院编修、太常寺少卿、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乞病归休。 郭龙光,字韶溪,福清人,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进士,任国子监学正。 高澍然 高澍然,字时埜,号甘谷,晚号“雨农”,光泽人,福建名士。 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但会试不中,乃出资捐得内阁中书。在京供职半年父卒,即归。《光泽县志》久未重修,县人士议共推高澍然总纂。道光九年(1829年),闽浙总督孙尔准欲重修《福建通志》,拟聘高澍然为总纂,固辞,让给翰林陈寿祺,只就分纂之职。 道光十一年(1831年)周凯礼请为“玉屏书院”山长,推广“古文之学”,以韩愈、柳宗元、苏轼文章为楷模,作文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厦门文风为之一新。道光十二年(1832年)周凯调任台湾道,是年八月高雨农亦辞职。 道光十四年(1834年)二月陈寿祺突然病故,众推高澍然为《福建通志》总纂,续成全书。 郭尚先 郭尚先,字元开,号兰石,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历翰林编修、文渊阁校理、四川学政、左赞善、光禄寺卿。道光十二年(1832年)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专司学政吏考之事。 郭尚先曾亲莅“玉屏书院”教授诗文章法,他举类譬喻,深入浅出,深受生童欢迎。其楷书清秀典雅,兼有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各家之妙,大受书院弟子及鹭岛各界推崇,纷纷竞相摹仿,学习郭氏楷书的风气骤然大盛。 1年余,郭尚先离厦回京复命,全院生童及各界名流依依送行。 陈池养 陈池养,与郭尚先是同科进士,历任武邑、隆丰、平乡、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后又兼任冀州等州知州。嘉庆末年(1820年)奔父丧归家,即不出。不久,应召掌教“玉屏书院”。 陈池养讲授学业,始终把修身正己做为主旨,从不苟合随从。他每常援引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名言训导弟子,以孔、孟先圣的言行及历代名贤的行迹为典范,力倡“以行为本、以文为末、相辅而行”的求学准则。 陈池养学识渊博,阅历丰厚,最喜面批面教,积极扶持奖掖,以故弟子们大多学有所成。 陈池养以善教闻名遐迩,当时四方弟子不顾长途跋涉,纷纷买舟渡海而来,希望亲聆先生教诲。陈池养后来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编成《教习管窥》一书。 陈庆镛 道光廿九年(1849年),告假还乡的陈庆镛主讲“紫阳”、“玉屏”两书院。(参见上文) 林扬祖 林扬祖,字孙诒,号岵瞻,莆田城内庙前人。累任至陕甘总督。同治(1862—1874年)间致仕返家,应聘“玉屏书院”山长。 林扬祖到书院后,重新条录朱熹的《白鹿洞学规》和陈相国的《学约》10则,严明学纪和考课,还经常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书院生童讲课。所讲内容全都关系科场考试的利弊。有佳作佳句佳构,都一一条分缕析,极受生童欢迎。后因年老辞职回家。 陈棨仁 陈棨仁,晋江永宁卫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刑部主事。光绪(1875—1908年)初假归不复出,致力文教,也曾主讲“紫阳”、“玉屏”两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 清末变革 清·光绪七年(1881年),时清王朝已风雨飘摇,曾兆鳌仍编成《玉屏书院课艺》,以此作为“玉屏书院”学子的教材,内容主要来源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 然而就在当年,“玉屏书院”停办。 光绪廿七年(1901年),清廷颁布诏令,各地书院改设学堂。由于厦门非省级,又非府、州级,办学资金无从划拨,“玉屏书院”仍改称“玉屏讲院”。 光绪廿九年(1903年)又复名“玉屏书院”。 光绪卅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 光绪卅二年(1906年),地方政府和社绅将“玉屏书院”改为“厦门中学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等课程,传统书院教学告终。 遗存 民国元年(1912年),“厦门中学堂”改为“思明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十三中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更名“省立厦门中学”。 1951年,“省立厦门中学”与原“厦门市立中学”合并,为“厦门第一中学”;1953年,“厦门一中”迁深田路现址。1955年,在“玉屏书院”旧址上创办“厦门市第五中学”,其后门就在玉屏巷内。 1997年,“厦门市第五中学”迁址,“厦门实验小学”迁入并改扩建。校园中至今遗存有“玉屏书院”旧物: 从边门进校,左侧为玉屏碑廊,百米长上的碑廊上镶嵌有清、民国以来20余方碑记。右侧是一字型27级的看台大台阶,看台正中花岗岩石墙上,镶嵌着镌刻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玉屏书院”花岗岩鎏金石牌。 拾级而上,有一座六角碑亭——“玉屏亭”,亭内矗立1方石碑。 六划 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故址位于安溪县“城隍庙”东、今安溪县实验小学处。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考亭书院》:“考亭书院,在安溪县城东。” 清·康熙五十四年安溪知县曾之传始创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考亭书院》:“本朝康熙五十二年(?应为“五十四年”)建。” 曾之传,号石岩,江西永新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举人知安溪县,“催科有法”,甫到任便以发展安溪的文教为务,修理学宫、“文昌祠”等。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冬,大学士李光地告假返安溪故里,拜访曾之传,留宿新落成的“文昌祠”中,见“文昌祠”富丽堂皇,而位于县学东的“朱子祠”却摇摇欲坠,颇有感慨。他认为修建“文昌祠”固然无可厚非,但更应修建纪念朱熹的地方,倡议建一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李光地对曾之传说:“俗祀文昌,盖古者司中司命之遗,虽然星辰河岳必以人配,五百年来朱子人师也,今天子崇重之优,风闻天下欤,学者知所向往。地之归也,取道两江,凡玉山鹅湖朱子信宿讲论焉者,其守类能修举。吾邑为朱子奉檄往来品题名胜之区,法得立祀,非其人不兴也,期有待于吾候乎?”(《泉州府志·学校》) 于是曾之传带头捐俸,李光地等响应,在“文昌祠”后购得一地,连同“文昌祠”一起扩建为书院。移祀文昌于后进,而祀朱子于中堂,并以朱子门人陈淳配享。又扩充前部为“敬业堂”,立“考亭书院”匾额(朱熹别称考亭先生),延师聚徒课业讲艺。又置田租60栳为香火资。李光地为作《邑令曾之传建考亭书院记》,清·乾隆《安溪县志·卷11·艺文志》收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淳》) 书院落成时,还在院中竖立1块刻有“仙苑”2个大字的石碣。石碣高4尺,所镌之字大如斗,没有书写者姓名,据说是朱熹所写,原来沉没于西溪薛坂渡,明·隆庆(1567—1572年)间被渔者捞上来,一直弃置溪岸。书院建成后即将此石移置院中,以作纪念。 清·乾隆廿二年安溪知县庄成重修 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安溪知县庄成重修“考亭书院”,又建“敬业堂”前两廊10余间房及大门,并作考棚(即“魁星楼”)。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考亭书院》:“乾隆二十二年重修。” 清·光绪廿八年后的变革 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在“考亭书院”旧址考棚创办“安溪学堂”,是泉州府最早设立的一所学堂。 光绪卅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宣布自光绪卅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当年安溪知县谢金元将“安溪学堂”改称“安溪县高等小学堂”,迁址“明伦堂”。 民国期间,“安溪县高等小学堂”屡合屡分,10次易名,校址也多次迁徙,直至抗战胜利后学校才固定在“考亭书院”旧址,解放后改称“安溪县实验小学”。 观海书院 观海书院,位于南安县卅九都水头乡水头街(今南安市水头镇水头中心小学校内)。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观海书院》:“观海书院,在三十九都水头乡。” 南宋·庆元六年始建为“朱子祠” 南宋初,朱熹父朱松曾在泉州安海任首任镇监,朱熹少年时曾在安海渡过。绍兴廿三年(1153年)起,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5年,其间常在安海、水头一带讲学授徒,对水头的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朱熹、朱松》) 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卒后,乡人在水头现址建“朱子祠”崇祀,历代不衰。 清·乾隆间就“朱子祠”创办“观海书院” 清·乾隆(1736—1795年)间,重修“朱子祠”,殿堂仍崇祀朱子,并扩建东、西两厅和后厅,创办“观海书院”,弘扬朱学。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观海书院》:“乾隆间建,崇祀朱子。” 清·光绪卅四年改新式学校 清·光绪卅四年(1908年),在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下,水头吴遵三、高烶三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先后将“观海书院”改为“观海学堂”、“观海小学”,实行新式教学,1912年1月1日正式挂牌。 后来,“朱子祠”(“观海书院”)区域一再增建扩建,现代又成为“水头中心小学”,“朱子祠”尚存,包容入校园内。 2005年修复“朱子祠” 2005年,水头地方各界捐资300万元,将遗留在“水头中心小学”的“观海书院”遗址重新修复为“朱子祠”。 “朱子祠”占地面积约几百平方米,闽南古大厝形制,燕尾屋脊,屋顶盖红色琉璃瓦,“砖厅石埕”。大理石台阶和埕。墙下半部分是白大理石,上半部分红砖垒砌。 石埕两旁各竖3块石碑,字迹有的不是很清晰,隐约可见;其中“朱祠”和“观海书院旧址”2块石碑却非常醒目。 大门门额鎏金大字“朱子祠”。 大厅用红砖铺就。神龛中的朱熹塑像居中端坐。大厅两旁有仿写朱熹题在“岳麓书院”的字迹“忠、孝、廉、节”4字。神龛上方悬挂“学达性天”、“理学正宗”牌匾。
|